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理学科特色

地理学科特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12 10:55: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地理学科特色

篇1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教学充满无限的乐趣,也极富有挑战性。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注重“环节”。地理教学中我们始终以“新课程标准”为纲领,以“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为准则,坚持集体备课,重点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每一节的重点、难点,构建每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努力做到尽心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拓展”环节完整,环环相扣,教学反思中侧重教法、学法的总结,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其次,我们要注重地理教学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初二学生开学之初,学习“中国行政区划”是难点,为此开学第一课,我们安排学生每天晚上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目的不仅是让他们了解各地天气状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世界地理”,走进“中国地理”,识记中国各省的轮廓图。让学生观看电视的同时,观察各省的轮廓特点,如黑龙江、云南、广东、山东等省,有的学生说黑龙江像只大鹅,云南像孔雀,广东像大象的鼻子,我们山东做出了最棒的标志,伸出大拇指……在七嘴八舌的游戏中,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接触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如,我校地理教师可以和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学习地理。如学习“青藏高原”时,我们和学生共同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学习“青藏铁路”时,请同学演唱《天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从此山不在高,路不再遥远,各族人民欢聚一堂。”还有的同学演唱《长江之歌》《阿里山的姑娘》……一首首旋律优美的乐曲总会唤醒学生的心灵,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高涨,领会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在悦耳动听的乐曲中提高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大量的影像资料和图片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为教学增添了光彩。例如,讲到某些国家时,首先让学生直观地看一看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然后把相关知识点巧妙地融合进去。实践证明,在信息时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课堂活动设计的时效性和全面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首先要想到活动的目的,明确学生通过活动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如果活动进行后学生收获甚少或一无所获,那么,这样的活动不如不要。如新课的导入,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设下疑问。如果导入的内容学生兴趣不大,产生问题的效果不佳,那么这个活动设置就意义不大。再比如,小组合作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如果安排一个大家几乎都能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结果肯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既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又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得不偿失。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出现这样的错误,学生还没有得出结论时,教师便将其打断,终止了活动的正常进行,结果便成了教师告诉学生结果,而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结果。对于学生来说,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远比教师塞给的要好。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有所收获,这样便可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之前必须精心思考,充分结合学生水平、兴趣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都能乐于参与,从中受益,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其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四、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篇2

1.建构主义教学论与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构建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和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习者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使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建构意义。

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在学生整体地理知识建构中起着标志性的作用,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是学生整体地理知识体系中的骨架。帮助学生构建准确的地理概念,掌握正确的地理规律,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导地理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学生熟悉而典型的地理学习情境,呈现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在协作、讨论、交流、思考中完成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构建。例如,对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区位”的教学,教师可作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创设情境,给学生呈现一幅地图,如全球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分布图,再提示学生观察地图并思考,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在哪里(重庆)本文由收集整理?为什么在那里(重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成这两个问题之后,教师继续提出重庆笔记本电脑基地的区位是什么,让学生构建准确的“区位”概念,即包含“位置”和“与周围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两层涵义。

2.多元智能教学论与地图能力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八项智能。每个人都有1~2项智能强项,并可向其它领域发展和转移,且是动态发展。教育之目的就是要发挥智能强项、发展智能弱项,并向困难领域转移,促使人的智能螺旋式上升。

地图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包括地图的阅读、分析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地理空间意识,训练感知地理空间结构和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地图能力只能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少一部分学生的强项智能。地理教学之目的是提升所有学生的地图能力,尤其是作为弱项智能的那部分学生。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地理教学,要求以学生具有的优势智能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实现提升所有学生地图能力的教学目的,达到“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效果。

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归纳出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对以数理逻辑智能和内省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地图完成这些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对以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设计让其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最终结论;对以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设计让其动手描画该图,通过注意太阳直射点移动带来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得出结论;对以自然观察者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对比观察三幅图的异同,归纳得出最终结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正确人地观的形成

人本主义教学论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具有灵活适应变化的能力,是自主发展的人。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帮助学生引出并澄清问题;二是帮助学生组织材料,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活动;三是作为一种灵活资源为学生服务;四是作为学习参与者——小组成员参与活动;五是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他们自己的感受。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程强调中学生要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即正确的人地观,它属于地理学科的思想性特色。

用人本主义教学论指导地理教学,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结合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师生共同收集准备材料,或展示教师准备的材料,共同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处理材料,共同分享经验体会,解决问题。

以“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的教学为例,首先由教师呈现“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图”,学生读图并说出该图表示的主要含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目前人类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以其中一种资源的利用为例,师生共同寻找目前人类利用该资源的材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可以来自各种媒体,也可以通过学生调查访问得到,甚至可以是学生生活的亲眼所见。学生阅读比较这些材料,归纳出该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意识

