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茶经济与茶文化

茶经济与茶文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13 09:12: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茶经济与茶文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茶经济与茶文化

篇1

1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与茶业经济发展价值

1.1茶文化旅游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工业等相关领域飞速发展,并实现了巨大的变革,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同样也产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人民群众越发重视旅游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满足,这也代表了我国旅游业成为了第三产业中极具生命力的发展产业之一,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领域中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以本地茶叶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茶文化旅游的新型增长点,例如福建省武夷山以大红袍茶文化为基础,推出了印象大红袍体验旅游项目。诸如此类,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仅体现为旅游形式的创新,更加推动了相关地区茶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也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渠道与路径,进一步提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融合的效果。

1.2茶业经济发展的价值

茶文化在我国已传承多年,其中普洱、龙井等诸多茶品种已经被社会大众耳熟能详,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以及丰富的茶文化内涵,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之后,我国的茶文化以及茶叶品鉴、制作等相关工艺飞速发展,并共同凝聚成茶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至今,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依托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特别是我国当前不同的产茶地域,其茶文化各有不同,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咏茶、品茶等特色茶文化活动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可以以此类茶文化活动和茶文化载体作为旅游项目的特色,着重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相关产品的重要文化内涵,既推动了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样也能以茶文化旅游作为载体,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进而实现地区社会稳定的目标。

2茶文化旅游发展中茶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1旅游产品需求缺少创新

在不同地区茶业经济发展中,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要素,既推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样也起到了传承茶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进行深度游体验游,与以往相对于浅尝辄止的旅游消费需求有了较大的差异,这也使得游客在进行茶文化旅游时的消费需求随之增长。出现此类问题急需茶文化旅游发展产业进一步创新旅游产品,全面迎合消费者和游览者的口味和需求,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前提之下,迅速抢占茶文化旅游的先机。另一方面,茶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仍旧为相对新兴的产品之一,再加上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探究茶文化的起源以及茶文化独特的内容,深入体会品茶、鉴茶以及茶叶制作等相关工艺,游客们希望能够深入到茶文化旅游体验之中,对此需要不断创新茶文化旅游项目,以此助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很多地区的茶文化旅游以及茶业经济发展仍然留存于表面,处于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难以充分焕发茶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2缺少对茶文化资源的挖掘

在旅游市场发展进程中,行业规范尤为重要,需要对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秩序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管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手段与措施,强化了政府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的监督与指导,但是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较多乱象。例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茶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很多地区仍然缺少对茶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甚至有时难以保障相关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在茶文化元素挖掘方面有时存在盗版和伪造的问题。如部分地区在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受到茶叶生产地域的限制,直接在不符合该品种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区域打造盗版的茶文化园和采摘中心等,以求让游客进行体验种植和采摘,虽然实现了对游客的引流,但是此种做法也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难以有效助推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3茶文化旅游宣传水平存在问题

当前不同地区在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宣传和推荐手段各具差异,虽然很多地区在进行茶文化旅游宣传时会选择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兴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旨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宣传的范围,但是宣传到位并不意味着茶文化旅游相关产品的质量能够随之增长,这也会导致大幅度涌入的游客会给地区茶文化旅游项目,甚至是茶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一味重视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产业经济发展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忽视了宣传与推荐,也往往会导致相关茶叶产品难以向外推广,并进一步产生滞销的问题,不利于茶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明确二者的功能和定位

首先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定位。茶文化旅游以及茶业经济发展首先需要保障相关茶叶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定位,有效提升相关产品的知名度。可以通过外部形象打造进行推广,让诸多实体化有形化的茶叶产品逐渐塑造为独特的茶叶品牌,并成为相关地区的特色品牌之一,以更好的实现在行业市场竞争中有效的市场区分,强化品牌的引导力量,有效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于茶文化以及相关茶叶产品的关注度。其次,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功能性定位,在进行茶产品的展示时,可以将其作为茶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和活动之一,以此提升广大游客的购买欲望,并进一步推动本地区茶业经济的发展进程。在进行茶产品的展示和宣传时,可以集中呈现查产品的功效以及主要核心价值理念,可以通过商业化的包装手段和宣传渠道,着力突出茶文化及茶产品的特色,并进一步获得良好的茶业经济收益价值。最后,可以以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平台和渠道,畅通本地与外界茶业经济市场的联通性,既提升茶产品的知名度,同样也能助推该地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和进步。

3.2全面保障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

茶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在于该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前景,要始终站在全局化发展的角度,明确茶叶产品与茶文化旅游,甚至是整条茶业经济发展的链条之间的连通性,明确此条价值链的价值实现,实现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有效融合发展的良好前景。在茶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全力打通茶叶产品与茶文化之间的融合性效果,促进与相关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实现茶文化旅游与地区茶叶产品和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前景,为茶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驱动力。

3.3着力凸显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特色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在茶文化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和不同,因此在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也可以将此类特色和不同作为吸引消费者和旅游人群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各地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挖掘和发展进程中,需要充分了解该地区茶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历史渊源、主要发展特点等,并以此作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特色要素,进一步助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如果本地区的茶叶采摘旅游项目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在采摘时节集中开办茶文化旅游节或茶文化旅游纪念日等等,进一步凸显茶文化旅游的重要特色,让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茶叶的种植、采茶、烘焙以及相关茶艺艺术,不断增强游客游览的体验感,同时也能加大旅游者对于该地区茶文化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了解,大力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3.4打造更加融合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

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以及茶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游客以及茶叶销售链条中的相关渠道经营商,游客和中间渠道商同样也是客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深入推进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着力打造更加融合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首先在中间渠道商方面需要充分认识到渠道商是茶文化以及茶业经济发展链条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要明确渠道商与茶业经济之间的稳固性关系。例如可以在茶文化旅游节和主题纪念日等重要节点邀请渠道商进行参与,提高渠道商与地区茶业经济之间的连通性。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好游客这一客户关系主体,可以在茶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文化节等重要的活动节日,大力推广茶叶产品,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与此同时可以借由不同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文化节等,提高茶产品以及茶文化的宣传与引导,推广相关茶保健知识,不断增加茶文化的喜爱人群,为茶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商机和发展人群。最后,在发展茶业经济和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可以充分应用各类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提高对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文化的宣传与引导,不断增强茶文化的民间认同性,为茶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茶文化尤为重要,同样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可以以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平台,对此本文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以及茶业经济发展价值出发,探索茶文化旅游发展中茶业经济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肖黎.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探究[J].福建茶叶,2020(10):74-75.

