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形象的特征

企业形象的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21 14:39: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形象的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形象的特征

篇1

一、性向与专业性向

说到专业性向,我们必须提及和其关系密切的一个概念——性向。性向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亦称为“能力倾向”。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没有太多的歧义。英语中“性向”叫aptitude,意思是自然倾向、天资、能力倾向、癖性、爱好等。在心理学中,现在凡是用“性向”来说明某人的能力时,一般是指“对某种职业和活动的特殊潜在能力”或能力倾向。个人的性向差异是很大的,一个人可能会表现出过人的语言或口语能力,而在解决空间或机械推理问题时却表现较差。性向是选择学习专业和职业的主要根据,对某种职业的特殊能力,叫专业性向(或职业性向),教师专业性向即是其中一种。具有某种职业所需的特殊能力者,将来从事该种职业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二、教师专业性向的内涵

教师专业性向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关于什么是教师专业性向,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探讨教师专业性向的内涵离不开对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特点和教师工作的性质的认识。从教师活动的特点看,教育活动是教师的主要活动,师生间的交流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式;从其工作的性质看又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性工作,这些特点对教师的专业性向提出了特殊要求。因此,根据有关定义、教育活动的特点以及教师工作的性质,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性向是那种与教师素质有关、形成合格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并成为其组成部分的、对教师素质的最低限度要求的那部分内容,包括人格和能力两部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教师专业性向定义为:教师专业性向是适合教育工作的人格特征和成功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心灵的敏感性、爱的品质、交流、沟通的意愿、对教育工作的兴趣等人格特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能力在内的职业品质。

下面我们将对教师专业性向中的几个要素加以考察。

(一)心灵的敏感性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深入调查了解青少年个性特征,善于观察他们各种表情、动作,以判断其内心活动,这种“敏感性”是教师专业性向的要素之一,“穆特修斯(K.Muthesius)将这强调为是否适宜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1] 150 马克斯·范梅南称之为“教育的感知力”。

40多年前由美国的瑞安斯进行的(1960)最有影响的关于教师人格和其与教师有效性关系的调查显示“成功的教师是友善的、理解的、温暖的、敏感的……,”[2] 敏感性是成功教师的特征之一。从教育实践情况看,优秀教师都具有比较强的心灵敏感性。比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只要和你谈上几句话,只要和你接触过一次,就能洞察你的肺腑。他对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了解得清清楚楚。高尔基曾说:马卡连柯了解他的每一个学生,他能用几句话说出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仿佛用照相机照出的一样。教师若有了这种敏感性,他就无须在课堂上每次询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他自己会看出学生是否听懂。情感师范教育的支持者在批评传统师范教育时就指出“大多数师范教育计划仅仅注重了教师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发展”而忽略了“教师对学生情绪反应的意识”,这种“对学生的情绪的反应的意识”实际上就是心灵的敏感性,而包括这种“敏感性”在内的教师的情感特征(而非教师的认知特征)最能区分开“效率较高”和“效率教低”的教师。[3] 3

(二)交流、沟通的意愿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社会活动,交流则是进行这种活动并实现其目的的基本途径,交流、沟通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意图的表达、对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情况的了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等都是通过交流来实现的。有效地交流与沟通有一部分与能力有关,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学生心理的了解、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沟通的技巧等,这些都是专业教育的内容,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为前提的问题是交流、沟通的意愿。只有具有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意愿,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能耐心倾听的人才更适合做教师。如果没有这些,即使他的交流能力很强,也不能倾听和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并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实践中去。有研究者曾经考察了美国左治亚大学36位梅格斯奖(杰出教学奖)得主的教学经验,发现这些优秀教师所具有的300多条特征中便有“擅长与学生交流”。我们认为,这些交流的意愿就构成了教师专业性向的内容。

然而,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表露出武断和不耐烦,不愿意与学生交流。比如,“好了,你不用狡辩了,今天的事情我非常清楚!”“我已经解释过了,我们没有必要再在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等,这些话语实际上从单方面阻断了师生交往的过程,并使得学生以后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因此可以说,教师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意愿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三)爱的品质

篇2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虽然有的教师学识丰富,可是教学效果却很差;而有些教师或许学问并不十分渊博,但教学效果却非常好,而且很会和学生沟通并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我国教师数量已经比较充足、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什么素质的人适合当老师?合格教师应该具有什么职业品质?这个问题在其他领域即属于专业性向的研究。在国外和别的领域,对专业性向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而在我国教师教育领域关于教师专业性向的研究还比较贫乏。本文打算借鉴其他领域关于专业性向的研究,并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的实践,谈谈对教师专业性向的内涵及其特征的认识,以期引起人们对教师专业性向的重视,促进我国师范教育的科学化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性向与专业性向

说到专业性向,我们必须提及和其关系密切的一个概念——性向。性向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亦称为“能力倾向”。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没有太多的歧义。英语中“性向”叫aptitude,意思是自然倾向、天资、能力倾向、癖性、爱好等。在心理学中,现在凡是用“性向”来说明某人的能力时,一般是指“对某种职业和活动的特殊潜在能力”或能力倾向。个人的性向差异是很大的,一个人可能会表现出过人的语言或口语能力,而在解决空间或机械推理问题时却表现较差。性向是选择学习专业和职业的主要根据,对某种职业的特殊能力,叫专业性向(或职业性向),教师专业性向即是其中一种。具有某种职业所需的特殊能力者,将来从事该种职业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二、教师专业性向的内涵

教师专业性向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关于什么是教师专业性向,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探讨教师专业性向的内涵离不开对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特点和教师工作的性质的认识。从教师活动的特点看,教育活动是教师的主要活动,师生间的交流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式;从其工作的性质看又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性工作,这些特点对教师的专业性向提出了特殊要求。因此,根据有关定义、教育活动的特点以及教师工作的性质,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性向是那种与教师素质有关、形成合格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并成为其组成部分的、对教师素质的最低限度要求的那部分内容,包括人格和能力两部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教师专业性向定义为:教师专业性向是适合教育工作的人格特征和成功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心灵的敏感性、爱的品质、交流、沟通的意愿、对教育工作的兴趣等人格特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能力在内的职业品质。

下面我们将对教师专业性向中的几个要素加以考察。

(一)心灵的敏感性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深入调查了解青少年个性特征,善于观察他们各种表情、动作,以判断其内心活动,这种“敏感性”是教师专业性向的要素之一,“穆特修斯(K.Muthesius)将这强调为是否适宜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1] 150 马克斯·范梅南称之为“教育的感知力”。

40多年前由美国的瑞安斯进行的(1960)最有影响的关于教师人格和其与教师有效性关系的调查显示“成功的教师是友善的、理解的、温暖的、敏感的……,”[2] 敏感性是成功教师的特征之一。从教育实践情况看,优秀教师都具有比较强的心灵敏感性。比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只要和你谈上几句话,只要和你接触过一次,就能洞察你的肺腑。他对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了解得清清楚楚。高尔基曾说:马卡连柯了解他的每一个学生,他能用几句话说出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仿佛用照相机照出的一样。教师若有了这种敏感性,他就无须在课堂上每次询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他自己会看出学生是否听懂。情感师范教育的支持者在批评传统师范教育时就指出“大多数师范教育计划仅仅注重了教师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发展”而忽略了“教师对学生情绪反应的意识”,这种“对学生的情绪的反应的意识”实际上就是心灵的敏感性,而包括这种“敏感性”在内的教师的情感特征(而非教师的认知特征)最能区分开“效率较高”和“效率教低”的教师。[3] 3

(二)交流、沟通的意愿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社会活动,交流则是进行这种活动并实现其目的的基本途径,交流、沟通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意图的表达、对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情况的了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等都是通过交流来实现的。有效地交流与沟通有一部分与能力有关,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学生心理的了解、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沟通的技巧等,这些都是专业教育的内容,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为前提的问题是交流、沟通的意愿。只有具有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意愿,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能耐心倾听的人才更适合做教师。如果没有这些,即使他的交流能力很强,也不能倾听和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并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实践中去。有研究者曾经考察了美国左治亚大学36位梅格斯奖(杰出教学奖)得主的教学经验,发现这些优秀教师所具有的300多条特征中便有“擅长与学生交流”。我们认为,这些交流的意愿就构成了教师专业性向的内容。

然而,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表露出武断和不耐烦,不愿意与学生交流。比如,“好了,你不用狡辩了,今天的事情我非常清楚!”“我已经解释过了,我们没有必要再在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等,这些话语实际上从单方面阻断了师生交往的过程,并使得学生以后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因此可以说,教师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意愿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三)爱的品质

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在教育活动中,爱的品质是必不可少的。“爱的品质”是一种属于教育者的天性,也是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活动就是爱的活动,教育纪律就是爱的纪律。

按照凯兴斯泰纳的解释,教育者的爱是一种超越其它的爱,“这种爱永不消失,永远光彩照人。它笑迎道德高尚的人,也笑迎过失者。它不知厌倦,从不失望。它始终充满着希望,永不气馁。”[1]145这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不受时间限制、不分对象(道德高尚者和过失者)、充满希望的、不懈怠的对工作对象的情感,是通过“移情”“共振”的方式进行、以“施与”为根本特征的。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爱也有别于对子女以及对异性的爱。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本能,对学生的爱则是有别于母爱的、一种灵魂塑造者对被塑造者的爱,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经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说得也就是这个意思。优秀教师无一不是以爱作为其教育的前提和基石,历史上从来就找不到一个不爱学生或者“讨厌”学生的教师能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远的可以追溯至“爱满天下”的陶行知以及具有“圣心”“圣德”的“教圣”裴斯泰洛齐,近的有以于漪等特级教师为代表的一大批一线优秀教师,纵观他们的教育实践,可以说都是“爱心荡漾”的。

