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4 13:05: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24-02
1.实践教学的提出
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由于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出来的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利用计算机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初中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2.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实践教学的作用。
2.1 可以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来自农村)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2.2 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种功能时,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语句写得对不对,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在机器上运行一下,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或者是下一次课。
2.3 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4 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城区的学校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在偏僻的学校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且电脑的档次相差很远,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尤其是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曾出现过优等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采用实践教学法进行个别化教学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有能力的教师最好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制一些教学课件进行个别化教学,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
3.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必须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例如,课前提前两分钟进入教室,一定要保持教室安静和课堂纪律;发言必须举手示意,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课堂讨论有令则止等。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音问题,如PowerPoint、Excel等;二是专业术语讲述不规范的问题,如对“选中”的表述很随意,有的说成“选择”,有的说成“拖成黑色”。因此,教师要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教会学生用术语准确而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首先,教师的表达要准确而简洁;其次,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不恰当的表达。
2.精选合适的多媒体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的使用和推进,冲击了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采用动静结合的技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初中信息技术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出现枯燥乏味的情绪,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及时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态,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引入教学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精选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讲授《设置图文的动态效果》时,本节课主要强调的是动态效果,多媒体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会选一些多姿多彩的图片将其做成动态的,并且选择一些制作动态图片过程的小视频,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学习气氛会很容易被调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关于三维目标的制定
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全过程之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衔接三维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这三维目标进一步得到升华。也就是说,三维目标实际上是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这一总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另外,每一节课都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目标要把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目标最初的制定,又要注重教学最终的效果。过多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理论上的“完美”,而无法真正完全实现。同样,过少的教学目标会直接导致课堂“留白”时间过长。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适量、适合”原则,使课堂走向高效。
4.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操作计算机的兴趣浓厚,愿意动手操作;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书画作品等成果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展示,或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进行成果展示汇报,能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5.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得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现,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6.从不同角度构造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变通性
灵活多变的思维可以有效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有效的学习迁移能力。因此,教师授课时要突出重点,从不同角度构造问题,促使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本质属性。比如,讲授Excel数据的筛选时,在不同范围条件下对数据进行筛选,多样的练习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筛选的目的,即在数据清单中,对于满足条件的数据被提炼处理,而不满足条件的数据被暂时隐藏起来,而一旦筛选条件取消,原来的数据就立刻恢复原样。又如初学网页设计软件时,可以引导学生将FrontPage与Word操作界面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学生容易进行知识迁移,对于文件操作、插入图像、表格及超级链接的内容都可以比照Word学习,教师无须过多讲解,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掌握规律性东西。这一阶段让学生在比较迁移中自主学习,从而完成知识建构。
7.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
一、彻底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给学生平等的权力
《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个“严”字,赋予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课堂中有着绝对的权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金科玉律,学生不能质询。在现代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打破这种陈旧的思想,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的平等权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主精神,充分调动两方的积极性,经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在讲文件的复制操作时,我对同学们讲:“今天我们来试着把文件夹A中的文件1复制到文件夹B中。我的操作步骤是(选择课本上的一种方法):选中文件1,然后单击编辑菜单选择复制,打开文件夹B,然后单击编辑菜单选择粘贴。”学生练习掌握后,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刚才教了大家一个方法,有没有谁上来也教老师和同学们一种新方法?”大家通过合作学习,很快掌握了书上的另一种操作方法,我让学生演示并点评。除了课本上的操作方法外,还有同学介绍了课本以外的操作方法。通过民主合作原则来进行学习,让教师和学生做到认识共振、思维同步和感情共鸣,同学之间也能做到优势互补、能动配合,形成教学合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知识“吸引”,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粉丝”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宝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对这方面的要求似乎更高。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外,还得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还得学会多种操作方法,掌握多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教师掌握知识越多,对学生产生的知识“吸引”就越大。
