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1 08:40: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力资源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对生产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高职院校来说,更是维系学校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把学校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学校中来,让他们安心在学校工作,通过激励手段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服务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代的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戴尔·卡耐基就曾说,“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学校要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而高职院校发展历史还不长,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还不强。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真正实行职业教育的历史还不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相对较弱,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层面上,人事部门的角色也还停留在监督、控制和操作性管理上。而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的视角、类型、重点、层次、焦点、广度、深度、形态、方式与性质上都存在差异。
2.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1)引进人才的盲目性。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时,单从教学水平评估要求中的高学历与高职称人才数量上着眼,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缺乏对要引进的人才类型、专业、素质等方面的总体规划,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2)人才引进渠道的单一性。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缺乏主动性,缺乏主动出击到高等院校、企业中去广觅贤才的举措,做稳坐钓鱼台的姜太公,而不是做三顾茅庐的刘玄德,有时看起来在网上热闹非凡,送简历者也是纷至沓来,但实际上真正是学校急需的人才应者廖廖。而事实恰恰是,你需要的人才也是许多单位所期盼的人才,需要有真正吸引人才的措施与机制。(3)人才引进后使用的不合理性。有的高校在引进人才以后,对他们的使用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不能正确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以发挥他们的专长。或者把他们当成了全才,哪里缺人手就往哪里放,与打杂的勤杂人员没什么区别;或者仅是为了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中高职称或高学历人才数量而引进,引进后束之高阁,更缺乏有效的激励甚至一些在引进时许诺的条件在实际中也是迟迟不能落实到位,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这样人才也会因为用错地方而变成了蠢才。
3.岗位设置不合理。这在行政人员的安排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高职院校虽然实现了由中专向高职的职能转变,但有较多学校属于行业办学,与行政主管部门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色彩依然很浓,学校的岗位设置与人事安排,特别是一些领导职位的安排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因人设岗而不是因事设岗的情况,这样一是造成外行管内行、重政治而轻学术的现象,严重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造成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能做事的不想做,该做事的不会做,而不是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这与现代人力资源
管理理念是不相融的。
4.人员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的人员结构基本上是以原来的中专师资队伍为班底,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相对匮乏,有的学校甚至连22∶1也达不到,同时在学历、职称、年龄、知识、技能等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其中“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更是当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另一方面,行政队伍过于庞大,教学队伍相对薄弱,造成局部人才的相对匮乏与相对过剩相并存的局面。
5.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目前,国内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以及一些外资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而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绩效管理与考核体系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1)没有重视岗位分析。每一个岗位特别是教师岗位都必须进行岗位分析,对学历、职称与教学经验等任职资格,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等,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知名度等原因而造成无法引进甚至聘请到有一定名望与在学术上卓有建树的教师,来担任一些紧缺的课程甚至是核心专业的课程的主讲,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找个人来应急凑数。有的在系、部主任等岗位上也有一定的资质要求,如需要副教授以上职称等,但问题就是学校本身没有该方面的副教授,副教授以上之说更是无从谈起,也就找个讲师之类的人员顶顶了,这无形中降低了学术层次。(2)绩效考评可操作性差。目前高职院校的绩效考评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没有绩效考评,还是在原来的老套套里转;另一个则是绩效考评整个程序与运行设计得过于复杂,可操作性差。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所有人员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制订自己的绩效计划,部门领导甚至院领导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绩效计划的制订、修改、绩效考评结果的核查等日常事务中,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思考学院发展的战略性问题。(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而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薪酬激励制度、聘用制度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还停留在较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上,缺乏对员工需求的研究与满足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甚至在聘用制员工与在职在编的员工的薪酬上也存在双重标准,极大地挫伤了占相当比重的聘用制员工的积极性。(4)考评中存在以下心理弊端:晕轮效应:对员工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高或较低,会导致对此人所有的其他要素也评价较高或较低。心理定势:考评人先入为主,事先就认定某人有某种好的或坏的行为特征。类己效应:被评者有某些特征与己相似而对其有好感。近因效应:如果绩效评估的期间过长,加上考核部门没有做经常的观察与记录,就可能根据员工最近的表现来做评估。趋中效应:如果考核人员不愿意得罪员工,或是下属过多,因而不是很了解每个员工的表现,就可能采取趋中平等,不管实际表现的差异,让每个人得到的结果都极为相近。(5)缺乏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各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仅仅着眼于学校事业的发展,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人才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的地位。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教师是不可或缺的主体,但目前高职院校中强调学校发展的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少,两者缺乏有机的结合。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传统人事管理是建立在把人假设为“经济人"的基础上,更多的是看到人的自然属性。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完整、丰富的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不是只抓人性中的一个片段,而是对完整、丰富的人性予以全面尊重。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人事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按照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思路全方位建设人力资源,转变价值观念,变工具价值观为主体价值观,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努力创造一种宽松的有利于人才自我发展的人文环境,让员工既能够感受温暖,又能看准方向、看到前途,这样有利于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2.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合理使用人才。科学设岗,有针对性的引进人才。学校要根据远期、近期发展目标和专业建设目标,制定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制定人才引进计划。要让引进的人才明白来校以后的具体岗位目标与任务,在完成岗位目标与任务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与追求,达到事业留人的目的。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措施或条例,有切合实际的可吸引人的待遇,多渠道、多途径引进人才,并且在人才引进以后,安排在合适的岗位,真正能让他们体现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古人云:闻道有先后,学业有专攻。硕士、博士、教授、专家都有自己的学术专长,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灵的万金油、万能胶,把最适合的人用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才真正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用人理念。
3.优化员工结构。按照社会学的“百分之二十原理”,高校中的关键岗位的关键性人员一般只占教职工总数的20%,对于这部分教职工要尽可能保持稳定,其余的80%员工则可流动,要有进有出。首先是内部“流”,适才适用。其次是内外“流”,调整结构。另外要认识到,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人员有层次结构性,某些层次比例提高了,不流动就结构失调,低能任高职可能造成损失,高能任低职心态不平衡,往往干不好;“老大多,船要翻”,某些岗位不能“强强联手”,除非二人的相容性特别好,不然不是“碰撞”,就是浪费人才。
