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12 10:55: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

篇1

参考文献

[1]程蹊,尹宁波.浅析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权益保护[J].农业经济,2003,(11).

[2]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

[3]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6).

[4]刘素华.就业质量:内涵及其与就业数量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5).

篇2

③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J].理论前沿,2004(5).

④何朝森.农民工调查报告[J].中国经济报告,2011(3).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2]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J].理论前沿,2004(5).

[3]何朝森.农民工调查报告[J].中国经济报告,2011(3).

[4]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篇3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增长态势,其现状特征如下:

(1)创业意愿增强。黄振华(2011)调查发现,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比为2.14,即2.14个返乡就业的农民工中就有1人着手创业[1]。杜玲(2015)对150名返乡农民工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有创业意愿的占78%[2]。

(2)创业主体年轻化。吕燕燕(2012)调查发现,回乡创业者中女性农民工占少数,而男性农民工占多数,并以中青年为主[3]。杜园园(2011)研究发现,回乡创业者的平均年龄为39岁,以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男性为主,且其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地区居民的平均水平[4]。

(3)创业倾向于传统产业。金霜、黄凯(2011)研究发现,目前农民工创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5],其中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的基础服务业和农业是农民工创业的主要行业(徐士鸿,2013)[6]。

(4)创业联动作用逐渐显现。尹惠斌等(2011)指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研发了新行业,激活了当地经济发展,吸纳了外来资金,增强了地方经济活力[7]。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分析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内许多企业无法应对市场的变化而破产财源,全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此而失去工作,加之农民工自主因素影响,很多农民工选择了返乡创业。总体来讲,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三个方面:

(1)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促使农民工返乡创业。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扶持政策更加倾向于高新技术企业,导致那些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加速农民工失业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农民工返乡热潮,返乡劳动力比例由往年的10%上升至13.3%,其中创业人数所占比例约为3%-4%[8]。

(2)政府动员与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自金融危机以来,政府迅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结合农民工各自家乡的特色及资源优势,鼓励农民工找到合适的项目进行创业。一是金融政策。吴易雄(2011)对湖南省返乡农民工实地调查发现,金融部门不仅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信用贷款,同时也设立了专项资金,并出台资金管理办法,对符合当地农村实际能够带动周边农民创业,可得到专项资金的支持[9]。二是土地政策。徐士鸿(2013)对黑龙江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研究发现,当地政府出面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统一规划农民工创业建设用地,并以平价或者低价卖给创业的农民工,为切实解决农民工创业用地难问题[10]。三是税收政策。种世彬(2007)研究指出,目前税收优惠是政府最直接的向中小企业及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的最直接的支持方式,尤其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起步阶段,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对农民工创业吸引力更大[11]。

(3)农民工自身创业需要。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最大内在动力,农民工进城打工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农民工进城以后,经历了城市各种压力和障碍,将自己的收益与所付出的努力进行比较,农民工更愿意自己返乡创业。此外,农民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加上家乡就业环境的不断改善使他们觉得回乡创业比外出打工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促进了他们返乡创业;另外,乡土情结跟家庭因素制约着农民工心里情怀,为照顾家庭,一定程度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家创业。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难点分析

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民工创业能力和创业观念限制。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受自身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创业意愿低、思想观念禁锢、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管理能力、风险意识淡薄、专业技能偏低、缺乏自信等。张秀娥、王冰(2011)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平均文化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初中及一下文化程度的占到八成以上,虽然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2年的6.7年上升到8.6年,但是整体教育水平还较低[12]。

(2)政府对农民工创业服务还很不到位。政府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政策扶持力度小、创业培训效果不佳、对农民工在创业方向上的引导不够、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民工办事难、用地难等,尤其是政府对农民工创业的引导和培训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吴易雄(2011)研究指出,目前创业培训资源主要集中在地市级高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而县级和广大农村地区缺乏符合条件的培训基地的师资和设施,农民工无法得到创业创业及企业管理培训服务[13]。

(3)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农民工创业环境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创业资源有限、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其中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缺乏问题尤为突出。韩俊、崔传义(2012)调查研究发现,农村返乡创业环境主要面临两个层面的限制,一是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比如大型工厂用电线路、农村运输道路等,二是农村的公共服务缺乏,在企业的审批、注册等方面工作环节冗杂,服务态度恶劣等[14]。

四、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对策建议

结合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及困境,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关促进措施。

(1)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何万能(2015)认为政府应将农民工创业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建立层级有序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15],并从创业教育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保障政策、宣传政策和创业融资政策等六个方面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体系。如陈荣等(2011)认为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多来源保障资金的充足性,扩大对农民工的保障广度和深度,让更多农民工享受到创业帮扶资金,实现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有门”[16]。

(2)优化创业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姚永康(2011)建议为农民工创业建立优化的政务环境和文化氛围[17];张筑平等(2012)建议在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的基础上应该树立回乡创业典范,以典范为榜样,从而激农民工的创业信心[18]。

(3)加强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黄静平(2015)建议政府应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切实解决其培训中面临的技术难题,提升农民工创业能力[19];赵莎莎(2010)建议政府以当地职业教育学院为主要培训机构,适当聘请职业教师,实现个性化培训,发挥“因材施教”的理想状态[20]。

(4)调动社会力量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便利。申鹏等(2014)建议加强社会关系脉络,在基础的社会关系上,与周边的创业环境的相互融合,组建返乡农民工就业协会或互助协会等非正式组织,以及完善就业中介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以期为农民工成功创业提供社会资源[21]。

(5)农民工应解放思想,努力提升创业能力。吴阿群(2015)建议农民工一方面要从农村束缚的观念中走出去,不断进取,同时还应通过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尤其要提升其经营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22]。

参考文献:

[1]黄振华.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报告[J].聚焦三农,2011(8):36-39.