记得有一次上文字输入课,我讲完课后让学生们练习。文字输入方法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但是练起来比较困难,虽然采用了“小企鹅学打字”软件来提搞学生的兴趣,但是,时间一长,也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不停的在一边督促,看坐姿、看指法。当练习第一阶段结束后,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只是让我们进行练习,不知你打字怎么样呀?”当我用五笔输入法进行文字快速录入时,学生们除了给我热烈的掌声外,还有他们那惊讶、敬佩的目光。下课后学生们围着问我:“老师,我也可以打这么快吗?”“老师,练习多长时间才能打这么快?”“老师,我一定好好练习,我也要成为打字高手!”还有许多问我电脑知识的,我都一一给他们回答。在以后的课堂里,我讲过操作之后一定要让学生重做几遍,要么快速操作,要么用多种方法。在讲制作校园小报这节课上,我用Photoshop和Flash做了几个加字的图片和简单的动画,在他们眼里我好像特别“神奇”,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好像更喜欢和我接近,问我问题。还有的说愿意天天上信息技术课。扎实的业务基本功,让我的腰板挺的更直,让学生们都变成了我的“粉丝”。
三、处理好教师角色和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的关系
信息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表现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教师作为引路者应充分发挥爱心,了解与辅导学生,引导其积极参与全面的发展,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宽容的呵护学生的创造思维火花,多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确立现代教师理念观;第二要在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个性发展;第三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创造。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是整齐划一的操作技能培训,没有统一结论和答案。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是要学习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创造出独特性、兼容性、多样性的作品。
四、合理利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很重要,应用得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以任务驱动法为例来介绍一下教学流程式。任务的提出后,其各个环节应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来决定。我的教学流程大体上是这样的:(1)创设任务情景导入新课,明确教学任务,并着重让任务更加贴近学生当前的生活。(2)提出任务,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3)自主探索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解决该问题的线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4)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学生演示及教师点评说明。由学生讲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作最后的补充说明,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6)课堂练习,以巩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实践证明,合理的利用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五、注重知识的整合创造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增大,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丰富多彩,教学情境逼真感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形成了“要我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的可喜局面。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语文的高效课堂。那么信息技术在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有哪些显著的优势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原因
经过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人们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办公、教学和学习,使人们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帮助。在初中的语文课程教学中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们获得理想的学习成绩。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查找资料和学习,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减轻教师在工作中带来的压力。这能够将学生从未见过、听过、想过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们不在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从而能够喜欢学习语文知识,并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带来的问题,构建了高效的语文课堂,并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
(一)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搜集学习资料,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
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有意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通过互联网搜寻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将这种搜集和整理的活动作为必要的课前预习,使学生做好课堂学习的思维热身,了解文章内容的基本背景,更好地体验文章的整体情感和意境。教师要科学地设置预习问题,为学生指明探索的方向,继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形成。
(二)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我们要想直观地将知识点表现出来就必须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具有一定文学艺术性的文章体裁,包括了诗歌、散文等多种类型的欣赏与解读,然而这些较为抽象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的,不仅不能让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更容易变成枯燥刻板的说教,更无从保证基本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文章配套的情境画面,将思维意象转化为学生的视觉感受,再促使学生将视觉感受上升到对文章的感悟,去领略诗歌中的意境美。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内容的理解中来,不仅能够良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借助网络平台,增强学习交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也更加离不开先进的网络平台。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利用校园网来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语文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中创设语文学习论坛,制作年级和班级学习主页,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问的平台,教师要及时地对于学生的问题反馈做出科学规范的答复,并引导学生在校园网中对于学习心得进行广泛的探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形成一个人人爱语文、人人都发言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语文的应用能力
作文是考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而作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促进他们的创作动力。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作文情境,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时事热点消息、情感文学故事以及立志教育典型等多种内容,将看、听与思考巧妙的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创作情绪,促进学生在课下继续收集故事的相关内容,增强内心感悟,继而及时地将观后感体现在文章当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五)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但实际中学生的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学生缺乏阅读意识和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建立班级电子图书馆,在课程开始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去电子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学生在收集了大量资料后,利用现有的资料在网上和教师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不一致,教师鼓励学生课下再次查找相关资料,利用网络来扩展教学资源,优化学生的阅读方式。