4.完善绩效考核体系。(1)岗位分析是合理定岗定员的基础性工作,要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条件、上下级的关系、对内对外的联系、任职资格等,建立岗位责任书。(2)合理的考评方法。绩效考评的方法直接影响考评标准和考评结果的正确与否。考评方法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评价结果必须相当可靠,即对同一员工多次测评结果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效度是指考评能达到所期望目标的程度,即考评方法与考评方法与考评目标之间要有较高的关联度。对于学校的每一类人员要有切实可行的考评方法,做到准确完善。(3)建立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适当引入激励机制,可对教职工产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约束力。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人的潜力在缺乏激励时,只能发挥20%~30%,而在良好的环境下,可发挥到80%~90%。因此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一步加大搞活学校内部分配的力度,扩大学校分配自,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高校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多种分配形式和办法。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探索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办法。要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直接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在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提高他们的待遇。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鼓励破格。让真正有才华的教师工作上舒心,生活上安心,事业上有成就感。形成教师队伍结构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一批造诣精深的学术梯队。学校只有使教职工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良好的事业发展,才能最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做到感情留人,教师作为高知群体,其事业心与成就感都较强烈,对精神的满足和受尊重的要求比其它社会群体高。管理者要善于抓住这个特点,及时充分地满足教师的情感需要。(4)必须把学校的发展同与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队伍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事业上有奔头,学术上做泰斗,学问上做专家,探索教学规律与创新教育理念,成家成匠。学校要为教师群体和个人的事业发展提供最广阔的工作平台,从精神到物质上都始终提供强大的支撑。只有这样,学校的发展和师生员工的发展其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才会高度一致,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师生员工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着学校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首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要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投资风险,公司必须要从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入手,以减少因人才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其次,人才在企业中能否创造出成绩,主要由其所在的岗位决定,做好岗位设计关系到是否有利于人才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岗位的任务要富有一定压力和挑战性。压力往往产生动力,如果一个岗位的工作不需要太用力就可以轻松完成,那么这个岗位上的人员就难以产生创造力,工作也不会出多大的成绩。另一方面,适时做好岗位交流。公司内部必须适时进行岗位交流和调整,既要“用”当其时,也要“调”当其时。
最后,要努力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投资规划,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的人才引进、配置、培养计划。既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立适用的高、中层次互补的人才队伍,又要防止盲目引进,造成人才囤积与浪费。规划要正确处理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既要注意解决当前急需使用的人才,又要通盘考虑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建立人才梯次结构。规划要注意立足于企业现有人才的开发上,通过“传帮带”和继续教育工程,开发人才的潜力,保护人才的上进心,使公司自身的人才优势真正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于公司来说,要想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在职人员的努力程度。激励是一个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是如何灵活、有效地运用激励资源满足员工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也需要不同的激励方法和手段,企业应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近期激励与中远期激励相结合、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的员工激励体系。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物质待遇激励
当代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在员工激励中,“不要忽视钱的因素”。为了以物质待遇激励人,企业要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理顺各种收入分配关系,使物质待遇对员工产生应有的激励作用。
2、事业发展激励-
事业发展激励是员工激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青年员工比较集中的企业,其意义更加不同寻常。首先,在人员尤其是主管人员的选择上,要处理好内部提拔与对外招聘的关系,要从以对外招聘为主,转变为对外招聘与内部选拔并重,最后过渡到以内部培养、选拔为主。
3、挑战性的工作激励
工作的挑战性己经成为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的最重要的因素。考虑到这一重要作用,应该下大力气设计好工作任务和结构,使优秀的员工有成就感,感到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能运用他们运筹帷慢的能力。只要能创造挑战性的和促使员工自我发展的机会,就会使员工对企业有很高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因此,公司要研究岗位设置标准,建立比较规范、科学的岗位说明书,尽量使岗位工作本身对员工有吸引力、有挑战性。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人才市场的作用,健全岗位轮换制度,使得员工更加充分、更加自主地选择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三、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越强,人才流动率越低,因为在这种文化中,企业成员对于企业的立场、价值观有着高度一致的看法,目标的一致性导致了内聚力、忠诚度的提高。所以公司应该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让这种文化成为企业各成员间一种紧密联系的纽带,建立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而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企业文化也不仅仅是几句话而已,而是一种大家共同具有的意识,并在这种意识指导下,规范每一个员工在企业的行为。
能够留人的良好的企业文化应该着重于“理解”与“尊重”这两个方面。如果在公司内部的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同事之间能够营造这种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气氛,企业的工作环境才可以说具有了留人的吸引力。在企业中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效率是有差别的,但是每个人期望获得尊重和认可的需求是等同的。因此,尊重每一个人,信任每一个人,才能使他们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获得,才能使每一个人把公司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才能激发起每一个人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有这种认同感的获得,才能使人对这个集体产生一种念念不舍的感情,才能真正做到“环境留人”。这样的企业文化是乐观的,宽松的,富有包容性的,能积极引导员工奋发向上;也是企业文化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孔令锋.论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J]当代经济科学,2002,(02).
要了解人力资源的管理内容,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一种定义是“在社会或企业里,能推动社会或企业进步的所有体力和脑力劳动者”,根据这个定义,再结合中国的现状,企业的人力资源就分两种情况了:一是企业所有的员工,另一个是企业里真正为公司做出贡献的人。第一种情况下,企业所有的员工,都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要覆盖到整个企业。第二种情况下,有人是走关系进入企业的,在日常工作中并不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些人不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范围之内。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是仅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管理范围主要是:人与事的匹配;人的需求与工作报酬的匹配;人与人的合作与协调;工作与工作的协调。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可以归纳为“5P”:Perceive(识人),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寻找满足企业要求的优秀人才;Pick(选人),人力资源的起点,寻找和开辟人力资源渠道,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企业,为企业甄选出合适的人员并配置到对应的岗位上;Profession(育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力手段,不断培训员工、开发员工潜质,使员工掌握在本企业现在及将来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技能;Placement(用人),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使员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人尽其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评与素质评估等工作对员工实施合理、公平的动态管理过程,如晋升、调动、奖惩、离职、解雇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头戏;Preservation(留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留住人才,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员工积极性,使现有员工满意并且安心在本企业工作。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分析是重头戏。工作分析,是通过对某种岗位工作活动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确定组织内部某一岗位的性质、内容、责任、工作方法以及该职务的任职者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
