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学改革项目

教学改革项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30 01:33: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学改革项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学改革项目

篇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10-01

1.正确认识项目教学

所谓项目――指的是事物分成的门类。就是把大宗事物按需要按门类分成便于管理,便于运作的若干小项。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为。在职业教育中,作为项目教学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简言之,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是一种把学校开设的大专业类群教学,在宽基础模式下,按照市场、行业、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进行主干专业学科的综合性教学,在主干学科教学过程中渗进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达到某专业所需求的应该掌握那些应知应会的知识和相关知识,更具体、更实际、更适合用人单位所需的一种教学。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他的主干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在这些主干学科教学中,渗进安全用电、电气操作规范、电器营销等方面知识,改变以往单科教学,互不渗透,互不关联,学生学习感到单一、厌学的状况,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单调。比较愿意接受相关学科知识,有效性强。

2.项目教学应从几方面尝试

项目教学,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比较新颖,比较实用的教学模式,他与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有所不同,更具独特的一种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从几方面来进行。

2.1 必须对现有课程设置和教材进行改革。项目教学趋向实用性,综合知识传授的教学,它要求对现有的"三段式"(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变单一性为综合性。各学科教学也存在脱钩、脱带、脱节现象,学科知识互相交融极少,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学生所需的实用性技能操作较少,难以做到"进厂能顶岗",以至所培养学生企业不欢迎。为此,必须改革课程设置来适合项目教学,在课程设置中,要围绕"生产过程"开展教学,要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减少文化基础理论,够用为度,不求全,不求深。多注意设置一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面向企业实际并服务于企业的综合性课程,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企业所需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知识是相通,实用,针对性强。

另外,各校应根据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本校实际情况,指派教师到相关的行业、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所需,组织人员编写一些针对性强,适用性好的校本教材,使学生学得较直接、较实用,较贴近市场,这样学生一跨出校门,进入企业,就马上能适岗,能发挥所长。

2.2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项目教学是综合性课程教学,他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备综合素质的能力,文化课教师应对其所在专业有所了解,特别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了解,专业课教师应具有与所授专业相适应的技术职务和实践能力,实训指导课老师要能正确完成技能操作示范和指导。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有创新思想,要打破学科不能兼容的思想,要修正原来所学就够用的不良想法。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必须在原有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特别是项目教学的所需综合知识,大胆创新,大胆跨出学科界线,刻苦认真再学习,学习相关知识,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的教师,这样才能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适应新岗位。

其次,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提高专业综合知识,特别是文化课教师,要拓宽自己知识,积极参与专业课实践,积极参与学生实践学习,跟班到企业,深入企业,了解本专业所需的文化知识,辅助知识,向企业技术人员学习专业有关知识,操作过程,从而确立文化课怎样为专业服务等思想。这样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个针对性强、贴近实际、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新方法。所任教的文化基础课就会更吸引学生,效果就会更佳。

第三,加强教师合作,协调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合作精神,既文化课教师有专业知识、专业课教师有文化基础功底。两者互相配合,互相探讨。要克服以往不正确的认识,你教你的专业课,我教我的文化课,井水不犯河水。文化与专业要互相交融,互助互爱共同为目标服务。为此文化课教师必须做到根据专业课所需,把文化知识,有针对进行选择教学,同时有意举一些专业方面的案例进行文化知识方面的解释,使之相融,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都在为专业服务,都要认真学,不放弃。

2.3 密切联系信息化。如何在项目教学法中恰到好处的使用信息化资源,是教师在教学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在项目教学中,与信息化的联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首先在项目任务的引入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建立项目与生产过程的联系,采用视频、动画、网络在线访谈等信息化形式,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在制定计划阶段,学生首先通过网络、书籍等信息化手段进行信息收集,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师生间的讨论,进行整合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步骤。在接下来的实施计划阶段,教师可采用仿实一体化手段或是相关教学软件助教的方式,帮助师生解决设备资源不足、操作步骤复杂、操作危险、产品废品率高以及微观现象不可见等教学难题;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将生产车间引入课堂,使工厂师傅走进课堂,规范操作过程,提升职业素养。在检查评估阶段,信息化手段又能帮助教师实现多元化的过程考核,通过软件评价平台记录学生工作步骤,并自动生成学生成绩;通过视频回放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价;通过网络实现专家点评。在最后的归档与应用阶段,学生要完成由作品向产品的转化,教师可以创建网络信息平台,提供相关信息,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资源共享不断完善产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篇2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电子类专业和物联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硬件类课程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单片机课程知识内容多,相关知识涉及“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基础”“印刷电路板制图”等电路类的课程,也涉及“C语言”等程序类的课程;单片机的后续课程如“嵌入式系统设计”“传感器与RFID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嵌入式实时系统”等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还是“嵌入式综合项目设计”“物联网综合项目设计”“人工智能综合项目设计”等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基础,可以看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传统的单片机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师实践应用面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覆盖面不足,无法做到教考一致等问题。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实施“一体多翼”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教学评价进行规整都势在必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工信部举办的各项大学生竞赛,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智能车、机器人、光电设计、飞行器大赛中,基本都会涉及这门课程内容。在校级主办的各类科技小制作中,这门课程所学的内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熟练掌握单片机技术和系统设计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近年来的比赛题目,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为例,比赛题目为“送药小车”“坡道小车”“风力摆”“电磁炮”“无线充电小车”“滚球控制系统”,不难发现,每年的赛题有难度增加的趋势,单片机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单片机与相关技术的融合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针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如今飞速发展的网络手段,MOOC、翻转课堂以及高阶教学的一系列措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项目驱动法和教赛相长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实际教学实施和总结,从学生反馈、学生成绩、学生作品、比赛成果等多方面,都反映出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行之有效的[1-2]。

1教学与产业需求的对标

经过近3年开展“专业课程设置逆向革命”,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就业、岗位、薪酬、行业进行分析,从《电子类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及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发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及相关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在企业的实用性很高,如何将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联合起来,值得探讨。借助校企合作的力量,开展多方面深度合作,教师参与到企业中,与技术人员一起完成技术研发,同时将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纳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接触企业,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校企共建实验室,配备与企业应用相同或相似的开发板,校企共同攥写实验手册,确定具有企业实用性的实验内容。

