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档案馆工作计划

大学档案馆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02 08:59: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档案馆工作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档案馆工作计划

篇1

下面记述的是几则征集实况及对馆藏结构的影响:

1982年4月,从南桥镇中街居委会征集到“百年老字号”鼎丰酱园的部分档案,共整理成29卷,其中最早的一份《鼎丰公记酱园合股开办议据》形成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这些档案的进馆既开了私营企业档案进馆之先河,又将馆藏档案的起始年代向前延伸了64年(原馆藏档案中最早的形成于1931年)。

1990年11月21日从县财政局征集到奉贤籍画家尤士芬(1826-1886年)的画作13幅,其孙尤斗山的画作3幅。生于奉贤县齐贤镇的尤士芬年轻时拜松江王眉亭为师学画,在画坛颇具声誉,但他的作品据新编《奉贤县志》记载为“惜几经兵燹,作品已荡然无存”,此次征集弥补了这一空白。

努力征集名人档案,丰富馆藏门类

县档案馆自1991年下半年起,开始收集整理高宗达老师的人物档案。至1993年6月建立了县第一个人物全宗,案卷108卷,并于6月11日举行了高宗达人物档案捐赠仪式。旋即又选择了科技界名人姚龙涛和文化艺术界名人沈杰作为建档对象,并于1994年建立课题组对《社会名人档案管理》进行专题研究,10月经市档案局正式批准立项。1995年7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共建立3个名人全宗计222卷(册、盒),还制定了《奉贤县社会名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9月19日课题通过专家组评议,认为“该课题材料完整、立题新、研究有一定深度,并具有市内领先水平。”

在这些基础上还建立了奉贤县档案征集基金。1995年8月7日。在档案局举行的“姚龙涛、沈杰、高宗达三位名人档案捐赠暨‘奉贤县档案征集基金建立’仪式”上,三位向县档案馆捐赠了个人的档案,高宗达还向档案局馆捐赠900元作为档案征集基金的启动资金,随后县档案局等9个单位及严永官等3人向征集基金捐款,共筹集到16300元。

随后,名人档案工作进入正常运作。及时物色各种代表为建档对象,适时开展指导、服务和为名人整理档案的工作。并先后又征集到6位名人档案进馆。至2008年,已经征集名人档案9个全宗,共进馆档案912卷。

积极征集奉贤书著,建设地区文献中心

奉贤县档案馆对奉贤书著的接收和征集工作由来已久,至1986年时,就收藏到清乾隆版、清光绪版《奉贤县志》、及部门志、乡(社)镇志22部。只是当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项专门的任务来进行,也没有将这些书籍作为一个专门的门类来加以集中保管。随后该馆结合档案史料的征集工作陆续又征集到部分奉贤书著进馆。至1996年年底,在奉贤县档案馆已经收藏有奉贤书著90册(志书因为另外设类而不在其中)。

奉贤,自古以来崇尚“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美德。奉贤籍的志士仁人在各项事业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少人还著书立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弘扬他们爱岗敬业,勤于钻研的精神,也为了让后辈不愧对“奉贤”的美称,奉贤县档案馆于1996年12月起,将征集奉贤书著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县档案局(馆)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共征集到来自全国14个省市作者出版的各类书著360余册。在此基础上,加上原馆藏部分共选择303册进行介绍,编辑了《古华书萃》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4月公开出版,使奉贤档案馆有了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编研成果。

自1999年以来,奉贤区档案馆就将征集奉贤书著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列入每年的征集工作计划,历年来每年都有一部分奉贤书著征集进馆,自2001年至2007年又征集到奉贤书著近400册。

从事档案课题研究,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1993年,奉贤区档案局(馆)承担了第一个市级档案科研项目“社会名人档案管理”课题,从此拉开了奉贤从事档案课题研究的序幕,至2008年先后又承担并完成了“档案学术评论的理论与实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档案管理模式研究”两项;与南汇联合承担并完成“乡镇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研究”一项;参与市档案局(馆)及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研究的“上海市档案管理法规研究”等科研项目5项。

《档案学术评论概要》是“档案学术评论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的主要成果,中国档案出版社于2006年8月出版。该书以“档案学术评论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我国档案学术评论的产生、内涵、性质、功能、特征、标准、原则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对于我国档案学术评论的深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填补了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空白。

篇2

一个中心,即以建设档案强省为中心。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档案强国战略目标的要求,以“三个翻番”为目标,致力跨越赶超、奋进崛起,努力建设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档案事业体系,加快实现档案大省向档案强省的跨越。

提升三个能力,即提升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要自觉地把档案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各项目标任务的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为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服好务。要紧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为建设“三个河北”、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档案支撑。要建立覆盖民生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让更多群众享受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和档案开发成果。

抓好四件大事,即推进以省馆新馆为标志的馆舍建设、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争取政策支持、吸纳社会资金,推进省馆新馆建设;要构建丰厚、完善的档案资源体系,加大民生档案以及“三重”档案资料指导接收力度;要统筹全省,走整体、合作开发的道路,共同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档案文化精品力作;要按照“存量数字化”和“增量电子化”的思路,做好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以及原生电子文件的归档接收工作。

强化四个保障,即强化档案安全保障、法治保障、体制机制保障以及政治保障。要把档案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牢固树立“安全问题人人有责”的思想。要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构建档案安全责任体系;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进程,推动档案管理由依靠行政手段向运用法律手段转变;要以省委、省政府“三定方案”为依据,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为档案强省建设提供机制保障;档案干部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踏下心来钻研业务,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勇于担当,切实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

青龙满族自治县档案局从“严”字着手开启2014年档案工作

青龙县档案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县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从“严”字着手,开启2014年档案工作。一是严格落实学习制度。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结合中央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把心思用到推动全县档案事业发展上来,把精力投入到维护群众利益上来,用实际行动带头贯彻执行规定。二是严格落实机关工作制度。要严格按照《县国家档案馆2014年工作要点》和年度工作计划,梳理重点工作,抓紧启动当前工作。三是严格落实考评制度,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情况作为2014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

(青龙满族自治县档案局 王赛春)

冀州市为506户低保户建档

冀州市档案局联合市民政局、社区办,对申报低保的家庭进行了调查走访,对其提交的户籍证明、收入证明、困难证明等档案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并进行公示。对通过审核的506户家庭建立了低保档案,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43户84人停了低保,有效防止资金的流失近2万元,并及时对生活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56户家庭实施了救助,使106人领到了低保金。

(冀州市档案局 王玉玲)

衡水市档案局出版《衡水一绝——宫廷金鱼》画册

由衡水市档案局编辑的珍贵档案画册《衡水一绝——宫廷金鱼》于2014年1月印刷出书。该书共12万余字,珍贵照片340多张,包括“金鱼徐”传人老照片、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名人、港澳台社会组织以及国际友人参观衡水宫廷金鱼场的照片、题词照片、“金鱼徐”历次获奖证书以及获奖名贵金鱼品种照片等。以第一手珍贵资料介绍了“金鱼徐”家族历史、历代传人概况。同时,本着“传播金鱼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编辑宗旨,该书也辑录了作为中华国粹的“中国金鱼”的发现、演变史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培养、鉴赏中国金鱼的精彩文章,从而使其集资料性、鉴赏性、知识性、趣味性、收藏性于一体。

(衡水市档案局 郑秀君)

赵县档案馆完成改扩建工作

赵县档案馆长期以来由于库房面积所限,许多社会档案不能如期接收,有少部分馆藏档案不能上架利用。2013年,赵县人民政府拨款14.8万元,用于赵县档案馆扩容改建工程,新增档案馆面积42平方米,增设密集架10列,以及档案盒、档案袋、设备购置。目前所有工作已全部完工,为下一步接收社会各界档案做好了准备工作。

