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

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21 14:39: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

篇1

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像绘画那样还原物象的原有色彩外,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红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无论是电影《红高粱》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都将红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红高粱》开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影片中,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红色的花轿在黄土飞扬中颠簸起伏,其中“颠轿”一场戏很经典,红色花轿与环境的土黄色形成一种反差色,红色布匹与染房的和谐、不同颜色的服装与沙漠对应所产生的不同的含义、回忆的色彩斑斓与现实的暗淡无光……就像一幅色彩画,整体大色调中细节处处都有不经意的对比,都体现出张艺谋对色彩把握的整体性构想。

红色本就是中国文化中最常使用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的意向中除了喜庆色彩之外,还象征着胜利、红红火火,象征着强烈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象征着人物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情感特征。此外,以红色为基调,还可以利用色彩对人的视觉冲击,激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唤起民众的共鸣。

除了红色之外,在之后推出的电影中,张艺谋还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使用了灰色。此部电影摒弃了传统的中国红,而是在灰色调和十三钗们色彩斑斓的变化中,显示出影片中战争的残酷、人物内心的丰富色彩、价值观的转变和个人价值的升华,映射出了中国文化中对色彩的渲染和运用。

这些色彩的渲染和运用无一不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也象征着中国电影文化的进步,从最初最传统的单一红色的渲染到多种色彩对比的出现,中国电影业也从最初的展现中国农耕文化一方面,开始从更深层次挖掘中国文化,试图更理性、更深层次地唤醒国人对自身文化甚至历史的正视和探究。

二、电影主题从乡土文化向城市文化的发展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传统中庸思想的禁锢和孔孟思想的深入,也使得大众甚至导演的视觉往往都落在中国的乡土文化中。因此,中国传统电影的视角也往往从乡村开始,农民形象深入人心,张艺谋早年的电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无一不是乡土电影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质之一。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原型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中的人物往往比较复杂,具有多面性”乡村电影中农民形象的脸谱化,使人物形象的饱满度和故事情节的吸引力。但是乡村电影的内容往往会让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文化中只有刻板、落后、愚昧甚至专制的中国乡土形象,因此后续的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城市。

电影《金陵十三钗》则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还原了中国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描述在非常时期,中国人对自己、对民族及对国家的理解和成长。中国的电影不再局限于对乡村生活的表述,而从国家、民族的视角映射中国的民族文化,映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三、电影中所折射的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与成长

无论中外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总是围绕两个对立面展开的:第一类是受歧视的女性。男人与女人从出现起,就被置于不平等的地位。长久以来,男人的价值总是高于女人,到处被赋予积极的意义,他们总是优秀的和受赞美的对象;而女性则处处劣于男性,所起的都是消极作用,她们不但魅力被否定,而且总是跟恶毒与放荡联系在一起。第二类是受到颂扬的女性。女性相夫教子的天职和为家庭自我牺牲的精神越来越多地受到赞美。

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和成长。从最初的电影红高粱,导演张艺谋遵从原作者莫言的思想,还原了他描绘的女性世界,在再现历史的基础上展现出女性在那个年代的压抑和顽强。《红高粱》中展现了九儿形象鲜明的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努力向上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她具有鲜明的独立意识和勇敢反抗世俗的精神。影片中的九儿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她试图走出男人为自己划分的家庭世界,和男人一起抗击日寇,这个过程表现出了女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愿望,同时也展现出了她的勇敢和前卫,颠覆了封建礼法的观念。同样是抗击日寇,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从女学生对风尘女子的好奇、怀疑到怀念尊重,到风尘女子对女学生的不在意轻视到彼此之间的互助成长,让他们从世俗的视角中,从对传统的遵从和背叛中,共同成长,从社会的视角从民族的视角,体现中国女性的成长、觉醒和塑造新的女性形象。

篇2

高三的语文学习,对语文课堂的气氛活跃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高三语文学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意识。不仅能够简单地把课堂知识学会,更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三学生的语文学习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真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教学的高效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化,真正准备充足,打好高考这一仗。

