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 02:20: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英语电影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英语电影有利于普及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口语教学和英美文化教学是分开的,相应的考核也是分开的。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实际的口语交流中出现culture shock(跨文化震惊),关于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在实际运用中不多。英语原声电影中的故事情节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这就能够让学生在看电影时了解英美文化。看电影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所以在电影中吸收的英美文化知识会留下深刻的记忆。上课时学生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兴致不高,加上课堂教学以文字叙述为主,学生的学习质量通常不高。所以,要充分利用英语电影来普及英美文化知识,夯实学生的英语文学常识。
3.英语电影有利于情景教学。英语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理解,通常教师会运用情景教学的方式。电影是最佳的情景教学素材,英语电影中的情景是导演精心设计的,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人物安排都非常精美,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变脸(face off)》中,伊芙发现自己现在的丈夫是变脸后的的敌人。她在说假丈夫时,用的词是fake husband,而不是false husband。在这种情境下,就能够对fake和false两个词进行辨析,这个情况下,学生就能够对两个词的用法有深入理解,较之传统的文字解释而言,电影情景教学的效率非常高。
4.英语电影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英语电影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帮助,英语电影中的内容各种各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主题来观看,在丰富思想的同时,也能够进行英语学习。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大,很多英语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暴力指数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差异很大,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误入歧途。所以,教师要对英语电影进行甄选,将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电影推荐给学生。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电影的运用策略
1.运用英语原声电影来提升口语。在英文原声电影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对白,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时,可以将这些经典的对白片段剪辑出来在课堂上反复播放,同时将对白资料给到学生,让他们对照着资料来听清、听准确演员所说的每一个单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解释对白中涉及的重要语法知识和句式,这样大学生便能更容易地进行理解。教师在讲解完对白中的重要内容,学生也已经完全懂得了之后,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白模仿,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2.运用英语电影来开展跨文化交际教学。跨文化交际的教材中的内容是非常典型的,但是文字表述与电影画面相比,用电影来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更好。在电影中,学生会将自己与某个电影人物联系起来,将自己置身于电影中。这样学生就会以第一人称来体会电影中的情节变化,电影中的文化会有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会对比电影中的文化与生活实际中的文化,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运用电影来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学习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
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 “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 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 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
三、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 Oh, this? Well, 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 Yes, 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 Prying eyeee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 Err, maybe not aaas thick a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I 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 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 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
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 of Culture 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 It’s a brother’s duty,dear Edgaar, to introduce his siste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 young poets.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中国是一个翻译大国,翻译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中国译坛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第五次翻译,自此,中国的翻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翻译的作品数量之多,涉及的领域之广,为前四次所不及。其中,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被大量译介。电影的翻译事关文化交流,而其中电影名的翻译尤为重要从商业上说,好的片名会吸引观众,提高票房收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翻译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对话。本文欲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把观众的接受与欣赏纳入视野,对电影名的翻译进行研究。
