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11 23:18: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

篇1

二、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理念,不应该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说教层面。而是要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感恩理念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主题,布置学生在家庭中留意父母的所作所为,了解父母的辛苦。并在课堂上开展了“母亲,我想对你说”为题的演讲比赛。此外,要求学生在家庭中能积极为家长分担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利用节日强化感恩教育活动

以节日活动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在节日的氛围及社会公众舆论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母亲、感念师恩的征文教育活动。利用“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对学生进行感恩社会、热爱祖国的朗诵比赛活动。还可以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例如见义勇为、“全国十佳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组织学生写好评论,在班内办好专栏,并利用校内黑板报、校报、班班通网络平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感恩教育内容,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教育。

3.加强社会实践,促进感恩向施恩的转化

在中职语文感恩教育的渗透中,最关键的是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树立起感恩理念以后,随之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感恩理念融入社会实践,加深对感恩理念的认识与内化。例如,笔者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引领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农村,去感受工人以及农民火热的劳动场面,见证他们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感恩风采;引领学生到当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拆洗被褥,体验助人的快乐;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让学生做社会调查,组建志愿者活动,走进社区打扫卫生、帮交警维持交通秩序等。通过系列活动,学生体验到感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整个社会群体具有了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才能化感恩为动力,立足岗位,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篇2

认真落实《丹凤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奔着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目标,结合我校特色和学校现状,坚持以实践资源开发为载体,实践创新为指导,长效发展机制为保障,完善管理方式为手段,逐步构建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管理模式,逐步提升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探索社会大课堂实施的模式和特色,从而促进学校内涵新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印证、得到升华。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加深对党、对人民的真挚感情。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

6、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思想和能力。

7、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科学的欲望。

8、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9、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使其身心健康地良性发展。

10、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活动形式

各班学生以中队、小队等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要求全员参与,并提倡参加多项活动。各中队辅导员指导各小组制定好活动计划后以中队为单位进行汇总并上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

四、活动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博物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市政工程、工厂、机关、社会福利单位等,深入了解和谐社会建设情况,力所能及地为地方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2、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①绿色环保宣传;②水质污染情况调查;③白色污染调查研究;④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⑤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⑥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⑦公交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⑧我县旅游资源状况调查;⑨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⑩学生上网吧问题研究等。

3、社区服务活动。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等。

4、感恩活动。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了解自己每年的花费在家庭中所占的比重;了解并清楚记住父母的生日;了解父母近十几年来为自己学习和生活做出的付出;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献上一份新年礼物,学会感恩父母。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盘点多年来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教师,学会感恩教师;回顾你曾收到的关心和帮助,学会感恩周围的人;了解我们的生活变迁,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学会感恩社会。

5、勤工俭学活动。通过回收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为自己创收,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体现自己的价值。

6、学科拓展研究。结合所学的学科内容,进行实验、调查、实践和研究,如:科学学科的实验探究;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历史文化研究;数学、艺术、体育、健康等学科的实践研究等。

六、活动要求

1、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首先要确保安全,每次活动时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安全预案,并指定专人负责。其次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活动小组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团队规模要适中,不开展跨区活动。

3、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4、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5、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6、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七、保障措施

1、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教育部今年五月下发的《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以及《丹凤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认真组织实施。

2、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构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成立以校长周超为组长,彭书青(副校长)为副组长,卢毅(主任)、彭远渊(大队辅导员)、各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在教育教学中统筹安排,积极、主动联合社会各方面,因地制宜,构建开展社会实践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使之成为教育常态。

3、建立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确保活动扎实有效的正常开展。走出校门,在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等建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教育、安全健康教育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专题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确保实践活动正常开展。

