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01:06: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办学特色汇报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申报级别:市级
三、申报理由: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成绩显着,基础设施及其他软硬件条件符合申报标准。能带动全市体育教学工作和体育运动的开展。
四、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情况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长葛市第二十三初级中学,原创办于1974年,服务范围包括水磨河村及周边石庙扬、大刘庄、白庄等十二个行政村。服务半径3千米,服务人口三万多人。是长葛市文化、艺术、体育教学的先进单位,通过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不懈奋斗,学校校已经发展成为全省知名的大型学校。校园总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7名,教职工50名,其中专任教师45人;中学高级教师8人,中教一级教师25人,研究生1人,,省级优秀教师1名;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县级骨干教师9人,专职体育教师(教练)4人,其中2名教师正在自学体育本科教育。
学校过去是省市体育局布局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在发展中坚持“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和“管理强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艺术、体育教育为突破口,推动全面改革”的创新模式,形成了“以德立校,以智育人,以体健身,以艺养性”的育人目标,营建了“科学与人文并重,制度与人性互融”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办学水平逐年提高,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学校先后在 “晨光”体育活动中,市教育体育局,市政府组织的篮球比赛中荣获殊荣。
长葛市二十三中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发扬艰苦创业的办学精神,努力开拓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二)近年来师生体育比赛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我校组建了以校长为首、以语文学科教师为骨干的课程研究开发小组,并聘请了舒兰市教育局部分领导、家长代表和社会人士为课题顾问。
(二)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确定课程开发的主题
课题组成员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确立校本课程开发主题为“走进珠琦川”。目前“走进珠琦川”的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我所了解的珠琦川”,包括:①珠琦川的传说故事;②珠琦川的自然风景;③珠琦川的人文景观;④珠琦川的交通状况;⑤珠琦川的建筑设施;⑥珠琦川的山区特产。二是“让珠琦川变得更美好”,包括:①珠琦川的旅游资源;②珠琦川的矿产资源;③珠琦川的环境保护;④珠琦川的致富项目;⑤珠琦川的开发建设;⑥珠琦川的远景规划。以上12个主题,每个主题举行一次开发活动。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目的不是编写校本教材,而在于教师、学生的实践与研究,重在教师、学生的体验与感悟,重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
1、课题组制定活动计划,举行教师活动布置会,对教师进行整体活动培训。
2、教师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进行活动动员,交待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活动方式、注意事项,并进行写作指导。
3、实践调查与研究。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实践活动,对自己组的主题进行研究,通过调查,访谈亲自实践采集标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最后以文字形式呈现调查结果。
4、成果汇报课。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主题汇报,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以口头方式进行汇报。
5、教师评价。教师对活动整体进行详细评价,包括学生实践中的表现、汇报材料及汇报情况。
6、学校总结。每个主题结束举行总结会,对各班的情况进行总结,对成绩给予肯定,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对各班文字材料进行评优,并推荐投稿。
以“走进珠琦川”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10月31日,舒兰市教育局在该校召开了“舒兰市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现场会”,该校教师上了公开课,作了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领导的好评。该校编辑的两本校本考核《珠琦川的传故事》、《珠琦川的山区特产》已报送相关部门审阅,部分教师的6篇经验论文分别在县、市获奖。东北师范大学洪俊教授多次带研究生到我校进行调研,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给予积极的肯定。该校的经验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与会教育专家的肯定。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体会
(一)领导的重视和专家的指导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证
舒兰市教育局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极为重视。教育局有关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指导,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指明了方向。我们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和学生积极发展的重要方式,是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主要途径。虽然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会与中考分数和“升学率”的直接相关,而且学校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我们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仍然坚持自己的办学方向。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予了大力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得益于专家的指导与帮助。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事物、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符合我校实际的经验可循,我们边摸索、边实践,很多时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洪俟教授和研究生王艳梅等多次到26中进行调研,对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具体指导,使我们对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更为深刻而又具体的认识。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开发校本课程要作好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理念,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农村发展需要等等。进行“走进珠琦川”校本课程开发,原因是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的珠琦川内。珠琦川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又是和的战场,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这是该校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展的条件。该校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充满活力,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探究意识;乡村学生敦厚朴实,上进心很强,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这些都是可利用的校内资源。
(三)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的主动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由经验传授型转变为创新科研型,传统的教师角色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学,要时时“充电”;不仅要教学,而且要研究。这要求教师要彻底地摆脱那种过时的一成不变教学模式,不仅要备课、上课、改作业,还要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实践与研究,使教师成为科研型的教师。一年来,该校有两名教师获得舒兰市“走进新课程”教学大赛二、三等奖,有三名教师被评为吉林市级科研先进工作者,有七名教师的论文获得国家省级科研成果奖,有十三名教师的论文获得吉林省级科研成果奖。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走进珠琦川”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是重在参与,重在实践,重在体验。“走进珠琦川”,走向大自然;了解珠琦川,了解大自然。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校本课程开发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每次实践活动都以组为单位。学生在制定活动计划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到访问对象家被拒绝时,讨论如何沟通;上山时你推我拉,互相帮助;研究样品时,你谈你的认识,我说我的意见,共同探讨。这时,他们想的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小组的利益、小组的成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磨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校本课程有助于培训学生的爱乡情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过去,学生对家乡珠琦川并不很了解,通过开展有关珠琦川的传说故事、自然风景、交通状况、建筑设施、山区特产等专题活动,学生对家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开发自然风景专题活动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风景秀美的地方,如青松林场的神仙洞、大石砬子、小瀑布,六滴村的北大砬子,西南岔的青云寺等等。