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全球经济走势

全球经济走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22 15:21: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全球经济走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全球经济走势

篇1

全球经济运行风险增大

全球经济于2002年步入新一轮回升进程,之后增长势头逐步强化,2004年实际GDP增长率达到5.1%,创下近30年的新高。2005年的全球经济仍然处在回升进程之中,但预计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的预测为4.3%;世界银行11月份的预测为4.4%。

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运行的内外风险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增大。其中尤需关注的是:

油价持续攀升 200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出现急剧攀升的势头,2005年这一势头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就WTI(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价格)平均油价看,2003年为32.51美元/桶;2004年为41.51美元/桶;2005年,第一季度升至50.77美元/桶,第二季度再升至53.07美元/桶,第三季度更升至62.92美元/桶。油价持续高攀正通过抬高生产成本、挤压企业利润、加剧通胀压力和加重国际收支困难等途径,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威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国际油价每上涨十美元,全球实际GDP增长率将降低0.6个百分点。

自然灾害频发 “2005全球自然灾害年”的帷幕是被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拉开的。根据目前的数字,印度洋海啸已造成近30万人死亡;8月29日的卡特里娜飓风对全球最富有、科技最发达的美国造成了上千亿美元损失及上千人死亡的巨大灾害;10月8日南亚次大陆发生7.6级地震,同样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目前,禽流感正在全球扩散,所造成的损失目前还难以估量。自然灾害频繁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增长对全球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问题又反过来对全球经济平稳增长形成巨大威胁。据美国国会预算局测算,卡特里娜飓风将使2005年下半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率降低0.5~1个百分点。

加息产生“直接抑制”作用 新一轮的全球加息浪潮发源于美国。去年6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12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前已升至4%的高位。美国连续加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通胀压力和抑制房地产泡沫。今年一、二季度,美国房价平均上涨13.0%和13.4%,其中有八个州区的上涨率超过了20%。值得关注的是,由此可能引发的全球性加息浪潮势必会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直接抑制,欧洲央行已步美联储之后开始加息。

中美两国经济内部及相互间

失衡严重

中美两大经济体一直是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45.2%、43.8%和41.6%。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美国实际GDP增长率可能由上年的4.2%降至3.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8%;中国实际GDP增长率可能达到9.0%,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7.9%。两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高达44.7%。

然而,中美两大经济体都存在着严重的宏观经济失衡:美国主要是过度依赖高消费,而中国主要是过度依赖高投资,其结果又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严重失衡。按中方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已高达81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2%,对美出口相当于自美进口的3.24倍。美国经常项目收支的严重失衡已成为全球经济稳定的最大威胁,今年上半年美方统计的逆差额(394.3亿美元)已超过了2001年全年的水平(389.5亿美元)。而对华贸易又是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第一大来源,据美方统计,2005年1月~8月,对华贸易赤字已占美国全部贸易赤字的26.1%。

东亚过度依赖中美市场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回升进程中,东亚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世界其他地区。2002年、2003年和2004年,东亚实际GDP增长率分别达7.0%、7.5%和8.2%,比全球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个、3.5个和3.1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42.6%、35.7%和31.4%。据世界银行11月份的数据,2005年一、二季度,东亚实际GDP增长率分别达5.9%和6.2%,全年预测为6.2%,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但增长势头同样比上年有所减缓。目前,东亚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过度依赖对中美两大市场的出口。2004年,对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出口占“四小龙”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41.6%,其中对华出口对“四小龙”总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4.5%。

欧盟“东扩后遗症”逐步显现

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本来就比较低――2004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只有2.5%和2.0%,进入2005年更呈减速之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的预测,将分别降至1.6%和1.2%。世界银行11月16日的预测也认为,2005年欧元区实际GDP仅增长1.1%,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强。目前又有一些新的因素开始困扰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尤其是东扩造成的财政和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已开始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日本经济“自律回升”

2004年日本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实际GDP增长率达到2.7%。2005年,日本经济走出长期萧条、走向持续回升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预测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2.0%,世界银行11月预测为2.3%,日本银行10月的预测为2.2%~2.5%。作为经济持续回升的直接反映,日本股市也呈持续繁荣之势,日经225平均股价一年间上涨了50%,日前已突破了15000日元。

篇2

清晰界定美国债务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美债危机的分析。首先,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国借来的债务。其次,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出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因此,我们分析美国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必须首先要探究美国债务问题的来龙去脉。

本文所说的美国债务,是指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联邦政府的负债几乎贯穿整个美国历史进程。美国宪法通过后,联邦政府承担了独立战争期间和联邦条例期间所发生的债务。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国家收入的比重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在战争和衰退期间,政府赤字都会增加,联邦债务随之增加;但情况好转后联邦政府债务随即下降。近年来,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联邦政府赤字急剧增长,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债余额突破了10万亿美元,而今年逼近了国会2010年制定的14.29万亿美元的上限(图1)。这使人们开始担忧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1.债务规模和结构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也称为总债务,是财政部及其他联邦机构发行的联邦政府未偿付债务总额。总债务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公众持有的债务,即由联邦政府以外的所有投资者,包括个人、企业、州和地方政府、美联储和外国政府持有的联邦债务;二是政府账户,如社保和医疗信托基金持有的债务。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也被称之为政府内部债务。这些信托基金以及其他一些政府账户的累计盈余,包括利息收入,被投资于国债,并且基本都是不可流通国债。只要这类政府账户所需支出超过其从公众获取的收入,财政部就必须用现金赎回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

2010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达到13.6万亿美元,其中,由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额为9万亿美元,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额为4.6万亿美元(图2)。2010财年末,在估算的公众持有联邦债务所有权构成中,美联储占比为9%,州和地方政府占比为8%,美国国内私人投资者占比为36%,国际投资者占比为47%。

从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很少,但完全可以驳斥一种观点,即美国有意造成了美元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下调,以便通过贬值的美元来降低其他国家的外汇资产价值。道理很简单,即使不考虑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只看公众持有的联邦政府债务,美联储、州和地方政府、美国国内私人投资者占比53%,超过国际投资者47%的占比(图3),更不用说单一国家的占比水平了。为了侵吞诸如中国等外汇储备资产而让价值远大于此的美国资产作陪葬,这种情形很难想象。

