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5-09 17:04: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

篇1

以改造中低产田为手段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也是当前乃至今后“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加强领导,加大部门沟通与协调,积极推进我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工作顺利开展,我县成立了由副县长周世育任组长、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国土局、县农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专门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县农业局,具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室内各项制度健全,并抽调6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编制规划、合理布局

我县从发展思路、总体布局、方法步骤、资金筹措、责任要求等方面,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并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在规划及实施过程中,按照“定好一张单、各炒一盘菜、共办一席宴”的思路,坚持“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统一验收”,变过去各涉农项目的“单枪匹马”、“各自为战”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集团作战方式,真正做到共搭一个台,同唱一首歌。一是科学设定项目区。坚持在农田基本保护区选择项目区,依据土地资源潜力大,有一定生产基础和良好生态环境等条件的片区,搞好项目区设定;二是工程合理布局。按照基本达到“土地平整、道路相通、沟渠相连、桥涵配套,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农业设施现代化”的建设目标,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进行项目区灌排、交通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工程的全覆盖作用;三是捆绑项目跟进。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后,集中捆绑各负其责,国土、农业、农业综合开发负责土地平整,水利负责解决灌溉渠道“最后一公里”。

三、精心组织、注重实效

本着分工协调,部门配合,各司其职的原则。根据全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统一规划和实施意见总体发展思路和工作要求,我县集中统一制定了2011年度工作计划,并在领导小组集中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采取分线进行工作衔接和项目申报,分块运作实施,有效地发挥了项目资金最大效益,促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发展,整合和建设工作取得了实效。

1、资金整合情况

2011年我县积极组织项目编制与申报工作,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共计3138.8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745.8万元,小农水资金1750万元,种粮大户粮田建设工程项目资金643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计划面积2.1万亩。

2、项目运行情况

我县成立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领导小组后,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县财政、发改委、水利、国土、农业、农业开发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的格局。领导小组成员经常就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资金整合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设有专门办公场所,下设督查组、施工组、协调组、资金监管组,各组分工负责,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县重点走好“三步棋”:一是落实项目责任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个指挥部、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要求,成立各个项目建设指挥分部,任务完成情况与指挥分部工作人员业绩挂钩,营造了互促互比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实行交流互促。不定期组织各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乡镇分管领导、村委会负责人和工程监理人员到各个项目工地进行学习交流、交叉检查,督促先进,鞭策后进;三是狠抓现场监理。我县采取专业监理与群众监理相结合,在项目区选择热心集体事务、有责任心的受益群众担任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并赋予工程计量签字权,形成政府、社会、群众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有效抵制了“豆腐渣”工程出现。

3、资金管理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益,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实行统一监管。一是对发改、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等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重点投入,避免了资金使用的分散性与盲目性,突出了资金使用的“拳头”效应;二是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实行报账制,做到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各部门按照工程进度填写资金申请计划,财政分期分批下拨资金,并向受益区村民公布,接受监督。三是工程竣工后,财政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局进行审计,强化资金监督检查,实行跟踪问效,确保建设资金落在实处,真正让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篇2

按照“五个结合、五个优先”的要求,近一个时期吉林省农委指导调度各部门、各县(市)重新安排2017年建设任务,除水田外旱田项目区尽力减少普通玉米覆盖面、尽力增加其他作物生产区。总体考虑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调整完善建设思路

重点是贯彻落实《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战略部署,按照“五个集中、五个结合、五个优先”原则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把握率先,合理安排,以长春市及其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以水田和旱田经济作物为重点进行布局;坚持整体推进,集中连片,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部门统筹,分年实施,集中投入、连片治理;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坚持政府主导,广泛参与,调动和发挥地方县市政府、各类新型生产营主体、广大农民项目建设积极性。

二、注重节奏抢先抓早

2017年省农委继续与省发改委、省国土厅、省农发办、省水利厅共同制定下发《2017年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建设方案》,谋定思路,明确任务,安排步骤,细化责任。工作推进上立足抢先抓早,早动手早安排,抢前期、抢工期,确保全年任务按时完成。第一阶段:2月前完成项目前期,确定项目指标,启动项目前期,编制项目申报书、项目设计、项目预算、项目审批等。第二阶段:3月中旬前完成项目招标,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图件和方案,招投确定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阶段:3月16日到6月底组织春季施工。第四阶段:7月到8月底组织夏季施工及半年总结。第五阶段:9月到12月底组织秋季施工,年度总结验收及安排落实2018年项目。

三、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把握引领性、示范性、标志性,按照“点中点”、“园中园”的思路,在重点区位、重点产业打造亮点工程。省级层面突出将前农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长吉新型现代农业展示区、吉林石油集团华侨农场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园作为建设重点区位,将大豆、花生、马铃薯、三辣、鲜食玉米、苗木、大田蔬菜等作为重点产业,县(市)层面也根据自身确定重点区位和产业,支持引导地方通过项目迭加、社会资金投入、金融资金投入、地方财政投入、广大农民参股等形式,参照山东齐河、江苏泰州姜堰的做法,提高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直正将高标准田建成看得出、用得上、标准高、功能强的示范项目。

四、注重政策模式创新

篇3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ShangNaXian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was discussed, and the proposed, land leveling, perfect establishe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increase the land fertility and o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quality, ensure stable grain production.