一、接受美学
(一)接受美学的源起和发展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标志是联邦德国的康斯坦泽大学学者伊塞尔(WolfgangIser)和尧斯(HansRobertJauss)建立的文本接受理论和文学史理论。其哲学基础是现象学文学理论,尤其是罗蔓·英伽登的阅读理论,以及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现代哲学阐释学理论。接受美学是对西方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文学批评理论的反拨。
接受美学审视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这对于当时的主流文学批评理论来说是相当新的发展。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认为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沉迷于作者中心的阶段,包括浪漫主义和19世纪的文学理论;完全专注于文本的第二阶段,如新批评;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中心向读者的明显转向。令人惊异的是,在作者、文本和读者中,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总是被忽略,然而没有读者的阅读,文学文本只能束之高阁,从而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读者的阅读过程正是文本显意的过程。因此,文学的发生,读者和作者一样至关重要。
接受美学一经提出,很快成为席卷欧洲的主流文学批评理论,且其影响深远,使之迅速波及全世界。
(二)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意义
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接受美学代表着研究重心向读者的转移。因此接受美学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在于,译者应该更多地关注读者以及读者的接受与欣赏。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尧斯从文学史的角度建立他的文学接受理论,这一理论更多地接受了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影响。海德格尔以存在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为出发点看待阐释活动,认为主体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文本的解释,总是基于其“先结构”。伽达默尔系统地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回答了“理解与阐释”问题,认为对于过去文本的理解就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并提出了历史视界和个人视界的概念。“个人视界”是由阐释者自身的“成见”出发形成的对作品的预想和前理解;“历史视界”则是指文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构成的一种现存的连续性,包括不同时期人们对文本所作的一系列阐释,两个视界的融合则达成了理解。尧斯吸收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理论思想,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他认为不同的读者由于其以往的阅读经验和际遇的不同而对同一作品形成了不同的期待视野;不同时代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是在该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发生的,不同时代的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变迁,导致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阐释和理解的差异。
二、电影名翻译常用策略
(一)直译
对原文中意思明确且译文又有直接对应的片名往往采用直译的方法。如:A WalkintheClouds译为《云中漫步》,TheGodFather译为《教父》,Loveatfirstsight译为《一见钟情》,《卧虎藏龙》译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RainMan译为《雨人》,SavingPrivateRyan,译为《拯救大兵瑞恩》,TheSilenceoftheLambs译为《沉默的羔羊》。
(二)音译
除了直译以外,还有音译。英语小说和电影等作品往往喜欢用主人公的姓名和故事发生的地名作为题目,而人物姓名和地名作为专有名词我们一般采取音译的方法。“所谓的音译就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如音节、字母和单词)。音译代表了翻译的一个极端,另一极端即是意译。所有严格意义上的翻译都介于这两极之间。因此,音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因为其目的就是保留形式而非意义。音译一般不用于整个篇章的翻译。但在翻译某些具有地方或历史色彩的词时,或某些译语中缺少对应的表达词语时,才采用音译。”例如JaneEyere译为《简爱》,Tess译为《苔丝》,RomeoandJuliet译为《罗密欧与朱丽叶》,Casablanca译为《卡萨布兰卡》,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等等。
(三)意译
《翻译学词典》认为意译更关注如何使译文读起来更自然,而不是一味地保留原语的措词不变。电影名翻译中所采用的意译大致可以归纳为5种情形。
1.套用译语典故。典故作为语言和文化中的精华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人们耳熟能详,因此,翻译电影名时,如译者套用译语中的典故,无疑会让译语观众倍感亲切。例如ForrestGump被译作《阿甘正传》,Lolita被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运用汉语典故。《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为ChineseRomeoandJu-liet,《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译为ChineseOdyssey:Pandora’SBox,《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译为ChineseOdyssey2:Cinderella则是套用英语典故。
2.用译语文化归化。在翻译中,译者用译语文化归化原语。如Spider译为《蜘蛛侠》,就是用译语文化去归化原文,令人联想起汉语武侠小说中的刀光剑影。
3.概括原语电影的大意。译者撇开原电影名,而在译名中概括了电影的内容大意。例如,FreakyFriday译为《辣妈辣妹》;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甲方乙方》译为DreamFactory;《花样年华》译为IntheMoodforLove;《漂亮妈妈》译为Break—ingtheSilence;《回家过年》译为Seventene Years;《有话好好说》译为KeepCool;《大款》译为TheFuneralofFamousStar。