到这些利用方式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彰显地理学科特色课堂呈现

1.运用计算机软件演示地理事象运动演变过程

地理学科涉及到很多地理现象的运动演变过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洋流、生物循环、城市区位变迁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这些过程,掌握运动演变规律。学生现有的地理教科书,在呈现这些内容时,仅仅以图片形式。这种呈现方式是静态的,并且图片数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运动的过程,学习效果不理想。现在用于动画制作的计算机软件有多种,常见的有macromedia flash、adobe imageready、adobe premiere等平面动画软件以及3ds max和maya三维动画制作软件。教师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动画软件的使用方法,结合课时内容要求,制作出形象直观、赏心悦目的地理动画,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的地理事物,往往是宏观、大尺度的,学生很难形成在不同尺度空间下的正确概念。google earth软件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通过该软件可以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照片。师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拍摄高度,查看地理事物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特征,形成准确的地理空间概念。例如,在10千米高度俯视城市,看到的是一个点;在1千米高度俯视,可以看到城市的轮廓;在100米高度俯视,则可以清晰看到城市的道路网和城市功能区。

2.运用网络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地图呈现

电脑网络是一种学习工具和手段,能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由于篇幅限制,地理教材和地图册能够提供的地图数量非常有限。教师把网络资源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呈现给学生丰富而且典型的地图,有助于学生清晰、准确、全面地掌握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培养地理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例如,讲授“自然带”内容时,教师在用好教材地图的同时,还可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每个自然带的景观图片、反映各个自然带内植物结构特征的图片、自然带内动物的图片、自然带内土壤的结构图片等,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形成丰富的自然带概念。还可以收集经过适当加工,能更直观展示地理规律的图片,如山地景观变化图片,更能清晰地表明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篇3

一、确定任务

确定任务阶段即筹备阶段,要精心地设计教学,合理地分工分组。

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基础。分组合作式学习教学能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顺利展开的前提是需要教师精心地准备这堂课。作为地理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注意平时多读书、多看报,关心时事,学习新知识,用鲜活的地理知识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看报纸、上网也是在备课,平时就要做个有心人。

教学目标下要进行分组学习,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需要做好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如何能充分挖掘分组合作式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如读图能力,做好学情分析就很有必要。而且,分组合作式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解,课堂上教师的必要讲解是不能没有的,要做到学生会的不讲,通过分组合作学习能解决的不讲,把课堂时间大部分留给学生。

二、分组搭配

1.科学地分组与明确地分工,是分组合作式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

以往的初中地理课有试过分组合作式学习,方式与内容乃至过程都非常简单,导致分组合作容易“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科学分组,就是小组成员的编排要有科学性,这里要讲的是备小组与备个人。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进行分组。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在课前把小组分好,可根据班级内学生的特点,即按其个性、性别、能力水平、知识结构乃至家庭背景等各种因素考虑,选择采取以下方式分组:“好、中、后进”学生搭配分组、男生女生搭配分组、相近个性搭配分组、学生自愿组合分组等,或是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综合考虑,混合分成四至六人一组,让每个组尽可能具有同样的竞争力,处于同一个水平,尽量均衡。一旦划分好后该小组人员就定下来,以便以后能培养成为成熟的小组。

2.划分好小组后,小组成员的分工也很重要

教师对各个组员进行认真、合理的分工,分给每个人一项适合他的好操作的具体职责,也就是组内角色。每个小组内设立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各一名。交代清楚合作前先要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同时又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另外,分工要采取轮换法,即角色互换,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不同的角色,得到不同层面的锻炼,实现互补,增进互动。

三、合作学习

一般来说,分组合作式学习可以有讨论式、竞赛式、辩论式等多种形式。具体要看教材内容比较适合采取哪一种。例如,七年级地理教材中关于地球名称的看法:是叫“地球”好还是叫“水球”好?这种情况可以进行随机分组,举手赞成称“地球”的为甲方,举手赞成称“水球”的为乙方。

辩论:地球?水球?

甲方:应该继续称我们的家园为“地球”。

乙方: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学生开始辩论自己所居住的星球是应该叫“地球”,还是应叫“水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辩论的方式活泼又有趣,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讨论式小组合作式学习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任何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的问题都可以采用讨论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例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哪些问题?对策分别是什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四、效果评价

不管采取哪种分组合作方式,都要有这样的过程: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统一交流。每个学生先要独立思考,然后将思考过程和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记录员将信息归纳整理后由小组发言人发言,最后教师做评价总结。努力营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差异参与的氛围,实行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和集中学习的交替融合。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分组合作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局外人,而是充当着“管理者”“协调者”“引导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教师要组织好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不喧哗,不随意谈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而且,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要因势利导,一般主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索,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小组成员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才能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和学习小组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51-02

21世纪高等院校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学科人才的竞争,学科是院校建设的基础。在当前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相互渗透的形势下,组建学科群成为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优势,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加强学科群建设,通过跨学科平台开展多学科研究,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科结构优化、科研实力提高,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跨学科的学科体系为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科群建设是新形势下对高校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高等院校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很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

然而地方院校相比部属大学,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研实力和各种内外环境等方面都受到更大的制约,在学科基础、资源禀赋、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在招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竞争力不足。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要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围绕特色专业构建特色学科群,形成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和国家工程中心,提升科研实力;同时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并注重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以特色学科带动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立足培养“通才”而非“专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水平。因此地方院校在学科群建设上面临更大的压力、困难与挑战,迫切希望探索有途径来促进学科发展。