这些景点都是石奇水秀,景色优美。有的学生写道:“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来到珠琦川,无论往哪个方向看,眼前都是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再说山区特产,有山果、山菜、食用菌、中草药,还有各种野生动物。林产品应有尽有,有很多连教师都不知道,但被学生开发出来。许多产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丰富的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使他们对家乡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也使学生们为家乡的秀美、丰富及发展变化而骄傲,进而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锻炼了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走进珠琦川”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了我校“平等教育、张扬个性”的办学理念。该课题具有全员性的特点,即面向全体学生,全校学生全员参加;面向大多数教师,全校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参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教育,也为每个教师搭建了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凸显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一)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艰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大都非常简陋,难以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学校的资金很少,不能购买充足的校本课程开发资料,难以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方便条件,也不能给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校本课程开发走了不少弯路。这就要求我们在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不畏难,不坐等。要自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调整教学结构,为师生创设良好的研究探索氛围与机会,努力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方便。
(二)加大学习、培训、宣传力度,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师资条件和外部环境
1、教师的教育观念还须进一步更新。个别教师对校本课程还没有深层次的把握,有些研究还局限于学科的扩展上。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国家课程教好就行了,还搞什么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看出,一部分农村教师对新课题标准理解不透,对新课程教学理念把握不好。所以,要加大农村教师的“走进新课程”培训力度,引导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这也是开发校本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不断强化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使他们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了解校本课程的本质和内涵,具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
2、化解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抵触情绪。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让他们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献计献策,才会给校本课程开发带来蓬勃生机。但是一些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不务正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宣传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以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和认同及社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按照“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的建设标准,各级教育机构精心组织、精心设计、加快建设、加快实施,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各级别的精品课程在其建设时都注意到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科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在其办学过程中,一直是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中,课程是重要的载体,因为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得到实现的,课程建设成功与否,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品课程也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必须应有反映其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
2003年以来,各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现代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改变传统的“类本科化”的学科体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截止于2010年年底,学校已经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76门,精品课程建设成绩显著,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都处于领先位置。从教学管理角度而言,学校有关于精品课程的管理工作从每年的3月份一直延续到12月份,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省级精品课建设项目评审推荐、教育厅教学专项检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推荐,从申报文件制定下发、项目申报文件收取、初审、立项文件制定下发到经费管理,事务繁多。从某种意义上说,精品课程管理已经占据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相当部分比重。而且,由于目前各级别精品课程管理权限基本上还属于学校,所以精品课程管理的工作也一般都是由学校教务处承担。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尚待完善
精品课程是新生事物,它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是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优选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材、高水平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重在“建设”,难在“监控”,评审立项只是建设工作的开始,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决定着精品课程设立目的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为充分和持久发挥精品课在教学改革中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已势在必行。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对精品课程的评审立项较为重视,但是对“后立项”阶段的精品课程监管不足。
国家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但对评审立项后的推广与应用,特别是真正能否落实到实际教学应用,则关注不够,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重点是课程的教学质量监管不够。
例如,从2004年着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开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严把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质量关。2009年起,校级精品课程申报立项、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推荐都采用网络评审的方式进行,确保了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做到了把真正的优质课程送入精品课程的建设轨道。课程申报立项后,学校对于课程的管理基本上是采用“校级普查、省级送查、国家级不查“的方式进行。
所谓“校级普查”指的是对于校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务处分批次每年按立项年份进行中期检查,由课程负责人填写“精品课程中期检查表”,并在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会议上汇报建设情况,由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汇报情况打分,决定其通过检查与否。通过检查者,则发文确定并给予报销余下建设经费(总经费的70%),未能通过检查者,责令其继续整改待下批次接受检查。“省级送查”指的是对于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其检查对象由每年末的省教育厅教学专项检查中省级精品课程抽查名单确定。学校教务处只负责告知被抽查者准备检查汇报材料,并不参与检查过程。省厅抽查合格者即视为学校检查通过。“国家级不查”则指对于立项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基本上不予检查。
从2005年8月起,教育部开始组织专家成立质量检查组,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年度检查,但检查范围只限于课程网站运行情况,运行不良者则通报告知,其实约束意义不大,等于未查。