八、活动总结

篇3

感恩教学无处不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校协同、社会实践活动,处处都可以找到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的影子,感恩教育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仅仅靠书本知识和几节思想品德课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真正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一、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文明人的重要热堇醋ィ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充实感恩教育的活动内涵,让感恩教育进教案、进课程、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对“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的理解。其次,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中队会是德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号召全校各中队,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激发小学生讲己身边的感人事例,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感恩父母,感恩同学和老师,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二、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走廊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各种贺卡,通过征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喜悦。让无声的墙壁顿显生机,展示魅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走廊文化直观醒目、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浓厚,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由于感恩带来的快乐。每次活动结束时,学校都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将这点滴进步汇集成册,装订存档,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每一滴进步取得的成绩。这点滴进步足以使学生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督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感恩日记是最好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周做2至3件好事,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详细记录在感恩日记中,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每一周在感恩日记上留下父母的评价或老师的评价,久而久之,看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会继续努力,乐此不疲。因此,坚持记感恩日记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鞭策自己的一种方法。在班级可以设立各种具有竞争意识的活动项目,参照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每月一大评。每周一小评,并将评选结果上报学校,学校统一颁奖并向家长发放喜报,同时回收喜报和家长评价,真正达到家校合作的教育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大力加强校园红领巾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德育报编辑部的组织建设。利用午播时间,播送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注意捕捉校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并及时报道、表扬。在班级中,要经常开展道德行为储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成道德行为储蓄评价小组,由道德评价小组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日常表现,督促学生争做文明人。

三、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篇4

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文明人的重要内容来抓,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充实感恩教育的活动内涵,让感恩教育进教案、进课程、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对“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的理解。其次,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

中队会是德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号召全校各中队,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激发小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事例,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感恩父母,感恩同学和老师,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二、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走廊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各种贺卡,通过征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喜悦。让无声的墙壁顿显生机,展示魅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走廊文化直观醒目、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浓厚,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由于感恩带来的快乐。每次活动结束时,学校都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将这点滴进步汇集成册,装订存档,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每一滴进步取得的成绩。这点滴进步足以使学生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督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感恩日记是最好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周做2至3件好事,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详细记录在感恩日记中,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每一周在感恩日记上留下父母的评价或老师的评价,久而久之,看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会继续努力,乐此不疲。因此,坚持记感恩日记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鞭策自己的一种方法。

在班级可以设立各种具有竞争意识的活动项目,参照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每月一大评。每周一小评,并将评选结果上报学校,学校统一颁奖并向家长发放喜报,同时回收喜报和家长评价,真正达到家校合作的教育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

大力加强校园红领巾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德育报编辑部的组织建设。利用午播时间,播送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注意捕捉校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并及时报道、表扬。在班级中,要经常开展道德行为储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成道德行为储蓄评价小组,由道德评价小组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日常表现,督促学生争做文明人。

三、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基地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

篇5

中图分类号:G446

我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大学生自身都认识不足。

1、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 虽然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 但是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实际上往往是考试成绩至上。长期以来,高校重视学生的学业教育和能力培养,而忽视高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2、从家庭教育层面来看,父母一味注重孩子的成才教育,忽视成人教育。中国的父母有一种传统意识,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不仅为孩子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提供了众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围。一味的宠爱、溺爱, 不让孩子感知父母的爱,感知父母生活的艰辛,也不要求孩子回报,这就使许多孩子形成了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心态。正因为父母自身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的漠视,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

3、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受学校和家庭对感恩教育忽视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同样认识不足。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甚至认为父母、老师和社会都是欠他们的,而他们不欠别人。父母、老师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感激、尊重和珍惜成了没必要的东西。相反,他们却不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自身缺乏反省,当然很难理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

对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

1、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从现代德育目的论来看,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使学生学会感恩是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从实践论来看,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 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因此, 感恩教育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实上, 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 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 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的一切成果了。要在唤醒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 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在现实社会中,凡是具有爱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他们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通过情境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所谓情境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感恩社会等情境,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感染,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3、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学生的感恩品质。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这样感恩意识才能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 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过社区服务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断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4.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实践证明,示范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同事的协助之恩等,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以及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感恩教育。

5、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教育效果都是与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分不开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比如,对见义勇为受惠者的忘恩行为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予以鞭挞和打击,对知恩图报的美言善行予以褒奖。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感恩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 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4)

