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考化学小知识

高考化学小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22 15:21: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考化学小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考化学小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67-02

【Abstract】Describ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teaching the concept and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focus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integr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ing, describes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hould be with the times, so a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mproved.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teaching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ode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各地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理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作为改革教学的科学观念正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定位,即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

2.国内外教学模式的演变

(1)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1950年以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50年代以后,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现在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发展。归纳型教学模式是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形成思维的过程。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

(3)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如何“教”,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学”。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

1.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将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

2.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一体化教学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提出了新的教学及评价模式,解决了分段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特别是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2)把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能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必须的操作技能,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有效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1.对教育场所的要求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要彻底打破原有的一块黑板,若干课桌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机器进教室,教室进实验室、进实训工厂。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程系为例,设置专业教室,一个教室一道工序,教室前面是课堂,后半部是机器;在纺织实训中心、实验室设置黑板与课桌。实现了教师边说边做,学生随时动手实践。

2.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比较高,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方法如下:

(1)严把教师入口关。在教师引进方面侧重于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应届毕业生必须进行动手能力测试,严把教师入口关。

(2)“请进来、送出去”。“请进来”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院担任兼课教师,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专家做兼职教授,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人员与技术交流;“送出去”即建立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的制度,每年安排一部分青年教师脱产去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并建立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绩效。

3.对教学计划的要求

教学计划对一体化教学至关重要,没有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就达不到教学一体化的目标,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缩短基础课程的时间,整合相关课程。我院每年举行一次专业设置研讨会,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共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缩短或取消一些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大大缩短基础课程的时间,比如将原来的机械制图以及传动技术整合成识图与绘图技术,将原来的高等数学以及应用数学整合成纺织应用数学。

(2)增加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实行一体化教学以后由于实践操作所需时间比较长,所以将原来的每次2课时改为每次3至4课时,这样便于教师安排上课的各个环节。

4.对考核方法的要求

对学生的考核采用理论+实践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理论成绩要过关,而且实践操作也要过关。有些课程需要结合考证来定成绩,比如纺织设备维护,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必须拿到纺织设备保全高级工证书。

四、具体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从我院纺织工程系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来看,一体化教学较好地适应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强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促进了学院发展。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晰的认识到一体化教学在具体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备要完备

以我院纺织工程系为例,由于在棉纺和机织工序方面实训工厂的设备相对齐全,所以实施一体化教学效果比较好,但是在丝绸方向和毛纺等方向上设备不足,导致实践课程开设不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一体化教学。

2.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创新。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一体化教学应及时引进现代教育手段,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增加和创新理论、实践教学平台,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2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以该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根据“必须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和实训。由于一个职业岗位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涉及几个学科,自然不可能全面掌握这些学科的理论体系,而是围绕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取舍。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直接适应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马上顶岗工作。在专业教学中,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岗位或职业技术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就上什么课,就进行什么样的技能训练。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则着眼于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将技能强化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结合,常常是边教边做,边做边学,教学与实践的比重往往达到1∶1左右。可见,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沿袭计划经济时期教育体制的弊端,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根深蒂固,管理缺乏实效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不少问题,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实操性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反差。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提高认识等方面提出对策性建议。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根深蒂固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大都是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基本上都是进行基础理论课学习,接受的是基础理论教育。受多年学习习惯的影响,他们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也缺乏思想准备,其观念中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而高职院校的广大教师受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教育体制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他们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就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认识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形成强大反差,按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薄弱

突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调查等,是一个复杂的独立的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要求配备足够的软硬件设施。但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受资金、场地的限制,没有综合性实验大楼,即使有也很小,而且实验设备陈旧落后,管理不严,缺乏系统管理,很难满足不断扩大了的学生实验实训的需要。即使有些高职院校有一定的资金,但由于实践教学设备利用率比较低,维护成本高,投资效果不明显,因而很多高职院校不愿投资太多去建实验室、实训场地,处于一种初始的状况。软件很少而且陈旧,不利于老师及时传授新的知识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实习基地是学校联系社会与企业的桥梁,有些高职院校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学生数量太多,校外实习基地显得微不足道。此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不配套、产学研结合差等,这些实践教学基本条件的欠缺都使得实践教学很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文件准备不充分

实践教学是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配备足够的软硬件设施,更要求有充分的实践教学材料,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材、实践教学计划等。这些教学材料是引领学生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调查的纲领性文件,只有科学完备的教学材料准备,并形成体系,才能使学生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但许多高职院校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根本没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更没有实践教材。即使有些高职院校有,也不科学、不完备,更不形成体系,甚至有流于形式的倾向。

(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学时偏少,理论教学学时偏多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普通高等院校没有区别,区别只是在于培养的目标、培养的宗旨、办学特点不同,高职教育更强调应用性、实操性和针对性,客观上要求强化实践教学。但我国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是普通高等院校教学计划的“压缩饼干”,总体上是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学时在25%左右,最大不超过30%,有的仅有15%左右。实践教学学时偏少,学生实践的时间和强度不够,学生得不到“身临其境”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只能“纸上谈兵”,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落空。

(五)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匮乏

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单纯要求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更要求有实践操作技能,是真正的“双师型”人才。但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80%以上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他们理论知识渊博,但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薄弱。如会计专业教师不能到企业作会计,国贸专业教师不能到外贸公司作业务,金融专业的教师不懂银行的业务,没有投资经历。这样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强化实践教学的措施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能力一部分可以由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主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加以培养。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教师要把“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观念转移到“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轨道上来,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的建设和研究中。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由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再到综合技术运用、创新能力训练的递进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就是,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校内模拟实验室,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文件,购置实践教学软件,增强专业见习与毕业实习的效果,学生自主联系单位与学院推荐相结合。

1.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在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有限的条件下,要合理进行实验室建设的规划与建设。同时,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优化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制订相关措施,促进实验室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实验室设备利用率。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开放的内容和时间,建立健全开放实验室项目立项和管理,完善开放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首先,高职院校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工作岗位特点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应用型技术训练的主阵地,是以专业常规性技术及重复性或熟练性技术训练为主的场地。搞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提供基本的保障,使技术训练的机会增多。学生通过实训基地锻炼,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走出去和企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毕业后求职或从业进行热身训练和能力强化。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受到场地、实习时间等限制,并不完全具备生产实践的功能,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弥补校内空缺。主要形式是校企联合、校产联合或称之为产、学、研结合。这样既利用了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解决了教学资源的不足,又使学生在企业里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深切体会到社会职业岗位上的艰辛、责任和工作内涵。既达到学习目的也培养了爱岗敬业精神,增长了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基地每年都会接纳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工作,在那里,学生增长了知识,巩固了技能,磨炼了意志,增强了就业、创业的能力。