4.运用汉语成语或四字格。汉语是一种声调语,强调四声八调,这样的音韵特点决定了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和四字格的表达。运用成语和四字格往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因此成语或四字格的运用成为汉语的行文特点。译者在英语电影的汉译中往往喜欢运用成语或四字格使得译文更地道、更容易为汉语观众接受。例如TopGun译为《壮志凌云》,Matrix译为《黑客帝国》,Charles’sAngle译为《霹雳娇娃》,GonewiththEiw nd译为《乱世佳人》。
5.去掉原语文化。由于直译原语存在文化的障碍,译者在译文中甚至采用去掉原语文化的办法,以避开难点,迎合译人语读者。如《霸王别姬》译为FarewelltoMyConcubine;《唐伯虎点秋香》译为FIirtingScholar;《红色恋人》译为ATimetORe~emr。
三、读者的期待视野
尧斯吸取伽达默尔的思想,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置于其历史的视界中。所谓历史视界就是文本产生的文化语境,然后探索不断变化的文化语境以及读者的不断改变的个人视界之间的关系。因此 ,对文学文本意义的探索,不在于作者,而在于读者的历史性的接受,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不是恒定不变、一劳永逸的。理解本身改变了文本并且文化传统本身依赖于它们被接受的历史视野的变化而变化。
期待视野认为毫无疑问,文本作品的生命力依赖于读者,没有读者的参与,作品的生命无以延续。目标读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学作品,相反,他们在解读作品时发挥了主体性,从而创造了文本。事实上,在读者阅读文本之前,他们有着自己的“前理解”,即世界观、社会经验和一定的美学标准,即“期待视野”。这是接受美学的重要原则。
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了期待视野,另一方面,期待视野能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当读者理解并接受某一作品中的文化时,他们也就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这也构成了他们的“视野的变化”,读者视野的变化也会影响译者翻译作品时所采取的策略。译文要被译语读者接受,译者必须研究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而读者的期待视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因此,接受美学是发展的理论,而译者的翻译活动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电影名的翻译跟文本作品的翻译一样,泽者应该研究观众的接受,即其期待视野,并且要考虑到观众的视野的时代变化。例如,中国电影《卧虎藏龙》被直译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就是一例。在英语国家,虎和狮象征着勇敢和威仪。如,lion—hearted一词意为“勇敢”,而在中国,虎被认为是威严、权力,龙则代表着吉祥和威仪、权力。虎和龙是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象,因此,藏龙、卧虎在中文中是褒义的。
众所周知,英语中“dragon”被认为是一种可怕的动物。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dragon”词条的解释:“dragon(instories)alargefierceanimalwithwingsandalongtail,thatcanbreatheoutfire”。传统中的龙,如在英国7世纪的着名史诗Beowulf中所描写的dragon就是一个无恶不作的mol—ster。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龙并不受欢迎,在英语中,CrouchingTiger是褒义,而“HiddenDragon”则为贬义。因此,按照传统,英文片名译为CrouchingTigerHiddenrDagon是不能传达原作品的文化内容的,也许还会引起误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地位不断提高,加上这2O多年的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已是今非昔比,“龙”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意味着威仪、权力和吉祥,这早已为西方人所了解。因此,西方读者的“视野”已不同于几十年前传统的看法,而是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正如这20多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见面已经习惯说“你好”,至于“你吃饭了吗?”那已是老话了。因此,《卧虎藏龙》直译为CrouchingTigerHiddenrDagon英语观众听起来尽管不地道,但这样的带着“中国情调”的电影名不但不会引起西方观众的误解,反倒因其带着东方的色彩而实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并不是被西方话语所消解,相反,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得到了彰显。
一些英语电影以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和故事发生的地点作为片名。而中国的文学作品,如电影、故事的题目喜欢用词或词组来归纳主旨让人一看就知道这部作品的内容大意。如果译者用音译的方法翻译此类片名,则相当于“不译”。其效果一般是不会太好。大多数中国人也不能接受此类翻译。因此在翻译这一类作品时,考虑到汉语观众的习惯,可以采用归纳主旨的方式来翻译。如OliverTiwst译为《奥列弗退斯特》,由于音节太长,跟汉语读者的欣赏差异太大,很难为汉语观众所接受,因而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自生自灭;相反,译为《雾都孤儿》,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雾都(伦敦),又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这样的翻译因符合汉语观众的审美期待而被接受并流传下来。这样,译文视界和汉语读者的个人视界就融合起来。
但是,音译的方法是否都会因为不符合汉语观众的传统审美期待,而不予采用呢?接受美学的一个原则是,观众是能动的接受者,是可以培养和教育的,接受者的欣赏和趣味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不断地变迁的。如《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翻译,是先有同名小说、戏剧作品的翻译。而这些作品的翻译早已被汉语读者所接受。因此在同名电影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不必另起炉灶。相信在这些小说、戏剧被音译之初,汉语观众也有一个由排斥、熟悉、接受到习以为常的过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接受者的接受过程就是一个视界不断改变的过程。因此采用音译这种“不译”的方式翻译作品名给汉语观众打开了另一扇窗子,让他们学会以别样的方式来看待不同于自己传统的语言和文化。无疑,这样的翻译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四、翻译的困境:异质文化的缺失
归化翻译(Domestication)是美国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用来指弱势文化的作品被译介入英美强势文化国家时,译者所采取的一种透明、流利、无翻译痕迹亦即译者隐身的策略。这样的翻译策略弱化了外语文本对于译语读者的陌生感和疏离感。韦努蒂追溯他所运用的“归化”这一概念至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关于翻译的概念——“尽可能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在上文归纳的电影名的翻译方法中,套用译语典故就属于采用透明通顺、完全消除差异性的策略。
