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音乐调查报告

音乐调查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25 00:23: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音乐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音乐调查报告

篇1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掌握高中生所受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进行理论研究打下基础,寻找突破口,为改善民族民间音乐中某些不良现象提供现实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

江苏省泰兴中学2003年9月入学的高一部分学生,共计805人。发出调查问卷805份,收回803份,其中有效答卷800份。这届学生的入学录取分数在690―730分之间,在泰州地区所有高中学校中居于首位。

三、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表一和表二。表一调查学生参与民间音乐活动的状况及对民族音乐课堂教学的期望和要求;表二调查有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及技巧技能的掌握情况。

(一)调查统计表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调查呈现出来的现状:

(1)学生大多喜欢流行音乐,真正喜欢民族音乐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3%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港台流行音乐有着很浓的兴趣,而参加过各种有关民族民间音乐活动的人少之又少。另外,在我与部分学生的谈话中也发现:即使是喜欢民族音乐的学生对其了解也处在简单、浅显的层次,兴趣也一般集中在民歌这个单一的体裁方面,而对很多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知之甚少。

(2)音乐基础较差,课堂学习效果不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知识都答不对。在统计的过程中还出现学生个人情况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对音乐常识与其应了解和掌握的程度相差甚远。

(3)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不是很高

在我与部分学生们的谈话中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民族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但是统计中我看到,还有25%的学生认为民间音乐对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较大帮助,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

2.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学校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极少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

课程改革后,新课标留给地方教材和学校教材有15%―25%的余地,我国有几百种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和民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风格,它体现着本民族独特的审美习惯,包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及民族思想。这些都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意识的天然教材。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相关方面很少利用甚至不去利用它们,这又怎么能让这些整天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们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呢?长此以往,就导致现在他们甚至对教材中少之又少的优秀民族音乐的排斥态度。

(2)学生在家庭、社会中受现代媒体的影响太大

随着音乐商业化的发展,各类传播媒体日益增多,这种多元的音乐环境正以空前的力度和速度感染、冲击着人们。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渐发育成长,世界观和审美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现代媒体让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投向了流行歌曲。面对良莠不齐的音乐市场,鉴别力和控制力并不强的他们很容易被一些描写爱情、失恋等消极内容的歌曲所左右,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不良的影响。

(3)社会上大部分人群认为民族音乐不能带来直接物质利益

人们逐步远离民族音乐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学习民族音乐不能给人带来现实的利益。而不知民族音乐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在音乐领域的积淀,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着深远的意义。

3. 可能采取的措施:

(1)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提出:“儿童应该首先使用音乐的母语歌唱。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正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母语”是指人在幼儿时期与统一语言集团的成员接触所习得的第一语言。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包括了中国人音乐思维的内在规定性,它是独立于西方音乐课程系统,并建立在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上的音乐教育。在全世界都高度重视“母语音乐教育”的今天,国人应当猛醒。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品格,是其他任何一种音乐艺术所不能替代的。明天不属于不能保存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所以,在乡村地区建立以母语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加进本民族、本地区音乐的内容。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音乐教学。

(2)重视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其他文化教育

每一种音乐背后都有它深厚的文化。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历史特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受当时当地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心理、、民间风俗以及语言等文化传统的多方影响。我们还应该注重从其他学科去汲取养料。中国的传统音乐本身就贯通于哲学、天文、地理、历史等学科,要让学生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多读一些著作。从这些著作里所折射出的睿智的思想光芒,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极大的帮助,会使他们的音乐思维更加广阔而深远。

(3)重视学科教材建设

我国近代的音乐教育体制是以模仿西方国家为主的,走的是一条西化之路。前几天看《央视论坛》时,一位西方预言家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文化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必然要灭亡,如何挽救?去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中华文化有如此大的功效请不要奇怪,因为它有五千年的稳定经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中国乐理”、“中国视唱”……我们不能让下一代只知“do、re、mi、fa、sol、la、si”,不识“上尺工凡六五乙”,不晓“黄钟、大吕”为何物!“不加强本民族音乐,就不是本民族音乐教育。”所以,从教育体制到编写教材都应该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学之路。另外,各地可编写当地特色的乡土教材,把本地的乡土音乐引入课堂,开创教学特色。这样说并不代表把外来文化全盘否定,对于世界优秀的民族音乐,如印度音乐、阿拉伯音乐等也可引入教材,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4)重视师资培养的问题

篇2

中图分类号:F40-01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大学音乐教育可以回溯至五四之前。1916年12月26日大总统黎元洪一纸命令:“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之时,先生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即“主张通过艺术、音乐来发展个性、培养高尚情操、以达到改善人生、改良社会的功能”。在蔡先生的倡导下,我国的大学建立了最早的一批音乐社团。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资金、劳力密集型发展为知识、智力密集型。它对人才的要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的那样:“这次革命对人类提出的与其说是技术要求,毋宁说是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时代,人类面临的新兴产业需要的与其说是物质准备,毋宁说是人才的准备。”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只有通过教育的渠道实现。在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环节,而美育则又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李岚清副总理于1995年6月在致“全国省市教委美育培训班”的信中指出,为了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速学校美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上海市的音乐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如五四时期由吴梦非、丰子恺、刘海粟等人创办的“中华美育会”以及由先生亲任院长的我国的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1929年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内涵应该是不断变化的。时至今日,旧的标准显然已无法适应新的需要,但是美育的重要作用却仍然存在。当历史的车轮迈进二十一世纪,上海市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大学阶段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具体都开设了哪些形式的音乐活动?收效如何?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积极程度怎样?目前的经验和不足将如何指导今后的工作?笔者身为一位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带着这些问题,对上海的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查。

上海市共有高校近四十所。笔者选择了四所大学作为调查的重点,它们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和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这四所高校分别属于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专科院校和职业学院。除此之外,笔者利用通信邮寄表格的形式对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轻工高等专科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音乐教育情况作了调查。

1.调查时间以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表格一:调查时间、调查人数以及有效表格数:

(五)上述表格的总结:

从对上海交通大学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该校大学生交响乐团的一般学生都有着10年左右的音乐学习经历,掌握乐器的种类最多,而且演奏水平较高。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大都学习过声乐。因学习声乐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所以调查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间都不长,只有一位学习钢琴长达10年的同学。上海水产大学学习过音乐的人数较少。上海市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音乐素质较之以上三校更差,即便是在合唱团中,大多数同学也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

从前面的几个表格中还可以看出:

1.全国名牌大学中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高,这反映出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初见成效。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也有着较高的音乐修养,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备的。

2.文科学生学习音乐的人数与理科学生的人数大致相当,学习理科的人数略多一些,这反映出我国音乐素质教育在各学科的分布中呈较为平衡的发展趋势。

3.上海市高中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要比非上海市的高中高得多。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上海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毕业生中学习音乐的学生较多,进入交通大学交响乐团的人数也不少。此外还可以看出,我国的沿海省份的高中音乐教育要远远优于非沿海省份,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

2.基础音乐欣赏课的调查情况。

在音乐素质教育中,众多的综合大学都将音乐欣赏课作为最基础的音乐课程来对待,这是值得提倡的,因为音乐欣赏课是使学生步入音乐殿堂的一条捷径。绝大多数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的正是音乐中的美。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将各校音乐欣赏课的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校对于基础性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差距也相应地较大。

(一)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不满意的原因:

交通大学的任课教师大都是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硕士与博士,有着较高的音乐理论水平,因此学生的满意率也较高。其他学校的部分学生,对音乐课不满的主要原因在于:

1.教学方式过于陈旧:被调查的学生还认为音乐欣赏课仍然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与学生没有交流,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的学生在调查表中则直言不讳,认为音乐欣赏课的弊病是“填鸭式”教授方法。

2.学生自身的音乐修养程度不齐。交通大学取样对象中常有10年之上音乐学习经历的学生,如果在音乐欣赏课上仍然将他们和未学习过音乐的学生同样对待,这就会使这部分学生有“不满足”的感觉。因此,学生的满意率是华师大最高,这显然受到了学生自身音乐修养程度的影响。

3.音乐欣赏课的曲目范围大都局限于西洋古典音乐,这也是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原因。在大多数高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思维之中,音乐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西洋古典音乐和中国音乐。我们目前音乐学界称之为“世界音乐”的,通常指除西洋古典音乐和中国音乐之外的各民族音乐,以及电影音乐、流行音乐和爵士乐。这都是音乐的不同类型,作为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尽量丰富,而不应有所偏废。部分学生提出在音乐欣赏课上所听的作品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太远,无法引起共鸣,也是因为音乐品种太少所致。

4.只听不看。学生认为,有许多音乐的表演形式,比如弦乐四重奏、钢琴四手联弹等,老师仅仅是通过放录音的形式是不够直观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录像或者现场演奏来予以更直观地体现,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在对上海水产大学的调查中,学生还提出了两个问题:

1.音响效果不佳。这是与校方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的。试想一下,在一个有比较完备的音响装置的教室里欣赏音乐和在一个依然靠磁带、录音机开展音乐欣赏课的教室里欣赏音乐将会有着多么大的差异!对于一般的音乐欣赏教室,至少应配备DVD播放机、放像机、磁带卡座和大功率的音箱,而且这对于一般的大学来说是应该有能力配备的。

