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17 15:34: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语文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篇1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同时与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如兴趣、信念、内驱动力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中,情感起着一种侦察机构的动力功能,监视着信息的流动,唤起主体对信息的追求。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更是贯彻情感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充满积极情感的和谐的语文教学情感氛围,师生双方才能融洽,语文课堂教学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激感因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提出以下看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育的客观依据,其中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新课标下的现有的众多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了文学艺术品质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多地体现了时代精神。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悉心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再通过创设情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这样,才有可能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创设出一种极富陶冶力量的情境,通过引导和培育,潜移默化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展示情感过程,保证教材内容的引人入胜。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常常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辅以声情并茂的朗读、烘托渲染的背景穿插等手段,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达到文意的理解与情感体验的统一。例如,在讲授《归去来兮辞》一文,教师可以采用朗读引发先声夺人,再补充人物介绍及背景材料,放图片和录像,让学生增进了解,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讲解《滕王阁序》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幅海天一色的壮丽秀美的风光图景,并让学生听录音,看课件,通过渲染气氛,以强烈的感情引发学生的兴致,自己疏通文章的内容。这样在生动形象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升华。

二、充分调动教师自我的教学情感,以情带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与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那么,他的教学一定是充满激情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情感是学生情感培育的催化剂,教师应该用他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情感世界,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使枯燥的语文教学成为一次学生的情感体验之旅.要做到这样,首先,教师必须挚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爱这种情感是最有感染力的,也是学生最能敏感体会的,学生对老师也因此更尊敬,更喜爱,并且,还常常会因为爱老师而爱上老师所教的学科。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爱,也不会有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语文老师付出赤诚的爱心,才能以情动情,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语文老师的爱,首先是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以充沛的精力、忘我的工作、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之中,才能使学生对老师及其事业产生敬佩之情进而喜欢上语文课。其次,教师应深入体验教材蕴涵的情感。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自己首先要被课文中的情感所感染和打动。因此教师首要的是练好内功,不断夯实思想内涵,提高文学艺术修养,丰富人生阅历,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如是,教师以愉快的心情,和蔼的表情,亲切的语言,充沛的情感,飞扬的激情,必能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与情感激荡的海洋里畅游,让语文学习回归到它应有的要义。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以真心热爱学生,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愿意和老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向老师传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师生这种真诚相待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营造情感氛围的基础,从而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人格被尊重、被欣赏,那么他们就会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上好语文课,也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忠告与批评,使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活泼、生机盎然地开展,以达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全方位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阅读教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网络下载软件、网上查寻资料等与学生相互交流等方法来完成语文的自主性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扬长避短,而不能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的情况而一味地配上多媒体课件。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选文,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感,在情感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此类选文就不宜用多媒体课件从头到尾讲解,而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品读中领悟,在情感的浸润下获得新知和美的享受。而相反,有些知识的学习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在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生动,而且还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采用讨论式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情感。此外,启发式、辩论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写小论文等有趣的教学方式,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和培育学生情感世界,重视情感因素的激发和体验,对于活跃语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贯彻素质教育原则,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回归语文学习根本目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篇2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愉快教育

(一)开展愉快教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我们教师总是让学生读一些类似《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书,其实这些书对教师自身的帮助也很大。我前段时间研究了一下《弟子规》认为,这样的书能够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让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注重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得到学生的认可,在一基础上再开展愉快课堂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必须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因为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好好教育学生,让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十份耕耘十份收获。只有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开展愉快教育,提升教学效果。

(二)在愉快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使用不文明的语言

篇3

高中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不断富强的承担者。正处于高中学习阶段的少年渐趋成熟,形成自己的认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好奇心盛,模仿能力强,追求个性,在追求新奇刺激的体验时,易受不良思想影响陷入犯罪泥潭。据有关媒体的报道与权威部门的公告,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约占违法犯罪的16%,部分城市甚至高达20.4%。这一严峻的数据与现实给我们学校、家庭与社会敲响了警钟,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也是当前学校要切实开展的工作之一,更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即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育人必先育德,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语文课堂为阵地,渗透法制教育。但语文课不是司法课,把法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把普法知识渗透到语文学科中,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1深究教材,定“法”切点