(二)缺乏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标准,质量检查能落实到具体教学效果的核查,检查过程未能有效吸引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尚未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的精品课程检查基本上都是采用听取课程负责人汇报的形式进行,缺乏教学现场情况检查环节,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真正提高了教学效果,很难得知。其次,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精品课程组应该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的建设才真正具备了高职特色。然而,当前的精品课程检查者基本上都是教育部门的专家,检查过程缺少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检查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课程网站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课程的辐射作用不强。
从目前的表现形式来看,精品课程主要实物载体其实就是课程网站。某种意义上说,网站资源的利用率和网站的推广程度决定着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发挥与否。因为,以公开课或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来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在目前开展的次数很少。
当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或者说是绝大多数的高校精品课程,其网站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精品课程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大部分的精品课程网站中虽然都建有教学讨论区,但是实际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在线互动交流非常缺乏。教师对于自己课程网站的介绍推广不够,学生对于网站资源的内容也很难深入了解,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二是课程网站的资源更新不足,网站的动态发展严重滞后。个中原因,部分教师存有惰性思维,课程立项后,建设经费到手了,只要在检查之前更新一下内容,应付检查就行了;部分教师出于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原因,不愿意将更多的资源上传公开。由此,学生和其他教师都无法从课程网站中获取更多更好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评审立项后产生的效果和最初所设想的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就无从说起。
三、高职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研究
前文所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尚待完善。在目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大面积铺开,并取得初步成绩的背景下,如何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结合自己岗位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有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构;
(一)将部分精品课程管理权限下移,分别建立精品课程管理责任制。
随着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展开,可以预想,未来会出现更多的精品课程或类似精品课程项目。如果所有的精品课程都集中于学校教务处管理,那么教务处将会不堪重负,根本没有精力来进行课程建设质量监控。笔者建议,未来应该将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权限下放各教学部门,由各教学部门进行质量监控,各教学部门负责人组织课程建设情况检查,检查情况报学校教务处备案。学校教务处负责课程评审信息汇总、评审组织、经费管理与政策支持,并集中精力对于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涉及到学校声誉的课程项目,进行细密的全程化质量监控。
(二)将精品课程的建设融入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中,使课程的质量监控高职特色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建设项目中,除了精品课程外,还有专业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和教学团队(学校、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与精品课程相比,这些项目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可能性更高,更具高职特色。而且课程改革的实施一定是以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平台的,课程建设必定是在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中进行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现阶段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完全可以并入对于专业和教学团队的检查过程中。这样的好处在于:一、可以减少检查环节,各个项目的建设质量监控可以同步进行,教学部门的工作压力会有所减轻;二、可以借专业和教学团队检查时必须有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契机,引入行业企业人员进行精品课程的检查,做到监控的真正高职特色化,这是以前单纯的学校检查所无法办到的。
(三)改革精品课程检查方式,变课程内容检查为教学效果检查。
上文所述,目前的精品课程检查方式一般为汇报式检查,真正的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得知,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学生的能力素养提高情况,无法实际体现。笔者建议,一方面,我们可以改变单纯汇报式的检查方式,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来展现课程建设成果。2010年12月,笔者所在教务处对于学校第五、六批校级精品课程的中期检查就采用了课程负责人说课的方式进行。说课是在真实的教室环境中展开的。按照要求,课程负责人汇报课程建设情况5分钟,然后利用课程网站说课10分钟。现场说课的压力使得课程负责人不再把精力放在汇报PPT的准备上,而是认真更新网站资源,缜密考虑说课内容和方式。最后,虽然有个别课程负责人未能完全贯彻教务处的意图,说课情况不尽人意,但是大多数课程负责人都能利用课程网站的资源,圆满地完成了说课任务,顺利通过了检查。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在精品课程检查中引入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查学生对于课程组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情况、课程的知晓度以及对于课程网站资源的利用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感受应该是评价课程的第一要素,如果忽略了这个要素,课程建设情况的检查就不够全面。学生介入课程建设情况的检查,将促使课程组教师及时把课程建设相关内容告知学生,这样就会提高课程的推广程度和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自觉提升。
同时,笔者还有一个设想,精品课程检查时,课程建设汇报人(说课教师)的人选可以不限于课程负责人,而是临时从整个课程组中任意抽取人员,并非以往那样由课程负责人自己或其指定人员来进行汇报(说课),这样可以促使整个课程组都发动起来,致力于课程建设。如果整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够实行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并充分发挥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的核心辐射用,反过来又会推动精品课教师队伍整体素的提高。
(四)采用“双轨制”的课程教学资源安置方式,促进网络互动教学的深入发展。
教学资源尤其是课程网站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全面开放的主要载体形式以及社会共享的主要渠道。但是,目前的精品课程的资源静态化严重,主要是缺乏互动教学环节的展开,课程的优质资源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推行网络教学时都感到困难重重,推动速度很慢,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建议,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后,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分割,理论知识的展现仍旧放置于课程网站中,将课程的互动教学环节平移入网络教学平台中,这样的“双轨制”教学资源安置方式,既可以为精品课程的互动教学提供高效平台,又可以大力推动网络教学的开展。同理,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精品课程检查时,就可以采用“双轨制”的检查方式了。
例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2月完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的招标工作。为了推动网络教学的及时开展,学校规定,所有的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共105门课程)都必须于2011年5月份之前完成课程教学资源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迁移工作,这其实就是希望借助于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此举意义重大,效果必定非常明显。
四、结语
目前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发展迅速,精品课程数量逐年递增。但是,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却难以同步跟进,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就很难保证。有鉴于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方式应该进行改革调整,重点突出精品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体现课程的示范效应以及凸显课程的高职教育特色。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 2006-11-16.
[2] 谢一风. 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9).
为了扎实有效地推动“百万中专生计划”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将上级会议精神、文件要求及农广校的办学特点、设想多次向教育部门分管领导专题汇报,争取教育部门的全力支持。在多方努力协调下,省招办同意学校从2006年开始实施春秋两季招生,方便农民适时、就近就地学习,使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实现了较大突破,为开展中职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理清招生渠道奠定了基础。