饶阳县档案局立足自身抓群众路线教育

饶阳县档案局开展党员领导干部三送三征集,在广泛听取群众呼声的基础上,反复思考本单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切入点。该局深入留楚乡、长安村开展村级档案、特别是1979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宋欣茹档案整理的指导工作,并把抢救整理宋欣茹档案作为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切入点,正式拉开了本局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序幕。 (饶阳县档案局 刘振业 许胜居)

“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研究”

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近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研究”开题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据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此次“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研究”项目主要以新时期国家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侧重研究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理论框架、协同创新机制、信息基础架构以及绩效评估与持续改进等问题,拟从主体联盟、关系联通、要素连结和过程连贯的多个视角、多个维度、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解答社会转型与数字化转型期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构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篇3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321-01

1当前档案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繁荣,档案管理工作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利用者的要求高了,不仅要求多编制一些参考资料和史料汇编,而且还要求全面、系统地提供档案材料;二是服务内容由以服务于政治为主,转变到以服务经济建设、科学研究为主;三是查阅方式上由原先的零星查阅为主,转变为按专题和按专业大量系统的查阅为主。四是利用者查阅的档案范围广、时间长,不仅查建国后档案,还要查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五是档案室查阅档案人数多,随着人数的逐年增长,调卷量也必然迅猛增长。

2档案用户需求心理产生的必然性

档案用户对档案的需求,往往是用户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能力的有限及客观环境所迫而产生的一种对档案需求的紧张心理状态,它是通过内心的心理状态不断反射而来的外界作用的反映。

显然,档案用户需求心理的产生有其内在必然性,这是由用档行为的主体——档案用户及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档案用户作为人或人的组合体,就必然存在着心理、生理和机能上的某些不足或缺憾,在能力和认识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使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然遇到许多要求助于外界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档案用户作为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必然存在于一个广阔的社会系统中,这个系统从宏观上讲包括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等,它包罗万象,深奥无穷。作为生活于其中的档案用户是不可能通晓一切的。

3档案服务职能的创新

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形式的层出不穷,信息量的不断加大,已经逐渐到达一个趋于饱和的阶段,档案在其社会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新的特点:

3.1 内容及形式多样化数字档案的出现为利用者提供直观的服务,它可以更真实的还原历史,更真实、原始的记录历史的状态。在数字环境下,档案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档案一般只能提供文字类信息。而新型档案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各种多媒体档案信息。

3.2 载体类型多样化在数字环境下,多种载体形式将大量运用。包括磁盘、光盘、缩微品、远程网络提供等载体。传统的档案保管方式是以单一的纸稿形式提供利用的。这样,利用者只需对档案信息进行简单处理即可直接使用,使用档案信息时更加方便和快捷,从而加快了档案信息的传播速度。

3.3 服务多样化在数字环境下,利用者面对的是一种档案信息资源环境,各档案馆将档案信息输送到网络上,所有的档案形成一个大的虚拟档案馆,计算机可以随身携带,档案利用者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上网工具通过网络方便快捷的得到各种档案信息。

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素养问题探究

4.1 明确服务的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档案工作是服务性的工作,它的服务性集中表现开展利用工作上。要想把利用工作做好,首先取决于服务方向的正确。这就要求各档案馆在加强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利用工作方面,将服务的重点放在为生产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上来。只有明确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思想,坚持为现阶段最在政治服务,才能保证档案工作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明确服务方向以后,还必须有坚定的服务思想和良好的服务态度。由于档案利用工作代表整个档案工作的成果,为利用者直接服务,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精神,解放思想,开动机器,研究利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解决利用工作中的新问题,千方百计为各项工作服务,时时处处为利用者着想,给他们以最大的方便。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要加强岗位责任制,有明确分工,还要建立定期的考核和奖惩制度,把权、责、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4.2 熟悉档案的内容,了解客观需求在知已知彼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做好这项工作,开展利用工作就要求档案人员熟悉所保存的档案和客观利用的需要。

熟悉馆藏的步骤和方法是:①只有在熟悉家底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要熟悉档案的内容与成分及其存放地点,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编制检索工具和参考资料等工作,做好资料收集、整理、鉴定、统计、提供利用等工作,这样可以及时、准确地为利用者查找档案材料。②熟悉档案的具体内容的工作,要放在熟悉立档单位的历史和全宗档案的概况工作之前;③全面熟悉,重点研究。先熟悉重要全宗和全宗中的重要部分,后熟悉一般全宗和全宗中的一般部分;先熟悉年代近的档案,后熟悉年代远的;先熟悉经常利用的档案,然后熟悉利用较少的。

在实际工作对档案利用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任务对档案的需求也不同。因此,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对档案的需要,是正确制定档案利用工作计划和开展工作的依据,是更好地为各项工作服务,发挥档案作用的重要方法。要了解客观需要,档案室应当学习党和国家与本机关主要职能有关的方针、政策,了解本机关的主要工作任务和长远规划,征求机关领导与业务部门的意见,研究和分析本机关对利用档案的需要。档案馆应当学习研究党和国有提出的总任务和规划,以及当前中心任务和工作方针,研究了解党政领导机关和各行各业在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等到工作,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否则,被动地坐等利用者上门,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晖.论新形势下档案部门服务机制创新[J].兰台世界,2007,(22).

篇4

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口述历史研究室,标志着口述史的诞生。口述档案的首次提出源于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该词典将“口述档案”定义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逐字记录形式”。在1988年8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塞内加尔档案工作者萨利乌·姆贝伊正式使用了“口述档案”一词。国外口述档案有着相当的发展,美国有口述史协会,保存和整理了许多口述史料;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长期致力于有关现代中国口述历史工作;新加坡的口述历史中心,负责通过访谈录音的方法编辑、整理、保管和传播人们对新加坡早期历史的集体记忆。纵观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诗歌、音乐、少数民族语言等,其内容很多都是通过口头相传的方式留存于世的,但是由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有些内容失传了,有些面临着无人继承、濒临灭绝的尴尬境地。而这些逐渐消失的历史记忆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不加以保护甚至是抢救,势必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我国档案学界对“口述档案”的研究与实践屈指算来只有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而且主要偏重于理论研究,真正的实践活动并不算多。随着档案界对“口述档案”研究的重视和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国外一批卓有影响的图书面世,为人们打开了一个了解历史的崭新视野 。这些书籍没有花哨的包装,只是一些历史当事者的娓娓道来,尘封多年的记忆为历史增添了丰富的细节。

国内高校口述档案工作的开展,大多数是伴随着学校的编史修志或者校庆工作的需要而展开的。清华大学早在1959年校史编委会成立之时就开展了口述档案工作。2008年11月温州大学成立口述历史研究所,旨在联合校内外、海内外相关学术力量,利用科学的方法,推动口述历史资料的搜集、编辑、出版和研究工作。

一、高校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1.口述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和收集口述档案资料是建立和维护学校历史完整的需要

正如肯尼亚国家档案馆馆长梅纳·卡哥姆贝在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指出的:“忽视非书写的来源,不仅对我们的文化遗产和国家意识不利,而且抛弃了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很重要的史料来源”。口述者大多是一些年事已高的老者,他们亲历了历史,见证了历史,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目击者或参与者。通过他们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时代赋予档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高校档案馆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抢救和保护历史为己任,积极开展口述档案的收集工作,深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维护学校历史的完整与全面,更好地发挥档案馆保存社会记忆的功能。

2.高校开展口述档案的收集工作有利于补充完善部分历史空缺,同时能够印证、澄清、校正已有的历史史料

口述史料直接来源于口述者,口述历史资料是受访者的个人记忆。口述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某一重大事件或对某一重要人物加以详细而生动的叙述,为历史增添了丰富的细节,这些内容有助于补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历史材料的不足,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同时也对已有的历史文献进行不同角度的叙述,印证其真伪,最大限度地全方位、多角度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3.高校开展口述档案有利于馆藏档案结构的完善