地道翻译法(Idiomatictranslation)是Beekma n&Callow用来阐述《圣经》翻译的策略,后来被Larson更多地使用来指旨在使译文读起来尽可能自然的一种翻译策略。跟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相似,它强调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的影响要如同原文对其读者产生的影响一样。因此地道翻译法可以定义为:和原语有相同的意义,但是以自然的译语的形式来表达的翻译。这种翻译方法注重的是意义,向译语读者传达原文的内容,而且在表达的形式上力求使译文读起来更象是用译语写就的文本而不是翻译。这一类翻译最典型的要数运用汉语成语或四字格中所列。
“概括原语电影的大意”的译法,“去掉原语文化”的译法,均属于拟译(Adaption/Iimtation)。所谓的拟译,根据《翻译学词典》属于意译的一种,主要指译者为了使原文更适合于特定的读者或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对原文作了相当大的改动。奈达曾把这种翻译策略等同于“文化翻译”(CulturalTranslation),认为这种拟译不能视作忠实,而Rado则干脆把它归为“伪翻译”(Pseudotranslation)。
不管是归化还是地道翻译法,或是拟译法,原电影名经过翻译后,已经看不到原名的痕迹,而更接近于译语的表达,或摒弃译语的文化。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翻译的困境。但这种无差异的翻译策略客观上遮蔽了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为C^ineseRomeoandJuliet为例,就是套用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虽然同为男女爱情悲剧,而且在各自的文化中都非常有名,但除此契合之外,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不同,所表现的方法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们产生的语境不同,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不可替代性。这种归化翻译反而可能会误导西方观众,用韦努蒂的话来说就是助长了西方的民族中心主义。在这种侵略性的单语独自、排斥差异、边缘化异族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思想指导下,译者不露痕迹地在译文中刻写下本民族的价值观,“从而向译语读者提供了在文化他者中认同自己的文化的自恋的经验”。我们不禁怀疑:译者是否在推销这样的概念:《罗密欧与朱丽叶》具有普世性。
至于ForrestGump被译作《阿甘正传》,Loli ta被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也算是运用汉语典故的一种地道翻译法。对于前者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这部作品除了有文字的形式,还被拍成了电影,国人耳熟能详。《阿甘正传》这一译文既取了Gump的音,又把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ForrestGump”的人生际遇的传记色彩给表明了,比音译为《福雷斯特·甘普》的“不译”不失为佳译,但《阿甘正传》太中国化了,怎么也不能让人把它和获得1995年6项奥斯卡奖的美国大片联系起来,相反它的名字很象港台的搞笑片。而《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译文则更是离谱,虽然令人“喜出望外”,并且典出坡的一首凋侃老夫配少妻的诗,“既融人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含蓄贴切地体现了剧情”。撇开别的不说,熟悉苏轼和张先的文坛趣话和那首调侃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只限于少数的知识精英,因此“一树梨花压海棠”指的是老少婚配恐怕只有译者自己孤芳自赏了。这样的翻译既偏离原文又让观众搜肠刮肚甚至一头钻进故纸堆里也摸不到门,何以达成视域融合?
五、文化传播与接受:标举差异,保持文化多样性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特殊载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电影而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在电影名的翻译中得到体现。译者应肩负起传播异质文化的任务,同时研究接受者的视界,在翻译中敢于标举差异,从而促进跨文明的异质文化的对话。一种文化必须敞开胸襟,接受异族文化的精华,才能保持活力,使自己屹立于世界民族和文化之林。我国翻译史上佛经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始于东汉延至宋朝的历时一千多年的佛经翻译大潮中,中国文化在佛教的冲击下,几乎被边缘化,以至于当时的一些学者如韩愈奋起反抗佛教文化,但中国文化由于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外来的文化,因此还是经受住了佛教文化的洗礼,结果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并没有为佛教所吞没,反而是兼收并蓄,促成了儒道释三足鼎立的新的文化格局的形成。
其实,好的翻译无异于向观众开启了通向异域文化的视角,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包容文化他者,而不是采用文化大棒打压弱势文化。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正如生物多样性一样,需要一个和谐共生的环境。文化的多样性,不是一语独自,而是杂语共生,和而不同。我们倡导的是各种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平等注视和对话。翻译被认为是文化冲突的场所,在这样的文化碰撞中,我们采用的策略是什么?是妄自菲薄,向西方民族中心主义者缴械投降,还是高举差异的大旗,坚守自己文化的阵地?是夜郎自大,“我的祖上比你阔多了”的阿Q精神,还是视异质文明如当年打破国门几令亡族灭种的坚船利炮?在保留文化多样性的呼吁声中,我们该如何作为,这确实是值得深思的。
关键词:英语学习 原版电影 语言环境
一、原版电影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
