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成教护理实习自我报告

成教护理实习自我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0 22:12: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成教护理实习自我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成教护理实习自我报告

篇1

医学科学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健康观念的更新;整体护理的迅速推广;高技术带来的护理管理和护理技术手段的自动化、现代化;器官移植技术、生殖技术等大量先进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伦理道德与法律问题;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人的增加、社区保健功能的加强等等,所有这些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应当具备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过硬的护理专业理论与技能、健康教育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之弊端

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体现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对照这个标准,我们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少问题。

1.学制。

过去护理本科的学制为5年,由于学制长,带来了不少问题:长学制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和社会地位等问题,使部分人观念上较难接受,造成生源困难;人才培养的周期长,不能尽快改善高层次护理人才紧缺的现状。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依附医学教育模式,护理特色不明显。采用与临床医学本科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课程结构,基础医学课程在教材、授课内容、掌握重点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同,不符合护理专业的知识结构。临床护理专业课教学内容以疾病诊治加护理要点为主,医疗内容占据大量课时,结合护理的教学内容太少,与临床护理实践不能紧密结合。

(2)理论与实践脱节。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客观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堂、实验室教学与临床的脱节,学校教育与社区和社会的脱节。

(3)课程设置多而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多、分科细,过分强调各学科课程的完整性。以基础医学课为例,我校设置达14门、940学时之多,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公布的护理本科基础医学课程中只设置了解剖、生化、生理、心理学导论、微生物与免疫5门课程、390学时。这种课程结构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4)人文素质教育薄弱。人文课程设置仅能在“两课”中有甚微体现,距离构建一名合格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所需的人文素质相距甚远。

3.师资队伍。

临床护理师资力量薄弱是目前我国护理教育学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临床护理课程教学上,师资以临床医生为主,由于不具备一定的护理理论与实践经验,往往造成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在实习带教上,呈现出大中专毕业生带教本科生、低学历教高学历的现象。

三、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必须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确立的改革思路和目标是: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为重点,以培养一支高素质临床护理骨干教员队伍为根本,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适应医学科学发展以及军队和人民健康需要的能力型、素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是:经过4年的本科教育,把学员造就成为具有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和管理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围绕这个目标,我校在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改革:

1.改革学制。

我国目前仅有本科护理院校18所,12亿人口、120万护士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不到1%,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95%。而美国仅有2亿多人口,1997年统计注册护士26万,护理学士占32%,护理硕士占9%,护理博士占1%[2]。如果把学制由5年改为4年,可以缩短培养周期,改善我国护理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根据我校多年的办学经验,学制由5年改为4年,配套以对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与调整,完全可以构建一名合格的护理本科生所必须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五年制相比,四年制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教学资源,还可以提高招生方面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生源质量。

2.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在四年制的基础上,改变“三段式”教学,调整课程结构比例,整合课程设置,加强各课程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将基础与专业有机结合,临床与专业融合。如表1所示,改革后基础医学课所占的比例明显缩小,人文社会科学课、公共基础课与护理专业课的比例明显增加,基础医学课的学时比例明显降低。

(1)拓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除“两课”外,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所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设了护理伦理学、护理教育学、医学管理学等课程,新增了哲学、大学语文、美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贯彻“以病人为中心”和“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避免人文科学与护理实践的脱节,引导学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2)加强工具课程教学。除增加了英语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学时数外,开设了医学统计学,新增了医学信息检索与交流(讲授文献检索及运用Internet网信息)。

(3)突出护理特色,整合课程设置。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新的学科专业目录重新整合,如将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有关内容与实际结合,开设了病原生物学与医院感染学,减少了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有效地压缩了学时。按照护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及临床上的共性特点,将原来独立开设的内、外、妇、儿、眼、耳鼻咽喉、口腔、皮肤等课程进行整合,开设临床护理学Ⅰ、Ⅱ、Ⅲ,按照病因及发病机制病情判断并发症治疗原则护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病情观察、身心维护等临床护理职能以及从护理人员角度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特色,重视危急重症监护能力的培养,开设了急救护理学。

(4)改革见习、实习模式。实行早期接触临床,从第三学期开始安排学员分组进入病房,进行课间见习和课间实习,并结合临床理论课开展床边教学。学员早期接触临床,可以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学会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需求,将所学理论及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采取不同的见习、实习模式。临床护理学Ⅲ、中医护理学采用课间见习,临床护理学Ⅱ、急诊、心电图采取课间实习,内科、外科、手术室、ICU安排在第8学期集中实习。这种模式有利于学员充分利用病人资源自我学习。在见习、实习中,由护师全程带教,培养学员的专业思想,提高学员结合护理实践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5)规范选修课教学。选修课对于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完善学员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新计划中,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管理,规定学员毕业前必须修满12学分(每20学时记1学分),为拓宽学员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特别规定选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应占应修总学分的1/3。把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健康教育学、科研方法、临床人际行为学等5门课程列为指定选修课。

3.改革毕业考核评估方法。

毕业考核评估必须能够体现培养目标要求,全面评价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我们把考核评估确定为4个部分:临床护理学理论考试(占40%)、护理专业技能考核(占30%)、综述与开题报告(占15%)、临床护理学课程授课(占15%)。

4.加强师资培养。

要确保改革计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培养一支临床护理骨干教师队伍,逐步实现所有专业课程由护理专业师资全程独立授课。我校在护理系成立了临床护理教研室,制订了《聘请临床护理教学兼职教员暂行规定》,根据教学需要,从临床医学院聘请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任主管护师3年以上或具有高级护理职称的临床护理人员为兼职教员,给予相应的岗位培训和待遇,每个聘任期为2年,并要求理论课授课教师参与见习和实习带教工作,以期经过几年的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篇2

一、目的——教学相长

(一)实习生

1、通过临床实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医学实践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和学习工作能力;

2、了解临床医疗及护理的工作特点;

3、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原则和预防措施,掌握临床基本操作技术,初步掌握常见危重病的诊治原则;

4、树立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良好医德医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今后从事临床医疗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带教老师

1、通过带教,对知识温故而知新及自觉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跟上医学发展的时代步伐。。

2、通过教学准备及具体的理论讲课、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技能操作示范、修改医疗文书等教学活动,自我规范医疗行为。

3、通过教学活动、为人师表,提升个人外在形象,从而提升我院医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二、时间

x年x月至x年x月

三、临床教学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活动内容

1、理论大课。每月一次,由科教科组织,主要由高级职称医师主讲。

2、教学查房。每周一次,每次60-90分钟,由科教科与教研室共同组织,主要由中级职称医师完成。

3、教学病例讨论。每两周一次,每次60-90分钟,由科教科与教研室共同组织,主要由高级职称医师完成。

4、基本技能操作。每月2次,由科教科与教研室共同组织,主要由中级职称医师完成。

5、小讲课。每周1次,每次15-30分钟,由高年资住院医师主讲,各科室具体安排。

(二)要求

1、各科室总带教召集本科室带教老师,学习临床教学大纲及医院教学计划,讨论制订出本科室的带教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带教。

2、凡具有带教资格的医师,必须按照教学计划每年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医疗文书修改、理论大课、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基本技能操作及小讲课。教学任务完成后,一周内将相应的教学资料交总带教作为科室教学资料保管。

教学资料包括:

①大课、小讲课的教案、讲稿、PPT课件及讲课记录。

②病例讨论的教案、PPT课件及讨论记录、实习生发言稿(有实习生签名)。

③教学查房的教案及查房记录。

④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的教案、PPT课件及培训记录。

3、各科室制订教学计划时,分层级安排教学任务,促使人人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开展临床教学督导活动。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医师组成教学督导组,对教学活动进行以导为主,督、导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学活动的规范化。

五、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由科教科与教研室共同组织实习生对带教工作进行评价及向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制订整改措施,持续改进临床教学工作。

六、定期召开评教评学工作会议。反馈临床教学情况,研讨改进措施,促进临床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护理临床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岗前培训

实习生来院后,护理部将组织为期两天的岗前培训,主要内容:护士行为规范及护患沟通技巧、护士素质要求、 医院概况、医德医风教育及有关规章制度、实习生管理条例、临床教学管理制度、院内感染控制、安全知识、侵权责任法、应急知识、母乳喂养等。使实习生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及各项规章制度及要求,顺利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二、加强护理带教组织领导

护理部设专人管理, 科室根据护理部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设总带教老师,实行一对一临床带教,带教老师相对固定。科室将实习生入科宣教、实习项目表、患者病情掌握问卷、讲座课件及签到照片、试题、试卷、实习生意见反馈表等存档备查。

三、定期召开带教老师及实习生会议

每月组织一次实习生会议,召开一次实习队长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征求学生对教学中的意见及建议;每季度组织一次带教老师会议,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因人施教。