2.课时少。一般的大学音乐欣赏课都是一周一次,对于 某些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这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在对于其它几所以邮寄表格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的学校中,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的学校只有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南汇校区)。这几所学校的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满意程度都在85%以上。不满意的原因与以上四所学校大致相同。比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李强同学认为音乐欣赏课的课时太少、殷伟华同学认为欣赏的作品“不通俗易懂”;第二医科大学的赵亦宁同学提出音乐欣赏课存在的弊病是“不精彩,无法让人提起兴趣”;上海理工大学的刁易革同学提出“音响效果不理想”、陈晓同学所提出的原因是“上课的人数太多”,等等。

(二)学生对于高等院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现状的看法: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础音乐欣赏课的总体态度,笔者在调查的表格中还列出了一项调查项目,即对目前音乐欣赏的教材以及我国高等院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现状的看法。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焦点基本上仍然是集中在欣赏课的曲目问题上。在华东师大的调查中,有一位名叫邵文伟的学生同学提出:音乐教育应该“跟上时代,范围应拓宽。如流行音乐、布鲁斯音乐、爵士乐以及百老汇音乐剧等等。”上海水产大学的朱佳蕾同学认为:“教材不系统化、曲目过于陈旧”;朱薇同学认为:“曲目太老,不符合国情”。上海理工大学的陈伟同学认为“欣赏曲目可范围更广些”;建桥学院的周婷同学指出现在的音乐欣赏教材“未能及时赶上当今的潮流”。

(三)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调查:

笔者在华东师大进行调查显示,有91.2%的学生认为如果学校不设立学分制度也不会影响到目前的出勤率。全部同学都认为他们是出于兴趣才来上欣赏课的,叶磊蕾同学写道:“我热爱音乐”。建桥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设学分制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出勤率,其原因也是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教师的讲解较有吸引力。

而上海理工大学(南汇校区)、复旦大学、轻工高等专科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大部分学生,却认为如果不设学分制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出勤率。高中就读于江苏天一中学的林宝颜同学认为音乐欣赏课存在的弊病很多。因此,笔者很自然地想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为此,笔者呼吁上海市的各个高校都能够重视基础音乐教育,推进音乐欣赏课程的学分制度,努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

(四)对于目前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音乐的审美教育中,音乐欣赏课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因此,笔者不揣孤陋,提出下列建议:

1.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育。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有的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并且这一时期他们已经到了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并且渐趋确立的时期。因此,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进一步加强音乐审美观教育是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是在长期的感受和学习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诸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介绍和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诸方面内容的学习,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等逻辑思维的能力,同时具有辨别优美健康、艺术风格较高的作品和低级粗俗、格调低下的作品的能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要求加大流行音乐欣赏的要求,教师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将一切流行音乐都引进大学的音乐课堂,作为教师对这些流行音乐作品应该甄别对待。认为只要西方古典音乐就是精品,只要流行音乐就是糟粕的观念需要扭转。此外,教师还可以有目的、有系统地使学生对于一部分内容不健康的流行音乐进行分辨,使他们真正懂得音乐美的特征。

2、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

大学阶段,随着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断成熟,情感更加丰富、细腻而深邃,对音乐审美的深度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实施音乐教育的同时,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思想内容较为深刻、形式丰富、有一定深度、富于哲理性和内在情感描写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以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比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以及一些与文学、绘画有着密切关系的作品,比如李斯特的交响诗等,就是较为合适的作品。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对于大学生在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方面的培养,要求教师不但在课堂的教学中,还要在课外组织大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大量的亲身体验以及表演中,发展音乐的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本次调查显示,许多大学都建立了合唱团。由于学校的大力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还建立了交响乐团,并聘请了我国著名的指挥家曹鹏先生担任乐团的指挥,并且有定期的国内外演出交流活动。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交大交响乐团的许多同学在专业学习上也很出色,这也证明了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修养方面大有裨益。

4.大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音乐艺术本身内在的科学性、规律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这特别要求教师在音乐理论的教授中,对其概念、定义的表述以及所作的论证和选用的范例等,都要表达得准确无误。音乐是一门较为抽象的时间的艺术,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深入浅出和富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同时和学生的实际专业尽可能地相连,举实例、作比喻。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寓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音乐这门艺术形式的特点是以生动感人的音乐形象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从音乐教材内在的思想出发,结合音乐艺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可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笔者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几乎上海市所有的大学都建立了合唱团,而且都有定期的排练和演出,演出对象一般是本院师生。由此可见,上海市的各高校对音乐的实践活动都比较重视,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现象。音乐教学中的表演、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各种音乐技能训练、创作等方面的内容,无一不与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音乐艺术如果不通过创作、表演和鉴赏等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话,那么音乐也就将不复存在,音乐理论知识和乐谱也都将成为毫无疑义的抽象概念和音乐符号。因此,高等院校的领导层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对音乐实践都应该有着较高的重视。

3)启发性与主动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正确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形成对音乐作品独立的见解。比如在欣赏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时,教师不妨先把作品的标题隐而不发,让学生在听完之后展开想象,对这部作品所描绘的事物各抒己见,然后再从印象派音乐的创作特征出发,启发学生。

发展音乐教育,使新一代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关键就在于重视大学音乐教育;而大学音乐教师是从事大学音乐教育的专职人员,我们的工作决定着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水平。

首先,大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技能技巧和广博的知识。在专业方面,应该至少熟练掌握一门键盘乐器,能够独立训练合唱团,同时有着较为丰富的和声、复调、配器、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民间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如此,针对大学音乐课中学生的特点,大学音乐教师还应该具有本专业以外的各方面的文化知识,特别是一些文艺理论的知识,这将大大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其次,要掌握教育、心理科学的规律,有着一定的教学技巧。

篇3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07-03

从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通过对长春地区中学教师队伍进行调研,了解相关情况。调研采取调研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这次调研主要是弄清音乐教师队伍培训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为我市义务教育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一、调研教师情况概述

开展调研的依据主要是长春市教育局关于调研工作的要求,针对市内及外县初中音乐教师参训对象开展培训需求调研。调研期间共组织召开座谈会3场,调研针对的人员包括市、县中小学的普通音乐教师和骨干音乐教师,总计参与调研的人员共55人,调研期间共发放55份问卷,其中收回有效问卷50份。通过收回的问卷统计参与调研人员身份的比例,其中从事音乐教育15年或以上的人有43人,他们中绝大部分参与了全部的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和考核,对培训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凭借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对于改进培训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参与调研的教师中,有15名县级音乐骨干教师,6名校级音乐骨干教师和29名普通音乐教师。调研涵盖了长春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市县,各个层次的教师比例适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调研结果对大部分地区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调研过程总结

(一)调研分析结果

1. 近3年来培训的总体评价。培训的效果是调研问卷中很关心的问题,在询问大家对近3年来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开展情况的效果是,选择“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占到了56%,而有44%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一般”。可见,总体上大家对培训的效果还是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说明新教改的推行对一线教学人员的工作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看到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满意度还不是很高,说明教师们对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效果上还有较大的期待。这也更加鼓励我们加大教改的推行力度,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继续教育培训,让那些能够切实知道教学实践的方式方法,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能够迅速地进入课堂。在选择适宜的培训模式的问题中,选择“校本和集中多模式混合,逐步推广远程教育”的人数占了28%,略高于“集中与远程培训模式相结合”和“集中培训模式”,后两者的得票分别为22%和20%,排名较低的是“校本培训”和“远程教育”,分别为16%和14%。如此分散的选票说明了各种培训模式都有一定的长处,但没有哪一种能够成为绝对适宜的培训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琢磨。从趋势上看,大家对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还是比较认可,单一的培训模式难以获得高票数。

对培训的方式,大家倾向性比较突出,“名师带教”获得了36%的票数,“以赛代培”获得了34%的票数。这两个选择占到了70%,说明了教师对直接指导的培训方式比较认可,这种方式获得的借鉴性最多,实践性最强。其余选项“经验交流”、“专题讲座”、“自主研修”选择的人数均不到10%。

2. 对新培训的期望。关于培训的教师方面,排名靠前的是“名家”、“教授”和“骨干教师”,分别占据了总票数的40%、28%和26%,而“教研员”和“进修教师”合计才占到了总数的6%。可见,教师们都对有着较高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的名家、教授们的宝贵经验很渴求,而一般的进修教师和教研员的一线经验不够丰富,难以引起教师们的培训热情,这一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中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让教研员和进修教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对于培训的内容,教师的答案也层次分明。首先,“教学技能和教育经验”得到了总票数的48%,居各选项之首。说明了教师培训的侧重点应以实践经验和技能为主,切实将平时授课的宝贵经验通过培训的方式向大家推广。其次,“专业与科研能力”得到了32%的总票数,“教育学新知识”获得了12%,说明了教师对自身修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还是有很大热情的,这也符合教改逐步深入、教师对新理论、新方法渴求的心理。最后,“教育法规和政策的学习”与“道德和素养”只得到了8%的选票,说明教育政策和法规以及自身道德素养没有被大家所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

对于教师都希望在什么时间进行培训的问题,“在学期中”得到了84%的选票,“在假期”得到了14%的票数,而“在双休日”只得到了2%的票数。说明了老师们对休息日进行的培训是不支持的,这反映了教师们希望可以享受到国家法定休息日的普遍想法。

