时间:2024-04-10 17:54: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化学制药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论文摘要:语言实际上有两种规则,一是结构方面的,二是使用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使用方面,即语言运用是否得体,是否符合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这一角度,阐述了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许多人认为,当英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即掌握了准确的语音、学习了大量的词汇和具备了较完备的语法知识后,就算学会了外语,从而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外国人自如地交流。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比如:在“阅读理解”中,所有词汇都认识却理解不了文章的真实含义;在“语言表达”上,文章的语言结构无可厚非,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英语”等等。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存在着因语言、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不同而造成的语言交流障碍。
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词汇、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尺度。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地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而且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因缺乏对异国文化的了解而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往增多,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并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然而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教育。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文化背景教育太深奥、复杂、不易操作。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会发现文化背景教育并不是深不可测的,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4-01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近年来,我国诸多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和正在推广精细化管理模式,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者,面对职业教育目前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生源紧张、学生素质较差、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压力大、办学经费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1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首先,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管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和锻炼管理队伍本身的过程。要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就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学习和理解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学习有关学校和相关部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此过程就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还要参与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细则和办法,这对管理人员来讲,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后,管理人员本身也将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又因本身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起表率作用,所以自己的行为应更加规范,责任感应更强,这也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
再者,精细化管理也有助于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教师作为学校员工中的主体,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受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的约束,这必将使教师责任心更加增强、更加钻研业务、更加努力的开展教学改革、更加努力做好教学工作,这样,教师的业务素质自然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参与学生管理。教师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去管理、教育学生,这又使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得到锻炼,使教师养成“精细”的工作习惯。同时,教师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注重为人师表,更加注重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
2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首先,教师是学生管理队伍的主体,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必将影响学生管理的效果。如前所述,精细化管理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必将使学生管理水平获得显著提升,继而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学生管理的制度更精细、更规范、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这将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管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3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教师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促进了教学责任心的增强。这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得到进一步好转。这也将使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校内实训设施的管理更加规范,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也有助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对学生学习的各项考核更加严格和科学。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4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校声誉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4-01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近年来,我国诸多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和正在推广精细化管理模式,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者,面对职业教育目前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生源紧张、学生素质较差、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压力大、办学经费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1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首先,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管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和锻炼管理队伍本身的过程。要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就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学习和理解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学习有关学校和相关部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此过程就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还要参与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细则和办法,这对管理人员来讲,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后,管理人员本身也将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又因本身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起表率作用,所以自己的行为应更加规范,责任感应更强,这也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
