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7 02:56: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护理学科研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Abstract】Theyoungchildscalpvenoustransfusionisthedepartmentofpediatricsnursesanitemtobemostbasicbutthemostimportantbasicskills,thedepartmentofpediatricsnurseinusualnursesinthework,notonlymusthavefullwarm,theselflesscompassionandtheintensesenseofresponsibility,moreoveralsomusthavetheexquisitetechnology,therichexperience,isgoodatsummarizingthemethodofwork,paysattentiontoyoungchild’spsychologytonurse.
【Keywords】Scalpvenipuncture;Venipuncture;Holdsbackthemethod;Thepsychologynurses1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1血管选择:小儿从出生~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从解剖位置方面讲,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
1.2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我科选用2根30W日光灯,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在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1.3针头的选择:对于出生到3岁的小儿,一般选用412~512号大小的头皮针,用2~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1.4进针手法: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
1.5针头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
1.6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握,我们掌握运用以下3点来进行操作:
1.6.1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
1.6.2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
1.6.3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2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2.1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2.2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
2.3固定胶布要牢固: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2.4注意按压方法。
2.4.1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
2.4.2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2.5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
2.6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3心理护理
3.1环境及氛围:我科护士均着淡粉色工作衣,头戴淡粉色燕帽,床单及窗帘为淡粉色碎花样,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
3.2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
4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4.1提高自身修养,理解家属心情: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因此,做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4.2克服急躁情绪,提高应变能力:护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沉着镇静,从容不迫,排除干扰,工作忙而不乱,尽力做到1次穿刺成功。
1应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法、利用模型教具教学、利用标
本教学、利用自身资源教学[1]
1.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常见的方法和手段,也是非常普及的一种教学形式,在眼科护理学教学中也是如此。比如眼球的解剖结构,典型的疾病图片能让学生一目了然。通过给学生看从网络上下载的图片、视频,使学生不但对眼球的解剖结构及眼病有一个“平面”上的初步认识,而且使一些护理操作更形象直观,使学生更易理解、记忆。
1.2利用模型教具教学
模型教具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工具,利用模型教具可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眼球模型可使学生对眼球解剖结构有一个立体认识,有利于学生立体思维的形成,提高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模型教具的应用是对理论知识教学的一种补充。例如利用眼球模型教具教授眼病知识,学生会很容易理解病变位置、病变形态,分析眼病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损害,思维会随着教师的引导进一步延伸。
1.3利用标本教学
这种方法多在眼球的解剖知识教学中应用,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具教学学生已对眼球有了大体了解,然后再在眼球标本上确认眼球各个解剖结构的位置及形态,再次观察病变时角膜、晶状体混浊的状态。接着让学生认识睫状体及脉络膜的位置、形态和颜色,进而理解它们的生理功能,尤其认识视网膜是白色透明的薄膜,而非模型、图片上的橘黄色。
1.4利用自身资源教学
上课前让学生互相对视或自己照镜子5分钟,仔细观察自己或同学的眼睛,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同学或自己眼睛上确认眼附属器及眼前段的解剖形态、位置,包括眼睑、结膜、泪小点、角膜、前房、虹膜、瞳孔、晶状体等。涉及眼表疾病时,如结膜炎,首先教会学生单手翻睑术(这是眼科护理不可缺少的一项操作),翻开同学的上下睑,确认睑结膜,在屈光不正同学的睑结膜上认识充血的状态,之后找到球结膜、穹隆结膜以及三者共同形成的结膜囊,同时可以直接教授学生滴眼药水和上眼药膏的方法。这样教学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角膜直接暴露于眼球最前端,容易发生炎症、外伤,要求学生必须确认角膜的位置,同时要求学生分析患者发生角膜炎时的视力情况、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及不良后果,教育学生珍爱自己的角膜。
1.5电视教学