[2]杜玲.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济体,2015(1):11-12.

[3]吕燕燕.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辽宁:大连工业大学,2012.

[4]杜圆圆,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11.

[5]金霜,黄凯.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9~30.

[6]徐士鸿,黑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3.

[7]尹惠斌,易继平,陈统儒.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石门县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130):52-54.

[8]陈荣.返乡农民工创业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基于皖北地区的研究[J].聊城大学报,2011,(2):62-63.

[9]吴易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湖南省24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调查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7):156--159

[10]徐士鸿,黑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3.

[11]种世彬.中国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研究[D].吉林:东北财经大学,2007

[12]张秀娥,王冰.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SWOT分析与对策[J].求索,2011:76-78.

[13]吴易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湖南省24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调查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7):156-159.

[14]韩俊,崔传义.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11):3-8.

[15]何万能.新形势下扶持湖南农民工创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D].经营管者,2015.1.

[16]陈荣,丁勇,韩蓄.返乡农民工创业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聊宁大学学报,2011,2.

[17]姚永康.创业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J] 经济研究导刊,2011,4.

[18]张筑平,吴宗建,袁忠勇.贵州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对策研究[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4,123.

[19]黄静平.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市场,2015,26.

[20]赵莎莎.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N]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3).

篇4

【关键词】

农民工;体育参与;研究分析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当中的数目越来越庞大,而群众体育研究中九必须考虑到每一个参与的群体,所以农民工群体必须受到我们的重视,关于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文献资料来看,农民工参与体育主要受到工作,认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城市居民比较起来,参加体育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比较低,本文通过走访和了解,就农民工体育的一些问题展开论述.

首先,农民工对于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在走访和调查中,对于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与一些农民工进行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他们对于什么是体育,体育具有什么价值很功能等常规问题并不能够清楚的回答,大多数人认为体育就是竞技体育,他们谈到体育,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电视当中看到的各种比赛,谈到体育想到的就是奥运会,这个群体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这说明在整个农民工队伍当中,大家对于体育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所以他们认为各种体育比赛和自己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自己没有机会参加比赛,而且那些项目自己也不会,所以谈到体育,对于他们而言很陌生,对于体育可以增强体质,有健身锻炼的功能和作用,他们表示认同,从这点上来看,他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比较狭隘,主要集中体现在竞技体育上,对于全民健身体育没有太多的想法.这种差异性主要和他们的工作性质及来源有一定的关联性,大多数农民工都来源于农村地区,有些是利用农闲时间进城来打工赚钱,有些是长期在城市当中务工,所以他们接受的教育相对比较少,对于体育的认识不足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是健身的场所和健身的时间,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参与体育健身的农民工当中,能够持续性的进行下去主要是在晚饭之后,一些农民工在晚饭之后有了一些休息时间,他们利用这个休息时间外出活动活动,可能进行各种棋类游戏,也有可能是参加各种广场舞,也有可能是散步或者附近的体育设施运动,但是这些项目参与程度都不高,大多数农民工坦言他们的休息娱乐内容主要是晚饭之后聊天或者看电视,因为一天的辛劳使得很多农民工感觉身体疲倦,他们对于体育消耗体力的认识还是存在不足.从健身的场所来看,农民工选择营业性场所的几乎没有,大多数都是户外的免费场所,调查中接近百分之百的农民工认为营业性的场所是他们经济承受不起的,每小时数十元的投入足够一家人一天的生活费了,所以他们对于投入性的体育消费目前还是没有办法接受的,所以购买专门的体育用具或者消费体育信息目前基本上是零,这方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农民工进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各种体力劳动,尤其是以建筑工作等重体力劳动为主,这些劳动本身对于体力的消耗就比较大,但是对于学历的要求比较低,所以他们对于体育没有充足的认识很正常,在周围同事和朋友当中,大家的体育价值观念基本相同,所以在这种环境中,要想短时间的改变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念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手段.其次是他们每天的工作都是以实际完成工作任务来核算收入的,所以大多数农民工都愿意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来提高收入,他们把除了休息时间之外的其他时间基本上都用于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他们参加体育的时间可能性.最后是很多农民工认为劳力劳动强度较大,对于身体的锻炼要比体育活动效果明显,所以认为二者可以替代.

