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

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08 06:07: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

篇1

一、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惰性电极电解CuCl2、NaCl、CuSO4、KNO3、H2SO4、HCl、

NaOH等溶液时,电解总反应方程式可用以下写法,现以电解CuCl2及NaCl溶液为例,以此类推。(假设反应物均足量)

1.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

第一步,写出可能参加反应的反应物;

CuCl2+H2O

第二步,将反应物展开成离子形式;

CuCl2+H2OCu2++Cl-+H++OH-

第三步,将参与放电的离子写成生成物;

CuCl2+H2OCu+Cl2+H++OH-

第四步,将生成物中的离子组合成物质;

CuCl2+H2OCu+Cl2+H2O

第五步,删去两边未参加反应的物质;配平、注明条件、整理等。

CuCl2

【分析】

第一步:因为电极本身不参与反应,所以必然是溶质和溶剂H2O

参加反应。

第二步:将所有可能参与放电的离子表示出来。

第三步:根据离子放电顺序写出生成物,剩余离子不变。

第四步:将方程式右边剩余的离子组合成物质。

第五步:因为左右两边重复的物质本质上未参与反应,因此删去,即

得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整理方程式(条件、配平等)即可。

同理,电解HCl溶液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HCl

2.以氯碱工业(电解饱和NaCl溶液)为例

第一步,写出可能参加反应的反应物;

NaCl+H2O

第二步,将反应物展开成离子形式;

NaCl+H2ONa++Cl-+H++OH-

第三步,将参与放电的离子写成生成物;

NaCl+H2ONa++Cl2+H2+OH-

第四步,将生成物中的离子组合成物质;

NaCl+H2ONaOH+Cl2+H2

第五步,删去两边未参加反应的物质;配平、注明条件、整理等。

二、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应用

1.快速判断电解前后溶液pH的变化

以电解CuSO4溶液为例,原溶液由于微弱水解而呈酸性,电

解后生成了强酸H2SO4,所以pH减小。对于CuCl2溶液和盐酸,原溶液呈酸性,由于电解本质上仅仅是溶质本身参加反应,电解后溶质物质的量浓度减小,酸性减弱,所以pH增大。而对于H2SO4、NaOH、KNO3三种溶液,由于电解本质上就是电解水,因此电解后溶质物质的量浓度均增大,所以H2SO4溶液的酸性更强,pH减小;NaOH溶液的碱性更强,pH增大;而中性的KNO3溶液依然呈中性,pH不变。

2.快速判断如何使电解后的溶液恢复到原状态

用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若要使电解后的溶液恢复到原

状态,应遵循“缺什么加什么,缺多少加多少”的原则,一般加入阴极产物和阳极产物的化合物。

以电解CuSO4溶液为例,由于电解生成了Cu和O2,所以要使电解后的溶液恢复到原状态,应向电解后的体系中加入CuO(当然加入CuCO3也可以),具体的量可以根据反应生成的Cu或O2的量进行计算。对于CuCl2溶液,由于电解只生成Cu和Cl2,所以电解后向体系中加入适量CuCl2固体即可。又如,分别电解H2SO4、NaOH、KNO3三种溶液,由于电解本质上都是电解水,所以分别向电解后的体系中加入适量的水即可恢复到原溶液的浓度。

3.进行有关电化学的计算

电化学计算中也可以根据写好的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直接进行氧

化还原反应分析,从而根据转移电子守恒进行计算。由于所涉及的解题思想相对比较单一,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

对于以惰性电极材料为电极电解电解质水溶液,其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如果从被电解的反应物来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本质是仅仅由溶质参加电解反应,如电解CuCl2、HCl溶液

;(2)本质是仅仅由溶剂参加电解反应,如电解H2SO4、NaOH、KNO3溶液;(3)本质是由溶质阳离子和溶剂阴离子参加电解反应,如电解CuSO4溶液;(4)本质是由溶质阴离子和溶剂阳离子参加电解反应,如电解NaCl溶液。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其实学生在书写这一类方程式时,事先可以不进行分类,只需要掌握阴、阳两个电极区常见离子的放电顺序,依然可以顺利地将方程式表达出来。同时,与一些课外常用辅导资料上对被电解的电解质溶液进行表格式分类相比,这种方法显得更简洁明了,学生易于掌握和应用。

笔者在教学一线刚好完成两轮高一到高三的化学教学。在第二轮教学中,既教省理科实验班(科技特长班),又教平行班,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上,两种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都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是无止境的,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总结,不断地研究教材,才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找到更多新的教学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祖浩.化学反应原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篇2