电教资源是我校重要的教学资源,它所展示的护理操作和手术过程都是非常正规、标准的无菌操作,而且都是在临床上验证过的,是学生学习的模板。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手术过程视频,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术后护理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比如,讲到“白内障患者的护理”一节时,在学生观看完白内障囊内、囊外摘除手术的视频之后,让学生讨论这样的患者该如何护理,护理错误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避免教科书中枯燥的理论描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的检验和补充
2.1以实践为主的方法,如绘图、手工制作
2.1.1绘图
绘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笔者对学过的眼球解剖、房水循环及一些眼病如角膜炎、青光眼、白内障、屈光不正等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复习,让学生画出它们的解剖图、知识导图。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二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手工制作
因为我校学生大多数是女生,手工是她们的特长。采用手工制作模式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学习方式。可以选用任何废弃的塑料瓶、塑料袋等塑料制品来制作眼球模型,可以不严格限制解剖形态,让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制作的角膜上涂上牙膏、护手霜当作角膜炎模型,用凸起的塑料瓶底做成眼球的晶状体,在此基础上夹不同形状的纸作为白内障模型……这样的学习环境非常轻松,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会有成就感,再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许,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在学中玩、玩中学,效果非常好,学生非常喜欢,并且印象深。
2.2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方法,如病例分析法、讨论法等。
2.2.1病例分析
每次讲完一种眼病的护理,教师列举一个典型病例,要求学生分析。病例是医院完整的诊断、治疗、护理病例。首先学生自己分析病情,做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再对比医院规范的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这样做一是检验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既建立了临床思维,又了解了标准病历的书写程序。因此,病例分析教学搭建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的平台,让学生尽可能熟悉实际工作环境,为下一步的临床实习、工作打下了基础。
2.2.2自由提问
每堂课下课前,笔者总结本堂课所讲内容,然后留出5~10分钟时间供学生自由讨论或提问。他们会就自己或家人或朋友的一些眼病进行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做出诊断并提出护理措施。这个过程全体学生都在参与,能够根据真实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比单纯进行理论讲授更易于学生接受。
3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用一种方法,也可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借用现代教育工作者常说的一句话: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学内容,更要备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让他们学得更好,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白衣天使。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因此,教师也要以这样的原则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1.1选择实习基地护理学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规范化的实习基地对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护理人才非常重要。我院的实习基地必须是教学医院或规模较大、科室齐全、设备精良、患者较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二级甲等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便于学生就业,我院实践教学地点是由学校安排和自我联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我院严格按照学校《关于毕业实习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若干规定》进行实习点的审核把关。
1.2重视实习前教育在护生实习前,我院各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全方位对护生加强教育,着重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职业道德等教育。如开设护理伦理学、护士礼仪训练、沟通技巧、怎样当好实习生、如何撰写护理科研论文、如何防止医疗差错事故、如何防范临床医疗纠纷等专题讲座;召开实习前动员大会,组织学习学校“实习管理规定”,“实习计划与实纲”、“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实习医院简介”、邀请附属医院的优秀护士介绍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举办往届优秀实习生的经验报告会、实会、“做合格实习生”讨论会等,使护生消除紧张的情绪,对医院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有所了解,放下思想包袱,做好实习的充分准备,愉快地进入毕业实习。这些措施对护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1.3强化护生实习前的技能训练为了保证护理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各家实习医院都将对实习学生进行上岗前考核。为了让护生能够迅速适应临床实践。在我校实训中心对护生实习前进行66学时的强化技能培训。实训项目有:血压测定和记录、无菌技术基本操作、肌肉注射、静脉输液、铺床法、导尿术、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鼻导管吸氧法、鼻饲法、口腔护理、超声雾化疗法、生理反射检查法、肝脾触诊检查法、骨盆外测量、复苏术等。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准确与规范、动作的熟练速度、动作的协调性,强化“三查七对”、无菌观念等医疗护理制度。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必要时进行示范。最后进行逐项考核,合格者才能获得实习资格,进入临床实习。
2过程控制
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是事关整个护理教学教学的质量的关键环节,是重中之中的环节。护理学院领导就如何加强实习生管理多次开会研讨,制定了符合本院特点的管理办法。加强与临床各实习点联系是了解学生完成毕业实习情况,掌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改进完善理论教学的重要途径。