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主要是累计盈余的信托基金账户的余额。信托基金账户是由法律指定的联邦预算账户,通常有指定的或“专用的”收入来源,这些收入被授权用于信托基金支持的计划和活动的开支,如社保和医疗信托基金。信托基金是将专用收入和这些收入的支出情况联系起来的一种核算机制。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退伍军人、医疗保健、公务员退休和残疾信托基金几乎构成了政府账户持有总债务的全部。2010财年末,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占政府账户持有债务总额之比为57%,公务员退休和残疾信托基金占比为17%,医疗统筹信托基金占比8%,退伍军人和医疗保健基金占比9%,其他计划和信托基金占比9%(图4)。

公众持有的债务本质上是联邦政府为累计的现金赤字融资的借款额,反映了当前经济的负担;而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是这些账户投资于特别国债包括利息收入在内的累计盈余,由美国政府以政府的完全信用和保证承诺还本付息,反映了未来纳税人和经济的负担。只有公众持有的债务在美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中被作为负债反映;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对这些账户来说是资产,但对财政部是负债,它们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互相抵消。

2.联邦债务限额

债务限额是联邦总债务的法定金额上限。这一限额必须定期提出,以满足增加的联邦借款需求。通常,美国国会和总统通过立法,为某一时间待偿付的联邦债务设定限额。联邦债务限额并没有限制国会制定影响债务水平或在某方面对财政政策进行制约的支出和税收相关法令的能力,而是限制了财政部为国会和总统制定的决策筹资的权利。因此,当政府接近债务限额时,美国财政部通常会调整其正常的现金和债务管理操作。过去,在债务限额提高以前,财政部通常会采取某种特别行动,如暂时缩减投资于联邦雇员退休计划的证券投资,以满足政府债券的到期偿付,使之不超过债务限额。

在本次危机过程中,美国财政部进行了一系列的周转,延迟了债务上限的到达。1月6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写信给国会,告知国会当触及债务余额上限时,财政部有一定的周转空间,大概能维持几周时间,随后如果仍然不能提升,那么美国政府承担的一些义务可能将得不到偿付。 4月4日,盖特纳再次致信国会,说明到5月16日可能触及债务余额上限,随后财政部的周转可能维持到7月8日。 5月,美国政府公债余额达到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余额上限,后由于美国政府的收入状况好于预期,政府不能维持正常偿付义务的时点被推后至8月2日以后。

3.信用评级①

信用评级是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对一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评判。目前涉及信用评级业务的主要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惠誉评级、标准普尔和穆迪。北京时间2011年8月6日上午,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由AAA调降到AA+,评级展望为负面,这在近百年来尚属首次。

信用评级,除了要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

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最后作出系统评级。信用评级一般从高到低分为AAA,AA,A,BBB,BB,B,CCC,CC,C。AA级至CCC级可用“+”号和“-”号,分别表示强弱。

二、美国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债务危机及随之而来的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债危机和信用评级的下调,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增加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程度,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日本经济疲于应对地震和核泄漏的情况下,全球市场对于稳定安全的资产追求更加急迫,而美国被认为是天然的避风港。此时,美国债务危机的爆发和信用评级的下降,无疑是给动荡的全球市场投下了又一颗重磅炸弹,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使他们重新审视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降低了他们的投资欲望,这不利于经济复苏。

其次,美国债务危机是以两党妥协、达成暂时的协议为结局的,根据协议,美国债务上限将被提高至2.1万亿美元,并且政府在未来十年内将削减赤字2万亿美元以上。这在短期内降低了美国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但削减赤字本身也会降低债务融资的总数额。长期来看,美国两党之间的政治博弈会达成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那就是,增税政策和减少开支政策的结合体。增税无疑会对长期的经济增长起着约束的作用,而减少开支的政策则要区别来看。如果按照奥巴马政府的意愿,减少军费开支,那么会削弱美国在海外维护其利益的能力;如果不得不削减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开支等,则涉及到美国联邦债务的结构调整,政府账户总额下降、比重降低,而公众持有的债务比重会上升。

第三,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本身是对美国债务风险上升的一次认定。美国国债的收益率,长期以来被视为无风险利率。现在,美国国债的风险上升,则其收益率有上升的趋势,但这会导致国债债券的价格下跌,持有这些债券资产的投资者会承受资本损失,美国也将不会像从前那样非常容易地为自己融资。从短期来看,尽管美国国债的风险上升,但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日益严重和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目前美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仍然是全球最佳的(图5),在资本避险情绪的刺激下,短期美国国债的需求会上升,这会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下降。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国债的吸引力就下降了。

第四,美国融资成本的上升,融资能力的下降,可能会导致整个融资模式的根本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也许会因此而变化。长期以来,美国的储蓄率过低,但却拥有全世界最为发达的经济和科技。而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却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因为这些国家有很高的储蓄率,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大部分是以美元形式持有的,又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即为联邦政府和美国的企业提供资金。

美国需要为这部分资金提供利息,而利息支出在美国联邦支出中数额巨大(图6)。美国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的下降,使得美国融资成本上升,由此美国的储蓄率可能会提高,内源性融资上升;而出口导向性国家和石油出口国将会提高内需在经济中的比重,走依靠内需来发展经济之路。世界经济所谓的“恐怖平衡”可能会被打破,世界金融格局面临调整,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五,为了应对美国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下降而产生的美联储维持长期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从缓解市场恐慌、提高市场稳定性上来说是有效果的,它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流动性,也暂时缓冲了美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为一个流动性充裕的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不会改变市场的基本态势,而且低利率会冲击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等利率敏感性部门,降低其盈利性和活力,人为推高资产价格,使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黯淡。只有承认经济困难的现实,接受一定程度的紧缩,才会使经济重新振作起来,启动和迎接下一轮经济周期到来。

三、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美国债务危机对欧盟的影响

对于欧盟来说,美国债务危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欧洲经济复苏更加艰难,债务危机的解决会更加困难。