江苏高考方案的改革,使得学业水平测试的各科成绩与高考成绩挂了钩,前者变得至关重要,被师生们形象地称之为“小高考”。如何提高“小高考”的合格率和优秀率?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个别辅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摆在高二必修科目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2008年,我承担了两个化学必修班的复习迎考工作,2009年我又承担了一个班的“小高考”教学任务,在复习策略上有一点认识,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1.命题指导思想。

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化学必修科目的教学实际,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重点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测试范围。

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二者选一,以及相关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

3.试卷结构。

(1)题型比例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可包括填空、简答、计算等题型。选择题占分约70%,非选择题约30%。

(2)试题难度比例

各类难度试题占分的比例约为:容易题70%,中等难度题20%,较难题10%。

(3)内容比例

《化学1》和《化学2》占分共约85%,《化学与生活》或《有机化学基础》约15%。

二、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化学科试卷的特点

1.难度适宜,着重考查基础。

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注重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多源于课本或在课本的基础上稍作加工的基本理论或概念及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具体知识点上来看,本试卷在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化学计算这几个知识点上提高了考试要求。总之,2009年化学卷过关容易,冲A则需学生有相当实力。

2.贴近生活,注重STS思想。

《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每一个题目都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统一。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而且体现在试题的导向中,以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指导思想。

3.整体稳定,保持命题的连续性。

化学卷与前两年比在试卷结构上略作调整,但与之前各次模拟试卷结构完全相同,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这与学业水平测试是过关性考试的定位一致。

三、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从考生答卷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一知半解。

(1)化学式、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

(2)化学方程式书写不熟练,不配平,条件不写。例如一些考生对第25题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不知道配平。

(3)解答时化学专用名词错别字多,如一些考生将“油脂”写成“油酯”,对第14题中的质子中子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不熟,等等。这些都表明:一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概念还没有掌握熟练,甚至包括一些最基本的。

2.轻视教材,缺少基本的化学素养。

从第25题第(3)小题的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以看出,考生对课本上的重要反应还相当陌生。有关这一点,我们不难从他们写的下列反应中看出:Na+H2O=Na2O+H2。上述反应是课本上的重要反应。

3.审题不清。

比如第25题反应①要求填写离子方程式,反应②要求填写化学方程式,而部分学生全部填写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

4.解题能力有待提高,这是取得学业水平测试A级的关键。

四、学业水平测试化学教学和复习备考的对策

1.弄清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与高考的关系,充分认识考试过关的难度。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着眼点是素质教育,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强对高中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向高校提供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人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必修学科等级计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满分为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以下为D级。单科C级及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达到A级考生,在划线前加分计入统考成绩。因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既要保证大多数考生能顺利达C级,又要控制达A级,所以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的难度必须在基础性的前提下有少量有较大难度的题目。

2.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统一安排计划。

学业水平复习计划安排一个月,由于选修是在本学期学习的课程,并且课程结束后马上是学业水平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因此复习时间可以短一些,必修1和2中的内容有一些在选修中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可以在复习时将选修的复习穿插在必修1和2中进行。

3.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

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高考”,紧扣《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克服盲目性。《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是专家命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标准,对标准中的“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各层次的要求心中有数,对标准中的样题要细琢磨。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课标》、《教学要求》、教材和《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基础上,自己出模拟试卷,这样才能对江苏新高考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教师只有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来组织复习,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达到既定的知识、能力水平。

4.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根据《课标》和《教学要求》,绝大多数知识的认知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知道、认识和了解,体验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体验。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课标的所强调的“基础性”、“时代性”。在复习中,教师要重点抓住化学核心知识的复习、人教版和苏教版二种教材交叉部分的复习,有针对性地对具体物质进行复习,整理知识主线和方程式。由于化学知识点多而杂,学生自己很难将知识总结到一起,可以分章节总结知识点,将知识点串起来,印发给学生,三册书的方程式也总结归类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使学生复习有方向。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多,学生记忆难度大,课堂上要强调;化学平衡知识难度大、抽象,要搭设台阶,让学生知识掌握牢靠,知识掌握准确才能达到优秀。

5.复习面向全体,落实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分层和课堂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复习知识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层次,但基点要低,面向全体,夯实基础,练习要全且精。由于时间关系,复习不可能像学习该知识初期时那样细,但主要知识和重点一定要交代给学生,习题和知识点要穿插在一起系统复习。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要落到实处,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但学困生在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点的落实上还存在惰性,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在难度上可以降低一些,有些地方需要抓得更实一些,这样他们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6.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

训练特别是后期的训练不宜采取题海战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精心准备试题,知识性的训练和能力性的训练并重,加强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有关计算的训练。这些都是教师和学生最容易忽略的两个方面,而又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把好三关:

(1)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

(2)化学用语关。化学用语应用要准确、规范、严谨,包括能规范、正确地写出中学化学要求掌握的全部的化学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与单位符号等。

(3)审题关。要从平时的练习开始做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要求学生审题时选准切入点,注意关键词,不断通过专项审题训练来提高审题能力,包括提高审题的速度、审题的准确性。教学时课堂上应增加板书,教师规范书写,并适当地让学生板演,对课后作业有针对性地讲解和纠错。复习中要把概念的掌握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解题前的思考,解题中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认真反思,认真体会解题的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7.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复习。

学生学习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练思比”不合理,即练习做得多,研究和反思少,这样学生势必产生惯性思维,只会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而对一些新颖的、非常规的、复杂一些的问题束手无策,不能独立完成,甚至做错的题一段时间后又错。教师应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领悟、反思、研究和消化,如果学生看了以前做过的或类似的问题觉得很简单,就说明他对这一知识研究透了,掌握到位了,基本融会贯通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它里面都是经典知识的结晶,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从书本中自学知识是现在化学教学中尤其应加强的。

总之,化学“小高考”复习要讲究方法。教师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针对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精炼、迁移,扎实打好基本功,养成好的规范书写,认真对待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范解题,认真审题及时订正错题,学会思考,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小高考,2010年就一定是我们的丰收年。

参考文献:

篇3

每年的11月份,学业水平测试便进入复习阶段。如何把握复习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获得A级水平,笔者认为,应着重在“三轮”上下功夫。

第一轮:对照考试说明,梳理知识要点

每年的考试说明,一般在年底(即12月份)才能分发到复习教师手中,而进入总复习一般又常在11月份。为了针对性地组织有效复习,此时可先参照去年的考试说明,对必修课本先行梳理。一轮复习一般安排在11月份至第一学期结束。

对必修1内容,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去总结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化学反应分类(包含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物质分类(包含Na、Al、Fe、Si、Cl、N、S的单质与化合物及分散系等);化学实验分类(包含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制取装置、物质的验证装置);化学计算分类(包含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化学方程式等方面的计算)。对必修2内容,主要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去总结,其中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化学键的类型;物质的结构与能量变化、电子的转移与原电池、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单质的结构及活泼性与金属与非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当复习选修内容时,新的考试说明一般已到学校。此时,则要求结合当年的考试说明及近三年的考试知识点,针对性地强化选修内容中的必考知识点,而不能像必修内容那样面面俱到。一是分值不高,二是时间有限,三是考题知识点明显。

第二轮:对照历年试卷,把握解题方法

第二轮复习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开始的前三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归纳出解题方法。如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技巧为三看:即一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否正确或拆分是否正确;二看方程式两边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是否守恒;再如离子共存题分析技巧,先看共存条件,如,无色、强酸性、强碱性,后逐项分析。

一般来说,学业水平测试的题型具有连续性,复习迎考不在于猜题押宝,而在于把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有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如,考查选修1(化学与生活)内容的第24(A)题、考查物质用途的选择题等。此类试题在复习时,教师必须将相关的知识总结出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第三轮:对照学生弱点,加强针对训练

第三轮复习一般为考前2~3周,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出薄弱环节,并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此时训练试题主要来自于一、二轮中的常见错误题型。为了让学生准确认清易错点,教师还应将相关知识归类列出,逐点使学生弄清。

有关22.4 L方面的试题是学业水平测试的热点题型,此时要

让学生明确,当题中出现22.4 L时,其一要注意温度、压强(即是否为标准状况);其二要注意物质的状态,对标准状况下,22.4 L非气体(如水、苯、SiO2、SO3等),其物质的量不是1 mol。又如,化学能与热能,既要让学生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CO2+C 2CO(化合反应);

篇4

1.要正确的写出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需要知道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计量数。

2.反应物、生成物在反应过程中的量(包括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是如何变化的?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量逐渐减小,生成物的量逐渐增大。

3.化学方程式计量数的确定有几种方法?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有三种方法,①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速率比;②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③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浓度变化量之比。用哪种方法确定各物质的计量数要根据题目给出的具体条件来确定。

4.撇开该题目所给的题干条件,直接根据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与时间t的关系示意图所给的信息,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学生思考讨论计算后写出:(1)示意图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I22HI;(2)示意图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IH2+I2。

5.根据示意图分别在这两个化学方程式中写出对应各物质的起始浓度和平衡时的浓度。

(1)示意图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中对应各物质的起始浓度和平衡时的浓度如下:

H2+I22HI

起始(mol/L)1.00 1.00 0.00

平衡(mol/L)0.21 0.21 1.58

(2)示意图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中对应各物质的起始浓度和平衡时的浓度如下:

2HI H2+I2

起始(mol/L)2.00 0.00 0.00

平衡(mol/L)1.58 0.21 0.21

6.观察反应(1)和反应(2)平衡时相同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反应(1)和反应(2)平衡时相同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说明两个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时是同一个平衡状态。

7.相同条件下,同一个可逆反应,不管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方向开始,如果要使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是同一个平衡状态,对反应物的用量有何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只要把起始时反应物的用量用极限法转化为同种物质的用量,同种物质的用量相同,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是同一个平衡状态。

8.趁热打铁,让学生做如下等效平衡题,并总结出完全等效平衡的规律。练习: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向容器中充入2molA和1molB,发生如下反应:2A(g)+B(g)3C(g)+D(g),反应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1.2mol/L。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方法加入起始物质,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仍为1.2mol/L的是( )。

A.4molA+2molB

B.3molC+1molD

C.1.8molA+0.8molB+0.3molC+0.1molD

篇5

备注:自主合作问题式(学案)教学模式流程图:

情景导入问题发现情景激疑合作探讨归纳拓展迁移应用概括建构巩固检测(预设、生成、应用每个知识点均含这四部分)

2. 如何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应将知识归纳整理,使其系统化、网络化,以便澄清模糊认识,辨析相似内容,探寻物质变化规律。以“高考大纲”为依据查缺补漏,就知识的关联点展开联想,构建各章节的知识网络,使知识体系化。

3. 如何进行不同题型的训练?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离不开“练”,练什么、怎么练,这是值得我们商讨的问题。认真分析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每周一练,每月一考。每周练习约90分钟,分值100分,题量25题,Ⅰ卷18题,Ⅱ卷7题,题型有选择、推断、实验、讨论、计算等。主要考近来复习过的内容,内容的基调向高考靠拢。因此,探究高考化学命题特点,是我们高三老师的一大课题。

(1)选择题复习策略。①高考考查多的内容就多练,考查少的内容就少练,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②侧重练习化学概念和理论部分。包括:物质的量、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电解质、胶体、反应热、速率与平衡等内容。③计算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的出题量有所增加,所以旧题可少练,应多练些新题。但尽量避免练过程繁琐的试题。④有机部分在选择题中出现的少,一般比较简单,不用单独练习,可以在复习选修五时渗透。⑤应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物质的俗名、用途,关注生活、生产、科技、环境。⑥对学生进行读题训练,做题时要不断总结自身弱点,努力提高准确率,审题要细致,把握好做题节奏,平时训练少用排除法,要不断夯实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坚决不能猜答案。⑦要求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力求得满分,并以此为目标,训练学生力争达到。因为只有选择题得高分,整张卷子才能得高分。

(2)无机推断题已成为各省市高考的主流题型。①寻找突破口是关键,例如物质用途、颜色、特殊的性质、特殊的反应现象、物质的通性等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做题的切入点。②学生应学会看流程图,总结规律。③学生不但要能准确书写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还应掌握不熟悉方程式的书写,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等。④提高应用化学反应原理、物质分离和制备的知识、晶体知识、绿色化学的观点、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生产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3)实验题训练。①侧重考查实验基础,重视对操作和现象的表述能力的训练。②加强实验设计训练,能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装置、仪器、试剂、(画图)步骤、现象、结论等实验的各个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把所掌握的实验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③侧重对实验异常和误差分析或实验评价的训练。④重视培养学生设计数据处理表格的能力以及画工作曲线,并从工作曲线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⑤关注新考法,新动向,善于借鉴。⑥追求问题有新意,原创。

(4)计算题训练。化学计算没有了对过程表述、规范书写的得分点,那么对结果的处理、有效数字的应用就非常重要,所以计算仍然是难点。在2012年的高考全国卷中明显加大了对计算题的考查,化学计算重点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具体地说应该是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将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等应用到化学方程式中的适量计算、过量计算、差值法计算等。因此,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本计算,就成为高考化学计算之重点。

(5)对于选修三和选修五两个选修模块的处理。基础好的班级可以采取都讲或只讲选修五的方法,中等班级可以都讲或只讲选修三,基础差一些的班级建议只讲选修三。因为相比较而言,虽然有机知识含量多,逻辑性强,但易得满分。选修三物质结构部分知识含量少,独立性强,容易抓分,但不易得满分,近几年选修三高考中出题的难度逐年有所增加。

(6)选修五有机推断题的训练。①对有机化学的复习一定要把握官能团决定性质这一关键点。②根据相互转变关系和性质、反应的条件和类型、实验现象、有机物用途等推断物质结构。③根据高聚物结构推断单体结构。④掌握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注意书写时的有序性,以免漏查。⑤推断的方法一般可采用顺推法,逆推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