Key words: ShangNa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7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况

商南县地处陕西省南部的商洛市东南部,秦岭东南麓,属长江水系的丹江中下游地区。总土地面积2315.61km2,占陕西省的1.1%.商洛市的1.9%,是商洛市面积最小的一个县。商南县地形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北到南呈高―低一次高之势。全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大陆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825.6mm,县内最大的河流丹江,从中穿过,将全县分隔为丹南和丹北两部分。全县辖16个乡镇,164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3.95万,其中农业人口14.39万,非农业人口9.56力。2010年全县完成千农业生产总值29.61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3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981元,是国家扶贫重点县。

2商南县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基本口粮田总量不足,难以满足粮食生产需要。基本口粮田是退耕还林区群众生活的基础。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对于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促进后续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长久以来,因为商南县财政困难,使得粮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发展不平衡,使得商南县基本口粮田总量不足,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构成潜在挑战。

2.2由于地域条件所限,使得商南县基本口粮田质量偏低,水利配套设施不全。根据调查,商南县退耕区现有基本口粮田18万亩中有9万多亩达不到前述基本农田标准,约占基本口粮田的50%。这些不达标的低标准基本口粮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四田”和灌溉面积中,达不到省上和国家标准的面积一般在40-60 %左右,比例非常大。需要通过改造提高、配套水利设施,使其成为高标准基本口粮田,达到稳产高产。

2.3土壤贫瘠,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商南县属于典型的土石山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有机物资源比较丰富。但山区耕地土层薄、坡度较大,主要耕作土壤为壤土、砂壤土和淤土,水力侵蚀严重,有些耕地已无土壤,只能在风化岩石母质上耕作。由于土壤胶粒贫乏,吸收性弱,保水保肥能力差,作物养料流失大,使得粮食单产低且不稳,经济效益差。所以提高土地质量是该县建设口粮田不可忽视的部分,要增加投入,对此面积有步骤,有计划完善、配套,提高其土地生产能力。

3建设目标、规模与工程布局

3.1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把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作为重点,区别轻重缓急,优先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困难退耕农民的吃饭和增收等生活、生产问题,切实保证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侧重安排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建设项目,优先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的建设,由易到难、分步实施。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一核心,在分析需求和建设可能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建设重点,以新修石坎梯田、河滩造地、土地平整、沟道川台化、田间水利配套设施为主。

(3)坚持建设、保护与管理的有机统一。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保护重于建设”,建一处、成一处、利用一处,巩固一处。

(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田建设规划、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规划、小型水利工程规划等相衔接,在考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5)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规划项目尊重和体现退耕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在退耕活动中的参与权和监督权,走国家支持和农民自我发展的道路,动员退耕户积极参与口粮田工程建设。

(6)坚持以新修为主,新修和加工提高并举。在完成新修规划任务的同时,必须重视完成投资少、效益高的各项原有低标准口粮田的加工提高任务,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不断增加群众粮食和经济收入。

3.2建设任务

根据商发改发(2009)540号文,商南县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基本口粮田建设总任务305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面积5500亩,改造提高基本口粮田面积11500万亩,田间设施配套5000亩,土壤改良培肥地力8500亩。按照建设原则和任务,商南县2012年口粮田建设规划涉及7个乡镇49个行政村。通过口粮田建设,使项目区人均高标准基本农田由0.23亩提高到0.9亩;基本农田平均亩增产80公斤,人均产粮达到400公斤,增产效益显著。

3.3耕地利用优化方案

依据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退耕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本着以人为本,按照近村、近水、近路择优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土壤肥沃、交通方便的耕地优先建设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规划必须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保证当地粮食安全为前提。

4工程设计

4.1新建基本口粮田

新建基本口粮田以实施坡改梯为主,即新修水平石坎梯田,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经调查,具备修水平石坎梯田条件的坡耕地,地面坡度大多在10°~15°之间。本次规划新修水平石坎梯田面积5500亩。坡改梯工程布置在各村小于25°的土质好,土层厚,光照条件足,距村庄较近、临近水源、交通便利,有利于耕种、便于收获的坡耕地上;同时还应考虑田幅较宽(不小于5米)、地块集中连片,按照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面活土层不低于50cm厚的要求。梯田工程应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1996)进行设计。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采用10年一遇6小时最大降雨量46mm)。根据现状地形和梯田设计要求进行断面设计,确定出梯田田面宽度、田坎坡度,再确定出田坎高度、田面毛宽和净宽。

4.2改造完善基本口粮田

据调查统计,在全县现有基本口粮田中有20-40%达不到标准,主要是土地不平整、灌溉保证率低、水、肥流失严重、群众耕作不便,群众要求改造提高意愿强烈。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土地平整。土地平整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对立地条件较好、土层较厚、坡度较缓(8°―10°)的地块进行土地平整,使土地能够连接成片,达到田面基本平整,以满足农业生产、灌排和农田机械化作业的需要。

土地平整以规划田块为平整单位,采用散点法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如下:①在田块中取出田块中的最高点、最低点、次高点,次低点以及一切能代表不同高程的各个点hi②根据上述高程点求取田面平均高程为Ha。③上述高程中,大于Ha的是挖方,小于Ha的是填方,算出各点与Ha的差数为挖填的深度。

4.3田间配套设施

2009年度项目区7个乡镇49个行政村中,退耕农户赖以生存的基本农田面积为3.31万亩,其中包括高质量标准农田1.0万亩,待改造提高的低产基本农田2.31万亩,这些待改造提高的农田地力差、水利设施不健全、单产低、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为有效解决退耕还林缺粮户后续生计问题,切实保障退耕还林区粮食安全,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战略举措,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粮食单产十分必要。当前,各级政府按照中央1号文件把“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的有关政策的意见》等支农惠农政策,为口粮田项目中田间配套设施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年度项目区规划的田间配套设施工程所在地天然地表水资源丰富,可无坝引水,适宜自流灌溉,工程运行成本很低,且经济适用的U型渠道节水明显。