口述档案的主要载体形式是声像档案,口述档案的收集可以补充高校档案馆长期以来以纸质档案为主要载体的馆藏结构,在复原历史方面,有着其他任何文字档案、文献资料都无法替代的价值;另一方面,口述者言语的差异性和口头化给历史带来了丰富性和亲切性,口述的内容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直接,生动,每个口述者口述的内容或角度不同,深度不同,富有特色,可使利用者有选择地获取其所需的档案史料,将其研究的成果全面而又生动地呈现给利用者。同时,在与口述者的交流过程中,还可以收集一些其他形式的重要的档案资料,比如照片、实物等,这些档案同样对丰富馆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口述档案工作的组织

口述档案的征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有效地组织口述档案收集工作尤其重要。

1.开展口述档案的前期准备

口述档案工作区别于其他类型档案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之前,必须对本单位保存的档案及散落在各级档案馆的档案史料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并熟悉所掌握史料的每一个细节,善于捕捉和发现与口述历史资料有关的有价值的线索,确定哪些材料是完整、准确的,哪些档案还有待补充完善,哪些内容的真实性亟待澄清,这是一项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大精力的细致工作。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需要制定一个工作计划表,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轻重缓急,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列出每一项工作的时间表,时间安排得越详细越周密越好,要尽可能地考虑到访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以及需要采取的对应措施,可准备几套备选方案,应对突发状况,以便有效地控制好每项工作的时间周期。

同时,要根据口述史料的内容,确定口述者的名单。口述档案是运用现代化技术如录音、录像等存储手段,通过与口述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形成的,因此,必须对口述者的主要经历等进行了解,熟悉他的作品及其相关文章,要对所需要获得的历史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对于某些专业人士,还需掌握其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以便于沟通并掌控整个采访过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针对每一位受访者,拟定访问提纲,这是访谈成功的关键一步。将介绍信及拟好的采访提纲当面呈送给受访者,给他们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其对讲述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并告知具体访谈时间、地点及每次所需的大概时间。在确定好相对固定采访小组成员之后,还要对必要的设备进行准备。

2.实施具体的采访工作

具体的访谈过程包括提问、倾听和记录三个部分。应做到善于提问、注意倾听、准确记录,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已经拟好的提问纲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受访者带入最佳的谈话状态中,十分考量采访者提问的艺术。通过巧妙的提问,将受访者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使表述的内容逐步深入。对于年事已高的老同志,为避免其过度的劳累,可每次限定时间或一个主题。如果受访者叙述的内容与所谈主题渐行渐远,要及时将话题转移过来;或者由于情绪、时间等原因,讲述者遗漏或误讲一些重要细节,要选取适当的时候再次进行访谈以进行更正、补充。

采访者要以饱满的情绪、专注的神态倾听对方的讲话,让对方在一种放松、自由的状态下讲述,并始终如一地保持较好的讲述激情,要尊重对方,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讲话,以免其思路受到影响。要仔细品味和随时捕捉讲述者的内容,善于发现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与对方形成良好互动,徐徐引出更多新鲜话题。

除了利用录音笔、录像记录外,采访者还须准备一册谈话记录,上面注明受访者的姓名、采访时间、地点、采访内容、摘要等以备忘。

篇5

(一)高校档案管理具有文化积淀功能。档案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人类文化继承和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所有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文化的积淀。高校档案是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重要的产物,它不仅记录了高校的办学风格、校训、教育思想、科研成果、办学传统以及精神风貌等,而且还记录了大量的教学总结、经验、心得。高校档案管理文化的积淀功能,对于学校的发展和高校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档案管理具有文化教育功能。高校档案是高校优秀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它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文化教育功能,利用档案开展教育工作是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教师向学生宣传优秀思想文化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存储保管功能。学校的档案室应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将收集得来的档案信息,经过分类、编号、加工做好检索目录后,做好档案保管与存放,保证完整、安全地存储好学校档案。

(四)分析评价功能。学校档案可以用来分析评价教学质量,这已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公认,只是对其分析评价结果的重视和利用力度还不够。另外,为学校今后制订工作计划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高校档案管理功能的转变

(一)观念导向功能的转变。由以实体管理为主向以人力资本管理为主转变档案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即包括作为服务客体的用户与作为服务主体的档案人。在以往的档案管理中较多注重于服务客体的读者用户的层面,认为以人为本只是指面向用户、方便用户,以用户为中心,而对服务主体的档案人重视不够。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档案人不仅仅是收集、整理、保存、提供利用档案,更是档案信息资源建造者和维护者。

(二)管理征集功能的转变。高校的档案管理应根据学校规模和档案馆(室)所藏档案卷宗的数量设置档案馆(室),负责学校档案信息资料的收集、立卷工作。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档案馆(室)征集管理功能普遍薄弱。有的还停留在各部门、单位交什么就收什么的状态。据笔者了解有的高校基本建设工程图纸、一些重大活动的图片资料都没有收进档案馆(室),学校需用时还要到上级有关部门借用,甚至另行购买,这给学校在经济上造成很大的浪费。作为学校的档案管理机构,就其收集档案信息这一功能来讲,其管理功能应表现在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把具有凭证作用和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全部、规范地征集到档案馆(室),这才是完全履行了自己的管理职责。

三、高校档案文化新功能的构建途径

(一)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要选择具有政治可靠、作风正派和责任心较强的人员负责,在职期间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素质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有直接关系,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尽快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通过培训学习,提高档案管理质量,才能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有价值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

(二)改善高校档案的功能。要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对档案的功能必须重新进行定位,对传统档案的功能,应当保留的重要部分,需要加强,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与扩大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新时期档案的功能,不仅要满足新时期对于档案信息的需求,还必须完善并丰富档案内容,在新时期,为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为社会和广大企业,为所需要的各类信息提供全面的档案服务。

篇6

 

1 引言

图书馆联盟是指图书馆之间通过合作协议建立的旨在降低成本、资源共享的的一种联合体。数字图书馆联盟是为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生存的需要、数字图书馆规模化建设而产生的, 是对图书馆联盟的继承和发展, 是数字环境下成员馆间为共建、共知、共享信息资源、开发联合编目系统、联机公共检索系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网络导航、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等组成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

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兴起,产生了许多以同类型图书馆为中心的区域性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区域性数字图书馆联盟是数字图书馆联盟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以地域为中心建立的数字图书馆联盟,目的是促进地区内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联合共建共享以及地区之间的图书馆合作交流。香港高校图书馆咨询委员会(Joint University Librarians Advisory Committee,JULAC)和广州天河地区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都是地区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又各有特点。笔者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对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和建设有所裨益。

2.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比较

2.1 联盟历史

两个联盟都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的年代组建,具有比较长的共建历史。

JULAC 成立于1967 年,是由香港地区八所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UGC)资助的高校图书馆组成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JULAC 的宗旨是讨论并协调这八所高校图书馆间资源共享方面的事宜。JULAC 联盟内的八所高校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和香港大学。[1]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前身是广州石牌六校高校图书馆协作组,1994年6月在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局和广东省高校图工委的组织下成立,由广州石牌地区的6所高校图书馆组成,即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6校图书馆,由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担任组长单位,2008年起联盟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广州地区,又有南方医科大学、广东体育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所高校图书馆相继加入。