19世纪中期以来,就世界范围来看,由于受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影响,基本上是唯理智教育占统治地位,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的人格本位师范教育则非常强调教师人格尤其是“爱心”“教育热忱”的作用。近年来出现的“优质教育”理念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对教育的热爱等基本品质和特征。”[4]

(四)对教育工作的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当兴趣直接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时,就称之为职业兴趣,它在人的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影响人的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增强人的职业适应性和稳定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总结的一个比较著名的观点是:“职业兴趣代表了人们在工作、学校课程、业余爱好、娱乐活动和偏爱中体现出来的人格,简单地说,我们叫做‘职业兴趣’的东西仅仅是人格的另一个方面。”[5] 75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固然是一件幸事与乐事,而当他面对的是一个迟钝或玩劣的学生时仍然具有化育的精神,则大多需要职业兴趣等以为支撑。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师表,他那愤而忘食诲人不倦的教育兴趣,实为主要因素。特级教师魏书生当年为了从工厂到学校当民办教师,花了6年时间向领导交了150次申请才如愿以偿。于漪形容自己对语文教学“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兴趣使之从一个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而成为蜚声全国的语文特级教师。

篇3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已经成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标志。早期众多学者都倾向于关注以成长和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旅游小企业如住宿、餐饮、旅游交通、旅游租赁等方面的研究。1987年肖和威廉姆斯首次提出在旅游小企业中还存在以生活方式为动机,随后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并得到进一步发展。肖和威廉姆斯认为旅游小企业与其他经济类型的小企业有着显著的差异,它主要强调的是生活方式动机,这也是旅游小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特质。然而,在“生活方式”这“共识”的标签下掩饰了其复杂性。托马斯认为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意义和价值存在差异,研究他们应该在国内环境,国家文化,地理位置,工业部门等特定的背景下阐释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在发达的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中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是存在异同的。

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产生与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大众旅游成熟度密切相关,在我国东部、南部的滨海旅游地,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虽然已初现端倪,但总体尚处于发育过程中。国内学者在介绍西方当前旅游中小企业研究进展时,对生活方式旅游小企业的概念、特征和表征缺少系统梳理。为了从理论上更好地指导我国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科学发展,本文在借鉴国外旅游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概念界定,特征,价值和意义及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进行阐释。因此,本文的介绍可以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指导和规律探索。

一、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关于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统一的概念。旅游小企业概念的不确定性给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概念的确定及构建带来了困难,阻碍了研究的深入。笔者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相关概念,认为旅游小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成长和利益为导向的旅游小企业;二是以生活方式为导向的旅游小企业。二者之间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侧重于生产,后者侧重于消费。一般而言,旅游业吸引了众多职业变动者创建旅游小企业,他们创立的目的是满足独特的生活需求和价值观,而并非出于必要或是机遇。他们其中一部分在旅游目的地迁徙式生活,一部分则已定居在那里。芬兰大量的乡村旅游小企业主最开始由外来移民创立,目的是寻找“乡村宁静”。托马斯认为在那些能提供高质量社会、环境和物质设施的区域,生活方式旅游小企业更容易产生。摩尔森等人认为“英国的大部分小企业都可以被视为生活方式型企业”,他们的主要动机是为了维持生存和保证足够的收入来持续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根据以往的旅游经历和出于对生活方式的追求,企业主在旅游地从事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商业活动。”上述概念的界定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定义的最终目的在于探究其本质属性,揭示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学者将从企业特征方面进一步探讨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这一新兴的群体。第一,创立动机:以追求生活方式为主要目的。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在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的创立动机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来自于某一部门的影响,也可能来自于大的社会环境或经济环境的影响。第二,经营目标:不完全以盈利和增长为唯一目的。起初对一些旅游小企业主而言,旅游企业家精神可被视为一种消费,而并非生产,从而模糊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三,经营地点:企业主集聚在满足生活方式要求的旅游地。生活方式旅游小企业更容易创建在社会、环境和公共设施优良的区域。第四,主体来源:外来移民是重要经营主体。学者通过对众多旅游小企业的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与寻找优美环境的移民流尤其是消费性移民模式相关。第五,经营业态:企业主多从事创新型、创意型企业。学者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能够找到特别的机会——“因为他们是移民”,他们的技能、知识和社会网络使他们比当地企业更有竞争优势,进入旅游地移民可能比本地居民更容易发现某些市场机会。第六,经营业主:发达经济体中高素质、退休者比例较高。生活方式旅游企业主他们更加注重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但物质条件是前提,学者发现这部分企业主多来自于有固定收入来源高素质退休者。

二、生活方式型企业的意义和价值

在发达国家经济体中,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意义,这主要表现在:家庭价值优先;与生命周期阶段相关的职业转换;一种逃避方式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方式驱动;提高了社会福利和自尊。然而,生活方式企业也会带来消极影响,生活方式质量随着时间推移受到侵蚀,受到家庭和休闲活动的干扰,由于生意经营和管理需要有可能产生家庭内部冲突。再者,最近的研究显示在家庭农场企业中,生活方式动机与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相关,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发展中或转型经济体中,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价值和意义往往与经济窘境相联系,包括:被迫的选择;处于社会边缘状态和经济窘境;为提高社会福利和自尊;提高社会地位。不论是发达国家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对生活方式型的价值和意义都存在着共同的特点:通过生活方式改变获得某种自我实现;从各种不喜欢的生活方式环境中获得解放;通过生活方式决策的自我控制获得生存。因此,生活方式型企业的创立动机代表了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的选择。

三、生活导向型旅游小企业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国外研究者认为,生活导向型旅游小企业对目的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

1.社会影响

在社会影响方面,很多案例显示这些企业秉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原则,更关注对环境的保护和文化习俗的继承与发展。企业主们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表达本地和社区意识以进一步刺激民俗产业的发展,同时使用独特资源增加对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因此,众多学者认为旅游小企业是脆弱经济体和社区的救星。但此类型小企业在社会文化方面对目的地也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更有经验的移民进入导致当地居民的商业活动受到限制,甚至是毁灭。移民的企业主运用新商业活动,对社会组织和文化价值产生影响。生活方式型的企业被描述为对地方文化侵蚀,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不平衡性、文化“商品化”以及区域认同的丧失。部分追求舒适移民企业主给土地使用和基础设施带来压力,潜在地疏离当地人,对吸引移民入迁的舒适价值资源带来毁灭性改变。

2.经济影响

在经济方面,生活导向型旅游小企业对目的地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旅游业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就业增长、经济多元化和区域发展的有效工具。在发展中国家,生活导向型旅游小企业可以减少贫困,为贫困和低教育人群提供就业机会。生活方式型企业主整体素质较高,他们从事的创新性企业,科技和文化含量较高。从事的产业新颖如画廊、摄影、艺术设计等。学者把它可以看成为产品开发的先行者和创新者,增强了旅游地经济的多元化。从消极方面来看,生活方式型企业对目的地地区经济发展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首先,他们质疑生活导向型旅游小企业对目的地稳定性和可持续的贡献和价值。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个人化和集中性可能对社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健康性产生负面影响。如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企业面临持久生存问题;其次,这种类型的小企业普遍存在着雇佣量小,不一定形成产业竞争力;经营手段落后和创新不够;经营目标短期、主观(缺少科学的长期规划)等等。再者,在同一旅游地生活导向型旅游小企业的生活方式目标与其他企业主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会发生冲突。

3.生态环境影响

在生态环境方面,生活方式型企业主本身对旅游地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本身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同时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护生态环境。企业主本身素质较高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科学管理,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但每个旅游地承载量是有限的,过多外来移民企业主的存在,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伤害。

总之,我国需要借助更广泛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更深入探索,生活导向型企业在旅游文献中主要置于经济、地理环境下研究,对社会和政策环境研究较少。怎样才能将多学科的观点结合起来,提供一个全面和翔实的关于对生活导向型旅游小企业的论述,这将会是多方面的,多学科的研究,推动研究议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全面的,系统的和包容性的研究范式。此外,除了传统的经济,公共政策,管理和组织理论外,还与社会学,哲学,人类学所提供理论框架相联系。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旅游小企业将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针对生活导向型研究成果对我国旅游业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大涛. 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集群组织研究[D]. 浙江大学,2003.

[2]戴凡,保继刚. 旅游社会影响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态度为例[J]. 人文地理, 1996(02).

[3]邓强.创业理论的演进脉络:创业研究的创业者异质型人力资本实现视角提炼[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01).

[4]盖玉妍.旅游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及其适用性分析:以饭店和旅行社为例[J]. 商业研究,2009(04).

[5]罗明义.束河模式:以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J].城乡建设,2009(12).

[6]林嵩,姜彦福,张帏.创业机会识别: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分析架构[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6).

[7]庞诗.加快政府职能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J].中国建设教育,2009(12).

