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思想政治论文

初中思想政治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20 07:23: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思想政治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思想政治论文

篇1

二、案例教学准备与呈现的技巧

案例教学的准备主要分为客观条件准备和主观状态准备两个方面。在客观准备方面,课堂布局原则上应该是以小教室为主的,基于这个理念,可通过桌椅的调整来实现小课堂的目的,比如U字形,这样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做好科学合理的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可更加具体案例和教学内容准备展示用的实物。主观状态方面为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进入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熟悉案例、了解学生、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以积极的状态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教学。案例的呈现要把握呈现时间和呈现方式两个方面。首先在呈现时间方面,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以及案例所要传达的知识来确定案例展现的时间,通常分为三个时段,课堂教学开始时段、课堂进行中且重点难点问题时段、课堂教学结束时段,用于总结课堂教学内容。案例呈现方式一般有书面呈现形式、事物呈现形式、多媒体呈现形式、角色扮演形式、语言形式等几种常用呈现形式。

三、提出问题与引导讨论的技巧

案例的使用目的是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并通过问题的方式准确地展现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的时间,并以准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教学中并吸收案例中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提出要掌握四个方面的技巧,明确问题的意图、紧扣教学的中心;问题之间要层层深入,具有积极的引导性,问题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根据随时出现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要及时引导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进行讨论和解决,最后将问题有序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问题的提出要讲究吸引力的技巧,并且可采用逆向提问方式,向学生展示问题的双向性,问题的提出要展现主题。在提出问题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只有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自主性解决问题才算是完成了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讨论时,要注重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点,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引导学生在进行问题讨论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问题的中心,避免在有限的课堂时段内跑题,进而偏离教学目的;营造自由、民主、公平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均衡发现。

篇2

1.2民主和谐的师生原则,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课堂上,老师和师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理解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如此才能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才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1.3主体性的教学原则,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充分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1.4实践性的发展原则,实践是创新的源头,也是检验创新的重要标准,要多给学生一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富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任务,鼓励他们探索中创新。

2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要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其次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

2.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学习思维。在创新情境的环境下,学生会对新奇事物产生求知欲和探知欲的愿望,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进取精神。初中思想政治的课程设置中,以短小的故事为引导,并配以简短的插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平等的身份地位,积极耐心的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时,一方面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又要客观的进行评价,积极的进行引导,使学生可以全面地分析和认识问题。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创新思维

兴趣可以产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引导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根据课程内容的某个知识点,讲述充满趣味的小故事或者耐人寻味的话语等,如此种种,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主动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可以会有些偏差或误解,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错误的观点就很容易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影响其以后的发展。因此,在鼓励学生自主想象大胆创新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拥有自己的思维,也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2.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洗礼,更是为了让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到的东西,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对于初中生而言,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同时,对于以讲授思想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课而言,要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教学课程要想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教师和学生必须齐心协力。如在讲授“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一观点时,教师可以从对比的观点入手,通过讲解或播放改革开放30年前后的录影带,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发表自己的方法,强化这一观点在心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与常识教育的全员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情况,即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观念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能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种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师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是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而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因而出现片面以学生的书面试卷的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则是缺乏实践活动状况的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显然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对既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从教育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

(三)从实践角度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在知情行几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其一,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者学生对课本结论提出怀疑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如在高一哲学常识中讲到人生价值时,学生对“张华救老人有无价值(意义)”存在不同看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仅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不能只看物质贡献的大小,忽视精神贡献是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如在高二经济常识中,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提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是否还要坚持艰苦奋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消费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他们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渴望别人耐心地倾听和肯定,不愿接受一般化的说教,要求自我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同时理解力、概括力、辩证思维也有初步发展。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耐心地说服教育,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有成效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如在讲《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讨论题:“究竟是价格围绕价值。还是价值围绕价格转?”然后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或超市对商品价格及其变动情况作调查,再到课堂进行汇报,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依据自己在农贸市场的观察心得,很快能得出正确的观点,从而使学生信服。