再者,精细化管理也有助于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教师作为学校员工中的主体,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受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的约束,这必将使教师责任心更加增强、更加钻研业务、更加努力的开展教学改革、更加努力做好教学工作,这样,教师的业务素质自然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参与学生管理。教师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去管理、教育学生,这又使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得到锻炼,使教师养成“精细”的工作习惯。同时,教师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注重为人师表,更加注重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
2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首先,教师是学生管理队伍的主体,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必将影响学生管理的效果。如前所述,精细化管理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必将使学生管理水平获得显著提升,继而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学生管理的制度更精细、更规范、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这将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管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3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教师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促进了教学责任心的增强。这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得到进一步好转。这也将使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校内实训设施的管理更加规范,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也有助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对学生学习的各项考核更加严格和科学。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4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校声誉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教育和自我教育常常被看作是矛盾的。学校教育,育人为本,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但我们常常忘记了自我教育才是育人的归宿。教育的目的不是“填鸭”,不是要把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本身学会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使其能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乃至人生目标进行筹划。大学生想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明辨是非、承担责任,同时具备挑战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能否把外部的技能和知识内化于心,升华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一、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一)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高等教育已经转变为大学生们求生存的必要环节,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精英阶段的自我实现需要已经转变为生存的需要,演化成当前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获得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这种主体性需求,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大学生在面对择业、就业时大都比较茫然,而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主体性人本观的确立,不仅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创新与突破.同时也能够唤起和培养学生就业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效果要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现出来。
(二)明确大学生自我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按社会和自我的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进行的完善自我的活动。自我教育是养成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要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只依靠灌输的教育模式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关键是要能够调动教育对象也就是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能力。指的是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把教育要求的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三个方面。自我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自我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激发大学生这个教育主体的本质力量,从而使受大学生变成自己指导自己的主体,并将别人的指导变成自己的指导,这样教育的目标才有可能被充分地实现。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自我教育是一种个体自觉的教育活动,必须要以个体产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愿望和动机为先决条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研究型、探讨性的教学模式来增加大学生可能的参与度,着力引导大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能够分析问题并最终实现自主的解决问题。要使大学生通过自我认知,对职业环境的了解等,清楚地认识到职业需求与个人素质之间的差异,从而能够及时准确地根据社会的需求选择并确立自身发展的目标,明确发展的策略和手段,并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控制和改进,即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所以在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时,首先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行动能力
实践自我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养成教育。实践证明,养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寓于日常教育管理中,能够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参加。职业生涯规划中应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这一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注重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行动能力。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活动,将择业观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融入其中,达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大学生的特长,能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应该受到尊重。首先,可以进行与专业、职业和就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发挥大学生职业发展社团和组织的作用,增强自我教育效果。同时,可以积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验或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榜样,唤起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觉醒意识,同时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自我反省能力
苏格拉底说过:“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当代大学生,在主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养成不断反思自我并即时修正自我行为的良好习惯。人只有在对道德行为的不断反思和循环问答中,才能澄清价值,促进道德理性的发展。大学生能够进行比较深刻的自我反省,而且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在他人帮助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诸如社会实践活动等适当的方式,使大学生学会对自我行为习惯进行评价与反思,使生活养成的教育能在大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过程当中更加深化。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教师指导下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使职业生涯规划富有成效,必须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把外部的指导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择业能力。只有大学生真正理解并内化教育内容,才能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中学档案是对学校教学成果和教研管理情况的详实记录及真实反映,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革新与发展,中学档案管理内容也日趋丰富与完善,多样化的信息载体及管理手段对档案工作者综合素质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档案工作质量及效率与中学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严格中学档案工作者素质要求,并切实给予有效提高势在必行。