其三,从农民工参加体育的支持度来讲,男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要多余女性,目前大多数农民工在外出务工中,如果是长期务工人员,一般都是家庭式外出,所以男性在忙碌了一天之后,都有一定的时间休息,而大多数女性在忙完工作之后,还要照顾家庭和孩子,所以他们能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很少,男性参加体育锻炼一般都会受到女性的支持,而女性参加体育锻炼却往往得到支持度很小,这往往也是一种无奈,在家庭任务的承担上女性要多于男性,所以女性往往忙完所有的工作之后基本上就进入了睡眠休息时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投入,而且大多数男性都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男性所面对的生活压力要大于女性,这也成为女性农民工体育锻炼支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

最后,从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来看,调查中有接近一半的男性认为体育锻炼对自身身体健康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他们普遍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和自己的辛苦劳动有直接关联性,而与自己参加的各种体育互动关联程度不高,我们调查中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参加的各种活动持续性较差,另外活动比较简单单一,活动强度不够有关.而女性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农民工当中的中青年女性,他们认为自己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感觉自己在工作中精力充沛,另外一方面也感觉到自己一些小的疾病也得到有效的缓解。

综上所述,农民工的体育健身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体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从目前调查的结果来看,要想短时间改变农民工人群对于体育的态度和帮助他们快速的建立起体育习惯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这一方面和城市体育配套设施资源有限有关,另外一方面也和农民工为了增加收入而投入大量时间工作有关,锻炼和生活之间存在的时间矛盾暂时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在健身场所选择和安排上,健身内容,健身手段以及宣传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后期必须需要思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孙娟,蒋伟浩.对我国农民工体育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08期.

[2]鲁长芬,王健.城市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胡科,黄玉珍.由价值重估到方法创新:对我国农民体育问题的两点反思[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篇5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49-03

一、引言

2008年,我国约有2.3亿农民工,其中外出人员约有1.3亿。受金融危机影响,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农民工成为公认的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群体。在此情况下,城市中的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现状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我们分别在2009年6月和2010年3月对南京返城农民工进行了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为主要方式,以期对比研究金融危机对南京返城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现状在不同时期的影响。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在业和待业群体,在业和待业农民工比例基本维持在1∶1,男女比例为2∶1。主要选取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区域,分别为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安德门劳工市场和栖霞区劳动大厦。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每期400份问卷。第一期回收35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06份。第二期回收345份,其中有效问卷297份。两次调查的问卷有效率在87%左右。

本次调查前,我们基于大量文献提出假设: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影响甚为严重,一年后情况将会有所好转;但是,基于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一年后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现状并没有得到好转,反而有更加严重的趋向。这与目前大家认为的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的观点并不相符。基于此点,我们也提出改进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现状的建议和策略。

二、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

农民工问题,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因此对于文献搜索,我们也是以国内的研究为主。另外,学术界对于农民工的概念界定也是众说纷纭,以下我们选取了几种主流的看法:

中国农民工维权网对农民工的定义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而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它兼有农民与工人的双重身份。社科院专家李培林对“流动民工”作了如下界定:在地域上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流动;在职业上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在阶层上从低收入阶层向比其高的职业收入阶层流动。

结合以上说法,基于本次调查研究的地点和调查对象,我们所指的农民工是指不具有南京城市户口,同时具有以下特点的群体:一是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务工的农民;二是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以在城镇务工所得为主要谋生手段及生活来源;三是工作生活居所不稳定具有流动性,其生活工作居住总是随着务工场所的变化而改变。

对于金融危机对返城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现状影响的观点也有很多,我们认为主流的为以下三位专家的观点:危朝安(2009)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扩散,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也是。我们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受很大影响,尤其是农民工就业。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徐小梅(2009)则认为:外需市场大幅度萎缩,出口下降,直接影响到我国外向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而这些企业正是农民工最集中的地方,因而大量农民工被迫提前回乡谋求出路。刘开明(2009)在《工会理论研究》中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受打击最大的是中国的出口制造业,而承受最大痛苦的则是数千万的失业农民工。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及生活影响较大,使找工作难,返乡潮增大,留城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变差。

三、数据分析

我们利用EXCEL软件对一期回收的306份和二期回收的297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主要是从性别、年龄和学历角度来进行分析;通过4个指标在两期调查中的变化来体现金融危机在不同时期对农民工就业维度和生活维度这两个维度的不同影响。这4个指标分别是:找工作难度,对现在工作的满意程度,工作时间变化,目前最担心的问题。以下是对这4个指标在两个时期数据变化的具体分析:

1.2009年以来找工作难度分析。

从性别角度分析,在下半期的调查中,女性被调查者的情况有所好转,上半期中有50%的女性被调查者认为找工作困难了,下半期中只有30%的女性被调查者认为找工作困难了。

从年龄角度来分析,各个年龄段的被调查者认为找工作难度基本不变的比例均有上升。

2.对现在工作的满意程度的分析。

从年龄角度分析,农民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有显著变化,下半期调查的不满意程度相对于上半期明显增加。年龄越大,对工作满意程度越低。

从文化程度角度分析,满意程度基本不变,农民工学历越低,对现有工作越不满意,大专以上农民工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最高。

3.2009年以来工作时间变化的分析。

从性别的角度分析,相对于上半年,认为工作时间变多的男性调查者比例增大,认为工作时间基本不变的女性比例大幅增加。

从年龄的角度分析,3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多数人认为工作时间基本不变,而3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多数人认为工作时间变长。