诗词鉴赏通常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因其是高考重要考点,所以,考生由于心理焦虑,考到的题型也大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例如在讲解王之涣的《凉州词》时,

试题: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我让学生理解,概括景物的诗句,需要深刻理解诗的写作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完成的。通过时间、地点加以想象,当时是何种情景,作者写诗的用意,根据这些特点,概括和发挥自己的思维,去了解和感知当时的场景,据此,我们了解,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通过描写黄河,使画面具有动感;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通过这一描写,达到作者所要渲染的气氛。学生理解了解题思路,根据自己的思想来完成答题,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

再如,讲解诗歌炼字这一考点,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以下答题步骤:

第一步,了解该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第二步,该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三步,把该字在原句中的语义弄清。

第四步,点出该字的作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五步,指导学生点出该字的作用要考虑该字是什么词性。如果该字是动词,或者这个字有几个词性,在句子中用到的是哪一词性,为什么;如果该字为副词要知道副词的最重要作用是什么,是用来突出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规范答题格式,通过一系列的联系,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限制答题格式,教给答题技巧,却不限制学生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降低学习难度给学生信心,使学生能够对课堂上的学习更有兴趣,为高三语文复习打好基础。

二、确立目标扎实行动,力争得分万无一失

高三语文的学习,最主要是为了高考,我们制定的大目标,都需要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来完成,也就是说,小目标全部实现以后,大目标也就跟着实现了。不妨把高三语文学习中的难点都找出来,一个一个攻克。

1.背诵部分,确保满分

诗词背诵是高中语文的一大块,诗词的背诵不仅仅要背下来,还需要闭上眼睛就知道这句诗里的每一个字的写法。这不是死记硬背,需要对文章有较好的理解,针对每个字都仔细推敲,理解之后不论是名词动用还是通假字,都能够很好的把握,确保背诵部分都能万无一失,拿到满分。记住了以后,要在高考前反复背诵和默写,确保考场上不会因紧张而丢分,忘字。

2.文言文翻译,争取字字能落实

文言文这一块,所出题型不仅仅是背诵默写的程度了,要确保文言文拿出来一句话,能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诉求,能够理解文章含义,逐字逐句的斟酌、推敲,不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都需要明确理解,争取把着重点落实到每个字上。

3.写作部分,规范合题意

写作,可以说是高三语文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多数学生头痛的一项。每每作文练习的时候,能顺利理清思路,看好命题的人,少之又少。那么在复习写作的时候,教师就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要求,切合题意,不歪解材料,语言流畅,中心明确。不论是什么文体,首先要确保行文流畅,让读者能够明白写作思路,平时多积累写作素材,将这些素材适时应用到写作中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切实提高听课效率,有效落实考点知识

高一、高二的课堂都是针对教材的,偏向于语文素养的熏陶涵养。而高三的课堂是针对高考大纲上的考点逐一复习的,偏向于知识点的记忆,为高考语文能打高分打基础。因此,学生的听课习惯要有所改变。

1.学会调控情绪,尽量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高三学习要注重考点,将语文的考点放在首位上逐个复习,精力高度集中到重点上来,为的是能够在高考中拿到优异的成绩。

2.适时、及时地做好课堂笔记

高三语文需要学生在教师讲考点的时候着重记忆,通过教师的强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再配上勤动笔、记笔记的好习惯,通过对笔记的利用,适时翻看,也能提升效率。

3.争取在课堂中便能掌握知识点,甚至能够运用

高三是和时间在赛跑,所以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该充分利用。然而,繁杂的复习题,如星星般的考点,都要求高三学生这一年要更加用心。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一定要强迫自己在课堂上就能够记住,并且应用的时候能顺利运用。

四、选择做好讲义练习,及时整理“高考宝典”

高三语文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教师教的考点,更能够在课下,将这些考点整理到一起,经常复习,经常记忆。如果认为这个考点弄会了,就不再看,等到高考时,一旦出现,你会发现你已经忘了。高三的强化记忆就是要多看多记,勤思考勤动笔。争取把每个教师要求着重记忆的考点都弄懂,争取把每个教师所要求掌握的题型都做会。而不是在茫茫题海中泛舟,却没有着重点。

