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广播电视发展

广播电视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08 13:38: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广播电视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广播电视发展

篇1

新媒体时代是互联网与各领域有机融合后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以网络、通信等先进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地方广播电视在此环境里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有机整合有效资源,开创“屏”电视时代,促进广播电视媒体品牌效益的提升,满足新时期地方观众的地域化、专业化、多样化的需求,拓展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倾力发展新的媒介技术和市场的机遇中确立自己的坐标。下面就地方广播电视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更好地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1地方广播电视的现状

首先,思想得不到足够的解放。经济发达地区的广播电视几乎改制为集团化经营,走市场运营的道路,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多数人都只是把广播电视文化事业看作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或者是活跃群众生活、改善投资环境的一种改善措施,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文化经济的一体化这个概念,使得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1]。其次,资金投入量不足。投入资金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影响力的大小。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广播电视媒体善于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平台资源优势与内容生产优势,积极地进行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结构拓展整合重组,但在大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广播电视文化产业仍然承受着传统思维的禁锢,以体制办文化为主,没有将人、财、物等主要力量放在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再者,复合型人才匮乏。发展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目前一些地方从事广播电视文化产业人员素质偏低,缺少经营意识,尤其缺乏一大批既懂管理又懂经营,既从事广播电视文化又擅长对广播电视文化经营者进行市场运作。再加上人才机制和分配机制不灵活等,尤其在各方面待遇上都没有理想中的那么高,所以广播电视文化专业人才流失相对比较严重,后继乏人[2]。

2新媒体时代对地方广播电视的影响

首先,是新媒体的冲击,新媒体的出现主要给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介带来了两方面的冲击:1)由于互联网具有综合性、交互性、实时性、点对点等优势和特征,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迅速抢占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市场份额,分化了受众群体,人们更倾向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2)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快捷,且是以“全天候”的传播模式在不间断的接收和传播,实时性、交互性偏强的互联移动设备为受众提供了网上即时浏览和访问。同时,网络媒体抢占了大部分的广告市场。其次,是国家、省级大型广播电视媒体的长期冲击,地方广播电视在人力、物力、财力和体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从而无法获取更多有效、及时的资源,导致节目形式和内容单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步多元化、实时性,而这是广播电视无法比拟的[3]。

3新媒体时代的地方广播电视发展途径

3.1融合新媒体,延伸地方广播电视媒体服务功能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切实站在全局战略高度,积极挖掘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潜力,延展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地方广播电视台与新媒体的融合,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进而巩固、提升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服务力,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为此,部分地方广播电视台在腾讯、新浪等网站开设微博,以“节目要互动,互动即节目”为理念,努力开辟网络传播和广播电视节目互动的新路子。例如2013年3月6日,“退役军人张森见义勇为跳水救人牺牲”事件发生后,为了增强新闻时效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宿迁广播电视台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切片式”,受到了中央媒体和全国主流网站的高度关注[4]。2013年3月8日,新华社官方微博发出“正能量再次让人感动,向英雄致敬……”的消息。通过大量的媒体报道,微博上的广泛传播,网友纷纷阅读、转发和评论,实现“电视微博网络社会电视”的循环式传播,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吸引力,有效地延伸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服务功能。

3.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地方广播电视台最有价值的第一资源,面对全媒体时代对媒体人的更高要求,地方广播电视台应采取人才兴台策略,将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努力培养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纪律严、作风实、结构优的广播电视人才队伍,重点打造一批名主持、名编导、名记者,提升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推动地方广播电视事业持续繁荣发展。同时从全媒体时展需求出发,结合地方广播电视台实际,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加强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和管理,力求在培育媒体拔尖人才方面收到实效。在推进后备人才库的建设过程中,积极与全国重点影视传媒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计划,加大引进与培训高新人才力度,深入发掘培养核心骨干人才,实现人才教育培训的全覆盖,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全媒体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推进人才培养机制逐步走上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进一步增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整体实力,还需大力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引进熟悉新媒体、数字出版、内容创意等新型文化产业运作规律的人才,以及熟悉国际文化产业规则、适应区域和全媒体时代竞争需要的高级影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从而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3发挥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权威性

与新媒体相比,地方广播电视台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因此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借助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权威性,确保信息资源的真实、可靠,不仅有利于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还有利于新媒体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对于地方广播电视台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权威性,通过新技术对产品形态进行加工,借助新媒体平台多次、综合利用多种信息资源。例如,报纸、杂志等地方广播电视台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制作移动多媒体、网络新媒体,目前很多出版社和腾讯网、新浪网等进行了良好的合作,推出电子书,不仅阅读方便、环保实惠,还可以通过在线收费获得经济效益。新媒体则可以借助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权威性,实现传播内容的互动融合,例如雅虎中国网站与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等地方广播电视台建立了内容供应的合作关系,这些地方广播电视台为雅虎网站提供社会、经济、娱乐、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信息,使得新媒体信息的可靠性得以提升。通过新媒体与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互动融合,广大受众能够得到更加丰富、具体、准确的传播信息[5]。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地方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地方广播电视应积极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实行终端电视,创办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地方电视节目,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满足新媒体时代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为地方广播电视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力.对新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思考[J].数字传媒研究,2015(4):10-12.

[2]李力.新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思考[J].现代视听,2015(10):53-57.

[3]欧阳宏生,梓,徐书婕.论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媒体+”之融合创新模型的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173-179.

