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4 21:23: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物安全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物安全管理

篇1

【关键词】检验科 生物 安全 管理 措施

一 检验科生物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客观因素: 多数医院检验科业务面积不足,工作室布局不够合理,有的医院检验科尚未独立成单元,还是半开放的工作环境,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划分不明确,各区域之间缺乏明显的隔离屏障。有时甚至出现生活区与工作区不分的现象,而且有些检验科室布局不合理,通风不良,更增加了感染的发生几率。

1.2 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培训不足,虽然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专门成立了医院控制感染办公室,加大对医院生物安全管理的力度,但是各级医院将感染防治重心放在了对临床一线科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管理上,对于医院检验科等科室的监管力度却不够,较少组织医院控制感染管理方面的学习。从而导致一些医院的检验科不能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处理;不能对受污染的试验台和地面进行及时的消毒;检测后的废弃标本随意放置;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随意丢弃;在对含标本的试管或容器进行离心或振荡操作前未予以严格封盖,导致标本外溢污染机器;检验人员在操作前未按要求对手部进行消毒或彻底清洗手部等。二是对其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有的医院由于经费有限,为了减少成本,对医疗废弃物、废水、医疗垃圾处理设施投入不足,或工作人员缺乏感染知识,存在着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不清,使得有的检验科的医疗废弃物未能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妥善处理。

二 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环境建设: 要争取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根据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需要,改善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建立合理的实验室功能区和服务流程,使其设计布局更加合理。购入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消毒设备,如: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移动紫外线消毒器、熏箱等,同时配备喷淋设备和洗眼设备,遇到职业暴露时可以及时进行应急处理。洗手池安装感应水龙头或脚踏式水龙头,可减少工作人员交叉感染。

2.2 加强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及培训:组织科室人员学习《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以及《消毒技术规范》等;对新职工、进修生或实习生进行全面的培训学习,强化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务必严格落实上述规章制度。对检验室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照射消毒,1h/d,对检验室地面进行每日常规消毒;各种物体表面在每日工作开始前及结束后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检验室的显微镜、微量加样器、电子移液器等物品以及计算机、电话灯办公用品均须定期进行消毒液的擦拭消毒。

2.3 严格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处理,使其无害化。做到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分别用防渗漏的黄色有标志的垃圾袋和黑色垃圾袋收集后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采血针头、刀片等锐器放入利器盒存放,当达到其容量的3/4时予以更换。检验后的废弃标本在出检验科前必须进行化学消毒剂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才能交由有关人员带离科室,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三 结束语

加强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也直接影响到科室的工作实力,甚至整个医院的医疗安全。因此,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及防护工作,制订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建立标准化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检验人员的防护意识已成为检验人员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微生物检验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与实施[1],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日益繁重。但安全问题仍是工作中的重点[3]。由于微生物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微生物实验室要接触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指示剂所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

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中,检验生产检品时的微生物感染预防问题;微生物培养物污染环境问题;微生物菌种安全保藏问题;生物指示剂保管问题;微生物废弃物处理问题等,是噬待实验室管理人员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工作及管理经验,认为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验室人员管理是基层微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

在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4]。只有保证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对生物安全设备良好操作和使用,才能保证在检验生产检品时微生物感染预防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基层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工作。

1.1强化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知识

定期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对新进人员也要进行相关安全方面的培训,保证实验室人员掌握个人防护、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消毒与灭菌、菌种保藏、生物指示剂保管与使用、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建立培训档案。全面提高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工作的认识水平。

2.规范的消毒与灭菌是保障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

基层实验室由于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检验工作,加之品种丰富,产生的微生物培养物也日以增多。因此必须对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废物进行灭菌处理,才能作为普通废物处理,对操作中可能产生的迸溅或泄漏,必须通过消毒处理,以达到对操作人员的保护,每次实验后,要按照实验室卫生消毒规范进行消毒处理。

2.1实验室消毒实验室空气消毒可采取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另外每周安排进行一次臭氧杀菌;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可采用配制一定浓度的酸酚或碱酚消毒剂进行擦拭。

2.2生物安全柜消毒每次进行实验前后用75%酒精擦拭工作台面,四周及玻璃挡板内外侧等部位来消毒。

2.3仪器消毒制备菌液使用的移液枪、移液吸头、离心机等在使用前后都应进行消毒,灭菌。

2.4其他一般的实验器材采用压力蒸汽和干热灭菌消毒,实验人员每次使用后要消毒灭菌。实验后要及时对使用的实验台面和有关仪器设备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严禁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保持洁净气流不受干扰。

3.落实好微生物菌种保藏及生物指示剂管理制度

实验菌种是生产单位微生物检验部门的重要生产资源,故而它是细菌工作中不可缺少而又具有传染性的生物学因子。为了保证安全,对菌种必须妥善保存和保管。

生物指示剂作为产品工艺验证的实验用品,因含有耐热芽孢细菌,故其管理方法应与菌种管理一致。

4.实验室废弃物管理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切实安全的处理感染性废弃物,必须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种类,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从而保证对实验室感染和周围环境影响的控制[5]。

由于生物实验室感染性废弃物属于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2]规范废弃物处置,防止感染发生。

4.1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1)实验过程中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应弃置于专用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收集容器。

(2)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液体感染性废弃物应放在硬质、防漏且耐高温高压的,有标识的专用容器中,对于产生的损伤性废物,应弃于耐扎容器内。

4.2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

在实验室内所有弃置的废弃物,从实验室取走之前,应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使其达到生物安全。其灭菌处理的效果要经过验证,废弃物应按规定统一存放、统一处理。

5结语

基层微生物实验室是检验部门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对生产的药品提供质量的保证,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及实验之后的物品处理中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条例,加强对菌种、生物指示剂及仪器设备的管理,才能确保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保障生产企业的顺利生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

篇3

实验动物作为实验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1],在欧美、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都有着50年以上长足的发展,实验动物硬件条件和行业管理规范也已经非常完善,具备先进的微生物检测和控制水平,实验动物质量也越来越高,比如啮齿类动物都已普及到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free,SPF)级[2]。我国从1988年国家科委《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来,也逐渐建立了法制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管理体制[3]。尤其是近10年来,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出来,与国外发达国家逐渐饱和并略有降低的实验动物使用量趋势不同的是,我国实验动物使用量成倍增长,高校与科研院所、医药企业都相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实验动物设施,设施规模、硬件配备都已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肩。随着设施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也迅速增加,而实验动物的饲养方式,尤其是啮齿类实验动物,大多是以高度密集化的方式进行饲养和动物实验,如采用独立通气式笼具(individualventilatedcages,IVC)使得单位空间饲养量比常规饲养方式提高了近两倍。在我国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的种类、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实验动物标准和质量也在逐渐提高[4]。实验动物生产供应专业化、规模化也迅速发展。但与之相应的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手段、检测水平以及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在啮齿类实验动物使用质量还一直停留在清洁级水平,SPF级供应量和使用量比例还很低,另外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病原种类和检测方法还存在一定差距[5]。可以说,我国大规模的繁育和使用实验动物给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带来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

1近年来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问题的事故案例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是指对实验中使用的动物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危害进行相应的防范和控制,其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包括繁育、运输、抓取、麻醉、采血等[6]。此外使用实验动物时,在风险评估中要充分考虑动物源性感染性微生物的伤害特征。有证据显示,实验动物还能通过唾液、尿液和粪便散布动物源性、感染性微生物和其他的感染性因子[7]。总之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问题一直伴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尤其是最近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对我国两家科研机构近百名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同时被发现感染了实验室源性布鲁氏细菌事件发表评述并提醒业界关注。2019年12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确认96名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布鲁氏菌感染呈阳性。随后12月10日黑龙江省卫健委官方网站也确认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13名学生也感染了该布鲁氏菌,他们是曾经去兰州兽医研究所实习过的49名学生中的13名。《自然》还披露早在2011年东北农业大学28名学生和员工被教学用山羊布鲁氏菌感染的事件[8-9]。有关实验动物获得性病原感染事件在国内外引起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在媒体和杂志上屡见报道。如何明忠等[10]2004年对实验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调查显示,20世纪末全国各地实验大鼠和工作人员进行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检测的阳性率都非常高;2003年北京某实验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感染SARS病毒并引起一定范围内传染事件;2004年天津某医院收治9位来自同一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1];2006年长春某高校中药系实验室76名实验学生中发生10名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事件[12];2009年法国食品卫生安全署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对动物病体进行实验研究时,意外感染致命性炭疽病菌,受感染的5名人员被紧急隔离至医院监控以及治疗[13];2011年,芝加哥大学实验室一研究员因实验动物而引发皮肤感染蜡状芽孢杆菌[14]。以上这些案例的发生表明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以清华大学为例,对高校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

2清华大学在实验动物安全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

随着高校开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建设,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5-16],从而对实验动物相关的服务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校实验动物中心(以下简称“动物中心”)作为学校15个校级平台之一,始建于2007年,是我校“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校级平台。我们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各单位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适用于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实验动物相关的探索和尝试。动物中心现有一期动物设施建筑面积2900m2,200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小鼠IVC笼位2万个、大鼠IVC笼位300个、家兔100笼位;二期动物设施建筑面积4700m2,2019年11月份投入使用,小鼠IVC笼位3.5万个。目前为校内18个院系、近300个独立实验室的实验动物研究项目提供技术服务保障。由于每天进出动物设施的工作人员和师生近600人次,因此做好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防疫工作至关重要。动物中心运行10年来,在学校实验室管理处、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动物使用与管理委员会(InstitutionalAnimalCareandUseCommittee,IACUC)和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动物中心的生物安全防疫工作管理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和落实,形成了一套严密的防止动物疫情发生和对动物进行医护的管理制度。动物中心在实验动物安全管理方面主要实施了以下6项有效措施。

