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2 17:29: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农村教育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重庆统计局曾对全市农民文化程度与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在中低收入水平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9.7%,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0.3%;而在高收入水平的农民中,上述比例变成32.9%和67.1%。而后,进一步分析某县农民收入情况后发现,户主文化程度与其家庭人均纯收入关系密切,户主文化程度为高中的,其人均纯收入为3342元;初中、小学及文盲的,其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810元、2735元和2590元,说明使农民增收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反过来讲,正是因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整体偏低,造成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规模低和效益低。
(二)农村教育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从西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来看,其发展速度缓慢,实现真正转移的很少。“候鸟式”务工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在城务工的大多是从事建筑、运输和服务等脏、累、苦、险的城里人不愿干的活,究其根本原因,他们自身的素质是主要的制约因素。根据西部某地区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21.6%,初中为63.9%,没有接受过培训的高达72.7%。所以,由于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偏低和政府组织引导的欠缺,剩余劳动力转移长期处在自发、盲目、分散和无序的状态,这样的直接后果一是进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二是容易上当受骗。大量农民工“回流”现象说明,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三)农村教育短板制约着农村社会财富的积累
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阐明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高度。同理,社会财富的增长取决于社会收入最低群体的平均收入水平。农民作者简介:陈千诰(1973-),男,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毛天平(1972-),男,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正是一个社会最低收入的群体,而农民的素质制约着农民的社会收入水平。据西部某地区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目前,城镇居民收入逐年提升,城乡差距逐年扩大。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人均收入的4.13倍,2011年是4.29倍。所以,我们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市场经济是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西部农村教育是地区整体发展的治本之策
(一)加大农村教育财政性投入
增加对农村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使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才能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地区发展。教育经费投入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投资领域里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西部省市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的区域很少。西部地区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新机制,但在财政基础教育支出中,人员支出所占比重最大,财政拨款相当大的部分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真正用于添置教学公共用品的资金并不多。所以,我们务必要把握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几大原则。一是兼顾投入比例和投入数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主要参考指标并不是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多少,也不是资金总量是增还是减,而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多少,占GDP的比例是升是降。二是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要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并举。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是增加教育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城镇中小学人员臃肿,机构重叠,而乡村中小学师资短缺,需聘请人员较多;公用经费紧缺而有些学校节约意识不强,浪费严重;校舍维修管理不善和一些教学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都会降低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这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要与其他投资增长同步。一些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快,平均每年在10%以上增长,而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下。
(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完善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体系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1.狠抓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的根基工程西部地区城乡教师分布极不均衡,城镇教师人员臃肿,乡村教师十分紧缺。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在乡下,初中升学率远远低于53.3%的比例,大约在40%左右,更低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左右的比例。所以,农村基础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程,地方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2.采用多样化的职业和成人教育体系,建立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在农村建立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多种教育方式是适应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一要在数量上做到以农村学校为基地,一乡一校;二要在质量上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保证教学效果;三要革新专为向外输出劳务为主的办学模式,重点开设面向农村发展的专业课程;四要让学生走出学校,深入企业和农村,走“企业+学校+农村”的产学结合的道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务必要走出把劳动力向外输出就叫劳动力转移的误区,向非农业转移才是真正的转移,必须坚持面向当地、面向农村的方针,否则职业学校就成了单一的劳务输出基地,这样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当地人才流失,人力资本亏空。构建成人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于正在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人来说,农闲期间的短期训练班、教授新耕作方法和家庭技术的示范及不定期对农民进行教育的会议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笔者比较赞成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形式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因为它是一种覆盖面大、利用最充分、最经济最有效最适合农民生活的一种教育方式。农民可以在白天劳作之后,晚上学习新的知识技术,既可以解除劳作的疲劳,又可以在第二天用于实践。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解除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据统计,西部农村初中学生升学率约在70%左右,也就是约三成的初中毕业生没有上高中阶段读书。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足,已成为了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成为了农村教育体系中“瓶颈中的瓶颈”。4.全面落实农村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在广大农村,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读书就是要上高中读大学,初中毕业没能升上高中的学生其面前就只有两条路,要么出门打工,要么等着结婚成家,从事农业耕作,继承父辈们的生活方式,艰难地生存下来。对此,我们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宣传、投入并逐步落实。