篇3

高三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关系着学生高考的成败,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对我县几所农村高中教学情况的调研,我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上陷入了误区。

误区一:高三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坐享其成”更高效。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关注讲授内容任务的完成,而较少关注教学对象的表现和反映。体现在:一是缺少对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二是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严重不足。三是对生成性资源缺少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利用意识淡薄。

误区二:高三重在复习旧知识,应在做题上下工夫。笔者听课时段正值我县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本应足以本为本抓纲务本的关键时期,然而学生桌面上仅有参考资料,没有课本,教学中教师也很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有的只是知识的罗列堆砌和练习题的宣讲解读,语文的生命活力和情趣性被淡化。

误区三:高三语文课堂教学应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部分教师误认为只有“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才能“高效率、高质量”,课堂上一味贪多、求全、求难,致使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过多堆砌,内容杂乱无序。甚至出现诸如课堂教学无明确目标、无内容设定等现象。

笔者认为,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只有走出误区,采用恰当的对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策一:重视基础,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基础应包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语文素养。因此,夯实基础应是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对基础矢¨识、基本技能、基本语文素养的应用掌握上。只有“三基”真正落实,扎实过关,才能算得上夯实基础。因此,无论是在第一轮的“过教材”即系统整理知识、转化知识结构阶段,还是在第二轮的专题深化提高阶段,以及第三轮的套题模拟训练阶段,教师都要始终坚持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对策二:挖掘和利用好生成性资源。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有思想的,课堂和学生都会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宝贵信息,这些信息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巨大资源,要充分利用好。首先,教师要有捕捉意识,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复杂多变的学习思维、欲说还休的神态表情、突发而止的解题灵感等。其次,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还学生说话的权利,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展现思维过程甚至暴露错误创造条件。再次,要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作出应对,要让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都能处于“愤”“悱”状态。

对策三:积极倡导反思性教学。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反思习惯,课后及时撰写教学笔记,总结得失,以求改进教法。重点要反思自己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语文知识体系,是否安排了科学的考试与练习时间,是否重视了学生的作文训练,是否给学生给了足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其次,要引导学牛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对语义问题的解题思路及效果进行反思;对语文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反思;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错误作出反思等

篇4

进入高三后,学生几乎每周都有一次高考模拟试题训练,试卷讲评成了高三语文课的重要课型之一。但是试卷讲评相对于新授课,因涉及知识多,备课工作量大,往往成为高三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讲评试卷存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全盘式讲评。老师对一份试卷的讲评不分主次,全盘讲评。这样的讲评面面俱到,耗时长,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是灌输式讲评。老师在讲评试卷时,自顾自依照题目讲解分析,给出答案,学生忙着修改。这样的讲评,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死的答案,没有动手动脑参与教学活动。老师一味包办,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方法都无法真正掌握,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在下一次考试或练习中还会出现,试卷讲评根本就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盲目式讲评。老师在阅完试卷后,没有对试卷作整体分析评价,没有对本班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就急着讲试卷,结果只能是就题论题,没有知识归纳,没有规律总结,更没有对试卷中的创新题目进行思维方法整合。因此,学生对一些技巧性的题目没有形成思维方法,没有掌握答题技巧,在以后的考试中类似的错误仍会出现。

以上讲评方式对学生帮助不大,却时常存在。那么,如何高效讲评高三语文试卷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能够使教学走出误区,让试卷讲评课充分发挥作用。

一、知己知彼,备好讲评课

1.备自己。在讲评之前,老师应自己先做一遍试卷,做到对试题的内容、难度了如指掌。

2.备学生。要全面深入地认识学生。每次批改试卷后、讲评前,老师都要认真检查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看试卷是因为知识掌握不牢失分,是因为审题不清失分,还是因为答题不规范失分。然后,用亲身经历的做题感受,结合学生错题情况,在讲评时精讲、细讲,讲深、讲透,加深讲评印象,提高讲评效率。

