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1 10:26: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健康教育的本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话题。这不仅是因为大学生仍然处于青年期的发展阶段,需要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心理保健方法,减少成长的烦恼,发掘自身的潜力,以此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学生也处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准备阶段,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心理健康活动,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完善自我心理素质,以此保证他们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看,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需要教育的发掘和培养。
心理健康素质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内在资源,其内涵包括很多,但其中的核心内容是“人格特质”。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代表一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是一个人惯常的行为模式。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以某种心理特征固定下来,并带有经常、稳定的性质的时候,人格就形成了。人格总是影响着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决定一个人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包括对其自身的认识和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人格主要是研究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态度及行为表现特征,通常多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价值观)。有句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概括了性格与人的发展关系:“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即,人格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与成就。所以,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格特质是指人格具体表现出来的态度及行为特征,如,自信心、责任感、同情心、自制力、感恩、理解、关怀、尊重等。健康人格之“健康”是指人格特质中的那些积极的态度及行为特征,是相对于一些消极的态度及行为特征而言,如认真与粗心、负责与推诿、守时与拖延、热情与冷漠、自信与自卑、坚持与放弃、自制与散漫等都是积极与消极的人格特质的对立表现。因此,所谓健康人格是指由乐群性、稳定性、自律性、上进心和创造力等人格特质所组成的集合体。
教育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众所周知,“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首倡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变式,其要点在于针对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并把学生仅仅看作被动受教育者。罗杰斯主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有情感的、有大量积极潜能的人,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帮助学习者实现内在潜能的过程。业内学者J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操作上的意思应该是“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针对大学生来说,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是指“有利于其个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而理论研究及社会实践表明,大学生要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是离不开以下核心人格特质的,那就是:理想、爱心、上进、自信、诚信、教养、共情、负责、自律、合作、创造力、健康成长的意识与能力等。因此,作为人格特质培养主要途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开发和创新一些更为灵活而深刻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具备上述核心人格特质,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教育阶段,拥有个人持续发展的潜力、获得幸福的能力、健康成长的动力。
二、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其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他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他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被大量复制放映。电影文本是电影符号用语,是对当代一般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狭义文本”作广义使用的一种方式。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也叫话语。广义文本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戏剧文本、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绘画文本、电影文本等。
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电影展示和观看,从电影文本中(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发掘出和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创造一种从心理学角度观察、思考、讨论人生与自我的视角与情境,使学生得以完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的任务,并最终实现完善自我、自我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电影文本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在于其具有一些独特优势。
1.趣味性
与听讲座、上课、看书这些形式相比较,电影的趣味性更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电影更容易引起人的兴趣,是因为在所有与人密切相关的学科中,心理学是最直接的研究人、分析人的学科。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荣格认为:“在我看来,自我是一种情结。当然,我们所珍爱的最亲近的情结就是我们的自我。”这样看来,人们对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本质上还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因为电影可以让我们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2.形象性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所以电影能充分调动人的现场视觉、听觉的注意力并高度集中于电影画面,产生“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观看效果,同时,又因为电影可以运用“蒙太奇”的组接技巧,使电影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拍摄制作出一部部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调动观众的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使其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产生“同喜同悲、沉醉其中”的观看效果。
3.教育性
电影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和完善自己的最安全、最直观、最生动、也最吸引人的方式。所以,电影文本作为一种媒介,它的教育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电影展示,提供一种观察与思考的背景。电影的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的是人们熟悉的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塑造是否鲜明生动既是电影编剧和导演追求的目标,也是打动和影响观众最主要的因素。一部成功的电影带给观众不能忘怀的感动,常常是来自对主人公性格和命运的观察和思考,如,主人公的勤奋、上进、坚持、责任感促成了学习和事业的成功;主人公的爱心、诚信、宽容、无私成就了一段美好的爱情;主人公的热情、幽默、开朗、乐于助人赢得了众多的朋友。所以,电影的选择性很重要,电影文本的主题和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对观众的影响截然不同。
(2)充分运用团体动力建构一种共同学习与成长的氛围。“团体动力”是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中的名词,是指借助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电影是一种需要群体观赏的艺术,在同一空间内观赏电影的过程中观众的情绪会相互感染,每一个观众的情绪都会受到群体气氛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的电影文本教育活动中,就会转化为班级的团体动力对学生个人的影响作用。当班级团体共同观赏一部电影时,学生之间的情绪感染已经形成了一种气氛,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影后,必须完成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分享,这就为学生建构了一种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在班级团体中,学生民主参与讨论,碰撞交流思想、分享体会感受的过程,就是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的团体动力的充分体现。