篇6

随着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绝大部分孩子,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教师也总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少年儿童在享受别人给予自己快乐的时候,只知索取他人,不知奉献自己,在与人相处时总是以“我”为中心,只知被爱,不知回报,人情事故淡薄,不懂得谦让,不能与人为友为善,自私自利,感恩意识及其淡漠。实施感恩教育,提升学生们的思想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刻不容缓。

一、抓住课堂阵地,进行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是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里的感恩内容,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阵地作用,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手段、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的潜意识,引导学生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教材中就有很多很好的感恩素材,要让学生多了解这些文化,才能很好地熏陶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如《父母的疼爱》告诉我们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和艰辛,我们要听父母话,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可爱的地球》告诉我们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要珍爱她、保护她;《我的这6年》告诉我们是老师们陪着我们渐渐长大,默默地关心着我们的成长,即将分别真是不舍。

夏丐尊曾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的交流,每教一节课,都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潜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更多的感恩信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让感恩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文明行为。

二、创设生活情景,开展感恩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感恩教育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体验与体现的过程,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发出来的,良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感恩的教学目的。

在学习《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东西南北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如同身临其境,流连忘返,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情景中既增长了知识,感受到我国的地大物博、地杰人灵,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并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尽量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抓住导入、明理、深化、反馈、矫正等环节,使教学过程能够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感恩教育就能浸润其间,不落凿痕,水到渠成。

三、参与社会实践,实施感恩教育

在感恩教育中,也应非常注重实践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的内容信息,用自己的感恩之心,融化他人的自私心和冷漠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同时,增强情感的自我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感恩教育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感恩教育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天回家给父母捶捶背,每星期帮助父母打扫一次房间,每月为父母洗几次脚等等,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体现自己的一分责任与担当,这种责任与担当也是回报家庭、回报社会的一种体现。

每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前后,教师都要及时开展感恩教育。去了红山动物园,见到动物的可爱;去了珍珠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去了古人猿洞,感受到人类进化的神奇等等。

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教育,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别人、照顾别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开阔。通过活动切实体会到认识生活在集体中的,只有互相关心才是幸福的,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四、协调家校机制,贯彻感恩教育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确立,教师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教师的高尚人格和言行,不仅会使学生敬畏,而且会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熏陶教育,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感恩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参与,同时也需要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师要与家长达成共识,家校共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孩子是家长们的一面镜子,照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家长教育的第一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家长的引导感悟。家长不仅要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求,也应该给孩子们树立榜样,做有爱心的人,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就会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就。同时感恩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先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篇7

我们每一位殷殷学子都应心存感恩:感恩老师的教诲,感恩父母的培育,感恩朋友的关爱,感恩身边人的关注,感恩良好的社会风貌,感恩优美的自然环境等等。此中,切不可遗忘和最需要感恩的莫过于历尽千辛万苦养育和栽培自己的父母。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尊敬父母,心存感激,学会感恩。 今年,学校要求每位同学书写一封“贺岁家书”(一式二份)。通过家书,道出你的衷情,流出你的深意,寄托你的祝愿和向往,用你感恩的心,亲手交予父母亲贺岁的情。下学期初带其中一份家书及父母亲笔签名的回条交给班主任,各班进行统一收集后择优向学校政教处推荐(数量不限)。

二、开展“感知文明源、是非明辩行”活动

l、在寒假期间,每位同学有义务做好公民道德宣传,要求人人争做文明市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共青团员要特别发扬团的光荣传统,时刻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深刻道理,努力发扬社会新风尚,切实体现团员的先进性、模范性。

3、禁止参与赌博、封建迷信、宗教等活动,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场所。在家应文明上网,要善于进行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的网页信息;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结交和约会网友;要选择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内容,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篇8

部分学生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对师长的教诲不仅不心存感恩,反而心存抵触以及怨恨情绪,漠视师长的教诲之恩。

部分学生在校获得奖助学金,他们在享受荣誉和资助的同时肆意挥霍,甚至恶意拖欠助学贷款;有的学生浪费粮食、乱扔垃圾污染环境;有的学生浪费自然资源、虐待动物;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明显;他们不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他们一味索取却不知恩、不识恩、不报恩、不施恩,漠视社会、自然、他人赋予之恩。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冲击了感恩教育