一、学科群内涵和组织形式

学科群绝非简单的学科组合,从其产生的基础和过程上看,学科群是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的产物。在学科群内涵和特点研究方面,徐东(2004)从各学科专业要素角度将学科群分为数理学科群、物理学科群、生理学科群、心理学科群和事理学科群[2];杨兴龙等从目的论角度认为学科群的出现是在新形势下,通过学科互动、技术与手段联合攻关解决单一学科难以攻克的课题;邱澄(2009)认为学科群是相关知识的集合[3]。赵纯善等(1997)总结出高校学科群建设五个方面的特点,他认为学科群可以由国家重大项目驱动几个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也可由重点学科牵头并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抑或是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具有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具有一批正在形成的跨系、跨学科的大型研究中心[4]。梁传杰等(2006)将学科群组织形式分为四种并:学院实体型、新组实体型、学术团体型和科研凝聚型[5];赵文华等(1998)按不同的集合方式把学科群划分为:分支学科群(线性学科群)、由相邻或相近学科互动产生的相关学科群,以及跨越学科鸿沟的交叉学科群[6]。总之,学科群指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学科群并不是简单的学科的组合,而是学术上相互渗透,技术上互补增强的多个学科结合而成的学科群体[7]。

二、学科群建设对地方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科群的建设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的单兵作战、单科突进的特点,注重对学科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趋势和必然途径。学科群建设对高等院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地方院校更应该立足自身特色专业,积极探索学科群建设途径,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1.学科群建设有利于地方院校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前,一些地方大学由于学科建设水平不高,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窄、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创新思维能力较差等问题。而学科群的构建,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同时通过多学科交叉和科研课题的开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优越平台和开辟有效途径,这些科研课题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结合密切,有效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就业择业机会。同时在学科建设中,通过各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可以接触多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在学科交叉渗透中得到启迪,培养创新思维。

2.学科群建设有利于学科结构优化和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开展学科群建设是提高学科水平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因此在当前的大科学大数据时代,应将理科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应用在工科的实践操作中,将二者交叉融合发挥彼此优势,进而构建理工科特色学科群。这有利于学科结构的优化,使学科间彼此渗透融合,这对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地方院校,应该依托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带动边缘学科的发展,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

同时学科群建设,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学科群往往形成研究团队,使孤军奋战的学者合作,形成科研凝聚力和合力,发挥团队攻关优势,为大型课题攻关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

3.学科群建设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科群的重组,还有利于财力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减少实验室和教研室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通过学科群构建、设置专业基础课和全校性开放实验室,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地、科技资料做到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投资和闲置浪费,充分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和专业资源能够产生强大的合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地方院校特色学科群建设的对策

学科群建设是关系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学科群建设可以形成各高校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院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立足各高校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如下措施,从学科群建设出发,全面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1.确定学科群的主攻方向和合理组织形式。由于地方院校人力、物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决定了地方院校不可能在任何学科都达到高水平,因此学科群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地方院校要充分考虑自身优势,要从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入手,打造学科群;在突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同时,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全面提升学科水平。因此要进行合理规划,找出适合自身学科群建设的组织形式。高校在设立学科群的主攻方向时,要结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所确立的重点领域,在完成国家和区域重大任务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规划中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整体推进方案的实施,明确要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的能力,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因此交通运输和水利工程等学科就可以将此作为主攻方向,进行学科群构建。

2.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提供学科发展平台。学科群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科组成的有机整体。学科群的发展最主要的载体就是学术团队,具体来说,构建学科群的学术团队重在营造跨学科的知识转换氛围,鼓励以团队方式来进行联合申报课题,协同开展研究攻关,共享创新知识和成果。学科群的发展要紧跟学术前沿,跟随新兴学科发展脚步,这就需要学术团队不断地加强对内和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学术团队的开放度,首先,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吸纳先进知识信息,提升学科群创新能力,加强学科群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通过完善制度、沟通交流和人性化关怀等手段加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形成宽容、开放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团队内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把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的发展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凝聚核心竞争力。

具体构建方式,可以通过学术带头人牵头多学科专家教授成立国家工程中心、研究所等科研实体,也可依托国家大型科研课题的攻关,集合不同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形成无形的学术团队。

3.科学管理,建立以学科群为核心的高校管理体制。为适应学科群建设要求,首先,地方高校要打破现有院系管理模式,形成以学科群带头人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其次,学科群的组织者应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比方说科研经费分配管理、薪酬绩效评估、科研教学管理等等来调配各种关系,来最终达到学科群内各学科间既有激烈竞争又有协同合作。再次,学科群内引进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学科群建设过程中,学校相当于建设委托人,学科群的带头人相当于建设人,高校委托的委员会则以学科群监理人的身份对学科群建设实施监督和评价。以敦促学科群的建设最终能达到既定的规划目标,取得学科群建设的最大化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德平.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3):67-69.

[2]徐东.论学科向学科群演化的必然规律[J].现代大学教育,2004,(6):12-13.