(二)座谈环节

在上述座谈会的过程中,我们以“培训中遇到的障碍,培训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对未来培训的规划”这一议题为中心,本着总结过去,放眼未来,为今后的培训工作确定方向和方法的目的,与教师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交流的结果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师的老龄化问题。由于近年来整个国家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教师逐渐增多,特别是农村地区,50岁以上的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教师由于年龄原因,视力和记忆力都有所减退,精力也大不如前,他们对培训,特别是理论性比较强的或者是课程有特殊要求的培训(如远程培训)感觉比较困难。

2. 市区、外县发展不平衡。我市外县学校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每个班级的人数相对市区学校也较少,但是班级的数量并不少,所以外县学校音乐教师的授课量是比较大的,全天课时都有课的情况是很普遍的,所有的教学日都在课堂,所以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培训工作。甚至很多校本培训的交流活动也都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另外,农村教师的家一般也在本地,休息日有不少的家务事要做,所以比较难或不太愿意再抽出时间进行培训工作。

(三)培训问题总结

1. 培训认识上的问题。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领导认识的问题,二是教师认识上的问题。领导对培训问题重视不够会导致培训工作上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不够,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不足,从而既导致教师参加培训工作缺乏有力的保证。而教师认识不到位会导致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够。

2. 培训方法上的问题。以往培训的方法主要包括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几种。集中培训主要是采用作报告的形式,老师讲,大家听,往往大课的听众很多,成百上千人,接受培训的效果就不好。远程培训因为很难进行有效的监控,而且在农村的很多学校中还不具备大规模远程培训的条件,也有很多学校受到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培训的实际效果也打了折扣。而校本培训因为没有十分专业的引领,难以落到实处,经常成为了十分无味的读书本和照章写报告,流于形式,成为教师的负担。

3. 培训内容上的问题。培训内容以往主要是通过培训主讲人自上而下确定,教师们只是简单的接收,在后续的培训中虽然加入了调研问卷和信箱反馈等形式,但从结果看还是过于倾向于理论,在实践经验和具体方法的应用上还是略显单薄。

4. 培训有效性的问题。最后是对培训的有效性没有切实的考核机制,往往培训的效果只是通过回访或问卷的方式,简单了解,难以有效量化和客观评价。在培训之后,没有有效的继续跟进的措施,使培训课程结束变成了整个培训过程结束。教师有没有将培训内容消化吸收,有没有有效地指导授课实践,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问题如何进一步沟通解决。以上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以落实,以便逐步完善培训的有效性,把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四)未来培训的规划

1. 希望建立起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使老师们变被培训到爱培训,调动起教师本身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老师们感觉到培训的内容真正对平时的教学工作有促进作用,培训的过程能够得到帮助、鼓舞和实惠。

2. 教师对培训的内容有很强的期待。这里尤其是对那些有很强针对性、可操作性又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联系的内容。能够把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到课堂细节,有意识的锻炼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使我们的培训切实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又帮助教师提高专业能力,使他们的认识和能力与国内的名家名师接轨,甚至能够主动汲取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教学的优点,不断地完善自身,教学相长。

3. 希望使培训更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允许教师们自选培训方式,为教师们多提供到名校观摩进修的机会,拉近教师与名师的距离,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和渠道进行沟通。

4. 希望针对不同的受众,结合地域特点和他们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5. 希望加强培训者的队伍建设。主要是将名师资源编目汇总,不断优化填充,建立动态的名师培训资格名录和相应的激励措施,使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加大对学校层面校本培训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有机会多参与高水平的培训和授课工作,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迅速带回本校开花结果。

6. 希望加强县村级的远程培训服务平台。主要是充分运用高科技多带来的优势,让优势的资源和信息通过网络快速地进入广大的相对偏远落后地区,给教师们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使培训工作有效的开展。

(五)深入基地校听课

我们选择了两所基地校:长春市二道区53中学和长春市二道区108中学进行深入听课。按照学段紧跟授课教师每堂都去听,从中得取培训资料。教师希望能到各校区观摩,专业技能也希望有所提高,为自己的课堂增加色彩。

(六)音乐骨干教师技能大赛

通过开展长春地区骨干教师技能大赛,以赛促培,让更多的老师相互沟通了解,取长补短使我们能够掌握第一手培训材料,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质量,从而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教学。

三、对培训过程的几点建议

经过这次深入的调研,我们总结了以往在教师培训课程中的经验和问题,进一步细致梳理了教师对未来培训课程的想法和愿望,并且仔细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教师们的实际困难,研究了未来培训课程中最急迫的需求和急需改善的重点问题。

1. 教师培训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在制度层面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方向和力度。既要保证培训工作对学校和教师的约束力,又要建立好相应的激励办法,使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逐步引导和加强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将教师培训工作的评估考核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的内容之一,以便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

2.设身处地从教师的实践出发,大力改革培训内容。在课程培训的过程中,教师们最经常向培训者提的问题是“请告诉我应该如何做?”但我们的培训者在培训时更多地讲诉了“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最后到了讲“怎么办”的时侯,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教师们当然不满意。当前,课堂教学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发展,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

3. 丰富培训模式和方法。从教师的期望和教师培训工作发展来看,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是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途径。集中主要解决培训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和问题指导等,远程主要解决专业引领、问题指导、交流展示等,校本研修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同时,要丰富培训的方式,如访谈课、名师讲堂、送教上门等教师们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使我们的培训模式更加多样化。

4. 以专兼结合的方式大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首先,从经验丰富的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部分骨干充实培训者队伍,建立动态的名师培训资格名录和相应的激励措施,并严格培训者的考核评价,可通过外出学习、岗位研修、下校实践等方式,认真组织实施培训者每年50学时的培训研修,提高培训者的培训能力。

最后,在未来的教师课程培训工作中要注重实际效果,即培训内容上要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改进有实际作用,具有可操作性,易于推广和普及,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5):18-22.

[4]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8).

篇4

一、教育重心依然受“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体制承袭前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特别是在目前的高等音乐院校的实际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是在这样的高等音乐教育模式培养下走上工作岗位的,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这些教师在个人的音乐观中都是倾向于“欧洲古典音乐”的高雅,认为其他地区乃至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都低俗或落后的。在这样的音乐观指导下,即使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大比重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内容,但是教师依然选择以自身较为熟悉的欧洲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有的教师甚至会将自身的狭隘音乐文化观强加给还没有成熟音乐审美能力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致使学生在音乐文化观的养成期就被先入为主地灌入了“欧洲中心论”的狭隘音乐文化思想,进而阻止学生形成“宽容、宽泛”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多元音乐文化观。

在笔者跟踪走访的某些学校,学生对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这些西方音乐史中的经典作曲家都有着无限都崇敬之情,更有学生对于这些音乐大家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音乐教材中所涵盖的内容。但是当问及非洲音乐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相关内容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连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都不能说清楚,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还表现出对这些音乐内容的不屑之情,这让笔者内心不由产生极大的担忧。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尚且对不发达地区的音乐抱有这样的态度,怎么能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后能有一个理性的多元音乐文化观?除此以外,笔者还有更深层次的担忧: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多元音乐文化观能不能形成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音乐教育始终只是一种“点缀性”教育,即便是没有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学生,依然不影响其步入社会后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笔者认为,国人大多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意义,更加不能领会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其实,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性格,有句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一个人的性格狭隘、偏执,那么这个人即便又再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这个人也很难在专业上有大的成就,有的甚至由于性格的原因而在文化知识上学有所成后依然误入歧途,这样的学生在当今的社会中已不是一两个个案了。

二、课程教学内容中多元音乐文化知识比重较小

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一项音乐计划,是一个多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涉及到音乐课程中一个广阔领域内音乐文化的教授。2001年,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成为新世纪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起点、新希望。《课标》中多个部分涉及到了多元文化,如《音乐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第九条,有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指出:“理解多元文化,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从以上《课标》内容不难看出,在中小学开设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其意义是巨大的,然而,据笔者了解,在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里多元音乐文化知识的实际教学比重很低,很多时候教师都是一带而过地带领学生学习。

我国中小学的专职音乐教师大多都是“科班”出身,自身的高等音乐教育经历使其在审美形态上会自觉以西方音乐的艺术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己。这就使得教师在备课阶段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时,先入为主地选择西洋“高雅”音乐艺术为教学内容的重心,而对于大纲上要求必须将的非欧洲以外的音乐品种则会以介绍性和浏览性讲解为主,教学内容的侧重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制约其产生多元音乐文化的思维和音乐观。

三、对教学目的理解偏颇,以一概全地认识教学目标

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地和任务的理解,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片面地观点:一些人往往把教会学生掌握音乐教材上地知识技能看作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地目的和目标,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为高一级专业音乐学院输送专业后备人才,因而培养音乐特长生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一些人则习惯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饭后甜点”,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点缀,是学校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还有一些人则喜欢把整个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移植成音乐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在目前大家都在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很多人更喜欢人为地、空洞地拔高音乐教育,这种片面理解主要是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本质特征认识不足所致,以上几种对音乐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认识都不能全面地定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就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对于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来说,以上三种观点都难以正确把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如果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为高等院校输送专业后备人才的话,那对其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仅能在学生的知识架构上对其丰富和完善,并不会对学生成为音乐特长生产生特别显性的效果;而过分地夸大音乐教育的意义实际上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设置了难以实现的目标,让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以音乐本身的美为教学目的,还要额外地为其强加一些哲学或道德方面的东西,这些都违背了我们对中小学生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初衷。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更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从这个定位不难看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后备的音乐特长生,也不是为了做其他学科学习后的“饭后甜点”,它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为目的和目标的,综合人文素养在音乐方面的表现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会跳、会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他唱的、跳的、弹的是什么,要让孩子在唱、跳、弹中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受到承载不同音乐类型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小至我国少数民族,大至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品种和不同特色的音乐文化传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不同音乐的美,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较为客观、理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多样化的音乐品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多元的音乐文化观,进而促进其形成宽容的为人处世态度。