2.1与临床各实习点保持紧密联系,强化医院的教学意识,共同完成实践教学工作在学生进入实习点前由实向实习医院呈递我校《普通本专科生实习管理规定》、《实习计划与实纲》、《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实习学生名单,学校和医院就共同的责任要达成协议,合作制定出一系列临床学习环境的标准、轮转计划及考核标准,对护生的医德医风、工作纪律、护理知识及技能进行严格考核,从而为护生在临床学习阶段创造良好的条件。
2.2制定实习医院的巡查制度我院领导亲自带队,和教学管理人员及班主任一起到实习医院走访医教科、护理部,到科室对实习生进行检查和慰问。建立巡查记录本,记录各实习医院学生实习期间的出勤、表现情况和完成实践教学情况,包括在实习带教师生间的评价和出现的问题。因我院有大量在外地实习的学生,为了防止实习管理失控,我院对各散在实习医院通过、电话、个别实习点实地检查的形式进行跟踪检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确保外地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实习计划。
1.1忽视规章制度,法律意识淡薄在护理工作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单凭习惯和印象草草从事。护士在执行查对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执行,错抄、漏抄医嘱现象频发;交接班不认真,不执行床头交接班;抢救记录更没有按照规范书写,药品管理不符合制度要求等等,都是安全隐患。另外,护理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度不够,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对可能发生医疗事故缺乏预见性。
1.2没责任心,工作粗心大意护士对存在的危险性如患者跌倒、压疮、坠床、管道脱落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病人对这些危险事件意识不强。护士单独值班时,没有及时巡房,病人病情变化也没有定时去观察,缺乏谨慎独立精神。
1.3业务水平低,技术操作不熟练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特别是那些新进的实习护士,资历较低,护理技术实际操作达不到熟练规范的程度,一旦病情较多就手忙脚乱,出错率上升,延误病人的治疗。
1.4与患者缺乏沟通在护理过程中不注重人性化护理,没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他们的信息知道的是少之又少,病人也无法从护士口中了解自己的病情进展、需用药物以及治疗安排,甚至连主治医师的名字都无法得知。护士的解释工作不到位,特别是病人想查询账单时,没有与患者好好沟通,致使误解引发医疗纠纷。
2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人性化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是逐步消除护理安全隐患的有效模式。但这一全新护理模式的实施,又面临着护理队伍的整体管理和每个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问题。因此,要普及新的护理模式,还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2.1提高安全意识,增强法律知识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护理人员应该加大对护理法律知识的学习,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执业管理办法》、《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等与护理有关法律文件,要以病人为中心,依法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增强工作责任感,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护理人员。
2.2加强业务学习鼓励护士参加各种自考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护理部根据护士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程度的护理知识学习,对他们的操作技巧进行培训,并定期考核,给护士创造走出国门的机会,了解更多的国外先进知识。
2.3加强沟通,消除纠纷隐患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多与医生进行沟通,确保无误,一旦发现疑点、难点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联系,以保证医嘱的正确实施,最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同时护士与患者之间要经常沟通交流,拉近距离,让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在进行治疗护理时,对患者的提问耐心解答,同时认真做好入院宣教、用药指导、检查前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
2.4加强对护士素质培养,使护士言语,行为规范建立有效沟通,要将手术风险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尊重病人知情权,对手术,特殊检查治疗病人,向病人解释手术方式、效果、以及手术后可能会带来的并发症。
2.5加强护理文书书写严格按照各省医疗文书书写标准执行,特别是护理记录,做到记录真实准确,保证护理文书的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
2.6严格执行各种护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例如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级护理制度、晨间查房制度等。
2方法
通过设计案例、情景演练、临床见习、交流讨论4个环节进行体验式教学。
2.1设计案例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以临床实际工作为蓝本,选用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设计骨科护理教学案例,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并经过教研室集体讨论,确定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于授课前1~2周将案例与相关问题提供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利用图书馆、校园网、资料室查阅资料,做好课前准备。案例:患儿,男,10岁,因玩耍时不慎从高处坠落,伤及肘部,当时即感疼痛,查体可见肘部肿胀,活动受限,呈“S”样畸形,肘窝处可见皮下瘀斑,有反常活动及骨擦音和骨擦感,肘部三角关系正常。患儿既往体健,无传染性疾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等。患儿入院时测T:36.8℃,P:90次/分,R:21次/分,BP:92/60mmHg。X线检查可见肱骨髁以上1cm处发生骨折,骨折端移位。
问题:(1)根据以上案例,评估患儿疾病,并提出护理诊断。(2)提出鉴别诊断。(3)在搬运患儿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内容有哪些?(4)患儿若行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均要注意哪些方面,采取什么护理措施?