首先,欧元区国家正经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而美国债务危机又使得困难雪上加霜。七国集团除了要应对欧债危机外,还得为美国市场提供流动性。欧洲为维持欧元稳定设定的应急基金―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尚未得到所有成员国的认可,预计在9月之前该基金的资金难以到位。即使资金全部到位,EFSF 4400亿欧元的规模,仍不足以在向希腊、葡萄牙提供资金的同时,再向西班牙和意大利提供支持。因此,美国债务危机的出现进一步分散了西方的注意力,欧洲债务危机可能会在更长的时间得不到解决。欧洲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挽救危机,其信用评级甚至面临被下调。

其次,受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性加大,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冲击,欧洲经济复苏更加步履维艰。此外,受投资者避险情绪影响,可能会导致对欧元的追捧。强势的欧元会打击欧洲经济,尤其是德国的出口,使得欧洲经济衰退的形势更加严峻。如果这种情形成为现实,则德国对于欧元区国家的援助力度将会大打折扣,在更大的程度上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分析欧洲经济复苏步伐放慢的成因,主要表现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高企抑制了国内的消费,以及宏观外部环境影响导致出口增速放慢等。由于德国、法国等欧元区核心经济体经济增速大幅放慢,预计欧盟在应对债务危机将面临更多的难题。③

第三,英国在经济面临高通胀、高失业、低增长的困难形势下,为了维护信用评级,提出财政紧缩政策。由于美国面临再次陷入衰退、欧元区债务危机从边缘向核心蔓延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若隐若现的风险,都可能使英国经济陷入更深的衰退之中。

2.美国债务危机对日本的影响

对于日本来说,其经济低迷的态势仍在持续,美债危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日本经济产生影响。

首先,受地震和核泄漏的影响,日本国内关闭了众多的核电站,由于企业的零部件生产基地遭受严重的破坏,使得日本经济的供给能力受到限制。与此同时,日本国内需求不振的态势依然持续,这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导致了经济的低迷。美国债务危机可能会使日本对美元贬值的担忧加重,投资者会抬高日元汇率,使日本的出口面临进一步的冲击。

其次,受美债危机影响,亚洲出口导向型国家,巨额的外汇储备资产需要进行分散化安排。目前,美国国债市场仍占据全球债券市场的主导地位。资产分散化的这种投资趋势,必然会使部分美元资产转投日本债券市场。短期来看,由于日本经济主要是低利率和高资产价格导致的经济低迷,这些美元资产涌入日本债市的结果,将会进一步抬高日元资产的价格,压低日本的利率。长期来看,美债危机使得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渺茫。

3.美国债务危机对于资源和能源出口国家的影响①

对于资源和能源的生产和出口国家,如中东产油国、俄罗斯、南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等国家,它们受到美债危机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来看是不一样的。

短期来看,由于对美国国债的避险需求,会使得投资者蜂拥大宗商品市场,以求资产的保值增值。资源和能源的价格会被抬高,生产会进一步扩大,这些资源和能源的出口国会从中受益。

长期来看,对于全球经济衰退的忧虑增长,会导致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少,资源、能源的价格会随之下降,这些国家的经济将受到严重的冲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美国和欧洲继续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则利率会被压低,资产价格会维持在高位,则大宗商品的短期保值需求会受到抑制,这些国家将面临的是更严峻的出口下降和经济衰退。

4.美债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影响

首先,美债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面临的是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问题。由于这些国家通过鼓励出口产生贸易顺差,积累起来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资产很大一部分投入到美国国债市场。美国信用评级下调,使这些国家更加担心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可在目前情况下,这些国家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买入,一方面继续支持了美国的国债市场,另一方面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渠道。考虑到资产的分散化配置,虽然欧洲、日本经济都有着自身的严重问题,但出口导向型国家可能也会增持其债券资产。

其次,全球经济的疲软使得这些国家的出口受到抑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一定程度下跌有利于进口,这些国家长期的贸易顺差问题会有所缓解,在诸如贸易、汇率等问题上与发达国家的摩擦会减少。同时,由于出口导向型国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经济增长下滑会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形成恶性循环:即全球经济疲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下降,进口上升出口导向性国家经济增长减缓全球经济衰退,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降。

5.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具有出口导向型国家的一般特征,在美国债务危机中自然会受到上述两个效应的影响。但中国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国内的消费受到居民收入的限制长期不振,国内投资受通货膨胀导致的政策调控和信贷控制也处于下行态势。与此同时,受欧美和日本经济不振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也将会呈现下滑态势。因此,从目前情况判断,中国经济将会进入一个经济增速下调、通货膨胀受控的特殊时期。②

从积极的意义上分析,美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可能会促使我们走上一条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之路。如果这种判断成立,要实现内需拉动目标,一定程度的信贷和经济紧缩就是必要的。中国不应再继续依靠“制度红利”的发展模式,而是依靠科技进步、改革创新等来实现新的产业和新的部门的增长。虽然经济紧缩会剔除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企业,但从长远看是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

众所周知,经济紧缩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出现。一是银行坏账和不良资产率上升,二是社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社会安全网络的构建和需求变得更加急迫。

篇3

综合考虑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各种因素,我们继续维持之前的判断,预计二季度及未来六个月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变化将更多地受欧美经济形势与政策左右,很可能继续围绕100美元/桶震荡,短期内大幅上升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都不高。

国际能源署下调全球原油需求

高油价正抑制原油需求增长。5月12日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月度原油报告将全球原油需求的平均增速从2010年3.3%的年化增长率(相当于87.9百万桶/日)下调至2011年1.5%(相当于89.2百万桶/日)。

利比亚战事导致原油供给下滑。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4月份全球石油供应减少5万桶/天,至87.5万桶/天。受利比亚战事持续的影响,4月OPEC原油供应下滑23.5万桶/日,至28.75百万桶/日。IEA希望产油方增加原油供应,避免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全球失衡加重,影响经济复苏进程等消极后果。

通胀压力增大 美国货币政策面临转向

美国4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升3.2%,环比上升0.4%。核心CPI环比上升0.2%,符合市场预期。受能源价格走高推动,美国4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上升0.8%,核心PPI同比上升2.1%,是继2009年8月同比上升2.3%以来的最大同比升幅。

6月份,美国QE2计划到期,根据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美国进一步实施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较小,货币政策将逐步正常化。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基于通胀压力不断增大,美联储自次贷危机以来第一次将货币正常化问题摆上议程,这将助推美元重拾升势。

