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11:49: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成本管理制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 概述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房地产业正从过去本地开发、粗放式经营等模式向资源集中化、产业规模化、专业集约化、异地扩张化转变。房地产企业的管控手段也发生着相应的深刻变化:集团化运作、人才队伍职业经理化和专业化,管理信息化等。因此为适应企业盈利空间变化及持续发展的需求,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成本管理体系是房地产企业的必然选择。
2 推行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2.1 定义和内涵
根据2015年6月的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20000.1-2014)中对“标准”(Standard)及“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的定义,结合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需求,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化即是通过制定和完善企业开发、运营全过程的各项成本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式化的制度文件和操作流程体系,包括投资融资管理制度、成本计划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变更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制度、甲供材料及甲控项目成本管理制度、成本档案管理制度、预算结算管理制度等。
2.2 意义与目的
对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化”,就是实施基于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适合企业实际情况、运营能力和市场需求的、可以进行重复运用的、独特的、相对固化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是房地产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明确成本管理目标、优化成本管理流程、降低成本管理费用,提高成本管理效益,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2.3 构建的原则
(1)适度合理。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受到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决策能力等现实情况和因素的限制,不同的企业对体系的定义、适用范围和程度具有个体差异,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应该“大干快上”,需要遵循适度合理的原则,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战略发展规划,详细规划,分步实施,及时反馈和改进。(2)全面整合。房地产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就是要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影响成本变化的全费用要素、参与成本管理的全部员工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成本管理制度体系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完善自身各层级、各方面和各阶段的系统整合,还需要和其他的管理制度体系(如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相协调,实现企业整个管理制度体系的组织整合和优化,以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协调统一,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3)统一规范。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制度需要成本管理标准的支撑。制度规章通常没有严格的格式要求,而管理标准是对管理流程、业务架构的“格式化”。即要遵循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形成内容标准、流程规范、职责明确的管理要素固化“标准”。(4)权责利相结合。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要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严格按照各个成本责任主体的职责,贯彻落实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即全体员工应享有与工作权限相关的成本开支权利,同时负有相应范围内的成本管理责任,分享对应的成本管理成果为企业实现利润的得益。通过规范不同岗位成本管理的工作职责和权限,才能做到责有所归、权有所属、利有所享,避免人员、部门推诿的情况,提高管理执行能力。
3 房地产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化系统工作程序
房地产成本管理制度体系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逐步开展。
3.1 设计策划阶段
为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化体系,首先要明确企业开展成本管理标准化的范围,以及最终要达到的成本管理目标。房地产企业管理层和成本管理人员要全面完整地了解管理制度、标准化的定义和内涵;分析评估企业成本管理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漏洞;预估制度化、标准化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作用和影响,决策是否需要进行制度化、标准化的成本管理;一旦决定实施,就要明确系统构建的标准和推进的方向。对于初次进行成本管理标准化应用的房地产企业,可以优先对生产成本管理,如对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成本档案管理等制度进行标准化应用,再对营销管理、费用管理等制进行标准化,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化标准体系。
3.2 部门试点阶段
部门试点是一个科学的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管理改进程序。在制度体系设计策划完成后,选取那些在企业成本管理流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成本管理问题较为突出的部门,如工程部、成本合约部、设计部等,进行制度标准模版的应用和工作流程的试点运行。通过试点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制度标准体系设计是否满足成本管理需求、工作流程是否运行顺畅、执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3.3 优化改进阶段
经过试点部门对制度标准体系的实施、修正和完善,初设标准体系已可基本适应企业成本管理需求。下一阶段可在企业范围内全面开展制度的推行和实施,同时保持对新出现问题和偏差的及时评估、反馈和优化。根据阶段性研究和运用,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实现成本管理系统业务流程的动态联动。
3.4 制度标准固化
标准固化阶段是对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实施情况的评估和总结,是要形成统一的制度体系,制定统一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流程,编制统一的标准文件,并进行模式和制度固定。
4 房地产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化的实施要点
4.1 强化企业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化的实施效果是由制度体系的实施者――全体员工对标准化的认识所决定的。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化实施落实的关键在于成本计划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集体认同,需要员工的有效执行,这就需要企业加强标准化制度的宣传,提高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成本管理制度落实。
4.2 平稳推进新旧制度体系的融合和过渡
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化不是对原有成本管理制度体系的推倒重来,也不是一味对标杆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体系的生搬硬套,而是在公司现有的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完善和改进整合。首先,要对国家、地方法律规范和通用制度标准的整理,积极完成制度标准的编制工作,努力将企业制度标准与国家先进成本管理制度标准接轨。其次,做好成本管理制度标准的实施宣贯与新旧制度的过渡。在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和外部相关单位的横向、纵向关系,根据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化体系。
4.3 完善管理制度配套机制
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化的顺利实施还需要相关配套机制的配合。房地产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化体系既要符合国家省市法律法规,围绕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各项需要,并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不断优化改进,形成科学合理发展的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化体系。一是要在匹配企业管控模式的基础上采用相适应的成本管理组织层级和架构;二是要基于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和目标规划不同层级的成本管理职责,明确责任体系,形成成本管理制度和细则;三是根据组织边界、业务分工,设计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和操作程序,提高成本管理的应用性;四是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及监督考核奖惩机制。
5 结束语