2.2情景演练在案例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情景演练。将学生分组,大约每10~15人为一组,每组安排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配组员各项任务,如扮演患者、汇总材料、制订护理计划、扮演护士等,根据案例中提出的问题逐项演练。授课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学生在演练中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2.3临床见习在学生情景演练结束之后,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时需要在临床一线更进一步地认识,一方面强化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得到正确的认识和真实的感受。因此,在情景演练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深入临床见习是十分重要的。与教学医院的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学生临床见习课程的安排,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教,带教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向学生讲解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和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2.4交流讨论学生经过资料收集、情景演练、临床见习之后,与刚拿到案例问题时有了许多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操作体验。这时,让所有学生坐在一起,与授课教师以及带教教师一起讨论案例问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应该注意些什么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课程结束,学生在课后完成学习报告,任课教师完成该次课程的教学总结。
2.5教学评价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分别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束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分析。
3讨论
3.1创设情景,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梁园园等认为体验的产生源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的切身感受。在骨科护理教学中,情景的设计和再现能够让学生更为真实、直观地感受到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的难点、风险以及形成对护理工作的职业态度,这些是教师运用语言所不能达到的。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设计案例—情景演练—临床见习—交流讨论4个环节,使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得到了真实的体验。同时,小组模式又激发了学生之间相互比拼、共同协作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有了质的变化,即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变成了策划。以学生为主体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它改变了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一、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关于课堂互动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从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从知识获得的哲学高度来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属性,关注互动发生的社会因素,强调语言学习首先发生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国外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二语课堂中师生互动能力的研究课题较广,大致概括为:1.学习者和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的表现;2.协商及反馈在交互活动中的促进作用;3)支架式帮助对学生交互能力培养的影响与作用等。受国外课堂互动话语分析的影响,我国于20世纪末期开始引入社会文化理论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课堂互动能力的培养。一些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运用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关注互动话语的知识共建功能及互动话语语言本身来探索提高师生课堂互动能力的模式,这也成为课堂互动研究的主要力量。我国目前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课堂互动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二语教学课堂互动策略研究;2.二语教学课堂互动模式研究;3.二语教学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社会文化理论的内涵及其启示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是Vygotsky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逐步建立的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性学习的结果,是文化与社会关系发展内化的结果。内化是社会调节的过程,由人际间活动和个体内部共同活动共同构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该理论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后,SAL研究领域对社会文化理论的兴趣日益增强,研究者们对语言习得与社会因素的关系更加关注,纷纷把社会文化理论引入SAL研究领域之中。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学习者通过他人调节,借助支架式帮助,完成学习任务,潜在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发展水平。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用语言与他人互相作用,进行文化与思想的交流。因此,外语教学要充分考虑外语课堂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课堂话语的支架式功能。因此,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发挥其中介者的调节作用,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内化。
三、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策略探究
1.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好的动机。英语课堂教学要提高互动活动水平,增强互动的趣味性。吸引所有学生包括英语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都乐于参加到英语课堂教学中,避免将课堂互动变成教师和英语优秀学生的秀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求学欲。
2.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在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大多被动的接受,教师主导一切,学生机械地听从。在互动课堂上,教师要首先转变其在课堂上的角色和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用爱心耐心真正地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从而有利于课堂上的互动教学。
3.建立积极的互动教学过程。
a.话题活动与引导性提问。在互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给学生一个话题,让他们充分互动讨论。然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与学生互动。针对课堂提问,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提问问题难易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给予学生时间思考,对于难一点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慢慢引导,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面子。
b.分组活动。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人数不少,因此,分组讨论活动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及平等参与的机会。分组的标准可以依不同的活动来定。例如,可以按照座位来分,也可以按照性别来分,也可以按照学习能力来分。每个小组成员在各自小组里与组员共同交流、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从而达到互动学习的目的。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护理学专业已提升为一级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护理创新人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中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增强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而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60%的学生来自基层及少数民族地区,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基层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层医疗事业迅速发展,但高端护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充实到临床及护理管理的岗位。本着“加强基础、突出素质、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原则[1],为了更好地实践我校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实施护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较满意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我校2004级、2005级、2006级五年制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共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龄19~23岁。