二、抓大放小,针对重难点

语文试卷有易有难,有基础题,有综合题。如果面面俱到地讲评,则必然浪费学生的复习时间和精力,容易造成误导,让学生不得要领,精神疲倦。讲评应针对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进行精讲(即“抓大”),而对于学生自己能解决的知识点,应让学生自己查阅或探究(即“放小”),做到讲评有针对性。例如,在2015届高三(下)学期初的市质检卷的讲评中,笔者发现学生在答现代文阅读关于“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的题型得分率偏低,很多学生都答不完整。就把它作为一个讲评重点,讲清考查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入手分析,并指出它的易错原因在哪里。下次试卷中若再出现这种考查题型,则要能迅速联想到本次讲授的知识,并具体运用到做题实践中,使学生达到讲一题,会一串,做一题,懂一片的效果。

三、总结归纳,探寻答题术

高三进入总复习,知识的掌握和落实固然重要,但答题的方法、做题的规律等应试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高三复习试题的综合程度和难度的普遍性加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做题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探寻一些解题规律,找寻一些解题技巧。

例如:高考诗歌的鉴赏是学生感觉最棘手的,因为它在考试中高难度,低得分。而要做好诗歌鉴赏考题的题目,首要的是快速读懂诗歌,即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在文中的主旨情感,清楚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解答题目。

怎样才能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读懂诗歌呢?通过研究历年高考诗歌试题,总结出“四看”:一看标题。诗歌的标题常常包含许多信息,或表现出作者写作的缘由,或点明诗歌的写作场景与写作对象,或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所以,在鉴赏诗歌时结合诗题分析,会比较轻松地解答出问题。二看作者。由作者确定朝代,然后由朝代确定时代背景和时局动态,并据此确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境况;由作者确定其诗歌流派、诗作风格,如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豪放派、婉约派,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伤感含蓄,等等。三看注解。由注解明确作者此时的人生际遇与处境,从而明确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情绪,从而初步把握作者将在诗词中要表达的情感。四看诗句。诗歌是通过景物表达情感的,在景与情之间运用表达技巧,如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来表达联系,那么,“四看诗句”就是常说的“见字析字”,前一个“字”为具体景物,后一个“字”为作者借助景物,运用相关表达技巧要表达的情感。

这四看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对高考诗歌的鉴赏不再望而生畏。

四、触类旁通,提高应变力

讲评试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从这次考试中总结前一阶段学习成功或不足的地方,更好地为以后的学习作指导和借鉴。即使是一份很好的试题,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覆盖到。所以,教师就要以一份或几份试题为线索,将涉及的知识讲深、讲透,并将没有反映出来的知识加以延伸,扩展,使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只有这样的训练和讲评,学生才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老师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把知识点讲评和考点复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老师在讲试卷上一个考点时,要引导学生尽力回忆以前讲过的考点知识,让学生能做到前后知识勾连,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是老师讲评知识点时,在启迪学生思维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实践练习中自行总结方法规律。

三是还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能力水平,结合近年高考命题的新特点、新趋势等,或是适当增加知识量,或是增加知识难度,在原题知识上进行设问,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例如在复习古诗意境型试题时,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笔者就对它作发散提问“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或“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让学生在试卷讲评中探索、发现这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达到对此类题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点到为止,以学生为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在试卷讲评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

篇5

1.精讲精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特点、作用、手法深入讲解,以学生当堂做高考典型例题训练为主。

2.考题精选。从三道近年高考典型例题入手,学生以练为主,让学生当场写,组织答案,当场陈述答案,教师分析评价。

3.以学为主。这里的“学”不仅是以学生为主的意思,而且是指学到知识培养能力为主的意思。

二、课后听课反思

1.高三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少而精。特级教师的课堂是回归本真的,回想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高三教学中,总想着一堂课多讲一点,多教一点,总想着一堂课能让学生学到多一点知识,把每一个考点的每个答题层面都完完整整地教给学生,生怕有什么遗漏。殊不知,这样往往事倍功半,灌输得很多,学生听得很多,记得的却很少。

