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现代科学技术的利与弊

现代科学技术的利与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11 10:26: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科学技术的利与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利与弊

篇1

创意,或者说创造力,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被提高到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了。从中央到地方,从个人到集团都在要求创意。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意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也蕴育着巨大经济效益。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已经从技能、技巧等具体知识的培训转到了对设计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创意思维的培养上。然而,目前我们的创意思维的培养却因为人们对于什么是创意以及怎样去创意的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着偏差而收效甚微。其问题在于:一方面,把创意当成天马行空似的玄想或灵感光临的被动等待,使创意变成了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神秘事;另一方面,让看似好的创意远离具体的设计课题而变成了为创意而创意的游戏。为了让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认为,在现代设计比以前更加复杂和更综合的语境下,必须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重视科学理性思维。

因为,第一,创意应该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灵感突然爆发,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是设计创意的内在要求。第二,现代艺术设计比以前更加复杂和更综合。这使艺术设计实践不仅是艺术创造行为,更是科学的,理性的抉择。科学理性思维也就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必然要求。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科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一、创意是理性的选择结果

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不同,笔者认为,创意不是灵感的突然爆发,而是理性的选择结果。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者索耶在他的著作《人类创新的科学》中写道:“灵感源于积累而非灵光乍现……实际上是将过去的观点全都推翻了。许多人认为创造性是一个人智慧的突然闪现,这种‘魔术般的’爆发是一种不同于我们日常思维的精神过程。但我们深入研究发现,当你展示你的创造性时,你使用的大脑部分与平时琢磨怎么绕过交通堵塞没什么两样。”①

今天我们把创意放到了一个非常绝对的地位。似乎只要有了创意就可以解决一切设计问题。但创意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有创意?似乎没有真正被思考。事实上,我们更多地只是从结果这一端来看创意,而忽略了创意其实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积累、选择和判断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创新思维是信息重组。创新思维是没有预成的规则的,它要突破思维定势,对巨大的信息流进行筛选,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关系做出判断,进行新的组合。可以说,“选择是灵感思维和创造性功能的灵魂。”②如今的设计也是一个科学的决策过程,像广告策划一样,设计是一个对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理性判断、明智抉择的过程。创意就是在这些过程里通过积累、选择和判断产生的。策划大师叶茂中曾经说过,策划80%是靠腿,20%靠脑。

“提起创造性思维,人们往往会忽视逻辑思维,认为它的‘理性’与‘创意’格格不入。实际上,逻辑思维的分析、推论对设计的创意能否获得成功时常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逻辑思维中常用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艺术设计可以得到理性的指导,从而使创意具有独特的视角,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引起受众的共鸣。”③

创意既然是理性选择的结果,那么,在强调创意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则必然是其内在要求了。

二、当代设计学科的新发展要求设计具备科学理性思维

当代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求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要求设计师具备很高的科学理性思维能力,这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

1.艺术设计的学科体系表明其多学科综合的特点

一般来说,艺术设计似乎更多着眼于艺术性的思维逻辑和形式美的创造。然而,现代设计已经变成了关系的设计、事理的设计和交互设计、从产品设计演变到服务设计。“艺术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④“……设计立即变成了一个比不久之前更为复杂和更加多学科的活动。”⑤

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体系的建构清楚地显示出现代艺术设计学已经是一个结构大、涉及面广、多学科关联互动的开放的学科体系。什么人因工程、知觉理论、消费心理、材料科学、传播学等。然而这些学科已经融入我们的设计教育,所以,我们也必须重视对科学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新统一

“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新统一”,曾经是包豪斯的宗旨。上世纪50年代末,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赫胥黎就意识到:“科学和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用情感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⑥柳冠中先生关于设计学的“事理学”理论(将设计视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即为事理学),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结合实践中认识的能力,从对‘物’的设计提升到对‘事’这个系统上——这是中国设计教育应思考的方法。”⑦

然而,在我国依然存在着艺术院校的设计与工科院校的设计的严格区别,一些大型企业的设计人员绝大多数来自工科院校,或许直到现在他们才开始意识到:“艺术院校的学生有着与工科院校学生不同的优势”。一方面,艺术设计的学科体系表明其多学科的综合性新特点;另一方面艺术与科学结合是必然趋势。所以,李砚祖先生说:“设计的当代成就和未来是由艺术与科学统合的程度而决定的。”⑧(转第39页)(接第59页)可见,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思维模式必须予以改变,培养具备科学理性思维的设计人才是提高我们艺术设计水平的必由之路。虽然,理性的功能主义和国际风格被后现代设计所诟病,但是当代的艺术设计事实上却并没有也不可能抛弃理性思维。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之发端的包豪斯基础课程就开始了这样的思维。在由纳吉和阿尔贝斯所执行的基础课程中“采用感应的方式去设计,让学生去调查、探究和实验”⑨远不像我国当前设计教育基础课程所理解的仅仅是“三大构成”的简单的视觉形式的训练。

过去有些观点认为,艺术是形象思维,艺术设计也是形象思维,甚至开玩笑说学理工的人的脑子是方的,因为他们要求准确的数据,严密的论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与创造力不甚相关。现在看来是应该改变这样的错误认识的时候了。当代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求设计师具备科学理性思维。