2.2 联盟形式

两者都是分布式的虚体联盟,是一种松散联盟。它们不是独立机构,没有专职人员。

JULAC有自己的委员会管理架构,其成员仅限于 UGC资助的八所高校图书馆的决策者。每年 4 月份, JULAC会从这些决策者中选举一名成员作为委员会的主席, 主席任期至少是12 个月。2009- 2010 年度担任JULAC主席的是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馆长Dr. Terry Webb。JULAC每年至少召开4 次会议, JULAC的所有事务都由常委 ( Standing Commit-tees) 和特别工作小组( Special TaskForces) 的专业馆员执行。目前 JULAC不仅是ICOLC( 国际图书馆联合会) 的成员, 还是 ISCA( 国际学术交流联盟) 的成员。JULAC的运行经费来自 UGC的资助。在 JULAC管理委员会下有 9 个工作小组,负责JULAC的各项工作。 9 个工作小组包括:存取服务委员会( Access Service Committee)、书目服务委员会(Bibliographic Service Committee)、联校科研档案馆(JointUniversities Research Archive,由原来的中央贮存工作小组CentralStorage Task Force演变而来)、全方位合作采购(Consortiall,由原来的合作发展委员会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Committee,CDC发展而来)、多媒体委员会( Committee on Media)、参考咨询服务委员会( Committee onReference Services)、版权委员会( Copyright Committee)、统计委员会( Statistics Committee)和系统委员会( Systems Committee)。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不是独立机构,没有专职人员,每年通过组长单位组织召开的年度馆长会议来协商讨论当年或来年的协作工作计划,探索建立区域性共建共享的文献保障模式,以保证广州地区高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体现联合办馆的优越性。经费最初是由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根据每年的协作工作计划下拨,但目前经费是自筹形式。

2.3 联盟共享项目

2.3.1 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的最传统项目。

1992年, JULAC与DHL( 速递公司) 签订了一项文献速递协议, 由速递公司负责在每个工作日( 周一至周五) 运送八所大学之间的馆际互借书本及复印文件。此外, JULAC有一项ULAC的通用借书证(JULAC Library Card) 服务,教学及相等职级行政人员、 研究员、 研究生、 最后一年本科生(期限 3 个月, 仅限于文章复印) 均可申请办理此证。持此通用借书证的读者可以办理馆际互借, 借阅八所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享受代还书服务,也就是说用户在甲馆借的书可以在甲馆及甲馆以外的任何其它联盟成员馆归还,这样就减轻了教职员及研究生路途的劳顿之苦, 大大方便了读者。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也是开展最早的合作项目之一。它分通用借阅和通用阅览二种形式。通用借阅证的发放对象是十校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凭通用借阅证可到除本校以外的其他九校图书馆借书或阅览,图书借阅册次是3册,借期30天。通用阅览证的发放对象是十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三/四年级本科生,凭证可到除本校以外的其他九校图书馆阅览室阅览。

广州地区十校的馆际互借没有提供物流或运送服务,读者必须亲临拥有所借文献的成员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十校馆际互借服务水平的提高。十校图书馆应通过不断丰富服务手段来充分发挥十校图书馆的馆藏利用价值。

2.3.2 文献传递

JULAC提供文献传递服务,通过图文传真传送急需的文章复印本或者通过文件传送软件 Ariel( 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编制) 以电子形式传送文章复印本。除了 JULAC通用证和代还书服务以外,2005年 9 月, 在 UGC的资助下(资助经费是由 JULAC八所成员馆联合起来申请得到的)开展了一项不同于以往的以用户为主导的文献传递服务—— —香港高校图书馆联网( Hong Kong Academicibrary Link ,HKALL, 简称“ 港书网” ) 。HKALL服务在所有成员馆中推广。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专门建设一个区域平台,整合广州地区十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学科资源全面、互补性强,覆盖了文、理、工、农、医成为广东省较为全面的文献资源保障网。该平台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实现了区域内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为广州地区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全面的文献保障服务。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对8亿页的中文图书全文进行全文检索,包括290万种中文图书(占国内已出版的中文图书的95%以上), 1.9亿条中外文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等元数据,让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发现、了解、获取文献信息。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

2.3.3 合作采购

高校图书馆肩负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任务,要求其馆藏资源的发展深广度兼具。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然而,任何一所图书馆在经费与馆藏空间限制下,都无法独立提供所有图书资料,高校图书馆自然也无法超越这一障碍。因此通过合作馆藏发展,发挥文献购置经费的最佳效益,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尤为重要和迫切。

JULAC在合作采购方面是由合作发展委员会CDC负责合作购买数字资料,它代表JULAC 成员馆与出版商进行谈判,至于其他诸如支付、解决存取数据等问题则由每个成员图书馆自己处理。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一些区域性联盟不同,CDC 尽管没有运作资金与管理人员,但所有的合作和磋商却得以完全依靠其成员馆的努力顺利实现。经费由成员均摊, 成员人数越多, 每个成员图书馆所分摊的费用越低。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外文数字资料主要是参加CALIS的集团采购,对外文期刊则进行协调订购。主要根据各校的专业特色统一规划, 分工收藏, 实现优势互补, 在整理各馆订购资料的基础上, 每年在期刊征订前召开一次协调订购会议,对每一种复份刊物确定1-2 家订购, 其他馆可根据经费并结合利用率情况决定是否订购; 讨论各馆停订刊物和新增刊物的意见, 避免新的重复增订和漏订。如华南理工大学把采购重点放在化学化工、材料能源、金属加工、机械电子、轻工食品、交通建筑等方面;而华南师范大学把订购重点放在人文社会科学、数学上;暨南大学把重点放在经济管理、生物医学上;华南农业大学把重点放在农林方面。[5]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通过多年的合作分工收藏, 减少重复和遗漏订购, 扩大了学科覆盖面, 突出了各馆的专业特色, 走出了因刊价高、订购费紧缺,图书馆个体收藏功能相对减弱的困境。

可以说在合作馆藏发展方面,JULAC和广州地区高校联盟是各具特色。

2.2.4 合作贮存

JULAC有一个合作馆藏贮存方案,也叫联校科研档案馆(Joint University Research Archive),这是一个合作式的科研馆藏贮存计划,用来贮存JULAC高校图书馆的独有副本,能为每所高校馆藏存贮节省空间,预计收藏量达600万册图书。该项目由香港政府提供经费,预计成本为1亿2500万港币,将于2013年建成。联校科研档案馆采用自动化的贮存和提取技术,所有JULAC图书馆的孤本图书必须存放在这里。

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作为一个松散型的联盟,由于没有上级组织机构进行这方面的牵头,因此其馆藏仍然上各自为阵的,因此也没有一个专门的贮存档案馆,但资源可以在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平台上共享。

3 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二个地区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从联盟历史、联盟形式、合作项目等方面的各有优劣。从历史来说,JULAC成立时间更早,从形式来说JULAC的组织更完善,广州地区高校联盟相对来说比较松散。从合作项目上来说各有优劣,一、实现通借通还,我们应该向香港的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学习,用户在甲馆借的书可以在甲馆及甲馆以外的任何其它联盟成员馆归还,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方便读者。二、合作采购数字资源上目前我们比较欠缺,但在纸本期刊的采购上我们更有优势。三、合作贮存我们还需要加强。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四、资源共建共享、文献传递方面,我们已经走在前列。如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从管理上突破国内图书馆小而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借鉴香港经验,搭造一个有统一标准、有制度保障的资源整合平台, 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是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和我国其他地区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本文以近年来南宁市城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情况为实例,总结分享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经验,探讨当前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研究城建档案信息化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事业积极发展。

关键词 城建档案;信息化;南宁市;成果分析

N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Analysis

Wei Jin-liang

(N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Nanning Guangxi 530028)

【Abstract】In this paper, recent N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as an example the ca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summa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hare experiences, discuss current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research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of inform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information the cause of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Information Technology;Nanning City;Outcome analysis

当前,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档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档案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档案管理和服务的首要内容,城建档案作为档案的重要部分,谋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成为共同主题。分析南宁市城建档案馆三年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成效和纰漏共存,发展和创新同在,其中的优劣性和可行性值得鉴而行之。

1. 以“双创三优”为基本要素,打造鲜明发展特点?

南宁市城建档案馆原馆设施陈旧、馆藏纸质档案底数较大、档案年代跨越久、档案载体较多,信息化建设难度高。在2010年正式开启信息化建设进程之初馆藏档案总量已经达到40万卷,而且不断逐日增加。通过边学边做、自创特色,在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双创三优”为基本要素,创新档案信息化发展模式,开创了系列有利局面,也总结出不少可操作性经验。?