一、信息化时代中学档案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确立方向的政治素质
中学档案工作者相较于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来说,很少被人们赞颂,没有台前荣耀光环,只有幕后默默奉献。因而部分工作者工作态度散漫,举止随意,导致档案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档案工作者应该明悉档案工作的特殊地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发展观,形成具有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的职业道德,将从事档案工作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以此不断激励自己提高、发展和完善。同时,事业心与责任感也必不可少,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够迸发高度的工作热情,增强责任感,在档案工作中做到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因档案工作具有极强的服务性、技术性与科学性,同时也相对繁杂与细致,因此为更好的完成工作,需要工作者主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及相关的各行业知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所以工作作风严谨规范,保证工作环节准确无误是非常重要的[1]。
(二)与时俱进的业务素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越发广泛,档案工作者应学会使用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办公,如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等;掌握好摄像、缩微、光盘刻录等技术;能用计算机完成档案存贮、索引、自动借阅、图形处理等工作,从而实现对中学档案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合理利用。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要求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信息共享。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者将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全部实现数字化。因此,信息化的管理能力是中学档案工作者的必备素质,利用计算机相关知识,做好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管理及控制工作,保护信息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对学校各方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档案信息,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三)高水平的语言文字素质
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文史知识与文字基础是必备要求,表达能力的好坏与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密不可分。档案工作中诸多环节需要利用这种能力,特别是在编排目录、记录档案内容及档案的形式特征时,书写能力极其重要。若档案工作者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记录档案时就会简练易懂,而文学功底相对浅薄者则会记录时感觉枯燥生涩、不解其意,产生记录错误,对档案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另外,档案工作者应涉猎外语知识及一般的法规常识,计算机编程系统及多数应用软件几乎都是英文设计编写,掌握外语知识有利于信息技术的传播推广与顺利开展。此外,当今时代网络高度信息化且运用发展广泛,有可能产生与法律相关的问题,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者对简单的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以便在问题出现时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有效解决[2]。
二、提高中学档案工作者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继续教育,实现终身学习
学校应加强对中学档案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事先调查分析档案工作者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开展不定期培训。培训人员可按管理层级划分,培训内容依据工作性质而定,帮助档案工作者掌握行之有效的档案采集及处理方法,详细介绍计算机系统知识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学习档案的专业知识,对图书馆学、教育学、目录学等部分边缘的学科知识也要有所涉猎。针对人事档案、学籍档案及基建档案工作者应分门别类的给予培训,使其可以熟练使用相关的档案专业软件,明晰相应的档案工作流程,从而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为全面、信息意识更为敏锐、信息能力更为强大,以适应档案建设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同时,培养档案工作者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主动参加知识更新等学习活动,积极向具有丰富经验的档案管理人员学习,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下档案工作的全新要求[3]。
(二)重视档案工作,增强支持力度
学校应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到重点工作日程中来,随时了解档案工作者的思想动态,提高其工资待遇,改善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同时学校领导应深刻认识到中学档案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帮助档案工作者加强素质修养,提供专业培训机会,鼓励档案工作者不断提高个人工作能力,进一步推动档案的信息化发展。
(三)引进专业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年大致与××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年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年持续。
第三;××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年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
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化学领域兴起的领域性革命,其主要强调节约自然、防止污染。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近代中国一直强调以工业带动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的工业化发展大大降低了国家的各种能源的储备量,且对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自绿色化学革命以来,我国也逐渐将其引入到国家相关的化学化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系中来,且相关院校也将绿色化学教育作为化工等专业教学的重点方向,以为我国化化学工业的绿色生态化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
绿色化学即指通过各种作用实现化学物质反应后的污染“零排放”,其要求发展中遵循防止废弃物的产生、从污染源入手制止污染;遵循以最大的限度将参加反应的原子出成为最终的产物的原子经济性;确保设计、合成、催化等各道工序的无毒无害化反应;研究可降解的化学品,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等。绿色化学的原理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
二、发展绿色化学化工业的重要意义
(一)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营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传统化学工业发展中会造成严重的水、固体废弃物、噪音等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绿色化学化工业强调的是从污染源进行根本的制止,以最先进的技术加大各种能源作用时的利用率,减少各种能源的未充分反应而造成的污染;加大废水、废弃物的加工处理工序,禁止污染物的排放。以化学工业发展中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利用程度,二氧化硫漂浮到空气中会酸化空气,容易引起酸雨等危及人、动植物健康的现象,而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化学工业中引入两种气体时要强化对其的封闭性控制,确保其在反应的过程中不会泄露。有毒有害物质的精细化处理、防止各种污染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创造了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二)绿色化学化工业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绿色化学化工业在工具的选择上强调其循环利用功能,这样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就达到了90%――100%,降低了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外,节约了生产生本的投入,为化学工业的发展省却了一笔不小的生产成本。省却的生产成本可以进行更为科学严谨的化学工程试验,从而又推进了绿色化学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绿色化学化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自然灾害