(3)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对他人和自己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大学时期是人的认知需要最为强烈的时期,因此,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当前的求知需要,有效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激发学生认识他人和自己的动机,明确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个人成长目标;另一方面,心理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持续发挥的,因为理论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能力,因而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做出持续的贡献。所以,在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非常有必要,这些理论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设计的电影问题讨论进行渗透性讲解。
(4)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心理资源,在欣赏他人的故事中为个人的成长奠定基础。心理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的需要,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是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发展自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找自己、做自己”的这一内在心理需要,努力激发学生“寻找自己、定位自己”的动机。电影文本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使它成为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传媒形式之一,所以,善于充分利用电影文本这一教育资源,并通过电影文本的“示范性”(电影中的人物对观众的影响作用),就可以激发学生在欣赏他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定位自己”的动机,进一步调动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分析和评价电影中人物的人格特质和命运发展,学习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摒弃消O不良的人格特质,从而为个人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电影文本双向选择性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之前能够接受基础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教育的最后阶段,过了这个阶段,一个人的可塑性就不是太大。复杂社会环境中的种种诱惑会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对年轻人产生影响,能否具有面对各种诱惑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取决于大学阶段的教育,尤其是取决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特质培养。
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之一,其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教育性等优势,成为大学生人格特质培养的必选教育活动形式,但能否充分发挥电影文本的影响作用,取决于教师对电影文本应用中的双向选择性的理解。双向选择性的“双向”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协作完成对电影文本的选择。即,教师可以提出或指定一些学生应该观看的电影文本,并单方面拟定一些相关的人格特质讨论话题;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或推荐自己喜欢的电影文本,而且也单方面提出一些有困惑的人格特质讨论话题。这种双向选择性的存在和应用是必然的,有两方面的理论依据:一是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主导作用;二是教育要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
1.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主导作用
所谓“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就是人格特质。而这种能力或人格特质不会自发的形成,必须通过教育而且是学校教育来进行培养,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环境影响,可以帮助受教育者选择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从而形成和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能力和人格素质。大学生处于思想和行为尚未真正独立和成熟的阶段,对社会角色、职业要求、人际关系等复杂社会问题既缺乏生活体验,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更谈不上选择正确的、合理的学习榜样。所以,大学教育是给学生提供学习与体验各种社会角色的最后机会,是一个充满了“试错与排错”过程的阶段,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多走捷径,学生的内心迫切需要教育的指导和关怀。因此,教育必须也能够给予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教育。
2.教育要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
成长既然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人格特质,那么,为什么会成为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呢?人格特质通俗地说就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社会对于做人和做事是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的,这些标准和要求就是道德准则,所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受人欢迎,就必须按社会要求学习掌握基本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并形成一种习惯,进而形成稳定的人格。由此可知,一个人适应社会环境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格特质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人格特质培养成为学生内在心理需要的原因。因此,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努力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人格特质。
四、电影文本双向选择性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无论采取哪一种教育模式,都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宗旨,以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为标准,以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为目标。因此,教师在采用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教育要求,必须善于应用电影文本的双向选择性,才能在健康人格特质培养方面发挥电影文本心理教育的积极作用。
1.教师方面选择性的积极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教师,其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使教师在选择电影文本时体现出以下优势作用: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分析、辨析判断的认知特质。教师在设计电影文本的问题讨论时,只需要大致确定讨论问题所涉及的心理健康理念方向和人格特质要素,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主旨问题的讨论、汇报、总结。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影响下,学生通过对电影文本中的人物性格及其命\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值得学习的积极健康人格特质,如“你认为剧中人物成功或幸福的原因是什么?”摒弃消极的不良人格特质,如“你认为剧中人物失败或不幸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这样的头脑认知训练,就能有效地达成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逻辑分析和对于复杂问题辨析判断的人格认知特质。
(2)培养学生的自我觉察、自我体验的情感特质。教师在设计电影文本的问题讨论时,可以设计一些结合电影文本场景的自我体验训练活动,如“假如你是剧中的人物,你会怎样做?”“你这样做了以后有什么感受?”,经过这样的行为体验训练,就能有效地达成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觉察、自我体验的人格情感特质。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上进、自制、坚持的意志特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电影文本的问题讨论时,一是要给学生强调基本的要求和规则: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必须发言,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二是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及时鼓励,提倡一题多解和大胆质疑,如“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说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经过这样的训练,就能有效地达成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合作、互助、上进、自制、坚持的人格意志特质。