4.4土壤改良培肥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25-02

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中央十提出“四化同步”,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1-4]。

1 全椒县农业发展现状

全椒县地处安徽省东部,属农业大县,全县46.7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41 333 hm2,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大县、油料百强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科技先进县、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省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畜牧业生产先进县、科技兴渔先进县、农机十强县。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6.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612元。

2 发展优势

2.1 区位优势明显

全椒县总体地貌呈“三山五丘二分圩”,北部低山连绵,中部丘陵起伏,南部河流环绕,兼具山区、丘陵和水乡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是全省水稻主产区、油菜主产区、畜禽主产区、特色水产重点区域、江淮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全县水域18 666 hm2,养殖水面10 933 hm2,林地面积28 666 hm2,多为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超过30%,境内拥有大、中、小型水库100座,常年蓄水量3.3亿m3。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境内有合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铁、宁西高铁贯穿全境,航运通江达海,是合肥、南京、滁州3个大中城市的节点,是南京1 h都市圈的核心层。

2.2 主导产业突显

全县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高效畜禽、特色水产、精品蔬菜四大主导产业,2012年全县粮食、油料总产分别为46.86万、4.60万t,蔬菜、畜产品、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6.5万、6.5万、4.5万t,肉鸡生产和农民收入增幅全省先进,生猪、水产、蔬菜生产全市领先,曾获“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2.3 农业基础夯实

大兴治水,全面完成滁襄河及内河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治旱工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土地整理、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建成高标准农田7 333 hm2,有效灌溉农田4万hm2。

2.4 生产规模壮大

一手抓土地流转,一手抓组织合作,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着力引导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8万hm2,其中33.33 hm2以上土地流转大户达78户;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41家;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突破2 500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78%。

2.5 产业化步伐加快

通过外引内联,温氏、雨润、达诺、辉隆、皖江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渐成气候。目前全县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52家,实现产值62.7亿元;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46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到78个,全县拥有无公害生产基地12个,认证监测面积达2.67万hm2。

3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64861”工程,重点打造6个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壮大优质粮油、高效畜禽、特色水产、无公害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农业基地,提高规模经营比重达60%以上,实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全力打造具有江淮丘陵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3.1 大力实施科技服务提升工程

结合农业物联网试点重点县项目,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辉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农业科技大观园。到“十二五”末,全县主要农作物品种优质率达100%,良种覆盖率达100%,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90%以上,良种畜禽达90%以上,名、特、优水产达70%以上。

3.2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提升标准农田质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不断优化农业设施装备。到“十二五”末,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达2.67万hm2,设施农业面积达6 666 hm2,大中型农机具达5 000台套。

3.3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植和提升工程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壮大和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打造十大品牌专业合作社。到“十二五”末,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0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700家,农民入社率达90%以上。

3.4 大力实施专业化服务促进工程

发展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畜牧、水产、水利、林业、农机、旅游等综合性农业服务中心建设。支持鼓励发展公司制、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专业化服务组织达1 00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2.67万hm2,建成标准化育苗工厂20个。

3.5 大力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实施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工人,由农民变市民。大力实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使受训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服务能力,成为新型现代职业农民。争取到“十二五”末,培训农民达20万人。

3.6 大力实施组织政策保障工程

创新工作机制,县成立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办公,全力做好协调、服务、管理工作。创新服务机制,建立村级服务中心,设立为民服务大厅,大力发展农业政策保险,建立土地流转农业保险风险基金。创新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多渠道、开放式的园区建设投入新机制,整合相关资源,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等方面涉农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打造,全县每年投入建设资金10亿元以上。

3.7 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搞好村庄集镇绿化。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面源污染,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力度。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争创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增农田林网面积6 666 hm2,完善和恢复农田林网6 666 hm2;“三品”认证达200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达10个。

3.8 大力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工程

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土地整理置换,高标准建设农村社区,加强社区道路、供排水、绿化、路灯、电视、电力、通讯、文体、商业、环卫等十大公共设施的配套。助推村庄整治工作,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改变农村面貌,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好家园、美好乡村。争取到“十二五”末,使全县农村新社区达50个,省级美好中心村达10个。

3.9 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打造工程

依托神山寺、卧龙湖、龙山等旅游资源,分步骤、分区域、分特色做好乡村旅游规划,突出打造以自然风光、乡村文化、民俗风情、农业观光、体育健身等为特色的旅游线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争取到“十二五”末,形成“五大”赏花基地、“五个”农耕体育园、“两个”农耕文化园、“一个”农耕养生基地、“两条”一日旅游线。

4 参考文献

[1] 赵其国.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土壤学报,1997,34(1):1-9.

篇5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是近年来粮食产量增加的一大关键原因。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田水利建设,经多年的努力后,建设出了许多高标准农田,在有效的促进了农业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使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在这其中,排水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排除地表多余的水分,排除农田里面残留的化肥农药,还对生态净水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设计好的排水沟,对农田水利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排水沟的设计要点

在进行排水沟设计时,要重点考虑排水系统工程布局和工程标准,确定田间排水沟深度和间距,分析计算各级排水沟道和建筑物的流量、水位、断面尺寸和工程量。田间排水沟设计的关键是确定排水沟的深度、间距、断面、比降边坡系数等要点。

1、间距和沟深

农田排水沟的间距是按机耕和排水的要求来确定的。比如云南北部,常年降雨量较少,排水沟间距一般是150~400m,而南部降雨量较大,那么间距一般为100~200m。农田排水沟的深度则是因排水任务的轻重而定,如主要负责排除污渍,深度在0.8~1.5m 之间较为适宜,若是负责其他任务,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排水沟的间距和沟深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一般先根据实际条件和要求,确定沟深,再确定间距。在勘测过程中还要结合相关地区的资料,人员的实际经验多方面的分析确定沟深和间距。