四、严格教学考核

成立教学专项考核组,制定考核标准,加强教学考核,除不定期的日常考核外,每季度专项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五、根据不同学历分层次带教

根据学生来源、学历层次分别带教,对中专实习生注重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大专实习生则高标准、高要求,要求在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的基础上,树立起整体护理的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本科实习生则注重管理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上一年度教学情况对个别护生特别注意服务意识、组织纪律、交流技巧、健康教育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做到因人施教。

六、定期组织业务讲座

护理部每月组织一次业务讲座,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科室每周提问两次,每两周讲座一次,每月一次护理查房,要求记录齐全并存档。

七、加强教学环节管理

严格实习生轮转签字制度,科室见到护理部签条后方可安排学生实习,实习结束每位实习生必须向科室提交五份完整的护理评估和一份掌握患者病情问卷,科室认真组织理论、操作考试,护理部不定期抽查科室护理评估和掌握患者病情问卷,参加学生出科考试。严格实习报告鉴定管理,带教老师、护士长分别亲笔签字,不具备带教资格的护士不允许签字,学生表现要如实填写。

八、组织教学满意度调查

篇3

血管外科在临床属重要科室之一,其患者数量较多,护理任务繁重。血管外科是主要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科室,就诊范围主要包括动脉和静脉血管病变。最常见的静脉病变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曲张,下肢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以及动静脉瘘等。实习生实习效果对科室日后护理工作水平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一种新型带教模式[2]。是将传统的教学进行翻转,以网络为主体,促进实习生自主学习,而课堂转变为师生交流场所,带教老师与实习生在此进行学习探讨及总结,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目前,此种带教方式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3]。将血管外科护理实习生80例分为两组,探究对其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0年10月血管外科护理实习生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男5例,女35例;年龄19~23岁,平均(21.34±0.1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实习生29例,中专以下实习生11例。对照组男7例,女33例;年龄19~23岁,平均(21.36±0.13)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实习生28例,中专以下实习生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应用传统带教方式:由带教老师严格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实习生进行一对一教学,带领实习生学习本院相关规章制度。完成课堂授课,将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为实习生进行演示,将血管外科护理要点、护理技能等逐渐传授至实习护生。结束带教后,对其进行相应考核。⑵研究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1)由带教老师创建实习生微信群,将学习相关内容发至群内,学习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录制的相关知识视频或文字学习资料等,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明白问题时,应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学习,在必要情况下,可向老师进行请教。(2)上课前,进行测验,明确实习生在自主学习后,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对于知识掌握度较差或学习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纠正,依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进行针对性教学,保证其知识吸收充足性。(3)根据实际病例对其进行相应教学,通过专题讲座、查房、探讨病例等方式对其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使其临床思维能力得以提升。结束带教后,对其进行相应考核。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实习生最终考核成绩,其中包括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评分,每项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成绩越好;(2)利用自制调研问卷比较两组实习生对本次实习带教方式满意度,总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十分满意,60~89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率+满意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实习生最终考核成绩比较:研究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实习生最终考核成绩比较(±s,分)

两组实习生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实习生满意度比较[n(%)]

讨论临床实习是每位医学专业学生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学生从课堂转入工作的重要阶段[4]。护理临床实习的学生在学校已经经过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她们更希望学习的是更多的临床经验及更新的新知识,学生对学习的方式方法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临床实习,可将校内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进行巩固与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实习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等的必要能力,适应角色转换,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会有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带领护理实习生学习临床相关工作,而带教效果关乎实习生今后工作水平与工作能力,因此,护理实习带教效果至关重要[5]。血管外科教学内容较多,见习带教课时较少。带教老师应该了解并疏导见习学生的茫然甚至恐惧心理。带教方式可以采用以激发兴趣导入检体示范讲解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达到激发见习学生强烈的实践兴趣和求知欲望的目的。总而言之,要结合血管外科专科特色,充分运用教学新方法,深入浅出,才有可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以往传统带教模式,即口头为其进行讲解相关知识,导致理论知识计划性与顺序性相对较差,易发生知识点遗漏情况,进而对带教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2007年此种教学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开始应用。而后逐渐引入我国,且被广泛应用于实习生临床带教中。翻转课堂教学首先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鼓励其自主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实习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后,在课堂上针对实习生不足之处加以辅导,共同更新完善相关知识,使其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得以提升,进而提升整体带教效果,促进其日后临床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深受实习生喜爱,完全颠覆以往以老师为中心的带教模式,有效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将此种方式应用于血管外科实习生带教过程中,存在以下优势:(1)视频短而精,学习视频总长度5~10 min,且均为精华知识,针对性较强,同时,视频带有暂停、快进、后退等功能,每个视频针对一个知识点讲解,使实习生学习效果更佳,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2)教学信息明确:在翻转课堂教学视频中,除老师画外音外无其他影响学生学习的事物,使学生学习注意力更为集中。(3)学习流程重建:带教过程中,存在两个阶段,第一“信息传递”、第二“吸收内化”,以往带教过程中,信息传递在课堂进行,而吸收内化则由实习生自我完成,实习生在第二阶段时,挫败感较强,易对学习丧失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况,而翻转课堂将两个阶段进行颠覆,信息传递在课前进行,给予实习生预习时间,而吸收内化则在课堂完成,使其知识吸收更多,同时可有效促进其学习兴趣。(4)及时检测知识:实习生在完成视频观看后,可立即根据视频内容完成后面测试题,对自我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且实习生答题情况可通过云平台进行同步,使带教老师明确其欠缺之处,了解课堂应着重讲解哪些知识要点,进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老师在其中起到的是一种助教、助导的作用,而不是像一般的课堂上所处的一个以老师为中心的地位。课堂上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

此次研究中,研究组考核成绩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翻转课堂教学法在血管外科护理实习带教中效果显著,在提升实习生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其积极性与满意度,可作为血管外科护理实习带教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秀毛.心血管外科ICU临床护理实习带教的难点与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6):123-124.

[2] Wang Xin,Hu Yi.Applic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in nursing practice teaching of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2020,9(2):152-153.

篇4

临床实习是护生由学生向护士转变的重要时期, 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使护生获得临床护士所必需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1]。现阶段院校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士的岗位需求。山东邹平县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 每年承担着多所护理院校护生的实习教学任务, 为了保证实习质量, 使护生成为适应新护理模式的新一代护理专业人才, 本院护理部转变带教模式, 于2012年~2013年在“一对一”带教的基础上, 将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方式应用于护生的临床实习中,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5月在本院实习的护生60人, 其中男生4人, 女生56人;年龄19~23岁;大专40人, 中专5人, 本科15人。教学护士为通过授课能力、民主评议、理论考核、操作考核等项目选拔, 均为N3护士。将60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人, 两组护生年龄、实习时间、轮转科室安排、考核以及带教老师的职称、学历及教学资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带教方法 两组护生均由科室教学护士带教, 前四个月实习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护生入科前先由护士长或科室教学组长介绍工作环境、常见病种、物品药品的放置及实习注意事项等, 然后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法, 一名学生跟随一名教学护士, 护生所有的教学任务均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后四个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观察组在“一对一”带教基础上分管患者, 每人分管1~2名轻症或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每位护生从患者入院迎接患者、自我介绍, 到收集资料、疾病宣教、出院指导, 都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实施。首先护生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找出其健康问题,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护生充分履行责任护士的职责, 参与所管床位的医疗查房, 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护理效果。在此过程中, 带教老师充分放权, 严格监督及检查, 让护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护生操作时做到放手不放眼, 对护生护理过程中的不足, 及时给予指导;对护生的沟通能力、病情观察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重点培养;带教老师引导护生发现问题, 让护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护生护理计划的落实情况、病历书写由带教老师每日检查, 所管患者的医嘱由带教老师协助处理;每日下班前半小时由带教老师进行问题解答, 护生就当日护理患者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向老师进行咨询, 无问题时由老师对护生管理患者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提问, 巩固护生当天在实践中所学的内容。

1. 2. 2 评估内容及方法 实习结束时, 由护理部教学负责人和各科室教学组长组成教学考核小组, 统一进行理论、操作及综合素质考核。综合素质考核应用自行设计的测评表, 包括病情观察、护患沟通能力、护理评估及整体护理能力等分项, 每分项占20分, 总分≥90分为优, 80~89分为良好, 60~79分为一般。护生填写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 患者填写对护生满意度问卷调查。

1. 2.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并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经4个月带教, 观察组护生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2. 1 两组护生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2. 2 两组护生对带教满意情况见表2。

2. 3 患者对两组护生满意情况见表3。

3 讨论

3. 1 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 可提高护生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习护生初到临床, 一切很新鲜, 学习积极性较高, 随着实习时间的延长, 护生实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实习后期, 护生因对各项工作较熟悉而产生懈怠情绪, 表现为工作不积极, 被动应付, 这样不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自主分管患者的模式, 让护生找到了自身价值,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在临床护理工作(特别是自己所管床的患者)出现问题时, 会大大激发护生的主动性, 及时主动询问带教老师或查阅课本或相关资料, 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运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为患者解决需求, 使护生的职业成就感得到体现, 自身价值得到认可[2]。充分调动了护生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与良好的工作习惯。

