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11:14: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在物流中心实习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北京物资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在国内率先成立物流学院,并首先设立了包括物流管理、采购管理等在内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专业,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物流博物馆。2013年,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获批成为国内物流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国内创建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物流领域教学示范中心,为了解其在专业领域的独到经验,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心副主任王成林。
中心建设成果丰硕
中心实验教学建筑面积共3 150平方米,拥有包括物流博物馆、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流通安全实验室、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营销实训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等在内的多个本科教学实验室,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余个,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物流类实验教学基地。
难能可贵的是,中心多数的实验装备是自主研发并进行推广的,已经取得了近十项国家专利。其中物流中心规划、运作设计的系统模拟平台是北京物资学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开发的实验装备系统。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具备多样式的组合模式,便于独立教学环节的开展,并可以形成多种组合模式,使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模块单元形成各种类型的物流中心规划运作模式;同时系统的可扩展性强,具有良好的接口,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可与其他设备进行集成联动;系统软件在满足接口协议的条件下,可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系统留有充足的扩展空间,由于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都可以独立工作,或任意多个模块组合工作。系统设计考虑专业发展和未来新办专业的要求,留有接口,需要扩展新的功能,只需添加模块即可。该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部分物流运作系统
目前中心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包括国家级物流管理特色专业,教育部唯一的一个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试验区,物流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物流学概论、配送中心规划与运营、供应链管理等北京市精品课程;荣获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一等奖2次;获得了“多方联动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产学研互动的立体化物流实验教学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等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已经有超过100所院校来中心参观交流访问,对促进我国物流教育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有来自包括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英国、丹麦等国家的交流团体,对中心的实践教学予以了肯定。
图2
教学体系务实优化
中心经过十余年创新发展,依托经济全球化引发物流国际化、科技发展要求物流信息化、企业成本控制重视物流精益化的大背景,逐步形成了实验教学中心“适应新形势、形成大平台、构建大团队、实现大转变”的建设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以三维驱动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三元并行的教学师资为保障,以一个多方联动的资源池为基础,以实验室联盟和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为拓展构建物流实验课程体系,引领我国物流实验教学的发展,实现高度契合产业要求的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图3所示)。
图3 实验室教学体系示意图
中心在丰富实验教学内涵方面不断探索,在强调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的基础上,提出“来源于企业,再现企业,而又高于企业”的实验教学设计原则;建立了以“知识+技能+经历+经验+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六位一体递进式能力培养方式,依托实景式教学环境,开展开放性的“与企业对接的情境式”教学活动,开展“实操+探讨+提炼+拓展”为基础的四段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建立“学校+社会”的大实验教学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依赖学校单一主体的实验室建设模式,极大地扩展了传统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外延。
三元并行提升师资
中心提出以三元并行的教学师资为保障构建大教学团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心意识到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要以教师为主导。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单纯依赖学校教师完成实验教学受到了教师数量、精力等方面的限制。为扩展师资量,中心形成了包括校内教师、校外导师以及海外导师等在内的三元并行的教学团队构建策略,极大地扩展了师资力量的构建渠道,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良好保障。
1 高职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的现状
(1)物流实训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指导教师人员偏少,构成单一,无法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同时,作为实验室指导老师,实际经验匮乏,甚至很多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根本自己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实训教学培训。高职院校在薪酬待遇方面,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实验教学岗位。加之学校对实验实训的不重视,使得实训指导老师在工作中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
(2)物流实训中心设施设备比较落后。物流实训最主要是物流设备,但是受投资和场地的限制,一般高职院校在物流中心实训设备方面严重投入不足。一般就是建立一些比较简单的仓库,再配备一些电脑,加之物流专业是新兴的专业,高职高专的领导不重视,导致物流实训设施设备更不上教学的要求。