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每道精选例题的讲解都是请学生当堂完成,现场说出自己所整理的答案,不怕学生说错,不怕听不到标准答案。想想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有一种强烈的心理预期,希望学生说出来的最好是标准答案,没有意识到语文、语言、试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候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往往学生的答案更精彩。反观自己的教学总是在心理上对标准答案过于期待,是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只注重自己的教学结果,忽略学生听课的实际效果。

2.高三语文课堂“讲得少、学得多”是一种境界。教师要讲得少,因为教师是整个课堂的驾驭者,是掌舵人。知识是死的,常见的“环境描写”方法、特点、作用,前人都已整理得很完备了,参考书上所见都是。我们不是要照本宣科,而是要让位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自己在之前的教学中,只会按经验主义,只想让学生牢记专业术语等死知识,实际上真正考场上学生并不能对号入座,准确定位,实际做题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只掌握点点皮毛,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做题方法,不知道答案在何处寻,如何筛选和概括。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通过例题分析,王老师询问学生在做“环境描写”类题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学生通过做题,发现入门之道:寻找关键词,学会分类别,注意集中的语段等。这里的“道”是学生亲身实践得来,不是教师灌输来的。教师没有授之以“鱼”,只是授之以“渔”。

3.高三语文课堂可以有效利用所谓的参考答案。现在的信息如此发达,参考答案不再是开启作业的金钥匙,参考答案不再是神秘的东西,也可以放在学生身边正确使用。这里可以适当运用“拿来主义”,不要仅局限于“对一对”、“看一看”。自己平时总想着把学生手头的参考资料收上,束之高阁,王老师的课堂上,每讲完一题,就请学生将答案翻开和自己写的内容进行对比,看看是不是只关注概念,有没有展开分析,自己的表述与参考答案相比有哪些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丢分。不是让学生学会背诵答案,而是学会分析、学会判断。让学生正确领会出题者的命题意图和解题思路,并分析答案的逻辑顺序,先回答什么,再回答什么,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好“拿来主义”。

三、本节课得到的启发

1.高三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要坚持以“学”为主、学生以“练”为主的生态模式。高三课堂仍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在“学”中“练”,在“练”中“学”。考虑到语文的学科特点,考虑到高三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加强练习是很有必要的。语文课的课堂效率,不是看你完成多少典型例题,学会几种答题模式,提升解题能力才是关键。

2.高三的语文课堂,教师仍然要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凌驾于学生思维之上,而是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时的实际状态,及时跟进。课堂上,学生将在实际做题时遇到“愤”和“悱”的状态,如在本节课中,分析概括环境特点题时,如何从字里行间寻得景物特点是个难点,王老师带着学生原汁原味地读,找出关键的几处再读,特别指出几个关键词品读,答案呼之欲出。教师既要循循善诱,又要善于启发,根据本段教学重点,根据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现场反应巧妙点拨。教师的点拨是带有启发性的,教师的点拨是恰到好处的,有的放矢,举一反三,教师启而得法,学生有感而发,这是考验教师能力之处。

篇6

高三语文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在一年时间内,既要学习五六册课本,又要系统的复习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全年的教学有个通盘的考虑和安排。我们通过反复讨论,制订了如下计划。上学期上完第五册课本,复习“语文知识和运用、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完成小作文写作专项训练;下学期学习第六册课本,复习“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完成大作文的写作教学。除此之外,我们还对每周的主要工作作了安排:一周一次作文指导评讲课,一周一堂研究课,一个考点一堂示范课,一周一次集体备课。

具体来说,我们的复习课教学基本上是分三步进行的。

一、定点选题

根据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要求,把五大块所规定的各个考点又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一节课或几节课讲一个知识点。我们把点选定后,围绕这一点有关内容,选取典型例题,借助这些例题来让学生了解这个点的相关知识。