2.1严把“入口关”,是预防实验动物病原输入的关键环节

所有实验动物项目在开展前,必须经过IACUC的审阅和通过,赋予IACUC编号后才可以订购动物,确保后续的动物实验合理合法合规,得到稳定准确的实验结果,保障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及实验动物福利。10年来,动物中心使用的实验动物种类较少,主要是实验小鼠、大鼠、兔和豚鼠,其中小鼠占实验动物使用量的95%以上,大鼠约占4%,其余为实验兔和豚鼠。针对动物中心实验动物来源及实验目的,可以将实验动物分为做短期实验和需要长期繁育保种实验两大类。由于使用者对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质量及遗传质量缺乏了解,对于做短期实验的实验动物,动物中心统一进行订购和健康检查。具体订购实验动物的原则是根据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每半年公示的《实验动物生产动物质量抽检结果》和供应商的规模和行业口碑,遴选优质的合格实验动物供应商。在此基础上,动物中心进一步要求候选供应商按时提交最新季度抽检动物健康检测报告。动物购入后,实验小鼠、大鼠、兔和豚鼠需要经过具有一定资质的饲养管理人员和兽医仔细观察和记录动物的精神状态,然后适应性饲养至少3天,确保无异常情况发生后再开展动物实验研究。对于引入需要长期保种繁育的实验动物(如遗传工程小鼠),首先要求引入机构提供至少最近3个月的哨兵鼠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质量报告。在这方面国外发达国家来源小鼠的机构一般都会给出供应动物所在设施、所在房间和所在笼架哨兵鼠至少最近3年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检测情况,期间出现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情况都会列出,并提供设施的防疫管理程序。国外的检测病原种类也比国内标准所要求的多。目前国内大部分机构对实验动物设施缺乏这方面的报告,一般只给出设施中几只小鼠送检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检测结果,缺乏供应小鼠所在房间及笼架哨兵鼠的检测结果,因此很难确定提供动物的真实健康状况。对于外来需要长期繁育保种的小鼠,进入动物中心后将安排生物净化,去除不符合国家SPF级要求的病原小鼠。动物中心设有基因工程小鼠繁育保种房间,所有动物中心以外来源的动物都必须经过胚胎移植或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方式进行生物净化后才能进入。动物中心为保障生物净化受体用小鼠的质量,专门引进SPF级B6小鼠进行繁育,以此满足实验室对野生型B6小鼠的需求,避免外来动物带来防疫的风险。10年来,小鼠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动物中心繁育供应的B6小鼠微生物和遗传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此外,生物材料在实验动物模型制作方面的广泛应用也为实验动物防疫安全提出挑战。所以,在生物安全管理上要把控好各种来源的生物材料安全性检测,防止存在人源或动物源传染疾病病原在实验动物上使用。现在人源化动物模型的制作和使用越来越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临床来源的人肿瘤组织是生物材料中风险最大的,动物中心要求研究者要确认病人无传染性疾病。其次是针对各种来源的可传代的肿瘤细胞,动物中心要求提供检测证明,排除支原体等病原。实验动物研究项目在递交申请时,涉及有害物质时要求详细填写危害和风险评估,以及出现污染后的应急处理方案等,为以后在项目执行阶段提供依据。

2.2严把“出口关”,是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和保障动物福利条件的需要

实验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实验大鼠、小鼠从免疫学讲都是免疫相对缺陷的,原因是实验大鼠、小鼠从出生到安乐死都一直饲养在洁净的屏障环境,没有机会接触到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性病原,也不对这些病原进行免疫。实验室动物测试区若得不到有效的防护,很容易被环境和人的病原感染,形成病原的放大效应。研究者若需把实验大鼠、小鼠移至屏障环境以外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中进行测试,必须通过IACUC的审查。同时,IACUC要求实验室动物测试区有防止野生动物进入或实验动物逃逸的措施,如门口设置挡鼠板,房间布置捕鼠笼、粘鼠板等。IACUC会授权动物中心兽医定期和不定期对实验室测试动物区域进行生物安全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测试后的实验大鼠、小鼠不能再返回屏障设施,只能放置在屏障外区单独设置的设施IVC内,以免动物因屏障外区不确定因素和测试材料给屏障环境带来风险。在一期和二期建设中,动物中心都设置了屏障外实验室测试实验小鼠返回的洁净饲养空间,可以短期内继续进行实验观察,空间内设置独立的送排风和独立的通气笼具饲养,这样的设置把潜在的风险排除在屏障环境之外,避免其他屏障内动物受到影响。

2.3严把“屏障关”,保障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的基本要求

饲养在屏障环境的实验大鼠、小鼠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对屏障环境的人流、物流、动物流、空气流从硬件设计上要满足各行其道、避免交叉。若硬件和空间不能满足,需要从软件管理等方面在时间上避免交叉操作。动物中心人员进出频繁,每天进出屏障环境的工作人员和实验人员近600人次,而人员又是屏障环境防疫安全较难控制的危险源。屏障入口设置门禁是动物设施常规配置,动物中心还对所有屏障环境的房间设置门禁。对申请进入动物中心开展动物实验的人员和新入职的工作人员,要先通过培训考核取得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岗位证书,再集中进行屏障设施使用前的培训,并由专业人员讲解和演示口罩、头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顺序,人员、物品、动物的流向,动物饲养笼使用以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在开展动物实验之前还要对实验者进行动物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包括动物如何抓取固定等基本操作,以减少后续在独立操作中被动物咬伤的几率。另外,对无菌手术操作也需要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兽医在屏障设施内巡查工作,对实验者在后期的动物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会进行及时纠错,以保证将人员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实验人员所携带的动物实验材料也是“屏障关”较难控制的方面,实验材料进入屏障主要通道是传递窗。传递窗紫外线杀菌的有效率比较低,紫外线照射时间一般要求15min以上才能达到杀菌效果。而实验人员有时会因为等待时间太长而强行开门取出物料。为根除隐患,动物中心将传递窗全部更换通量更高的氙光灯,将照射时间缩短到3min,测试杀菌效果可达到93%以上。对常用的实验材料(如注射器、离心管、棉签等)高压灭菌后免费供应实验人员使用。对于难以消毒灭菌的实验记录本禁止传入,在屏障内配置联网计算机和打印机,实验者可以下载实验数据表打印,记录数据后存入计算机,纸张带回实验室保存。其他常规循环使用的笼具、清洁用品等要使用脉动高压灭菌锅121℃,20min灭菌后使用。动物饮水采用反渗透膜过滤、紫外照射杀菌和定时臭氧消毒的方式保持无菌状态,使用自动灌瓶机减少人为带来的污染,达到抑制水中细菌和真菌滋生的目的。罐装水瓶存放有效时间不超过7天。动物中心在二期动物设施采用自动饮水系统,完全封闭且达到无菌状态,对动物质量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除严把动物“入口关”外,对屏障内的动物根据防疫级别分级控制,比如动物中心繁育小鼠的房间设置为最高微生物控制级别,其次是动物中心代管的基因工程小鼠房间,再次是实验人员自己繁育保种的基因工程小鼠房间,再低的是从繁育房间取出的小鼠进行测试实验的房间,从供应商来源的小鼠测试房间或从其他机构来源的小鼠防疫级别设置最低。人员流向、动物流向、物料流向都要严格按照从高到低,绝对禁止逆向流动,若再进入防疫更高级别的房间要隔离至少24h。

2.4严把“监测关”,监测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状况,为稳定实验结果提供保障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不同的病原传播途径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定期对屏障环境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在饲养笼架设置垫料接触型哨兵鼠,定期对哨兵鼠进行检测是啮齿类动物生产和使用设施常规采用的病原检测方式。动物中心对小鼠微生物检测的病原种类比国家SPF级标准要求的更多,与国际一流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基本一致,目的是保障我校的实验动物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保障,为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供坚实的基础。动物中心将自己保种生产的B6与CBA杂交一代作为哨兵鼠,此鼠所有需要排除的病原均为阴性。每周换笼时从所在检测笼架每一个笼盒内用镊子取一撮脏垫料集中在一起作为哨兵鼠的垫料,脏垫料接触至少8周后进行第三方检测和自检。对于检测结果阳性的哨兵鼠,需要进一步对所在笼架进行抽查,最终确定病原感染笼盒,并进行隔离,安排生物净化或淘汰。对于发现的疑似感染动物,要紧急进行隔离,做好接触环境和饲养笼具的彻底消毒,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净化,防止污染、防止进一步扩散。