篇2

1.1茶园本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茶园常见形式为采摘茶园、生态茶园、科技示范性茶园和多元综合茶园。根据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从全园主题风格、茶山生态环境、各功能分区、内外部交通、水体设计、建筑设计、植物配置、饲养动物、背景音乐的设计要素分析:

1.1.1采摘茶园。

主要进行多样化优良品种茶树以及多种乡土植物搭配种植,以及饲养动物,体现农家气息。缺点:环境设施不完善、建筑形态和材料使用上简陋粗糙、建筑风格盲目跟风,失去地域特色。入口空间杂乱没有主题,使茶园印象大打折扣,整个茶园缺乏点睛之笔,主题思想不明确。旅游人群多以青年和儿童,少有老年人群。

1.1.2生态茶园。

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大部分茶园居于自然风景区内,满足了人们怀抱大自然的内心需求,是最亲近大自然、享受田园乐趣的茶园。旅游人群多以青年、老年人,少有儿童。

1.1.3科技示范性茶园。

以茶生产、制作演示,茶文化历史展示为主,并兼旅游观光功能的茶园。整体局限性大,受到人群年龄段影响。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其主要原因:一味进行室内科普教育,失去田园风貌的展示,让游客感受自然的情趣降低;而且参与性的游乐项目少,休闲空间缺失,大面积几何形温室造型和规则的道路破坏了茶园自然的乡村气息,失去茶园清新幽静的本色。旅游人群多以儿童、青年团队。

1.1.4多元综合茶园。

是集合生产、制作、科普、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茶园。茶园景观效果好,最受游客欢迎。旅游人群不受年龄段限制。

1.2景观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1)立意缺乏创意,在茶园前期规划中没有做好基础背景调查,缺少地方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景观底蕴不足。构思毫无新意,照搬照抄的现象泛滥,没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形态仅是空躯壳。

(2)南北地区茶园风格雷同,地域文化特色流失严重。

(3)园内茶建筑、构筑物的体量大小,风格基调,材料选用都没有深入考究。

(4)对内外部交通流线设计不人性化,应该考虑交通的使用功能、合理美观。道路铺装的材料选择不恰当、不细致,不仅影响视觉美感,而且导致景观格局和茶园整体风格失去完整统一。

(5)大多数茶园不注重入口景观的设计,入口景观是一个景区的直接展示窗口,体现了整个景区的文化氛围和主题。现存在问题,有的与主题完全不符合,好大喜功地滥用与之不符的新型材料和城市化景观元素;有的一味搬抄别的茶园入口;更有甚者没有设计入口景观,入口秩序杂乱,形象极差,人流车流、车辆停放、买卖商贸等毫无章法。这些都是没有意识到入口景观对整个园区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所导致的。

(6)综合旅游服务设施缺乏,旅游环境较差,主要反映在旅游量增大,人为的环境污染破坏,应当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公共服务设施的意识。

篇3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人类文化的基础上的,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工具。而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使各民族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上产生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人们进行语言交际时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制约各民族之间语言的顺利交流。在日益开放的社会中,进行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已经成为对人们的一种要求,如果我们掌握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就能很顺利的进行语言交际。一般来说,了解和掌握一种民族文化主要包括如下方面:正确识别和理解不同文化特有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功能;熟悉常用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同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人际关系,了解那些语体特征。

1.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语言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其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这里就汉语和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例,阐释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语言交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词汇方面

词汇是一种语言的基石,是信息的载体,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当人们看到一个词的时候就会首先想到它的意思,然后联想到一系列的情景,在脑海中形成意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脑海中形成的意象就会不同。比如红色,可能中国人就会立马想到“喜庆”、“幸福”,而外国人就会想到“极端”、“恐怖”等字眼。英文单词的引申意义,对于中国人的理解能力也是一个考验,英文的很多单词都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意思,这更多的需要去接触,去理解。如“black sheep"这个词,中国人会认为是“黑色的绵羊”,但是西方人会理解为“害群之马”,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又如:外国有一句夸人的话:“You are a good dog”,意思是“你是个好人”,如果中国人不知道这层引申意义,就会闹笑话,中国人一听,以为是在骂自己,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说一个人是“狗”是骂人的话。所以在进行语言交际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中西方词汇之间的差异,要多进行积累,以免在进行交际时闹出笑话,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1.2生活用语方面

东西方国家在见面寒暄、称呼及谈话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如果没有了解这些差异,不但可能达不到交际的目的,还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中国人在日常见面寒暄时,经常会说:“你好啊!”遇见很熟的人时经常会说:“吃了吗?”“去哪啊?”这是长期以来的中华民族习惯造就的;而美国人则会说:“How are you doing,my friend?”,英国人则喜好说:“How do you do?”。而中国人在称呼上是很讲究的,由于封建传统的观念,要讲究长幼尊卑、等级差异,晚辈对长辈的称呼要十分尊敬,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而英语中的称呼就简单地多,一般比较笼统和模糊,可以不分辈分差别,都按名称呼。中西方在谈话内容上也不尽相同,中国人见面总是喜欢把家里其余人的情况都问个遍,还可以问工作、工资等西方人都认为很隐私的问题;西方人在一起时,经常以谈论天气、经济等为主。