2.方法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研导师制针对性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体做法为:①选聘导师。由护理学院在学校专、兼职教师中选拔责任心强,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导师。并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学生公布。②选择导师。一般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对导师的了解自行选择导师,由每位导师确定带2~3名学生。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预防医学》《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小讲课等形式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识、护理科研概况、统计学基本知识、护理论文撰写方法等。④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由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科技活动。⑤到基层教学基地挂职锻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⑥科研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撰写科研立项标书,进行开题报告,由护理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获立项后带着课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由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监督实施课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安排2~4周时间撰写论文,由护理学院组织进行论文答辩、评分。
3.评价 ①科研立项:由护理学院组织科研开题报告,专家组从选题意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译文、课题完成量等七方面评价,答辩通过给予立项,不能通过者由导师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合格后给予立项。②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分、专家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比例为3∶2∶5;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实用性、创新性、论点论据、语言文字、参考文献、答辩情况等七方面进行评分,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85~89分为优良、80~84分为良好、60~79为分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1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150项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前三位顺位依次为:调查分析、临床护理观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术运用、护理管理和教学改革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2.课题完成情况 150名学生中有144名学生能按计划实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实施或完成课题而要求更改研究内容,并在导师指导下调整,最终能完成课题。
3.论文评价 论文评分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无不合格论文。见表2。
讨 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以知识创新为突出的特征,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离不开科研,科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加强护理研究、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张金萍等[2]认为21世纪的护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将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为对象开展预防、保健、社会服务等工作,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在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3]。我们通过实施导师制针对性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初步显现人才培养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护理本科生应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已是护理学界的共识,随着护理学科的提升,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成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护理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除历史原因外与队伍学科氛围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护理教育抓起。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4],但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则成为这些改革的中心环节[5]。当前我国护理博士生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我们通过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三届护理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达150项,从结果看到,虽然学生科研立项的内容比较局限,新颖性不够,45.33%为调查分析,新技术应用仅占5.33%;论文撰写的优秀率仅为7.33%,质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实践机会,科研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护理本科生学制五年,在校学习时间相当充裕,参加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的机会多。我们在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定期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病人、早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萌发探索及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导师因势利导地培养创新思维,为科研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本科生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检索-选题-立项-撰写科研标书-开题报告-实施课题-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经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说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科研论文书写的程序与要求,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民群众对护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常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临床需要的护士是医学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独立思考及临床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陈规,能不断创新的新型高级护理人才。而在欠发达地区对上述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如我校所处地域是全市总人口382.63万人,有12个县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底注册护士有4000多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只有1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临床一线,对本地区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非常紧迫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当前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时明显不够,如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护理研究》理论课为仅18学时,为了弥补不足我们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及假期的社会实践来补充,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既能节省学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阶段是培养的基础,护理本科生文化基础较好,具备有科学研究的潜质,学校如能正确引导,树立科研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对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经过亲身体验,从中感悟科学的严谨、伦理道德的重要,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策划者及护理教学管理者,应从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优势是:导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在直接参与导师课题实施,协助导师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录入等具体科研工作,有比较多的机会与导师沟通交流。实践证明,学生课题的水平,撰写论文的质量与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导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仅靠课堂中讲授学生是无法进行科研立项并实施的。因此,导师制能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处是少部分导师因教学、临床或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投入精力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完善。