3.艺术设计的新领域正表现为艺术思维与科学理性思维的结合

正如上文所论述的一样,艺术设计不只为具体的设计课题提供形式解决方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在高科技条件下,艺术之美才得以彰显。不管是物质还是非物质设计,都不可能只依靠设计师直觉和灵感。就拿视觉传达来看,从任务确立到市场调查、信息摘取,从数据分析到设计表达等环节都必须是客观的、科学的、理性的。图形也不是随意生成的,而是“非常理性又不排斥感性的形,即是具有科学特征和语言特征的符号系统……图形符号的样式和表达方式不是由艺术感觉决定的。而是由信息本身和理性的规范决定的,这里不是不要艺术及感觉,而是这种艺术和感觉必须与科学和理性结合。”⑩如今,各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前沿探索无不是基于艺术的感觉与科学理性的结合。从产品的设计到服务的设计,从物质产品到人机界面,视觉传达的不仅是形式和色彩完美的图画,而是像地图一样合理科学的信息表达系统。室内设计和建筑方案也不是去研究如何画效果图,而是集中与灯光、空气、时间和几率的研究和表达。陶瓷设计研究在理论层次和技术层次上揭示瞬间与光亮……这些在以前都是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而今天却是艺术设计必须面对的课题。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科学理性思维对于现代设计的必要性。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培养出真正有创意的设计人才就应该改变旧有的观念,把科学理性思维纳入到艺术设计思维之中。只有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创意能力的问题。现代艺术设计必须是理性的、科学的创意设计。

注释:

①[EB/OL].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02205965.html. 2007-06-12/ 2007-09-25.

②陈明.灵感和直觉心理现象的协同论阐释[J].甘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P96—98.

③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232—233.

④同上P20.

⑤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

⑥詹姆斯·W·麦卡里斯特.美与科学革命[M].李为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0.

篇2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植物绘图;摄影技术;实践教学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botany;plant drawing;photography;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249-02

1 传统实践方法的利与弊

中国古代各中药和医学著作中的植物插图是中国植物绘图的雏形,它们来自不同绘画人士之手,而这些人有些是专业的研究者有些则只是出于影像记录目的的普通人。它们的绘画工具皆是毛笔,手法以白描为核心。由于不同作者间对其所描绘植物的认知和绘画手法的不同,最终产生的植物绘图差别也很大,在诸多本草著作中也就出现了很多风格各异的插图。这些插图伴随着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本草学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各本草学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到了近代时期(引进西方植物学时期),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研究和植物科学绘画的历史均较短,随着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在19世纪初才开始起步。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对中国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科学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

药用植物学和植物学有着近乎相同的研究方法开端,那就是——观察,对不同植物和植物不同时期整体和根茎叶花果等不同部分的观察。而对观察结果最好的记录方法在当时就是植物绘图!

作为一门最古老的技能,虽然现在已经逐渐边缘了,但植物绘图即使是在如今发达的现代科技条件下也有其不可被回避的优点,比如:①植物绘图可以精确的表达出植物本身各个部分的精细结构,而比如花的复杂细节构造是很难通过照片去表达的;②植物很难在一个时段呈现开花和结果以及其它一些结构特征,而绘画可以把这些结合起来描述在一起;③照片因为拍摄角度和光照的问题,无法准确表达植物各部分之间的空间位置和实际质感,而绘画则可以通过阴影等透视技法表现这些重要的细节甚至可以把植物的各部分解剖结构也描绘出来;④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植物绘画本身就是一种深刻观察并通过自己的笔触去理解和认识的过程,对于药用植物学了解植物本身构造和特异性的目的来说,这是其他所有方法都无法替代的,这比起生物理化指标去鉴定更具有实践意义。

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植物绘图会在显微镜,放大镜和目视观察的条件下进行,但其基本规则和手法是相同的,作为刚刚接触的初学者来说,植物绘图还是和普通的绘画有本质上的不同,需要在一开始将植物绘图的基本要求和规则清楚说明:

常用绘图方法有徒手绘图法和显微描绘法两种,若按绘图工具则常分铅笔绘图法和墨线绘图法两种。绘制显微组织简图,要用通用的代表符号来表示,要求比例正确,形态逼真,结构清楚,还要求富有立体感,不能随意夸张和任意涂影。要正确绘出实物的立体结构图,必须有一定的透视知识,如前大、后小,近明、远暗,透视方向一致等基础知识。

①绘图的一般原则:1)一切结构均用线条来表示。线条要求粗细均匀,圆滑,明暗一致。2)所有结构线条不能用尺或其他圆规或曲线板等工具代画,必须徒手作图,以表示生物的自然形态。3)显示立体结构可用透视线条来表示。对球形、圆柱体或圆锥体的立体结构可以用圆点衬托明暗光线的方式,而不可用任何涂影来表示。点要小而圆,由密到稀逐步过渡。4)各部位应先画出引线再注文字。引线用直尺画实线来表示,要求细直、均匀、不交叉,以免误指。图内的结构名称,可直接用文字写明,也可用数码代注,再在图下集中注明。注字书写要求清楚、端正。图下需注明标本的名称、部位和放大倍数。

②徒手绘图法的步骤:1)选择最典型的标本或结构。2)仔细观察各部位的形状和结构及其间的比例关系和较明显的立体结构。3)用较淡的铅笔(2H或4H),按照实物或显微图像的比例关系和立体投影画出轮廓草图,经反复对照修改后,再用较浓的铅笔(HB或2H)绘出修改图。4)画引线,注字。

在明确了以上的要求和要领了之后,剩下的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去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同时植物绘图的过程中也是对植物性状和结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于药用植物学理论的学习也是极有裨益的。

那么作为古典的植物学研究方法,植物绘图除了如上所描述的优点之外,是否毫无缺点呢?

