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12 10:55: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

篇1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111-02

茶原产自于中国,茶已经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植物之一,在我国古代时期,茶经由丝绸之路,经过大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国家所接受,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饮茶的文化。比如英国的午后红茶、土耳其的浴室饮茶等等,这些方式方法都独具一格,然而,在各种演变饮茶的文化领域中,日本茶道因为其具有繁复形式手法,具有神秘深奥精神文化内涵,而被世人所尊崇和瞩目。我国的茶文化十分悠久,我国具有礼仪之邦之称,对于日本的茶道文化进行研究,明确其人生哲学的文化体系,对于发扬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构建独特品位文化以及独特境界的文化十分重要,下面,笔者就对日本茶道及其茶文化内涵进行探析。

一、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日本相关文献已经明确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四月时,朝廷召集了百僧到禁廷讲传《般若经》的时候,曾经经历了赐茶之事,纵观日本茶历史,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的初期,弘仁年间已经成为了日本古代茶文化黄金的时代,学术界将其称为弘仁茶风,弘仁年间这一个阶段已经成为了日本茶道发展起源的阶段。在室町时代中,日本出现了具有游艺性斗茶活动,斗茶活动成为了日本茶文化主流的活动,这一个时期日本出现了三大茶师,对于茶道发展以及茶道完善起到了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个阶段出现了古朴茶室,对茶具进行制作,并且对茶艺进行了规范,为日本茶道礼仪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15世纪末期,茶道已经完全脱离了宗教进行发展,成为了独立礼法,由此,日本正式确立了茶道。

经过一千多年漫长的历程,日本茶道始终伴随着日本人文文化发展以及日本社会文化发展而逐渐得到了完善,进而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茶道内容、茶道理念、茶道流派以及茶道精髓等茶道的文化体系,从弘仁茶风、书院茶以及斗茶等等历史现象产生,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形成,都反映出了日本茶道的发展,日本茶道已经从一种饮茶娱乐的形式提升成为了一种伦理道德、一种宗教、一种哲学以及一种艺术。日本茶道所倡导的典雅、纯净、朴素精神,将日本的茶文化提升到了道这一个境地,最终成为了日本民国生活中重要 的内容以及日本传统文化代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茶道发展对于推动日本民族文化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实质

日本的茶道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为突出的内涵就是日本的茶道精神,日本茶道精神的实质主要包括寂、清、敬以及和这四个字,从本质上说,从事日本茶道的人士毕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这四个字,日本茶道文化倡导人们通过净化心灵、提高品行、磨练意志、学茶上茶,将人们克服困难信心以及道义感进行增强,进而达到升华思想境界这一最终目标。

“寂“就是指不贪图奢侈生活、谦恭以及朴素,倡导人们不管世俗有多纷乱,都要具有一颗平常心,做到谦虚做人,拥有无私和坦荡的内心。在做茶事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心静如水,如果心怀杂念,茶事就不会圆满,境界也不能够达到闲寂。

所谓的清就是要求和茶事相关的人和物必须要洁净,清对于身体以及其周围一切的事物都有美好以及洁净的渴求,当每个人都具有清澈透明的心以及纯洁无暇的内心时候,才能够享受以及领略到大自然之美,进而能够愉快和轻松地进行生活。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时候才是日本茶道“清“实质的含义,也就是日本茶道本来的面目。茶庭院、茶具以及茶室等等也要将洁净作为标准,注重保持茶室以及其周围环境洁净的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心灵之美,只有这样,才能够称为作茶的心境。

所谓的敬就是指相互尊敬,主要建立在“和”这一基础之上,共同实施茶事的人士并不分身份的高低和贵贱,全都聚集在窄小茶室里面,沟通感情和品茶畅饮。虽然茶席上面设有末席、次座以及上座等等席位,但是,这并不是身份象征,仅仅是茶室里面设定座位而已。由此在平等之中产生了差别,在差别之中又包含了平等,只有保证“和”这一个心态,人和人之间才能够相互尊敬。

“和”是指和谐、和气以及柔和的意思,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互谦让,永远保持和的状态,茶事中茶庭院、茶室以及茶具等等,其色彩、形状、宽窄、长短以及大小都应该保持协调和完整,这一种统一和协调之美,将人们紧紧联系到了一起,这也就是茶事和茶会魅力之处。换而言之,其具备了物质和人协调的条件,正因为如此,茶主人对客人进行精心招待,客人也能够对主人用意进行真心体会,客人和主人之间彼此不分你我,十分和睦,在周到、热情的茶室活动之中,以心感心,由此产生来了十分和谐的气氛,这就是日本茶道文化“和”的用意。

三、日本茶道及其文化的特点

日本茶道突出强调茶环境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在进行茶事的过程中,要求茶具、茶室以及茶庭院等等布置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特色,与此同时,还要讲庄重、优雅以及朴实等等突出出来,进而烘托出温馨、和谐的氛围,天然水井池、别致休息亭以及幽深的茶庭院小路,都分别营造出了无尽环境文化韵味。日本茶室自身的精心布置,每一个环节都和茶主人自身细心周到的服务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了人和物之间最佳的组合,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

日本茶道具有人文文化,其人文文化主要体现在茶道感悟性方面,感悟性又体现到了品茶的过程之中。当茶主人进行送茶的时候,要求客人要回敬给茶主人四礼,这四礼主要包括对茶主人的热情款待感谢、对自己得到饮茶机会进行感谢、对同伴和长辈进行致谢以及对端茶人进行感谢。日本茶道自身就是使客人能够在礼仪规范之中体会到人间所存在的关爱,享受到人世间的美好,这已经成为了感悟性主要的内涵。茶事从始至终都洋溢着十分浓烈的人文文化气息,人们在幽静恬静以及和睦的气氛之中,增加友情,提升自身文化的品味,同样为社会安定,家庭和睦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注重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和保护,都是十分重要的国策,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发展国家经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巩固政权以及塑造良好素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实质以及日本茶道及其文化的特点这三个方面对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日]千宗 室.茶 经于 日 本 茶 道 史 上 的 意 义[M].日 本淡交社,1983.

篇2

关键词:日本茶道、审美意识、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一、日本茶道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中国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茶道由中国传入日本后,经过发展、变化、融合形成了具备大和民族韵味的日本茶道。

唐代中期,派遣来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将中国的茶叶盒种子带回日本,并种植在大阪一带。茶叶刚刚出现在日本的时候属于贵族用品,只有权贵、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用茶叶。茶道被当作一种特殊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动仅局限在权贵的身边。

但到了镰仓时代,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茶道有权贵和僧侣发展到了平民中间。等到了室町时代,以种茶为生的茶农开始对茶叶进行品评和开办品茶会,逐渐的这样的集会变成了平民的娱乐活动,并由此发展成为了日本最早的茶道。

对于“茶道”这个名词,最早则是由和尚村田提出来的。他把对佛法中的领悟融汇到了茶道之中,它起源于“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并借由此发展成为了最具自然气息和朴素的茶风。

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则把日本茶道进行改进并提高到了艺术层次。千利休把室内富丽堂皇的的装饰简化到了非常朴素的程度,让日本茶道脱离了物质因素的纠缠,让日本茶道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与此同时千利休还特别要求“本心”的重要,并提出简化茶道的特殊动作,要随意的品茶并放弃外界的形式操纵,来达到用心体会茶道的高深意境。

二、传统日本茶道中的审美观念

在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把日本的传统茶道分为了三个层次:品茶技巧、品茶礼仪、茶“道”。

日本人的审美观和品茶观完美的体现在其中。品茶技巧就是茶人怎么挑选合适的茶具、怎么放置屋内的盆景和装饰品、怎么点茶、怎么调配茶后甜点;品茶礼仪就是主人和宾客间的礼貌问题。主要方面就是主人对房屋的打扫和茶会上的表演节目;第三点茶道,就是品茶人在喝茶的过程中对人生的领悟、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的走进日本茶道文化,领悟其精髓,感受其文化。

(一) 茶具和装饰品

在日本的茶道文化当中,我们要深入的了解下其茶道文化的精髓,就要首先了解下其茶道文化中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即:茶具和装饰品。

日本茶道中的品茶工具、书画文字、盆景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从日本传统茶道的祖先村田珠光开始,日本人在查到中找到了寂静和质朴,来探索平淡生活中的点滴趣味。

在日本的名流中,也不乏在茶具和装饰品中有自己特有要求的,他们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村田珠光追求的是质朴,村田珠光自己就经常选择质朴的茶具,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约简朴。他认为大和名族的黑色陶器颜色暗淡,但却拥有有简谱、寂静的美丽。使用这样的简约茶具,情真意切地待客,既有品茶的乐趣,对道德情操养成和锻炼也大有用处。

再挑选和物的基础上,应当多多选择用淡色系的朽叶色、淡青色茶具和适应寂静分为的茶具。茶道鼻祖村田珠光说‘正是这种以严峻、淡然、悠闲寂静为美的审美观点,才能让人把握到生活的乐趣,来达到灵魂上的追求。

自主独立的品茶地点、露天场所、石头灯笼等的设立都是千立休提出来的。品茶地点虽然简约淡然,喝茶的人却让茶具茶室干净整洁。只有喝茶周围的环境干净整洁才能“进入自悟之道的境界,和美、寂静有佛家的气氛才是最正宗的茶道。对于茶道的鉴赏千利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正好是日本人对传统审美观的具体表现。

(二) 茶室周围的布置

在布置品茶地点周围的环境方面,品茶的人所看重的就是喝茶时的虔诚心情,对周围大自然的美特殊的重视。插花对于日本茶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选用应季的花草树木,必须看重大自然之美,顺应花朵枝干的自然之势,不要求奢华,只需要简约自然,让人怦然心动,让他们所呈现的大自然的魅力,要和茶室中与季节、书画遥遥响应,真正意义上的靠近生命的本质。

从这里看出,这就是日本人传统的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理念。《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中的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环境的布置与高深技术中,重视大自然,轻慢人人之间的锁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

(三)和敬清寂

17世纪前期,16世纪末期,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囊括了日本传统茶道的精神理念,建立了日本最正统的茶道。“和敬”主要代表的是人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用心交流,万万不能妄自尊大;“清寂”指的是冷静严肃、淡然、悠闲的审美观点。