欧元区短期无意继续加息 欧元对美元走弱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4月份欧元区通胀率较今年3月份的2.7%进一步上升至2.8%,是自2008年11月以来的最高值。也是欧元区通胀率连续第五个月高于欧洲中央银行为维持物价稳定所设定的2%的警戒线,并且有持续上升的势头。

鉴于4月7日欧洲央行启动了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加息,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1.25%,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表示无意在6月份加息,导致欧元汇率大幅下挫。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欧猪五国先后爆发债务危机。5月20日,惠誉、标普再次在欧元区成员国负面评级,将希腊评级下调至“B+”,前景展望为“负面”,将意大利评级展望自“稳定”调降至“负面”。西班牙执政党工人社会党在地方选举中遭遇惨败,西班牙政党的更替让政治风险凸显,给西班牙经济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数据显示,西班牙经济体规模超过葡萄牙、爱尔兰和希腊的总和,欧债危机有扩大和波及欧盟核心国家的趋势。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货币正常化日益临近,助推美元重拾升势。5月份以来,美元指数上升已经超过4%,突破76点整数关口,强势美元给以美元计价的原油市场造成重压。

篇4

不妨从现在的经济危机谈起。随着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深化,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这场危机跟全球居民特别是中国和美国的储蓄行为有关。中国人储蓄,并且生产,美国人是大量消费,美国人消费缺钱怎么办,美国人就问中国人借,所以中国买了很多美国的国债。

再往下深究,危机其实和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下降有关。美国人的高消费实际上是由借债支撑,而不是自己的现期收入和购买力。我们来看美国的储蓄率下降趋势,其实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1984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居民部门的储蓄率还是比较稳定的在7%到11%。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下降是从1984年开始的,这个现象非常重要。1984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美国开始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比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无论星球大战计划最终在多大程度被执行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成为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并且领先全球的技术创新。如果技术创新持续进行,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这样,美国人的贷款消费就是合理的。

就这样,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局面:美国人借贷、消费,日本人和中国人是储蓄、生产。这样有什么问题没有?关键要看美国的创新是否可以持续。如果可以持续的话,美国人贷款消费就可以支撑,而世界上的其他经济体出现贸易盈余,然后再将美元储备投资于美国,实际上就分享了美国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的成果。

问题是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假设,实际上并不总是成立。2001年前后网络泡沫破灭之后,美国实体经济的增长就慢下来了。这时,靠什么实现经济增长呢?实体经济不行就靠虚拟部门,利率低低的,大家就借贷,借完钱就消费,后来导致房产泡沫出现了。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次级贷,危机就变得不可避免。

现在人们都问一个问题,当前的经济危机和以前的数次经济危机有什么不同?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因素。首先,世界上历次的经济危机主要是来自危机国的内部;第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一下子加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参与了全球分工体系和全球贸易体系,它如此大,而且发展差距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第三,借用美国人的一句话:从来没有这样穷的国家,成为这样富的国家的最大债主。

最近这几年美国前财长萨默斯用了一个词――恐怖平衡――来描述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恐怖平衡”该怎么调整?其实,在经济危机冲击到中国经济前,这种调整已经以多种形式发生了。第一是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第二是资产价格的大涨大跌;第三是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特别是能源和资源的价格上升。这个上升过程中,谁受损最大?谁用那些资源谁受损最大,所以受损最大的是中国,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用资源、能源最多的国家之一。在这些调整过程中,中国出口受到了冲击。当所有这些调整都难以到位时,最后就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实际上也是“恐怖平衡”调整的一种方式。

全球经济有没有可能走出“恐怖平衡”?我认为有两点因素要看,如果21世纪美国可以进一步进行高科技创新,而且劳动生产率的速度可以和上世纪

80年代、90年代的速度一样的话,我看形成“恐怖平衡”的机制不会彻底转过来。当日本人和中国人想存钱的时候,最好把钱借给美国,获得高回报。但美国劳动生产率不大可能持续快速增长,即便是生物医药、新能源,这些领域的变化不太可能像信息技术那样深刻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必须找到另外一个走出全球经济“恐怖平衡”的方式。世界需要找一个新的增长点,这个增长点,应该可以支撑一定数量、一定等级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个增长点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是前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后30年经济持续增长基本动力。

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在最近的一项研究里指出,中国即将进入低增长时代,因为过去30年代的高增长,第一靠人口红利,第二资本积累速度非常快,第三是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会那么快,原因在于:第一,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储蓄率将降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最多维持原来的水平。这样一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估计会进入一个年均6%-8%的时代。

篇5

11Carl-Johan Skoeld (2012), Apple’s China App Store: 18% of global downloads, but only 3% of revenue, Stenvall-Skoeld and Company, 网址:http:///1998/china-apple-app-store-market-sizerevenue(访问时间:2013年6月21日)

「参考文献

篇6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价的历史数据分析看,金价整体走势与经济衰退的关系并不一致。1979~1981年这段经济衰退期,成为二战以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黄金牛市,当时的金价从205美元/盎司冲至850美元/盎司,涨幅高达315%。但是在此之后的1989~1991年和2000~2001年的两次经济衰退期中,金价并没有呈现出大幅上扬的态势,这两个时期的金价分别维持在360~420美元/盎司区间和205~350美元/盎司区间宽幅震荡。

经济衰退 黄金需求会下降

从黄金的商品属性来看,在经济衰退期中,随着收入的减少或者收入增速的下降,金饰需求会有所下降(金饰需求是黄金需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对金价产生向下的压力。

对比全球经济变化与全球黄金饰品需求,从中可以看到,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引发的两次全球经济衰退中,金饰需求明显下降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单纯从金饰需求的角度,无法支持经济衰退导致黄金牛市的论断。

经济滞胀 金融属性凸现

从黄金对冲通胀的金融属性来看,经济衰退如果伴随着严重的通胀水平,即经济出现“滞胀”时,黄金的避险功能将会推动金价上扬。

在结合美国的通胀数据考察经济衰退与金价的关系时,笔者发现,上世纪80年代初起的黄金牛市是在经济衰退与高通胀并存的“滞胀”背景下出现的。由此可见,经济衰退并不必然导致黄金牛市。