(1)创立机构。为了便于开展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专门设岗定编定责,在广西行业内率先创立了数字化信息科(信息中心),从机构、人员、经费、职能等方面着手推进,从源头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城建档案信息化具体事务。?

(2)创建档案数字化生产线。根据硬件操作、网络布线、系统研发、数据录入、后期管理等实际任务,采用流水线工作模式,组建队伍分扫描组、质量检查组、系统录入组、检索服务组进行车间化操作,各司其责、以项目化考核、标准化管理,实现纸质档案的电子化、电子档案的效益化。?

(3)优先信息化建设。在年度工作计划中,以档案信息化为发展中心,以档案数字化为主要内容,从硬件、资金、人才上给予最大倾斜。如:在新建馆房过程中,根据实际使用要求,专门考虑数字化生产用房,并对整个馆楼的信息化布局进行调整;自主设计和组建“南宁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数字化实施过程中,把档案的修复、整理等流程融入到档案数字化工序之中,把数字化档案的效果、利用率作为考核指标。?

(4)优选信息化人才。优中选优,精选专业人才充实信息化队伍,队伍中100%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信息学科相关的专业人员,不仅能掌握设备使用、维护和软件运用、开发等方面专业知识,还在标准的探索、实际问题的处理上拥有较高水平。在团队素质的提升上实行每月馆内系统学习、每季业内专题培训、每年专家特定授课的培养模式,制定不断进步的复合式信息化人才的人才战略建设目标,努力打造一支灵活稳定、素质全面的管理服务队伍。?

(5)优化信息化管理机制。及时把传统业务流程进行分类整理并固定标准,作为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设计底板;把传统机械式档案密集架系统升级为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智能型密集架系统,形成严谨科学便捷现代的档案管理模式;改变平均年龄偏大、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差的人员弱势,完成全馆计算机操作、管理、培训全普及;完善电子档案收集、信息系统使用、电子档案利用等全部业务环节的管理服务规章制度。

2. 需要正视和解决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突出问题?

南宁市城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先行先试、不懈努力,取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借鉴性。经过3年的建设期,截止2013年12月,新建的现代化馆房已经竣工使用,其中建筑面积约1000平米的档案数字化生产用房在装配了整套数字化扫描设备后也顺利投产;在档案数字化方面,已经完成全部档案电子目录录入,全文扫描纸质档案35万卷,图纸超过2200多万张,数据量超过17T,约占整个库存档案70%;设置了计算机电子检索室、自动触屏机、电子档案阅览室等档案利用场所;自主开发了“城市建设档案扫描质量检查系统”、“城建档案综合管理系统”等各类一体化管理软件,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财会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档案查询利用系统、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性高度融合;制作运行了南宁市城建档案独立门户网站,以及开通了城建档案电子目录网络实时查询,具备网络实时交流、查阅信息、下载利用等各项扩展性条件。其中,自主研发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荣获2013年广西规划设计成果一等奖,得到领导、专家、业内的肯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建档案馆的地位。但是,纵观整个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历程和发展思路,特别是大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当前建设中仍存在、暴露不少问题尚待研究和解决。?

(1)第一,法律以及引导性规章制度的缺乏是根本性问题。当前,国家主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具体意见较少,地方的政策、实施细则也很不到位,城建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实行的只是内部建设标准,大都是各走各路,方法、效果都不相同,建设要求、方向还较为盲目。目前国家层面上只有建设部2004年的《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实施纲要》,已经是“十五”时期的指导意见;标准化建设上也只包括著录规范和2007年发的《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5个国家标准、7个行业标准,标准、政策总体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信息化建设进程,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上的定位失调。特别是电子文件法律凭证作用的失效,这让各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目的、发挥作用等问题无法摸清和解决,发展方向依旧十分模糊。?

(2)第二,档案信息化效果不是特别显著,利用率低,利用观念陈旧。首先在观念的认识上还仅局限于便于城建档案馆工作开展和提高自身工作效率方面,对信息化的中心作用没有深刻领会,对当前的社会电子化、办公电子化、网络远程化的变革影响认识不够,业务还大都停留在纸质档案的收集、处理、利用层面。虽然根据保密法,档案的网络查询利用和开放有所规定,但是根据其他行业的做法,网上银行、政府信息网、个人信用中心等很多绝对机要部门都实现了业务程度网络化,城建档案信息化在这部分同样需要开拓研究而不是停滞不前。其次按照目前利用内容,只是规划管理档案这部分利用率较高些,利用流程上虽然提高了档案的检索效率和构成线索,但是未能减轻编制单位的负担,本质还是“数字图板——收集纸质——数字化”的档案生产模式,整个城建档案行业未能得到实质性进化;城建档案作用还停留在表面,档案编研、政府决策、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影响力还是很小,馆藏档案数字化并未发挥最大的效果和价值成为事实。?

(3)第三,档案资源库仍待充实完善。目前南宁市城建档案馆的信息化资源库虽然建立,但档案资源仍旧十分缺乏,收集的方式、力度还未达要求,资源的整合性、扩展性、实时性还较低。最需要改进的突出处有三点:首先是需要完善地下管线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这是难点内容,目前地下管线系统档案资源开发程度还是很低,和现实需要产生较大矛盾,迫切需要多部门联合、多渠道推进、多方法解决,只有真正把地下管线各类数据糅合运用到各项实际工作中,才能充分体现城建档案信息化的主题效用和长效思想;其次是需要不断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系统的有机结合度,及时补充和更新数据资源,坚持数据完整,让系统的严谨性和便利性完全统一,保持和强化系统活力;第三是需要继续完善多媒体系统的资源建设。目前声像档案的收集、编研、利用、创新能力较弱,特别是声像档案资源的全面整合开发水平较低,技术较为落后,联合开发经验较少,无法深层次发挥档案信息系统的优势。迫切需要在研究完善实时查询、点播等功能上,继续延伸整合到实时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内外合作研发、重大专题定制、历史档案交换共存、多方式联播等不同领域,最大限度发挥声像档案在区域交流、文化共享、经济发展、历史研究等部门的运用。?

(4)第四,环境基础条件依然薄弱,极易导致信息化信心和动力不足。一是资金投入和管理问题。档案信息化资金投入和效益产出比较难预估和控制,加上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资金的缺乏和现实的需求产生矛盾;二是人才队伍的完整和交替问题。信息化建设队伍是信息化的主力军,但是队伍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长效机制没有很好研制和固定,特别是信息化理论人才紧缺、信息化研究工作薄弱,现在全国还没有正规的信息化研究组织,地方性的组织、人员配备也一直跟不上,发展不均衡、人员不足、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一直存在;三是建设周期长,突发问题多。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不是仅靠一个档案馆、一支队伍就能完成的,要实现真正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而且在建设中会不断冒出难以预计的新问题、新难点,需要借助各方面力量和融合不同智慧、意见解决,特别在网络综合运作、数字化楼宇建设、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政策制发等,都需要顶层设计、部门联动、统筹协调,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条件还没有成熟。

篇8

突发重大自然灾害不仅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档案的损害和损失,如何将档案的损失降到最低点,灾后紧急处置、应急抢救则是各级档案工作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所要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保存十多万卷档案的唐山市档案馆毁于一旦,震后又连降大雨,但活下来的档案馆工作者组成临时“档案组”,尽全力采取了一系列抢救和保护档案的措施:一是用塑料布、油毡、苇席等物苫盖了已成废墟的档案馆库,防止档案淋雨霉变。二是全员明确分工24小时值守看护,防止档案丢失。三是同战士一起扒废墟、救档案。四是及时调用人力物力,将抢救出的档案运送到相对安全的地带并进行清点、整理,安置到临时简易房;五是对受损档案进行详细检查,分类登记、分开保管,适时组织修复抢救。经过努力,唐山市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全部完整无损的得到抢救,为唐山震后恢复建设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方方面面的资料。

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档案工作的开展,最为关键的应首先把握好三点:

牢固树立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意识。面临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只有具备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才能临危不惧、从容应对,才能置抢救和保护档案于己任。这种责任意识的确立和增强,需要加强日常的教育、培养、历练和提升。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及档案工作部门的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应是持续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使之建设成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能够驾驭和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高素质队伍。

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应急长效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往今来,各种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大灾发生后对档案的抢救保护则通过人为努力完全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档案工作部门应在充分调查研究、反复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和进一步修订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及相关配套的措施、规章等,以此在档案工作系统建立健全起组织领导明确、任务目标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后勤保障明确的应急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一旦遇到突发重大自然灾害,能够安全有序地启动“预案”,使档案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抢救保护档案的现场。

逐步提升抢救保护档案的科技手段。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会给档案资料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灾后修复、修补、复制档案资料,特别是实物、声像、光盘数据等档案的抢救与保护,是一项难度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应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立项加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提高利用科技手段在应对紧急情况下保护档案的能力。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财力投入,对档案科研工作给予财力保障,并在各级档案管理部门配备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设施设备,以备急用。这种投入应列入每年的政府财政预算,根据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递增,防止等到用时方恨晚。

关注救灾和复建资料的收集归档

以四川省汶川地震和南方大雪灾为例,在灾区抢险救灾和恢复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各类档案资料,涉及方方面面,有些材料稍纵即逝,有些材料失则不能复得,如何将这些数据的、照片的、声像的、纸质的、图片的、实物的等资料尽最大可能收集完整,规范整理归档和科学入库保管,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参与抢险救灾和恢复建设所有单位的积极配合,特别是档案部门应做出极大努力。做好这项工作,笔者认为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实施统一指挥领导。当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从中央到灾区地方的档案工作部门,都应迅速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应急领导机构,对抢险救灾和恢复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进行统一指挥领导,确保工作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领导机构应由有关领导和有关专家组成,以便实施科学谋划、科学指挥。

集中使用专业力量。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专业性很强,在紧急状况下抽调一些非专业人员参与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在档案专业人员具体指导下进行。但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档案专业技术力量往往与其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甚至有时可能是力量严重不足。在这种状况下,应由上一级档案部门调动组织灾区以外的专业人员到灾区协助工作,根据实际要求可分门别类组织若干专业工作组,落实责任区域和责任目标,集中开展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确保安全规范管理。依法依标对抢险救灾和恢复建设档案资料整理归档,是实现档案安全规范管理的前提基础。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应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立足于长远和未来。吸取唐山地震档案及其他灾区档案管理经验,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抢险和复建过程中形成的档案的管理,是否应视规模、价值等采取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建立专题档案室。类似唐山的做法,在唐山市档案馆内设立了地震专题档案室,将市内和省内外有关唐山地震抢险救灾和恢复建设的各类档案作为专题档案全部接收进该室,集中统一管理和提供利用。二是建设专门档案馆。这类档案馆绝非普通概念的档案馆,而应是突出时代特征的标志性建筑物,同时,其功能应是集科普科研、观光旅游、传统教育和开发利用于一体,通过声像、照片、资料、实物、图片的多视觉展示,面向社会提供全面服务。三是保留灾害遗址。将具有典型意义和科研价值的重大自然灾害遗址作为实物档案保存下来,供后人考察参观和科学研究之用。如唐山地震后保留了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原唐山十中等七处地震遗址。尤其是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地震遗址,作为国务院确定的重点保护单位,已成为国内外来唐工作、参加会议、经商、旅游人员必到之处。其启迪后人作用和科研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计算。

篇9

中图分类号:G271.6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提出

高等学校基建档案是指学校各类基建项目在建设活动过程中直接产生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纸质文件、图纸及电子文档等资料,是学校各类基建工程项目从规划立项、设计到施工完成活动中的原始记录;是学校日后对工程项目进行维修、维护、改造、改建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建档案收集工作是高校基建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是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好收集工作,才得以保障基建档案的齐全完整,才能为日后利用档案开展各类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新常态下高校基建档案收集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学校基本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大批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校修建了新校区。四川高校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教育部还专门投入大量震后恢复重建专项经费,在这些新建和恢复重建项目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基建档案。这批档案形成数量之大、速度之快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所以,在这批档案的收集过程中,我们只重视了对工程施工竣工过程中产生资料的收集,因为多种原因忽视了工程前期资料的收集。随着中央反腐决心的加大与反腐立度的加强,打击腐败行为逐步深入人心,高校新校区扩建工程和震后恢复重建工程基金款项使用也渐渐为公众所关注,近期在配合各级纪委、法院、检察院在反腐取证过程中就凸显了我们在基建档案收集工作上的不足。在取证的过程中,因为基建项目前期档案收集不完整加大了取证难度,在缺少前期资料的情况下只有反复翻阅大量的其它有关档案寻求蛛丝马迹,进行佐证、取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基建项目前期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也非常重要,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引起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3高校档案馆基建档案收集现状

(1)前期资料缺失。在校领导重视下,经馆领导多次与基建处领导沟通、协商,基建档案收集难的问题已大为改观,新建项目由兼职档案员督促各施工单位按照城建档案要求立卷,在工程竣工后移交档案资料,因城建档案对基建项目前期档案的归档不做要求,故目前移交的档案前期资料还是缺失严重。

(2)归档要求松散。档案收集基本处于基建处交什么档案馆收什么的状态,目前移交档案才逐渐迈入正规,还没有严格按照高校基建档案的归档办法来要求基建处归档。

(3)忽视档案归档。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注重工程项目施工,却忽视基建档案归档,为了使用方便,施工过程中大量基建资料就散放在施工单位或基建部门管理人员的手头,加之基建工程往往经过多次转包,使得涉及单位多,人员变动大,工程竣工后,也没有及时加以收集整理,所以,学校过去很多已经竣工的工程,基建资料缺失严重,目前基建处已派专人按项目逐一清理这批基建资料,以便尽快归档,但要补齐缺失的资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4新常态下高校基建档案收集工作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因建档案收集不全造成利用难的问题引起学校领导的关注,使得我们完整、系统收集基建档案难度大的现状得到了改善,给予我们基建档案收集工作一个良好契机。为了有效地收集高校的基建项目档案,确保基建档案的完整、系统,准确,须实行下列有效的措施:

(1)完善档案收集渠道。通过建立完善的档案收集渠道,学校分管领导,基建处负责人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计划,在基建项目立项时,就将档案工作纳入到工程的各个阶段,并具体落实到人,制订制度,明确职责。

(2)加强领导分管协调。基建处负责人应直接主管基建档案工作,督促兼职档案员做好在建工程每个阶段的工程资料的整理工作,协助施工单位做好档案日常积累,工程各个阶段完成应及时移交工程资料,确保待工程竣工时全部档案资料的及时完整归档。

(3)指派专人负责办理。基建处档案兼职人员应该相对固定,不要临时指定,频繁更换。如果档案兼职人员不固定会直接导致他们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对基建档案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对基建档案基础工作兼而不顾,不能尽职尽责。

(4)掌握档案管理动态。基建项目从工程酝酿、决策、设计、施工到建成投入使用及维护或扩建,涉及时间长,有的大项目完成周期长,需要几年时间,对周期长的工程,学校档案部门应提前介入,随时了解基建项目的主要工程进度情况,督促、协助兼职档案员做好基建材料的收集积累工作。

(5)深入开展自查自究。基建领域是经济活动中腐败案的高发区,高校基建工作亦是如此,在新常态新形势下,高校基建档案收集工作也应该有新的思路、新的亮点。每一项工程从开始到竣工,都要把有关工程项目的每一份合同、协议、批示以及经费往来的财务凭证复印件(原件归财务档案)完整收集归档,使之成为常态,这些都对预防犯罪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便于学校系统利用档案开展自查自究的活动。

5结语

高校基建档案的收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既面临着困难,同时也迎来了校领导对基建档案收集工作高度重视的良好契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吸取当前在利用基建档案时遇到资料不齐而给工作造成困难的教训,在收集基建项目档案前期资料上做足功课,下足功夫,使每一项基建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资料收集完整,为日后利用基建档案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整理:橙色荷兰