高中语文学科更多的是人文情感以及生命教育,几乎没有直接进行法制知识讲述的,要在没有法制知识的文章中进行法制教育,就要努力对教材进行再挖掘,找准法律知识的渗透点。苏霍林斯基说过:“课堂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得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处于一种思索活动。”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课中法制教育的契机和教育因素,把握课堂时机进行思索活动,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的熏陶,避免空洞的说教。如《氓》,女主人公惨遭男子抛弃,就可渗透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条: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四十五条: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思索女主人公为何被夫家休弃的活动环节时,学生可以逐步认识到古代“三从四德”“七出”等对女子的束缚,加深学生对男女平等的法律知识的认识,让女生树立平等观念,加强维权意识。

2丰富活动,“法”“文”相融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实践活动是一切知识的载体。形式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传统课堂的补充。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法制,达到“法”“文”相融的效果。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需要和政教部门的要求,经常开展各种各样含普法知识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如开展“实现中国梦,法治伴我行”、“读书使我如此美丽”、“树立理想,告别赌博”等演讲或征文或手抄报活动,甚至可以直接开设法与理的辩论赛。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强化语言逻辑思维,或明或暗地让学生学到法治知识,在不一样的语文第二课堂中渗入法制教育。这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激活思想,开发智能,同时也会使他们对政府部门与消费者的责任与权力有更为形象而深刻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能得到增强。

3巧用热点,披“象”入法

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会产生新的知识。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社会发展的源泉与时代脉搏,关注我们生活的当下,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每个社会热点,可能都存在法治的影子,成为普法的“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民生问题,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道德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识法、懂法的沃土。万物皆可着我情,万“象”则可披入法。例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极尽语言之能事,把阿房宫写得富丽堂皇,大广声色。学生在了解秦始皇因骄奢逸,不体恤民生最终招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惨烈后果后,就能悟出“骄奢败国”给后人的警示,也是作者借古讽今,给当朝执政者敲响警钟,以补察为政的得失。此时,便可引入近年来出现的贫困县耗巨资建设豪华办公楼现象,让学生知道全国政协、监察部早已将“清理政府部门豪华楼堂馆所”列为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花巨资兴建豪华办公楼便是违法行为,依法严惩。

4训练作文,与法共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工作,教师有意引入公德法制类的题目或材料作文,使学生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自己的道德法律水平。写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是一种输出形式。它既能体现出认识主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人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作文教学与训练中引入法制事件,能不断诱发学生思考探究、分析比对、反思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这种与法共进的作文训练,实质已经融入法律知识,且化法于无形,融爱于无痕。如,把“老人倒地扶不扶”的话题材料引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也借机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引导学生要在谴责肇事者和见死不救的行为的同时,还要深刻反思这一事件折射出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学生经过作文写作,增强法制观念,同时也规范自己的法制行为。语文是感性的,法制是理性的。法制教育适时适当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做在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又积极地宣传了法律知识,达到了普法的目的。这种隐而不露的语文课堂,蕴含的是教师与学校最深沉的爱,它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依法行事、遵章守法的法律素养,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法制社会里德才兼备的未来之星。

作者:罗冬松 单位:新丰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光学《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中国法院网.2003-07-02

篇4

新课程改革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二、新课标背景下加强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素养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双赢”的事,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日积月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地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高的过程,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当前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1.学生语文基础底子薄

高中生的语文底子薄就会在作文习作中出现错别字、病句、词义不明、结构混乱等诸多问题,这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语文素养较差。