2、田间排水沟的断面

除涝排水沟的断面根据排涝流量确定。排水沟的断面尺寸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先选择排水沟底的纵向坡降、横断面的边坡系数及沟床的糙率。兼有除涝和防渍的排水沟,一般按照排渍的要求确定沟深,再初步拟定过水断面,再校核是否满足除涝要求。

3、排水沟的设计水位要求

排水沟设计分为排渍水位和排涝水位两种,排渍水位是排水沟平时应维持的水位,也称日常水位,主要满足控制地下水的要求。为了保证农沟水位不被奎高,斗、支、干沟的排渍水位要逐级降低,除了水流的纵向坡降外,各级沟道汇流处尚需有适当的水位落差,一般为0.1-0.2m。排涝水位也称最高水位,是排水沟通过排涝设计流量时的水位。排涝时各级沟道的水位均不应高于沟道两侧的田面高程,以低于田面0.2~0.3m为宜。在抽水排涝情况下,承泄水泵排水的排水沟段,或通过小块洼地的排水沟段,允许筑堤束水,使沟内水位高于两侧田面高程。

4、排水沟的设计流量

设计流量分排涝流量和排演流量两种。计算设计流量时,首先确定这两种情况的设计排水模数,然后分别乘以与排水沟断面相应的汇流面积,即为排涝设计流量和排渍设计流量。

5、排水沟的边坡要求

由于有地下水逸出,容易坍塌,因而常采用较缓的边坡。由于排涝历时短,沟坡容易长草,沟床糙率大,因而耐冲能力强,可以选用较陡的纵向坡降。

6、设计过程中的要点

首先,在平原地区,必须要先确定排水沟的深度,通过计算得出排水沟的水量容积和蓄水能力。增加沟深,加宽沟宽,从而增加沟道的密度。其次,要严格遵循渠道灌溉引水的要求,明确使用排水沟中的平坡引水和逆坡引水,使水位符合灌溉的要求。再次,要仔细检查排水沟的沟深和沟宽是否满足防渍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应该及时改进。最后,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建设也越来越重要,同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同样明显,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环境影响,增强视觉感,凸显出现代农田的美好生机与活力。

排水沟的设计步骤

1、日常水位

日常水位是排水沟需要维持的水位。具体的设计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根据远处低洼地段的高程来确定控制点的高程。第二步,初步拟定各个排水沟道的高度差。第三步,根据实际情况,推断得出干沟出口位置的排渍水位,一定要满足这一水位要求。在某些地段会出现不能够自排的情况,应该及时采取抽排的方法,维持保证排渍水位。

2、排涝水位

排涝水位是排水沟通过排涝设计流量时的水位,也称最高水位。其设计步骤为:一是确定排涝控制点;二是拟定各级排水沟比降;三是计算干沟出口处的排涝水位。应满足干沟出口处最高水位不低于外河的最高水位。若干沟出口发生壅水,则需调整排水沟比降,或筑堤束水。若无法自排,则考虑建站抽排。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沟道的滞蓄能力,可采取提高加密沟网、提前预降沟水位等措施。若排水沟同时具有排渍和排涝的要求,则应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水位要求。若以排涝要求确定沟道断面,则以排渍要求来校核。若以排渍要求确定沟道断面,则以排涝要求来校核。

3、断面

排水沟断面的设计具体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通过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人员经验,再经过勘察比较,查阅资料等,确定出排水沟的断面尺寸。第二步,按排涝流量,通过公式计算出排水沟的过水断面。第三步,为了避免不必要发生的困难,底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设置为接近地面。比降也是重要的一点,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第四步,起引水作用的渠道比降应该较为平缓,顺着坡势引水和排水。

4、边坡设计

边坡系数主要与土质和沟深有关,一般同级沟、渠相比,沟道的边坡系数大于渠道的边坡系数。应考虑地下水渗出、坡面径流冲刷、沟内积水时,波浪的侵蚀等因素。

三、设计中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一是根据防渍、通航养殖要求校核排水沟的水深和底宽。如果不能满足防渍、通航养殖要求,则应拓宽加深断面。如果排渍要求的沟深比排涝要求的沟深大得多,则可以采用复式断面,这样能满足排渍要求,又不致使断面扩大很多;二是平原、水网圩区,排水沟校核滞涝要求:确定需要排水沟滞蓄的水深,计算需要排水沟滞蓄水量、排水沟滞蓄容积、滞蓄能力。校核增加抢排水量,减小要求的滞蓄量。扩大沟深或沟宽,或采用复式断面,增加沟道密度;三是沟道灌溉引水能力校核要求:利用排水沟引水灌溉时,往往平坡,逆坡引水。需校核输水距离及水位能否满足灌溉要求,推算水面曲线,如不满足应调整排水沟的水力参数;四是随着国家对农业生态和食品安全的重视,农田生态建设问题凸显,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排水沟和沉淀沟的布设问题;五是设计中要注意排水沟网的观感效应,勾画出与现代农业气息相映衬的生态艺术设计作品。

总结

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也是国家越来越重视的一项重要产业。随着国家队这些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现代化农业正不断的呈现,建设高标准农田正成为我国的一大重要工程。既保证了农田不受天灾的影响,又能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所以,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水利,一定会在未来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人民带来更高的收益。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也一定会成为全国各地区产业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赵家良,尹晓蕾,王兵。 淮北农田排灌与非工程节水技术探讨[J]. 地下水. 2006(01)