这一步是在上课前即备课阶段完成的。完成这一步,我们采取集体备课的办法。按照开学初制订的教学教研计划,在复习每一个考点前,语文组集体讨论应该讲哪些知识点,主要讲些什么内容,然后分工一人一个知识点去备课;并安排一位经验较丰富的老师主讲一堂示范课或研究课。之后,又将各自备课内容及示范课或研究课进行集体讨论,评价得失。通过补充修改后,形成统一的教案,印发给各个老师,并形成大致教法。因此,一个考点的备课要经过前后两次讲座后才定稿。这样群策群力,克服了以前各自为战的状况,调动了全体老师的积极性,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让老师集中精力、时间去搞透某一点知识,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研究探讨风气。这样取长补短,克服了新上高三老师经验不足的现象,有利于这些老师迅速进入角色,便于教学的整体提高。

完成这一步,我们主要注意了两点。一是选点尽量小。切入的角度越小,备课的难度越大,但深度越深,学生掌握越来也就越容易。比如,“比喻”这一知识点,我们就主要讲了这些知识——比喻的特点及其分类、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借喻与借代的区别、比喻的运用以及篇章中比喻的理解,花五节课的时间完成。又如议论文这一文体写作,我们除了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外,还重点指导了有关内容——论证方法的运用、论证思路的开拓、议论文语言特点、命题作文的审题、材料作文的审题、材料作文的拟题、材料的积累引述、论据的分析、引论本论结论部分的分项写作以及文学评论、读后感、驳论文等各类议论文的写作。除此之外,还注意了选题典型。语文学科的各个知识点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几乎都有所反映。为此,我们选题主要以高考试题为主,没有的适当补充,自己拟编。这样既有针对性,又有代表性,更有典型性。

二、分析归纳

我们确定了知识点,选好了例题后,就要对这些例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规律性或结论性的东西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运用。分析归纳的过程是学生增强记忆、加深理解、便于掌握、培养能力的过程。分析得越详尽,归纳得越具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越全面,运用起来就会融会贯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处理和驾驭学科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求欲,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潜能,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攀登科学的下一个阶梯,不断闯入新的领域,进入新的境界,去夺取高考的胜利。

这一步是在上课时完成的。完成这一步,我们在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各个老师针对各班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本人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打开思路,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相互补充、水到渠成的归纳出结论。因此各个老师上课,分析时有的深入浅出,有的循循善诱,有的高屋建瓴,有的势如破竹;归纳出的东西,有的简明,有的形象,有的全面,有的系统。真是异彩纷呈,而又殊途同归,深受学生欢迎。

如文学文化常识,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内容庞杂、繁多,我们的老师就指导学生如何去记。有的引导学生列成图表,有的采用数字记忆法,各种各样。又如体会诗歌的意境。有的老师引用所学过的诗词通过多方引导去体会,有的就借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体会。以第一段为例,就提出了这几个问题:(1)这一段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2)作者用哪些形象性的词语描述这一画面?(3)能否借助想象联想把这一画面描述出来写成一段环境文字?(4)这一画面包没包含作者的心情?包含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5)借助背景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深入引导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体会意境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即①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②抓住形象性的关键词语;③注意意象,借助联想想象。又如解答语言连贯中的排序题就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了切实可行的解题思路:①借助外部语言标志(体现时序的词语,表示各种关联的词语,前后句中表指代、承接、照应性的词语);②根据语句的内在联系(语段中常见的总分、并列排列方式和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各种逻辑顺序);③整体把握,抓中心句,化难为易。

完成这一步,老师的启发诱导作用是关键。诱导得法,气氛活跃,学生易记易懂,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一课一得。对于这一步,我们尤其注重各类题型的分析归纳,也就是解题方法的指导。根据知识点设计的各种题型,解答时总有一些规律可循,我们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那么在以后碰到类似的有关知识题型时,就会迅速准确的找到答案。

这一步我们着重注意了分析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我们要让学生全体参与,按照前一步确定的点,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分析。如果搞花架子、求形式,老师虽口若悬河,唾沫横飞,却劳而无功,得不偿失。同时注意了归纳出的东西尽可能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归纳出的解题思路。如果归纳出的东西缺乏操作性,就没有多大价值,起不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训练检测

