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2 10:55: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能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这些具体标准的践行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得以重视。以《专业标准》作为引领,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应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层体系。总目标应从认知、情感、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构建:
1.1认知目标
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强烈动机,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体悟、修正、创新,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促进缄默知识的获得。通过实践体悟,引导学生在实践反思中有理论的提升。
1.2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价值观、儿童观、保教活动观等观念;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对从事幼教事业的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以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
1.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事幼教事业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在实践总目标的构建基础上,各具体的实践教学分目标应根据实际实施特点进行制定。
2贯穿“全学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全学程的实践教学理念,从时间上看应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从内容上看应渗透至各类型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方位上看应拓展至校内校外多个实训场所。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来实现。
2.1新生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系部领导系统详细的介绍,引领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形式等专业特色有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今后学习与努力的方向。高年级学长与新生就学习体会、学习方法等进行交流沟通,从学生角度解答新生入学来的各种不解与困惑,使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与生活有深入了解,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通过参观琴房、画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实训基地,观摩幼儿园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使学生对专业获得初步的感性认知。邀请幼儿园园长、幼教专家、一线教师等就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坚定学生投身幼教事业的决心与信心。
2.2课程教学实践
课内教学是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前提与基础。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各种类型的教学,按相关课程性质与要求,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与实际操作环节。《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五大领域教学法等学科应结合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在课程讲授同时或者课程结束后1~2周安排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保教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环境创设能力、教具玩具制作能力、一日生活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能力、家园沟通合作等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力。如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可以以说课、试讲等形式在多媒体课堂、综合活动室等场所进行。钢琴、舞蹈、美术、手工制作等艺术技能课程,与教师口语、计算机、健美操等素质课程的教学,应将学生实际训练与理论讲授紧密结合,在日常课程教学同时贯穿实践环节的训练。
2.3教育观摩见习
针对不同学科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观摩主题,制定下园观摩计划与实施方案。明确观摩任务,联系对口的幼儿园或早教机构,结合课程安排定期观摩。组织学生做好观摩记录,撰写观摩体会。利用实习实践基地,每学期安排一周的集中见习,具体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幼儿园保育工作等。在学期末进教育教学观摩的讨论、反馈活动,有利于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观摩中的所看、所感、所悟有机结合,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丰富专业学习的体验性,学生从幼儿园真实情境中获得大量直观、鲜明的专业理念与实际感悟。
2.4技能考核竞赛
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弹、唱、画、舞、写、说、讲、做、演、玩等多种职业技能。在职前阶段应采取课程训练、专门训练、综合训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每位学生通过技训练,掌握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同时在1~2门技能上有突出优势,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发挥自身特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制定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自身特点,结合自身优势项目,给予技能综合考核。同时,以赛促训,通过创设多样的技能竞赛平台如儿童故事创作大赛,儿童舞蹈创编比赛、简笔画比赛、手工作品展览、童话剧比赛、教学PPT制作大赛等,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技能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给予有优势才能的学生展示和表现的机会。
2.5第二课堂实践
除课内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之外,鼓励学生走下课堂,走出校园,在社会大实践中锻炼学习。第二课堂实践主要在周末或寒暑假进行,主要内容是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特别是与本专业能力拓展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如到农村幼儿园义务支教、自制玩教具捐赠到民办幼儿园和福利院、协助幼儿园大型演出的策划组织、儿童早教机构业务拓展等。学生在社会大实践中得以锻炼,体现了学有所用的价值,同时在实践中对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有了验证与反馈,更好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2.6毕业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有效的利用最后一学年集中安排的6~8周时间,全身心投入幼儿园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做到实习前有明确的实习计划和目标,实习过程中有经验反思,实习结束后有总结反馈,以保证实习的效果。顶岗实习作为教育实习的补充形式,多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有意愿的学生到相应的幼儿园或早教机构,以准教师的身份承担保育和教育的任务,将理论与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的得以融合,真正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7科研训练实践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培养的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这是与原本中师培养的幼儿教师之间的主要差别。科研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论文、调研报告、毕业论文、参与老师科研教研课题等形式。特别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从检索查找资料、选题、写作大纲的敲定、论文写作基本规范的实际运用、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规范科研意识。
3落实“宽覆盖”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为达成实践教学的目标,保障全程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施,应积极落实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管理运行保障、师资保障、基地保障三个方面。
3.1管理运行保障
完善实践教学各种管理制度。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实践环节所占课内教学时数以及实践教学所占学分比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得以凸显。制定实践教学各方面的管理办法、措施,如实习实训大纲、实践环节考核标准、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等,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进行。
3.2师资保障
高校学前教育师资力量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学前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高校教师往往没有在学前教育机构一线工作的实际经验,许多专职教师也缺乏长期深入的下园实践的动力与支撑。他们若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多形式多途径的进修培训,深入幼教一线定期观摩、调研。通过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在具体的见习实习环节,可以聘请幼教一线有丰富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作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以充实和丰富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3校内外基地保障
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保障。不断改善校内实训条件,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建设好钢琴教室、舞蹈房、画室、作品展览室、儿童行为观察室、心理实验室、模拟儿童活动室等多个校内实训室,以满足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需求。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实习教育基地,不仅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观摩、实训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从课堂到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而且能促进高校与幼儿园的深入沟通与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互赢互利,共同发展。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实习、科研、就业的三大功能。
4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规范、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应建立规范的评价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每次实习实训都应有实习实训报告、总结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做好记录,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可以是任课教师、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或是学生小组,综合不同评价主体的评定意见,给学生公平客观的评价。评价形式也应多元化,将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扩展为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评。
作者:潘滨 潘怡 单位:1.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堂中学 2.上海市松江区泗泾第五幼儿园
参考文献
引言: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外语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研究生作为高校教育中最高层次的受教育群体,社会对其外语能力的期望值更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然而基于调查,我国研究生的外语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其中口语表达能力薄弱成为突出问题。(谢宇 韩天霖等,2007:53-60)依据二语习得相关理论和笔者所在河南理工大学多年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建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多样性的实践活动方式、专业性的实践活动内容,动态性的实践评估方法,是培养研究生外语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1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语言学习的目标是交流。在语言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和读为输入性技能,说和写为输出性技能,说和写输出性技能的发展不仅是语言学习的目标,而且是听和读输入性技能发展的动力源。
1.1Swain 输出假设。
“可理解性输出”的提出是Swain针对“可理解性输入”提出的,Swain(1985)对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immersion program)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在口语和写作方面无法达到目标语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很少进行语言表达练习。基于上述观察,Swain做出这样一个结论,“可理解的输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仍不足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他们的二语水平。 如果学习者想使他们的二语既流利又准确的话,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Swain, 1985)Swain认为,输出在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中起着输入无法起到的作用。首先,与输入相比,输出使学习者对语言进行更深的处理并付出更多的努力;其次,输出在学习过程中可充当验证假设的过程;第三,能发展学习者的自动化技能;第四,能发展学习者会话技能;第五,能培养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输出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学习者主动动用自己的学习资源。
1.2Anderson的认知技能理论学习。
在Anderson(1983)的ACT(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理论中,他将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个体对有关客观环境的事实及其背景与关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涉及个体如何去做某件事情的知识。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技能的学习,它是一个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过程。Sagalowitz & Gatbonton (1995)认为,自动化就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后达到更快、更可靠且明显不需要努力的表现行为。Dekeyser (1997)的调查证实了技能学习的理论:在大量实践之后,陈述性知识变为稳固的知识,且逐渐增长,习得的速度起先快速程序化,然后慢慢自动化。
1.3文秋芳的输出驱动假设。
著名外语教育家文秋芳教授(2008:2)针对我国英语专业语言教学重输入、轻输出的现状,提出“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其内涵包括:第一,从心理学角度看,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性更大,一个没有输出的学习过程,即便有高质量的输入,其习得效率也有限。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有社会功能。第三,从外语教学角度看,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的需要。输出驱动假设是针对中、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而提出的。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结合数年来开展的实践教学成果,笔者认为: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学习群体,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建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使研究生在参与语言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检验修正课堂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语言输出的自动化。