3.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完善由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论文)、专业实习实训、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各专业特点,按照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要求,完善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材、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目的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以实践教学大纲为统领,以实践教材建设和实践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实验室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实践教学软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保证的相互配套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4.购置实践教学软件。根据专业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多元化的能够为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充分保障的实践教学软件,强调教学软件的实用性、仿真性和先进性。使学生借助教学软件实训平台学到真实本领。如会计实训软件的操作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能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ERP)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这一点非常实际也很实用,在对很多毕业生的回访中得到证实。

5.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高职院校应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以教师讲授为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创新教育渗透于各个教学过程,引导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高职院校教师要灵活运用符合学生群体能力和知识特征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行按就业取向和学习基础分类教学,鼓励工学结合教学、分层次递进式教学。所谓工学结合就是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定向培养、订单教育,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具有双重身分,既是在校生,也是实习单位的试用员工。对于暂不招聘新员工的实习单位,也尽可能将实习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实习生真正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而不是企业的“包袱”。同时,通过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内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所谓分层次递进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先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操作方法,为走上真实的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进行模拟市场操作,在校内生产性、服务性实习场所进行实习,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校内开设的餐厅实习,为校内的老师和学生服务,将自己所学到的服务技能和服务理念,在具体的服务中加以运用和提升,为真正走向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进行真实市场操作,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面向社会从事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经营活动,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磨练,这为学生毕业离校,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技能和心理基础。

此外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计划、组织、运行和质量管理,明确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形成“双轮互动”;整合现有资源,搭建相关专业的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二)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实际,结合市场人才需求趋势,理论教学应以必须够用为度,大量缩短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三年制专科实践教学环节总学时数不低于教学计划总学时的50%。如,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讲贸易政策,其他方面可以略讲,30课时就可以,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基础课均设30学时,节省的课时用到实践教学上。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建设思路。请进来就是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实际工作部门富有经验的业务骨干担任客座教师,并按学院的操作规程和教学规律进教室给学生授课;走出去就是高职院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年轻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全职实践、实习和培训,并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各种途径,使广大教师能够了解现代市场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锻炼他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好独具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刘军.高校如何开展电子商务实践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3):23-25.

[2] 李晓勤.新课程理念下实践教学的目标探索[J].技术物理教学,2008,(4):36-38.

[3] 张龙.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合格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5,(1):45-47.

[4] 张省,王丽娟,孙长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12):58-60.

[5] 杨明.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刻不容缓[J].物流管理,2006,(9)47-51.

[6] 李欣.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对比与解决方案[J].物流管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1):30-32.

[7] 郑克俊,迟青梅.外向型3PL企业物流人才培养的“反求”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1-53.

[8] 刘欣苗.《数据结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38-41.

[9] 金文.仿真实训系统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27-29.

[10] 王晓云.浅淡中职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8):34-37.

[11] 朱柏清.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8-31.

Thinking of Technology College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篇3

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准确无误地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并能灵活熟练地进行应用,就需要在每一节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再现和积累。针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每节课前,教师可以先用5分钟有针对性地精编或改编部分题目进行课前小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和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这样以测促练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时间少、没有整块时间进行测验的困难,为学生后面的总复习做好了知识的积累和铺垫。课前小测环节的设置,不仅使学生对基础知识能学以致用,而且还能保持适当的紧张感。实验表明,当人的眼、耳、口、手、脑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后,这时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二、调整顺序,实现有效复习的突破

1.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复习顺序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学生对于刚学过的知识留下的记忆是最深刻的,越是前面学习的内容越容易遗忘。为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认知特点,适当调整复习顺序。在初中化学中考复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对《 酸、碱、盐 》这部分知识感觉较难,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我在复习过程中对教学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首先从《 酸、碱、盐 》知识入手,由于学生刚完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所以复习起来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接着再复习《 金属 》的相关知识,由于这部分知识与《 酸、碱、盐 》联系最为密切,学生学起来相对轻松些。然后再复习《 溶液 》《 水 》《 氧气 》《 二氧化碳 》《 化学与生活 》《 燃料 》等。复习好宏观知识后,最后再复习微观的《 分子、原子、离子 》,以及《 质量守恒定律 》《 化学方程式 》等知识。这样调整复习顺序的优点是:①把密切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点之间能相互铺垫,学生理解起来能水到渠成,融会贯通。②把重点、难点知识前置,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训练。

2.做好提高学生复习效果的专题穿插

在复习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复习的效果,教师还要把整合好的复习专题穿插到相应的内容之后,比如把《 常见气体的制取与性质 》专题穿插在复习完《 氧气》《二氧化碳 》后,把《 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运用》专题穿插在复习《 金属 》知识之后。这样既能使基础知识得到拓展和升华,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寻找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整合资料,奠定有效复习的基础

资料的选取和整合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一本好的复习资料,可以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资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如何才能从种类繁多的资料中选取到适合自己使用的复习资料呢?我认为首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各种资料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内容。其次要充分发挥备课组内教师的集体智慧,变“单兵作战”为“集体作战”,把整个初中化学的内容细分为《 共存问题 》《 物质的鉴别 》《 常见气体的制取与性质 》等若干个小专题,分别由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专题资料的收集和编制。最后进行集中整合,得出完整且实用的复习资料,为有效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因材施教,确保有效复习的关键

我们的先师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在化学中考复习过程中,为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中考复习中去,都能学有所获,因材施教成了确保有效复习的关键。

1.对于学困生,帮助其树立信心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感到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样的学困生,我们只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所教过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名叫小雄(化名)的男孩,几乎跟班上所有科任教师都“唱反调”,在家里的表现也很糟糕。在某次闲聊中,我得知他在电脑方面有特长,于是,在化学课上提问他时,我便称呼他为“电脑专家”,也许是因为受到了尊重的缘故,他开始乐意回答化学问题,喜欢上化学课,化学成绩也有了很大提升,多次化学考试都拿到了95分以上的好成绩。由于他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找回了做人的尊严,其原有的“逆反”“对抗”情绪也得到了有效的疏导,不再是教师和家长眼中的“坏小孩”了。

2.对于中等生,帮助其明确目标

中等生,这一庞大而又有潜质的学生群体,由于他们在学习方法上不够科学,常常导致他们在复习的时候顾此失彼,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尽管他们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目标,但来自学习上的打击又让他们显得犹豫不决。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要教师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学习方法,对他们给予关注,就会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潜力。在我所教过的众多学生中,有一名叫小浩(化名)的孩子,头脑十分聪明,思维也很好,但由于他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得过且过,所以学习习惯很糟糕。在学校开展的“党员重点帮扶对象”活动中,我有幸遇到了他。从班主任那里得知他的情况之后,我便主动找他谈心,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还经常关心他的学习情况,让他感觉到教师时刻关注着他。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小浩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被学校评为了“学习标兵”。