2.学生方面选择性的积极作用
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确定好的教育内容,他们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生活的视角,因此,学生喜欢和推荐的电影文本,教师一定要重视、采纳并发掘其中的积极教育因素推广给学生,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选择电影文本时的优势作用:
(1)培养学生理解、认同、交流、沟通、质疑、创新的认知特质。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人的认知兴趣最为广泛的时期,他们不仅热切地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强烈地关心自己的发展,尤其是喜欢把媒体宣传中的英雄人物、成功人士、劳动模范或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作为学习的楷模或比较的对象,对自己现有的人格特质进行分析判断。因此,电影文本中正面及反面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和影响作用非常大。大学生自己选择并推荐给教师的电影文本,其中首先包含了他们自己理解、认同的一些人物性格特征,但其中的优劣选择则需要教师和学生协商一起筛选,只有师生共同筛选符合教育目标的电影文本,并发掘有价值的人格讨论问题,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和强化学生理解、认同、交流、沟通、质疑、创新等积极的人格认知特质。
(2)培养学生的自信、开朗、乐观、尊重、欣赏、接纳、包容、关怀、共情的情感特质。学生选择电影文本的积极作用还表现在,通过推荐、筛选、推广电影文本的活动参与过程,大学生找到了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再通过电影的观赏和问题讨论,使大学生感受到了交流和沟通带来的自信、喜悦、自豪等积极情绪,也学会了对他人的尊重、欣赏、接纳、包容,从而有效形成关怀、共情等积极的人格情感特质。
(3)培养学生的自觉、主动、参与、表达、责任、约束的意志特质。学生选择电影文本的积极作用还表现在,教师采取的信任、支持、鼓励、引导的态度和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关注电影文本的自觉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电影文本的热情,训练了学生参与问题讨论时思维与语言的表达性责任与约束习惯(是指言论不违背道德伦理的底线)。因此,安排学生参与选择电影文本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体验和活动训练中学到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表达、责任、约束等积极人格意志特质的形成。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素质是大学生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而人格特质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核心要素,所以,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必须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进一步明确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人格特质培养中的优势作用,充分学习掌握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模式的操作要求,并且要善于在应用中灵活发挥电影文本双向选择性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眉.与未来中国的形象大使探讨生活――系列心理教育课程实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因好玩、爱美而参加体育学习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动机,教师应该重视,教学中应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趣味性、游戏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形成乐学、乐练氛围。
1.1 注意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形体房里练习垫上动作,用多媒体播放健美操教学片,学生很快会进入角色,大方地投入地练习。
1.2 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要求。在教授健美操的时候要从简单的原地的动作到跳跃的、行进间的动作,运动量也要由小到大。
1.3 注意榜样的运用
多让动作到位、姿态优美的学生做示范。特别是把进行锻炼后有明显效果的同学作为例子、榜样在学生中进行宣传。
1.4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
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住,而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如固定的队形、同一个教材等,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动作,自己创编动作,让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得到发展。
2 进行分层教学
2.1 备课
对第一层的学生,偏重于运动技能与理论的讲解,突出身体素质的练习和体育特长的培养。对第二层的学生,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学习,同时适当增加自由选项,自由拓宽体育爱好,设计不同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对第三层的学生,采用低一层次的教材,侧重于基本身体素质练习,多选择(或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喜爱的项目和能够接受的项目进行练习,变换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2 授课
第一层的学生对运动技能与理论理解较快,教师可在学生掌握规范性技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个人的特点进行发挥,同时要定期进行体育特长的练习,加大练习难度,提高技术含量。第二层的学生体育素养一般,教师应加大基本素质的练习,并努力将技术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发展体育爱好。第三层的学生体育素养较差,教师除应加大基本素质的练习外,还应注意体育兴趣的培养,顺应学生爱好,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科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内容、时间、教师。
2.3 考核
第一、二层的学生对体育达标及体育成绩没有多大的压力,第三层的学生却顾虑重重,针对这种现象,应降低技术考核标准,体育达标测试增加一个“进步系数”,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就给予鼓励,增加一点分数,这样就调动第三层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帮助他们找出自身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在自己较强的项目上下工夫,以弥补其他的不足,从而提高整体素质。
总之,体育课分层教学的实施使体育教师和学生都体会到体育的乐趣,体验到体育教学的魅力,感受到体育教学的艺术性。它的成功会激励广大体育教师继续努力,不断改革,把职高体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
3 寻找自尊,为学生重树自信心
职高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缺少自尊,对什么都不在乎。所以在教学时,选择的教学内容都要是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的,但必须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完成的。如篮球的行进间投篮、足球的绕杆练习。对于那些动作做得较好,学习掌握较快的同学,抓住时机,立即随意地夸奖几句,如“动作做得不错”。这些学生当时听了虽然不沾沾自喜,但下一节课他的表现就不一样了,变得积极、认真。对于动作掌握慢的学生,要手把手地去教,让他们由“不会做”到“会做”,从而缩小差距。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个时候得到实践,他们的自尊心有了,自信心也有了。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31-2
一、沙地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内涵
1.沙地文化的内涵。
对于北起江苏射阳北部、南至上海奉贤南端,绵延一千多里的沿海地区和长江口两岸的16个县市(尚有南通市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按县市数列入)中,都有讲“沙地话”的聚居人群,他们习惯上被称为“沙地人”。沙地是江海交融的产物,在文化上既保持江南大吴文化的血缘传统,又沐浴着现代海派文明的气息,具有长江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质。沙地人在此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自立自强,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绚丽多彩的沙地文化。他们散布在几万平方公里的不同地区却有着诸如治沙植棉、纺纱织布等杰出优秀的历史,又有着今天在教育、建筑等领域中的杰出表现,所以在沙地人的骨子里肯定存在着相同的元素,挖掘这些相同的元素对于该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应有积极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内涵。