从学历的角度分析,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中,多数人认为工作时间变多,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多数人认为工作时间基本不变。低学历的农民工从事技术含量偏低的体力劳动的可能性更大,在金融危机下,失去工作的风险更大,因此他们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作为企业继续雇佣其的交换条件。

4.对目前最担心的问题的分析。

从年龄角度分析,最明显的一个现象是相对于上半年的调查,各个年龄段对于拿不到工资的担心均有大幅上升。从文化程度的角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最担心的是失业找不到工作;不同学历的被调查在前后两期的对比中,对于拿不到工资的担心均显著上升。

四、结论、建议和展望

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我们从总体上得出一个结论: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影响仍然没有减弱,对农民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并且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现象。这体现在以下方面:(1)下半期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的找工作难度增大。(2)下半期调查中,农民工失业时间增长。(3)下半期调查中,农民工对技术的关注度增大,且对技术关注度的增量与学历成正比例关系。(4)下半期调查中,年龄较小农民工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持续性较大。(5)相比于上半期的调查,农民工对工资问题的关注度显著增加。

五、解决策略

1.加大公共工程建设,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在从安居工程、医疗文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铁路、公路等交通工程建设,到灾后重建,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等,都将直接为农民工增创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为农民工就业带来新的契机。

2.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返乡农民工创业可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农民工在乡自主创业后,可以减少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对于返乡农民工创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创业积极性不高,创业资金不足,创业环境差、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等问题,政府应提出相应的举措,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3.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对于农民工的需求量十分大,扩大内需,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农民工就业的问题。

4.完善农民工择业服务机制,加大中介结构的监管力度。政府方面,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以此来完善农民工择业服务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工通过中介机构的广告来获得工作。但是,根据很多农民工朋友反映,中介机构贴在墙上的广告几年来就没变化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私自延长工时或是降低工资,这些变化并没有在广告上体现,致使许多农民工上当受骗,对工作的满意度也大幅下降。正是政府部门对于中介机构的疏于监管,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必须对农民工的择业服务机制进行整改,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

5.设置更多的农民工技术培训机构,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调查发现,现在的农民工普遍技术含量不高,且他们对于技术的重视度在逐渐提高,非常希望能够参加一些技术的培训。但在工作初期,农民工多半没有金钱和条件去寻找私人技术培训机构进行技术培训,因而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免费农民工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由纯粹的劳动力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

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电视或报纸的技术宣讲专栏、编印创业知识读本、开辟创业技术咨询热线、分类定期组织现场参观等方法及途径,来提高农民工的技能。

6.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为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进行更大程度的覆盖,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关心农村留守儿童。

六、展望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本次调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选取了南京的返城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对于金融危机对其他地方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的影响,我们将纳入进一步讨论的课题中。实地调查中,我们深刻地了解到金融危机对南京返城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现状影响的严重性,期望我们的成果能为社会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一份参考。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级课外研学项目支持,项目编号:200917)

参考文献:

1.农民工概念的理性思考.詹玲.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2.徐小梅.金融危机下农民工返乡的原因、影响及解决对策.消费导刊,2009(4)

3.吴文婧.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5)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就业形势、对策和建议[R].2009.2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大型工程促进了大量农村务农人员进城打工,但是他们作为城市的“边缘人”鲜能融入城市生活,在现实中,当前农民工面临着收入分配、子女就学、就医买房等诸多问题,在思想上,也存在着怨天尤人、消极怠慢甚至嫉恨的心理。这给农民工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众多的挑战。以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当前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未能发挥出对农民工的教育作用,导致农民工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未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1 新形势下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渐增加,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与用工企业要求脱节,用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愈发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用工要求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加强新形势下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工思想素质,对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保障用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如何?以笔者多年在大量招用农民工的企业工作经验来看,答案并不乐观。企业中,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普及,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重视不足、内容单一、缺乏支持三个方面:

1.1 对于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足

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是什么?在众多企业家心目中,答案可以无限接近于“创造更多的利润”,在这种思维下,简单的分配更多的劳动换取更大的利润与加强对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参与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获取更大的利润成为企业的一道简单选择,尽管答案是错误的,他们显然对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足。一些城市或者用工企业并没有专业的机构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是有这样的机构却并没有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导致了当前农民工的素质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农民工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认识不足,不愿参与的情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过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存在误区,许多农民工并不积极配合参与,有的甚至很抵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就是走过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未能充分体现。

1.2 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

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内容对于教育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但是在这一培训中大多数人都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注重职业技能培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大都是一些比较宽泛的职业道德,价值观等等,未能针对当前农民工的思想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缺位,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中仍然没有得到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前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条件和生存条件都未能得到有效地改善,他们被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成为了在城市中生活的“边缘人”,很多城市居民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农民工,更导致他们的心理负担加大,单一内容,形式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益于改变目前相当部分的农民工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产生仇富、嫉恨心理,这严重影响农民工的生活,用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他们对城市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