在举办品茶聚会之前,品茶人必须先打扫周围的环境,保持室内整洁,茶具的干净,茶叶必须经过精心的加工碾碎,茶具要反复清洗干净一尘不染,插花也要根据宾客的不同和季节的变换来选择。

茶人品茶时的动作符合规范迅速敏捷,“既要让人产生舞蹈时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精确规范”。因为这样宾客才能感觉到主人的重视和尊重,展现了主人待客的真诚。在茶会上,宾客们的穿着也非常重要,因为要与茶会的背景相互协调,身份再崇高的贵族都必须爬跪进入。入座之后也不能喧哗保持安静,并需要向着主人放置在王床间的画行礼致敬。这样才能体现出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

到了室町时代中期,伴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慢慢变的奢华和喧闹。很多人开始厌倦了这种喧闹的生活,把寂静、淡然、悠闲为美,他们期待着过上隐居的生活,来达到心灵上的安慰。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是幽远寂静”、“闲适”的含义。一边喝茶一边和朋友谈天说地,不问世事,修养身心。“清寂”之美从这个时期得到广泛的流传。

(四)禅茶之缘

日本的传统茶道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规范来完成的一种艺术。并且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正是包含在这些看似复杂繁多的程序中。而这些繁杂的工序

并不是要让品茶人的注意力从茶本身上移走,而是要茶客细心体会整个品茶的过程,从而把品茶人从世俗的喧嚣、和生活的琐碎中解脱出来。

茶道中禅的意义,就是通过繁琐的品茶程序和规则来锻炼人们的本心,当这些繁文缛节不再使品茶者苦恼,当饮茶人随意之间就能表现出茶道的礼仪规范,才算领悟了茶道本身的真谛。

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精神修养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茶会本身的形式,宾客和主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寂静淡然的品茶环境中,以喝茶、欣赏茶具、宾主间天天说地的形式,以此来达到修身养心的目的、还能让我们洁身自好,拥有更加的完美意识和品质。这也就是禅宗里的“勿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

在整理中,我们发现:人们只有通过不停的反问自己的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为一体的一种精神文化。领悟了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领悟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

三、结语

日本茶道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学者概括为“和、敬、清、寂”四个字,主张通过在茶室中举行茶会的方式来了悟禅法,参透本心。日本茶道推崇朴素的“闲寂”茶风,“在不引人注目的外表之下暗含着无价的宝物,在贫困之中深藏着难以言尽的恬静的喜悦”,这种意境被日本茶人奉为美的极致。“闲寂”的美学理念不仅显现于茶具、茶室、茶仪等诸多外在形式之中,更深深渗入了茶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日本茶道艺术最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之一,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构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所说的,日本茶道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和业余活动,它让人们在谨慎的品茶过程中养成认真、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同时,其实茶道本身已经成为了大和民族对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篇3

Abstract: Japan's tea habitude originated from China, in particular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derivative, formed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remony "comprehensive cultural system, including the most and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Japanese tea cul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 building, through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the aesthetic cognition spirit and draw some enlightenment for Japan and provide some tea culture building new field of vision.

Keywords: Japanese tea ceremony; Tea building construction; Building aesthetic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茶文化简介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历经了千百个岁月的沉淀,现如今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作为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原产于中国,现今它已遍及世界各地,在各国各民族形成独特的饮茶文化。在诸多演变之后,日本茶道文化因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在最为世人瞩目。

日本最早的饮茶文化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公元794―1185年)由留学中国的遣唐僧人传入。据史料记载,奈良时代天平元年举行御读经会时首次进行了施茶仪式,但此时的茶道仍是对唐朝茶文化的原样复制。《日吉神道密记》中提到,日本留学僧最澄于公元805年从中国带回茶种,建立茶园种植茶叶,形成了日本最古老的日吉茶园。茶叶的种植饮用在当时多作为药物用途,并未上升到文化载体的高度,故当时的种茶饮茶并不等同于形成了茶文化。在历经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茶、日本镰仓的寺院茶、室町时代的斗茶以及书院茶几个时期的发展之后,沏茶、饮茶逐渐成为一种高度讲究的艺术,开辟出“茶道”综合性文化体系。

唐朝文士陆羽撰写的《茶经》被中日两国茶人视为最早最高的经典著作。《茶经》中认为:“茶乃性寒之饮物”,寒物能沉静其精神,最适合精行俭德之人饮用。这种精神在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日本“茶道”和“茶道精神”的影响非常深刻。日本的茶道文化融入了本土民族文化的元素:尊重自然、礼仪谦恭、精益求精,成为日本的国粹。而作为日本民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茶道具有独创性,包含事物的规律,蕴含深刻的哲理。内容丰富多彩,集大和民族宗教、哲学、习俗以及艺术于一体,显现出和谐的自然和清幽的境界。

“茶道精神”可以代表日本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日本著名学者山田有乐曾说过:“茶道是日本民族求美意识的一种高雅的表现形式”。川谷澈三先生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把茶道定义为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让人与自然界在这一小小的物质媒介的基础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融和共通,赋予的淡然超脱的意味,让日本的茶道文化在全世界都大放异彩。

二 茶与建筑文化

建筑不仅是一种外部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与表达。“茶道文化”是以茶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现象,茶建筑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茶文化通过茶建筑得以升华。日本现代建筑的先驱人物崛口巳曾指出一些没有受到中国建筑影响的日本建筑,茶室建筑也在其中,并且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先行者。

茶室是日本独创的建筑之一,与日本民族灵魂高度融合,历练出一种清幽淡雅的风格,好比日本建筑花丛中幽雅的兰花,姿态典雅,别具神韵。大和民族秉持着“遇道于茶”的理念,让无形的精神有形化的体现在每一处设计细节之中,精彩的陈述出茶文化的价值与内涵。

根植于日本民族的建筑:茶室,即举办茶会的房间,也称茶席。真正意义上的茶室萌芽于15世纪中叶室町时代,这一时期著名的茶道大师千利休创造的草庵风茶法,将茶道的发展推向顶峰,由此所产生的草庵茶室(如图2-1)也受到了极大的推崇。草庵茶室因其外形与日本农家的草庵相似而得名,还有“茅屋”“空之屋”等别称。它是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连接门廊等组成,茶室内设壁龛、地炉等物件供品茶之用。

与茶室相配的茶庭,也称露地,有禅院茶庭、书院茶庭和草庵茶庭之分。在日本园林与建筑的变革过程中,茶文化的内在精神被赋予到园林建设之中,两种风格碰撞产生了火花,两者紧密结合后成就了日本庭院艺术中富有特色的庭院种类。其中草庵式茶庭具有非常浓厚的日本民族庭院艺术风格,与其他园林不同,庭内石景装饰甚少,长年栽常绿植物,不栽种花果,地面大部分为草地,,呈现清雅的木石色调,避免鲜艳斑斓的色彩扰乱人们宁静的思绪。园路地形狭长,沿路设有引导客人的飞石、照明用的灯笼、洗手用的洗手钵、供客人等待的中门等设施,非常周到。曲折的园路、简单的篱笆围栏、植被和细沙巧妙的点缀,造型各异的岩石装饰,建筑手法非常精炼。经过露地的行进,宾客从身到心逐渐平静下来,为进入茶室做好准备。园中处处景色包涵主人精心布置的心血,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三 茶建筑审美

3.1 崇尚自然之美

“茶室是都市中的山居”,我们从中深深感受到茶室崇尚自然的情节。众所周知,日本民族向来都有着强烈的自然观,他们崇尚人与自然共存的观念,这和日本地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日本地理环境独特,国土面积狭小,自然灾害频繁,赋予了日本民族的物哀情节,也启迪出强烈的自救意识。他们注重对自然、气候以及季节的感受和表达,在精神上予以把握,让自然和人工的结合发挥的淋漓尽致,赋予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

自然即美。品茶时,人们需要有开阔的视野,或是美丽的风景、静谧的环境相伴。茶室一般都选址于清幽和圣雅的环境之中,单独建造则选址于幽静的郊外;如作为住宅的一部分则搭配富有野趣的庭院。环境清幽的山林或安静的庭院,更多的营造出贴近自然的气息。建造茶室的选材也都是非常自然的材质:没有取出结缔的木柱、带树皮的木板等,多以沙土、竹子、麦秆等材料来建造修饰,显得那么地道、纯正。置身其中,有谁能体会不到浓浓的自然之美呢?茶庭也大都用材平常,富有村野气息。庭院以竹子做的篱笆围栏、青草铺砌的园路通道,搭配一些不加修饰的石头,古朴洗练却又有意味,置身其中感受到它富有的原始气息,在放松的时刻也不断提醒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爱护,意义深刻。使用有时限的用材,强调出“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观念,茶室中的永恒仅存在于精神之中。

3.2 建筑形式之美

日本茶室建筑是较简单的单一空间木质构建,大多直接暴露在室外,多为开放和半开放的空间,,空间的分合中显现出自然与人工的相互渗透。以草庵茶室为例,茶室基地采用全着地建筑法,底部四周塞上自然不切磨石头,石上加竹子或木板便于房体透气。茶室建筑为原木结构,人字形屋顶,屋内外为土墙建造,柱子外露,隔窗糊白纸,窗框分竹格,天棚由树叶竹片做成,一切保持自然素材的原色。茶室的种类又细分为小间、广间和四叠半。小间与广间相比,不使用任何抬物、棚物等,小茶室与大茶室相比,更多的体现出简洁寂静,故成为茶室的正宗。草庵风茶室表面上富有浓郁的田园山村之风,但其内容却是文化性的,没有过多的人工修饰技巧去雕琢,清雅的色彩,一切都朴实平淡,还原真实,抹去世俗之感,体现出朴素、简洁、调和之美。

茶道开山始祖珠田村光在《山上宗二记》有言:“草庵前名马,陋室里设名器,别有一番风趣。”点出了茶室建筑的美学观点意在不对称、不均齐。茶室建筑采用不对称式布局,相当紧凑,以榻榻米为度量单位,标准规模为四张半榻榻米,面积8.186平方米打破数字的平衡。室内设计也不讲究对称,以窗户设计为例:它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排列;小而多的窗孔增加节奏的变化,调节室内的明暗光线,去除单调乏味之感。室中摆放的花瓶内常年只插一之花,壁龛里只挂一幅画轴,甚至由庭院进入茶室的必经园路两侧配置的岩石也多为奇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自然摆放。这里没有建筑物的对称,没有相同的建筑形体,没有整齐的排列,只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交错,并深深的渗透到建筑之中,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能欣赏到景色和景深的变化,多了一份人和自然的亲和。这种感触,也正在于它所营造出的动静相宜、虚实相衬、淡雅清幽、自然含蓄却回味无穷之美。