房地产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化最终目标是通过标准化流程和管理模式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和精细化的服务,实现企业的复制、扩张和发展。这一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制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但这只是基础,关键在执行标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真正转化为成果。
参考文献
在过去的长时间内,较多事业单位还在实施粗放型的预算编制,理财意识较为薄弱,还在实施较为落后的管理手段,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上也为加大重视力度。现阶段,已经开始对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细化了智能分工,过去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1.财务预算管理尚未实现统一,在收支管理上也没有实现较好的衔接
现阶段,各个事业单位间都在积极进行各项创收活动,单位的创收收入也有了一定提高,使单位资金的供求紧张矛盾得到了一定缓解。但因预算管理体制的限制,在事业单位的预算内外财务管理也尚未实现协调统一,在收支管理上也存在脱节的现象。其中包括:预算内外资金未实现统一;收入管理以及支出管理方面较为薄弱。
2.尚未健全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进行足够的认识,在处理问题的态度上也是应付了事,只有在遇到问题了才到财政部门进行核实,有较大的预算推行难度,就是因对预算编制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才导致财务决策的随意性较高,在财务的管理上也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使专项资金预算无法有效的执行,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就会导致单位间有严重的重钱轻物的思想,对财产物资管理较不重视,也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法规,给管理造成了许多困难。其中包括:相关手续尚未健全,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新增资产以及资产存量之间没有协调好;有较为严重的资产流失情况。
3.财务管理手段较为欠缺,资金使用率不高
现阶段,事业单位资产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资产类别以及品种,资产的更新换代周期也在不断的缩短,同时也需求将资产管理的手段以及方式进行更新,使其能够相互适应。但是现阶段的财政部门在管理事业单位资产上,仍属于报表管理阶段,也就是单位间的全部资产数据均以部门间以及单位间的资产报表汇总为基础,而对于其中的明细数据,各级财政部门就没有办法进行掌握。对于多数的基层单位资产数据来说,还停留在手工登记以及表格登记的手段,部分单位还未实施资产台账,没有实施现代化的管理。在区分资产类别上,各单位间也没有较好的统一,在名称的登记上也各不相同。
二、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的手段分析
1.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得以提高,使人们的依法理财观念得到加强
使财务管理以及工作人员能够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认识,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所了解,使相关人员将事业单位无财政可以管理的观念彻底打消,将财务管理制度较好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2.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强化,使财务管理力度加强
在事业单位中,需要将预算编制、执行以及评价相结合,并采取一定手段,使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职能没有重合的现象出现,将以往的对会计核算重视,而忽略财务管理的现象彻底改变,将以往对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职能都会转由结算中心负责的认识的偏差彻底改正。同时,还需做好宣传工作,使会计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而对财务管理的责任还需由单位本身进行负责。财务部门应该将单位的特点作为依据,科学分析、预测以及论证支出结构,使其得到一定优化,将以往掐头去尾的预算管理方式进行彻底的改变,对部门之间的编制预算应该保证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积极应用绩效编制手段。此外,还需将收支项目进行细化处理,将政府的收支分类改革措施进行一一落实,以使预算与实际情况能够符合。还需对部门的预算进行依法管理,按照一定计划实施组织收入以及支出,避免出现预算随意变更以及追加预算的行为。
3.对财务内控制度进行有效规范,使国有资产能够保值增值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某企业是一家集研发、生产、维修、销售为一体的矿机制修企业,年产值2亿元左右。2005年8月,该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该体系共有管理制度28项,覆盖7个管理科室和各生产车间;内容涉及制修产品成本控制的全过程;职能包括岗位规范、管理程序、过程控制、结果分析与审计考核;目的主要是对制修产品生产流程各环节成本运动的实物、信息流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运行中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重产值、轻利润,成本观念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奉行“产值论”。多年来,集团公司、厂两级承包经营均以产值、利润双重指标考核,且以前者为主,这就直接导致各级经营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以完成产值为根本目标,弱化了利润指标,忽视了成本管理;导致在生产中围绕产值相对较高的产品组织协调生产,脱离了市场导向;导致职工愿意干产值高、加工难度低的产品。直接造成生产与销售的脱钩,造成成本管理推不动、展不开,最终使企业效益受损。
二是体系中注重对生产成本的控制管理,忽视非生产成本的控制。企业成本是指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包括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其中:生产成本又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非生产成本分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类。体系以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中心,注重对生产成本的管理,但相对弱化了非生产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影响,如管理部门的管理环节、技术部门的设计环节以及供应销售部门的供销环节等。
(二)重成本控制,忽略成本计划管理。成本管理应由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两大系统组成,具体流程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二者之间计划是核心,控制是对计划实施的监督保证。体系只注重对成本控制环节的管理,但对成本计划环节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样会导致成本管理重帐面管理和事后算帐的局面,易出现账实不符,帐面成本不健全,成本信息失真等现象,而且由于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无法对成本进行量化考核。
(三)执行力不强,基础管理薄弱。主要表现为:对体系学习不到位,执行不坚决,相关管理制度滞后于体系的需要。应该说体系对制修产品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相应制定了明确的管理标准和要求,但体系运行运行以来,检查情况却并不乐观。相当数量的管理人员对体系条款不了解;个别部门和车间没有按照体系要求制定出本部门的成本管理制度,没有成本分析;工装管理等相关管理制度没有制定;工时定额仍然参照执行1972年的标准;业务接口不清晰,数据传递不顺畅……
二、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首先,建立企业成本计划管理制度。可有重点的选择部分制造产品根据历史资料、市场价格等因素或以现有内部核算价格为基础确定目标成本,编制产品成本计划;可单独对某一批次修理产品制定应变计划以及降低成本的措施计划。其次,对成本管理的内容重新界定,将非生产成本纳入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对设计、采购、生产、质量、管理、销售、财务等7个方面的费用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核算、控制。第三,在条件具备时,改变现有对车间的承包考核模式,增强成本管理意识,调动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针对检查情况,应该进一步制定和修订以下管理制度:
企业成本计划管理制度:将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编制纳入管理,制订制造产品的目标成本计划、修理产品的应变计划以及非生产部门的费用计划。
车间成本管理制度:以工作令为单元,对生产成本实行指标分解、过程控制和责任考核。
费用管理制度:对与产品生产过程没有直接联系的非生产成本进行定额管理与考核。
成本考核管理制度:对目标成本指标进行量化分解,制订成本考核指标,建立考核体系,明确经济责任,按期考核,严格奖惩兑现。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对记录成本信息的各类原始记录的填写、传递、归口管理,具体包括:设备使用记录、材料物资消耗记录、劳动记录、费用开支记录和产品生产记录等。
(二)强化成本的基础管理和日常管理。成本控制是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对成本的主体管理工作。成本控制作为一个管理环节,不仅促使实际成本符合成本目标、成本计划和定额,而且自始至终以改进工作为手段,以降低成本为目标。成本日常控制的重点,一是控制高于或低于废品率差异;二是控制计时工资的生产效益差异;三是控制材料、能源消耗量差异。
(三)认真开展成本分析工作。应定期开展成本分析工作,不断总结降低成本的经验,深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成本分析应以单位产品成本分析为重点,分析产品产量、质量变动对成本的影响,深入分析材料、能源消耗定额差异,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变动对成本的影响等。