2知识点的项目化梳理

利用项目进行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建议在“单片机基础”课程开课4周后开始实施,并且需要重组教学内容。不能全按照教材中的章节来划分教学内容,而应归纳出项目相关的知识点,在相应的项目教学开始前,先将对应的课程知识点学好,然后通过项目对知识点进行实践训练,提升实践能力。

3项目题目选择实用化

项目设计和选择以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分解复杂问题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软硬件动手能力。在项目题目的选择方面,力求从实用性出发,选材来源于生活,将实验应用于生活。基于此,选择了以下项目:LED灯的控制、按键控制灯的亮灭、流水灯、温湿度测量、串口显示、LCD屏幕显示等。

4项目难度层次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带着学生边讲边练,验证性实验约占80%。这种方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多数是浅层学习,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素养。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根据项目的复杂度和覆盖知识点的情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项目分为3个层次,对每个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这3个层次分别为基础型项目、进阶型项目和综合应用型项目。基础型项目中典型的项目为程序包的安装、点亮/熄灭LED灯、串口显示姓名学号等。基础性项目根据初学者的特点来设计,目标主要是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知识点。这一层次项目功能简单,易于实现,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入门。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较少,可以采用常规教学,教师带领并加强指导。具体实施流程可以归纳为: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配套实验手册—学生根据步骤练习—教师及时解决学生提问—总结易错点、重难点,如图1所示。进阶型项目中典型的项目为流水灯的制作、按键控制灯泡的亮灭、PWM制作呼吸灯、温湿度信息采集等。由于上一阶段对知识进行了积累,这一阶段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流程和方法。实施流程为:教师讲解基本知识点—给出实验项目要求—教师引导分析题目—学生思考解决思路—师生探讨可行性—学生书写程序—调试运行—教师总结。综合应用型项目如简易智慧家居项目设计,可根据难度(如表1所示)给出项目要求:要求学生制作的智慧家居包括单片机控制灯泡的亮灭、单片机控制风扇的转动、单片机控制电机的转动(模拟窗帘的开关)。分组讨论教学用在这一阶段比较合适,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既定任务。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点—给出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撰写项目实施方案—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撰写程序—调试运行—学生总结汇报—教师点评。兴趣爱好型项目如自制电动小车,可以要求学生自行组装小车模型,用单片机模块、电机、红外等搭建硬件平台,控制小车前进、转弯、避障等。学生还可以自行构思,根据自己的要求设计小车的功能,搭载不同的硬件平台。此项目可作为选做项目或者加分项目,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安排在课后由学生讨论完成,重点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一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攥写方案、动手能力、器件认识能力、电路理解能力、书写程序能力、调试程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实施流程可以为:教师给出项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确定方案—购买相应硬件器材—自行组装—自行编写程序—自行调试运行—展示作品—学生答辩讲解实施方案。

5教赛相长,以赛促赛的实施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多,只靠课堂上学习,仅能够学习一些皮毛知识,比如4学分的课程,能学习到的内容最多包括GPIO、串口、PWM、定时器、ADC、DMA,每个部分应至少做一个实验进行巩固。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督促学生们进行深度学习、自主学习很有必要,因此,在讲述知识点的同时,重在教思路和教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结束前,开展一场科技小制作比赛,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比赛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小器件,如超市收银机的小型模拟、电子体脂称、音乐氛围灯、红外计数器、自动感应门、音乐小闹钟、智能小夜灯等。功能不需太复杂,但是必须做出成果,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硬件连线方法,书写学习程序,解决常见的软硬件问题。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还可以将比赛题目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由学生自主设计小器件,学生可以根据特殊场景设计个性化的电子产品,让学生做设计的同时看到商机。赛题可以采用“命题作文+自主题目”形式,组织比赛时学生可参与进来,教师作为评委。评选学生作品,推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为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做准备。形成以赛促赛“课程比赛—校赛—省赛—国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6以赛促教,全员参与

据统计,参加学科相关比赛的学生一般占10%~20%,如何增加比赛的受众群体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结合“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课堂设计中,追踪技术前沿,关联课程相关的国赛和省赛相关技术,更新教学内容。笔者非常注重对比赛的反馈,按照梳理→分解→反思→分类→加工→聚合步骤进行重构,将比赛任务分解到课程,再细分到知识点,以缩小版的赛题来设置高阶翻转课题,做到教赛融合,以赛促教;在课程中植入比赛元素,开展全员翻转教学,提升课程的应用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实现以赛促学,而比赛的辐射面也从20%提高到100%,全员受益。

7建立以赛促学的内循环,建立生生传帮带

当年的比赛结束并不代表真正结束,下一年的备赛工作才刚刚开始。比如电子设计大赛因为有时间限制,在四天三夜中,有的小组仅仅实现了赛题中的小部分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趁着学生的任务劲头未减,抓紧做好赛后硬件作品完善、软件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从完善作品中提升自身的能力。选派技术能力优秀并且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培训师,为下一年级的学生开展培训,并参与备赛关键技术MOOC视频的录制。选派学生开展赛事专题讲座,发挥学生的影响力;鼓励参赛小组跨年级组队,建立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共同备赛、参赛的机制,做好技术传承,如图3所示。

8建设以深度学习为目标的多元化实践评价模型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环节比例较大,本校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接近1∶1,建立健全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打造以学生深度学习为目标的、集课程比赛、实验操作检查、实验考勤、实验任务点、实验报告、分组讨论情况、高阶作品情况等一体的多元化实验考核评价模型。