3.对于优秀生,帮助其搭建平台

篇4

1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考试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与考试是学校教育中的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考试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考试可以促进教学的完善。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数学以它的应用的广泛性、工具性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人才素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也由过去强调的为专业服务、培养高、精、尖人才,向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掌握数学工具、接受美感熏陶,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众化教育的方向转变。单一的考试模式学生把精力放在期末考试上,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知识掌握的肤浅,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上看,由于学生的基础不扎实,未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对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造成了不良影响。而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要求建立一种宽松的、开放式的、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在充分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对考核功能重新进行定位,改革单一的考试模式势在必行。

2 突破单一模式,建立多元化考核模式

2.1 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初步建立了一套客观、实用、可操作性强的评分体系

《高等数学》是大一期间开设的课程,第一学期主要学习一元函数微积分学,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简单应用知识;第二学期主要是根据专业,按模块进行应用数学知识的学习。在考核内容安排上给出理论知识测试内容与分值比,让学生初步知道本学期考核内容所占的比重。在考核题型安排及考核方法上,让学生知道考核的题型,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班为单位集中考试。在学习过程考核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核,主要考核了学生的考勤情况、课堂纪律、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情况、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试)、上机实验操作能力和课内外完成作业情况等。考核指标的量化,便于操作,避免给分的随意性。

2.2充分利用“课堂”、“数学实验+数学建模”两块阵地,完善教学效果

为能更好的实施多元化考核模式,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理论推导从简从略,突出重点,着重基本概念,突出应用性,将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在保留原来的课堂教学、习题课教学、常规作业等环节的同时,增加数学实验课教学环节,一般一个单元安排1~2个实验,在实验中可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各种解题方法进行验证与应用。通过数学实验,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越来越多地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和数学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3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完善成绩评定

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除了对数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考查,还有对数学软件工具的应用考查及学习过程的考核。考核内容有原来单一的闭卷考试改为:理论知识考核+数学实验考核+学习过程考核等多方面综合评定。

考核成绩分配:理论知识考核×40%+数学实验考核×20%+学习过程考核×40%。最终评定学生的成绩。

3 多元化考核实施的措施

3.1 考试方法可以分为有纸化考试和无纸化考试

有纸化考试包括闭卷考试和半开卷考试,无纸化考试包括口试法和操作法。

(1)闭卷考试:指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不依靠任何外界的帮助而独立完成题目的考试形式,着重检验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理解知识的程度,它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影响范围最大的一种考试方法。

(2)半开卷考试是近年才刚刚兴起的一种考试形式,也称为限制性开卷考试,它允许学生在参加考试时携带一张A4大小的纸张,上面是学生在考前归纳整理好的“小抄”, 其抄录的内容及多少不加限定,但教科书、教辅书和其它纸条决不能带进考场,考试时学生之间不能交换“小抄”,仅供自己使用。考试结束后,该纸张随试卷一同上交,作为评分依据的一部分,所以也称为“一页开卷”式的考试。“一页开卷”的考试方法使学生的大脑被“解放”出来,主要精力放在理解课程知识上,防止死记硬背。“一页开卷”考试方法促使学生平时认真学习,考前进行系统复习和整理,有更多时间深刻领会基本概念和理论,从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事实上考前浓缩、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一页开卷”的考试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应试心理,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考试作弊。采用“一页开卷”,客观上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口试法实际上是主考与被考者之间的口头交流。主考可以用图片、图表、问题等媒介物,向被考者提出问题,也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比如课堂上)根据需要即兴提问,要求被考者做口头回答,口试法可作为考核成绩的参考。

(4)操作法是让考生进行计算机实际操作并在实际操作技能中的表现,对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给以评分的考试方法。针对高等数学操作考试法就是数学实验考核。将数学实验融入高职数学是实现数学与专业结合的有效平台,一些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可构成数学实验的内容,使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以计算机为工具,学生通过上机对问题进行探索,撰写实验报告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培养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思考,提供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随机抽取考试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并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给出考试成绩。

3.2 学习过程考核进一步细化

学习过程考核成绩包括:考勤、课堂纪律情况10%、随堂测验5%、课程论文10%、章节小结10%、课后作业5%。

4 取得的成效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元考核模式改变了学生考试成绩与实际能力不对称的现状,增强了考试结果的可信度,也充分发挥了考试的激励导向作用。使学生平时投入数学学习的精力明显增加,学习热情和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学习数学的方法也有较大的改善,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4.1 确保考核的可信度,客观公正地评定成绩

在考核中,考核的标准是否一视同仁,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影响考核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在考核中教师对学生切记不要刻薄与偏私,态度要热情与公正。对于课堂提问,考察知识的要点,要容易回答;课程小论文主题的难度要适中,以便于个人能独立完成。教师应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情况,以最大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考试方法为主,力求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4.2 鼓励教师投身考试改革

多元考核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设计出适合考核的形式及题目,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每次考完后,教师要做出分析评价,通过对各种题目,各类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研究试题的可行性,为改进和完善试题提供依据,力争使试题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传统的数学考试模式简单易行,多元考核模式使教师工作量无形加大,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考试改革才能有效推进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王友国.大学数学课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4).

[2] 周纬.融数学实验于高职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6).

[3] 月连英.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4).

[4] 黄光荣.职业院校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办法改革探讨[J].大学时代,2006,(11).

[5] 余向平.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职业技术教育(J),2006(13).