(四)建立和完善成本考核机制。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管理的有效保证,针对检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体系执行不力,需要进一步加大成本考核的力度,但更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简洁合理、责任明确的目标成本责任考核机制。
虽然该企业成本管理还存在种种问题、面临各种困难,但成本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运行和不断完善必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从西方国家内部控制发展的历史看,除了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关键因素。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行政规定。目前,我国相关付率制度都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相关的规定或要求。如,2001年实施的《会计法》、《公司法》、《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化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等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打下了法制基础;为了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11月份,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细则》,财政部于2001年6月份,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些规范的和实施,对于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走向规范内部控制的开端,必将有力的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的建设
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应该设置的内部控制都已设置;另一方面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自终的控制。完整性是内部控制评价一般标准中首要的一条,也是其他一般标准的基础。若内部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应规范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权限
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和程序方法,并对处理各项业务的全过程或重要环节都规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分工负责;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内部规定管钱、管物、管帐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会计记录完整性和正确性;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操作。
(二)突出企业内部控制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审计准则的规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构成要素。控制环境是指一个单位对内部控制的一种氛围,即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扩大了控制范围,尤其是把管理当局对控制的态度和认识作为内部控制环境的首要内容,更加突出了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活因素,一方面,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企业必须重视对管理人员的选用,制定良好的用人政策,严格招聘程序,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自觉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内部控制实施与否的更为关键的因素。还有,确定企业管理者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制约关系,也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可能建立企业内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
(三)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及审核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由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三、建立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内部会计控制因制度本身及人为因素的制约,存在固有的局限,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还必须依赖于外部的监督。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政府部门监督、社会监督构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其中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就属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一)加大社会监督的鉴证、服务功能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评价企业信誉高低的标志,这就督促会计主体从自身利益和社会形象出发,自觉实施内部控制。会计事务所也要积极开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咨询工作,为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运行中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重产值、轻利润,成本观念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奉行“产值论”。多年来,集团公司、厂两级承包经营均以产值、利润双重指标考核,且以前者为主,这就直接导致各级经营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以完成产值为根本目标,弱化了利润指标,忽视了成本管理;导致在生产中围绕产值相对较高的产品组织协调生产,脱离了市场导向;导致职工愿意干产值高、加工难度低的产品。直接造成生产与销售的脱钩,造成成本管理推不动、展不开,最终使企业效益受损。
二是体系中注重对生产成本的控制管理,忽视非生产成本的控制。企业成本是指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包括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其中:生产成本又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非生产成本分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类。体系以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中心,注重对生产成本的管理,但相对弱化了非生产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影响,如管理部门的管理环节、技术部门的设计环节以及供应销售部门的供销环节等。
(二)重成本控制,忽略成本计划管理。成本管理应由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两大系统组成,具体流程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二者之间计划是核心,控制是对计划实施的监督保证。体系只注重对成本控制环节的管理,但对成本计划环节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样会导致成本管理重帐面管理和事后算帐的局面,易出现账实不符,帐面成本不健全,成本信息失真等现象,而且由于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无法对成本进行量化考核。
(三)执行力不强,基础管理薄弱。主要表现为:对体系学习不到位,执行不坚决,相关管理制度滞后于体系的需要。应该说体系对制修产品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相应制定了明确的管理标准和要求,但体系运行运行以来,检查情况却并不乐观。相当数量的管理人员对体系条款不了解;个别部门和车间没有按照体系要求制定出本部门的成本管理制度,没有成本分析;工装管理等相关管理制度没有制定;工时定额仍然参照执行1972年的标准;业务接口不清晰,数据传递不顺畅……
二、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首先,建立企业成本计划管理制度。可有重点的选择部分制造产品根据历史资料、市场价格等因素或以现有内部核算价格为基础确定目标成本,编制产品成本计划;可单独对某一批次修理产品制定应变计划以及降低成本的措施计划。其次,对成本管理的内容重新界定,将非生产成本纳入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对设计、采购、生产、质量、管理、销售、财务等7个方面的费用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核算、控制。第三,在条件具备时,改变现有对车间的承包考核模式,增强成本管理意识,调动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针对检查情况,应该进一步制定和修订以下管理制度:
企业成本计划管理制度:将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编制纳入管理,制订制造产品的目标成本计划、修理产品的应变计划以及非生产部门的费用计划。
车间成本管理制度:以工作令为单元,对生产成本实行指标分解、过程控制和责任考核。
费用管理制度:对与产品生产过程没有直接联系的非生产成本进行定额管理与考核。
成本考核管理制度:对目标成本指标进行量化分解,制订成本考核指标,建立考核体系,明确经济责任,按期考核,严格奖惩兑现。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对记录成本信息的各类原始记录的填写、传递、归口管理,具体包括:设备使用记录、材料物资消耗记录、劳动记录、费用开支记录和产品生产记录等。
(二)强化成本的基础管理和日常管理。成本控制是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对成本的主体管理工作。成本控制作为一个管理环节,不仅促使实际成本符合成本目标、成本计划和定额,而且自始至终以改进工作为手段,以降低成本为目标。成本日常控制的重点,一是控制高于或低于废品率差异;二是控制计时工资的生产效益差异;三是控制材料、能源消耗量差异。