篇4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十年以来,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大众对于提升生活质量的诉求与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如时常超过警戒线的雾霾指数)相互背离。降低能源消耗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目标。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十一五”和“十二五”特别强调将节能减排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并依据节能减排的完成情况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标准。具体来看,“十一五”时期要求我国单位GDP能耗(简称能源强度,能源强度越高意味着能源效率越低)降低20%,“十二五”时期要求单位GDP能耗降低16%。于是,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对高耗能行业的监测、管理力度和对高耗能企业的整改、惩罚力度。

对能源强度的研究随着数据的完善,逐渐从以国家能源强度作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层面,转到以省际能源强度为研究对象的中观层面,再到以行业为研究对象的较微观层面(已有的公开数据没有企业能耗的数据,致使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微观层面研究难以开展)。因此,目前与能源强度有关的实证研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全国能源强度为研究对象。杭雷鸣和屠梅曾(2006)分析了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Yuan et al (2008) 研究了我国产出增长和能源消费及分类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短期和长期上表现不同;樊茂清等(2010)认为技术变化、要素替代、贸易、一次能源结构和部门结构变化是引起能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邵帅等(2013)在能源效率内生化条件下,利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测算了我国宏观经济的长短期回弹效应,发现改革开放前能源回弹效应总体上表现为逆反效应,而改革开放期间则表现为部分回弹效应。第二类以省份、区域能源强度为研究对象。张贤和周勇(2007)采用空间回归模型在省际层面分析了FDI对能源强度的影响;齐绍洲等(2007)通过分析1995-2002年我国西部和东部省份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发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关系,而且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吴巧生等(2008)选取我国各省1986-2005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模型重新检验我国能源消费和GDP的关系,结果发现:从长期来看,我国总体存在能源消费与GDP的双向因果关系,但东部地区只存在从能源消费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而中西部地区则存在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就短期而言,我国总体及东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与GDP无因果关系,而中部地区则存在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俞毅(2010)通过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发现,当GDP总量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能源消耗所导致的废气排放就会越高,污染就会越严重;GDP超过门限值的省份大多集中于我国的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次之,西部最少;Herreriasel (2013)分析我国28个省域1985-2008年的数据发现,外商投资和民间投资在降低能源强度上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国有投资在降低能源强度上却没起到正向引导作用。第三类以工业行业能源强度为研究对象。例如李未无(2008)分析了1999-2005年我国35个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结果支持对外开放能提高能源效率;孔婷等(2008)运用1995-2005年的数据分析了制造业24个重要行业的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大多数行业,能源价格的提升并未明显降低能源强度,能源价格对于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不显著,能源价格的调节效应更多地表现为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化来降低行业能源强度;郝新东(2011)运用我国工业36个行业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选取工业行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收入两个变量来解释工业行业能源强度的变化情况;滕玉华(2011)运用1998-2007年我国工业32个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了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转移、能源相对价格、FDI 的进入程度和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等因素对行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呙小明和张宗益(2012)对1985-2008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李锴和齐绍洲(2013)运用1999-2008年我国3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FDI影响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传导渠道。

以上三大类研究在运用计量模型分析省份、区域、行业能源强度时,都默认所选取的省份、区域、行业具有相同的斜率参数(截距参数可因面板模型的基本设定表现为不相同的个体异质性),但这样的设定显然不合理。以高耗能的工业行业为例,其下属的37个子行业发展不均衡,国家行业政策扶持倾向不一致且各行业基本属性(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重工业或轻工业等)差异度较大,如果简单将37个行业进行平均意义上的回归分析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因此,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时,如果不事前经过细致诊断研究就简单地将所有工业行业组织在一起进行建模分析,将得到有偏误甚至是错误的研究结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行业的角度来进行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分析,具体研究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1)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强度是否存在异质性差异?如果存在,哪些行业存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以中国工业行业2001-2011年所组成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面板数据诊断理论对其能源强度异质性特征进行检验,以便识别出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的差异性规律,从而为深刻认识和分析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理论决定机制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性保障。(2)在第一个问题研究基础上,本文将重新归类出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无异质性差异的工业行业,并基于这些具有一致性参数形成机制的行业对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工业行业能源强度特征描述

本文之所以选择工业行业下属的37个子行业作为研究对象①,一是因为“十一五”《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中要求对主要耗能行业节能降耗进展情况进行监测,其中,主要耗能行业包括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化工、火力发电、造纸、纺织等,而这些行业属于工业行业的范畴,即高耗能行业主要集中在工业行业;二是因为我国现有关于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包括全国能耗数据、省级能耗数据以及两位代码行业的能耗数据,因此工业行业下属的37个子行业能耗数据是目前能收集到的在行业层面最微观的数据。

若要在行业层面测算单位增加值能耗,需要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而现实情况却是从2008年开始我国统计局不汇报工业增加值的数据,仅汇报工业总产值,依据现有数据无法测算工业行业在2008年以后的单位增加值能耗,故我们选择构建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指标来进行分析。

仿照能源强度的定义(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总量),我们将行业能源强度定义为:

行业能源强度=行业能源消费总量/行业工业生产总值

其中,工业生产总值用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进行平减处理计算得出。

表1所列的是2005年与2010年各行业能源强度,以及2010年能源强度相对2005年下降的幅度。可以看出,行业能源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即随着时间推移,各行业能源效率提高了,其中有15个工业行业的能源强度下降幅度超过50%。进一步,以“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为参考值,我们发现有三个行业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小于20%,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它们的能源强度分别下降4%、9%和1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三个行业能源强度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73%、67%、67%。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强度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和趋势在行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特征,不能简单地将所有行业组合在一起作为样本来进行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理论机制分析。

三、工业行业异质性特征的统计诊断

综合了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双重优势的面板数据不仅能体现变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趋势,而且还能体现变量在个体维度上的差异性,从而可以显示总体数据所隐藏的个体差异性。现有以能源强度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一般采用静态面板模型,没有考虑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然而在经济系统中,当期的决策往往会受到前期决策的影响,忽略经济变量的惯性特征可能出现遗失变量的问题致使回归结果不可靠。因此,在实证分析中采用动态面板模型比静态面板模型更具有一般性、稳健性。故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中国工业行业的异质性特征和理论机制。在行业异质性特征诊断的基础上,本文将从动态惯性、行业经营情况、科技研发水平、行业结构和行业规模五个方面对行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1-2011年37个工业行业的能源强度为研究对象,选取的变量如下:

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万吨标准煤/亿元,变量名为eiit),代表行业能源强度;

上一期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变量名为eiit-1),代表经济变量动态惯性;

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亿元,变量名为igv),代表企业经营状况;

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R&D)(万元,变量名为rd)、有效发明专利数(项,变量名为paten),代表科技研发水平;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国资产值比重,变量名为sown)、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外资产值比重,变量名为sf),代表行业结构②;

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企业单位数(个,变量名为inum)、全部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万人,变量名为labor),代表行业规模。

工业总产值和R&D数据经过数据平减处理。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二)行业离散程度分析

在实证中为避免异常数据对整体回归结果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是删除最大、最小5%的极端数据。为了衡量行业数据的极端程度,我们分别计算了37个工业行业的8个变量(ei、igv、rd、paten、sown、sf、inum和labor)的变异系数,再对每一个变量的变异系数按37个行业降序排序。定义单个变量的序数指标为rij(其中下标i代表行业,j代表变量,变异系数越大对应的rij越小,即数据离散程度越大),所有变量的序数指标为Ri(Ri=∑8j=1rij,i=1,…,37),Ri越小代表行业总体相对变异程度越大。行业总体变异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行业的数据整体离散程度较大。数据变异程度排序靠前的那些行业是异质性行业的可能性相对更大,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模式,但具体哪些行业具有异质性特征还需依靠更为严谨的统计诊断。下文采用个体异质性诊断统计量IPH对行业异质性做进一步分析。

(三)行业系数异质性诊断检验

根据IPH统计量服从χ2(T-1)分布,我们得到IPH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分别为χ2001(9)=209,χ2005(9)=333,χ201(9)=417。由表3可以看出,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6个行业拥有异质斜率参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有5个行业拥有异质斜率参数),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饮料制造业具有各不相同的数据生成机制。因此,这6个行业能源强度有着其自身的异质性特征。由于样本数据有限,每一个行业只有10年的数据,在数据量少的情况下做计量回归分析难以准确得出影响系数,所以在后文中将不对这6个行业进行分析。

由表2可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6个行业的数据总体变异程度在37个行业分别位列第1、3、4、5、8和11位,故通过行业异质性诊断得出的6个异质性行业属于数据总体相对离散程度较大的行业;但反过来看,数据离散程度较大的行业却不一定拒绝IPH诊断统计量的原假设。

表4为IPH统计量的稳健性检验。我们把6个具有异质斜率参数的行业删除,将剩下的31个具有相同斜率参数的行业作为一个整体重新计算每个行业的IPH统计量,可以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这31个行业都接受了参数同质性的假设,再次验证了这31个行业具有相同的数据生成机制,适合用同系数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分析。

四、参数回归结果比较

在前文对中国工业行业异质性特征诊断基础上,本文对具有一致性参数形成机制的31个工业行业进行能源强度的理论机制分析。

表5中M1、M2和M3为37个行业数据的回归结果,M4、M5和M6为31个行业数据的回归结果。其中,M1和M4对应的模型为动态面板模型,且出于稳健性的考虑同时对工业总产值(lnrigv)作了内生性处理,选取工业总产值的滞后值作为工具变量。 M2 、M3和M4、M5对应的模型都是不含能源强度动态项的普通面板模型,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M3和M6没有考虑lnrigv的内生性问题。因此,对于模型M1和M4我们采用动态面板模型GMM估计,对于模型M2和M4我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IV估计方法,对于模型M3和M6我们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FE)。

表5中M1和M4分别为37个和31个工业行业的动态面板模型的GMM估计的回归结果。我们采用Pagan-Hall统计量检验含有内生变量的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结果显示M1和M4两个模型的Pagan-Hall统计量都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接受扰动项不存在异方差的原假设;自相关检验采用Arellano-Bond统计量,其作用是检验动态面板模型的一阶差分扰动项是否存在自相关,结果显示M1和M4两个模型的Arellano-Bond AR(1) 统计量都接受一阶差分扰动项存在一阶自相关的原假设,而Arellano-Bond AR(2) 统计量都拒绝一阶差分扰动项具有二阶自相关的原假设,因此可认为M1和M4两个模型的扰动项不存在自相关。