1.3 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社会环境的支持

从经济发展到人文关怀,我们的政府越做越好,大中型城市纷纷出现农民工子弟校、农民工夜校、有了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等好政策,但这些社会支持远远不够,需要企业的力量参与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面对着大量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居住条件差,经济收入不高,甚至还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在诸多物质问题的压力下,企业和社会环境对于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就微乎其微,缺少专业人员,缺乏制度保障,没有专门的时间、空间安排,政府无从监管等因素,导致农民工思想素质与城市快速发展所要求的距离迅速拉大并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隐患。

2 新形势下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应对策略

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热情,全身心投入各项工作,这是进行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从本质上讲,这与追求社会、经济双重效益,实现农民工自身价值异曲同工。当前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未能正常开展,这对于提高农民工素质有着不利影响。在今后的农民工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于农民工的要求。

2.1 重视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农民工的贡献有着重要的联系,但是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对于农民工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当前农民工的思想政治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对于农民工的要求。在今后的农民工培训工作中不仅仅要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农民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加强农民工的统一管理和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或是农民工管理部门需要认识到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2 丰富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需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在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加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将构建和谐社会和基本的义利观念传输给农民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对农民工进行新的价值观念教育,帮助农民工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注重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要重视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当前城市的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幅度不高,农民工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增加经济收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对农民工进行创业的鼓励和引导,提高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业精神。

2.3 加强社会对于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

加强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努力,但是由于当前城市中对于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重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尝试在农村集中开展思想政治培训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村在农闲时会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可以在农村中集中农民工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尽量满足当前城市发展对于农民工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应该重视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建设单位为例,这类单位会常态、大规模的招聘农民工进行生产建设,因此针对这些企业,可以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民工的重点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满足当前企业发展中对于农民工素质的要求。

2.4 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是城市建设的无名英雄,但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得到市民的认可度并不高,仍然是城市的“边缘人”,容易遭受不公平待遇,这对于今后农民工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在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注重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农民工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的心态。将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前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在一些文化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不仅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内容,同时还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在文化建设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专属于农民工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生活,这对于提高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为当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农民工的素质要求逐渐增加,农民工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结合当前农民工的生活现状进行及时调整,促进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提高农民工参与社会建设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ut forward aggrandizement to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is for reference only.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statu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D422.6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肩负着国家基本建设的重任。建筑农民工是建筑业的主要从业人员,承担着建筑施工一线繁重的建设任务。长期以来,建筑业使用农民工不规范,缺乏针对农民工的有效管理制度,造成侵害农民工权益事件屡屡发生,阻碍了建设行业快速发展,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有效的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摆在政府、企业和所有农民工面前的迫切问题。

一、建筑业农民工现状

他们能够吃苦耐劳,属于我国当前收入最低阶层之一,强烈渴望提高自己的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农民工往往背负着尚留在农村的家庭对他们经济上的依赖,因此他们对收入稳定有很强的偏好,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有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朴实无华和安分守己的优良传统,在有些方面起着城市劳动力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如基建工程、重体力或手工劳动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民工;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设摊开店,从事修旧服务业、加工业、商业、饮食业等,为城市居民提供特色服务,填补城市需要而又空缺的行业;而且城市劳动力不愿意干或干不好的一些重要的脏、累、苦和危险的工作多由农民工承担。

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提供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建筑业农民工队伍约4000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三成以上,占建筑业一线人员的九成以上。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主要来自建筑业大省和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年龄一般在18岁至50岁之间,其中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60%以上;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约占60%以上。

但由于他们文化素质低、组织程度差,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在抗起我国建筑经济的同时,其合法权益非常容易受到侵害。

二、建筑业施工企业本民工使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约占GDP的7%。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6年建筑业的就业人员约有540.9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以农民工为基础。广大农民工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劳务市场中,客观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一些“包工头”随意用工,管理混乱,违法转嫁经营风险,严重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严重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给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带来隐患;3、农民工队伍庞大松散,无序流动,给行业管理带来困难;4、工资水平低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严重; 5、工作环境恶劣,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6、十余年不变的价格体系,最大限度地去攫取人工费差价,安全、质量等方面很少或者基本不投入,导致部分工程项目施工如履薄冰。

三、 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业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建筑企业通过招聘、甄选、培训、工资支付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农民工进行有效运用和管理,满足建筑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保证建筑企业目标的实现和建筑农民工发展的最大化的管理过程。

目前,加强建筑业农民的工人力资源管理十分必要,表现在:

第一,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建筑业只有通过培训和开发农民工,才能使其掌握、熟悉并提高自己的技能,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第二,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管理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适应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技能、素质。而这一切,只有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实现。

第三,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管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建筑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能够使农民工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工程质量会大大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有很大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提高。

第四,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提高凝聚力。建筑企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企业的理念文化扎根于农民工的心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企业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四、 强化建筑业农民工管理的对策思考

从政府角度出发,完善并严格执行建筑农民工工资制度。

第一,劳动保障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建筑企业工资支付信息网络和工资支付信用制度,对建筑企业工资支付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对克扣、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可以在媒体上予以公布;对有可能转移、隐匿的设备、产品及其他财务,可申请法院对涉案财务依法暂扣。