篇5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文化基础逐年降低。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或放弃了学习,出现上课没带课本或趴在桌子睡觉或做其他事情的现象,这给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本人连续两年在我校新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和召开学生教学座谈会,了解和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在需求,进行学生消极学习原因和对课堂教学的内在期待分析,针对性地从教材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方法的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打造学生学得会、有价值、有活力的教学课堂。

二、调查情况

在我校药剂、中药、护理3个专业8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召开班级学生代表座谈会4次,个别学生谈话20人次。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原因分析

1、初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后果。大多数初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只重视重点班的教学,普通班部分学生在初三第二学期初就被分流到中职学校或辍学回家(他们大多数属于此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完成初中阶段的文化课基础知识学习,知识衔接跟不上。

2、中职校开设课程多,教材理论内容过全过难,学生想学但学不懂,个别认为所教知识对以后工作派上用场的也不多。

3、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按教材内容传授知识,课堂无趣气氛沉闷。

4、个别学生存在“破罐子破摔”的

思想。

(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在期待

分析

1、教师根据学科需要先复习初中相关知识再上新课。2、学校多开设一些对就业有用的技能类课程。

3、学科理论教学尽量简单些能听得懂学得会。

4、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可见,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是很明确的,给我们教学改革的启发也是很清晰的,即中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感受到学有所用有趣有活力。

三、实践与思考

针对学生课堂学习出现的消极行为以及他们的期待,笔者结合所教的化学学科,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满足学生需求:一是优化教材内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活力;三是创新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方法,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一)优化教材内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让学生学得会为我所用

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学有所用”,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中职校应以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为目标,同时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中职校的教学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应以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为重点。结合所教的化学学科,笔者从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

1、复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医药类中职校护理、药剂、中药等专业均开设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学习化学是为后续学科奠定良好基础。没有牢固的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是难以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大多数学生为此而缺失自信。英国爱默生曾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学伊始笔者安排了一周的时间给学生复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鼓励学生从零开始学习化学。同时增加绪论课让学生明确所学专业中的化学“是什么”、“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和了解“教师怎么教”等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化学问题不仅在本专业,在各行各业,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消除想象中学习化学难的顾虑,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2、精选教学内容,为学生必需够用学得会

医药类中职校化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又是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教育的先行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为各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笔者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过滤”,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减少理论性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使之满足专业后续学科需要,符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以及适应专业岗位市场需求。如无机化学部分,由于学生数理基础的欠缺和滞后,删除物质结构理论部分,选取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它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分析化学部分,选取各种分析方法的运用,各种分析仪器的正确熟练使用,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和书写实验报告为主要教学内容。有机化学与后续学科关系较为密切,以学科与专业的结合点,与后续相关学科之间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抓手,以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及其应用,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满足“供”与“求”关系即可,实践证明,通过适当降低理论深度,结合专业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使教学目的更易达到,而且还能补充与专业以及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扩大信息量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趣味性。同时还可以节省一定课时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二)运用问题化教学,变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问题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问题化教学”法。

篇6

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很多业内同仁对这

类问题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和研究,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这一系统工程中学生考核体系这一环节如何进行改革的探讨则相对较为薄弱,为此,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考核体系的改革应走市场化、多元化、学分化的道路。

一、高职院校学生考核体系改革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目前,高职院校现存的学生考核体系仍带有很浓厚的学历教育考核色彩,基本上还是沿袭着普通高校的考核方式,仅凭一纸卷面考核分加上少量的实习实验课成绩就可决定一个学生的合格与否,这是有悖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的一种积习,是应列入必改范围之内的。所谓市场化,即指按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和知识能力结构,来确定考核方式,也就是一改传统的学府化考核方式,完全按市场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以最能考核学生实用型能力的考核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

考核体系改革应具备的第二个特点是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学生有关的最终评定标准除了卷面和课堂考核之外,还应有实习实验考核,社会相关能力考核,如市场调查、营销实践、策划宣传、协调管理、商务洽谈、礼仪等,有的还需有技术创新考核,相关设备操作与维护考核,相关国内外前沿性知识、法律知识考核等等。这样才有可能全面强化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考核体系改革应具备的第三个特点是学分化,这里所说的学分化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学分制,它是将学生考核中的科目分解成若干个子项,例如:市场营销专业,不仅要考营销理论,还要将营销策划、营销实践、口语表达、市场调查、甚至体能都列入考核范围,然后再依主次轻重给各个子项设定一定的权重和分值,总分可以是百分制,也可以多一些,让学生自由选择参考的项目,当各个子项的考核分值相加达到60分即可视为该科考试合格。这样的考核有两点优势,一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报考试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发挥,二是避免了原有考试方式的重理论,轻技能考核面窄的弊端,从考核方式上保障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多面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考核体系实施市场化、多元化和学分化的必要性

1.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证明,高职教育改革必须走市场化与企业紧密结合的道路,以高职教育发达的德国为例,被誉为德国经济的秘密武器且被德国人引为自豪的是双元制教育,它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该体系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学习的教育模式,即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它的基本流程是:

这种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就是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双元”共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整体培养目标上合二为一,在培训过程中又一分为二。

2.国内高职教育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的差距,要求高职院校加大包括考核方式在内的教育改革的力度。日前,我们对省内55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其中有近40%的受访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欠缺;64%的用人单位认为在学校考高分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而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65%的单位认为是学校与企业沟通少,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3.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要求高职教育的教改,特别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与市场实际需求更紧密地相结合。在我们对省内外7所高职院校645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50%学生对考入高职院校的满意度为一般,认为高职院校牌子不够硬,对本专业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究其原因是该类学生认为学校现行的教材与社会实际需求关系不大,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差。对“现有的教材教法考核方式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宗旨”是否吻合一栏,有286人回答:“差距较大”。从上述倾向不难看出,学生对本校专业的满意度、兴趣度、勤奋度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如果从教材教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加以适时而实用的改革,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十分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与高职院校考核体系改革相关的几个实际问题

在高职院校学生考核体系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实际问题尚未解决,如果这些问题未加解决,将会使其改革效果大受影响。

1.学制变化引来的实际问题。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实行考核学分化之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获取合格学分所需的时间将会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可能提前毕业,有的学生可能要延迟毕业,这类学生如何管理,费用如何收取,毕业证发放的时间差等问题如何解决,都需优先考虑并妥善解决。

2.教师工作量计算问题。实行考核学分化后,各专业学科将依据市场实际需求,将原有的单一的卷面考核实验考核加上实用能力考核后分解成若干个子项,每个子项依权重设定一定的分值,像商品“超市”一样,供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子项来学习备考,这样势必造成在选课上的流动性较大,原有的实体班级将被课程班级所取代,由此引出的各科任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显然已不适用,还必须有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与之配套实行。

3.如果实行市场化的考核方式,必须有与之适应的企业岗位供学生实习实践,要有来自一线的对学生实用能力的评估和考核意见,这就要求学校有更加广泛而牢固的用人单位为合作伙伴,建立密切和对口的联系,才能把这一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这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进程中,需要我们的教育决策层,学校管理层,基层工作者、社会和企业的广泛支持,并为此做出巨大的努力,才有可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使高职教育真正步入健康高速的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大学生是高校专业教学培养的主要人才对象,发展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现代化人才培养具有先进意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重点。历年来高校专业考试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扰乱了学生考试流程的有序进行,重视大学生考试行为指导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要结合专业考试具体情况,拟定科学的考试规范化管理体系,共同创造良好的专业考试环境。