茶室内许多特有构造都是其它建筑设计所不常采用的,例如壁龛、小入口、自然采光的窗户等。茶室小小的入口须跪行而入,相传是这是由千利休通过小舟的窗户获得灵感而设计,在全世界也是少之又少的。室门入口只有七十厘米左右高度,所以人们进入茶室必须弯曲膝盖,行为上体现出一种自我的谦卑态度,深深透露着日本所谓的“和”,折射出人人平等的观念。茶室内很少使用到人工照明,由于室内所需采光面积大,窗户的大小形状尽量避免重复,也降低了人工的痕迹,无形中让人体会到宁静放松。

千利休的弟子在《南幌久》中提出茶道建筑的思想:我一再阐述,只有在简陋朴素的小屋中,才能领悟茶道的深刻含义,在正规的‘大千’礼仪中,一切都必须按照风俗尊守各种规则;但在简陋的小屋中却可以解脱,不讲究技巧方法,远离常规习俗,抛开尘世干扰,进入万事皆空的境界中。”草庵茶室的布置也正好与千休利的茶道思想相吻合。

3.3精神层面之美

日本人饮茶时,将佛教的禅宗思想与其融合,开辟出“茶禅一味”的意境。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禅是其内核。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提及:“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这足可以看出茶文化与禅宗两者的密切关系,以禅宗的思想去理解日本茶室建筑,更能体验蕴含其中的自然生命力和美。

禅宗主张“栖神幽谷,远避尘嚣”,茶室建筑均地处幽静之境,与禅宗的观点颇为相似。茶道和禅宗在一定程度上都追求自然古朴的精神。禅无形,却通过茶道来有形的体现,茶室空间的布置就与这种思想完美的对应。日本各处大大小小的茶室建筑,不论是名声显赫的还是孤陋偏僻的,其内部空间虽狭小但结构布置都非常简洁。变茶室内的摆设除了饮茶所必须的茶桌、茶具、茶炉等必须品之外,其他点缀甚少,没有多余的追求繁华装饰细节,营造着空寂之感和谦和之味。茶室内恰到好处的摆放,比如墙上悬挂的一幅画,画轴多为图面大部分空白的日本水墨山水画;或是室中摆放着的一瓶花,可以象征着庭院中无数的花花草草,从一幅画一朵花中感受大自然,有限的空间里提供无边的想象,体现出空间的延续和扩展,代表一种独特的空间精神,它与禅的意味相依托,暗涵了隔绝了尘世,不具功利性,清净洁身的寓意。

严格的品茶流程将茶道由单纯的形式上升到精神层面,试严谨而有序的。茶室内一尘不染,茶庭中也需要随时泼洒清水,尤其在迎接宾客到来之前,需擦净庭院中的石头和树叶,通过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茶事中的茶室、茶庭以及茶具、装饰物等,大小、形状、颜色虽不尽相同,但都注重协调之美。对艺术的欣赏和对茶人用心的体会,让人们与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人与物的协调,在茶事中体会和谐氛围带来的‘和’之美,禅宗精神被融入点茶、饮茶艺术中。

四 结语

篇4

(一)台湾茶艺文化源于闽粤工夫茶之好客随俗风尚,又融入江南文人茶之风雅,形成独特的台湾茶艺文化

1.追溯台湾茶艺的由来,最早应发源自中国广东潮洲的工夫茶小壶泡。据史料记载1662年郑成功,当时郑氏的官员、部将以及来台的垦荒农民,多为闽粤人及江浙人,都有饮茶之俗,如明郑时期沈光文,是位爱饮茶的浙江文人,在台湾创立“东吟社”,写过茶诗:“秋到加餐凭素字,更深吸露饱空华,明朝待汲溪头水,扫叶烹来且吃茶”;乾隆年间周澍从台湾返回内地后,写了:“寒榕垂荫日初晴,自泻供春蟹眼生,疑是闭门风雨候,竹梢雾重瓦沟鸣”,并注解到:“台湾郡人茗皆自煮,必先手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壶”,可见当时闽粤工夫茶已在台湾流传。

2.台湾自70年代末起,经由无数本地茶人、茶会、茶馆的专注钻研传习延展,点点滴滴融入了佛教禅宗观照、台湾现代生活氛围、以日本茶道模式为主体;到现在,已然转化演绎成与本来源头全然互异的一套包容极广的饮茶与生活学问,形成了独特的台湾茶艺文化。

(二)大陆茶艺文化源于唐前茶饮,兴于唐烹宋点、创新于明清瀹饮,伴随台湾茶艺概念的出现,形成了以泡茶技艺和品茶艺术为主的茶艺文化

1.《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采摘并利用茶叶了;西汉王褒《僮约》中记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反映了西汉饮茶成风,而且还有专门的用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代文人杜育写了《F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蕨生F草,弥谷被岗”这是一首专门写茶的诗赋,涉及茶之性灵、用水、择器、观汤色等各方面。可以看出,茶已不是简单的用于解渴、提神、保健需要,还具备了冲泡、品饮要求,标志着中国大陆茶艺形成。

2.《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博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可见唐人饮茶就有一定的观赏性了;到了宋代更是流行点茶、斗茶,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形象描绘了分茶表演:“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奇奇怪怪真善幻。”因此中国大陆茶艺文化达到鼎盛时期。

3.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饮用散茶后,逐步形成了瀹饮法。这是我国茶艺文化上的一次创新,同时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它是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品茶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4.当20世纪70年代台湾出现茶文化复兴浪潮后,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提出“茶艺”一词,并被广泛接受,同时传至香港和大陆。

二、台湾茶艺文化与大陆茶艺文化的关联

(一)茶种、制茶方式的关联

据文献记载,台湾栽培茶树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台湾现在供制造“包种茶”“乌龙茶”等的优良地方品种,是先民由福建带来的闽茶品种,被称为“唐山”茶种过台湾。连横所著《台湾通史》中也提及“台北产茶约近百年。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植于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相传植。”

(二)冲泡器皿的关联

以台湾陆羽茶艺中心“茶道教室”所配备的茶具为例,多人用泡茶器具包括:茶壶、壶垫、茶船、茶杯、杯托、茶盅、茶荷、渣匙、茶勺、计时器、奉茶盘、茶巾、茶拂、备水器、茶罐、品茗杯、闻香杯等,大陆在80年代开始兴起茶艺文化时,还未涉及闻香杯,后来随着台湾茶艺文化在大陆的传播,现代茶楼为了更好的体现茶香,也纷纷使用闻香杯。尤其是台湾早期流传的工夫茶的茶艺表演对大陆茶艺表演程序的创作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茶道精神的关联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但无论两岸茶艺届如何定义茶道精神,最终都是指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篇5

1日本茶庭文化内涵概述

在日本,茶庭文化、茶室文化和饮茶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自中国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由于日本民族性格喜爱饮茶和追求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所以在中国传统饮茶习惯基础上不仅创新饮茶方式、发明饮茶工具,而且在逐步发展中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茶道。在日本茶道文化中,茶庭和茶室在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两个部分相通相连,互为补充。茶室建筑是包括有茶室、水屋、走廊、外景组成。和茶室相对的是茶庭,茶庭种类较多,功能性也不同。常见的有供读书休闲的疏远茶庭、修禅静心的修禅茶庭、露天观赏茶庭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草庵茶庭,该类型茶庭在日本最为常见,又可被称为露地,根据建造规模和周围环境不同,其露地级别还不同,比如三重露地式样的建筑结构其露地从外到内又可以分为三区庭园。日本茶庭的建筑风格和建造方式别具一格、十分精致讲究,这些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

2茶庭的建筑构造和艺术风格

2.1内部景观

日本茶庭内部景观都是按照一定的园林建造思想进行设计,日本茶庭园林不仅是饮茶修身养性的场所,更是修禅的圣地,所以日本茶庭的建造都有很强的禅宗意境。在茶庭的构造中,道路往往设计成弯曲状,铺设高低起伏,常常在道路两旁放置山石,用此来代指茶庭身处深山。在道路两旁和石块处种植低矮植物,来代指山林。在茶庭设置假山、水塘、小涧,流水潺潺的意境营造山泉流动的情境,并协助石灯笼的色彩点缀来总体烘托出茶室所处环境的清幽、宁静和和谐。在日本这样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茶庭的设计面积一般较小,内部景观设计大多精巧玲珑,但是营造的禅境氛围十分浓厚。将日本人所追求的大自然景观和自然感觉都融入到茶庭的园林构造中。这不仅和茶庭的观赏、修身养息功能相关,而且营造出的宁静致远氛围能平复人焦躁心情,在进入茶室之后能以平和的心态饮茶,真正体会到茶道。

2.2色彩搭配

茶庭的主要作用是营造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为进入茶室饮茶的客人提供心灵的洗礼,所以在色彩的搭配方面一般是以绿、灰为主,来达到融入自然的感觉。比如内部景观山石、假山、道路以灰色为主,植被、水景以绿色为主。常见的草庵式样茶庭一般在道路两侧还会设置白色沙石作为分界标志,这样不仅给茶庭增添纯净感觉,而且和总体颜色形成对照,起到很好视觉效果。此外,景观的颜色以自然色调为主,不加入人工修饰,茶庭布景对原始自然美的追求也是民族性格和日本茶道文化的体现。在日本茶庭的园林布景中,一般很少设置色彩斑斓的花株,但是深山中常见的品种可以常见到,比如梅花,总的来说,茶庭色调追求朴素,也正是营造幽静深远饮茶环境和心境的重要体现。

2.3趣味性

日本茶庭的建造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幽静深远的禅宗意境,而且在具体布景中能体现出的是日本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总的特征是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从布景小样的建造规模来看,大多小巧精致,形状不一、色调搭配和谐、布局合理有据,既不会造成视觉冲突,也不会显得突兀。比如假山流水布景处的洗手钵(主要代指山间小涧的洗手功能),在茶庭内的形态各异,有的是水盆形状、有的是山间石块原貌、有的是经人工雕琢,别具一格。路边石块的设置也独具特色,有的随意堆放,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孤零一个,总体看来则乱中有序,却又不失观赏审美功能。从布景的规模来看,运用象征手法和思维想象的理念将一系列物景用来代指大自然景观,体现出日本茶道文化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智慧情趣。茶室的建设地点一般远离喧嚣集市,环境优美,清净悠远的场地,用茅草、石块、木头等原始材料进行人工改造,建造茶室。泥墙、茅草屋顶、纸糊窗户构建的茶室周围设置一个很小,却别有洞天的茶庭,在此饮茶、参悟人生,这也是远离闹市,追求亲近自然,修身养性的禅宗精神。