2实践教学开展的途径
和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不同,研究生阶段的实践教学活动应充分结合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其专业方向,探索和开发具有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活动,将语言学习和专业应用紧密结合,培养研究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语言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1研究生英语活动月。
研究生英语活动月由我校研究生处和外国语学院在每年十月份共同组织的英语实践活动。目的是给新入校的研究生创造一种语言学习的氛围,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学习兴趣。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翻译比赛、演讲比赛、电影配音大赛、英语沙龙、话剧表演等,这些活动多渠道、多途径为研究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了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活动开展的形式看,研究生的英语实践活动和本科生英语实践活动没有太大差别,但在内容上,活动的组织更倾向于专业性,如翻译比赛内容会侧重于科技文献的翻译,专业论文摘要的翻译等。
研究生英语活动月的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不仅使新入校研究生有更高的语言学习热情,而且使他们认识到,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要和专业方向、专业研究结合起来,自觉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
2.2研究生助课制度。
积极利用内部资源,为英语能力强的研究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在每年的研究生新入校阶段,我校通过自我推荐、学院考核的方式,确定研究生助课的人选。研究生在帮助从事本科英语教学的教师批改作业、整理本科生英语学习档案等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本科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和教师之间平等的交流,不断发现自身英语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激发他们自身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研究生助课制度对学生语言学习的驱动力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研究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再是课堂上的师生问答形式,而是近于朋友的、同事之间的平等的交流,这种交流一方面减少了学生在教师面前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努力和教师的思想、语言水平保持同步。二是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输入内容,拓展了语言输入范围。为了使自己更好地从事助教的工作,研究生会将自己在助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转化为自身语言学习的动力。他们会在课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很多参加助课的研究生都会将自己助课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到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拓展了研究生课堂上语言输入的内容。
2.3研究生英语俱乐部。
研究生英语俱乐部成员由各班英语学习委员组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同学们的英语学习,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现在研究生英语俱乐部已经成为我校语言实践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同学们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每周一次的英语角,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聚在一起,和指导教师、外教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时,活动的组织者甚至提前给出下次活动的主题,这样每位同学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他们的话题,使每位同学都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每周一期的研究生之声英文广播,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撰稿、采编、录音等工作,在参与的过程中,研究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同时加强自己口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训练,极大的挑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每月一次的英语讲座由外教完成,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教师通过讲座的形式,给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使同学们在感受不同文化的同时,学习了语言。每学期一次的联合国会议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的形式,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研究生英语俱乐部活动的开展,从设计策划到组织实施都由社团成员独立完成,同学们在分享知识、分享快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
2.4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实践主要针对副课文和专题研究开展。研究生的语言教学在拓展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侧重于学生语言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按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研究主题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开展相关研究、完成相关任务、陈述并提交相关研究成果,并对自己的成果做出评价。课堂实践教学在注重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充分重视到学生的学术研究特点,将语言实践和专业学术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各种研究主题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如在开展Etiquette这个专题研究时,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选择了Internet Etiquette, 土木学院的研究生选择了Underground Etiquette, 经管学院的研究生选择了Business Etiquette作为自己的研究专题,这些主题的选择和学生的专业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在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自我修正,提高自己在专业学术活动中的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外语学习的成就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使语言学习成为生活中的乐趣。
2.5模拟国际会议。
研究生阶段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服务。同时,国际会议也以其组织的严谨性、内容的专业性、环境的真实性成为检验研究生外语能力的最佳场所。然而,只有少数外语能力强的优秀研究生能够参加国内一些高校举办的国际会议。为了使所有的研究生都亲历国际学术会议,使语言学习能够学以致用,我校每学年组织一次模拟国际会议的实践教学活动,将研究生按照专业分成若干参会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国际会议的所有环节,如查阅英文文献撰写论文、主持会议、宣读论文、即席提问、问题答辩、会间交流、会后联系等。模拟国际会议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注重了学生的日常英语交流,更加注重与学生专业知识的结合,对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工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研究生英语实践教学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年的学习生活使研究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严格自律、好学上进的群体,他们对语言学习有着清醒的认识,深知学习语言必须自己积极参与,愿意接受学习责任 (任蕊,2005:22-25) 。由此,活动的开展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实施、总结,整个过程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所具备的组织和监控能力,而且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学生在组织、策划、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享受了语言学习和专业结合的魅力,使语言自主学习的理念逐渐浸入到自己的人生当中。
3实践活动的评估
有效的评估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和“以结果为导向”的传统静态评估不同,研究生英语实践教学采用“以过程为导向”的动态评估方法,从动态历时的角度对个体的认知、元认知过程进行评估,旨在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并对其发展潜能进行评估。
3.1多种形式的评估模式。
针对不同的实践活动形式、内容和环境,我校的研究生英语实践教学的评估采用自我评价、合作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估模式。
自我评价是研究生本人对自己参与实践活动行为的评价。通过口头陈述、撰写活动体会等形式,学生对自己参与某一活动的目的和动机、方法和策略、收获和体会等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有利于帮助研究生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培养参与实践教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合作评价在以团队形式开展的实践活动中非常有效,诸如英文电影配音、戏剧表演、课堂实践活动、模拟国际会议等。这些实践任务的完成取决于小组成员的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通过合作评价,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不断地进行自我检验和修正,有助于任务的顺利完成。合作评价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学习者的合作意识、参与精神、组织能力和学习效果。
教师评价是动态评估体系中重要的评估模式。教师是对整个评估体系持有最客观、最深刻理解的参与者,而且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教师既是管理者和评价者,也是指导者和支持者,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如在研究生助课的评估过程中,教师的客观评价会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角色,不断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调整自己的实践参与方法,提高自己作为教师助手的能力。
3.2及时有效的反馈。
[中图分类号] R78-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099-02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的培养是以培养口腔门诊通科医生和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为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独立进行口腔临床工作的能力较欧美国家毕业生有所欠缺。许多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差异的存在及改革教育体系的必要性[1-3]。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由医学生过渡到临床医生的不可替代的最为关键的环节。然而随着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纠纷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使患者对诊疗水平的要求不断增强而且有了法律的依据,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有些患者根本就不让学生治疗,甚至达到不让学生在旁边观看的地步,从而导致学生在临床见习及实习中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增加了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的难度,制约了口腔医学实践教学的发展[4]。在当今这种极为不利于口腔实践教学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口腔临床实践技能,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口腔医生的需求是摆在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院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操作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我院教务处研究与构建了切实可行的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了将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锻炼的有机结合。该体系通过初步运行,教学效果良好,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就我院在《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的精神指导下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阐述如下,以供同行商榷。
1 修订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前伸化
1.1 修订培养方案、专业基础课提前
欧美及日本等口腔医学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在教学中无不强调早接触临床,强调连续性实习。教学期间让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接触口腔医学专业课呈阶梯式递增,有利于基础课和临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5]。我国现行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体系,课程结构是以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间实习、生产实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接触到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对口腔医学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直观的认识,更不知道该做何种的准备。为此我院修订了培养方案,将口腔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尽量提前开课,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增加了《卫生法律法规》与《医患沟通学》,让学生对卫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及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1.2 增加社会实践、早期接触临床
为了更早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给学生布置口腔专业的社会实践任务,大一、大二的寒暑假到口腔科的社会实践任务是1周,大三的寒暑假及大四的寒假到口腔科的社会实践任务是2周。让低年级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为以后的的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口腔科的实践中,通过当导诊、给带教老师当助手等,锻炼了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通过在口腔科的社会实践对常见病、疑难病有一定了解,知道在即将学习的专业课中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学习专业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2.1 成立了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对于未来的口腔医生,实践技能是立身之本,而优秀口腔医生需要的实践技能又涵盖了很多的层面和内容,包括临床医学基本技能、口腔医学专业技能、临床思维辨别能力和医患沟通交流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与要求[6]。为了保障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质量,我院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现代化的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包括口腔外科、口腔内科、口腔正畸与修复、口腔技工室等四个实验室;拥有口腔模拟教学系统、高级仿真头模、口腔综合治疗椅、铸造机、烤瓷炉、多媒体教学系统及视频展示台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可供学生在模拟医疗环境中,按照带教教师的指导,完成所有的口腔医学实验操作,并进行口腔临床技能训练。该中心是齐市地区唯一一家专业化、现代化口腔医学实验室,其设施与环境在我省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该中心还可承担本地区的口腔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技能考试等任务,也可为本地区的口腔医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提供相应的实验场所。