2.5严把“医护关”,确保动物实验项目顺利开展和保障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建立模型操作和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健康问题,特别要高度重视疑似微生物感染,因为微生物感染所造成的健康问题存在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的风险。动物中心现有小鼠笼位2万多笼,很难实施兽医每天的巡查。因此,有效的方案是:兽医培训实验人员和饲养工作人员识别动物健康状况,出现紧急情况时,如发现动物死亡或濒临死亡、大面积皮肤外伤等,须及时向兽医报告。其他一些非紧急的动物健康问题使用红色的兽医照料特殊笼牌记录,兽医重点巡查红牌笼盒的动物状况。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动物医护效率。对紧急的动物健康问题,遵照生物安全操作流程,对接触环境进行消毒处置,将动物进行隔离检疫,对死亡或濒死动物在生物安全柜进行剖检。剖检流程主要是进行体表观察、采血检测、大体解剖、病变器官组织取样切片诊断。由主治兽医初步诊断,写剖检报告,提交给实验者。对巡检出现的问题,由兽医现场指导实验人员进行护理。对于死亡的动物尸体或者实验剩余的动物器官样本,则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办法,由专门持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15,17]。兽医每周的巡检,将兽医诊断和照片汇总后邮件发给相应的实验者和实验室负责人,做出进一步的处置。IACUC授权兽医对出现健康问题的动物进行处置,确保动物得到及时的医护,疑似传染性疾病得到及时的控制。

2.6严把“技术关”,确保动物中心专业技术服务支撑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篇4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特别是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事关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颁布以来,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条例》和有关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执行不严、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防范知识缺乏,甚至存在违法保存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未经批准擅自开展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现象。同时,有些地方兽医主管部门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措施不到位,执法监督不严,对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够。当前,我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各级兽医主管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完善管理措施,落实监管责任,严防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工作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赋予兽医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是依法把好实验活动审批关。要严格执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制度,未取得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或者虽取得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未经批准的兽医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从事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动物病原微生物有关实验活动的,或者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病原分离和鉴定、活病毒培养、感染材料核酸提取、动物接种试验有关实验活动的,必须经省局初审后,报农业部审批。

二是切实加强菌(毒)种安全监管。要严格执行指定保藏制度。除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和农业部批准的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其他任何实验室、单位和个人,不得保存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违法保存菌(毒)种和样本的,兽医主管部门要监督其就地销毁,或者立即送农业部指定的保藏机构保存。要加强菌(毒)种使用管理,实行菌(毒)种统一供应制度。保藏机构凭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实验活动结束后,实验室要及时将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并建立销毁或移交记录。

三是加强对动物病料采集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切实加强动物病料管理,防止采集和使用病料不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除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农业部或者省局批准,不得擅自采集、运输、保存病料;不得转让、赠送已初步认定为重大动物疫病或者已确诊为重大动物疫病的病料;不得将病料样本寄往国外或者携带出境。

四是做好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工作。“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各级各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管理状况以及保存利用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等情况进行收集、统计、分析的系统,通过该系统逐步建立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数据库,是兽医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说明》的要求,明确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动物疫病检测、研究、教学、菌(毒)种保藏以及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等单位的兽医实验室基本情况的网上填报。

五是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宣传和培训。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班,对兽医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进行培训;兽医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六是做好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兽医实验室备案工作。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兽医实验室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省辖市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省辖市兽医主管部门应于每年12月份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局。

篇5

引言

生物质发电作为新兴产业被大力扶植,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发改委07年的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据相关媒体报道,我国各级政府目前核准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累计超过170个,总装机超过460万千瓦,其中已经并网发电的项目超过50个,发电总装机已超过200万千瓦。

但生物质电厂安全形势非常不容乐观,迄今为止,全国生物质电厂发生近百例事故。如:2008年12月17日淮安某生物质电厂发生料仓爆燃事件;2009年5月7日下午,盐城市某生物桔杆发电厂原料堆场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2500平方米。

1 生物质电厂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电厂燃料存储场地大,为满足燃料收购淡季时机组生产需求,料场一般存储上万吨秸秆。燃料燃点低,易发生自燃。

1.2 燃料的收集、装卸、劳动力需求量大,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目前大多数生物质电厂均是采用人力、机械混杂卸货、短驳,存在挤压、撞击等机械伤害的危险。

1.3 燃料破碎生产能力低,目前大多数生物质电厂使用农业小型破碎机械,需要大量的人力上料、出料。农用机械易发生机械绞卷、触电、撞击、割伤等人员伤害,还易发生破碎机械电器部分打火引发火情。

1.4 因生物质燃料的品种多,燃料质量不统一,入炉燃料热值、灰分、挥发份不一,锅炉燃烧无法实现自动控制,易发生炉膛正压,料仓爆燃的事件。

1.5 外来人员众多,来厂送货车辆多,厂区因生产需要,特种车辆达十数辆,现场临时作业人员数十人,易发生人员撞伤,车辆碰撞等异常现象。

2 生物质电厂安全管理的对策

鉴于生物质电厂的特点及难点,生物质电厂在安全管理上有很大个性,同时又与火力发电厂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所以既要有火力发电厂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精细的操作规程,同时还要有生物质特点的部分。

2.1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是基础

首先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工作,推行生产岗位一岗双责制,强化基层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提高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其次要加强两票三制、运行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的修订、执行,确保正常生产安全稳定。

2.2 安全意识培养和技能培训是重点

一是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做到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变被动接受安全管理为主动注意安全。二是在提高安全理论学习和安全意识培养的同时提高一线员工操作技能和异常处理能力。降低一线人员操作失误率,及时发现各种参数和设备运行异常,并迅速有效处理,是降低事故发生率和缩小事故影响范围的有力保障。

2.3 生物质电厂防火管理是关键

生物质电厂是各地方消防管理的重点防火单位,随着生物质电厂火情次数的增加,火情的影响和损失程度逐步扩大,电厂管理人员对火情的防治和重视度逐步增加。

防火管理首先是重在预防,在管理手段上有:对燃料分类分区存放,及时的燃料苫盖,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定期先后次序消耗燃料,防止燃料长期堆放发生自燃;针对生物质燃料普遍水分高的现象,加强燃料的翻晒,以稳定锅炉燃烧、降低燃料自燃的机率;加强现场巡查和火灾隐患排查,对燃料堆场加强温度和湿度的监测,发现温度异常及时翻晒或组织入炉燃烧。

同时要加大消防设施投入和人员配备,提高火情处理能力。在各防火重点部位增加灭火器和消防设施的配置数量,并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灭火操作技能,将火情扑灭在初期。料场防火还应注意防止雷击、控制卸货人员和车辆携带火种,具体措施有:现场禁烟,车辆排气管加设防火罩,架设避雷针,现场设施喷涂防火材料等;高粉尘浓度的现场加强吸尘和扬尘控制,以确保高粉尘浓度现场不发生爆燃现象。

2.4 加强同类电厂学习交流和总结

在同类电厂、电力行业范围内加强交流、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习他人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手段,吸收其他电厂的事故教训,结合本厂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有预见性、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再者要加强本厂异常分析和总结,并对各项事故防范措施在实际执行效果,进行必要的评价、分析、改进。如研究试验在固定入炉燃料品种结构条件下,如何稳定燃烧,如何合理控制锅炉负压、氧量、排烟温度等参数,减少甚至杜绝锅炉正压、爆燃现象,有效保障生产安全。

2.5 重视长期安全投资效益

安全不仅可以减少负效益――事故损失,而且可以带来间接的正效益――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可大大提高工效、降低消耗,还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声誉,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还有社会效益,具有高收益的特点。安全管理追求的是企业和社会的长期利益。所以,我们要摒弃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安全投入的思想和行为,处理好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即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2.6 加强安全管理机制、职能的转变

篇6

随着近年生物科学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仪器设备的添置、实验项目的增加以及开放力度加大高校生物实验室呈现出技术密集、人员复杂、危险因素增加且相对集中的特点。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为保障实验室的良好运行,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小视。

我校生物实验室自07年实行了“6S”管理模式且效果明显。所谓“6S”是源于日本5S现场管理法,在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等五个项目的基础上添加并强调安全(Safety)这一要素。新模式在保障实验安全、改善实验条件、降低实验成本、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提升学校形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校今年成功由高等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在学校新的转型发展时期如何坚持强化“6S”管理模式,更好开展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现结合几年的工作实践,做一些总结探析。

一、生物实验室安全防范的重点

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包括常规的防火、防爆、防盗、防中毒、防触电等方面,还应注意一方生物安全事故。

1.火灾事故

引发此类事故原因主要有:电路老化、负荷不足、短路、接触不良以及自然界的雷击和静电;操作不规范或管理不善使得火源接触到易燃物质;忘关电源,致使仪器设备长时间通电或工作,温度过高。

2.中毒事故

此类事故起因较多,主要包括:操作不规范造成实验人员误食误触有毒药品;通风设备老化或故障,有毒气体无法排出;仪器故障、容器破裂造成有毒物质泄漏;排水系统堵塞或污水处理系统的故障导致有毒废水的回流或未经处理的排放,从而引起实验室和周围环境的污染;实验室管理不善造成有毒药品流失,在实验室外造成一些中毒事故。

3.爆炸事故

此类事故的原因主要是易燃易爆物品的错误存放、错误操作,压力容器的老化和违规使用。

4.生物安全事故

所谓生物安全事故是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和应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高校生物实验室此类事故主要表现为实验过程中操作不规范造成的病毒、细菌以及疾病的感染;实验产生的生物废弃物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产生较大污染。

5.其他类型的事故

生物实验室高速离心机、烘箱、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等仪器设备由于老化故障、操作不当、缺少防护有可能造成设备损坏、人员触电或对实验人员造成其他方式的损伤。

此外,实验室的防盗工作也应做好,避免影响实验室正常使用、造成国家的财产损失。

二、推行“6S”管理模式,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实验室安全事故有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特点,根本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6S”强调的是通过整理、整顿、清扫对人、物、事进行科学管理,改善实验环境,并将具体实施过程制度化、规范化,以维持其成果,从而人人按章操作、依规行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根本上消除安全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减少事故发生的偶然性。