1.3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方面

人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体现其社会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只有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民族才是强大的民族。人们价值观的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中国人在交流时是比较含蓄的,委婉的,注重“话外之音”达到的效果,如果说话太过直接明显是很没有礼貌的;而西方国家往往是直接大胆的,他们崇尚“直言快语”,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国人的集体主义非常强烈,强调集体团结、相互合作,重视“关系”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是会被认为“自私”的;而在西方国家,他们的个人主义是非常强烈的,他们注重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凡事依赖别人的人是无能的。

不同的文化教育也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往往比较相信直觉,相信“眼见为实”,往往承认已经既定的事实;而外国人往往重视探索,注重通过亲身体验得到结果。这不同的思维方式就造就了不同的社会现象,中国人喜欢安静,眷恋亲情和家园,重视血缘关系,重视一个家庭的团结;而西方人则注重探索、冒险和独立,这也是外国孩子独立早的原因,他们往往到成人年龄后就会和父母分开生活。

1.4禁忌和崇信方面

不同的文化产生背景使各民族的禁忌也不相同。比如对数字的崇信和禁忌,众所周知,“六”在中国人眼中是再好不过的数字,“六六大顺”就是最好的证明。“八”这个数字也是中国人喜爱的,“八”代表着“发”,象征着发财。“九”在汉语的发音中和“久”谐音,因此中国人常用“久”作为祝福语,代表“长长久久”。而“四”这个数字在中国是很受避讳的,因为它和“死”谐音,所以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日期等时,都忌讳用“四”这个字;而在西方国家中,对“四”这个数字倒是没有很多的说法,受基督宗教的影响,他们喜爱的是“三”和“七”,“十三”和“五”被认为是不吉祥的数字,他们甚至对“十三”的忌讳达到了恐怖的地步。

而中西方国家对动物的禁忌也是非常不相同的。中国受古代传说的影响,“龙”这种动物是种信仰,代表着吉祥和传奇,“龙”代表“真命天子”,是至高无上的象征,所以很多的褒义词成语里都出现了“龙”这个字,比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而在西方国家中,“龙”是非常凶残的邪恶的动物,他们都忌讳提到“龙”这种动物。再如,在中国文化中,“猫”这种动物常常用来表示亲昵、宠爱的意思,比如“小馋猫”、“小懒猫”等;但是在西方国家中,“猫”常常特指“心怀鬼胎的女人”,是个贬义词。

2.结束语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运用这一工具表达思想,达到交际的目的。在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注意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认知行事,就会闹笑话,甚至如果我们出现违反交际原则的文化错误,就会被视为缺乏教养,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在积累知识的同时,高度关注各国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很重要的,要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学会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与人进行语言交际的时候,正确地应对文化之间的差异,建造和谐的跨文化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孙红蕾 中西方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时代文学.2009,15

[2]洪颖 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2)

篇4

引言

由于人类环境、语言以及文化的不同,各民族的认知行为也有所差异,如果想要成功地开展言语交际,双方应根据一定话语形式与话语原则进行。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传递内容多为一个民族的情感、习俗、思想以及传统因素等形成的综合体。译者的任务应是在帮助读者解读原语语言符号的同时,破解原语中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所谓的非语言符号。成功的翻译更重要的是对两种文化的熟悉程度,因为词语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够具有意义。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途径,它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是文化之间的转换。从哲学上讲,所有的翻译都需要被实践检验,并且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和更新,语言翻译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语言实践,也正因这一社会需求,语言翻译实践的未来走向被确定为跨文化交际翻译。

一、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差异

(一)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由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体制各有不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各异,因为受各自传统文化影响过深,东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也差异甚大。中国文化中庸平和、谦虚礼让、家庭和睦,更加主张个人服从集体,个人利益小于集体利益,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向下一代传授着这一传统,所以中国人更加习惯将此传统看作衡量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行为的标准。然而相对来说西方人则更加主张人格独立、个人隐私权、个人权利、个人奋斗以及个人进取精神,通常将个人成功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译者作为双语使用者不仅仅要熟练两种语言,也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以及两种语言文化的行为规范,并且根据所在的环境来调整适合的社交行为与言语。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可能会因为“意识文化”的影响造成具有相同语言意义的词产生不同的语用意义。例如,英语中的“grandfather”,译成汉语时就要区分是祖父还是外祖父,因为中国人对于社会亲属关系特别重视,内外有别。由此可以看出,翻译活动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背景下进行文化与交流,是在不同的文化前提和文化规范下进行的往来。

(二)语言文化的差异

根据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语言是一种具有意识化的符号,主要包括民族世界观、道德及、哲学观、思维方式、民族观念形态方面的语言符号等信息符号。作为符号化系统,语言可以被分为地域化符号、社会化符号、民族意识符号、物质化符号和声像化符号五大类。其中地域化符号指的是民族群落的自然环境、市政地名、江河湖海、气候条件等。例如英语中的“thelandofpromise”等,以及汉语中“黑山白水”等。根据语言结构来划分,语言中大量的成语、格言、俗语、歇后语、谚语、套话、典故、惯用语、俚语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特征,并且具备鲜明的比喻和形象,蕴含着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但是因为英汉民族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不同,所产生和要求的词汇也不同,例如中国的道教文化造就了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但是习惯了畜牧文化的英语则产生了“Thegrassisal-ways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fence”,两者含义相似,但是内容本体迥异。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不同的人文地理历史氛围而产生不同的比喻性用语,这些用语都具备强烈的民族特色,在长期的劳动习俗中总结了不同的事理,看到了不同的价值,接受了不同的历史教训,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表达和说法。