(7)选修三物质结构题的训练。应侧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升华。

篇6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每天一个“小测试”,时间一定控制在10分钟以内,篇幅一定要小(卷面一般为32K或更小),但是内容一定要精选难度适中且“易混”、“易错”、“易忘”等具有针对性的知识,保证学生做完会受益匪浅。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统一时间,要求学生规范答题、限时完成,每次测试完一定都要做到“必收”、“必判”、“必及时反馈”。“必收”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必判”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仍旧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给以记录(记录检测日期、学生存在的问题、再现的日期、已解决的时间),备课时就更具有针对性、高效性,这些易错点就是后续小测试需要重现和巩固的,也能及时纠正个别学生存在的知识性或规范性错误,同时对于个别测试不过关的学生也可单独辅导“面批面改”,提高辅导的高效性,同时在判卷过程中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写一些有针对性的评语,哪怕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优和良就足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总之,“小测试”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必判”;“必及时反馈”即判卷、发卷、公布答案(答案一定要有详解)要“趁热”,别等都“凉了”再反馈,效果会大打折扣。

篇7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是必修2和选修4前两节知识的延续与提升,该部分的重点是盖斯定律的相关知识。前面已经介绍了热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也引导学生定性地感受了反应热。在此基础上,介绍盖斯定律,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

该部分知识是课改新增的一个知识,所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近年各地高考题均会出现相关题目。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I第13题,北京卷第26题,海南卷13题江苏卷第10题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对键能与反应热、化学能与反应热,以及反应热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燃烧热、中和热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些知识的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对于用计算的方式间接地获得某些反应的反应热还不是很了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涵义的分析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帮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四、教法分析

该节内容属于化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到以下教法:

1、学案导学法――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学习重点,以达到上课预期的目的

2、类比法――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从操场到教室,可选择多种路线为例,从途径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3、推理法――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4、实践训练法――例题分析、当堂训练

5、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到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采用教与学互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思考,通过分析――对比――讨论――总结――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加工知识,并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1、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前给学生准备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学案上列举多种计算反应热的习题,让学生课后小组探究,进行分类。学生很容易就将习题分为几大类:利用反应物和生成物键能进行计算的;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由多个反应计算。前两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都能计算出来,只有最后一类,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最后一类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的重点,学生也会将注意力放在重点内容的学习上。

2、知识铺垫:

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提出问题

下列数据H1表示燃烧热吗?

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那么,H2的燃烧热H究竟是多少?如何计算?

已知:H2O(g)==H2O(l) H2=-44kJ/mol

学生很容易就会得出:

H2(g)+1/2O2(g)==H2O(l)

H=H1+H2=-285.8kJ/mol

这样做既复习了燃烧热的概念及其计算,又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情绪,还为新知的掌握做铺垫。

3、创设问题情景,讲解盖斯定律

在学习盖斯定律的时候,采用创设以下问题情境的方式:“C(s)+1/2O2(g)=CO(g)的反应热如何获得呢?”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要求学生掌握盖斯定律的涵义,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反应热的计算方法)。了解若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由另外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亦可以由这几个反应的焓变相加减而得到。

另外,还可以通过反应进程中能量变化的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

在盖斯定律的理解上,从途径的角度帮助理解,来加深对盖斯定律的理解

4、例题的讲解。注意计算教学过程中的规范化。

在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的基础上,通过例题讲解有关盖斯定律的计算。该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一定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规范化,尽量引导学生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

5、归纳总结

如对于盖斯定律这一概念教学当中,到最后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结论,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①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ΔH;②由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是ΔH1、ΔH2、ΔH3。如下图所示:

6、加强练习,及时巩固,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将学案中的习题作为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巩固、落实了知识、锻炼了计算技能。还可以补充煤、石油、天然气燃烧的反应,这些物质燃烧时,其ΔH的数值都很大,进一步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唤起学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七、教学资源建议

(一)使用学案,补充适当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也是计算性课型的一个基本特点。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和加强概念的应用。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图示,也可以采用电教化手段,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形象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以下难于理解的抽象知识,比如对盖斯定律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三)可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篇8