(三)设置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教育课程设置对农村来说针对性不强,成绩优秀的学生就能升上高一级学校,走出大山,而落榜者对自己所学又很难直接运用于农村实践,于是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教育怪现象。同时,农民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要孩子考大学,跳出“农门”。为了迎合这一目的,农村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授课方法上都专门为此而展开。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为别人制“嫁衣”,其直接后果是农村人才的流失,人力资本存量降低,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抑制了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开设与农村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实用性课程。有的学者曾提出在农村教育实行技能教育的前提下,在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实行人员分流,建立基础班和技能班,二者之间没有截然的差别,只有主次之分,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四)建立公平合理的城乡受教育制度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首要价值。目前,我国正致力于追求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已得到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原总理曾多次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城乡教育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也仍然存在。我国的城乡两种教育制度是形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根源,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是教育不公平的最主要表现。而这其中,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又尤为严重。其实在农村教育中,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社会人士,他们都还没敢奢求办学条件、基础设施等资源与城镇学校接近,因为乡下的孩子艰苦惯了,有吃苦耐劳的能力,但连最起码的教师资源都无法实现公平,这的确是令人心寒的事。为此,掌握着公共权力的各级政府应当履行起公共义务和职责。
(五)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
(二)扩大教育融资渠道
在确保财政支出的基础上,扩大农村教育经费的融资渠道,可以探索义务教育基金会、教育彩票、教育券等社会筹措方式创新。我国已经发行了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具有相对丰富的运作、管理经验,教育事业资金募集也可考虑采取这种形式,扩大宣传引导的力度,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缓解政府投入不足的窘境。1955年,弗里德曼提出教育券方式,从长远良性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考虑,教育券赋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引入一定程度的内部竞争,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作为学校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毕竟甘肃省财力有限,开辟多种途径筹措办学资金。首先,要挖掘内部潜力,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其次,要解放思想,主动联系骨干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企业家、校友,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家乡农村教育事业;再次,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充分利用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帮助和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快速发展;最后,建立手拉手学校,将城市学校闲置的财产送给农村中小学使用,并派教师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
(三)倡导农村素质教育
农村教育包括基础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三种主要教育形式之间要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农村基础义务教育在整个体系里至关重要,2011年甘肃省作为最后一批省份通过国家“两基”验收,调查发现在甘肃农村,基础义务教育直接目的与城市并无二致,也是考大学,现实当中农村生源高等教育的比率相对较低,很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经过家长理性评估,选择中学阶段辍学,尤其是落后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针对此情况,升学率魔棒需要尽快破除,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条件简陋、师资薄弱、观念落后、资金匮乏,用同一套评价标准来衡量显失公平,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教学质量评价理应在教育督导中占据重要位置,但观念的改变是第一要务,针对什么学校制定什么方案,区别对待,因校制宜,使之健康良性发展,并找到自己的办学路子和模式。上级主管行政部门要跳出陈旧且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圈子,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允许教师有一些自由和自,选取一些真正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且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既动脑又动手的实用教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的沉重包袱放下了,真正的农村素质教育才有希望。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必须扎根当地实际,指导思想就是服务三农,甘肃省在这方面的发展还很薄弱,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结合就业需要,充分考虑灵活性和实用性,例如,河西地区葡萄酒加工、陇东地区香包刺绣等。
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的目标不清晰,教师们也早已失去了主动发展自我的意识.管理效率低,不能以人为本,不能从当地以及教师的实际出发,很难得到教师的很好配合.此外,物质管理也比较混乱,财务管理不完善,教学场所以及教学仪器经常出现浪费以及闲置的情况.
1.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物质的支撑.教育物质的优劣虽然对教育质量没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但是一旦物质缺乏,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低下.而在某些乡镇,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的意识很模糊,对教育发展不以为然,对教育投入不在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学校基础建设落后,不能满足基本的发展需求,教育质量想要提高势必成为天方夜谭.