(三)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属于人脑中的一项功能,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思维摸不着、听不到、看不见,而是以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外化思维的主要载体,并且展现思维的成果。语言与思维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但是双方又属于不平衡的两端,其中思维决定着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人类思维在具有共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个性,也就是民族性,这种个性反映了人类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交往的障碍。往往导致世界各民族之间和睦关系受到影响的关键因素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语言形式的复杂多样。比如汉语中说“10路车”“三班”,英语却要调转过来,译成“busNo.10”和“class3”。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融合

(一)中西文化渗透的融合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国际上的科技、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都在不断地扩大,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也日渐频繁,加快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趋同和融合。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文化趋同会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直接体现出来,此外,语言的变化与融合也会记录和反映文化趋同的发展趋势。自从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文化开始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接触和交流,大量出现了西方文化的术语名词,例如超市、可口可乐和绿色食品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展现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词汇,例如电子邮件、电脑、电子商务等。这些词汇的出现都展现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发展趋势。西方文化也同样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许多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词汇也出现在英语词汇中,例如Confucianism(儒教)、papertiger(纸老虎)、loseface(丢脸)等,这些词汇都成为了英语中的正式词汇。

(二)语言表达意义上的融合

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同的比喻的民族性,同时也与美学趣味、风土人情、习俗风尚、地理、宗教、历史等因素有关,所以也会在不同的事物上看到相同的价值。例如,在汉语中形容一个人胆子小,经常会用“鼠”来当做喻体,如“胆小如鼠”;而在英语中形容一个胆子小,经常会用“兔”来形容,如“Astimidasahare”。在汉语中形容“事后聪明”时,会取材于中国象棋称之为“马后炮”;而在英语中同样形容这一喻义,则会取材于橄榄球称之为“Mondaymorningquarterback”,因为橄榄球比赛通常在周日举行,而周一上午的四分卫岂不就有“事后聪明”的意思。在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小题大做,经常会用“杀鸡用牛刀”;而在英语中则称之为“Tobreakabutterflyonthewheel”。这样类似的表达,虽然在字面上的意义不同,但是喻义上都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可以通过意义的方式来表达实际的真正含义。

三、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差异与融合路径

(一)得体原则

得体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过程中是一个不可以忽略的关键。无论是处于何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他们都会在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禁忌事项。如果为了追求意义的表达而触犯了他们禁忌的生活词汇,很容易在影响交际意义表达的同时,对交际双方造成情感上的重大影响。例如,当翻译者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中想要表达“落后国家”时,为了照顾其国家人民情感,应将“落后国家”翻译为“发展中国家”,英语则是将其翻译为“developingcoun-try”。这些词汇能够在表达出这些国家发展处于落后状态的事实,也能够避免对方在国际交往中的尴尬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中,不违反禁忌的得体原则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作用。“得体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属于意义上的“融合”,通过彼此语言层面上的“差异”,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实质的目标。

(二)意义原则

翻译在任何一次交际活动中都应表达出最准确的意义,跨文化交际也是一样。所以,意义原则与语境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时,不仅需要注意语言层面上的词汇对等,还需要注意双方的交际背景,以及表达意义是否准确。这主要是因为翻译中词汇的对等并不代表意义上的对等。所以,翻译者还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考虑不同的词汇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保持译文与原文在意义表达上的一致。例如,汉语中的“教师”与英语中的“teacher”是对等的,但是在汉语里,它还表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是一种敬语,甚至对于所有资历高于自己的人的一种尊称。而在英语中其含义相对而言比较单纯。所以,意义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能够让具体的翻译借助语言层面的“差异”来实现意义层面上的“融合”。

(三)语境原则

翻译者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语境。虽然对于一般的研究者来说,语境问题一直与具体的语言有关,但是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关注的语境不仅仅包括译文的具体语境,还包括源语言的语境。只有如此,交际双方才能够顺利地完成交际活动,通过统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现象来完成翻译。否则就会造成对异国文化语境的忽略问题,从而导致翻译工作不到位,无法让读者理解和接受。还有一个毋庸回避的问题,就是有些作品虽然翻译句法上没有漏洞和错误,但是读起来没有英文的感觉。研究者对其解释为汉语与英语交际实践的问题,但也会出现在任何两种语言翻译实践之中。也由此得知,对于翻译效果来说,语境是多么的重要。语境原则指的就是按照两种语言不同的所处语境,通过增删语境因素来完成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意义传达,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语境原则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双方之间既具有共性,又存在着差异,由于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英汉语言结构的特殊性,翻译可译性限度依旧是翻译实践中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研究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先研究的应是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特别是在研究文化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之间的比较上。除此之外,还应对译入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其中也包括读者对其的反应与理解。所以,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差异与融合应,在差异中寻求方式,在共性中寻求规律,在翻译实践中寻求融合。

参考文献:

[1]常晖.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语境差异解读———以武陵源旅游区为例[J].学理论,2011(13):242-244.

篇5

正安县位于贵州省北部,素有“黔北门户”之称。正安县与多个县、区相邻;北邻重庆,南接湄潭,西挨桐梓,西南邻绥阳,东北接道真,东部挨务川,东南接凤冈。其风景秀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但经济却很落后。导致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插花地的存在。

一、正安与周边地区插花地问题

插花地是历史时期存在的一种十分普遍的区域或社会现象,在当今行政区划中也是屡见不鲜。清代学者胡林翼将插花地归纳为“华离之地”、“犬牙之地”、“瓯脱之地”三种类型。华离之地也称飞地,指某地行政隶属于一地,但实际地理位置却处于另一地的包围圈之中,犹如孤岛般与所隶属地区没有连接;犬牙之地则是两地本属于一个行政区域内,但由于中间是另一行政区域,仅有一线相连,看似犬牙交错;瓯脱之地即是绵延脱入他境的土地。杨斌教授在《历史时期西南“插话”初探》中将其定义为“插花地是特定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区域内的各个政区在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穿插交错或各种经界不正之地的总称”[1] 正安县与周边交界地区插花地十分常见,尤其是正安与道真、务川;正安与湄潭等地的插花地现象非常突出。