9做好反刍,促进教学

线上教学时,通过布置任务点、查看视频观看率,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课前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和反馈学习数据,实时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用雨课堂等布置作业,实时生成作业报告和优秀学生、低分学生名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课前、期中、期末,以问卷的方式统计学生学习情况、课堂投入情况、实践课程等,及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反馈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反刍比。除了“项目驱动”和“以赛促学”2种教学方法,日常教学中,应加强线上课堂的建设,丰富课程相关的MOOC资源,建立健全试题库、作业库、项目任务库,利用网络上的精品课程资料开展线上翻转教学。在日常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CBL案例教学、PBL问题导向、讨论教学、头脑风暴、以赛促学、工作过程导向等多种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保证课堂质量。同时采用作业、考试、提问、汇报、作品制作等方式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多项非认知能力。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从坐在教室听,变为学生与教师互动,再变为学生当教师、教师作为评委,将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接受力、理解力、创造力和逻辑性思维,培养出既能适应当前产业和岗位要求又能适应产业未来发展变化要求的人才。通过分阶层实施项目教学,并以赛促学巩固提升,形成一种混合式教学体制,这种混合教学法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经学情调研分析发现,和以往的教学相比,学生动手能力有较大提高;线上、线下课堂中,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线下课堂中,学生主导地位更加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期末考试平均分同比往年增加近5分。在全国性和省级比赛中,也取得了比往年更优秀的成绩。综上,将项目教学和以赛促学融合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1.前言

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一种最主要且重要的体育教学模式。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进行分班教学,目前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为: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艺术体操、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和网球等;体育理论内容为体育锻炼方法、卫生保健、运动技术原理、竞赛规则、体育价值和功能,以及体育休闲娱乐。

田径运动是体育选项课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它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性等一系列身体素质。然而近年来,随着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深入高校,高校体育课程从多方面进行了改革。随着各种新兴项目的引进,田径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许多高校甚至取消了田径项目的选项课,这显然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相违背,是不合理、不科学的,这也是近年来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田径运动教学的作用

田径运动教学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田径主要是个人项目,运动员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运动水平,有利于个性的形成、心理素质的提高。田径运动中“跑、跳、投”项目对提高身体的有关能力和相应的身体素质,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有明显作用。

3.田径项目教学被淡化甚至取消的原因

(1)学生厌倦。首先,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长期接受田径运动训练,内容陈旧单一,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手段缺乏娱乐性。其次,田径运动项目由于自身特点,必须重复进行,导致运动量较大,部分学生在进行长距离项目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情况,导致其不愿参加。最后,由于田径教学多在室外进行,长期风吹日晒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要求较高,相比之下多数学生更愿意选择能在室内进行的运动项目。

(2)快乐体育难以把握。现阶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正大力推进快乐体育。快乐体育是指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地参加体育教学,并从中享受体育的乐趣,以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达到体育教学中提高体力、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田径技术动作结构大致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比较单调,需要参与者反复地模仿、练习、巩固,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将快乐体育引进后发现,虽然在教学中将很多田径训练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以游戏或趣味竞赛的方式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其毕竟有别于球类、舞蹈等运动项目,需要参与者反复地模仿、练习、巩固,而以游戏或趣味竞赛方式进行练习的次数较少,强度较低,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同时长期进行缺少多变性和新颖性,反而会使学生出现抵触情绪,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学质量降低,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形成了练得轻松了、玩得快乐了,教学质量降低了,而练得累了、玩得少了学生又厌烦了的状况。

(3)教学目标重技能、轻素质。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学生进校之初就进行选项课分班教学,在各运动项目的教学中侧重于该项目运动技能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导,在有限的课时内相应减少了身体素质的训练,或者是进行部分专项素质训练,不能达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田径运动正是发展学生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的最好手段,因此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逐步被淡化。

4.建议

如今在倡导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思想引导下,高校体育选项课中的田径项目应当进行以下改革。

(1)将田径运动项目分解安排到各学期中。在学生选项时不再安排单一的田径选项课,将田径运动中的“跑、跳、投”各项根据学院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选择地安排到学期。

(2)所有项目课程中均需安排一定比例的田径项目教学。在高校体育选项课的各个运动项目中,根据课时情况,安排一定的学时进行田径项目教学。课时安排需根据所排田径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合理进行。

(3)每学期的田径项目为期末必考项目,在期末总评分中占一定比例。学生在体育选项课期末考试中除参加专项课时外,还应进行部分本学期田径项目考核即为身体素质考核,考核分数应在总评中占有一定比例。

5.结语

随着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肯定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贺毅.对高校推行快乐体育而淡化田径项目的思考.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0):328-329.

[2]陈晓梧.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田径教学的思考.考试周刊,2008,(4):143-144.

[3]刘健鹏.对田径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遭受冷落的思考.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67-69.

[4]杨波.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掌握和应用快乐体育.学术论坛,2007,(14):227.

[5]黄晓俊,左新荣。安徽普通高校田径课程选修的现状与对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302-306.

篇4

【中国分类号】G71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上区分于普通本科院校,兼具高教性与职业性。随着高校教学改革浪潮的到来,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以教学改革项目为载体,不断更新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的理念、模式,完善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的制度体系。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建设上与外部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升级变革对接的教学改革举措之一,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现状

(一)“教改”内涵理解存在偏差

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是高职院校负责教学改革职能部门的常规性工作之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因为主持教学改革项目的多少往往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对于教改项目的申报有很高的积极性,以至于每批参与教改项目立项的课题数量众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作为教改项目的管理者,应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在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以及成果推广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项目管理模式。目前,由于对于“教改”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很多教改项目内容名为“改革”,实际上并没有给教学质量带来多大突破,而是仅仅在教学改革的名义下进行一些变化。

(二)教改项目管理工作存在不足

教学改革项目在选题和内容上虽然与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还是停留在对于课程本质的表面理解,教改内容平庸,改革深度不够,并未实现预期的教改效果。在教改项目的立项环节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在实际项目立项审批过程中大多以专家的智慧和经验作为立项的依据,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当项目立项后,由于监控条件的限制,负责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者对于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存在难处,虽然设有中期检查环节,也只是停留于书面材料的检查和反馈,整个过程流于形式。当教改项目处于结题验收环节,教改成果的成效判断主要由专家评议来决定是否通过验收,评价主体过于单一,项目负责人没有机会阐述项目立项依据、可操作性、实施方案、研究成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不利于项目成果辐射推广。教改项目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平等地位不利于构建新型的合作学习互动关系、团队关系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笔者认为教改项目成果的辐射推广是教学改革项目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教学管理工作者在教改项目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但是在现实的项目管理工作中,在这一环节所做的工作却是最少的,项目验收结题标志着此次周期性项目管理工作结束。一些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项目的成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推广性,但最终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二、 高职院校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管理工作基本流程