2本土知识建构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应然之策
学校与社会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学校是知识的汇集地,是培养人才的机构,它的存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谓的“本土知识”,有如下关键特征,即“地方性”、“整体性”、“授权性”等.而作为“本土知识”当中的“地方性”应是与“全国性”和“国际性”相对应的概念,它不仅指特定的地域,还涉及“知识的境域性”,即在知识生成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如果能够把这种极具创新性的知识整合到本校的知识体系中去,那么不仅会增加学校的无形资产,还会提升学校的竞争力.要实现农村学校的知识创新与独立发展,本土知识建构是应然之策.
2.1优化教育资源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实现农村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从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来看,农村教育的投入比例较小,要提升农村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使培养的人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必须强调办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紧密联系农村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学校才能实现为当地生活实践服务,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2农村教育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急需加强
课程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指教材、教科书.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载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依据、学生学习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2003年9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农村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的开发应该以农村实际为依据,将本土知识纳入到农村课程体系中,发展本土知识,解决本土功效,实现课程为地方服务,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需.
2.3纳入本土知识推动学校教育发展
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更新与学生的进步.纳入本土知识应该成为每所农村学校努力的方向.本土知识是本土传统文化的沉淀、文化之精髓,解决当地实际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这部分知识深植于地方实际,如果将本土知识纳入到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材中,不仅强调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性,更是实现了农村教育的实用性,迎合了农村教育改革需要.学校这一特殊的机构,所拥有的知识既包括传统的文化知识与学科知识,还包括学校创新性知识.创新性知识的拥有是学校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本土知识是学生真真切切能够体验到的知识,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好地让学生适应本土生活,服务地方.
3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本土知识建构策略
要重视并扶持农村教育发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发挥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农村实况来思考.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生对于本土知识略显匮乏,解决本土问题的能力不足,特别表现在本地的民情风俗、历史文化、农业知识等方面.因此,我们要重视本土知识资源在农村教育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将本土知识纳入到学校知识中,以此来推进与改善学生学习本土知识,在掌握本土知识的基础上,利用、保护并发展本土知识文化,将来更好地投入到农村的发展事业中去,努力形成学校和当地农村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在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本土知识建构的可以有以下几种思路:
3.1在课程内容上凸显本土文化境域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上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课程内容上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这种以科学知识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在教材编排中往往会脱离本土社会生产实际,忽视当地的文化境域与历史发展,无法满足当地对本土知识的需要.对于解决本土问题的本土知识空缺,可以在课程编制上,将本土性知识“纳入”到现代学科课程体系中去,突显本土知识对当地社会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与思考,课程内容上注重给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特别是要增强他们对于本土知识解决本土问题的视野.在课程内容上凸显本土文化境域,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本土知识与文化,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完成国家基本要求的同时,鼓励农村中小学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大胆创新,适当增加当地文化知识内容,大力开展课外实践,促进办学更加贴近生活.
3.2开发以本土知识为主的校本课程
开发以本土知识为主的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通过对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的本土知识和学校的知识资源,通过整理挖掘,编制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农村小学初中教育开设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是教育主动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而且这类课程是最有条件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突出农村特色的,也最能直接体现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开发以本土知识为主的校本课程,就是开发独立的课程系列,以改变学校与本土实际生活相脱离,本土知识不能应用于解决本土问题上的现象.以本土知识的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以学校的现实课程资源为依托,突出本土知识,而开展的一切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开发活动形式.这些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可以是由当地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知晓的、并时常应用到的知识,可以满足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学生了解农乡的需要,教学生一些本土的生产知识等等.这些知识是围绕一些实际的生活和生产问题展开,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与水平.