由于M2、M3、M5和M6模型设定不同,因此在检验各个模型扰动项的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时,采取了不同的检验统计量,其中M2和M5的异方差检验采用Pagan-Hall统计量,M3和M6的异方差检验采用Modified Wald统计量; M2、M3、M5和M6的自相关检验均采用Wooldridge统计量。检验结果显示M2、M3、M5和M6四个模型都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由此可见,设定的模型若忽略了动态效应将会导致回归结果缺乏可靠性和有效性。从回归系数也可以发现,模型M2、M3、M5和M6的显著性变量个数比M1和M4少,且部分变量的符号与M1和M4相反。

比较M1和M4两个模型的参数回归结果,可发现:(1)31个工业行业的能源强度动态项的系数比37个行业的系数小(由0652变为0424),而其他所有变量的系数却变大了;(2)总体上来看,31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的回归系数比37个行业的更显著,尤其是31个行业的实际R&D和企业单位数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其中,实际R&D的回归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企业单位数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然而在37个行业中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却是不显著的;(3)31个行业回归的R2变大了(由0996变为0997),表明31个行业数据的动态面板模型拟合效果比37个行业数据更好,进一步说明个体异质性除了表现在不可观测的截距项上,还可能表现在斜率系数上。

具体分析31个行业的回归结果可发现:(1)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具有正向动态惯性特征,上一期能源强度对于下一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弹性系数为0424,即上一期能源效率提高1%会使下一期能源效率提高0424%,但31个行业所表现出的动态效应弱于37个行业。(2)31个工业行业的产值规模效应强于37个行业的产值规模效应,31个工业行业的总产值提高1%可以使能源强度显著降低0127%。(3)如果忽略了参数异质性,37个行业的数据不能支持R&D支出对提高行业能源效率具有正面作用,然而在考虑了参数异质性后,31个行业数据显示R&D支出对提高行业能源效率起到显著的正面作用,并且放大了这种作用。(4)作为具有科技实践作用的有效专利数呈现出与R&D支出一样的特征,各行业有效专利数增加可以有效提高行业能源效率。(5)行业结构对能耗强度具有显著影响,综合31个行业的数据表明国有及国有控股产值比重(lnsown),以及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产值比重(lnsf)对能源强度的平均影响为正。因此,适当降低国有及国有控股产值比重,增大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在能源强度较低行业的比重对降低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具有正向作用。(6)从行业规模来看,行业内企业数量、行业平均从业人员数量与能源强度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通过扩大行业内企业数量以及从业人员数量,形成行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可达到降低能源强度的效果。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首次采用动态面板数据诊断理论对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异质性特征进行了诊断,在此基础上重新归类出无异质性差异的工业行业,进一步对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差异。在本文所采用的中国37个工业行业中,有6个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饮料制造业)能源强度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差异,其余的31个行业可以由共同一致的动态面板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这表明,在研究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理论分析和影响机制时,如果简单地像已有文献那样将已有的37个能源行业直接合并在一起进行计量经济建模处理,将会产生严重的计量分析偏误,从而得到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能源经济政策研究结论。(2)动态面板模型的回归残差接受了扰动项同方差和没有自相关的原假设,而非动态面板模型不能接受以上原假设,表明动态面板模型在拟合工业行业数据时效果好于非动态面板模型。比较37个行业和31个行业的动态面板回归结果可发现,31个工业行业的能源强度动态项的系数比37个行业的系数小,但是31个工业行业对应的其他变量的回归系数变大了;31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的回归系数比37个行业的更显著,同时31个行业的R2也增大了(由0996变为0997),进一步说明个体异质性除了表现在不可观测的截距项上,还可能表现在斜率系数上。(3)对具有一致性参数形成机制的31个工业行业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变量的动态惯性、行业经济状态、科技研发水平、行业结构以及行业规模对工业行业能源强度都具有显著影响。

上述结论启示我们:经济变量的自调整过程使得行业能源强度具有下降的倾向;工业行业的产值规模效应将引发行业能源强度的降低;代表科技水平的R&D支出和有效专利数对降低行业能源强度具有正面影响,应适当提高研发投入较少的工业行业的R&D支出;适当降低国有及国有控股产值比重,增大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在能源强度较低行业的比重对降低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具有正向作用;31个工业行业应当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有适度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等合理规模的行业状态是降低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 工业行业下属39个子行业,由于其他采矿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缺失了太多数据,因此本文分析工业行业的能源强度基本特征以及行业异质性诊断和影响因素分析时不考虑这两个行业。又由于分行业出厂价格指数只能追溯到2001年,因此本文采用的数据的时间维度从2001年开始。

② 由于缺乏2001-2004年私营工业企业总产值数据,因此没有私营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这一变量。

参考文献:

[1] 樊茂清,任若恩,陈高才.技术变化、要素替代和贸易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0(1):237-258.

[2] 郝新东.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效益分析――以36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8):43-47.

[3] 杭雷鸣,屠梅曾.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以国内制造业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2):93-100.

[4] 孔婷,孙林岩,何哲,等.能源价格对制造业能源强度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8(3):2-8.

[5] 李未无.对外开放与能源利用效率:基于3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6):7-15.

[6] 李锴,齐绍洲.FDI影响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传导渠道分析――基于水平、前向和后向关联[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7-33.

[7] 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7(7):74-81.

[8] 邵帅,杨莉莉,黄涛.能源回弹效应的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J].经济研究,2013(2).

[9]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能源消耗强度――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7):169-174.

[10]呙小明,张宗益.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4):90-99.

[11]吴巧生,陈亮,张炎涛,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关系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27-40.

[12]俞毅.GDP增长与能源消耗的非线性门限――对中国传统产业省际转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57-65.

[13]张贤,周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01-108.

[14]Bun,Maurice J.G.and Kiviet,Jan F. The Accuracy of Inference in Small Samples of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2011.

[15]Herrerias ,M.J. and Cuadros,A.,V.Orts. Energy intensity and investment ownership across Chinese provinces[J].Energy Economics,2013,36:286-298.

[16]Yuan ,J.H.and Kang ,J.G.and Zhao ,C.H.and Hu,J.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 at both aggregated and disaggregated levels[J].Energy Economics,2008,30:3077-3094.

篇5

一、初中教师的个性特征

N.Obozov(1997)认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由三个方面组成:情感交流、自律本分与智力认知。

这三个方面在人的行为中得到体现。任意一个方面都影响着另外两个方面,并且影响着一个人的整体个性特征。情感交流主要关于一个人与他人的情感沟通能力。情感交流能力强的人擅长社交活动,主动与人建立联系,善于交友,其性格表现为外向;而情感交流能力较弱的人则倾向于独处,不主动与人交流,在人际交往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其性格表现为内向。在自律本分方面,更自律本分的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方面都更具责任感,更积极、主动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努力去提高自我,使自己胜任工作,自律生活。智力认知外在表现为广博的知识与快速汲取知识的能力,智力认知能力较强的人知识面更广,在获得新知识的速度方面也更快。

个性特征的三个方面在初中教师的教学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体现出来,它们是独特的、潜在的,由当下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决定。第一,在初中教师的活动中,情感交流能力保证了教师在学校、工作等氛围中保持活跃的状态,包括主动与同事交流心得、经验,反思教学不足等;在处理与学生有关的问题时,也能以更恰当的方式去沟通,认识问题的本质所在。在经过问卷调查统计后,学生认为性格外向教师的课堂比性格内向教师的课堂更加活跃,与学生的关系更为融洽;而性格内向的教师与学生没有更多的交流,在课堂上,师生的默契度相对不高。第二,自律本分的个性特征体现在初中教师身上便是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心。自律本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严于律己,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在发现问题后,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并解决。身处现代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心怀责任感的教师会更加主动的寻求专业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进行实践,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在不断的自我更新过程中达成提升自我,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第三,要成为一名初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科目的教师资格证书。所以,其本身的智力认知都是经过测试并且加以认可的。而智力认知能力却关系着今后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智力认知能力强的教师能够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通过自身更强的领悟力与认知能力达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在这一性格特征的促使下,初中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也会有所提高。

以上是初中教师个性特征的三个方面,而一个教师整体独特的个性特征便是由这三个方面而组成。通过分析个性特征的三个方面,解释了初中教师的外在行为,从而能观察到教师活动的动机,也有助于分析其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心理动机。

二、初中教师个性特征影响下的专业发展动机

初中教师的个性特征是其专业发展动机的驱使者。初中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动机结构根据教师的个性特征的三个方面也是相应分为三个方面:社交需求、职业基本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个性特征的情感交流方面形成了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交需求;个性特征的自律本分方面形成了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基本需求;个性特征的智力认知方面相应形成了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实现需求。

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每一个方面的改变都使另外两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变化。社交与自我实现需求的动机通常是在职业基本需求实现之后才出现的。教师职业基本需求与一定的社会要求有关,教师只有达到了社会对其工作质量、时间、内容等方面的要求之后,才能获取工作后的薪水、医疗保险与公积金等。所以,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首先是出于职业的基本需求,满足社会对教师职业知识、能力等的要求。社交需求方面的动机与初中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关,比如教师专业发展进步后带来成就之后能认识更多优秀的人才,自身会进入更高层次或特定的专业团体,得到一定的社会认可与地位等。在全国的中小学名师工程中,每个参选的教师在经过层层遴选后,在参赛的过程中激发出来自己最大程度的潜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水平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评委、观众的认可,并在成功后每年参加名师培训,在这不断的学习中取得专业发展,并且在本校受到同事、领导的赞赏,在当地闻名于众。这些不仅仅是后来的成果,也是当初参与专业发展的一部分社交需求动机。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动机是自我实现需求,这是对教师自身内在潜力的释放,对自己能力和人格上的完善。智力认知影响着自我实现的动机,有自我实现需求的教师如果具备较强的智力认知能力,那么他们专业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也相对较快、较深,在专业发展成果的不断刺激下,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动机也会不断加强。而且,他们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发挥了自身的潜力,自我实现境界也不断提升。因此,较强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影响着教师自我实现的动机。在笔者对初中教师进行的访谈后发现,对自我智力认知能力评价较高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实现动机也越强。