1.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高校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建设或改造应符合我国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充分考虑生物安全做到如下几点:(1)实验室选址要尽量独立,确保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2)合理布局实验室的水、电、气管道,插座要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并接地线,排水管道应考虑防回水设计,保证水路畅通;(3)科学设置防护门窗,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4)按要求设置通风橱、排风扇、空气过滤器和生物安全柜等环保设施;(5)操作台和边台的设置应预留足够的设备安全操作空间;(6)实验室要配备多种灭火器材,以应对实验室可能的起火;(7)设置必要的实验废物处理装置。

2.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

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老化、损坏、生物因子污染、操作使用不规范都较容易产生安全事故,在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操作中应做到:(1)对实验室配备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测,确保仪器设备状态良好、运行安全;(2)及时排除仪器设备的故障和安全隐患,经常接触感染性生物因子的仪器设备还应消除污染;(3)大型精密仪器和特殊仪器的管理必须责任到人,逐台建立技术档案,包括出厂的技术资料以及详细的使用维修记录;(4)大型仪器和特殊仪器的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或操作许可才允许进行操作;(5)生物实验室各仪器设备的适用范围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符合要求的设备,以免引发安全事故,如各级生物安全柜防护性能不同,选用时须注意。

生物实验常用的各种吸头、针头、注射器、培养皿、手术刀片、手套等器具在实验过程中会直接与实验材料和各类试剂接触,所以不仅要科学存放、规范使用,防止对人体造成机械损伤,还应及时消毒灭菌,以免成为毒害物质和病原物的传播载体。

3.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生物实验室存在大量的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药品会引发火灾,毒害品会引发毒害事故,腐蚀品会对人体和设备造成损害。我校一直把危化品事故防范作为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药品储存区与实验教学区分开并设置安全标志,防止师生误入;药品分类存放,自配溶液要求标签上药品名、配置时间等信息齐全,避免误拿误用;严格执行药品领用制度,建立药品账册,记录药品的采购、验收、领用、交还情况,做到使用后及时消账;单独设立危化品仓库,实行双人双锁,危化品的领取必须两名管理员同时到场。种种措施保证了实验室药品储存、领用的科学化,规范化、减少药品无端浪费,绝不让药品从实验室流出,杜绝一切危险因素,防患于未然。

4.实验废弃物的安全处理

生物实验会不可避免产生废气、废液、废渣以及生物废弃物,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才能排放。对于通常的废弃物,可以用溶液吸收、固体吸附的方法处理SO2、NH3、H2S、汞蒸气等废气;掩埋法或焙烧法处理无机、有机废渣;混凝沉淀、中和等方法处理部分废液。生物废弃物由于接种疫苗注射药物或抗体等实验处理往往对于环境有一定的污染,甚至可能造成疾病、病菌的散播,生物废弃物的处理主要是注意分类收集和消毒灭菌,避免与生活垃圾一同存放。

三、强化“6S”管理理念,提升实验室软件

1.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技能

实验室管理人员与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差,安全防范技能低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何加强安全教育成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安全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应做到安全教育常态化:(1)实验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实际操作技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2)编写《实验室安全手册》和《实验实训守则》,并组织所有师生认真学习;(3)学生初次进入生物实验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室的功能、注意事项的介绍以及防火、防水、防触电、防中毒、防烧烫伤、防生物污染的安全教育;(4)每次实验操作前,教师应该针对本次实验教学讲解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

2.制定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要从根本上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稳定性,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制定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我校不仅制定完善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还根据生物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专用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同时为每台大型仪器都建立实时档案,包含操作流程和使用维修记录,实行每日上报制度,及时将仪器设备和药品耗材情况上报实验实训中心,使得仪器设备能够定时按需进行维修保养和更新,药品耗材能够及时补充,保障了实验室的顺利运行。

为了进一步完善生物安全的管理制度,我校还建立了生物实验室准入制度和实验室开放制度。一方面对本校人员进入实验室进行权限管理,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实验室开放严格把关,开放人员的申请必须经由实训中心初步审查后组织专家进行课题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学校逐级下发实训任务至实验室负责人,负责人与指导老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确定时间对开放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培训合格方可安排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开放实验。

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我校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专业人员具体抓的原则,以“注重组织领导、注重职责细化、注重责任落实、注重关键环节、注重督促检查”为手段,着力建立健全三级安全管理体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格局,确保安全工作做到有安排、有布置、有重点、有成效。

与此同时,我校还逐层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层层传递到个人、岗位职责细化落实到个人,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从上到下抓实抓好安全工作。通过领导以身作则带动教职工,教职工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进一步提高全员开展安全工作的积极性,营造“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教导全员在实验时力争做到以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操作的“小安全”带动长治久安的“大安全”,推动实验室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四、结语

实施“6S”管理模式后,生物实验室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实验条件和安全设施,安全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形成一支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实验指导老师组成的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带动参加实验的学生和实验室开放人员一同为生物实验室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安全运行努力。面对学校发展可能会产生的新问题,我们仍应坚持这一模式,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支持两方面不断探索研究,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做好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温光浩,周勤,程蕾.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3~157

[2]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篇7

1、引言

近年来,世界各国校园火灾事故接连不断,这些火灾事故不仅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给国家财产及家庭带来严重损失和巨大伤害[1]。实验室作为高校重点防火部位,其消防安全不仅关系到确保高校公共财产不受损失,更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师生的人身安全。因此,消防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高校生物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原因、明确以预防为主的核心安全思想、制定改进并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若干对策更是刻不容缓。

2、生物实验室的火灾特性

2.1火灾危险源种类多、火势蔓延迅速。生物实验室由于试验的需要,有大量的易燃易爆化学试剂,诸如工业酒精、乙醚、丙酮、苯等危险易燃品,具有易燃、燃烧发热量大等特点;实验者往往将一些常用的药品放在实验台上,而且实验台下存放试剂的现象普遍;工作台上的参考资料、试验器材、包装材料等。一旦发生火灾,火苗将迅速引燃大量的可燃物,火势迅速蔓延。

2.2火场中各种有毒有害烟气多、危害大。火灾危害主要是热量、烟气和缺氧窒息的作用。烟气造成的伤害比例往往大于热量和燃烧造成的伤害[2]。统计结果表明:火灾中85%以上的死亡者是由于烟气的影响,其中大部分是吸入了烟尘及有毒气体昏迷后而致死的。火灾产生的烟气中各种有毒、有害成份、腐蚀性成份、颗粒物等以及火灾环境的高温、缺氧,对人民生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都造成很大破坏。生物实验室火灾除一般建筑材料燃烧释放的大量烟气以外,各种可燃、助燃化学试剂因燃烧或相互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多且成分复杂,其危害性远远超出一般建筑物的火灾。

2.3火灾扑救困难。现在国内建筑消防系统都按照《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设置,生物实验室区别于普通建筑,危险源不同,发生火灾的因素不完全相同,灭火剂类型不可能完全相同,扑救的方法也各有区别。实验室里的大型精密仪器、书籍资料、化学试剂的火灾采用的消防措施应不同。

2.4火灾损失大、社会影响大。随着仪器设备特别是高精尖的先进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与增加,许多实验室拥有昂贵的试验器材。一旦发生火灾,不但直接影响教学和科研的正常进行,也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社会影响。

3、火灾至灾原因分析

生物实验室聚集着人员、设备、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条件错综复杂,存在着较大的火灾风险。火灾对实验室的威胁极其严重,忽视实验室安全制度、安全管理建设,将会直接导致人身财产和房屋设备以及重要的研究成果毁于一旦。下面就高校生物实验室中存在的火灾至灾因素作初步分析,以期有针对性地研究对策和采取防范措施。

3.1安全防火规章制度不健全、消防管理不到位。从近年来火灾事故的原因来看[3],实验室的安全防火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引起学校、实验室等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全防火管理条例、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和严密或虽有规章制度但执行不力,监督检查不够。已有的规章制度不能适应新的实验内容和新设备的要求等,相关负责人要针对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安全防火的相关规章制度,切实做到行之有效并富有指导意义。消防设备的管理水平低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更新与推广的新形势下,有些单位对消防设备管理不到位,既没有建立设备管理档案,也没有专人管理,设备档案的缺乏会给实验室的带来安全隐患,因此,要强化对消防设备的档案管理和使用管理。

3.2部分人员防火意识淡薄、安全防火重视程度不够。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消防”观念。消防安全观念薄弱、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差、思想松懈、安全防火重视程度不够是实验室发生火灾事故的最危险因素。不少师生经常接触实验物品,时间长了对制订的安全防范制度就不以为然了,思想麻痹、疏于管理,由此带来大量火灾隐患。实验过程盲目加大投料量;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事故没有清醒的认识;实验用易燃易爆药品、压力容器的存放、使用不合理;在试剂存放、管理方面,普遍存在实验室与试剂室一体化或药品无分类存放和管理的现象。特别是科研实验室中,桌上地下堆满了各种试剂;药品相混,特别是相克的药品相混的现象普遍,极易诱发火灾事故。同时随着科研院所横向联系,学术交流不断加强,实验室的流动人员增多,防火意识、防火能力参差不齐,任何一个人在防火安全上的不重视、不规范的行为都有可能引发火灾。