学习植物绘图的初衷是了解和认识并最终记住植物,但由于经历了从实物到大脑识别并抽取特征描绘到纸上这个过程,其中经历了两次视觉信息的转换,必然会导致信息的遗漏和改变,最终的结果就是和初衷背道而驰的绘图脱离了植物本身,这可以说是植物绘图这种古典实践教学方法的最大缺陷了!

2 现代技术的便利与片面

几乎绝大多数学生都更乐于接受和喜欢通过用图片来展示植物,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照片的视角更接近人眼观察实物所得,这种不经图像和思维转换的获得信息方式肯定更容易得到接纳!但与此同时,在询问学生是否能通过照片去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和精细性状的时候,图片就显得乏力和片面。虽然便于理解和远远超越绘图的便利性,但摄影技术不适合精确研究的特性在摄影技术发明以来依旧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3 互补使用药用植物学研究技术的可行性

植物绘图具有精确详实描述植物细节结构和精细性状的特征,但缺点则是初学者很难通过观察植物绘图迅速和实物联系起来;

摄影图片则是能够让初学者迅速记录并通过简单查看就能联系实物形象的便利手段,同时缺点则是无论何种详实和高明的拍摄手法,都会因为光影记录本身的特征无法体现植物的细节结构和精细性状。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两种研究方法本身的特质决定它们可以互补优缺点。笔者也以这个结论为出发点,在实践中要求学生一方面始终贯彻对每一个研究植物对象都进行绘图来深入了解其细节构造和精密性状,同时在辅以大量照片补充植物的视觉信息和要求学生自己对植物标本做摄影记录描述研究结构特征,并让学生在实验报告和研究记录中用两种方法交叉说明。

经过一些时间的积累,教学结果和学生的反馈佐证了研究植物的古典方法和现代技术互补使用的可行性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1.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STSE教育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社会的意识,以及以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在物理教学中需要充实的重要素质教育内容.

中学物理教育是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发展、新成就以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现代静电技术、红外遥感技术、光纤通信、激光的应用、超导体的应用、磁悬浮列车、系列运载火箭以及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等,加强学生对现代物理知识的了解.

1.2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除了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巨大深远影响外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手机通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电磁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开展STSE 教育,使受教育者明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促使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沿着健康的道路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1.3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世界正不断地被科学技术改造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已摆在或即将呈现在学生面前.唯有全面而正确地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从事发明、创造,才能对社会进行有效地组织与管理.STSE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环境中的应用,要形成受教育者的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素质其中包括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与技能、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等,最终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模式.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原则

2.1客观性原则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客观的,科学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STSE 把人类、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环境科学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来进行教育.

2.2理智性原则

STSE 教育也是一种理性的教育.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经过严谨的理性思考;决不允许信口开河、人云亦云、主观随意.STSE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克服自己的任性、随心所欲、意气用事等毛病,养成理性思考的好习惯.

2.3实践性原则

STSE 教育的思维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在科学活动中,学生从所观察的事物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得到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工具和实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STSE 教育是实施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4发展性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的本性是不断进取.而这也正是 STSE 教育应该培养,也能够培养的重要品质.STSE 教育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推进作用,更应注重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STSE 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由“谈”科学到“做”科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在学生非智力方面).

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方法

3.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

课堂渗透课――以国家教材中的物理知识为框架,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

STSE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在现行的教材中并不都以一种显现方式存在的,也有隐含教材中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还要在教材中去努力挖掘、精心组织,有时要大力地创造和突破.如“想想议议”、“家庭实验室”、“走向社会”等.同时,教师应从教材中寻找STSE教育的结合点,应注意积累一定的科学史话、科技信息、科研成果等资料,以备教学之需.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丰富物理情境中,达到增长知识、领悟方法与训练物理思维过程的目的.例如,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教材中所列声音危害的等级时,学生会发现最强的噪声竟然来自于人类引以为荣的先进机器和设备,而这些正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可喜成果.此时,教师应抓住机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关系的激烈讨论与积极思考,这就是STSE思考.

3.2在科技活动中加强STSE教育

科技活动课――以所学知识为参考,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各种科技活动(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问题、小讨论等).