2.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我发现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学生除了课上时间外,课下基本不学语文。学习上不是出于对语文的兴趣,更多的是采取题海战术学习语文,这对整个语文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3.学生文化鉴赏力不够

目前,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社会、家长仍然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传统教学理念与课改新理念之间的矛盾,很多学生仍然没有课余时间读名著,积淀文学素养。

四、提高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有效策略

1.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要有不断创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身的文学鉴赏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素材。在对学生授课之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如何通过背景导入课文、课程的最后如何进行概括总结进行思想的升华等。

2.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每节语文课堂中

一个成功的课堂应当是学生与教师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在实际的课堂上,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必须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通过听说读写,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素养。

3.将语文素养教育延伸到课外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能在学习中形成健康的人格。职教中心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愿意学习,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如果教师一味地刻板说教,强制学生学习,将会适得其反,对教学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会对学习产生正确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脆弱,职教中心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差生,教师都要“一碗水端平”,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千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人。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应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所发展。二是既要多肯定学生,也不能滥用表扬。在学习中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一些教师滥用肯定和表扬,不管是什么情况,哪怕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是一味地肯定、表扬,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对人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职教中心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人际交往、团结协作能力将直接受到考验。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形成合作意识,端正心态,正视自己,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评价,提高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以便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加强学生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用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进而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并会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影响,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内阅读。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大多是经典作品,内涵丰富,代表性强,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范本。教师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让学生深刻领受文章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联想与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在学习中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课外阅读。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量的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外自己阅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比如,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分享学生的阅读体验,等等。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学生的眼界宽了,心灵滋润了,道德修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三、注重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审美需要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它与人的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让人分辨美丑、善恶,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说,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必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审美教育,一方面依托于教材中大量的美学元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处处体现了美,不管是语言美、结构美,还是情感美、自然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感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品位。另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更好地影响德育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心灵、情操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篇6

二、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1.不断转变体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长期以来,高校以及教师都特别重视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锻炼,这忽视了学生锻炼方法、锻炼习惯以及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当学生踏出校门后,他们就会将所谓的体育抛于脑后,也就是说学校所谓的体育教育实质就是一种终结性教育,当学生毕业后,体育学习也就终止了。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地转变体育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首先,教师可以在授课时不断地向人们宣传终身体育教育的先关概念以及知识,让他们在课前能够对终身体育意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再次,教师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突发奇想”,要正确地对待。

2.不断完善课程体育,积极更新体育教材内容

在我国众多高校,存在以下现象:只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每个星期的体育课只有两个学时,这样的开课年限以及学时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的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给以解决,以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连续性,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锻炼的习惯,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重视体育学习意识。此外,学校应及时的更新体育教材的内容,建立一种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灵活的、个性化的教材体系。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为重视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丰富体育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体育基础知识的条件,具体包括人体的基本知识、体育卫生以及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身的身体锻炼。其次,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并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及技能,让学生学会将这些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具体实践中去。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指学生不断运动、不断练习、不断训练中所具备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最终掌握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2)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让学生找寻到学习体育的正确方法;

(3)引导学生根据天气、器材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篇7

在教育资源整体失衡的大环境下,体育教育资源的不合理也就愈加明显,无论是在教师资源、教学器材,还是教学管理、课堂规划上,都存在着此类问题。体育教师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主导因素,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堂规划上,城市更加注重教师的培养和选拔,通过教学研讨等方式促进和督促教学,而乡村则无力顾及,缺乏必要的支持和监管。

1.2传统教学模式有待创新改善

体育教育是否能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至关重要。传统教学模式很有市场,但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固守成规,机械模仿,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变迁。在城市教育中,存在活动时间过长,教学环节不完整,过于单一的现象。陈旧的体育教学思想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在文化课和体育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和体格素质的练习是片面的,因为他们忽略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应加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本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摒弃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达到应有的体育教育目的。