[2] 邢攸三,匡朗初,李少朋,刘炳忠。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水利. 2007(03)

[3] 高勤。 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沟渠施工的关键技术探讨[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篇6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401-01

一、实施土地整治的意义

(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近几年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助手和基础平台,对于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能满足各项经济建设占用和生态建设对耕地的需求;二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土地整治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利设施配套、低产田改造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加农业抗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粮食安全基础。通过整治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实施后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会。

二、当前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意愿问题

在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群众总体上是拥护的,但部分群众也存在着不同利益诉求,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群众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因此为了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以及项目施工顺利完成,就要求在工程设计前期必须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然而,群众意见并非都是合理的,而且考虑到设计规程以及有限的投资,很多合理的意见并不可行。整理区一般包含若干自然村,每个村又分为若干村民小组。基于本小组的利益考虑,每个小组代表的意见仅仅是符合小组利益的,具有局限性,不一定符合项目整体规划,有些甚至与整体规划相冲突。

(二)土地整治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可挖掘潜力较大,土地整治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基础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较大,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治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匮乏,主要来源于土地整治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紧张,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土地整治很难顺利的进行。有的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无法“用在刀刃上”。从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运行情况来看,整理项目存在较为普遍的非农利用与非粮生产情况,致使专项资金并没有真正达到“保护耕地,提高地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目的。

(三)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不到位

一是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人员现场工作不深入,对项目区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缺乏全面了解,以面代点。照抄照搬现象较为严重,勘察、测量深度和精度不够。重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忽视县级论证,参与论证的代表不全面,特别是征求当地乡镇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意见不够,为走程序而论证。二是项目预算准确程度不高,强套亩均标准,人为提高或降低投资。三是县级国土部门技术人员参与不够,多局限于收集资料和向导角色。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项目都进行了规划设计变更,部分项目变更幅度较大,个别项目进行了重新设计。

(四)土地整治实施管理不严谨

一方面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查不严;招投标方案审查不严;有的工程监理流于形式。离做精、做细、做扎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工程后续管护缺乏手段,已建好的单体工程存在破损、盗窃等现象,工程长效使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总结。

三、开展土地整治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做好群众的宣传沟通工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主导地位;村民、村民代表、村领导班子应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事事征求群众意见,全程让群众参与,极大地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提出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规划设计单位沟通协调做出适合当地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使之有利于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和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二)扩大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土地整治正常的投资行为

目前,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主要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资金来解决,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应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进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治市场,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治多元融资渠道。

(三)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实施的合理性

篇7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既保障大连市全面振兴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又确保我市的耕地“红线”不被突破?《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刚性指标约束,为实现耕地保护目标保驾护航

为全面落实辽宁省下达给大连市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定为刚性指标,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分别保持在351343公顷和297800公顷以上,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这些刚性指标是我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红线”。

同时,为确保刚性指标的落实,将市级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解下达到了各县区。

二、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助推土地整治,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为保证大连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规划》从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全局入手,提出了“优化农用地结构和布局,从严控制耕地数量减少、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措施。

《规划》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严格控制耕地流失的措施:一是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一补一制度,到2020年,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3400公顷以内;二是引导农业结构向有利于增加耕地方向调整,避免破坏耕作层,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和耕地质量,到2020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净减少耕地规模控制在8117公顷以内;三是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和复耕力度,规划期内,通过完善水利设施加强和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加大耕地抗灾能力的建设,及时复垦灾毁耕地,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到2020年,力争将因灾损毁减少的耕地控制在800公顷以内。

《规划》从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入手,提出了补充耕地的具体措施:一是适度开发未利用地,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环境和大连市水资源的严重不足的制约,以及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依据土地利用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二是有序开展土地整理复垦,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三、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确保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规划》提出要切实落实建设占用补充耕地法人责任制,明确补充耕地法定义务,统筹安排补充耕地任务,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具体途径为:一是明确各县(市、区)补充耕地的目标,非农建设补充耕地原则上在本行政辖区内平衡;二是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成果,制定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的实施办法,通过提高建设占用耕地补偿费标准、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措施,确保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三是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后备耕地资源潜力相对丰富、完成本地耕地补充目标尚有节余的区市县,要按照市级规划下达的耕地补充目标增加补充耕地任务;四是积极探索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后备耕地资源潜力有限、补充耕地确实有困难的区市县,以及重点工程的补充耕地任务,经批准,可通过经济补偿机制全市范围内异地平衡;五是积极探索通过经济合作、产业互补等有偿机制,对于省级以上重点工程的补充耕地任务,经批准,实现省域范围内异地平衡,完成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四、基于优质耕地分布现状,科学调划基本农田布局

根据《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标准和规定,《规划》提出,按照大连市优质耕地的分布状况,对全市基本农田进行科学调划。全市基本农田调整面积占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15.57%,低于国家调整比例不超过20%的要求。新划定的基本农田全部是耕地;调整后基本农田地类构成中,耕地所占比例提高5.04%;调整优化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高于原有质量等别。

五、强化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助推标准化农田建设

为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提出,结合大连市区域土地功能区定位,将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相对较高、优质基本农田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的地区,划为基本农田集中区,对区内基本农田实施重点保护和集中建设。县(市、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落实基本农田集中区,并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乡(镇、街道)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具体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标注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禁止改变基本农田的用途,禁止改变基本农田的位置。

规划期间,大连市将在大丹高速公路两侧沿黄海滨海平原和沈大高速公路两侧共划定10个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基本农田集中区总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4.15%;其中基本农田占规划基本农田集中区面积的59%,基本农田集中区内各块基本农田所占比例均大于50%。