3. 2 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有利于护生感知目前的护理工作模式, 体验护理工作的全部内容 据对本院2012年38名新护士调查发现, 有50%新毕业护士对优质护理的内涵有所了解, 58%的新护士知晓目前的护理工作模式, 其中13.4%来自学校教育, 实习医院培训占50%, 其他途径占36.6%。以往, 我国的临床护理工作大部分是功能制护理, 把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分为若干部分, 未能把患者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任务整合在一起[3]。由于临床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护理工作量大, 带教老师有时会忽略临床教学, 只会安排学生干这干那, 传授知识和讲解较少。或把一些简单的工作交给护生(如测量生命体征、领药等), 而技术性操作和护理文书书写相对较少, 护生不能体验到目前的护理工作模式。优质护理的开展, 关键是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并对护理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 提出了更高要求, 护士不再是“打发护士”, 而是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协调沟通、健康指导、治疗护理于一体,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生自主分管患者后, 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所有护理、治疗、健康教育均由护生来做, 使护生的工作职责更加明确, 工作流程更加清晰, 有利于护生在第一时间感受护理工作模式, 对优质护理内涵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3. 3 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 护生分管护理患者, 对护生的理论及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使护生明确学习目标, 不再具有盲目性, 找到自身差距所在, 从而努力学习, 有助于“整体护理理念”的培养。护生接触患者的时间增加, 增加了沟通交流的机会, 提高了沟通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专科理论、护理查体及护理评估及健康教育是护士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自主护理患者得到提高, 为护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 顺利适应护理工作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3. 4 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对满意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从83.3%提高到96.7%, 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从83.3%提高到90.0%, 虽经χ2检验所示,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从数值上来看, 存在明显的变化。分析其统计结果无意义的原因可能与调查的样本量较小有关。

3. 4. 1 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提高了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由于护理工作量大, 带教护士常忙于日常工作, 容易忽视理论讲解与操作示范, 护生看得多、实际操作少, 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掌握状况。对护生缺乏人本管理, 把护生看做“劳动力”, 缺少心理关爱[4]。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 让护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时有归属感, 能及时向带教老师请教, 同时带教老师检查护生的工作或师生每日下午问题答疑时增进了护生与带教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护生的需求, 并给予帮助与支持, 提高了带教满意度。

3. 4. 2 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有助于患者和带教老师满意度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护生只是机械性执行带教老师的命令, 甚至在老师指派任务时, 流露出抵触或怠慢情绪, 有的护生重治疗轻护理, 怕脏、怕累、责任心不强[5], 导致带教老师对护生不满意。护生自主分管患者后, 工作积极性高, 主动服务意识好, 主动深入病房关心患者, 主动观察病情变化, 主动完成所管患者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并能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向管床医生和带教老师汇报, 保障了患者住院安全;护生与患者之间沟通交流增多, 有利于患者与护生之间相互了解, 提高了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 曾有多名患者在最满意护士选项中填写护生的姓名, 护理部还收到专门表扬护生的感谢信5封。

“一对一”带教师徒式跟班模式在实习后期会导致护生的依赖心理大幅度的增长, 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服务意识大大下降, 而采用自主分管患者的带教模式能促使护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新时期护生带教模式的改革, 使被动式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 帮助护生树立上进心、责任感, 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情感, 有利于护生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模式, 促进护理人力资源的健康成长[6]。

参考文献

[1] 朱云杰,郑光峰.分层次护理带教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实用医药杂志, 2008,25(3):330.

[2] 石兵,李华英,张利平.“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大专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四川医学, 2013,34(4):569-571.

[3] 马晓伟.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护理管理, 2010,10(4):5-7.

篇5

[摘要] 随着护生招收数的逐年上升和实验室建设的加快,做好高校《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保证实验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实验室除了要加强硬件建设之外,还需做好日常的软件管理,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层次式、科研指导式和学生自我管理三种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分析,就各自的内容和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实际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实验室;管理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 R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34-02

[作者简介] 周艳(1978-),女,硕士,中级职称,山东菏泽人,主要从事高校护理实验室管理。

1 概述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有2/3的课程需要在实验室里通过操作训练来完成,除了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更加注重对学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护理学基础》实验室作为护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基地,是对护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2]。近年来,随着高校对护理专业招生力度的增大,护生人数逐年增长,为护生提供实习的实验室建设也呈现出大幅增加之势。实验室作为实习场地,良好的建设与管理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顺利完成教学科研任务[3]。护理学实验室作为教学的载体之一,它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整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探索新时期护理实验室管理的新模式对于改革和完善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也能够有效推动基础护理技能训练的实验教学模式的革新。

2 三种《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2.1 层次式管理模式

层次式《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管理模式是指由授课老师、课代表和技术员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层次式管理模式[4],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来共同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见图1)。

这三者之间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管理流程,其中,授课老师主要担负课前物品管理和课后督查工作。课前,老师会向全体护生交代本次实验物品的所在位置、具体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内容及步骤等等,而课后则重点是检查学生对于实验室内的物品使用及整理情况,并作出评价。课代表主要是承担课后的实验室训练室的组织演练,并协助老师做好实验室内物品、设备的检查登记以及卫生清洁工作,并及时将发现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技术员负责实验室钥匙保管、实验前后的物品清点检查,负责安排人员进行轮流练习和管理,在实验室开放期间,还需要做好日常的巡视、技术指导等工作,一方面与班长和全体护生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也要经常性的与授课老师做好沟通,以保证实验室教学的质量效果。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由以往的“物品管理”为主向“人才管理”为主,突出了加强对护生的管理,其中,课代表发挥着上传下达的沟通协调作用,也是层次式管理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2.2 科研指导式管理模式

科研指导式管理,即将护生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融入到《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开放的教学过程中(见图2)。

其中,铺床法、吸氧法、鼻饲法、皮肤实验法等等均可以被纳入到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中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护生按照以下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是向护生详细阐述本次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具体阐述接下来的实验内容;第二步是根据实验内容来设计实验方法,并进行尝试和训练,做好相关实验结果的记录;第三步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写出具体的实验分析报告交由老师进行审阅;第四步是老师将审阅后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护生。

2.3 “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开放式“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检查督促为辅的管理模式[5]。当然,这种模式并不是放任学生由其任意管理,而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上,突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行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辅之以必要的教学秩序上的监管和实验技术上的指导。具体来说,一是要先向全体护生阐明开放式实验室自我管理的要求和制度安排;二是要明确向护生告知教学的秩序安排和评价方式;三是发放技能操作流程和考核评价标准手册,并在实验室内放置必要的实验DVD供学生随时观看;四是推选小组长,由小组长来负责本组学员的分工安排;五是实行报告制,即由小组长向学习委员报告学员的实验情况,日常的实验室钥匙管理和物品的检查摆放工作由学习委员负责,最后由学习委员将护生的全体实验及实验室物品情况统计汇总上报老师,老师每周抽查2~3次即可。不设专职的实验室管理员,而是改由教研室教学干事兼管。

3 三种模式评析

层次式管理模式发挥了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弥合了以往实验过度依赖老师的心理,一个层次分为一个小组,可以培养护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科研指导式使以往反复、机械的实验室护理实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形式也更加灵活,对于提高护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思维都具有积极意义;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则更加突出了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锻炼机会极大地得到了释放,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此外,学生自我管理模式中没有设置专职的实验室管理员,改由教研室教学干事兼管,这样对于年轻的辅导实验室老师来说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4 结语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涵盖了基础理论和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技能[6]。护理实验室的开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艰巨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护理学基础实验室指导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验室管理能力[7]。不管选择何种模式,都要与高校实际结合起来,除了上述模式之外,各高校实验管理也要不断完善现有模式,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将人文管理与科学规范管理相结合,鼓励护生参与开发实验室管理,调动和挖掘他们的管理潜能[5],并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护理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

参考文献]

[1] 蔡宏亚,廖少玲,李红赞.高校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开放对护理本科学生的必要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7):122-123.

[2] 张建,宋永慧,邓婷婷.加强实验室管理,确保《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质量[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3):1.

[3] 漆小凤,李芳,王晓燕.浅谈高校护理实验室管理[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2):134-135.

[4] 梁继娟,黄秀凤,韩俏英.《护理学基础》实验室“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探讨[J].护理研究,2012(7):1901-1902.

[5] “学生自我管理”的开放式护理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中医,2013,35(7):1073-1074.