二、拓宽办学思路,明确中职办学工作重点
一是确定重点县区、重点乡镇,在生源集中和教学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开办乡镇教学班。二是积极参与初高中毕业生分流,培育农村新生代劳动力。在每年中学生毕业前,招生人员走进学校,向应届毕业生宣传农广校的办学特色,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面。三是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延伸培训服务链条,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吸引和动员更多参训学员参加系统的专业学历教育。自2013年起,全省农广校系统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选择10所县区农广校,从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中草药种植、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畜牧兽医六个专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当年招收学员500多人,实现了中职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有机结合,为下一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充分利用国家资助政策,办好全日制脱产班
自2007年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资助以来,学校宣传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选择了办学基础条件好、师资力量强、教学管理严格的学校适度扩大全日制办学规模。鼓励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学校,一边加强条件建设,一边继续下沉办学重心,全力搞好乡村教学班建设,做好业余函授班的招生教学工作。
四、结合办学评估,强化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52 — 02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政治校本课程,当前往往认为“是学校与教师在职业实践中,以政治教师为主体,依据自身的教育哲学与课程信仰,在充分整合和开发本校现有政治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生、高校课程专家、学生家长以及关心支持教育的热心人士共同参与,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政治、应对就业、对口升学的客观需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所开展的具有政治学科特色、带有自身办学特点与文化特色的课程开发活动。”开发出满足中职学生学习需要、符合办学定位的政治校本课程,不仅是政治课程的执行过程,也是一个课程重构的过程。要推动齐齐哈尔林业学校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助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促进齐齐哈尔林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性进步,必须找出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把握教育规律、探索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进而推动课程理论实践的丰富和理论的深化。
一、 对开发中职学校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开发中职学校政治校本课程,能够使政治课程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从而真正实现政治课程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开发政治校本课程有助于提高政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利于齐齐哈尔林业学校文化课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在课程改革之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政治课长期实行的单一课程体制,在教学体系中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往往偏重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政治课,所以长期以来教师对教学的创新意识不强,已经习惯于旧有的教学模式,被动地讲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统编教材,因此对自行设计与实施政治课程持消极态度,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导致了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外部的课程开发方案的参考,在开发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因此,在缺乏课程开发经验的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从本校自身特点和办学定位出发,综合考虑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形成本校特色。
二、中职学校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为了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齐齐哈尔林业学校本着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和“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经验,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开发了政治校本课程《核泄漏离我们有多远》。引导学生了解核电安全,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引导中职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这一课程具有全员性,即面向全体学生、全校所有文化课教师参加,为每个文化课教师搭建了锻炼自我的平台。
《核泄漏离我们有多远》校本课程开发从2012年初开始运作,本课程开发包含三方面内容:(一)历史上的核泄漏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苏联Y级667АУ型战略导弹核潜艇K-219号沉没事件、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二)核泄漏造成的生态灾难(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福岛核电站为例)、(三)如何防控核泄漏。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多次召集任务布置会,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力争体现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上好校本课。在上校本课时,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体验为主,在课堂上播放纪录片,学生要根据课程主题,自己确定的研讨内容、制定自己的研讨方案。如“苏联Y级667АУ型战略导弹核潜艇K-219号沉没事件探析”研讨活动中,教师播放纪录片,放映结束后主持学生研讨:为什么苏联核潜艇事故不断?学生研讨时是以组为单位的,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课程内外的研讨活动,使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真正得到运用,使学生不仅在校学到了技能,更学到了文化,不仅做到了实践能力强,而且做到了自主学习能力强。
课程方案要求学生研讨结束后,要把研讨成果汇编成册,写出研究报告,要求教师真正上好汇报课。上汇报课时,要举行研讨汇报。学生把研讨的收获分别向老师和同学汇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也可以说是资源共享,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新的问题,汇报组不能给予解答,这样,学生就带着新的问题,继续进行深入探究,然后把研究的结果汇报给大家。这样学生的实践研究活动还具有深刻性、反复性和磨练性。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造成的生态灾难”研讨汇报时,有学生介绍对欧洲国家造成的污染的、有结合电影《变形金刚3》的情节介绍对切尔诺贝利当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有介绍苏联政府的救灾措施的、有介绍切尔诺贝利现状的,有介绍切尔诺贝利当地居民的现状的。针对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加汇报的学生进行了第二次研讨与汇报。课程方案要求师生互相评阅。政治教师负责收集学生的研讨材料,师生共同进行评阅,分成优秀和良好两部分,都上交课题组。课题组进行评阅后,再举行总结会,对各专业、班级的活动情况进行肯定或提出意见。课题组从优秀部分中挑选出优秀材料装订成册,以此为依据,开发出校本教材《核事故离我们有多远》。
在校本教材《核事故离我们有多远》的编写过程中,齐齐哈尔林业学校注重本学科的横向统整。以校本研讨课《苏联Y级667АУ型战略导弹核潜艇K-219号沉没事件探析》为例,将政治学科的国际政治、当代历史融为一体,让学生切实去感知国际政治常识和当代历史,有机会直观地认知国际关系,使学生对文化课特别是政治课的兴趣大增,较之开设校本课之前,上课出勤率增加14.5%。
学校本位的课程统整中,齐齐哈尔林业学校作为课改各个方面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在学校本位的课程统整中,建构以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营造浓厚的课程发展氛围为焦点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策略。在校本课程《核事故离我们有多远》注重课程的横向统整,即在校本课程中发挥政治学科的基础学科优势,进行学科之间的有效统整,在课程内容上借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物理》、《语文》,带动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课,使文化课与文化课之间、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实现了互动共进。
齐齐哈尔林业学校在校本课程《核事故离我们有多远》开发过程中,积极落实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一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推动了学校办学的特色化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师生互动的学生管理、师生互动的课堂,从而形成了更为丰富的办学特色,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出路。