第二,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目前拖欠工资行为主要承担民事责任,惩罚力度较轻,导致建筑企业选择“不守法”策略。为促使建筑企业守法,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第三,试行“日薪制”。目前建筑企业实际实行的是“季薪”、“半年薪”,甚至是“年薪”,这为企业最后拖欠工资留下了口子。政府应出台文件,鼓励建筑企业在部分能按日计算工程量的岗位上试行“日薪制”。工资发放时间缩短后,既可应对人员的流动和变化情况,也能更有效地激励农民工提高工作效率。

重视建筑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第一,充分考虑频繁流动与受益的衔接。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该考虑到农民工工作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加强各地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加强要求建筑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费用的力度,对于未按要求给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建筑企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限制其投标权利,对于情节严重的要加大处罚力度。

优化执法环境

第一,明确政府各级部门职责,杜绝行政“不作为”。各级政府相关执法部门尤其是劳动监察执法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应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失职问题,要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

第二,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建筑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对农民工拥有绝对的控制和支配权,是建筑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制造者。为了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发生争议时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从建筑企业角度出发

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第一,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一方面结合工程进度和工程项目对生产技术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另一方面针对建筑农民工特点,根据农民工实际需要设计课程体系。

第二,完善培训软硬件设施。建筑企业民工业余培训学校可建在工地生活区,与工地食堂或活动室合二为一。企业要为农民工业余学校配备教学必备设施。

第三,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学校的师资队伍由企业负责人、项目部经理、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工长、队长担任。同时企业应邀请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为农民工授课。

第四,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由于建筑农民工培训是典型的“工学结合”形式,企业即可利用政府的优惠措施,在工程任务不紧张时,开办农民工业余学校;也可给农民工指派“师傅”,现场指导农民工的操作技能;还可鼓励农民工自学成才,学习相关的技能、知识,提高学历水平。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劳动保护

建筑企业应加强与农民工的沟通与交流,关心农民工身心健康。同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生活条件,关心其身体状况和就医情况,注重对职业病的防治

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可建造一些低价位的适合农民工居住的住房,制定配套政策出卖给他们,使他们做工有单位,居住有定所。

保障农民工的工资权益,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建筑企业应该按照《劳动法》或约定及时支付农民工的主体工资、加班工资、各种津贴和补贴,做到不拖欠、克扣农民工的工资。建筑企业还应按照法律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避免劳动争议。

做好农民工绩效考核工作

在工作上应注重对农民工工作业绩的考核,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对于那些工作表现突出、业务精良的农民工应给予褒奖。同时允许建筑农民工可参加企业的劳模评比,对工作业绩出色的农民工,企业要提拔重用,为其他农民工树立榜样。

从建筑业农民工角度出发

篇8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出现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农民工回流高峰,且每次回流规模呈递增趋势。现阶段大量农民工返乡,一方面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加重了农业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回到家乡后社会角色的失调,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导致过激行为,滋事生非,宣泄对社会的不满,从而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综述:

1 关于返乡农民工的研究

返乡农民工,在社会流动层面属于农民工回流现象。在回流原因的研究方面,西方学者进行多角度的理论概括,主要体现在: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拉尼斯・费景汉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乔根森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理论、托达罗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的托达罗模型、E・G・雷文斯的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以及新转移经济理论。在众多理论中,中国学者在分析农民工回流问题时较多的认可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以及托达罗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的托达罗模型。除此之外,中国学者也对“农民工回流”这一特殊现象成因,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分析。在宏观方面,研究者主要从农民工所面对的社会结构因素,社会制度、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和城乡收入差距等角度展开研究;在微观方面,研究者主要从农民工的家庭结构、社会网络、人力资本、经济理性和主体失范等角度展开研究(王志浩,2007)。

在回流现状分析方面,主要体现在回流过程和回流后的现状上,而以国内学者研究为主。回流过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回流类型和回流特点上,从回流类型来看,有学者从回流成因的角度分析,认为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即自然返乡型、就业失败型、疲劳厌倦型和个人发展型(赵菲菲和王永发,2006)。从回流特点来看,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在数量上初具规模,并且愈演愈烈,形成一股“回流潮”;在质量上呈现优势,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外出劳动力(李晓亮和申覃,2005)。在已有的研究中,回流后的现状主要研究回流农民工创业问题、回流后的乡村适应性、回流后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回流后的思想状况以及回流后的日常生活。其中,回流农民工的创业问题是研究的重点。

2 农民工的角色研究

2.1 角色概念和理论

角色概念自从被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Mead)首次应用于社会学以来,经过社会学家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社会角色理论(陈卫平,1994)。功能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为设定和解释稳定社会体系中占有社会地位的人的共同而规范性的期待。象征互动角色理论认为角色可以反映规范、态度、脉络要求、协商以及正如行为者所了解的进化的情境定义。组织角色理论认为与认同的社会位置相一致,由规范性期待所产生,反映非正式群体的压力。而认知角色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角色期待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其注意力一项集中于在产生期待的社会条件、衡量期待的技术以及期待对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B.J.Biddle,1986)。研究角色理论的文章浩如烟海,但是这些研究正如J・H・特纳所指出:角色理论只是提供了对期望、自我、角色扮演能力与角色扮演如何对这些分析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类的一个方法,概念的运用只限于不同的现象分类。

