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7 15:34: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发展方式 转变率 经济增长 测度方法
当前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章很多,研究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对策和路径,如钱津(2008)等;二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孙学立(2010)等;三是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量化研究,如张炳君(2010)、高峰(2008)、崔立涛(2008)、沈露莹等(2010)、刘春宇和闫泽武(2010)、李志平和刘世奎(2010)等。本文给出一种简便易行的统计方法,直观反映历年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率测度方法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测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可以先测量以上三个转变的程度,然后综合起来,测量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转变程度可用转变率表示。具体计算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步:分别对上述三个转变程度进行测量:
测量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体现的转变率。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投资为主导、兼用出口和消费拉动的发展战略,较高的投资率和出口支撑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目前的主要矛盾是消费不足。因此,可以用消费的结构变化率,作为反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率。定义CR1t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率(%),设ct表示消费总量,dct表示消费占GDP的比重,则有:
CR1t=dct-dct-1 (1)
测量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体现的转变率。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一般是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在工业化初期,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二、三”格局。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迅速上升,三次产业比重随之变化为“二、一、三”或“二、三、一”的格局。进入工业化后期,以金融、保险、医疗、教育为主导的服务业迅猛发展,三次产业比重随之演化为“三、二、一”的格局。2009年,世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美国、法国等发达经济体该比重接近80%,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超过55%。而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3%。要实现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因此,用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化率作为反映一、二、三产业结构协同带动的转变率(%),定义CRt2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体现的转变率,设set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dset表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则有:
CRt2=dset-dset-1 (2)
测量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体现的转变率。由于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最终都将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可以将以上三个因素带来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综合用劳动生产率带来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率表示。
定义CRt3为劳动生产率带来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率(%),设Lt、Pt分别表示就业人数、劳动生产率,其中:Pt=Gt/Lt,则有:
CRt3=(Pt-Pt-1)*Lt /Gt (3)
=(Pt-Pt-1)/Pt
CRt3实际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占劳动生产率的比重。
第二步:利用上述第一步得到的三个转变率,计算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率:
定义CRt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率(%),采取简单算术平均方法,得到:
CRt=(CRt1+CRt2+CRt3)/3 (4)
实证分析
(一)我国历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率的计算
坚持好字优先,推动科学发展,首先是转变发展观念,坚决摈弃那种发展经济只为眼前,不顾长远;只图速度,不求质量等急功近利的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真正转移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一位企业领导同志比喻的好;“经济发展不像运动员比赛,不是谁跑得快谁就是冠军,还必须跑得好并且能够持续跑。”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2-0047-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取向主要包括:
1.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结构的调整方向,也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三驾马车紧密配合,共同协调拉动,一国一地的经济增长才能获得又快又好的发展。但近年来的情况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不是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而是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拉动力远远不足。据统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持续下降。从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5年的55%;其中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1992年的55.1%下降到2005年的40.3%。由于高投资、高出口拉动的高增长,在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只能进一步加剧结构矛盾,加剧能源、资源紧张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剧对外出口中的贸易纠纷。在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提高消费率的扩大内需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必须坚持把扩大消费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我国今后主要依靠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因为,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工业化进程加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内需空间。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从近几年情况看,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00年的63.8%降到2006年的38.9%。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2000年到2004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增长7%,远远高于美国的3%,世界平均水平的2.4%。但是问题在于我国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自身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与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这一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之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同时,合理调控投资过快增长,引导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投资,逐步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统筹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促进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2.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这是三次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主要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次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来。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处在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结构偏重,服务业比重偏低;传统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竞争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地位,这是造成单位GDP能耗高、环境压力大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就我国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位,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多个百分点,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02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41.5%减低到2006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所以,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第一,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优势产业,着力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在提高产业附加值上下功夫。第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产业成长壮大。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燕尾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升高技术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以加工业优先发展逐步转向服务业率先发展。发展服务业,首先要围绕现有的产业来延伸,增强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其次是突出发展生产业。重点是大力发展软件、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部门。第四,提升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通过生产渗透到制造环节,从而大幅度提高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在投资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低效粗放、投入成本过高向高效集约、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转变