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原因虽是自然因素,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各种资源的不合理的开采、各种对自然环境有影响的工程施工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灾难发生的诱因。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对各种自然能源的开采和利用,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降低,将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因降到最低值。
三、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绿色化学取代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当前有机化学品的主要成分来自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如煤和石油,降低了能源的储备量之外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绿色化学化工业正在极力研制从可再生的地质能源和生物能源中汲取有效的成分以取代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绿色的能源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来源,有利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绿色化学革新制药领域
目前化学制药是我国重要的医药用品的来源,但化学制药工业发展中存在化学药品的品种多且更新快、制药过程的化学品反应步骤多、对制药的各种原材料的需求量大等状况,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且各种药品都是用化学品配置而成,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毒成分,印证了“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人们长期的服用化学药品,对其身体各器官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绿色化学制药中虽仍采用各种化学物质,但由于提炼技术的更新,大大加大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提取程度,既降低了药品对人体的伤害,也强化了制造工艺的原子经济性。
(三)高效可降解材料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塑料袋、塑料管等塑料制品是一种难以降解、难以腐蚀的物质,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绿色化学的普及后可以强化对生物、光等降解高分子的利用,加强对高效降解材料的研发。高效降解材料可以利用于塑料袋等生活用品的普及中,也可以利用到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为人类造福。
(四)绿色化学化工业推进二次利用工程建设
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不合理处理便会对人们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随着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各种科学处理并循环利用垃圾的方法逐渐全面化,无论是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均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处理。这样经过处理的垃圾被正常投入到利用中后便成为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与其他不可再生能源不同,后者只会越来越少,而其会随着生活的发展而不断的增长。绿色化学化工业对垃圾的处理和利用便推动了废弃物的二次利用,为社会节省发展成本的基础上降低了各种生活垃圾对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原有发展模式的弊端愈加明显,制约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而绿色化学化工业对缓解资源紧缺、改变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有积极的影响,且其可以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保障人民和国家发展安全做出巨大的贡献。本文根据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并总结了发展绿色化学化工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前景,呼吁政府、企业和个人加大对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关注和研究力度,以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化学领域兴起的领域性革命,其主要强调节约自然、防止污染。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近代中国一直强调以工业带动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的工业化发展大大降低了国家的各种能源的储备量,且对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自绿色化学革命以来,我国也逐渐将其引入到国家相关的化学化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系中来,且相关院校也将绿色化学教育作为化工等专业教学的重点方向,以为我国化化学工业的绿色生态化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
绿色化学即指通过各种作用实现化学物质反应后的污染“零排放”,其要求发展中遵循防止废弃物的产生、从污染源入手制止污染;遵循以最大的限度将参加反应的原子出成为最终的产物的原子经济性;确保设计、合成、催化等各道工序的无毒无害化反应;研究可降解的化学品,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等。绿色化学的原理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
二、发展绿色化学化工业的重要意义
(一)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营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传统化学工业发展中会造成严重的水、固体废弃物、噪音等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绿色化学化工业强调的是从污染源进行根本的制止,以最先进的技术加大各种能源作用时的利用率,减少各种能源的未充分反应而造成的污染;加大废水、废弃物的加工处理工序,禁止污染物的排放。以化学工业发展中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利用程度,二氧化硫漂浮到空气中会酸化空气,容易引起酸雨等危及人、动植物健康的现象,而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化学工业中引入两种气体时要强化对其的封闭性控制,确保其在反应的过程中不会泄露。有毒有害物质的精细化处理、防止各种污染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创造了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二)绿色化学化工业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绿色化学化工业在工具的选择上强调其循环利用功能,这样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就达到了90%DD100%,降低了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外,节约了生产生本的投入,为化学工业的发展省却了一笔不小的生产成本。省却的生产成本可以进行更为科学严谨的化学工程试验,从而又推进了绿色化学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绿色化学化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自然灾害
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原因虽是自然因素,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各种资源的不合理的开采、各种对自然环境有影响的工程施工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灾难发生的诱因。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对各种自然能源的开采和利用,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降低,将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因降到最低值。
三、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绿色化学取代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当前有机化学品的主要成分来自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如煤和石油,降低了能源的储备量之外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绿色化学化工业正在极力研制从可再生的地质能源和生物能源中汲取有效的成分以取代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绿色的能源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来源,有利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绿色化学革新制药领域