三、结语
信息技术要与语文高效n堂完美整合,就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大众化和普遍化――学生在校、在家都能随时上网,以及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化――多媒体进教室。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进行网络技术培训,这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地把身边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再创造,让网络信息与语文教材的连接更好地适应课堂学习,创建完善的操作平台,使其简约化、可操作、易选择,不让过多的信息造成学生在信息海洋里迷失方向甚至“淹死”,避免把语文教学带入混沌的状态,并且通过加强管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为学生所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面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的时候才会显得注意力特别集中,才能全心全意地去投入学习,才能挖掘自身的潜力,进而有所创造。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去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探索信息技术知识。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学不应强迫,不应作为一种艰难困苦要让学生去承受,而是要让整个教学活动具有趣味性。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接受的信息多少、思维活不活跃与情绪有极大的关系,精神愉快,则记忆力增强,接受的信息量增多,思维活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逐步发育的阶段,心智不成熟,他们的特点是开朗、活泼好动、充满激情,对他们的长处教师要加以引导,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授课,否则,教师就难以与学生沟通,产生共鸣。“满堂灌”的方式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课堂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学堂,而变成了苦难场所。如果这样,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智能发展和潜能发挥。因此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无疑是引导学生好学的一剂良药。以下是我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一些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趣味性的方法。
一、趣味性的情景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教师。兴趣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任务的探究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恰当的趣味性例子进行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来。例如,在上教育科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管理文件资源》时,我把教学任务设计成营救懒羊羊,把文件和文件夹的移动设计成营救方式。故事情节如下:这天懒羊羊独自外出,不幸遇到了出来觅食的灰太狼。灰太狼如获至宝,心想:“好不容易碰到单个的羊了,这下子你跑不掉了。”随后一个饿狼扑食,就把懒羊羊给捉住并带回了狼堡。喜羊羊得知懒羊羊被抓的消息后把羊羊们召集起来,一起研究如何救出懒羊羊。学生一听到这个故事,马上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对即将要到来的学习过程充满期待。在这个例子中把一个文件夹命名为狼堡,这个文件夹中又有好多的文件夹,一些文件夹内有些动物和懒羊羊的图片,学生饶有兴趣地一个文件夹一个文件夹地寻找懒羊羊的图片,通过老师引导提示能不能有更快的方法可以找到懒羊羊,引申出了搜索文件的教学知识点,学生对这个可以快速找出懒羊羊的方法很喜欢,通过学习牢牢地记住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文件夹和文件的操作与搜索。在这个例子里,学生把学习当成了游戏,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使课堂充满了乐趣。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趣味性情境
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会令人感到乏味无趣,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感到压抑,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呈现新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感知、理解、内化、运用,并能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获取成功的体验。赏心悦目的电子课件对趣味性情境的创设更是锦上添花,运用视觉、听觉的结合,使多个感官同时接受刺激,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悟出了信息技术的奥妙与真谛。
例如,在上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三课《生长的花儿》里关于元件的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对元件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动画《元件大战》制作成课件播放给学生欣赏,里面的元件战士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笑声中了解了元件及其应用,也激发了他们对Flash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学生纷纷尝试着去制作自己的动画作品。又如,在上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上第二课知识点自动填充时,老师举例,已知发生于1911年,当年属相为猪。你能推断出你的出生年份是公历哪一年?它对应的农历纪年是什么年?接下来老师利用广播教学软件演示让学生欣赏精美的课件关于农历年份的推演――由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搭配而成。同学通过课件学习很清楚地了解到,原来自己也能快速地推算出看起来很深奥的中国传统纪年。对于接下来作业的完成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得教学富有趣味,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知识点,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通过比赛讨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生比较爱争强好胜,比较爱表现自己,他们都有争第一的渴望,即便在两个人的比赛中获胜也会感到激动和高兴,因此我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小组内体现差异,也就是把一些信息素养较好的学生与能力较差或一般的学生分成一组,免得有的组学生能力强,有的很弱,这样会造成竞争乏味,对于某些问题我将它设计成抢答方式,小组的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说明,时而对一些容易出错、不易理解的问题展开讨论,比如,Excel电子表格处理时,是公式好用还是函数好用呢?先由小组讨论,然后再由小组中一位学生综合小组资料代表小组回答,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两种方法各有各的优势,函数输入比较快,但有些特定的计算用函数是没办法算出来的,这时候公式就体现了它的灵活性,通过诸如此类的辩论或讨论使问题得以澄清,这也是备受学生欢迎的方法之一,每到这个时候,学生都会表现得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踊跃发言。当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可能会造成一些不愉快,教师应恰当处理并及时鼓励,以让学生充分信任的情感角色帮助学生自我纠正,让他进一步思考,把可能会出现的不愉快心情巧妙地化解掉,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角色。
四、积极评价、幽默的语言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相关研究表明,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效较高。可以说,学生的成就感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教师的积极评价。因此,教师应当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与自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每节课都会安排一个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展示的时候,即便是一个不太理想的作品,也要尽量找出闪光点给予肯定,因为一个小小的肯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是他们前行的动力。
课堂用语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使课堂充满趣味的催化剂。课堂上多几分幽默,学生就会多几分热情,课堂气氛就会更加轻松愉快,教学活动就会更加和谐。例如,当教师提问学生问题的时候,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上来,老师可以说今天的网速有点卡,让他缓冲一下,我们请另一位学生起来回答。借喻网络,避免学生的难堪。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启迪学生智慧,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手段。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在趣味性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又如,在讲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教师把它比喻成人一生的学习过程,我们一出生先学会说话(语言的产生),然后识字(文字的出现),接下来看书(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大一点我们打电话、用计算机网络。教师用形象比喻、风趣的语言启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理解,让学生很好地记住这一知识点。