工作分析分为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工作描述,也即工作说明,是以书面描述的方式来说明工作中需要从事的活动以及工作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工作条件等信息的文件。工作规范是用来说明承担某项工作的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特定技能、工作知识、能力及其他个人特征等的最低要求的文件。由此可见,工作分析主要说明岗位的两方面,一是对工作本身作出规定;二是明确对工作承担者的行为和资格进行要求。
工作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岗位分析、环境分析、人员素质分析。岗位分析主要分析岗位名称、工作任务、权利责任、工作关系和工作量。环境分析不外乎分析企业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当然,企业的安全环境也在考虑之中。人员素质分析要求分析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经历、体质和个性等。
工作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典型事例分析法、观察法等。访谈法中尤其需注意的是要消除被访谈者的戒心,毕竟访谈不是面试。关于问卷法,其中最难把握的就是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设计得不全面,就会导致调查得出的信息不具说服性;问卷的界面设计得不友好,被调查者就不情愿填写,则调查效果收效甚微;如果问卷中没有反馈机制,则不利于后续问题的调查研究,等等都在影响问卷法的最终结果。典型事例分析法则要区分其与典型个例相关分析法。观察法必须要获得观察许可,要不就有偷窥的嫌疑了。其他方法比如实践法中,工作人员亲身参与能掌握一手资料,对于最终分析结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之下的首要任务,人力,既是资源,更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财富,资产没了,可以再有,但人走了,对企业却是致命的伤。人力资源规划有两个方面: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四:
1. 管理人员判断法,这是基于经验和现状的判断和预测,此法是建立在历史会重演的前提下,且只适合于企业在稳定状况下的中短期预测。
2. 德尔菲法,基于收敛原则的德尔菲法可行性高,集聚了许多专家的意见,中短期有效。
3. 回归分析法,需要一定的计量知识,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数理分析来识别影响因素。
4. 转换比率分析法,此法虽然精确、简单的认识相关因素和人员需求之间的关系作用,但进行估计时需要对计划期的业务量、目前人均业务量和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精确的估计,而且只考虑人工需求总量,未说明其中不同类别员工需求的差异。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方法主要有:技能清单法,这是用来反映员工工作能力特征的列表,包括培训背景、以前的经历、持有的证书、已通过的考试、主管的能力评价等,但此法缺少了对于岗位情况的认知;管理人员置换图,只针对了管理人员这类企业里的重要岗位,缺少对一般岗位的认识和分析;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能够准确全面的了解组织外部人员流动状况,但与此同时,却缺少对组织内部人员流动信息的认知和分析。
前面讲述了主要管理方法,那么,企业的人从何来?员工招聘就像在挑合适的种子,选好种然后再精心培养,才能长成茁壮的大树继而成为顶梁柱,否则就会架空企业。人员招聘首先要确定需求,哪些岗位上缺人,缺多少,男女比例如何;接下来就是招募阶段,这期间,制定招聘计划、选择招聘渠道、确定招聘方法、招聘信息、确定招聘人员和地点等;然后是甄选阶段,该阶段主要采用笔试、面试等相关测试来选择企业相关岗位所需人员,其中,笔试是淘汰不合格者,面试是选择合格者;录用和调配阶段,在录用之前有一段试用期;招聘评估和反馈阶段,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招聘结果进行评估,总结优点,发现缺点,以便下次做得更好。
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续就是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员工的培训、进修等。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这个人才紧缺的社会,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严把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与关卡,让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助飞企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宝宏,杜红平《管理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企业的劳动者――人力资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更关心的可能是它的资金和市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常常为其所忽视,然而恰恰是人力资源的瓶颈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要素,这就要求我们为员工创造出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能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尽其所能,人们所强调的“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一是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二是能力水平的差异。我们要做到“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我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并且在用人时坚持能级层次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
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把人力资源战略同企业竞争战略做到一致
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首先必须清楚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然后再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把员工培训作为解决人才需求不足的方法
良好的培训机制离不开科学的培训规划以及合理的控制制度。也就是说,员工培训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既要注重培训的内容,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同时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当前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对企业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新员工必须接受教育培训,而且在职员工也需要不断接受培训,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保证企业及员工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教育培训对于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树立长远的教育培训的战略思想,形成一套科学长远的教育培训计划,对职工的智能、技能开发、培训、考核、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作出硬性规定。这些规定要与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直接挂钩,鼓励员工增长知识和技能。
3给予员工的福利与待遇、为员工提供优
良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表现机会
在管理的过程中,福利,始终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留人机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员工管理来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一个适宜、安全、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也是促使员工积极工作的条件之一。不论薪金还是职位都有封顶的时候,一位总经理如果干的不错,企业没有合适的更高的职务再晋升他的时候,企业应该为他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展示其才能的机会,比如鼓励其下海,为他提供资金、技术及其他扶持,或是实行股份制,用股份的诱惑吸引员工,留住员工。
4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类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完善人才配置机制。按企业分工和适才适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配置。其次,完善付酬机制。其主导原则是“按业绩付酬”。采用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办法,浮动工资与本人业绩、企业效益挂钩。也可采用按比例提成、利润分成及其他更为灵活的付醐办法。如采用技术人股的激励方式,可以刺激员工奋发努力。第三,重视精神激励制度。激发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仅仅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要重视精神激励。应该深入员工的内心世界,通过构建符合人性的精神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当然,我们所说的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传统的给予表扬或荣誉的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型的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被管理者――企业员工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中的一员,由此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5热爱、理解、关心员工
只有做到了让职工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具备了充足的自信之后,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企业才能发展。理解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一种被认知的欲望,人一旦得到理解,就会感到莫大的欣慰,更会不惜付出各种代价。如果企业能真诚关心员工,便可以达到使员工愿为自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效果。但是,关心员工也要有度。如某公司的总经理最近碰上一件心烦的事,因为有员工反映公司的管理过于僵化,对员工关心程度不够,所以他决定在公司推行人性化管理,不料马上出现了众多的员工消极怠工,并且迟到早退的现象渐渐地多了起来,最近这位总经理苦恼地说,相比其他公司,我们公司对员工算是挺不错的了,有了这么宽松的管理环境为何还不好好珍惜呢?再说,我们公司招聘的都是大学本科以上的人员,素质算高的了,而且有很多人员都是从大型企业出来的,最基本的制度不用说,大家都应该会遵守的,为何到了我们公司,人的行为都变了样呢?这位总经理很明显陷入了三个误区:
(1)员工缺勤问题所折射的误区。人性化管理尹宽松管理,从词义上来看“人性化”是一个谓语,也就是说,要在做好管理的前提下,才能谈人性化。在职能上,管理保证人力可满足工作的基本要求,而人性化是一个帮助员工提升个人技能和工作时效的过程。比如,非人性化管理的公司是把人看成是流水线上的一部机器,不重视人员心理,只是要求员工干好公司要求的事情,这种公司的理念通常是三条腿的蛤蟆找不着,两条腿的人有的是,好比卓别林演过的拧螺丝帽的工人,他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天天去拧机器上的螺帽,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可以发挥自己更多长处的地方,但是人性化管理的企业不同,它会考虑到这部机器的保养问题、升级问题,从公司和个人的立场共同考虑,在满足公司大局的前提,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理想,化群体管理为个体管理,让员工在做完自己工作的同时,开发其更大的潜能。
况,主动地、 有针对性地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发掘人力资源潜力,以谋求企业能动增值优势,服务于国有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组织创新;业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 A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现实动因
现代管理科学普遍认为, 要搞好一个企业需要四大资源:人力资源、 经济资源、 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出发,研究表明,传统的竞争优势资源,如经济资源、 物质资源等的获得已不再能以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方式为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的主体是人及其组成的组织,客体也是人及
其组成的群体,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人是企业中最活跃、 最可增值的价值要素,具有异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特质,其细微之处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资源。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客观上要求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要点
2.1组织创新:单一模块与系统创建并举
2.1.1强调人力资源部在组织中的核心地位。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 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益,决定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专职部门,即目前广泛设立的人力资源部为管理核心。根据国有企业内部分工,人力资源部及其人员首要的任务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完成诸如人力资源规划、 人员招聘、 培训开发、 绩效管理、 薪酬管理、 劳动关系管理等专职工作。此外,作为企业核心部门,人力资源部肩负着组织变革与发展、 组织结构设计、 文化建设、 团队建设等人力战略职能,需要系统分析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结构及所处环境,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并接受反馈意见,优化现有人力资源战略计划,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人力决策参考。
2.1.2强调其他部门和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职责并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 业务面广、 决策度高的工作,人力资源部必须主动意识到它不是单一部门所能完成的工作,并力图将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管理者职责的概念传递给企业各级人员。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显见,企业人力资源各项工作不是由人力资源部完成,而是由各级直线经理做出的。这说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密切联系,尤其国有企业,机构复杂、 高层人事安排行政配备,各部门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为此,要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定位为以专职部门为核心,高层经营者、 直线管理者、 员工相配合和沟通的共同职责。 在组织层面,从垂直角度考虑到 “战略层—管理层—操作层” 的分工,从横向角度考虑各部门间人力资源决策流程明晰化。国有企业高层经营者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并用行动来支持人力资源活动;直线经理则应积极参与和配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包括人员招聘、 绩效管理、 组织变革、 组织结构调整等。
2.2机制创新:组织目标与员工价值共生
2.2.1营建人性化诉求关怀机制。企业管理活动应服务于企业总的经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这一点毫无疑问。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企业和员工有着各自的利益和价值目标,但是两者又相互制约。如果企业员工职业满意度不高,士气低落,企业目标很难实现;如果企业目标不明,企业员工则看不到职业前景,将不思进取或放弃企业。尤其国有企业,所有制的特殊性决定员工有着强烈的 “主人翁” 情结,对企业关怀要求也会更高。顺应国有企业员工多元化特点,应建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人性化诉求关怀机制。这一机制至少可经三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企业战略目标分解,让员工明确自己职责任务,由此联结起企业和员工的诉求机制;二是通过企业文化价值观引导,保证企业文化导向与员工价值观一致的人文关怀机制;三是通过岗位分析与人员分析,设计出能体现个体价值的人力资源多元化管理机制。
2.2.2创建多维动态的激励机制。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是调动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的关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我被承认、 肯定、 需要的心理需求,尤其在国有企业,尊重职工,体现职工主人翁地位,员工才会对企业产生真正的感情,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才会形成,也才会实现员工与企业共生。
2.2.3构建过程优化的绩效管理机制。绩效目标是绩效管理机制的起点和归宿,为确保国有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围绕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开展业务。 首先要对国有企业目标具体化、 量化,然后根据企业部门及人员职能、 职责分工进行目标分解,形成各部门与各岗位的具体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各自的工作特点,制定具体的工作规范与绩效考评标准。然后,根据绩效实施情况,从员工、 工作团队、 部门和企业四个层面上展开绩效分析和评价,其中尤其应偏重对企业总体绩效和员工绩效分析评价。这一过程实质是意见反馈过程,通过优化企业绩效管理过程,平衡企业与员工利益,这是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价值共赢的又一有效机制。
2.3业务创新:战略举措与技术事务同重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对于国有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客观上要求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匹配。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定位从传统的维持、 辅助作用上升到战略高度,业务范围突破传统的 “人事” 转向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这种战略业务举措涉及:其一,参与战略规划。 务求从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了解企业未来发展战略、 预期目标及实现方案,分析得出企业下一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员,这些人员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 从而围绕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实现人力资源参与;其二,参与组织再造。务求站在企业整体战略高度,对国有企业优劣进行分析,并经高层领导、 直线经理及人力资源部专职人员重新设计,再造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这对消除国有企业机构臃肿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三,参与运营计划。务求考虑到国有企业员工利益,对员工工作跟踪与评估,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以此作为决定员工去留、 工作岗位调换、 员工培训、 聘任新的专业人才等的依据,员工运营计划有利于改变国有企业人浮于事的现象[4]。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业务举措三管齐下,直接服务于国有企业整体战略水平的提升。
3结语
技术性手段的应用和技术水平的发挥,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能力具有直接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国有企业应在已趋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基础上, 运用多种可行的技术手段,提高业务能力,包括:其一,采用目前应用较成熟的 ERP、 CIMS 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国有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
的共享,降低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业务成本,提高管理质量;其二,采用专业技术手段,使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更趋规范。例如,运用宽带薪酬、 技能薪酬、 绩效薪酬法,灵活设计员工薪酬福利,解决纵向上升机会少、 薪酬增长速度缓慢的问题;运用经营者年薪制、 员工持股计划、 期权期股法,提高员工对企业长期发展和经营效益的关注度;运用平衡计分卡模型,将考核方法精确量化,实现企业员工绩效管理和岗位人员战略绩效管理;运用定量与系统分析法,将人员编制、 财务预算、 技术改造和流程管理结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层次;其三,采用法律手段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制度保障,以此构建平等的劳资关系,赋予员工就业权利、学习成长发展机会,解决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中员工忠诚度不高、 人员流失、 人工成本刚性递增等问题,实现劳动关系与财产关系和谐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立伟.IBM 调研对人力资源六大建议[N].东方早报,2005.