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是真实项目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具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的教学改革形式之一,项目的确定与实施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好评,给单一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学管理部门在项目管理中扮演的角色是宏观监控者,教学管理者在项目的立项、验收及项目成果推广中秉承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协调各方面工作,推动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中顺利进行。

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分成四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申报立项阶段,中期检查阶段以及验收推广阶段。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师、学生以及企业四方互动作用的过程,其互动作用的过程通过图1显示如下:

图1高职院校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四方互动图

如图1所示,校级教学管理部门在项目开展之前通过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就立项原则、申报要求及程序、项目验收办法明确项目实施的基本规则。之后,拟发申报立项通知,将申请立项信息传达到二级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教师,让其做好申报准备。在通知规定的申报日期以内,教师将申报立项的材料上报二级教学管理部门,并由二级教学管理部门经过汇总将材料上交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由其初步审核并交给专家组评审决定是否可以立项(互动①②));当教师申报立项成功后,开始进行项目的实施,这时候学生是项目参与的主体,教师通过项目角色分配与任务分配,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项目中获得第一手业务技能,并且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成果(互动③④);企业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项目的合作方,也是参与综合实践项目的主体之一。教师能够在项目实施中通过下企业得到最新的行业知识,企业能够通过与教师、学生的合作交流找到发展的新机遇,并且企业也作为项目实施的评价方参与对学生成果的评价,体现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鲜明特点(互动⑤⑥⑦⑧⑨⑩)。

三、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有效尝试

我国在1994年初正式提出制定并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之后,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1〕1号)文件明确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层面上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是进行这一系列变革的主要载体。现以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为例谈谈笔者对于此项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 立项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选题立项是综合实践项目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所选的课题应该与专业课程的特点与属性密切相关,能让学生在“做中学”,把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发展应对各种工作的实践能力。严把立项关可以防止项目选题脱离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可以防止盲目投入,使教改流于形式,为学校财政带来巨大负担。教改项目的立项管理应该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也要“以人为本”,兼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目前,对于综合实践项目的立项要求一般包括立项指导思想与立项范围界定两部分内容,可以让立项申请人理解学校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专业发展方向,避免盲目立项。当然,每个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办学特色,并且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差异,因此在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的立项管理中要结合学校现实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以及生源情况合理配置资源。

(二) 做好项目中期检查工作

对于综合实践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一直是项目管理工作中投入最少的环节,因而也是这项工作的薄弱环节,但项目最终是否能够通过验收与中期检查的质量密切相关。为了避免综合实践项目的实施偏离原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动态的过程管理是不可缺少的管理工作内容。综合实践项目可以作为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一部分,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以便项目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教学改革情况进行监控指导。作为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部门与项目负责人应重视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既要要求项目负责人按时提交书面报告,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项目实施的进程,又要采取如听课、观摩、走访、与师生座谈等教学管理形式,参与综合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并对其做出及时的反馈,保证项目能在未来验收成功。

(三) 加强项目成果辐射推广

当综合实践项目的实施进入尾声,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开展项目的验收工作,主要从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的各项成果及项目负责人的汇报材料来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总结。由于综合实践项目是真实项目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项目,因此项目成果的形式主要有验收报告、教学案例、学生实训作品、政府与企业评价等。教学管理部门在完成一系列常规的验收工作后应该考虑如何将教改课题成果转化为一定的社会效应,保障成果的辐射推广。对于教改项目管理部门来说验收工作不应是项目管理工作的终结,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奖励评优制度来推动优秀教改项目成果的辐射推广;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

总之,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成效与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密切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日常工作中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宗旨,营造和谐的教学改革环境。教学改革项目作为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实施形式,要求教学改革管理者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保证教学改革向有利于培养双层次全方位人才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二、项目管理

1.项目管理的含义。

项目管理英文名字为ProjectManagement,简称为PM,它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者边缘的学科。项目管理主要有五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关系人、目标、需求、资源和项目。项目管理指的是某个项目的责任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与该项目的各方有关责任人进行的合作,充分运用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和看法,把各种有限的资源应用在项目上,然后对该项目所包含的所有工作内容进行相应的管理,以此来实现该项目想要达到的目标,从而满足项目有关责任人的各种需求。

2.项目管理的特性。

项目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六个特性:

第一:一次性;项目管理的一次性主要指的是项目管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明确的,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先例、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复制、不存在重复性的操作等。

第二:独特性;项目管理的独特性是指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每个项目的成果都不会与其他项目的成果发生完全类似的情况。而且,项目的运行过程独一无二。

第三:目标确定性;指项目在运行之前会对目标进行确定,分别为时间性目标、成果性目标、约束性目标和其它需要满足的需求。但是,在确定项目目标的时候,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改的。但是,如果在修改的时候,导致项目目标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就会导致它成为另一个新的项目。

第四:活动整体性;项目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的一切活动都相互关联,不需要会危及项目目标实现的多余活动。

第五:组织临时性和开放性;指某个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其内的工作人员是通过种种方式联系在一起,成员人数、工作职责都是会发生变化的。项目的组织是临时开放的,并没有严格的岗位要求。

第六:成果无法挽回性,是说项目在启动后一旦运行失败,将不可能再重新运行这个项目。也就是说,项目失败的结果将无法挽回。因此,项目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

三、项目管理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实行高校教学改革变得非常迫切。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完善我国高校教学体制,使高校教学体制更加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教学项目种类繁多而且复杂,实行普通改革方法不但工作量大,而且改革效果不明显。将项目管理这一体系应用到高校教学改革当中,不但使高校教学改革的工作更加简单规范,而且改革效果也更加明显。在高校教学改革中,项目管理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我国高校教育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服务行业,教师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

高校教学过程中,学生上课的时间和地点是固定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学期中,老师的授课过程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较为符合项目管理的特性。因此,可以把某个教师在这个学期教授的课程看成是一个项目,对其进行项目管理。其中关于项目管理的五个要素可以分别归纳为关系人——教师、学生,目标——教学目标,需求——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需求,资源——教授的课程内容,项目——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学习吸纳老师教授的知识。其中教师是该项目的管理者,学生则是这个项目的关系人。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加强。案例:湖南某高等职业院校原本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特别低,经常出现上课无精打采的现象。但是,老师有时并未对这种现象加以阻止。后来该高校实行教学改革,并且将项目管理体系结合到教学改革中,将老师在本学年的教授课程归纳为一个项目,然后对其加以管理,改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热情程度,对一些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进行了及时的阻止和规劝,增加了在讲课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使得该院校的教学成果的到了显著地提升。