总之,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6]。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学校、学生重视外,与临床带教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实习医院的科研环境有紧密切的联系,需要参与护理教学的各机构、部门、人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玲,杨培常,李 伟, 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张金萍,刘文庆,刘丽华,等.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9-90.
[3]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30-31.
[4]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3):214-215.
关键词 护理人员 护理科研 科研能力 相关因素
护理学科的发展有赖于护理科研的开展和成果的应用,其中护理科研被认为是护理学发展的基础[1],是护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体现,其水平代表了护理学科的发展水平,是推动护理事业进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2]。我国护理科研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护士起点低、高学历人才偏少,使护理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做好临床护理科研工作,是推动护理学发展及提高护理质量的必然因素[3]。为探讨银川地区护理科研现状及影响护理科研发展的因素,2012年12月-2013年3月对银川市所在3家三甲医院26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银川市3家三甲医院260名护士进行调查。纳入标准:①在银川地区三甲医院工作1年以上;②考取护士资格证;③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排除标准:①护龄≤1年;②休产假或外出进修;③问卷漏填项目≥5。
研究方法:①调查方法:调查者于2012年12月-2012年3月对银川市3家三甲医院在职护理人员发放问卷,现场发放问卷,不记名答卷,现场回收。②研究工具: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科研情况调查,刘瑞霜设计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4]。问卷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出生年月、性别、起始学历、最后学历、职称、职务、护龄。第2部分科研情况调查,包括:科研意愿、撰写论文情况、及情况等。第3部分采用刘瑞雪设计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由4个维度40个条目组成,4个维度分别是:计算机统计软件操作11个条目、论文写作9个条目、科研基础知识13个条目、统计学知识7个条目。问卷结果设置为“完全会或能”、“基本会或能”、“稍会或稍能”、“不会或不能”4个等级,给予3~0分的评定,总得分在0~40分的为低水平,40~80的为中水平,80~120的为高水平,所有条目得分越高,表明其科研能力水平越高。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性质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χ2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等。将P
结 果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8份,剔除不合格问卷8份,实际有效问卷260份,有效率87%。一般情况,见表1。
调查对象护理科研情况分析:在职护士科研情况描述性分析,见表2。
撰写论文及的比例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分析:撰写论文及的比例在年龄、性别、最后学历、职称、职务、护龄、科研意愿上有统计学意义;在起始学历上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护士科研能力状况:被调查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总得分全距范围在0~120之间,平均44.50±25.55。5.8%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处于高水平,51.5%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处于中等水平,42.7%处于低水平。
护士科研能力的多因素分析:以临床人员的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起始学历、最后学历、职称、职务、护龄)为自变量,以科研能力总分为应变量,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护士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归方程Y=-28.979+12.796X1+9.863X2+7.388X3+6.928X4,见表4。
关键词:基层护理管理者;科研能力;科研态度与认知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86-03
护理科研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护理科研能力是世界范围内护理专业所要面临的挑战。护士长是基层护理管理者,不仅要完成病区的护理质量管理、业务技术管理等工作,同时要参与护理科研工作,她们的科研能力的高低会对护理科研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护理基层管理者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等的调查,探讨其科研能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某三甲医院在职的基层护理管理者共62人。入选标准为从事护理管理工作1年以上,自愿参加本研究。
2.方法。①调查工具。采用自设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年龄、职称、学历,是否参与本科生毕业论文带教等;2)对科研工作的态度和认知情况调查,包括护理科研对护理学科、临床护理工作、护理质量的提高和对个人的作用等方面,有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5、重要=4、一般=3、不重要=2、非常不重要=1);3)对科研能力调查,包括选题、科研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统计分析、论文写作能力等12个条目,评分方法为完全掌握=3、基本掌握=2、没有掌握=1;4)制约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开展科研的因素,为多选题。②调查方法。说明本次调查的意义,取得被调查者同意,采用无记名形式发放问卷65份,回收65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实际有效问卷6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4%。③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分析采用χ±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
二、结果
1.基层护理管理者的基本情况见表1。
2.基层护理管理者的科研态度与认知和科研能力现状。对62名基层护理管理者调查,其对护理科研的态度与认知偏高,均分为4.12±0.48;科研能力偏低,均分为1.83±0.44,在科研能力项目中均值较高的为论文写作能力(2.05±0.59)、收集资料能力(1.90±0.62)、选题能力(1.89±0.60),较低的为科研设计能力(1.73±0.71)、统计分析能力(1.60±0.61)。①不同年龄、职称、学历、是否指导护生科研训练的基层护理管理者科研态度与认知情况的单因素分析见表2。
#:不同学历的基层护理管理者对护理科研态度与认知存在统计学差异,经过两两比较,本科与大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
#:不同职称的基层护理管理者在科研能力存在统计学差异,经过两两比较,主管护师与副主任及以上护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
3.制约基层护理管理者开展科研的主要因素见表4。
三、讨论
1.基层护理管理者的科研态度与认知情况现状。通过调查,护理管理者对护理科研在护理学科、临床护理工作、护理质量的提高和对个人的作用等方面都有较清晰的认识,均分在4分以上,与董旭婷[2]的调查结果相似,说明随着高等护理教育和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护理人员对护理科研的态度与认知均有很大的提高。
2.基层护理管理者的护理科研能力现状。科研能力是指掌握一些文献检索、科研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学方法及撰写论文的知识和技能。科研能力是衡量护理高级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基层护理管理者科研能力中等水平,均分在1.83,其中相对较好的能力为的为论文写作能力、收集资料能力、选题能力,较低的为科研设计能力、统计分析能力,这与王欣鹃[3]、赵梦遐[4]等的调查结果相似。
3.制约基层护理管理者从事护理科研的因素。通过调查发现,制约基层护理管理者从事护理科研最主要的原因为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83.3%),单位不够重视(85.5%),缺乏统计学知识(80.6%)),学科国内外发展不了解(79.0%),缺乏科研知识和能力(74.2%),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72.6%),与于荣辉[1]对临床护士科研现状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反应出我国目前临床护理科研的实际情况。因此,如何保证护理管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护理科研工作是医院管理者要想提高护理科研水平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护理管理者因为职务的因素,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促进科研工作的进行,因此加强护理管理人员护理科研能力的培训,重视护理人员科研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申报课题的机会等,都有利于基础护理管理者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工作,推动护理科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荣辉,丁炎明,朱赛楠.761名临床护士科研现状调查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12,12(6):47-49.
[2]董旭婷,赵梅,王维利等.安徽省护理管理者数量统计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护理管理,12,(1):34-37.
[3]王欣鹃,任蔚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科研能力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12,27(20):19-21.