“本土化”一词,英文为“indigenization”,可以译为民族化、本地化和本国化,从语意上说,指使事物发生转变,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在本国本地生长,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和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指的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而是根据本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等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选择适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本土学生,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在理论引进和实践过程中,不能离开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否则自然会“水土不服”。因此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模式构建及其策略
1.心理健康教育与沙地传统节庆活动相结合。
在浓郁的亲情中调节自我,在放松的环境下独善其身。
传统节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亮点。它把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道德伦理、心理健康融于一体,让人们在享受团圆、凝聚亲情、抒感、加深友谊的同时,自己的身心也得到充分的调整和放松,让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所积压的心理困惑得到合理的宣泄与排遣。这就是传统节庆的心理健康调节功能所在。
在沙地传统节日中,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是最为隆重的。清明节把祭祀与踏青融为一体,让人们在寻根问祖、表达感情的同时,将自己置身于青山绿水的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地放飞自己的心情;端午节所带来的不仅是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对人们思想的净化,而且让人们诸如在挂香袋、吃粽子等活动中感悟生活的美好,把一切烦恼抛之脑后;中秋节,人们在享受亲情、品味快乐、追求浪漫之中加强了心的沟通和情的往来,团聚自然而然地成了心理健康的催化剂。春节的到来就是每一个人新希望的开始,在新的一年中,任何人都能迎来新机遇,开创新局面。在这样的传统节庆中,“除旧布新”的心态,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每一个人放下包袱、抛开烦恼,用崭新的姿态迈向崭新的生活。一个传统节庆就是生活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激情的一个燃点,每一个节庆在给生活增添喜庆的同时,也给每一个人的心灵家园进行一次洗礼与丰富,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让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而这一切都是在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中达成的,这就是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2.心理健康教育与沙地传统民俗活动相结合。
在亲情中净化自我,在民俗活动中感悟人生。
心理健康教育讲究让参与者在活动中通过检验感悟来达到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沙地民俗大多是以家庭活动为单元的,比如蒸年糕、⒉荻选⒃灯笼、挂对联等等。每项活动都通过家庭的形式加以实施,强烈的归属感和浓浓的亲情使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幸福体验。
近些年,沙地学子通过开展“缤纷的冬日”――未成年人寒假系列活动,诸如“我过年――体验民俗,热爱传统”、“我爱您――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我运动――亲近自然,快乐健身”、“我成长――风雅书香,文化浸润”等等,这些与沙地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体验活动让广大学子的心灵浸润着快乐与幸福。
3.心理健康教育与沙地文化的校本课程相结合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可以感奋民众、凝聚人心,产生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沙地文化遗存极为丰富,三水交融的自然风物、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绚烂多彩的民间艺术、独具风韵的乡音俚语、古老而年轻的历史文化,所有这些都物化在沙地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传承于沙地的时令节俗、民俗文化风情。沙地人凭着一副泥箩担子斗江战海、挡浪筑墙、套圩筑岸、并港建闸,使脚下的土地成为举世闻名的东疆乐土、“金山银山一担挑”的农业典型;民间编织的“芦扉花布”、家染的蓝印花布,成为我国棉纺染织技艺唯一保存完整、延续至今而宗脉未断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沙地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积淀;沙地人唱响的渔号和评弹北调,既有古韵久远的遗风,又有吴侬软语的本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项目,成为江海文化的特色品牌。这种文化具有的辟往开来、励精图治的拓荒精神,以及追求卓越、创新争先的超越意识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姿态,正是沙地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动力和丰瞻多彩的人文底蕴所在。所有这些沙地人文品质、民俗文化传统,无疑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滋养。
沙地的教育工作者通过编纂《沙地风情录》《走近沙地》《沙地文化》等一批校本课程,通过精心设计的小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通过对沙地文化的审美、批判、传承以及对学习活动的感悟反思来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健全学生的人格个性。在团队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会从中看到集体的温暖和集体力量的强大,感到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会更加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发现他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学会“尊重他人,正视自己”,学会“乐群贵和,灵活变通”,学会“淡泊名利,知足长乐”,自觉地适应社会。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克服认知偏差,正确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困惑,让自己的心理完完全全地健康起来。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among nursing undergraduates. Methods Seventy-five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based on cluster sampling for this study.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 for two months was offered. A questionnaire on AID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before and after the education was used for the study. Results The total scores of AID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among the respondents after health education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12.3,8.7;P
[KEY WORDS] Nursing undergraduate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ealth education; Knowledge; Attitude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是一种既无有效疫苗预防,又无特效药物治疗的疾病[1]。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护理本科生(简称护生)在护理行业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成为护理行业的中坚力量,成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生力军,因此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机会。为了了解护生对HIV/AIDS相关知识、态度等的现状,探讨适合护理本科生的健康教育模式,我们对青岛市某高校护生进行了艾滋病健康教育,对教育前后AIDS知识、态度进行了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按整群抽样法从青岛市某高校抽取护生75名,男3名,女72名,年龄为21~24岁;平均(22.06±0.63)岁。26名护生曾经接受过有关HIV/AIDS的专业培训,49名护生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以往获得有关HIV/AIDS知识的途径依次为学校、报纸和电视。
1.2 健康教育方法