3日本茶庭园林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3.1宗教色彩

无论从茶庭的布局还是建造风格,其中主要体现的文化内涵就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理念和格调。这和日本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息息相关。首先,茶庭就建造结构和设置理念来看,其主要目的是给茶室营造一种众星拱月的意境,茶庭的建造目的不是饮茶,也不是单纯的欣赏,不仅具有引导饮茶者进入茶室,安抚其心境的作用,还起到烘托整个饮茶环境的效果。在日本,饮茶具有严格的饮茶规定,除了饮茶者必须着衣得体、正式、整洁,言语、动作神态必须得体优雅,茶具和泡茶流程也都要求十分严格。其次在饮茶过程中,饮茶者之间只能谈论哲学、宗教等话题,日常俗事、庸俗化话题严明禁止。对茶会的组织者和茶庭所有者来说,对茶庭的视觉、心灵体验效果要着重注意,不仅要做到各个布景之间的完美衔接,保证其整体性的和谐,而且要对每一处布景的单项作用进行考究,通过茶庭的过程中心灵能得到感受,从而达到一种禅宗的境界。早在日本封建社会时期,武士阶级在进行征战之前会在茶室进行坐禅,以此来达到心境平和的状态,以此可看出,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中承载的茶道文化对日本人来说还具有精神安抚的功能,这也是宗教理念的体现。其次,日本茶道中的清净、自然、朴素的理念也正是佛教思想的体现。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主流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日本茶道的发展和演变始终体现出佛教所宣扬的清、寂、静思想。茶庭无论从构造、布景、建造材料还是内涵意义上都体现出佛教思想,在佛经中有这样记载:“菩萨冲过三界火宅到达露地。”说明露地的本身就是修行圆满之处,也是佛家修行的圣地。

3.2美学思想

日本茶道界普遍认为,日本茶道文化内涵深厚,涉及到的社会各方面因素复杂。其中主要的是艺术因素、美学因素、社交礼仪和宗教思想,这几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但艺术因素处于主导和统领其它三个因素的地位。日本茶道文化除了品茶禅悟思想,其艺术特色中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成为日本茶道文化中重要思想内涵。茶庭的设计布景理念中,除了朴素、和谐、宁静之外,错综复杂,缺陷美也在茶庭的设计中有显著表现。追求整体美,不过分追求对称,也不忽略单个布景的意境。在茶室中枯槁之感的美学特征尤为突出,暗黄木头制成的茶桌、枯叶色调的茶具以及墨迹和破旧不堪却不失古朴色香的茶盒都是茶室中美学思想的体现。日本民族不过分追逐过分人为雕琢的艺术品,唯独对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艺术品情有独钟,这也是一种对美的执着和艺术品经时光雕琢的本质美的体现和喜爱,体现出日本人对内心和真实的追求。所以在茶庭的设计和建设中,这种美学思想被完美运用和诠释。比如茶庭建造的选址,选择远离尘嚣的僻静处、设计理念的自然象征性、茶室建造使用材料取于自然原态。整体呈现出清新自然、简单朴素、宁静致远、禅意深远的意境。

3.3茶文化和园林文化的融合

日本茶文化和园林文化在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经过长期发展,日本茶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意境在园林文化中都体现了出来。首先是禅宗思想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在茶庭的构建中,以清幽、宁静、禅意、和谐等佛教思想理念为指导,在具体布景中讲究还原自然状态,运用象征性手法将自然物象巧妙缩小,还原在茶庭。通过乱石的和谐、低矮绿树的衬托,再加上假山流水的声音,整个茶庭被营造出一种潺潺流水、层峦叠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乱中有序的自然景象,再加上空旷的草坪和色调的和谐搭配与自然材料搭建而成的园林建筑,无论在视觉、听觉还是心灵感受中,都能达到日本茶文化中所宣扬的清、幽、静的体验。其次是人文思想和宗教元素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日本园林自从中国引入后,前期是以观赏为主,在发展和演变中其作用逐渐由观赏性变成传递人文思想性。在茶庭的设计中,运用物象的合理安排和人为设置来传达出内心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的价值取向。用假山、水景、植被、乱石等来营造自然意境,运用阳光直射和水体反射以及物象的倒影来体现光的美感。用最原始的木材、茅草、石头构建房屋主体,来和茶文化内涵融为一体,来体现精神上和饮茶这种物质行为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然、朴素和宁静致远的心灵感受,这不仅是日本民族人文情怀的体现,这也是佛教思想在茶文化形成以及园林建造中的明显标识。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庭和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作为日本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将日本茶道文化无处不在融入其中。从茶庭的自然性回归建造,自然意象景观的设计,到茶室主体建筑的朴素、简约建造和原始性回归。从中不仅可以洞察到日本茶道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向往,而且可以从中解读到茶庭不仅仅扮演着营造禅境氛围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承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向往,人们通过物镜来表达自己内心向往和精神追求。日本茶庭虽然没有气势恢弘的建筑体也没有色彩绚丽的色调,但是它所体现的朴素自然、优雅别致、宁静致远理念不仅仅对我们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向往起到一定的熏陶和影响,对今天园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洁芳.日本茶庭的园林艺术[J].艺海.2011(07):191

[2]崔陇鹏,李红艳,喻梦哲.日本室町———江户时期的茶庭演变研究[J].中国园林.2014(02):109-114

篇6

紫砂壶的艺术审美可以概括为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壶器外形的美,也指外轮廓;神,即壶器内在的神韵,通常神韵体现的是作品的精神美;气,即气质,也就是壶器的本质美;态,即形态,作品的刚、柔、肥、瘦、高、低、方、圆等各种姿态。紫砂壶只有将形、神、气、态四者融会贯通,才得以流传。人们欣赏紫砂壶既重“理”,又在乎“趣”。一件紫砂壶无论器型大小,无论壶嘴是弯曲的还是直的,皆要考虑到“趣”,这样才能怡养身心、百玩不厌。现以紫砂“高荷叶壶”(见图1)为例,谈谈紫砂花货的自然审美。

1紫砂“高荷叶壶”的造型

紫砂“高荷叶壶”精选珍藏原矿朱泥制成,成色喜庆,养成娇艳。紫砂“高荷叶壶”的壶身如葫芦,细长的壶嘴自壶腹向上胥出,圈把秀丽,高截盖与壶口相切,形成一个完整的葫芦,整器均匀,一捺底,器型简洁大方。子母线切合严密,气密性极好。此壶乃全手工制作典范,细节各处皆極致有感。壶器采用周身荷叶表面塑形,壶流、壶把呈荷柄状,情趣韵味高雅,采用明接手法,处理细致到位。壶盖如倒置的荷叶,壶钮形似叶柄,干净利索。

2紫砂“高荷叶壶”的自然美

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熏陶,饮茶活动从一开始就被注入深厚的文化涵义。从茶叶的种植、采摘到加工、冲泡,以及品饮的全过程中,无不凝聚传统的美学意识,并约定俗成,渐成一种具有礼仪规范、民俗活动的程式,也即传统的“茶道”。紫砂“高荷叶壶”作为“茶道”的艺术载体,对茶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紫砂壶的发展,就没有饮茶文化的提高;如果没有紫砂壶艺的拓展,茶文化也没有今天的高雅。作为茶具的紫砂“高荷叶壶”不但实用,还折射华夏文化的灿烂。中国茶文化以静为主要特征,这与紫砂“高荷叶壶”所崇尚的朴实与自然,所提倡的内敛不谋而合。因此,紫砂“高荷叶壶”采用荷叶作为壶器表面的纹理,尤其是壶盖形似一张倒置的荷叶,这种古朴、自然的形象能够体现茶饮形式与时代思潮的融合。

自古以来,历代的文人参与紫砂器的设计与制作活动存在多种形式。大多数的文人亲自参与了壶器的外形设计,擅长在壶器表面上题刻书画,还运用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使紫砂壶变成了实用与鉴赏兼备的物品。文人对紫砂创作的参与,也就反映了文人的思想。传统文人喜欢游山玩水、放荡于大自然之中,于是自然风物成了紫砂壶创作的重要题材。紫砂“高荷叶壶”的外在形制既古朴又典雅,凝聚着茶文化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茶水的过程中,寻求到了“天人合一”的心灵感受。紫砂“高荷叶壶”在手,自泡自饮,可以尽心发挥想像,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敦厚、静穆、平淡、端庄、温和、闲雅的精神韵律。

3结语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它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又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紫砂壶的创始与兴盛,既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中国茶艺的形式、品位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紫砂“高荷叶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紫砂器从诞生起就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

作者:陈晨

篇7

走进罗浮宫匠新装修的酒窖,恍然间仿若穿越了时空的夹缝,来到了18世纪的英国古堡,古朴的实木长条桌,两旁整齐的排列着高背木椅,桌上的餐具整齐排列,银制的烛台熠熠闪闪。旁边墙上的红酒架上陈列着一排排整齐的红酒,穹顶下古朴的铁艺吊灯里灯火散发着点点温暖的光,壁炉里仿若燃烧着历史的尘埃,星星点点。然而,让人诧异是,那实木桌、实木椅子、实木酒架以及实木壁炉上大小不一的黑色圆洞是怎么回事,这样“有残次”的木材为什么还能做成家具呢,而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样的“千疮百孔”却给人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与和谐。仔细询问之下才知道,这是船木家具。顾名思义,所有家具的原材料都来自于古老木船的木板,经过特殊的烘干、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因为古船木板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材料,而且世界上也找不到任何两块一模一样的船板,因而每一件船木家具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通常用于做家具的这类船本身年代比较久远,船龄一般在60年以上,上百年的更是常见。旧船的船木是不可再生资源,取料又极其不易,好的旧船木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它注定不能实现批量化生产。近年来随着市场渐渐认识到船木家具的价值,船木家具的收藏价值渐渐的也体现出来。更是作为实木家具领域的工艺品被眼光独到的收藏家所喜爱和追捧。

