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5 03:03: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产业汇报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根据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我认为当前我县柑桔产业的现状可概括为三句话,即:“基础较好,问题不少,机遇看好。”
所谓基础较好,是指我县柑桔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积累了较多的栽培经验,目前已初具规模,初见效益。一是有较大的栽培面积。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大力发展,我县柑桔面积现已达7.4万亩,全县100亩以上的成片桔园已有63个,许多农民的房前屋后、空坪隙地都栽种了柑桔。据县农业部门统计,全县有一半以上的农户栽种柑桔,柑桔年产量达4万吨。柑桔已成为我县水果产业的“龙头老大”。二是掌握了比较过硬的栽培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许多桔农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有的技术人员还走出会同到其他地方担任技术顾问。特别是县园艺场拥有一支在全省、全市有一定影响的技术队伍,他们发明的“两面三刀”嫁接法领先全国,蒋坤毅同志曾作为种植技术专家参加了湖南省脐橙栽培标准的制订。县科协甄继海同志发明的“果园竖筒施肥法”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三是引进、选育出了一批适宜栽种的优良品种。纽荷尔、朋娜脐橙和特早熟蜜桔等优良品种在我县广为栽种,夏橙、杂柑、官溪蜜柚等引种成功,特别是怀化市农业局在我县建立的柑桔采穗圃,从中国柑桔研究所引进了许多优良品种,如卡拉卡拉、富本红等。四是培育了有一定影响的柑桔品牌。我县属无检疫性病虫害柑桔产区,加上生产中较少使用化肥和农药,生产的柑桔属绿色食品,营养丰富、口感较好。据中国柑桔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评定,其含糖量、水份、维生素等均高于其他地方同类产品。在1997年以来的全省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我县脐橙年年荣获大奖,并在1998年荣获农业部检测中心优质证书,在全省第一个拿到了出国通行证。县园艺场注册的“会同神脐”在全国许多市场(主要是北京、香港、东北等地)小有名气,产品往往供不应求,有时甚至有价无市。
所谓问题不少,是指当前影响我县柑桔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十分突出,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品多而不优、优而不多。全县7.4万亩柑桔中,橙类2.8万亩、产量0.9万吨,分别占柑桔总面积、总产量的37.8%和22.5%,其中优质脐橙面积仅5000余亩,进入盛果期的XX亩,仅占全县柑桔总面积的2.7%;市场上滞销的宽皮柑桔面积、产量分别占柑桔总面积和总产量的62%和77%,其中比较好销的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1.2万亩,仅占16.2%;在市场上竞争力最差的中熟蜜柑3.4万亩、产量1.9万吨,分别占柑桔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6%和47.5%;椪柑、血橙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品种所占比重很小。由此可见,我县柑桔市场竞争力差、经济效益低的品种占多数,加上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失调,鲜果又集中在10-11月成熟,与市场需求周年均衡供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市场行情较好时,这些普通柑桔的价格可卖到0.8元左右/公斤,市场低迷时仅0.4元/公斤,有时甚至几元钱一担,效益十分低下。二是技术力量不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我县广大农技人员知识普遍老化,急需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全县农技推广网络不健全,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重农资经营、轻技术服务,为民服务难以落到实处,许多先进的技术难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三是产业化链条非常脆弱。全县既没有专业的水果批发市场,也没有柑桔加工企业,大部分产品以鲜果形式销售;柑桔产后处理、加工手段落后,“柑桔卖筐”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四是弃园抛荒、毁园改种现象突出。近年来,由于出现柑桔“卖难”问题,昔日的“摇钱树”变成“赔钱树”、“伤心树”,桔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有的地方出现弃园抛荒、毁园改种现象,全县桔园面积呈逐渐减少之势。据县农业部门估计,全县有近万亩桔园抛荒或改种,县金实公司的600多亩桔园已全部改为种苗基地,岩头乡东风、墓脚、溪边等村就抛荒桔园1000多亩。
所谓机遇看好,是指我县柑桔产业虽然暂时步入低谷,但也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复苏机遇。比如,农业特产税取消后,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柑桔产业的复苏。又如,随着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统一市场,国外柑桔采后包装及品牌创意、营销宣传等都会使我国业界大开眼界,取优汰劣,引进吸收,特别是一些国外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必定会抢抓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利用我国丰富的柑桔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在我国投资办厂,这对改变我国“柑桔罐头王国”的局面,为我国果品加工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带来许多良好机遇,促进我国果品加工业的飞速发展。再如,我县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均匀,无霜期长,土壤富含磷、钾成份,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我们生产优质柑桔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县出产的柑桔甜酸适中、口感较好,具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据介绍,我县栽种的纽荷尔脐橙,其口味甚至超过了原产地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种植的脐橙。
二、发展我县柑桔产业的对策
1、正确认清形势,形成发展柑桔产业的共识。当前柑桔市场低迷,既有柑桔总量相对过多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结构雷同、产品没有特色、加工严重滞后的问题。发展柑桔产业,除了要认识和抓住前面所讲的难得机遇外,还必须正确看待这种暂时的“饱和”,切实统一思想认识,防止因噎废食,形成发展柑桔产业的共识。要看到当前普通柑桔市场饱和,但特色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在我县占绝大多数的中熟蜜桔尾张,一般售价每公斤0.3-0.7元,而特早熟蜜桔每公斤售价1.3-2.2元,优质脐橙的售价每公斤3-5元,连过来被我们作为劣质柑桔大量淘汰的南丰蜜桔也“咸鱼翻身”,每公斤售价达2-2.6元,且供不应求。这就充分说明,在柑桔市场普遍饱和的情况下,一些特色品种的市场潜力却不断上升,只要我们努力提高柑桔品质,柑桔产业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要看到当前鲜果市场饱和,但加工潜力巨大。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柑桔总产量已达900-1000万吨,基本与我国目前的gdp和消费水平下的柑桔产量平衡点持平。从鲜果市场来看,当前柑桔生产正处于量的“过剩”阶段。但从加工来看,目前我国加工原料用果仅占总量的10%左右,而巴西(世界第一大柑桔产国)和美国(世界第二大柑桔产国)的加工用果比例高达65-70%。人口远远少于我国的美国,柑桔年产量达1500多万吨,但每年还要进口冷冻浓缩橙汁(fcoj)110万吨,相当于鲜果1650万吨。按照这个比例推算,如果把加工搞上去,我国柑桔市场仍有很大的空间。要看到柑桔产业暂时趋于滑坡,但恢复性增长的潜力巨大。当前因柑桔市场价格低迷,许多地方开始对柑桔进行砍伐或疏于管理,势必会对柑桔产量带来较大的影响。根据货盈价跌、货紧价扬的市场规则,如果我们巧抓“冷门”,加大柑桔管理和品改力度,就会在柑桔总量普遍减少的机遇中获得走出低谷的生机,且有可能实现一个新的飞跃。
尊敬的余主任、市旅发委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元江县政府向省旅发委、市旅发委各位领导莅临我县指导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向多年来对元江旅游工作给予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就元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基本情况
元江是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为自治民族,多民族和睦共处的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共辖5乡2镇3街道81个村(居)委会763个村(居)民小组,国土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8%)。2016年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0.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1.7%;生产总值72.11亿元,财政总收入6.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0元。境内山坝相间,立体气候特点突出,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327米,坝区常年无冬,终年无霜,县城年平均气温23.9℃,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是距省会昆明最近的热区。随着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建成,老国道213线改扩建,以及泛亚铁路、永金高速公路、元江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元江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近年来,元江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五大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积极抢抓省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机遇,组织成立元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以建设旅游强县为目标,充分挖掘“一片四线”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2016至2020年县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全力打造“避寒养生 花果元江”旅游品牌形象,努力在“十三五”期间把元江建设成为云南最美热区、云南热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冬季避寒旅游胜地。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以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树立项目储备意识。按照我县旅游规划总体修编,“十三五”期间共谋划旅游储备项目42个,2018年计划新增5个。目前果香四季国际旅游度假区已纳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山云华界农业旅游庄园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滨江傣族蒙面情歌园、哈尼罗槃王宫等6个前期项目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为下步精准招商做足准备。二是高站位远谋划,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入库。积极与旅游企业对接,做到应统尽统、应纳尽纳,今年以来共入库果香四季、山云华界、印象大酒店等7个项目,完成投资4.72亿元。三是狠抓项目建设,统筹推进重点项目。投资70亿元的果香四季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并成立由县长及云南建投集团副董事长为组长,双方共建共担责任机制的项目建设指挥部,抽调各部门精兵强将全力跟踪服务项目建设;投资3.4亿元的山云华界农业旅游庄园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8年可建成投入运营;投资3.2亿元的红河谷热海投入试运营;投资5000万元的印象大酒店完成项目建设;投资6.5亿元高标准高规划建设十里滨江旅游休闲带,做美做优道路景观建设。四是以示范创建为目标,夯实旅游基础。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投入170万元公开招投标,委托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开展元江县全域旅游策划编制工作,并于12月8日完成编制策划第二轮汇报。全力做好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前期工作,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为全域旅游发展打实基础。