一、高校大学生考试现状

从高校学生考试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考试具有“双向性”特点,考试在发挥专业知识考核职能过程中,也暴露了学生考试行为的一些问题。历年来,高校专业考试都会发生“弃考、作弊”等现象,大学生因各种因素逃避学校的专业考评流程,违背了高等教育体制专业考评工作的要求。此外,教师在专业考试阶段对学生未能基于引导,尚未树立正确的专业考试观念,这同样对高校专业考试体制是不利的,阻碍了考评制度的正常实施。

二、引导学生考试行为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倡导开放性原则,将校园学习权利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作为专业课程的引导者,带领大学生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借助专业考试政策,学校和教师可及时掌握具体教学情况,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学习引导,引导大学生梳理正确的考试观念,对其专业学习具有多方面的引导意义。此外,教师也能根据学生考试结果,发现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问题,及时调整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

三、高校学生考试规范化管理措施

高校是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搞好大学生专业教学工作促进了人才战略有序实施,改变了早期国内人才资源落后的局面。基于规范化管理思想下,高校学生考试行为要坚持规范性原则,按照高校专业考试体制标准执行操作,实现专业考试流程的规范化。

1、诚信教育。“诚信缺失”是当代大学生行为道德缺失的一种表现,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诚信观念,这是考试规范化管理的基本要求。首先学校的全体领导和教职员工应起到表率作用,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到诚实守信,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每次考前可将《考场规则》、《考试纪律》、《考试违纪处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张贴于各教学楼等学生出入比较频繁的场合,以起到防范未然的效果。

2、教学管理。规范大学生考试行为准则,需从日常教学活动展开管理,严格执行教学准则以约束大学生的作弊行为。教学过程包括备课、讲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试验和实践环节等,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是必不可少的。为确保教学质量,各高校应经常选派调研人员深入到各院系、班级进行调研:随堂听课、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了解任课教师的课程进度等。

3、考试题库。对专业考试题库强化管理,也是防范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种策略,也为高校考试制度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能有效的防止泄题、套题、划重点的情况发生,从而迫使一部分学生扎实学习,作弊现象也会相应的减少。

4、考务管理。监考人员是大学生考试的管理参与者,其要明确个人在学生考试中的管理作用,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规范化考试,降低考试过程中作弊行为的发生率。严格监考制度,提高教师的监考意识;加强考场巡视,由教务部门牵头,各院系和有关职能部门选派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敢于大胆管理和坚持原则的老师组成考试巡视组。

5、阅卷管理。考试完毕后由专人(非任课教师)将学生的答卷封存后直接交到教务部门,由教务部门安排地点集中进行评卷。阅卷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地点当场阅卷评分,批改后的试卷交由教务部门管理,以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阅卷管理工作,可以进一步细化考试成绩,确保考试结果的公正、公平,提高了大学生个人学习行为的积极性,凭借个人努力获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6、惩罚力度。高校采取惩罚制度是为了打击考试作弊行为,营造更加规范化的专业学习环境。建立监控机制,加大对作弊者的惩罚力度。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设立考试违纪举报电话、举报箱。对作弊学生及时处罚、严厉处罚,决不姑息迁就。将作弊学生公开告知所有学生,予以警示。还可尝试对作弊学生所在的班级给予适当的处罚。

四、结论

高校是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考试是为了检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为高校专业教学体制改革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针对大学生考试行为存在的问题,学校要积极完善专业考试管理体系,以规范化标准为指导思想,全面实施学生考试行为管理策略,促进学校专业教学活动的优化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富.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西部某高校的调查[J].考试研究.2014(02)

篇8

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除了有一技之长,较高的技能外,更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才能符合今后社会进步的要求,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在高职学院中实行学生半军事化管理主要是指在学院的环境区域内采用军事管理的部分管理措施,而进行的学生管理模式。学生半军事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在校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作风修养、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的作风。

一、对半军事化管理认识。

在高职学院学生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无论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还是从学院整体管理出发;无论是学生学风建设还是学院人才培养水平,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这样认为,学生半军事化管理是按照军事单位的部分管理科目采取的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后,让学生的行动逐渐由懒惰肓从变得自觉主动,做到自制、自控。在课堂上,学生体现出能够遵守课堂的纪律、注意力集中,甚至一年下来大多数的学生都做到全勤全课,学习热情比较高涨,学习成绩平稳攀升,学生思想素质和团结互助能力大大增强,学生不良行为有明显好转,班级综合管理较之往年有大幅度提高。

半军事化管理对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也起着具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具有了适应各种自我环境的能力。通过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在日常行为中的渗透提升学生增强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和身体素质,减少学生疾病的发生。二是具有了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学生通过训练,能正确对待处理和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如:师生、父母、同学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了换位思考。三是具有了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在不同时空和各种情境中调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充分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和优势。总之半军事化管理对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使在校学生的能力、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各方面得到平衡健全的进步和发展。

二、我院半军事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012年我院开始在新生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学院陆续出台了《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条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和检查考核办公室,同时召开了全院师生动员大会和分步骤、分阶段的专题会议。学生工作部作为具体负责实施的部门,严格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和要求,组织了具体的部署和实施,主要做法是:

(一)认真抓好新生入学阶段的基础工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012级新生入学后,我们首先就把入学军训作为新生的第一课。为达到“强化训练、迅速养成”的目地,全体新生统一服装,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以培养学生军事素质、身体素质、组织纪律观念,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强化军事训练,组织了军人正规化养成动作训练和内务卫生整理规范。在军训过程中,广大新生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明纪律,提出了“流汗流血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训练口号,军训效果明显增强。

(二)认真抓好常规化管理。一是抓好请示汇报。凡半军事化管理规定的每一项工作,任何同学都要严格遵守,严格执行。坚决反对先做后报,先斩后奏,特别事关原则,事关声誉的事情。二是军容风纪,文明礼节。严格按照半军事化管理条例实施,军容风纪不整,凝聚力不强,战斗力就不强;文明礼节不讲,就不可能有规矩。三是抓列队。着装统一,准时列队,从穿着到拿包,从出发到行进,强调规范统一,步伐整齐,严肃列队纪律,突出精神风貌。

(三)认真抓好内务整理。在内务管理上,我们坚持用军营的一套规范标准来严格同学们的寝室内务纪律,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明纪律。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例如,做到床面平整,被褥整齐,有棱有角、大小适中等等。寝室内务卫生每天由值日生整理、清扫。半军事化督查队将每天(包括双休日)进行检查、复查、抽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公布,每个月作一次小结。每个学期进行一次总评。结合有关奖惩条例,对规(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14页)范免查寝室,优秀表扬寝室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警告批评寝室要提出批评和处罚。有效地促进了内务的管理,创造了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认真抓好文明举止。在新生中大力开展大学生文明礼貌和行为举止教育,开展公民道德规范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如何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积极发挥骨干作用,开展推行公益劳动和校园文明礼貌月、校园环境卫生月及无烟校园等活动,推动半军事化管理的工作力度。