四、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认识不足

自我国开始音乐教育体制形成至今,人们提到外国音乐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这里的“外国音乐”就是“欧洲音乐”,虽然在流行音乐在我国盛行之后,人们不仅仅是把外国音乐看待成欧洲古典音乐,还有的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会觉得欧洲的流行音乐也比较经典,但是只要一提及欧洲以外地区的音乐类型,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些地区的音乐都是又“土”、又“落后”,且难以入耳的音乐,所以对这些地区的音乐缺乏兴趣,有的人甚至认为这些又“土”、又“落后”,且难以入耳的音乐就是在世界上消失了也不足为奇。这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国人对多元音乐教育重视不够,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重视不足引起的。

笔者认为,有些艺术品个性极强,不可替代,不同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群众基础或者文化圈而存在,总是倾向于多元化的发展。音乐艺术价值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民族性或国际性的强弱,而是取决于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的高低。那种认为只有世界性好或只有民族性好的观点,都否定了多元文化所取得的成就,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洛秦在《音乐与文化》艺术中指出:“抽象、普遍、理性的启蒙人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中:认识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观念的人、意识的人,而且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具体的、不能复制的。人类的各种文化,社会和民族没有价值上的差别,只是观念、行为和由之产生的具体物品不同:音乐中体现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乐。”音乐文化包含了一种其他文化与艺术不可替代的形式,包含其他物质不可构建的思维基础。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认识不足,就会导致某一个处于多数民族的某一个音乐品种以非常态的方式发展,而处于少数民族的音乐品种则会因为受众越来越少而不能以常态的方式继续传播与传承。

五、结语

篇5

调查问卷报告参照林华教授《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设计编写的,每份问卷调查时间平均耗时30分钟,主要测试音乐感知觉能力,既包含了对音高、音色、协和的个别音响的辨别能力,也包含对和声、和谐、力度、节奏、运动、速度、旋律、音程和线条等音乐的基本秩序感知能力,另外还加上对结构、动力、层次、段落、平衡和句读的音乐形式的感知能力。

测试共九题,第一题是对八度以内的大小增减音程的听写。主要是为了测试学生对音高、音程及协和感的感知能力,主要考查音感。在题目的设置意增加了小二度、增四度、减五度等类型的音程。据统计,90%以上的学生全对,可见,经过专业训练,学生对音程辨别能力较好。

表一

第二题是和声听辨,要求写出和声关系。出题者选择了增减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75%以上的学生全对。结果显示学生的和声感觉不错,但对七和弦、九和弦感知能力较差。

表二

第三题旋律听写主要是测试学生的音高辨别感、节奏感、速度感及旋律感。其中85位同学能够全听对,说明音乐专业的学生对音高辨别感较敏感,但在节奏感上略有欠缺。

表三

第四题是听一段交响乐,写出其的主旋律。笔者采用了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部主题,这道题主要综合考察学生在管弦乐合奏的形式下,对节拍、速度及声部感知觉,其中65位同学能够听出正确节奏,近50%的学生在听音高等方面回答正确,却没能把握住节拍的律动感。

第五题是听两段相同的音乐,感受其在速度上的处理的不同。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速度感、运动感及线条感,笔者选取了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引子,由小泽征尔和卡拉扬两位指挥家指挥的不同版本,感受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区别。在这题上,全体同学的速度感这一能力还是非常好的,在理解上也都体会到了东方人注重线条感、西方人更注重节奏律动感。

第六题是听两段旋律相似的音乐,写出第一句与第二句不同处。本题也选择了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变奏发展片段。这题主要测试学生对和声、音程及旋律等要素变化的敏感性。

笔者在本题一开始测试的时候并未告知两段旋律有所变化,并且将其编辑成一大段音乐进行测试,结果只有60%的同学能够敏感的感觉到其中的和声、配器变化,还有40%的同学在通过测试人员的提醒下才意识到。说明音乐专业学生在音程、和声感、配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并没能很仔细的去聆听,并且不能够很好的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技能。

第七题是听一段音乐,给该段音乐分句,分段落。这题主要测试音乐的结构感、层次感、段落感及句读感。本题笔者选的同样是《悲怆交响曲》中的一个主题变化发展片段,为两大乐句。50%的同学回答正确,50%的同学听成了一乐句或是三乐句。这说明大多数同学更多的只是在卷面上能够分析一段音乐,在实际的运用中,和声的结束感,收缩感不明确,导致这些能力还是没有能很好的体现。

第八题是听一段音乐,写出该段音乐的配器方式,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本题主要要测试音乐专业学生的音色辨别感、曲式感。同样是《悲怆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副部主题模进片段,有大管和长笛呼应,呈现卡农形式。在这道题目的回答上,90%以上的同学都能听出是卡农形式,但在音色的辨别上略有欠缺,大家都能听出其中一种是长笛,但90%以上的同学将大管的声音当做了单簧管的声音,回答正确的同学中学习西洋乐器的占大多数。此题反映了偏科的严重性,学习声乐、钢琴或民族乐器的同学对于西洋乐器比较陌生,相反,学习西洋乐器的同学可能对民族乐器了解的也比较少。

最后一题是听一段音乐,写出该乐段主要用了什么作曲方式,突出了什么氛围。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和声感、运动感、旋律感以及情趣感。笔者选取的仍旧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中的一个片段。在听第一遍音乐时,70%以上的同学不知所闻,30%的同学能感觉到低声部的作曲方式有所不同。在听第二遍时,通过测试人员的提醒,所有同学都注意到了低声部的进行,但还是只有50%的同学能够正确的写出是低声部半音阶上行,50%的同学能够哼出低声部的音阶进行,随后反应过来是个低声部的半音阶上行。在得知是半音阶上行后,全部同学都能感受到这段音乐主要想突出一个作者紧张的氛围。

以上测试调查结果显示,经过高校的三、四年专业训练,音乐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感知觉能力。但在更高层次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其中的缘由,可以从学生入学时的状态和学校的教学体制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篇6

中图分类号:J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40-03

一、调查初衷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本土母语音乐则是汉族音乐之外的重要音乐存在。从当前的相关情况看,汉族音乐因其人口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传承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而各少数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却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传承逐步断层,情感不断流失”的尴尬局面和严峻挑战。从音乐教育改革的大局思考,早在1995年12月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就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理念,因此把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本土母语音乐传承的主要基地,在少数民族地区着力发展本土母语音乐教育,是推行这一新理念的具体实践。然而,这些少数民族本土母语音乐在当前学校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地位和课堂教学如何,为了了解相关情况,我们课题组以红河片区为例设计了本次问卷调查。

二、问卷分析

在此期间,我们先后对位于滇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3个县市的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传授本土母语音乐的教学现状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问卷调查,按每校一份共发出问卷1217份,共回收问卷954份,回收率为78.4%。其中被调查的普通初级完中152所,占此类学校总数170所的89.4%;其中被调查的普通完小1065所,占此类学校总数1248所的85.3%。本次问卷调查得到了多数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下属校方的积极配合,整个调查过程具体、真实、细致。

下面我们就本次问卷调查所涉及的四个主要项目与主要目的以及问卷结果所显示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要分析与总结。(方法采用:①百分比统计;②要点式归纳;③主题类摘要)

项目之一:“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主要目的是了解祖国西南边疆滇南地区红河州13个县市10余个世居民族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配备状况。这是本次问卷调查的首要项目。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性别:①男②女

2.年龄层次:①18―35岁②36―60岁

3.民族:xx族

4.学历层次:①中专②大专③本科

5.参加工作时间:xx年xx月

6.红河州属地:xx县/市①普通自然村②乡镇所在地③县城或市区所在地

7.从教类别:①小教②中教

8.是否为专职音乐教师:①是②否

问卷结果显示,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第8小项,音乐教师为专职的仅占21.46%。这一状况表明,一方面音乐师资仍然普遍短缺,另一方面师资水平仍然停留在业余水平阶段。音乐教师在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改革“人的因素”中,首先要求“音乐教师专职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音乐教师专业化”。从问卷结果看,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的老问题――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确实亟待解决。

项目之二:“具体问题测试”――主要目的是通过对12个关键问题的描述与表达,深入了解红河州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传授本土母语音乐普遍存在并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本次问卷调查的核心项目。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你认为在红河州各中小学教唱本土民族的母语歌曲有必要吗?你对“红河本土母语音乐进课堂”有何看法?