75名护生接受2个月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每周1个单元2个学时,一般安排在周末晚上。教育方法包括知识讲座,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观看录像,游戏等。教育内容除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外还包括艾滋病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艾滋病病人的护理及职业防护,与艾滋病相关的机会性感染,对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社会支持,与艾滋病相关的咨询技巧等。教育内容突出对艾滋病病人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同情的主题,充分激发护生对艾滋病病人的同情心理,减少和消除护生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教育前后调查护生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态度,以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参照WHO目前最常用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表,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设计并请教美国和中国的护理专家及艾滋病专家修订制成中国护士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表。本量表由72个条目组成,分为艾滋病知识方面的问题(由18个条目组成,包括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会传播艾滋病的安全行为,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及临床症状4个方面的问题)及艾滋病态度方面的问题(由54个条目组成,包括艾滋病病人的权利、隐私权以及对艾滋病病人歧视等方面的问题)。艾滋病知识方面的问题评分采用3级评分法,每个条目的回答按“是”、“不知道”、“否”分别赋值,正性条目的赋值为“2、1、0”,负性条目反向赋值。总分0~36分,分数越高,说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越好,<12分表明对艾滋病的掌握程度处于低水平,>24分为高水平,12~24分为中等水平。艾滋病态度方面的问题评分采用5级评分法,每个条目的回答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赋值,正性条目的赋值为“5、4、3、2、1”,负性条目反向赋值。总分54~27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生对艾滋病及病人的态度越趋向于正向,<135分表明护生对艾滋病及病人持负性态度,>190分为正性态度, 135~190分表明态度不明确。对于每一子条目,平均分<2.5分表明护生态度为负性,>3.5分为正性,2.5~3.5分表明态度不明确。
正式测试前选择了25名研究对象进行了信度测试,其信度系数(Cronbach’s α系数)为:总调查表0.80,艾滋病知识调查表0.70,艾滋病态度调查表0.85。
分别在培训前及培训后采用匿名的形式让研究对象单独完成问卷。培训前发放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回收有效率93%;培训后发放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72份,回收有效率96%。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采用x±s表达,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与健康教育前比较,护生健康教育后知识总分、态度总分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t=8.7、12.3,P
3 讨
论
艾滋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的公共健康问题。护生作为未来护理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接触HIV/AIDS病人的机会越来越多。护理HIV/AIDS病人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一大挑战。而且护士还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把艾滋病的有关知识传授给病人及一般人群。因此,对护生进行有关艾滋病的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以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既能为艾滋病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而且还能有效地进行自我防护。
本研究显示,学校是护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这表明学校在对人群,尤其是对护生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内对一般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前3位途径依次为电视、报纸和广播[2]。显然,电视和报纸这类大众媒体不论在哪类人群中都是主要的宣传艾滋病的途径。然而,在对具体人群进行宣传教育的时候,还需考虑这种途径的有效性,对学生而言,学校的宣传教育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而对于贫困地区的人来说,广播、墙报也是有效的宣传手段[3]。因此,提醒我们在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时要应用多种方式,充分考虑人群获得途径的有效性,人群的接受程度,人群的喜爱方式,经济状况等等。
转贴于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对护生的艾滋病基本知识有明显的效果,知识总分教育后较教育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与国内外的报道相一致[4]。但仍有部分护生对有关安全套知识的具体细节存在误解。例如,天然皮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效果优于橡胶质地的安全套、安全套上使用剂可降低HIV感染机会两题得分较低,分别为1.29±0.71和1.43±0.87。同时,与感染HIV的配偶深接吻,或将舌头放入对方口中时会感染HIV一题教育后得分有所提高,但仍然较低。其余问题得分均在1.75分以上。在进行健康教育之前,护生对艾滋病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3大途径有较好的认识,但她们对咳嗽、打喷嚏,与艾滋病病人同饮一杯水、同用一个浴盆、共用游泳池等安全行为认识不清,得分较低,这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治,同时也影响他们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容易对艾滋病产生恐惧感,必然影响对艾滋病病人的护理。经过健康教育后护生对这些安全行为有了正确认识,得分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健康教育后护生关于艾滋病的态度总分较教育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54个子条目中有15个子条目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同时还有3个子条目的得分教育后比教育前有所降低。而UWAKWE[5]的研究表明,艾滋病培训能够显著改变护生对艾滋病的态度,并能提高护生的护理意愿。本文结果与其报道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本次教育时间较短有关,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可能无法改变护生的某些看法。因为态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的内容。对艾滋病的态度更多的是倾向于情感方面。知识是改变护生对艾滋病态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能影响态度的改变。同时,由于教育时间较短,护生的知识还不够全面深入,这更加促使了护生对艾滋病态度的不稳定性。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护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改善护生对艾滋病的态度。但是由于本次健康教育时间较短,护生对某些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掌握还不够准确深入,态度也不够明确。这都有可能影响护生以后在护理工作中对艾滋病病人的护理。因此,对护生开展有关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应该长期持续地进行,使护生对艾滋病有明确的认识,能够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为艾滋病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参考文献】
一、班主任如何培养基本素质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班主任,培养基本素质的前提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所谓正确的教育理念即是立足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班主任要懂得,知识是靠灌输的,而人文教育需要熏陶。要想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发展,就要心系学生,用积极的教育理念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
(二)具备扎实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班主任必备的素养,教书育人也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班主任要坚持以理论为指导,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导学生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崇高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健全的学生心理。此外班主任还应该具备广泛而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方面带给学生知识,实现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三)健全多样的个性品质