篇6

1、根据患者安全目标,进一步完善各项患者安全制度与规范,如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程序等,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提高用药安全性,保障患者护理安全。

2、监督各项护理安全制度的落实如:对病房药柜内药物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进行督查,注射药、内服药、外用药严格分开放置,医嘱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核对程序且有签字,控制静脉输注流速等。

3、加强执行医嘱的环节管理强化执行医嘱的准确性,有疑问时及时与医生核对,静脉输液要求落实双核对,发药时使用治疗车和服药本,进行各项操作时主动向病人或家属解释取得理解和配合,在进行导尿、静脉留置针等操作时,应明确交待注意事项,防止管道滑脱等。

4、加强护理风险教育与培训针对护理队伍年轻化、新护士技术操作不熟练、解释问题不到位、专科知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制定和落实新护士岗前护理部与科室两级培训和考核计划,开展护理风险教育,提高护士法制意识,培养高年资护士检查和帮助新护士的工作意识,护士长对年轻护士加强业务培训,鼓励报告不良事件。

二、更新管理理念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永恒的主题,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两院区以“等级医院评价标准”及“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为准绳,结合各院区实际,分析护理工作现状,探索质量管理新模式。

1、完善标准,重视环节监控。修改和完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改进质量监控的方法,重视环节质量,融培训、检查、指导为一体,将质控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按省中心要求有计划地开展质量评价活动,通过护理部、质控小组、护士长行政查房、各科室质控员自查等形式进行多方位监控。

2、组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两院区将频发的事件如跌倒、给药错误等作为年度持续质量改进的研究项目,将改进的内容以制度、流程或规范形式进行固化,使规范成为习惯,以控制质量波动。

3、以专业化促护理质量提升。为认真贯彻落实《护士条例》、《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方案》,完善我院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创造有利于参加“浙江省专科护士培训”的条件,鼓励有较好理论基础和扎实基本功的护士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有计划、分步骤地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母婴护理、糖尿病护理等专科或专病领域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专长,能较好地解决实际专科护理问题并指导其他护士开展相关工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护理事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临床护理骨干。争取在5年内达到每科室至少有1名专科护士。

两院区要发挥专科护理小组的作用,伤口管理小组对全院压疮进行了全面的监控与指导;静脉治疗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全院与静脉治疗相关的问题及处理。专科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及临床护士的职业成就感,也为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加强在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知识技能水平

1、制定与落实各级护理人员业务培训和三基考核计划(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等)落实分层次培训,提高护士三基理论与操作水平。

2、按岗位需求举办护理技能培训班,如护理急救技能、导管护理技能、危重病人的观察技能等,提高护士岗位技能。

四、中医特色护理:

1.有组织实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的计划并加以落实。

2.每个病区确定辨证施护病种≥2种,书写辨证施护病历每年≥15份。

3.采取中医护理措施,体现辨证施护,并能正确应用中医术语。

4.积极开展专科(专病)中医特色护理。

5.对中医特色护理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

五、完善实习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根据学院要求,完成教学查房、个案分析、观摩性教学、专题讲座及技能考核,实行师生双向测评,实时监控带教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开展满意服务活动提高护士服务品质

开展温馨服务:

(1)为病人多做一点:多巡视、多观察、多关心、多照顾、多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

(2)为病人多讲一点:多指导、多宣教、多沟通、多解释病人疑问,主动做好健康教育、主动征求患者意见。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提高护士与病人有效沟通的能力,提高护士服务意识和健康教育能力。

(3)让病人方便一点: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提供病人便捷的服务

(4)让病人满意一点:通过开展特色护理温馨服务活动,创建护理服务特色,提高护士服务品质,提高护理质量。

篇7

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教育部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专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为解决这些弊端并且使高职护理教育既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又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以当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核心能力教育理论运用到高职护理教育中,从教育学的视角探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具体的核心能力,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途径。

本课题立足于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所依托的终身教育理念、核心能力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和教学论、课程论的基本原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拓展。

因此,本课题对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及方案。

2. 通过对高职护理德育教育教学实践、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 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探讨提升高职护理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 最后形成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结构体系及培养方案,撰写研究报告与理论著述,用于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 时间为2011 年6 月——2011 年8 月本阶段确立了课题组成员,组建了课题组;认真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达成共识。经研讨搞好课题设计,写好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制订实施方案,在邀请专家论证后,进一步改善方案设计,完善开题报告。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调查法和比较法等。

第二阶段, 调查分析阶段: 时间为2011 年8 月——2012 年1 月此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在校所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现状调查,目的在于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二是针对实习学生的核心能力需求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核心能力培养情况,为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此阶段要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课题组制定具体实施内容,在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课题组成员还要撰写出调查报告学术论文。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列表法和比较法等。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 年2月——2012 年6 月本阶段分为“三块”、“二步”、“一总结”进行:所谓“三块”即是德育教育教学、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教育教学三方面同时针对各部门的研究内容,展开科研活动。

所谓“二步”、“一总结”即是“三块”分别进行前两步走,最后共同一起对研究进行探讨总结。具体做法为:第一步:1.德育教育教学方面:由学生处和德育教研室负责,通过访谈的方式,使学生、教师畅谈对德育教育教学的认识;德育教育教学实施的最佳方式、途径及效果的保持等,由参研人员汇总,做收集材料的基础性工作。本处之所以采用访谈法,目的是减少学生、教师的受约束性,愿意谈,真心说,有利于调查材料真实性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并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2.专业课教学方面:

由护理教研室负责,结合学生调查反应的问题,组织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教师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3.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由实习科和学校附属医院负责,组织实习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访谈,了解他们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实践依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第二步:

1. 德育教育教学方面: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认可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探索学校整体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处开展和谐班级与和谐校园建设活动,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努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 专业课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有效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意识的强化,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尽快进入角色。

3. 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临床实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授学生职业生涯及就业课的教师合作,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再有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请已经就业的和即将就业的学生回校“现身说法”,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明确,踏实学习,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立志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总结”:

就是依据实施方案,教学、管理、实习和临床医院的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重点内容、研究目标,学生特点,在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实施教育教学的同时,探讨如何有效配合,发挥整体资源的优势,进行课题的具体研究。此阶段具体实施中采取边研究、边行动、边调整、边总结的方式。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个案法、调查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

第四阶段:成果总结阶段 2012 年6 月—2012 月12 月本阶段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对所搜集和整理的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形成《卫生职业学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和《高职护理实习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撰写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第二步:对课题具体实施及成效进行评估反馈,聘请专家学者指导研讨,并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

第三步:课题组全体人员对课题进行研讨,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向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结题验收。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分析法、座谈法、统计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注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突出高职护理特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课题立项后,为了让课题组成员更好的做好科研工作,学校不但通过图书馆给课题组订阅了《职业教育杂志》、《高等职业教育》、《中华护理教育》和《护理学杂志》等,还同意购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护理人际沟通》、《临床护理三基实践指导》等开拓教师视野的专业书籍,课题组还要定期学习国家有关高职护理教育的方针政策。通过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更加明确认识到高职护理教育的重要性,感到肩负的责任,从而达成共识,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科研当中去,开阔视野,增强现代教育理念,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2.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1)课题组除在自己内部组织学习交流外,还走出去向专家、学者学习。

①由课题负责人参加河北省教育规划办组织的科研课题培训,会上不但认真听取学习与会专家所作的科研学术报告,还购买了内容光盘带回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它不但增长了课题组人员有关的科研知识,也使大家对做好科研充满信心。

②课题负责人把自己在读研究生期间所学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根据课题计划,分别就自己所学的内容和心得向课题组成员做了汇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为进一步做好科研课题夯实基础,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③课题组鼓励成员参与科研有关学术会议,并把会议有关内容进行整理,供课题组成员学习借鉴,专家学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开拓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拓展了课题组人员的思维方式。

(2)根据计划,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达成的共识有:①是教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的观念,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他们。因为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3+2 护理专业的学生,虽不是在选拔中被淘汰的学生,但多数却是被拒之高中校门之外或是觉得升入普通高中后上大学无望才走入职业院校大门的,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被教师重视,在成长的过程中处于被压抑的环境中,缺少关爱,所以,他们更需要师爱,教师要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可以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切入点。

②是要放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心相待,以诚相交,唯有真心才能换得真情,唯有真情才能铸造出一颗颗火热的心。

为此教育教学要以亲情、温情为开端,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体会到老师确实是为自己着想,是自己的精神父母,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育在学生心灵中“软着陆”,从而学生自觉地跟老师前行或按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行。

③是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准确定位,和学生同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顾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不顾实际教学效果,要和学生充分交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要齐抓共进,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要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全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这是现代护理事业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能够学有所用,实现自身价值的保障。

⑤是要以座谈的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问题研讨,课题负责人要亲自负责进行会诊。研讨会上大家把棘手的问题摆出来,以探究的态度共同研究讨论,出谋划策。课题组每一名成员都要谈出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切磋,使许多“难题”有了好对策,好方法。