引言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医院管理方面系列制度的总称,它的应用,能让医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医院改革的需求,让医院可以保障内部管理的水准还有自身运行的效率。在当前医改的形势下,公立医院需要通过组建专门的机构、积极探索医院改革、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制定成本核算管理办法、推行成本效益理念,才能做好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工作,并不断探索成本控制与优质服务的理想结合点,促使公立医院能在行业竞争中保障自身的竞争力。
1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及控制作用
公立医院在当前的医改形势下,不仅要面对医疗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还有医疗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多元性,迫使医院从扩张规模的粗放式路径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率的运营之道。做好成本的控制和核算工作,有利于建设节约型医院,在成本管理中应用“价值链”等优秀的管理理念,在成本的核算及控制内纳入医院的物力、财力及人力的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将医院的运行成本降低,实现借支降耗,让成本能被科学、合理的控制在理想范围中。其次,在成本的核算还有控制支持下,医院能获得控制医疗费用、科学定价医疗服务的关键依据和手段,让医院内部医疗服务具体价格得以有效完善[1]。公立医院实施成本核算的目的在于强化成本控制、保障服务质量,并且为主管部门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提供信息支持,在当前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下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医院应该利用成本的有效控制和核算,在让医疗服务的质量可以得到保障前提下,充分让服务成本降低。由此可见,成本的有效核算及控制对医疗服务实际定价、控制医疗费用等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及控制问题
2.1理念方面问题
现阶段,部分公立医院对于成本核算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成本控制意识不强,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加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进展缓慢,影响成本核算的效率和数据的可靠性,大大影响成本核算体系的运转,作为医院管理者,需重视成本核算和控制工作,它是衡量一个医院经营管理绩效、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方向标。
2.2方法方面问题
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医院对其业务活动中实际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分配,计算确定各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单位成本等,并向有关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的活动[2]。不同目的不同成本,成本核算方法各有不同。公立医院根据自身实际管理需要,针对成本核算对象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目前,成本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成本分类比较复杂,可按成本效益期间划分,也可按照成本归属划分,或者按是否可控划分。医院应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研究出与之管理理念契合的核算方法,正确分摊成本费用,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2.3基础方面问题
通过分析公立医院会计核算方面的制度分析可知,涉及成本范畴的,只粗略规范了基本的成本核算,仍无法和现代医院科学管理机制完全相匹配[3]。在实际成本核算及控制中,除了制度问题,各医院成本核算信息化程度不一,建设水准也参差不齐,在数据采集,计算分析等方面仍非常落后。成本核算系统需建立在财务人事、物资管理、门诊临床等各子系统融合的一体化管理平台,优化系统之间的接口处理和数据的统一标准,为构建成本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2.4职能效应问题
部分公立医院在内部管理中,未能构建完整的成本管理决策和监督机构,为此医院不能有效的开展约束内部成本管控方面活动,使得成本核算的各级职能效益无法凸显。医院各部门需明确其在成本管理中的职责和角色定位,落实好工作任务;结合成本分析数据及成本管理建议,确定医院成本控制方案,确定成本管理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
3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及控制方法
3.1引进先进工作理念
在现代医院管理的制度下,医院要想保障控制及核算成本工作的效果,便要确保医院和职工都能更重视控制及核算成本,培养控制和核算成本的正确理念[4]。医院需要将医疗改革实际路径当做核心,对有效的成本控制和核算理念进行探索,确保此理念能紧密结合于医院的财务具体制度,明确划分在成本的控制及核算活动中,各个人员的管理具体职责,以此对效益及成本彼此的关系合理完成梳理。而在对有效工作理念合理确定后,为梳理内部的良好意识,医院通过对OA、企业微信等平台广泛应用,对新型的工作理念积极宣传,确保各人员能充分掌握成本控制和核算的先进理念。
3.2使用恰当的工作方法
在公立医院,要让成本的控制及核算工作能被加强,医院需要从自身管理工作需求出发,找到与之发展规划相匹配的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方法。由此可见,医院应该拥有创新意识,能在内部管理中,因应不同情况,积极改良科室成本的核算及控制方式。选用恰当的工作方法,分析成本变动、成本差异及产生的原因,制定降低成本的措施,编制分析报告。健全成本分析指标体系,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通过对各类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及时反映医院的成本水平和经济管理现状。同时,医院可以利用预算管理,以事前角度对成本做好控制,结合绩效手段对成本进行控制,利用分析、评价及考核强化这一模式,以事后角度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结合成本控制及核算的多种方法,促使医院逐步完善成本管理的科学体系,努力实现医院成本最优化的目标。
3.3加强基础型的工作
对现代医院的管理制度分析可知,其中要求各个公立医院,需要重视内部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在基础工作上的问题,尤其重点关注数据的整理、收集及分类等工作方面的改进,并尝试在医院内部成立专门机构,为机构配备能力出众的职员,将内部信息化的建设做好,将医院在控制及核算成本中的基础工作做好做全。此外,在公立医院中,还应该将清产核资这一工作做好,对成本控制和核算的基础数据初步建立,仔细落实在购置医疗设备、建设医疗项目等涉及的内部财务分析,在确保存量资产被充分盘活基础上,对增量合理的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医院实物支出管理和控制,确保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
3.4精细化的流程控制
0 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作为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为项目的实施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改善了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方法,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对管理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经被广泛接受,应用于军事、工业、建筑等不同领域中。进度、质量和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本文就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做简要的探讨。
1 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因素。我们工程公司,工程进度是合同的主要条款,工程总的网络进度图是在充分分析技术方案以及工作量的基础上并结合合同工期制定的进度计划。进度计划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要对风险充分评估。
进度控制是动态的,随着环境、资源、投入等因素动态变化,因此需要按阶段监督检查并且相应调整;进度控制又是创新的,这是因为项目管理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所以既可以借鉴同类项目的进度计划和控制经验,又必须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控制;进度控制还是阶段性的,在项目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要制定详细的分计划,在每个阶段的实施过程和结束后,都要对其进行阶段性评价,以便确定或调整下一阶段乃至整个项目周期的进度安排。
影响进度管理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2)资金投入的不到位;(3)主要供应材料以及主体设备的供货周期和质量的影响;(4)设计变更造成的影响;(5)项目组的稳定以及项目组成员的能力。
那么为了完成进度控制,可以采用的方法措施有哪些呢:
(1)组织措施: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明确工作职责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将工作包充分分解。并且指定专门的计划经理负责实际进度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便监控和调整,给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需要制定下检查和上汇报的信息传递机制,还需要制定奖罚条例。同时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对影响项目进度的风险因素以及进度拖延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和估算,以减少项目在进度控制上的风险量乃至减少成本损失。