动机的三个方面影响着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准确的说,动机的三个方面既是初中教师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的催化剂,又是教师进步的源泉。每个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的三个方面的强弱程度都是不同的,如果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那么就要根据初中教师个体的动机构成的三个方面入手,判断其适合什么形式的专业发展形式,再设计相应的专业发展模式、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1.促进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寻求专业发展

如今,教师培训一直占据着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形式的主要地位。然而,初中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活动中的自主学习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因为,初中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占据着教师的主要生活,如果能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同时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寻求到了更为充足的时间和更为灵活的形式。而初中教师寻求自主学习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一种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发展动机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Heckhausen(2010)认为,学生的认知活动受教师的专业活动动机程度与教师的个人心理影响下的个性特征所约束。如果初中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保持较强的自身发展动机,那么学生的认知活动也会相应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教师的专业程度与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几乎已经同步。拥有较高发展动机的教师通常会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初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强化。笔者在访谈中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教师表示,在教学工作中得到的教学智慧、教学技巧、实际经验更多,而且比培训时所学的知识更加实用,他们表示愿意在教学工作中进一步进行自主学习。这意味着促进初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专业发展动机是必要的。

在初中教师个性特征影响下的发展动机不仅影响着师生的关系与教学工作的质量,也影响着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初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特有的个性特征在课堂中、课堂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行教学反思,与同事们互相切磋,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技巧,以此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总而言之,初中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寻求专业发展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主要途径。

2.分析初中教师的不同个性特征,多样化教师培训形式

目前的初中教师培训形式主要是寒、暑假期听课、参加讲座等,笔者认为,如果利用初中教师不同的个性特征来设计多种培训形式会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加强其发展机动,促进其专业发展。上文提到,初中教师的个性特征包括三个方面:情感交流、自律本分与智力认知。因此在初中教师培训的形式设计上,可根据个性特征的三个方面来设计相应的形式,促使教师从不同的形式中获得发展。每位教师的个性特征都不同,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培训形式中,充分调动其社交需求、职业基本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其参与专业发展的动机会更强。因此,初中教师培训不仅仅内容丰富,同时形式多样,使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不同教师都能参加适合自己的培训,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初中教师选择“培训形式单一,不适合自己”,在访谈中也有很多教师反映教师培训形式枯燥,没有兴趣,因而培训结果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不强,专业发展效果不佳。而如果改善初中教师培训形式,以达到加强教师发展动机的目的则是可行的。例如,在教师培训中不再把理论讲解课作为自始至终的形式,因为单纯的理论讲解是枯燥又抽象的。而在每次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根据所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教师赛课(说课、讲课),之后再进行评议,交流意见,再进行改善。这样才能把理论付诸于现实,在现实中检验培训的实用性。同时,这样也能调动教师的参与动机,满足其社交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也符合了不同教师的不同个性特征。再如,增强初中教师的教学调研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方面。然而,一些初中教师任教多年仍然对此是一知半解,不利于其对自身经验、教训和反思的总结,从而形成理论指导。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选择“不懂调研”“对调研一知半解”“从未进行过调研”的教师占据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可见,在初中教师培训中,对调研能力的培养是弱项。而教研能力的培训,就可以不再局限于课堂与讲座,培训者可以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或几次真实的调研活动,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如何进行调研及培养其教研能力,在教师们的团结合作下,完成调研任务,使教师的情感交流、自律本分与智力认知的个性特征得到发挥,也为初中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自主进行调研,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取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3.多方促进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促进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初中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知识或理念上的困惑,而这些并没有在教师培训所解释过,或者还没有到新一轮的教师培训的时间。这时,教师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经常进行自主学习的初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也更高。在整个教师群体中,如果初中教师的自主学习成为习惯,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会超出教师培训的范畴之外。所以,促进初中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那么,如何促进初中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呢?

第一,初中教师所在的学校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教师所在的学校是除教师自身之外直接担负着教师专业发展重任的单位。教师们专业发展总体状况如何与教师所在的学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先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着手。而提高学校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自主去学习,去进步,则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首要的条件。要促进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学校可以制订一套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与奖励制度,以此督促、提醒与刺激教师发展的自主意识。

第二,有关教育部门要提倡初中教师的自主学习,并且经常举办教师自主学习效果展示平台,对表现优秀者进行表彰与奖励。不同的教师自主学习意识不同,但是对于教育部门的意见及建议都很重视,并且在表彰与奖励的影响下,情感交流、自律本分还有智力认知能力较强的教师都会被吸引。在笔者进行的访谈中,所有的教师都表示很重视教育部门颁发的文件及的信息和其所获教育部门的奖励。在这样的条件下,初中教师的自主学习的频率会增多,时间会增长,自主学习意识也会不断增强,从而达到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第三,初中教师自身要意识到自主学习对职业发展、对国家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取得专业发展,不能只是被动的学习,而应该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满足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是国家未来栋梁的培养者,担负着培养国家继承人的重任。教育兴国,“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发达的基础在于教师的付出与奉献,更在于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使时代的精髓融入课堂,使一代少年汲取营养,茁壮成长。而这一切都需要初中教师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进步的源泉,不仅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影响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与前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应该从新的角度思索,考虑以人为本,从人自身出发,从教师的自身出发探索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总之,基于初中教师的个性特征对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设计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都应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利用教师自身的性格特征优势,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促进其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Heckhausen, J. & Heckhausen, H. (2010). Motivation und Handeln (4.Aufl.). New York:Springer.

[2]Obozov, N.N. (1997). Personality types,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Sankt-Petersburg.

篇6

Hambrick 和 Mason(1984)提出了著名的高阶管理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企业的战略选择以及战略的执行结果,某种程度上由管理者的背景特征所决定,如:高管人员的价值观、认知水平等。但是由于高管人员的价值观、认知水平属于心理学范畴,具有不可观测性,不能准确的衡量;同时若要运用高阶管理理论,如:选拔任命企业内部高管人员,分析竞争对手的高管特征,预测其战略动向时也必须拥有一些可以准确衡量的指标。因此,Hambrick 和 Mason将高管人员的价值观、认知水平等心理层面因素用一些容易观测的指标代替,如:高管的年龄、高管的工作经历、高管的教育背景、高管的经济状况等。

对于高阶管理论,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高阶管理理论存在其局限性,仅仅将可观察层面的高级管理人员的特征如:高管年龄、高管工作经历、高管的教育背景、高管的社会背景、高管的经济状况等作为其价值观及认知能力的替代解释变量,这是不严谨的、不科学的,两组变量之间实际上不能完全等价替代。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高阶管理理论的提出,弥补了现有的理论不能很好解释企业为何会选择某种战略时的不足;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择、培养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分析竞争对手高管的特征,预测其战略动向也有极大的帮助。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缺陷,只要其能够合理的解释一些经济现象,为现实世界的企业实践提供一些指引,这就值得肯定。

高阶管理理论的提出为学者们研究高管特征与企业行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之后的文献中,产生了大量的关于高管特征与企业行为的实证研究,但是其中大部分研究仍旧没有涉及到CEO特征对于研发投入的影响。如:姜付秀(2009)以高阶管理理论为基础,从高管的学历、高管的教育背景、高管的年龄、高管的工作经历、高管的薪酬等方面研究了管理者的背景特征与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Lee和Park(2006)以高阶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公司高管团队背景特征的多样性(教育程度、工作背景等)与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背景特征的多样性与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存在正相关性。

篇7

摘要: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群体进入到高校进行学习,新一代学生的到来给校园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本文对行业型院校的学生特点进行了概括,分析了这些特点的成因,结合中国民航大学的实际,对行业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行业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民航大学;“90后”学生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25—02

收稿日期:2014—01—22

作者简介:左朋涛(1974— ),男,辽宁铁岭人。中国民航大学基建处,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时期行业型院校的学生特点

(一)学习基础较好

由于行业型院校部分专业设置的特殊性,通过国家高等学校入学统一考试考入行业型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分数很高。根据调查,虽然中国民航大学为本二批次院校,但个别专业的录取分数钱已经超过当地本一批的录取分数线,这说明进入学校的学生在初高中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比较扎实,生源质量较高。这为学生接下来在高校继续深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学习环境独特

行业型院校基础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和踏实严谨的作风。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感染,在与周围同学、学长和老师的交流中,学生能够很快地做好自我定位,与环境融为一体,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专业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就业目标明确

由于毕业后行业内招聘单位的专业性要求,在进入行业型院校各个专业开始学习时,学生们对将来的工作岗位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与毕业后还不知道能做什么的其他非行业型院校的同学相比,具有先天的优势,这样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当中,在择业的时候目标更加清晰。

(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由于就业压力小,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逐渐养成了懒惰松散的学习习惯,迟到、早退、逃课、少上晚自习现象普遍存在;少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看课外书籍、玩手机、睡觉等;更有个别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置学业于不顾;有的学生考前临时突击复习,抱着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更有甚者寄希望于“小聪明”,造成考试作弊、违纪的后果。

二、形成原因

(一)良好的就业前景

“就业无压力,学习无动力”,学生就业压力减弱,从客观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我校为例,随着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机务维修等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一向较好,就业率接近百分百,该类专业学生基本没有就业压力。学生没有了负担,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也就远远低于其他专业。

(二)依赖性的学习方式

“90后”学生成长环境较之以往任何时期都好,正是这种成长氛围养成了他们“大家闺秀”式的个性。在学习上表现为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很少主动学习,更谈不上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了。由于我国民航相关技术的滞后性,大多数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先进的民航前沿技术或者获得相关的学习进修机会,导致动手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仅仅依赖课本和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很少主动钻研学习。