1.1科研意识缺乏,科研目标模糊相比于综合医院,疗养院存在许多不利于开展科研的客观因素。同时,主观上部分护理人员对从事科研缺乏信心和热情,将科研工作视为“软指标”,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日常任务的“硬指标”上,思想不够重视。再加上当前疗养护理学科的科研目标模糊,没有明确的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疗养康复技术在国内仍处于初级阶段,知识结构有短板;大部分疗养院护士从业后未接受过疗养康复知识的系统培训,这些都是造成疗养院护理科研滞后的原因。
1.2科研力量薄弱,科研素质偏低
1.2.1缺乏健全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从护士长到护理部主任乃至疗养院领导的支持对疗养康复护理研究的开展及护理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具有关键性意义。目前,多数疗养院没有专职的护理科研管理人员,护理科研难以有序开展。
1.2.2护理管理者缺乏科研能力护理管理者的科研能力决定着一个群体护理研究的水平[3]。长期以来疗养院护理管理者对护理科研工作认识不足,科研管理意识不清,科研管理知识贫乏,对科研工作缺乏经常性检查、指导,尤其是缺乏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能力,致使科研管理工作表浅化、行政化,无法完成多学科协作和日益复杂的科研管理工作。
1.2.3人才使用不当,缺乏护理学科带头人缺乏对高职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护理人员沿袭论资排辈,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单调、重复的工作限制了护理人员发挥创意的空间,使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部分学历高的护士认为自己无用武之地,也挫伤了其科研的积极性,以致难以产生优秀的护理学科带头人。
1.2.4护理人才流失严重,整体科研素质偏低近年来,由于精简整编,部分高级护理人才流失,军队疗养院护理人才储备不足,结构没有形成梯队。目前疗养院大部分护理人员是近两年新招的非现役文职或合同制护士,对科研原理、科研程序与方法、科研设计、卫生统计学及文献检索等未进行系统的学习,科研知识匮乏,开展、识别和应用护理研究成果困难。个别本科毕业生,虽有一定科研理论知识,但缺乏临床实践,加之,当前护理院校招生“门坎”低而数量盲目增长,使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不相匹配。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整体素质不能满足专业需求,科研能力偏低。
1.3护理科研的资源不足护理科研需要人力、时间、信息、辅助设备及经费等条件的支持。大部分疗养院图书馆护理专业的藏书少,信息网络不发达,限制了护理人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文献资源,加之外语水平低,不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动态和科研前沿。
2主要对策
2.1成立护理科研管理机构,加强对科研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团队的交流与合作护理部可成立相应的护理科研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规范护理科研管理;设立护理科研基金,管理和协调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实施,对科研立项、选题、课题设计和论证以及论文的修改给予指导;组织举办科研学习班,帮助护理人员学习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负责护理科研活动中资料数据的检查和讲评。汇聚资源,创造护士开展护理研究的环境、条件和氛围。有计划地做好科研题目的分组、实施工作,建设好团队,提倡合作精神,以老带新、新老搭配,分工合作,相互促进和学习。
2.2提高科研意识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搞护理科研太深奥、护士搞不了或者不用搞的想法,扭转临床护士单纯机械执行医嘱的工作模式。科研思路可以从实践做起,从小题目做起,立足于护理观察,克服定势思维,在日常工作中寻找和挖掘科研题材;也可以从特色出发,注重疗养康复学、预防医学、心理疏导和健康管理等;或依托医疗科研的优势,参与医疗研究课题的子课题。
2.3培养科研能力各科室可以定期选择与疗养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具有借鉴意义的护理论文进行交流[4];定期将临床中发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论证、立题;由护理部组织年会,对护理人员的论题进行现场答辩,邀请有关资深专家进行现场讲评[5];护理部有计划地安排护理科研知识专题系列讲座,请专家针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实际收稿情况,设置有关护理科研课程,如科研基本理论、护理科研选题、护理文献检索、医学统计、护理论文写作、计算机的应用和专业英语等。同时,为了确保护理人员科研成果稳中有升,护理部每年规划完成一定的科研或论文任务,各护理组的完成情况直接与护理岗位评分、个人荣誉及奖励挂钩。
2.4加强科研人才的管理
2.4.1合理使用人才,加强对人才外流的管理对人才外流进行调控,军队疗养院要创造条件聘用和留住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并具有开拓精神的优秀人才,避免因转业、退休等因素造成人才断层;其次,构建疗养院自身的护理特色,创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给人才有发挥和发展的空间,增强其专业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再者,抓好护理继续教育,重视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建立优秀人才库,对确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中青年骨干进行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让她们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最后,要建立合理并富有竞争力的工资和奖励制度,促进年轻护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培养富有开创精神、懂实践、会科研的新一代疗养康复专科护理人才。
1护理研究生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护理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最高层次。由于长期依附于临床医学学科,导致其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自身学科特色,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科研水平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1.1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护理学在2011年已是一级学科,但未形成完善的二级、三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依然沿袭了临床学科的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课程数量较少,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同质化严重,同一门课程或不同课程间的内容相互重叠,缺乏针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问题解决的知识内容。多学科融合的拓展课程在师资、学时、整合力度等方面受到较大制约,难以满足护理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需求。
1.2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受社会高层次护理人才短缺的影响,部分院校护理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导师数量短时间内难以跟上人才培养规模的步伐,许多导师由其他临床学科“借用”过来,部分科班出身的研究生导师学历层次较低,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缺乏对护理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解和护理学术前沿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
1.3科研能力薄弱
护理学科研分为学术型和临床应用型研究2种,侧重于学术型研究的研究生因学科综合知识把握不到位,对学术型研究缺乏整体视野,学术创新性不足,总是徘徊在低水平层次的重复;侧重于临床应用型研究的研究生实践时间较短,受到选题和科研方法的限制,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较大限制。
2协同创新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协同创新是多个创新主体间通过相互配合和协同,围绕共同的目标,通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共同开展创新活动[2-4]。在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创新的主体为高校、医院社区、科研院所、政府和国际交流[5],各主体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对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通过校院协同、校所协同、校政协同、国际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创新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完善质量监控[6],促使人才、资源、信息和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7],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以构建协同创新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2.1校院协同,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校院协同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打造特色,实现合作共赢的有效手段。校院协同既包括学校内部护理学院与学校医学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等其他学科间跨学科导师聘任、资源共享、科研联合攻关、学生流转等,也包括学院与兄弟学校间、学院与各医院通过学生交换、师资交流、项目合作和教材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打破学院与学校内部其他学院、学院与医院间的行政壁垒,让不同院系、不同医院的人员共同参与到护理研究生同一课程或同一项目的建设与研究过程中,实现研究生学分互认、师资职称互聘,强强联合,提升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2.2校所协同,实现科教融合