(3)资金保障:为保证工程按照进度实施,需要在合同中明确付款明细,适当增加激励条款。在项目实施阶段编制与总体进度计划相适应的资金需求计划以及资金支付计划,保证资金按照计划流入流出,这是项目实施的基本保障。
(4)工具措施: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保证所有记录文件要完整和真实,在此基础上通过挣值法、横道图比较法、S型曲线比较法、香蕉型曲线比较法、列表对比法等工具方法将经过整理的实际进度数据与计划进度数据相比较,从而发现是否出现偏差。如果偏差较小,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使矛盾得以解决,使进度回到原计划上;如果偏差较大,经过努力不能按原计划实施,则要考虑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即适当延长工期或者采取赶工等措施,但是这样都必然会增加成本。
2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围绕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影响工作质量的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进行控制,并对质量活动的成果进行分阶段验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不合格重复发生,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因此,质量控制应贯彻预防为主与检验把关相结合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的质量不只是产品的质量检验,而是项目整个生命周期这个过程的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主要是依赖于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以及质量改进所形成的质量管理系统来实现的。质量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资源条件与项目质量要求相适应。实施过程中既要保证产品质量,也要保证项目管理质量。所以要求质量部门要独立的、有效的行使职权,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1)质量计划:通过了解和分析项目的特点,确定项目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熟悉和掌握企业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根据项目组织结构的特点,把质量目标层层分解,按质量计划和工作包层层落实,一直落实到每个人。每一层次职责、权限、资源分配以及质量保证的措施都应该予以明确。
(2)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监督控制项目的实施,将项目的阶段性结果与事先确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存在的差距,并分析形成这一差距的原因。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选择控制对象;②选择需要监测的质量特性值;③确定规格标准,详细说明质量特性;④选定能准确测量该特性值的工具和方法;⑤进行实际测试并做好记录;⑥分析实际与标准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⑦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当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后,仍然要对过程进行监测,将过程保持在新的控制水平上。一旦出现新的影响因子,还需要测量并分析原因进行纠正,因此这7个步骤形成了一个封闭式流程,称为“反馈环”。
(3)质量保证:是指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质量达到标准,所必须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也可以说是为了提供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
(4)质量改进: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质量改进是消除系统性的问题,对现有的质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
综上,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发现质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再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进入新一轮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以不断获得质量管理的成效。
3 成本管理
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项目管理中又以成本管理为重中之重。项目成本管理是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对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计划、监控、调节和限制,把各种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成本管理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成本最低化原则。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满足合同要求和质量要求,也就是需要论证降低成本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变成可行;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能够达到合理最低成本的成本计划。
(2)动态管理与全面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动态成本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抓住核心部分和关键环节的中间成本控制,即在成本管理中要有所侧重,成本的投入不能平均主义。全面管理是指在成本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到影响整个企业成本的各个环节,不留成本管理的死角与漏洞。
伴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在2012年制定了新医院会计制度,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实施,对医院成本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医院是否能够真正的利用科学管理的手段,做好精细化成本核算,成为了医院管理的重点。就此,本论文结合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对医院成本管理的要求,针对医院成本管理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首先,确定适用范围。新医院会计制度适用于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等,但不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是因为各类医疗机构在社会职能定位、资金支持等方面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性。
其次,完善收支科目。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所体现的成本核算更加合理,能够适应药品零差价的发展方向,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的会计科目。并且规定了不再将药品支出和药品收入等项目单独性的列出,将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合并在一起,统称为医疗收入。规定了各项支出的范围和名称,加强了对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能够全方位的反映出医疗服务成本的状况。更适用于我国医院医疗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的实现了我国医院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工作。
最后,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在新的会计制度中指出了要求医院进行全面性的成本管理,要针对各项成本进行全面性的考察、针对其过程进行全面性的监督和控制。在核算范围上将医疗过程的各项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费用融入到核算内容中,针对各个核算对象实施责任分摊制度。与此同时,保障医院材料报表的真实性,将药品收入和医疗收入结合在一起,将其合并成医疗收入,将药品支出合并成医疗支出,从而完善新医院会计改革。
二、完善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策略
(一)完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
从医院本身的经营特点和医疗状况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实行部门负责人机制,完善医务、药剂、后勤、人力资源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体系,以成本控制和管理和核心,对各个部门实施分工合作,实现相互协作,实现全员覆盖各级科室的成本核算组织结构。不断的提升和完善成本管理的工作流程,使成本管理的工作流程更加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以提升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医院成本管理工作目标。
在全院进行成本绩效管理。在实施这项策略的过程中,需要广大同事的积极配合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医院成本管理的思想深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坚持医疗服务的成本效益原则,从而发挥出医院成本管理的优势,完善成本管理的相关规定,促进人员增加成本管理的控制意识。在健全组织结构的同时,充分调动员工的创作性和工作积极意识。
(二)将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