(一)正安与道真、务川

正安与道真、务川地区插花地较为复杂,由于插花地的存在不利于各地管辖,民国时期,各个行政区划间曾多次作出调整。民国四年(1915年),正安将长滩、打鼓坡、沙窝等地拨给婺川(今务川),婺川将石桥、水麻溪、旦坪、陈家厂等插花地拨入正安;民国七年(1918年),正安县将冯家嘴、水珍珠、瓦厂坝、磨子岩、鹦嘴岩、椿颠寺等地拨给婺川,婺川将上观音、梁岩、潘家沟、插柳台等地拨入正安;1954年7月,将正安县十区新模乡第9村10组划归婺川县第二区珍珠乡,将婺川县第二区高洞乡的一个组划归正安县第五区河渡乡、第10组划归正安县第五区三元乡。1956年,将婺川县插入正安县境内的中朝乡及两县共管的中观场划归正安县;将婺川县丝棉乡的第六、七两村拨归正安县,将道真县铁窑乡拨归婺川县。[2]

直到今天,正安与道真、务川交界处仍然存在大面积插花地,正安县上坝村插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处,被道真县棕坪乡与务川县涪洋镇三面环抱,十分不利于管辖。

(二)正安与湄潭

正安县南面的插花地更为复杂,谢坝仡佬族苗族乡马兰村就像一把钩子紧紧地钩入湄潭境内,呈瓯脱之势;而湄潭县的西河乡则像长了满口利齿的动物紧紧咬住这个“钩子”不放,这类插花地由于面积较小,情况比较复杂,地方政府管理起来非常不便。

二、正安县插花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正安县插花地较为典型的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一)正安县插花地的经济发展情况

班竹乡在正安县处于较为偏僻的乡镇。而且海拔较高,在正安县境内属高寒区,经济十分落后。这与其远离行政中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地图上我们一眼便能看出来这里的插花地情况,同样务川、道真与班竹乡接壤区域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缓慢的。

谢坝仡佬族苗族乡始建于1987年10月,1992年“建并撒”时,合并原来的谢坝、上关、马南三个乡为现在的民族乡,是遵义市的8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属于典型的少、边地区。谢坝是离正安县城最远的乡镇之一,而且马兰地区还瓯脱入湄潭县境内,管理十分不便。这些都是影响谢坝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

(二)插花地的存在带来的不利因素

班竹、谢坝这两个乡镇本身就是属于边缘地带,而插花地的存在更是加重了当地经济的恶性循环。首先,插花地的存在不利于行政区划管理,国家的方针政策难以传达、实施;其次,贫困的边远山区很难留得住人才,使得这些地理位置边远的插花地地区教学质量极为落后,长此以往,便形成越落后越贫穷、越贫穷越落后。还有一点,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那就是边缘地区的治安问题。在历史上,由于交通、通讯的落后,插花地地区时常出现“肘腋之下,皆他境之民,卧榻之旁,悉他人之地。其所应教诲者、应整饬者、应修明者、应捕逐者,皆在数百里之外。”[3] 在这样的情况下,盗匪彼剿此窜,容易藏身。另外,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加快正安县插花地地区经济发展办法

班竹、谢坝都是经济落后的边缘乡镇,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必须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当然,解决插花地的存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清理拨正,适当调整插花地

对于插花地带来的负面影响,各个时期都提出过切实可行的办法,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对插花地进行清理拨正。雍正时期曾大规模调整插花地。道光年间,安顺知府胡林翼,对贵州存在严重的插花地极为重视,曾多次上奏建议拨正插花地,道光年间也对插花地作了清理拨正。咸丰、光绪年间也各有一次对插花地的清理拨正。民国时期的清理拨正就更多了,而且多次涉及正安县。

(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插入务川与道真之间的上坝村便是当地有名的农场,其中上坝茶场最为著名,当地政府可以扶持引进先进人才和茶叶加工技术,大力发展产茶业。

谢坝乡山林覆盖率居全县前列,林中大脚菇、金针菇等野生菌类俯拾皆是;草坡草地面积广,是畜牧业发展的理想牧场。谢坝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满足当今都市人对绿色产品的大量需求。

总之,要想经济得到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杨斌.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1)

[2]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参考文献:

[1]杨斌.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1)

[2]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贵 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贵州省正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正安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篇6

当学界过多地关注监狱内部罪犯的劳动改造、社会化、心理矫治等诸多问题时,却忽视了监狱内部的另一群体:监狱警察。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的特殊性,监狱警察在工作强度、身体健康、心理调适等方面同样面临诸多问题,这种现象亦即监狱警察的监狱化。 

监狱警察“监狱化”,就是监狱警察在监狱这种特殊工作环境中,面对特殊的工作对象,长期超负荷工作,在思想、言语、行为等方面行为表现消沉、冷漠、暴躁、易怒等负面情绪,进而造成身体状况恶化、工作质量下降等严重后果。监狱警察“监狱化”的现象在当前我国大多数监狱普遍存在,也造成了监狱警察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等问题。这对我们研究监狱警察的“监狱化”现象,及早预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监狱警察“监狱化”现状调查 

为了加强对罪犯的劳动改造,我国大部分省市监狱远离都市,地处偏僻地区,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大多数与外界接触较少。在监狱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监狱警察面对形形、性格迥异的罪犯,高强度、高注意力工作,长期以来,造成精神紧张萎靡,缺乏工作动力和成就感,与人沟通时抱有疑虑和戒备心理,对待服刑人员态度蛮横,缺乏循循善诱的耐心。在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新技能时容易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 