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中,英语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商务人士的必备交流工具;而对于青少年一代,英语作为考试科目之一,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英文电影是把视、听、说结合为一体的语言和文化的载体,具有情景生动逼真、语言丰富地道和语音纯正流行的特点。因此,英文原版电影有利于学生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地道的语言和掌握真正的交流方法。原 版电影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一)原版电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原版电影有题材丰富, 情景生动, 音乐优美等众多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电影种类颇为丰富,包括科幻片、战争片、爱情片、、喜剧片等。这些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喜好, 还可以使学生由对电影的喜爱发展到对影片中涉及的历史,语言的喜爱。另外,英文的热播电影也可以满足年轻人喜欢新颖、追求时尚的心理。比如,当周围的人都在谈论《指环王》、《越狱》或者是《阿凡达》的时候, 了解这些影片的学生会觉得自己也是走在潮流队伍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时如果能够利用同伴效应( peer effects),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用其中的片段进行教学,或者是用英语描述其中的片段,这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影当中通常会有一些画面让学生变得兴奋难忘,并对画面甚至是台词有生动深刻的印象,而不是像课文中只有文字没有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倍感枯燥,味同嚼蜡。既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那么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是必然的。
(二)原版电影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关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其关键是要从“听”和“说”入手,因为“听”和“说”能够使语言学习变得生动逼真。跟我们一样是中国人的海外华侨,他们之所以能够熟练地使用第二语言,就是因为他们有练习“听”和“说”的语言环境,而我们则没有。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靠自己来营造一个生动的语境。看英文电影和情景剧相对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学生可以通过营造英语环境,迫使自己接受英语并且同时跟读耳朵所听到的内容。英文原版电影中的英音或美音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上的错误,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有效地提高 “听”、“说”能力。英语听力的难点包括语音语调、措辞、句型、思维和文化,而这些都会在电影的观看中得到解决。一方面,电影源自生活, 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夸张体现。英文原版电影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生动的语境,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同时学到地道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一些老电影, 如《阿甘正传》、《音乐之声》、《罗马假日》等电影中人物的语速较慢, 语音清晰地道,某些词汇和句型的用法与我们所接触的书面用法有很多差别,我们也能通过看电影来汲取这方面词汇的灵活运用或者更多的语法知识。另一方面,电影中地道的英文表达可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与英语国家人接触时不会产生陌生感。
(三)原版电影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学习一门语言, 不仅要熟练地掌握语法知识,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一方面,电影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和生活最直接、最生动的反映。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反映最突出的社会问题。电影语言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每部电影都有富有哲理或者比较经典的地方。电影演员的每一句台词的设计都在展现和传达着各种文化信息,因此他们交流时使用的词汇是完全不同的。电影中的很多词汇和句子是我们经常忘记并且不能灵活应用的,诸如“ever,something,happen,deal”等等。通过看电影,我们能很好地积累这些固定用法和搭配,而且还能学到一些流行的短语句子。比如学生在看“Friends”的时候,就可以学到这样一个句子
为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绝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被迫过分重视学生阅读、翻译、写作等应试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高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普遍滞后,利用原版英文电影进行专门的训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普遍滞后这一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截至目前,研究者们所提出的改进措施基本上是在应试教育的原有框架内修修补补,许多认知语言心理学家提倡的“原版英文电影教学”刚刚进入我国研究者们的视野,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原版英文电影与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关系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这一问题,以求抛砖引玉。
二、运用原版英文电影进行教学的原因
第一,原版英文电影能够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学习兴趣。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教媒体,它把声音、影像合为一体,使语言信息与特定的情景相结合,实现了多渠道的、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信息传递。音像结合的教学手段能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展示语言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去积极捕捉并理解语言信息,让学生概括词语的条件刺激形成的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协同活动进行思维,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第二,原版英文电影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贴切、地道的英语语言感知和训练环境。语言的特征与语境和情景有直接关系,一个具体的语境会使学生联想到具体的语言,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全面的语言知识,促进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可见,语境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原版英文电影所提供的语言信息语境丰富,使英语不再是望而生畏、死气沉沉的学问,而成为妙趣横生、鲜活灵动的实践,这为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奠定了基础。