三、 中职学校开发政治校本课程的作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3-0041-03
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具有引领学校办学方向和特色发展的功能,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笔者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校主课题研究目标明晰、过程有序、研究扎实、成果丰硕,而有的学校却问题很多,迫切需要教育科研部门适时介入,以帮助学校提高主课题研究的实效。
一、学校主课题研究问题分析
1.主课题研究认识不够
有的学校对于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只是把主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金字招牌”,导致主课题研究华而不实、空泛虚浮,不能很好地引领学校办学,不能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认识不够,重视不足,有的学校在立项前没有对主课题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与论证,从而导致学校对课题的内涵没有深度把握,对课题研究的目标没有明晰了解,对课题研究的进程没有整体布局。个别学校甚至还没有将课题研究具体落实到人,只是拿平时与课题研究关系不大的常规工作,如教师读书活动、集体备课活动、青年教师拜师活动、教研组开课等,来充作研究活动。可见,缺乏认识高度的主课题研究带来的只能是虚假与应付。
2.主课题研究引领不足
随着教育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在积极倡导学校走内涵发展、文化引领的办学之路。目前,苏州市吴江区正在推进学校教育转型,这要求学校主课题更要切合新时期发展的实际,能够对学校办学进行高位引领,能够反映学校的文化价值取向,能够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而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刻意创新,更不能盲目克隆。但在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的主课题并没有扎根学校文化,与学校办学风马牛不相及;有的学校的主课题视野非常狭窄,只能观照学校办学的局部,甚至只关注一些具体的项目,不能统领全局,也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也有的学校的主课题好高骛远,一味求新求变,放弃了学校原来的办学传统与研究基础,“拍脑袋”另起炉灶,使得主课题研究犹如镜中月、水中花,难以落实到实践层面。这些主课题都没有做到传承、整合与创新,研究很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主课题研究目标不明
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应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应有清晰的蓝图与愿景。但是在调研时,我们发现,有的学校对于主课题的内涵、外延、特征、价值等前期性研究不够,导致研究具体指向不明晰,不知道研究到底要达成怎样的目标,使得研究过程沦为“盲人骑瞎马”的乱撞乱闯。有的学校由于主课题研究目标不明,导致子课题研究无所适从、各行其是,子课题与主课题之间、子课题与子课题之间关系混乱,无法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目标不明的主课题研究带来的只能是离散化、形式化。
4.主课题研究落实不力
学校主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题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严重脱节,形成研究与实践“两张皮”的不良现象。学校主课题研究之所以难以落到实处,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学校对主课题研究重视度不高,立项之后就高高挂起,主课题研究变成了“空中楼阁”,只等着写结题报告“顺利”结题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学校对主课题研究分解不透,导致很多本该属于主课题研究的内容没有囊括,很多需要依靠一线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项目没有纳入,使得研究成为“空对空”的过程,难以着陆为有效的实践。
5.主课题研究提炼不精
学校课题研究需要落实为行动,但同时也要在行动研究中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经验、结论、观点,甚至是思想、理论。学校主课题研究承担着促进学校发展的重任,更需要在研究中提炼出具有纲领性、指引性的教育哲学、文化主张、发展理念等。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的主课题研究普遍提炼度不够,学术味不浓。有的学校在开展主课题研究时,让研究仅仅停留在了实践层面,做了很多具体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具体的研究成果,也积累了很多过程性的研究资料,却没有对课题研究中实施的策略、获得的经验、遇到的问题、难解的困惑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更没有将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提炼,以形成具有理论含量的课题研究成果。
二、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介入学校主课题研究的策略
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源有很多,除了学校科研意识不够、科研能力不强以外,还和学校与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缺乏沟通、协调与合作有关。如何才能让学校的主课题研究更为扎实有效?笔者认为,从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的角度来看,除了对课题研究进行常规管理之外,更要强化服务学校科研的意识,在学校课题研究进程中适度介入、适时参与,帮助学校切实提高主课题研究的实效。
1.注重对课题申报材料填写的培训指导
对于学校教师来说,学校主课题申报材料的填写是一项名符其实的技术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区域教育科研部门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吴江区教科室通常会在省规划课题申报前进行全区课题申报者培训会议,围绕课题选定的方向、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研究成果和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析等七大板块的填写,逐一进行辅导培训,使得学校主课题申报者不但明白课题申报书的基本板块分别是什么,更明晰了这几个板块为什么要填写和具体怎样填写。这样专业而务实的培训活动,一来让学校对于主课题研究更加重视,二来也使得申报者的课题申报书填写更科学规范,极大地增加了主课题顺利立项的可能性。
2.注重对课题选题方向定位的策划引领
学校主课题的定位是在哪里?选题方向是什么?对学校的办学有什么引领作用?……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区域教育科研部门提前介入,与学校课题团队一起,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的传统和现实,策划、论证主课题的定位与选题,对课题的整体布局进行谋划。在组织学校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时,吴江区教科室不但自己提前介入,而且还邀请省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对各个学校申报的主课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之后,学校主课题的方向更加明确,选题更加科学,定位更加准确。有的学校主课题选题从大处着眼,研究学校整体的办学走向与文化建设,让研究统整学校的各个方面工作;有些是小处入手,以小、新、精的视角,选题求精求深,凸显学校的亮点与特色,打造学校的优势品牌,借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3.注重对课题关键阶段研究的适时参与
作为课题管理部门,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不可能关注到学校主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但是,在课题研究进入关键阶段之时,如开题论证、中期汇报、结题论证等,区域教育科研部门应该及时介入,帮助学校走好这些关键的步骤。“十二五”课题集中开题期间,吴江区教科室就走遍全区每一所学校,与学校展开充分的合作,帮助学校厘清主课题研究开始阶段的主要工作。对于区域内的6个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教科室还邀请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进行现场开题论证。在“十二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区教科室成员又进行了务虚思考与务实践行相统一的课题研究调研,了解学校主课题研究开展了哪些理念层面的深层次挖掘,取得了哪些进展,今后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有哪些调整,在实践中又做了哪些具体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后还要了解学校在主课题研究中是否觉得推进乏力、遇到哪些困难困惑等等。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的适时参与,使得课题研究在关键阶段都能做到顺利过渡,有效推进。
4.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规范常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针对当前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并结合办学特色及地区特色提出改进方案及措施,以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并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得到更好的效果。
1 目前应用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设计不合理。多数实验的设置都是在二级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的基础上开设的,内容相对狭窄单一。
(2)验证性实验较多。由于实验教学不受重视,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实验课程的开设受到局限。目前设置的实验课程多属验证型实验,且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相对于课程显得设置重复。