自1813年荷兰王国建立以来,政府就承担提供充分与良好教育的责任。1848年的《基本宪法》明确规定了教育自由,即任何群体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或教育方式来建立学校。因此荷兰的学校形形,诸如罗马天主教学校、耶稣基督教学校、犹太教学校、伊斯兰教学校、印度教学校以及各种自由学校,包括蒙台梭利式、耶拿计划式以及道尔顿式学校。当然,也存在一些将上述不同原则相结合的学校。

尽管荷兰四分之三以上的学校为私立学校,但所有满足一定条件的学校都可从政府得到一笔“教育专款”用来安排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在荷兰,国家对5到16岁的青少年施行义务教育,其中最后两年可以是部分时间在校学习。年满16岁的学生则必须支付学习费用。如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样,荷兰的教育体制划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与高级教育。荷兰语是全国通用的基本教育用语言。在大多数居民讲弗里斯语的弗里斯兰省,弗里斯语也用作教育语言。

初级教育

荷兰的初级教育面向4到12岁的少年儿童。为期8年的初级教育,目标为开发学生的理解与创造能力,引导其情感发展,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社会与文体能力。在满足政府规定条件的基础上,每一所小学都自己制订学校工作计划。各类特别学校专为年龄在3到20岁之间有精神、肢体或社会残障的幼儿与青少年设立。此类学校除提供正常的教育外,还给予这些孩子额外的关照,旨在能让他们尽可能又快又好融入正常教育主流中去。

中级教育

面向12岁以上少年的中级教育可分成不同的教育类别:职业预备教育;普通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大学预备教育。而职业中专教育和实习中专教育均为后续教育,可在修完上述教育类别之一以后注册学习。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包括高等专科教育与大学教育,分别由高等专科学院与大学负责,两种教育的课程期限为4~5年。在18岁至27岁年龄组的人口中,接受全时高等教育者占15.2%,接受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者占6.8%。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较高级的专业人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大学教育负责培养高级人才:毕业生应有能力独立进行科技工作,或有能力担任社会上需要大学教育水平的职位。师资力量也由专科院校或大学负责培养。

荷兰高等教育有严格的品质控管系统,除少数学校外,几乎全为国立的,有综合大学及专业大学之分。荷兰教育为启发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许多课程需要做实践或研究。荷兰高等教育顺应国际化的趋势,由大学、学院及学术机构共同精心规划出450多种英文教学课程,包括大学、博士研究及短期进修课程,尤其是在生化科技、农业、环保管理、水利技术、国际法、工业设计及商业管理等方面,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能够为此提供一定的帮助。

图书馆与档案馆

公共图书馆广受读者欢迎,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60%的17岁以下的年轻人使用公共图书馆。16岁以下可以免费成为图书馆会员。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总拥有量达4450万册。

荷兰的国家图书馆是位于海牙的皇家图书馆,成立于1798年。皇家图书馆是一座科技图书馆,藏书量达300万集以上。藏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荷兰的发表物:所有在荷兰出版的发表物至少在这里收藏一份。在此基础上并发表了布林克曼累计书目录,被称为全国书目总目录。

除图书馆外还存在大量的政府机构、公司企业以及私人机构的档案馆。其中最大的为国家档案总馆,负责保存中央政府机构的档案。逾期20年的老文件就转交给档案馆保存。各行政区都有自己的档案馆。重要的私人档案馆中有海牙的皇室档案馆、阿姆斯特丹的属于国际社会史协会的档案馆、国际信息中心和妇女运动档案馆,两者都在阿姆斯特丹,还有鹿特丹的荷兰建筑协会档案馆。

约旦的教育强国之路

编译:金帷

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的约旦是一个地域狭小的沙漠国家。它没有埃及那样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不像黎巴嫩那样具有全球性的吸引力,更没有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波斯湾沿岸国家丰富的石油和能源储备。约旦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发达国家的援助,贫穷、债务、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国家。但是,正是这些不足激发了最富有雄心壮志的目标: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来积聚知识资本,走以人力资源为本的强国道路。

开放的高等教育

可以说,教育在约旦享有绝对的优先权。每年约旦政府都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发展教育,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之高在阿拉伯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而全部教育经费中的三分之一又是用于发展高等教育的。据统计,约旦每年投资7300万美元用于国内公立大学的发展。

与约旦的外交政策相同,约旦的教育政策也是充分权衡了本国在地区局势微妙位置的基础上逐步制订的。在约旦,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教授英语。同时,约旦的高等教育通过一系列市场化运作,对外树立起安全、开放的形象,因此吸引了大批外国留学生。此外,约旦高校相对廉价的收费、中立的政治立场等也深受留学生的青睐。据统计,每年约有两万名来自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伊拉克、阿曼、也门、埃及等国的学生到约旦留学。

大量的外国留学生不仅为约旦高等教育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还为约旦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留学生学费已经成为约旦大学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既减轻了大学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提升了约旦本国学生的教育质量。

三条途径扩张高等教育

约旦高等教育部长卡莱德・图康曾表示,希望到2020年约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可以达到10万人。

事实上,约旦已开始着手推动本国10所公立大学和13所私立大学的科学、技术和研究项目发展。图康认为,要实现他提出的高等教育目标大致从以下三条途径着手:

首先,新建一批私立大学,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

其次,投资设立“教育观光项目”,吸引西方学生来了解约旦、阿拉伯的文化,发展短期留学项目。

第三,通过与西方一些著名大学合作,以联合授予学位的形式吸引留学生。比如,由约旦的亚蒙克大学和德国科特布斯工业大学联合设立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以及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约旦大学科技学院联合授予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的硕士学位项目。

科学与人文平衡发展

约旦高等教育部长指出,约旦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质量和卓越。他认为,虽然信息技术、医学、生物技术学科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在人文学科领域,如历史、阿拉伯语以及伊斯兰教教法领域约旦也要追求卓越。为了实现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平衡发展,约旦采取了综合的高等教育改革策略。一方面,它积极鼓励学生学习科技方面的专业,从事科技事业,实现资金在高等教育内部的流动;另一方面,积极与外部联系,寻求外国资助,来扶持本国新兴的科学领域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

约旦还积极推动高校中高级学位项目的推广,并且积极拓宽途径,增加在诸多领域,如计算机科学、应用性科学研究,以及制药、通讯等领域的研究机会。

在平衡科学和人文学科发展的同时,约旦高等教育立足本国、本地区实际,积极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如波斯湾沿岸国家正在学习阿拉伯地区逐步转换经济模式,改变依靠出售石油资源或者天然气资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替代性产业,培育和发展服务业。因此,约旦国内大学积极应对此变化,增加相应专业、学位设置。

宏伟目标实现有难度

在约旦,很多人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存在疑虑。很多人怀疑教育的扩张、改革措施是不是真的能够落实。他们怀疑在约旦这样一个高度依赖国际援助的国家是否有可能实现如此迅速的改革。约旦的高等教育系统还存在诸多腐败问题尚未解决。约旦大学的科研经费十分缺乏,许多教授甚至没有电脑或没有合适的统计软件,另一部分教授虽然拥有这些设备,但是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此外,大多数教授忙于授课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研究,而且也缺乏必备的研究助理和经费。

一些学者认为,约旦大学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将制约改革措施落实。约旦大学录取采取配额制,因此大学招生中就出现了一些“特殊群体”,如军官的子女、与约旦王室有关联的学生、某些特殊部落的学生在大学入学申请中都有一定的优先权。这种招生上的不公平不但降低了约旦国内大学生的整体质量,也带来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而大学教师聘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族群关系的影响,这意味着族群关系竞争进入大学校园,也意味着大学教师整体质量的下降。

丹麦人如何教育孩子

在丹麦,把孩子放在外面“置之不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丹麦的年轻父母就经常把孩子“搁”在住所外的院子里午睡,只是偶尔从楼上的窗户往下看看。