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在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利益以及价值的多元化逐渐影响了“90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以及我国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逐渐被遗忘,部分“90后”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促销盈利,很多商家店铺大肆宣传西方“感恩节”,大家在庆祝“感恩节”时却忘记在“父亲节”“母亲节”等传统节日向父母、师长送去问候和祝福。此外,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全面覆盖,“大学生裸贷”“扶跌倒老人反被讹”等恶性事件扑面而来,强烈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不利于感恩教育的良性发展。

2.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弱化了感恩教育

“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为其创造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不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然而,父母一味付出不求回蟮哪绨让孩子变得过于依赖父母,缺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与合作;自私自利,不懂得付出与感恩。

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重智育、轻德育”,过分关注成绩的提高、特长的培养,忽视了德行尤其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导致部分孩子智商高、情商低。总之,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严重影响了“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形成。

3.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简单化影响了感恩教育

高校教育功利化和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枯燥,不符合时代特点,脱离生活,缺乏现实性,不能引起“90后”大学生的共鸣。第三,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拘泥于形式,缺乏长效性。

除此之外,高校感恩教育考核体系不完善,导致部分教师只注重感恩教育的理论成果而忽视了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亦使得部分学生在参与感恩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时存在急功近利或应付心理。这些都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与外化。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对“90后”大学生感恩及感恩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只有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大力创新教育模式,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够确保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

1.整合感恩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1)营造社会感恩新风尚,弘扬社会感恩正能量。政府应创新感恩教育的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舆论功能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吸引力强等特点,营造感恩氛围,宣传感恩理念,拓宽感恩教育传播途径。例如,“回家”公益广告,引导人们感恩父母,关注空巢老人,实现感恩教育生活化,增强对“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吸引力,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感恩教育方面起到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

政府应发掘典型的感恩人物和事例,尤其是能引起同龄人共鸣的“90后”先进事迹,树立感恩道德榜样与行为模范,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造积极健康的感恩氛围。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与宣传,对激发“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其感恩习惯、坚定其感恩信念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发挥家庭支撑作用。在感恩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是第一位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应身体力行,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夫妻和睦、孝敬父母、与人友善、大方豁达、知恩图报等父母的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里学会感恩,学会尊师重道,学会团结友爱……而与此同时,“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孩子需求。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90后”的父母应与时俱进,教育方式应该与孩子的性格相结合,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容易引起其共鸣的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变教育为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效果。另外,父母应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思想,加强德育方面的培养和精神层面的教育,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成为一个好孩子。总之,上好家庭感恩教育第一课意义重大。

2.深化感恩教育评价,完善制度政策体系

(1)社会层面。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确保感恩教育的成效。近几年,挪用资助等专项资金、做了好事还被受助人诬陷或敲诈的事件屡见报端,这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通过不当行为牟利的,应立法严处,从法律上制裁不法行为;用舆论压力来谴责不良行为。通过立法和舆论宣传,消除公民做好人好事时的担忧,坚定信念,净化社会环境,弘扬正能量。此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好人好事,加大宣传表彰和奖励力度,做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2)学校层面。完善教育教学考核体系,确保感恩教育的质量。“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但该课程具有时间短暂、形式枯燥、考核单一的缺点。要知道,该课程分数并不能直接说明和决定学生德育素质,也不能看到高校德育的成效。因缺乏有效的感恩教育体系和考核评价指标,高校感恩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开展系统、规范的感恩理论学习的同时,应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并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感恩评价和考核体系。学校可要求学生每个学期都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形成长效机制;活动结束后提交心得体会、照片、视频等材料,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量化,记录在档,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的重要材料。

3.坚持高校感恩教育主阵地,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

(1)融合校园文化,构建感恩情境。校园文化在构建感恩情境、提高德育实效性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应紧紧围绕继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开展。学校可利用网络、微博、微信、广播、宣传栏等校园媒体以及校园人文景观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此外,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创新活动载体,构建感恩情境,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2)开展主题教育,明确感恩意义。 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应该创造一些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感恩节等传统的中西节日来临之际,M织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书信、摄影、朗诵、演讲等形式,表达对父母、师长、朋友、社会以及自然的感恩之情,将感恩大声“说”出来。

(3)积极践行感恩,培养感恩意识。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感恩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与活力。当然,社会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三支一扶”、社区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感恩从知恩、识恩的认知层面上升到报恩的实践层面,把感恩意识转化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切身体会到奉献的快乐,这种体验式、参与式的教育活动比说教更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感恩教育不是理论上的说教、形式上的宣传、道德上的约束,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者应有机结合,与时俱进,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万 敏.“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S1).