六、发挥耕地多重功能,将城镇周边优质耕地纳入基本农田

篇8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声势、规模、投入、质量、效益等五个方面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年上台阶,年年有突破,连续五年获得自治区“黄河杯”竞赛的优异成绩,贺兰、永宁先后获得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起到了强有力地支撑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为农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的整体面貌。

与往年相比,今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一是片区集中。往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基本上是由各县(市)区自主确定,市上统一考核验收。今年,我们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黄河两岸及铁路沿线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为标志的“黄河金岸”工程的实施,使得黄河两岸原有的沟、渠、路、林需要重新调整优化,发展粮食现代化生产的要素需要重新配置,产业布局、村庄建设、基础设施等需要重新规划,从而真正建设成为“生命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经济命脉线、生态景观线、特色城市线、黄河文化展示线”。同时,针对包兰铁路沿线管理缺位,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的现状,市委、政府决定利用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彻底整治包兰铁路沿线农田、道路、村庄及环境。二是内容丰富。8月底,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市黄河金岸田园风光建设、生态景观建设和沿线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三项工程实施方案》,受资金、施工季节以及劳动力的影响,这三项工程任何一项工程都不能单独实施,必须与另外两项工程统筹安排、统筹实施,从而使农田建设任务更加艰巨。三是标准提高。要把黄河标准化堤防两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打造粮食生产现代化的产业带去建设,这是历年农田水利大会战都没有提出的要求。这充分说明,搞好今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事关全局、影响深远、责任重大,必须持之以恒、全力以赴、干出水平。

面对艰巨的建设任务,全市上下要迅速行动起来,及早动员、及早安排,力争在全区率先打响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要切实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调整治水用水思路,积极探索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持之以恒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二、认真落实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任务和重点

今秋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是“两条线”、“五项工作”,“两条线”是指黄河金岸沿线和包兰铁路沿线,“五项工作”就是农田水利建设、造林绿化、环境综合整治、秋季三项任务和农村饮水安全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黄河金岸”田园风光建设、生态景观建设和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三项工程。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的实施,使得堤防两岸背水侧全部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为一次性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排灌系统和农村路网、农田林网奠定了基础。今明两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以“黄河金岸”田园风光建设为重点和抓手,把解决黄河沿线农田的排灌问题作为核心,全力抓好田园风光、生态景观、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大任务。田园风光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对黄河东岸37公里,黄河西岸75公里沿堤防两侧,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沟、渠、田、林、路、湿地、村庄进行综合整治。以沟道治理为核心,按照大沟、大渠、大林网、大田块的思路统一规划整治。打破现有零散的地块重新丈量规划。在惠农渠以东、新堤防以西,要按照体现大网格、大田块的要求,规划建设大渠、大沟,以此为框架,进一步规划建设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要把田园风光建设与粮食生产现代化产业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结合起来建设高标准农田,形成30万亩的优质水稻基地,尽显塞上江南风光。生态景观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做好堤防沿线林带的整地、树池整修及土方工作,明年春季掀起造林热潮,让黄河两岸展现出田成档、树成行、沟渠顺直、排灌畅通、和谐自然的塞上江南田园风光。以滨河大道两侧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着力解决庄点脏乱问题,重点是道路硬化、上下水、绿化、美化等,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要早安排、早行动,尤其要抢时机,加快水稻、玉米收获进度,掀起大干热潮。9月20日前,要行动起来,10月15日左右市上召开现场观摩会。

二是扎实开展包兰铁路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市委、政府决定利用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之机,在包兰铁路沿线广泛开展沟、渠、路、林以及庄点综合整治,下大力气改变铁路沿线脏、乱、差的现象。此项工作涉及永宁、西夏、金凤和贺兰4个县区。特别是金凤、西夏两区虽然不是秋季农田建设的主战场,但铁路沿线整治任务最重的就是这两个区,所以两区承担的职能和任务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更要提前谋划、精密部署,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要认真做好以农作物秸秆还田、秋施肥、秋翻地为主要内容的秋季“三项”任务,并组织技术人员经常到田间地头做好各项技术服务指导工作,为农民群众及时解决有关问题。要紧紧抓住秋季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结合田块、沟渠的变化,适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四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今年市政府继续把这项工作列为政府承诺为民办的10件事实之一,各县(市)区要牢牢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投入的有利时机,高度重视,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建设速度,不折不扣地完成年初确定的改善农村群众饮水条件的任务,扎扎实实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好做实。“十二五”还有14万人,力争2年完成,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要对已有的各级渠道、沟道组织清挖,对田间道路进行整修,巩固已有成果。要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对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项目资金整合利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持续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

三、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实效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以水利为重点、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和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各项建设顺利推进。

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作为当前农业生产工作方面最急、最重的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牵头抓、带头抓,深入调查研究,亲自主持开展重大决策,努力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分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上,靠前指挥,现场督导,及时协调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各项措施得以落实。要整合力量,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从政策支持、项目规划、资金筹措、技术指导、协调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进行支持帮助,形成各行业和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要进一步强化质量保障。各县(市)区要根据今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切实制定好本县区实施方案。要充分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尊重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既要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好防汛、抗旱、灌溉中的突出问题,又要考虑长远,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要坚持科学规划,水利方面,沟、渠、路规划要一次到位;林业方面,要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水务、农牧、林业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区的指导,切实把好规划设计关,在什么地方挖沟、在什么地方开渠,在哪里修路,建设规模、建设步骤等都要提前规划。铁路沿线综合整治工作也要提出一个科学的规划,今年做什么工作,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要提前考虑。只有规划到位了,实际操作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投资,才能确保建设质量。