3. 为找准课题实施的研究方向和立足点,对在校3+2 护理学生和3+2 护理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由德育教研室和学生处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分析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3+2 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由学生处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由专人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2)由护理教研室和、实习科和校附属医院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分析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3+2 护理专业实习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由实习科和校附属医院组织实习学生进行调查,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由专人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依据,明确了课题研究方向。

五、研究成果及成效

(一)理论成果经研究,课题组认为“德筑人生、技创未来”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核心能力培养中必需贯彻执行的两条线,因为“德”是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进而对社会和他人有所贡献及帮助的前提和保障;“技”是学生在社会生存的基础,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条件,优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追求的目标。“德筑人生、技创未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此理论总纲指导下,课题组达成的理论共识有:1. 明确德育工作具体目标,构建大德育框架,营造全员德育环境氛围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业院校培养目标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到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要紧紧围绕课堂常规的落实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两假一习”为突破口,教管协作,并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职业院校“大德育”框架体系,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优化育人环境,使德育工作更能做到实处。

2. 更新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特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就在于它是在“教育”二字之前冠以“职业”的教育,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有自己的特色,作为教师应从心底深处打破习惯传统和社会造成的主观偏见,尊重学生,热爱护理职业,坚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所说:“把卫星送上天的是人才,使抽水马桶不漏水的同样是人才。”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

成功不一定是“出人头地”、“成名成家”,“安居乐业”,学有所用同样也是一种成功。

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3.深化课程改革,建立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标准课程是育人的方案,它与作为育人过程的教学一起,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三个层面:知识和技能属于同一个层面,是第一层面的目标,它是掌握方法和获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层面的目标就是方法和能力,它概括的程度比知识和技能更高级一些。第三层面的目标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实质上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是最高层面的目标。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内部构成的层次性,完整性,要加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完美统一和平衡。为了科学设置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来科学设置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以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具有广阔知识基础,高度适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专业技术服务人才。课程设置应坚持的原则是:(1)突出核心能力标准以核心能力为主是高职护理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实践是有限的,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使学生掌握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要承担着培养学生某项或某几项核心能力的任务,以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其课程体系。

(2)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向理论和技术创新的转化课程标准要充分发挥其导向性,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把教学的重点从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到形成学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从注重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引向注重它们向临床灵活的应用护理技术和技术与理论创新的转化。课程标准应准确把握理论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合理与适当。

(3)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现今社会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是新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为此课程标准不能只规定知识和能力标准,而要将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之内。专业护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包括具有人文关怀理念,对他人利益和健康完好状态的关心;给患者提供信息做到知情同意;有尊严:尊重个人、群体的独特性和内在的价值;遵守职业道德,恪守伦理准则和执业标准:坚持道德、法律、人道准则。这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单单靠哪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教育过程,因此应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护理教育的过程中。

4.整合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淡化学科界限(1)要合理整合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

高职护理教育要体现“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整合,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如可以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内容可以涉及到护理伦理学,卫生法,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以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考虑增设循证护理的课程。课程内容要涉及到经济学和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通过开设循证护理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打破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整合职业基础课程,按人的生命周期重组职业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整合中专、高职和本科层次的护理教育课程,以减少各个教育层次之间课程严重重复的现状。高职层次的护理教育是介于中专和本科之间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中专、高职、本科之间课程的内在一致性,难易程度的递增性,如在中专课程中将循证护理作为一种理论纳入护理学课程中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该理论即可;在高职阶段,则将循证护理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作为必修课,使学生会用“循证’’的思想进行护理工作,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对于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可以分为护理学基础( 一) 和护理学基础( 二),分别作为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的教材,内容从浅到深,自然衔接而不重复。

(3)淡化学科界限,拓宽基础。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应改变只重视人的疾病而忽视人的社会心理变化的课程体系。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并贯穿于护理程序的应用,要淡化学科界限,合并一些课程,开放学科边界,鼓励跨学科修习,加大人文、社会、法律、心理、行为科学方面的比例,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兼顾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5.改进教学方法,使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护理工作的灵活性越来越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工作情境更加复杂化,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身具有的能力去创造性的解决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而我国护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的灌输式教学,这极大的制约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更加有效的、灵活的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模拟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扮演,练习如何接诊、如何鼓励患者、如何交代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学会语言的组织、语气的使用、动作神态的展示。练就自然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为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案例教学,可以使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疾病,提高其疾病诊断能力。

6.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聘请“双师型”教师参与教学为了能把最新的医护知识和信息教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在实践中, 我们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实践, 引导教师为医院开展技术服务, 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缩小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

7.吸纳社会资源参与教学,增加学生实践机会(1)积极寻求合作,保证临床教学顺利进行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与医院的要求可能出现的偏离,学校可以通过与有关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院校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如:开展护理专业调研、课程体系分析及课程标准制订,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共同商讨确立教学不同时期的工作计划,突出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并把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的正常工作;双方合作承担临床课程教学和共同申请科研项目,互派教师和医护人员到对方单位学习进修等。通过合作实现共建专业、互通师资、共享资源,为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的临床学习,实现临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2)吸纳社区教育资源,缓解医院实习压力随着国务院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重要内容的提出,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全面推开,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行学校实训+ 社区实践+ 医院实习,学校、社区、医院联合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已越来越受到肯定。这种吸纳社区为护理实践环节的教育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缓解了学校因扩招给临床教学医院带来的实习人数急增的压力。

8.建立健全护理教育学生学业考评体制高职护理教师在考评学生学业绩时,不能单纯依靠死板的记忆式考试,要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核心能力,反对以分数高低作为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课业考评要包含学生完成的各种有自己独立见解和观点的研究计划或小型论文等,以刺激学生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辨别知识、获取知识。在设计试题时,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设计情境,或给出真实病例,侧重于考察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实践成果

1. 教师的素质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探索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

(1)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知教育学生、以实力服务于学生,已成为本课题组教师共同的工作准则。一个“以生为本”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在这个群体中已经形成。

(2)教师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科研意识得到增强。

课题组通过多元化的理论学习与定期交流,对教师的功能做了重新的思考与定位,他们重视树立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主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并自觉运用这些规律为工作服务。

(3)课题组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教育理念不但增强,而且自己使用现代技术从事教学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以前很少关注的音频、视频知识也纳入了学习的范围。

(4)贴近学生,关注生命已经成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南丁格尔精神得以传承,并激励着师生前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服务生命;善待生命”的理念已经贯注到课题组每一个成员的行动中。

(5)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教育教学模式,促使大德育框架形成并发挥作用。

整合性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校内课外教育活动和校外教育活动三部分。依次分为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公德与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素质训练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应对灾害生存教育和生命意义教育。其特征为:①整合性德育教育的基本点是一个基础即和谐的师生关系。两大平台即群体德育活动和个体德育咨询。三大整合即专门化的德育课程与非专门化的生涯服务整合、校内学习与校外活动的整合、活动体验与专题咨询整合。其核心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德育,基本目标是教育学生做合格的职业人、做幸福的职业人。

②整合性德育教育是分阶段的德育教育。它分为“准职业人”角色和“职业化”形象的培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职业化”规范和“职业理想”的培养三个阶段。

2. 课题组教师个人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发表国家级论文13 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9 篇,在国家级学会评比中有1 篇论文获一等奖、2 篇获得二等奖;以主编、参编国家级著作3 部。

此外,课题组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还多次获得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和校级先进个人奖励。

六、研究的结论

1. 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要更新教育理念、在态度和方法上要转变为:尊重;服务;引导;帮助。

2. 德育工作过程的模式、目标和方法为:创设环境;人文管理,多角度、低坡度、全方位地进行,教学和管理一体,坚持德育大框架,实施全员德育。

3. 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创建了具有护理核心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在学校多门课程中开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一系列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采用角色扮演法及小组讨论用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广泛应用多媒体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4. 注重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护理操作和动手能力。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模拟实验室、模拟病房进行病房情景模拟实验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

5. 在人文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中,注意和学生专业内容贴近,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实用性;在专业课教学加入医学人文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职业素养。

6.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即减少终结性评价, 增加形成性评价, 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建立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 实践操作+ 综合能力的评价,, 改变由教师单独评价学生状态,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及小组间的评价, 体现师生互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7. 在临床实践时间安排上,将临床实践分阶段安排,即在讲授临床课的同时进行,让学生在学习的整个阶段都有机会接触临床实践,形成“课堂学习—临床实践—课堂学习—临床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在临床实践指导上,借鉴“双重临床指导”的方式,由学校的全职老师和病区临床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使学生可以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指导。

七、研究的展望

1.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对现今的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的学生素质不适应,产生了“职业枯竭”症,如何唤起教师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和教学中去,是做好今后高职护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2. 在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其本心所做的工作都是有利于学生的,但是学生却不接受,教育者的工作是不是存在误区?如何克服这些误区?3. 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需要设计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

所谓核心能力课程是设计、构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系统,实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但目前所提出的课程整合还是停留在原有课程体系上的整合,缺乏对与核心能力相配套的新课程开发,这还有待于我们对核心能力课程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中国德育网;河北德育网。

[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年版。

[3]《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4]《让“准职业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俞松涛校长所做演示文稿[5]《德育应该是快乐的》中央科教所演示文稿[6] 邱桂红. 护理学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策略[ J ].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7] 张贵源. 医学专科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 J] . 医学教育,2000, 6: 12- 14[8] 王克芳, 高庆岭. 护理学基础 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革[ J ]. 护士进修杂志, 2003,18( 12 ) : 1088- 1089.