2.2 开展综合性实验训练项目并与课间见习有机融合
为了更好地配合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我院购进了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口腔内科实验室),该系统完全模拟临床,学生可以在仿真头模上进行各种口腔临床操作技能的模拟训练。对学生而言,这种训练使其更适应在口腔这个狭小的环境内进行各种操作,也使学生更早地进入医生角色,避免了在初期接触患者时无从下手的慌乱。为了配合课程的实施和提高综合临床技能,我们开展了口腔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简单病例,从问诊,到临床检查、确诊、设计治疗方案,到最后在仿真头模上模拟实施治疗计划等一系列训练,使学生提高了综合性的临床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课间见习,这样达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同时更好地熟悉医疗环境。在课间见习中,不仅强调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强调学生团队意识、交流合作、人际沟通艺术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学生在临床见习中还可获得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培养爱伤意识,以此来弥补在纯粹实验室教学环境中的不足。
2.3 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及项目
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只是有实验课时对学生开放,受实验课时间的限制,学生对所有的操作练习只能机械式模仿一遍,不能达到熟练或掌握某项技能的要求,更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此现象,我院增加了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项目数。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选定并上报,实验室教师负责针对学生所报项目进行分析和筛选,根据实验室可开放时间将可实施性强的项目名称及开放时间公布,根据报名的学生数进行实验准备,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自身技能掌握程度自行选择参加的实验项目,进行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既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又避免了盲目的全员性的实验,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实验室资源。
我们体会到在实验室开放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应根据实验项目配备实验指导教师,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外,在学生实验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给予评价,可以促进实验室开放的规范化和提高学生实验的有序性。实验室开放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熟练掌握各项技能的目的,从而在面对患者时有足够的自信心,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可以顺利地开展治疗工作[7]。
2.4 重视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学院非常重视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近几年来,开辟了一批医疗资源雄厚、技术力量精湛、拥有优良师资队伍的医院作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目前除了我院的第一、二、三、五、六和十附属医院外,我院还开辟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大庆市人民医院)、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齐齐哈尔北钢口腔医院和哈尔滨市口腔医院等教学医院,作为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课间见习和生产实习的需要。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开展典型案例教学法
选择典型综合病例、疑难病例及医患纠纷病例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就所提供病例讨论治疗方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提前认识临床工作的复杂性、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医疗的高风险性,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3.2 生产实习实行导师制带教制度
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院在第五学年安排42周的时间到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进行生产实习。根据实纲的安排,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每位学生的每一实习阶段都有明确的带教教师实行导师制指导,由导师按照实纲要求结合科室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习计划,要求学生要与导师共同值班处理日常工作及急诊等。每一科室实习结束后,进行严格的出科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补考,以保证实习效果。
4 改革实践考核制度、建立临床技能考核试题库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执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与国际医学教育形势接轨,客观地评价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综合素质,锻炼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我院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毕业考试进行了改革,参考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模式建立了临床技能考核试题库,在毕业技能考试中采取了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模式。考核采取四站式,以实际操作、模拟操作、人机对话等多种形式考察学生的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口腔基本检查、口腔特殊检查、口腔基本技能操作等能力。考核内容基本涵盖了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实现了口腔临床技能的标准化考核。通过对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开展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与现行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相接轨,提高学生操作的准确性、严谨性,同时培养其医生职业素质,从而达到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目的。
总之,为了提高我院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我院做了以上诸多方面的尝试与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实践教学在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和桥梁的重要作用,如果实践教学没有抓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临床工作的质量与发展。我院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对培养特色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云,王松灵. 国内外口腔医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8):35-37.
[2] 徐袁瑾,张志原,曹霞,等. 国内外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现状比较分析[J]. 医学教育探索,2009,8(4):403-405.
[3] 凌均ぃ王焱. 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新世纪口腔医学教育的必由之路[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4(3):211-214.
[4] 张凌琳,周学东,柳茜,等. 口腔临床实习生培养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7):70-71.
[5] 朱晓斌. 日本口腔医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 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745-746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1]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运行中各组成要素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要协调配合,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2]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动物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悉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基本知识,掌握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模型及标本制作和动物实验等基本技能,适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药品检验及评价机构、兽药或生物制品厂及相关行业部门从事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动物实验、模型及标本制作等工作岗位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验动物专业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也关系到实验动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研究力图通过建立一套适合实验动物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适应实验动物行业发展、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1.1实践教学以达到毕业生可直接上岗为目标
“ 拿过来可以直接用”是大多数企业用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实验动物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使经过专业实践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无需培训,或仅需短暂培训就可以上岗,这样就大大节约了企业用人的成本。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会非常畅通。
1.2 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岗位需求为目标
近些年来,实验动物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的岗位有医学院、医院、生命科学研究单位的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岗位;食品、药品安全评价动物实验员岗位;动物药理与毒理实验员岗位和生物制品及药品研发辅助和生产制备岗位这四大类岗位。在设计实践内容时紧贴岗位需求,做到岗位需要什么,学生就实践什么。
1.3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实践中学习、感悟和升华理论知识为目标
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一切可能的时间,校内和校外一切可用的资源,开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有些学生觉得理论知识枯燥无味,甚至一些学生认为高职就不应当学习理论知识。可一进行实践,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非常欠缺,甚至实践活动被迫由此而停止。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把原来老师传授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同时会自学或向他人学习一些新的理论知识。
2.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根据实验动物专业就业特点和学院内外的实践环境,课题组确定了校内和校外两大实践板块。校内实践板块包括专业素质和技能训练单元、专业技能强化单元、模拟企业的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单元三部分;校外实践板块包括企业初步认知卧、企业实习周单元、订单实习单元、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践单元和毕业顶岗实习单元五部分。具体内容表1。
2.1 校内实践板块
2.1.1专业素质和技能训练单元。
利用为期两周的入学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基本专业素质,这些基本素质是学生日后学习和工作中最为宝贵的素质,军训在培养这些素质方面发挥着其他任何实践都无法取代的作用。
利用各类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和或实训课来训练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教学计划规定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不能少于课程总学时的50%,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均直接在实验实训室进行。能施行项目化教学的课程都施行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实验动物》这门课为例,在项目一任务三实验动物给药为例 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见表2。
2.1.2专业技能课余实训单元。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动物国际培训是与美国GR8培训机构、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等单位进行合作,引入美国实验动物网上课程和国际标准的教材,在暑期由GR8公司提供师资和教学材料,学院提供教室、实训场地、相关的动物和实训器械等,共同组织开展实验动物饲养、设施和动物实验等基本理论和操作培训,包括实验动物法律法规、小鼠、大鼠、兔、犬的饲养、护理、动物试验基本操作,动物福利等内容。培训已经进行了三届,每届为期2周,每届人数在20人左右,获得相关证书,受训学生大部分进入相应跨国企业或行业内大型企业工作。
利用学院的”五四文化节”每年举办一次实验动物校内技能比武,预赛要求所有实验动物专业学生必须参加,选拔项目是实验动物专业的重点技能,选出优秀的选手在决赛中向全体学生展示技能。通过这样的比武,再次训练和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将全部的实训室开放,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可以自愿到实训室参加实验实训材料的准备,成立专业学生社团,在实训室开展学生科研活动。
学院的实验动物实训中心的运作主要由学生来参与,学生负责实验动物的日常饲养管理,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样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1.3岗前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实训单元。
实验动物专业的核心技能见表3。
在第五学期,根据学生日后就业岗位所需的综合技能,结合实验动物上岗证考证要求,分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动物模型制作、动物试验基本技能和动物试验设计这四个模块进行岗前专业技能综合实训,为期九周,之后学生要参加实验动物上岗证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确保学生都能掌握相关技能,又使学生在上岗前拿到了从业资格证书。
2.2校外实践板块
2.2.1企业初步认知单元。
在入学第一周的专业教育阶段,选取几个典型的合作企业,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性参观,参观中由企业专家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流程等进行详细的介绍,为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了解日后的工作场所奠定坚实基础。
2.2.2企业实习周单元。
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抽出一周的时间,派学生到相关合作企业实习,要以观看企业员工操作,熟悉某一岗位操作流程为主,企业师傅认可下才可以动手操作,实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2.2.3订单实习单元。
与国家新药安全评价中心合作,每届选出15名学生,组成实验动物专业订单班。这些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由企业发放补贴,专业实践操作主要在企业进行,由专门的师傅指导,毕业后必须在企业至少工作三年。
2.2.4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践单元。
社会实践是广大学生从事生产实践、巩固理论学习的有效途径。利用寒暑假,结合所学专业, 开展学习参观、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活动,并提交调查报告。[3]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品质,使学生练就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2.2.5毕业顶岗实习单元 。
从第五学期的后三个月和第六学期,学生经过面试到相关企业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实习单位及岗位如下表4。实习结束时上交一份实习报告。