篇2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通过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查寻的效率,克服了以前只能根据节目预告查寻节目内容信息,或者通过节目时间表了解节目内容信息的缺陷,增强受众接收节目的针对性,提高接收信息的效率。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促进电视节目内容异步接收、共时线上,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既保证了大众化用户需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满足其它个性化用户的需要,促进广播电视传播的良性循环。

1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优势

1.1是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广播电视传播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借助于网络传播这一平台。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广播电视传播的功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二者融合后,广播电视传播可以借助网络传媒等诸多功能和优势(如文字、图片、图表、动画等功能),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影响力奠定基础。另外,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传统广播电视传播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如发射主体的技术条件影响,用户的接收条件影响,覆盖区域的转播条件影响等,使得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区域较小,覆盖范围受到限制。一般情况下,能够把节目传送到更广大的区域,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广播电视公司才可以做到。如果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任何广播电视节目均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会获得很大的提升。

1.2可以有效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增强受众接收节目的针对性

另外,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容量进一步扩大,传统广播电视信息流量非常有限,一个频道一天的信息容量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时间段内,信息容量只有24个小时。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播出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加,传统广播电视线性播出流程被打破,所有信息都可以呈现在网上,信息容量大大增加。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后,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广播电视节目通过数字技术编码压缩后,受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复制,还可以随时点播、随时更新以及长期保存,极大的克服了稍纵即逝的不足。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在网络传媒中,受众既是接受信息者,也是传播信息者,并且可以在网上交流互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可借助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提升自身的信息反馈功能,根据用户的反馈,改进节目、栏目,赢得更多受众。

2广播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2.1取长补短,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取长补短,用数字化技术弥补音频广播制作领域不足。虽然,近些年,音频制作的方方面面已经渗透了数字化技术,音频广播节目的全过程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靠模拟音频来完成最佳音质,数字化采样、量化很容易造成音质损失,要想减少损失,必须利用降低量化步长、提高量化比特数等办法来完成。通过模数/数模转换后,数字音频越接近模拟音质就越好,当前,AMEK9098和SSL9000J系列,属于公认的世界上音质最好的调音台,这两个调音台的控制系统,就是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国家标准GY/T156建议,为保证添加音效特技后效果,录音棚原版录音和高清制作应该采用24bit量化,32bit内部处理精度,这样,在整个制作环节中,音频质量才能不受到任何的损失。然而,使用16bit音频的非线性产品非常多,所以,对音频的质量来说,音频技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并不是弃模变数,是取长补短,是两者有机地结合,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弥补传统音频设备的弱点。

2.2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通道利用数字传输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信号质量,还可以节省投入资金,极大地降低使用费用,促进大众消费。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还可以使接受终端多样。不仅可以拓展笔记本、手机、掌上电脑等小屏幕便携式移动终端,还可以拓展火车、轮船、飞机接受终端,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电视节目。和传统电视相比,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电视与手机的结合,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得较高的回报。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有利于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在交互性方面,网络电视领先,而在高清晰传输方面,数字电视占优,经历了长时间发展,电视高清传输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沟通更加便捷。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在技术方面虽然存在差距,但是,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就是“网络化”和“高清化”,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交互。“网络高清”主要融合高清显示技术进行高速网络传输,向用户提供高清晰数字视频等多种服务,高清电视内容可以通过宽带互联网以P2P模式广播,还可以通过广播方式,利用地面数字电视网、有线电视网播出,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和途径,广播电视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都离不开数字化,都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因此,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互惠、共存共赢。

3结语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正式上线,给中国广播电视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是广播电视业发展的趋势,只有实现二者的一体化融合,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才能更强,开创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3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通过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查寻的效率,克服了以前只能根据节目预告查寻节目内容信息,或者通过节目时间表了解节目内容信息的缺陷,增强受众接收节目的针对性,提高接收信息的效率。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促进电视节目内容异步接收、共时线上,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既保证了大众化用户需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满足其它个性化用户的需要,促进广播电视传播的良性循环。

1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优势

1.1是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广播电视传播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借助于网络传播这一平台。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广播电视传播的功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二者融合后,广播电视传播可以借助网络传媒等诸多功能和优势(如文字、图片、图表、动画等功能),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影响力奠定基础。另外,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传统广播电视传播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如发射主体的技术条件影响,用户的接收条件影响,覆盖区域的转播条件影响等,使得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区域较小,覆盖范围受到限制。一般情况下,能够把节目传送到更广大的区域,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广播电视公司才可以做到。如果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任何广播电视节目均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会获得很大的提升。

1.2可以有效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增强受众接收节目的针对性

另外,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容量进一步扩大,传统广播电视信息流量非常有限,一个频道一天的信息容量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时间段内,信息容量只有24个小时。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播出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加,传统广播电视线性播出流程被打破,所有信息都可以呈现在网上,信息容量大大增加。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后,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广播电视节目通过数字技术编码压缩后,受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复制,还可以随时点播、随时更新以及长期保存,极大的克服了稍纵即逝的不足。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在网络传媒中,受众既是接受信息者,也是传播信息者,并且可以在网上交流互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可借助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提升自身的信息反馈功能,根据用户的反馈,改进节目、栏目,赢得更多受众。