(3)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应用化学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活动设置,基本上都已设计有完整的操作步骤并且录入实验讲义里。这样,学生在课前先预习实验讲义,课堂上,教师先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讲解并告知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们再根据实验讲义,流水线工人般机械地完成各项实验步骤。在整个实验课程的进程中,留给学生们独立思考的空间相对较少,学生的独立及创新思维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与发展,而且学生实验质量的评估标准,通常是只凭实验报告的撰写内容来评判,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和进行主动思考的惯性,很容易忽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技能表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大降低了学生们的探究所以然的兴趣及热情。
(4)与实践应用联系较少。实验教学体系较少涉及社会生产实践,导致课堂与实际生产生活应用脱节,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限制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并且,这个问题突出的表现在,毕业生在最后一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由于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在科学思维方式上的缺失,最终给指导老师和学生自己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对于专业综合实验应该满足:综合性强、专业覆盖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应用化学综合实验不能只是单一的分析或有机合成实验,更不应该是毫不相关的几个实验步骤的简单拼凑。在实验课程的进程中,所设置的实验步骤不能按传统的“照方抓药”方式完成,而是应该通过多种实验方法、手段以及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才能完成,学生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基本技能、实验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应用化学综合实验改革措施及实施
(1)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结束学生“任务式”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于实验前进行讲授,之后由学生进行实验。这使得学生养成了依赖老师与讲义的习惯,独立思维能力欠缺,实验课程的效果也不理想。从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出发,我们对教学方法作了相应的调整:实验之前教师的讲解改为“提点”,实验时开设汇报、讨论环节,在这一环节上,学生自由组合汇报实验进展、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与发展;同时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允许学生实验失败,给学生重做实验的机会。这样改革之后,使学生不仅对所做的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并且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还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好奇心,结束了学生以往“任务式”实验的心态,为他们求知欲创造了平台,同时使教学实验更接近科研和生产实践。
(2)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长期以来,实验课被作为理论课的补充部分,仅仅作为附属品而存在,实验课程的内容也仅仅是为验证某些理论知识,学生们的实验能力与创新思维得不到很好锻炼,更不要谈良好的提升了。
笔者所在的珠海市是一个港口城市,经济发达,企业众多,其中有些产业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如纺织服装、塑料机械、磁性材料、电子产品、石油化工、对外贸易及港口物流等。就化工而言,由于珠海的大发展战略,国际知名石油化工企业落户珠海,如碧辟、中海油等500强企业。
为使学生步入社会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并服务企业,同时为给社会、企业培养出符合时展需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好的科学实验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优秀人才,应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思路,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及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并多和当地的相关企业多交流,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了解企业当前发展情况和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并学习企业在本专业中先进的做法,丰富自己,积累经验。同时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进行讲学,直接告诉企业最需要的技术。
(3)根据地方产业优势,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专业综合化学实验。专业综合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及优良素质的有力手段。目前,有些文献已经报道了很多自主设计的专业综合化学实验,如: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王九思等人设计的,用过氧化苯甲酰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自由基聚合,通过预聚、灌模、聚合、脱模一系列过程进行铸板聚合为主要内容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铸板聚合即有机玻璃的制备;以氯代正丁烷为原料制备正丁基锂,并使其引发苯乙烯进行阴离子聚合为主要实验内容的正丁基锂的制备和苯乙烯的阴离子聚合实验等等。
根据珠三角工业发展趋势,拟定应用化学的特色专业方向:精细化学品、应用电化学和工业分析。根据专业方向,实施综合实验的设计,实验经费由特色专业建设给予支持,教师分成若干小组,依据珠三角化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不同研究题目,具体题目如下:
2、指导档案整理。月5日至6日,督导办安排人员赴各校察看档案整理情况,并进行现场交流与指导。
3、深入学校检查。月11日至17日(双休日除外),督导办组织人员分直属单位组、初中组、小学组、九年一贯组对全县47所中小学进行了具体检查。检查主要采用“听、谈、看、查”相结合的方法:
一是听,主要是听取校长介绍学校对发展性评价的落实情况、办学理念目标和学校一年来的主要工作与特色。
二是看,实地察看校园环境、师生精神面貌、学校硬件设施及专用教室配备使用等情况;
三是谈,随机抽取教师、学生代表座谈,教师座谈主要是了解学校办学理念规划的认同度、班子建设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情况;学生座谈主要是了解学校办学行为与学生体音美技能掌握等情况。
四查,对照《县中小学发展性评价评分细则》,对学校准备的档案材料逐项进行检查,并进行核实,做好相关记录。(为了检查得具体仔细,各组还将部分学校的材料带回局里)。
在检查过程中或在检查后,检查组当场向学校作了简要反馈,提出了改进建议。“听看谈查”完成后,各小组集中进行了交流讨论,以学校提供的原始材料和座谈等为主要依据分校对21项指标、57个要素进行了逐一量化打分汇总。
4、分组汇报反馈。检查结束后,1月24日上午,督导办召开检查组成员会议,各组代表分别汇报了检查情况,对本次发展性评价工作进行了小结交流。
二、学校工作主要成绩
在检查中,各小组都感到本次发展性评价工作,恰逢期末,时间匆促,但各校思想都比较重视,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具体抓,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安排专人负责档案整理,许多学校在元旦放假期间准备材料。学校发展性评价是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全面综合评估,通过检查,我们深切感受到,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各类学校更新理念,鼓足干劲,创新办学思路,加强内涵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作为欠发达县,我县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与规定指标有较大差距。但是学校不等、不靠,争取社会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比如横溪镇中心小学(49.72万)、下各二小(42万)、朱溪镇中心小学(36万)、实验小学(29万)、大战乡中心学校(23.7万)、安岭乡中心学校(15万)、安洲小学(16.4万)、广严学校(13万)、湫山乡中心学校(10.2万)、四小(10万)等等。
2、合理定位理念目标。学校领导班子有思想,能从学校实际出发,发动广大教职工共同参与,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比如中学提炼出“用心、勤奋、和谐、超越”的校园精神,提出“三九”目标;职业中专提出要做强做大,成为职业教育的窗口学校;横溪中学提出做好人、读好书、练好身体的育人目标;安洲中学要让学生感受教育的幸福并具有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安洲小学秉承“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的理念,提出“爱学习、爱活动,会思考、会生活”的育人目标;实验小学“为差异的学生创造幸福成长的空间”;一小提炼出“和谐智慧”的一小精神;溪港中心校立足山区实际提出“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家”等等。
3、积极创新办学思路。各级各类学校把社会需求与育人规律统一起来,因地制宜,在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安全后勤等方面,创新思路,逐步形成了办学特色。
普通高中:中学与名校结对,创新办学模式,自编作业、命题,分类施教,自主管理,高考成绩连创佳绩;城峰中学艺术教育特色彰显,高考成绩连年提升;横溪中学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信心教育,改革育人模式,成效明显;下各中学在城区分设教学点,走出学校生存发展的新路子;宏大中学近年开始走借力发展、创新发展的路子,董事会成员退出学校管理层,外聘教师上门授课,美术高考成绩喜人。
职业教育:职业中专,实行7S管理,校风、学风大为改善,非物质遗产传承教育形成特色。职技校校企合作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卓有成效。电大进修学校今年以来在远程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今年的“奥鹏远程教育”,配合教育局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初中学校:安洲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突出,研究成果省市及国家级获奖并推广;二中“自主互助”学习模式、全脑教育和书香校园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实验中学开展《“3B”教育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进展顺利。新生中学的“乒乓球”特色显著;白塔中学开展“国学”教育;官路中学“法制文化进校园活动”已成为学校德育建设主要基地;埠头中学为解决“生源危机”,提出“四个等同”、“五个并重”的思路,并开展绿色生态校园建设等等。