(三)师资配比不足

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带来的后果就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以中国民航大学某院辅导员的配备为例,多数年级的辅导员与学生的数量比达到1:300,有的甚至更高。经典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某件事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系统中的短板能否得到延伸。辅导员数量不足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风建设缺乏应有的力度,不能形成持久、有效的学风建设体系,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社会负面影响突出

社会的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更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求职困难的现状,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更加剧了他们思想天平的倾斜,意志不强的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动摇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三、行业型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以学生为本,营造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

要以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教育目标和最终目的,坚持公平公正的教育原则,保证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客观公正,不因学生家庭出身的贫富、个人成绩的优劣等在主观上产生佑护或歧视的倾向。在教育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会独立自主,端正学习心态,公平参与竞争。养成自立自强的勇气和乐观的性格可以使人的思维活跃,更容易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习和工作提供积极的动力。

(二)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积极向上

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担负起服务社会建设的使命。可邀请成功的优秀校友来校为学生做讲座,让学生体会创业的艰辛、追求理想的执著和服务社会的荣耀。通过现实的事例让学生总结出他们从平凡到伟大的动力源泉,多一些激励就会多一些鞭策,多一些经验就会多一些正确的认识。中国民航大学坚持多次举办行业人事高管进校园和科技文化校园行等系列讲座,为同学们的职业生涯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评奖、评优的激励作用。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评选学习优秀个人、优良学风班级、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于在学习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授予荣誉称号。通过表彰优秀,在学生中形成一股向上的动力,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形成人人争先、争优的学习氛围。

(四)建立三方导师队伍,提高教育水平

建立由学生辅导员、班导师和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三方导师队伍,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事务工作,班导师对所带学生给予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帮助,专业教师则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当中,让他们得到更多动手操作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五)加强交流,健全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落实各项学生管理制度。以中国民航大学某学院为例,学院内部建立了年级主任听课制度,要求年级主任积极深入课堂,记录学生听课状态,并与任课教师多交流,适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师生座谈活动。通过齐抓共管,很好地保证了较高的课堂出勤率和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另外,为了提高学院的学风建设水平,学院在每学期考试前召开考风考纪动员和案例宣讲大会,使学生明确考试的严肃性,杜绝考试违纪、作弊事件的发生 。

(六)巧妙结合,开展行业型院校特色学风建设

作为行业型院校,要根据行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采取措施,形成富有特色的学风。根本原则是把学风建设与自身的特色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满足人才需求和提升素质为突破口,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形成特色。中国民航大学始终坚持以“笃学、精博、严谨、创新”为要求开展学风建设,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即开展特色专业教育,结合多次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将学风建设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海侠,王昭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2).

[2]雷新兰.根据行业特点加强航海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林区教学,2006(4).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3-048-03

一、引言

城区特征是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分为三类:(1)人口特征,包括中位家庭收入、离婚率、失业率、年龄结构和受教育水平等;(2)住房存量特征,包括住房交易规模、土地供给弹性、住房所有权比率、住房空置率、中位住房租金价格比、中位住房建筑周期和中位住房年龄等;(3)公共服务特征,包括接受公共住房支持的家庭比例、学校质量、治安状况和拆迁改造等;(4)其它特征,包括经济增长率和产业分散化程度等1。

城区特征或多或少以相同方式影响一个城区所有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在单个贷款申请者特征和单个住房特征难以准确获得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城区特征判断一个城区的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以确定该城区的最低首付款比例,甚至对整个城区拒贷,这一方面使商业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降低,另一方面可能使中低收入城区居民的住房融资难度加大。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城区特征对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决策的影响机制,联系我国实际情况, 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城区特征进行住房抵押贷款决策具有合理性,建议商业银行密切关注城区住房价格波动率,并且政府限制中低收入城区商业银行的数量。

二、国外城区特征对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决策的影响机制

(一) 城区特征对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决策影响机制的相关理论

国外关于城区特征对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决策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主要有违约理论、理性歧视理论、信息外部性理论和内部信息效应理论。其中,违约理论解释哪些城区特征影响贷款风险;理性歧视理论解释商业银行根据城区特征进行贷款决策的合理性;信息外部性理论和内部信息效应理论解释城区特征对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影响会导致中低收入城区贷款供给不足。信息外部性理论和内部信息效应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角度不同:前者认为,当前住房交易提供的城区信息使该城区的所有贷款者受益;后者认为,单个贷款者在从事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过程中搜集到的某些城区信息只使该贷款者受益。

1.违约理论

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理论有两种:支付能力理论和权益理论,分别解释被迫违约和理性违约。

支付能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当借款者无力支付月还款额时,违约就会发生。(2)影响借款者支付能力的因素有:触发事件(trigger events,包括失业、离婚和疾病等)、融资来源(Financial resources,包括收入和储蓄等)、融资条款(Financial commitments,包括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期限和贷款价值率以及其它负债)和其它(包括户主年龄和家庭里孩子的年龄与数量等)。

权益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违约可视为住房抵押贷款所内含的看跌期权,即以不偿还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为条件而卖出住房的期权;即使借款者有能力支付月还款额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执行看跌期权(即违约)。(2)违约的必要条件是负权益(即住房价值小于贷款价值),并且违约受交易成本和触发事件的影响。(3)负权益的影响因素包括初始贷款价值率、住房价格波动率、已抵押年数、贷款期限和资金机会成本2;交易成本因素包括违约信用损失、寻找新住所的搜寻费用和搬迁费用等,它增加违约成本从而降低违约概率;触发事件因素包括失业、离婚和迁移等,它将多期最优违约决策提前到现在3。

Von Furstenberg(1969)考虑了初始贷款期限、初始贷款价值率和被抵押的是新房还是旧房等因素,发现初始贷款价值率是影响违约率的重要因素,初始贷款价值率越高违约率越高。Wilson等(1995)采用1992-1995年加利福尼亚的数据估计了违约损失函数,发现城区住房价格波动是导致违约损失的最重要因素。Capozza等(1997)研究了交易成本和触发事件对违约率的影响,他们用城区收入水平和年龄结构作为交易成本的变量,用城区失业率、离婚率和迁移率描述触发事件,发现城区中位家庭收入水平与违约率高度负相关,城区失业率和离婚率与违约率高度正相关,其它变量不显著。Boheim和Taylor(2000)研究发现,孩子年龄小于六岁的家庭违约率较高;户主年龄对违约率有显著影响,在38岁以下,违约率随户主年龄递增,在38岁以上,违约率随户主年龄递减。由此可见,住房价格波动率、失业率或离婚率高以及中位家庭收入低的城区违约风险大。

2. 理性歧视理论

19世纪70年代初,Phelps(1972)和Arrow(1973)提出劳动力市场的理性歧视理论,后来被应用到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在单个贷款申请者和单个住房特征难以准确获得的情况下,权衡收益和成本,贷款者根据贷款申请所属城区的特征判断违约风险更有利可图。(2)某些城区的违约风险比其它城区高,如果高于贷款者的最大可承受风险,来自这些城区的贷款申请会被拒绝;如果低于贷款者的最大可承受风险则会被批准,但同时被要求较高的首付款比例。(3)因为理性歧视是有利可图的,市场竞争不能使其消失。

Schill 和Wachter(1993)发现,金融机构对低收入或少数民族城区比对其它城区的拒贷率高,但在控制了城区风险之后,拒贷率的城区差别消失,这表明理性歧视是存在的。Marschoun(2000)发现,对住房价格波动率较大的城区,贷款者要求较高首付款比例的概率较大。

3. 信息外部性理论

Lang和Nakamura(1993)提出信息外部性理论(information externalities theory)。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一方面,住房估价的精确性与近期的城区住房交易规模正相关,与城区预期住房价格波动率负相关;另一方面,如果住房估价不精确,贷款者为降低违约风险会要求较高的首付款比例或者拒贷,导致住房销售难度增大;两个方面相互影响,产生了一个动态的信息外部性。(2)在一个外部冲击(例如住房交易税提高)下,如果住房交易规模下降得较小,则信息外部性作用较小,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能恢复到初始的稳态均衡点;如果住房交易规模下降得足够大,则信息外部性作用会大到使该市场持续萎缩,甚至消失。(3)低收入城区的住房交易规模一般较小,而且首付款是对低收入家庭拥有住房所有权的一个重要门槛,所以信息外部性对低收入城区的影响较大。

Claem(1996)和Vermilyea(2005)等学者都发现,住房交易规模4与拒贷率显著负相关,表明信息外部性是存在的。Harrison(2001)发现,信息外部性不仅存在于房地产市场衰退期也存在于房地产市场非衰退期;考虑了银行差异性的信息外部性更显著;在其它条件(例如城区预期住房价格波动率)不变情况下,一个标准差的近期住房交易规模增加使拒贷率降低2%。

4. 内部信息效应理论

1999年,Avery等提出内部信息效应理论(internal information effect theory)。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单个贷款者在从事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过程中搜集到的某些城区信息只使该贷款者受益,这些信息与该贷款者的抵押贷款业务规模正相关。(2)在低收入城区,购买住房的抵押贷款申请总量通常比较小,如果一个城区存在多个贷款者,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有足够的业务规模以获得足够的城区信息,贷款风险或单位贷款成本会更高,从而首付款比例或拒贷率也更高。

Avery(1999)和Vermilyea(2005)都发现,单个贷款者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规模5与其拒贷率显著负相关,表明内部信息效应是存在的。Avery(1999)还发现,内部信息效应在低收入城区比在中高收入城区大,可以解释中低收入城区之间1/4的拒贷率差别。

(二) 城区特征对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决策的影响机制

我们对上述国外的相关理论进行概括总结,发现城区特征对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决策的影响机制有以下三种:

1. 违约理论和理性歧视理论:城区预期住房价格波动率、城区失业率、城区离婚率或城区中位家庭收入水平违约风险首付款比例或拒贷率

2. 信息外部性理论:城区住房交易规模或城区预期住房价格波动率住房估价精确性违约风险首付款比例或拒贷率

3. 内部信息效应理论:贷款者收到的住房抵押贷款申请数量该贷款者获得的城区信息违约风险首付款比例或拒贷率

三. 城区特征对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决策的影响现状

城区特征对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决策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并导致中低收入城区居民的住房融资困难加大。

2004年下半年,上海多家银行在二手房抵押贷款方面出台了新的限制条件――城区和环线概念,停止了向奉贤、金山、南汇、川沙、崇明五个城区发放二手房抵押贷款;内环线以内的二手房抵押贷款首付款比例普遍增至3成,内外环之间的增至4成,外环线以外的增至5成6。另外,为防范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从2006年6月1日起,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但考虑到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对购买自住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仍执行最低首付款比例20%的规定。然而,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申请者普遍执行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是30%或30%以上,中低收入者没有得到最低首收付款比例20%的好处。

四、启示

1. 商业银行根据城区特征进行住房抵押贷款决策具有合理性。目前,我国个人信用查询系统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完善;住房估价技术的科学性、客观性较差,并且委托问题使房价高估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导致商业银行搜集单个贷款申请者特征和单个住房特征的成本高、准确性低。相对而言,城区特征的获取成本较低、较准确。所以,商业银行会根据城区特征判断一个城区的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对违约风险较大的城区规定较高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或者拒贷率较高。

2. 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城区住房价格波动率。城区住房价格波动是导致违约损失的最重要因素。一个城区的住房价格波动性越大,则住房估价的精确性越低,进而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越大,因此商业银行对该城区的贷款申请应该规定较高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或者拒贷率较高。

3.政府应该限制中低收入城区的商业银行数量。中低收入城区的住房交易规模通常较小,所以住房抵押贷款申请总量较小。如果一个中低收入城区的商业银行多,则可能没有任何一家能收到足够的住房抵押贷款申请数量以获得足够的城区信息,贷款风险或单位贷款成本会比较高,从而首付款比例或拒贷率也比较高。因此,政府应该限制中低收入城区的商业银行数量,或者帮助中低收入城区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组成住房抵押贷款银团,以使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城区信息,进而减小中低收入城区居民的住房融资难度。

注:

1 Marschoun.M,Availability of Mortgage Loans in Volatile Real,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47,443-469(2000)

2初始贷款价值率决定贷款初期借款者权益的大小;住房价格波动率决定借款者权益变化的方向、速度和大小;随着已抵押年份的增加,贷款被不断偿还,借款者权益增加;贷款期限越短,偿还速度越快,权益增加越快;资金机会成本越大,贷款价值越小,权益越大。见虞晓芬,住房抵押贷款理性违约的决策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3例如,一位借款者在获得期限为30年的贷款之后过了5年面临迁移,典型的纯期权模型会预测:除非当前贷款价值率达到120%,违约才会发生,因为借款者理性预期未来可能有更好的违约机会(比如住房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然而,对面临迁移的借款者而言,不会去等待未来可能的更好的违约机会,违约的最优贷款价值率将是100%,甚至更小。见Capozza.D.R,Kazarian.D and Thomson.T.A, Mortgage default in local markets,Real estate economics,25, 631-654(1997),p634。

4 用一个城区某一年住房交易量/前三年平均住房存量表示。

5 用住房抵押贷款余额/总资产表示。

6数据来源:“不同区域不同成数 申城二手房贷款又遭收紧”[EB],省略,2004年9月9日。

篇9

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攻破,计算机技术逐步解决文本编码、图形图像的处理等难题,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和现代媒体技术开始出现并应用于企业形象设计中。尤其在80年代计算机和视听设备进入千家万户,这为企业形象设计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数字化设计的大门。在20世纪末,家庭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始普及应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数字技术发展推动了企业形象设计的发展。这时发现以往所有企业所遵循的“企业形象定律”已不再适用,这一切给企业形象带来的是一场翻天覆地的行业变革,这就是“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革命。

二、数字媒体艺术使得企业形象得到深入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和企业形象设计的不断融合,数字媒体艺术得到了企业和设计师的广泛应用。如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体现了三维图像时代的到来,在数字化企业形象的塑造中,独特的动态表现形式发挥巨大作用。由于时代的日新月异,许多二维形式数字媒体艺术显得单一而缺乏动感,而三维视觉动态形式却具有强烈影响力和真实性,因此,二维转变成三维动态视觉形式是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深入发展的表现特征。所以在数字媒体艺术深入发展过程中,坚持二维与三维动态形式的融合来表现更好的艺术效果。

如中央电视3台标志加入动态的红丝带图形,其全新的栏目形象包装为了有利于宣传其个性特征,于是栏目的片头广告或其他的形象推广中标志加入了新的数字动态元素,这些动态的元素是飞舞的丝带在与“3”字图形相关联的内容进行组合设计来突出文艺频道的内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个人电脑的广泛使用,企业形象设计正以数字媒体艺术的形式和更丰富的内容展现,同时拓宽了企业形象的宣传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尤其以汉诺威世博会为例,其采用数字媒体艺术进行设计的多变形象和没有固定的标志,有效地为企业形象在网络或其他数字媒体中进行传播,这是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深入发展的重要标杆。因此,具有动态视觉图像的设计及数字媒体广泛的使用标志着企业形象设计开始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

三、云视觉传媒企业形象设计

以笔者设计制作的作品《云视觉传媒企业形象设计》为例,设计灵感来源于未来艺术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如今“云”是网络、互联网的比喻说法,这种“云”的时代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社会的竞争方式也由此而改变。云视觉传媒是一家以数字媒体为主的视觉设计公司,由于该公司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紧密相连,因此设计企业形象时必须考虑该公司的经营产品和服务领域,这样有助于数字化企业形象的准确设计。

在设计时要遵循企业形象设计规律,要确定企业的标准标志、标准色彩、标准字体等基本设计元素。首先采用Coreldraw、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进行初步设计制作,设计出该公司的标志、字体、色彩,同时还有辅助色彩的设计应用。笔者在设计动态标志的时候是在原有标志外形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动态的设计,在设计制作中采用了光影动态的效果表达,设计动态标志要能够有效地对传统平面标志进行延续,但不能随意改变和拓展新的外形。在加入光影的动态化标志后,其形象要符合在数字媒体的传播。

标志的应用在纹样上面不宜过大,要求适中偏小为宜。将动态化的标志中的图形元素进行分析组合,部分字体、图形和色彩等元素加入声效的效果形成数字化背景纹样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动态化的图像太小在屏幕传播过程中达不到传播效果,它需要大的图像才能适应观众的视觉吸收,所以标志的动态展示要比平面中大,形成强有力的数字化形象的传播。

篇10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企业形象是人们对于企业的服务质量、信誉及企业开展的活动状况进行评价的外在体系。良好的企业形象帮助企业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企业纷纷想方设法的提高企业的形象。通过由内而外的力量,不断推进企业外在形象的管理。

2.市政道路施工中企业形象的特征

施工企业形象是社会对企业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尤其是对于市政道路企业来说,关系到政府对之的信任度。具体来说,企业形象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客观性

企业形象具有客观性特征。因为形象是人们对企业的外在评价,企业的各方面各方面指标是客观存在的,人们通过对企业状况的认识和企业行为进行评价,从而获得对企业的认识。

2.2多维性

企业形象的多维性值得是对于企业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人们之间的认识层次、能力不同,对于企业的背景、企业的运行和活动的开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评价,侧重点不同,因此对企业形象的认识深度和内容不同。

2.3传播性

传播性值得是企业的形象通过人们之间的互相传播告知社会公众。传播性决定了企业形象的口碑具有一定的宣传性和感染性。

2.4认知性

企业形象是人们对企业这一客观存在的事物在头脑形成的认识,基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思维方式等,加上企业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出的认知。

2.5整体性

企业形象的评价不是单一方面的片面认识,而是对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施工等活动的开展,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多方面综合性的考量,因此企业的形象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质量。企业的整体性包括了企业的职业道德、企业的机械设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信用人才、职业道德等。[1]

2.6稳定性

稳定性指的是企业形象一旦确定或者是被人们认识,就很难改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良好的企业形象具有稳定性特征,帮助企业获得良好的信仰,从而实现企业业务水平的提高。

3.市政道路施工企业形象的重要性

企业形象作为一个综合评价系统,包括多种要素:企业的质量形象、服务形象、管理形象、外观形象、项目形象、经营形象、员工形象、发展形象、精神动力等。这些不同要素构成企业形象的整体,对于市政道路施工具有重要的作用。

企业的质量形象是企业发展的内在生命力。建筑过程中涉及多种工序和技术,施工时间长,要求高质量的管理和操作,施工质量要达到政策的规定标准和特殊要求,严谨偷工减料,才能保证施工高水平高质量,才能在政府和社会公众树立良好的形象。服务形象是企业的售后服务,是企业的制胜秘诀。要树立客户至上的观念,才能面对激励的社会竞争,才能担当其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才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满足客户的要求,为客户着想,取信于民,才能走的更长远。企业的管理形象指的是企业的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水平状况,科学的企业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良好的企业信誉,良好的管理也是实现资源的节约、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手段。企业的项目形象是企业的窗口,项目承接的多少和规模反映了企业业务水平的高低,因此项目形象是关键,项目形象包括企业施工中的材料、管理等,因此要以安全为基础,做好施工项目的质量。企业的员工形象指的是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职业道德,职工的技术和综合素质,员工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企业员工代表着企业的质量,决定了企业形象的优劣高低。企业的发展形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发展形象包括企业的科技开发、人才储备和培训等各方面。要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制定完善的计划,认识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才能为未来发展铺平道理。企业的精神动力指的是企业的团结凝聚力量,也是企业奋斗生存的内在力量。主要体现在企业领导对员工的关怀上,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做好员工的精神动力,只有员工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对待,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2]