问卷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的占88.42%,认为没有必要的占8.57%,认为可有可无的占3.01%。当谈及对“红河本土母语音乐进课堂”有何看法时,其回答十分多样,但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在中小学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对自己家乡音乐的兴趣和了解家乡本土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爱家爱乡的本土情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本土气质;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红河民族文化大州建设总体方略的认识水平。

2.你目前能演唱几首红河本土民族歌曲?能用母语表演的都有哪几首?

问卷结果显示――毫无了解,一首都不会的占20%;基本了解,能演唱1―5首的占54.29%;较为了解,能演唱6―10首的占22.86%;非常了解,能演唱10首以上的占2.85%。当问及能否用母语演唱时,其比例9.36%令人担忧,母语音乐渐趋丢失已是事实。能用母语表演的曲目主要集中在《罗佐歌》、《酒歌》、《花山谣》、《勐拉情》、《金水河》、《梯噜噜》、《阿密策》、《家乡的一条河》等。

3.你觉得学生对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感兴趣吗?你认为用什么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

问卷结果显示――直接表示感兴趣的占48.39%,直接表示不感兴趣的占19.26%,认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占11.43%,认为只有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占8.62%,认为学生兴趣需要从头培养的占5.87%,表示对学生兴趣不甚了解的占6.43%。在传授方式上①结合课堂与社会:建议开展热爱家乡、争唱家乡民歌的文体活动或民俗活动;建议教师带动学生积极有效地利用本土音乐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或校外采风。②结合方法和过程:建议课堂教学方法可用学生比较熟悉动听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旋律引导学习兴趣;建议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先介绍、再放音乐的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首先讲述音乐背景,然后范唱领唱,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导入母语和舞蹈并教,让学生从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中领略本土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风貌;另有建议在唱法上通俗、民族和美声相结合,只要“尽其味,浓其情,不失风格”即为美。③结合感受和欣赏:音乐艺术首先是听觉艺术,是建立在听觉体验基础上的一种感受,而后激发人们去欣赏它,并最终主动学习它。既然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就不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去学唱,而是如何让学生去感受。建议教授方式应该先有一个“作品聆听――美感认知――体验认可”的感受和欣赏的过程或者说是产生最初欲望与需求的过程。

4.你每学期在教学中能教唱几首红河本土民族歌曲?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问卷结果显示――能教唱一两首、两三首的占51.13%,能教唱三四首、四五首的占9.71%,表示对红河本土民族歌曲不熟悉而只能教现行教材中出现的占11.27%,表示没教过也不知道能教几首的占27.89%。最大的困难:①主观上唱不出古老而纯朴的那种风味且缺乏必需的教学资料,又没有人做具体的教学培训或指导;②主观上由于民族母语丧失的现实,教唱操作中的“不懂民族语言内涵或不甚了解”的语言障碍在所难免;③客观上受曲目本身音准节奏、速度力度、情绪情感以及色彩风格等难度影响的学生兴趣大打折扣;④客观上以学校看不到民族母语音乐的美育作用为主要特征的校方支持力度疲软。所有这些现实困难都将直接关系到本土母语音乐的传授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5.你觉得通过简单乐器进行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教学可行吗?你愿意或有条件使用的乐器是什么?

问卷结果显示――认为可行的占74.22%,认为不可行的占14.29%,表示要依情况而定的占11.49%。关于使用乐器方面:①愿意使用的乐器多为钢琴、手风琴和电子琴等教学较为常用且价格昂贵的键盘乐器;②有条件使用的乐器多为竹笛、葫芦丝等本地较为常见且价格低廉的吹管乐器;③无论是愿意使用或有条件使用什么乐器应视多方面因素而定,但最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教师反映学校什么乐器也没有。

6.对“原汁原味的土民歌”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两者,你觉得哪一种更容易被引入课堂教学?

问卷结果显示――有91.44%的人认为“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更容易被引入课堂教学;有7.37%的人认为“原汁原味的土民歌”更容易被引入课堂教学,尤其是幼儿园或小学;另有1.19%的人认为两者可以同时被引入课堂教学,关键要看作品是否经典。以上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原生态的本土母语音乐正处于严重被淡化的境地,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本土母语音乐生存与发展的不利局面的主要障碍之一。

7.你希望哪些方面的音乐先引入课堂?用什么样的声音(美声、民族、通俗、土语)来表现会更美?

问卷结果显示――占86.55%的被调查者建议先引入课堂的音乐是“儿童歌曲”,占11.71%的被调查者建议先引入课堂的音乐是“风俗歌曲”,另建议先引入课堂的音乐是“其他方面音乐”的占1.74%。至于声音表现上回答不一:多数人认为不管哪一个作品用什么样的声音表现并不十分重要,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作品本身的地域风格和情感特征,以及能否为大众所接受并喜闻乐见,这才是作品用声的真正标准。

8.若让你从“欣赏”与“教唱”两个角度进行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教学,你更侧重于哪一种?

问卷结果显示――侧重于“欣赏”教学的占86.34%,侧重于“教唱”教学的占4.72%,认为“欣赏可以与教唱交替教学”的占8.94%。这一比例说明多数人对红河州本土母语音乐并不精通,仅停留在不甚熟悉的“欣赏阶段”,与此同时也说明“欣赏资料”的物质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9.你觉得红河州各中小学音乐教师传授本土母语音乐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应有怎么样一个过程?

问卷结果显示――说法不一,仅作摘要。最大的意义:爱国爱乡、继承母语音乐文化、不忘自己的民族传统、弘扬本民族的人文精神等等。应有的过程:从欣赏到兴趣到学唱到热爱、从“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到“原汁原味的土民歌”、从“优秀作品”到“精良制作”到“审美体验”到“自觉传唱”、从“教学任务”到“积极响应”等等。

10.如果学生对传授红河本土母语音乐不感兴趣,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问卷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归纳6点)

①缺乏足够的音乐教学资料和作品音响素材,教学秩序混乱、开课课时严重不足、考核无任何评价指标等因素,导致无法激发学生对本土母语音乐的热情。

②教师本身没有教唱的能力,甚至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依然陈旧,根本无法解读本土母语音乐的风格特征和艺术美感。

③学校领导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对音乐教师教什么内容并不关心,上面的领导和下面的学生都把音乐课当成“走场课程”或“可有可无的副科”。

④尤其是教学器具需求无法解决,加上部分教师的歌声并不是那么优美动听,学生很难接受,也就很难热爱。

⑤学生在思想上越来越赶时髦,大多以喜欢流行歌曲为荣,没有足够的本土优秀作品就很难真正地把学生拉过来,发掘经典作品更显重要。

⑥有时更需要对本民族文化史的了解,不会讲母语的学生和老师越来越多,对自己本土的母语音乐文化也越来越淡薄。

11.你认为红河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没有必要增编一本“本土母语”性质的音乐教材?

问卷结果显示――占98.8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增编一本“本土母语”性质的音乐教材,另有占1.11%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先下发一些讲义试用后再说。

12.你感觉自己在教授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时,可能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或障碍是什么?

问卷结果显示――可能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或障碍是:(归纳3点)

①教师本身缺乏教学能力,学生本身又缺乏学习兴趣。

②没有教材文本,没有教学器具,学校不关心本土母语音乐教学。

③母语本身发音吃力,作品风格内涵艰涩难懂,师生沟通困难。

项目之三:“思想动态预测”――主要目的是预测被调查对象思想动态上的倾向性,在进行红河本土母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主观态度和解决方法。这一问卷内容由于回答繁琐多样,仅粗略汇总如下:

1.最希望最高兴的是:①能让我做个专职的有专业素质的音乐教师;②学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一定的教学器具;③教管部门能颁发一本充分反映本州地域特点和人文精神的乡土教材;④相关部门能提供一些民族史学、民俗风情、文化典籍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和声像资料;⑤相关机构能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和教学指导;⑥通过教学实践摸索一套与本土音乐教育现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⑦以各种校内外活动为基础,广泛开展民俗民风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⑧社会媒体能和学校音乐教育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本土母语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2.最担心最苦恼的是:①教师教学时因不了解作品的大意或背景而教错,从而丧失教学信心;②学生嫌弃本土母语音乐太土不流行,加之作品本身的各种难度致使学生不感兴趣;

③学校不能正确对待音乐教师,无法理解本土母语音乐的情感教育培养效能,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得不到切实的改善;④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缺乏一定的母语语言能力和必需的文献音响资料支持。

项目之四:“相关问题聚焦”――主要目的是让被调查对象能够畅所欲言,有什么说什么,有什么问什么,聚焦问题的个性特征,从而发现问题的共性所在,从全局上透析并权衡本土母语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特征和问题所在。同样,这一问卷内容由于回答繁琐多样,仅粗略汇总如下:

1.想说――①如果真的要让“红河本土母语音乐进课堂”就必须先得有一本适合师生的个性教材和一定的学习环境及培训条件;②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深入民间切实感受一下民俗风情或采集一些乡土歌谣;③如果能够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和理论认识,最好能根据本土风格创作各自的校歌。

2.想问――①不知道教管部门能否在较快的时间内组织编写发放有关本土母语音乐的教材,最好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培训和指导;②不知道学校基层能否在当前的形势下充分认识并理解本土母语音乐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③不知道我们所做的努力能否使本土母语音乐文化最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三、突出问题