(二)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大力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制定了《元江县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方案》,打造坡垤村、者嘎村、曼来移民新村片区等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推进坡垤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启动坡垤农业旅游庄园策划,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元江坡垤谷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整合项目资金1600万元完成整体村落改造。利用“旅游+农业”模式,推进曼来移民新村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整合项目资金1880万元,全面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旅游项目提档升级,完成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进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项目建设,加大乡村旅游接待户业务技能培训,成功举办七届荔枝节。目前,曼来移民新村片区共有农家乐和民宿客栈6家,床位83个,可同时接待1000人以上用餐。今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经市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元江县依江风辣木体验庄园被评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经县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领导小组评定,元江县城外城饮食城等7家单位被评为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元江县傣乡情农家乐等4家单位被评为二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目前,我县共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18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2家、二星级4家,星级农家乐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打响“厕所革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2017年元江县共投资405万元建设旅游厕所9座,不断深化、创新突破,完善“以商养厕”运营模式,抓管理、抓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旅游厕所脏、乱、差、少、偏的实际问题。在旅游厕所选址上,我们充分满足群众之所需,不做雪中送炭,只为锦上添花,超前布局、合理规划,更重要的是让群众及游客的文明程度、文明意识得到大幅提升,也对其他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起到示范作用。目前,我县结合棚户区改造项目,共完成惠隆佳园特色小镇3座旅游厕所建设,云南省低海拔训练基地1座旅游厕所改造建设,红侨五队及莫郎2座旅游厕所建设;在县城新农贸市场新建商贸城旅游厕所2座。我们将以 “厕所革命”为抓手,完善元江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向智慧旅游等领域延伸。
(四)充分挖掘资源打造旅游节庆活动品牌。今年以来,元江共投入255万元成功举办春节系列活动、龙潭正月十六街、甘庄花街节、白族三月会米干节、曼来荔枝节、傣族蒙面情歌节、甘庄彝族火把节、梯田人家“喍奢扎”、哈尼狂欢十月年等节庆活动,精心举办好每年一届的“金芒果文化旅游节”,并在传统举办活动基础上创新办节方式。水果、土特产、美食一条街等活动陆续推向市场化运作,更增加了啤酒音乐嘉年华、越野车邀请赛等互动性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到元江旅游过节。金芒果节期间,我县星级宾馆酒店入住率达到100%,接待省内外游客共28.95万余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20%和35%,进一步提升了“花果元江”旅游形象。
元江作为云南省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积极推动以滑翔伞、山地自行车等活动为载体,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体育场馆设施不断完善、提档升级,吸引了中国第一支软式网球队到元江进行为期半年的冬季集训,积极备战明年举办的亚运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元江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县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县市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旅游规划滞后,与全域旅游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还不清晰,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还未完全显现。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活动场所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景点周边及县城区住宿条件单一,缺乏精品客栈、公寓、民宿等多样化的住宿渠道,在旅游六要素中,娱、购环节薄弱,能供游客休闲娱乐的场所不多、选择甚少。三是缺乏旅游专业人才。现阶段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尚未形成体系,缺乏旅游经营和市场开拓专业人才,未配备专业旅游车队和导游团队,旅游服务接待能力较弱。四是我县财政薄弱,项目资金投入不足,贷款融资困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决策部署,以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列为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重点招商、精准招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做好宣传营销,抓实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加快文化旅游经营人才、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现有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和经营人员素质。鼓励和扶持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提档升级,建立景区景点与宾馆酒店联动服务机制,评选旅游星级宾馆酒店、特色餐饮名店、旅游商品店、时鲜果蔬店,促进地方特色餐饮业发展,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四、恳请帮助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恳请省旅发委将元江县纳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二)我县重点项目果香四季、山云华界已开工建设,但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土地调规难的问题,恳请省旅发委帮助元江县政府向省司法厅协调解决果香四季项目地的土地问题,以及山云华界融资难的问题,并将果香四季、山云华界两个项目纳入省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三)恳请省旅发委将曼来镇移民新村纳入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及“两山”理论创新实践点。
(四)恳请省旅发委给予旅游扶贫示范村坡垤村更多的资金、政策倾斜。
一、IT产业发展情况
***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占地一千亩,总投资12亿人民币,集科研、教学、生产、专家楼、生活等为一体的新型软件产业园区。现有莱迪斯特、锐毕利、中联发电子等一批企业落户园区。神泰科技碳纤维、宏大光电科技单晶硅、诚益通电子自控系统、澳亚科技软件系统等一批总投资1亿元、5亿元、10亿元以上的高新科技重大项目正在开工建设。莱迪斯特集成电路等5个高新科技项目竣工投产,高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将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莱迪斯特项目投资情况。SMT电子信息项目由苏州莱迪斯特电子有限公司投资新建,项目总投资10亿元,征地100亩,新建厂房及附属用房6.8万平方米,新上50条SMT控制生产线。项目主要生产、销售:微电脑控制器、智能化设备、智能系统软件、SMT电子控制板及家电类系统控制等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微电子智能控制类、电子通讯类、汽车电子控制类、数码及家电类产品等。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40亿元,实现税收5亿元,创汇5000万美元。目前,一期工程投资4亿元,10条生产线全部满负荷投入运行,预计投产后年销售10亿元,利税1亿元。
2、IT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根据“十一五”规划,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区于2007年新建高新技术园区,莱迪斯特特、锐毕利、中联发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投入生产。宏大光电科技单晶硅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神泰科技碳纤维项目一期工程预计在年底竣工投产。预计到年底入园企业30家,到2012年争取建成IT产业企业100家。
3、以IT高新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寻求突破。今后发展重点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光传输和交换技术、宽带接入技术、高性能数据存取技术、数字编码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新型外部设备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与生产工艺、高清晰度CRT技术、彩色液晶显示技术、新型光电子器件的关键生产技术、电子组装技术等。
二、风电产业情况
风电产业于2008年开始起步,现有***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和***火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两个企业生产风电设备,华锐风电总投资30亿(一期工程10亿元)。***火电总投资2亿。
1、风电产业投资情况:华锐风电***产业基地总投资30亿元,一期占地488亩,年产120万千瓦风电设备,目前5万平方米总装车间、1万平方米办公楼、3万平方米的仓库正在紧张建设,4月底基本完成土建工程,5月中旬第一台样机可望下线,确保按期竣工投产。今年5月份,华锐风电***产业基地将下线***第一台3兆瓦风电机组。***火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投资2亿元,主要研发生产1.5MW的双凸极无刷直流发电机及配套设备,本项目风力发电机,采用双凸极结构,转子上无绕组、无永磁体,结构简单,可靠性高;采用低速直驱,使风力机无需齿轮箱增速。产品主要性能国内领先,其中多项性能处于目前国际最新技术水平。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1.5MW风力发电机及配套设备280台套的产业化能力。