(五)认真转好学风建设。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一开学就对2012级新生提出进入大学要学会学习,要明确学习的目的,转变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思考为谁学,学什么、怎样学。我们还开展了创建优良学风班级评比活动,在整个新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我院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取得明显效果。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路子走的是对的,通过半军事化管理,学生的精神风貌发生很大变化,学院各系学生基本养成了每天早上出早操、诵经典的良好习惯,每天早上响亮的跑操口号声和朗朗的读书声飘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成为了学院一道永恒的、亮丽的校园风景线。

(一)学生违纪明显减少。半军事化管理前,我院学生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还表现的比较突出。自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后,各系对学生强化了教育管理、学院严格考核,学生违纪现象大大减少,特别是12级新生中,这些现象更是少见。

(二)校园秩序明显改善。公寓半军事化前,校园内学生言行举止中向吸烟、说脏话等不文明、缺乏修养的现象不难看到,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后,学院组建校园文明纠察队,各系每日白天和夜上领导、老师轮流带班、值班,深入到教室、校园和学生宿舍检查学生安全和维护秩序,查看学生夜间就寝情况。实行全方位工作覆盖,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秩序。

(三)学生公寓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半军事化管理前,学生宿舍的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后,对宿舍内务进行达标创优考核,宿舍门窗亮了、地面干净了、室内物品摆放整齐了、床上用品统一了、床铺叠放有型了。出现了系和系之间、班和班之间,辅导员之间、学生之间的内务竞赛。不达标宿舍基本消失,优秀宿舍越来越多。

(四)公共卫生环境大幅度好转。半军事化管理前部分学生存在随时随地吐痰、扔垃圾的现象,既增加了保洁员的工作量,又无法保证公共卫生环境质量,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后,通过动员教育、考核,学生的卫生意识提高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校园环境、卫生面貌大大提高了。

篇9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逐渐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实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教高[2006]16号)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要求。如何通过推进产学研合、工学结合作来优化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为了科学地、合理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地域特点来不断完善。

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校企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实践教学目标的明确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石。目标的确定绝不能脱离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搞“闭门造车”,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确立的实践教学目标和形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才能与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对接,毕业生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一直坚持开放办学,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依托行业,通过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和高校学术专家共同组成了“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合作进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 校企共同制定和修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开展行业对商务英语人才规格需求的滚动调查等。在实践教学方面,校企合作的优势尤为明显,如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解构就业岗位工作过程来重构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聘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合作进行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指导工作、合作开发服务项目等等。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实践教学方案保障了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较好地适应了产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我国的商务英语课程改革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以单项能力分析开发的课程也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此外,课程内容的序化已成为制约实践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涉外文秘、助理翻译等。通过广泛的社会和专业职业岗位调研,我们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分析这些岗位实施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这是实践课程开发的基础平台。然后按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对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内容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为辅;教学内容的序化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整合,即在实践课程设计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知识体系进行行动体系的重构。目前,我们按照工作过程开发的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有商务英语口语实训、商务英语口笔译实训、商务函电与单证实训、商务洽谈实训、国际会展实训、商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等。这些课程不是简单地将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而是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注重工作的整体性和经验成分,以及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三、以真实化为标准建设实训基地

学校依托行业,建立了近十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内部的实训实践条件无论多好,都不能取代社会和企业的教育功能。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训、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以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真实职业背景的实习场所,也为专业教师提学研结合的实践场所。在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以及学生预就业方面,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校外实训基地处于正常运作的企业,实训的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在这真实环境下进行认知实践和顶岗实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语言和商务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经过企业相关人士的言传身教,加强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校外实践基地在学生毕业实习和设计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学生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基地企业的工作实际来选题,通过专业教师和基地企业业务骨干联合指导来完成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就业与岗位零距离目标的实现。

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是专业常规实训的主要场所。为了体现国际商务活动的真情实境,我们听取行业和企业专家的意见,分析把握国际商务前沿,在专业实训项目建设中由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共同开发教材、课件等。目前校内实训室有翻译实训室、商务实训室、试听说实验室和国际交流实训室,通过多种商务软件、语言学习平台和相关场景设置,使学生进入仿真的国际商务情境来开展仿真模拟实训情境教学,如国际贸易磋商、商务谈判、会展、函电往来、单证制作等。实训基地建设努力贴近先进外向型企业的经营机制,采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学生相互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等都要体现国际商务活动中各种职员的角色,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商务交往仿真情景。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下,学生既能在商务背景中反复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操练,又能在英语技能操练中掌握商务操作技能、熟悉国际惯例,进而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商务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素质方面得到发展。

四、多途径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是“双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外贸公司、海关等相关单位实习体验和实践锻炼是十分必要的,能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成为“双师型”教师。我校每年都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参加各种实践教学培训,这些双师素质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课程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师资资源,如聘请业内专家、企业理论与实践能力俱佳的业务骨干来校讲学和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等。“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能使实践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五、依托三方联动推进专业建设保障机制

依托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推进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形成了“政府搭台,行业参与,产学融合”的良性互动局面,实现了企业、学生、学校、地方经济四方共赢的局面。我们聘请了市外贸局局长担当商务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为我们的各项专业调研及寻找校外合作企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与台州市文体局多次合作,参与当地举办的各种国际文体活动的服务工作,如学生为在台州举办的两届世界摩登舞・拉丁舞锦标(公开)赛担任翻译及会务服务工作;与台州市国际会展中心签订了服务协议,学生定期担任在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国际会展的服务工作;与教育局合作,为全市中学教师进行外语培训。这些合作既提高了学校在当地的声誉,又为学生和教师争取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其社会反映和实际效果令人满意。

目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际效果明显。本专业学生团队2007年在台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中获一等奖,在浙江省首届高职高专创业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在浙江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中多次获专业组奖项。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过程中,拉近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到98%以上,用人单位反馈良好,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强,上岗快。

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已成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一个必经路径,必须不断探索产学合作的新模式,拓宽产学合作的新路径,在以校企合作为重点的同时,开拓校政合作、校研合作等多种合作,同时积极推动校办产业和创业扶持工作的快速发展。

篇10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7-002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12

随着人们对各种教学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实践、发展和创新,人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落实教学“七认真”,到强调教学的“有效性”;从追求传递知识、适应环境,到强调张扬个性、促进学生发展,实施“优质教学”。这对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和质量观,全面落实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改进课堂结构,构建一个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过程呢?本文从高三化学复习的角度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一点思考和认识。