综上所述,学生最喜欢有趣的课堂,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增强我们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总之,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精妙的构思、高超的授课技巧,这就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增强课堂趣味性的重要性,努力探讨、挖掘课堂教学的多种呈现方式及其应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终生受益。这才是我们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任晓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
[2]梁君利,叶名贤.高中信息技术游戏教学模式的探究.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9).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1、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假如你是设计师,如何设计才能使喷泉喷射的高度最大;假如你是老板,如何确定售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假如你是养殖专业户,如何围才能使养鸡场的面积最大?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请大家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二次函数的应用。
通过这样的设计,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 “自我实现”。并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讲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为了突破在不同位置关系情况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与r的数量关系这一难点,我先借助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进行观察。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器官,又能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探究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任务。现代创造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创新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科学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黄金分割”这节课时,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在短短的10来分钟内就完成古代大数学家的发现呢?
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辨别各种刺激模式:出示3张图片,哪张构图最美?
接着引导学生分化出各种刺激模式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探究发现知识,学生乐此不疲。
4、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例如在讲授蚂蚁在圆锥上爬行,求最短路程的问题时,上学生先进性猜想,各抒己见。我并不急于表态,首先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敢说、敢争辩的精神,然后提出“到底哪条路线是最短的?”再通过课件演示不同的路线图,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加教学的密度,提高教学质量。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在数学教学中一般一堂课制作五至八张幻灯片,用程序连接的话可达十张至多张幻灯片,还可用网络连接其它课件,使课堂上的知识容量大大加强。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练习中容易激发智慧的火花,创设课堂的精彩。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
信息技术作为初中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但纵观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现,很多教师讲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仍然把这门课看成一门普通的课程,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根本就没有考虑这门课程特有的前沿性和发展性,导致学生课堂听课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较低。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把高效课堂的理念融入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对于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有着重要意义[1]。
1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已经步入寻常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为社会未来主体的初中学生则更有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以适应社会的智能化发展,也更有必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以提升知识和培养操作能力。它虽然在初中不是一门主课,但却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对培养、锻炼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传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的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技术学科,教师只有在教学的高效率和高效果上下功夫才能使信息技术课程更具备发展性和前沿性[2]。所以,只有提升信息课堂的高效性,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信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2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
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源于他们对于计算机娱乐项目的喜爱和对高科技的崇拜,但是枯燥的学习内容,难度大,还需要重复性的练习,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强学生的理解。
正如陶行知所说:“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从根本的地方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定教学方案。 初中的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并不陌生,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不仅只有游戏还可从中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另一方面笔者利用自己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的优势,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浓厚兴趣, 让学生以此为目标,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2.2注重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教学
同一个初中班级里的学生,他们来自的是不同的小学,经历的是不同的成长过程,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个人的悟性,对计算机的认识差别很大,因此,我们必须要开展差异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最高的效率。实际上,我们在以往的很多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些,而一味地追求有教无类,希望通过后天的管理,让学生们达到同样的进步。显然这是不现实的,而且注定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开课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具体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座谈等方式,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然后开展分层分类教学。要打乱原有自然班的建制,将情况相似的学生分成一个班级。这样一来,教师授课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由于水平和情况相似,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会更加顺畅。对于不适合分班教学的,教师在同一个班级中可以设计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档次的教学目标,让处于不同水平档次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而且,每个学生由于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教学模式,都会在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逐渐的取得成功,并逐步的树立自信。