另外,经济衰退如果引发美元币值的下跌,那么对冲美元贬值的需求,也会使得以美元标价的黄金价格具有向上的动能,美元指数与黄金基本处于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经济衰退下的金价走势评估,必须结合通胀水平预期和美元走势的判断才具有合理性,简单地将经济衰退与黄金牛市联系起来的观点并不全面。相反,它取决于金饰需求、对冲通胀需求和对冲美元贬值需求三种力量的相互影响。

当前经济危机下的黄金走势

那么,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现状,是否满足上述条件并以此支撑黄金价格呢?不妨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求证:

第一,美国经济面临负增长。欧元、英镑及日元所占美元指数的权重较大,尤其是欧元权重达到了近57.6%,可见欧元的波动情况对美元指数走势影响程度相对较大。而目前由于欧元区主要国家经济纷纷步入衰退,占比美元指数权重较多的德国和英国所面临的衰退风险,已经导致两国货币持续贬值,这是造成美元相对走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全球商品价格齐跌,原油走势相当疲软。影响黄金价格主要的因素不仅包括商品的供需问题,而且还包含了通胀问题。随着以原油为首的全球商品价格的齐跌,令市场担心的全球通胀问题正逐渐淡出视野,意味着对抗通胀的黄金暂时回归于它的商品属性,而金融属性则暂时弱化。

篇7

2008年世界经济面临次贷危机、油价高企等因素的影响,最近各研究机构纷纷调低了预期经济增长指标。200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从2007年7月时的5.2%下调到4.1%,下调了1.1个百分点;对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均下调至1.5%;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6%;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0%。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风险加大,但不会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主要经济体之间周期的非同步性决定了全球发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2.美国次贷危机及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9.11”以后,为刺激经济,美联储一直实施低利率政策,导致不动产价格攀升,继而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从2004年6月开始,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基准利率,至2006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最终被提高到5.25%,导致房地产需求下降,价格回落。同时,因为债务已经超过了房屋的实际价格,拖延还贷的现象显著增加,首先被拖欠的贷款就是所谓的次级贷款。美国住房市场的急剧降温,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在学术界有这么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将陷入严重衰退。有评论认为,美国这次经济衰退将比1991年、2001年的衰退历史更久,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第二种看法,认为对美国经济的估计不必太悲观。从长期看,美国经济结构比较稳健,目前所面临的只是一些短期的不确定因素。第三种看法,认为世界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拐点,全球主流经济政策正在由自由放任转向政府干预。第四种看法,认为以美国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瓦解,需要重新考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使命。第五种看法,认为短期内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中长期经济走势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利率政策、注入流动性政策、财政政策、行政措施进行市场干预,这些政策会阻止次级贷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但中期内大量注入流动性与降息使通货膨胀风险加大,长期内将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

3.石油价格波动及走势分析

关于原油价格高企,油价已不单纯是石油供需关系的反映,而是世界地缘政治、外交关系的晴雨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衍生物。近期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美国原油库存的变化;(2)石油产量的变化及产油国政局的影响;(3)石油市场的投机活动;(4)全球通胀与美元贬值;(5)对经济增长的预期;(6)经济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导致对原油的依赖程度大幅下降,等等。石油价的确定,既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受金融投资影响,还受预期影响。研究显示,石油市场是一个信息无效市场。这意味着,石油价格并非随机游走的。目前,金融投资是决定石油价格的主导因素。国际上的金融强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在石油价格的制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关于油价走势,,持续6年的弱美元局面可能于年内改变,相应地,高油价、高金价状况也会改变,国际大宗资源和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可能不会延续太久。这是因为尽管弱美元有助于提高其国家资产负债的质量,但从战略上说,强美元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长期实施弱美元政策,一是降低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二是使俄罗斯获益;三是激化了美、欧矛盾。投机与欧佩克(OPEC)理念的转变是此轮油价上升的主要动因,但全球经济减速短期内将不支持油价大幅攀升。油价走势在短期内不排除继续创出新高的可能,但需求面不支持油价上涨;中期看,新兴市场经济对石油需求的稳定增长与OPEC理念的转变,使油价仍然维持在高位;长期看,油价走势将取决于替代能源的开发进展。

二、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出口减少,经济增长下降。有关分析认为,外部环境“趋冷”,使中国内部经济自动“降温”。如果宏观调控过度紧缩,容易形成“超调”。(2)货币政策加息空间很小。中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取向。在美联储不断降息的情况下,中美利差的扩大将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加息空间被一再压缩。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程度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减速的程度。根据测算,中国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美国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率平均将下降5.2个百分点。因此,2008年要警惕出口增速下滑,但一些行业的生产性投资依然过快增长而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

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求资源的紧张甚至限制,主要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其中不排除某些国家有压制中国的战略思维。在获取世界重要资源方面,中国今后还会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此外,出于长期的战略考虑,中国也应审时度势,更加理性地分析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克服急功近利的情绪与做法,避免当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不成反而形成被动局面的事情再次发生。实际上,中国不必过分沉重地背上资源的包袱,毕竟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是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基调。同时,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寻求海外资源应当更加理性化、策略化,多采用民间资本包括海外华商资本的形式,实现资源主体的多元化。

篇8

(一)影响油价的战略因素分析

所谓战略性因素主要是指影响油价走势的大国战略意图。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加深了西方发达国家对石油这一战略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即石油不仅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之必需,也是产油国控制和影响全球经济和政治的重要手段和实现其战略意图的武器。

80年代,美国里根当政的8年,也是两伊持续战争的8年。两个主要产油国开战,对原油供应的影响程度可想而知,但当时的油价却一路低走。2003年,美国小布什当政后只打了“两伊”中的一个,对油价的影响应比里根时期小得多,但油价却飙升了50―60美元。国内有研究指出,油价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里根时期的低油价是针对当时的苏联,而目前的高油价则是针对中国。这一判断不无道理。