3.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体系
无论是校内实践板块还是校外实践板块,都制定了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体系。
3.1 校内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体系
3.1.1编写实践教学材料,保障实训内容、形式和考核评价有合理依据。
每门专业课都编写了实践教学大纲、实验实训进度表、实验实训指导书。校内技能比武编写了详细比赛方案。实验动物实训中心管理人员制定日常运行和实训管理规范。综合实训教师团队编写了较为完善的实训大纲和综合实训指导书。这些教学材料有效地确保了校内实训的顺利进行。
3.1.2 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共同负责管理学生实践。
校内实践主要由任课教师、实验员和辅导员共同负责。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实验实训课现场的组织、管理和考核。部分核心专业课教师还要负责校内技能比武的组织,学生专业社团的指导和实验动物实训中心学生的管理。实验员主要负责准备和指导学生准备实验实训材料、协助教师管理课堂实验实训活动和在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课余的实践活动。
3.1.3 实践的考核评价。
课堂实践的考核主要包括技能考核、职业基本素质与态度考核两部分。技能考核包括日常课上的每个实训项目,都要在每次实训结束前进行逐一考核,记录成绩;期中和期末的技能考核。职业基本素质与态度的考核是指在平时技能操作的过程中考核学生的纪律性、认真程度、耐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报告书写、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考核见表5。
3.2 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3.2.1制定校企合作实习教学文件。
校外实习文件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记录明细表、学生顶岗实习记录明细表、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表、校内指导教师实习指导记录、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表、毕业实习鉴定表等多个有效保障实习效果的文件。
3.2.2 “三师制”的校外实习教学管理体系。
三师制”是指在校外实践期间,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老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严格考核。具体分工见表6。
“三师制”让学生在实践期间接受企业的严格培训及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管理,从而使学生圆满地完成实习任务,顺利地走入工作岗位。
3.2.3明确对实习单位和学生的要求。
实习单位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直接管理者,校企p方共同制订的实习计划、共同确定学生的实习岗位、实习内容、考核目标等。
对学生的要求如下:(1)学生离校前须认真学习顶岗实习的有关规定,了解实训任务,并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2)按规定时间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无正当理由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单位。未经实训单位同意擅离岗位者,实习考核按不合格处理。若由于顶岗实习单位单方面原因,必须上报校内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与顶岗实习单位联系证实后,方可办理相关的离岗手续,并调换到新的顶岗实习单位,不允许先离岗后报告。(3)学生到岗两天内必须报告校内指导教师,一周内将实习的作息时间安排告知指导老师,以便指导教师抽查指导;可通过电话、短信、QQ、E-mail、网上留言等多种方式,每周至少与校内指导教师保持联系一次。(4)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实习单位顶岗实习的一名员工,要服从实训单位和学院的安排和管理,尊重实习单位的领导、实习指导教师和其他员工。(5)按照顶岗实习计划、工作任务和岗位特点,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刻苦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6)收集好有关顶岗实习资料等,按要求写好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和学生顶岗实习小结,完成各项实习任务。(7)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有事必须向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双方请假,不得擅自离岗,不做损人利己、有损实习单位形象和学院声誉的事情,不参与一切违法犯罪活动。
3.2.4“校内、校外”双考核和评价体系。
比如在顶岗实习结束时,由企业师傅给每位学生填写“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表”客观地给出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该部分成绩占学生顶岗实成绩的70%。校内的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填写“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表”,其中学院指导教师评价占30%。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合格是学生毕业必须条件。
4.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4.1建设合理的实践教学团队
利用特色校建设的契机,通过让专业教师和实验员定期到实验动物相关企业顶岗实习、让专业教师和实验员攻读学位和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研讨会和培训会、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上实训课和讲座等形式逐渐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资格结构合理,能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实践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保障实践教学工作正常运行 [4]。
4.2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利用085和特色校建设的经费,新建和扩建了实验动物实训中心,中心按照企业运行模式管理。校外,通过与多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与一家企业合作建立双主体的订单班等多种途径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 焦茂兴,刘苏铭,陈琨.与产业结合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宜春学院学报,2013.9期(35).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45-02
1 概述
2009我们国家开始全面招生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且每年以5%的比例在逐年提高,到2015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学术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1:1[1],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来越显现出来了,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因此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全面、客观和具体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现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问题的进行分析研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建议,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
2 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专业硕士学位本质是职业学位,强调的是实践性。我们国家的专业硕士招生时间较短,没有经验,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都是由传统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调整过来的[2]。虽取得了很好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传统实践教学理念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
我国教育领域传统是“重理论、轻实践”思想,普遍认为学校就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学扎实,忽视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更没有把实践教学放在主要的地位;对专业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地位没有充分认识。导致学生专业方向不明确,阻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专业硕士招生规模与实践教学的规模和投入之间的矛盾
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原有的实践教学条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现有实践教学需求。有的高校为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建立实验中心,综合模拟实验室、案例分析室等等,有的为了改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还与一些企业合作建立了不少校外实验实习基地[3]。但是从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看,许多基地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实验设备更新较快,原材料的需求量较大,大型设备的要定期保养和维护,专用的设备要配备专门的维护人员,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招生规模扩大较快,高校的办学资金很难满足这一快速增长的需求。
(3)缺乏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
传统的教学理念,导致高校教师不爱从事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原有的教师知识结构明显不适应这种全面推行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和落实。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学历和教学水平,但是没有经过专业技能训练,缺乏实践经验,而教师的实践经历是否丰富,直接关着实践教学的成效。实践经历较少的教师,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虽然不同类型研究生导师自身知识结构优势的侧重点不同,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则更需要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结构。
(4)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和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已往偏重于学术的研究生教育之间缺乏整合,实践课程的设置、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目标的培养出现脱节,很难实现较好的教学成效。实践教学环节无论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基本要求、考核方式到教学评价内容都不同于课堂理论教学。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如何相互协调,缺乏全面控制和反馈。
(5)现行的教育管理机制滞后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现阶段,由于实践教学调研不充分,规划对全局考虑不够,不够贴近实践,规划内容不饱满,经费保障不到位等情况导致多数实践教学仅仅流于形式,不利于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些高校的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技术条件落后、适用面窄、规模小、利用率低,完全达不到实验要求,严重阻碍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部分高校让学生自己寻找社会实践活动,难以保证实践活动是否有效进行。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3 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教学机构是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前提
实践教学管理要制度化: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主要工作,但是很多高校都是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本科理论教学和实践,而研究生的教学管理重点大部分是研究生的科研管理,而忽略了研究生教学管理的部分,更谈不上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管理。所以要强化研究生的教学管理。高校的内部管理应以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为目标,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的力量,围绕教学这项中心工作,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提升对学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明确岗位责任,落实奖惩措施,激发实践教学人员的工作激情,确保资金、措施优化运行,实现实践教学活动效益最大化。高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宏观管理,做到人人有其职,人人尽其责,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和管理:实践教学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与实践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密切相关。日前的高校经费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其他渠道都很难有额度较大的资金。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就应该努力开拓其他的资金渠道了,设法争取资金,更重要的是科学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首先要做好合理的预算,其次力争将现有资源所创造的科学成果和结晶通过与企业合作,将其转换成高校所需的物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我们开展实践授课、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在高度重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技能培养要求为标准,内外并举,优势互补,建立稳定的,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和先进性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我们可以合理规划,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活动场所和实习基地的利用率;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模拟实训室,使学生在可控状态下、在模拟的岗位环境中完成实践学习等。
(2)教师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
师资队伍的规划建设对实践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适用人才的重任,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质量。充实学校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批专职实践实验指导教师,能够让高校的实践教学更有活力。在对教师的管理方面,教师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师的引领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具备过硬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然而,这也正是目前许多高校教师所欠缺的。虽然部分老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多为教师提供的锻炼机会,以及参与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工作。教师们更应当抓住机会,刻苦钻研,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把握学科和专业发展前沿,然后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必要的基本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以使学生有能力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操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要探索研究新的方法和内容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实践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分析实践活动出现的问题,启发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分析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对学生的实践方案要加以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有效的指导方案。