小学:各校注重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规范办学行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艺、读书等文化活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比如安洲小学加强技能课教师的考核,推动技能课教学;一小扎实开展学生养成教育;实验小学、官路小学等自编校本作业;四小开展生活化英语教学;下各小学的道德细节实践、埠头小学的闲暇体育、下各二小的社团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横溪小学的“新课堂行动”、上张学校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步路小学的诗意校园、白塔小学的生活化教育、第五小学的“全科评价”、田市小学的球类教学等等也正在积极实践或探索中。
幼儿教育:各园强化内部管理,开展等级幼儿园创建工作。中心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遵循幼儿育人规律,艺术教育成绩斐然。蓝天幼儿园重视社会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家园互动生态教育,今年被评为省一级示范性幼儿园。
4、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全县各校通过责任教育、校本培训、板块联合教研、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中学通过教研组互助合作编写作业、命题,研究高考动向,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二中、安洲中学校本研训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主讲人、学校领导参与“五落实”;安洲小学、实验小学、白塔小学、官路小学等组建团队,对教师进行分层培养;横溪小学、下各二小还指导教师制定发展规划,利用教育博客平台,及时反思提高。
三、学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亮点,不同学校有不同的问题。比较普遍的问题主要有:
1、办学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中学德育工作相对淡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分薄弱,很多学校对技能课教学不够重视,挤占体音美教学时间的现象比较普遍,个别学校信息技术课基本上未上,专用教室与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重。
2、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教师功利思想比较重,个别教师存在体罚学生等行为。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3、学校特色需要进一步形成。许多学校在学校特色建设上动了脑筋,下了功夫,但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的甚至虚张声势,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上见成效。
4、内部管理需要进一步改进。比如有些学校还存在卫生死角,制度执行力不强,工作运转效率不高,学校宣传报道不够重视,门户网站内容单薄,日常工作的材料档案没有及时整理。
四、今后工作打算
发展性评价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次检查评估为今后奠定了基础。
一、建昌三高中教育资源的现状
(一)学校硬件设施情况
建昌县第三高中是2005年8月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筹资建成的一所新型普通高中,至今建校12年整,学校在初始建成的一栋教学办公楼、两栋学生宿舍楼的基础上多方筹资,逐步改善、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依据《辽宁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一般普通高中质量提升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我们又多方筹资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目前校园占地面积78亩,建筑面积25310平方米,绿化面积12726平方米,拥有一栋教学办公楼,两栋学生宿舍楼,两部学生餐厅,一部教职工餐厅,一个多功能报告厅,学校共有6个实验室、3个计算机教室、2个专用多媒体教室,1个电子监控室,一个电子图书室,45个装有多媒体设施的学生教室。学校现有400m环形八道的标准田径运动场,有6个室外篮球场,办公楼内设有一个现代化健身房和两个瑜伽室。整个校园布局较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区明确,为全校师生的学习、运动和生活提供幽雅的环境。
(二)学校师资和学生现状
学校现有教职工235人,专任教师180人,本科率为98%,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含在读的)比例为10.8%,其中高级教师有83人,省市级骨干教师20人,全校现有45个教学班,2643名学生。按照市县教育局有关规定,学校高一新生在建昌县第一高中录取1000名学生后再与凌东高中平均招取,从全县中考考生的整体质量来看,我校生源质量很差,高分段入学学生寥寥无几。但经过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课堂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等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完善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管理,着力进行教学评价办法的改革,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我校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近几年,我校高考成绩突出,每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均能达到20%左右,大专上线率达95%,学生结业水平考试及格率95%以上。总体成绩位列全市普通高中前列。
二、学校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学生教室严重不足。
目前我校只有一栋五层教学办公楼,教师办公和学生学习混在一起,教师办公室少,空间狭小,办公拥挤;学生教室少,班型过大,每个班级都在70人左右,不利于组织高效的教学活动,也不利于学生的高效管理,严重制约了我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12年间,尽管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学校原有的各项教学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今高中教育改革的需要,现有设施已大多老旧并且受规模不大、空间狭小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如果不加以改善、升级,实施走班制上课难度很大,将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师资力量薄弱,适应现今高考制度改革存在较大困难。
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从人员和业务能力上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教师结构还不够合理,年轻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70%左右,学科间比例不够协调,有的学科,尤其是小科教师缺口较大,再加上休产假和病假的教师较多,有的科目老师上三四个班的课,业务负担过重,如果高考实施选课走班制教学,会使我校部分学科开课困难,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改革的效果。
(三)教育经费不足,给学校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
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学校的收费是特别有限的,教师的办公费、水电费、取暖费以及校舍和各种设施的维护、教师出外学习培训等,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上级政策对学生收费的缩紧,仅靠收取的学费很难支付以上的这些费用,每年学校都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如此,学校的发展严重收到了制约,尤其新的高考制度的改革,学校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运转,这已成为促进教育改革的一大瓶颈,亟需得以解决。
三、学校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群策群力,为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多想办法,提升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梳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人为本,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向管理要质量,完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使学校管理实现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精细化,构建廉洁、高效、民主的领导管理机构。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为了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从2004年起正式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人才培养评估是教育部对高职院校进行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对高职院校实行监督和考核的主要形式。人才培养评估的指标体系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对学院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评估,通过人才培养评估可以促进学院各项管理工作上水平,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
档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档案是全面记录人才培养过程的档案材料
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指标体系包括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七项一级指标,包括22项关键要素、54项重点考查内容,评估的原则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我们的档案真实地记录了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
(二)高职院校档案可为开展系统评估提供重要资源