如果上述判断成立,那么当前的高油价就与遏制中国的战略性因素有关。据分析,战略性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始于2004年。下半年国际舆论界则盛传油价会继续上涨,甚至预测油价会飙升至70美元一桶。还有舆论提出,中国发展不可能再享受低油价带来的益处,而要为发展付出更高的代价。油价涨至每桶70美元以前,美国政府未采取任何抑制油价的措施,相反在不断增加战略储备。直到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害造成了原油大幅减产,小布什政府才停歇。所以,不能说70美元一桶的高油价与美国能源战略的导向性因素毫无关系。

(二)影响油价的投机因素分析

国际油价投机的基础是原油双重定价机制中的第二重定价机制,即石油期货。回顾2004年以来的油价飙升过程中,确实出现过委内瑞拉罢工、伊拉克油管遭袭、尼日利亚部族冲突等影响原油供给的事件,但与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对油价的影响相比,这些事件微不足道。然而,事件发生前后对石油期货价格的影响很奇特,表现在事件发生时冲高当时的期油价格,事件平息后被冲高的油价却不降。据分析,事件背后有战略导向的投机因素是主要原因。

通常情况下,单纯的投机性因素很难形成油价一路飙升的局面。“十五”期间,2004年的油价飙升幅度虽不如2005年,但受投机因素特别是有战略性导向的投机因素的影响最大,否则不会出现脱离原油供求状况的油价飙升。期货专业人士估算,由于原油期货市场的油价上涨预期充斥,近几年有数千亿美元的投机资本进入国际油市。石油投机商大量买进期油合同,推动了油价上涨。面对其油价上涨背后的战略性投机势力,连OPEC成员也叹息,即使增加百万桶原油供给也抑制不住油价的上升势头。而我们的国际经济环境研究对2004年原油期货交易中投机因素的影响也估计不足、准备不够。

(三)影响油价的供求因素分析

按国际能源署的估计,2002年以来,在OPEC成员国中,印尼、伊朗、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都低于OPEC配额,其中印尼产量大大低于配额。印尼、伊朗、委内瑞拉和伊拉克的油产量呈下降趋势,而其他产油国的原油产量都呈上升趋势。在非OPEC产油国中,俄罗斯、哈萨克、中国、安哥拉、巴西、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的石油产量是上升的;而除加拿大外,其他所有OPEC成员国石油产量都是下降的。有研究认为,欧美一些大石油公司在油价飙升过程中并未增加原油勘探和开发的投资。面对60―70美元一桶的“黄金”油价,一些国家的产油量不增反降,大石油公司又不愿增加投资。这种现象究竟是反常,还是信息来源有误,需要更详尽、更深入的研究。

从石油需求情况看,2002―2005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从7780万桶增加到8370万桶,增长7.6%。供求对比,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略高于同期的供给增长,供给增速比需求低1.8个百分点。石油需求受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经济低迷时油价一般显现跌势,而经济复苏和高涨时的油价一般显现涨势。如2002年以来的油价涨势,虽受较强的投机性因素影响,但全球经济复苏也对油价上涨起了一定拉动作用。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当然会对全球油价上涨产生一定影响,但绝非油价飙升的始作俑者。按照国际能源署的估算,2002―2005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了32%,相应供给只增长了5.9%,供求缺口在不断扩大。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但2003―2005年的油价虽出现飙升,但全球石油在总体上仍是供过于求的。因此,这3年中国石油供求缺口的扩大并未导致全球石油的供不应求,中国经济发展显然不是油价飙升的主因。

(四)影响油价的美元因素分析

有分析认为,由于油价以美元表示,所以2002―2004年美元贬值影响了同期油价上涨。从理论上讲,用不同货币单位计量油价自然会牵扯到计量货币之间的汇率问题。货币走势强弱不同,所表示的油价水平也会有高低差异。但现实是中东地区主要产油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是固定的,全球石油交易和结算均以美元计价,其他货币的参与程度较低。所以从不同货币计量油价的角度来分析美元贬值对油价上涨的影响不是十分有利。倒是产油国为避其实际收入损失的内在驱动力,可能会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美元贬值会造成产油国的实际减收,所以产油国要靠涨价来弥补减收的损失,而全球原油供给的垄断有可能使这类涨价实现。所以,美元弱势因素对油价上涨可能有影响,但影响力度不是很大。

二、“十一五”期间国际油价走势的基本判断

“十五”期间,国际油价和美元走势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十一五”时期二者走势如何,仍是国际环境判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十一五”期间的国际油价走势不会再出现“十五”期间的加速上涨态势。考虑到油价的战略性影响因素,预计2009年以前国际油价变动的总体态势应是缓升,但2009年后的油价走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中美国能源战略的动向如何是判断油价走势的重要参数。

从影响油价的战略因素看,伊朗核问题是“十一五”时期油价走势的敏感因素。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中东战略选择在地缘上有东西两个方向。美国优先选择了对油价影响较大的东边,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该地区大国利益集中,美国似乎遇到了较大麻烦,不得不转向西边。2009年前,如果美国的中东战略重点无法转到西边,预计油价会呈波动和缓升态势;如果伊朗核问题矛盾激化,油价的再次飙升不可避免。

从投机因素看,由于投机因素在短期内有较强的对策性,对油价变动的战略导向具有放大功能,因而不确定性较大。“十一五”期间投机因素对油价的具体影响主要不是由投机本身所决定,而要看与油价相关的国际局势变化。但是,有战略导向的投机仍是油价稳定的主要威胁。

篇9

一、国际黄金价格走势

回顾自2010年8月以来的一年时间,黄金价格从1250美元/盎司逐步上升,最高突破1900美元/盎司。其中,用了8个月的时间从1250美元/盎司升至1500美元/盎司,又花了3个月的时间上升到每盎司1600美元。但此后一路冲高,从每盎司1600美元到每盎司1700美元花了半个月时间,而从每盎司1700美元到每盎司1800美元只用了4天时间,冲击到每盎司1900美元也仅用8天时间;不过从1900美元回到1700美元也只用了3天时间。(见图1)

二、这一轮金价上扬的主要因素分析

作为贵金属,黄金既有商品属性,受供求基本面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作为市场上投资者避险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强金融属性。最近由于市场信心明显不足,投资者避险需求强烈,加之投机炒作气氛主导市场,令黄金的金融属性表现的愈加强烈,价格因此出现大幅起落。

首先从基本面上看,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央行增加黄金储备意愿增强,直接导致供需紧张,成为支持金价上扬的基础因素。