[9] 张玲芝, 周彩华, 李光兰. 护生临床处置能力在模拟职场环境下的培养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102-103.

[10] 黎燕清. 我国临床护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中华护理教育,2008,5(6):266-269[11] 殷磊, 王艳. 谈护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J]. 中国护理管理,2009,9(1):9-10.

[12] 吴原. 临床教学引发的几点理性思考[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20):106-107.

篇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95-02

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教师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转而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既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所应追求的核心价值。这一教育价值取向值得我们在护理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借鉴和运用。

积极心理学对护理教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ology)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尔格曼倡导起来的。他强调以人自身某些实际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帮助人们在任何情况下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同时,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功能,相信人性中有抵抗障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人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和康复的功能。

在护理教学工作中,教师发现护生经常遇到的学习困难如下:

第一,学习任务繁重,专业知识和技能难掌握。护理专业的理论学习任务较多,专业课程和课时安排密集,需要背诵牢记的知识点和重点较多,护生由于与临床实际结合能力较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很多单靠死记硬背,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困难。护理专业技能特殊,操作要求严格,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将理论知识实践化的综合素质,这对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着极大的挑战。很多护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二,现有医疗技术的局限,对本专业感到失望。现有的医疗技术水平下,很多疾病的病因未明确,治疗效果未能达到痊愈。学生在了解这样的现实后,常常觉得学习方向不明,对护理专业感到失望。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自我的知识否定而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产生消极态度。

第三,护士核心能力的高要求使学生陷入恶性循环。现代护理学普遍认为,护士的核心能力应包括:评估和干预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评判思维能力、预见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这一系列综合素质要求,学校素质教育的不规范,专业课教师的严格要求,职业资格考试的压力使学生形成了“学习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下降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第四,工作内容及社会评价的引导,在实际护理教学工作中一直只是强调疾病护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培训,对其关怀性、服务性和科学性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则多被忽视。即使有相关的素质教育,由于教授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师缺少相关的护理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得护生大部分的素质教育理论无法真正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护生低估这类知识的价值,只进行简单学习或轻易遗忘。

这些客观的因素都会使护生出现几个方面的消极状态,这些消极状态会造成部分护生的学习抑郁感、焦虑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1)学习兴趣减退。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理解和大量需要背诵内容使学生高估了学习的困难程度,觉得“这么深奥(难记)的知识,我怎么可能学会(记得住)”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2)对专业前途的失望。护士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产生了失望,甚至中断学业或转投其他专业。(3)知识面狭窄。长期对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钻研,对素质教育的忽略使学生的能力畸形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很丰富但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事情常有发生,使很多在校学习成绩好的护生感到挫折,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因此,在护理教育中恰当地运用积极心理学,使学生建立积极地自我观念、积极的学习情绪体验、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积极的教学交往,意味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了幸福感。护生不再只是看到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和技能现存的缺陷与不足,更重视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给病人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再只是感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压力和困难,更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带给自己能力的提高,让护理教学工作在积极的氛围下取得更好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原理

对护理教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有三大主题:第一,积极的情绪体验;第二,积极的人格特质;第三,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通过三个途径:快乐、参与和有意义来引导人们通向幸福和快乐。这些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对护理教学工作带来了以下启示:(1)关注护生情绪,教会护生体验积极情绪。(2)引导护生寻找自身人格中的优秀品质,并把这些个人优势、天分和潜能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去。(3)为护生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护生在其中发挥自身优势,认识专业价值。

积极心理学在

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配合专业课程安排适当的临床实践 按进程学习理论知识和实习操作。减少操作练习时间,把相应的练习时间安排到医院里进行相关内容的见习实践。然后安排课余时间以自愿形式进行操作练习。安排学生定时深入社区,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宣教。并轮流安排学生在学校设立的社区服务站值班,接待各类社区健康咨询的人。每次实践回来写实践报告,列举本次见习中自己亲自进行的各种专业技能操作或卫生宣教的内容,并写出心得体会,总结效果。让护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在病人身上体会护理技能的实施。帮助学生实现“课本应用”、“模型真人”的转变,享受专业知识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

素质课程的教授内容要注意围绕专业实际情况进行 比如,在心理学方面,应着重对有关各年龄段的病人心理、用药心理、心理护理、支持疗法等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知识进行详细讲述。在医院见习期间,除进行专业技术操作见习以外,还要求进行与病人的沟通、健康教育等练习。要求学生把在见习和宣教咨询中的心得体会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记录下来,并定时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进行相关的讨论,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引导护生寻找自身人格中的优秀品质

在护理实践中发现护生自身优秀品质 在阅读护生的临床护理实践报告或做经验交流时,要注意在他们记录或描述的细节上给予积极的评价,比如:“你能这样做真是太棒了!病人一定在心里夸奖你了。”“这样做的效果好像很不错哦,希望以后也能坚持。”“真的吗?老师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啊,能详细跟老师描述一下吗?”让学生在细节中找到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天分和潜能,增强其职业自信心及学习积极性。

将优秀品质运用到护理工作中 已经明确自身优秀品质的护生,我们就应鼓励他们把这些品质运用到护理工作中去,在“实践总结实践再总结”的循环当中逐步形成有自己个人风格的工作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检查、自我改进这一终身受益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三)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

体验积极情绪,调控消极情绪 在素质课堂上教会学生关注自己的情绪,学会把各种情绪用文字记录下来。把引发诸如“后悔”、“糟糕”、“伤心”、“遗憾”的事情写在白纸上放进一个盒子里密封起来,并在盒子外边写上自己最美好的经历,最幸福的感受等,并和同学共同分享。这样可以有效缓解消极情绪,唤醒积极情绪。

遇到挫折时,寻找挫折的积极意义 有护生在实践报告中写道:(1)我今天一大早就去到见习科室,可是那里的护士好忙哦,都没有人理我,我只能呆呆地站在走廊那里,站了20分钟!才有护士来问我来干什么?看来临床的护士都不怎么乐意见到我们。(2)我今天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什么都不能做,就只是跟着护士老师的屁股后面走来走去,唯一做过的一件事就是老师叫我去丢垃圾,我感觉我去见习就是去给医院当清洁工。(3)今天有个病人问我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跟他说我不知道,结果病人说:“什么都不知道,你当什么护士!”我想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护士了!

针对这些护生在实践中常见的挫折,我们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和护生一起共同去探讨其积极的意义,并把这些积极的意义列举出来,利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共同寻找解决这些挫折的有效方法。

(四)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影响病人

这是使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护理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单指护生在学习中自己能拥有积极的心理,并且能把这种积极的心理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传递、感染病人。使每一个病人都能拥有积极心理的力量,用积极的能量去面对疾病,建立属于自己的高质量人生。

总之,护理专业由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技能操作的强实践性,故护理教学工作存在其独特的困难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如何在护理教学工作中发现和最大限度地调动护生的优势、天分和潜能,是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培养护生的积极心理,为临床护理工作输送专业知识技能优秀,身心健康的准护士是护理教学工作的目标,也是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

[2]陈文,吴秋莲.护理本科教育中的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0,15(8):502.