古船木在材质上一般选用优良的硬木,主要有铁力木、石椎木、楸木、昆甸木、等等.经过海水几十年的浸泡,海浪无数次的冲刷,这样木材打造出来的实木家具,被赋予辟邪与吉祥的含义。另外,海船自身体积大,所以一般都是生长百年以上的原木,其平均直径达到6米,高度超过50多米。经过长时间风雨洗礼和海水浸泡过后的船木,获得了更多普通木材所不具备的功能。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比一般木材沉重很多。这些船木家具普遍具有防水、防虫、耐高温、抗腐蚀等功能,质地更加坚硬、不易开裂和变形。

很多时候,从旧船拆卸下来的船木木板块经过海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浸泡,早已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上面满是斑驳的锈斑。岁月在它上面走过的痕迹清晰可见。只能说,它,只是一块扔在大街上都没人愿意捡起来的烂木,一块朽木。但是朽木经过技艺巧妙的师傅之手,去其糟粕,手工打磨修饰之后,再由独到的设计师设计开发就实现了它的华丽转身,它是实木家具界的特立独行的代表,只能用“神奇”两个字来阐释一件工艺品的诞生,船木家具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精力。船木家具饰面不用油漆涂饰实木家具表面。这样既维护了原素材在自然纹理、质感方面的发挥和彰显,又保持了产品的绿色环保性和人木沟通的亲和力。

人们喜爱船木拥有特别的纹理与颜色,例如那些有着像被火烧过的黑色块,及分布不规则的大大小小钻孔,因为它们是自然形成的。船钉经过海水长期浸泡发生氧化反应后,形成的锈斑就会不断渗透到木材中,日积月累就形成了自然而又美丽的黑色纹理。

罗浮宫匠所经销的淳霖轩船木工艺家具线条粗犷厚重,呈现出一种返朴、厚重、低调、奢华。大量作品中尽显船木原貌中的伤痕、孔洞、沟壑和沧桑,体现出了一种不对称的原生态风格。质朴归真,超凡脱俗,与明清实木家具标榜的中式传统风格不同,没有那种高堂明镜或士大夫的庄重、凝练,不追求等级森严、光洁精致的礼治秩序;所营造的氛围也不同与“欧陆风情”,与意大利、西班牙或维多利亚风格相比,谢绝了洛可可式的繁复堆砌与雕琢粉饰,不与古典宫廷的金碧辉煌、华丽典雅的贵族气为伍。这次他们主推的红酒酒窖经典家具,更是能够将自然与人很好的融合其中,在安静的氛围中感受岁月的沉积与历史的沧桑。

如果说,红木是高贵大气,那么船木无疑就是低调奢华。让人在沉静中感受它的温润与美,每一块船板从木材生长到最后成为家具,都大概要经历两百多年的历史,而这两百多年的岁月变迁,才是船木最宝贵的价值!因而一直以来,船木家具都是一种品味与个性的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解船木产品。据传说,当今美国总统和英国女皇办公室的桌子,就是用老船木制作而成。拥有了船木也就相当于拥有了总统和女皇般的感受!何妨一试!

高端大气浑然天成

纯木质茶台返璞归真

与红酒酒窖相呼应的就是罗浮宫匠的茶艺系列,采用原生整块木料进行加工,保留木料最真实的文理,细腻的木雕手法,浑然天成的设计创意都使得罗浮宫匠的茶艺家具高人一头。一进入茶艺家具展厅,就仿若走进了森林,坚实粗壮的家具上精心雕琢的工艺就像一朵朵正在盛放的话,让人觉得放佛声音大些就会惊了这难得的艺术品似的。门口摆放着国家工艺大师张木芳的花梨根雕作品八马奔腾的根雕作品,对面则是用紫罗兰木雕刻的龙凤呈祥,每一个细节,每一细节都生动无比,活灵活现。仿若随时都可以突破形质的拘束,变成真的!里面一个一个的茶艺展间各有特色。朴实厚重的木质茶台如玉似石,敲击之下,依稀有的金石之声。

随着人们对于茶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对于茶道的喜爱也日益增长。茶道是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因而中国的茶台茶摆吸收了儒释道的各种元素,崇尚自然、淡雅、宁静与和谐。自古中国人对于茶道的享受更多的是欣赏环境、礼法与茶艺的有机结合。罗浮宫匠也正是要将这悠久的茶道文化引进到自己的产品中来,赋予茶台茶摆以新的灵魂。对茶道与茶室设计进行一次全新的理解与阐释。而一个好的茶台往往能够给人们一种即使身处斗室,也仿若回归自然之感。

罗浮宫匠的茶台多是整块的木料或者根雕制成,,原料大都是百年以上的树龄的木材整体切割加工而成,长短不一,却无一不是精品。既有仿古的明清样式,也有深居现代设计之感的潮流产品,材质更是丰富多种,有花梨木、黑檀木、巴西花梨木、缅甸花梨木、黄金樟木、紫罗兰木等高档木材。

花梨木是红豆树的一种,荚果9月成熟,种子鲜红色,也可称为“红豆”。木材坚硬,是制上等家具和细木工用材。明代《东瀛朝贡典录》记载:花梨木有两种,一为花榈木,产于中国南方各地;一为海南檀,产于南海诸地。花梨木具有止痛、抗沮丧、、杀菌、杀虫、激励、补身等功效。

黑檀木则是印尼国宝木,生长在印尼赤道旁的苏拉威西石头岛上,地处热带地区。终年干旱,树木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成材缓慢,需数百年以上。入水即沉,木材结构极致密,材质硬重且均匀,木材黑色夹有灰褐至浅红的浅色条纹,耐磨及干燥后不变形,含油性高,遇高温后有明显的出油现象,精细抛光后略有透明感,不易开裂。质地硬度极高,不易磨损,新木颜色呈紫黑色,略显山状走向木纹,老木呈纯黑色,基本无木纹。木料纤维细腻,无毛孔,耐潮湿,即使遇水后用干布擦拭也可恢复其光泽。印尼黑檀木、印度紫檀木、海南黄花梨木,三者被公认为红木之首,极具有收藏价值。

缅甸黄金樟从生长到成材最少经50年,生长期缓慢,硬度较高,不易磨损。同时,它还含有极重的油质和铁质,这种油质和铁质使之保持不变型、防酸碱,而且特别防潮耐腐,更为神奇的是它刨光后的板面颜色,经过光合作用而氧化成金黄色,且颜色随时间流长而越加高贵。正因缅甸黄金樟具有如此优良特性,形成了它是高档木材中的首选极品,它是缅甸三大国宝(玉石、黄金樟、柚木)之一。在欧洲,缅甸黄金樟用来制造最豪华的游艇、住宅;著名的泰坦尼克号的甲板就是缅甸黄金樟辅设的,虽受海水百年腐蚀,至今仍然很好;上百年的大教堂和古建筑亦都是缅甸黄金樟做地板。上海滩那久远漂亮的建筑物(如汇丰银行、海关大楼、和平饭店等)几乎都是用缅甸黄金樟做柱、扶手、地板,虽经历百年沧桑,却依然完好如初、亮丽如新。

紫芯苏木,俗称紫罗兰。木材强度高,质重硬,干缩小。加工略难,刨、切、着色、胶黏、抛光、油漆等性能良好;干燥慢,略开裂和翘曲。结构细致,材人,有光泽,无特殊气味,纹理通常直,有波状或交错,木材重至甚重、强度高,甚耐腐,抗酸、抗白蚁和蠹虫危害。心材新切面为浅褐色,以后会逐渐氧化转为紫红,深紫色至紫褐色。因其天然而特有的紫色,极为少有,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就如黑色的郁金香与紫色的玫瑰一般非常难得,被称为“木中紫罗兰”。为了获得这些珍贵的木材,罗浮宫匠有专门的采购团队长年在国内外各地进行专业采购挑选,他们的原则是:“只做最好!”

他们将最好的家具以及最优质的服务提供给每一位来到罗浮宫匠的顾客。同时他们还有众多高档欧洲风格、东南亚风情、中国风味、美洲风土气息的产品,同时他们每件家具都是按照中国古代鲁班尺的方式打造的,因而有着深厚的吉祥寓意。为了把每一种家具的风格体现的尽善尽美,罗浮宫匠家居会免费为每一位顾客提供专业的软装设计方案,从家具到墙纸,从窗帘到花草摆设,让顾客真正体会到贵族式的享受!同时,对于罗浮宫匠售出的每一件家具,都有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为顾客提供免费的优质的服务。包括进户安装即将家具完好的送到客户的家中,并按照专业的方法进行安装摆放。然后还定期给客户家中的家具进行保养维护。

罗浮宫匠家具在东三省发展五年多,受到的各方赞誉无数,他们的产品和服务都堪称行业内的佼佼者。

相信您只要选择,就绝不后悔!

篇8

徐公是圈内人给予的尊称,原名徐金华的他酷爱传统文化,尤钟茶艺、茶道及茶文化研究,深得茶中三味。他自诩为玩茶人,玩出了“碧潭飘雪”、“青城道茶”、家庭茶文化,以及三本影响颇深的茶论著。是以,茶人又送其雅号——“飘雪先生”。

意蕴完善茶艺

徐公和他的茶文化研究所坐落于新津的主城区之中,虽然占地面积并不算大,却五脏俱全,且布局精巧完美、宽敞雅致,如同为这方略显喧嚣的土地注入的一汪清泉,纯净而美好。缓缓步入其中的茶屋,心不由自主的静了下来,只想静静聆听茶屋主人讲述他与茶的故事。

每个地区都有其代表自身特色的茶叶,就如同乌龙之于福建、普洱之于云南,花茶便是四川茶的典型代表。而碧潭飘雪,又可以说是川茶的标志之一。但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在今天这方并不算大的天地里,在这碗盖碗茶中的茶水,才是最为地道的碧潭飘雪,徐公,才是碧潭飘雪的创始人。

碧潭飘雪的由来颇有些雅趣。九十年代初,时任新津县文化局局长的徐公结识了一帮文人雅士,不时将自己制作的茶叶相赠共品,皆是赞不绝口,于是,口耳相传间,慕茶者源源不绝。

1991年年初的一天,当代书画篆刻家邓代昆和当代书画家田旭中邀约刘雅楼、舞蹈家张金志等一行7位书法家,再次专程来新津一品为快。在新津参观了道教胜地老君山、佛教观音寺的雕塑和壁画后,泛舟南河,品“徐公茶”赏湖光色。众人身上的文艺细胞开始蠢蠢欲动,一致认为该为此茶取个更雅致的名字。邓代昆抛砖引玉说取名江潭飘雪,田旭中说应该将江改成碧字,他认为可以用“碧”指茶叶之色,“潭”则代指茶碗,“雪”意为白色茉莉花瓣,“飘”字既可理解成为雪白的茉莉花漂浮水面之上,也可看成碧潭飘雪香飘四溢。从此,世上不仅多了许多像“碧岭拾毛尖,潭底汲清泉,飘飘何所以,雪梅散人间”这样的藏头诗,更使这一款入口清香、回味甘甜的茉莉花茶,多了另一个官方称谓。

有人认为茶艺是形式大过内容的浮华,比如,古代富贵人家泡茶所需的茉莉花只能由十五六岁的未婚少女亲手采摘。徐公笑了笑,茶艺是一种心境的沉寂修习,这种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意境的营造。“品茶时,想起云雾缭绕的山坡上,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正在采摘茉莉花的少女身上,少女手捧纯洁的茉莉花,那岂不是一副人间仙境般的美景吗?”