其次,要分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可概括为4个方面:人力资源配置(包括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转换等),培训与开发(包括机能培训、潜能培训、职能生涯管理、组织学习等),工资福利(报酬、激励等),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员工参与、人事行政等)。这些职能相互联接,原来由人事部门一揽子管理,现在由于内外环境变化,如社会专项服务业的发展,这些职能也出现分化,有些职能向社会服务网络转移,有的在组织部门各层次间分工,以达到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最佳管理并降低成本。
其三,突出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和制度化。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突出从战略的高度和制度化方面加强管理,强调发掘、发挥人力资源的能量,增强组织、集团的凝聚力,增强人员的使命感,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要柔性化、扁平化。所谓柔性化,就是在新时代,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提高,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知识差距日益缩小,整个劳动市场上双向选择,劳资双方(组织与受聘者)的关系,从“契约关系”日渐演变为“盟约关系”。原来金字塔式的逐级刚性管理柔性化,就是说,以原来的命令方法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利。同时,信息的网络化,大家可以处于一个信息平台上,改变了过去一项信息逐级下达,上多下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出现新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
管理的柔性化,又带来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原来领导指令逐级下传,基层反馈逐级上报。高层信息多,下级占有少,信息分配的多少,决定权利的大小。但由此建构的多层组织形式在信息高速传递和竞争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形下,极易造成反应滞后,错失良机。因之,精简中层,使组织扁平化成为一种潮流,如实行矩阵组织结构。在下层建立成本利润中心也是为适应这种变化。
整个组织管理的柔性化、扁平化,必然地也使人力资源管理趋于柔性化、扁平化。于是适应这一趋势吸纳管理的新观念、新方式、新内容,厉行改革,实施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创新,首先管理者要转变观念,走出传统的误区。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传统的主要是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和事务工作中走出来,把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与广纳人才放在战略的位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将人力资源部门建设为既是人事行政管理的办事机构,又是领导班子实施人才战略的参谋部。
第二,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首先,要看到人才的层次性,不能将人才仅仅理解为高层管理人才和技术尖子,有时由于中层和基层缺乏人才也严重阻碍了事业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在任何时候都是人才竞争争夺的焦点。所以,必须对人才有全面的理解。其次,评价人才,不能仅仅根据学历、学位。必须根据实践,依其能否胜任其岗位,是否有创新来判定,但对人才也不能求全责备。再次,吸纳人才,不能只依赖从外部引进,还要注意从内部发现和培养。总之,对人才的理解要走出片面性的误区。
第三,人才工作的立足点、着眼点,不是以静止的目光着眼于留住人才,而是要以动态的目光着眼于吸引、发现和发挥人才的作用。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对人才理解是第一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是客观法则。影响人才流动的各项因素,根据专家的研究,物质待遇的比值为14.4%,居第四位;晋升机会公平居第一位,比值是21.2%;领导重视为第二位,比值是20.5%;居第三位的是人际关系和谐,比值为18.6%;工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居第五位,比值是11.7%;专业对口为第六位,比值是8.4%。这个调查数字虽不是绝对的,只供参考,但从中可以看出,吸引人才,不能简单靠一两项措施,而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整个企业(组织)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不单是领导者和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伯乐,全体员工都要关心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争当伯乐。也就是说,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成长,要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第四,改变传统把任用人才作为最高领导层的个人行为。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组织制度,把发现、开发、聘用、考核人才制度化,包括灵活的人才聘用制;科学、公平、可操作的考核评价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平、公正的晋升制度等等,从制度上保证人才脱颖而出。
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要落实到制度的建设,根据形势的变化,同时也要从我国的国情与单位的现实状况出发。
首先,要把完善用工制度和塑造企业(组织)的新型劳动关系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灵活的引进人才和推动人才的成长机制。
1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人力资源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但是人才外流却影响乐当地经济发展。人才管理需要更多的投入,而且怎样留住人才,管理人才,提高公司效益也变得十分重要。那么究竟什么事人力资源管理?以下是几个定义:
资深猎头顾问钟克峰先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2从《孙子兵法》看人力资源管理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打军事家孙武所作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是“武学之盛典,兵家之绝唱”。很多有名的企业家,都把这本书作为商战指南。究竟其中有什么奥妙呢?本文仅选取其中的几句话来作具体分析。《孙子兵法》中的行军篇第九中有这么两句话: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士卒还没有亲近归附就施行处罚,那么,他们就会不服,心不服就很难指挥使用士卒;士卒已经亲近归附了,而不执行军法军纪,也无法指挥他们行动。所以,用怀柔宽容的手段去教育士卒,用严格的军纪军法去管束规范士卒,这样必定会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时士卒严格执行命令,士卒就能养成服从命令的习惯;平时不重视严格执行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养不成服从的习惯。平时的命令能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和兵卒之间相处融洽,互相信任。
那么从几句话中可以看到,士兵就好比公司的员工,将帅就是公司的管理人员。一个公司管理层在管理员工的时候,面对一个新员工和老员工是有区别的,通常很多公司都会照顾和偏向公司的老员工,这个是公司的惯例。那么这么做究竟好不好,对公司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如果从孙武的思想出发,这种思路是不好的。对人对事都要一致。有人会问,如果新员工和老员工在工作,待遇都一致的话,那么老员工是否会觉得不公平呢?
其实孙武的意思不在于给予员工的奖励上,有功劳值得奖励。这里强调的是惩罚,只要员工犯错误,不论新人老人,一概而论。那么对于刚加入公司的新员工,公司的态度不是要放松,而是要使他们亲近归附。如果这样做的话,员工会对公司的做法感到满意而且极其人性化,更加卖力于公司。当然,对于任何一个犯了错误的员工,一定要实施惩罚,不能因为是老员工就手下留情。这样做不仅影响不好,而且对以后公司的工作展开都是有难度的。通过这样赏罚分明的措施,公司也能在某些程度上就有效的管理了人力资源。当然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还有诸多可以分析的因素。
杰克•韦奇曾经说过,我的经营理论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贡献,这种贡献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数得清。这也表明公司的奖励制度。3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张德教授曾在其著作中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意义是:
①通过合理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并且指出:人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人的有效技能最大地发挥。②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最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查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只需发挥自己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个人的饭碗。但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其潜力可发挥出80%~90%。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发展,最终目的都要落实到人——一切为了人本身的发展。目前,教育和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通过张得教授的论述,说明人力资源确实是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的一个方面。怎样创造这部分价值的方法确实有很多,仅仅通过人力资源这一部分都有无限潜力可以发掘。那么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思索。
参考文献: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近30年来逐渐出现并普及的新概念与新术语。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学一个崭新和重要的领域,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人事管理的范畴。它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将人作为特殊的资源来进行开发及利用,对人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与企业中的其他资源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地诱导、控制和协调,调动其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1.人力资源规划。根据医院的发展战略,评估医院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收集和分析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制定医院的人才招聘、调配、培训、开发及发展计划。
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财务等部门合作,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开展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核算工作。
3.职位分析和工作设计。对医院中的各个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要求。
4.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选拔。根据医院的岗位要求,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如接受推荐、刊登广告、举办人才交流会等从医院内部或外部选拔人才。人力资源的选拔应遵循平等就业、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原则。
5.员工关系。每一个医院都必须有效地处理好医务人员与医院的关系,给职工创造一种安全、稳定、融洽的工作氛围,提高职工的工作满意度,保证双方能共同发展。
6.培训和管理开发。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
7.工作绩效考核。工作绩效考核是对职工的业务能力、工作表现、职业道德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并给予量化处理的过程。考核结果是职工晋升、接受奖惩、发放工资、接受培训等的重要依据,它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帮助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责任鼓励和关心职工的个人发展,帮助职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并进行监督和考察。