篇9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给予式”教育模式,逐渐过渡到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吸取式”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翻转课堂应运而生,我国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将翻转课堂引入护理专业教学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本文在分析翻转课堂的发展的基础上,就其在护理教育用应用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又称翻转教学(Flippedteaching)或翻转学习(Flippedlearning),指教师在课前提供不同形式与教学相关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对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师生利用上课时间进行面对面的答疑及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1]。学生们在课前利用各种资源去了解、认知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在上课前,对知识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节省了课堂上重复灌输知识的时间,老师在课堂则中扮演激励、解惑、澄明的角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也监控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2]。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美国,2000年,MaureenLage,GlennPlattandMichaelTreglia在论文中介绍了“翻转教学”的模式及取得的成绩,当时他们并没有正是提出“翻转课堂式”的名词[3]。同年,JWes-ley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将互联网作为翻转课堂的工具,进一步明确是翻转课堂的基本形式[4]。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中学老师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5]。2013年,来自乔治梅森大学NooraHamdan博士及来自皮尔森大学的?KariM.Arfstrom博士联合翻转教学网共同了《翻转课堂白皮书》,里面提出了翻转课堂的四大支柱:灵活的学习环境(FlexibleEnvironment)、学习文化氛围的转变(LearningCulture)、精心准备的学习内容(Intention-alContent)、专业的教育者(ProfessionalEducators)。他们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拘一格,但这四大因素是影响翻转课堂成败的关键[6]。就此,翻转课堂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2翻转课堂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翻转课堂在理论教学中的的应用

张玉红等在《妇产科护理》课程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听课变为学习的主导者,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宗旨,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7]。黄绍金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结果显示,翻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知识理解和记忆、锻炼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等优于传统教学模式[8]。李佳将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应用于护理本科生《内科护理学》理论教学的部分章节,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缓解了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9]。赵红等人将微课方式“三位一体”翻转教学法应用在《基础护理学》的理论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效果[10]。杨慧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在护理管理学课程中利用微信和微课建立该课程的交流学习平台,实施翻转课堂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主观评价上都有积极肯定。但有部分学生表示有压力,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学习,学习任务的加重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11]。

2.2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高颖借助移动教学平台对《护理学基本技术》进行翻转教学,并通过考核、问卷调查护生理论、操作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态度,统计分析教学评价效果,得出此教学模式在提高护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态度,培养护生的各种执业能力方面有促进作用[12]。刘继红采用小组捆绑式对学生进行护理学基础实验考核,通过“团队协作、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和理论知识”7个方面进行评价,认为此法优于传统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13]。庄淑梅对56名护理本科生采用微课进行护理实验教学,从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核、自主学习能力测评三个方面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得出目前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护理实验知识和操作技术的掌握和应用[14]。杨志刚、刘佳等将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应用在外科学基础静脉切开术教学,并利用改良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OPS)评分表及调查问卷客观评估学员学习效果,初步结果显示对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在操作性强、关键细节的内容上较之传统教学方法有明显优势。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反映课堂讨论的部分内容与讲课视频内容有重复,有可能会影响预习的主动性[15]。

2.3翻转课堂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阶段,也是缩小护生理论与实践差距的重要过程,在繁忙的临床实习、工作中带教人员采取有效的带教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16-17]。胡莹莹将在急诊病区实习的63名护理专业学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施以传统式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结果显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实习护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满意程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18]。文芳等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实习护生手术室临床护理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微视频及查阅文献,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知识内化阶段,学生通过汇报自主学习的相关知识,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及补充发言,使所学的知识点进一步强化,最后,教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不足及错误之处予以补充纠正,该研究认为此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19]。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律性及临床老师的带教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否则,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3新形式下护理教育开展翻转课堂的机遇与挑战

3.1我国护理教育开展翻转课堂面临的机遇

当前,互联网在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新焦点问题[20]。翻转课堂是以微视频为导入载体的直接指导和建议式学习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是基于多元化信息资源的教学中心转移[21]。因此,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和推广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2011年萨尔曼•可汗以数千个涵盖不同领域的教学视频为基础,成功创办了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可汗学院,使翻转课堂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关注[22]。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发展,翻转课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背景、教学理念及实施方法[5]。斯坦福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等多家高校也逐渐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23]。普渡大学VickiSimpson等人将翻转课堂引入护理教学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在学生参与、学习的灵活性及和学习的自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24]慕课的发展也推动了翻转课堂的发展,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在线资源教育平台如Udacity、Coursera、edx及我国的爱课程和网易云课堂联手推出“中国大学MOOC”、上海交通大学创立“好大学在线”等的发展也为翻转课堂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在线视频资源[25-26]。

3.2我国护理教育开展翻转课堂面临的挑战

3.2.1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传统教学模式的流程是“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授课内容进行课后复习,是一种“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则打破了这一流程,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以学定教”的模式[27]。首先,教师要具有熟练的视频制作技术或者充裕的资金支持与专业的制作公司合作共同完成课前视频制作这一过程,另外还需具备可供视频播放、便于学生检索的网络平台;其次,从传统课堂上单向“传授者”到翻转课堂上双向的“引导者”、“协助者”、“探索者”,要求教师除了对授课内容熟练掌握以外,还需把握课堂的氛围、与学生的互动、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等多方面的节奏,否则翻转课堂可能会流于形式。

3.2.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要求

从翻转课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利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课中进行讨论、汇报和反思,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独立思考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针对翻转课堂是否适应所有的学生这一问题,很多专家也有不同的意见。叶艳胜等人认为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和互相协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和个人反思的环境下获取更多的成功体验[28]。尹华东在研究中得出翻转课堂能够增加学习兴趣,但对增强学习动机效果不佳[29],杨慧等也得出对于学习自主性欠缺的学生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尚待观察[11]。因此,适合不同学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061•2017年04月牡丹江医学院学报Apr.2017第38卷第2期JournalofMuDanJiangMedicalUniversityVol.38No.22017

3.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

教学评价是验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方法顺利实施和推广的必要依据[30]。目前,在我国护理教育领域使用比较多的评价方式是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核结合自主学习能力测评的方式[14,18,31-32],也有部分研究者使用自制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或者采用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9,21]。翻转课堂学习过程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因此,李成严等人认为评价体系也许包括前期评价、相互评价、主观评价和期末评价4个过程[30]。田国双等人也提层次分析法的教学评价方法,此种方法将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分析结合起来是一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33]。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统一评价模式。

篇10

1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和先进仪器备的不断更新,培养高质量的急救护理专业人才,实现与国际急救护理学教育接轨刻不容缓。《急救护理学》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面对急诊科室和ICU的工作特点,实习护生能否尽快地融入与急诊护理实习取决于护士是否能将常用急危重症救护技术灵活运用于实际临床病例之中,必然更加突出强调其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如何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培养本科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操作技能。本研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设计进行《急救护理学》实践教学设计,充分评估学生和教师等各种教学资源,帮助护生建构学习内容,引导护生积极反思,着重培养护生团结合作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设计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进一步发展的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学习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通俗来讲就是:学生学习或掌握的知识不能被看成由教师直接传给他们的现成的东西,它必须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科(专业)认知结构,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成的。护理教学亦是如此,护生在校学习知识的过程,不能仅仅是“灌输一吸收”的过程,护理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如何将学生置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使其为主体主动建构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枯燥、抽象的医学、护理知识使抽象的趣味化、形象化,才能使护生更好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constructivistlearningdesign,CLD)主要由6个基本部分组成:情景、小组、桥梁、任务、展示和反思。作者本人根据两年的急救护理教学经验,借用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精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质量方面,同时将CID的基本构架应用于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从情景设计到反思反复循环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准备

3.1教学主体我院四年制本科护生,与内、外、妇、儿护理教学基本同步进行授课。根据CID的基本核心“学习者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了解护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水平和学习特点。《急救护理学》的教学宗旨是要把增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有研究表明,在急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培养护生信息检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2学习内容急救护理学涉及的知识几乎涵盖了医学、护理学领域中的所有学科。而我校仅有36个学时的时间来完成所有知识的讲授,不可能做到讲授每章节的内容,为了加强本学科课程与其他临床护理课程内容上的衔接和交叉渗透,授课老师仔细分析研究我院临床护理学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做了基本的调整(理论上采取以教材为模板,调整、合并、删减重复部分内容,增加实用性内容,实践教学中多采用综合病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课后采用开放性实验,保证每个学生对操作都能很好掌握和理解),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3教学资源我护理学院历史较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实验教学资源有限(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设备),为了在仅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院临床老师在积极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积极注重自身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为了不与临床脱节,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沿性和实时性,临床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临床进修、培训。此外,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1O余人,固定一个老师带教,这样就避免了上大课,加强了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保证了小组教学的效果。

4学习设计

4.1确定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时数以“休克病人的抢救和监护”实验项目为例阐述。我们都知道外科护理学中也有“休克”章节,但是针对两门课程讲授的侧重点不同,急救护理学重在抢救过程中急救技术和复苏后的监护项目的应用,所以为了避免知识的重复、理论学时不够用,我们将重症监护技术和休克结合讲授,具体方法为在用2个学时课堂上介绍常用重症监护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个时候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多媒体的展示并没有一个很感性的认识,而后将休克放在实验室进行(2学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逐步引出抢救过程及监护项目,然后针对各个项目逐个介绍和操作演示。这样就能很好地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现了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4.2设计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以多发性创伤休克为典型病例,在查阅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其完善、真实,同时确定此次情景教学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展开形式(病例讨论:病例汇报——讨论——答疑、点评——视频——演示——练习——模拟——讨论)。

4.3小组安排小组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互动的机会,而且是学生专心处理学习情景的一种形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危重病人的抢救通常不开一个急救团队的合作,急救护理教学中尤其要向学生传授这样一种意识和精神。我校学生至入学以来的实践课都是固定分组进行,故两年多的合作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彼此有了一种默契,此外,对于不同的实践项目,教师还要考虑几人一组能更好地来完成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女休克病人抢救的配合中可将4名或5名护生分为一组。