1.3体育课时间被随意占用

体育课是副科,这种想法在极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依然被广泛认同,因此,素质教育掩盖下的应试教育变得更加可怕。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程经常被挤占,用于文化课程的学习。高中学生文化课成绩决定着未来的一切,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高中老师都对学生的文化课分数有过高的要求,甚至很多高中院校对体育课都极其忽视,部分占用体育课时间,减少学生体育课时,已经成为个别院校默认的应试突击方式。因此,尽管体育课程被排到相应课程里,但还是经常被占用。体育课的随意占用,直接导致高中体育的不能实施教学,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培养锻炼,致使身体素质下降。

1.4师资队伍应该加强建设

经调查发现,体育教师中有很多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兼任,这同样是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造成的。很多学校不愿意再拿有限的编制招聘专职的体育教师;而且,体育教师缺乏有效的时间、精力和机会得到应有的培训和指导,教师没有时间学习及科研,个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同时,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现有教学要求。体育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压力大、待遇差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原因,大部分的高中体育教师每天至少有3~4节课,待遇却远比不上主科教师,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容易产生情绪,如果再缺乏监管和有效应对措施的话,就会导致体育教育效果较差。从体育教育的意义方向上来看,高中教育体教育在高中阶段,能促进学生的体质,磨练它们的刻苦意识,促进高中生的身体形态,体能素质以及身体机能的发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注意根本意义,针对问题与现状,对其进行根本改变。

二、高中体育未来发展方向

2.1摆脱应教模式

体育是人类锻炼自身本能,帮助意志力成长的有效运动,在国外,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其他科目教育,在国外体育教育的思想意识当中“,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这一理念深入人心。比如美国的体育教育,不仅纳税人花大量的金钱进行设施建设,政府同样出资赞助优秀项目,并且在社会上兴起围绕体育活动的各种项目,比如橄榄球、篮球等都是从各个学校当中选取学生进行种子培养,因此良好的投资教育加上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予了体育发展极大的生存空间。而我国体育发展的道路坎坷正是因为“前途渺茫”,既没有良好的训练环境,更没有针对体育所形成的社会投资,这就导致体育教育培养的范围极度缩小,最终只能依靠国家进行补助,而我国在体育教育补助方面也并不重视,最终导致体育沦为了高中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名词”这正是体育教育的悲哀。因此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如何紧密的联系社会,如何将其形成“产业”就成了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2摆脱传统思想

如果说高中体育教育是耽误学生学习,或者是浪费时间的教育,那么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在内的所有教育都是浪费时间。我们人类之所以生存就是因为有着良好的身体以及行为规范,如果这些都没有了,又何谈“好好学习”。社会调查科显示,我国2013年城市人口生活状态低迷,62%处于亚健康状态,青少年居然占据了比白领工作者还大的比例。在此提出两个疑问(:1)白领工作压力较大,时间并不富裕,所以容易产生亚健康状态,但是作为青年学生为何也会出现这种状态。(2)学生在学校每天都应当得到锻炼,但是为何亚健康状态是以伴随着所有高中学生。这两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并没有得到全方面的体育培养,要知道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即使在学术上、商业中再有成就,短暂的生命并不能带来任何的意义,因此注重体育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还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所以对于体育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的理念是,应当以学生的健康为主。