2广播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2.1取长补短,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取长补短,用数字化技术弥补音频广播制作领域不足。虽然,近些年,音频制作的方方面面已经渗透了数字化技术,音频广播节目的全过程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靠模拟音频来完成最佳音质,数字化采样、量化很容易造成音质损失,要想减少损失,必须利用降低量化步长、提高量化比特数等办法来完成。通过模数/数模转换后,数字音频越接近模拟音质就越好,当前,AMEK9098和SSL9000J系列,属于公认的世界上音质最好的调音台,这两个调音台的控制系统,就是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国家标准GY/T156建议,为保证添加音效特技后效果,录音棚原版录音和高清制作应该采用24bit量化,32bit内部处理精度,这样,在整个制作环节中,音频质量才能不受到任何的损失。然而,使用16bit音频的非线性产品非常多,所以,对音频的质量来说,音频技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并不是弃模变数,是取长补短,是两者有机地结合,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弥补传统音频设备的弱点。

2.2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通道利用数字传输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信号质量,还可以节省投入资金,极大地降低使用费用,促进大众消费。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还可以使接受终端多样。不仅可以拓展笔记本、手机、掌上电脑等小屏幕便携式移动终端,还可以拓展火车、轮船、飞机接受终端,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电视节目。和传统电视相比,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电视与手机的结合,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得较高的回报。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有利于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在交互性方面,网络电视领先,而在高清晰传输方面,数字电视占优,经历了长时间发展,电视高清传输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沟通更加便捷。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在技术方面虽然存在差距,但是,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就是“网络化”和“高清化”,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交互。“网络高清”主要融合高清显示技术进行高速网络传输,向用户提供高清晰数字视频等多种服务,高清电视内容可以通过宽带互联网以P2P模式广播,还可以通过广播方式,利用地面数字电视网、有线电视网播出,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和途径,广播电视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都离不开数字化,都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因此,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互惠、共存共赢。

3结语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正式上线,给中国广播电视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是广播电视业发展的趋势,只有实现二者的一体化融合,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才能更强,开创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蔡伟 单位:长春广播电视

篇4

(1)设计制作品牌栏目,就要确立栏目针对的人群,定好位才能对症下药,根据受众人群设计节目的特色,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的内容,在根据这些确定相对应的广告节目。根据受众的需要,包装栏目,栏目要人性化,这种包装方式要采取受众喜欢的、比较容易接收的方式,在播出的时候要选好黄金时段,同时也要加强非黄金时段的节目质量。栏目要不断的创新,一尘不变的节目是无法吸引观众的,所以栏目要经常变化,去除陈旧的版块,加入一些新颖性的版块这样便能长久的吸引观众。(2)广播电视的主要优势便是本土资源文化和影响力,塑造本土节目的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本土的观众是很希望从电视上知道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和生活的相关信息的,这些内容都是本土的群众最希望能关注到的,中国人的家乡意识很强,如播放新闻的时候就要多强化平民意识和民生意识,多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多报道一些与本土市民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其次,要根据本土的文化,打造品牌节目,看本土的人民有什么需求,应多推出一些有特色的节目,地方电视台更应多打造一些以百姓角度看问题之类的节目。最后,还需加强和改进会议报道,用简单易懂的话向本土观众解读政府的决策或者较专业的知识,少说大话、空话、套话。

二、广播电视新的变化

篇5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传播领域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就在这一两年间,无线数字媒体的类型骤然丰富,除传统媒体之外,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楼宇分类电视,多媒体信息亭、地铁多媒体信息系统等新兴媒体纷纷涌现,移动接收是个热点,尤其是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新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我觉得,已经快接近目标。

一、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

在现代通信中,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轻易、价格低廉的特征;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难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覆盖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而且可应用和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所碰到的主要新问题

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动接收所碰到的新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碰到的新问题。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新问题尤为突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此外,在移动通信中,还存在因移动台(天线)的快速移动而划过颠簸的波节和波幅的驻播现象及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种种原因,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还无法对衰落进行精确的猜测,但区分绕射衰落和多径衰落两种不同类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为慢衰落,短期信号中值电平在长期中的起伏;后者为快衰落,即瞬时信号电平在短期中的起伏。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另外,和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不同的是,移动接收的关键点是移动。因此,移动接收还存在一个其他无线通信不会碰到的新问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重到远处迎面驶来发出警报声的警车在离你越近时,汽笛声的音调越高。从警车到达你所在位置开始,音调开始降低,而当警车离开你后,听到的音调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摘要:朝你驶来的警车发出的声波对你而言稍微压缩从而相对集中,这时你听到的声音波长短于该声源静止时的波,而短波音调是高的。相反,离你而去的声源的声波稍微扩散,这时你听到的波长比该声源静止时的波长长,长波音调是低的,这样的效应对电磁波同样适用。比如一个趋近我们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它的频率高于该天线相对于我们静止时的频率,波长相对变短;相反,一个离我们远去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其频率则会低于该天线在相对我们静止时相对于我们的频率,波长相对变长。同时波长的位移量和天线的运动速度存在正比关系,即速度越快,则波长移动越大。以上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Doppler)。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非凡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新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碰到的新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可有效解决以上新问题。只要在信号有效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信号。

三、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缩写,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通信环境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办法。OFDM的基本原理是摘要:高速信息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传输,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相对增加,这样可减少因无线信道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码间干扰。另外,由于引入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大于最大多径时延扩展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假如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还可避免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OFDM的特征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主要技术特征如下摘要:1)可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的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2)通过各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3)各子信道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通过离散傅利叶反变换和离散傅利叶变换实现;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在有关移动接收的几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采用OFDM作为其核心技术。