从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教育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看全局,“教师・教材・教法”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本土母语音乐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据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教科书(试用)”音乐教材相关分析数据显示,新编教材虽然收集了一些本土母语音乐,但其覆盖面较小,针对性有限,没有从实质上解决本地区或本地域教材的问题。与此相关,音乐教师的在校培养和职后培训,以及有关教法的提炼和研究还没有被列入议事日程,迫于当前形势亟需革新。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教师・教材・教法”这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解决了,本土母语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值得思考:

1.师资现状:红河州中小学音乐师资仍普遍短缺,具备本土母语音乐从教能力的更为短缺。音乐教师的专职化和专业化程度很低,正是导致其开展具体教学过程中“民族语言不通,作品理解不透”的主要原因。

2.学生现状:作为本土人的一种自然意识,大多数学生对本土母语音乐比较感兴趣。但因其渐趋丢失的事实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这种兴趣在心理上经受着“作品聆听困难,美感认知模糊,体验认可受阻”的三重障碍。

3.客观因素:一方面是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教学的资金投入不够,多数中小学严重缺乏必要的音响资料和教学设备,这些硬件设施亟待解决;另一方面则是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教学的社会气氛有待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民俗民风建设。

篇7

一、前言

对于长期习惯于“逻辑思维的”理工院校大学生而言,实施音乐素质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高艺术品位,更能增强他们的艺术想象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而且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殊意义。针对此况,本文作者欲通过对武汉地区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弄清艺术类课程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情况,使正在不断前进和发展中的武汉地区理工科院校的音乐素质教育现状能引起教育界和社会更多的关注、重视,给理工科的艺术教育、教学诸多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国家今后制定有关理工科的艺术课程、课外活动的开展等方面,使青年学生学会用艺术的思维发展自身的科学创造性思维,能受到良好的、全面系统的音乐文化素质教育,为培养出适应21世纪既有本专业知识又有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做基础。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选取了国家教育部属直属211工程的武汉理工大学、省属一类本科的武汉科技大学,省属二类一的武汉工业学院以及职校类的武汉职业技术学校等四所理工类高校,分别采用了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对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一般情况(艺术教育管理、艺术师资、课程设置、课外艺术活动、设施与设备、经费以及艺术特长生招生等进行的调查);集体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选修过音乐课程学生的音乐素质现状以及对现有音乐选修课程的满意度(学生大学前期接受音乐教育的基础、家庭音乐环境、学习音乐的动机、兴趣、热情、毅力、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等方面进行的调查);走访、谈话、座谈等形式对学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等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态度(对目前学校艺术教育情况的了解、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评价、艺术教育在学校、理工科院校中应处的地位以及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建议或意见)等方面进行的全面的调查与了解。

三、调查与分析

(一)、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一般情况

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一般情况是 “硬件”方面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保障,包括了音乐艺术教育管理、艺术师资、课程设置、课外艺术活动、设施与设备、经费以及艺术特长生招生等7个方面。通过对4所学校的调查发现,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与学校级别成正比。

1、 教育管理

四所高校中,除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没有成立专门的音乐教研室外,武汉理工大学和武汉工业学院的音乐教研室分别挂靠和下属于以美术专业为主的艺术与设计学院(系)、武汉科技大学音乐教研室则下属于文法与经济学院的德育课部。

2、 师资力量

师资方面,各校间的教师学历水平相当,均为本科起点的音乐专业毕业,并多数进修后取得硕士学位,但在人员数字比例上却较为失调。武汉理工大学在这方面占有绝对优势,音乐、舞蹈等专业的专、兼职教师合计到3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有12人之多;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工业学院则相对弱势,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则排在最后,仅有音乐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兼职教师在成教学院进行音乐教学(校本部学生反而没有开设音乐课程)。

3、 课程设置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不同,因而直接影响了音乐课程的开设类型和数量。此方面的排序仍以武汉理工大学开设音乐、舞蹈、戏剧等近30门艺术类课程为首,依次为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所有学校音乐课程的开设均为选修课,周期为一学期,每学期30到36学时,1.5到2个学分,考核形式多为考察。教学内容多为教师自定,无固定教材。

4、 课外艺术活动

音乐课外艺术活动以各类艺术比赛、艺术节、学生社团或艺术团开展活动为主要表现手段。各校现有各种艺术活动和团队数量都很多,开展的活动也很丰富,但多数的音乐教师由于和以开展学生活动为主的校团委等不属于同一部门,除受邀指导外,大多情况并没能直接参与进行学生艺术活动的指导,不利于教学环节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 设施与设备

除武汉理工大学配有舞蹈房、钢琴房等专门的音乐教室外,其余学校的音乐课程教学都是在配有投影仪、音响、电脑等多媒体教室进行的,设施与设备较先进和完善。

6、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是所有学校较为难的一个问题。由于理工院校需要购置大量的实验设备,对于选修课程的音乐教学经费拨款就很少。

7、 艺术特长生

艺术特长生的招生多由校招办和校团委联合执行,少数学校的音乐教师也直接参与到招生选拨工作中,而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师没有参与;进校后的学生也是多以校团委进行管理和继续培养的。

(二)、学生音乐素质现状问卷调查

调查是在各校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选修过音乐类课程的936名同学中进行的集体问卷调查。调查发放问卷936份,回收问卷936份,有效问卷936份(为了提高本次问卷的有效率,学生们是在教师指导下一题题进行作答,因而有效率为100%)。具体如下:

(三)、对学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等对音乐教育认识态度的调查

在对校级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调查中了解到,被访者们对学校音乐艺术教育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仅限于知道学校的艺术教育主要形式是选修课,辅助形式是课外校园文化活动及社团举办的活动;对于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所取得的成绩被访者都普遍给予了肯定,认为艺术教育的总体势头还是好的,学校开设了各种艺术类课程,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大多认为艺术教育在学校应与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的开展对一所理工类院校有着深远的意义,并从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师资、经费、设施、设备、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在教师对学校音乐教育认识方面的调查,选择了来自不同学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近50位老师,其分布面广,文理科教师比例和年龄层次均衡、协调,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多数老师对音乐素质教育持肯定态度,认可了其必要性。当然也有老师认为,素质教育和目前的教育现状相差甚远,好似一种愿望,甚至是一种口号,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问题,更多地是做从表面上做了工作;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音乐教育还是存在着不足,应加大规模,使音乐教育得以普及;文史类教师比理工科类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关注和了解程度高很多,其中文史类教师及体育课部的教师都认为音乐与其所授课程关系密切,而多数理工科的教师则认为音乐教育与他们的学科没有关系。

通过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武汉地区理工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中所起到的正面地、积极地作用,无论是在领导层、教师,还是在学生中都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多数学校通过多年的教育实施却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学校的整体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学校重学业、重就业等与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存在着,音乐艺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受到了忽略和轻视,其主要表现于:

一、多数学校的音乐教育处于继续发展状态,少数学校是可有可无的态度。少数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没有归口到教学管理部门,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归口到教学单位院系的音乐教研室,也没能像其他专业一样受到正常“待遇”;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为薄弱,艺术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学校艺术课程设置没有规范的规划,教学没有教材,教学内容由老师自定,造成执行教学计划的随意性较大,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教学方法、手段仍多以专业院校音乐教学形式为主,教学科研也较薄弱;课外艺术活动仅限于各类演出、比赛和学生社团,但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艺术教育经费缺乏,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教学设备也非常的欠缺。

二、学生音乐素质现状方面:学生的音乐基础整体较低,虽然对艺术报有极大的热情,但在音乐课上的收获与希望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学校部分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教师们等对音乐教育在发展理工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中的作用认识还存在着不足,虽知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

综上所述,通过对武汉地区理工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调查得知其整体的状况是良好的,虽存在着不足,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没有解决,音乐课程质量的提高等,还需假以时日。我们真诚地祝愿武汉地区理工院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能更上一层楼,学生的课余音乐生活形式更加的丰富又多彩,学生的形象思维、艺术思维能力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使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学校教学中得到完整的贯彻和落实。

【参考文献】

[1]简世德:浅谈音乐教育对理工科学生的特殊意义 江苏高等教育 2001

[2]王秋兰:浅析工科院校中的音乐教育 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3]许晖:广州地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

篇8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63-03

1 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1.1对象

南阳市卧龙区部分幼儿园的幼儿与老师。包括:金钥匙实验幼儿园、政府机关幼儿园、春天幼儿园、希望幼儿园、南阳师院附属幼儿园。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及访谈的调查方法。

1.3问卷及访谈内容

1.3.1问卷内容

(1)您觉得儿童在幼儿园教育中获得什么最重要?

A、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上小学减轻压力

B、性格的良好发展

C、形成正确的日常行为规范意识

D、各方面技能的入门(画画、音乐等)

(2)您认为目前的幼儿园教学适合幼儿成长吗?

A、不是很适合,过于死板、僵化 B、还是比较适合的

C、不知道,说不清楚 D、其他

(3)您觉得幼儿园的课程安排上应该侧重于学习知识,还是应该侧重于其他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

A、前者 B、后者 C、没有骗重

(4)您认为下面哪些属于幼儿创新教育?

A、科学教育,对于教师开展科学培训,在幼儿的日常教学中,了学知识的教育比重较大,搞儿童创造发明。

B、素质教育,改善教学模式,课堂上提倡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能力。

C、实况模拟教育,例如让儿童假扮医生、商人、经理等。

D、兴趣特长教育,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5)您认为幼儿园的创新应该偏重于?