(3)对学生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不科学。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方面 ,相关的高职院校没有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和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同时对实践教学体系没有有效的监控手段,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考核标准。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比较盲目,加之实习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实习结束后普遍只有实习鉴定,而没有具体的实习单位意见跟踪调查,考核标准不清晰。诸如此类的管理问题,致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难以提高。
2 高职物流实训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物流实训中心的目的不明确。物流实训中心不单为教学服务,还可为学生的创新、教师的科研提供平台。不但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还能承担物流管理专业群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也可以对外培训,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当前很多高校建立实训中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评估及相关的领导面子问题,完全脱离了建立实训中心的初衷,使得实训中心建立起来后只是一个摆设,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起到搭建学生动手能力的平台。
(2)缺乏有效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与课程之间没有一定的相互关联性,既造成了课时的浪费,学生又对相似的实训课也缺乏兴趣。校内实训基地纯属模拟,没有真正的项目。同时实训室结构模式单一,基本上按照课程设置实训室,实训内容、形式单一,简单验证性实训比例偏多,而综合、设计性实训较少,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
3 问题分析与对策
(1)物流实训中心建设要明确目的。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一个功能完整,设备先进、管理一流,代表现代物流发展趋势,面向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验软硬件系统运作环境,同时兼有教学、科研、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训中心,成为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成专业建设创新的突破口,本着高起点、高标准、规范性、示范性原则,建设成为示范性的实训、考核基地。实训中心不仅仅是能满足实训教学,还能供师生进行科学研究。
(2)物流实训中心建设要突出重点。物流实训中心是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锻炼的重要场所,所以在教学理念上必需具有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某些方面甚至应摆在更重要的地位。物流实训中心的技术起点要定高点,立足于物流技术与实验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下转第77页)(上接第66页)动态,注重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数码监控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种新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其教学满足率、实验开出率高。实训过程易懂、方便,实训过程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扮演角色很多,每个学生扮演一个岗位,每个学生在所有的岗位上实训,相当于到不同的物流企业实习,实战性非常强,相当于在进行进物流企业前的岗前培训,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求职能力。
(3)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高职高专实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进入企业有一个比较好的技能操作平台。因此校内实训项目与校外职业岗位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这方面,学校必须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强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实训中心的建设方向、学生知识技术能力的考核方面、知识能力定位方面、实训教学设备的配置方面、实训教学内容方面,学校要和企业建立合作,实现校企联袂,共同把握实训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例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与深圳恒路、东莞时捷、顺丰速运等物流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联盟,以岗位驱动模式来开展物流专业教学,使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就能上岗。
(4)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物流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在于指导教师,实训教学改革的关键还是在于指导教师,实训中心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关键是实训指导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实训手段的更新、现代技术的运用等。指导教师的方式和方法、教学理念、实践动手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较强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物流实训中心每年应尽可能地派出专业老师进入合作的物流企业锻炼,这样使老师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也能促成青年教师的成长。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指导教师非常缺乏,学院要出台激励措施加速促成青年教师成长,让实训指导教师成为既上得了讲台,又下得了企业的“双师型”教师。每年都会有老师带队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物流比赛,教师队伍间也应该组织一些比赛,这样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理论知识也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更有说服力。有了企业锻炼的经历,老师讲起课来才更生动、更实用,学生也更愿意听,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一、技能大赛背景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极大地发展了物流产业群,这对各层次的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各大知名企业等联合推动职业技能大赛,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职业技能与心理素质,实现“以赛促人才”的目标。基于此,笔者对现有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着重分析技能大赛对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作用。
(一)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成果导向培养方案
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行动,自此各大院校皆以“新工科”理念为主题,进一步调整其人才培养方案,以求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提前进行布局,培养出具有现代化“双创”意识、跨界整合能力的人才。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对象的职业技能水平发展与实践能力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成果导向教育。目前,物流产业群要求院校在设计培养方案时,考虑现实人才需求。因此,职业院校以培养毕业后5年内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的人才为目标,合理安排校内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分布,使学生习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成为技术人才后备力量。