班主任个人素质与其个人品质有密切关系。所谓个人品质指班主任是否在教育方面具有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心境以及各种正能量。这种正面情绪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班主任应该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同时还应该具有意志力,努力克服消极情绪,面对困难进行自我克服,用乐观的态度、积极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同的心理体验。此外,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班主任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所以班主任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这不仅有利于班级工作的指导,还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二、班主任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对学生自我认识的影响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才会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班主任这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学生会跟随班主任的引导进行学习和认知,同时也会很在意班主任的评价,这是影响他们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所以班主任的言行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变化,如若班主任采取合理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们就会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若班主任采用不恰当的方法教育学生,那么也会严重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也就是说,班主任会直接地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在校学生非常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基于此,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必须拥有良好的素质,用积极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如今由于学生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导致的诸多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已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班主任对正确引导学生人际关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西方身体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学阐释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社会文化视角不断被边缘化,成为身体健康教育中的一种知识存在形式。身体健康教育以及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领域的社会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社会文化知识和批判性参与高等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都被相对的边缘化了。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澳大利亚的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体系中,生物学知识比社会文化知识要突出得多。虽然这些变化知识是在20年前发生的,但是这一领域的某些现象表明,其仍然发挥着学科导向的影响力。实际上,这一假设本身就存在问题。只有将医学、心理学、生物学领域的专家提出的知识进行改造,符合身体健康教育并且改造后的知识是正确的,无争议的,并且为大家普遍接受时,这一假设才可能成立。根据科学学科形成的生物学知识只是被重新组合,然后就应用到初中学生的知识教学中,如此形成的学校课程就是简单化的高级教育课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纲编写者们根据科学学科的学术地位,将可测验的高级身体健康描述成一门要求严苛的课程,这使得上述说法得到验证。在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中,社会文化知识在学校课程中被边缘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达到这样的目标很难,因为英国和威尔士的学校课程历来都重视身体健康教育活动。社会文化视角价值取向的操作性层面上,归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决策问题。从社会文化视角对身体健康行为的研究纳入社会决策研究,教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身体健康行为选择。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和新的公众身体健康活动,通常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但是二者的学科来源完全不同。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理论主要来自于身体健康社会学,而新的公众身体健康活动理论的主要依据是身体健康科学。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以身体健康科学为依据的新的公众身体健康质量提升方案过多地依赖于个人解决方案,因此常遭到社会学家的批判。据此,建议身体健康活动质量的社会决策影响要素,限定在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内想象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一种方法论实践途径。这种方法论的前提是,身体健康行为发生于社会环境中,并且由于我们对环境获得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开始关注身体健康行为本身,而非源于个人在生物医学上的行为变化。教育变革是为了提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变革是为了提高教师和教学工作在效率、效益、责任以及管理上的质量。某些过于宽泛的教学计划工作,例如社会文化评论视角,考虑如何将其融入大纲。也可能导致将身体健康问题归类为一种更为宽泛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询问为基础的活动,其中包含诸如解决问题、批判性询问等概念。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种社会文化动力驱动的身体学习能力的培养,并运用到普通学生身体训练中。从身体教养概念的发展和意义禀赋上来说,身体健康问题的本质在于改善身体教养或者说提升身体读写能力,增强体质、技能传习、文化传播等多元功能的有效实现最终将取决于身体教养水平。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小学课堂教学指导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的实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课堂教学,第二是指班级活动,但主要还是课堂教学。可以说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树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积极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也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智能训练与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2.情感教育与人际关系指导,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发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和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等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3.人格培养与性心理教育,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首先,教师要消除“差生”的概念,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教师是来帮助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即“传道授业解惑”;其次,教师要消除对学生智商问题的错误认识,即便是智商临界的学生从理论上讲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他们是可以完成的;最后,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和评价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努力和他自己所取得的进步。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学校,以及自我教育的途径进行。
(一)在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学生。
1.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营造班级良好的氛围和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教师兼职做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小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
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可以接触许多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做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二)教师指导家长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在学校进行是不够的,其实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创造机会让教师和家长沟通,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1.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家长要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知晓孩子幼稚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
2.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要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
(三)自我教育。
培养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知道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获得帮助。