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采取课堂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模拟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拓宽学生的获得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途径,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结构.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专业课程互动的数字平台来进行资源的共享,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来增强实践教学的真实性,重点分明、逐步深入,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和创新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将学生视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要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
(3)学生管理是实践教学管理的表现
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从兴趣风气、成绩考核、自主参与、模拟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管理。利用实践教学的特殊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来充分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对于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社会经验,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工作能力的因素,教师应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积极的改进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使同学们自主的参与进来。实践教学成绩的考核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因为这是衡量实践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能让高校管理者从中观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硕士招生比较短,教学体系的建设都是借鉴专业学位的教学体系,并结合国外的教学体系建立起来的,没有足够的经验,并且高校专业学硕士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没有约定俗成的模式可循,良性运行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是需要教育工作者逐渐营建。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加快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随着产业技术的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能直接到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应用型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传授学生新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及技术拓展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对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实践应用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应用性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涵,也是任课教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铁路行车组织》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关系着铁路运输行业的效率和运输安全,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对知识的应用也要求非常严格,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组织铁路车辆、车列和列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为日后从事铁路运输管理和调度指挥奠定基础。铁路行车组织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延伸和拓展,精心组织并认真实施实践教学,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内容单一,与铁路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采用的铁路行车组织实践教学包括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两部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为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训在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结束后进行。铁路行车组织技能训练学时较少且训练时间相对分散,训练内容仅限于基本技能和简单设备的操作,再加上实训设备与铁路现场实际脱节、信息技术更新缓慢、实验实训场地不完善等原因,使教学内容难以与铁路现场实际相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
2、实践教学条件受限,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高速铁路新技术、新设备、先进的行车管理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在铁路现场中应用日益广泛,而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场地的设备较陈旧,缺乏先进行车管理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的应用,不能形成先进行车管理系统和技术的实践教学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安排缺乏计划等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随着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被淘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新人才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已被推广实施。应用型教学模式是为了满足目前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提出的,其主要特征是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采用应用型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为基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并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2]。
三、应用型教学模式下铁路行车组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1、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实践教学的定位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工作当中。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营管理专业采用应用型教学模式,培养面向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物流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从事铁路行车组织工作、旅客运输组织工作、货物运输组织工作,具有铁路行车、客货运组织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铁路行车组织课程是铁路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课程,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上起支撑作用的课程。是以讲授行车规章和作业标准为主,培养学生从事行车组织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铁路行车管理的基本技能,深化理解并巩固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新的能力。
2、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开设铁路行车组织课程,目前实践教学现状主要包括两方面:课堂技能训练34学时和综合演练2周60学时。学院本着以培养铁路行车组织岗位群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重点的原则,与西安铁路局调度所、新丰镇车站、西安西站、西安东站、宝鸡东站、宝鸡车务段合作,开发基于车站行车组织与列车调度指挥工作过程的课程。构建“接发列车工作”、“调车工作”、“车站统计工作”、“列车调度指挥”四个实践学习情境。根据铁路现场设备配置及工作实际,分别在校内“铁路运输综合演练场”、“理―实一体化教室”和西安铁路局调度所、新丰镇车站、西安西站、西安东站、宝鸡东站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并在实践中加强新型设备和信息系统的使用。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铁路行业实际作业不断调整实践项目内容。
3、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1)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铁路行车组织课程的教学安排和课程特点,校内综合实训教学分为两种:一是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二是利用校内实训设备进行的综合演练。本课程相关的校内实训场地有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接发列车实训室、运输信号综合演练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半自动闭塞信号实训室等,其中运输信号综合演练场是本课程的主要实训场地,可供学生演练铁路行车信号员、助理值班员、值班员、连接员等多个工种的工作内容。例如,双线自动闭塞集中联锁(设信号员)接发列车作业的实训,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车站值班员、信号员和助理值班员,在运输信号综合演练场内进行,利用相应设备进行演练,教师根据学生进路办理情况,演练动作、用语的表述,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进行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满足部分实训内容的需要,学院与西安铁路局的多个站段都建立良好的关系,建设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环境覆盖了客运站、货运站、编组站等主要类型车站,可进行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扳道员、车号员等多个工种的实训学习。系部领导和骨干教师经常深入西安西站、新丰镇站等实习基地调研,与现场专家共同探讨实践教学问题,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提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者,同时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支高职业技能水平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配备既有理论水平又具有现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高级实验师,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到新丰镇、西安西、宝鸡东等车站参加顶岗实践,培养教师掌握行业新技术的能力。在铁路管理部门聘请技术水平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好的高级工程师来学院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为辅、人员稳定、知识结构合理、技术水平过硬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3)充足先进的铁路实训设备。先进的设施、设备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铁路行车组织的实践教学内容要紧跟铁路行业的技术、信息系统的发展步伐,需要不断增加并更新铁路行车组织实践教学用的设施、设备。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信号综合演练场成立于1997年,建筑面积为1100m2。11个车站模拟了铁路运输中常见的中间站和货运站。其中华山车站配备的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是目前铁路最成熟的车站联锁设备,该车站可以满足本专业学生铁路行车组织的课内实践教学,还可以满足信号设备综合演练、接发列车综合演练的需要。另有五个车站配备了计算机联锁设备,这是铁路车站联锁设备的发展方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铁路的最新技术。运输信号综合演练场设备如表1,非正常情况办理接发列车进路实训场设备如表2。近几年来,国家对铁道运营管理专业进行重点专业支持。学院铁道运营管理专业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实践教学条件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建成了国家财政重点支持项目高速铁路接发列车实训室,国家财政重点支持项目高速铁路接发列车实训室设备如表3。新设备的投入运营,保证了目前铁道运营管理专业铁路行车组织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铁路运输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及铁路运输安全理念的加强,铁路行车组织实践教学工作将面临教学内容更新及设施、设备不断发展的压力,需要不断与现场工程师讨论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并不断补充先进的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才能将铁路生产工作中普遍应用的铁路行车组织设备和铁路行车组织方法在教学中得到充足体现,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表1 运输信号综合演练场
设备名称 数量 功能
车站 11个 国铁、地方铁路车站设备认知
自动闭塞设备 11套 国铁、地方铁路车站自动闭塞设备接发列车技能训练
半自动闭塞设备 6套 国铁、地方铁路车站半自动闭塞设备接发列车技能训练
微机联锁设备 1套 微机联锁车站正常情况接发列车作业技能训练
模拟微机联锁设备 2套 微机联锁车站正常情况、非正常情况接发列车技能训练
信息移频设备 1套 四显示区段列车运行与指挥训练
调度监督设备 2套 国铁、地方铁路调度指挥技能训练
模拟技术站设备 1套 技术站调车作业技能训
表2 非正常情况办理接发列车进路实训场
设备名称 数量 功能
联动道岔设备 2套
手摇把 2个
道岔加锁设备 2个
道岔故障、车站停电等非正常情况下办理接发列车进路的技能训练
表3 国家财政重点支持项目高速铁路接发列车实训室
设备名称 数量 功能
模拟车站 18个 高速铁路车站正常情况、非正常情况接发列车技能训练
设备名称 数量 功能
OCC
调度指挥中心 1套 高速铁路OCC调度指挥中心正常情况、非正常情况调度指挥技能演练
车站闸机 2套 高速铁路车站客流组织作业训练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控制
1、实践教学内容应定期更新
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铁路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运营,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更新。建设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针对铁道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内容的改革,定期全面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书,使实践教学能较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铁路运输管理工作对学生实践能力需求的变化。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减少认识性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努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性思维能力。
2、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要科学合理
实践教学环节通常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传统的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是根据小组单元完成教学内容要求的质量和教师对小组成员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来评定,缺乏科学统一的考评机制,不能反映学生掌握实践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很难达到实践教学预期的目的。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实践教学应采用集中考评和日常考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施,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形成制度化并严格执行,考评重点应放在对实践教学任务的理解、操作方法和操作效果上,主要考评学生对实践教学任务理解是否准确、完成实践教学选取方法是否得当、实践操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实践教学是铁路行车组织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经过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多年的不断努力,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用以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科学技术与运营管理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注 释】
[1] 钮王杰,刘春艳.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运城学院学报,2011(10).