(二)分工层次分明,培养衔接准确
我国的职业教育由各种技能培训、中专、大专等组成,相比于普通教育,职教更侧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与专业素质提升。在职业教育中,知识技能与实践操作层次明确,相应的学生培养模式均有其对应岗位,培养方案衔接准确。对于中专学生,院校主要采取快速培养模式,以实战教学为导向,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训练学生实操技能,实时对接岗位。对于高职学生,院校采取“学历+技能”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构建坚实的理论体系,配以逐步增强的技能训练,以及各类技能证书考试,为学生自主选择升学或就业奠定基础,做到学历、技能两不误。在常旅商中,物流管理专业包括五年制高职以及“3+4”模式两种。结合常州地区物流发展现状与学生特点,对于高职学生,学校采取前期大类培养构建完整的物流知识体系、后期根据升学、就业给学生提供供应链管理及仓储配送方向的指导方案。此外,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供应链管理协会的ITC认证,实现证书的国际化互认,同时借助“常青藤”有限公司,开展财经商贸综合课程,实现顶岗实习,提高其技能水平,帮助学生跨越门槛、顺利就业。总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在紧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人意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配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充足的人才储备。
二、技能大赛背景下的课程改革实践
一直以来,教育部强调要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各大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根据大赛,不断调整专业内涵,优化课程组合,实现技能大赛与日常课程教学相融合,形成卓越的实践成果。根据物流技能大赛,笔者结合实例,探索其对课程改革的引导作用。
(一)“岗证课赛”相融合,优化课程设计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技能大赛是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平台,能有效提升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加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在学生、学校与企业之间筑起沟通了解的高效途径,为企业储备技术骨干人才提供新渠道。常旅商选择通过“岗证课赛”相融合的形式,将比赛的项目以碎片化形式呈现在课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途径,优化课程设计,调整专业内容,将赛课结合,突出教学重难点。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校组织物流师等技能证书考试,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此外,为锻炼其实践技能,学校提供物流配送中心实训平台,进一步将学生与企业联系,培养优质的技术人才。
(二)以赛促学,加强理实一体化
通过多层次各类型的技能大赛,职业院校认识到自身课程体系与企业人才需求并不匹配。大多数院校通过多参与、多沟通、多体系等途径,强化专业内涵,将理论与实践糅合,从而适应市场需求。为完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常旅商进行了中高职、“3+4”、自考本科等分段培养,结合学生特色以及企业需求,设计了公共课、专业课等模块,从方向和层次两个维度将课程内容根据学习阶段进行组合,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贯通性。在专业课程内容方面,常旅商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争取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强化锻炼其技能,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结合技能大赛经验,学校大力推行“PDCA”循环教学模式,做到理实一体化,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融汇贯通。在日常教学中,以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运用知识、实际操作、发现问题、优化解决的能力,最终达使其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技能素养螺旋上升。总体上,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以技能大赛为引导、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三、技能大赛背景下的产学合作
技能大赛不仅展示了职业院校的发展育人状态,也将企业的技术动态与未来人才需求加以呈现,极大地缩短了校企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多样化产学合作。普遍来看,大多数院校都能贯彻落实技能大赛的理念,将大赛作为展示平台,日常加强培养学生技能素养,发扬职业教育优势,赛中展示教学成果与学生能力,甚至通过比赛直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构建紧密战略合作关系。常旅商紧跟大赛精神,通过“常青藤”和物流中心两大校内实训平台以及其他相关企业等途径,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合作,促使学生成为企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借助实训平台和企业的丰富经验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成,使企业对毕业生青睐有加,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技能大赛将“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强化,推动校企进行产学合作,有机融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企业需求,提高职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双创”型人才。
四、总结
近几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各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更切实的要求,职教学生对自身发展也愈加关注。在此趋势下,职业技能大赛广泛开展,一方面其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展示自身接触企业的平台,另一方面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改善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改革,推动了校企紧密合作。在此基础上,各大职业院校通过技能大赛深化职教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改革以及产学合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努力培养技术骨干,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同时,通过技能大赛,企业加深与学校的联系,以技术、设备等助推职业教育,并为职业院校提供培养对象的素质要求与技能标准,挖掘技术骨干预备役,实现校企双赢。此外,职业技能大赛反映了职业院校的发展与职教学生的“双创”能力,侧面为各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资源,并通过企业助力大赛,有机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了大赛、学校、行业之间的作用协调与创新驱动,最终推动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瑶.浅析物流技能大赛对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J].教育界,2017(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