2.2 农民工角色认知

社会对农民具有较为明确的角色期待,而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所给予的角色期待更多。“农民工”是先于社会期望而问世的非正式角色,是社会转型期的“新生事物”,它会随着社会期望的逐渐清晰而发展为社会所认可的正式角色(班娟,2007)。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关于农民工的角色认知研究主要是分析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的角色认知状况。学者揭光钊、廖皇朱(2008)认为农民工在环境变化过程中接受来自区域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身份文化四方面的文化冲突,影响农民工的角色认知。另外,有些学者在城市化、市民化的背景下,对农民工的角色转化进行了思考,重点是转化的阻碍因素的探究。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变就是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在转变的过程中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资格市民化”;另一方面是是“素质市民化”(马雪松,2007)。从市民化的阻碍角度来看,刘传江教授指出广大的农民工要实现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和意识行为层面上的市民化,需要穿越障碍更多、韧性更强的“隐性户籍墙”。针对这些阻碍因素,不同学者也构建了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李良进、风笑天(2003)提出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事业单位为基础,以街道、社会为纽带,以血缘、地缘等初级关系为依托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模式。

3 研究述评

返乡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当前关于返乡农民工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回流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实践情况探析农民工返乡成因、返乡呈现的特点和返乡后的路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多角度分析。这些研究的侧重点更多是在市民化、城市化的背景下进行的研究,所做的研究更多的是讨论农民工返乡对市民化、城市化的影响等。而很少的从农村建设、农民培养的角度,特别是从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养的视角研究农民工返乡现象。同时,关于农民工的角色认知,在城市化和市民化的背景下,学者较多的关注农民工在由农村到城市环境转变过程中的角色认知,而对于经历环境由城市到农村转变的角色认知情况,社会给予的关注较少。

参考文献

[1] 班娟.农民工社会角色置换现状及困境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38-40.

[2] 陈卫平.角色认知的概念与功能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1994(1):106-111.

[3] J・H・特纳.社会学理论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61-370.

[4] 揭光钊,廖皇朱.文化冲突视角下农民工的角色认同[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345-346.

[5] 李良进,风笑天.试论城市[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2-16.

[6] 李晓亮,申覃.回流民工:农村宝贵的人力资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1):16-17.

[7] 马雪松.论农民工社会角色的转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9-33.

[8] 王志浩.中国农民工流动行为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8.

[9] 赵菲菲,王永发.农民工双向流动对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43-445.

篇9

>> 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改革策略分析 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措施分析 公共图书馆对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调查研究 公共图书馆农民工阅读推广服务实践与探索 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民工的实践 浅谈公共图书馆的农民工读者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应该为弱势群体农民工服务 公共图书馆如何为农民工服务 公共图书馆面向企业的政府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 我国公共图书馆应用微博服务的调查与分析 香港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调查与分析 论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面向少儿信息素养教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图书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信息服务研究 中小型图书馆为农民工群体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读者使用自助服务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构建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Wang F,Zuo X,Ruan D.Rural Migrant in Shanghai:Living under the Shadow of Socialism[J].International Migrantion Review,2002(2):520-545.

[3] 文化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2016-05

-30]..

[4] S Cobb.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8(5):300-314.

[5] Cohen S,Wills T A.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proc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310-357.

[6] House J S,Kahn R L,Mcleod J D,et al.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J].Social Support & Health Academic Press Inc,1985:83-108.

[7] Arrera M,Ainlay S L.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3,11(2):133-143.

[8] Procidano M E,K Heller.Measure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from friends and from family:three validation studi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3,11(1):1-24.

[9] 丘海雄.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 23-31.

[10] 何爱国.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述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4):99-107,128.

[11] 悦中山,李树茁,靳小怡,等.从“先赋”到“后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J].社会,2011,31(6):130-152.

[12] 何雪松,黄富强,曾守锤.城乡迁移与精神健康: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0(1):111-129.

[13] 杰,童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4(2):42-48.

[14] 杨绪松,靳小怡,肖群鹰,等.农民工社会支持与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政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7(4):22-30.

[15] 朱考金,刘瑞清.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与城市融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青年研究,2007(8):9-13.

[15] 李立文,余冲.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8(16):55-57.

[17] 徐奇志.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J].理论导刊,2011(1):71-73.

[18] 程孝良.图书馆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践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2):22-25.

[19] 于良芝,谢海先.当代中国农民的信息获取机会――结构分析及其局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6):9-26.

[20] 刘勇,王学勤.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7):16-18,34.

[21] 于良芝.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理由:来自图书馆使命的注解[J].图书与情报,2007(1):1-9.

[22] 傅燕芳.公共图书馆为新生代农民工服务的有效途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93-95.

[23] 黄丽霞,颜琪,陶颖,等.面向农民工群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研究――以哈尔滨市农民工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7):80-84.

[24] 林若楠,李金芮,翁欣,等.“80后”农民工知识需求及公共图书馆相关服务状况调查[J].图书馆,2010(1):67-69.

[25] 刘瑞芳,武晓丽.公共图书馆开展新生代农民工阅读推广服务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1):93-95.

[26] Wang F.Explaining the low utilization of government websites: Using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4,31(4):1-12.