具体来看,监狱警察“监狱化”现状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日常行为方面 

监狱警察长期在监狱工作环境中,劝导、教育不同的罪犯,对其进行集体讲话、个别教育或者心理疏导。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自觉地会将监狱内的生活习惯带入平常生活中,在日常行为中出现“监狱化”倾向。在言语表达、与人沟通、惯性思维等方面呈现出负面的东西。长期的这种状况使一些监狱警察遇事不够冷静,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这不但对改造罪犯很不利,同时也极易影响自身家庭生活。同时,长期的监狱工作,使不少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很好,造成在平时交往中,容易自我封闭,不能充分替别人着想。 

(二)工作方面 

如前文所言,多数监狱远离都市,地处偏僻地区,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大多数与外界接触较少。单调封闭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不但影响着干警的生活,还影响着干警的正常工作。据笔者2012年对陕西6所监狱的调查,几乎各个监狱不同程度存在监狱警察流失的情况,部分监狱警察想方设法通过调离、借调甚至辞职等途径离开本职岗位,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在长期单调乏味的工作环境中,面对不同的被改造对象,多数监狱警察对工作缺乏激情,缺乏创新。同时由于担心罪犯脱逃、自杀、安全事故等恶性事件发生,监狱警察心理压力过大,诸多原因造成部分监狱警察工作效率低下。 

(三)心理健康方面 

监狱工作的特殊性,致使监狱警察的职业焦虑现象突出。在与陕西6所监狱警察的座谈中,各所监狱都提出了对监狱警察自身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面对工作压力、生活负担和家庭生活等诸多矛盾,监狱警察比其他职业更加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在多方面压力的挤压下,有相当一部分监狱警察对日常管教工作表现出焦虑与烦躁,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和心理压抑状态。高强度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与相对偏低的工资、福利待遇,导致监狱警察心态失衡。调查发现,多数监狱警察认为自己的付出、所承担的责任与自己的收入不成比例。这无疑使监狱警察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障碍。常年与罪犯的接触,对监狱警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监狱警察常年面对形形、性格迥异的罪犯,与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他们在对罪犯进行教育的同时,所接触到的负面因素与社会不良现象比常人更多。这样的负面影响,在很多的监狱警察中并没有被真正化解掉,如不能及时将之化解,当其达到一定的程度,有可能影响到监狱警察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三、监狱警察“监狱化”成因分析 

就像教师、医生、公务员这些职业一样,任何职业都有它的特殊性,每个不同的职业也会潜移默化地给从业者打上不可磨灭的职业烙印。但相对而言,监狱警察这个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承受的工作压力,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监狱警察“监狱化”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狱工作的特殊性 

篇7

一、调查对象以及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京津冀地区受众对本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使用情况,按区域将受访者分为北京、天津、河北三个组。通过问卷进行调查,在剔除无效问卷后,进行分析。

二、问卷结果

1.访问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频率

受访者对本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认知率较高,大部分受访者均有过访问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经历(如表1所示)。

2.访问本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目的

受访者访问本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目的为获取知识的数量为141人;目的为完成工作或作业的人数为200人;目的为休闲娱乐的数量为123人;目的为从事学术研究的为91人(如表2所示)。

3.本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不足之处

在受访者认为本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存在的不足中,网站链接失效的比例最高,共100人;认为网络资源不够丰富的共89人;认为资源分类不够明确的共75人(如表3所示)。

三、分析与结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所有受访者中,仅有26人从未访问过本地公共

数字资源网站。但是绝大多数受访者对本地公共数字资源网站的访问频次较低,大部分受众对公共数字资源网站的访问频次停留在每半年一次和每个月访问一次这两个区间段。

受对本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访问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往往是在需要完成特定任务的情况下才会访问类似网站,主动性较低。

在受众认为的本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存在的不足之处中,网站链接失效所占的比例最高。

从整体上看,三个组中北京组受访者反映出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不足之处所占比例最低,反映出北京地区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需求。

四、建议

(1)整合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建立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机制,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2)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保障措施。政府应整合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过程中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篇8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是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885年最先提出来的。Wegener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他指出,语境概念包含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说话时的客观情景,二是受话者能够直接联想到的各种成分或因素,三是人的整个心态,尤指交际双方对各自身份的意识程度。Wegener的语境思想在语言学界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1923年,Malinowski重新讨论语境这个问题,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把它应用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和理解之中,并于1935年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概念,把语境研究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语境指的是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所处的整个文化背景。语境、文化和交际三者紧密联系。

一、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形成原因

每一种语境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行。它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人的思想,以至于人们形成了一种价值意义上的条件反射(陈国卿,2001:98)。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的差异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宗教和社会的历史根源。

(一)宗教根源。高语境社会相对来说发展较慢,受多年积累的文化熏陶,有着极其相似的背景只是,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信仰、民族心里、行为准则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要取得交际的成功,往往需要进行察言观色。低语境社会中多半是科技发展较快、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低语境文化的形成也与西方宗教息息相关。西方人对上帝的崇拜强烈的影响了他们对语言的重视。上帝以语言创造世界,人与宇宙、上帝之间的关系自然要靠语言里维系和沟通,掌握在上帝手中的真理也需要用语言去探索和研究。在美国文化中,在沟通的时候强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多由要沟通的信息都用明白无误的、清晰易懂的文字语言传达出来。

(二)社会历史根源。中国高语境的形成也可以从历代统治政策中得出。历代王朝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阶级的统治地位采取的“焚书坑儒”等文化专制政策。“”时期,一句话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灾难,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下,人们更多的依赖于非语言的行为,从而影响到高语境文化的形成。而低语境文化如美国等,人员组成复杂,生活流动性大,居住较为松散,缺少相同的生活经验,很少或不能形成语境的一致环境,因此在交际的过程中借助明确的语言信息来传递意义,以确保不被误解,最终逐渐的形成了“低语境文化”。