[3]邱澄.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筑优势学科群[M].中国教育报,2009-10-04(10-13).

[4]赵纯善,冯冠平,邓春.浅谈高校学科群建设[M].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9):15.

篇5

STEM教育整合了多学科知识,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需要把握各方面知识点的整合交叉,需要分析学科的整合对于我们实践教学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淋漓湖游船的案例中对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相关知识点脉络明确清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学科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整合之美。我们结合学校所在地淄博博山的特点,基于Scratch语言的另外一个版本BYOB,开设了一组体系完整的校本课程,并给BYOB起了一个有博山特色的名字“博贝”。

1. 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用旅游区“淋漓湖”作为故事讲述的背景,不同地区的教师可以选择不同背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发掘不同的STEM知识,知识的融合程度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总之这里强调的是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

2. STEM的契合点

3. 具体知识点

教学中使用一款名为BYOB的软件,它能够实现简单的动画创作、角色和背景图片的处理,很方便学生利用其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在计算机程序学习中,也能从STEM的整合学习中对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序素养进行提升。

篇6

作者简介:谢丹凤(1981-),女,辽宁鞍山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郭树荣(1963-),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山东?淄博?25504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72-02

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将房地产经济、基本建设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等专业合并为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到今天,工程管理专业逐渐走向正轨,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环节等方面高校之间还是有所差异。高等教育在全面落实本科优质工程,如何确保教学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挖掘教学特色。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提出了“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集”的概念,将“递进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集”的教学中,深入挖掘教学特色,希望能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研究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是土木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与工程经济交叉的复合性的新型学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渐增大,为适用社会主义市场化的需要,工程管理专业发展迅速,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从1998年的不足80所,发展到现在的310所。尽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社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期盼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适应;开设工程管理的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缺少实践环节或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技术人员相比,其对工程项目的掌控能力较低。同时,基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前,对其所学专业知之甚少,对工程实践过程缺少基本的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和管理问题缺乏全局性的概念。

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势必导致课程之间的粘连性大,如果仅仅是各门课程之间独立的、拼盘式的授课,没有良好的协调、互补、递进,则不容易把握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存在模糊不懂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后续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也只能是被动接受。鉴于此,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推行了“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深入挖掘“递进式”的精髓,提出了“课程集”的教学思想,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面进行衔接处理,以期望能够克服拼盘式课程教学的缺陷,发挥“课程集”1+1>2的优势。

二、“课程集”的涵义与教学思想

“课程集”概念的提出来源于项目管理的综合集成思想。1990年,钱学森等在系统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以及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之后,一些学者对综合集成思想进行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1]其宗旨是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整体最优化。目前,集成思想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较多,用集成思想来指导教学过程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在集成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工程管理专业递进式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经验,提出了“课程集”的概念,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集”定义为:为完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结构,将涉及工程管理专业技能的有逻辑关系的课程进行整合而形成的递进式集成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集成、课程教学的集成、案例教学的集成。

目前与“课程集”相关的概念还有“课程群”、“课程组合”、“系列课程”等,其宗旨也是将相互关联的课程进行整合,但是具体的操作环节没有考虑到“递进式”的教学方式,很少有连续不断地在后续课程中纠正学生在先行课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薄弱环节的做法。而“课程集”强化了递进式教学理念,其教学思想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以本专业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为主线,将相关主干课程进行整合,以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为结合点,通过对课程的重新规划,[2]删除交叉课程间的重复,填补课程界面间的空白,体现课程之间的递进关系以及修正关系,在后续课程的教学中解决先行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不断地发现并修正教与学中的薄弱环节,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够达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克服各门课程单独教学的分离性,实现课程集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即1+1>2的优势。

三、“课程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特色

1.“课程集”的框架构建

篇7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应从学科特色和学生就业方向两个角度来考虑,定位于地理学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

(一)学科特色第一,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中,地理学一级学科下设地理科学、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虽然2012年从资源专业拆分出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但新专业仍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故以地理学为学科特色的高校仍应坚持地理学的基础学科地位。第二,新专业命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事实上是强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结合。实际上,人文地理学正是用地理学的眼光来看待人文科学,属于理学的范畴。而城乡规划在学科划分中曾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授予工学学位,后来在学科调整中提升为一级学科,仍是工学学位,在业界认同其建筑学出身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地理学思维在规划中的应用,所以在城乡规划教学与实践领域中,地理学出身的专业城乡规划人员越来越多,尤其是宏观层面的城乡规划,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学科背景。另一方面,由于人文地理的理学范畴,使其更偏重于理论研究,在当下的实际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部分较少。同时,旅游学又因为与各类自然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天然的联系而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文地理学也专门有一个学科分支为旅游地理学。近年来,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强调面向市场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纷纷在地理学的基础上设立旅游学院或在地理学院下设立旅游类专业,其中一大依据即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旅游规划与管理。当前的专业目录中并没有旅游规划专业,旅游规划行业的从业人员来源较广,旅游管理、地理学、城乡规划、园林景观等专业都成为旅游规划的相关专业,故从专业性和综合性两方面来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旅游规划行业的切合度还是很高的。第三,在学科发展环境上,随着近年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在城镇规划与建设领域也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如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三规合一、数字城市等,均对城乡规划的地理学思维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无烟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正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和地方均表现出对旅游业的极大热情,旅游规划无论是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层面,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上,都正是用人之际,这其中对旅游地理学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二)学生就业方向从学生就业方向来看,以前的资源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涵盖内容太多,学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包括在政府部门,如规划局、国土局、发改委、测绘地理信息局等相关单位就业的,另有一部分进入规划设计单位的,还有很大一部分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的。考研的学生主要有三个方向,即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等。从以上就业方向可以看出,由于专业定位的不明确,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有较少的人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多数从事完全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由此说明,如果能明确专业方向,强化专业教学,将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极大的促进和影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方向在应用领域直接表现为城乡规划与旅游规划。