2、风电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目前,风电设备研制生产企业两家:一是华锐风电***产业基地项目由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新建。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风电机组开发、设计、制造、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二是***火电与东南大学进行技术合作,研制生产风力发电的MW级双凸无刷直流发电机及配套设备的开发及其产业化。装备制造业是***主导产业,现有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阀门铸造、精密齿轮、鞋机制造等,都具有一定规模。风电产业的崛起为***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商机。
3、风电产业的发展是***产业升级的具体目标,随着华锐风电基地的不断建设和相关风电关键配套零部件项目的引进开发,***风电基地将成为销售全国第一风电设备产业基地,成为海上风电设备生产和出口的重要产业基地。***火电与东南大学的合作,使我区的风电产业又迈出了更新的一步,在此基础上将规划建设风电设备产业园,形成国内风力发电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区,以产业集群的合力参与国、内外风力发电市场的竞争。风电设备生产制造2009年将继续加大投入10亿元,对华锐风电二期工程抓紧实施,***火电将继续扩大投入。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推进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风电产业2009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2.5亿元;2010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利税5亿元;2011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8亿元。
二、09年种植发展情况
(一)目标任务
09年县委、政府下达我乡指令性种植面积2700亩,指令性收购任务8000担。为抓实我乡香料烟生产,圆满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指标任务,乡党委、政府将指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村,下达种植面积3590亩,指令性收购烟叶8496担。其中*村2210亩,5304担;*村360亩,864担;*村360亩,864担;*村510亩,1224担;*村150亩,240担。
(二)生产情况
1、全乡共有5个村,50个村民小组,1074户种植香料烟,种植总面积达3486.3亩。各村种植情况为:*村,8个村民小组,209户,种植面积2280.8亩;*村,12个村民小组,188户,种植面积350.5亩;*村,12个村民小组,256户,种植面积216亩;*村,12个村民小组,329户,种植面积536亩;*村,6个村民小组92户,113亩。
2、目前,我乡香料烟生产已全面进入采摘调制阶段,*烟站将于4月16日开始收购。截止4月14日,全乡累计采摘3394亩,1052户;调制烟叶5850棚;干烟累计下架158.8吨,961户;堆捂142.1吨,949户;累计砍采面积2350亩,852户,累计砍采结束58亩,54户。各村情况为:
*村:累计采摘2270亩,209户;调制烟叶4200棚;干烟累计下架112吨,209户;堆捂104吨,209户;累计砍采1650亩,200户。
*村:累计采摘320亩,183户;调制烟叶480棚;干烟累计下架14吨,183户;堆捂11吨,183户;累计砍采240亩,176户,砍采结束5亩,5户。
*村:累计采摘175亩,246户;调制烟叶210棚;干烟累计下架4.8吨155户;堆捂4.5吨,150户;累计砍采75亩110户,砍采结束11亩,13户。
*村:累计采摘525亩,324户;调制烟叶820棚;干烟累计下架25吨,324户;堆捂20吨,317户;累计砍采345亩,293户,砍采结束35亩,29户。
*村:累计采摘104亩,90户;调制烟叶140棚;干烟累计下架3吨,90户;堆捂2.6吨,90户;累计砍采40亩,73户,砍采结束7亩,7户。
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新烟农户数多,各项措施难以落实,标准化水平不高。今年香料烟种植面积翻番,点多面广,地块分散,小户多,尤其是新烟农多,有633户新增烟农,占60%,指导难度大,田间管理水平低,有的采摘调制不够及时,直接影响烟叶质量。
二是种烟大户多,劳力紧张,采摘调制不及时。今年种烟农户中,10亩以上大户有115户,由于劳力紧张,采摘不及时,导致部分地块出现烟叶落黄现象,势必对任务产量有一定影响。
三是香料烟产业工序多,用工量大,与果蔬产业相比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不明显。
四是扶持力度不够,生产能力不足。今年突出的问题是公司扶持力度不够,钢架棚供应严重不足,加之穿烟机、大棚膜等烟用物资没有及时足额到位,严重挫伤了烟农的生产积极性,烟叶生产能力低,影响了香料烟产业在我乡的正常发展。
四、下步打算
一是及时采摘调制,促进烟叶质量。全面及时抓好采摘工作,杜绝烟叶过熟黄烂现象,做到应采尽采,要求技术员进村入户督促采摘,分类指导科学调制堆捂。协调落实好大户烟叶堆捂装储场地,保障烟叶生产质量。
二、09年种植发展情况
(一)目标任务
09年县委、政府下达我乡指令性种植面积2700亩,指令性收购任务8000担。为抓实我乡香料烟生产,圆满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指标任务,乡党委、政府将指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村,下达种植面积3590亩,指令性收购烟叶8496担。其中上甸村2210亩,5304担;小街子村360亩,864担;下甸村360亩,864担;大城村510亩,1224担;芒回村150亩,240担。
(二)生产情况
1、全乡共有5个村,50个村民小组,1*4户种植香料烟,种植总面积达3486.3亩。各村种植情况为:上甸村,8个村民小组,209户,种植面积2280.8亩;小街子村,12个村民小组,188户,种植面积350.5亩;下甸村,12个村民小组,256户,种植面积216亩;大城村,12个村民小组,329户,种植面积536亩;芒回村,6个村民小组92户,113亩。
2、目前,我乡香料烟生产已全面进入采摘调制阶段,*烟站将于4月16日开始收购。截止4月14日,全乡累计采摘3394亩,1*2户;调制烟叶5850棚;干烟累计下架158.8吨,961户;堆捂142.1吨,949户;累计砍采面积2350亩,852户,累计砍采结束58亩,54户。各村情况为:
上甸村:累计采摘2270亩,209户;调制烟叶4200棚;干烟累计下架112吨,209户;堆捂104吨,209户;累计砍采1650亩,200户。
小街子村:累计采摘320亩,183户;调制烟叶480棚;干烟累计下架14吨,183户;堆捂11吨,183户;累计砍采240亩,176户,砍采结束5亩,5户。
下甸村:累计采摘175亩,246户;调制烟叶210棚;干烟累计下架4.8吨155户;堆捂4.5吨,150户;累计砍采75亩110户,砍采结束11亩,13户。
大城村:累计采摘525亩,324户;调制烟叶820棚;干烟累计下架25吨,324户;堆捂20吨,317户;累计砍采345亩,293户,砍采结束35亩,29户。
芒回村:累计采摘104亩,90户;调制烟叶140棚;干烟累计下架3吨,90户;堆捂2.6吨,90户;累计砍采40亩,73户,砍采结束7亩,7户。
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新烟农户数多,各项措施难以落实,标准化水平不高。今年香料烟种植面积翻番,点多面广,地块分散,小户多,尤其是新烟农多,有633户新增烟农,占60%,指导难度大,田间管理水平低,有的采摘调制不够及时,直接影响烟叶质量。
二是种烟大户多,劳力紧张,采摘调制不及时。今年种烟农户中,10亩以上大户有115户,由于劳力紧张,采摘不及时,导致部分地块出现烟叶落黄现象,势必对任务产量有一定影响。
三是香料烟产业工序多,用工量大,与果蔬产业相比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不明显。
四是扶持力度不够,生产能力不足。今年突出的问题是公司扶持力度不够,钢架棚供应严重不足,加之穿烟机、大棚膜等烟用物资没有及时足额到位,严重挫伤了烟农的生产积极性,烟叶生产能力低,影响了香料烟产业在我乡的正常发展。
四、下步打算
一是及时采摘调制,促进烟叶质量。全面及时抓好采摘工作,杜绝烟叶过熟黄烂现象,做到应采尽采,要求技术员进村入户督促采摘,分类指导科学调制堆捂。协调落实好大户烟叶堆捂装储场地,保障烟叶生产质量。
为了进一步巩固奶产业优势地位,扩大已有成果,按照我市“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根据奶牛自然增量及市场宏观走势,确定了20*年奶牛存栏突破13万头,市区达到11万头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确定了以*优质奶牛核心区为抓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奶牛扩栏增量。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核心区进行现场办公,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核心区管委会与水务、科技、土地、供电、交通、园林等部门全力配合、积极协调,争项目、筹资金,加快建设。今年第一季度已完成投资4570万元,硬化道路5.1公里,打机井2眼,铺设供水管道3公里,建供水房及泵房2处,安装排水管道3.6公里,植树1.3万株,栽植草坪1.8万平方米,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7.4公里,变压器7台及完成主干道两侧的公用路灯。奶牛良种繁育中心已建成生产牛舍6栋;疫病诊疗中心已建成综合服务楼、病牛隔离观察棚舍等设施,购置设备60套;信息管理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养殖区已建成标准化牛舍100栋,入园奶牛2310头。
二、以奶牛出户入园上挤奶台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奶牛养殖的综合效益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奶产业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已建成奶牛科技示范性园区83个,入园奶牛3.1万头,入园率达到35%。但奶牛养殖综合效益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深层次的制约矛盾已不容回避。为此,今年市委、政府借助自治区的优惠政策,将“奶牛出户入园上挤奶台”作为奶产业提质上档的新突破口,全面实现手工挤奶向机械化挤奶转变,切实推动我市奶产业发展。20*年总的计划是新建机械化挤奶站70座,使全市挤奶台总数达到140座,确保奶牛养殖园区、规模养殖户、奶牛专业村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奶牛存栏比率达到65%以上。按照分区域建设、分段实施、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70座挤奶台全部以协议的形式落实到企业、经纪人、合作社等建设单位,并已有33座开工建设,其余正在筹备阶段。
三、借助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壮大葡萄产业
*山东麓中部冲击地带被国家农业部划为最适宜酿酒葡萄种植地区,这说明我市有发展酿酒葡萄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我市酿酒葡萄产业的壮大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市20*年酿酒葡萄种植已达到4.6万亩,御马公司拥有先进的葡萄工艺和设备,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今年,我们将加大对企业与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无偿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规范专业合作组织与产业协会,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开拓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覆盖给酿酒葡萄产业减负助推,力争20*年基地规模再扩大1.8万亩。
四、以做亮品牌为切入点,努力做大滩羊、滩鸡产业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抓好滩羊的保种、选育工作,优化滩羊品种,达到优质优价。全面做好滩羊品牌的宣传、管理、使用、保护工作,重点扶持壮大滩羊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进程。在巩固滩羊品牌的基础上,加快“*滩鸡”商标的申报注册。抓好滩鸡育雏、养殖、加工、防疫等环节的工作,实现滩羊、滩鸡的无公害生产。年内争取*滩羊饲养量达到120万只,出栏率达到55%,滩鸡饲养量达到300万只,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快出栏周转,提高综合效益。
五、加快以孙家滩地区为主的高酸苹果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市的又一新兴产业