9.职工工资报酬与福利保障设计。科学、合理的工资报酬与福利体系关系到组织中员工队伍的稳定与否。
10.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保管职工的工作表现、工作成绩、工资报酬、职务升降、奖惩、接受培训和教育等方面的记录材料,为管理者在决策时提供相关的信息。
三、传统医院人事管理的弊端
医院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因此长期以来残留着等、靠的思想。医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利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提出,许多医院暴露出了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问题,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的局面,尤其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严重束缚了人才的发展和使用,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传统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人事管理是管理体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造成我国的医院由政府多个部门或机构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医院管理人员在工资改革、员工激励、人事改革和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缺乏自主性。因此导致医院的改革滞后,机构重叠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比较严重。
2、医疗补偿机制不完善,医务人员收入不平衡,影响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医疗机构补偿是医疗机构维护生存和发展的来源。我国的医疗机构补偿方法延续医疗机构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费和财政拨款补贴三种方式。近几年来,卫生部门的财政补贴的逐渐减少,影响了一部分医院的工资发放,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医疗服务收费是对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的一种合理报酬。由于医院过去一直以来都属于公益性企业,导致医疗服务收费一直偏低,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而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商品价格由供求决定,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所需的一些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有些医务人员为了弥补心理上的失衡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红包、回扣,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医院提高检查费,造成病人看病贵、看不起病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因为利益驱动医院纵容医务人员提高用药的档次,对一些能用低档药治疗的疾病也引入贵重药物或进口药物,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了药物的严重浪费。
3、自主招聘、择优录用仍是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难点。由于相应制度的不配套,医院仍难执行对职工的辞职和辞退管理。虽然人事部早已下发相关文件,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由此导致的“能进不能出”的状况造成医院编制紧张,难以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医院内部的人员流动上,职务终身制和能上不能下更是一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由于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人情关系,在医院的招聘和录用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重复引进一般人员,造成医院缺乏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不利于医院的人才成长。
4、没有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恰当的绩效考评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它明确地表明了医院对员工的要求是什么。目前多数医院的考评流于形式,只有年度考核,没有每月和季度考核。考核时也是自我评价,到头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考核结果不与工资和晋升挂钩,达不到考核的目的,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专业技术评审不是从专业技术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工作成绩等方面全面考察,而是单纯以资历、工龄、年龄、数量作为评选条件,造成评选结果不公,成为内部人事矛盾的导火线,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引进。
四、如何完成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1、管理内容结构化、系统化。管理内容结构化、系统化是将管理内容按照人事工作的性质、特点等多方面多层次地划分成独立的条块进行全面系统管理的管理方法。一个人事部门的管理,从时间上来看,其工作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相关内容:人员的引进、人员的使用、人员的调出;从工作内容上来看,有人员调入、培训、聘任、上岗、职务晋级晋升、离退或辞退等;从工作性质上来看,可根据人员的技术工种、岗位、年龄、身份、不同的用人办法等进行分类分层管理。
2、管理要由“人”管走向“制”管。尽管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已经提出了管理要制度化,但是,传统的封建的管理思想、手段依然存在,并很难消除,集中地体现在决策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决策方式既无科学性,又无民主性,工作政策依据不足,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因此,人事管理制度化,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人事制度。制度不仅仅是指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而且还包括在不违反国家制度的前提下,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办法和制度细则,要根据自己的管理内容结构化的思想,分块、系统地制定人事工作各方面的办法,形成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增强人事工作的民主性。用民主促进制度,用制度保障民主。民主与制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没有民主,就不会有制度,没有制度,也不会有真正的民主,所以一定要建立健全人事工作的民主制。通过制度化的办法,通过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测评、人事部门考察和党委集体讨论来决定人员的选拔任用;通过公开竞争、公平测评来评定岗位与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与奖惩。
3、要努力做到权责相适应。要做到一定的权力与一定的职责相适应,或一定的职责与一定的权力相适应,这是发展规律的新要求。但是目前很多人事部门只限于办理用人关系等方面的日常具体事务。然而,人事部门作为一个组织的有机构成部分,它除了负有一定的事务性职责外,还应拥有与职责相应的权力或更大的职责,才能进行组织的管理、协调与优化资源配置工作。因此,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职责以及与其相应的权力。解决人事部门的权责问题的途径有三种:领导放权;理顺人事部门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关系;开拓思路,寻求新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等。
4、机构设立科学化、灵活化。随着市场的发展,改革的需要,人事部门机构设立也需要科学、灵活。要摆脱过去单单设立劳资和人事两大机构的模式,医院也应如此。例如,一些大中型组织根据工作量及内容繁复程度,可以将人事部门工作细化,分为行政干部管理、技术干部管理、工人管理、劳动定额管理、劳动保护管理、各类保险管理等股或组。一些小型企业也可以将人事科虚设在其他的部门中带职。归根结底,设立什么样的人事部门取决于怎样更适应市场的发展。
5、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档案管理系统。
人事档案管理作为人事管理的一部分,是提高医院人事管理水平的一重要部分后。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分院和经济实体增加,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模式改变,给医院带来了人事众多、管理多元化的特点,也给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要求。要通过档案深层次的开发,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如人才信息软件的开发,人事信息的共享等,为医院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具体体现在要增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加强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制定《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条例》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办法》,使档案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行之有效。
6、提高管理人员专业化、职能化水平。目前,医院人事部门的人员大多数是单纯的行政人员,他们善于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人员、部门的关系等。但是,他们缺乏全面系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知识,他们的管理仍然只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之中,缺乏现代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强,要求管理人员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为人力资源战略策划专家、人力资源开发专家及劳动关系专家等。医院人事管理人员同样要具有职业化的精神、职业化的道德、职业化的守则。因此,要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基础上,也要学习和了解临床和医技科室的知识,知道员工的工作难度与强度,以便对人才做到科学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配置、更好地体现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人事工作者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尽快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为早日实现医院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非.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实务.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焦小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案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李淑芬.努力探索建立符合医院特点的人事管理模式.人事与人才,2001.8.
[4]张湖光,王红星,海燕.医院人事管理体制探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5.
[5]陈石.应对我国加入WTO的医院人事管理思路.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0.
[6]卢广州.探索能力为本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新模式.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3.
[7]赵升阳.现代医院院长管理之道.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8]常杉林.浅谈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经济师,2000.6.