A、智力的开发

B、培育孩子独立思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C、多方面兴趣培养

D、养成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E、其他

(6)您觉得在启发幼儿创新思维时,以下哪些工具或手段值得提倡?(多选题)

A、智力玩具 B、游戏

C、书籍 D、艺术教育(画画、音乐)

(7)您认为教育过程中怎么样才能正确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多选题)

A、鼓励幼儿多问、多尝试 B、引导孩子进行逆向思维

C、鼓励幼儿多动手 D、不求唯一答案

E、其他

(8)您觉得以下选项中的哪三个对儿童创新教育的事实形成的阻碍最大?(多选题)

A、学校的教学配套设施 B、教学者的观念与思维

C、教学模式 D、缺乏具体明确的政策指导

E、幼师的素质能力良莠不齐 F、家庭教育没有做到配合

G、其他

(9)您认为你所在的地区的政府及人民对你幼儿园教育的关注程度如何?

A、十分关注,能针对其他教育特点适时向学校反馈意见并提出建议

B、比较关注,在获悉当地幼儿园教育出现重大问题时能采取相关措施,提供相关帮助

C、丝毫不关注,任由其发展

D、不知道

(10)您热为开设音乐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发展重要吗?

A、重要 B、一般 C、不重要

1.3.2访谈内容

笔者:请问园长,该园的半圆宗旨是什么?

园长:我园的办园总之是:用爱养育、用心教育。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幼儿是稚嫩的,需要幼儿园全体教职工的精心呵护,因此,我园倡导全体教职工都能以爱孩子为工作前提,做好保育工作,让孩子在幼儿园这个温暖的家园健康成长。幼儿教育是充满艺术和智慧的工作,在教育中需要教师灵活、创造性的展开,我园倡导教师全身心放在幼儿教育岗位上,潜心教育业务,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耐心辅导幼儿教育质量,为办人民满意的幼教事业做出我院的贡献。

笔者:请问园长,该园的办园目标是什么?

园长:我园推行优效管理、锻造优质师资,创设优美环境,培育优秀新人。科学有效的管理师幼儿园工作顺利开展的良好保障,我国倡导管理的效益,通过多种手段促进,不断细化制度,强化常规,柔化方式,使各项工作科学、规范、和谐的开展。

笔者:请问园长,您觉得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发展重要吗?

园长: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一个人只有在情感方面发展是健全而丰富的,他的智力、体力和品德才能协调一致的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身体协调能力,也能够很好的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所以,我觉得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很重要,我们都很重视音乐教育的发展。

2 由调查得出的具体情况

2.1教学理念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新的课程的实施,今天的音乐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那种追求“成品”的灌输,使幼师看不到幼儿在进行音乐活动中的感受体验,表现创造。新课程主动通过各种艺术教育,使幼儿内在的情感得以表和发展,进而促使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通过和幼儿园园长的交谈,看得出他们已经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让幼儿体验表现和创造的快乐。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对于教学,我们可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途径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使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2.2教学方法

音乐是幼儿园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懂得教幼儿什么,还要采取合理合适的方法。通过我们的实际访谈和课堂听课。在对几个幼儿园的实际调查中,可以看出,他们基本都是循序渐进地启发和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尽管幼儿天性喜欢音乐,但对这种兴趣爱好仍要注意培养并给予发展。这不仅是为了在幼儿园生活的短短几年中使幼儿对音乐抱积极态度,而且要使这种兴趣得以巩固,保留并成为终生的一种需要,要想更好的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在几所幼儿园里,当老师为幼儿播放进行曲时,他们马上会甩起臂膀,雄赳赳气昂昂的学起起步走来,当我们为他们播放欢乐、激烈的乐曲时,他们马上会手舞足蹈随音乐欢乐的摆动身体。因此,在外面日常的教育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时刻观察并进行保护。

我们需要让幼儿更多的接触音乐,增强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在几所幼儿园里,音乐贯穿渗透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在用餐之前,为幼儿播放优美、抒情的轻音乐,让幼儿在安静、舒适的音乐中等待用餐。另外,他们还经常组织幼儿一起玩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充分调动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3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材中的品德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幼儿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理解其教育内涵式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根本问题。在现实中,有好多孩子都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对自己的父母没有礼貌,稍有不顺心意的就大喊大闹。针对这种情况,几所幼儿园中的金钥匙、春天幼儿园,老师在上课时着重向幼儿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例如,以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展开讨论,使幼儿充分认识到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行为。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启发引导幼儿积极参加音乐艺术活动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中培养幼儿对音乐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幼儿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幼儿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几所幼儿园基本都能够通过教学教给幼儿歌唱、律动活动,音乐欣赏,乐器演奏等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并能通过启发引导幼儿参加音乐艺术活动,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身体、语言、认知、意志、情感及社会性等反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3 由调查引发的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建议

3.1教学思想方面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长期以来许多幼儿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一技艺训练为中心的外显和内隐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这些教师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在制定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教法,还是组织教学,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艺训练的目标上。他们重视幼儿的正确描写,制作和表演能力,却忽视幼儿自身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这就扼杀了幼儿的艺术潜能和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摒弃“以技艺训练位中心”的观念,树立“审美教育”的观念,把“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行为指南。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设计方法选择和教学组织,均应紧紧围绕“审美教育”这一中心,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能真正萌发幼儿感受美,理解美的情趣,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脑),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知识是对经验、事实、规划等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真理性是绝对的,唯一的,静止的,甚至是终极的。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部分教师就深受这种传统知识观的影响,在教学中采取灌输式教学,强调对知识是我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造成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不敢做。幼儿怎么能发明,又怎么能创新呢,因此,幼儿音乐教育必须摒弃“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观念。

3.2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植于儿童自己“自然地生长土地上”,符合儿童自然发展法则。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仍然有远离幼儿生活实际的倾向,教学内容小学化,甚至成人化。幼儿音乐教育要创新。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如果教师生硬地要求幼儿唱一些晦涩难懂得歌曲,幼儿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内容,也就无法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不可能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其次,教学内容应具有时代的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第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第四,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适应时代的需求,突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同时要扩展和更新现有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内容。扩展和更新后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内容“欣赏”、“表现”和“创造”三个方面的内容。幼儿音乐欣赏方面,要求用美的作品感染幼儿,唤起他们对美的注意、向往和追求,萌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表现方面,能让幼儿在主动参与与音乐活动过程中能整理生活印象,感受音乐的传情作用,初步表现美:创造方面,要求给幼儿自由支配的时间,选择好的内容让幼儿自由创造,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让幼儿自制简易的乐器、自唱、自奏、自跳等。

3.3教学方法方面

3.3.1细心呵护幼儿艺术的天性

我们知道,幼儿唱歌、跳舞不受功利目的的支配,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愿望或情感。幼儿唱歌跑调,跳舞时动作不协调,这些虽然与教师将教学的要求不一致。然而,这一切都是幼儿的自我表达,给人一种清新、真实、活泼和自由的感受。因此,在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善意对待幼儿的“异想天开”,要善待童真,细心呵护幼儿的艺术天性。

3.3.2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

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是有缺陷的,其缺陷在于一味使用灌输的教学,致使幼儿机械模仿被动的学习,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造成创造的幼苗被扼杀在萌发状态。幼儿音乐教育创新,应当打破传统音乐教育,以灌输为主的音乐教法,允许幼儿自由创造,这是因为幼儿创造力是一种主体潜能,自由创造是一种发掘潜能的过程,允许自由创造能给予幼儿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

3.4.3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

根据调查发现,在儿童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对的情绪。孩子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学校,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出现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班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同伴的喜好和意见。

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很好的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音乐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应该重视过程模式,将教学视为一种动态的流程,强调儿童主体性,重视儿童在音乐中的情感体验,提倡探索和创造,在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的前提下去促进儿童良好的情感的发展。

3.3.4教师素养方面

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热爱事业,热爱孩子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教师必然具备良好的师德,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整体观,用真挚的情感区爱每个幼儿,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更应该去关注那些天赋条件较差的幼儿,使他们能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得比原来灵巧聪慧。

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关键,这里指的不单是教师唱、跳、弹、奏的技能技巧,一般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学中的教师均能胜任,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更强调的是教师有悦耳的嗓音,亲切地教态,感情真挚的唱歌和表演动作,因为幼儿注意的并不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而是教师对他的态度与情感。所以,在音乐教育中真正能做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技能,幼儿园《规程》中有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新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求教师不再单纯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而是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创设相适应的环境条件,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并做到“面向全体”“因人施教”,换句话说,就是要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育转达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这是幼儿音乐教育中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要加强理论上的学习,还应该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教育过程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如何使教育目标到位,不光能说还要能做,真正做到从知识技能训练,转向培养幼儿素质、能力和个性;从只研究教材,教法转向研究幼儿的教学;从只注意少数幼儿转向研究全体幼儿;从只注重备课设计教育活动中转向研究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不但要掌握音乐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还必须提高教育艺术,能按照音乐艺术教育的特点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才能使音乐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4 结语

幼儿教育是充满艺术和智慧的工作,而音乐教育以它独特的方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使得幼儿内在的情感得于表现和发展,进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作用。这当然需要教育者、家长、教育决策者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需要不断改进、创新,以适应日益发展社会对幼儿音乐教育提出的内在要求,能够通过幼儿音乐教育,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0.