二是新烟区的发展有一定的空间,但面临较多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烟水工程、烤房建设、烟站建设较薄弱,投入力度还不够;加大新烟区发展(约30万担的规模)受到增加计划的限制,生产安排不确定因素加大;扩大新烟区种植,在技术力量、组织方式上有差距等。
三是国家发改委对烟叶生产投入补助进行调整后,将红大补助纳入了统一的生产投入补助政策执行,挤占了全州生产投入补助,既限制了红大的生产扶持,也影响到其它品种的扶持。2009年生产74万担“红大”烟叶,按当前我州每担烟叶补助120元的标准,公司支付给烟农的补贴资金将达到8000万元占烟叶生产投入补助的40.4%。同时“红大”易感“两黑病”和赤星病,增加了防治成本和劳动强度;再加上“红大”难以烘烤,出现烤青、挂灰和烤坏烟比例高,若投入补助减少将影响特色烟叶生产的发展。
四是白肋烟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但仅局限在**州发展,继续扩大规模生产受制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州今后烟叶产业的发展要从烟叶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严格的纪律、最扎实的作风、最高的执行力,切实抓好“双控”政策的相关要求,加强合同管理,强化烟叶生产过程控制,加大政策宣传,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真正把“控制总量,稳定规模”放在烟叶工作的首位,认真分析“控”与“稳”的具体措施,确保烟叶生产“控得住,稳得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指导思想。围绕国家局提出的“两个十多个”战略构想和特色优质烟叶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工业主导、产区主体、科技主力”的原则,搭建工商研三方共同参与的**州特色优质烟叶发展合作平台,进一步培育新型工商关系,实现**州特色优质烟叶品种定位、区域定位、技术定位和品质定位,形成新型的工业企业主动参与、深度介入的烟叶生产、组织管理和营销模式。优化**州烟叶市场资源配置,增强骨干品牌烟叶原料的定向供应和保障能力。牢固树立“四个坚定不动摇”:一是坚定不移地巩固烟叶生产在全州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支柱地位不动摇;二是坚定不移把**烟叶,特别是红大特色优质烟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决心不动摇;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不动摇;四是坚定不移落实州委、州政府提出“其它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烤烟产业的稳定发展上,绝不能以牺牲烤烟产业来发展其它产业”的决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利用烟草产业目前的资金优势,全力搞好农田(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烟叶产业和农业产业的协调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围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按照国家局提出和“要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作为全行业的重要历史任务”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打牢烟叶发展的基础设施。抓住国家局新一轮加大烟叶生产基础设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严格遵循“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 五是加快白肋烟产业发展,培植新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烟叶产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将白肋烟发展到20万担,长期发展到40万担。
四、请求帮助解决的问题
2、针对**特色烟叶红大生产规模大、市场需求大的实际情况,对计划安排、生产投入补助给予倾斜安排,实现将**建设为中国最大的红大特色烟叶基地发展目标。
3、请求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给予倾斜。对2012年密集式烤房建设、白肋烟标准晾房建设、烟水工程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等给予倾斜安排。
4、请求帮助解决白肋烟跨区域发展的问题。白肋烟种植规划以上报各级。规划将宾川、鹤庆、云龙和邻近州市适宜发展白肋烟的区域,为近期发展到20万担,中长期发展到40万担,提供空间。
(二)体育实力增强。各类政策资金向农村倾斜;社会办体育领域更加广泛;更加注重群众体育发展,各类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各项工作成绩进入全市先进行列;竞技体育在全市排位进入前列;不断优化体育竞技项目结构,提高竞争力;提高体育竞赛组织能力;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三)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形成初具规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保持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不断显现;鼓励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二、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工作重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文体广电基础设施实现合理布局。筹建文体广电活动中心,占地面积50亩,拟投资0.36亿元,以满足广大群众体育锻炼、文化活动的需求。
2、争取资金为60个行政村修建农村健身广场,并为100余个行政村配发健身路径,争取在2020年实现健身路径全县覆盖率达100%。
3、争取上级资金修建一个标准化足球场,建设一个集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馆,以满足基层群众体育活动的要求。
4、争取资金修建临清古城遗址保护项目,2016年下半年做出保护规划。
(二)社会文化事业。
1、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扶持民间文化组织,提升群众参与度,繁荣业余创作,力争有作品获省、市级奖项。
2、打造区域化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普及图书自助借阅,健全图书馆服务网络。
3、实施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保质保量完成“一月一村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任务。
4、提升农家书屋工程效率,建立以基层群众为主的选书机制,更新一批适应农业生产和留守儿童需要的书籍,探索提高书屋综合效能的办法。
(三)体育事业。
近年来,绍兴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市场的手段经营农业,以开放的思路拓展农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成效显著,势头好,也创造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初具。到20*年底止,全市特色农业面积达244.6万亩,其中“万字号”特色基地92个,面积100多万亩。20*年茶叶等六大主导特色产业产值达13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6.8%。目前全市已拥有300多个特色专业村、34个专业乡(镇)和13个全国特色之乡,特色优势产业块状日益明显。如诸暨市珍珠产业,养殖遍布全国10多个省,总面积已达38万亩,年产珍珠700吨,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0%。
二是产业化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业企业1110家,20*年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实现利润12.8亿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家,其中亿元以上达41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合作经营等形式,联结农户172.6万户,联结基地736.5万亩。
三是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全市正在建设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累计总投资达29.85亿元,建成投产企业达97家。其中投产的97家企业20*年实现销售收入60.8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32.1%,集聚效应初现。自去年以来,为进一步解决农产品受加工“瓶颈”制约,缓解要素制约,全市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抢抓机遇,积极做好新一轮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扩容与升级。据调查,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意向扩容面积近3420亩,计划投资近20亿元,其中已落实征地1325.1亩,意向入园企业达30家。如嵊州市通过创建一批名茶加工集聚区,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扩容与升级。据不完全统计,贵门、谷来等乡镇相继建了32家名茶加工集聚区,有600多户茶农进入集聚区。
四是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绍兴市坚持“四外并举”,着力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已还有500多家企业在全国设立4000多个农产品销售中心,其中有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在日本、美国、摩洛哥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产销分公司和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保持15%以上。到20*年底止,全市农产品外贸供货值达6亿美元以上,其中自营出口达3.23亿美元,农业外向度35%左右。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做法
1、创新理念,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产业化经营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快。自19*年代未以来,绍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以市场手段经营农业,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高效生态农业,以工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政策引导下,掀起了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的热潮。大量工商业主涉足农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壮大了农业龙头企业队伍,提升了农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同时也将工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经营理念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市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有41家。这41家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多由工商企业直接投资或通过引进外来资本改造传统产业而实现。近年来工商资本投资又将生物高科技企业、种子种苗业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战略投资的重点。从调查情况看,该市21家重点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其中有一半以上为工商企业投资兴办的。如绍兴市中亚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是由一家建筑企业投资5000多万元创办起来的水产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中心现有工厂化养鳖基地70多亩,年产商品鳖100万只,产值5000多万元。公司所属的绍兴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是全国两家中华鳖原种场之一,目前该公司被评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不仅是为农业注入资本金,更重要的是为农业发展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2、实施强龙工程,抓龙头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绍兴市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认定和扶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19家,市级92家。11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年实现销售收入116.9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61.8%,其中21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不包括2家批发市场)实现销售收入45.6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4.1%。如国家级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叶有限公司,在浙江嵊州、江西、福建、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直接或间接联结基地8万亩,联系茶农6万户。目前嵊州市已形成了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235家茶叶加工企业群,年加工、出口茶叶10万吨左右,出口创汇额达1.5亿美元。