将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结合在一起,是完善成本管理制度的根本,能够有效的加强成本管理的效果和力度。成本核算管理工作能够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控制和监督,发现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其不足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改进,达到有效控制经营成本的目的。因此,在对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成本管理之后所存在的问题和控制手段,还应该在事前和事中进行合理的控制。就此,将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结合在一起,进行定期的检查,根据实际的支出情况进行预算调整。
(三)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评价体系
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评价体系能够提高医院绩效管理工作效率,提升医院成本管理力度。在进行构建成本核算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集合医院自身的请款,保障成本核算评价体系的实用性、有效性、合理性。这一项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将医院的业务通过规范化工作流程纳入到成本核算中,实现对医院全部经营业务活动成本的全方位控制盒管理,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四)加强成本控制
医院在采购医疗设备、定价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成本核算进行分析,发挥成本管理在决策中的指导作用,减少决策人员的主观性。通过成本核算的分析结构,准备把握和成本管理制度相关联的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合理性以及可行性。将成本控制到最低,实现成本最低化,服务最优化,质量最高化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下加强医院成本管理制度,监理健全的成本核算组织机构,完善成本核算评价体系,将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相结合,通过分析成本核算结果,强化成本控制。这一系类措施的提出,必然会提高医院成本管理的力度。从总体上改变医院成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为医院实现低成本,优服务,高质量的目的奠定了基础。
召回制度对的实质是给企业增加偶然性的巨额成本。一旦发生产品召回事件,生产厂商在一次召回事件中所发生的费用从数亿到数十亿美元不等。如以美国为例,克莱斯勒公司在1984年至1994年间生产的400万辆厢式车因门锁常无故打开问题进行的召回事件中,仅更换门锁零件的成本价值就达2亿美元。召回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成为召回制度下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它不但涉及到财务对召回事项发生后的确认、计量、报告,以及对以前损益的调整;而且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管理会计应该认真的一个新问题。
1.召回发生的小概率和召回成本的大金额之间的矛盾召回制度不同于一般的产品质量保证。由于召回发生的概率很小,在发生前很难对它可能影响的范围、金额作出合理估计。一旦发生产品召回,制造厂商的损益将受到重大影响。
2.召回成本的发生时间和核算时间的不一致性非常明显统计资料显示,从1969年建立召回制度以来,到1997年,日本运输省共收到召回申请1186件,召回汽车总数累计2613万辆,其中94%为国产车。对日本国产车进行的表明,由设计造成的缺陷占55%,由制造造成的缺陷占45%。可见,召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产品在设计和生产阶段的失误所造成的缺陷,与销售阶段几乎没有关系。因此,按照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把召回的成本归结于销售阶段是不对的,因为它不利于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成本责任的明晰。
3.定价基础的矛盾
传统的产品定价成本基础是产品制造成本。实行召回制度的产品一旦发生召回,召回成本巨大,而且是在价格已经制定并执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发生的。从召回角度来看,传统的产品定价成本基础不能产生足以补偿召回成本的适当价格。
其根本原因就是传统成本管理以制造成本为对象,只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或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制造成本当然也就不可能覆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或整个产品价值键的全部成本,也就不能成为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或整个产品价值链的全部成本的代表。正确认识和理解召回成本,必须了解和利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和产品价值链等新概念。
二、召回成本管理的新——价值键
1.价值链与成本管理
价值键是指一系列企业职能按照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增值的顺序所形成的一个链条。价值链上的企业职能划分为六种,即: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营销、配送和售后服务。价值链成本分析方法从战略的高度,把企业活动按职能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根据成本动因把企业发生的成本归集到每一个职能活动中,从而能够从宏观角度有效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产品的价值是企业多项职能发挥作用而产生的,每个职能发挥作用时必然会发生成本,各个阶段发生的成本对产品价值有贡献。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是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发生的所有成本,包括研究与开发成本、设计成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配送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在价值链成本核算中,企业产品总成本由发生在各个职能上的成本组成。因此,对每一职能成本的控制都将影响到产品的最终成本。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已经不能只是着眼于产品生产阶段,而应该从整个过程中出发,从战略的角度做好成本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对产品每个环节发生的成本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可以更好地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同时,采用价值键分析法可以通过对不同企业之间成本的比较,找出企业之间存在成本差异的原因,可以很清晰地发现自己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存在优势和不足的环节,对于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效率,针对性地挖掘潜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价值链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战略管理手段,其作用不仅体现在成本管理上,而且对企业的决策、绩效考核等其他方面的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价值链核算方法在召回制度背景下的分析
(1)召回成本的形式和实质
在形式上,召回成本属于售后服务成本。但是,实质上,召回成本是研究与开发、设计和制造阶段的失误所产生的代价,从根本上讲是研究与开发成本、设计成本或制造成本。
(2)实质重于形式
根据召回制度的法律背景和实际发生召回事件的原因分析,企业召回产品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设计阶段或制造阶段的失误,因此,召回产品发生的成本按照价值链分析方法应该计提和归集于设计阶段或生产阶段,而不是销售阶段。所以,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应该重新考虑设计和生产两种职能上发生的成本问题,对这两种职能应承担的召回成本要做出合理的估计与分配。只有这样,才能责任清晰,对以后的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一项产品一旦设计定型,其锁入成本就已确立,如果设计中存在缺陷而又没有及时发现,企业的损失会更严重。当然,对于零配件供应阶段和制造阶段的管理也同样重要。
三、产品生命周期预期成本
与价值链成本密切相连的一个概念是产品生命周期预期成本,产品生命周期预期成本是从产品最初的研制开发到市场上撤消客户服务期间发生的全部预期成本,召回成本是其中之一。在核定产品生命周期预算成本时,一定要考虑召回的可能性及其预测成本。
在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下,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是比较粗放的,一方面有的医院缺乏整体成本控制观念,过分看重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忽略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另一方面有的医院过分看重经济效益指标,没有很好地兼顾公益性指标,导致医院的财务成本核算很难体现出真实、有用、完整、可靠的会计成本信息,甚至影响了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医院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所以各医院要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研究,尽快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实现新、旧财务成本管理体制的对接。
1 新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成本管理提出的要求