篇6

近年来,广播电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我国的广电体系都在探究先进的技术来保证播出的质量,加强对节目质量的研究。尽管我国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广播电视正受到新型技术与方法的冲击。随着3D电视、跨平台、跨网络等业务的进步,安全播出技术也在面临转型的机会和更大的挑战。

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

1、安全播出的管理与控制工作

1.1统一一体化的监控方式

某些电视台经常出现停播事故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合理的监控体系的运行,导致工作任务无法及时发现故障,没有应用有关的应急方式。近年来,广播行业开始重视电视台对于监控体系的设计。一些电视台、卫星地球站、有线前端结合自身业务要求,积极尝试构建全流程一体化的监测监控系统,取得了许多有益的设计经验和成功经验。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 视音频码流和传输信道多层指标监测技术、面向业务流程的多点监控和自动报警技术、故障智能综合定位技术、视音频异态自动录播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了对信源、播出、传输等各个环节中,应用IT基础设施(服务器、路由器等)、广播电视信号处理设备、传输基础设施、监测系统等多类型系统和设备状态信息的综合采集和实时监控,实现了多种监控系统的集成和运行信息的一体化展现,各类报警和数据一目了然,与应急预案相结合的控制操作明确快捷,降低了值班人员的监控和应急处置压力。

1.2应急恢复技术

应急恢复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劣化或中断情况下,切换备份或垫片第一时间恢复节目信号的操作。应急恢复手段从最早的依赖于值班员手动切换,近年来已逐渐发展为以系统智能判别和自动切换为主、值班员手动切换为辅的模式。应急恢复技术与监测监控技术密切相关,监测监控技术是应急恢复的基础,而应急恢复是在监测监控技术基础上,通过对需要应急切换场景分析、对比、判断,启动相关自动恢复操作指令并控制相关系统设备动作恢复播出,或将应急恢复建议信息提示给值班人员,由值班人员执行应急恢复操作。目前,自动化、智能化应急恢复技术已经成为电台电视台播出切换、有线网信源倒换、卫星地球站代播等的主流,应急恢复速度达到秒级。

2、安全防护技术

随着广播电视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来相对封闭的播出、传输网络,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多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甚至是与互联网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由此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单位在部署制播网络、集成播控平台、有线数字电视前端平台时,也在不断采取必要的信息安全加固措施。按照总局行业信息安全规范技术文件的要求,针对恶意攻击、安全漏洞、遭受损害后的技术措施,在广播电视播出、传输相关信息系统中采取相应等级的密码技术、安全测评技术、应急响应技术、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等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保障基础网络安全、边界安全、终端安全和数据安全。

3、指挥调度技术

安全播出指挥调度技术是在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技术基础上结合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的特点和需求发展而来的。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能够将安全播出信息采集、汇总、分析、

集中到综合指挥调度席,为指挥调度提供全方位信息支持。同时,也能将指挥调度信息指令快速下达各相关单位,实现快速准确的调度指挥。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主要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为支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信息和执行信息汇聚功能,以实现安全播出相关单位之间数据信息、视音频信号的共享和应急联动。

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展望

广播电视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安全播出,新型技术的发展也能够为安全播出提供坚实的基础。随着广播电视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安全播出技术也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运用安全播出技术的关键在于提升监督与管理的水平,其发展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ICT与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创建的播出传输体系

现阶段,广播电视已经开始进入数字化与网络化的阶段,而且下一步的目标是实现有线、无线与卫星传输网络之间的连接与智能化全面覆盖,为用户提供跨网络与跨终端的服务。其中主要运用的技术是ICT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高效结合,不仅了智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台与监督与管理机构在创建技术方面系统时,应该全面考虑到ICT与信息安全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创建播出传输系统,为新一代的智能广播电视网络的安全播出提供保证。

2、广播电视的数据智能分析方式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数据应用的专业很广,包括无线、有线、卫星、广播电视中心等专业技术,与其联系的监测信息、事故报表等,会涉及到很多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数据,逐渐具备大数据的特征。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与共享资源,并且有利于挖掘应用价值叫哦高的信息,充分掌握安全播出的运行状态,有利于尽早使用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这也是大数据背景下管理安全播出技术的关键步骤,安全播出技术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数据智能分析技术。

3、应急指挥调控技术

应急指挥调控技术有利于保证及时的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控技术提高了当前应用的技术水平,增强了其智能化的功能。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将重点实现台内安全播出技术系统与台外安全播出技术系统的监测、管理、地理信息等数据的共享。同时,将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技术、城市应急指挥平台技术,在信息综合运用、系统统一联动、智能决策等方面进一步扩展。多媒体预警信息、多类型指挥调度手段协同、多级指挥调度信息交互、多级视频会商、监测数据和安全播出数据集成应用将成为未来应急指挥调度技术系统的重要标志。

4、统一的监督与管理平台技术

在相关部门的要求下,广播电视监督管理机构应该重视创建统一的监督管理系统。重视对技术的管理、新媒体的管理、内容的管理、安全播出以及信息的处理等。统一的监督与管理平台技术,能够促进跨平台的数据资源共享,综合信息的智能研究,全面的智能化管理等安全播出技术的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很复杂,而且任务繁重而艰巨。拓展的业务都会设计到安全播出技术,并为其提供保障。安全播出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完善管理、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以及创新技术。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业务的扩大,安全播出技术也会持续的创新与进步,为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系统的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黎明,闫涛,刘隆文.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安全播出体系浅析与实践[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4(03)