3、搭建平台,创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绍兴市把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充分发挥园区建设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积极探索集约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如浙江丰岛实业集团投资2.2亿元,在新昌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内兴建了“丰岛农产品加工园”,主要生产橙汁、西柚汁、白葡萄汁等饮料。丰岛农产品加工园的建成投产,对新昌水果、蔬菜种植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明显带动作用。目前集团已形成拥有12个子公司,联结农户8万多户,联结基地28万亩,年销售农产品达6.74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还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最多时日用农民工达1万人。丰岛集团计划到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超60亿元,要在水果罐头、鲜切花、杨桐柃木等三个产品上力争全国第一。
4、实施走出去战略,抓“四外并举”,农业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是基地建出去。绍兴市农业外拓工作起步始于上世纪*年代初,到*年代中后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出了“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农业发展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发挥资金、技术、产业等优势,走出市外、省外、境外发展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外拓从当年的杭州西湖捕捞承包到目前江西军山湖、新疆博斯腾湖水面承包,从周边地区的茶园经营到跨国森林经营等。目前全市有2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外建农业基地711万亩,去年实现外拓农业产值29.6亿元,在市外基本形成了茶叶等五大原料基地。二是市场拓出去。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绍兴市积极实施农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加大对外向型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发新产品,走多元化发展战略,农业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保持15%以上。三是资金引进来。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重视大项目和高技术含量项目的引进,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如珍珠产业是绍兴市传统优势产业,近三年来,共引进外资近5000万美元,新上项目40多只,新办企业19家,其中境外新创办企业5家。外资的引进和利用,较好地解决了珍珠业投入不足的问题,珍珠深加工项目、普通珠的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珍珠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目前全市珍珠农业龙头企业达500多家,诸暨的珍珠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珍珠市场,并正在着力打造国际淡水珍珠产加销中心。珍珠产业已经成长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5、实施品牌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一是加大技改投入,积极创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绍兴市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加大投改投入,创办农业研发机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承担农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产业化项目示范,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能力。据对全市12家规模型农业科技企业调查,20*年12家农业企业的内部研发投资总额为7325万元,是20*年投入3633万元的1.16倍;是20*年投入5325万元的1.38倍。随着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一些自主研发的专利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如浙江长生鸟药业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出全球首创的纯物理纳米珍珠粉制备技术。浙江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正积极打造国际生物质降解塑料专业生产科研基地,研究开发的生物质降解材料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二是积极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拉长农业产业链条。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应用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农业,开发新兴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全市积极实施了“淡水鱼综合利用加工”、“出口有机茶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纳米珍珠粉研究”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60多项,自主研发出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益好的新产品。如浙江金大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从生猪屠宰副产品中开发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肝素钠、胰岛素。这些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三是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近年来,绍兴市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到目前,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82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22只、绿色食品55只、有机茶36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只,浙江名牌产品35只,市级农业名牌产品81只,中国驰名商标7只,省级著名商标33只、市级著名商标127只,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6、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产业化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创新组织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实行多形式、多领域、多渠道创办,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84家,入社社员1.9万人,带动农户25万户,联结基地面积(包括外拓基地)1*万亩。2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推销农产品15亿元,带动当地农业产值25亿元,农民从参加合作社中增收3194万元。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据统计,到20*年底止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耕地)65万亩,流转面积占到总耕地承包土地面积的30%;全市10亩以上大户近2万户,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万亩。三是创新服务机制,营造产业化经营良好氛围。为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绍兴市按照“政府牵头、企业参与、银行合作、市场运作”方式,共组建6家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74亿元,到目前止,累计为196家农业龙头企业及种养殖大户提供担保贷款70981万元,有效地解决部分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集约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意见。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产业化经营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绍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存在如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初加工农产品多、精深加工农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主导产业发展还应加快。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主导产业发展,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市各地根据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相应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但总体上看,主导产业发展仍存在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雷同、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以及扶持力度还不够等问题,特色优势、区域优势的文章做的还很不够,特色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缺少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上缺乏有效措施和手段。