3.3电力设备落后、老化、消防设备存在不足现象。经济迅速增长与基础建设滞后的矛盾也反映高校实验室电力设施的管理中。我国大部分高校历史悠久,电力设施是按建成年代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用电状况来设计和配备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仪器设备特别是高精尖的先进仪器设备、大型仪器数量明显增多,仪器的使用率快速上升,造成用电需求量猛增。一旦电力扩容建设跟不上,发生电气火灾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超负荷运行的电线和电力设备老化速度加快。另一方面,生物实验室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必备的消防设施,有些实验室即使配备了一定的消防设备,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和定期的检查,失效的消防器材得不到及时更换,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看,均达不到安全防火的要求;此外,生物实验室有各种易燃物品的存在,引起的火灾种类不一,其扑灭的方法亦不同,像这种具有独特火灾特性的实验室需要的灭火设备和器材的配备则更加不足。

4、防火安全措施

针对上述实验室中容易引发火灾的各种隐患及火灾的特点,应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指导思想,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才能有效地减少实验室的火灾事故。

4.1设置科学管理防火安全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完善、切实可行的消防安全措施是高校消防安全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要明确相关制度和各级责任,建立安全疏散设施、消防设施、器材的维护管理制度,建立用火用电安全、火灾隐患整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使用制度和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同时,各种消防设施要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消火栓要能出达压力的水,泵房能保证5分钟内启动,灭火器要在位、不得过期或被挪用,摆放要便于使用,严禁堵塞、占用安全疏散通道,要保证安全通道畅通,配齐消防安全设施。对于实验室的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等,应当分类存放于符合规范要求的相对独立房间中,并储备符合其理化特性的灭火剂,以备急用。如条件允许,还应当将这些部位并入火灾远程监控网络,一旦发生火灾可得到及时处置;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消防知识培训,使其了解基本消防常识,掌握消防灭火基本技能,以及火灾自救和逃生等知识。要进行每天巡查,重点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无损,一旦发现火灾隐患应立即向相关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火灾隐患。另外,随着高校实验室的不断发展,仪器设备逐年增加,安全用电越来越成为安全防火的关键。首先,实验室电路应符合用电需求,禁止超负荷用电,对老化的电线和存有安全隐患的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换和维修;其次实验室要制定完整的安全用电、防火、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规程。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安全用电、防火意识,必须熟知各种电器的安全使用常识、各种设备的性能和运行注意事项及特殊设备的使用要求。责任人要随时检查用电线路、检查并检修电器设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4.2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防火安全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逐步建立完善消防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和防火安全责任制是发展的必然形式,认真落实相关管理办法与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有预见性地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切实落实。如建立数据准确、内容全面、分类科学的防火档案,是拉动防火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措施。建立并实施《消防设施设备检查、维护保养制度》,确保消防设施设备的完整有效。建立并执行《消防安全检查制度》、《防火巡查制度》和《火灾隐患整改制度》、《实验室安全防火工作条例》、《实验室易燃易爆危险品使用、存贮管理办法》,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实验室安全。定期组织师生学习消防知识、开展演练,提供实践的机会,是确保实验室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措施。安全设备、重点部位更要派专人定期检查,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对师生的不安全行为也要及时的修正。针对实验室人员多、精密仪器多等特点,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明确重点防火部位,明确防火责任人,岗、部位防火负责人,建立健全各项防火管理制度,严格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十六条之规定规范管理。加强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登记注册,加强危险品储存、使用等环节管理工作。

4.3加强消防法规、防火知识宣传。加强消防安全教育,普及消防知识,提高防火安全意识是避免火灾事故发生的前提和关键。加强对全体师生的消防宣传教育,是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消防意识,接受过一些浅显的消防教育,但对于违规使用电器、使用明火等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侥幸心理。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传学习同时要注重实效,大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新生入学时要进行消防安全教育,不同季节进行重点教育,使消防宣传做到经常化。组织师生观看火灾纪实、消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消防宣传内容多样化。通过宣传使师生充分认识火灾对学校发展、人身安全造成的危害,并能吸取特大火灾的惨痛教训,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现在有些学校还将消防安全与其它安全工作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4.4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加强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是提高实验室防火能力、预防火灾的基本条件。学校和实验室负责人应从思想上彻底改变那种只注重实验、研究成果和效益,忽视消防安全的思想。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大投入,尤其要加大对老楼、老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改造,严格按照消防安全要求建设实验室,彻底消除各种火灾隐患并及时更新和配备适合不同特点实验室使用的消防设备。

5、结语

总之,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在新形势下,消防安全管理难度增加了,但只要我们与时俱进,重视营造消防安全氛围,建立消防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的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整改火险隐患,并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就能确保实验室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篇8

医院检验科是重要的临床医技科室,患者的各类标本是各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在日常工作中,检验工作者密切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等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物质,存在巨大的生物安全隐患,而检验科作为生物安全的高危区域,常常成为医院交叉

感染的源头科室。目前,已有学者报道了检验科等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慎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实例,因此,生物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源对每天与血液密切接触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加强检验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自身感染和对患者的医源性感染,确保环境的生物安全,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笔者就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风险进行了调查和探讨,报道如下。

1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存在的风险

1.1生物安全知识教育滞后

基层医院一般比较重视员工的业务技能教育与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强调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而对生物安全知识和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与培训重视不够,导致医务人员生物安全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匮乏。

1.2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淡漠

检验人员均具备医学常识,也清楚检验标本的生物危害,但常年接触,往往存在侥幸心理,放松了戒备,特别在工作繁忙时容易忽视自我防护。有些人员不戴工作帽、防护镜、口罩、手套进行操作,甚至在工作场所饮水、吸烟、进食,穿着工作服进入休息间,不洗手接听手机等。有的人员在仪器出现故障时,急于抢修,接触标本污染的仪器部件时,也容易忽略防护措施。虽然强调了垃圾分类丢弃的制度,但我们在突击检查时仍然可以发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放的现象。

1.3工作区布局欠合理

由于基层医院经济条件较差、资金困难,因此工作用房面积不足,布局不够合理,造成房屋拥挤,未按作业流程设计,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划分不分明。各区域之间缺乏有效的屏障,或由于房屋陈旧老化,通风采光欠佳,因此增加了环境污染的机会,有些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差,一般没有配备生物安全柜、紧急喷淋设备和洗眼设备,遇到职业暴露时不具备应急处理的功能。

1.4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

由于检验科面对全院标本,通常超负荷工作;检验人员长期与传染病患者、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各种传染源接触,并且使用针头、刀、剪等锐器,随时在工作中可能遇到标本溅撒、皮肤破损、手部被刺伤的意外,因此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5医疗废弃物的处理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基层医院经费有限,因此对医疗废物、废水、医疗垃圾处理机构的设施投入不足,难以胜任和达到医疗废弃物安全化的任务和目标。

1.6卫生员是生物安全的薄弱环节

卫生员是医院招聘的下岗人员,其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医学知识也知之甚少,而他们承担着环境卫生的清理、临床标本的收集、检验报告单的发送、检验废弃标本等的处理,也是密切接触传染源的高危人群。

2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2.1对各类人员强化生物安全教育

各级医院领导应重视员工的生物安全教育,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力度,领导职工加强有关法规和制度的学习和培训,使医院生物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务必使包括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工勤人员、实习学生在内的人员全面培训,树立明确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学习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署(OSHA)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NCCLS/CLSI)的有关规则;学习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法规,检验科进而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职业暴露应急制度,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案等。务必严格执行和落实以上制度,并委派专人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布置、检查、落实包括消毒液的配制方法、浓度,是否按时填写表格并签名,医疗废弃物收集的重量等,对不按制度办事者、违反操作规程者进行批评教育或实行一定的经济处罚。

2.2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

定期进行职工体检,必要时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对遇到职业暴露的员工除及时处理外,还应上报预防保健科备案。

2.3 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必要的防护设备

医院应合理安排资金,尽量创造条件添置生物安全柜、喷淋设备和洗眼设备,遇到职业暴露时可及时进行应急处理。有条件的单位可安装实用经济型的感应水龙头或脚踏式水龙头,可减少交叉感染。

2.4改造工作区域条件严格划分区域

创造条件改造工作环境,加强采光通风,空气对流。检验科应合理设置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并有明显的标识,不同区域具备不同的功能,工作人员严禁将传染源放入清洁区,保证达到生物安全标准。

2.5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

医疗废弃物收集和上交的重量要符合,严格杜绝医疗垃圾未经消毒灭菌处理流入社会,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分类存放,分别用防渗漏的黄色垃圾袋和黑色垃圾袋收集后集中无害化处理。污染的采血针头、刀片等须放入利器盒存放,高压消毒后再行处理。

2.6规范采血检验报告单无害化处理

静脉采血必须实施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手指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例患者操作前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检验报告单提倡通过计算机传输在清洁区2次打印或采用微波、化学熏蒸等方法消毒后发出,逐步实现与病区联网,无纸化办公。

2.7培养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

(1)检验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上班,必要时穿隔离服、戴口罩和眼罩。操作时戴医用乳胶手套,但注意手套不能反复使用,发现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2)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在工作前和工作后,均要认真洗手,这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每接触1例患者洗1次手。

(3)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疑似艾滋病、性病、传染病患者的各类标本应严加防范,进入生物安全柜操作。检验过程中出现污染的针头锐器损伤皮肤和黏膜时,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清水冲洗伤口或污染面,再用活力碘或75%乙醇消毒并包扎伤口。

综上所述,生物安全管理是预防检验人员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也直接影响医疗环境的安全,在基层医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比较落后。但只要领导重视,一定能将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卞金陵,杨群芳,侯兵. 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

病暴露的现况分析[J]上海医学, 2008,(08)