总体看来,我国现阶段经济本质上是资本推动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投入,重视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为基础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含扩大再生产。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中,由技术进步所带动的只有30%,这个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这种靠资本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低效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虽然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上提高了,但由于消耗过大,成本过高,从而使其生产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和环境也难以承受。所以,改变低效粗放增长为高效集约增长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要推进这个重要转变,其一,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要素投入的质量。目前我国投入要素低,是影响经济增长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实现经济高效集约增长角度来考虑,关键是提高投入要素的质量。所以,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十分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投资及其在生产中采用新技术的投资;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土壤肥力和多种自然资源品位的投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要素质量,提资源要素的产出率。其二,是要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这是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又一条重要途径。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遏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应把我国紧缺的资源配置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去,配置到服务行业中去,努力形成高效合理、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其三,是按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扩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规模。要发展规模经济,除了集团化途径外,还应当适应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要求,组建企业团队,以企业团队进入市场,可以大大降低各种交易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流通成本。
4.在要素投入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经济增长与发展是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实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通常称为粗放型;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通常称为集约型。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并且资源消耗过多,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过大;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要使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构建科学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与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和举措,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等等,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与此同时,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使经济增长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着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方向转变,实现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尤其是要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扩大和工程实践机会增加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需求,调整战略资源战略布局,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群,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同时,还要大力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环境、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水平,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
5.在城乡结构上,促进城乡关系由城乡互动不畅、发展差距过大的格局,转变为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农村发展滞后的格局尚未改变,因此,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苦。
我国农村发展滞后,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突出表现。要使我国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因此,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针对我国目前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间引发和潜伏着社会问题,它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当务之急要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努力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让城乡经济活而有序列地高效发展。
(2)努力推进城乡生态一体化。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全面治理,彻底改变城乡生态现状,从而形成生态环境高度触后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从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努力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应打开城门,取消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改革,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
(4)努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实行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现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6.在区域结构上,促进区域发展由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发展差距过大,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转变为特色优势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均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新格局
区域结构是国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状态。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区,东部地区属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属经济不发达地区,中部地区是处于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三大地区经济发燕尾服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时,地区差距有所扩大,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必须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其中,尤其应当注重实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落实这一总体战略,应着重抓好以下环节:
(1)以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支撑,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和国家扶持机制。
(2)鼓励区域之间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引导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技术、资本和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应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燕尾服,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3)增强国家区域政策的整合功能,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并且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7.在收入分配结构上,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物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已达到小康。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明显,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因此,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之路,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在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方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个人收入分配中,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资分配中心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此同时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从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
8.在发展的形式上,由以GDP为中心,重数量型、速度型的传统经济增长格局,转向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新格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破除一切唯GDP的思想观念,从以往盲目扩大数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转变到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格局上来。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上述转变,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发展转型重于增长速度,为经济转型而适当减速,为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益而付出时间与财力同样是值得的。其次,要适时地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手段,对信贷、投资、物价、外贸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有效的调控。充分利用当前国民经济环境较宽松的大好时机,遵循科学发燕尾服观的要求,深化各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卓元.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大意义[J].北京: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12).
[2]马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J].北京:党建研究,2007(11).
[3]方建中,周建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向与路径视角的考察[J].南京:江海学刊,2008(1).