2、农业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该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培育和发展已取得长足的发展,总体上规模不小,但其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够强。从资产规模上看,全市1110家农业龙头企业,以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居多,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少。从销售情况看,2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年平均销售收入不足2000万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近年来有了大幅增加也仅为41家,目前尚未一家超过10亿元。
3、农民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近年来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农民的期望,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不少差距。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全市368家合作社带动农户数占全市总农户数的比例仅为22.7%,全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产值还仅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0%。由合作社创建品牌、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及建设绿色、无公害产品、基地等项目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所占的比例还不高。
4、农产品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近年来,绍兴市农产品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方面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明显成效。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内销市场来看,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本省和上海市场。另外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区域性、全国性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尚处发展之中,现有的农产品市场辐射半径较小,集聚能力有限。从出口市场来看,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20*年出口到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占全市出口额的80%左右。出口品种的结构也较为单一,以茶叶、果蔬、竹木、珍珠、生猪、羽毛羽绒为主,除茶叶、珍珠外在行业内所占的份额较少,且大多以原料和半成品、粗制品出口较多,终端产品和精加工品较少,产品档次不高,制约着国际市场的拓展。
5、制约产业化经营因素仍较多。近年来气候异常,灾害频繁发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苏丹红”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正面临自然、市场、疫情等多重风险。特别是近年来,中央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土地紧缺、资金紧缺、能源紧缺等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宏观调整带来的要素制约将直接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建议
1、加快特色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主导产业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条件。要认真贯彻落实浙政发〔20*〕17号文件精神,按照“7+1”高效生态农业工作体系,围绕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做大做强茶叶、生猪、蔬菜、花卉、麻鸭、珍珠、长毛兔、名果、特种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投资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2、育大育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一要培育、催生龙头企业。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积极扶持、放手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使绍兴市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水平。二要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继续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要立足现有基础,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工扶农、以工促农,走发展非农产业扶助农业的路子,培育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收更多外来资金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该市农业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产销合作关系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四要加强规范管理。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培训,提高经营者队伍素质,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
3、继续实施“开放兴农”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继续深化实施“开放兴农”战略,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提升外拓基地。要围绕“巩固、提高、完善、稳定”这一主题,规范运作,不断完善外拓基地承包合同及承包方式,在继续推进外建基地数量增长的同时,要更多地重视基地产出能力的提高和效益的改善,加快基地结构调整和投入力度,加强基地经营管理,抓好标准化生产,实现外建基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绿色化和优质化,推进农业外拓基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省外、境外兴办农业企业,特别是到国外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和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把境外资源开发和市内出口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走出去”的内涵。二是努力开辟国际市场。积极采用多种有效方式,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继续巩固现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不断培育和开拓具有前景的新兴国际市场,努力形成合理、有层次、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格局,逐步扩大绍兴市农产品出口份额和国际市场覆盖面。三是积极开拓市场。要继续按照“设窗口、进超市、办展销、强品牌”的总体要求,创新营销理念,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市外、省外的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窗口,开设销售中心,建立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流通窗口,努力扩大市场空间。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引进、配送、拍卖、期货和电子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努力拓展市场空间。
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要进一步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合作社法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争取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合作社项目建设,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要积极发挥农业部门在指导和管理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的组织体系优势,加强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通过在合作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构建公共植保体系等项目,把合作社制度引入到农业生产各领域和各环节,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基地农户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能力。要积极引导合作社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创建和营销品牌,指导合作社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加强对社员的培训,帮助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等多项举措,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
5、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步伐,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加快农业标准制订,特别是主导产业如茶叶、珍珠、蔬菜、水产等优势出口农产品,要按国际市场标准的要求,制定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健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使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二是要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创牌意识,注重品牌运作,积极开展各类认证和品牌展示、推广工作,努力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特别是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不断提高绍兴市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步伐,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haccp、gap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信誉。同时要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做好品牌的整合工作,进一步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要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县有检测中心、产地有检测站、加工企业和市场有自绍兴检测点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积极开展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投入品的检测,实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控制。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及农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6、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湖南省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湘乡技术产业园项目经理部
2021年12月22日
技术产业园工程竣工验收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上午好!