第三,原版英文电影可以为高中生提供更多英语浸润和英语听说的机会。当前的认知语言心理学认为:大量的英语浸润和听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电影的语言多是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的对话,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语言。通过反复听说,学生既能积累词汇、掌握常用的口语句型并理解这种句型的适用环境,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感受不同的重音、节奏、音高、停顿、语速所携带的大量信息。
第四,原版英文电影可以促使高中生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和国情、获得英语学习的必备知识。原版英文电影包括了英美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英美国家社会文化和生活最直观生动的反映,可以切实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词和句式的正确与否直接体现了对异国文化了解的程度。
三、选择怎样的英文原版电影
第一,主题思想健康向上,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电影与其他教育手段一样,所隐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所选影片应该有益于高中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使他们能以正确的视角和心态来解读英美文化和现代生活。
第二,所选电影要适合英语语言训练和学习。大致有三个标准:语言含量大、内容贴近生活、发音清晰地道。根据以上标准,比较适合学生学习的影片为生活片、喜剧片、科幻片。像屡创票房以及各项艺术奖项神话的《飘》、《罗马假日》、《红与黑》、《魂断蓝桥》等原版老电影,语速慢、句子完整、语音清晰、难度适中,适合高中生学习使用。
第三,使用时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简单而又精彩的电影片断是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突破点。刚开始要选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清晰的电影,慢慢领略熟悉了电影的语言之后,再循序渐进选一些语速较快、难度较高、情节更为复杂的影片,以推动学生进步。
四、怎样把原版英文电影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实践
第一,放映时间的选择很重要。一般来说,尽量把放映时间选在自习时间或学生学习劳累之时,使学生既得到了休息,又促进了学习。
第二,在英美经典电影的赏析中适当穿插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影片所剖析的社会现象或就某个人物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有助于改进学生的语音、语流、语速,提高口语听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个情节进行模仿或改编,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第三,“精看”与“泛看”相结合。对“精看”的影片,要求学生认真反复看,彻底了解电影的文化背景,挑出其中的精彩语言进行模仿、朗读、背诵。课后作为书面作业,还可让学生就影片中感兴趣的角色或情节进行描述和评论。经过反复练习,让学生逐渐积累起大量英语口语的短语或句型。
参考文献:
1、陈俏淳.电影作为现场文本用于英语教学的探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葛萍.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J].上海金融学报,1998(1).
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的区分
在这里我之所以用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这种浅显的称呼来区分二者的关系是有原因的。我国在电影种类的划分上分出了四大片种,它们分别是故事片、动画片、纪录片以及科教片,可见动画也是归属于电影范畴内的。在其它的国家里也有把动画片算在故事片范围之内的,比如像美国就把电影分为纪录片、故事片和先锋派三种,而动画片就包含在故事片当中。他们之所以这么划分的理由是从二者的本质上来讲的,因为一般的动画片和故事片都是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影片,所以这么划分也不无道理。其实电影分类并没有一个什么明确的标准,只要是在道理上能讲的通,怎么分类都是可以的,所以本文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在影片种类划分上而产生的歧异,就直接用了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这两种浅显易懂的称谓来区分二者的关系。
在过去我国一直把动画电影作为美术范畴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美术片”一名由此得出。虽然动画艺术在视觉元素中借鉴了好多美术上的东西,但是究其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一样也是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的一门艺术。动画电影所具有的这个本质特征恰恰就是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以动画艺术还是应该归纳在电影范畴内作研究并找寻其规律。然而动画电影在电影范畴中无疑又是极特殊的一份子,因为其在制作手段上与实拍电影迥然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的关系说成完全一样或完全不一样。我们得在“电影”这个大家庭下,来分析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这对本质相同外貌却迥然各异的亲兄弟。
To begin with, the class is like a big family in which every student,whether a boy or a girl, is a member. Therefore, it’s quite natural for girl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with boy students just like brothers and sisters. Besides, proper communication can smooth away mis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 friendship. Finally,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girls are able to help make up for the boys’ carelessness while boys are supposed to help girls solve some maths and physics problems.
However, there is always the other side to the coin. Too much and close staying-together may bring about negative effect (影响) for example falling in love, which may waste their time for study.
Anyway, as long as students can develop a proper attitude towar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boy students and girl students instead of going to extreme, positive effect will certainly be greater than negative effect.