篇7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 A

一、HbbTV 概述

HbbTV(Hybrid broadcast broadband TV, 广 播 - 宽 带 混合电视 ) 旨在提供一种不同于专有技术的解决方案,并共用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来传送增值的点播业务 ;其基本理念是将通过广播和通过宽带通信为终端用户传送娱乐体验的形式进行融合。这一泛欧动议于 2009 年 8 月由欧洲一个跨电视和工业界的掌舵委员会提出,其融合的内涵包含利用可选的网络连接以广播与宽带协力的形式将新闻,信息以及娱乐节目传送至终端用户的电视机和机顶盒。该掌舵委员会的成员包括 :Canal+,法国电视台,TF1,德国研究院(Institut für

Rundfunktechnik),卫星运营商 SES ASTRA,以及软件与媒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ANT 和 Open TV(参与公司列表可参见)。HbbTV 将以现有的标准和网络技术作为基本组成元素,比如 OIPF(Open IPTV Forum),CEA,DVB 和W3C。

HbbTV 的产品和服务将结合广播和宽带的丰富内容提供给用户无缝的娱乐体验,而这种体验仅通过一个遥控器,一个显示屏幕和我们已经熟悉的电视机简单操控来实现。除了传统的服务,HbbTV 用户将能获得由广播服务商、网络运营商、消费电子制造商提供的崭新娱乐形式,包括:电视回看(Catch- up TV)、视频点播、交互式广告、个性化节目、投票、游戏和社交网络,甚至是一些基于应用程序的服务,如数字文本(Digital Text),电子节目指南(EPG)等等。

二、HbbTV 标准

2010 年 6 月 1 日, HbbTV 掌舵委员会了由 ETSI 核准的技术细则,版本 1.1.1。该细则的引用序列号为 ETSI TS 02 796。同日,HbbTV 掌舵委员会也宣布正式成立。委员会章程昭示这一委员会将向所有愿意参与这一组织活动的团体敞开。章程的详细内容涉及操作的合作框架、活动领域、知识产权政策、会员费、选举流程以及相关的条款。HbbTV 会员制度的建立也使得更多新参与者能够为 HbbTV 作出贡献,维护和改进技术细则,并享有最早获知其细则更新的权利。

该细则的文本包含正文和附录两部分,其中正文分为 :概述、用户体验、服务和应用模型、支持的格式和协议、浏览器应用环境、系统集成、系统的功能以及安全机制,共七部分内容。附录则包含了 OIPF 中对 DAE(Declarative App. Environment)的规范,对利用宽带(数据网)传输受保护内容的支持以及对模拟广播网的支持,共三个部分。其中“概述”部分主要对 HbbTV 细则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模型以及应用范围进行了概括,包括 :应用程序、架构以及终端的功能和扩展。我们对这一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

基于 HbbTV 标准规定的混合终端提供基于网络下载和执行应用程序的能力。这里的应用是指包含增强或互动服务在内的多个文件的集合。HbbTV 涉及的应用有以下几种 :

1. 广播独立的应用程序(即不与任何广播服务相关联)。这种类型的应用是通过宽带下载并通过宽带通道访问与其相关的所有数据。

2. 广播相关的应用(即与一个或多个广播服务相关或与单个广播服务中的一个或多个事件相关),可自行启动或应用户要求而启动。这种类型的应用程序,既可以通过宽带或广播通道下载,也可以通过这两种通道之一访问相关的数据。

HbbTV 各种应用的切换可以通过图 1来直观的表示。

图 1HbbTV 应用示意图

图 1 中的圆圈代表用户遥控器上的对应按钮,用户可以通过红色按钮以及“文本请求”按钮在传统电视频道和广播应用之间进行切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开机界面的入口可以由用户订制,既可以是传统的电视节目频道,也可以是门户界面。

此外,以下可能使用的浏览器环境不属于 HbbTV 标准的范围 :

1. 和应用相关的服务供应商在 OIPF 规范中规定 ;

2. 使用浏览器环境为用户提供诸如频道道航或终端安装;

菜单等具体的应用 ;

3. 使用浏览器环境显示互联网网站的内容 ;

4. 使用浏览器环境支持如 CEA-2014 等标准规范或 IPTV 开放论坛的全套相应规范。

3. HbbTV 演示

图 2 中展示的是德国 ARD 电视台为用户订制的 HbbTV 应用程序启动器界面,其主画面是传统的电视节目,通过屏幕下部弹出的菜单可以方便地切换到新闻服务,回看点播服务以及其他应用等等。

图 3 中是 ZDF 电视台的回看点播界面,这个界面与互联网上的界面完全相同,便于互联网用户在电视上执行其早已熟知的那些操作。

图 4和 5 都是展示的门户界面。第一个界面主要以文字条目构成,并辅以翻页,幻灯片,互动广告以及视频的功能。第二个界面并无明显的文字条目,更加类似于目前的互联网

门户网站,可以直接获取电子节目指南,链接到视频点播以及其他服务。

图 2 ARD 的应用程序启动器界面(App. Laucher)