和睦诞生茶礼

新津历来有栽培茉莉花和窨制花茶的传统习惯,花农也多以种植茉莉花为业。每当茉莉花盛开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进行采摘并以此来制作茉莉花茶,徐公一家同样也毫不例外。每年夏季二伏天这十多天的时间,便是他们最为忙碌的日子——抢摘味道最为纯正时节的花朵,由徐夫人姚定瑛女士轻巧地择掉青蒂,再把复瓣拆成两朵完好的花瓣,随后再窨制花茶。说到这里时,徐公忍不住夸起了夫人:“我们做的茶叶之所以会更好喝,拆花这一步骤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一直以来她就十分手巧,一边看电视一边就能打出漂亮毛衣。”浓浓伉俪情深,尽在言语中。当准备工作就绪,徐公便会端出洗净好的瓷盆,在傍晚7点左右这一最适宜窨花茶时间,一层茶叶一层茉莉花交替覆盖,盛满盖严,经过10~12小时的窨制后,于次日上午进行烘炒,让人回味无穷的碧潭飘雪由此诞生。

由于徐公茶的制作全程均是纯手工,在其中找寻不到一丝机器生产的身影,也因此在每一个制茶的夜晚,月光投下的剪影注定了不会只出现“徐公”和“徐婆”的身影,而会是全家老少齐上阵的场景。徐夫人长期从事幼教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桃李满天下,大女儿爱好舞蹈、二女儿擅长中国山水画和电脑平面设计,工作性质不同,爱好也不同,却因为茶将一家人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创作出了“亲情茶事表演”,将亲情融入茶情,提倡以茶待客,营造饮茶氛围,希望通过家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单位,所以我提倡亲情、茶情、友情,希望营造一个和睦家庭的品茗环境和氛围,加强人际之间的交往,沟通彼此之间的了解,倡导茶文化精神的发扬和传播。在亲情茶事中丰富家人的乐趣,在敬茶待客礼仪中使中国茶礼代代相传、弘扬光大。”在徐公眼中,茶已不仅仅只是茶了。

也许,徐公茶之所以会比其他的花茶更加好喝,除了技术原因外,最重要的其实是你能在这杯茶中喝出一股浓浓的亲情,要知道,徐公茶本源于家,它诞生在家,它的根也在家。

缘道即是茶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名句不仅被蜀国丞相诸葛亮写在了《诫子书》中,“心如碧潭,淡泊明志;形若飘雪,宁静致远”更是成为了徐公对茶道的一种理解。

“虽然养生之道唯茶是归,但茶叶也有寒温凉性的差别,四季饮茶更是深有学问。”徐公解释说,春天万物复苏,人的身体容易出现春困的现象,此时应注意驱寒御邪,扶阳固气,而花茶可散发冬天积在体内的寒邪;夏季骄阳似火,人体容易流汗,适合饮用性味苦寒的绿茶来补充大量水分;秋天则属凉,人体容易出现秋燥情况,这时选择色泽绿润、内质馥郁的青茶,如乌龙、铁观音等半发酵茶便可达到生津润燥之目的;冬天属寒,天寒地冻,人的机体处于收引状态,容易罹患“寒病”,因此全发酵的红茶成为了人们抵抗寒冷的帮手之一。

篇9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29-04

从建国初期的“土洋之争”到20世纪的“国学热”,传统与现代从“针锋相对”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统文化得以多样化的方式传承,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髓。2010年8月7日哈辉《辟雍・新雅乐音乐会》世界巡回演唱会启动仪典在孔庙上演,开启了哈辉的新古典音乐艺术丝绸之路,同时也给传统文化开启了绚丽多彩的新篇章。

哈辉,中国古典音乐演唱家,新雅乐创始人,中国国学推广大使,组建了新雅乐府。2008年初春,哈辉个人艺术演唱风格正式由“民歌”转型为――“跨界古典”演唱风格,08年5月参加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演唱新雅乐歌曲《2008-礼》。同年受到以色列文化部与外交部的邀请,2010年10月在特拉维夫―古罗马遗址举办《弦诗・哈辉新雅乐演唱会》。哈辉在搜狐博客“哈辉新雅乐时代”中写道:“《关雎――后古典雅乐》可谓我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在这张新专辑上,我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创作热情,灵感与创新,一方面是为自己的艺术梦想,一方面是要通过我的音乐向大家再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一、哈辉“新雅乐”的艺术形式

哈辉“新雅乐”作品形式多样,犹如百花园里盛开的鲜花,绚丽多彩、争奇斗艳、数不胜数,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哈辉《辟雍・新雅乐音乐会》、古罗马《弦诗・哈辉新雅乐演唱会》、《关雎――后古典雅乐》专辑以及新雅乐单曲中列举了一些主要的艺术形式。

(一)诗、乐、舞

在古代,诗歌、音乐与舞蹈三者是结合为一体的。《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在古代都是用来歌唱的。

哈辉的新专辑主打歌曲《关雎》就是选自《诗经・周南》的开篇,配以中国画的水墨意境,诗与歌的完美结合展现出一幅唯美的画卷。《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多言了,先人们当时到底是怎样歌唱的,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哈辉演唱的这首《关雎》由作曲家林海赋予了古色古香却又新鲜清雅的释义,鲜活再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周代社会风习及伦理道德认识。

(二)书法

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书法代表着古代的文化。舞蹈《墨香》中舞者象征着墨的颜色的黑色服饰,单臂水袖舞动着,以灵动的身形把水与墨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背景有一老者的书法表演如游龙戏凤、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书法艺术和古琴时而苍劲有力时而清脆幽静的音乐声融为一体,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传导到每一人的心里。

(三)茶道

中国的茶文化有几千年历史。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人云:“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今人将茶道归结为“廉、美、和、敬”,即“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歌曲《茶香》中哈辉在现代乐器技法与古韵古风混合的音乐声中表演了茶艺,歌唱虽与现代歌曲风格更为相近,但在其他表演者身着汉服,执宫廷礼仪的背景画面中,歌、乐、茶艺凝聚成茶道的灵魂“天人合一”,体现出传统文化中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

(四)吟诵

吟诵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亦称“吟咏”,是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叹。通过吟诵,诗词文赋的内涵和韵味更能得以完全呈现,堪称传统文学之活态。因其逐渐消亡,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李煜的《虞美人》在哈辉似唱非唱,顿挫起伏的吟诵声调中,配以古琴演奏家王鹏低沉又悲愤的音调表现了李后主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凄楚之情,对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虞美人》进行了最详尽最精炼的解读。

(五)古琴

古琴在古代称之为瑶琴、玉琴、七弦琴。号称乐器里的活化石,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四千余年。因其与雅乐清音相伴,被视作是古代君子的修身之器。古琴的声音带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灿烂文明从古回荡至今。

古琴演奏家王鹏演奏的古琴曲《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其中《好鸥鸟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海上之人有子欧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意为:在那遥远的海岸上,有个很喜欢海鸥的人。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游玩,你乘机捉几只来,让我也玩玩。”第二天,他又照旧来到海上,一心想捉海鸥,然而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

解释:“鸥鹭忘机”一词即来源于上述寓言的前半部。“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谈,与世无争。“鸥鹭忘机”即指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王鹏精湛的演奏技艺让闻者能由心灵感受到乐曲的神韵,闻之有尘俗尽释、超然物外之感。

二、哈辉“新雅乐”的演唱技巧

国外的媒体形容哈辉的嗓音与演绎――“如在丝绸线上滚动的水露珍珠,圆润而轻灵,飘逸而醇香,音聚而带神聚,形散而神不散”。哈辉的唱腔淳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被美国格莱美奖古典评委Josh先生称为中国独特的“吟弦腔”,堪称一绝。

(一)唱――“吟弦腔”

哈辉独特创新的唱腔“吟弦腔”,赋予了作品全新的艺术魅力。

“圆”:字正腔圆,原是戏曲唱念的基本原则方法,现代声乐的发展吸取了中国戏曲演唱的这一精髓,已成为歌唱艺术的重要原则了。字正是指字准、字真、字纯;腔圆指的是声音的圆润和腔调的婉转。哈辉的吐字清晰,咬而不死,咬而无痕,把“字正腔圆”这一原则在她的新雅乐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润”:哈辉新雅乐作品演唱中运用了许多对唱腔加以美化、装饰、润色的技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断音润腔法、装饰音润腔法、音色变化润腔法、声音造型润腔法、力度变化润腔法、节拍、节奏润腔法等。这些技巧被哈辉恰当地综合运用到了极致,对形成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韵味和艺术感染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糯”:哈辉的音色软糯,流畅舒展、婉转柔和。音色取决于情、气、腔,在哈辉的作品中,情感的表现丝丝入扣,拿捏得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气声的运用推波助澜,让情感与音乐浑然一体;在润腔的美化中赋予歌曲灵魂,让文化的精髓伴随着音乐“润物细无声”。

(二)演――“清雅传神”