从上文不难看出,英语议论文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主要有两大特点:
1.较多使用表达委婉语气的词语和句子
与英语说明文相比,英语议论文不仅需要说明自己的观点,还要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词语表达上除了客观之外,还必须注意委婉。在英语中,常用虚拟语气,以及让步状语从句和情态动词can, could, may, might, would, should等。
2. 使用有辩论、推理等含义的连接词和过渡词等词语结构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已很广泛,这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教学效应。而以电教媒体为手段将英文电影引入英语教学中,融视、听、说于一体,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生动、逼真的视觉冲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对于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词汇识记和辨别能力、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课堂教学中引入英语电影的可行性
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设为理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习者接触到大量具有实际意义,生动而又有所关联的信息,习得才能顺利进行。而Krashen情感过滤假设则要求教师营造一个学习者情感过滤低的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就会自然习得语言。他还说:开心阅读可以帮助你学习到英语方面很重要的东西。影视资料因为其自身所展现的情节的连续性和生动性,必然实现了学习者接触的是大量有实际意义并相关联的学习材料,同时有利于学习者放松心情,降低焦虑感,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高职英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保证了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使他们在语言交流上不存在大的障碍,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不仅包括语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仅靠语言是不够的,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们对异域文化背景的理解程度。而英语电影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作为英语教学的丰富资源,是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如果运用合理的话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其英语电影的欣赏能力,提高英语语言的模仿和表达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化,英文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其应用也将具有愈加广阔的前景。
二、影片要有选择性
既然播放英文电影是作为教学得辅助手段,那么在选择什么样的影片上老师就要做足文章。世界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已经有了一百多年历史,有浩如烟海的作品。但并非所有的英语电影、电视片都可以用于英语教学。在选择电影时,有些老师会走人误区,一是跟着感觉走,觉得自己看过的片子不错,就介绍给学生;二是跟着潮流走,一旦有新电影问世,便拿来为我所用;三是某些教师有大片情结,只要是大制作加特效和强烈视觉冲击的电影,就拿来放给学生看,完全不考虑播放英文电影的目的,这不但起不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还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师在选择影片时,不能仅仅只考虑电影的娱乐性,而应结合教材主题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英语实际水平,从教学目的、影片的思想性、多样性、教育性等方面考虑,选择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能够较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影片。例如,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高中时期由于升学的压力,注重的是应试教学,而对口语的重视程度不大,而且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英语发音不禁相同,那么大学第一学期的英语教学教学目标就应该定为改善学生的语音和语调,激发对英语口语的兴趣,老师就应该在授课的同时选择一些有着优美语音语调、轻松有趣、难度适中的对话的影片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过了语音语调这一关以后就可以选择一些情节曲折,文化底蕴比较高的,更具有欣赏价值的影片,电影作品中所传递的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信息及所能感受的中外文化差异的冲击,使得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增强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的人文精神和风土人情,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放映方式的合理性
二、文学经典阅读对英语专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多数学生认为英文经典阅读运用于生活的不多且对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作用不够明显,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英语文学原著经典中千姿百态的社会画卷,从方方面面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适当地了解这些社会文化知识,适当地感受这些社会文化环境的特色,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增长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文化印记对词汇、语句乃至整篇读物的影响,社会文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语言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这就好比自然环境对其中生物的影响一样与生俱来、不可磨灭。归纳起来文学经典阅读对英语专业能力有着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提升读、写等专业技能文学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相对狭窄的知识面,而且对促进学生读、写等专业技能也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发散式的阅读可以推动学生英语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超越自己知识范围的字词、句型和表达。在彻底弄清这些疑惑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便会对这些疑点有一定的掌握,学生会通过查阅工具书熟记一些生字词,通过摘抄等方式掌握一些地道的英文表达。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可以通过阅读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将优美的句型更好地运用于写作中,以此提升写作能力。读与写这些专业技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继而又可以更好地运用于阅读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文学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学经典阅读可以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平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著名的文学评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思维存在差异性。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对相同的情节提出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因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正因如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通过对文中细节的标注和思考、读后感的撰写,学生对文学经典独特的理解能够更好地体现其创造性思维。
(三)拓宽学生视野,加强文化差异概念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原著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社会文化体验,感受纷繁世事,领略异国风情,从而增强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感性认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能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应该对运用这门语言的国度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经典的过程,根据文章中所描写的独特行为方式对英语国家会有更深的了解。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与自己在母语中已获得的知识也会产生相应的比较,这会加强对文化差异这一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三、提升文学经典阅读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开放结构,只是一种意义的可能性,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意义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终完成。要求学生阅读原著,不仅是理解经典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需要。真诚地尊重经典,静心地阅读经典,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不仅培养读者的人格,而且提高其语言文字素养。这才是英语文学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质量,学生与老师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为此付出努力。