2.3 强化课堂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对操作性和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课程,这也正是它区别于其他课程一定要在机房中上课的原因。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学习好坏的最佳途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学习中的不足,才能检验对于知识点是否真正的掌握。在笔者的课堂中一般每节课 45 分钟至多只讲 15分钟至 20 分钟,其余的时间大都是留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实践的。例如:笔者在授课时遇到一些相对简单或是掌握程度较好的知识点往往采取集体观摩实践操作的方式来学习。如 word 中如何运用“查找”功能,笔者会选一位操作较好的学生利用广播软件当众演示,相信大部分人都已掌握,少部分没有掌握的也可以通过这次演示来学习。但是接着笔者会顺势引出来讲解“替换”,这个功能一般学生用的不多,掌握情况也一般。通过讲解学生会了解实际上“查找”和“替换”很类似但功能大不一样,操作也不难掌握。课堂上笔者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合理地节约一定的讲课时间,以更好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2.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欲望,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多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如:学案导学、角色转换、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任务驱动等等。拿任务驱动模式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就一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学习任务,然后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再让每个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各学习小组上台讲解和演示。学生讲解通过任务驱动学习到的认识点,还可以与老师互动,而老师和台下的学生也可以提问台上的“小老师”。经过这样的学习,激发了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兴趣,自然促进了相互之间配合与默契,也提高了知识搜集和整理能力。结果是不仅能使课堂知识得到更好的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精神。
3 结论
高效课堂既是一种理念的课堂,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想要得到高效的课堂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性地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更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才能真正地使信息技术课堂达到高效果和高效率。众所周知,构建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人之能,还需要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和相关的教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和努力。
信息技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众多主科间却显得相形见绌,教学任务繁杂,但课时却少得可怜,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每一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地开展,甚至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课堂价值的最大化。情境教学就是一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它能够使学生置身其中,牢牢地被教学内容所吸引,不知不觉间紧跟着教师的思路畅游在信息技术的海洋里,感知科学的神奇。例如,在学习《设计板报的样式》这一课时,恰逢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在学生震撼于强大的祖国的同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同学们设计一个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为主题的板报,学生第一次觉得信息技术与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每一个作品都洋溢着那份爱国之情,完成得十分出色。
二、熟练掌握并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单调的“填鸭式”教学久而久之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能拘泥于某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并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提问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在提问某一个学生时,其他学生就会放松戒备,觉得课堂与他无关,松了口气。而在我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大胆地启用了“幸运大转盘”的游戏,使每名学生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让课堂提问带着一丝神秘感和紧张感,学生都不敢分散注意力,纷纷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问环节结束后,甚至还有一丝意犹未尽,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
基于以上所说笔者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巧妙设置导入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课的开始如同演唱定调,一定要准确。巧妙的导入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立刻把他们带入佳境,于是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案例:在图片的旋转和剪裁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对比两张图片“找不同”的竞赛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赛,尽快找出两张图片之间的区别。当学生说出不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两张图片变得相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探究“旋转画布”“任意角度”“裁减”等命令按钮及工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通过上述情境的设置,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进一步激发,能够在兴奋状态下进行自主与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和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允许他们产生不同的认知或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
案例:在完成“Word文档中文本块的选择与位置调整”的任务时,学生有的使用剪切法,有的使用选种拖动法,有的配合Shift键等等。在“文件夹的复制”任务中,菜单法、工具按钮法、Ctrl+C组合键法……不一而足。
教师要力戒“一言堂”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空间内构建知识、掌握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正确运用多元智能的话,可谓效益颇丰,它不但避开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转向由学生来主导课程的进行,学生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并在准备与设计的过程中不断了解自我、完善自我。而且每一组多元的呈现方式,对班上其余的同学而言可说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某个学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必会更努力地表现自己的某项智能,因此它还具有激励的作用。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 调动学生合作学习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为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或者研究性学习而互相合作、互享资源、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这就是“任务驱动”加“合作学习”。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有效组织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和合作意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特点为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提供了素材,也为教师实施任务驱动提供了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设计,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地巩固、提高、深化课堂知识。设计任务的目的是有效地巩固、提高、深化课堂知识,以使其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务设计还应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并分解成具有环环相扣、一定难度梯度的小任务,体现学生在任务中的分工合作。
一、趣味课堂建立的必要性
1.课程改革的需求
国内教学体制虽然不断改革和完善,但在发展中仍面临多种问题。比如很多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内部的师资力量不足,相关设备欠缺,教学效率低等。部分初中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任课教师的水平高低不一,自身的知识已经不符合教学要求和标准。所以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建立更加生动灵活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趣味性是时展的需求。