我代表湖南省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湘乡技术产业园项目部欢迎各位参加今天本工程竣工质量验收会议。
由我公司承建的本工程已经按施工合同约定和设计要求全部完成。日前,我公司已对本工程组织进行了竣工内部验收,项目部对内部验收发现的质量缺陷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整改。经公司复检,工程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我公司项目部已向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申请进行本工程竣工质量验收。以下我代表公司报告本工程施工质量自检评价情况。
一、 工程概况
1、本工程为湘乡市技术产业园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EPC)工程,位于湘乡市经开区,由开元(湘乡市)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湖南核工业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勘测,湖南长顺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全程监理,湖南省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施工,湘乡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监督。
。
2、本项目建筑为工业厂房。其中标准厂房1-7#栋均为地上4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为69353.71㎡;非标厂房1-5#栋均为地上1层,钢结构,非标厂房6-7#栋均为地上5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为25295.94㎡。在施工合同范围内的基础、主体、装饰装修、水电、消防等分部分项工程都已通过验收。
二、施工依据
1、与建设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
2、本工程招标文件;
3、本工程2020年02月的设计图纸、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记录;
4、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工程施工方案。
5、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91号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279号令
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 建设部81号令
6、相关施工规范规程和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砼强度评定标准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三、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建立项目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为履行施工合同的约定,我公司成立了以李灿红为项目经理,以蔡立安同志为项目技术负责人,设立了“五部一室”的项目组织机构,明确了相关施工管理岗位工作职责。按湖南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施工项目部关键岗位配备标准配备了相应数量的施工管理人员。项目各岗位管理人员认真执行公司三个标准管理体系文件和“一流 超越”的质量方针,编制了《项目质量策划书》并认真实施。
2、编制施工方案并实施
项目部认真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测量方案、检验和试验计划及装饰装修和机电安装等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按公司管理制度规定,分别对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每道工序实行自检、互检、交接检查和专检制度,上道工序质量不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由专职质检员检验复查报监理验收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所有检验批隐蔽工程均通过了监理的中间验收。
3、严格施工过程控制
项目部施工前对本项目生产要素所涉及的相关施工活动进行了识别分析,项目部组织机构设立和施工管理岗位人员配备充分满足了施工过程控制人力资源的需求,对劳务作业人员进行施工规范的学习和质量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培训;在现场布置了适宜安全的施工机具设备,对关键工序编制了作业指导书,实行样板先行制度,进行技术安全交底后认真实施,对质量通病编制了防治方案并进行预控;对施工环境按国家环保标准进行控制。
项目部认真按图施工,坚持每周召开项目生产例会,协调解决施工生产中的问题。每半月进行项目质量安全检查,公司每月对现场进行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问题。基础、主体结构和装饰及机电安装施工阶段未发生质量事故。
4、原材料采购、验收及使用把关
项目部物资材料采购前均编制采购计划,对合格供方进行了评价选择,主要物资材料的出厂合格证齐全真实有效,物资材料的进场验证、验收和监理报验、见证取样、进场复试符合规定。所有工程使用的物资材料坚持“先检后用,不合格品不得发放使用”的原则。确保了本分部工程物资材料均为合格产品。
四、质量控制资料
1、地基与基础分部、主体结构分部工程等通过验收,其质量控制资料已经整理完毕,装订成册。
五、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
1、建筑物垂直度、标高、全高测量记录
我公司项目部使用LT202经纬仪和50m钢尺(仪器和钢尺均送检)对建筑物垂直度、标高和全高进行测量。建筑物大角垂直度全高最大偏差为9mm,标高全高最大偏差为15mm,标高全高最小偏差为1mm,符合《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允许偏差不大于30mm的要求。详见垂直度、标高测量记录。
2、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沉降观测点的标志形式采用《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隐蔽式沉降观测标志,水准基点按规程要求埋设,每栋设置4个以上观测点。选用DSZ2型精密水准仪和塔尺及50m钢尺(仪器和钢尺均送检),固定2名专职测量员进行沉降观测,在主体和装饰装修施工阶段(每层)进行观测并记录,累计沉降最大值5mm,沉降最小值1mm,沉降值符合规范规定。(详见沉降观测记录)
3、主要装修材料的使用及室内环境检测
依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规定,我公司项目部对主体结构施工使用的建筑主体材料(砂、石、砌块、空心砖、加气砼块、砼、水泥)和装饰装修材料石材及瓷质砖、水性处理剂、水性涂料、水性胶粘剂等到进行了进场放射性、甲醛和有机化合物(VOCS)的检测,对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六、观感质量验收
1、本工程主体结构工程砼框架结构成型,表面平整,线角顺直,观感效果好;砌体工程砂浆饱满,灰缝横平竖直,厚薄均匀,观感效果好,均已经通过观感质量验收。
2、本工程建筑与结构及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评价为好
3、本工程给排水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评价为好
4、本工程建筑电气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评价为好
5、本工程电梯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评价为好
6、本工程智能建筑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评价为好
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
依据建设部81号令《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装饰和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我公司项目部严格按建设部下发的201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设部分)要求进行施工,施工过程工程质量、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无违反强制性标准条文的情况。
八、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
我公司项目部进场后,依据公司规定,编制并实施了“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验收工作方案”,基础施工、主体结构和装饰装修及机电安装阶段施工期间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文明施工达到JGJ59—2011标准合格要求。通过了长沙市安监站基础、主体及装饰施工阶段达标验收,并且获得了湖南省安全质量标准示范工地称号。
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
我公司承诺从验收合格之日起,认真履行合同和《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建设部80号令)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本工程最低保修期间:
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使用年限为50年;
屋面防水、卫生间防水、外墙面防渗漏为5年;
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为2年;
十、施工质量自检评定结论
本工程自开工以来,我公司项目部克服了施工条件的各种困难,经过精心施工,工程施工内容已经按施工合同约定和设计要求全部施工完成,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工程的检验批、分项工程验收均合格,质量控制资料齐全完整,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及功能抽查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观感质量符合要求。综合以上自检内容,本单位工程施工质量自检评定为合格,请予核验。
祝各位领导、专家和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
近年来,绍兴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市场的手段经营农业,以开放的思路拓展农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成效显著,势头好,也创造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初具。到20*年底止,全市特色农业面积达244.6万亩,其中“万字号”特色基地92个,面积100多万亩。20*年茶叶等六大主导特色产业产值达13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6.8%。目前全市已拥有300多个特色专业村、34个专业乡(镇)和13个全国特色之乡,特色优势产业块状日益明显。如诸暨市珍珠产业,养殖遍布全国10多个省,总面积已达38万亩,年产珍珠700吨,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0%。
二是产业化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业企业1110家,20*年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实现利润12.8亿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家,其中亿元以上达41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合作经营等形式,联结农户172.6万户,联结基地736.5万亩。
三是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全市正在建设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累计总投资达29.85亿元,建成投产企业达97家。其中投产的97家企业20*年实现销售收入60.8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32.1%,集聚效应初现。自去年以来,为进一步解决农产品受加工“瓶颈”制约,缓解要素制约,全市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抢抓机遇,积极做好新一轮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扩容与升级。据调查,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意向扩容面积近3420亩,计划投资近20亿元,其中已落实征地1325.1亩,意向入园企业达30家。如嵊州市通过创建一批名茶加工集聚区,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扩容与升级。据不完全统计,贵门、谷来等乡镇相继建了32家名茶加工集聚区,有600多户茶农进入集聚区。
四是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绍兴市坚持“四外并举”,着力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已还有500多家企业在全国设立4000多个农产品销售中心,其中有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在日本、美国、摩洛哥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产销分公司和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保持15%以上。到20*年底止,全市农产品外贸供货值达6亿美元以上,其中自营出口达3.23亿美元,农业外向度35%左右。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做法
1、创新理念,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产业化经营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快。自19*年代未以来,绍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以市场手段经营农业,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高效生态农业,以工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政策引导下,掀起了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的热潮。大量工商业主涉足农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壮大了农业龙头企业队伍,提升了农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同时也将工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经营理念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市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有41家。这41家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多由工商企业直接投资或通过引进外来资本改造传统产业而实现。近年来工商资本投资又将生物高科技企业、种子种苗业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战略投资的重点。从调查情况看,该市21家重点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其中有一半以上为工商企业投资兴办的。如绍兴市中亚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是由一家建筑企业投资5000多万元创办起来的水产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中心现有工厂化养鳖基地70多亩,年产商品鳖100万只,产值5000多万元。公司所属的绍兴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是全国两家中华鳖原种场之一,目前该公司被评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不仅是为农业注入资本金,更重要的是为农业发展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2、实施强龙工程,抓龙头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绍兴市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认定和扶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19家,市级92家。11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年实现销售收入116.9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61.8%,其中21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不包括2家批发市场)实现销售收入45.6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4.1%。如国家级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叶有限公司,在浙江嵊州、江西、福建、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直接或间接联结基地8万亩,联系茶农6万户。目前嵊州市已形成了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235家茶叶加工企业群,年加工、出口茶叶10万吨左右,出口创汇额达1.5亿美元。
3、搭建平台,创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绍兴市把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充分发挥园区建设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积极探索集约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如浙江丰岛实业集团投资2.2亿元,在新昌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内兴建了“丰岛农产品加工园”,主要生产橙汁、西柚汁、白葡萄汁等饮料。丰岛农产品加工园的建成投产,对新昌水果、蔬菜种植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明显带动作用。目前集团已形成拥有12个子公司,联结农户8万多户,联结基地28万亩,年销售农产品达6.74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还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最多时日用农民工达1万人。丰岛集团计划到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超60亿元,要在水果罐头、鲜切花、杨桐柃木等三个产品上力争全国第一。