二、课程体系建设

就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最大的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专业化、实践性与文化内涵。

(一)专业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化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地理学的专业化。此前的资源专业,虽然归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但又不同于地理科学专业,故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以地理学为基础,兼顾资源学、环境学、管理学、城乡规划等学科,开设的课程很杂,没有方向性,可以说缺乏明确的主干课程。如在某校资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土地资源学、遥感技术、经济地理学、资源科学导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地理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土地评价与管理、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各各领域均有所涉及,但呈现出泛而不深的特点。在当前的专业定位下,地理学的专业化应强调自然地理的基础地位和人文地理的方向地位。首先,不论是城乡规划还是旅游规划,均是以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深刻认知为工作基础,故自然地理方面的课程必须开足、开实,如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测量与地图学、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地貌水文学、遥感导论等。第二,地理学与专业方向的联系在于人文地理,故人文地理的方向课需要做好,如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计算机辅助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二是城乡规划的专业化。原资源专业中,城乡规划仅作为专业中有限的一部分存在,并非专业的方向,故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少。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城乡规划成为了专业的方向,虽然从专业性、学制年限、教师配备等方面难以完全照搬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但仍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开齐,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市政工程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建筑初步、建筑素描等。

(二)实践性地理学是一门验证性的基础学科,城乡规划则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实践教学是该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第一,在综合自然地理方面应延续地理学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有条件在现实中对其进行验证,取得相应的感性认识。第二,在各层次的专业规划上,更应强调其实践性,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在规划思想的表达上,应想办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手绘技法、色彩运用、CAD等。

(三)文化内涵地理学与文化融会贯通产生了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民俗地理、语言地理等分支学科。同时,城乡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涉及城镇的发展历史、文化变迁、文物保护、人口迁移、地方认同、城市特色等方方面面。正是因为城乡规划超强的综合性要求,仅仅是建筑出身的从业者难以完全胜任城乡规划,也正是由于地理学者对文化大多有一些涉猎,使得地理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深地理解规划,或者做出更有特色的规划。基于此,为发挥地理学在规划领域的优势,应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强化诸如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等文化类课程,这也是城镇、乡村及旅游区特色最直接的彰显之处。

三、与现有教学体系的矛盾及对策

(一)教学课时不足新的学科定位下,要求开设诸多的城乡规划专业课及地理学专业课,这就面临着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与城乡规划专业相比,工科的城乡规划为五年学制,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专业课。与地理科学专业相比,学制相同,但我们要留出相当多的时间来开设规划类课程和文化类课程。所以,很自然地,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会遇到课时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有以下两个解决途径:一是尽量减少与地理学、文化类、城乡规划无关的边缘课程,将课时集中于核心课。二是在开设一些专业课时,提出更加明确的教学要求,不一定要按照该门课程自身的课程体系完全讲完,可根据专业定位对该门课程的需求来展开,相应地,该课程的课时也可以缩减。如对于GIS课程来讲,系统地学习该软件需要很多时间,但城乡规划日常使用到的GIS功能主要为缓冲区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日照分析等实用性非常强的部分,其他关联不大的部分则可作了解或直接带过即可,当然具体讲哪些、讲多少需要专业负责人与带课老师深入沟通,要小心把握这个度。三是让公共课为专业课让路。各高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大多是大一上公共课,大二、大三上专业课,大四象征性地上课,使得大学四年中真正学专业的时间只剩一半。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已经有高校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将专业课提前至大一,从大一入校即开始开设专业课,公共课则每学期都开设,由学生自己挑选上课时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面临的课时不足的问题较为严峻,对专业课时更有着迫切的需求。

(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是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各高校在师资力量上普遍面临着地理强、规划弱的问题,尤其是在开设规划类专业课的时候,规划专业的师资力量更是显得捉襟见肘。针对该问题,现有可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积极引进人才,如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二是与其他院系合作开设一些课程,如请美术系老师开设手绘课程,请历史系老师开设历史文化类课程,请建筑系老师开设建筑类课程等,既实现了学科交流,也缓解人才不足的矛盾。

(三)实践教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勿庸质疑,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将实践教学安排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针对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特点,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这也是是简单的方式,但也存在与理论课抢课时的问题;二是在学期中专门安排一段时间用于实践教学,这需要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且因为时间较短,只能组织参观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出半个学期以上的时间用于集中式的实践教学,这是对实践教学最直接的落实,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以上三种实践教学的安排方式均对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产生影响,需要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仔细斟酌。