第二:我国高等学校不单单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会有某些大型科研活动的开展。

这些科研项目的科研周期长,而且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在科研过程中要尽量节约科研成本,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完成科研的速度。科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研成果同样具有独特性,同样可以引进项目管理体系对其进行管理。

第三:国内高等院校校内文化环境与其它中等院校那种单一性的学习氛围并不相同,各类社团、学校组织的大型舞会活动等种类非常多。

但是,这些活动对于时间、投资成本方面也是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些校园活动是高校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这些校园活动的举办过程进行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改革方法基本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因此,在对教学环境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将项目管理体系加以应用,有效地组织这些校园活动的举行时间,节约校园活动的投资成本等。

篇6

1.教学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教师要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1]。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将“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体验企业经营、模拟企业经营和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综合实训3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又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划分为若干工作项目,每一项目又细分为若干工作任务。从开始的体验经营、到模拟经营再到综合实训,教学内容逐渐深入,能力培养逐步提升,符合学习规律,充分体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为学生经营管理综合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载体[2]。具体设计以模块二“模拟企业经营”为例,见表1。

2.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

课程项目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载体。教师在设计能力训练项目时,要力争该具体项目中训练出来的主要的能力是可迁移的,能够解决未来职业岗位上遇到的同类问题[1]。按照这一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的能力训练项目主要在模块二,共分为6项。它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王林到×××公司进行总经理助理的顶岗实习工作作为项目背景,通过王林接到各项目任务开始,按照基本技能训练、应用技能训练到迁移能力训练的能力递增的顺序,来培养学生在企业从事基层、中层经营管理所需的团队管理、战略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经营管理技能[2]。表2列出了该课程部分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的内容。

3.项目情景设计

教师应该为每个工作项目设计好项目情景,使学生能够从项目情景中查到这项工作的具体数据和限制条件,从而引发学生动脑动手,完成项目任务。情景是学生行动的引导,情景是教师上课实施引导的重要手段。全课程教学实施在以希望公司(虚拟企业)的经营与成长为背景展开。根据这一学习情境归纳出一个贯穿全课程的学习项目———希望公司的经营与成长,然后根据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引出若干个子情境,并相应构建了打造管理团队、规划经营战略、采购物资、组织产品生产、市场营销、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等6个子项目,在每个子项目下根据完成项目任务的需要又设置了若干个工作任务。学习情境的设计与仿真企业挂钩,具备真实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和积极性,为后面项目任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的单元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基础环节。单元教学设计描述了单元课堂教学实施的全过程。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实施一般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打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辅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素质的锻炼渗透于课程教学中,最终实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具体单元教学设计以表3为例说明。

二、“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条件保障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成功建立在充分的条件保障基础之上。如活动场地、师资和其它必要的教学载体等。几年来,鄂州职业大学为了促使专业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在条件保障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

1.场地建设

根据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需要,鄂州职业大学为“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设了校内和校外活动场所。校内活动场所建有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实训室,配置了1套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6套完整的物理沙盘教学工具和若干桌椅,主要用来模拟企业的运营流程。校外活动场所是与学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的3家企业。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为课程提供了真实的企业场景,使学生可以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运营流程,获取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素材,以及获得企业专家对项目任务完成质量的直观评价。活动场地的建设为“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

2.师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队伍要熟悉专业和岗位,掌握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流程和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适应职业院校培养专门型技能人才的需要[4]。因此,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谙熟企业经营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近几年,鄂州职业大学通过安排教师在暑期下企业参加实践锻炼、选派教师到其它高校进修或培训、观摩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到课堂现场教学等形式,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为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3.项目任务书的设计

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一般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模式,即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相融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做一体”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5]。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好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中应该明确任务实施的目标、实施步骤和评价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按照项目任务书的指引,自主查阅资料、学习必备知识、实施和完成任务。鄂州职业大学“企业经营管理课程”课程组教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结合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制定了项目任务书,并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现已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项目任务书,为切实保障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必要的物质载体。

三、项目化教学改革需要改进的地方

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效果显著。但从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项目化教学改革还有几处尚待改进的地方。

1.任务实施前需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工作

每项项目任务的实施都有一套流程,在实施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实施流程,项目任务书的设计也应更具体化,要明确告知学生该项目任务实施的目的、时间、流程。要通过项目任务书的指引,使得学生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不仅知晓做什么,而且知晓为什么做、怎样做、多长时间内做完。让学生在实施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从而提高任务完成的质量。

2.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方式

客观、公正、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检验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知识、态度、技能养成情况的重要载体。鄂州职业大学“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建立了形成式考核和终结式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其中,形成式考核着重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情况。终结式考核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可以对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进行全方位的考查,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在评价主体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形成式考核,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来进行,终结式评价可以引入企业专家的评价[6]。此外评价标准还应更明确、具体。通过完善考核评价方式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养成情况,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科学的基础。

篇7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然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所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较丰富而实际操作技能较单一,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尤其缺乏。而现代企业需要的是一线技术人员,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应用。为此,要深化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

要进行课程改革,就要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同时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的本土化、地方化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课改内容要在基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上,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些改革中,最具广泛性的就是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也就是项目课程。所谓项目课程,是以工作项目及其任务完成为过程主线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并能使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和有效应用知识的一种课程模式。要进行项目课程改革就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项目课程的特点

1.具有明确清晰的工作、学习任务。内容按工作任务的顺序和难易程度排列。

2.具有完整的工作学习过程,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如作为教学内容主要组成部分的项目和案例。

3.知识(理论和实践知识)被全部或者部分分解到各个项目或案例中。

4.课题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有应用价值。

5.学生独立计划、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6.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7.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已有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知识,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