二、突出“德育重自治”,构建“生本德育”模式
坚持“德育奠基”,重点探索以“自主管理”为重点的生本德育。培养手脑双全、自立立人的儿童,让学生拥有“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一是开展“五好”教育活动。各学校多形式开展以“唱好歌、做好操、走好路、写好字、扫好地”为主要内容的“五好”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精气神”。各学校开发的激情跑操、古诗文韵律操、“无人监考”考试等,使校园焕发生机、课堂充满活力。二是推进“自主管理”行动。“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各学校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在学校教学、管理、德育等各方面推行学生“自主管理”,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行知先生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区政府与中国青基会、中国社工教育学会共同成立“广元市利州区希望社工服务中心”,向全区学校派驻常驻社工,服务师生和家长。实施“新1001夜农村寄宿学生睡前故事干预项目”,舒缓农村低龄住校生夜间因“分离焦虑”和“情感缺失”而致的不安情绪。
三、突出“智育重自学”,打造高质“自主课堂”
坚持“课堂突破”,探索优质高效的“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鸡啄米的故事更启发我们坚持把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作为实施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实施改课“三行动”。实施“搬桌子”行动,全区有条件学校全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推门听课”行动,各学校实行“课前不通知、推门就听课”,促进教师“真课改”;实施“校长进课堂”行动,校长每周必须听评课3节以上(全年100节以上)。二是落实课堂“三步曲”。各学校、各学科、各学段遵循“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这“三步曲”开展课堂教学,探索建立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强调前后“三环节”。突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强调资源共享;突出前置性学习,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课堂展示交流,落实“小先生制”,强调“兵教兵”“兵学兵”。使其“有求学之乐……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部分学校改革已经初见成果,如嘉陵一中“前置学习、小组过关、班级交流、评价激励”,三堆初中“学议练思”,七一宝轮小学“三段五环节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和流程。
四、突出“行知合一”,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
坚持“研训引线”,把教师培训提升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始终。“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为了造就“具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一是实施教师“换脑”行动。先后邀请姚文忠、储朝晖、汤翠英、刘裕权等中陶会专家来区开展生活教育讲座,组织教师赴南京、安徽、贵阳、成都等地参加中陶会、省陶会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参训教师5000多人次。二是组建核心团队引领。区教育局、各学校均组建了教育教学改革核心团队、学科教学改革核心小组,引领和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三是引导教师读书成长。区陶研会牵头成立利州区星空教师读书社,共有16所成员学校(绝大部分为农村学校),各学校成立读书分社。区教育局、陶研会每年寒暑假,均要组织开展“假期教师读书月”活动和读书征文比赛,引导教师“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五、突出“生活即教育”,构建行知校园文化
波兰农村教育结构性改革的重任在地方政府上,农村地区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结构性问题的挑战比城市更加严峻。尽管波兰农村地区从国家获得的教育补助金较多,在教育设施更新和扩大方面的投入甚至高于城市(见表1),但由于农村教育自身收入较低且获得家长的赞助较少,与城市相比,仍然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困难。资金匮乏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上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地方政府很难得到国家的教育补助金;另一方面,国家又强制地方政府对那些愿意将6岁孩子送到小学学习的家长负责,而相对于城市家长而言,农村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的投入又相对贫乏,所以农村地方政府面临着更大的财政压力。在城市,所有6岁儿童的父母都愿意将孩子送到小学读书,而农村不愿意送孩子读小学的家长超过10%,这导致了城乡孩子在接受早期教育方面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为了城乡孩子受教育机会的均衡,农村6岁的儿童应该接受小学教育,应该鼓励农村家长将5岁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小学预备班的教育。波兰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规定所有6岁儿童必须接受小学预备班的教育,借助教育助学金等教育资助方式让所有6岁儿童登记注册学习。通过缩减工业工程和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的教育财政支出(减少3.6%),将城市的普通教育支出减少约3.3亿(这部分资金相当于很多农村或郊区普通教育资金的1/3),这些节省下来的可观的资金投入于农村基础教育中,为农村6岁儿童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教育助学金[2]25。此措施对农村各地区的基础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有农村6岁儿童都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通过这种支助方式,农村儿童的入学率增加了11%,减轻了农村关闭小型学校和解聘教师的压力。波兰政府部门对教育资金的再分配,不仅使教育均等化问题得到改善,而且提高了已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城市的基础教育也未因此而受到明显的影响,因为城市的家长一般都拥有更好的能力以私人的方式为基础教育作贡献。在农村5岁儿童入小学预备班学习的问题上,波兰教育部已拿出具体计划,以保障5岁儿童进入小学预备班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并接受专业教师的培养。波兰现阶段农村拥有5岁儿童20万名,其中15%的儿童将有机会在该项目实施第一年进入预科班学习,另外15%的儿童将会在接下来的时间相继进入,直到75%的儿童进入小学预科班[2]27。该计划的实施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依赖于农村教育管理智慧,即农村教育的发展借助相邻城市的发展(据1999年波兰教育部统计,为了让农村教育的发展接近城市教育,国家政府将城市收入的30%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采用就近救济的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减少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数量,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该项目的实施,以促进农村教育的优质发展,即通过经费投入和提高教师质量,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质量。
适度关闭小规模学校,实现地方政府财政分配高效益