篇9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00-02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近代,哲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中涉及到了感恩,这便成为感恩世俗研究的开始,其把“感恩”定义为“立即和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的情感”[1]。在我国,对于感恩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寥荻》,其表述为:“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周报。”[2]“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3],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解释为:“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德”[4],而在《牛津英汉字典》则解释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5]因此,我们可把感恩定义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6]。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7]。感恩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和心理趋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规律[8]。人只有心怀感恩意识,才会主动去报恩乃至施恩。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大学生的健全人格[9]。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意识能力”的重要手段,确切地说,就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遵循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不忘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之于需要之人。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学校教育中人本生态的建立,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

1.感恩父母

“百善孝为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他们热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起早摸黑,为子女受苦受累,只要能把子女培养成才,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工作、金钱甚至健康和生命,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永远给予我们关爱、宽容,为我们奉献和付出的人。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感恩父母的含辛茹苦的教育,感恩父母的鼓励和默默的支持,感恩父母无私的爱。大学生应当听从父母的教诲,体贴父母的辛苦,肯定父母的付出,并努力地感恩父母。

2.感恩师长

感恩师长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梯”。意思是,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老师。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指导和教育,我们要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在当代社会,尊重老师更是是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一种体现。感恩教师需要实际行动: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下课后,在校园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这也是感恩;在考场上,认真应试,仔细答题,诚信考试,这依然是对老师的感恩。这一切都是多年来老师对学生谆谆教诲的成果,我们只有心怀感恩之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3.感恩社会

当今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我们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在和平年代快乐成长;感恩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我们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我们能全身心的学习;感谢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众多优惠政策,如国家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大学生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评比办法、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甚至大学生在购买火车票时还可以享受半价优惠等。对于这些优惠和关爱,大学生应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

4.感恩自然

现代生活单调乏味,学习紧张,而这时候美丽的大自然就成为我们解除包袱、放松心情的最好选择。我们要感恩自然,是它让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是大自然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阳光雨露,让我们感受到了无尽的美好和希望。作为当今的大学生,要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自觉与一切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保护地球母亲的“美丽”和“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10]。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教学中涉及到的感恩教育内容也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联系较少,知行脱节,甚至出现“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为之”的现象。因此,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渗透和突出感恩教育。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是人的职责和使命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接受他人和社会的馈赠、支持与帮助等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定要学会感恩,及时回馈、常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其次,引导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从幸福感入手。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容易重交换,轻奉献,太看重回报而忽视感恩,一时的失衡会感到社会的不公,进而总感到社会和他人亏欠自己太多,背上了心理失衡的包袱。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视现实、摆脱阴影,使心灵产生一种平实感、慰藉感和幸福感。

2.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

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实施感恩教育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环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塑造、导向、熏陶、调适、激励以及控制等功能,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灵魂之所在。学校可以把感恩教育隐形到各种活动中去,达到“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公开评选“校园感恩模范”等活动,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网站、开学典礼等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教育氛围,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分辨是非曲直、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正确认知、养成心怀感恩的良好品质。

3.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激发学生感恩情感

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和时代特点开展主题性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感恩教育中可以通过精选感恩故事、榜样,例如雷锋、歌手丛飞的故事;也可以利用利用特定的节日,在学生中开展感恩祝福的交流活动,比如每逢父亲节、母亲节,在学生中举办“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句话”送贺卡的活动,或要求学生打电话回家,给父母亲送上温馨的祝福,教育学生感恩要及时,不要总把机会留待将来;还可以针对目前社会反映的“大学高消费、大学致贫论”,引导大学生进行大学投资成本分析,计算出自己在校期间每分钟的花费,学生震惊的同时还引发了感想,切实明白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明白国家、社会、学校、父母为培养自己所倾注的心血。通过上述主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感恩的学习和思考氛围中激发出感恩的情感。