2.教学现状的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和完善,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初中阶段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想法的关键时期,由于学生心理和生理各方面都不成熟,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造成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非常低,这制约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信息技术科学的需求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正处在基础性阶段,内容比较枯燥乏味,知识点比较繁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这是教学中的难题,提升了教师的工作难度。
二、初中信息技术趣味课堂的构建方法
1.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的过程比解决问题的过程更为困难,解决问题或许只是一种简单的技能,但是发现问题、换个思维方式面对旧问题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思考能力。能够提出问题间接说明了思考的过程,也说明学生的兴趣被提升,所以,初中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互动,使之养成爱发问的好习惯。学生应该摆脱以往单一的思维方式,对于书本的内容要多加思考,不要过分依赖教师和教材所表达的内容。教师也要设计科学且符合学生知识层次的问题,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多方面来看待问题,形成多元化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
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提升课堂趣味性
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学生对于自身的形象十分重视,对周边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事物更加感兴趣。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感觉体验。比如在学习图片处理应用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收集学生的生活照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图片,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预先收集到的图片资源展示给大家,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一定会发表很多意见,比如认为某张图片颜色控制不好,人物头像出现偏差,照片中出现了陌生人等,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考虑如何改正这些缺点,学生兴趣高涨。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相关的书本内容,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师设计的问题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根据教师设计的方向进行推进,大幅度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生动性
人类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到生活生产当中,通过知识运用不断创新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趣味性课堂建立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用最好的状态进行学习,为知识结构的建立做好准备工作。趣味课堂的建立要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和学生沟通或者进行家访,提升工作责任心,观察学生学习的状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并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当下很多初中生对游戏软件兴趣比较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点,让学习和生活结合到一起。比如在学习文件的下载、应用、解压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平时下载游戏软件的安装经验,在进行示范操作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摸索,这样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学会相关的内容,甚至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贴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好的感受,让课堂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增加趣味性。
1强化主体地位,创建和谐氛围
生态化的信息技术课堂能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智慧,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与心灵对话的平台。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其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重点。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融洽、和谐的人文氛围,设置自主学习的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应用表格布局网页结构》的教学中,笔者尽可能多地把时间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多交流、多合作,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自主学习时,学生潜心探究,专注思考;小组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交流碰撞。在一环接一环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课堂是他们学习表演的舞台,而教师只是点拨者和引领者。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使信息技术课堂成了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幸福伊甸园。
2优选信息手段,丰富学习体验
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效,借助音频、视频、画面等媒介,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冲击学生的感官,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信息技术的世界。
例如,《应用表格布局网页结构》的新课导入,笔者用视频文件生动地展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又利用屏幕录制软件录制学习小助手,辅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一定要适度、适宜、适时,在教学设计中,为了向学生展示表格在网页中布局的重要作用,笔者利用动画展示,层层剥离,使知识点逐渐明晰,有助于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把握。
同时,板书设计一改传统方式,以鲜明直观的贴图呈现,既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又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呈现,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
3提升信息素养,彰显学科本质
生态的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学生的学习乐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要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生态化,在设计教学时,笔者着力于挖掘教材的信息技术核心价值,把课真正上成信息技术课。
在突破《应用表格布局网页结构》中的难点时,先组内充分讨论,然后由“小老师”演示讲解,再分组书面规划表格的嵌套,体验不同的嵌套效果,最后各小组推选“最佳方案”,进行实践操作。以学生教学生的形式,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操作技能相对较弱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尝试,不断探索表格布局所包含的信息内涵,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这样
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主动亲近知识,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学习信息技术的快乐,让他们的信息素养在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4采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生态系统中,多样化的物种间的协同进化促进了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在信息技术生态课堂中,教师也要允许学生间差异性与多样性的存在。教师的恰当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赞科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应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多维度、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依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科学地对其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在《应用表格布局网页结构》一课中,笔者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为出发点,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贯穿教学始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收获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5拓展个性空间,点燃智慧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