2.3摆脱枯燥的学习氛围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教育投资却仅仅占据整体国民生产总值的1.5%,那么体育投资又能占据多少。通过观察现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体育投资恐怕只是学校装点门面的“手段”,已经连投资都算不上了,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如何能产生高效率。但是摆脱这种学习氛围又谈何容易,这是一个国家总体政策决定,所以想要发展体育教育就应当从基础的商业化入手,任何妄谈教育模式的言论都只是空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发展了经济,才能大力发展教育模式、培养教育人才、塑造教育对象。欣慰的是中国现代社会当中还是有很多企业家有战略眼光,他们能够摆脱社会舆论的压力,将体育真正的商业化,比如少林寺在2013年投资大量资金注入“少林足球”当中,在自身赚取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为体育训练以及体育爱好者打开了一扇有经济基础的大门,从而直接触动了经济与教育模式的同时发展。一些学者每天都在大谈特谈学习氛围,但是却从来也说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氛围。众所周知,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如果知识纯粹只是摆设,那么一点利用价值都没有,真正的知识是用于生活当中、用于经济当中、用于危难当中的,而这些才是衬托知识伟大的重要氛围,没有了对比参照,一切的一切只是空想。知识如此,体育更是如此,在此之前听到过许多专家都会说的一句话“不要让孩子陷入社会当中,不要出卖知识”。人是社会组成,更是社会属性,而知识是社会当中的应用工具,如果不融入社会我们怎么生存,如果不出卖知识我们怎么生活。体育当然可以看做成商业化,体育教育也当然可以引用民间资金,只要这一切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经济增长,那么不是比所谓的“空谈”要更切合实际吗。因此我们对待培养体育氛围大可不必墨守陈规,对待培养高中生体育学习也不用觉得耽误了学生的前途,因为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与应用模式,任何教育与学习都能够找到用武之地,前提在于我们真的去“做”,而不是“说”。

篇8

以笔者所在地区的不同级别(省、市示范中学、普通中学)中的高中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以本地区各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情况出发,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评价等方面,找出目前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的对策措施。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文献资料法

3、访谈法

4、实地调查法

二、体育课改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数据分析)

(一)教师贯彻实施《课程标准》、对教改的态度参差不齐

(二)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受客观条件影响很大

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意愿,按照学生兴趣,按照《课程标准》来进行,由于体育课程并非高中必考课程,学校受教学经费的影响资金投入不够,教学用具、器材、场地、教师人数都不充足。

(三)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不正确,对教学内容兴趣不高(可做重点)

“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学生认为体育就是玩,浪费时间,认识不到“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意义,还有不少同学是对体育课内容不感兴趣,认为内容过于简单陈旧,不符合当今潮流与学生的爱好。

(四)学生对一元化的体育评价模式不满。

同样“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状况的评价就是成绩考核,新课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普遍没有得到实施,这样造成体育课也成为成绩好的学生施展的舞台,不能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优势,因材施教。

三、教学对策与建议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个人素质,尽力做到因材施教。

高中管理者与教师本身都要不断学习并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标准》培训工作。

(二)努力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树立“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正确意识(可做重点写)

针对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对体育课认识不对,认为可有可无的现状。对学生多教育,与家长多沟通,通过典型示范、兴趣项目选择,加强学生锻炼的意识,提高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终身锻炼的理念。

(三)教学设计因地制宜与与时俱进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兴趣

篇9

二、语文写作的必要性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活动时,我们应该把现实的生活放在其中,即把语文变得生活具体化使得学生能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应该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发展下进行,通过“读、写、听、说”等训练来提高其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积累知识,陶治情操。课堂学习是教学的重心,要能体现学生的生活。为了使学生能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得到解脱,能够很好地去感受在各个方面的东西,如自然的、社会的、事实的、事件的、人物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得生活化教学得以实现。所以,在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时,注意提升其语文的素养。我们还可以把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教学所在的实质,是生活联系的核心部分。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了构建教学的机和确定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教学所用的方法。在生活化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学习的内容联系学生的体验,使得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逐渐得到接收、理解。总之,优化学习过程是通过这个策略得以实现的。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69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在发挥人文教育作用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我们过于重视分数,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只发挥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略了学习的建设作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这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追求短平快的效果的路上越走越远,偏离了最初的理想和最基本的目标。

而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长远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人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人格形成和稳定的重要阶段,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为基本的人文课程,在高中Z文的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理念十分必要。只有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理念,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理念,意义重大。它不仅仅能够实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也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将就高中语文人文教育课题与大家共同探索。