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练结,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政治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平时的作业中,我尝试:

篇4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讨论过于随意

在一些政治课上,讨论是家常便饭,什么问题都要讨论,一堂课学生要讨论五六次甚至更多。前一个论题还处于收尾状态,后一个论题已接踵而至。整整一堂课,论题就好比是接力棒,学生就是运动员,讨论就像一场接力赛,学生疲于应付,听课老师也感觉激情有余,内容不足。而有的课堂上,讨论又成为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就像一根弹性十足的橡皮筋,时间宽裕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再讨论讨论”,时间紧凑时就打个“短平快”,学生刚进入讨论角色教师就宣布结束。这样的讨论,无论是论题的设置还是讨论的启动、组织,都具有很明显的随意性,讨论的质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曲解了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对讨论的基本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把讨论看成是装点课堂的点缀,或者以讨论代替课堂教学。

2.师生参与度不均

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里立即一片喧哗声,好像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讨论。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有些学生的确是在按照要求讨论;可也有的学生互不倾听,你说我也说,甚至故意唱反调;有些学生乘机聊天或做些别的事情;有的学生干脆作壁上观,等着听答案。在一堂初一的思想品德课上,笔者还看到这样的画面:个别同学勾肩搭背,大叫大嚷,还嫌不过瘾,就离开自己的座位与其他组的同学吵闹,教学纪律和教学秩序完全失控。在常态教学中,上述现象表现的比较突出。在公开课上,笔者发现,学习成绩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多,尤其是好学生经常代表小组发言;困难学生则多扮演听众的角色,未经独立思考就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取答案和信息。困难学生能从讨论中获益多少呢?这是个未知数。

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在干什么呢?有的教师守卫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或面无表情袖手旁观,或只顾低头背自己的教案,或像个警察一样严肃地走来走去,严重缺乏参与意识。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讨论,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讨论交流而忘了要照顾其他同学,于是就出现了教学秩序失控的个案。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讨论结果,对讨论的指导和监督不够,讨论时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当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自觉性、自控能力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部分学生性格自私、独立,缺乏合作意识,也是出现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

3.教与学的思维过于肤浅、狭隘

讨论应该是一个手、口、脑并用的思维过程。可笔者发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动手、动嘴的频率较高,真正动脑思考自己想答案的却很少。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习惯性的也是经常性的动作是“找”――去教材上找答案,对于论题答案的组织,大多数是照搬教材,而没有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发挥性的诠释更是少见。从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来看,都谈不上学生思维的活跃。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缺乏必要的点评,只是一味的“好”,有些教师甚至就是简单地把学生的答案再复述一遍。设想,如果有时学生没找到教材上现成的答案,是不是就是不好呢?如果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的回答是不是可能天马行空呢?教师没有激情的点评,学生的后继学习的积极性又从何而来呢?

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带有一定的肤浅性和狭隘性,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掩盖了讨论的价值所在。学生受本身知识水平、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的限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那么,教师要避免讨论中的冷场,确保讨论顺利进行,是否可以在备课、教学技能、自身知识面的拓展等方面多下点功夫,准备得更充分一点呢?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1.准备策略

⑴论题准备

讨论前教师要精心选择并精确表述论题。因为,论题的好坏影响着讨论的质量,精选论题是组织讨论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好的论题本身应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的,其答案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学生回答时需用自己的立场观点加以诠释。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论题,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经验,结合一些社会热点焦点来选择论题,难易要适度,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任何讨论价值;又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看了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⑵学生准备

课堂讨论以小组讨论为主,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组。分组的办法比较多,可由教师按学生座位分,也可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规模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5―8人为宜。在分组的基础上,小组内部成员还需进一步角色分工(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组长等),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应说明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成员的角色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

2.组织策略

教学的情境千变万化,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入,及时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工作。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22-02