在人才培养评估工作中,专家组对学院的信息了解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查阅由学院提供的各项指标的主要信息的原始材料;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听取汇报、个别访谈等形式收集有关的信息。但要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对一所学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主要还是要依赖于查阅档案信息资料。因此,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资料是搞好人才培养评估的基础。无论评估工作程序、组织机构、指标体系如何确定,最终都要凭借大量的档案材料进行分析,才能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借鉴传统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档案管理工作已开始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的轨道。但是,同传统高校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在高职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跟上高职教育快速改革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只要“守好摊”,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外调、查档就行了。此次人才培养评估需要大量的档案材料做支撑,平时重视程度不够,临时补充添加,当时的第一手资料是怎么也补不回来的。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形成完整的档案体系,工作起来无章可循。高职院校大多采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进行档案管理,重要的档案材料才移交学院综合档案室保管,而好多动态的档案材料,比如授课计划、任课安排、课堂教学材料、期末考试试卷及成绩分析、教学检查工作原始记录及总结、学生评教工作及总结,这些资料均为系或教务处保存,不向学院档案部门移交,对院系自存的档案缺乏监管、检查。
(三)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较短,档案管理梯队尚未形成,缺乏引领院校档案管理与研究的领军人或技术骨干,档案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档案专业技能水平较低,档案专业研究水平较低,兼职人员调整变化频率高,队伍稳定性差。不少院系的兼职档案员,往往是教务秘书,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系部教务日常工作中,无暇整理档案,不少院校的这部分档案长期疏于控制和检查,而从评估工作来看,这些档案正是学院教学活动的重要记录,在评估资料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反映高职院校特色的档案不多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等都是高职特色,这些也都在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中,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这些材料都疏于收集,反映高职特色的材料不多。
三、以评促建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在人才培养评估工作中的全面亮相,有助于检阅档案工作的成就,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发现档案管理中的不足,从而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和促进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不断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目标迈进。
(一)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强化档案业务素质
要开拓思路,创新工作,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工作重点,加大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反映高职特色的档案的收缴,还要加大声像档案、专题档案、实物档案的收缴力度。按照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学档案的要求,对院系档案部门归档范围进行适当调整,扩大档案归档内容,建立系二级档案保管单位。形成以学院档案室为一级,各系档案为二级的教学档案管理体系。加大对院系二级档案的检查和监管力度。
评估的原则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静态的档案材料就是我们迎评的背景材料,通过查阅综合档案室一级档案的党群类和行政类档案,就可以了解学院的办学方针、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建设等等;通过查阅教学类、仪器设备类等档案,就可以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就业率、等等。动态的档案材料就是反映学院人才培养的过程的材料,通过查阅院系自存二级档案,就可以了解教师的授课计划、任课安排、课堂教学材料、期末考试试卷及成绩分析、教学检查工作原始记录及总结、学生评教工作及总结等的变化过程。这些档案资料是长期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真实系统地记载和反映教学实践活动。以各学期各类教学检查记录表为例,各系将平时的教学检查按学年装订成册 ,在迎评检查时只要展示出来,就可完成准备任务,真实直观。
(二)要从强化培训入手,提升整体素质
本着“以迎检促工作规范、促基础建设”的指导思想,通过“迎评”、“迎检”,给全院教职工认识档案、了解档案、重视档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让大家对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适时地组织档案人员外出参观和学习,聘请专家来校指导等方式,使档案人员学习最新档案知识及相关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充电”充实自己,真正成为档案工作的行家里手。
1.1文津中学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师生和谐发展;办好一域教育,服务一方百姓,成就一代市民,把文津中学建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1.2教育附中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学校始终贯彻“育人为本,教学为主,素质全面,学有所长”的办学思想;“学生留恋的学校,教师幸福的家园”。
1.3共同点
(1)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2)办人民满意的教育;(3)注重学生全面发展;(4)实施素质教育;(5)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4不同点
(1)文津中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质朴、实在、常态化和规范化;(2)教院附中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人性化、个性化和科学化。学习反思:(1)十年前的薄弱学校如今成为江苏省的省级示范初中,在铁的事实面前是不容我们质疑的;(2)校长及领导团队的执行力度够坚决,整个团队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自强不息的工作精神在这两所学校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都分别展示出不同的办学特色和喜人的教育教学成绩。
2教学模式
2.1文津中学课堂教学模式
“四导四学”即“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法慧学”和“导评促学”。
2.2教院附中课堂教学模式
“三问三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即“自主探学,发现问题;小组助学,探究问题;师生展学,解决问题”。
2.3共同点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2)注重预习、注重生存问题、注重解决问题、注重能力提升;(3)注重探究;(4)注重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创造性;
2.4不同点
(1)教院附中更注重学生小组和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2)教院附中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3)文津教学环节浅显易懂和开门见山。学习反思:(1)办学要有明确的课堂教学模式;(2)新课改下的实现“三位目标”、重难点突出和教学过程应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改革,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3学生养成教育
3.1文津中学的学生养成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层次分明、内容完整、针对性强的德育整体规划。坚持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规范管理为基础,深入持久地开展创“文明班集体”、“新三好文明学生”和“文明校园”活动,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辨析和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塑造。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教育机制,加强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委员会、家长会和《家校联系簿》的纽带作用,努力探索实施主体性德育的途径和方法。3.2教院附中的德育体系构建坚持以德为首的育人理念,实行“全员管理,全程渗透,疏导为主,小处着手”的德育工作策略。
4班主任爱岗敬业
无论在教院附中还是文津中学,班主任老师非常辛苦,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他们每天早晨6:40之前准时到校,指导学生进行打扫卫生、上晨会、收作业、早读;除到其他班上课外,班主任在教室办公,实行全程蹲班;中午班主任和学生一起用餐,餐后组织学生在班上自习,值日生打扫卫生,约12:15安排学生进行周练;下午第四节课下上延时课,进行预习作业指导,初一延时到6:10左右放学、初二延时到6:30左右放学、初三延时到7:30左右放学,班主任每天都要等到学生打扫完教室之后才能离开,到家都很晚了。班主任们的这种爱岗敬业、甘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任课老师上课都是提前到班,课后推迟离开教室,课间在班上或是准备上课、或是检查作业、或是个别辅导,有时班上同时有三、四位老师在班;每天晚上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作业指导的老师,学生放学后才离校,而且每天上延时课老师是没有加班费的。正是有这样一批敬业、爱生的老师,才使得教院附中和文津中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