迈入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球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性,不仅经济总量有了快速发展,而且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连续多年保持国民经济年均二位数的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年均增长水平的一倍以上,是以来增长快、运行稳、效益好、人民富的小康时期,改革开放、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迈出了新的步伐。在此关键时刻,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下,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投入、高耗能、低回报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的;与此相反,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投入,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只强调经济增长,同时还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源配置的优化,生产技术的创新与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完善等,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就不只是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或者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而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转变:
1 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
这一目标可以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公平分配和消灭贫困的程度、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程度、减少失业的程度等指标的考察来实现,但这些指标当中经济增长仍是首要的。
2 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的前列,但说我国已是一个经济强国了还为时过早。我国500强企业不论资本规模、利润总额、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与世界500强企业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已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以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尚不足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实现了年均9.4%增长速度的同时,其增长方式的粗放性特点也日益明显。正是鉴于这样的情况,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过“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这种转变主要强调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增加经济总量,并没有明确要求提高质量和效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更没有要求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正式提出了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的思想。这就是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要求国民经济从原有的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更为系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经济转变方式的途径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综合起来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世界各国投资率平均是20%多一点,而我国2007年投资率高达42.1%。即使考虑到在工业化过程中投资率一般较高的因素,与国外同样发展阶段相比,我国投资率也明显偏高。而投资高带来的一个严重结果就是我国居民消费被压抑,我国消费率在2007年为49%,其中居民消费仅占35%,而世界平均水平在78%上下,其中日本为73%左右,美国为86%左右,我国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消费率低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导致内外需经济失衡;而从长期看,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速度就会减慢,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扩大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2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突出。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加工业过度、低效率的扩张带动了给需求膨胀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不协调,已经到了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也影响到第二产业本身持续发展的地步。因此促进三大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应该是我们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首先,我们要巩固第一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发展新型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次,我们要做大第三产业,也就是说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我们要着力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既要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也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特别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最后,我们也要提升第二产业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要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调整。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确保节能减排目标达到国家标准。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力度,使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明显提高。提高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积极推广现代管理方式、办法,使综合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新要求。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从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我们要深刻理解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把转变发展方式的各项要求切实落到实处。
一、从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强调要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走集约型发展道路。12年过去了,我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以电子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的崛起为标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由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主要靠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逐步转变到主要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拉动,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经由12年前的50%左右上升到去年的70%。伴随着重工业的高速发展,能源、原材料消耗大幅度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下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第三产业发展依然滞后。针对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战略要求。从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变,其含意却十分深远,两者之间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指通过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及其组合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模式,把注重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途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则更加丰富、全面,除了涵盖前者的含意之外,还以对发展的理念、促进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出了要求。概括地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形成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在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尽可能地扩大国内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从调整需求结构、改善供给结构和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结构三个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使广大人民能够从经济发展中更多受益。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注重扩大消费的比重,着力提高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使我们所生产的产品更多地进入消费领域,相应降低用于投资和出口的比重,将有利于更快地提高广大人民消费水平,缓解以至避免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减少外贸出口摩擦和由外贸顺差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外汇储备过多和银行流动性过剩,从而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尽快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服务业发展,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且能有效地扩大就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劳动力过剩的问题。由于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精简下来,形成失业大军。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吸纳了剩余劳动力,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2/3以上,即使发展中国家也在50%左右。去年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只有32.