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也就是以典型的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课程是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组织内容的,其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工作任务。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其教学内容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与兴趣,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能使他们学到未来工作所需要的核心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现阶段项目课程的课改还在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项目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项目课程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为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保证。可是,由于多年受学科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仍然面临转变课程观念的艰巨任务,他们担心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后,职业教育会变成职业培训,同时职业院校许多教师的周课时数超过了二十节,工作量非常繁重,这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阻力。因为项目课程改革需要涉及到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编制及教材的重新编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劳动。项目课程改革过程中专家的作用也只能是引领,提供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与开发技术指导,改革的任务最终必须由教师自己去完成。教师只有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才可能对新课程有深刻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教学。

解决上述矛盾的途径应当是: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如寒暑假、周末)的同时,对于承担项目课程开发主体任务的教师,职业院校有必要适当考虑减少其课时数。教师要不断学习学科专业发展中的新知识,跟上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在教育理论方面,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跟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同时了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要多反思、积累教学案例,形成自己特有的实践话语。

三、项目课程开发需要项目教学法配合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就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负责将一个独立的项目信息进行处理的全过程。这要求学生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掌握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注重的不是最终的学习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体会到创新的艰辛和乐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不牢固、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弊端。从教学的初衷来看,它是从完成现有的、已知的项目任务开始,到项目教学结束,使学生具有了完成现有学科项目任务的能力。所以,项目化教学是“授之以渔”,为学生成功就业打下了基础,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成功的职业生涯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

针对项目课程的这一发展趋势以及实践(上接第71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我国已有学者在对项目课程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以期促进项目课程改革实践更为顺利地进行。项目课程应当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因为它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总之,结合以上几点,只要高职类院校坚持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把课程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家引领、全员参与的课程改革机制,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一定能够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凤.项目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与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0,(01).

篇8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2015年以来,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项目课程不是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的做中学,而是以做中学为课程展开的逻辑主线。项目课程能有效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课程模式,它改变了学习形态,实现了学习逻辑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积累的转变。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深入探索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邀请企业专家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熟悉行业技术新变化,适应职业岗位(群)新标准,研究修订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积极实施新课标,实践项目化教学设计,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三年来在项目化课程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项目化课程建设调研

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从2016年5月开始,本专业老师经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首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走访了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常州市规划局新北分局、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浩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设计、管理单位以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充分了解了行业单位对专业发展的意见和人才需求情况,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仔细梳理及分析。专业教研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老师充分学习了大量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对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知识,并聘请行业专家及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成员于2016年8月召开了工作任务分析会,在会议上运用头脑风暴法,由企业专家对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基本思路、课程体系、技能培养目标等进行了基本确定,在此基础上由本专业的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项目化课程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并于同年底再次邀请各级各部门的行业专家进行了论证,方案得到专家的普遍好评,正式完成《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项目化课程标准》。

2项目化课程建设目标和要求

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先导,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落脚点,以课程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进行项目化教学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门课程的实施方案,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对内容进行重新组建。对立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着力建设一批优质的项目化课程。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教授团队项目化课程建设培训的基础上,我分院建筑设计专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讨,遴选适合的课程进行立项建设并实施教学改革,认真选拔教师,组建课程改革团队,团队成员要分工协作,每个人都参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近两年本教研室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所有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以建筑设计11高职班、建筑设计12高职班和建筑设计13高职班“居住区设计”课程模块教学为试点,积极尝试课程教学改革;以建筑设计13高职班及后续班为新方案施行班全面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每年专家年会以及阶段性市场跟踪调研和相关课程改革方案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适时调整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现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居住区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一批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此外,还完成《三星级绿色建筑施工图识读》、《工种实训》等校本教材的编写,撰写10余篇教学论文,制作多门项目课程教学微课,逐步建立教学资源库,形成多项项目化课程教学成果。

3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践

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牢固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的课程改革理念,针对本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征,从实际、实用和实效出发,大力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仿真型项目教学”“社会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探研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富实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在本轮课改中,2012及2013级学生正好处于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更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以培训技能为主,在2013级学生中试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注意收集资料,师生互相探讨教学感受并及时调整,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在顶岗实习前的专业课教学中,坚持“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利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的建筑设计项目中提高能力,通过课程现场参观教学、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与校外实习基地紧密联系,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实践教学体系嵌入职业认证课程内容,融合相应的职业技术和技能,专业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按照项目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课程,围绕工作过程,开展新型教学项目。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生在训练中心、项目中心、实训基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充分利用智慧校园教学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课余自主学习需要。

篇9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51-02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向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1]根据该文件精神, “跟单实务”课程实施了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独立的小项目和综合项目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跟单实务”课程分析

“跟单实务”是高职国际商务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外贸跟单岗位的工作技能与职业素质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掌握外贸跟单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积极制动、乐观向上品质的外贸跟单人员。“跟单实务”课程涉及样品准备、生产管理、质量监控、单据制作、报检报关、客户维护等诸多环节,知识点和技能点相对其它课程更为错综复杂;跟单工作具有流程性又有即时性,要求学生在掌握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基础上能从整体上把握跟单工作。传统的跟单实务教学,各部分独立讲授,难以全面完成前述课程目标。为此,引入项目化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梳理和吸收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

二、“跟单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设计

(一)项目来源。高职教育应该服务于区域经济。在项目的选择上,应选择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许多外贸企业出于对商业信息的保护往往不愿提供真实的业务资料,因此,可以依托与本专业有密切关系的合作企业作为真实项目资料的来源。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教学项目的过程中,应对涉及公司机密的信息做适当处理。

(二)项目设计。广义上的外贸跟单工作涵盖从协助开发客户到售后服务全部工作环节,但不同企业外贸跟单岗位的工作侧重点不同。通过对本地区外贸跟单岗位的调查发现,外贸跟单工作偏重与样品制作、包装跟进、报检报关、运输安排以及售后客服这5个环节。 “跟单实务”课程以这5个环节为课程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炼了相应的核心技能,并设计了5个独立的项目供学生学习各个环节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见表1)。经过这5个项目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跟单工作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但仍无法全面掌握跟单流程。为此,在课程基础教学完成后,引入综合项目。

表1 课程结构阶段 核心技能

基础教学 样品制作 能识别客户对样品的要求,能对样品进行跟进管理

(15周,每周3学时,共45学时)

包装跟进 能根据客商要求安排包装事宜

报检报关 能完成出口报检报关事宜

运输安排 能按照合同要求按时出运货物

售后客服 能归档整理对口跟单资料;能及时跟踪把握客户动态

综合项目教学 能独立完成一笔完整的跟单业务

(4周,每周3学时,共12学时)