1.1 确定适用范围,完善收支科目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会计制度适用综合性医院、专科性医院以及门诊部等公立性的医院,但是这并没有涵盖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基层医疗单位,这主要是由不同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政策支持等条件决定的,所以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基层单位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会计制度》。具体到收支科目上,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成本核算的要求显然更加完善,也相对合理,很好地适应了医院成本管理的新要求、新方向,如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的会计科目,“药品支出”“药品收入”科目不再单独列出,将“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科目合并为“医疗收入”,这显然更加适应医院药品零差价的发展方向[1]。同时,在具体的支出范围上,与旧会计制度相比,增加了科教项目、应付福利费、累计折旧等科目,也出现了部门会计科目的合并等情况,使医院的成本管理与绩效考核变得更加合理 [2]。
1.2 树立全面成本管理和精细化管理观念
由于医院的日常运营和管理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方面的管理内容,所以其财务成本管理是系统的、复杂的,各医院只有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研究与学习,树立起全面的财务成本控制与管理意识,对医院涉及到的各个成本管理项目才能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考核,加强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实施全过程控制与管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和资源消耗。同时,在对医院的成本内容进行核算时,医院一定要树立精细化管理观念,严格执行新会计制度的各项规定,从而使财务成本控制工作更加精细。例如,在新会计制度中,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呈报时间、呈报周期、市场估价、折旧等细节问题,人力资源成本的考核问题等,都做出了一些新规定,需要对传统的成本考核与管理方式进行转变,具体的管理办法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更好地体现成本控制的作用和效能,否则容易造成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的失真问题[3]。
1.3 确定科学的成本管理办法
伴随着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在很多环节必须结合制度变化确定新的、更加科学的成本管理办法,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证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由于患者就医需求与医院服务能力之间的差异,或者因为医务人员的工作失误等问题,近年来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疗诉讼、医疗赔偿等成本支出已经司空见惯。但传统的医院处理方式是将这部分成本支出化归“预计负债”项目,却没有具体的解释,具有很多的争议之处,所以需要医院结合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因医疗诉讼、医疗赔偿而导致的财务风险和不固定的成本支出进行专项管理和风险规避。
2 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的有效对策
2.1 健全并完善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组织机构
医院传统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基本都是交由财务部门及其会计人员负责,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以及相互监督等效果不好,没有呈现出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管理的良好局面。因此,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医院应有必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需要,对固有的财务成本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健全和完善。首先,医院必须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各个部门在财务成本控制与管理上的具体职责,然后由各个部门再下放到个人,将医院的每个职工都纳入到医院的财务成本控制工作中来。其次,医院的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仅仅依靠财务部门还相对欠缺,医院还需要加强财务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后勤部门、医务部门、药房、工会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提高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并且做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形成覆盖全院各级科室的成本核算组织结构[4]。再次,对于医院财务成本的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能够结合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变化,对原有的财务成本控制制度进行调整,确定更高层次的成本管理目标,优化财务工作流程,促使医院财务成本控制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2.2 健全财务成本核算的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医院财务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上的变化,各个医院的成本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建立起适应新会计制度的、切实可行的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给医院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同时,医院财务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的健全与完善,需要结合医院的每一项工作业务流程,做到对医院各项业务工作的全程控制,切实有效地降低医院的整体运行成本。此外,医院在制定成本核算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从医院的实际经营情况出发,必须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医院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成本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的日常运营与发展,切实保障和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
2.3 注重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新会计制度下的医院财务成本管理,不仅需要医院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成本管理制度,明确成本核算项目的对象、目标与方法,增强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还需要医院注重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成本管理效果[5]。在医院传统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中,主要是依靠事中核算和事后核算手段,没有真正发挥出事前预算在医院财务成本控制与管理上的作用与职能。注重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是新会计制度背景下医院实施成本预算管理的必要基础,将会对医院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工作业务流程的优化形成有效促进。因此,医院要结合自身经营与管理的实际,充分发挥事前预算在成本监督与控制上的作用,及时查找医院各个业务项目成本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算调整。
2.4 加强财务成本核算信息的分析与运用
医院财务成本的核算信息,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医院的成本支出、经济效益等问题,还可以成为制定经济决策和运营管理模式的重要决策依据,需要医院具备核算信息的分析与运用意识,将成本核算结果积极应用于医院的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投资决策等环节,进一步调动医院各个部门、科室以及医务人员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医院在开展重大新项目、大型医疗设备采购时,可以在定价过程中应用成本核算结果分析来指导决策,而不是一味依靠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传统经验,避免经济支出上的盲目性、主观性,真正发挥出成本管理在决策中的借鉴功能和指导作用。同时,为了提高医院财务成本信息分析、运用的效率,医院还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与成本管理进行有机结合。这是因为医院的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健全的信息化系统作为基础,原先手工记账与核算的方式效率太低,一些相对落后的财务软件兼容性较差,所以医院需要结合新会计制度的要求来构建全新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一步完善成本计划、预算、执行、控制、评价等系统功能,为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 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核算频率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院在贯彻和落实新会计制度的过程中,要重视信息化处理技术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提高医院的财务成本管理效率。对此,医院要结合自身财务成本管理的现实要求,及时更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借助财务ERP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强财务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工作,保证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精确度和高效率。
3.2 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