目前化学制药是我国重要的医药用品的来源,但化学制药工业发展中存在化学药品的品种多且更新快、制药过程的化学品反应步骤多、对制药的各种原材料的需求量大等状况,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且各种药品都是用化学品配置而成,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毒成分,印证了“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人们长期的服用化学药品,对其身体各器官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绿色化学制药中虽仍采用各种化学物质,但由于提炼技术的更新,大大加大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提取程度,既降低了药品对人体的伤害,也强化了制造工艺的原子经济性。
(三)高效可降解材料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塑料袋、塑料管等塑料制品是一种难以降解、难以腐蚀的物质,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绿色化学的普及后可以强化对生物、光等降解高分子的利用,加强对高效降解材料的研发。高效降解材料可以利用于塑料袋等生活用品的普及中,也可以利用到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为人类造福。
(四)绿色化学化工业推进二次利用工程建设
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不合理处理便会对人们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随着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各种科学处理并循环利用垃圾的方法逐渐全面化,无论是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均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处理。这样经过处理的垃圾被正常投入到利用中后便成为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与其他不可再生能源不同,后者只会越来越少,而其会随着生活的发展而不断的增长。绿色化学化工业对垃圾的处理和利用便推动了废弃物的二次利用,为社会节省发展成本的基础上降低了各种生活垃圾对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原有发展模式的弊端愈加明显,制约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而绿色化学化工业对缓解资源紧缺、改变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有积极的影响,且其可以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保障人民和国家发展安全做出巨大的贡献。本文根据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并总结了发展绿色化学化工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前景,呼吁政府、企业和个人加大对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关注和研究力度,以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
掌握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管理知识,具有化工生产、研究、设计、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求实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高等学校开设中药资源学的目的在于,调查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动态规律;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中药新药开发、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合理开发中药资源,为制药工业的发展提供药材原料。在“宽口径专业教育”成为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吉首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开设中药资源学课程,是培养制药人才的需要,也是发展区域经济、建设资源型社会、提高欠发达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水平的需要。本文就开设中药资源学课程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有益探讨。
一、开设的必要性――发展地方经济
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武陵山区,该地区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植物原料、中药材和果品基地。药用植物有273科、1020属、2461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22%,占全省药用植物总量的67%。据测算,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达400多万吨。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是中国药材公司直接联系的野生药材收购点和药材种植主要基地之一,是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天然药物绿色高效提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筛选、天然药物成分分离与分析、天然药物修饰与纵深开发、高值终端产品原料开发的物质基础。
近五年来,吉首大学在植物开发加工应用方面,以湘西猕猴桃、杜仲、花椒、盾叶薯蓣、倍子倍花等药用植物与农林产品为突破口,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在药物研究方面已申报专利40余项,针对药用植物成分进行结构修饰,在药物化学相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同时,还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开发出“果王素”、金雪康杜仲胶囊、天之骄青花椒精华素胶囊、薯蓣皂素、双烯、花椒油、倍花单宁酸等产品,“果王素”成为国家名牌产品。这些项目的推广和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校制药工程学科的迅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二、开设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
围绕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论介绍中药资源调查和质量评价、地理分布、化学成分、开发利用、资源的保护更新等问题,以增强学生有关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识、理念。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分布,了解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重点了解民间药和民族药的地位、特点以及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利用地位,了解我国地道药材的概念与含义、形成原因以及对现代中药开发研究的意义,同时要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地道药材资源,了解其特点以及新的资源开发前景,牢记通过GAP认证的产地与药材。介绍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了解我国药材的一级开发、二级开发和三级开发的含义,同时要了解扩大和寻找中药资源产量的途径和方法。介绍中药资源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利用,使学生了解我国中药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和意义,同时要了解扩中药资源更新的意义、分类、方法及基本措施,了解中药资源的再生性,寻找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与途径。
分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关资源科学知识、技能、技巧的专业教育。每章先概说,主要入药部位的不同药用植物的生药名、来源与植物学特征、成分与功效、资源开发与保护等,然后简单介绍代表药物的药性、功效与应用。
三、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
利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相关知识,建立相互交叉的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以及利用天然药物开发新的药物的专业技能,为湘西及周边地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方面的人才。
由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武陵山片区的中药资源优势,加强实地调研环节,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根据吉首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湘西地区的特点和人才要求,拟定合理的调研项目。改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中药资源”,以及湘西地区的药物资源,培养药物开发方面的人才。
建设规划方面,与我校的对口支援学校――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或湖南师范大学联系,采用课程进修的形式培养师资。初步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学习、体会进修学校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与技巧,搞清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领会和推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根据吉首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湘西地区的特点和武陵山片区中药材多的特点,合理增加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加入WTO带来环境变化。近期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我国近年来生产的837种西药中97.4%为仿制。WTO中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使我国制药业的发展今后只能走自主开发新药,或仿制国外专利期已过药品的道路。由于仿制专利期已过药品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而开发新药又得面对资金与科研等难题,很可能出现国内制药企业在普药市场激烈竞争、而利润丰厚的新药市场被外资公司控制的格局。