这需要英语教师耐心做好日常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习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教师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学生,严肃对待学生每一节启蒙课,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学生终身受益,这对于人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体现在,首先要培养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新课程的学习习惯,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由此可见,复习旧知识,才会对新知识的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在课上养成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使处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做到听一点就懂一点,听一点就会一点,实现全面提高的目的。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高谈阔论,而不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进行漫无边际的传授知识,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通过因材施教,才会起到让学生堂堂有收获、堂堂有积累;第三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大胆说英语的学习习惯,不爱开口讲话,特别是用英语讲话,是城乡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这一情况在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教师要及时并且经常地帮助他们排除和克服羞于启齿、担心说错的心理障碍,教师除了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教学时间,还应积极创设第二课堂等辅助英语学习环境,如英语沙龙、英语竞赛、英语演讲、情景展示、角色扮演、组建英语角、用英语写日记、定期举行英语晚会等帮助学生开口说英语、讲英语、写英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尺度,不能提出更高的标准,并且允许学生说错,逐渐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是培养学生养成经常阅读英语课内外读物的学习习惯,熟读和背诵经典课文是熟练掌握和运用单词、短语、句子最直接、最有效强化记忆的途径,在缺少有效增强记忆教学手段的农村英语教学中仍不失为一种有效教学方法;第五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书写的学习习惯,从正确和规范书写26个字母做起,大写的字母占几线格,小写的字母占几线格,久而久之,才能在单词、短语和句子的书写中出现书写美观、大方、工整的结果,否则一旦养成错误的书写习惯就很难再进行纠正。
英语学习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几个单词、几个短语、几个句型、几个语法那么简单的事情,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求知和探索学习英语语言的基本方法,进而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英语语音拼读,如何记忆单词的能力和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语法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英语语言门交流工具听、说、读、写、译的完美结合。学校应配合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通过活动优化组合教师队伍,充分施展学校教师人尽其才的积极性。不断解决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因素,特别是增加外文图书量,添加英语教学硬件和软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营造学生健康成才的必要环境,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在全体教师中尤其是英语教师中树立责任心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模范、榜样带头作用。教师要适时关心英语学习落后的学生,适当地在课外给他们辅导,这也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良好途径。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形成合力,排除学生脑海中留存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及读书过程中经费短缺问题带来的精神负担。要让家长和学生明确国家的义务教育及助学贷款等政策,解决家长和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农村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具备“三心”,即信心、耐心和恒心,才能实现“四果”,即探索、实践、总结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农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从而使农村英语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音乐教师待遇较低
由于受多年形成的老观念影响,音乐学科得不到足够重视,在评优选先、工资晋级、提拔干部时农村音乐教师位处弱势,所以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师个体发展。
三、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现状的建议
如何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现状?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商榷。
1.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定期组织进行不同层次音乐教师培训。如音乐教师上岗培训、音乐骨干教师培训、音乐优秀教师培训、音乐名师培训。正如全国开展的“国培行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远程培训长远作用。
2.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加强对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的管理,制定和采取有利于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和举措,促进农村音乐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3.加大音乐教学设备投入,按国家标准配备音乐教室、音乐器材,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配套光盘等等。切实改善农村音乐教学硬件基础,以此来推动农村音乐教学与音乐教师的发展。
4.农村音乐教师要树立自主研修的意识,不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们的学生等不起,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相关音乐教育的书籍、音乐教材的挖掘、音乐教参的阅读、自身的艺术素养、音乐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校际间同行的教学研讨等方式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必须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探索新的适合当地实际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学分与职称评聘关系的紧密程度还没有高度凸显,致使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是太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大多数为通识培训,专业性不是太强,致使培训的实效性不太强;培训机构人员自身参加更高机构专业培训的机制不太健全,加上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致使知识老化,素质不全面,很不能