[2]赵智凝,,孙艳丹. 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对策[J]现

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6,(02)

[3]宋庆璋,刘瑞东,马志国. 生物安全柜动态条件下空气

细菌污染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8,(06)

[4]胡育慧. 加强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7,(22)

[5] 陈利.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实用医技杂

志, 2007,(29)

[6]曹希忠.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青海医药

杂志, 2009,(10)

[7]格日乐,虹波. 检验科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J]武警医

学, 2005,(06)

[8]张桂英,吴云雁. 8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与防治[J]

现代医院, 2009,(01)

[9]陈蜀岚,陈先云.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

篇9

1.1 规范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JY/T0385―2006)》和《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JGJ91―93)》等标准,对实验室生均使用面积大小、与师生的健康和安全相关联的实验室采光、照明、通风换气、环保、消防、水电、疏散等很多项目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根据现代生物学实验的特点,采取诸如生物培养室应布置在建筑物尽头,避免人流交叉感染等具体措施。

因此,在实验室设计和建设阶段,应认真学习有关实验室建设的相关规定,根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规范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1.2 完善生物学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制定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条例”、“实验室仪器管理、使用和操作规范”、“实验室危险品管理办法”、“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实验材料和实验废品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和“实验室应急预案”等。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均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2 强教育,重保护

2.1 加强生物学实验的安全教育

加强学生、教师和主管领导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每学期在使用实验室之前,学生、教师和主管领导都应学习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每次实验之前,教师都应根据每个实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特点和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

2.2 重视学生实验时的安全保护

在教育学生重视实验安全时,也要注意不要使学生产生对实验的畏惧感,泯灭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可能对人体产生安全危险的实验,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戴护目镜、穿工作服、戴防护手套等。

在使用离心机时一定要用天平配平,切不可粗略估计;取样时要等离心机转子停止转动后再开盖;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要注意锅内的水量,并确保安全阀完好可用;使用无菌工作台时,紫外照射消毒应避免强紫外线对人体特别是眼睛的照射。使用烘箱和培养箱时,应注意检查和值守,避免温度失控而导致失火;生物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药品是有毒有害的,因注意使用方法和废液的安全处理,以及应注意生物材料的安全使用和用后处理。

篇10

中图分类号 S81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62-03

随着养猪事业的发展,不少地区的养猪生产已由传统家庭养殖发展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养猪饲养的猪数量大、饲养密度高、运动范围小、应激因素多,给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旦发生疫情,其损失要比一般散养或小型猪场大得多,因此规模化猪场不能忽视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是规模化养猪防控疫病新的理论,鉴于目前不少基层兽医和养殖业主还比较陌生,笔者通过学习文献和实际工作中的总结,获得了不少知识,现就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作一探讨,以供参考。

1 生物安全的概念

李增光[1]论述:生物安全是一个综合性控制疾病发生的体系,即将可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和害虫排除在外的所有的有效安全措施的总称。控制好病原微生物、昆虫、野鸟和啮齿动物,并使鸡有好的抗体水平,由于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科学的营养供给条件下,鸡群可发挥最大的遗传潜力。

丁伯良[2]论述:生物安全是近年来国外提出的有关集约化生产过程中保护和提高畜禽群体健康状况的新理论,生物安全的中心思想是隔离、消毒和防疫。关键控制点是对人和环境的控制,最后达到建立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的目的。生物安全还包括控制疫病在猪场中的传播、减少和消除疫病的发生。因此,对一个猪场而言,生物安全包括2个方面:一是外部生物安全,防止病原菌水平传入,将场外的病原微生物带入场内的可能降至最低。二是内部生物安全,防止病原菌水平传播,降低病原微生物在猪场内从病猪向易感猪传播的可能。

吴增坚[3]指出:猪场的生物学安全体系,是以猪的生物学特性为基础,以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畜群)为根据,要求规模化猪场在生产过程中,对猪群建立一系列的保健和提高生产力的措施。这也可以看作是传统的综合防治或兽医卫生监督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的延生和发展。

2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具体措施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内容包括:猪场场址选择;猪场布局和设施;隔离;加强消毒净化环境;灭蚊、灭蝇、灭鼠和防野鸟;实施科学的饲养方式;科学饲养;定期驱虫;搞好免疫接种;加强管理防应激;紧急接种疫苗;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

2.1 猪场场址选择

规模化猪场需要有良好的隔离条件,要远离城镇、村庄(1 km),远离可能运输生猪的主干道(500 m),远离农贸市场、屠宰场、肉类和皮毛加工厂等染病可能性多的单位。尽量避免外部环境外源性的病原菌侵入。猪场还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向阳、排水通畅的地方,最好有自来水、具备用电条件的地方。如果猪场四周有大片农田或蔬菜地或鱼塘,可就地应用猪粪肥料。不能选在国家政策或地方政府限制养殖的区域内。

2.2 猪场布局

规模化猪场一般可分为4个功能区,即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4],4个功能区要严格分开。其中生活区应设在上风向和地势较高的地方,四周要用围墙或铁丝围与生产区隔开,以利防疫。管理区应建在生产区的上风向和生产区进出口的外面。生产区是猪场的主要部分,包括各类猪群的猪舍、消毒舍、兽医室、药房、饲料加工和调剂车间、仓库及人工授精室、配种室等。该区位于生活区的下风向和隔离区的上风向。整个生产区周围,应建筑高度在2 m以上的隔离围墙。隔离区包括隔离猪舍、尸体剖检和处理设施、粪污处理及贮存设施、填埋井等,应设在整个生产区的下风向、地势较低处并远离生产区至少100 m以上。

2.3 猪场设施

生产区大门口设车辆消毒池,消毒池长度与1.5周大型机动车车轮等长,大门旁的边门通道要垫上脚踏消毒垫。生产区入口处设有门卫和淋浴更衣消毒室,内设淋浴器。各栋猪舍入口也要设有脚踏消毒垫。猪场主要道路和猪舍内及运动场地面应作硬化管理,便于清扫、消毒。场内道路应分设净道和污道。净道正对猪场大门,是人员行走和运输饲料的道路。污道靠猪场边墙,是出粪和处理病死猪的通道,由侧后门与场外相通。净道和污道应严格分开,避免相互交叉。为了避免运输车辆进入生产区,装猪台应放在肥猪舍外附近的道路上。饲料仓库应靠近墙外道路,并在墙上设卸料窗,饲料由卸料窗入库。猪场应采用自来水或自建机井、水塔,输水管道直通各幢猪舍,不用场外的河塘水,以防饮水污染。生产区的雨、污水管道要进行分流,完善排水系统。冲舍污水流入粪尿池或发酵池。粪尿池和发酵池应设在围墙外的下风头。猪舍走向应以东西走向向东南方向偏离15°建造,这样才能保证夏季太阳不会直射舍内的猪只,冬季不会受西北风的侵袭。猪舍屋面和外墙涂以白色,可防热辐射。猪舍内需备有排风扇、吹风机、喷雾降温系统等通风、降温设备,用于通风换气和夏季防暑降温。还要有红外线灯、远红外发热器、自动恒温电热板、各种保温箱等保温设备,用于冬季保暖。场区绿化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许道军等[5]指出:猪舍外周的植被配置,不宜紧临猪舍四周种植树型较高的乔木,主要原因是乔木常造成通风不良,影响光照,而且容易吸引飞鸟,不利于猪舍疫病的防疫。猪舍之间一般种植草坪即可,并定期修剪,防止杂草丛生。对此,笔者也有相同观点。

2.4 隔离

隔离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场外病原微生物传入场内而引起疫病。根据隔离的对象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引种猪的检疫、隔离。猪场引进外来公、母猪必须从非疫区引猪。选好的猪群应做主要传染病(如伪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等)的检测,为阴性的猪群须在当地隔离观察30 d,隔离期完后回到本猪场还须隔离观察30~45 d,经补注疫苗、驱虫、带猪喷雾消毒后并入生产区。二是人员隔离。严禁非本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兽医不到外场出诊,不收治病猪,严禁外人进生产区挑选、屠宰生猪,饲养人员不相互串栋。三是其他隔离。生产区内不应饲养其他动物,特别是猫、狗之类的动物。严禁从市场购买活畜、生肉进入生产区进行屠宰、加工后食用,猪场职工食用的猪肉应由本场猪屠宰提供。已出场的猪不准再返回生产区,不喂食堂饭店的泔水、下脚饲料。固定使用工具、物品,外来车辆不得进入生产区[2,6]。

2.5 加强消毒净化环境

消毒是杀灭和消除停留在媒介物上的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是实施猪场生物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规模化猪场的消毒,首先要明确消毒对象,然后选用不同的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进行消毒。一是猪场大门口的消毒池。选用2%的苛性钠溶液(7 d更换1次),消毒对象主要是养殖场车辆的轮胎。所有工作人员进入边门时,都要双脚踩入消毒垫,进行鞋底消毒。二是环境消毒。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的地面道路应经常清扫,保持清洁,选用5%~10%漂白粉澄清液或2%~3%苛性钠溶液喷洒1遍或几遍,每30 d喷洒消毒1次。三是饲养人员消毒。饲养人员与猪群接触机会特别多,因此搞好消毒尤为重要。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在更衣室全身淋浴后,更换场内工作服、工作鞋后方可进入自己管理的猪舍,在进入猪舍门口时,双脚鞋底仍要踩入消毒垫进行消毒。四是猪舍消毒。饲养中猪舍的消毒:猪舍地面和运动场要每天清扫;饲槽、饮水器(或水槽)要定期清洗污垢;猪体可用带猪消毒,选用0.2%~0.3%的过氧乙酸喷洒。空猪舍的消毒:在建立多点式或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的猪场,在转群或引进新猪种前应将空猪舍全面彻底清扫消毒。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顶棚、墙壁、门窗、地面(包括运动场),干燥后用2%的苛性钠溶液或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空圈15 d后接纳新猪群。五是运输车辆消毒。猪场运输车辆经常装运饲料和生猪,特别是装运出售肥猪至屠宰场,由此运输车辆存在很大的生物安全风险。因此,运输车辆回来后,应对车箱内外和车底部要全面清扫和洗刷(设在生产区外专用消毒场地),最好用温水冲刷,有助于有机物质的清除。待干燥后,选用2%~5%漂白粉澄清液喷雾消毒,10 min后用抹布擦干,贴上“已消毒”字样标签,并停在指定的停车区。