(四)教学资源在传统理论课教学模式下,学校基本都能保证教学资源的投入,但现在涉及到专业教育、涉及到实践教学,对教学资源有了新的要求。首先,对机房的要求。规划专业的各类制图式的实践课程占到了实践课程的一半以上,对机房的使用率很高,需要专门的机房,保证上机时间;第二,对专业教室的要求。涉及到规划方案的教学与讨论、规划图纸的绘制,不仅需要有室内教学空间,而且对教室有专门的要求;第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如果能选择规模适中、有特色、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有全面资料的镇、村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将其作为规划对象,开展实践教学,将对实际的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促进;第四,考虑与地方的规划设计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将其建为实习基地,既为设计单位降低生产成本,也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增加日后工作的筹码。以上四项教学资源是当前地理学背景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普遍欠缺的,其中前两项需要由院系争取,学校提供,后两项则需要专业老师的努力。

(五)产学研互动产学研互动是对该专业建设的进一步考虑。产学互动方面,高校在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领域为地方的服务,既加强了高校与地方的联系,又能够为高校的教学提供一些素材,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规划项目中来,对高校和学生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研互动方面,城乡规划在中国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规划领域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普通高校必须跟上这一潮流。同时,作为四年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如想在这个行业里取得较高的成就,考城乡规划的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来讲,越早地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对其考研就越有帮助。产研互动方面,任何一个规划设计单位想要迅速发展,都必须重视科研,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带科研。在高校里,如果这二者产生了良性的循环,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将不可估量。该环节对普通高校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不是简单的矛盾问题,是整体水平较低的问题,必须三个角度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篇8

1.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栏目22个,全文转载地理教育论文共计89篇。转载论文数量较多的栏目有“教学研究”(14篇)、“教学策略” (8篇)、“学科视点”(7篇)、“教材分析”(7篇)、“教学设计”(6篇)、“学法指导”(6篇)、“备考指导”(4篇)等。可以看出,《中学历史、 地理教与学》转载的论文更加关注教师如何教学和学生如何学习。值得关注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了7个与地理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 包括“地理实验教学”“问题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高三复习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探究教学”和“学科素养培养”。其中,专为地理学科设置 的栏目只有“地理实验教学”,其他栏目为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所共有。这些专题栏目反映了近期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  

2.源杂志转载量分析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来源于23种期刊(见表1)。排前三名的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共被转载论文50篇,占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56.2%。  

 

3.第一作者情况分析  

(1)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所转载地理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69家单位。其中,东北师范大学的论文转载量高达8篇,论文涉及地理核心素养、区 域思想、尺度思想、地理空间视角、地理教学逻辑、地理概念体系等主题词。可见,这些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育研究受到了《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的高度认 可。有3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这些单位有华中师范大学、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和浙江省春晖中学。还有7家单位论文转载量为2篇,分别是福建省厦门市第 六中学、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中、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 版社地理室。从这些单位所属的系统可看出,普通中学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所占比例较大,教研机构和出版社的作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统计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表2可知,江苏、北京、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区的地理教育研究氛围较浓、活动较活跃。对照2013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发现,江苏省一直稳居第一。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回顾  

1.地理课程研究  

2015年是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深入探索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高中课程地理标准修订工作在紧张、有序地推进。地理课程标准修订中,如何界定和 呈现地理课程性质和地理课程目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受地理学性质多样化的影响,目前我国内地 中学地理课程性质是多元的,尚不存在清晰的统一内涵(林培英,第10期)。文中指出的地理课程性质的现状和困惑,为我们深入认识地理课程提供了参考。立德 树人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原点(朱雪梅,第6期)。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科都在研讨“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等问题。有 论者综合分析地理学的传统、地理学者提出的几大问题和地理学的视角等地理学理论与重要教育文件,得出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观念、空间能力、区域分析、过程解 释、尺度关联、家国情怀和地理表达等构成(张家辉,第9期)。也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地理学学 科特性的视角,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基于地理空间视角的地图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李家清、常珊珊,第9 期)。由此看来,学界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有着不同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  

2.地理教材研究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 科书和地理图册等,地理教科书是地理教材的主体。地理教材研究涉及地理教材的编制研究、呈现研究和使用研究等类型。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时非常关 注探究学习,教科书中的探究性主要体现在体例结构、案例编写、内容选取等方面(刘健,第1期)。可见,该套教科书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方面都注意遵循了“构 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除了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选取外,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图像系统作为地理教科书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 为地理教科书呈现研究的热点。中国地图出版社李红梅不仅总结了中图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系统的特点,还分析了与该套教科书配套的地理图册中图像系统 的特点(第3期)。此类文章为地理教材的使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3.地理教学研究  