4.4搭建桥梁桥梁是指护生在新的学科内容学习之前,已经拥有的知识水平,护生只有在熟练掌握已有相关知识并能正确、熟练运用它们的前提下,才能集中精力致力于学习新的内容。这就要求老师每次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对学生的知识状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我们应考虑到学生可能掌握哪些相关知识?对此部分知识的运用程度如何,同时上课之前简单向学生介绍教学的内容和设计,便于学生课前运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

4.5策划任务如何选择和策划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任务是发展一个有效学习情节的核心,也是对护理老师的一大挑战。首先要保证所设计的任务(问题)是正确的、有实际意义的,其次是这个任务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这就要求老师设计任务之前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萌(对于这个教学内容学生喜欢怎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学生会问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学生会对这些任务怎样去诠释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此任务当中。当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老师要时时去评估任务完成的情况,必要时做出调整。在“休克病人抢救”教学时,要置学生于“急、危”情景状态中,可安排小组进行抢救配合的讨论和模拟,此时即涉及“心肺复苏术、除颤、吸氧、静脉穿刺、人工呼吸器的使用等多项临床操作的实施和配合”。这样一个大任务又可分为多个小任务,使学生一步步地去深入完成。

4.6安排展示展示则是让护生公开介绍自己或本组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在执行和完成任务(即讨论和专科操作)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护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汇报讨论结果;解释他们的思维活动;角色扮演或演示操作方法等。

4.7引导反思传统的教育系统认为学习就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而实际上能够回想起某个事物并不意味着你已经理解了它或者知道怎么去运用它,同一个问题,换个问法或者置于不同的场景之中,学生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怎么去解决问题。故在整个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特别强调学生针对所学问题或所模拟场景不断地进行反思、讨论,其做法是可以要求学生书写反思日记(例如我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产生的新观点或疑问?根据这个情景和案例我对护理有哪些认识?如果遇到此类相似而又不同问题时我应该怎么样去处理等)“在我校则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开展,我们改革了以往的实验报告书写格式,不再采用“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内容”等格式,而是根据不同实验项目,急救老师可以以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要求设置实验报告的格式,对于“休克病人的抢救和处理”,我们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①关于此例休克病人的抢救措施中,你组实际讨论结果与老师点评讲解的答案不一致的地方有哪些?对于不一致的原因你是怎么认为的?②你认为对于抢救过程中的医护和护护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最后定论符合你心中的要求和答案么?请说出你的想法。③对于休克病人的主要监护项目中,每个项目的意义和正常值你是否掌握?每个项目的观察和护理要点你认为都合适吗?不合适的请说出你的理由?④假设临床工作中遇到此类病人,根据目前所掌握知识你认为自己能很好的去处理和应对吗?为什么?⑤对其他类型的休克、抢救和护理措施有什么不同?你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⑥此次课程结束以后我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具体的提高和锻炼?⑦如果让我来设计这个实验的话,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5讨论

急救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它要求医护人员运用救护技术第一时间解除危机病人生命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实践技能教学,如何利用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去系统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施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仍需要高校教育者不断的思考和研究。利用建构注意教学观指导实践教学不仅避免了一直以来课堂中老师唱“独角戏”的情景,更为充分实现本科护生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运用建构主义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学生的分组方式与支持学生共同思考进行意义建构的方式是学习设计的中心学生可在同伴的指导下学到不同的东西,并且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平等机会。此外,这种方式还能使学生对概念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在记录小组元素时,需要回答3个关键问题,学生:您会怎么样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材料:学生会利用哪些材料建构意义?设备:为了促进学习,你会如何分配设备?(采用哪些实验器材,数量多少)

5.2鼓励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论对错均给予肯定的评价,久而久之,护生会认识到: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讨之后对想法和观点的合理而清晰解释才是最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护生最终会喜欢参与讨论,这种思维过程的培养才是本科护理教师的实际教学思想所在。注意在展示过程中常常需要教师或同伴的质疑,这样展示者才能明确地阐明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也可以激励护生主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教师的质疑和阐述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强调重要知识点的同时纠正或修改瑕疵和问题之处)。

5.3采用课后实验报告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反思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实践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问题,让学生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书写报告的过程亦是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此外,通过实验报告老师还可以初步地评价教学是否达到期望的教学,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指导我们进行改革和完善教学。

5.4急危重症医学发展的同时对急救护士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师应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另外还应注重自我防护意识的传授。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95-02

一、“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采用实际实践的教学方式,主要使将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实习工作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真正的知识,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获得有效的实习经验使得自己在日后参加工作时能够快速地进入状态,更好地展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工学结合模式主要应用在高等职业人才培养中,将实践和理论学习充分的融合到一起是现代教育的改革后的主要目标,充分地利用工学结合模式的优点,引导学生进入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到知识,充分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校需要高度重视教学环节中的3个关键点,将教学模式改革的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尽可能地保持学生的实习工作与知识学习的一体化,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式的学习提高。在国外的职业技术教学中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的职业教学中,高等职业院校正在将工学结合模式推广,让工学结合模式成为中国高职院校改革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的工学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实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前两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校内实践,后一阶段是第三年的岗位实习。本次的教学实践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讲解书本中的重点知识。本阶段称为基础阶段。第二阶段是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增加实践经验。本阶段称为专项训练阶段。第三阶段是岗位的实习训练,学生将参与到社会工作当中去,充分地学习课外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校内训练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岗位上去。我们已将2010届新生投入到本次的教学实验当中去。

二、分析结果,总结优、缺点

对实验后的学生进行统一的结果评估,采用普通的纸质+实践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观察不同学生学习理论和技术的水平,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学生的卷面成绩和实践考试结果能够得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但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加强和巩固,所以对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还是有利有弊的。工学结合模式教学的优点:从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工学结合模式是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模式。首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其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的提高知识的巩固效率,充分的掌握学习的技能,能够在工作岗位中熟练各种操作技术,更进一步的接触自己的未来工作。最后,工学结合模式除了能够让学生巩固自己的知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学习到书本以外的实践经验,帮助自己接近未来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综合性能力和水平。

三、“工学结合”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缺点

经过一些教学实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应用工学模式并不能很显著地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更深层学习,而取得更优的学习成绩。也就是说,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只能较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也不是什么都能学到的,例如在培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与能力,同样也会有学生反应对此并不能有多大帮助。在我国19世纪中期,就已经有了工学结合模式的存在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种中国性质的工学结合模式。像工学交替模式,考虑教学和实践的时间,进行分隔安排。让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同样得到体现。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中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宗旨。而订单式的工学结合模式,则是针对市场需求,一些用人单位与学校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毕业后便可直接到一些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工学模式。也有两段式的预分配模式,学生先在公共课程、理论课程和技能方面进行学习,重视实验与实训等教育环节。再进行预分配教育,即对一些职业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学校和企业则各派出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然而工学结合模式也并不就等同于这些教育模式,而是在学生学习空余的时间里,学生在一些岗位上实践的模式。在医学教育方面,这一模式虽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积累岗位实际中的认知等方面却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刚开始不久,在对专业知识的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就会使得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当然,在一些二级医院,见习生较多,每个人的工作量又很大,就会出现工作人员并没有充足的时间为学生讲解。学生自然是无法学习到更多的,那么教育效果自然无法得到体现。而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初步掌握了仪器的使用方法之后,在一些三级医院或者门诊实习,自然得到的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的机会就会大有增加,随之,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增高。于此分析,可对于工学结合模式的缺陷做出较好地解决对策。因为,在医院或门诊,护理工作在基本操作技能上并不做分科,带教的老师可以给学生更多、更细致的指导和帮助。可以首先让医学学生先到镇、街门诊等一些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习,在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再去一些二级医院进行见习。当然,见习前的学生基本操作和自动化仪器的使用,是要进行一定的训练的,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进入临床护理之后不至于成为带教的麻烦。在学生进入实习前,也需安排学生的临床见习,这样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常用护理项目的临床应用的理解。当然,各种考核与评价报告也是要做的,工学结合期间,关于学生的锻炼和评价应是多元化的,注重专业,以及各方面能力的考核和总结。学生的自我评价,实习期间护理科的相关评价,学校评价、互评等都是相关评价的方面,对于评价内容,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工作态度,理论知识素质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皆应在评价范围内。学校和相关用人单位、学生应形成教学、见习、评价考核体系。以此保证学生的专业培养效果和提高人才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对于现在,我国国内大多数医学类高校都采用着两段式教学模式进行。在学校先进行理论学习,再安排实际工作实践。这样在学校期间是不能再有整段时间进行岗位实践,所以利用业余时间让学生对医学护理技术专业学生采取工学结合模式会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探索,到现在还是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那样才会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技术性医学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