图 3 ZDF 电视台的回看界面

图 4 RTL 电视台的文字门户界面

图 5 Sat1 电视台的混搭门户界面

三、HbbTV未来发展方向

1、上网电视趋势已然 HbbTV归其一统

观察2011年的电视产业发展,电视上网已成为电视下一步必走之路,不论是Apple或是Google都在往该领域发展,电视不再只是单向收看营运商所提供的内容,而是通过网络连线,取得App(应用程序)、社群功能或是收看更为多元的媒体内容,不论是机顶盒或是电视系统运营商,在系统设计上也都开始陆续的导入上网功能。

2、挑战虽多 HTML5 为开路先锋

HbbTV之所以能在两年多内取得德国、英国与法国等营运商们的青睐,最主要的理由在于有统一的标准,其背后的功臣,是基于有上网功能的前提下,最新的HTML5标准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以往的HTML标准,只适在IT领域,但随着技术发展,HTML也针对消费性电子开发出对应的消费性电子标准,让非IT领域的终端装置也能有上网的功能,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以HTML为基础,在内容资料的格式便能加以统一。

3、从用户角度出发 才是正经

然而,虽然有了HTML5能协助HbbTV克服内容在不同装置之间的存储障碍,但从软件架构上,不同区块之间的相互连结相当重要,也就是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介面)的优化,将会成为HbbTV能否进一步普及的另一个关键。由于HbbTV才刚起步,终端市场的接受度也是一大考验,投入HbbTV的厂商必须能够开发适合消费者所能接受的应用,在此一基础之上,将软件层各个区块的整合调整至最佳化。

4、完整产业生态 HbbTV成功的基石

随着时间变化,不论是电视台、网络、电信或是传统的广播运营商,都在这波数字化的浪潮中,各种商业模式不断的演变与改进,最后产生了硬件、系统、芯片与软件厂商等相当完整的生态系统。

观察机顶盒的发展,未来在功能上势必会不断提升,因此,从半导体厂商的角度来看,HbbTV技术所要配备的周边功能,像是下载3D游戏后,机顶盒本身就势必要有3D绘图处理器,来对应这一需求,另外影音解压缩的功能也会是必备的功能之一。

即便是HbbTV技术,不同的系统厂商也会有不同人性化的相关需求,像是用户介面与摇控器等,因此Opera在系统开发之初,就会密切与系统厂商合作,针对不同需求打造出合适的完整系统。

结语:

HbbTV 的主旨在于将广播服务与宽带数据业务进行无缝的封装,对用户而言无需知道自己通过何种网络以何种方式在获取音视频信息,就这一点而言,无疑将是广电用户的福

音。

参考文献

篇8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广播电视的需求也开始提高,所以造成广播电视需要进行发展。为了符合现代需求,广电部门也在积极的使用新技术去提高广播电视的质量,更多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被应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是保证广播电视质量的一个核心,推动了一个更大平台的产生。但是安全播出技术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及时的完善安全播出技术有十分大的意义。

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在最近几年经过不断的改革也取得了十分大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十分大的便利,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只有不断的提高、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更好的广播电视效果。

1.1更新认识不充分

我国的广电部门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十分重视,一直在强调安全播出的作用,也为此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各个地方广播电视中心也会重视安全播出,但是却没有对安全播出技术进行足够的重视。部分地方领导只是将安全播出作为最重要的,觉得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内容安全播出即可,只要能完成相应的效果就行,所以一直使用传统的安全播出技术,让员工不用考虑其他因素,只要保证播出效果就好。没有及时的吸取最新的安全播出技术,也不愿意规定专门的人员,投入资金去开发新的技术。不重视技术的更新,没有组织员工进行交流、培训等工作,员工无法掌握新技术,对自身的安全播出产生影响。

1.2缺乏系统的标准

虽然国家针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制定了相关规定,对安全播出的管理、维护等都进行了实际的规划,但是由于广播电视行业涉及的内容较多,工作的范围也比较广,环节也比较多,所以对整个安全播出技术不可能完全涉及,会存在一定的疏漏和不足。而且我国的广播电视还处于发展的时期,很多的部门都没有成型,部门员工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所以无法准确地制定一个详细的标准,没有办法针对安全播出技术建立一个全面的监控系统,实行一个全面的管理体系。所以造成安全播出技术的整体建设不够完善,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3存在区域性不同

虽然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由广电总局领导,但是下面分布着很多家不同的地方单位。单位的数量较多,人员素质也不相同,每一个单位之间都存在差异,而且实际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也会存在差异,形成了一个比较混乱的局面。由于每一个单位的整体建设不同,单位的大小、人员数量、人员素质等都不相同,所以安全播出技术的使用在每一个区域也是不同的。国家对不同区域的资金分配,资金使用情况也会产生差异。单位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也是安全播出技术无法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因素。

2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科技一直在不断的进步,也会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技术带来一定的影响,更多的现代化先进技术会被融合到安全播出技术中,促进整个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下面对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讨论。

2.1对传统技术进行更新

各个地方的广播电视单位不但要将电视内容安全播出作为一个目标,而且要重视起来安全播出技术得发展。单位的领导要积极的改变自己的观点,转变原来的观念,提高自身对安全播出技术以及现代技术发展的认识和了解,及时的将传统落后的技术进行改进。不但要保证播出的效果良好,也要将具体的技术手段作为一个准则。同时,要加强对安全播出技术的资金投入,及时的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还要抽取自己部门的精英人才,寻找一些爱学习、具有相关能力的工作人员,去探索更好的安全播出技术。各个地方单位要增加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更多的部门人员讨论的机会和平台,特别是对一些经营比较好的单位。要做好员工的培训,购进更多的现代设备,将单位内部的安全播出技术不断更新,使广播电视的质量更好,播出更安全。