只有思想意识提高了,自己对化学重视了,自己去钻研了,学习的潜力是无量的,而比你教师对学生具体的辅导更重要.找学生面谈、经常性的沟通是增强“B”级边缘生对化学重视意识的重要途径.边缘生的面谈工作要抓得早,一般从高二进入高三的暑假就开始.暑假,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本人除了给学生布置常规的笔头作业外,还布置了适当的记忆作业,充分利用学生复习资料中的一本关于概念、方程式、用途、实验的小册子,让学生自主消化复习.本人通常根据高二期末考试的成绩划定十个“B”级边缘生.一般“B”级边缘生的基础不太扎实.本人在放假前一一找这些学生面谈,和他们谈“B”级对他们的重要性,基础知识记忆的重要性,和他们制定记忆作业的计划.学生还是有或多或少的惰性,暑假里不忘电话联系,了解学生复习的情况,复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开学后再与学生交流,大部分学生在暑假是认真的复习的,这为开学后的高效复习奠定了基础.其实,学生觉得老师重视他,自己也充满动力,自己肯钻研了,主动了,哪有不提高的.

二、消化整理错题比做新题更重要

做题为了什么?为了发现自己的问题,那发现了问题就需要及时地把它消化、掌握.进入高三,本人要求每位学生有一本错题整理集,而这一举措对“B”级边缘生尤为重要.首先错题集采取分类整理,先制定目录,分成化学用语、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判误、离子共存、元素周期律、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实验装置判误等单元.将试卷上的典型错题,解题技巧与方法等,分类整理在各单元下,分类整理的好处是有利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上的薄弱点,同时更有利突破自己的薄弱点,通过错题的整理与消化,使自己的问题越来越少,解题方法得到提炼.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很有效的.

三、养成仔细审题,规范解题的习惯比攻克难题更重要

做教师的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明明选择题要求选错误的,却习惯性的选了正确的;填空题明明要求写价电子排布式,却写了电子排布式;明明要求写方程式,却写了离子方程式,实验题等文字表述不规范……这些失真让我们老师头疼,这可是个失分的无底洞啊!而“B”级边缘生就差了那么几分.学生也不希望失误啊!这是长年累月形成的坏习惯,而且这不是说改就改掉的.如何让学生在高三养成良好的仔细审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呢?从高三第一次练习起,本人特地在练习前花了十分钟,讲了审题的要求.选择题选“正确”还是“错误”,用笔圈出来,填空题要求写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用笔圈出来……

诸如此类,通过圈画关键词,强行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而且批卷时对学生的圈画情况进行检查,对因没在试卷上圈画,审题失误而失分的作记录,并在试卷边上提醒.对多次因审题失误而失分的同学,进行面谈,一起查看试卷,看看因失误而扣了几分,给予大脑刺激,示范应该怎样圈画读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学生基本养成了“圈画”的读题习惯,虽说有点死板,但确有成效,学生因审题不仔细而失分的情况少了许多,这也是本人所教班级与同轨班级更胜一筹的地方.

篇9

贵州省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去年刚参加第一届新课改高考,总体下来还是成功的。本人从事高三化学教育,个人看来新课程化学高考复习备考应深入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贵州省“高三复习指导意见”,制定有效的复习策略,理顺复习思路,把握复习方向,抓住复习重点,强化知识应用,重视能力培养,使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学科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热点知识,达到《考试大纲》中对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本人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科如何进行有效复习谈几点看法。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化学学科总复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具备较强的应考能力是高三化学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

作为高三教师在吃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分析近几年全国卷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的出题特点,以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点为线索,按照“考点”、找出高考试题规律,指导整个高三复习过程。《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隐藏着高考试题规律。强调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导向,使复习备考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从而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确定和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不猎奇,不搞“偏、难、怪”的内容,对“考纲”不一定要求掌握的内容(如化学与技术、结构化学等等选修内容),坚决不花太多的时间,对“考纲”中降低要求的内容,坚决不拓宽、不加深。总之,对于《考试说明》一定要认真研究,搞清楚《考试说明》说了什么?要求了什么?真正做到复习时到点到位,在高考中让学生考得轻松。

二、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

高考试题年年在变,但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对于化学复习教学,教师应以《考试说明》为纲,紧扣课本基础。首先要吃透课本,应让学生明白,最好的教学参考书是课本,它是知识和能力拓展的根源。其次要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但要熟记它们的内容,还要掌握它们成立的条件、运用范围及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现实生活及社会、生产科技等实际问题。再则要使零碎知识组织有序,使知识内在联系网络化、立体化,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便于对知识的记忆、调用、重组、迁移。根据对贵州省近3年来理综试题化学部分出题规律的研究,不同的元素应以不同的方式做出总结,如金属元素中的铝的知识点,可以以“考纲”的形式总结为三点:

1. Al、Al2O3、Al3+、Al(OH)3的基本性质及表达;

2.重视Al(OH)3两性的研究方法。

3.重视铝所代表的金属材料。

而非金属元素应体现该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常见的氧化物、常见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等为主线,如对氮元素和硫元素的总结,可以以化合价为主线将上述知识串联起来,既复习了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又和氧化还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效联系。