科技活动课按课堂教学进度,一般以课本小实验、小制作为主,老师也可增加一些探索性和设计性的小实验、小制作等.鼓励学生利用身边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做一些课外制作或实验.让学生在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的同时,也能用物理知识进行再创造.教师在活动课进行引导与点拨,利用布置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然后交来“作品”,老师在下一次活动课安排“制作讲评课”.同学们进行成果展示,老师有目的地对一些“作品”进行评价,学生会从不同的“作品”中获得启发、学到意想不到的知识.这样,使得课堂内外结合,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以激发学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品质.例如,在(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光现象》“小孔成像盒”的制作中,同学们将小孔做成各种形状,有圆的、方的、三角的、细缝的以研究像的变化规律,也有的做成多孔以研究成像的异同,还有将小孔做成大孔以研究能否成像.学生的智慧汇集起来,就将小孔成像盒做成了一个极具研究特色的物理课堂实验仪器,不仅拓展了探索的领域,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大的长进.

3.3在研究性学习中丰富STSE教育

篇4

一、高校档案信息化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在高校管理工作各领域中应用广泛,电子信息传输、电子文件、各类管理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等,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的新形势需要。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没,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档案逐步信息化与电子档案馆的建设是档案开发利用,在服务中实现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有效渠道。档案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录,是国家的一种原生的、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公共信息资源。在各层次档案工作中广泛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与高校信息化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出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力,进行最大化的档案信息数据聚集,实现数据共享,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将是传统档案工作的重大变革。

二、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各高校档案管理的意识还较为薄弱,对建设数字化的档案馆还没有足够的意识。虽然一些高校已经有专门的档案机构,也制定了一定的档案规章制度,但贯彻不力。一些领导对本部门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本部门档案管理疏松。而一些文件形成者对档案移交归档认识不足。同时档案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依法治档的意识也较为淡薄,对档案立卷归档的业务指导不够,监察、督办力度不够。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要有安排,有计划,有贯彻有检查和督促。对高校学生档案造假,无论多与少都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客观性,不真实的档案也就没有了其作为参考和依据的价值。由于现在现实社会情况较为复杂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或者是由于工作中出现的马虎,高校学生档案造假情况时有发生。为了不影响毕业生的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和就业,在校期间的未及格科目和处分不入档的事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到私造奖励内容,在应聘会上同一班级出现很团支书、班长的现象更是家常便饭。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造成了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档案真实性的怀疑,使得真实的高校学生档案的利用率受到一定影响,更使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诚信度受到影响。如学生在毕业时所填写的高等院校毕业就业推荐表中,有各个科目成绩,有鉴定,有组织评语等,很多时候学校、院系的鉴定意见并非来自学校和学院的只能鉴定部门的管理人员,而是学生们相互之间互相鉴定意见。所以有些问题都是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三.改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意见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深化,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网路化格局逐渐形成,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也应不断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趋势,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高校在新生录取、学生毕业等多个环节逐步信息化和网络化。这位电子档案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电子档案的归集与管理已经形成了未来高校档案学生管理的主要方法。充分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现代技术手段为核心,有计划,有步骤的把高校学生档案分类归档,进一步实现高校学生档案的数字化网络管理。有效的利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将高校学生档案文件中的文本、照片、声音、影像及作品等进一步的信息化管理,制成高校学生电子档案,从而建立高校学生档案信息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化和网络化。因此,高校应根据其需要有效的建立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相结合的学生档案管理模式。

加强制度化建设对学生档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情况、办学特点、管理要求等,建立适应网络教育的规章制度,使网络教育学生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使学生档案管理部门摆脱日常的事务性工作,采取学分制和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学生档案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学分制是学生档案管理制度改革中的难点,需要有一个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和一套灵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才能使学习者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工作需要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档案管理是一项具体细致、繁琐复杂而且原则性和服务性很强的业务管理工作,政策性强,从事这项工作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且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网络教育学生档案管理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它主要体现在管理方式更加多元化,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信息素养和沟通协调能力,要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教师进行全方位的交流,能够指导学生在学期间通过网络远程交互通讯方式完成如选课、查询、报考等,这就要求学生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思想、提高工作效率、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总之,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无疑为档案管理,特别是数据量大、更新频繁和远程需求大的高校档案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继续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规模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化管理,网络资源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高速路的优越性,才能使高校的档案管理更健全、更高效。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是高校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工程。数字档案馆将影响到高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为现代社会教育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才刚刚起步,仍需依靠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推进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5

接到区研究课的任务,内心还是十分忐忑的,虽然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但由于六年级课程临近尾声,翻看了目录发现大部分内容并不是自己所擅长的题材,学生的参与程度有限,害怕课堂的氛围不出彩清冷。最终反复斟酌选定了《科学技术的喜与忧》这一课,因为自己对于这方面多有了解,可以给学生搭建足够的延伸平台,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是足够引起孩子的共鸣的话题,现代的科技飞速进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有着深刻的感受的,是贴近他们生活的,并足可激发他们能说、想说、多说。基于此,在初次试上预设本课目标时,我设定了如下几个目标:1.以3D打印技术为起点引发学生共鸣,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衣、食、住、行等)的影响,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2.举例智能手机链接文本,启迪思考,初步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3.深度思考科学技术为人所用,人为造成了喜或忧。