4.充分发掘自我教育潜力,提高感恩教育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感恩意识是通过自我教育才不断内化、不断提高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如果没有把自我作为客体去塑造和发展,那就很难发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发展。实现自身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增强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把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活动,实践于生活中,最终实现自身的升华。

5.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施恩于人,报效社会

我们在让大学生通晓感恩教育理论的同时,要让他们走出课堂,参与到感恩教育的社会实践中去。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既不能脱离被认识的客观对象,也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11]。在实践中,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暑期“三下乡”等以服务社会与他人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感恩在身边,你我共参与”的团日活动;还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去祭扫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在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应当尽量避免将美好的感恩活动走向任务化、程式化和形式化,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明白知恩图报是做人之本,把感恩行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诗经·小雅·寥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3]李国炎,莫横.当代汉语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牛津英汉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2005(5).

[7]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8][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篇10

一,实践主题

传承先进文化,争做实践先锋

二,实践内容

1,纪念建国x周年主题实践活动

20xx年中国共青团迎来x岁生日,对于青年学生学习共青团历史,加强团的组织建设,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激发团员青年学生爱国热情,教育和引导团员青年学生在实现共青团事业新发展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具有重要意义。广大青年学生要以暑假社会实践为契机,宣传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的光荣历史;展示共青团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开展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大调研;进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人物访谈等一系列纪念团x周年的实践活动,了解团的历史、增强团员意识,勇于承担新时期赋予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

2、开展十七届六中全会政策宣讲活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主题重大、内涵丰富,涉及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方面。青年学生要全面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政策宣讲,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开展“走基层访民情”社会调研活动

青年学生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焦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百姓心声,并结合基层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观察和了解。

4,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

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当地政府或共青团组织,为所在村镇,社区提供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深入到敬老院,福利院等各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针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农民工子女,开展“青春助力--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无私奉献和关爱互助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5,开展“就业创业见习”实践活动

青年学生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踊跃参与专业实践,生产实践,通过单位见习生,管理助理等形式深入到生产实践一线,了解专业的前沿动态,了解专业动态,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前景,发展趋势等,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年学生还要在专业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增加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6,开展"感恩父母,回报于行“实践体验活动

篇11

(1)对父母的感恩意识缺乏。据相关调查表明,大约有10%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向父母索要钱物不得时会向父母表示不满。在被问及“是否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时,约有12%的高职院校学生表示只记得父亲的生日, 有14%的只知道母亲的生日,但还有近13%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表示对父母的生日全都不记得。这些调查表明,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对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艰辛表达感激之情。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父母感恩之心的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 

(2)对朋友的感恩意识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朋友和同学共同度过的,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当处理好与朋友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需要朋友双方共同维系的。科学研究表明,拥有感恩意识的人在友情方面的收获会更多。在经济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能拥有一份真挚的友情是所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共同追求。但是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却时常会忽略对朋友的感恩意识。要知道,在收获真挚友情的时候,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待朋友要有感恩的意识。 

2.发挥“两课”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中的作用 

(1)加强对感恩意识教学的研究,发挥“两课”中“第一课”的重要作用。“两课”指的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也是高职院学生在校的必修课之一。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同时要提高“两课”实践教育环节的比重,将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发挥“第一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实践与活动设计,发挥 “第二课”的育人功能。“第二课”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对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组织并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打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平台,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要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为首要目的,开展相关节日的感恩主题活动,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培养提高学生感恩意识的目的,让学生不仅能从心理上懂得感恩,还要从行动上去表达感恩。 

3.让融入成为构建感恩教育氛围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环境中。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校园中,应当营造出充满感恩氛围的环境,并且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情感交流作为实施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受到周围感恩气氛的感染,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院校本身的实际情况,丰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