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制约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和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研发滞后,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金融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物流业发展滞后,使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集中力量破解这个长期存在的发展难题。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节能降耗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007年,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出现了拐点,单位GDP能耗改变了前几年连续上升的趋势,在去年下降1.33%的基础上,一至三季度下降3%;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也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十一五”后三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2008年是实现“十一五”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坚决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本文作者:匡勇兵工作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全国各地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在在加速进行,郴州,湖南南部城市,物产丰富的资源优势明显,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成长阶段,在原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上保持郴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余地已经不大,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就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原来的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结构升级缓慢;第二产业素质不高,行业间发展不协调,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效益偏低。这种情况下,郴州把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心引入到吸收科技含量高的高新企业,在一、二、三个产业中都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第一产业重视农产品的深加工;第二产业注重高科技的企业的注入,注重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和深度加工,加快原有企业的科技改造,产品技术结构得到改善,;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科技进步快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电信、旅游业。这些举措都是注重把科技进步,把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运用到郴州的经济发展增长模式上来,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增长模式转变到如今的知识集约性经济增长模式上来,从以前主要依靠人力和物质资本投入的传统郴州经济据转到如今主要依靠智力劳动和知识投入的新型郴州经济上来,目前郴州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郴州新型经济不再是于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而是一种全新的基于当代高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它的特征,就是要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发展经济转向把智力和高科技作为一种资本来发展经济。
在一般情况下,在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是作为一种渗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之中,引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方式、劳动组织方式,经济体制,意识形态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性变革。高新技术产业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形态,主要是人的知识,人的智力,是人的智能的物化。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扩大资源的利用价值。二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可以改变原有的增长方式。四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原来郴州经济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投入和广义的技术进步推动的,走的也是粗放经济的路子,科学技术进步对郴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使劳动和资本的效率提高,即技术进步会使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给定投入量时,它会使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比以前增加,这样经济的增长就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变成了依靠科技进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就会使郴州的经济增长走出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困境,为走低耗、节约、集约经营之路铺平道路。科技进步促进了郴州生产力的进步并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分工;科技进步刺激了需求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科技进步诱发了郴州新兴产业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结构。
郴州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把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使自然资源供给相对减少,物质资本质量提高和利用率增强,从而推动郴州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从资源替论来考察郴州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就会看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直接目标是驱动郴州经济的增长,是加快郴州的经济发展和增强郴州的经济实力。但它在在转变过程中所体现的是从物向人的转变,从主要凭借物资源发展经济走向主要凭借智力资源发展经济,不断推动着郴州经济发展由智能资源替代物质、自然资源为主。郴州大量引进了高技术企业落户,吸引了许多科技人才,使智力资源在发展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郴州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实现,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这就意味着郴州从主要依靠掠夺和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转向了主要依靠科学技术人才这种智力因素来发展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高熵的经济,从而必然破坏生态经济造成环境的污染,新型经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从传统工业技术圈走向高科技圈,它是主要借助人的智能、智慧改变传统工业的高能结构,走向低熵的新型经济。郴州人民应继续着重坚持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要一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为我们提出了许多紧迫而现实的问题。其中,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是三个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其它两个转变的基础,要实现这一根本转变,关键在教育,特别是与生产和从事生产的科技人员最贴近的继续教育。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继续教育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继续教育是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继续教育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作一代的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符合的一般原理,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同时,也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的重复,而科技进步缓慢、劳动者素质不高、管理创新不足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等问题而提出的。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在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另外,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和标准化产品率低等原因,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
由此可见,无论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这就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继续教育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增新、补充、拓宽、深化和提高能力的再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在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方面将发挥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管理的变革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转轨
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推进继续教育转轨的基本条件。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生产力快速发展对科技发展和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科技知识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并得到普及;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中介,也是继续教育的对象,是三个条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继续教育的发展转轨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这就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和转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新的发展要求,为新的发展目标做出贡献,必须转变过去分散型、依附性、短期化、口号化的教育模式,切实转变到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与社会发展协调联动,与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增长息息相关的轨道上来。
(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