我一直认为,导入部分是一堂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几分钟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整堂课的走向。在这堂课的预设中,由于3D打印技术是自己最近的兴趣点所在,所以在选择导入时自然地想到了用它,并且自认为学生对此也是应当有所了解的。事实证明这次错误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人为地拔高了学生讨论的难度,这也直接导致了第一次试上的冷场乱场。第一次试上最直观的感受是预设与现实的脱节,课前我搜集了关于3D打印的大量资料,做课件,找来了3D打印的实物,但是当高端大气上档次的3D打印穿起了课堂整条线索,引起了学生足够的兴趣后,却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感受引入了一个歧途――只有像3D打印这样的才能称之为科学技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微之处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反而忽略不计,完全被带离了预想中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对接,课上我也是越来越急躁,甚至漏掉了本该出现的一些环节。

3D打印这一部分的课件花费了我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图片、视频、资料一个不少,看似一环扣一环紧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反而被动地跟着课件走,成为了课堂的一种干扰,不仅仅是这样,过多的课件给学生,阻碍了学生自我检索、自我思考的过程,灭失了本可以在学生间、师生间随意聊聊启发的机会。所以课件只是完成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要回归、利用好书本。

二、敢于舍弃,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学情,激发童言

鉴于3D打印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自然地将科学技术这一话题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在第二次的试上中,3D打印技术这一话题必须被换掉。想到之前为了准备这一话题做的种种努力,心中还是有许多遗憾的,用黑白彩色照片吗?好像也太久远,用互联网技术吗?会不会还是太高端?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了数日,初夏的南京,街边的水果摊已经陆陆续续开始摆上了西瓜,看到无籽西瓜我是灵机一动,这不是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最好的写照嘛。第二次的试上,总的来说完全按照预设井井有条地铺开了,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却仍然无从下手的样子,也许是六年级学生特有的羞怯,课堂相对安静,发言同学比较少,这样的学情状况着实让人着急,怎么办?只有继续调整教学子目标,将讨论的难度一降再降。我的思维一直在设想着如果我是孩子,我感兴趣的点是什么,我在生活中接触的是什么……

三、以点带面,使学生有话可说,回归童真、感受童趣

正式上课使用的是六一班,这个班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肯动脑,课外知识有一定积累,与他们在一起讨论,我还是有把握的。课堂上,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利用西瓜从有籽到无籽的变化,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教学的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接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从学生的衣食住行中寻找有哪些科技产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课前调查,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学生从生活实例中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并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

在课堂的第二板块,是学生思想放飞自由讨论的时刻,就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的发现。考虑到前两次试上的种种弊病,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缩小了话题讨论中的点。

说食物,让学生从方便面开始,因为这种食物是孩子们常见的;袁隆平,在他们的语文课文中出现过,他们应该了解;南京的鸭子,蜚声国内,这些都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就有话题,同时舍去了之前试上中出现的基因过程,各种添加剂的专业名称等远离学生生活的东西。说交通,讲交通工具,讲如何出行,舍去了公共设施等令学生概念模糊不清的部分,利用实物感受牛奶利乐包,引导学生扩展到生活中去,更多地考量科学技术影响生活的几个重要因素: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或生活的重要影响。

篇6

在当前技工学校的车工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如何让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为车工工艺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笔者主要就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车工工艺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思想与方法

多媒体教学技术采用多种多媒体信息进行教学,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等都是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采用处理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能更好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与方法,使得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来营造出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车工工艺学中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到车工工艺学中的知识内容。车工工艺学课程的显著特点是有很多的定义、公式以及图标,并且对实践内容非常重视。学生要掌握其中的内容,就需要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例如测量刀具角度的平面、刀面角度的定义、各个角度对于加工带来的影响等内容都是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够给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对这些内容进行展现,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有效地掌握到知识要点。

二、通过视频录像展现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

在车工工艺学中教师讲到对刀具的各个切削角度进行测量时,如果直接进行讲解,学生并不能掌握其中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投影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演示,将测量刀具角度的3个辅助测量平面的具体形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清楚的呈现给学生,这样便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体会与学习,让学生轻松掌握对刀具角度的测量知识,使原来的教学难点被轻易突破。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与动画演示,可以使车工工艺学中的零件的加工过程、机器的装配过程、零件的结构等诸多内容在课堂中被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一个能够对机械加工全过程进行模拟的现实空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加工的全过程产生直观的认识,使得原来抽象、很难理解的内容能够变得更加的形象、易懂,使得车工工艺学中的理论知识能够和实践更好的联系起来。在课件中采用的视频内容能对各种加工的特点、功能进行详细的介绍,并且还有各种完整的工序,可以让枯燥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搭建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模式

在车工工艺学的教学中,如果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就很难改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技术,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模式,其仅仅就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而已,虽然能够改善教学效果,但所能发挥出的作用也不会明显。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与学是有机的整体,如果仅仅是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来开展工作,也就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中的“教”,而没有能够实现“学”的那一个部分,教师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变为另一种形式的“一言堂”。因此,在教学模式之中还需要补上“学”的一半,让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双向双控。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师与学生都能够从各种相应的反馈信息之中对自己的教以及学的内容进行调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教师的他控与学生的自控形成完美统一的整体,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改善。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仅能在车工工艺学的课堂上开展良好的教学,而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搭建起完善的教学质量反馈测评系统。通过这样的系统,能够更加有效地激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更好的途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在获取的大量反馈信息中,为车工工艺学教学管理提供一个数据化的环境。