篇7

一、试卷讲评课的现状及分析

为了准确了解试卷讲评课堂的实际情况,笔者于日前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结果如下:

1.教师在讲试卷时,不顾试题主次,平均分配时间;

2.只重视解题过程展现,忽视了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

3.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主体参与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4.不考虑各层次学生的需求,浪费了部分学生的时间;

5.试卷讲评后缺乏反馈练习,减弱了试卷讲评的效果。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导致试卷讲评课效率低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讲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参与课堂的机会;二是对学生的真实需要没有深入了解,以主观的判断替代客观存在的问题;三是试卷讲评没有适时反馈,导致讲评效果随时间变长而被削弱。

二、“问—讲—练”教学模式概念分析

1.“问—讲—练”教学模式的提出。“问—讲—练”教学模式是我校基于各科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结构随意性大、效率低下、学生主体性不能凸显的教学现状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以课改新理念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课堂教学的本色。

2.“问—讲—练”教学模式解读。“问”即将课堂上的问题进行前置,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在组长带领下,在课前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探究,把学习时发现的问题在课前或课堂上呈现出来,亦可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随机的发问;“讲”这一环节主要是“将”带“兵”,也可辅以“兵”教“兵”。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建立起“合作伙伴”“学习伙伴”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任务是“引导、帮助”,“教”为“学”铺路、驾桥、引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愿望;“练”就是运用迁移理论、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这种“越级”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指导训练,以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运用“问—讲—练”教学模式实际操作试卷讲评

1.课前准备突出“问由生答”。每次讲评课之前,布置学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逐题分析,通过深入思考,交流讨论获得正确的结论。如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字音、病句,文言文阅读的实虚词解释,名句名篇默写等题,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解答和纠错。同时,老师在课前布置此次答题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重点思考,让同学带着问题、思考参与课堂。

2.课堂讲授师生配合,凸显“精”“准”。以往的讲评课是老师“一言堂”,既累且效果差。到底怎么讲?讲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发动学生讲,讲错误率高的,讲学生不会的。首先,大部分同学都会的题目可以放手给学生讲,以此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也加深学生对这些题目的理解。其次,普遍失分的试题教师重点讲解。如第4题“对‘被现象’的看法”。本题和时代生活联系紧密,意思学生也略知一二,可是表述的答案就是不得分,究其原因是思考不缜密,表达缺乏逻辑性。教师在讲解本题时有必要将此类题型进行归纳,提炼合理的解题思路,同时规范答题语言。

3.课后反馈,以练促学。学生试卷中反响大的问题大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大可能一次讲评后他们就完整控制。因此,每次讲评后,要求学生对错题加以订正,建立错题集,并注明正确答案及解题思路,以便学生在下次测验前有的放矢的复习。教师还要选出试卷中出错率较高的问题和知识点,进行重组综合,给学生搭建一个“再练习”“再进步”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通过重复强化,巩固讲评效果,以帮助他们真正地控制重点知识。

当然,我们提倡教师在试卷讲评中合理运用“问-讲-练”模式教学,但由于课堂是会随着其进程发展出现我们设计之外的状况,因此不可将这三者完全割裂,此三者是一个互相渗透,互为依托的整体,只有真正将它们在实施过程中合理的组织在一起,才会发挥出它惊人的能量!

参考文献:

篇8

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历来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一堂语文课下来,各方面专家学者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堂课或许有人会认为大气灵动,有人却认为不重视基础,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名家上课瑕不掩瑜,初出茅庐多有商榷。这其实跟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大都没有客观的量化的“标准”有关,标准中有很多是伸缩性很强的“虚化”描述,体现的只是评价者的个人感觉,随意性很大,操作性不强。一堂课上完后,就客观呈现在那里,是一个“成品雕塑”,若说有瑕疵,只能等下一节课补正,时过境迁,主客观条件变化很大,教学不可能像定制产品那样精准,课堂教学成为遗憾的艺术。但语文课真的没有优劣区分的标准了吗?非也,就如写作一样,文无定法,却有常法,教学也一样,教无定法,但有常法。语文课堂评优也有一定的标准。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可分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及进行课程评价。这里探讨的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笔者手头有一份某县高三语文复习优质课评定的参考标准,共分七方面:1、知识掌握,(10分)具体评价侧重点:认真钻研《语文教学指导意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落实考点知识实际、有效。知识传授严谨准确,无科学性错误;2、例题选择(20分)深入研究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动态。精选例题,以近三年浙江省高考为主。一般每节复习课讲解一类高考题型。基础、阅读、作文合理分配有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减少题干信息量和审题时间,以训练学科思维为主,增加题目涵盖的量和解题方法;3、能力培养,(20分)思维能力训练具有深刻性,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建立起正确审题和规范答题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归纳和概括,让学生能举一反三;4、教学过程,(20分)环节设计恰到好处,能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究,一般每节复习要求设计1—2个讨论题或思维发散型思考题,让学生有进一步提高和想象的空间;5、教学手段,(10分)板书设计合理,教具应用恰当,适当配合以多媒体,两者相得益彰,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和可理解性。能准确、及时地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6、课堂气氛,(10分)学生人格受到尊重,回答问题得到鼓励,质疑问难等到赞许,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师生精神饱满;7、反馈(10分)教学反馈,(回答问题、课堂练习等)效果好,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后随机抽取学生测试正确率高。

通过对以上这份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一个中心,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评价表中出现了15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2、高三语文复习课要努力做到重基础、重实战、重体悟、重反馈。3、高三语文复习课要重视学生思维训练及思维能力的培养。4、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

一份好的教学评价标准要具有全面性、实用性、前瞻性、艺术性,能比较全面地体现出对上课教师的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要能测评出教师教学方面的稳定知识水平和智能上的差异,同时通过教学评价标准能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反观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从学生角度看:课堂教学有没有围绕学生开展,有没有以学生为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制定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因此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应十分关注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学生学习的效果、质量是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教学实施的结果,因此,评价学生学习就是评教,即“以学论教”。

再来看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在本节课中是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及学科指导意见要求,教学方法的选定是否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教学评价标准必然要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得当,具体表述要具体、明确,尽量用明确的可操作的动词来描述,如“说出、找出、背诵、默写”等等。教学内容的选定要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超前,控制难度,如诗歌的鉴赏,对高中生不能以大学中文专业要求,能运用基本的一些术语,有个人情感的体悟,答题基本符合规范即可。教学方法很多,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作业法,陶冶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教学评价中要体现出学生的兴趣激发的程度,思维开发的维度,课堂参与的广度,只有把学生当作主角,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发挥到最大。

(二)从教师角度看:教学评价标准要体现教师素质,教学机智,教学艺术,教态教风。作为主导者,是课堂的组织者,师生在课堂中是平等的,但也是永远不平等的,课堂如果是战场,教师就是指挥员,课堂如果是演艺场,教师就是导演。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京剧演员要唱念做打,相声演员要说学逗唱,教师上课也需要展示自身素质,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45分钟,教师要精心备好课。教师的基本功有语言表达——普通话,有的教师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语言表达非常好,如百家讲坛的几位老师,普通话中带有较浓厚的方言口音,但非常有亲和力,有特色的语音恰恰体现教师独特的魅力;要评价教师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不出常识性、科学性错误,当然教师不会什么都懂,遇到不懂的要老老实实承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懂装懂最让学生讨厌;教师的素养还体现在教态亲切友好,和蔼可亲,体现在有疑必答,能换位思考;还要评价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教师的教学机智,对于突然出现的课堂危机事件,如突然传来的声音,学生另类回答引起的哄笑等,教师能否随机应变,灵活应对,师生对话中体现出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还有对整个课堂的驾驭能力。

(三)从师生互动看:教学评价标准要体现课堂氛围,平等、融洽、和谐、进取、积极等都是成功课堂的外在表现。而课堂教学的重心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也是课堂成功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