2.2信息技术的融合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并且逐渐的趋于稳定,开始被更多的人认可和使用,也近一步提升了电视广播的质量,创造了一个更清新、更智能的广播电视。另外,对于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将会融合有线电视、无线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的广播电视形式,实现不同平台的播出模式。现代移动通信也是一个热点,很多的人开始在一些智能产品上观看广播电视,这也将会是广播电视的一个跨越性发展阶段,可以更好的提高其安全性,降低灾害、事故等为广播电视传输中带来的影响,让人们更加好的观看广播电视。

2.3智能分析技术的使用

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会涉及很多的步骤,包括很多内容,包括电视卫星、信号传输等,大量的数据需要传输,而且要保证同时并且准确的传输,如果这个过程没有一个准确、有效的分析,对这些相关数据实现整合,那么数据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数据的价值也会大大降低。智能分析技术是现今比较热门的一个技术,可以对需要的数据自动的进行采集,同时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将要播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性的预测,并且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让工作人员可以及时的对其进行处理,将整个数据、信息更加完善,传输更加正确的数据,实现更好的播出内容和效果。

3结语

广播电视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人们了解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所以广播电视的安全、准确播出是及其重要的。安全播出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项目,安全播出技术也是需要不断进行更新的内容。所以必须对安全播出技术进行重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提高播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许耀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16):214.

篇9

    2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必然性

    利用互联网技术,广播电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从而开辟了自身发展的新天地。首先,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能够克服稍纵即逝的缺陷,并且能够实现跨时空的传播,从而拓宽传播范围和改变传播方式;其次,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可以迅速实现全球性传播,从而实现信息的广泛共享;再次,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在确保传播效率的基础上,能够极大地降低传播成本;最后,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可以在国内外进行传播,通过开展国际网络业务,能够极大地提高有线电视网的效益。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是必然的,网络中的广播影视允许用户进行观看、收听、下载、阅读、检索、评论、存储、剪辑和转发,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广播电视单向流动的特性。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广播电视,已经成为现代广播电视发展的关键,为此国家广电总局已经积极展开对策,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来推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融合,促进广播电视时效性、传播速度和容量的提高。

    3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的运营

篇10

1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声影结合、富有美感的艺术形式,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这种艺术形式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广大广播电视受众对电影发展更高的期待,同时也为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但是近几年在激烈的媒介竞争当中广播电视在整个新媒体时代的应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很多行业对其的依赖性也不断减小,这就要就我们要不断改进与创新。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的要求融入到整个广播电视行业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就目前状况来说,由于传统广播电视的视听新媒体终端,储存,以及渠道等等很多方面的原因,与新兴媒介实力还相差较远。希望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做的一次小的调研,可以为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起一点小的促进作用。传统的体制束缚了广播事业市场潜能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广播事业走的是双重体制,即事业编制,企业经营。国家最初这样实行的初衷是:既能实现对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的很好管制,保证了舆论宣传,又方便媒体实现经营性收入来壮大自己。但事实证明,广播媒体的双重身份,未能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造成多种弊端,其中之一就是面对市场左右为难、畏首畏尾。导致广播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不好。

2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

2.1 内容的不断创新

就实际广播电视发展前景而言,内容生产力才是超越其他媒介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媒介应该“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实用性”。广播电视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富有艺术魅力,兼顾到“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且适合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所以就要求联系日常生活中通过精心的准备,从不同角度出发,提供新的视野、构建新的格局、呼唤新的变革,有针对性的研究关键性环节的设计,使每个观众可以在观看中得到快乐或者感悟甚至于灵感。内容生产力应该与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主题联系紧密,向观众传播时通过简单的介绍,一个好的简介更是可以激发人们的观看兴趣,为观众构建一个基本的映像,使观众有后续观影兴趣。内容生产力应该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揣摩,好好分析、体会,构建一条大概的理解体系,最后融会贯通形成核心的理解。从最基本的理论出发,去构思选材,从最基本线条,不断润色,不断改进,在此期间,不断学习其他媒介的方法技巧,总结经验,提高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力的核心竞争力。

还可以与其他网络运营商合作,共图发展,开创“广电主导、分工负责、优势互补”的模式。加强网站建设,建立双向互动平台。在网上征集一些广大观众的意见或者建议等信息内容,开展一些征集活动按照贴近观众生活需要、贴近观众思想追求、贴近观众心理成长需求的原则来建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为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建立双向之间的互动网络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为广播电视工作服务,利用微博、社交W站、qq等载体来促进制作人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2 与云技术相结合的转型

近几年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很多行业对其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广播电视这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新兴的云技术具有相通性,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的要求融入到广播电视行业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生活角度来讲,人们希望生活越来越简单,云技术与广播电视相结合,比之前的储存,传播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它提高性能的基本单元,选取相应的基本单元,与不同的信息相结合,构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观看系统,可是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使服务更加周到。关于云技术在电视广播的应用的控制技术和驱动模式,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2.2.1 控制技术