一、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各取所需,做到各有所得

高效优质的课堂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在参与中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这种参与不仅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上,更表现在内在的思维上,追求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与学生知识的增长、智慧的发展正相关。优质的课堂,必须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展示自我的机会。既让优等生思维驰骋、个性张扬,又让学困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既让活泼开朗的学生表演表现,又给内向寡言的学生展露才华的机会,避免一人向隅,举座不欢的尴尬。

例如,我校在复习元素化合物时指导思想是起点要低,落点要高。基本模式是从基本性质、基本反应入手,系统归纳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制法、用途,构建知识网,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收敛、评价、综合应用等思维训练,不仅追求知识容量,更注重思维容量。

如复习氯气时分以下三步:

第一步,双基归纳。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结构的角度系统归纳总结氯气表现强氧化性的全部反应,如氧化金属、氧化非金属、氧化化合物等;总结氯气既作氧化剂又做还原剂的全部反应。

第二步,思维训练。选取重点反应从不同角度分析归纳,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思维品质和多种思维能力。

第三步,综合应用。将复习内容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的拓展。体现较高水平的学习成果。

第一步,由于引导学生从理论的角度看氯气的性质,思路更清晰,线索更分明,同时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氯气与铅(生成PbCl2)、氨气、溴化亚铁(先氧化Fe2+)、碘化亚铁(先氧化I-)的反应,即使优等生也感到学有所得,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得到了升华。由于避免了照本宣科炒冷饭式的复习,学困生也兴趣盎然,感觉台阶较小,增强了复习信心。

第二步,设计系列问题,训练思维:

问题1.从平衡角度分析,你有哪些方法使氯水中HClO的浓度增大?(引导思维发散,并与平衡移动理论综合)方法有数十种,让基础差的学生先列举,然后逐步过渡到优等生,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创设和谐的复习氛围,同时对不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及时订正(如加水、加HClO、加NaHSO3等)。

问题2.上述方案哪些最好?(训练收敛和评价)这一步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基础好差都能参与进来。

问题3.Cl2、ClO-、HClO等微粒均有较强的氧化性,生活中常用于消毒、杀菌、漂白等,它们均能直接使有机色素褪色吗?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以及利用变量控制设计实验的能力)

问题4.向氯气中加浓HCl,平衡如何移动?清洗卫生洁具时为什么不能将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使用?请写出NaClO和浓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训练逆向思维及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步,我出示Cl2与FeBr2反应的框图推断题,在知识的综合应用中升华学生能力,有前面的铺垫,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找到解题的思路。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增长智慧,提高素养,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教师的教应该以是否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评判。

再如,复习CO2性质时,我们还是沿着双基归纳-思维训练-综合应用的模式展开复习。从初中课本的八圈图入手,归纳CO2与水、碱、碱性氧化物和盐的反应,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问题1.CO2通入Ca(OH)2溶液中会出现沉淀,通入CaCl2溶液中为什么没有沉淀?请完整叙述不同现象的原因。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平衡移动与溶液pH有关的结论。

问题2.能否利用CaCl2和CO2产生CaCO3?

问题3.能否归纳与CO2反应的盐溶液有何特点?呈碱性的盐都能与CO2反应吗?

问题4.NaHCO3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你能利用CO2和NaCl溶液制备NaHCO3吗?

问题5.写出CO2与NaCl、NH3、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6.侯德榜制碱工业中,滤除NaHCO3后,需向滤液中加入食盐粉末,并通入氨气,使NH4Cl晶体析出,请作合理解释。

问题7.索尔维制碱是向滤液中加入Ca(OH)2,将放出的氨气循环使用,请比较两种处理滤液方法的优劣。

问题8.从现在的观点来看,CaCl2已不是无用的物质,请列举CaCl2几个用途。

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牢牢抓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注意力,在讨论、辩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完成了从似是而非到豁然开朗的转变,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得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优质的教学,应该是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应该是符合学生实际、教材实际的教学。对教材合理重组,恰当地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思维热点,引发思维碰撞,激发创新火花

高三复习点到点的全面扫描,往往被认为是第一轮复习所必需的。但这种模式极易引起学生认知疲劳,甚至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新的高考模式下怎样复习既有新意又节省时间呢?选取热点,创设情境,引发思维碰撞,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

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不外乎复习特征、本质、概念、强弱比较等内容。平时师生都比较重视熟悉,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知识的系统性有了,新意没了,学生大脑皮层没能形成兴奋点,因而也就谈不上提高和升华。备课组充分讨论后,决定选取教材中的蓝瓶子实验来引入这部分内容的复习:

第一步:演示蓝瓶子实验

高三复习居然也有实验,学生感到新奇。溶液在蓝色和无色之间反复地无止境地振荡,一下子抓住了他们的眼球,新异的实验现象深刻地刺激了他们的大脑皮层。

第二步:实验现象总结

蓝色无色之间的变化可看成是亚甲蓝和亚甲白之间的互变,静置变白,振荡变蓝。

第三步:原因探究

静置变白,是因为亚甲蓝被葡萄糖还原,振荡变蓝是因为亚甲白被氧化。硫化钠、Vc、橙汁等均可代替葡萄糖。上述两个过程谁被氧化,谁被还原,谁发生氧化反应,谁发生还原反应,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整个过程中亚甲蓝起什么作用等问题可自然引发出来。

第四步:氧化还原特征、概念总结

此时总结特征概念可谓顺流而下,水到渠成。

第五步:趁热拓展

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有化合价升降?为什么有电子的得失?能否设计实验证明氧化还原反应中(如KI+KMnO4+H2SO4)确实存在电子的转移?让学生设计原电池,画出装置图,写出电极反应。

一步步把氧化还原的复习推向深入,在学生的兴趣盎然中达成了教学目标。

元素化学的复习中,每一族都有可选取的思维热点,如SO2与H2O的反应、NH3与H2O的反应、HNO3与Cu的反应、Na与H2O的反应等等,都可组织设计成思维热点。

如果一堂课由环环相扣的热点问题组成,张驰有度,必然可以有效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面面俱到,不如突出重点。应该大力提倡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

优质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这在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形成学习动机,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三、渗透情感教育,融洽师生感情,追求内在发展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教育界的古训。我明确告诉学生,生活中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必须尊重我,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是同伴,你可以对我讲的内容质疑、甚至批判,可以在课堂上展开交锋。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凡敢于在课堂上当面质疑辩论的,我都立即加以表扬,真正做到畅所欲言。有时也有下不了台的时候,但有错我就承认,这样做更加密切了师生关系。

复习SO42-的检验时,我问了如下几个问题:

(1)取试液少许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能证明含有SO42-吗?