一、深化教学内容,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好的结合起来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只重视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是对语文学科双重属性的人为割裂。满足于字词句,讲解成条条框框,片面简单重复,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和人文美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优化教学设计,深化学习内容,从浅尝辄止的教学转变到融会贯通的教学,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过程。比如,在古诗文和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将教学的着眼点从所谓的“考点”延伸到文本的整体,还要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起来,贯彻人文教育,形成更为深刻的效果,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字词句,段篇章,还要引申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层面上,才能让这些优秀作品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才能让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入。总之,要让学生学文读诗的过程,成为体验各种情感、提高欣赏水平、培养学习趣味、形成健全人格、获取发展力量的过程。

比如,引导学生学习《沁园春・长沙》,通过学习不仅仅要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认识和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要让学生真正去体味“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并能够收到其中情绪的感染,让学生在意气风发的年龄树立崇高理想,充满豪情壮志。

二、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人文教育的魅力

内容的深入,需要有合理的教学形式来体现和完成。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需求,当下教学迫切需要创新。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人文教育的魅力,提高学习成效。

营造人文、自主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十分重要。比如,注重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吟诵中体味和升华情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实现自我提高,更好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课堂可以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让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问题进课堂,同时,在课堂上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可以通过简单的回答方式来让学生表达意见见解,也可以通过演讲、辩论、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表达,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更好的交流和提升。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我们的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教育。可以积极延伸课堂,加强课下实践。既可以是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注重目的性的同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固定课题的研究,也可以是开放式的探索。

三、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篇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多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同时借助注释和相关文言文翻译的工具书,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理解,从而读懂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整理文言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句、文言句式的意义及其用法。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己自主动的去摸索,还要找出并掌握其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有助于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教学《滕王阁序》中,对“目吴会于云间”中的“目”分析其在此的用法,同时让学生在回忆之前所学的《鸿门宴》中的“数目项王”中的“目”的用法,通过比较看得出来“目”字后面都是用的名词(n),从而得出“在一个句子中若是有连个n连用,那么其中的一个n或用为v(动词)。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湖”,《师说》中的“吾师道也”中的“师”等。又如比较《滕王阁序》“雄州雾列,俊采星弛”、《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逍遥游》“水击三千里”中的“雾、星、日、水”等从中就可以找出“n在v前面并不一定就是主语”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教学,逐渐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文言文中n的使用规律。又如:《劝学》中的“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就是将n放在能愿v后面从而活用为v;《寡人之于国也》中“树之以桑”中将n放在“之、而”前面使其活用为v等。

通过这样的比较、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使课堂的气氛活跃,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2导入式的文言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兴趣

对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按部就班,首先是介绍作者、背景,接着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最后进行分析和总结。这种枯燥、沉闷的教学方式让学少变得疲惫,同时课堂也是“一潭死水”;因此我们要打破这种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导入教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例如《鸿门宴》的教学中,首先我讲了一个传说导入该堂课:纪晓岚的一首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的儿子都是贼,偷得蟠桃敬母亲”。然后,我结合了《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中的知识点,再让学生对“宴会中”的那部分进行了通读,并分析文章的动人之处。最后再进行总结。类似这种切入时式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投入到质疑的氛围中,同时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放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创新

为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始终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注释等,翻译内容,理解全文。

3.1阅读全文

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文言文和古诗词,并背诵经典的名篇。因此,阅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关键。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翻来覆去的阅读,积极的调动自己的大脑思维,借助相关字词句的预感来回忆之前所学知识,从而更好的认识、分析、理解、感悟全文。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问教师或者是借助工具书等。

3.2不断的积累

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学生要凭借着这些例子举一反三。对于学生来讲,该篇课文中的字词句等就是例子,学生只有不断的积累名言绝句,并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巩固性的积累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的吸收,还能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散发性。时常让他们抄袭部分课外的文言文语段进行熟读、背诵,以便于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上的新问题,完成知识的迁移。

3.3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