简单来说,云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控制技术就是整合图像、声音、影像、文字相整合的综合实践运用,这个是将人工操作与智能操作相结合最简洁的方法,在这个方法运用中,我们可以将我们下发的指令,通过云技术的整合准确的反应到接受端口,其灵活性,精准性都是极为可靠的。控制系统与检测系统结合,可以使电视广播更具有竞争力,使视听图像更为清晰,更加流畅,使整个行业的互动性也更为开放,使制作理念的创新性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将各类新兴文化在节目中更好的体现出来,同时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率,整合出符合本国传统文化习惯以及观众喜好的发展需求。也为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电视广播的发展对每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如果广播电视发展程度越高,说明这个国家在文化建设上一定投入了大量的经济和财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大力改进广播电视的模式,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和改进,使我国基础文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2.2.2 驱动模式

驱动模式是指在极其复杂的操作中,可以让每个设备都紧密配合,使其保证一定的频率以及一致的操作模式。传统的驱动模式主要使用传统传播模式和其他辅助设备传送到信号塔,信号塔再与其他设备相结合将整个传播过程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传播线。但是传统的设备工艺流程操作复杂,很容易在生产中出现故障。随着科技化智能化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更为简洁而且高效的驱动模式,将驱动模式融合在整个操作系统中,使云技术与电视广播相结合可以更简单的运行。

3 结束语

总之,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旨在改革新的发展模式,新的方法,策略与预期的目的,观众的期待,大众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为主要轴心,提高广播电视者创新思维的潜能,强化其对整合图像、声音、影像,文字中作用的理解以及重视、提高,我们要大力改进广播电视的模式,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和改进,寻求新的理念内容和创新意识,提高广播电视的综合素质,为使我国基础文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改革广播电视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必须注重整个行业的前瞻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要明确广播电视发展的思路,让传统广播电视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云技术,打破传统在延续了多年的传统的理念下融合更多更有实用价值,更具含金量,更有深度的新兴媒介思想。

参考文献

[1]北京电通网络互动中心.王岩玲.融合新媒体:现代广告,电视节目的未来[J].中华新闻报,2007(2).

[2]周杰.论打造城市电视台本土文化栏目[J].新闻爱好者,2008.

[3]黄鸣奋.新媒介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石磊,陆地.解析中国民营电视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朱光烈.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J].现代传播,1994(2).

篇11

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需求将快速增长,致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在今后的几年内的任务,是将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实现制作播出数字化,传输交换网络化,经营方式市场化,体制理顺,人才结构优化,机制充满活力,事业全面繁荣,广播电视产业发达。升级改造县广播电视台二套电视节目、一套广播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能力,为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升级改造后,广播电视播出基本实现节目采集、编辑、制作、存储、传送、播出、分配等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和媒体管理系统,完成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平台、传输平台、服务平台、监管平台的建设和开发。

二、规划建设方式

1、抓好广播电视台采编播设备的更新改造。加大投入力度逐年更新摄、录、编设备,增强节目生产能力,完善台内数字化网络结构体系。摄像设备达到广播级高清、数字化要求。采编播系统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开展高清晰电视的制作,完成广播电视中心技术系统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演播室、广播电视编辑室、配音室、播出机房和节目储存管理系统的设备建设等,实现全台网络化、数字化,实现高清晰度广播电视节目播出。

2、改造广播电视发射台中心机房,改造后的中心机房设备主要提供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和本省第一套、本地第一套电视节目等高清、标清公共服务节目,地面数字电视综合覆盖率基本达到现有模拟电视覆盖水平,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基本普及,更多的中央、本省、本地农业科教类电视节目等其他电视节目进入地面电视频道,通过高、标清方式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套高质量的节目,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改造后,现在的地面模拟电视信号停止播出,地面电视实现由模拟到数字的战略转型。改造后,使广播电视发射台中心机房功能完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3、进一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市地方节目“全覆盖”工程。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完善农村基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广播电视一体化,全面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提高收听收视质量和水平。“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县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市地方节目“全覆盖”。

4、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县广播“村村响”和全县应急广播体系。“十三五”期间完成资源整合,实现城区应急广播体系网络化。完善农村基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快实现城乡广播电视一体化,全面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提高收听收视质量和水平。

5、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安全保障和质量监督体系,切实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进一步完善安全播出调度指挥机制,充实应急队伍,完善应急预案,强化措施手段,加强应对演练,严防各类突发事件和破坏行为,强化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建设,坚定不移地贯彻“不间断、高质量、经济安全”的运行和维护方针,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播出系统自动化程度,完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技术维护规范,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监管机制,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和安全播出水平。

6、努力实现广电网“双向”、“智能”、“综合”目标,同时探索与通讯、互联网等三网业务融合,基本实现全县光缆“村村通”,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总要求,结合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率,积极开展广播电视有线和无线传输覆盖,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全面提高边缘村庄广播电视覆盖,力争使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达到100%。

7、推进县广播电视新媒体系统建设。建设好县广播电视新媒体系统,使群众随时可登陆网站浏览县广播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使新媒体系统充分发挥广电节目优势,建成县最大的在线视听音像资料库,同时在网站上提供广播电视的办事指南、节目预告等服务内容,开设网页与观众听众直接沟通,听取意见、收集信息,为广播电视节目栏目调整、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报道水平提供参考。要完善广播电视网上宣传、评论队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