2.6 灭蚊蝇、老鼠和防野鸟

蚊子在夜间叮咬猪身并吸血,闹得猪群不得安宁,影响正常生长,还能传播乙型脑炎、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瘟疫病。苍蝇在猪圈里飞来飞去,在猪身上爬来爬去,在饲料和粪便之间吃来吃去,也使猪群不得安宁。苍蝇能携带60多种病原菌[1],所以极易传播某些病原体和寄生虫虫卵,如猪瘟、副伤寒、蛔虫等。老鼠在猪场咬伤仔猪,盗食饲料,毁坏器物。老鼠传播疫病有直接和间接2个方面。直接传播是感染某些疾病或机械携带某些病原体的老鼠,在盗食猪饲料时,病原污染了饲料,可造成某些疫病的流行,如沙门氏菌病、伪狂犬病、猪瘟、钩端螺旋体病等。间接传播是老鼠借其体外寄生虫如蚤、虱等吸血昆虫,吸血时将疫病传播开来,这类疫病有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猪丹毒等[3]。野鸟能携带异地或疫区的病原体飞来猪场传播疫病。

灭蚊蝇:一是经常性整治好舍内外环境,要疏通排水道、填平污水沟,及时清除积粪,猪舍要保持通风良好,地面要干燥。铲除猪舍内外垃圾、乱草堆,防止蚊蝇孽生。二是用捕蚊器、捕蝇器捕蚊、捕蝇。三是使用山东潍坊诺洁卫生消杀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养殖场专用“蝇蚊通灭”。防治对象:苍蝇、蚊、虱、跳蚤、蟑螂、蚂蚁、臭虫等害虫。喷雾于各种墙面、地面、天棚、门窗、笼舍表面,可保持3~6个月无蚊蝇[7]。

灭老鼠:在猪场建设时就要考虑到墙基、地面、门窗等方面都要力求坚固,平时出现洞穴立即堵塞;使用鼠笼、鼠夹之类工具捕鼠;猪场应每个季度定期除鼠1次,使用敌鼠钠盐作毒饵,此法安全有效。

防野鸟:宜用孔径

2.7 科学饲养

一是坚持“自繁自养”的方针。规模化猪场生产肉猪数量多,自繁苗猪自养肉猪,可防止从外地购买苗猪而带进疫病。二是采用“全进全出”和“多点式”饲养方式。为了适应“全进全出”,繁殖母猪要调整配种日期或实行同期,做到集中配种,集中产仔,以便于产房和哺乳母猪舍的消毒。仔猪断奶以后应集中进入育成猪舍或肥猪舍,同时出栏。猪群离舍后,猪舍应彻底消毒后再接纳新的猪群[7]。多点式饲养方式实际上是将种母猪、保育猪、肥育猪或断奶—肥育猪饲养在各自独立的场所,是执行“全进全出”的流动模式。这样在第1批保育猪、肥育猪舍在下一批猪到达之前全部离开,猪场在第1批猪离开和第2批猪到达这段时间内,猪场可以得到彻底的清理和消毒。这段时间上的间隔可以打破疾病循环[8]。三是科学饲喂。猪场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生猪,以其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饲喂不同的优质配合饲料。饲料原料要确保质量,达到无杂质、不发芽、无霉变、无虫鼠害等。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有目的地科学使用保健药(维生素等),推广试用有机酸、益生素、酶制剂和植物性添加剂(牛至油、黄芪多糖等)。

2.8 定期驱虫

由于规模化猪场的猪群密度大、环境适宜,寄生虫的繁殖、传播也迅速。在病猪排出少量虫卵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全群感染。猪群感染寄生虫后,饲料利用率下降,生长缓慢,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与某种传染病并发时危害会更大。特别是患有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球虫等寄生虫病时,会侵入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免疫抑制和免疫干拢。所以猪场不能忽视定期驱虫工作。猪场中种公母猪饲养年限较长,寄生虫感染机会多,因此种猪是猪场主要的带虫者,是传播寄生虫的源头,也是猪场控制寄生虫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因为常见的寄生虫连续生活周期长达75~90 d,所以科学的驱虫模式为“四加一”驱虫模式。所谓“四”是指猪场中的种公母猪,每隔3个月驱虫1次,一年驱虫4次。“一”则是指新生仔猪在保育舍或进入生长舍时驱虫1次,以及引进种猪并群前驱虫1次。该驱虫模式要求选用低毒、安全、驱虫谱广、能驱杀线虫的幼虫、使用方便的驱虫药,并且还必须保证不引起母猪流产、死胎。一般体内寄生虫选择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左旋米唑;体外寄生虫主要使用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对全场驱虫后,要马上进行粪便清理并消毒,要有专人清扫粪便并作无害化处理,避免虫卵重复感染[9]。

2.9 搞好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能激发猪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猪转化为不易感猪的一种手段。因此,猪场开展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如何搞好规模化猪场的免疫接种,笔者认为:一是重视猪病毒性疫病的疫苗接种。猪病毒性疫病发病后缺乏有效治疗药物而难于治愈,死亡率高。因此,规模化猪场必需要搞好猪病毒性疫病的疫苗接种工作。以下为猪场必需要免疫接种的病种: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主要疾病。种公(母)猪配种前应做好猪细小病毒和萎缩性鼻炎的免疫。每年3—4月全群免疫猪乙型脑炎疫苗,每年10—11月进行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免疫。其他如猪喘气病、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仔猪大肠杆菌病(黄白痢、水肿病)、猪链球菌等病种,可作选择性免疫[10]。二是确保疫苗质量。疫苗要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产品,或到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生物制品的专营商店购买。疫苗怕热,需要低温保存,购买、运输、保藏和使用时一定要有冷链设备,湿苗贮藏温度为4 ℃左右,冻干苗应冻结保存。昆山市对猪、禽主要病种的疫苗,由市(县)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发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是制订好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规模化猪场必需和选择性免疫的病种,与其疫苗的性质、免疫期的长短,再结合猪场猪的用途、日龄等生产情况,在接种疫苗的对象、数量、时间和次序上应作科学的安排,制订全场免疫程序,有计划地适时免疫接种。四是定期检测猪群免疫抗体水平和疫病检测制度。规模化猪场应与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建立紧密联系。猪场自繁仔锗的免疫,一般在28~30日龄首免,70日龄再次免疫。但最好对28日龄之前的仔猪做1次母源抗体的检测。因为仔猪的母源抗体的滴度在1∶32以下(1∶16)注射疫苗,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在1∶32以上则免疫效果很差。因此,仔猪的首免日龄,应根据母源抗体测定的结果来确定。与此同时,要定期对场内猪病进行监测,重点检测猪的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伪狂犬病等,检出阳性病猪坚决扑杀、净化猪场,防止疫病发生和流行。五是做好免疫接种操作。接种前要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健康猪群才可免疫接种。对使用的疫苗要逐瓶检查,注意瓶子是否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签是否完整、有效期是否过期,如有1项不合格均不能使用。免疫接种的器材,如注射器、针头、镊子等,都要洗净并经煮沸消毒后方可使用。稀释后的疫苗瓶盖上要固定一个注射针头,不拔出,裹以挤干的酒精棉球,专供吸取疫苗用,避免反复吸取疫苗污染瓶内疫苗。要求一猪或一圈更换1次针头。注射部位要严密消毒,打准部位,不打飞针。稀释好的疫苗瓶要放在盛有冰块的冷藏箱(包)内,限在3 h内用完。用过的器具、针头要及时洗净、消毒。用过的疫苗空瓶或未用完的疫苗以及消毒过的棉球均不能任意丢弃。特别是弱毒疫苗,因为它们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会增强毒性,返回其致病能力,成为野毒。六是紧急接种疫苗。当发生可用疫苗预防的疫病时,应立即对全场其他健康猪进行全面紧急接种相应疫苗,使健康猪迅速获得相应的抗病力,减少猪只发病。接种顺序应先按健康猪群开始,即立即从发病猪舍最远的健康猪舍开始,接种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技术,坚持一猪一针。

2.10 加强管理防应激

规模化猪场的猪,常因受到不良因素即应激原的刺激下,如惊吓、驱赶、拥挤、混群、斗殴、捕捉、保定、运输、噪声、闷热、寒冷、空气污染、环境突变、外科手术、创伤感染、疫苗接种等都可引起应激反应。由于应激的刺激过强而会引起猪只急性死亡或应激综合症:如应激性肌病(白猪肉、水猪肉、暗猪肉)、大肠杆菌病、胃溃疡、咬尾症、母猪炎等[3]。应激会影响淋巴细胞的活性,造成免疫抑制。预防应激:应该加强饲养管理,尽量避免或减少各种应激原。做好猪舍清洁卫生、防暑降温、取暖防寒、通风换气、适中饲养密度、防止噪音、不能过猛驱赶等。对于应激敏感猪,在可能发生应激前数小时,先给予镇静剂、如氯丙嗪、安定等,同时补充硒和维生素E,有助于降低疫病的发生和死亡[3]。