蔬菜栽培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整个蔬菜栽培教学的一个整体框架结构,将整个蔬菜栽培融入教学管理模式中,从整体来看,先要掌握蔬菜栽培的基本理论内容,之后应用到不同蔬菜类型的栽培实验中,合理化的进行教学体系结构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扩建,换句话说,理论固定,但是通过实验可以将理论应用的更加广泛。所以,创建一个合理的蔬菜栽培教学模式体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蔬菜栽培教学模式的现状
首先,近年来,通过对不同蔬菜栽培教学的了解,发现我国的蔬菜栽培教学领域发展的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蔬菜栽培教学有固定的体系,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到之后的实践活动,不同的蔬菜类型都有侧重性的实践活动。南北方的蔬菜栽培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北方植物的耐寒性比较强,而且抗性相对而言会比南方的蔬菜要强,所以,在蔬菜领域栽培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将蔬菜按照不同类型进行了教学分类。比较大类就是按照南北方蔬菜类型进行分类。此外,按照蔬菜的栽培条件也可以进行分类,比如说有一些蔬菜是温室栽培,所以要按照适应的栽培环境进行栽培教学,保证栽培方式的正确性。此外,还有按照栽培的类型,有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之分,对于能够无土栽培的蔬菜而言,要严格保证培养的无菌操作,还有栽培的顺序,都要严格按照无土栽培的顺序进行。无土栽培不需要土壤,但是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比较大,所以,要想增加无土栽培蔬菜的成活率,要严格按照蔬菜栽培的教学顺序进行。现状看来,目前我国虽然在蔬菜栽培教学上有固定的体系,但是按照体系进行教学的人却很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同一个课题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另外,实验基地的大小和规模也逐渐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实验基地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既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介绍推广先进技术的样板。如何更好的进行科学创新,也是目前蔬菜栽培教学模式体系建设的一个难题。
2蔬菜栽培教学体系创建的一些问题
2.1理论知识了解不全面,教学实践容易出现错误。首先,理论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授和了解的不全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很多教师在进行蔬菜栽培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在教授新知识之前不能真正或者全面对理论知识进行了解,所以,对于教学的过程中尤其在实践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问题。蔬菜栽培的教学大纲近年来经过了很多次的修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学性,但是几个关键的实验甚至不能得到科学性的验证。另外,近年来,很多的教学人员对于蔬菜栽培教学的实验的观念比较落后,所以,对于很多的实验性内容的科学性都欠考虑。很多的实验内容和实际情况都脱离,所以,很多的蔬菜栽培实验都得不到开展。而且,很多的实验内容实际开展的问题非常多,而且开展的深度也不够。教学设施基本都不完善,很多的实验无法深入性进行。2.2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比较小其次,就是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比较小,主要原因就是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很多的设施都没有,或者是并不是符合实验要求的。比如说温室花卉的栽培都需要进行大棚栽植,然后进行浇水施肥,在大棚培育的过程中有问题及时的通过激素,肥料等改善等等,不同的问题找到不一样的解决方案。相反,有很多的蔬菜栽培教学内容现在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尤其在高校的学生培养中,本科生可能对于实验的接触会更少,高校往往将蔬菜栽培的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形成一个理论体系,而不真正进行理论实践,因此。很多的学生无法理解栽培内容。2.3拓展性提升研究项目少另外,蔬菜栽培的教学体系来看,拓展性的提升研究项目比较少,究其原因是经费和政策的缺少,对于高校的蔬菜栽培教学。很多的高校甚至是教育机构都不给予重视,因此,国家给的经费或者特殊性政策都比较少,很多的必要科研实验无法进行,更不用说是一些拓展性实验。所谓拓展性实验一般是在课后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的,凭学生资源进行,一般高校研究生参加这种项目比较多。一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延伸,另外。能够真正让学生将蔬菜栽培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应用中。
3蔬菜栽培教学模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蔬菜栽培教学体系的创建来说,可以说起到了一个指引的作用。将理论作为一个基础,科学性的进行教学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整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学习蔬菜栽培的理论知识必不可少。有一些植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比如说水肥配比等。南北方蔬菜也有一定种植上的不同。学习理论知识后,每一种蔬菜的栽培过程教师要先进行演示,学生要清楚的明白栽培过程的难点和重点,之后让学生进行实践,找到问题所在,进行改善。有些学生在栽植蔬菜的时候水肥配比不符合要求,或者在无土栽培过程中营养液的组成成分不对,都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4结语蔬菜栽培教学体系的形成,能够促进蔬菜栽培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不同类型的蔬菜,按照地域,栽培要求等进行分类,不同蔬菜有不一样的栽培方式,所以,对于蔬菜栽培而言,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同样重要。建设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对我国蔬菜农业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QN-2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4日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补充和发展,是迎合知识经济时展而兴起。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概念最早是在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通过美国的多年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彭刚著有《创业教育学》;毛家瑞,余祖光,袁国常等分别阐述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发展概况,王树生在《创业教育研究》中提出了创业教育在各种教育中采取的模式,指出“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应采取结合方式”。在我国,创业教育在高校领域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已经有一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而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还没有人对其进行研究。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利用实践教学中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也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本文通过对郑州市几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证调查,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基于创业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我省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但缺乏创业教育指导。河南省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目标明确,无论是哪个学校,只要设置了专业,从课程设置到培养目标都是逐步完善的。因专业不同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和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根据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分批次的建设实训基地。逐步满足教学需要,虽然有的学校现在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是很好,但也都在建设中。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后,在职业素质养成、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上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缺少的是没有开展创业教育。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丰富多彩,但没有创业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通过合理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它是外在的、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过程,也是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河南省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学年论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公益性社会劳动或者宣传活动等等,在生产实习中采取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单个教学环节上采取了多种形式、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培训模式。使学生零距离接近本专业工作性质。并且定期举行技能大塞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在整个的教学和比赛的过程中都没有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行为,此种教育形势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个具有一定技能的技术工人或者技师,缺乏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未渗透创业教育行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定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及实施办法。它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进行信息反馈和调控,起控制作用。河南省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基本符合各个学校现行的实践教学管理,有的是教学校长直接负责,有的是校长牵头,教务处长负责,有的直接划归到学校的装备处和实训中心,教务处配合。实验室或者实训基地建设逐步达标,有的学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且形成一套很好的管理方案。校企合作比较典型的是河南高等专科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企业领导负责,学校校长兼任企业培训部门的领导。管理机构简单,人员直接负责到位。在现有管理体系中没有渗透创业教育内容和创业行为,这是一种非常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创业的教育环节。
二、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建构适应时代需要的创业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课程设置,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笔者拟构建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图1)
(二)实施创业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1、建立良好的保障与支撑体系。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择和培养,创业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受教育对象范围的划定,还是教育方法和方式的选择,都需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断摸索。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加外聘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2、以创业教育内容丰富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虽然趋向完善,但是在内容体系和目标体系中都没有创业教育内容,所以要把创业教育的内容逐步渗透到其中。创业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教育目标,即创业教育的开展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在教育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依据教育目标选择传授什么知识和经验,即教育内容。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在河南省开展创业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对创业有正确的认识,丰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
3、政策保障措施。创业教育的外部保障措施是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教育领域外的相关要素,包括资金、政策法规和社会文化三个组成部分。
资金方面,在加大创业投资的同时,政府应该有意识的给各教育领域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财力支持,以推动创业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上,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国家的资金投入仅是创业教育资金的一部分,创业教育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企业和个人的援助。来自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援助,通常会以创业基金的形式,为经过一定阶段创业教育、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受教育者提供创业实践的资金支持。
政策法规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在加大对创业扶持力度的同时,还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做好创业政策的落实。一方面要落实好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各级财政部门沟通、经费运用、教育成果购买的相关政策,以及工商、税务、城建等部门对于促进创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不断制定和完善关于创业教育实施目的、方法、内容、师资、投入上的相关规定,以使创业教育的发展得到制度性保障。
社会文化方面,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在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以及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晚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创业”、“创业教育”的概念还相对陌生,甚至对创业行为还有一些负面认识。因此应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广泛宣传创业政策、创业的成功案例,以及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便为创业的进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心理氛围,促进创业文化和社会规范的构建,引导人们通过努力自主创业、不断创新、不断学习。
(三)一专多能目标体系开展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为培养出技能型、创业型双型人才,要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与途径,渗透创业教育内容,即围绕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和原有知识水平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途径传授教学内容。根据我国创业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灵活的采用下述方法和途径开展创业教育。