二是降低药品进口关税。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14%逐步降低到2003年的6%不会对国内造成冲击。因为一方面我国制剂药市场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价格差距很大,降低部分关税不能构成很大冲击。另一方面药品进口关税目前并不太高,从14%降到6%缺少下降空间。国外制药厂商由于制造成本高,没有价格优势,同时国外制药厂商在中国执行的是高定价、高促销费用的营销策略,目标市场定位为高端市场。因此不会进入国内普药市场与国内制药企业打价格战。
三是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和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中国承诺在2003年1月1日开放药品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由于有3年的缓冲时间,并采取先合资、后独资,先零售、后批发,先试点、后放开到全国的渐进开放方式,另外,由于国内正在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只保证基本的医疗需求,价格较高的进口药较少收入其中,因此进口药的市场份额难以大增。
2、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务院调整药品监管机构,重新划分职能,规范医药行业发展方面的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总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强化监管,淘汰落后小规模企业,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致的恶性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主要的内容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999年修订的《新药审批办法》突出了鼓励创新、加强新药保护的精神。首先,延长了1~5类新药的保护期限,其中一类新药从8年保护期延长到12年保护期,其它各类新药的保护期均有所延长。在新药保护期内只允许取得新药证书的企业生产销售新药,其它企业不得仿制,以保护新药研制生产企业享受到创新的利益、不致遭受激烈的价格竞争。其次,在药品价格管理方面,法规规定新药可以在定价时取得更高的毛利率,以使新药生产企业获得更好的利润。第三,严格管理和控制新药证书的转让、允许在企业集团内进行药品的委托加工和异地加工等一系列措施,将大大地改善医药企业的研究生产环境,推动企业对新药开发的投入,加快新药的产业化。“入世”以后,我国新药审批正在作重大改变,新药的概念将由原来的“首次在我国生产的药品”修改为“首次在我国上市的药品”。这将刺激在我国进行“抢仿”。今后的趋势是,国家由重点保护新药转向重点保护专利,这将进一步促进研究开发和创新。
二是限制审批,强制实施GMP。针对我国目前制药企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行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举措是通过药品生产企业换证及强制实施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优良药品制造管理规范)认证,提高制药企业进入门槛,限制企业数量。国家药监局规定,2004年6月30日前全国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必须符合GMP要求并取得GMP证书。同时推行的还有GSP(Good Supply Practice:优良药品流通管理规范)认证。根据认证标准,制药企业完善或重建一个标准生产线的软硬件投资在4000万-2亿元人民币之间。新建药厂除有标准化的GMP车间外,还要有一个二类或两个三类新药才允许开办。同时,GMP和非GMP企业相同产品实行差别订价。制药企业实施GMP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的为数不多。估计现有6000余家制药厂和17000家批发公司在认证后将减少大半。通过GMP认证,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投入和加大成本,但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淘汰落后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制药基础较好、有一定实力的地区制药行业发展。
三是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医药分业经营。在药品零售中,医院所占市场份额约85%,药店所占市场份额约为15%。2000年以来,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正式实施,“医药分业经营”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促进了零售药店的快速发展。自2000年国家药监局批准50家零售连锁企业试点跨区域经营以来,各地零售市场的竞争逐步走向白热化。云南、成都、南京等地出现了以削价为主要形式的激烈竞争。我国加入WTO后,不少省市放开接受申办零售药店,使零售网点快速增加。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1998年共有零售药店1700多家,2001年增至3200多家。随着非处方药制度的深入实施和患者“自我药疗”能力的提高,药店所占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增高。
但是,我国也面临着药品批发企业过多、缺少规模经营效益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具备“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65万家,但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不足5%,名列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市场总销售额的2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药品市场规模为我国10倍的美国只有近百家药品批发企业,大公司的年销售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销售收入占全国的96%。这种状况使我国在2003年1月1日起放开药品分销服务后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国家药监部门对药品企业的淘汰率2001年达到26.8%,2002年将淘汰约10%。
四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强制降价。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从2000年起在全国逐渐推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制药企业来说,参加各地的医院招标,成交量过于分散导致企业营销费用增加。就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而言,突出的问题是执行者没有利益驱动或者中形成新的利益团体,监督者不到位。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2002年西药降价药品达199种,平均降价幅度15%,降价总额达20亿元。按国家计委的降价政策,药品价格下降针对的是流通环节,实际出厂价不降。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拥有渠道优势的医院和经销商必然将利润损失向生产厂家转移,要求降低实际出厂价。面对药品价格下降,生产企业的对策一般是改变包装规格、改变剂型甚至停产。药店和医院也采用替代药品,降价药品在药店下架、医生处方不开降价药品。克服上述弊端,“医药分家”势在必行。
3、“十五”期间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总体趋势是: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增长速度和盈利都将进入新的阶段;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医药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将使人均药物用量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促进生物医药和现代医药产品市场的更大扩张;随着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环境的改善,新品种的上市将比以前有所加快;国际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使我国面临接收制造和研究开发能力转移的机遇,大力发挥成本和资源优势,我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制药产业重要的加工制造中心。预计 “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平均递增幅度有可能达到12%(见表1),到 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将达到 2180亿元,比2000年净增940亿元。
表1 医药行业发展及预测(年均增速,%)
年份
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
世界药品市场销售额
1996-2000
13.4
2000年
17.5
10.6
2001-2005
12
8
注: 来自国家经贸委“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数据。
未来五至十年期间,我国医药市场以化学药为主、中药为辅、生物制药为补充的格局不会改变。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制药产业状况,“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发展现代生物制药、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发展优势原料药。具体内容如下。