4、实施走出去战略,抓“四外并举”,农业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是基地建出去。绍兴市农业外拓工作起步始于上世纪*年代初,到*年代中后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出了“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农业发展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发挥资金、技术、产业等优势,走出市外、省外、境外发展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外拓从当年的杭州西湖捕捞承包到目前江西军山湖、新疆博斯腾湖水面承包,从周边地区的茶园经营到跨国森林经营等。目前全市有2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外建农业基地711万亩,去年实现外拓农业产值29.6亿元,在市外基本形成了茶叶等五大原料基地。二是市场拓出去。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绍兴市积极实施农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加大对外向型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发新产品,走多元化发展战略,农业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保持15%以上。三是资金引进来。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重视大项目和高技术含量项目的引进,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如珍珠产业是绍兴市传统优势产业,近三年来,共引进外资近5000万美元,新上项目40多只,新办企业19家,其中境外新创办企业5家。外资的引进和利用,较好地解决了珍珠业投入不足的问题,珍珠深加工项目、普通珠的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珍珠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目前全市珍珠农业龙头企业达500多家,诸暨的珍珠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珍珠市场,并正在着力打造国际淡水珍珠产加销中心。珍珠产业已经成长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5、实施品牌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一是加大技改投入,积极创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绍兴市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加大投改投入,创办农业研发机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承担农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产业化项目示范,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能力。据对全市12家规模型农业科技企业调查,20*年12家农业企业的内部研发投资总额为7325万元,是20*年投入3633万元的1.16倍;是20*年投入5325万元的1.38倍。随着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一些自主研发的专利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如浙江长生鸟药业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出全球首创的纯物理纳米珍珠粉制备技术。浙江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正积极打造国际生物质降解塑料专业生产科研基地,研究开发的生物质降解材料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二是积极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拉长农业产业链条。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应用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农业,开发新兴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全市积极实施了“淡水鱼综合利用加工”、“出口有机茶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纳米珍珠粉研究”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60多项,自主研发出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益好的新产品。如浙江金大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从生猪屠宰副产品中开发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肝素钠、胰岛素。这些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三是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近年来,绍兴市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到目前,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82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22只、绿色食品55只、有机茶36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只,浙江名牌产品35只,市级农业名牌产品81只,中国驰名商标7只,省级著名商标33只、市级著名商标127只,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6、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产业化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创新组织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实行多形式、多领域、多渠道创办,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84家,入社社员1.9万人,带动农户25万户,联结基地面积(包括外拓基地)1*万亩。2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推销农产品15亿元,带动当地农业产值25亿元,农民从参加合作社中增收3194万元。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据统计,到20*年底止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耕地)65万亩,流转面积占到总耕地承包土地面积的30%;全市10亩以上大户近2万户,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万亩。三是创新服务机制,营造产业化经营良好氛围。为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绍兴市按照“政府牵头、企业参与、银行合作、市场运作”方式,共组建6家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74亿元,到目前止,累计为196家农业龙头企业及种养殖大户提供担保贷款70981万元,有效地解决部分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集约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意见。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产业化经营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绍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存在如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初加工农产品多、精深加工农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主导产业发展还应加快。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主导产业发展,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市各地根据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相应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但总体上看,主导产业发展仍存在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雷同、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以及扶持力度还不够等问题,特色优势、区域优势的文章做的还很不够,特色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缺少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上缺乏有效措施和手段。
2、农业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该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培育和发展已取得长足的发展,总体上规模不小,但其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够强。从资产规模上看,全市1110家农业龙头企业,以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居多,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少。从销售情况看,2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年平均销售收入不足2000万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近年来有了大幅增加也仅为41家,目前尚未一家超过10亿元。
3、农民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近年来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农民的期望,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不少差距。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全市368家合作社带动农户数占全市总农户数的比例仅为22.7%,全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产值还仅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0%。由合作社创建品牌、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及建设绿色、无公害产品、基地等项目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所占的比例还不高。
4、农产品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近年来,绍兴市农产品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方面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明显成效。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内销市场来看,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本省和上海市场。另外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区域性、全国性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尚处发展之中,现有的农产品市场辐射半径较小,集聚能力有限。从出口市场来看,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20*年出口到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占全市出口额的80%左右。出口品种的结构也较为单一,以茶叶、果蔬、竹木、珍珠、生猪、羽毛羽绒为主,除茶叶、珍珠外在行业内所占的份额较少,且大多以原料和半成品、粗制品出口较多,终端产品和精加工品较少,产品档次不高,制约着国际市场的拓展。
5、制约产业化经营因素仍较多。近年来气候异常,灾害频繁发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苏丹红”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正面临自然、市场、疫情等多重风险。特别是近年来,中央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土地紧缺、资金紧缺、能源紧缺等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宏观调整带来的要素制约将直接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建议
1、加快特色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主导产业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条件。要认真贯彻落实浙政发〔20*〕17号文件精神,按照“7+1”高效生态农业工作体系,围绕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做大做强茶叶、生猪、蔬菜、花卉、麻鸭、珍珠、长毛兔、名果、特种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投资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2、育大育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一要培育、催生龙头企业。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积极扶持、放手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使绍兴市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水平。二要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继续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要立足现有基础,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工扶农、以工促农,走发展非农产业扶助农业的路子,培育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收更多外来资金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该市农业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产销合作关系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四要加强规范管理。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培训,提高经营者队伍素质,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
3、继续实施“开放兴农”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继续深化实施“开放兴农”战略,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提升外拓基地。要围绕“巩固、提高、完善、稳定”这一主题,规范运作,不断完善外拓基地承包合同及承包方式,在继续推进外建基地数量增长的同时,要更多地重视基地产出能力的提高和效益的改善,加快基地结构调整和投入力度,加强基地经营管理,抓好标准化生产,实现外建基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绿色化和优质化,推进农业外拓基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省外、境外兴办农业企业,特别是到国外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和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把境外资源开发和市内出口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走出去”的内涵。二是努力开辟国际市场。积极采用多种有效方式,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继续巩固现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不断培育和开拓具有前景的新兴国际市场,努力形成合理、有层次、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格局,逐步扩大绍兴市农产品出口份额和国际市场覆盖面。三是积极开拓市场。要继续按照“设窗口、进超市、办展销、强品牌”的总体要求,创新营销理念,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市外、省外的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窗口,开设销售中心,建立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流通窗口,努力扩大市场空间。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引进、配送、拍卖、期货和电子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努力拓展市场空间。
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要进一步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合作社法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争取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合作社项目建设,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要积极发挥农业部门在指导和管理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的组织体系优势,加强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通过在合作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构建公共植保体系等项目,把合作社制度引入到农业生产各领域和各环节,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基地农户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能力。要积极引导合作社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创建和营销品牌,指导合作社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加强对社员的培训,帮助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等多项举措,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
5、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步伐,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加快农业标准制订,特别是主导产业如茶叶、珍珠、蔬菜、水产等优势出口农产品,要按国际市场标准的要求,制定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健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使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二是要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创牌意识,注重品牌运作,积极开展各类认证和品牌展示、推广工作,努力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特别是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不断提高绍兴市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步伐,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haccp、gap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信誉。同时要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做好品牌的整合工作,进一步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要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县有检测中心、产地有检测站、加工企业和市场有自绍兴检测点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积极开展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投入品的检测,实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控制。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及农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6、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