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达到919.8吨,合445亿美元,仅略低于2010年四季度447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其中,全球央行对黄金储备的需求对金价构成强烈利好。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二季度全球央行分别净购买黄金129吨和69.4吨,其中一季度购买吨数远超过2010年全年净购买的76吨。8月份,哥伦比亚央行还买入了2.3吨的黄金,俄罗斯央行也增持了4.4吨黄金储备。此外,经济低迷令投资者对货币信用信心降低,对黄金投资需求明显高于首饰需求和工业需求,加之季节性因素等都令黄金需求有增无减。

相比之下,全球黄金储量和可供交易量已非常有限。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球已确认的总存金量仅为16.3万吨左右。与此同时,过去20年来传统产金大国的产量有明显放缓迹象。不过创纪录的金价(以及保证金)推动了澳大利亚的矿商们更加不遗余力地开采更多的黄金。全球第二大黄金生产国澳大利亚的黄金出口量在2010/2011财年上涨了10%,达到270吨。

其次,投资者普遍信心缺失是导致7月以来金价猛烈上涨的核心因素。(见图2)

比较一年以来黄金与其它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可以看出,在去年9月至今年6月期间,金价的上升走势并不显著,但是自7月以来,金价走势一路上扬,明显独立于其它大宗商品市场行情。对此我们认为只有一种解释,就是7月份以来,投资者普遍信心缺失。

美国去年推出的QE2就像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股市、大宗商品共同走出了上涨行情。鉴于对未来经济复苏的乐观判断以及市场上宽松的流动性,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这时候黄金与其它大宗商品走势相当,甚至在很多时候还由于炒作题材有限而弱于其它大宗商品。

但是QE2带来了市场信心,却并未带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的有效复苏。9月初,白宫最新的年中经济报告中,大幅下调了美国经济前景预期,将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从2月份预测的2.7%下调至1.7%;将2012年GDP增长率从2月份预测的3.6%下调至2.6%。而美国劳工部9月2日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美国8月新增非农岗位就业人数为零,远低于经济学家此前曾预计的新增非农岗位7.4万人。失业率依然高企(8月为9.1%)、债务沉重(总额已高达14.7万亿)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成为了美国经济低迷的三大标签。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情况也不容乐观,德国和法国二季度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滑,而日本二季度GDP更是大幅下滑3.2%。

在美国债务问题受到市场普遍诟病的同时,欧债危机则暗流涌动,并最终蔓延至意大利和法国等核心国家。最新数据显示2年期希腊国债收益率攀升至47.14%的欧元时代新高,而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创纪录地连升十天,再次达到5.3%的高位,逼近此前达到的6%水平。未来如果希腊债务违约,法国银行业将首当其冲遭遇大量坏账,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因财政恶化将更加依赖欧洲央行。欧洲经济正在陷入债危机与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

欧、美的经济困境严重挫伤了QE2以来市场对于美国和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而标普下调美国债务评级的事件成为压破市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全球市场进入了无信心时代。大宗商品、股市都纷纷滑落,资金纷纷流向黄金、美债等避险产品市场。最终令黄金走势明显独立于其它大宗商品。

篇10

1 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的价格跷跷板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除了各个市场之间具有一定运行规律外,黄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等都与美元存在一定联系,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可适当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相应的资产配置。

黄金、原油及大宗商品均以美元指数计价,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产品与美元指数成负相关。美元指数与黄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如“跷跷板”般此消彼长,出现这一波动的根本原因与美国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逐步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美元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201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的决策,但短时间内人民币与美元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黄金和原油仍将主要以美元计价。

2 美国经济地位无法撼动

美国经济走强,全球其他国家经济好转,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将流向收益更高的领域。企业投资的增加将带动大宗商品的需求,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同步攀升。同时,受经济过热及通胀因素的影响,黄金的表现更为抢眼。

如果美国经济疲软,欧元区等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增幅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新兴市场作为全球经济链条的末端,其抗风险能力更差,全球资金必然将回流美元。作为避险资产的黄金在初期也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美元和黄金同步运行,其他货币对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受风险厌恶情绪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全面下跌。这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下滑的最直接原因。

从当前全球经济来看,美国经济稳步攀升,美联储在2015年年底结束了长达10年的低利率。包括欧元区国家和日本在内的其他主要国家备受通缩的困扰,欧洲央行、瑞士和日本央行等推出了负利率及与美联储的QE有一定差别的“放水”计划。当前的市场并不缺资金,主要缺乏的是信心。

一旦市场信心恢复,无论美元走强还是疲软, 都会有大量的资金流向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美元指数及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关系更多是受全球尤其是美国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在进行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的投资或者投机交易时,要参考整体市场环境的变化。

3 如何利用基本面进行决策

投资者通过定期关注各大财经网(博客,微博)站的头条新闻,对当前的热点数据和事件、全球主要央行等经济环境进行了解后,就可以开始制定相应的决策。由于期货、外汇等保证金性质的交易可以先买进再卖出,也可以先卖出再买入,因此,无论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一个阶段,都可以找到适当的入场时机。

4 OPEC决策与国际油价关系

在国际油价不断下跌的过程中,OPEC成员国及非成员国对召开限产会议的呼声高涨。在本轮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委内瑞拉等国一直希望能通过限制产能来应对国际油价的不断下滑,但由于产油国内部的分歧,该会议的日程被一拖再拖。本轮原油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衰退导致的需求降低。原油供应的减少的确会对价格形成影响,但如果全球经济衰退状况得不到根本解决,未来国际油价的表现仍将以弱势为主。

从长远来看,虽然所有产品的价格都会最终回归其本身价格。但在期货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过程中,涉及实物交割的部分占比很小,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变化才是影响价格因素的关键。2016年年初以来,国际油价的反弹幅度已达到50%,除了受限产言论的影响,更多是来自投资者信心的变化。由于全球的宏观环境没有显著改善,当前国际油价的走势仍被定义为反弹而不是反转,未来将出现更多的反复震荡,经过连续调整后最终恢复弱势,这将是国际油价未来1~2年的运行基调。