总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教学技术研究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车工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帮助广大的技工教师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需要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更多的研究,更好地改善车工工艺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S275.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0.017

大田作物主要是指在一大片田地上种植玉米、水稻、高粱、小麦的大田作物。我国的地貌和地势多变、复杂,幅员辽阔,地理与环境的因素导致一些大田作物在灌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传统的灌溉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节奏,无法满足现代大田作物的需求,并且逐渐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背景下,微喷灌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灌溉技术,并且极大地解决了大田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微喷灌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低压管道将水输送到农作物附近,并且利用专门的小喷头对农作物的根部、枝叶进行小水滴喷洒,这样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灌溉,并且节约水资源。在大田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合理、科学地利用微喷灌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大田作物的生长。

1 大田作物主要的微喷灌方法

在种植大田作物时,微喷灌是需要专业的设备才能形成喷灌系统,然后将水输送到不同的田间,使用灌水器对大田作物进行灌溉。大田作物的微喷灌方法根据灌水器的出流方式不同分为四种,分别是渗灌、微喷灌、滴灌、小管出流。

1.1 渗灌

渗灌是在地下大概30厘米的地下设置一个特制的专门渗水毛管,通过压力的作用,以渗流的方式将水输送到大田作物周围的土壤中去。

1.2 微喷灌

微喷灌是需要有微喷头,这种喷头是安装在毛管上然后通过压力向土壤中喷洒水资源。微喷头主要有旋转式和固定式喷头两种形式,一般旋转式的喷头水滴大,射程范围大,而固定微喷头因为被固定住,所以水滴的射程范围小,水滴也没有旋转式喷头的大。因此,在固定微喷头时要确保喷头之间的间隔距离,水量控制在每小时20~250升。

1.3 滴灌

滴灌是在毛管上提前安装滴灌管或者是滴头,通过水压的作用以水滴的形式将水输送到田间的土壤里,若是需要较大的水流量,灌水器中的滴头会因为大的水流量形成细小的水流。灌溉的地方不同可以有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两种滴灌方式。

1.4 小管出流

小管出流主要是利用毛管和小塑料管与灌水器相连接,通过细流的方式润湿大田作物周围的局部土壤。值得注意的是,小管出流的流量要控制在每小时40~250升。

通过以上对微喷灌形式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大田作物中应用微喷灌技术能够根据不同的喷灌形式特点取得不同的效果,进而解决到一些灌溉问题。在大田作物种植中采用微喷灌技术能够保证作物的土壤湿度达到标准要求,保证作物的根部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微喷灌技术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不仅节省成本,而且也节约了水资源,易控制出水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大田作物应用微喷灌技术的利与弊

2.1 利用微喷灌技术的优势

在大田作物种植中应用微喷灌技术的主要优势是微喷灌技术几乎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够适应复杂的地势和地形。同时还能够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形以及田间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合适的微喷灌技术,极大地保证了微喷灌技术的正常操作。微喷灌技术不仅能够对地表作物进行喷灌,同时也能够灌溉地表以下的土壤和植物的根系,保证了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并为作物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明显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 利用微喷灌技术的弊端

在大田作物种植中应用微喷灌技术的主要弊端是用于喷洒水的灌水器的出水口很容易受到一些有机物质或矿物质的阻塞,这样会使灌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也无法保证整个微喷灌系统的正常运转。其次是微喷灌技术需要的前期投资成本比较高,其管道一般是在地表进行铺设,这样会影响到对田间的管理工作,相应地也提高了维护成本。

3 大田作物中微喷灌技术的应用

在大田作物的种植和维护过程中采用微喷灌技术亦应该要提前做好调研工作,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环境,包括土壤特性、适度、深度、田间持水量等进行考察。考察作物的环境适应性,要调查作物种植当地的环境,由于大田作物种类比较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因此需要提前做好调研工作,并制定好方案,以确保作物正常生长。要对土壤进行湿度和深度的调研,确保土壤的施肥厚度以及可溶性盐的位置并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室内湿润法对田间进行持水量的测定,选择0.4~0.6米深度的大田进行多次原状土测定,然后选取平均值进行持水量的最终确定。所有的前期工作做好之后,进行统计和分析,准确计算好相关的数据和参数,并制定好合适的微喷灌技术,并且要根据作物、地区、土壤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技术。

4 结语

在大田作物的种植中应用微喷灌技术,能够解决传统灌溉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成本和水资源,保证大田作物能够在科学、合理的管理下正常生长,提高了大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大田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要大力宣传使用微喷灌技术,促进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实现,是信息时展下的必然趋势,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全面提高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应当准确把握文书计算机管理的优势与不足,并采取科学化措施实施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推进我国档案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一、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的优点

(一)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快捷性

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具有诸多优势,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快捷性,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文书档案管理手工操作中的不足,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文书档案相关资料的收集、储存、分类以及查阅等操作,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的效率更高。尤其是计算机检索主题词的利用,为档案人员查找文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实际应用中,档案人员只需要将相关主题词进行组配后输入计算机系统中,能够很快得出结果,使得档案管理的有效性明显提升。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实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漏写、漏抄等管理失误情况的发生几率,文书档案管理更具清晰性和准确性,实现了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二)文件和文字信息得到充分交流与共享