总之,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相信今天的素质教育离不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定将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所谓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一个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笔者认为,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就是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各种教育形式的、自身独有的特点。众所周知,幼儿教育是各种教育的基础,是人类的启蒙教育。笔者认为,幼儿教育的本质的规定性,就是指幼儿教育应该最符合人类的天性。它应该是包容的、开放的、充满爱心的教育。教师在从事幼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天性在这个空间里得到完全释放,而不是让这个空间成为机械灌输学前知识的空间。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教育是探索教育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试着让幼儿的双手、眼睛、嘴巴得到充分的调动,让他们完全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想象来了解这个世界,以此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
2.幼儿教育是分享教育
幼教事业是美丽的花园,教师的奉献是最芬芳的花。没有爱,人类无法生存。如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爱包围,缺乏与人分享的经历。为了使幼儿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与人交往的能力,幼儿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引导幼儿多与同伴接触,敢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并鼓励他们和同伴合作,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
3.幼儿教育是认同教育
与成人相比,幼儿更需要得到认同和赞许。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仅仅是教师的一句赞美或者一个眼神,有时都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认同感、赏识和赞美,往往会给幼儿一个积极的引导,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所以说:幼儿教育是认同教育。
二、幼儿教育本质的价值
除了有其独特的、本质的规定性外,幼儿教育也是全面的,它涉及幼?旱慕】到逃?、语言教育、社会行为教育、科学领域教育以及艺术教育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智力、知识以及技能的协调发展。
1.幼儿的健康教育
一个良好的健康教育体系包括生活卫生教育、身体锻炼、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四方面的内容。这个健康教育体系会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它会促进幼儿未来的成长,还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其次,让幼儿了解安全常识,学习自我保护和求生技能。总之,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可以获得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2.幼儿的语言教育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语言发展最快的时期。幼儿的最大特点是好奇心强,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时期,创设各种有趣的语言表达情境,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努力引导幼儿语言的发展方向,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幼儿的社会教育
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目的是要幼儿初步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成为能够初步适应社会的健康个体。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包括认识自我、培养好习惯、热爱家庭、了解他人、学习社会知识等等。其目的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渗透人际关系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发展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助幼儿了解社会。
4.幼儿的科学教育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它包括对科学知识、兴趣和态度的启蒙。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丰富幼儿科学经验的过程。
专业:小学教育
学号:191201903021277
学习中心:江苏太仓电大奥鹏学习中心
$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个体的(
D
)便成为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最终的规定性。
A.生存状况
B.健康状况
C.经济状况
D.适应状况
2.(
D
)指主体通过外部或内部的活动,在机能上(而不是物质方面)把客体整合到自己的活动格式中来。
A.适应
B.平衡
C.顺应
D.同化
3.(
D
)的自动调节机制失效,从而造成心理失调或失控状态。
A.心理疾病
B.心理障碍
C.心理不健康
D.神经衰弱
4.目前大多数中小学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其中最常见,也较专业可行的称呼为(
C
)。
A.心理辅导室
B.阳光心理室
C.心理咨询室
D.知心朋友屋
5.(
D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心理健康老师
6.(
B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A.培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B.促进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
C.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水平
D.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7.(
B
)反映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不同任务。
A.中间目标
B.总目标
C.初始目标
D.工作目标
8.结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着重于(
B
)。
A.培养小学生的交际能力
B.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
C.提高小学生的沟通能力
D.提高小学生的抗压能力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具备有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环境
B.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成长与发展的心理环境
C.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各种教育途径的协同配合
D.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不含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0.学科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和计划性主要体现在(
B
)上。
A.教学模式
B.教学目标
C.教学动力
D.教学环境
二、多项选择题(
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适应状态,它具有(
ABCD
)。
A.动态性
B.时代性
C.个体差异性
D.年龄差异性
E.文化相对性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
ABC
)策略。
A.全员性
B.全面性
C.渗透性
D.个体性
3.“全面渗透”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结伴途径,是因为其最能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ABDE
)的思想。
A.全员参与
B.全体受教
C.全面铺开
D.全程实施
E.全面发展
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需要注意的基本要求有(
ABCDE
)。
A.开放
B.科学
C.统一
D.合理
E.全面
5.从“动态层面”也即操作层面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特征主要有(
ACE
)。
A.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B.问题与经验相结合
C.活动与体验相结合
D.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E.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三、判断题(打“√”或“×”,
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
理性情绪疗法大抵通过“教导”、“驳斥”两类技术来完成具体的咨询与治疗操作。(×)
2.
虽然所有的心理咨询模式几乎都强调了某些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些方面,但这些理论具有普适性。(×)
3.
一定意义上,教育的本质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4.
教育的本质决定教育者的基本素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决定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
5.