5 中东乱局加剧油价动荡

除OPEC决策外,中东地区政局不稳加剧了国际油价的动荡。在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对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的战争,虽然了当时的政权,但也给中东地区包括全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此外,2015年发生在巴黎、2016年发生在比利时的恐怖袭击,加剧了欧洲乃至全球的恐慌,中东地区的恐怖袭击及战乱也会对全球经济及金融、原油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

6 国际油价和商品货币的关系

在没有货币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交换来获得所需物品,在交换的基础上出现了交易的媒介,先后有贝壳、牛、羊、铜器、玉璧、金、银等。随着贸易的发展,最终金、银的角色被稳定下来。黄金和白银除了用作交易,也可以被制作成其他物品,甚至被转卖。商品货币的定义就是有实物支持的货币,黄金、白银及布林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这些货币除了由政府做担保,还有自身的基本价值。本文提到的商品货币主要是澳元、加元及新西兰元,由于这3个国家都是原油、农产品(000061,股吧)等大宗商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这几个国家货币的汇率与原油的走势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被称为商品货币。这其中反映最为灵敏的是加元,作为全球第五大原油生产国,加元与国际油价的联系更为紧密。

在国际油价下跌的过程中,除了加元,澳元和纽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受近期油价反弹的支撑,这些货币也出现了一定反弹。但在2016年国际油价不断下跌的过程中,中东及加拿大等产油国都在积极寻求经济转型,缓解对原油的过度依赖,预计未来国际油价和这些商品货币的相关性将越来越弱。只有在较长的周期中,才能看到油价与这些货币同向波动的影子。因此,在分析和交易的过程中,不要单纯以原油价格的涨跌来判断商品货币的走势,更要根据这些商品货币当时的运行特征决定接下来的交易方向。

7 油价下滑背景下的投资者决策分析

篇11

近期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有所改善,尤其是美国12月失业率出现明显下降,暗示美国经济复苏获得了更多动能,美联储继续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计划的理由有所减少,这将为美元提供一定支撑。但是近期仍看不到美元坚挺的理由,非农数据不及预期,美联储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仍在,且其利率将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低位,全球经济复苏仍很缓慢。预计2011年6月量化宽松政策完后,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强劲,美元下半年会回弹,否则将持续走软。不过美元的特殊性、复杂性必须要引起高度关注:美元与大宗商品、黄金、能源、农产品、战争与动乱等息息相关,更何况美国惯于军事搅局,非常规措施等伎俩,都会给美元的走势带来不确定性。

仍将承压的钱――欧元

从近期欧元区国家状况来看,债务问题甚至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迹象,加之欧元区经济数据疲软,这将给欧元带来更多下行压力。由于欧元区整体经济能否持续向好不明朗,复苏仍然面临严峻考验,债务危机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也不明朗,相对于美联储,欧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处在较为被动位置等,欧元仍有可能延续2010年中的大幅波动走势,但整体可能会偏软。

腾挪不停的钱――日元

2010年日元是在升值中度过的。日元/美元、日元/欧元分别上涨了12.8%,22.7%。2011年,日本国内经济持续增长、海外投资的庞大收益、美元的疲软预示日元有进一步升值的可能。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风险偏好情绪回升,日元套息交易将再次活跃,推动日元走弱。同时日元持续走强将伤害日本出口主导型经济以及令日本继续面临通缩的压力,日本当局不排除再次干预汇市的可能。猴性十足的日元究竟走势如何,美元走势和风险偏好将是两大主要因素。

将反弹走高的钱――英镑

英镑自2008年以来对美元贬值20%,目前倾向于反弹。英国政府严格推出的最新预算计划,预算赤字日趋可控。2010年底公布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PC)会议纪要显示,MPC以7对1的投票结果维持基准利率在0.50%的水平不变,委员会成员森泰斯在上届会议上投票加息,这是近两年第一次有MPC成员提出加息。通胀压力导致的加息预期将支撑英镑上行,但是经济前景低迷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羊群效应,导致的英镑下行预期也依然存在。

升值空间有限的钱――澳元

澳元作为高息商品货币,在发达经济体中最具吸引力,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受益者,2010年下半年澳元兑美元汇率上涨大约20%,并自1983年12月自由浮动以来首次触及评价水平。伴随商品价格的上扬,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煤炭和羊毛纺织的出口国,2009年澳大利亚经济提前复苏。澳储行于当年10月开始连续几个月加息。同时,其他国家经济要么陷入停滞,要么增长缓慢,欧洲更是发生债务危机。这令澳元走出一波不错的走势,澳元兑美元在11月5日触及历史高点1.0183。考虑到澳元兑美元已经涨势充分,且估值已经非常高,新兴经济体的紧缩货币政策也将对其上行带来一定的打压,预计2011年继续上升的空间将极其有限。而一旦开始下跌,速度和幅度一定出人意料。

盘整趋升的钱

――加元

温和强势是2010年加元行情的主基调,加元兑美元反复围绕平价进行争夺,但加元始终无法比美元更贵,这与加拿大经济过多依附于美国经济有关。预计2011年加元兑美元的纠结态势仍将持续,汇价仍将陷入相对狭窄的波动区间,大约维持在1.0000水平。2011年加拿大国内因素影响较为正面,2010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复苏势头仍得以延续。预计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将在2011年年中开启货币紧缩周期,加拿大相对美国的短期债种收益率优势将进一步放大。此外,加元也属商品货币,吸引力较澳元小,对全球市场变化敏感,而且与商品市场和股市动态休戚相关。此类货币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格局的变化。

稳定性较强的钱――瑞士法郎

瑞士经济在2011年将进一步增长。瑞士劳动力市场应该会显著改善,且消费将成为推动瑞士国内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动力,同时外部需求可能依旧保持完好,且瑞士经济所面临的通缩风险也许会消散,这些因素将促使瑞士央行采取更为激进的货币政策。加上欧元区债务问题的持续不确定性、欧盟以及其他地区财政监管的日趋严格以及瑞士法郎避险需求的持续增长,都将在2011年对瑞士法郎形成支撑。预计在全球经济复苏的环境下,美元兑瑞士法郎维持在平价位下方成常态。如果全球经济再次出现衰退,美元/瑞士法郎可能和2008年一样出现上涨,不过这种可能性小。

晋级新宠的钱――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