[9]刘永平.人才竞争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扬州大学学报,2002.12.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典理论解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权变理论三大流派。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来进行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1、科学管理流派
泰勒(FrederickW.Taylor)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③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开始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发挥。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2、行为科学流派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EltonMya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③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行为科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使人事管理中对个体的研究与管理,扩展到了对群体与组织的整体研究与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践也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理论,如麦克里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Vroom)的期望理论。它们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3、权变理论流派
弗雷德•菲德勒(FredE.Fiedler)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他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使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虽然在模型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PC量表的分数不稳定,权变变量的确定比较困难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发展中的经典理论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
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是为了获得收益。
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在舒尔茨之后,又有加里•S•贝克、爱德华•丹尼森等人在继续深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的单独因素,而丹尼森则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
第三,“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的“知识增进”,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的存量;知识应用延续时间的减少等。
第四,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他认为各级教育程度就业者的工资差别,相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别,并非全部是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只有3/5在人力资本中起作用,因为除教育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天赋、才能、工作经验等因素。
2、职业生涯理论
美国的埃德加•施恩(EdgarSchein)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第一,成长、幻想、探索阶段;第二,进入工作世界;第三,基础培训;第四,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第五,职业中期;第六,职业中期危险阶段。;第七,职业后期;第八,衰退和离职阶段;第九,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埃德加•施恩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施恩还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施恩根据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安全型。
正如许多其它分类一样,以上的分类并无好坏之分,之所以将其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是对未来人员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可能差异的分析,在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保持组织与员工个人利益相平衡的条件下,使组织拥有与工作任务相称的人力。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并结合部门的具体目标来制定。
(一)制定完整的规划与开发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按时间可分为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按范围可分为公司总体规划、开发与部门规划。
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包括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教育培训计划、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投资预算等。一般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只包括人员配置这方面的计划,即人员增长、人员补充、人员调配和员工离职等方面的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总计划:人力资源总计划陈述人力资源计划的总原则、总方针、总目标。
2、职务编制计划:陈述企业的组织结构、职务设置、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等内容。
3、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配置计划陈述企业每个职务的人员数量,人员的职务变动,职务人员空缺数量等。
4、人员需求计划:通过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可以得出人员需求计划。需求计划中应陈述需要的职务名称、人员数量、希望到岗时间等。
5、人员供给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主要陈述人员供给的方式、人员内部流动政策、人员外部流动政策、人员获取途径和获取实施计划等。
6、教育培训计划:包括教育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内容。
7、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计划中明确计划期内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
8、投资预算:上述各项计划的费用预算。
(二)制定稳定和灵活统一的人才战略规划与开发对策
一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还要同时注意其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联系企业整体战略和具体人力资源活动的一座桥梁。
1、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针对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需要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这个时期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在企业转型期则需要制定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在这个时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特别要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要考虑的是企业未来是增员还是减员等;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有长远目标和宽阔的胸襟,从企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好劳资关系,做好企业的人才再造的培植接班人的工作;在企业的稳定发展期则需要一个稳健的人力资源规划,其主要内容更多考虑的是以公司稳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当然这个时期也可考虑人员淘汰方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以便为未来企业的再造期做好准备;在企业的再造期,可以再次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考虑的是人员招聘方面。
2、企业的外部因素
主要考虑的是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尽管目前出于各地投资环境的改善,薪资的提高,人才的分布在地域方面有离散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沿海及中心城市对人员的吸引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当然,对于地域占据优势的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工作时,则需要考虑一些本地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这包括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人才的各种措施,如国家各种经济法规的实施,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以及地方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各种政策规定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定影响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环境,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应该随着有所变动。
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要特别考虑到动态这一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为静止的数据收集和一劳永逸不变的应用。规划的制定要考虑时间、环境以及数量等因素。而这些都是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3、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全面资源管理的思想,对业务流程非常清晰,才能明白棘手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个环节,再去有重点地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将企业政策、管理、培训教育等内容传递给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①培训开发体系。
②绩效管理体系。
③建立激励体系,保障员工长期利益。
④引入或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
4、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计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人员的流入预测、流出预测、人员的内部流动预测、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人员流动的损益分析等。人力资源预测应注意的方面:
①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在稳定员工上所起的作用。
②市场上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
③本行业其它企业的人力资源。
④本行业其它公司的人力资源概况。
⑤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⑥本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趋势。
⑦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及原因。
⑧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状况。
⑨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状况。
工作分析的目的
工作分析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各项,兹分别说明之:
一、组织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者在动态的环境中分析组织的人力需求,所以必须要获得广泛的信息。在组织内工作任务的分配状况可从工作分析中得到较详细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可以作为利润分配时的准绳。另外在组织不断发展中,工作分析可作为预测工作变更上的基本资料,并且可让该职位上的员工或其主管预先进行准备因应改变后的相关工作。
二、工作评价