1、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通过教学提高受教育者创业能力和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以文化基础课为载体,以专业课为媒介体。可以对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学校中接受正规化学校教育的学生进行,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获得对市场经济的概括性认识和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理解,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
2、与活动课程方式结合。活动课程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使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品质、能力、知识在教学和活动中得到提升,而且对各个领域和范围的受教育者都十分适用,具有较强的普遍性。活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原有的各种活动中,把创业教育与培训的相关要素结合进去,如在班会、各类竞赛、勤工俭学等活动中,都可以结合进行创业教育与培训;另一种是根据创业教育的需要,开展专题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3、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开讲座是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内容丰富、时间短、容量大、灵活、便捷,在人数和听讲对象上约束较小,讲座者既可以是经济管理领域、科技领域、经济政策方面的专家或学者,也可以是成功的创业者。讲座自身所具备的灵活性使得它成为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教育培训方式之一。
4、组织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业品质、能力和知识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教育和实践资源,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创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学校的各种专业性活动毕业论文写作和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活动帮助他们形成对创业活动的感性认识,从而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小结
本文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为切入点,构建了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塑造与时俱进的高技能型创业人才;二是使师生对创业教育的内容、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有正确的认识;三是发挥高职院校特色,重实践、重技能,建立创业教育实训基地。使河南省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有的放矢。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与市场零距离接触。为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创业型高技能型人才服务,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既解决了国家所需的“技工荒”和“技师荒”的问题,也缓解了就业压力,为解决就业难拓宽了途径,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是通过开展以教育教学为目的、学生亲身体验和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认知,并逐步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形式,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环节,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能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开展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实践教学如何实现科学、有序、规范、高效的目标,使实习基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双师队伍建设、完善好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奠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配合理论教学,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时间教学,即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学习同步进行实践活动,包括课程作业、平时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大作业和课程实验教学等;二是独立设置的集中实践教学也叫综合性实践教学,即需要综合运用课程知识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课程设计、社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针对当前高职毕业生所面向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大幅度增加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基本要达到50%)。实践教学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性环节,学生通过亲自观察、测试、分析、比较、操作、增强对生产对象、环境和条件的认识,学会制定生产方案,获得从事实际生产的基础知识,通过直接参加生产实践,总结经验、训练技巧,掌握技术环节,学会更多工作方法,培养交往、学习、研究、信息传播等能力,达到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参与生产管理,掌握生产指挥、市场营销的知识,获得立体型知识和能力结构。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教育能否办出职教特色,职业学校能否取得应有的办学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只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实现科学、有序、规范、高效的目标,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突出抓好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同时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为目的,以改善实训条件、提高效率、强化管理为重点,以多方投入和内部挖潜为手段,以行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水平为标准,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建设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相结合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群,充分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高职院校的经济实力有限,基地建设要用两条腿走路,公共课、基础课实训基地应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专业课应以校外为主、校内为辅。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建设的基础,必须认真抓好学生平时实验和模拟实习管理,形成一套良好的实验量化考核标准。学生每次实验后,教师都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评分,得出平时每个实验或模拟实习项目的量化考核成绩,并以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平时实验成绩不合格,该科总成绩不能及格。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改善实验条件、提高实验教师指导水平等,形成校内实验教学和校模拟实习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质量标准的实现。
校外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办学条件。要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其投资是巨大的,在当今教育经费短缺、生产设备与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的情况下,学校要全面建立起与自身专业设置、职业能力需求相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在专业发生变化时,势必将造成资源的浪费。为此,与企业携手,开辟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与资源共享,成为了解决此难题的一种发展趋势。事实上,充分发挥企业生产场地、设备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办学效益,使学校在调整专业时更加轻便灵活,还为有效解决实训条件落后于生产第一线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提供了现实的途径。
2.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职业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懂得教学规律,是教学的行家;又要懂得行业技术,是专业操作的能手。把传统的“学术型”教师队伍改建成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示范、讲解、指导具体的操作过程。这些都要求实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是由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来校任教,没在工厂、企业、生产一线岗位上任过职,缺乏实际经验和专门技能。为此,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相关专业课教师培养规划,创设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生产和技术开发,聘任实习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兼课,吸纳社会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加盟扩充职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队伍以此来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1)专业课教师要成为“双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师资不但要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相关专业(或工种)高级工(或技师)的技术素质。为此,要形成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生产一线工作制度,通过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开发与服务,安排专业课教师去企业顶岗实践等手段,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
(2)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充实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管理干部和相关教师要力求掌握若干项实践技能,担任实践课指导教师或协助指导部分实践课程。要坚持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加强对这部分教师的培养提高,不可滥竽充数。指导实践教学能力,应当成为所有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与升级、晋职等结合起来。
(3)搞好兼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除了可以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到有关单位(企业)参观学习外,还可以从社会选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接触实践机会较多,对于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了解较多,对于生产中存在问题也有更深认识的并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优化教师结构、解决师资力量不足。
3.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逐步形成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综合作业)、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形式上,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有助于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训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综合实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项目课程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学做合一。在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以企业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为主,原理和陈述性知识为辅。在评价方式上,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根据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按照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单一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个别与群体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笔试、机试、闭卷、开卷、工作过程、项目评审、毕业答辩等多种考核形式,全面评价实践教学质量。
(1)以职业应用能力为主体来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改革,使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真正达1∶1。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项目);在训练方法上,通过实物演示、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创新制作、毕业设计等,使学生接收仿真或真实的实践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42-02
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专业应聘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一批复合型、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全局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然而,一方面用人单位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招来即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应聘的学子缺乏实践经验,专业过于狭窄,难以达到企业"复合"的要求,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奶酪"与自己擦肩而过。这一矛盾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弊端。为解决这一弊端,许多高校都是通过建设ERP实验室的方式,开始引进ERP系统应用于一些管理类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来开展ERP实验教学。
一、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含义和特点
ERP(enterp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进行企业资源(包括物资、人力设备等)、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它不仅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提供解决方案,更多地是它体现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是信息时代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有力工具。从目前形势看,ERP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发展相对滞后的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ERP实践教学是一种仿真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组织形式的挑战,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挑战。
二、目前我国高校ERP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同时开有会计、工商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但大部分院校对企业管理的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时也无法深层次地接触到企业实际资源的运作管理。当然,也有一些高校结合专业设置的需要,采用先进的ERP管理软件,尝试构建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模拟实验室,模拟企业管理运作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完善、实用、真实的实践环境,学习企业管理的实际操作。这些ERP软件功能都比较完善,在企业使用效果也较好,但对于在校学生,由于学校课程设置、时间及环境等原因导致实验和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总体来说,目前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将ERP系统中包含的财务会计、生产制造、供应链、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各个子系统,分散地引入到管理类的相关课程教学中,破坏了ERP系统的整体性,难以使学生完整地理解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貌和各个侧面,与ERP系统经典的集成化思想以及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背道而驰。