学生在归纳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价,要求学生对每步转化都要尽可能有多个途径来实现,并书写反应方程式。

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明显,而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自主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不论教师讲得多么细致,分析得多么透彻,总结得多么全面,考试的还是学生。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贪多,可选择少而精,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误之处,精心设计、巧妙编排。

四、选好试题,注意训练,优化讲评过程。

只要进入高三复习,针对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题型比较固定的特性,就得对复习部分的内容精选习题,依据“考纲”、考点、考题进行讲评,对习题进行归纳,包括题型、方法归纳,此后对错误较多部分进行相关题型的矫正性训练。通过上述训练,学生理综题型不再陌生,顺利过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尽可能地使差的学生变好,好的学生变优。下面是对一道题的讲评:

五、加强师生、学生的合作,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教研成员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切磋,资源共享,防止偏题、怪题和难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例如在复习离子反应专题时,大家经讨论一致认为,离子反应的本质问题就是要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哪些该用离子符号书写?哪些用化学式书写?归纳为:强酸、强碱、大部分的盐应写成离子符号,其它用化学式书写,特别要求学生识记常见的强酸、强碱和盐,显而易见,溶解性表就是其强大的支柱。换个角度,学生还应该识别,哪些是单质、氧化物、弱酸、弱碱,哪些难电离、易挥发和沉淀等。

2、高考常见题型是对离子方程式的辨析和离子共存等,对学生平时易错的、不易掌握的部分进行整理,重组,变换方式进行训练,如可以把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选择题设计成判断正误并改错等。

篇10

逻辑是人们的一种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是人们经过判断、概念、论证和推理,从而理解、认识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在化学学习中,逻辑分析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同时也是运用较多的一种能力,更是培养学生归纳、数学计算、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关键。逻辑分析对帮助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科学探究”学习任务有着积极作用。为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本文基于化学选修4电化学对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概况,旨在为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一、问题引导实验教学,深化逻辑体验

探究式实验是新课程学习提倡的重要方法,其提倡“问题在前,结论在后”,且非常重视知识的探究和形成过程,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且更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发挥,更是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一课时,我首先提出问题:“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通过问题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全面调动起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逻辑思考,最后,再出示相应的习题。

(1)1mol C与1mol H2O(g)反应生成l mol CO(g)和1mol H2(g),需要吸收131.5kJ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为H= kJ/mol。

(2)拆开 l mol H-H键、l mol N-H键、l mol 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1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1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

(3)H2+F2=2HF,H2+Cl2=2HCl,预测当生成2 mol HF和2 mol HCl时,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二、书写逻辑程序,养成逻辑思维

在以往原电池教学中,其中“令电荷守恒”对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陌生,且还需要将其分为“碱性”“酸性”和“中性”三种不同的情况,这无疑致使学习难度因此增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组织学生书写出“简单的原电池逻辑程序”(如下表)。

“简单的原电池”逻辑程序

续表

注:实际采用时,可对该逻辑程序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题:某碱性锌锰干电池工作过程中,总方程式为:Zn+MnO2+H2O=ZnO+Mn(OH)2,请书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在完成“令电荷守恒”这一环节前,可完成下列公式:Zn-2e-=ZnO。

令电荷守恒:

(1)对反应式两边各自的电荷总数进行标记:

电荷数: =

(2)对两边电荷总数差值的绝对值(n)进行计算:n=2

电荷数: =

差值绝对值为2。

(3)若电解液呈现为酸性,则应当在反应式的单边上添加nH+;若电解液呈现为碱性,则应当在反应式的单边添加nOH-;若电解液呈现为中性,则应当在反应式的单边上添加nH+或nOH-。由于本例中干电池的电解液呈现为碱性,为此,需在反应式的左边添加2OH-:

电荷数: =

差值绝对值为2。

碱性:+2OH-

整理公式为:Zn+2OH-2e-=ZnO

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电解池电极反应式的解题过程中,解题的逻辑程序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未知并且不易写出的总方程式;二是已知总方程式的情况,多用于可充电电池的充电过程中。学生在掌握上述逻辑分析方法之后,还可将这些解题程序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电极反应式”的逻辑程序图表,在成功组合之后的程序,首先需要确定问题情景是属于电解池和原电池。最后,在逻辑程序图的制作中,应当尽可能地细化,被合并的认知操作或者被跳过的认知操作能够得到尽可能地还原。这对帮助学生养成逻辑思考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挖掘典型教学内容,培养思维品质