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新要求,参训教师意见比较大;培训内容没有“自助餐”式的可选择性,只能是我上啥菜你就吃啥菜,致使参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农村中小学由于编制太紧“,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小规模学校更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身患小病也不能请假,更不用谈丢下学生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了,即使有参加培训的可能,(由于丢下本班学生委托给他人照看也只是管管纪律不出乱子,受托者还有本班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在等他呢),也是身在培训课堂,而心却在学生身上,就怕学生出点问题,至于班上学生教学任务的耽误等,也只能等培训回来后补课了,很难将全部心思花在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上;正常的节假日他们也希望得到正常休息,以便处理家务,如搞搞卫生、洗洗衣服、干干农活等,这样就造成严重的工学矛盾,何况正常的节假日休息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正常的权力,相对于学期中间的指派性参训活动,他们为了晋升职称不得不选择参加于假期里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虽然从心眼里来说是不得已而选择这个时间段的培训(虽然参训要牺牲许多家庭事务时间,但却没有牺牲自己所带班级孩子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相当部分中学学区没有健全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培训无规划,选人乱指派,哪位教师应该参加培训心中无数,尤其对上面分派的参训人数随口分解,不能照顾即将参加职称评聘的教师;有些学区学校对派出参加培训的教师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配合培训单位实施积极的科学管理,例如,督促参训教师拓展延伸作业的完成,反而委托许多无关的其他事务要求等。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本职工作,结合前述现状,特提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思考如下。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教育行政职能,既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探索不断提高培训效率的新方式、新方法。
二、注重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
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应经常深入中小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教育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意见,然后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再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大家尤其是一线教师的认同。
三、提高培训者的素质与能力
对培训者进行提高培训,建立培训竞争上岗制度。培训单位应面向社会,从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愿意为继续教育培训做工作的一线校长及教师队伍中聘请兼职培训教师建立地方培训专家库,适时组织学习参观培训,分解培训专题,平日备课,到时积极上阵。
四、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要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培训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
五、探索和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用“培训机构”模式。对此必须不断改进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新模式。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值得借鉴。
六、不断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
根据教师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创设集中培训的学习情境,为教师学习创造和谐环境;创建民主对话的继续教育培训气氛;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丰富培训资源。
七、充分发挥现代远程网络技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培训机构应加强网络建设,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八、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在坚持统一培训的前提下,提倡教师自主选择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和内容,引导他们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应该立足实际,加强引导和监督,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自主创新之路,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新格局。
二、优化英语课程设置加强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具有了英语教学的硬件设施,还应优化英语课程设置。通过对以上三所学校的200名师生的问卷调查,有80%的英语教师和学生认为除了传统的英语读写课程以外,还应开设英语听说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真正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75%的师生认为学校应每周每班至少有1次英语听说课。其次,加强农村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农村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学校要加强对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55%的教师认为可以给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32%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应加强合作与交流;10%的教师认为英语教师自己也可以通过自学相关理论课程,以提高自身的英语教学能力,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被农村教师掌握和使用;3%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师还可以积极探索其它的方式去加强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1、错别字多。我们的学生不敢放胆写,一动笔错别字犹如一个个小蝌蚪就冒了出来,真叫人哭笑不得。最基本的字写不正确,严重影响汉字作为表情达意符号的作用。偶收一女生写给男生的字条,小小文章表达出的感天动地的情感让人感动,但令人可惜的是有太多的错别字。如把疑问词“吗”写成“骂”,遵守诺言的“遵”写成“尊”等,真叫人心痛。如此一份初恋的情感竟叫错别字害的如泥牛入海,其他作业中的错别字可想而知。
2、书写极不规范。“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字要认认真真地写,但我们的学生对此极不重视,把堂堂正正的方块字写得东倒西歪,叫人无法辨认,虽然有许多语文试卷中有抄写性的考察,把给出的内容抄写在方格内,白送分的题目,可真正符合要求的学生微乎其微。常言道:文如其人,字如其风。我们的学生,字写的不规范也反映出平时行为的不规范。因此,我觉得要求学生规规范范的写字也是认认真真做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3、作文味同嚼蜡,作文如冬天的老树有枝无叶,枝枯水干,表现不出鲜活的生命力。作为语文教师看学生作文,心中泛出的是苦苦的、酸酸的感觉,因为学生在那里如坐针毡,抓耳挠腮,望本子兴叹,感叹作文难啊!