科研院所包括各类护理学会、护理或医疗研究机构等,他们在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利用科研院所雄厚的资金,组建以项目为集结的科研团队,针对当前空巢及失能老人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循证护理等热点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转化,为护理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的平台,增强其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
2.3校政协同,实现创新主体的有效聚集
政府主要负责护理学科发展规划、相关政策制定、资源有效配置等,通过经济杠杆和法律法规对科研院所、医院和学校进行引导和支持。通过校政协同,可以针对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护理产业与市场以及护理保障制度等社会亟待破解的难题,充分利用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吸纳科研院所、医院和学校等创新主体有效聚集,快速形成创新团队,在对社会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研究中培养和锻炼护理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2.4扩大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近年来,在中华护理学会等组织的推动下,护理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交流的形式有多种,如互派专家讲学、互派交流生、师资进修及双语授课等。通过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特别是利用协同化网络信息平台,克服地域的限制,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广泛而密切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将先进的护理教学理念和护理技术引入到研究生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8],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协同创新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策略
3.1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2011年我校护理学专业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来,为了适应老龄化人口增加和专科护理的人才培养需求,共设置了老年护理研究、护理管理与护理教育研究、护理心理研究、临床护理研究、社区护理研究5个研究方向,根据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将研究生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和外国语等课程,主要由学校老师承担;学科基础课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科研思路与方法、病理生理学等课程,主要由基础医学院和护理学院共同承担;专业课包括当代护理理论与发展前沿、循证护理学、护理心理研究、老年护理研究等课程,由护理学院和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实践方案。形成了以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平台为基础的校院协同培养的课程体系模式。
3.2打造学院与临床相结合的师资团队
我校护理学专业与省立医院、千佛山医院等6家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基地共同制定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了校院联合的培养模式。每学期有计划安排部分院内导师到附属医院进修学习,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强化,掌握护理学临床发展新动态,学院还将从临床教学医院中聘请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业务能力出色的护理专家,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并对临床导师就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进行系统培训,以期将临床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最大限度缩小学生在校所学与临床实际的距离,更加贴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通过在医院遴选专业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导师与学院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强化学生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有利于临床导师科研、教学水平及学院导师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3.3构建远程教育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依托国际通用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教学资源共享、网络教学互动、教学管理等功能一体的教学管理平台,促进了学科和学生间的交流协作。依托该平台,学院开设了护理管理学、中医护理学、护理综合实训、急救护理学4门省级精品课程,每门课程均开设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在线视频课堂、课后练习、第二课堂、互动交流等栏目,护理学专业研究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水平、知识背景、时间安排灵活选修课程,特别是为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3.4强化实践教学
护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护理学专业科学学位研究生临床实习的时间一般为半年,在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临床实践主要包括公共科室轮转和专业方向科室实践,公共轮转包括了内科、外科及急救等护理学高层次人才必备的操作技能科室的轮转,专业方向科室实践需结合具体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进行专业实践,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我校护理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依托学院23所三级甲等实习基地,采取校院联合实践的方式,要求研究生既要在西医院实习,还要在中医院实习,以提高研究生中医特色临床护理技能。
3.5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
为保证护理研究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建立了适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机制,将质量控制从课堂授课扩展到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课程建设、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等整个主要教学环节,并对影响质量的学习者、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予以控制,以确保质量,形成了学校、医院、用人单位多方位监控的监控体系。护理研究生作为高层次护理人才,是未来护理事业的生力军,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着护理事业的发展前景。创建协同创新护理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人才、资源、信息和技术等创新要素在政府、医院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推动下有效聚集,打破学校与医院、政府、科研院所间的信息壁垒,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效提高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尹永田 陈莉军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陆,崔慧霞,张会君,等.护理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7):58-59.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3.
[3]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6-168.
[4].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01).
[5]颜军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