(1)机智引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当学习中遭遇难题时,学生的思路往往会短路,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引导,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考方式。(2)找准“题眼”,培养思维的突破性。通过对题目中存在的关键词进行鉴别,尤其是特殊的现象都可能将其设定为“题眼”,这也是形成逻辑分析的重要突破口。(3)抓住终态,培养思维的跳跃性。任何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都主要包括了始态、中间过程和终态,针对部分问题,可以运用黑箱方法,充分展现思维跳跃性,并将中间过程省略掉,把握住最终的状态,掌握主题,并尽可能地将问题简化。

篇11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0-0038-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原电池原理是高中电化学基础,学生首次接触电化学知识,一方面学习兴趣高,另一方面又感觉到知识陌生,理论性强,难于理解。如何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构建电化学知识体系呢?笔者在教学中引入氧化还原反应中单双线桥法来表示电子转移,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掌握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在教学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应用入手,激发兴趣

教师:现代社会,各种电子移动设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手机、笔记本电脑、MP3等。这些设备依靠什么能源进行工作的呢?

学生:依靠电池提供能源。

教师:电池在人类的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到宇宙火箭、人造卫星,小到电脑、手机、相机、心脏起搏器都离不开各类电池。电池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它的化学原理。今天就一起来探究电池祖先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2 回顾基础,引发探究

教师:我们在高一化学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情况的表示方法,请同学们写出Zn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情况,分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过程。

学生:练习结果

教师:根据双线桥法分析该反应中氧化反应过程和还原反应过程。

Zn-2e-=Zn2+(氧化反应)

2H++2e-=H2(还原反应)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思考,如果Zn与H+之间的电子转移经过电极通过导线来实现,结果会怎么样呢?

学生:电子在导线内定向移动会形成电流。

教师:那么电流方向如何?

学生:根据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的物理知识,判断出电流方向为从H+流出通过导线到Zn。

教师:提出问题,H+能作为电池的电极吗?如果不能,如何选择H+反应的金属载体电极,能选金属性比锌强的金属吗?

学生:不能,那样和稀硫酸反应的就不是锌,而是另一活泼金属,可以选择比锌金属性弱的金属或导电非金属比如石墨。

设计意图:让学生书写离子方程式和用单双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情况,以复习原电池的理论基础。再通过一些巧妙的设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该反应中电子转移能形成电流,同时为下一步实验设计做铺垫。

3 实验设计,培养能力

教师:如何证明以上的分析结果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学生:设计探索性实验

实验一: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后一起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二:锌片和石墨棒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后一起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三:锌片和铁片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后一起插入稀硫酸中。

教师:评价以上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充分肯定实验一、二的设计非常合理。对于实验三指出由于锌和铁的金属性相差不大,所以电流很小,现象不明显。下面请同学们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投影:表格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并完成表格内容。

教师:根据实验现象,证明了我们前面的分析,在该装置中确有电流产生,这种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这一结论在1799年首先被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打捕捉到并加以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打电池。

投影:一、原电池

1、原电池定义(略)

设计意图:由于教师演示实验的可观性不强,因此设计了学生实验和根据实验步骤填写实验现象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充分体验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乐趣,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4 理论突破,找出技巧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并填写下表

学生:填写表格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后投影

2、电极及电极反应

Cu―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Zn―负极: Zn-2e-=Zn2+氧化反应

电池反应:Zn+2H+=Zn2++H2

教师:比较前面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情况的表示方法和上面的电极反应,我们可以发现,利用电流方向与氧化还原反应中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方向相反的知识,我们很容易判断出原电池的正负极。而根据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电极反应实际上就是双线桥法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两个过程。请同学们判断原电池反应Cu+2Fe3+=Cu2++2Fe2+的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学生:负极:Cu-2e-=Cu2+氧化反应

正极:2Fe3++2e-=2Fe2+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讨论填写表格,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并由此得出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就是电极反应。通过比较氧化还原反应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与电极反应,找出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和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的技巧。

5 强化训练,得出条件

教师:怎样把根据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装置呢?请同学们画出装置图。

学生:思考后画出装置图。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个拼图游戏,请同学们把下面FLASH中的材料拖动到相应位置,组成原电池。

教师:根据刚才的设计和拼图游戏,请同学们思考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那些?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总结投影。

投影: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石墨)作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电路

(4)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铺垫下,学生已经比较清楚了解原电池装置的设计思路,这时通过让学生用FLASH拼图游戏组装原电池装置,一方面可以强化原电池原理知识,另一方面,为学生讨论组成原电池条件打下基础,在后面的讨论中,学生很容易讨论出原电池组成的前面三个条件。对于第四个条件,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才能清楚认识原电池反应必须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