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方式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明显提升,文件与文字信息实现了有序交流与共享,有效的解决了手工管理方式下信息闲置问题,提高了文书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中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信息与文件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方式下,文书档案管理的方式以及深度也不断发生变化,由以往的案卷级管理逐渐深入到文件级管理,由传统模式下的单途经管理逐渐发展为体系化管理,由档案外部特征管理逐渐发展为内外部特征合并管理,此种情况下,文书档案管理效率明显提升。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档案信息能够与其载体实现分离化利用,并能够与其他信息系统建立共联,最大程度上提高文书档案利用的质量,便于信息资源的适时响应和脱机处理,提高查准率,降低所属空间的限制,基于网络服务平台,进一步了解其它档案工作部门的工作情况,准确把握最新的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实现文件与文字信息实现交流共享,切实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文书档案计算机保存的稳定性

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的顺利实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件信息保存的稳定性与管理的可靠性。传统文书档案管理方式下,纸张耐久性不稳定,其中的纤维素在高温、高湿或氧化剂条件下极易疏导破坏,甚至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严重影响文书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而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不足,通过对现代电子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依据文书档案不同的管理需求,选取适宜的电子载体,包括VCD、DVD以及小容量闪存U盘等。此类载体在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中具有便于读取、易于传递等优势,所受环境影响较小,不易损坏,在文书档案保存与管理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二、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文书档案进行计算机管理后,内容不仅易于变化,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使得文件保密性变弱。内容易于修改,而且改动后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虽然已有一些技术可防止伪造电子文件和在“原稿”上增删改,但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总是比纸质文件要大得多,从而使人们感到把握其内容原貌的困难。随着网络化的发展,文书档案信息的上网管理及其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会日益突出。网络的不安全性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一般规律是当网络用户数量按算术级数增加时,网络的效益和网络的危险性均以几何级数增加。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网络及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应对策略

(一)提高文书档案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计算机在文书档案管理应用中涉及的每个问题,如数据著录、设备兼容、应用软件推广、信息联网等都需要一系列的标准才能解决。所以,应进一步加紧制定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电子文件生成的数量已很惊人,而其与纸质文件的区别又很大,目前多数档案工作者对其特性还很陌生,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隐患。针对这个问题必须在如下几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一是进一步研究各类电子文件的特性,对从生成机制到归档保存的一系列环节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从档案管理角度提出确保其真实性、原始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二是提前为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的管理提出要求,解决逻辑归档的不安全性、物理归档的载体选择、设备更新快与电子档案载体长久保存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二)提高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的网络信息安全性

在内部计算机网络和外网之间,设置物理隔离,以实现内外网的隔离是保护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的最主要同时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第一层隔离防护措施是路由器。路由器滤掉被屏蔽的IP地址和服务。第二层隔离防护措施是防火墙。大多数防火墙都有认证机制,无论何种类型防火墙,从总体上看,都应具有以下五大基本功能: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告警。

四、结束语

为促进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扬长避短,提高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从而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

篇9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65-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三维动画作为组成多媒体技术的重要部分,成为了课堂教学活动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工具之一。但在当前教育界中,对三维动画融入幼儿语言教学课堂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有必要全面分析幼儿语言教学中引入三维动画的教学效果,有效完成幼儿语言教学的目标。

1 三维动画应用于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维动画也被称为3D动画,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而衍生的新兴技术。通常情况下,三维动画具有色彩鲜明、人物动态自然、剧情紧凑等特点。三维动画与平面设计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拥有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能带给幼儿不一样的感受。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应用三维动画技术,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特别是在幼儿3-7岁之间,此时间段是幼儿学习语言最佳时期,但也是幼儿心里与思维发展不够成熟和稳定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内的幼儿更加喜欢纷繁的颜色,以及富有动态感的画面,如若教师一味的进行理论宣讲,将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难以调动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幼儿的语言能力。

2 幼儿语言教学中引入三维动画的教学策略

部分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方面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所以更依赖于传统教学模式,而忽略了现代信心技术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应不断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端正教学态度,充分认识到三维动画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学校应为其提供额外的进修机会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促进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教学活动,继而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教学重点。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语言教师积极参观研究校,开展新手带熟手的教师交流会,让老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三维动画在幼儿语言课堂教学中的正面作用,使其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的学习,为打造高效幼儿语言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2.1 教师应当做到去粗取精,选择合适的三维动画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中,针对幼儿语言学习类的素材质量良莠不齐。教师在幼儿学习语言过程中,应发挥自身辅助作用,作为幼儿学习语言的保护者参与其中。除此之外,教师有着成年人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并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所以在选择三维动画方面应以独道的眼光进行选择,做到去污存精,选择符合幼儿发生规律的三维动画。如针对年龄偏小的幼儿,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动画片有着执着的喜爱,所以教师可以准确抓住幼儿的这个身心特点,尽量选择色彩绚丽和场景层次清晰、动画效果良好且配有背景音乐的动画素材,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2.2 突出幼儿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语言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幼儿语言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因此,老师应该有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地位,坚持以幼儿为主,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特点选择相适应的动画内容。在现代教学中,三维动画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并不是幼儿语言学习课堂中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不能将整堂课都用于播放三维动画,将幼儿的语言学习课堂变成动画片放映室。三维动画只能作为辅助工具用于幼儿语言教学,将知识的重难点更直观的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在利用三维动画的基础上,并有效结合语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避免在课堂中一味的播放动画而忽略了语言内容的解析,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语言知识,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2.3 增加学生语言锻炼机会,有效增强幼儿的应对能力