(1)基于地理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究 ①地理教学逻辑研究。地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内容和地理教学程序中内隐的规律、规则,包括学科逻辑、教的逻辑和学的逻辑等。有研究者指出,初中地理学科逻 辑有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地理学科,探讨地理知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联;二是立足地理课堂,追问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是否存在内在关联或教学关联(张彦顺,第 8期)。在大气环流教学时,应参考科学家所采用的“考虑新要素—提出新理论”的“要素增加”逻辑(朱承熙,第5期)。还有研究者非常重视地理教学逻辑中的 学科逻辑,认为地理教师应整体把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层级结构和逻辑结构(黄静,第2期)。王红梅在分析知识的层级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复习课 的教学策略(第11期)。仲小敏经过对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探究教学适宜性的调查分析,发现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特点是制约探究性强弱的根本因素(第9期)。地 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地理教育领域亟待加强地理教学逻辑研究,从而科学地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②地理知识教学研究。 地理知识既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等地理事实知识,也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周慧认为,在地理事实知识学习的设计中,可采用 ATMSTT的教学组件设计法,即辨识目标、编码图文、匹配策略、选择媒体、主题活动和检测效果(第9期)。蒋亚琴针对学生学习地理概念时存在的前概念干 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思维定式等心理障碍,提出了注重体验、强化对比、系统学习和变式学习等教学策略(第3期)。也有研究者在梳理中学地理概念体系的 基础上,从“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地理学科本质、思想与方法”“地理概念体系构建”等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地理概念教学(王向东、高燕,第9期),关注了 “教哪些地理概念”和“教地理概念的哪些方面”等问题。除了地理概念教学外,还有研究者关注地理成因教学,提出了基于支架理论的地理成因教学的一般模式 (龚琳、赵媛,第6期)。  

③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培养研究。阅读、分析和绘制地图的能力是一项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地图能力的养成途径包 括熟悉地图常识、规范读图顺序、掌握析图方法、形成地图意识(丁生军,第11期)。地理思想包括区域思想、尺度思想、整体性思想等。徐雪和袁孝亭在解读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思想对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即引导学生形成“区域思维”方式(第6期)。张家辉梳理了基础教育阶段尺度 思想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走向(第2期)。耿文强认为,地理高考复习时应强化学生的地理时空尺度观念,并建立不同尺度之间的关联 体系(第4期)。这实际上强调了尺度思想中的尺度关联内容要点。地理空间联系视角是地理视角之一,有研究者从“准确认识空间特征”“逐层深入的分析空间内 部联系”“空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地理空间联系的分析方法(黄妍、袁孝亭,第2期)。  

④区域地理教学研究。有作者探讨 了国家地理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何平,第1期)。张彦顺认为,“图解、体验和建构”是区域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都有其相应的教学策略(第5 期)。王邦柱针对高中地理必修3中“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教学偏差,提出了教学对策(第12期)。  

(2)基于教育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 究 随着地理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地理教学环境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赵才欣认为,在信息革命、生态文明等外部因素、地理科学发展的内部因素影响下,地理课堂有 必要转向新型“地理大课堂”(第1期)。在“地理大课堂”中应重视地理实验教学。有研究者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地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脉络,并指出 了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张海、马建宁、牛科强,第7期)。也有作者探讨了地理实验类型中地理组合实验的设计及教学价值。关于地理案例教学,需要选 择典型的案例,而能充分演绎一般法则的案例则是典型案例的体现。陈庆军基于一般法则与特殊描述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编策略(第7 期)。  

4.地理教育测评研究  

地理教育测评包括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育测量等。地理教学评价研究应当突出学科特色和基 于大量证据,朱雪梅所构建的“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符合这一研究趋势。该体系以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教学行为为评价标准,以数字化教学观察平台和教学观 察手册为工具,以多元主体交互共建的全程性学业成绩评价和循环跟进式课堂教学评价为路径(朱雪梅,第3期)。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表现的任务,对 此,有作者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表现性评价的操作方式,即在学科育人价值的统摄下,基于课程标准设计评价目标,基于目标设计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佟 柠,第12期)。关于高考地理试题研究,相炜地理工作室分析了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整体特点、突出亮点及各卷特点(刘振峰等,第10期)。除了着眼总 体的研究外,也有研究者对某一类型的试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和总结。张文军分析了近十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观点方案类地理综合题的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第2期)。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走向  

1.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  

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选题,可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地理内容专题等来确定。[1]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 质等要素。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这些构成要素乃至要素细化后的成分进行选题。例如,尺度思想是地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应当重视 地理教育中尺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教学价值,以及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尺度思想的策略等研究。围绕地理内容专题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地理要素或地理教学内容中 的某一点进行选题。例如,区域地理教学中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科独特价值的人文地理教学、体现学科本质的地理学史教学模式等。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培养具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是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诉求。[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笔者曾提出,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学 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如何筛选、确定地理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3]对于“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 用”,就需要思考如何运用地理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需要继续厘清的问题有: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 养的构成有何区别?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编制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科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 略、方法都有哪些?在培养学生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时如何做到衔接?怎样测评不同学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3.高考地理试题研究  