工作评价依赖工作分析以说明所有工作之需要条件与其职务,以说明工作间之相互关系;并指出哪一部门应包含何种类型之工作。如缺乏此等决定工作相对价值之事实资料,则评价人员单凭书面之定义,以从事于缜密的评价工作是不可能的。
三、召募征选
说明专业知识技能的标准,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可以作为雇用该职位新进员工的考量标准,而且在招考新进人员时,用人单位可就工作分析当中所得到的职掌范围内所需之专业技能制作笔试、口试或实作测验试题,以测出应征者之实力,是否符合该职位之需求。
四、建立标准
工作分析可提供机构中所有工作之完整资料,对各项工作的描述都有清晰明确的全貌,故可指出错误或重复之工作程序,以发觉其工作程序所需改进之处。所以工作分析可谓为简化工作与改善程序之主要依据。
五、员工任用
人力资源部门在选拔或任用员工时,需藉工作分析之指导,才能了解那些职位需要哪些知识或技术,以及如何将适当的人才安排于适当的职位上。
六、职涯管理
在既定的工作架构及内容下,从“纵”方面去整合上工程及下工程的工作,以达到『工作丰富化:而在既定的工作架构及内容下,从“横”方面去增列相关度较高的不同工作,以达到『工作多样化;作为教育训练规划及训练需求调查的基准,以遴选出需要训练的员工,再依组织之需求及员工个人能力与兴趣,提供训练发展之机会,并作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参考资料。
七、训练
工作分析之说明,列出所需职务、责任与资格,在指示训练工作上有相当的价值。有效的训练计划需要有关工作的详细资料,它可提供有关准备和训练计画所应安排的资料,诸如训练课程之内容、所需训练之时间、训练人员之遴选等。
八、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指的是将员工的实际绩效与组织的期望做一比较。而透过工作分析可以决定出绩效标准及来设定各项加权比重及绩效考核制度中的评量标准与公司经营总目标、员工个人调薪标准结合。
九、其它:
工作经过详细分析后,还有许多其它的效用,如有助于工作权责权范围的划定;改善劳资关系,避免员工双方无方因工作内容定义不清晰而产生的抱怨及争议。此外,工作分析亦有助于人力资源研究与管理、工作环境不适、人事经费、转调与升迁等问题都有莫大的助益。
工作分析的方法
一、重大事件法:是由熟悉工作的专家去找出工作中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行为
二、面谈式:可以采个人、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其进行的原则为:
(一)与主管密切配合
(二)与被面谈者尽速建立融洽的气氛
(三)准备完整的问题表格
(四)要求对方依工作重要性程度依序列出
(五)收集妥后之资料让任职者及其上司阅览,以利补修。
三、工作条件法:是研究工作者本身的信息,由SME去定义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及个人特质。并将每种要素分为四种尺度,让员工在从事一项新工作时知道所必须具备的技能是什么,以及应该接受的训练有那些。
四、能力需求量表:强调个人特质胜过工作特质,但和工作事件方法不一样,因为量表并不是标准化的格式。这种方法使用一系列的行为锚定量表去测量去衡量在37种能力指数中,某工作需要的多寡。此方法提供给工作者一个标准化的信息。
五、工作存量法:是由SME设计一张任务列表,然后依照每个任务所需花费的时间多寡、相对的重要性。去给予比重,这些比重是由计算机分析得知。
六、职位分析问卷:包含194项目,代表工作的行为、条件、特征,可将宽广多样的工作一般化。分为六大内容:信息输入:工作者在何处与如何得到工作必要的信息;心里过程:在工作中推论、决策、计画、处理信息过程;工作输出:在工作中物质的活动,使用工具装置;与他人关系:在工作中与他人的关系。…工作内容:物质的与社会的内容;其它特征:与上述提过的活动、条件、特征不同,但与工作有关。
七、范围试验研究:是由SME找出工作中达到绩效所需的KSAOs,再由重要性或所需花费的时间去评定它。
八、功能性的工作分析:以一个标准化的格式去搜集工作的细部信息,然后依照工作的功能等级或功能导向去评定它。
九、门槛特质分析:分为三种,第一为需求及工作分析(DATA)说明工作任务,第二标准工作特质(STA)说明所需特质,最后是技术职能分析(TCA)说明所需技术。
工作分析的步骤
1.决定用途:
(1)非计量性适合编写职位说明书
(2)计量性-可比较各工作的数值以利薪酬高低考虑
2.收集背景资料:就现有组织图、流程图及职位说明书了解所欲分析工作的各种关系
3.选择代表性的职位
4.收集各种工作分析的资料
5.让任职者与其上司认可收集到的资料
6.编写职位(工作)说明书
通常工作分析会产出两种信息: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
工作说明书与工作规范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作说明书是以「工作为主角,而工作规范是以担任某工作的「员工为主角。
一、工作说明书:是一个工作有关任务、职责、与责任的窗体,它描绘出某特定工作内的任务、责任、工作情况与活动,为工作分析后的书面摘要。
典型的工作说明书内容常包括工作基本资料(名称、类别、部门、日期)、工作摘要(目标、角色)、直属主管、监督范围、工作职责(每日、定期、不定期)等,有些工作说明书会把工作规范(Jobspecification)的内容一并纳入。
(一)效率观念不强。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用效益观念来衡量公务员的配置使用,必然导致公务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效益低下,浪费严重。
(二)法治观念淡薄。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但受传统封建专制和集权主义影响依然很大。
(三)公务员队伍人员素质不高,活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习惯于利用传统思维和传统手段对待变化了的新形势,缺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开拓创新精神。
(四)政府公务员价值趋向有失偏颇,“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跳跃式发展起来的,还非常不完善,经济的不平衡使“官本位”趋向在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居主导地位。
(五)优胜劣汰的效应有限。首先,公务员的评价机制不科学,一些地方公务员晋级升职还主要取决于个人学历、资历及领导的评价,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作实绩相统一并相应晋级、升级的科学管理机制。其次,公务员的选任机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竞争动力和压力。最后,公务员的退出机制还不健全。普遍只有谋求升迁的动力,被辞退的压力不足,“一业而终”,平平稳稳干到退休,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二、加强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
(一)通过细化职位分析确定最佳人才引进政策和使用方案
政府部门引进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公共管理,而且绝大部分的政府公务员所从事的是基础性、事务性管理工作,即只要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同时较好地执行上级的指令,完成好上级交办的管理任务即可。因此政府机关的人才引进应以中、低级管理人员为主,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高精尖技术人员为辅。政府人事管理部门必须从政府机关的职责人手,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组织分析、职位分析和工作分析,以确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降低人才引进的成本,实现政府机关人才引进的效益化。
(二)通过继续教育充分发掘现有人才资源的潜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信息传播加速的时代。不少政府部门常常感到现有公务员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政府管理工作的需要。所以面临着是引进掌握新知识的人才、还是通过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选择。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的费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有大大低于新引进人才。事实上,人力资源的发展,虽然从广义上可以解释为人才的引进、培养、储备和管理使用,但从狭义上说,就是指对人才的培训,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也要通过系统科学的组织、职位和工作分析来确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增加公务员培训的机会,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可以用较少的资金让在职的公务员能够及时获取新知识、新理论,看到自己在政府工作中的希望和做好工作的能力和信心,做到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俱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这样可以提高政府公务员的忠诚度和工作努力的程度,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益,降低成本。
(三)把握引进公务员人才的最佳时机
政府机关的人才引进工作一般不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这也为政府机关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中长期人才引进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这一规划为依据,政府部门可以根据人才供求的情况机动灵活地制订短期的人才引进计划,不必因急于一时的人才引进需要而增加成本。根据人力资源的长远规划,在经济形势相对较差的时候再去院校引进人才。所以不仅限用于从院校引进毕业生,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政府部门还可以抓住机遇,从企业、事业单位引进一批急需的优秀人才,那时的成本也要大大低于经济形势好的时候。
(四)进行职位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工资分配方式,拉大工资级差
在现行的公务员管理体制下,公务员的领导职位可以说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目标,但是,公务员的非领导职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沿用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只能上,不能下”的传统做法。工资是公务员的惟一收人来源。按照收益支出匹配的原则,目前公务员低差别、均分配的工资分配方式并没有体现市场经济的需求。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拉开公务员职位工资档次,压缩总成本,提高职位收入,提高每个职位公务员的效率,从效率角度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五)加强团队精神,活跃组织气氛
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处于快速紧张的变化之中,因此,人与人加强沟通,加强团队思想,活跃组织气氛,增强个人感受,较好地发挥个人的天赋和工作能力,使个人人格受到尊重,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法宝。政府机关工作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如:稳定性高、可预见性强、风险性较小等,这些规律既是其缺点,也是其优点,优点在于能够有空间和时间做好团队整合工作,发展团队的良好合作气氛,运用的好,在吸引人才时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团队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人事部门的事情,也需要用人部门的良好用人机制和用人气氛,否则,解决不了长远的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建设问题。
(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系统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政府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整体上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是包括三个方面素质在内的系统工程: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潜在能力素质。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素质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公务员和政府共同努力的动态过程。
总之,我国已经加入WTO并且正在加速进入市场经济社会,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机关而言,不讲效益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成功的根本是人才,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因此,政府机关也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研究,以确保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既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够符合“精简、效能”的原则,降低政府运营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竺乾威,从行政到管理[J]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0,(1)
[2]胡伟,王世雄,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J]政治学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