篇10

所谓歧视,就是不以能力、贡献、合作等为依据,而以诸如身份、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资源拥有状况为依据,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所区别的对待”,以实现“不合理”的目的,其结果是对某些社会群体、某些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剥夺,造成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社会歧视是社会上的某一群体或社会上人们所共有的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

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在城市中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没有固定住所,缺少在工业化城市里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只能从事城市里地简单体力劳动或者从事非法状态地工作。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未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之前只能以都市“边缘人”方式存在。目前,农民工社会歧视现状调查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违反劳动法规,侵犯职工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企事业单位在用工的时候不缴各类保险基金,也不给农民工节假日。劳动条件及工作环境差,安全生产缺乏防范措施,劳保福利待遇差,生老病死保障少等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我国大量农民工的涌入给城市道路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

2、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调查。各类社会保险缺位,劳动法和合同法不健全。面对农民工对工伤、医疗保障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这几年,全国各地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中城市都先后制定了农民工参保办法,各地做法各有特色,最大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农民工社会保障推进艰难,除了企业主逃避责任之外,关键原因是法律不健全。

3、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调查。农民工子女既不同于农村的伙伴,又不同于城市的孩子。经济收入的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异,都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尽管受到城市的接纳和关注,尽管能坐在教室里,但农民工子女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他们能否身心健康地成长,这个问题还没有被足够重视。

二、农民工的社会歧视原因

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之前,一般都怀着对城市的向往之情,他们羡慕城市的繁华与热闹,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他们来到城市的目的就是赚钱,并幻想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但是,当他们来到了城市之后,才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面对着城市,使他们有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特别是城里人抱着一种对他们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歧视,让他们在城市中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对城市产生疏离感,使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而成为徘徊于城市边缘的独特的群体。在这样社会环境下,农民工滋生了求富、自卑、求安全、逆反等社会心理,往往会做出被城里人看不起的事情。

农民工的社会歧视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份歧视原因。在中国,“农民”一词既是指职业,又指身份,其实更侧重于身份。从身份上说,农民即使进了城,只要没有城市户口,就还是农民工,还是“二等公民”,就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机会或者优惠和帮助。从职业上说,农民就意味着从事田间劳作,这一般都为城市居民所瞧不起。

2、社会保障制度的歧视原因。在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的范围主要还是城市居民,而农民却被排斥于外。使生活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无法享受到一系列的市民有的权益。如最低生活保障线、医疗事故保险等,使其有病不敢看,生活没有安全感。

3、就业政策歧视原因。就业制度的歧视包括农民工在求职、就业、管理等方面遇到的不平等待遇。如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总量控制,职业、工种限制,先城后乡控制,强制性收取管理费、用工调节费等。有些就业市场也主要以城市户口和高等教育学历为前提,使农民工被排除在外。更有甚者,某些城市的政府人为设置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制度障碍,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本地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和政府财政收入。

4、文化歧视原因。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城市也是文化交流最集中、频繁的地方,而大部分的农村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农民工生活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他们身上,城市文明与农村文相互碰撞的最为激烈。但是,城里人却瞧不起农民工身上的“泥土气息”,不肯接受这种“外来文化”,把他们所从事的一些活动视为“低级趣味的”。农民工在家乡所承袭的文化传统、价值观风俗习惯被视为愚昧、无知。

5、人格歧视原因。城市里的居民有着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并长期以来形成“一等公民”身份优势、意识,自视高于农村外来人员,也没把农民工放在眼里。甚至嫌他们“肮脏”“低下”。这种人格歧视造成了市民与农民工的不平等地位及隔阂。

三、解决农民工社会歧视问题的对策

1、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对农民工倾斜政策,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政府具体措施有:①尽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②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支付长效机制。③时机成熟时,尽快取消中国户籍制度。④安置农民工子女读书等问题。⑤尽量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

2、被歧视者的自立自强是解决社会歧视问题的根本之策在现实社会中,农民工往往具有自身的弱点,要想改变被歧视的命运,就必须得从自身做起,改正弱点。一方面要客观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缺陷,并努力改善自己消极的形象,以打破社会对其形成的刻板影响。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社会歧视的最终解决靠的是反歧视群体特别是被歧视群体自身力量的壮大,“谈判”能力的增强。通过不断的斗争才能获取自己的平等权利。近几年,通过各种渠道,农民工讨薪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有效的宣传、劝说,从而消除社会歧视宣传、劝说是社会心理学态度改变的一个主要策略。社会歧视本质上说是一种根据片面、甚至错误的信息而形成的认知偏差。而通过宣传、劝说这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可使偏见持有者增加对偏见对象的认识,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和克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以修正原有的态度。

总之,我国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一个重点就是社会歧视问题。我们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歧视问题,给农民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为我国创造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农民工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民工现状调查,分析农民工受歧视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歧视;应对措施



参考文献:

[1]魏翠妮.王善坤.青年农民工越轨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9).

[2]董前程.应当淡化“农民工”的称谓:社会歧视与社会公正.新观察,2005.

[3]黄家亮.论社会歧视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思想战线,2005(5).

篇11

[3] 黄艳,孙其昂.中国梦的多维愿景:民族复兴[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4).

[4] 李泽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