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5.84%下降到2005年的38.93%。国家高技术产业总值已超过4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占全部商品的进出口额的比重已超过30%。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9,649亿元,比2002年增长1.56倍,跃居世界第三位。2006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2,94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1%,居世界第五位。200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科学技术既是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的导航器,又是继续教育的内容和依托。继续教育要发挥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必须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向生产和科研人员传播最先进的科技知识,并与生产科研一线人员的发明、创造、创新和技术革新紧紧结合,才能对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人才总量的迅猛增加为实施继续教育转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至2006年间,我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从91.2%提高到96%。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至2006年底,在校生从2890万人增加到4,031万人。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2002年至2006年,高等教育学生规模从1,600万人迅速增加到2,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总入学率从15%提高到22%,稳步进入大众化阶段。200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36.5万人,居世界第二位。如此庞大的科技人才总量与我国在世界科技所占的地位极不相称,如何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依靠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使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科技意识、科技理论、创新思维紧跟世纪科技发展的潮流和前沿,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从而为实现经济方式的快速转变,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继续教育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大有作为
一.阿拉尔经济现状
阿拉尔作为新疆重镇,市周边分布着我区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林果、油气和非金属矿生产基地。设市5年来,该市在打造“棉纺城、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城、石化城、生态旅游城、屯垦文化城”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生产总值增长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6%以上,已经成为南疆腹地一座具有较强辐射力的现代化新型城市。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及新一轮全国对口援疆工作给阿拉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具相关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0.6%,工业增长率高达62.8%。上半年已落实招商引资项目39个,到位资金7.39亿元,全年预计可实现15亿元的招商目标。“这个招商引资规模还远远不够,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产业发展规划,仅轻纺业一项就将实现200万锭纺纱规模,并逐步形成织布、印染、成衣产业链,投资规模将在100亿元以上。”
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阿拉尔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解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抢占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制高点。应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阿拉尔新型工业化,必须以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为契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工业结构调整为突破12I;必须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目标.促进阿拉尔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自阿拉尔2002年9月,国务院批准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的部分团场为基础设立阿拉尔市,为农一师屯垦戍边五十年的光荣历史增添了新的一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2009年兵团党委提出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大调整、发展方式战略性大转变的战略任务, 而推进“两大转变”的关键在工业,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一师阿拉尔市(以下简称师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到82.5%,是师市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对师市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日益面临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约束,面临“三农”问题和中西部协调平衡发展问题等,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发展问题等,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阿拉尔在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三.经济化园区建设
阿拉尔在西部大开发的发展契机下建设具有阿拉尔特色化的经济园区,据了解该园区将全面启动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园区确定为“一园四区”,土地规划总面积64.923㏎2。其中1号园区产业定位为轻纺、食品加工、仓储园区;2号园区位于产业定位为重化工园区;3号园区产业定位为产业综合示范园、物流园及浙江产业示范园;4号园区产业定位为金属冶炼园区。该园区已形成五大产业集群:一是拥有纺织25万锭、棉浆粕10万吨、粘胶短丝10万吨的生产能力;二是形成了以天山雪米、大漠枣业、南部果业、托峰酒业、振兴棉蛋白、西部绿洲生物蛋白、天宝实业辣椒色素、新糖高科5000吨甜叶菊糖、普泰多5000吨土豆全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三是形成了以塔河种业、润丰复合肥厂、塔河勤丰植物科技、农机示范站等为代表的支农产业集群;四是形成了以塔里木免烧砖厂、正达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天创管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五是形成了以新沪热电、海龙化纤自备电厂以及正在筹建的2×350兆瓦为代表的电力产业。
近年来,随着兵团红枣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产量快速增长,加强红枣的加工与销售,建立健全兵团红枣产业化服务体系,打造兵团红枣知名品牌,提升兵团红枣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兵团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农一师阿拉尔市背靠天山,南临大漠,水土光热资源得天独厚,果品品质优异,屡获大奖。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一师阿拉尔市林果业基地规模快速扩张。目前,农一师阿拉尔市的特色林果总面积已达85万亩,果品年产量35万吨,其中红枣58.2万亩、产量16万吨,果品总产值27亿元人民币。到2015年,师市特色林果业面积将达到120万亩,果品年产量90万吨,产值达50亿元以上。
结束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阿拉尔新型工业化,是我阿拉尔市的目的。坚持以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为契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工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不断促进阿拉尔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复合概念分二层来解释: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模式,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与上述经济增长相关联的诸方面从数量到质量、从总量到结构的理念升华,或者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新确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变化过程与创新过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实质或深刻内涵可表述为: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理论总要求下的一种模式选择。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足要把经济发展方式从以物为本引向以人为本、从单一生产要素视角引向政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多视角”。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转型创新。为了实现全面协调转型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其功能不仅要协调生产要素间的经济技术及比例关系,还要协调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现在与未来之间等各类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关系。第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模式是创新、和谐、节约、友好。即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科技创新型、结构和谐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取向
1 “改变”取向。所谓改变就是改变或转变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因为任何方式归根到底都是由观念与内容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都足以经济总量的增长、GDP的增长率为指导,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总量的扩张,使经济发展方式表现为增长指标单一型、经济增长粗放型、物质资源消耗型、环境生态破坏型等方式。
2 “转型”取向。所谓转型就是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近十几年来,我国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人均GDP、还是年均GDP增长率都处于快速增长之中,且波动大,呈快速波动型。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让国人捏了一把汗。因此,我认为: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从总体战略上实现经济增长由快速波动型向平稳较快型转变,从具体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 “调整”取向。所谓调整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作为今年经济工作任务并列一起提出的,可见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是基础与手段的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在:第一,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或低碳经济。第三,借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东风,结合各区域经济状况与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搞好产业的内部调整,第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网络信息、高端制造等在各地,各类开发区自主发展,并在产业结构转型中成为主导产业。