二、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交际中的差异表现

任何文化都兼有高语境和低语境的某些特征,根据各种文化中占优势和主导地位的交际活动方式,将不同文化定位在一个坐标轴上,轴的两端分别是最典型的高语境与最典型的低语境。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观的比较发现,在意义传递中,语言和语境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也会导致高低语境文化中交际的差异。

(一)认知方式的不同。高低语境文化中交际的差异表现在人们感知与认识世界的不同,其区别体现在是侧重事物的总体还是局部,即依存性和独立性。一般说来,在个体主义的文化中,低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高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在美国的低语境中,强调的就是个体化的独立性,而传统崇尚集体主义的高语境的中国则更偏重依存性。

(二)交流方式的不同。高低语境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各自的交流方式也大不一样,即直接与间接的交流方式。美国人愿意坦率直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则喜欢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低语境的交际者很少接触社交客套话。他们确实也使用一些表达问候、谢意和告别的礼节用语,但是这些固定短语和惯用语在低语境中的作用比在高语境中的小得多。高语境的交际者在交流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对方的感觉和“面子”问题,习惯于把自己的那时思想隐藏起来迂回,婉转的表达出来,为的是避免双方出现尴尬。

(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人类的交际从语言角度看,可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高语境文化中,语境在意义传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低语境文化中,在意义传递上起重要作用的是语言。低语境的交际者常渴望弄懂每个人说的话,他们希望所有的言词都有意义,经常忽略非言语传达的信息。他们认为交流是有意义的言语信息的交流。他们是回应人们所说的而不是回应人们是怎样表现的。他们对情景,参与者的角色等语境因素不予注意。高语境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中文的表达的含蓄性,平实有节制,感情一般不会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说话比较含蓄,旁敲侧击,点到即止,对语义的准确传达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四)成功交际的责任所属的不同。高语境文化中,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所以高语境中的交际者认为说话者不必在言语中完整精确地表达意思,听话者有责任通过注意言语表达的语境来阐释言语的意思,他们期望听话者在阐释信息意思中负更多的责任,进而推导出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也习惯于并善于从身体语言、沉默、停顿等话外之音去寻找意义。低语境文化中,大量信息都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低语境中的交际者认为对交际成功负责的是说话者或作者,应该通过言语将意思表述得清楚易懂。

(五)获得信息的渠道的不同。高语境文化中的人偏好人际间的信息来源,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者追求、信任并愿意使用客观来源的信息,这一点可以从到美国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和到中国求学的美国留学生的经历中看出。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可能会获得很多以书面形式呈现的信息,如:留学生手册,各类指南,宿舍管理手册,关于不同类型签证,如何换或续签签证的印刷信息等等。到中国的美国留学生可能会得到这类的信息,但不多。

三、结束语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代表,对其交际中的形成原因和差异不同进行对比分析,促进跨文化交际者对两种不同文化交际的学习、理解和尊重。高低语境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然而两个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的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许多冲突和误解。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来自高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就需要做到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及对方的文化背景,培养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培养自己的多元文化意识,消除单一的文化观念,换位思考,对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能够抱有一种宽容、包涵的心态。这样才能够成功的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9

1.教育的目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同时所受旧有的约束也较多,文化价值观上是比较保守的,相对而言,在整体上也缺少一种快速接受新思想的社会环境。中国人深受儒教思想影响,又很重视孔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谐观,约束个性。孔子的“仁”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此种文化传统使得中国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做个顺从、礼貌、谦虚的人。并功利性的追求高学历、好工作这样的目标。美国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传统的思想文化保留很少,善于接受和融合各种文化思想,所以教育发展的约束少。美国教育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父母喜欢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探索,让他们去了解各种现象和本质。美国教育提倡创新,在孩子的性格方面则让他们培养创新和冒险精神,从而建立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让子女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价值观,在个人成就上也会取得积极的效果。

2.教育的主体。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占主导地位的。这主要是被中国长久以来“父为子纲”这样的传统文化影响。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父母在家庭里往往是权威,因此要求孩子守规矩,听从父母劝导,不要有意见。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把孩子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的话的思想,不该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中国孩子的自较小,很多事要闻询父母意见,很多稍大一点的事都是要父母做决定的。比如报考什么学校,培养哪项特长,甚至是婚姻大事还要家长做主。美国家庭教育方式更民主,讲究人人平等,这是跟他们整个社会大环境下追求民主和人权有关的。孩子是教育的主体。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员相待,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会是一种朋友关系,他们会倾听孩子的烦恼,采纳孩子的建议,与他们平等的交流,关系更密切。

3.教育的理念。中国文化中旧有的约束较多,尤其是因为封建小农经济思想的长期影响,导致中国人大多内心较内敛和保守,不大愿意冒险和创造。中国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小时懂得不多,家长应该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做,授以经验阻止其去冒险,让孩子少走弯路,同时也避免了很多麻烦。父母将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把自己的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是生活的全部。因此把自己未竟的理想强加于孩子。中国的父母为孩子设计未来,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大多是过高的。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有“养儿防老”的思想,把教育看作是对孩子的长期投资。有时甚至是为了个人和家庭荣誉而对孩子给予很高期望。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可以改变全家命运,如此一来,教育变得很功利化。这些理念和美国父母的不同:美国父母通常会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再去探索解决方法,不会以说教方式灌输给孩子经验。实践中培养了孩子积极动脑的习惯,加深了理解。美国崇尚自由个性,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生命价值的实现要尊重子女的意愿。美国父母认为抚养教育孩子是超越个人的立场义务,对孩子的教育较宽松和开放。“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是美国社会中大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要求。