(三)综合项目

依照课程设计,综合项目应尽可能地融合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使原本相对分散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得到有效的串联;应覆盖完整的跟单流程,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掌握跟单工作;应尽可能模仿真实工作流程,使学生能在真实工作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的显示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选择真实企业项目的一笔外贸出口跟进项目作综合项目。该项目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载体,以一笔外贸合同为主线,要求学生完成该笔外贸合同的跟单任务。通过涵盖外贸跟单业务全部环节的任务设计,既补充了第一阶段基础教学中欠缺的部分知识点和技能点,又进一步强化了对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应用,和第一阶段基础教学相映成彰。

由于一笔完整的外贸跟单业务涉及的环节多、时间跨度大,参考企业工作流程,将整个项目细分为供应商选择、样品制作、生产跟进、质量监控、包装跟进、报检报关、运输安排和售后服务9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

篇10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78-02

1课程改革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特色。作为新生事物,它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探索、允许大胆的创新。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必然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

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面临着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各院校都在竞相推出办学的特点,及时顺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本文结合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加以探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女性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院,面对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蓬勃兴起的态势,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即在培养目标上更突出“应用型、技术型”。因此,要不断进行课程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出懂理论、重实践,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女性人才。

2项目化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内涵

项目化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实施这一完整的项目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收集、选择、整理,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一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了学习、自觉地进行了知识的建构。[1]

项目化教学法非常符合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就是通过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析,形成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需注意课程内容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一致,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促进课、证融合,使学生通过课程考核的同时,能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同时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建设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从而夯实专业教学改革基础,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物流运输管理实用教程》项目化课程改革精要

31课程目标定位

《物流运输管理实用教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现代运输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选择适宜货物运输方式、树立运输合理化意识,推行运输合理化措施、优化物流运输的线路。组织公路、铁路、内河、海洋、航空货物运输、国内及国际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运输等。学生具备利用现代运输管理理论处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素质,为将来从事现代物流与运输管理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项目化课程改革思路

考虑到与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相比,要做出特色,必须避免同质化,紧紧围绕女性在行业中的就业岗位及优势,发现女性在商贸物流、国际物流或者货代行业较具优势,而技能主要就是围绕单证和客户服务。

为了体现女性在国际物流中的就业所需技能,且考虑到广东经济呈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设置了五个模块,且环环相扣,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并重。说明“模块”可理解为把涉及岗位工作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组织教学,以项目方式实施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从事岗位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33模块式教学实践

331模块一:物流公司运输合理化模块

物流过程的合理运输,从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按照货物流通规律,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合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以最短的路径、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劳动消耗,组织好货物的运输与配送。

课堂理论教学主要目的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物流公司运输合理化工作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通过多种渠道、媒体,进行查找、收集完成实际物流企业运输管理岗位所需信息的能力;具有独立制订现代物流企业运输管理工作计划并落实实施的能力;具有总结、归纳、分析现代物流企业运输管理岗位实际问题能力。

332模块二:公路货物运输模块

公路货物运输(Road Transportation)是现代运输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构成陆上货物运输的两个基本运输方式之一。它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世界机动车总数已达4亿多辆,全世界现代交通网中,公路线长占2/3,约达2千万千米,公路运输所完成的货物运输量占整个货物运输量的80%左右,货物周转量占10%。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公路运输的货物运输量、周转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都名列前茅,公路运输已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国交通年鉴》统计结果表明,1997年我国道路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977亿吨,货物周转量5272亿吨千米,分别是1996年的993%和1052%。其中货物运输量在五种运输方式中为第一位。到1997年年底,全国有营业性客货物运输车辆450多万辆,经营业户270多万户,从事道路运输业活动的人员有11000多万人。公路货物运输由公路货物运输和汽车货物运输组成。

333模块三:铁路货物运输模块

铁路货物运输是现代运输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构成陆上货物运输的两个基本运输方式之一。它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由于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且运输能力及单车装载量大,在运输的经常性和低成本性占据了优势,再加上有多种类型的车辆,使它几乎能承运任何商品,几乎可以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而这些都是公路和航空运输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334模块四:水路货物运输模块

中国水路运输发展很快,特别是近30多年来,水路客、货运量均增加16倍以上,目前中国的商船已航行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中国当前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水运体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水路运输对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贸易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35模块五:联合货物运输模块

联合运输是综合利用某一区间中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进行不同运输方式的协作,使货主能够按一个统一的运输规章或制度,使用同一个运输凭证,享受不同运输方式综合优势的一种运输形式。联运的最低限度要求是两种不同运输方式进行两程的衔接运输。联合运输按地域划分有国际联运和国内联运两种,国内联运较为简单,国际联运是联合运输最高水平的体现。

4教学评价

“模块”+“项目”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与岗位技能培养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模块构建课程体系,以项目运作方式,合理组织、实施教学,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模块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重点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岗位、扮演不同岗位角色,学习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也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过两轮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因为有效规避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技能之间的矛盾,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浓厚,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项目引导,理论知识铺垫,实践技能培养,然后进入一个新项目、新知识、新技能的良性循环。

5结论

项目化教学模式必定是以某种工作项目为基础,在项目运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项目化教学模式来源于工科课程,文科类课程搞项目化课程改革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原样很难实施。如物流管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其中融汇了大量其他学科的知识,现实中物流的岗位工作也已经不仅仅是仓储或运输这样简单,现代物流工作更需要复合化,毕业生也需要能胜任同类岗位的各项任务。

围绕物流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课程体系,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项目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模块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模块是指涉及岗位工作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模块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学生在模块实施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掌握技术,提升职业素养,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明川项目教学法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8(11).

[2]朱铁汉,缪兴锋浅议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例[J].中国市场,2008(10).