篇9

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揽全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田、林、路、水、村综合开发,实施工程、科技、生物、服务综合配套,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扶持壮大优势产业基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最富最美新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一万亩土地治理项目

完成投资90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455万元、省财政180万元、市财政配套46万元、群众自筹(包括筹资投劳)228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涉及坡头镇栗树沟、左山、白道河、佛涧、店留5个行政村。

1.水利措施:投资771万元,建设小型蓄水池9座、5800立方米,铺设地埋管道53000米、出水口900个,新安装变压器2台、架设农电线路1000米。

2.农业措施:投资60万元,新开机耕路5000米。

3.林业措施:投资13万元,栽植农田防护林5000株。

4.科技措施:投资38万元,实施3个科技项目。

5.其他措施:投资27万元,用于管理、资产管护等。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

1.国家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建成市年产12万吨家兔专用饲料加工新建项目,总投资933.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40万元、省级财政56万元、市财政配套14万元,企业自筹723.9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购置年产12万吨全价颗粒饲料自动化控制生产设备一套,新建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3000平方米,并完善附属设施。

2.省级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建成市6000头祖代原种猪场扩建项目,总投资390.7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70万元、省级财政28万元、市财政配套7万元,企业自筹285.77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猪舍15栋5000平方米、饲料加工厂房300平方米及其配套设施。

3.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建成市年出栏4万只父母代伊拉种兔繁育新建项目,总投资260.8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80万元、省级财政32万元、市财政配套8万元,企业自筹140.8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标准化兔舍2栋31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购置养殖设备500件(套)。

三、工作重点

(一)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开发方针,在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建设优势基地,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水、林、路、田、村综合治理,桥、涵、闸、井、泵综合配套,工程、农业、生物、科技综合应用,全面打造高标准农田。同时,注重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林业和农业措施,搞好林网建设和土壤肥力保护,为实现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奠定基础。

(二)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综合开发效益。重点围绕全市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加大产业化经营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的结合力度,以扶持优势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为主,重点培植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以科技推广应用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农民的科技培训作为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放大开发效应,使项目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明显提高,有效促进科技进步和农民增收。

(四)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发展工业、商贸业、旅游业等产业,拓展农业综合开发外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内涵;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现代经营体制为关键,以实现综合效益为核心,大力推行绿色安全、循环生态、精准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活服务、保障就业、观光旅游、生态保障、文化传承等功能,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着力服务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全面促进农村繁荣。农业综合开发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要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加快项目区的新农村建设,带动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水、电、路、村庄等设施建设和治理,着力改善村容村貌;要带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农村沼气等新能源;要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带动劳务输出,提高农民的素质,提升农业经营水平。

四、强化管理

(一)严格工程招投标制

土地治理项目中财政资金建设部分,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农开办)委托专业的招投标机构进行招投标活动,招投标过程在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监察局、审计局、政府投资办、项目所在镇等有关单位的监督下进行,严格按照有关程序、标准、条件和规定,确定施工企业。

(二)强化资金报帐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有无偿资金的使用必须实行报帐制。按照合同约定工程实行阶段性报帐,报帐的程序是:施工单位提出申请,以施工合同、监理签证及工程建设投入费用单据为依据,填写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进度表和提款报帐申请书,经市农开办、市财政局签字同意,方可拨付。工程竣工后,市农开办、财政局、审计局、政府投资办和施工单位共同做好工程决算及审核工作,通过对项目计划、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工程验收表、提款申请书和工程进度表、税务发票、工程决算书、施工记录八项内容进行审核后,预留5%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其余工程价款直接拨付到施工企业。质量保证金期限为1年。

(三)实行项目和资金公示制

按照真实、及时、公开的原则,在项目申报前、实施中和竣工后三个阶段,通过设立公示牌等形式,对规划方案、农民筹资投劳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工程数量、资金使用计划、投资完成情况、项目预期效益、运行管护等内容向项目区农民公示,广泛听取农民意见,接受农民监督。

(四)坚持工程建设监理制

市农开办通过招标形式确定专业监理单位,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实施情况进行监理,按照建设合同控制工程建设投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监理单位负责审查施工单位的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控制工程建设施工材料、设备质量及工艺流程;组织工程建设质量综合评定等。同时,在工程保修阶段,还要负责检查工程质量状况,承担质量责任,督促施工单位保修。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参照执行。

(五)完善项目竣工验收制

项目竣工后,市农开办组织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发改委、政府投资办、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及项目所在镇、村组成联合验收组,重点对工程的数量、质量、布局、工程管护、开发效益等情况进行综合验收。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与帐目、实地察看、走访询问、反馈意见等步骤,对项目建设、资金落实与使用、工程管护、开发效益、开发措施和经验等内容,进行市级自验,时间安排在2010年12月下旬。省级验收时间安排在2011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

(六)健全项目后期管护制

坚持建管并重,在工程移交后,项目所在镇村要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后期管护的要求,定人员、定报酬、定制度、定奖罚,严格责任,与市公安、水利、林业等部门配合,依法管理,严管重罚,确保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同时,2010—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的林网产权必须落实经营主体,切实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保全增值、滚动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强化服务。项目所在镇及村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展,取得预期效益。

篇10

中图分类号:D65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地整治是优化土地资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对于发展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增强民族团结、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和谐的多民族聚居地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协调人地关系,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我国土地整治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土地整治工作的意义

(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近几年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助手和基础平台,对于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能满足各项经济建设占用和生态建设对耕地的需求;二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土地整治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利设施配套、低产田改造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加农业抗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粮食安全基础。通过整治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实施后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会。