2.11 无害化处理

平时猪粪应运往场外隔离区的堆粪场,挖坑堆积,并在上面覆盖泥土密封发酵。42 d后可出肥清坑。患口蹄疫、猪瘟、炭疽等烈性传染病的病猪及带毒猪必须扑杀。病死猪和扑杀猪以及被污染的垫料、剩料、粪尿、垃圾等,要挖坑并撒上消毒剂深埋,或浇上柴油焚烧。深埋或焚烧必须要在隔离区较远的地方。

2.12 建立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从生产到销售,从场内到场外,以及到全场的全体工作人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如门卫登记制度、进出人员消毒制度、饲养人员更衣换鞋洗手制度、运输车辆消毒制度、猪场各项消毒对象消毒制度、计划免疫制度、防疫技术操作制度、不养其他动物制度以及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制度制定后要公示于众,使之人人遵守执行。

3 结语

以上是笔者归纳的规模化猪场有关生物安全的措施,但并不完整,还需进一步摸索。笔者认为,依据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控制好危及猪场生物安全的因素,使至猪场疫

病降至最低或不发生疫病,猪场必将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物安全是防控畜禽疫病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建议有关动物防疫部门领导将其列为防控畜禽疫病一项重要议事日程来抓。要对业主筹建新场和老场布局、设施的改造进行技术指导,向投资者及工作人员、饲养人员和基层兽医(乡、镇动物防疫站的兽医)有关生物安全的技术知识进行培训。规模化猪场的免疫抗体检测、主要疫病的监测,要列入市(县)动物防疫实验室工作内容,帮助猪场指导免疫和控制疫病。

4 参考文献

[1] 李增光.现代大型家禽养殖企业的生物安全管理[J].兽医导刊,2011(5):24-26.

[2] 丁伯良.猪场综合防控的新理念——生物安全[J].兽医导刊,2011(2):13-14.

[3] 吴增坚.养猪场猪病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37-48,146-149.

[4] 武英.肉猪健康养殖新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2-84.

[5] 许道军.猪病防控应首要重视环境问题[J].兽医导刊,2012(1):24.

[6] 吴金先,徐士清.规模养猪手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80.

[7] 蔡宝祥,郑明球.猪病诊断和防治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篇11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6-002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养殖业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时代,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总趋势。规模化猪场的生猪饲养数量大、饲养密度高、活动范围小、应激因素多,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生物安全管理作为综合性控制动物疫病的防控措施,越来越受到规模化猪场管理者的重视。本文对猪场场址选择、猪场布局、猪场设施等应该在猪场建设时就应该解决好的生物安全问题和规模化养猪场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问题不加阐述,仅从生产管理的角度,简要谈谈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几个要点,供相关人员参考。

1 谨慎引种

规模化猪场引种如果引入致病性的病原体,对无免疫力的健康猪群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因此,引种要特别谨慎,严防引入病原体。

引入种猪只能从非疫区的无特定致病性病原体的猪场引种,引种前必须了解供种场的疫病控制情况,引种双方需要互通猪群健康状况、疫病暴况、血清学检测结果、尸体剖检情况、猪群生产性能等信息。供种方的产地疫病控制措施的相关信息对于了解猪群健康状况和诊断检测结果的正确解释都非常重要。在种猪运输之前,供种方应该将诊断检测结果提供给引种方的相关人员(最好是主管兽医),以方便为购买的种猪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准备。规模化养猪场引入种猪使用也要注意同样的问题。

引进的种猪到达猪场时,必须与猪场原有猪群进行隔离观察30~45 d,经补注疫苗、驱虫、再次检测特定病原体为阴性、带猪喷雾消毒后才可以并入生产区。

2 管好员工

规模化猪场要管理好员工,做好员工的安全教育,要求员工遵守猪场的生物安全要求,这对规模化猪场的管理非常重要,也是规模化猪场内部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规模化猪场的员工一般安排定期集中休息,要求员工休息期间尽量不要接触动物和未加工的新鲜家畜肉品,员工休息结束返回猪场时,应该脱掉自己的便装和鞋,经彻底沐浴后,换上在猪场内专用的衣服、鞋、工作服才可以进入猪场。猪场一般不允许其他人员进入,如果其他人员确因工作需要进入猪场,要遵守员工回场时的相同规定。猪场要尽量减少设备移出和移入猪舍内外,必须进入猪舍使用的设备,必须进行清洗和消毒后才能进入猪舍使用。猪场兽医不到外场出诊,严禁外人进生产区挑选生猪,饲养人员不能相互串舍。

3 管好车辆

污染的车辆对猪场的生物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胁,只要有可能,就要限制车辆进入猪场。粪便可以携带大量的致病性病原体,也可以为病原体的长期存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因此,进入猪场运载生猪的车辆应该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完全干透后方可进入猪场。合理的情况下,待售猪舍应该建在猪场的边缘区,外来运输动物的车辆只能停靠在猪场的专用上猪台周围附近,任何时间都不允许进入猪场生产区。对车辆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依次为:生猪运输车辆、粪车、场外饲料运送车、场内饲料运送车、业主用代步小汽车。

4 控制生物媒介

野生动物、鸟、犬、猫、啮齿动物和昆虫中的蚊、蝇等动物可以起到致病性病原体传播媒介的作用。规模化养猪场应该结合本场的环境情况,采取必要的合理的防控措施控制生物传播媒介。

灭蚊蝇:一是经常性整治好舍内外环境,要疏通排水道、填平污水沟,及时清除积粪,猪舍要保持通风良好,地面要干燥。铲除猪舍内外垃圾、乱草堆,防止蚊蝇孽生。二是用捕蚊器、捕蝇器捕蚊、捕蝇。三是使用养殖场专用杀灭蝇蚊等昆虫的药物喷雾于各种墙面、地面、天棚、门窗、笼舍表面,杀灭猪场的苍蝇、蚊子、虱、跳蚤、蟑螂、蚂蚁、臭虫等害虫。

灭老鼠:在猪场出现洞穴时立即堵塞;使用鼠笼、鼠夹之类工具捕鼠;猪场应每个季度定期除鼠1次,使用敌鼠钠盐作毒饵,此法安全有效。

防野鸟:宜用孔径

猪场内禁止饲养犬、猫、鸡等畜禽,严禁外来宠物进入生产区。

5 落实无害化处理

病死猪的处理方式包括焚烧、掩埋、堆肥处理和化制。病死猪的处理方法应与猪场的生物安全程序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病原体的引入风险降至最小。化制处理通常是处理病死猪和扑杀猪以及被污染的垫料、剩料、粪尿、垃圾等,要挖坑并撒上消毒剂深埋,或浇上柴油焚烧。深埋或焚烧必须要在隔离区较远的地方。平时猪粪应运往场外隔离区的堆粪场,挖坑堆积,并在上面覆盖泥土密封发酵。42 d后可出肥清坑。患口蹄疫、猪瘟、炭疽等烈性传染病的病猪及带毒猪必须扑杀。如果本地建有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规模化养猪场的病死生猪应必须由当地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统一收集处理,猪场不得私自处理病死猪。

6 落实防疫消毒

消毒是杀灭和消除停留在媒介物上的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是实施猪场生物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规模化猪场的消毒首先要明确消毒对象,然后选用不同的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进行消毒。一是用好猪场大门口的消毒设施对进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消毒。二是做好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地面道路的清洁和环境消毒工作。三是要特别重视饲养人员消毒。四是加带猪消毒。五是空猪舍的消毒要彻底。六是运输车辆的消毒要细致充分。

7 科学饲养

规模化猪场科学饲养必须坚持的准则是:饲料优质全价、饮水清洁无污染、坚持“自繁自养”。相对而言,不使用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为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的猪群提供优质配合饲料比较容易。推行适度“全进全出”制度,对繁殖母猪实行同期,集中配种,集中产仔,做到“全进全出”,以便产房和哺乳母猪舍的消毒,仔猪断奶以后能集中进入保育猪舍、育成猪舍、肥猪舍,同时出栏,猪群离舍后,猪舍应彻底消毒后再接纳新的猪群。推行比较完全的“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就是采取多点式饲养方式,即将种母猪、保育猪、肥育猪或断奶―肥育猪饲养在不同的饲养场,执行这样的“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就能够对猪场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从而打破部分“全进全出”而导致的疾病循环。

8 定期驱虫

由于规模化猪场的猪群密度大、环境适宜,寄生虫的繁殖、传播也迅速。在病猪排出少量虫卵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全群感染。猪群感染寄生虫后,饲料利用率下降,生长缓慢,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与某种传染病并发时危害会更大。特别是患有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球虫等寄生虫病时,寄生虫会侵入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免疫抑制和免疫干拢。所以猪场要定期做好驱虫工作。猪场中种公母猪饲养年限较长,寄生虫感染机会多,是猪场主要的带虫者,是传播寄生虫的源头,因此种猪寄生虫的控制是猪场寄生虫控制的关键。如果对全场猪群实施驱虫,应按要求进行粪便清理并消毒,并对粪便作无害化处理,避免虫卵重复感染。

9 搞好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