(一)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从分析调查问卷结果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英语经典文学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不能够保持经常阅读的良好习惯、认为所读名著对英语专业能力提升不够明显、感觉从阅读所获得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不多等等。“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不难发现,学生对英文文学经典阅读缺乏兴趣是导致英语学习现状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尽量选择可读性、趣味性较强的书籍,使学生读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同时应该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程度的专业能力来引荐不同难度的书籍,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学经典。此外,学生也要设立详尽的阅读目标,规划好阅读书目、阅读数量和阅读时间等。在确立好目标之后要付诸实践,克服种种困难,努力落实计划,使阅读英文文学经典真正成为一种兴趣爱好。
二、电子书包在各学科的应用方法
1.语文:读书园地,累积语言
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应用为中心,大量阅读。而电子书包为语言的阅读与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必读篇目、泛读篇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在电子书包上开设读书园地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可进行如下操作:
(1)各抒己见。
教师推荐值得阅读的同一主题或文体的篇目,大家自由阅读任何篇目,进行赏析或者批判。
(2)师生共读。
选择点击率最高的篇目进行师生共读,进行深度赏析。
(3)奖励阅读之星。
为了鼓励在读书园地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根据活动中的活跃度或者学生的推荐,推选出“推荐之星”(推荐篇目被选为师生共读篇目)、“阅读之星”(阅读篇目多)、“赏析之星”(赏析深入、透彻)。
2.英语:听说读写,全面贯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因为缺少实际应用的环境,所以经常会出现“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情况,但借助电子书包,可有效改变这一状况。
(1)改变作业形式,增加学生说的机会。
英语作业的传统形式一般是抄写单词,朗读预习等,但随着电子书包进入课堂后,学生逐渐掌握了录音、录像等操作。因此,教师可将作业形式改成“请读一读,说一说,并录下来”、“请演一演,并录下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充分说的机会。同时,让平时胆怯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现自己开口说英语的成果,这样也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实现从“开口对自己说”到“开口对大家说”的逐步过渡。
(2)自主听读,自我检测,避免滥竽充数。
电子书包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均衡的自主听读的机会。同时,在学生听读完后,教师应设置相应的题目检测其听读情况。这就避免了在集体听读中,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的情况。
3.数学:复习检测,即时反馈
学生做题的速度和掌握程度各不相同,但数学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全面掌控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均衡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但是,借助电子书包的数学题库中的即时反馈功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大部分的数学题都有量化的标准答案,教师可借助电子书包了解每道题的班级整体掌握情况,也可以关注到个别仍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再根据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辅导的方式。
2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贸易与传统操作进行比较
各大高校要想培养出更多的电子商务英语专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一定要对电子商务时代下对外贸易方式的发展进行掌握,能够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电子商务方面的技能,并把这些技能正确的应用到电子商务的环境当中。
2.1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贸易方式与传统操作方式进行对比从图1中可以体现出,在电子商务的大环境当中,国际贸易在其推广的方式上面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不但要熟悉并掌握以往国际贸易的推广技能,还得掌握并使用电子商务的技能对国际贸易进行有效的推广。
2.2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商务技能与传统操作技能进行对比从图2可以体现出,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商务技能与传统的操作技能是互相补充的。在电子商务的时代到来之后,高校电子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对这两种技能都要进行掌握,这样才有成为一名优秀的综合型对外贸易人才的可能性。
3在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
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对一些新型的技术比较关注、同时还喜欢去不断创新,比方说信息化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等等。学好英语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要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在之前,学校只是粉笔、黑板以及教科书等,对媒体的选择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媒体的类别逐渐增加。另外,从电子商务的具体特征来看,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教学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再也不只是简单的印刷性材料以及语音性材料,而是可以同时推进听、读、写、说多方面的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它的内容能够做到立体输入,同时它的互动性很强。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一般有两个比较独特之处:第一,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的内容,让其更加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学生一定会经常的使用计算机,利用计算机中的相关工具来对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对那些英语水平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新教学媒介的使用,可以不断的激发学生对电子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兴趣。
4网络教学在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与网络是分不开的,同时在电子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当中,老师也必须要使用网络。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来参加具体的专业实践活动,老师还可以利用博客、邮件以及其它聊天工具等方法来进行辅教学,把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案例以及一些学术性的论文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展示,这样就可以随时方便学生来进行阅读和学习。利用网络来解决学生一些课程上的问题,同时再利用网络的交互特性,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对专业课进行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和外面的环境进行主动沟通时,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利用网络的交互特性可以更好转换学生的角色,学生将是教室中的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另外,学生还能够按照自身的需求以及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具体内容。再加上大多数的电子商务技术是利用英语的形式来进行推广的,是否能够对这些成果进行快速的吸收和利用是评判电子商务人才具体能力的具体方法。电子商务是一种国际化的商务形式,因此,电子商务的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很高的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