学校可以邀请非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这些家长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
四、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青少年时期
答:青少年期是指青春期的年龄。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生长发育的高峰。
2.亲子依恋
答:依恋就是婴幼儿跟他的抚养者通过长时间广泛的接触和互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亲密的感情连接。由于婴幼儿的抚养者大部分都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更多。所以,我们又称之为亲子依恋。这一理念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师鲍尔比提出。
3.生涯
答:是一个人一生所有与职业相连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目标的实现过程。
4.教师心理健康本体价值
答:与其他心理学研究的关系及其在整个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5.教学评价
答: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澘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五、简答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
1.心理健康的功能发挥受什么制约?
答:一、内部因素: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二、外部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2.
适应的内涵及本质?
答: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
适应的现象。适应一方面指生物各层次的结构都与功能相适应,另一方面,这种
结构与功能的与相关的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包
括行为习性等。
3.
请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
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
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4.
简要回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里健康教育目标是刺
激目标或者副目标服务目标,第二,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第三,目
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況,具有客观针对性,第四,目标设定应尽量避免过
于线性化。
5.简要回答学校开设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答:符合现代课程改革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符合国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六、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标准“二维适应论”的认识。
答:第一,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而由心理适应社会适应生存适应发展适应所
形成的四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适应,基本上涵盖并代表了个体适应的主要形式,
也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个体心理健康的功能状态或过程。
第二,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是一个极富概括性的,就实际
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看,人群中不同个体的心理健康表现是多样性的,也是多层
次化的
第三,以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来衡量心理健康技能,客观永恒,全面概括地保持
其内涵,也能包容个体的成长,时代的变迁,同时也整合了各家各派对心理健康
及其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2.
试论述当代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从后现代心理学思想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答:当代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失衡给我
们带来的启示,第一,后现代心理学思想旨在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如
对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在教育制度上与重视度上海存在许多问题,在应试教育思想的灌输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被忽视。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缺还没建设还没得到完善的建设。对于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要,对知道学生行为思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课程理念。高中生处于特殊发展的时期,正在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这个时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重视,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起着引导性的作用,特别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对学生的日行为分析其心理健康程度,从而进行教导。如今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不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观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教学无法灵活多变,课程相对形式化。
(二)心理教育教材亟待完善。心理健康教材五花八门,其内容设置上内容偏差较大,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本质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但是教材内容多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脱离了本质,也就无法达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学题材不能针对性的对学生性格、情操以及心理问题等方面做出明确判断,也就无法针对学生本质进行引导性教育,所以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题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从课时对比方面看,理论课与活动课的对比不甚合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学科,二者缺一不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大多学校在实践课课时分配问题上都会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以体育课为例子,体育课作为一门实践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体育通常课时的分配极少。笔者认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该作为一种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要设立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学生造成压力,导致其教学效果让人堪忧。
二、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原则
1.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任何学科都是不可改变的,只有坚定学生为学习主题,教师对其进行辅助与引导式的教学才有利于教学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也是一样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正确引导教育,对学生个性、情操有一个正确的导向教育,对于宽泛的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课程尽量简化。
2.情景教育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情景教学法不止一次被广大同仁提出,情景教学法对提升学习效率效果显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样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有效的学习情景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不同的教学情景很是重要,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心理问题,将其放置与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自己的心理因素,从而发现问题,与此同时,教学情境的构件,也相对风戽了传统的心理课程,对于优化课程检测起着重要的作用。
3.活动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周期长的特点,需要长期的教育与不断的引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现状,在课时分配上,加以调整,学生长期处于理论课的填鸭式教育中,难免心中会有负面情绪的产生,加之在课时比重上对于理论课方面的偏重,导致学生无法释放心中情绪,产生压抑心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理论与活动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教学有显著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讲,活动教学更能使他们放松身心,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程建设的举措
1.完善课程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体验性课程,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认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生的切身体验尤为重要。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使用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心理因素摆在首要位置,基于有效的活动教学,在理论课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活动实践课程,让学生身心放松,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健康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2.完善心理教材。上文中我们说到,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为宽泛的理论性知识,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其实际作用并不明显,往往还会导致学把其当做一门枯燥无用的学科,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一定要注意其实用性,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改变以往教材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泛论,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心理因素出发,围绕学生核心问题,进行教材的编制,尤其要注意学生情感与人才方面的心理因素,将其在教材中体现。
3.完善课程设计。实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实际课程的设计中,要不断规划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重,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讲,活动课程教学的开展,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方式。
总结: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行业同仁都在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取代。与此同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需要跟随课改的步伐。现如今,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科学系统、切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从近年来发生在各类高职院校中的事故案例来看,大部分案例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来说,在网络时代中,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过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达到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总而言之,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本质上属于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健康的个体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积极地干预,就可以从本质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化的过程,绝非短期一蹴而就就能够实现的,而且教育效果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为了巩固心理健康效果,不仅需要教师付出长期巨大的努力,还需要不断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进行巩固。
二、网络时代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网络时代除了给学生带来信息获取、沟通和交流的便利以外,还带来了大量的社会腐朽、落后的思想及风潮。高职院校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时代恰好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渠道。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和影响,从而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会有效地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促进其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势必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就给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和课程教学体制改革,学生的学习环境、课程学习模式、实训模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