哈辉的表演清新、儒雅、灵动、轻盈,似一幅水墨画,没有太多雕琢、奢华的痕迹,却如清泉,甜润入心。其风格凸显出了中国女性所特有的――柔美、含蓄、娴雅与古雅之魅力。哈辉演唱会上由著名服装设计师叶锦添设计的服装古朴典雅,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汉代服饰多样化地展现,结合汉代的礼仪融入表演,加上古典舞的造型和韵味,舞台画面与哈辉的演唱成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唯美到极致。

三、哈辉“新雅乐”的文化内涵

哈辉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含义广泛,但无论是承载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文化典籍,还是包含了陶冶性情,颐养心性的琴、棋、书、画的显性文化元素,其根本是整个华夏民族生生不息,难以割裂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一)唐诗、宋词等经典名篇佳作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体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具有时代的烙印。唐宋时期因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词人,留下了宝贵的传世名篇佳作。新雅乐作品中很多取材自唐诗、宋词,如《山行》(唐 杜牧)、《春晓》(唐 孟浩然)、《蝶恋花》(宋 苏轼)、《青玉案 元夕》(宋 辛弃疾)、《相思》(唐 王维)、《鹊桥仙》(宋 秦观)、《一剪梅》(宋 李清照)等。在古代的形式、古代的内容上,哈辉和她的创作团队以现代的技法创作和演唱赋予唐诗、宋词以全新的面貌,使前人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更适合的流传方式。

(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九个字从古代沿用至今,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行为准则。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做人做事的道理却是不会变的。

作为“新雅乐”的创立者,哈辉在她的音乐中充分体现了“礼”和“乐”的融汇,使“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以“乐”载“道”,使听众在满足于感官愉悦的同时,又能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意蕴。“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而“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有德的人必然是最懂得爱人的,懂得珍视人的价值的,懂得尊重别人的。哈辉说,她要做的音乐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

其代表作品有《2008-礼》、《孔子曰》、《女德》等。《2008-礼》这首作品曲调平和,柔缓而又庄重,通过“礼”“乐”的融合,充分展现了传统礼乐“敬、静、净、雅”的要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同时成功地加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在5000多年文化背景的积淀下,新雅乐作为世界性的传播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以音乐的审美意象呈现给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及魅力。

(三)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文化内涵、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哈辉新雅乐作品《茶香》通过茶艺与歌唱的结合以新颖的方式融汇中华民族茶文化与礼仪涵养予其中,是对茶文化更为雅致的解读。

(四)酒文化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为创作复兴中国酒文化 泸州老窖高端品牌“国窖1573”特邀哈辉“新雅乐”团队为其创作长达4分钟的电视宣传影片,讲述中国酒文化,著名作曲家吴璇,作词家郭晓晔再次联袂合作,创作了《与君饮》。哈辉作为首位国学推广大使,让国人品鉴美酒之余了解中国酒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立足哈辉的“新雅乐”作品,本文列举了几个方面,不足以概括全貌。哈辉的“新雅乐”作品以及其他国学复兴使者们不断创作的新作品将会给国学精髓更多更好的演绎。

四、中国国学传播的创新方式对文化复兴的现实意义

国学是中华民族辈辈累积、代代相延、时时创新的精神脉动,是在时间的淘洗和实践的磨砺中聚合凝练的智慧结晶,是闪烁在历史长河之中光耀子孙后代的灿烂星空,是中华民族之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心灵磁场、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

哈辉“新雅乐”这一国学传播的创新方式,以其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精神的创新给中国文化的复兴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国学音乐化、音乐乐教化,国学插上音乐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翅膀,飞向中华民族大众的心里。

(一)内容的创新赋予文化复兴时代的气息

现在我们所称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决不是简单的复古,不知继承、改造和扬弃的国学其生命力势必不能长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修身、然后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哈辉“新雅乐”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与时俱进,内容结合时代的需求更加详尽和提升。例如:她把她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理解展现为女子生活礼仪的《茶香》;把女子对丈夫忠贞思念之情化为《相思》与《长相知》;新雅乐的代表作《礼》打开了很多远在海外的游子之心;专为儿童创作的国学启蒙经典《声律启蒙》让每个孩子发现原来我们在说话和写作的时候,语言竟可以如此优美,同时让他们可以感受到中华古典音乐的古韵之美。从小培养他们诗一般的心灵。

(二)形式的创新开拓文化复兴广阔的道路

20世纪初兴起国学复兴热潮,各种各样的国学复兴形式在探索中开展,如国学培训班、国学进课堂、国学讲座、国学专题电视节目、国学知识竞赛等。哈辉作为首位国学推广大使,近些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国学音乐化,旨在“以礼修身,以乐化性”。以其多样的艺术形式给国学开创出更广阔的道路,如:书法、舞蹈、古琴、茶道、吟诵等。自哈辉“新雅乐”世界巡演开始以来,中国国学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各国人民对汉文化的学习与研究热情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国内的国学音乐化进展神速,国学吟诵活动和国学内容的音乐创作作品等精彩纷呈,通过音乐来演绎国学,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三)精神的创新是文化复兴精髓的升华

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凝聚了数不尽的文化精髓。经数十朝,历几千代,中华文明所繁衍出来的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展变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民族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也就淡化了民族特色。

作为中国国学推广大使,哈辉经常受邀参加国际间文化交流活动。她认为国内的文化作品与国外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民族个性的缺失。许多作品不是抄袭国外就是元素的简单重复堆砌,而真正可以为世人所称颂的作品一定是“思想性”和“形式美”和谐的统一。在哈辉的《相和歌―子衿》、《茶香》、《关雎》等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国学文化和艺术形式的融合,在听觉上感受到音乐的美,在视觉上感受到汉服的古典美及表演的形式美,在心灵上感受到文化精髓的美。为此哈辉表示,艺术家首先要打开思路,解放思想,立足国内的同时放眼世界,学习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尤其是要从文明的根基上吸取养分;其次大胆创新,但又不能失去自己的民族性,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国度,更应该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中得到创新的灵感;最后艺术家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时刻对未知的世界保持好奇心,创作的激情才不至于衰退。

五、结语

中国古典文化正在复活,沉睡的东西逐渐苏醒,文化复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国学使者“哈辉”们任重而道远,由哈辉引领开创的国学音乐化道路正在成为我国文化复兴道路中不断探索、发展创新的一项新尝试。在“新雅乐”的音乐传递过程中,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和为美”的精神理念,使听者达到人与自身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和”,人与社会的“和”。故此,“新雅乐”所起到的是传承礼乐文化、复兴礼仪之邦精神的传承作用,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新雅乐”,回归到民族的根性,回归到礼仪之邦“仁与礼”的精神起点上,凝聚华夏子孙之魂,促进民族和谐与统一。“哈辉”这样一些国学复兴的引路人,他们对民族文化复兴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不断孜孜以求地以振兴中华礼乐文化,弘扬中华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自己深厚扎实的文化内涵与卓越的艺术技能让国学精髓世代传承,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之花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王次.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篇10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主要饮品。茶的清香让人心静神怡,喝茶时清新而淡雅的意境更是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令人痴迷,它的滋味更是让人在舌尖回味无穷。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渗入到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同样,咖啡对西方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茶和咖啡已经被衍生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它们都象征着追求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味的一种生活文化。然而茶与咖啡除了具有这些共性外,还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更透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一、茶与咖啡的起源说

1、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大家没有疑义的。在中国的饮食中,茶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在这其中,茶就有着自己独立的领域。同时,在我国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在谈到富人的生活情境时用“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普通人家则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晓知,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人们都离不开茶,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茶究竟来源于何时呢?

中国历史上对于茶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包括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则为神农说。在《史记》、《淮南子》、《本草衍义》、《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均有“神农尝百草而得茶”的相关记载,唐代茶学专家陆羽也曾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相传神农在采药时偶然发现一种植物,后来便将其定名为“茶”。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由此,这一偶然的发现使得后人将茶这种饮品不断发展,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后来茶不仅是举国之饮,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2、咖啡的起源

咖啡是西方最受欢迎的饮品,其得到人们接受的程度并不亚于茶在中国的畅行。咖啡的起源也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故事。其中之一是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的记载:大约公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发现羊群吃了某种红色果实后兴奋不已,卡尔好奇地尝了一些,食后自己确实也觉得精神十分爽朗,从此他就时常赶着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后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常见的红色果实摘回家,并分给其牡慕逃衙浅裕他们发现这种果子能令他们在祈祷时保持清醒,此后这种具有神奇效力的浆果便广泛地流传开来。据后来研究证实,这些浆果就是咖啡的种子。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食用,这种苦中带甜,又极为醇香的饮品被西方人所欲罢不能,成为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起源之说,两者都带有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和神话色彩,为茶与咖啡的文化发展带来了精彩的故事背景,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得到众人的普遍认可。

二、 简述茶与咖啡特征之差异

中国人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而且茶叶被分为多种类型,不同场合还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时,需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要随喝随添,水温适宜。同时,配着点心、干果等一起饮用,味道更加。茶有健身,治病等药物疗效,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现在比较流行的咖啡种类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浓缩咖啡,是一种口感强烈的咖啡类型。用意式咖啡作为基底,熟练的咖啡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其与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种精美的拉花图案,使之成为一种拉花审美艺术。同时饮用咖啡还可以振作精神、增强思考能力,恢复肌肉的疲劳,还能帮助消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胆结石等疾病。

茶与咖啡有着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尝方式,它们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时,人们也可根据二者不同的种类和功效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使其疲惫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缓。

三、茶文化与咖啡文化

1、中国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茶最开始是其药用价值在民间流传,随着历史的进展,逐渐转为人们生活中的饮料,后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开始饮茶,文人已与茶结缘。有文字记载曰“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即认为在社交活动中以茶待客始于三国时代,而礼仪化、程式化的饮茶一分茶确立于晋代。在晋代茶己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人们在饮用过程中开始赋予茶叶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