(1)发展现代生物制药。生物工程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小。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将开发10-15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的同时,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对化学制药、中药、生化制药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一是重点利用重组DAN技术和原生质融合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工艺技术水平,降低消耗。二是开发预防、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免疫缺陷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物。三是开发现有的生物技术产品新剂型。四是采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技术和传统生产相结合的方法,生产稀缺的中药材。“十五”期间,优选一批已取得研究成果且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品实现产业化,发展医药高新技术产品,促进生物制药产业更快发展。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但由于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加入WTO之后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保持优势,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对“洋中成药”及国外天然药物的冲击和影响,需要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快现代化步伐。一是加强国际性合作,促使我国中药的药理基础、疗效功能、品牌信誉获得国际上的认可(特别是要努力争取美国FDA即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认可),并解决中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和不科学问题,使我国传统中药的生产方式与国际上天然药物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接轨。二是在充分发掘传统中药的同时,要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中药新产品新品种,加快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和升级,加强中药材和中成药的产业化基础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三是积极推进中药材的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GAP(Good Agriculture Praactice:优良药材种植规范),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
(3)发展优势原料药。要继续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整体素质,增强化学原料药的国际竞争力。重点领域: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紧缺的产品,更多地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二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如维生素类、大环内脂类、氨基酸类产品及其中间体生产中的发酵、结晶及分离、提取等技术。开发一批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共性技术。三是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进工艺,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浙东南(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中心)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形成规模化和国际化的原料药生产中心。
(二)近期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2002年,医药产业和市场中各种因素集中交汇,相互作用。2002年是医药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的一年;是医药生产企业发挥“九五”技改达到生产能力的一年。总体上看,医药产业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生产经营形势较好。2002年前11个月,全国医药行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95.4亿元,同比增长17.4%;完成工业增加值852.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在全国重点监测的12个工业行业中,医药行业生产以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而位居第四,仅次于机械、煤炭、电子行业的生产增长速度。
从医药行业对外贸易情况来看,2001年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7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出口增长10.06%;进口增长37.1%。2002年前10个月,医药进出口总额达到6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6%,其中出口总额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7%;进口总额30.2亿美元,同比增长8.46%。总体上看,全年出口形势明显好于预期,能够完成全年预定目标。从内部结构来看,在出口贸易中,化学原料药出口贸易占全部医药商品出口的47.8%。整体上讲,医药行业出口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仍然主要是依靠化学原料药出口拉动。化学原料药是我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稳定的市场份额。2002年以来增长势头较好,有利于这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来讲,医药经济运行在2002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医药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总体上讲,我国医药产业今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工业生产增势较为明显,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这种运行和发展格局得来不容易。自2002年年初以来,国际医药市场上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多,国内市场波动加剧,上游相关产业价格上扬。这种国内外产业发展环境要求医药产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波动、适应政策调整变化、降低上游产品价格提高对成本的影响。医药产业正是在实现了上述调整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这种状况也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为“十五”计划后三年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地。
2、全球制药产业转移效应进一步显现。2002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我国逐步成为国际制药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目前我国许多化学原料药已经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其中许多产品已经在国际医药产品市场中名列前茅。基于降低制造成本、扩大销售市场等方面的考虑,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寻求转移生产的合作,我国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医药产品生产和分销基地。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一批国内医药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球制药产业转移生产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和扩大。
3、化学制药工业已经具备成熟工业的特征。2002年以来,国内各项结构调整政策对化学制药工业产生积极影响,产品升级加快。从化学制药工业的经济运行、资产结构及盈利能力状况上看,产业整体运行平稳,盈利水平较好,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从而促进该行业基本进入成熟工业发展行列。
4、生物制药工业成为产业亮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目前已经基本走出低谷,高科技产业“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特征初步显现。虽然目前行业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已经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2年10月底,生物制药行业资产总计划3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比全行业总资产增幅高3.54个百分点;生物制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增长17.23%和9.13%,特别是费用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分别达到13.67%和12.82%,是全部医药行业中最高的,显示出生物制药行业盈利能力较强。但是,该行业资金运行绩效相对不尽理想,销售成本费用增长过快,反映出该行业总体资产运营、销售模式尚不够成熟,有待于在适应医药市场发展中通过销售能力、管理水平的提高,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费用而拓展赢利空间。而从产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来看,主要制药因素仍然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产品较少,适应当前医药保障和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尚未形成。因此,下一步发展要在加快创仿结合上下功夫,尽快建立与我国医疗消费不同层次相适应的产品结构,以提升产业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