4 “改革”取向。所谓改革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证。我国经济发展伴随并得益于改革,并一再证明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第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五分开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介分开,使市场主体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第二,深化金融、财税体制改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金融保障、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用得以发挥,使政策支持的效应得以体现。第三,深化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强化公平的公共资源有偿占有与补偿机制,使各利益主体自觉地有利可图地走向新型工业化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道路。
5 “创新”取向。所谓创新就是科技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技术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取向之一就是要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就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创新取向在于:由主要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增长转向创新要素驱动增长,在产业结构转型中创新产业,并使创新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使科技企业成为主体,促进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型,改善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完善国内统一的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转让市场,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远意义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
首先,不管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和各项事务中存在着怎样的矛盾,但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个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的根本问题上,利益却是一致的。同时,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发展阶段任务不同,但对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劳动、科技进步、环境、资源、人口因素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共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此外,不少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在创新型经济中力图突破资源、环境、技术制约或壁垒,走上制度创新型、知识创新型、技术创新型道路,凭借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网络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作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并迎头赶上的突破口或机遇。我党审时度势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国际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刻的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4000美元,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的崛起夯实了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不断显现,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路径进行一个阐述。
一、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隐患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隐患,这些隐患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增长速度从宏观层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状况。我国宏观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后,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10.3%, 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9.2%,而从2012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2012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是在8%左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2.宏观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本身有着很多的划分标准,本文这里借用一二三产业机构来加以分析。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重大概维持在0.1:0.5:04这样一个比例,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我国在第三产业机构方面的比重偏低非常明显,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折射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3.经济驱动力单一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单一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以及外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不足。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完全不同,而投资以及外贸驱动的经济模式弊端也在不断出现,例如产能过程、环境污染、经济波动大等问题不断涌现。
二、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
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可以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看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即宏观经济速度还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但是增速会明显的放缓,预测为维持在7%左右,这一增长速度大概会持续10年左右。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虽然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以后,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通道,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整个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还很大,这为宏观经济夯实了基础,有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短期来看,经济发展的质量依然不会有较大的提升,经济质量的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经济发展速度不降的压力下,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将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颠覆显然是不现实的。
长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速度将会逐年回落,预计会在10年以后稳定在5%左右,不出意外的话,我国经济规模会在205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经济质量方面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投入产出效益进一步提升,产业机构将会更趋合理,宏观经济依靠智力驱动,而不是资源驱动。根据国家的规划,2020年我国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未来人力资源将会是我国宏观经济最大的源泉。当然长期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冲击,一方面就是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我国人口数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人口红利将会逐渐消弭。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总需求长期未出现萎缩的情况,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市场规模的萎缩,需求的减少将会给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
三、宏观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
要想实现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现状,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社会的消费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这样能够缓解目前我国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二是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这样能够为内需的提振夯实基础。三是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四是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房价过重的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同时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威胁到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宏观经济结构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未来应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的运行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国家主动的调低经济增长速度,辩证的来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不稳定因素,虽然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阻碍,但是这些不稳定因素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一个机遇,我国应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彻底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以破除,从而实现宏观经济在未来一个阶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