中美家庭教育结果差异

由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中各方面的差异,对孩子的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中国孩子性格上大多内向含蓄,做事胆怯,依赖性强,也很守规矩,这样的性格当然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容易控制,但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自信心易受打击,做事保守犹豫。由于父母在孩子面前孩子经常以权威出现,这样不平等的关系导致他们之间的代沟较大,父母或孩子经常会抱怨对方的不理解,孩子被动的执行父母的要求,这样会很难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一旦孩子进入大学忽然自由,会不知如何释放压力,在大学里不再严格要求自己。

篇10

作为文化观念的主要表达形式,文化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类传统文化的总体意识与看法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密切联系着文化与实践的相对关系,促进着社会主义各项活动的进行。因此,可以说文化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必要理论保障与实践指导。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全球化经济日益扩展的进程中,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也要面临更多的挑战。我国文化在不断更新与替换的同时也在逐步适应着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整体步伐。物欲横流的社会正在严重冲击着我国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在冲刷我国五千多年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逐步侵蚀着国民的灵魂。但无论是怎样的现代文化的导入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都不能改变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真谛。浅谈大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导入,我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完善与发展需要对本土文化的坚持,但也必须做到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兼容并济。我们要做的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步剔除并替代糟粕的、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相背离的文化,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文化意识体系。大学英语的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对国外先进文化的引进,只要将我国传统文化与国外先进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合,以我国新时期文化意识体系为科学指导进行文化的提取与定向吸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同时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满足文化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西文化熏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我们必须厘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是孕育语言的土壤,是培育语言特性的源泉。语言在实现沟通的过程中,实质上也是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为了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英语的交际功能,需要适时地进行文化教育,增强学生文化领悟力。不同文化之间又存在巨大差异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还应突出跨文化传播的理念,加强文化知识的输入,以及与英语基础知识的融合。

其次,导入中西文化能够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英语教学中经常涉及一些单词、词组、短句,以及句型等,不少教师仍然采取机械的教学法,学生也一直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法,使得大学英语教学陷入了裹足不前的境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时地导入中西文化,将生动有趣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等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既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另外,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西文化熏陶,既为大学生学习英语奠定了基础,也为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提供了文化食粮。学生在接受中西文化熏陶过程中,将进一步开阔视野,增进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大学生学习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还有利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石。例如有的学生将来会参与接待外宾,或者参与重大国际会议和活动的志愿者工作,了解欧美文化,无疑提升学生的工作质量,也有利于展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面貌,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

二、立足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征,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一)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互动和参与感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以及师生互动的缺乏。部分教师将情景教学课变成一堂“电影放映课”,学生欣然接受,教师轻松授课,看似营造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实则于教学无益,白白浪费时间。教师应将学生的兴趣聚焦于学习上,而不是通过“纯娱乐”的方式对学生不负责。教师应科学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作用,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二)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际交流和合作,全方位提高师资质量

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并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化学习,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性,从中提取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元素。大学教师应以加强自身文化教育为基础,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准确无误地将文化理念和英语教学相结合。另外,大学英语应培养和挖掘自身的优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除了教师自身因素外,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还需积极建构有利的外部环境,搭建科学高效的平台。其一,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定期外派教师到兄弟学校“取经”,定期吸收外校教师来校合作教学;其二,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例如定期外派教师赴欧美学习培训,吸收国外优秀的教学方法。

三、总结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人们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密切,急需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科学高效的沟通渠道。然而,如果交流双方不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语言习俗,就会使沟通产生障碍,甚至发生误解,以及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当今世界,英语具有全球影响力,成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交流语言。因此,大学生需加强英语学习,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影响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因素便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只有减小差异差异才能更好地增进交流。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26-02

1 基于文化差异导入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西方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如果不理解交际双方在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会导致产生很多误解。因此,作为一种全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变的更加重要,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紧迫。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国家的人民如果缺乏对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只会讲对方语言,那么沟通将不会顺畅,因此,大学生英语引入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离不开文化单独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是依靠语言来传播的,学习语言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导入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的过程。而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其次,英语语言结构不但包括单词、短句,还包括词组、句型以及语法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用记笔记、背笔记等学习方法,比较枯燥,从而极其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文化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如果把相关的历史、地理、价值观念以及人文风俗等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的文化知识,将中西方文化精髓结合起来,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就业打下基础,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能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掌握了一种技能,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的自身发展。如:翻译、接待、对外汉语教学、对外贸易等只要与西方人交际有关的工作,学生都可以大胆的尝试,从而在择业的时候,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2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

2.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拓宽教学渠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资源的稀缺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指出了:“由于我国可利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等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获得结果,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校应该拓宽教学渠道,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普及多媒体应用,以多媒体传播西方文化为主,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设多种西方文化课程,如:经济、军事、信仰、礼仪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广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来学习西方文化,要有计划性、阶段性、重点性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鼓励学生听一些英语广播,看一些影视资料等。通过绕口令、猜谜语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外语,并且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英语讲座、小品演出等活动,从而为学生学习好语言打好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2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强教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作为语言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具有系统性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上,把西方文化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才能基于文化差异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交换引用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意见,不断沟通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不但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了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和乐趣。

2.3重视英语语言的教学,注重文化的导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个单词、句子的含义。而引入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是对学生加深学习语言的记忆,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避免学生语言错误,规范学生跨文化交际用语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避免语言的错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英语的应用技巧,也应该注重文化的导入。近几年来,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加强了考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为了准确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要将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结合起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加深对语言的掌握,加深对目标英语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语言体现在整个交际活动之中,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将中西文化差异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课堂,必须要做到讲话得体,恰如其分,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语言与文化内在的丰富内涵。同时,随着对西方文化了解的逐渐深入,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使学生避免由于语言形式不正确而讲出不符合身份场合的话,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交际礼仪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