二、当前土地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意愿问题

在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群众总体上是拥护的,但部分群众也存在着不同利益诉求,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群众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因此为了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以及项目施工顺利完成,就要求在工程设计前期必须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然而,群众意见并非都是合理的,而且考虑到设计规程以及有限的投资,很多合理的意见并不可行。整理区一般包含若干自然村,每个村又分为若干村民小组。基于本小组的利益考虑,每个小组代表的意见仅仅是符合小组利益的,具有局限性,不一定符合项目整体规划,有些甚至与整体规划相冲突,例如,在笔者所收集的群众意见中,很多村民小组要求为本组单独配置一套或几套灌溉设施;

(二)、土地整治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可挖掘潜力较大,土地整治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较大,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治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匮乏,主要来源于土地整治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紧张,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土地整治很难顺利的进行。

(三)整治时纠纷不断,土地权属紊乱

由于土地制度历经变迁,历史遗留问题,当前,农用地的土地所有权相当一部分为不明确,登记的使用者与实际使用者不一致,确权登记有些甚至根本未进行。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有些土地使用证记载的权属不能准确反映权属界址,界线模糊,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间由于土地带来增值收益而产生的矛盾不断激化。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难以确认土地权属问题,而且当土地整治完成后,农民由于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整治前后土地的数量、质量发生变化,导致纠纷不断,利益格局也随之变化。

三、对土地整治的对策与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

各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做好群众的宣传沟通工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主导地位;村民、村民代表、村领导班子应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事事征求群众意见,全程让群众参与,极大地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提出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规划设计单位沟通协调做出适合当地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使之有利于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和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二)、扩大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土地整治正常的投资行为

目前,我国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还是以国家为主、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资金来解决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应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进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治市场,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治多元融资渠道。

(三)、明确产权主体,解决土地整治纠纷

土地整治的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土地产权转移,也就是土地产权不断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得以合理化的过程。产权关系明晰才能提高主体的积极性,产权界定合法,才能使农村土地资源都得到有效配置。当前,农村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已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土地产权未能清晰界定各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和法律的关系及利益制约关系。要规范土地整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明晰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土地整治是对已利用土地进行治理、调整和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土地整治往往改变了土地的现状,原来的权属界线、用地位置、土地质量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保证农民经过整治的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应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中的权属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整治法律制度,对土地权属调整的程序、原则和标准,以及权属争议的解决方法做出具体的规定,从法律层次上保证权属调整的公平性,保护农民权益不受侵犯。

(四)、结合实际土地利用现状展开相应的整治工作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因此必须结合实际的机制体系和价值观念,针对性的控制和把握土地整治布局。在土地整治工作不断推动的过程中,切实的了解目前土地存在的具体问题,加强对实际现状的评估和考察工作,例如,一些特殊地区的城乡化结合发展问题以及自然灾害问题等等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且形式多样,在推动土地整治过程中,这就造成了一些障碍,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应针对各个地方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权衡和把控,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完善和配置,量力而行,成熟的应对土地整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效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土地整治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前,应以国家对土地整治的相关鼓励性政策为契机,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统筹协调农村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16-01

新疆兵团第六师一五团于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首批纳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垦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棉花全程机械化、滴灌自动化高新节水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兵团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基本情况

1.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在发展节水滴灌方面,一五团从2001年开始推广节水滴灌技术,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完成滴灌推广面积11.8万亩,普及率达到100%,农业灌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5。推广滴灌自动化技术是实施兵团农业“六大”精准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一五团已示范推广滴灌自动化技术1.2万亩。

2.农业机械化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截至2014年底,一五团拥有各类拖拉机782台,农业机械总功率达到14664KW,全团农业机械化水平92%,其中棉花农业机械化水平为83%。2014年,一五团重点是做好5万亩棉花机采工作,棉花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棉花播种面积的80%以上,棉花农业机械化水平要达到84%,较2013年再提高4个百分点。

3.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截至目前,一五团完成现代农业示范区8米宽的砂石路面铺设46公里,渠道防渗30公里,铺设输水主管道55公里,条田林网建设5793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6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6%。精准农业的试点示范,标志着兵团开始向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现代农业迈进,代表和展示了兵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兵团现代技术和物质装备集聚发展的展示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是率先实现区。

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自然因素影响较为突出。一五团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匮乏,土壤盐碱化。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五团二、三产发展滞后,种植业比重高,形成了种植业独揽大局的局面,而畜牧业、果蔬园艺业没有形成规模。在种植业中是以一种或者几种作物种植为主,单一的作物种植,增加了市场的风险。

3.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一五团的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已不完全是生产多与少的问题,而是顺利地实现价值。作为大宗农副产品生产者,我们只能作为市场和价格的消极接受者,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能适应兵团大农业的大规模的农副产品流通的要求,农产品营销主体单一,市场管理服务不到位。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五团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在中低产田改造、土壤盐碱化治理中效果不明显,不仅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也影响了一五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3]。一五团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加工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构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难度大,从而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1.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农业结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科技创新为手段,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区域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和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果蔬园艺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优势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使区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2.推进市场化体系改革,处理好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关系

兵团在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好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至关重要。一五团作为兵团经济的主要载体,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提高职工适应市场的能力。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业基础设施是一五团农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要以“三大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不断培肥地力,提高土地持续利用能力;扩大高新节水灌溉应用规模和领域,提高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等环节取得新进展。

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原料保障。二是“建好基地引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和防范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5.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农机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继续健全农机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和调动一五团、职工及相关企业的积极性,要把棉花机采作为提高一五团综合机械化水平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