“茶”蜕变为“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其中“客来敬茶”自古就被尊奉为一则礼仪信条,不言自明,妇孺皆知。 “茶道”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云南白族“三道茶”就较为有名,它以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时被白家用来敬待客交友之道,并逐渐成为一种礼仪。至于后来斗茶品茗过程中娴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态,精美的茶具,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名扬四海,为各国所效仿。 除了上述显在的文化礼仪蕴意外,还不得不提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儒、释、道。 儒家向来强调一个“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和谐气氛,增进友情等等。 说到佛家,就必须要说禅与茶之间的奇妙关联。 茶之味苦,饮后若甘,而参禅打坐,自明心性,最终也得出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结论。 也就是说,禅和茶都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都是在苦涩中蕴藏着真谛的古朴文明;而老庄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超凡脱俗,清静无为,喝茶能使心境变得恬淡自然,仿佛和宇宙万物合为一体,达到忘我、与世无争的境界。[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茶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合一,同时也是天地人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而茶文化的兴起则是在盛世唐朝,茶史专家朱自振说道:“在唐代,荼去一划,才有茶字;陆羽作经,才出茶学;茶始收税,才建茶政;茶始边销,才有茶的贸易”,总之,是在唐代,茶叶生产才发展壮大,茶文化才真正形成。

在唐代,刘贞亮概括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精辟地道出了物质及精神文化,使我们充分了解了茶的功用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3]之后,人们又赋予了茶更多的人文情怀,将茶品与人品,茶德与人德联系起来,以茶的“君子性”来使茶文化与道德文化相联系,用茶和饮茶的礼仪程式来达到使人修身养性的目的。此外,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茶的品饮艺术,使饮茶向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向演进,对茶树、茶叶、茶具及品饮过程都赋予美的意义和形式,使茶文化成为了一种“怡情”文化。

真正使茶文化达到鼎盛的是在宋代,由于茶叶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茶区的不断扩大、茶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在宋朝名茶的数量就达到200种左右。饮茶风俗在宫廷贵族和文人之间更为流行,而且也深入地传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王安石《议茶法》记载:“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茶因此成为宋代社会普遍接受的饮品,由此茶肆、茶坊与茶馆也渐渐兴起。茶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联系,出现了很多与茶有关的社会现象、习俗或观念,使茶文化的内容更为丰满。

茶文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饮食文化的品位,而且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并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制度、道德、伦理、风俗习惯、仪式礼节、修身养性等相对规范的茶文化,进而发展成为人们社会交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

2、 咖啡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咖啡被认为是消费最多的饮料。至21世纪以来,咖啡在中国也得到了人们普遍的接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在这片以饮茶为主的土地上兴然而起了对咖啡的热爱,尤其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可,逐渐而兴的便是一股“咖啡文化”之风。在各个城市咖啡馆、咖啡书店成为了人们看书、休息等悠闲生活的好去处。而这种最初只流行于西方国家追求自由、舒适、新颖、实效内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呢?这值得我们的深入了解,以便将这种文化更好的传递丰富起来。

产生于非洲埃塞尔比亚的咖啡,随着全球交通的发展,信息交流的畅通,逐渐被世人所认识。目前,咖啡的出产地涵盖了中西非、中东、东南亚、印度和太平洋地区等50多个国家。咖啡逐渐流行于整个西方国家,从上流社会的装饰演变成百姓日常的必需品。[4]

而真正开始传播咖啡“力量与热情”文化内涵的则为法国,据说法兰西民族中那种自由、浪漫的气质与咖啡品质中的香甜十分吻合。后又在法国咖啡文化基础上,演变出了定位为“您的邻居”的为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星巴克咖啡文化,和在日本兴然而起的“真锅咖啡文化”。这里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咖啡文化追求的是亲切、轻松、休闲和大众化,所以美国人的这种咖啡文化,使其著名品牌星巴克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咖啡热浪。[5]美国人喝咖啡像进行一场无规则的游戏,随性放任,百无禁忌,咖啡同时也深入到他们的生活而难以分离,影响之深甚至达到没有咖啡就不算生活的地步,常常形成“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的情景。

现今,咖啡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快速的传播,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更适应了咖啡的味道和感觉,更把其看成是时尚的标志,这使得咖啡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让咖啡畅行于世界。

结束语

茶文化有着含蓄内敛又不失高贵的品性,咖啡文化则象征着一种随性浪漫又不失理性的内涵。本文仅从粗略的层面将茶文化与咖啡文化进行了比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无限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相信会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断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擦出更为美妙的火花。(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晓树.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建萍.浅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J].上海:科技世界,2014(30).

篇11

1茶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悠久的制茶和品茶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内涵很广泛,既包含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专著、诗歌、绘画等,也包括人们在茶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质等。陈平原教授曾提到,作为一种饮料,茶对人的气质、情感和想象力的培养都有巨大的作用。可见,茶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气质和内涵,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反映了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精神风貌,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水平,也是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高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鉴于茶文化在传承历史文化、提高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将茶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设茶文化课程以及举办开展丰富多彩茶文化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提高了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缓解了学习压力。同时对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保护健康身体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的流行、智能手机的兴起、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习压力的增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相当程度的伤害,很多大学生存在熬夜、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作为一种健康饮品,饮茶具有完美的保健和药用养生功能,在提神、降压、防辐射、防衰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叶中咖啡因可以提神;茶叶中的多酚物质可以有效减少辐射的伤害;叶黄素和维生素等都有可以起到很好的明目效果。因此,在高校倡导饮茶之风可以帮助学生摒弃不良生活习惯,保护身心健康。

2.2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

茶文化是一种怡情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与艺术的联系也愈发紧密。古代很多书画、雕刻、音乐以及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描述,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清幽、典雅的世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同时,茶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外形精美、千姿百态的茶品包装向我们展示了造型之美,肢体优美的茶艺展示更是将韵律美和动作美融合一起,还有茶具之美、茶味之美等等,这些都在向大学生展示一种生动而传统之美,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对美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因此,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品位有极大的作用。

2.3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茶从自然之茶过渡为文化之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其中不断融合了儒、道、佛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将茶的天然特性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茶和佛都主张修身、清净,以求思想的升华和生命的开悟。茶文化博大精深和独特清新的品质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格的理想载体,大学生从事泡茶、饮茶以及茶艺表演等活动,能够养成平和、宽容的个性,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4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当前,就业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大学生就业愈发紧张,人际关系也日趋复杂,大学生心理的压力也越来越繁重。调查显示,具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比例高达40%。茶文化活动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缓解精神压力等方面具有诸多益处。茶文化博大精深,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大学生在茶文化活动中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忱。另外,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注重茶的物质需求,更追求茶的精神价值,在饮茶过程中,三五好友相聚在茶室,边饮茶、边畅聊,抒发心中苦闷,畅谈各自理想,宣泄情绪,有效的缓解了心理压力。更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茶文化旅游,在观光茶园、游览茶博物馆的过程中得到心灵和身心的释放。

2.5提高大学生社交意识

在古代民间,茶就被当做互相沟通和交流的纽带,“以茶为媒”、“茶话会”、“借茶引话”等都是将茶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将客来敬茶当做最高规格的欢迎仪式。甚至我国古代王朝与少数民族的长治久安,也是靠茶叶贸易来完成的。同样,在高校茶文化活动中,高校会举办各种茶学术交流会、茶文化论坛等活动,这给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互相交流的平台,在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茶事活动中,大学生们通过以茶会友,结交了更多的有着共同志趣的朋友,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交意识,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同时也对茶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了解。

3茶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践行

3.1开设选修课,激发对茶文化兴趣

调查显示,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知之甚少,不熟悉我国茶的分类、特点、产地以及泡饮方法等,对茶文化之于大学生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这也成为高校茶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需要高校开设茶文化的选修课,丰富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茶文化储备,使其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多所高校开设了茶道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主要包括《茶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等课程。在课堂上,教师详细讲解中国各种茶的分布和种类,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鉴别不同的茶叶,掌握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的技巧。另外,礼仪礼节是个人修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茶文化课程的讲授重点,饮茶者的礼仪、修养,无一不体现了礼学和儒家理念,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培养审美情趣且陶冶性情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品茶和泡茶的基本礼仪,例如凤凰三点头的泡茶手法代表着对客人的欢迎,双手奉茶是表达对客人的尊重等。让学生们懂得,茶文化的美不仅在形式上,更在心里。很多同学也因此喜欢上了茶,养成了品茶的好习惯,原意积极参加各种茶文化校园活动。并在茶文化知识学习中,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3.2成立社团,传播茶文化知识

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而自发成立的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茶文化社团也是如此。随着茶文化在高校传播力度的加大,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茶文化社团,为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茶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志趣相投的大学生们在茶文化社团的活动中,互相切磋茶艺,交流对茶的看法和心得,这也是大学生结交挚友、扩大人脉的绝好机会,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思考人生和探知社会的广阔场所。社团每年都要吸收新同学加入,补充新鲜血液,并对新加入的同学进行茶知识方面的培训,从内心深处培养其对茶文化的热爱。并定时邀请茶艺师进行茶技培训,让每一位社团成员熟练掌握茶道礼仪和手法,当学校举办重大节庆活动或者接待活动时,茶文化社团组建茶艺队进行表演,不仅烘托了气氛,也宣传了学校形象。有的高校成立了茶文化活动室,由学生自主运营管理,这是一种公益性的社团组织,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公益意识的场所。茶文化活动室中陈列关于茶文化的书籍、茶具、绘画等,以供对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学习体验。在茶文化活动室中,花费少量的钱就可以品尝到各地的名茶,可以欣赏茶艺表演。再配上舒缓的音乐,成为大学生饮茶休闲的绝佳去处。

3.3多方协作,创设茶文化氛围

弘扬茶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审美趣味,而且也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热点。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重点关注青少年群体,为高校茶文化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全民饮茶活动,通过向市民赠茶,邀请民众制茶、泡茶,以及举办茶知识讲座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茶、喜欢茶。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将茶文化节视频节目进行推广。杭州举行的全民饮茶日更是以“茶与青春”作为主题,宣传对象定位于广大的青少年群体。除此之外,政府也应该投入资金,加大茶博物馆、茶园等设施建设,为茶文化活动提供完善的保障;对于高校而言,要提高对茶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茶文化活动,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高校之间可以结成同盟,共同组织大学生茶文化节,将茶文化知识普及作为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另外,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在茶文化上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茶园旅游作为研究课题,历史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探讨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俗等。外语专业学生可以思考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等,通过上述措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茶文化的传播。总之,茶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认识方式与行为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茶文化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潜隐性的特征,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应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紧密融合,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来开展,才能真正体现其育人职能。

参考文献

[1]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93-95

[2]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人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3]姚晓燕,王建荣,罗晓莹,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嘉木苑”为例[J].茶叶,2007,33(4):248-250

[4]居倪萍,周玲,侯艳,刘春丽.弘扬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