篇9

以上所述的各项研究成果反映出当今学术界对汉族地区道教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然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教不独为汉族所有,除汉族外,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的22个民族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道教信仰(注:据覃光广等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82年版)提供的资料反映出,在满、朝鲜、蒙古、达斡尔、土、羌、彝、白、布依、侗、水、壮、瑶、仫老、纳西、毛南、京、黎、土家、苗等22个民族中,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道教信仰),其中道教对云南的彝、白、瑶、纳西等民族的和音乐文化的影响尤为广泛。

篇10

一、双重学术背景和学术渊源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民族学、民族音乐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领域关系。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是伴随世纪初中人类学所属民族学、民俗学的兴起而于稍后的30-40年代间开始萌芽,并且在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界的关注下,在50-70年代之间开始创建民族音乐研究,因此,笔者将20世纪70年代称为音乐“创建期”,最终总结并归纳出音乐学术成果。具体内容表现在:

(一)音乐学术的萌芽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新文化的推动下,中国兴起了人类学和民族理论研究等,在的组织下,对全国各地民族学展开了考察和研究,标志着民族学的正式确立,兴起了对民族音乐以及民族乐器的研究等,这一时期也标志着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开始萌芽。之后等人展开了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形式研究,了解该民族的传统音乐生活、音乐类型描述以及乐器专项研究等内容。在研究人类学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突出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学科的特色,并且在音乐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笔者将当今民族音乐学和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最终归结为艺术学领域,将其视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起。

(二)基于民族音乐理论发展少数民族音乐

20世纪50年代,和平世界到来,相关民族政策落实,形成了民族音乐文化环境,并以民族音乐形态描述和音乐类型调查为重心逐步展开研究。基于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一方面,从认识上改变了过去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轻视和偏见,初步树立了各民族音乐文化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发掘更多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发展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另一方面,通过音乐来体现少数民族生活,根据音乐类型和音乐形态上的不同特色,显示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形态中包含的音乐再创造价值和理论再研究的及时,同时揭示了广西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研究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形态和理论对于推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有着更大的积极作用。

二、20世纪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创建

20世纪50、60年代,历史上出现了人类学分支学科民族学调查,带动了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调查和研究,首次展开了大规模、大范围的音乐体系研究,拓展对少数民族音乐及其社会历史的调查,了解地方艺术特色,首次获得诸多相关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资料,在这些音乐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记录、筛选、分析和整理,最终总结了16篇关于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概述以及音乐调查报告等相关内容。以壮族民歌为代表,描述和分析了壮族民族音乐“种属志”的性质,从而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根据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理论及方法论,对其考察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创建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在创建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各民族中,主要以山歌、劳动号子、水歌、渔歌、儿歌以及风俗歌等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常见的单声部有独唱、对唱以及二声部的重唱和多声部民歌等,广泛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中。以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使得广西享有“歌海”之称。在创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过程中,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广西地区内共有12个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壮族音乐中基本的形式是民歌,并且还伴有丰富的歌舞音乐、民间乐器以及宗教音乐等。例如在歌舞中,捞虾舞、扁担舞、采茶舞等,富有深层民族意义,体现着民族和社会生活形态。广西少数民族在音乐创建中,从学术研究以及音乐基本形态中,根据人们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以及民间艺术活动等,最终构建了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民间音乐,使得这些音乐在创建和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身鲜明并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格特点。另外,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根据歌谣所反映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引歌、古歌、劳动歌、时政歌、习俗歌、生活歌以及历史传说故事等。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长歌、短歌,乐器伴奏、无乐器伴奏、单声部、二声部以及多声部等。除此之外,壮族的嘹歌、排歌、欢歌、侗族的大歌等,都能代表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为后期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造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基础。

三、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创建的意义

篇1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梦皮影》中音乐的概况

云梦的皮影戏自2011年5月23日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其经过200余年来的发展正式进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宝座。云梦皮影的戏台非常简单,人物造型在全国所有的皮影戏中也属于简约类型,因此,云梦皮影选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是他独特的音乐。

云梦皮影的音乐风格虽然与其他地方的皮影戏比较类似,但是艺人的演奏方式上却别具特色,使得云梦皮影独具匠心。云梦皮影中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腔,都有着楚腔汉韵的遗风,演员、音乐的唱腔、音调都比较高,非常高亢。同时,演员熟练的加入了难度极高的甩腔等特殊技巧,将高腔之间连贯。同时,后台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锣鼓,也极力配合着演员的高亢唱腔,使得艺术效果非常突出,艺术表现力非常震撼。这种艺术形式也被称为“打锣腔”,在云梦皮影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二、板式的应用与效果

云梦皮影中的板式主要是导板、垛子、二六、二八、摇、数等。由这些基本的板式构成了云梦皮影的音乐。具体如下:

(一)导板。导板具体演奏模式为一板配合三眼,速度比较慢,在平淡叙事、或在音乐开始时使用的比较多,板式缓慢,悠长。提示观众要进入表演。

(二)垛子。相对于导板来说,垛子是一板配合一眼,速度很快,且节奏感强。配合演员高亢的唱腔,容易使观众欢快、兴奋,也使演员进入状态。

(三)二六和二八。无论是二六,还是二八,都是没有眼的,即仅有板。根据节奏的不同,分为二六和二八两种。主要应用于表达愤怒、生气、着急的情景,观众也随着板式的急促,新区也随着剧情人物的心情而提升。

(四)摇和数。主要是在每个唱段的开始与结束时使用的拖腔,节奏非常缓慢、悠长,演奏速度也很慢。起到唱段之间的平缓过渡作用。

三、唱腔与唱词的应用与效果

唱腔与唱词是互相结合的,但是在云梦皮影戏中有时会出现无词唱腔,即用一些象声词代替唱词。因此,本文分别对唱腔和唱词进行介绍,具体如下:

(一)唱腔。根据皮影戏的角色、性别、年龄等将云梦皮影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角色。其唱腔与京剧类似,但又含有云梦的特色。例如在“小生”的唱腔中加入云梦特有的“打麦号子”式的唱腔;在“花旦”的唱腔中加入“摇儿歌”式、“哭丧”式的唱腔。这种特有的唱腔模式称为“打锣腔”,即只要演员一开口唱词,锣鼓就随之而来。

除此以外,云梦皮影中的唱腔最大特点是具有西乡的高腔,无论是哪个角色的唱腔,都非常刚劲有力,真假两腔轮流替换,非常豪迈。结合着皮影人的演出,后台乐器的演奏,艺人们高腔演出,整个场面跌宕起伏,观众心潮澎湃。

(二)唱词。云梦皮影中的唱词一般都是诗词体,即句句押韵、字数工整。主要的演唱数目主要是各朝代的历史演义剧本,例如封神榜、武松打虎、西游记猪八戒背媳妇、三借芭蕉扇、说唐传、说岳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等家喻户晓的曲目。

四、乐器的应用与效果

在过去云梦皮影戏在演奏过程中只有锣鼓,如今在多元化的文化影响下,乐器的种类逐渐丰富。目前,应用最多的乐器主要有三类,分别是锣鼓、板和弦乐器。其具体的应用与效果如下:

(一)锣鼓。锣鼓是云梦皮影戏中最基础的演奏乐器之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锣鼓是云梦皮影的血液、经脉、骨骼。缺了锣鼓的演奏,云梦皮影戏的可谓缺少了身躯。在云梦皮影中对锣鼓点的要求特别严格。不过在文官戏时,锣鼓应用较少,但是在反映皮影人心理忐忑不安的心情时,也会使用断断续续的鼓点进行演奏。

(二)板。板是仅次于锣鼓最重要的乐器,主要是有两片木板组成,木板一般由檀木制成,木板尺寸不一,但厚度约1cm左右。两木板间用绳子连接。在演奏过程中,是配合着锣鼓一起演奏,也可以单独演奏,节奏感非常强烈。

(三)弦乐器。弦乐器是后来多元文化影响下加入的,主要是民族弦乐器,并不统一要求,每出戏都可能配置不同的弦乐,一般来说有二胡、四胡、扬琴等。弦乐声音动听优美,与高亢的西乡唱腔形成鲜明的对比,演出效果较好。

(四)其他。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乐器外,还有铙、镟子和唢呐等辅助乐器。

铙:是一种金属的打击乐器,演员双手通过擦击,发出哐哐声。一般来说是在武大音乐中、开场的通锣过程中进行配乐,很少单独使用,主要用于烘托紧张气氛。

镟子:是一种金属的打击乐器,演员用木板轻轻敲击,发出当当声,声音比较清脆。一般来说在一些较俏皮的场景、如花旦走路、骑马时应用。

唢呐:在一些过场的音乐中应用较多,比如在皮影戏中有红白喜事等场景中,应用较多。但一般都为单独演奏,演员很少在唢呐演奏时开唱。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梦皮影中的音乐极具云梦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除了艺人精湛的表演外,音乐在其中的应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云梦皮影中音乐的三个方面(板式、唱腔、乐器)分别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其音乐的应用方式及效果。

参考文献

[1] 欧阳秀英.云梦皮影乐声灯影里的落寞[J].旅游,2005(11).

[2] 于滢.关氏皮影音乐调查报告[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