政治成绩不理想,是部分学生文科成绩不好的原因之一。相比较历史,地理等学科来说,政治这门学科显得有点枯燥乏味。内容本身也有点难以理解。同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更喜欢新鲜的事物,因此上政治课就感觉有些吃力,考试成绩自然达不到预期目标。针对这样的现象,部分教师感到束手无策,也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着手解决,可是效果并不明显。一般来说,许多老师们喜欢采用加强上课提问,课下预习,复习等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习,但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们愿意去学习政治。甚至少数学生在老师这样的督促行为下更加不愿意上政治课。不仅效果没有达到,反而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学好政治,教师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去提升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与动机,让他们真正的喜欢政治课,这才是提高政治成绩的有效方法。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必须找对方法,以下就和大家分享几点经验:

首先,要建立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是现代教育很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欧美等国家实施的也比较早,近些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应该说,政治在中学的几门学科中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它扮演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长期发展的指南针,引导着学生思想的走向,但由于其中的部分内容确实有些难以理解,因此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也会比较费劲。因此如何教,成了老师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传统的你教我听模式对于政治这种学科并不一定合适,学生们只是听老师的讲解,不明白的也不能马上得到反馈,过后就会容易遗忘。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真正"做主"。老师和学生构建互动,平等的教学模式。老师以聊天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知识,学生有问题即可进行提问。笔者在刚开始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就发现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地增强。例如在讲解国体和政体的时候,除了学习本国的基本情况外,还按照同学们的要求,对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等以及日本的国体一一进行讲解,经过对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相比较传统的授课模式,政治课上更应该加入讨论,在自由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能有所进步,记忆也才更加深刻。

其次,除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要把书本上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这一点对于政治尤为重要。古人云:"学以致用",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能够熟练地运用,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去理解当代社会发生的情况,有所思,有所虑,有所悟,有所感。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可能会让学生对政治失去兴趣。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就要不断的引进相关课外题材,督促学生多看报纸,每天多收看新闻。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地从报刊杂志上收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用来不断丰富,扩充教学内容。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重要的,这是学生行为的指南针,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仅从分数出发。要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兴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多去举例,多去引用一些正面的或者反面的例子去进行佐证。因为学生们对于实际例子的接受程度远远大于枯燥的理论,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很注意这一点,例如会经常督促学生去看一些能提升思想品德和个人素质的电视节目,每年的《感动中国》都是我对学生要求的必看节目之一。我的学生都很愿意看,并且看完了直播还要看重播,在课上的时候还会总结,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以及道德情操。

最后,要直接提升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还可以鼓励他们多去发表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名初中学生来说,具有年龄较小,身心不太成熟等特点,因此针对这个年龄段的政治考试都不是很难,很少有写政治论文等考试题目。但实际上,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就应该让他们多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像去朗读一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但要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身心发展并不成熟,对事物也缺少自己的看法主张。在成长阶段,要培养他们去发表观点主张,就要从让他们广泛的去阅读开始,广泛的联系实际。如社会上有比较重要的事件,社会影响力比较大,就可以以该事件为题,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写一些政论文等。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很大,我曾以此为题让学生们广泛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写成小的政论文,在班上朗读和分享,再让大家个别起来发表观点,看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观点,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分数。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对于他们的成长益处多多。有人说,通过培养他们写政治论文的方法就初中阶段并不一定能马上提高分数,但实际上,通过这样的行为,在无形中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能不断提升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就长远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定有帮助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佳动力就是浓厚的兴趣,政治课程的学习也是一样。只有要让学生有强烈的兴趣与动机,才能提升成绩,获得进步。因此作为一名政治老师,要做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政治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这才是学习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 蔡学农. 浅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J]. 学周刊,2012,(21)

[2] 梁建华. 改进教学方式 激发学习兴趣--浅谈初中政治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J]. 学生之友(初中版)(中考月刊),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