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动画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三维动画作为组成多媒体技术的重要部分,成为了课堂教学活动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工具之一。教师在运用三维动画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时,并不需要通篇播放,可以在重点处进行停顿,或倒回去重复播放重点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动画中寻找答案。然后,老师再组织幼儿进行相互交流、讨论,这样,不但有利于幼儿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而且有利于幼儿不断增强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均有其利与弊,教师应摆正自身教学态度,合理使用教学方式,才能充分发挥该教学方式的优势。因此,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准确把握幼儿的身心特点,抓住幼儿的兴趣爱好,合理地将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应用到幼儿语言教学中,从而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教学能力。

篇1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在教育手段上要加以革新,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应现行的教育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将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呢?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学,其系统性很强,体现于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多媒体计算机可将静态图像的产生过程动态化,这种快速、准确的绘图功能是任何其他直观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可把计算机这一功能应用于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发生过程中,演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多种联系,促使学生从生动直观的图像中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从图像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触发灵感、开拓思路,进行创新探索研究的活动。

2.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形象地描绘物体运动轨迹的动态功能与富于表现的功能,我们可利用计算机这一功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把本来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生动化。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教学是运用多种传递信息的载体与现代教法的最佳结合。课堂教学是以课堂为场所、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教学方法手段为纽带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是一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就是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

1.从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价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注重个体差异。高效的课堂,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如何;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形式与效果;要看学生的思维量与思维水平如何。简言之,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决定着课的无效、有效、高效。

2.从教师的授课状态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要实施有效教学,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就要避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单向独白式的讲授。课堂教学必须打破陈旧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要研究学生,要准确定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群体结构,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要及时发现学生当堂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有效调控课堂,极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

1.多媒体手段与教学目的异位。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粉笔加黑板式的原始教学手段相比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它使得教师传授知识从单纯利用语言和板书形式提高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综合运用。

2.多媒体手段冲淡了教学主题。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实现方法也多种多样。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3.莫用多媒体手段代替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抽象思维具备明显的形象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枯燥的说教变成耳闻目睹的具体视听形象,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4.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是排斥传统教学手段,应是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时通过教师的语言、板演、手势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提问等反馈手段,教师灵活掌握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反而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数学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但计算机不是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必须依靠教师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才能发挥它的效能。

5.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益。

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和使用数学课件无非是要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提供操作示范,便于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知、发现、创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应用多媒体教学应努力做到:优化教学思想,注意多媒体的辅、工具性,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思维训练,贯穿教学思想。总而言之,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6.要用正确的态度、心态来看待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有其利也有其弊,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用传统教学手法不能让学生很好理解的,而多媒体又能弥补这方面的,就充分地用,让其优势尽现,不用多媒体就能解决问题的就尽量不要用。另外我们要摆正观点,多媒体是辅助我们教学的,不要为展现或其他目的而用多媒体。我相信,只要我们能用正确的态度、心态来看待和使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教学,只要我们能看清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相信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会越来越得心应手。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集中解决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不可能完全取代现行的教学方式的,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这样才能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篇11

“学子苦,教师忙,家长累得脸发黄,拼死拼活为金榜”,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要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以全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化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课本知识在实际与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为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为什么“真金不怕火炼”?为什么书法家、绘画家常用墨汁写字、画画?常听到的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白色污染”是什么,如何防止?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如何防止?怎样合理饮食才能保证身体健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时刻与生活相联系。

学生的化学素质重要的是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可以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较准确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常见元素与一些重要物质的基础知识,运用相关化学知识去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激发兴趣,重视实验,培养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要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沟通师生情感、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化学有其显著特点――实验多,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化学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际操作的倾向,使实验课只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致使学生考试分数虽不低,但具体到实验操作时就手忙脚乱、错误百出,即所谓的“高分低能”。这样的学生只能应付考试,他们的观念、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远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

中学化学教学时时与实验紧密相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切实作好课堂演示实验。教师要在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实验现象,从现象得出结论,由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上升到抽象理论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必要时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第一节化学课,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述为什么学习化学、怎样学好化学等,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我们不妨这样做:事先在白纸上用酚酞试液写上“欢迎大家走进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几个大字,上课时用小型喷雾器向纸上喷洒氢氧化钠的稀溶液,红色的大字会映入同学们的眼帘,这会引起大家的兴趣,教师趁机举一些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与化学知识有联系的实例,说明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继而将问题转入怎样才能学好这门有趣的学科等,使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深感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做好分组实验,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亲手操作。因为只有在游泳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游泳的本领,才能锻炼出搏击风波的顽强精神。教师要亲临现场不断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对操作规范合理的学生提出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挖掘教材,结合史实,增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