因此,企业形象的不同要素对于市政道路施工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4.提高企业形象的对策

4.1通过媒体的宣传提高企业形象

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企业要提高形象不仅要靠自身的实力,也要借助媒体力量宣传企业,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的实力。因此,要突出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把握宣传的角度和力度。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施工企业要做好广播电台、报纸和网站等媒体之间的沟通,对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施工进度和产品进行宣传报道,全方位的多角度进行宣传,网站作为宣传的窗口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广而告之。众多成功企业成功的秘诀就是和新闻界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关系,不仅让业内人士了解,让圈外的更多人对企业产生兴趣,从而更深的认知企业发展。企业形象的宣传要集中主题,选好时机。在正确的时间恰当的宣传。例如围绕企业的周年庆或者是企业竣工时间向社会大力宣传,或者是在企业获得奖项之际趁机向社会宣传,也可以通过国家发展专题机会推介企业的形象。

4.2做好项目实体,传递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形象

企业要真正站稳脚步,就必须做好项目实体施工。宣传要以具体的事物为基础,将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展示在大众面前。首先要落实管理体系,维护施工项目现场的管理。在施工现场做好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提高项目的建筑水平和工作绩效。开展文明工地、示范工程活动。提高企业形象,制定完整的施工方案和规划,落实施工措施,创建国家级先进工程。另外,还可以通过创建统一的企业识别系统,凸显企业的特色,从而保证企业形象的个性化。识别系统包括企业的理念、企业的行为、企业的视觉等,还有施工现场、办公区域和员工等。规范的识别系统帮助企业将自己的意志和文化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张扬企业的特色,但是坚决禁止企业各自为政、各唱各调的现象。

4.3借助重要的活动提升企业形象

寻找与外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企业的现代化魅力。企业要重视和社会上有影响力单位交流,例如加入地方和国家的协会,政府有关组织等,通过研讨会的交流获得更深的经验,借此推广企业的形象,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信任,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赢得现代化魅力。开展多种企业文化活动,带领员工举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开展主题教育、创先评优、培训和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通过企业高层发表企业运行方面的文章,提升企业的文化层次,从而展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扩大企业的美誉。企业还可以通过社会公益事业的举办,引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打下良好的口碑,承担大型的募捐活动,拉近群众和企业之间的距离,也为企业创造潜在的发展机会。强化社会对企业的认识、支持和关注度。[3]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形象是企业发展的窗口,要提升企业形象才能保证企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推动企业施工项目的承接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276-02

企业形象的塑造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在产品质量、加工装备、科技进步、管理水平、资金运作、员工素质、服务水准等基本素质上的综合表现。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竞争不仅表现为商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而且更重要的表现为企业整体素质和形象的竞争,消费者选择商品,更注重的是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因此,作为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手段,企业形象塑造已成为众多企业制胜的法宝。

一、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影响和作用

企业形象是指企业在自己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为适应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发展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综合运用创意策划、企业标志、广告宣传、商标选型和公共关系等手段,把以企业价值观为基础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产品服务特色,通过自身行为和各种媒介传达、表现出来,使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良好形象的认同感,对企业形成一定的整体看法和最终印象,并转化为相应的基本信念和综合评价,从而为企业创造一种理想的经营环境;它是企业的所作所为在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的一种客观性反映,是企业展露给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形态、相貌和美誉程度,是展现企业精神风貌和经济实力的一面镜子。

企业形象作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展示和表现,是企业文化在社会或市场上的认知和评价。企业形象根源于企业价值观,它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哲学精髓,企业形象有价值定位功能和资产增值功能。良好的企业形象,对内可以唤起和激励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企业员工的进取心、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觉地爱护企业、关心企业,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竭尽全力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使企业充满无限活力;对外可以提高外部公众对企业的信任,起到吸引人才资金,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功效。因此,企业形象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表明该企业有着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而且还表明该企业有一笔非常可观的无形财富。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能使企业信誉大增,经济效益上升和社会地位提高,所以,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世界级的名牌企业无不在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上下工夫。拿“麦当劳”快餐店来说.人们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这样的形象:高高立起的大型黄色艺术字母“M”,木偶小丑麦当劳叔叔的滑稽面容,就知道这儿是麦当劳快餐店。对于消费者来说,“麦当劳”意味着品质上乘、干净优雅、服务热情。通过精心设计和严格管理,“麦当劳”不仅在世界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形象,而且有机地将美国文化与企业形象融为一体。可口可乐公司、劳斯莱斯公司等企业也都是凭看特有的企业形象而独占鳌头。1994年,世界第一饮料可口可乐的无形资产就达359.5亿美元,相当于当年营业额的三倍,无形资产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有形资产。几年前,英国的名牌企业,“劳斯莱斯”分别出售给了德国大众和宝马两家汽车公司,大众汽车公司花了十几亿德国马克,只买到了一个生产“本特利”汽车发动机的企业,德国宝马汽车公司花了一亿德国马克,只买到了2000年后才能使用的“劳斯莱斯”的冠名权,因为前者是世界有名的汽车发动机企业,后者是世界上有著名的汽车品牌。据国际塑造协会的估计,企业在形象塑造中每投入l美元,就可以获得227美元的收益,可见塑造企业形象所带来的利润是何等丰厚,对企业的影响和作用是多么巨大。

二、目前塑造企业形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手段单一,效果有限。目前,许多企业家把塑造企业形象同大把花钱等同起来,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形象过程中,主要的手段是广告,钱花得不少,企业的效益不见好转,甚至有的企业由于巨额的广告费,结果把企业给拖跨了,山东秦池酒厂就是例子。塑造企业形象当然是要花钱,但是理解为只有花钱才能塑造企业形象就错了,企业形象是靠企业的内在品质和行为,靠自己正确的理念,符合社会公众的认同来实现的,不断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树立企业形象。

二是策划不够,水平较低。企业塑造形象是一种企业行为,希求回报是其特点。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经营目的取舍塑造形象项目,手段要同项目相匹配。塑造企业形象一切都要传播企业在设备、人员素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优势,传播企业内在优秀的品质,给社会公众一个良好的形象。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有的企业凡是能出名的事情都干,从善如流,大把花钱,其结果是成本提高了好多,企业形象搞乱了。

三是急于求成,得不偿失。浮躁和盲目性是目前一些企业塑造形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塑造企业形象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过去说“树誉十载”,就是说良好形象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但目前众多企业在形象塑造上急于求成,都希望一夜成名。而有的企业因偶然的原因迅速崛起,但是能够继续兴旺发达的为数不多,沈阳飞龙、深圳巨人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四是缺乏底蕴,忽视理念。企业形象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企业形象的文化渗透来影响社会公众的。企业形象越好,其文化凝结越厚。企业形象主要是企业内在品质和作为,通过公共关系工作,在社会公众当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因此,塑造企业形象首先要在完善企业内在品质,塑造企业理念上下工夫,这应该成为企业塑造形象的重点。以此为基础才能开始塑造企业形象。在我国的企业塑造形象的潮流中,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常常忽视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中的巨大作用。

三、塑造企业形象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企业塑造形象的特点是虚实结合,内外结合,企业自己工作的质量和成效是企业形象的基础,所以企业塑造形象得从实处着手,基础得扎实。

第一,塑造企业形象要注重企业“外延”形象。为了最直接、最迅速地给公众留下第一印象,让公众快速了解企业的行业特色、经营特色和本企业的品牌,就必须按照企业文化的总体指导思想,对企业的外现形象进行设计。包括企业容貌、办公场所、徽标、商标、广告宣传、产品包装、展览展示以及员工的着装、仪表、态度和行为等。许多企业引进CI(企业形象识别)战略,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其徽标、商标、广告语等具有明显的企业特征,很容易被人识别。如联想集团的电脑专卖店将店面装修统一为蓝、黄两色,店牌为蓝底黄字,非常具有特色,较好地宣传了企业形象。另外,脍炙人口的企业形象广告语同样是塑造、宣传企业形象的有力手段,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滴滴浓情,三鹿奶粉”、“好马配好鞍,好车配风帆”、“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等,这些广告语既读来朗朗上口,又便于识别,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企业文化。

第二,塑造企业形象要注重不断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企业形象最终是通过员工来展现的。因此,只有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精神面貌、劳动技能等全面得到提升,优秀的企业形象才能真正塑造起来、树立起来。首先,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全新用人理念,采取上级分配、公开招聘、社会招聘、委外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地发现、选拔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高比例的技术人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其次,通过多种舆论和教育方式,力求在企业员工队伍中形成“三感”,即爱企敬业,与企业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归属感;对国家负责,对业主负责,以精品工程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责任感;识整体、顾大局,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的集体荣誉感。以“三感”培养员工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道德,向社会展示了全新的企业形象。

第三,塑造企业形象要做到企业内在素质和企业形象的高度统一。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表现与特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客观反映,它包括企业内在的精神和企业外在的标志两部分。具体说来就是一个企业优良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人员的素质精神风貌、经营作风、服务水准和态度,还有组织和外在环境,建筑和标志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总体印象。企业形象是企业高质量产品和细致周到服务为基础的企业理念和行为在较长时间里的凝结。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全心全意为社会公众服务中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避免单纯宣传的倾向。

第四,塑造企业形象要从长远着眼,从现在做起。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是涉及企业整体战略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不间断的过程,同时更是对具体细节的全面管理。塑造企业形象是企业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由于企业形象塑造比较虚,涉及企业各个方面,不是一挥而就的,所以在企业所有的工作中,树立企业形象是最艰巨的工作。塑造企业形象不容易,保持一个企业的良好形象也如保持财富那样难,同时企业形象是个动态的过程,要不断地丰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