篇11

1引言

Access2010作为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实质上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可视化数据库管理工具,它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将数据库系统中的各项功能对象化,通过数据库对象来管理信息,其管理的信息分别是表、查询、窗体、报表、宏和模块六大对象,同时也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使得普通用户在不必编写代码的前提下,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所以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了Access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们能够开发一个完整的小型数据库系统,同时可以让学生以通过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方式来达到大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等级二级水平。本文针对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该门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目的,对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的现状

ACCESS是一个面向用户的桌面数据库管理软件,又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前端开发工具。相对于其它数据库系统而言,ACCESS简单易学,尤其适用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所以目前国内各大本科院校都将该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而且都将其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我校主要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部分学院的学生开设《ACCESS数据库应用》这门课程。教育部考试中心也将其列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的语种之一。部分省考试中心也将ACCESS列为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语种之一。这一方面提高了《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的认可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为了提高我校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该课程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3课程改革目标

根据《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在本校的现状,本着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原则,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和成绩考核方式四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制定出一套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以项目化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同时构建能提高教学效果的课程教学体系。

4课程改革设计思路

4.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Access作为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实质上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可视化数据库管理工具,它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将数据库系统中的各项功能对象化,通过数据库对象来管理信息,其管理的信息分别是表、查询、窗体、报表、宏和模块六大对象,同时也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使得普通用户在不必编写代码的前提下,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所以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了Ac-cess课程,通过完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们能够开发一个完整的小型数据库系统,同时可以让学生以通过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方式来达到大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等级二级水平。虽然该软件的学习相对于其它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来说简单,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对于计算机方面的术语理解能力差,而且大部分同学在计算机动手操作上的能力也比较弱。目前本校的教学过程中,上课的老师都是按照数据库的六个对象分章节进行授课,讲到每个章节时,老师们都会先介绍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对于每个知识点都先进行概念等的介绍,然后再进行举例演示讲解,讲完后给学生点时间进行练习巩固,最后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这样的教学看似比较合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们遇到语句、语法等方面的学习问题,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必然会讲得过多、过细,这样学生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并且学生也会产生学习疲劳;虽然学习完所有的数据库对象,但学生们其实根本不知道该软件到底实现的功能是什么,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亮点。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思路较为呆板,完全按照老师给的内容按部就班地操作,完全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大部分都是为了计算机二级而学习,所以改变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具体改革方法如下:课堂教学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来展开,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在机房采用理论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采用现场演示和讨论的方法。在教学演示过程中,老师应该转变思想,抛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避免把内容讲得清清楚楚、面面俱到,这样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少了,不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结合授课的项目,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尽量讲要点、讲重点和讲应用。老师上课应像导游一样,只要求把学生导入知识大门和设计出学生学习的路线就可以了,至于学生怎么学,由学生自己决定。例如,在介绍某模块知识点工具时,只要介绍该工具什么时候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一般应用在哪些场合就可以了,具体怎么使用该工具,留给学生在做练习时自己学习、自己了解、自己去掌握。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来自主学习和做练习,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软件应用的能力。还有,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课堂上引入讨论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把若干名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时,一组的同学允许在课堂上互相讨论解决问题,若还是不能解决,最后才由老师帮助解决;另一方面,针对全班的学生开设2至3次的讨论课,师生互动讨论计算机的职业道德、法规和安全问题,引入一些有争议性和拓展性的作业和问题,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学生应该是主体,老师角色应该是幕后导师;(2)教学方法应围绕培养学生能力来设计。

4.2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每位教师上课班级的人数不定,有多有少,在课堂中对学生采用分组管理,每组大约6人左右,同时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管理组成员的学习进度。在分组的同时,还应考虑学生们对计算机熟悉的程度,建议学生每组中有高有低的等级,可以采取学生自愿组合的方式,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方便学习讨论,并能起到“由高带低”的作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以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问题的解决办法,组长从中一定要起到带头的作用,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以组为单位汇总询问老师,这样避免老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浪费过多时间回答相同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互动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项目教学法在该门课程中的实施若结合分组讨论学习方法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4.3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打破以往的按章节授课的教学思路,将ACCESS2010的六个对象通过三个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项目对学生展开学习,所有知识点的学习由三个项目引出,由简到难地逐步推进,同时项目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知识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项目学习的过程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说明:项目一:数据表包含结构、外观格式、关系等设置,窗体中只包含控件的添加及属性的设置等,查询包含所有查询类型;项目二:窗体中包含VBA简单编程内容,模块的简单创建,报表的整体化设计;项目三:窗体中包含VBA复杂编程内容,宏的创建。

4.4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本次改革中课程的考核方面也做了较大的改动,课程的考核不仅仅决定了学生该门课的成绩,而且决定了教学的整个过程,从而体现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故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做出如下改革:将原来“实践成绩20%+平时成绩10%+期末成绩70%”的三种成绩模块决定课程最终成绩的考核模式变为“平时考勤成绩10%+(平时成绩+平时附加分)40%+项目作品成绩50%”的四种成绩模块决定课程最终成绩的考核模式。(1)考勤:迟到扣2分,请假扣5分,旷课扣10分;(2)平时:平时成绩为每次课的项目老师随堂抽查,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出1名同学以监控或提问方式抽查,并给出相应等级,此等级即为该组每位组员的等级(详见分组表);平时附加分均可为课堂提问成绩(包括课堂上确定性问题提问的成绩和讨论性问题提问的成绩)或课外教学提问成绩,此分数以个人为单位加分;(3)期末(项目作品):以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大项目,此项目要含有本学期重点知识(包括窗体、查询、报表、宏及VBA编程部分),每组组长将项目分工明确,并拟表,使得所有组员共同参与并完成项目的制作过程,未完成任务的按缺考处理。

5课程改革后效果评估

在上述改革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后,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确实较以往来看有很大的提高,学生们通过分组教学方法主动学习,并且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是独立思考,解决不了再通过小组商量解决,最后才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从学生期末上交的作品角度来看,大部分组都是认真完成作品,唯一不足的是学生上交的作品局限性比较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比较若,不能完全发挥想象力,所以导致没有出现特别突出的作品。综上所说,要真正提高该门课程的整体效果,必须把课程改革做得全面,从不同角度去寻找改革中的不足,完善改革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该门课程的真正作用和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灵活地利用该门课学习的软件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6结束语

Access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而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既要求老师要加强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也要对学生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笔者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对该门课程提出了教学改革:制定出一套既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以项目化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构建能提高教学效果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仅能熟练地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能够独立地使用该软件开发出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数据库系统。

参考文献:

[1]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47-50.

[2]李严.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0):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