(二)管理类传统课程中引入ERP系统中的一些模块以及几门零星的ERP实验课程,无法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应用到企业经营决策能力培养的完整教学体系,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的管理规律,也难以实现培养学生企业管理实际能力的目标。
(三)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ERP实验室的实验教学,都是在虚拟的企业管理环境中,或是通过标准化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学生无法接受企业中各个真实岗位在ERP系统下工作职责和要求,也无法站在追求企业整体最优的高度理解流程化的管理方式,难以养成在团队中进行合作的精神和态度,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三、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尝试对现有的ERP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科学构建ERP实践教学体系。
(一)科学构建ERP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我校目前只开设有单项实验课程,缺乏整体观念,我们可以开设一整套课程,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再到综合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完整的ERP流程。我们将ERP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分三层:首先是ERP专业模块实习,这是基础课程;第二层是ERP综合应用实习;第三层是ERP综合实训。
1.ERP专业模块实习。在会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适宜专业中,结合专业教学设置ERP功能模块课程,按专业完成ERP相关功能模块教学,为ERP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训奠定基础。ERP专业模块课程,是根据ERP系统的功能模块,并结合各专业的专业教学课程而设置的。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与ERP系统或ERP系统中的相关模块有紧密的关联,因此,课程教学中以ERP系统作为教学和实验平台,融入ERP系统集成思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模块在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位和作用,掌握该模块与其他企业管理系统的关系,并为后续ERP综合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我校管理类各专业建议设置的ERP专业模块课程表如下
2.ERP综合应用。在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教学平台之上,设置ERP综合应用课程。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ERP专业模块课程之后,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来了解和掌握ERP原理与集成化思想、ERP系统结构、ERP软件应用技术以及企业ERP实施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企业ERP模拟经营,从总体上和各个侧面把握企业运作过程,培养学生在企业经营、运作、决策等方面的实践能力。ERP综合应用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ERP模拟演练;另一部分是ERP软件综合应用。
3.ERP综合实训。ERP综合实训是在前期ERP专业模块教学和综合应用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校内的ERP仿真环境以及企业ERP真实环境,通过在校内实验中心和企业的实训活动,了解与掌握企业的基本运作方式、基本的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以及ERP在企业实施和应用的主要方面,使学生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掌握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培养他们进入企业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及团队合作的素质。
(二)用高技术系统搭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为确保以上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有效实施,我校应搭建一个专业实验室与跨专业综合实验室相互衔接,软件、硬件与相关教学条件互相匹配,课内与课外相互补充,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融入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鲜明特色的管理类实验实践教学平台。该教学平台有两个:一是建立校内ERP实验室,给学生提供ERP专业实习和ERP综合实习及仿真实习;二是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可以选择石油行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进行实验,也可以选择荆州当地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企业实习。
(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形式
在综合实训中,我们始终以企业的生产科、供应科、销售科、仓库、财务部等部门为一个整体,使学生从整个财务链、供应链、信息链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来学习。因此,为了进行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我们可以打破自然班界限,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编组,学生按专业背景进行角色分工,组成模拟公司或市场组织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教师队伍也打破原来的以系、专业为单位,改由各系的专业老师、校外特聘教师和学生“小老师”组成的横向实验教师队伍,共同完成实验教学。
(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将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沙盘演练法、博弈对抗法、团队学习法、项目驱动法、自主互动法、网上答疑法、专题讨论法、点评法等多种方法引入实验教学过程,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也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策划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景、配置学习资源、引导学习方向、解答学习疑难、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为主;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积极探究者,他们学习的内容不仅来自课堂和教师,还来自图书馆、网络和其他实验团队成员。
参考文献
[1]钟晓鸣.财经类院校ERP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8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物流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机遇。目前物流产业作为我国当前流通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已被列入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之中。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需要大量的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物流人才。为了适应当前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高等院校在物流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及方法上都应有所创新,以培养适应现代物流运作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如前所述,物流工程是物流管理与各种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是物流管理和现代工程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与很多专业都有密切关系,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工业工程、机械等专业,因此该专业具有理论与工程技术相融合、实践与理论相融合互相支撑的鲜明特点。然而通过对若干个高等学校物流工程专业的调研发现,其安排或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问题。
2.1专业教师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
这也是大部分工程类专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直接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后到高校任教,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由于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对于本土企业或者国外先进企业没有直观感受,更谈不上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所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要不是脱离企业实际超前,要不是安排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跟上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节奏。使得即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到企业实习过程中仍然感到自己一无所长,无法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2.2实践教学设备不能满足要求
各高等学校尽管在实践教学上投入了很多的人力与物力,投放了很多设备,但是由于教学与科研资金十分有限,而购买设备又都是大额支出,所以一个设备相对完善的实验室都是经过若干年才建立完善。而当今社会,无论是机械还是信息技术都是快速发展,企业也都在不遗余力地更新换代,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差距。高等院校的实验室不可能做到像企业般即使更新教学设备与相应信息系统,因为实践教学设备不能满足相应需求。
3提升综合能力的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物流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1)人文素质层面:培B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国际化视野的公民。(2)专业技术层面:培养具备现代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系统掌握物流领域基础理论和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物流设施规划设计、面向流程信息管理中的物流大数据处理、物流交通运输及运输网络等关键工程技术方法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3)应用能力层面: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优化、企业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以及物流交通规划设计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有特色的应用型工程师。
为了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并针对专业实践教学需求,通过整合丰富的校内实验室资源、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开发和设计更多的课程实验,开设独立实验课,编写物流实验教程,新建成了配送中心业务实训、物流经营模拟实验、物流系统模拟仿真试验、物流分析软件实训、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项目策划等独立实验课程,将夏季小学期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作为集中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重点环节来抓,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3.1校企联合
与各种相关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既能满足教师科研与参与企业实践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学生实习与实践的需要。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与北京盛世华人物流公司、百胜集团、中都物流有限公司、日本通运(中国)国际物流公司、北京国际图书配送中心、北京伍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烟草配送中心、北京金文天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众诚一家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或已挂牌北京物资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与各物流公司签订的各种经理班、订单班及解决了学生就业需求,又增加了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3.2引入大赛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物流仿真模拟大赛等物流赛事,是全国各高校物流类及相关专业的
本科生和教师都要积极参加的一个专业比赛活动。参
加此类物流类赛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视野,同时更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并利用所学的先进物流技术与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于教师,也能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但是引入大赛的目的不仅于此,因为最终代表学校参与决赛的队伍通常只有1-2队学生,不超过10个人。但是如果教师将大赛案例引入课堂,同时在举办校园选拔赛时,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都参加比赛,同时配备指导教师,这样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学习最新物流技术与装备和理论的一个好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3搭建实验平台
围绕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核心思想,物流工程专业在积极整合和利用我校已有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实验室、物流博物馆等实践教学资源的同时,近年来不断积极申报和筹备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以城市物流网络、区域物流网络及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重大设施的规划为主要对象,通过物流规划软件、城市物流规划模型等初步搭建了交通运输规划平台和设施规划设计实践平台,并将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建设物流软件设计和开发环境,完成仓储管理模拟信息平台、物流软件开发工具、基于云计算的物流应用服务信息平台和物流过程追溯信息平台等实践资源的建设。
3.4提升教师工程素质
除校内实践资源的建设外,物流工程专业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通过寻求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推进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和理论水平较深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学和现场解答,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
4总结
物流工程专业是我国适应国际现代化和物流产发展趋势产生的新兴专业,为经济和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对于物流工程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物流工程专业的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物流产业对物流应用型人才的特定需求。基于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多元化物流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学生建立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将传授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多种形式的充分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将来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