在新会计制度环境下,必然要求医院的财务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新医院会计制度相适应,及时转变和完善自身的会计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使自身的职业素质能够与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相匹配。对此,医院必须采取措施,促使财务会计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一方面,要结合财务成本管理的需要,加大优秀财务人才的招募与培训工作,作为新会计制度以及成本管理制度执行的“先锋”;另一方面,医院应当为财务会计人员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财务管理人员及时学习最新的会计理念,熟知最新的会计制度规定,促进理论水平、业务职能和职业道德水准的有效提升。
3.3 注重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的安全性
对于医院来说,新会计制度环境下的财务成本管理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渐改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上的疏忽与漏洞,尤其是容易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财务成本损失,导致医院决策失误。因此,在新会计制度环境下,医院必须增强财务成本管理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严格执行信息网络环境下和新会计制度环境下医院财务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相关要求,树立起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财务成本控制与管理意识,加强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实现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快速处理,提高安全性。
3.4 加强内部考核,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医院财务部门在实施新会计制度时,还必须积极完善内部评审体系,注重新会计制度贯彻落实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工作,强化财务部门的内部稽核职能,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医院在过渡期可能出现的管理失误,切实增强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4 结语
随着国内公共医疗卫生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医院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极为深刻变化,在原有财务制度不适应医改要求的情况下,我国于2011年7月1日在试点城市施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现各地市全面覆盖。新制度对于医院在新形势下的医疗实践中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科学制定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切实完善相关的财政补偿制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所以,潜心研读新的财务制度,探求新形势下如何使医院成本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是目前极为重要的课题。
一、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有助于医改的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步步推进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对国内各大小医院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全新要求。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应加强医院的成本管理,对医疗服务工作的效率实现科学考评。相关的行政管理单位也不断要求医院要响应改革的要求,切实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广大患者服务。因为成本是服务价格制定的重要依据,只有真实核算出医疗服务的成本,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才有助于进一步健全政府的社会医疗补偿机制、才有助于进行深化医改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
(二)有助于提升医院内部运营效率
加强成本管理,实施成本核算可以帮助相关决策人员掌握医院人、物、财的配置现状,合理确定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加强成本管理,实施成本核算能够促进医院建立相对合理的绩效体系,加强对于各单位的考核管理工作。因为在设备、人员环境相当的情况下,一所医院最核心的竞争力将最终体现在科学的管理体系方面,所以在实施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开展成本分析、加强成本控制,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才能够从根本上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院内部的运营效率。
(三)有助于提升医院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已经指出:“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由此可见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在为社会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的同时,还担负有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医疗政策的责任。在当前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医院要想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就一定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利用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建立院方经济效益与医院所有员工的工作效率、设备的使用率紧密结合的机制,进而有效反映医院的服务成效与经济收益。在医疗成本降低,服务质量上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医院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在新制度下医院如何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新《医院财务制度》第一次把成本管理纳入其中,并将设单章予以阐述,客观体现在当前医疗机构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该制度明确规定了成本管理工作的目标、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包括的范围、成本分摊的流程等等,进一步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该类规定将非常有利于各医疗机构提高自身成本核算与控制能力,有利于自身科学化运行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当然,成本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会涉及到医院的所有部门与人员,所以全体医疗体系人员的共同协作。
(一)决策者带头,加强宣传,全体工作人员积极配合
成本管理工作会涉及到医院各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而且医疗成本核算触及的是各方的经济利益,所以作为医院的决策者在充分认识到成本核算在医院运营中的重要作用的前提下,一定要起到带到作用,着力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充分通过各级会议、板报、多媒体、报刊等多种途径开展积极动员,让广大职工认识到开展成本核算、实施成本管理的最终效果将与各自的利益紧密相关,争取全体工作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成本管理的成功实施。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完成具体工作重要保障,所以,各大医院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体系。如成本核算可以实行院长负责制,由医院财务部门领导负责,医院后勤、人事、药剂、工会等各个单位协同分工合作,构建院、科全覆盖的管理体系,为医院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建立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规范
在建立完善机构体系的基础上,各大医院还须进一步制定健全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制度与规范。在调查全体工作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符合本院实际、具备可操作性的医疗成本、项目成本计算的操作规范,为院方顺利开展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四)建立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各大医院可以新财务制度为基础,建立综合会计电算化的成本核算数据信息平台,并将之与医院的物流、收入等系统相连接,建立综合的信息管理中心,有效综合各类信息同时,实施全面的成本计划、预测、控制、考核、分析、评价,提升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的效率,也便于决策者实时掌握医院运营状况,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
三、结束语
新《医院财务制度》的执行完善了医院成本核算理论,使各地医院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使未来患者以相对较低的费用获得较好的医疗服务有望成为可能,使医改的进一步深化获得了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徐华.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