(2)取试液少许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能证明含有SO42-吗?

(3)取试液少许加入HNO3酸化,再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能证明含有SO42-吗?

(4)如何检验SO42-呢?

接着我边板书,边讲述以下结论:

试液少许无沉淀产生有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话音刚落,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上述操作有两处不严密。一是如果溶液中存在SO32-、NO3-而没有SO42-,也会出现上述现象。故应将“无沉淀产生”改为“无明显现象”。二是后一步不能加Ba(NO3)2!理由是如果前面产生的SO2溶解在溶液中,酸性条件下NO3-也能氧化SO2产生SO42-。实验事实证明,同学的推理是正确的。下一课我把SO42-的检验更正为:

试液少许无明显现象有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试液少许无明显现象溶液冷却有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同时对同学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风给予了高度评价。

判断力与批判力是发展和创新的必要条件。优质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意识和探究习惯,通过质疑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有机复习时,同学板演了下列方程式:

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我随即表示肯定。但马上有同学站起来表示异议,“Cu2O在酸性溶液中会溶解,并发生歧化反应,故上述方程式不能表示真实的化学反应”。我觉得很有道理,怎样表示才正确呢?“反应物添上NaOH,生成物改为CH3COONa,即正确的方程式应表示为

CH3CHO+NaOH+2Cu(OH)2CH3COONa+Cu2O+3H2O”。我为同学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击掌称快,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课后有学生跟我讲:“在你的课堂上,我比较放松,思路特别顺畅,特别容易产生灵感。”我想这可能与我的宽容与“放纵”有关吧。

篇11

[中图分类号] G423.07;O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12-02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主干技术;2.侧重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4.重视实务知识的教学,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其培养目标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应该是:高职教学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一、传统分析化学实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师而言

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开展本课程的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对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及基本操作的技能;还能够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踏实、认真、求是的工作作风。当前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考核大多数是从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报告与实验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容易受到评价者主观意识和个人经验的影响,其客观性和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的个人素质。这种评价结果的稳定性不强,公平性不高,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起到很好的评价促学作用。因此,探索一整套可行的,与高职实验教学目标相适应的, 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实验表现和实验能力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学生成绩评价标准,对培养化学分析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对学生而言

“分析化学实验”是“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十分重要。为了加强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采用标准的考核方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做法是从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报告和实验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由此得到学生的最终实验成绩。这种方法虽然省时省力,但是由于成绩的评定较为主观和片面,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真实水平,传统评价得到的成绩可能会挫伤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造成成绩失真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以实验报告为唯一依据,可能存在很多不客观、不公正的因素,并由此产生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在实验中态度不端正,从而造成实验教学效果下降的结果。故此,倘若能够将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细分并逐一量化,最终综合评定给出实验成绩,就有可能使得成绩评定更加合理、规范、准确,而这样无疑会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1] [2]

二、分析化学实验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实验纪律

由于遵守实验考勤纪律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基础,故此,我们将实验纪律放置于实验成绩评定的重要位置,为实验总评成绩的10%。如果学生有旷课、打闹记录,那么实验成绩直接计0分;如果学生有迟到、喧哗等情况,那么则根据实际表现扣除该次实验纪律的部分得分。

(二)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是学生进行实验之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环节,是实验能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实验预习是指学生通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明确当次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仪器使用等的学习过程,除此以外,学生还应了解有关药品的物化性质,尤其应该关注所使用药品的毒性和中毒急救方法。实验预习应该绘制数据记录表,写出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主要原料及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4.实验装置图;5.实验操作步骤;6.注意事项。教师应该在上课前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并进行提问,学生回答准确后方可进行实验。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将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抄写了一遍,就将其作为预习报告试图蒙混过关,并没有用心去理解其内容,也就没有达到预习的目的和要求。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切实达到预习目的和效果,我们在实验之前以个别提问的形式抽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提出相关的问题,并根据回答情况和预习报告给出相应的预习成绩,这种做法既能监督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又能给学生打出合理的预习成绩。

(三)实验操作

实验的操作环节是分析化学实验的核心,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准确,实验过程是否井井有条,实验设计是否安全,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是否正确无误等问题均会在此环节中体现。由于这部分成绩所占的比例较大,教师必须熟知实验中的每一细节,对实验的重点、难点有深入的把握,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预见,要有问题和危机解决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操作程序和实验结果进行仔细观察并做出准确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1.观察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端正、认真;2.观察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熟练;3.观察学生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4.观察学生得出的数据是否合理、正确;5.观察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是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综上所述,实验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表现做到全面掌握,并且师生双方要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上签字确认。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实验教师想要在一堂课内准确考察所有学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实验教师注意考察技巧:1.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快速考核;2.对于基础差或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则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考察,这样做就可以实现实验操作成绩评定的公平性了。

(四)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的总结报告,是整个实验的终结,是将实验感性认识再次返回理性认识的成果,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实验报告可以反映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部分的考点应该是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验误差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具体包括:1.报告格式是否正确,报告书写是否认真;2.报告内容是否切题,是否有必要的步骤、公式及装置图等;3.报告中描述的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记录是否正确、完整;4.对实验中的现象是否做出了解释,解释是否正确、完整;5.是否对实验结果有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对实验现象是否有自己的见解等。而这些情况都需要教师仔细批阅实验报告,从而给出客观、准确的实验报告成绩。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在实验报告的考评中,最容易出现学生抄袭甚至编造实验数据的问题。为了杜绝此类现象,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上使用的数据必须是实验教师签字的《原始数据记录表》上的数据,而这也正是客观、准确判断学生实验报告成绩的关键一环。

(五)理论考试

我们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化学分析工(中级)考核大纲和试题题库,制作了“分析化学实验”考试课件。试题内容包含了分析化学实验室基本知识、实验原理、操作技能和实验注意事项等。试题的类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用计算机进行理论考试时,学生先输入学号、姓名和密码,由计算机随机产生50道考试题,理论考试成绩由计算机自动计算产生。

最后,我们将上述5项成绩按比例加权求和,得到了该次分析化学实验的总评成绩,再求各次实验的单次总评成绩的平均值即得到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成绩。当然,在考核中也可以加入其他的考核项目,例如学生的团队合作表现、实验台及实验室卫生情况等。

三、结语

我们通过对分析化学实验考核的改革,促使实验教师更加认真地备课,更加严格地要求学生,更加耐心细致地指导实验操作。对教师来说,在考核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准确、更及时地了解教学效果,更准确、更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学生来说,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使学生更及时、更敏感地了解自己的表现与教学要求的差距,及时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