篇9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基本学科之一,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地理学类包括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专业,经济地理学也自然成为三个专业的主干课程。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协开展了学科发展研究。在地理学学科发展研究中,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指出,“明确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得以进一步明确和巩固,这既体现了地理学学科结构的客观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特别是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并未真正凸显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地位,而经济地理学教学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地理学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明显薄弱,同时,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更因为中学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现实,加强高师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及其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一、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国内高师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存在如下问题:课程体系设置重自然轻人文-经济;课程内容选择与学科根基有偏离倾向、重国际轻国内、与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脱节;教学环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选择与学科综合性特点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不适应;等等。要解决国内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顺利实现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优化和教学方法改革是目前国内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面临的当务之急。我们以为,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必须立足学科根基——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经济活动地域布局体系研究,凸显学科特色,并遵循经典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等原则对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整体优化改革。近年来我们主要围绕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探索综合性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探索。

二、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

1.修订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科学架构经济地理学课程体系。修订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地位,应明确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以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地位。鉴于课时及经费等实际情况,经济地理学课程实习可与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联合进行,并在培养方案中以“人文-经济地理课程实习”课程的设置来体现。同时,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增加区域分析与规划、中国区域发展论、可持续发展概论等必修或选修课程,适当时候还可以设置农业与工业地理、城市经济地理、乡村经济地理、第三产业经济地理、现代服务业地理等选修课程。

2.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创新经济地理学内容体系。针对目前流行的主要教材内容选择的缺陷,在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与国内、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等原则指导下,经济地理学理论教学内容改革优化的逻辑思路是:

(1)人类经济活动必然面临区位选择: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关系,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体系或经济活动的区位与空间组织的学科。明确经济地理学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学科特点与内容体系等基本问题。(2)经济活动区位因素分析:经济活动区位因素的影响分析是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的基础。(3)区域产业部门结构与布局:产业部门差异与区位因素时空变化的交互作用导致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部门布局差异,该部分内容包括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第一产业布局、第二产业布局、第三产业布局。(4)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产业部门差异与区位因素时空差异及其演变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该部分内容可以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等。(5)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经济活动区域分异必然导致区域分工及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经济区域划分、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分工与协调则成为必要的内容。(6)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区域影响:全球化发展使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空间扩大,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影响等内容。(7)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

篇10

试题中的地图大多以“中观”或“微观”的小区域地图或局部地区地图的形式呈现,如四川盆地人口分布图、塔里木盆地等,而且图中的信息更加明确和突出,因而大大降低了地图的判读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卷的难度,这也是今年地理试卷的亮点之一。

二、综合考查地理能力:地理试题都很好地贯彻了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思想,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主旨体现得非常鲜明,尤其是以下几种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

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信息大多以文字、图象、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考生要善于从试题资料中准确获取有用信息,因此信息获取成为顺利解答试题的第一能力。信息获取一要“快速”,即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信息的获取;二要“最大限度”获取,即要最大化地获取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三要获取“有效信息”,即从试题所包含的信息中获取对作答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信息。

准确的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准确的区域空间定位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基础和前提,要依据经纬网、图中注记、图例等信息进行定位。如图3,要根据图中“长江”及其支流以及人口分布进行定位;还如图5,依据图中经纬网、水系、地形、沙漠、国界线等就能判断该区域为我国南疆地区。

基本的地理计算能力。地理计算也是地理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也有体现,如第10、11题关于比例尺的计算与运用。

篇11

一、明确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的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色。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就是区域性。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才更为突出,高考正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解决区域问题来考查区域性的。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地理试题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特色的学习方法。

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热点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地理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包括了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地理素养的表现,也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地理高考坚持以“理”为主,重视核心的地理知识,强调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二、用地图学地理法

大家都知道,学习地理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许多地理属性、特征、特点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内涵规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来。例如,我们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西岸。这样,我们就容易一下子推断出:它是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没有长久的冰冻,生长着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春季景色最美,宜于游览等。

上述是仅就掌握事物的地理位置,谈谈地图运用的效能。地图对学好地理的作用当然不局限于此。有人曾说:离开地图,便不是地理课。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运用好地图的另一个做法是要把《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自己学习上得心应手的辅助工具。“两图”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与教材紧密配合的,而且色调鲜艳悦目,内容生动活泼。

三、建立空间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关键

空间性考查主要包括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结构和立体空间关系。地理学根据空间的差异性,把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尺度来研究。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思维基础,如把握一地或某一地理现象的位置,明确半球、海陆、经纬等位置。

许多学生地理学不好就是没有清晰的空间概念。对时空变化不敏感,对具置和相互位置关系把握不清。学习中能把许多地理知识记忆得十分清楚,但是不能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图上。没有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就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空间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学习过程中。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第一步,选取一条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让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了解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脑海中想象,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第三步,在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

四、高中地理复习技巧

1.熟练自然地理

(1)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载体,是解答人文地理、时政推理的知识工具。(2)高考试题多为从自然地理生发出来的人文地理、时政地理。

2.心中有图

(1)图是地理复习的活灵魂。图上所包含的地理知识信息甚多。(2)地理高考卷面上题题有图。

3.文图结合

即文字、数据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规律等转嫁入各类地图中记忆理解。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最密集的知识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