二、教师引导不力。首先是面对教学质量的压力,教师心中想的,双眼盯的都是质量,但对质量真正如何提高,缺少真正的思考,盲目地、过糟的拔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于是,基础的字不认真考查了,书写的规范性也不做严格要求了,最基础的用词造句也不管了,什么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更不用谈了,代之而来的是各种参考资料,成套的试题做了又做,结果是想象的空中楼阁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灰心,学生死心。
其次是教师忽视了语文学习的细节,本身起不到示范作用,板书潦草,不规范,作业批阅大而化之。
三、课外活动匮乏。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两节语文课,扪心自问,有谁真正带领学生搞过语文读书活动,有谁真正带领学生面对广阔的农村田野抒心中的情怀。
面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同仁思考。一、夯实基础
语文学习如同小孩走路,来不得一点点的虚假架子,必须在无数次的跌倒、滚爬中反复的锤炼,以写好每一个字开始。规范汉字的书写,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认为“书法应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来选修,应该重视中小学的毛笔字课。”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经“出炉”,在语文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释,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这一要求,体现出国家对我们“国字”的高度重视,对我们从事语文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教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已不是口头上的事,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只做到了设计好开头和结尾,卷面整洁,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正是在这样的功利性驱使下,学生的写作水平越来越低。家庭作业繁多,学生放学后,疲于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自然而然对耗费时间和精力大的作文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带着这样的情绪,学生体会不到写作的乐趣,甚至很多学生一提到写作就感觉厌恶。长此以往,学生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而去写作文,失去对作文的兴趣。
(二)农村教师工作复杂繁琐,有时候作文批改不到位
写作是一项工作量比较大的活动,而且也比较辛苦,所以学生真心希望教师能认真批阅。每名教师也希望能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教师大多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一名教师,正常教两个班的语文,其批阅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有的时候,甚至批改作文就要批改到深夜。同时,在一些地区,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一名教师身兼数职,这样教师的精力就远远不能满足日常的教学活动了,就会使写作和批阅的矛盾突出了。
二、解决对策
(一)教育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
尤其是农村地区,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包括建设多媒体班级,建设电脑机房,让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到农村,让学生多多接触新鲜事物,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接触面。教育部门应该建设学校图书馆,并大量购置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课外书籍。学校应该定期定时开展阅读课程,并安排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让学生在充分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也会用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在写作过程中也会有新的题材,进而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呢?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多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外读物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生意盎然,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读物,让学生品尝到知识的甜头,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主观意愿。在我们的课本中,就有很多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通俗易懂,都是需要学生好好阅读的。而且,学生将之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有了不错的效果,学生才能更加热爱写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其次,要积累素材。素材的积累不仅要在课堂之上,还要扩展到课堂之外。写作源于生活,又反映出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时生活中一些小事,在不同人心中会有不同的观点,反映到作文中,更是会有不同的内容。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周围事物,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并且积累新鲜素材的能力,这样会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在这些积累的素材基础之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写作中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所以,只有积累丰富的素材,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写作,从而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再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就应该开拓思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中的写作课程比较枯燥,形式也比较单一,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这对作文教学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视听结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于课堂上的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正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感,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对作文教学的积极性。最后,要重视“鼓励”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千万不能忽略“赏识”的力量。比如,对于写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我们要努力去寻找其作文的闪光点,并将之扩大。这样,对写作没有信心的学生是一种鼓励。久而久之,通过表扬的方式能让这些学生更好地去写作,更有兴趣去写作。对于作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我们就要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期待能有更好的作文被创作出来。通过表扬的方式,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所提高,这不仅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