丹麦是欧洲发达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高福利国家之一。在高税收政策支撑下的高福利给丹麦百姓提供了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多种优惠,使得社会安宁稳定,百姓生活无后顾之忧,因此,丹麦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另外,同其他北欧的高福利国家相比,丹麦人的思想比较“超前”,不少人就认为,孩子“独自在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可丹麦人的年轻父母也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总忘记带回自己的孩子。这时,警察成了最好的保姆,他们会把大街上长时间无人领取或是在草坪上酣睡的小孩一个个送回家。

瑞典人的育儿观

篇11

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打破了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由档案实体管理向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变,这一创新举措大大提高了档案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但数字化管理中的安全问题亦不容忽视,只有不断强化数字化档案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档案安全工作保障体系,才能真正确保数字化档案的安全。

1问题及影响因素

首先,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缺少顶层设计。目前安徽省高校档案管理软件多种类型并存,彼此孤立,有网络版的也有单机版的,横向之间不联,上下之间不通,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未能形成网络大平台上的协调沟通运行机制,既影响了网络功能的发挥,又造成了重复建设,浪费了人力、物力。其根本原因在于顶层设计滞后,缺乏统一的功能和具体执行标准。其次,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按照国家保密局《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审批管理规定》,现在大部分高校信息利用安全无法保证。具体表现为:一是没有统一的利用平台,其利用环境的安全完全依赖于自身网络建设;二是局域网、政务网、公众网的内容界定不规范,在协调处理多方关系上存在着随意性;三是档案馆(室)在外包安全协议中没有明确注明保密的形式和内容,当事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少相应的监管标准和奖惩措施,这些毋庸置疑将对档案信息利用安全造成威胁。然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建立相配套的系统安全管理规章制度[1-2]。最后,对系统功能的安全监管不到位。据调查表明,目前我省高校大部分电子档案系统的权限设置,身份认证识别鉴定功能、CA认证以及数字签名等技术功能均达不到相关要求,随时可能发生文件丢失、泄密的危险。在信息采集、硬件防护等方面,相关技术部门之间未能及时有效地沟通与协调,管理措施的制定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如此等等[3-4],都是因缺乏严格的监存管机制,从而导致安全建设存在诸多隐患和漏洞。

2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责任规范原则。安全责任规范是档案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实现、运行的必然要求,各档案馆(室)应根据安全标准化规定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安全政策,不能无依据、无标准、随意开发、盲目设计、违规操作、无人监管,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正确的安全功能和设备。预防原则。将预防为主的意识贯穿整个安全系统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规划、采购、安装、设计等各个环节。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人文环境,各馆(室)藏对安全设施的配备及安全功能的实现程度也迥异,应因地制宜,将安全防范意识摆在首位,加强薄弱环节的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和自然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实效原则。目标的制定和规划应与安全功能的实现程度相匹配,不应盲目追求高目标或投资过大的项目,要实事求是,使投入与需要的安全功能相适应,才能真正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分权制约原则。分散重要环节的管理权限,使其各部门之间的权利相互制约,避免全线崩溃,提高安全性。对数字化服务机构的相关资质、业绩、人员、设备和加工软件等进行考察,并了解是否存在违约行为、安全事故等不良记录。应急原则。安全防护要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开展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遇到突发事件及时采用应急预案,多方联动,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灾难恢复原则。全盘优化灾难恢复策略,合理划分容灾等级,严格执行数据恢复流程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恢复手段,保持原数据中心和备份中心数据的一致性。

3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设备层的安全管理。设备层的安全管理包含软硬件系统的管理,是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硬件系统的安全又称为物理安全。由于应用软件自身存在弊端,使其很容易受到攻击,各种各样的防黑客技术、软件恢复技术以及安全操作系统的实现将是软件系统安全管理的重点。采用先进的病毒防范技术定期对服务器和客户端查毒、杀毒,对防毒软件适时升级,档案管理人员要依据病毒类型构建病毒防范机制,充分了解病毒知识,做好主动防范工作,增强杀毒的敏感性,以全面提高网络防范能力。网络层的安全管理。网络层的安全管理主要针对网络协议和结构及其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网络安全告警,内部流量和活动模型分析,网络入侵恢复,网络结构数据保护,内部加密与密钥管理等。各个子网的出入口设备的安全管理是其管理的关键点,由于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网络安全管理的核心技术比通用的操作系统更易实现,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应用层的安全管理。采取数据加密等技术确保安全,使用签名芯片及时实现加密技术的有效应用。严格控制访问权限,通过设置口令、密钥、指纹、声音等方式进行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并防止越权操作。对数字化设备、存储介质应进行安全保密技术处理,数字化加工设备不得外送维修,对系统中各种操作实现严格的监控并加以记录。做好日常的系统维护工作,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转移和备份恢复。

3.2创新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全面提高防范意识

制度层的安全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为信息安全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为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高校档案馆(室)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在面临突发灾害时,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形成联动机制,因地制宜,妥善处理影响档案安全的各类突发事件。对档案要强化监督和管理,认真进行档案密级鉴定,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各项安全保密工作,对密级档案严格审核,做出是否变更或解除的决定,对控制知悉、使用范围的档案进行划控,密级档案以及控制知悉、使用范围的档案,须在安全保密的场所由其单位工作人员负责人加工处理;对特殊载体档案采取特殊保护,对珍贵、频繁利用的纸质档案优先保护、定期消毒。其次要制定数字化档案安全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将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建设作为日常工作运行的重点,实行领导责任制,明确在信息安全建设中各个环节的责任程序和责任人,科学界定工作职责,完善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制度,规范细化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强化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严格按照任务清单要求,全面落实好安全主体责任,不断加大问责力度,建立健全安全问题通报制度,确保安全权利清单制度落地见效。不仅如此,高校档案馆(室)也应加强数字化加工场所和设备实施的安全监管。加工场所应设置在符合保密要求且相对独立的区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施全程监控,严格核查出入人员身份,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场所。工作人员不得在场所内吸烟、饮水、进食,严禁携带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等信息设备及其他与工作无关的物品入场,禁止以拍摄方式获取档案信息或携带实体档案及电子档案外出。用于档案数字化的设备系统必须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禁止安装使用无线网卡等具有无线互联功能的硬件和设备,对设备输入、输出接口进行封闭处理,并进行检查登记。此外,若采取数字化委托加工方式,应设有专人负责安全保密工作,无安全事故、泄密事件等违法记录。数字化加工单位应与受委托的专业公司签订保密协议,确保数字化加工场地的安全管理。以制度有效运行作保障,积极为档案信息安全铸造坚固的防护体系。组织层的安全管理。各高校要因地制宜,把数字化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制定适合本学校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将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纳入单位(部门)年度考核、目标管理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定期听取档案安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年度工作计划,领导要亲自过问,在经费投入、技术保障、处室配合、人员使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高校档案(馆)室要加快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充分调动专职档案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根据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变动情况,适时调整充实领导组成员,明确各部门分管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逐步细化完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岗位职责,做到档案信息安全工作人员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确保档案安全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3.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复合型数字化安全管理专业人才

高校档案馆(室)要加大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和数字化安全岗前教育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规划,数字化档案安全的核心在于人,人是保证数字化档案安全的关键,一切安全技术的实施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既通晓档案网络技术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安全管理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不断探索培养优秀档案信息化人才的新途径。

3.4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进程,营造良好的依法治档环境和氛围

建立健全数字化档案安全法律法规,真正落实依法治档。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档案安全法规和保密规定,采取综合防范策略,建立科学合理的操作规范,积极防御,不断提升防护水平,净化网络安全环境。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严加惩处盗取、篡改信息的机构和个人,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重视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利用校园网,宣传安全知识以及学校关于档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通过档案网站,及时国家颁布实施的档案安全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上级档案主管部门关于档案安全管理的文件精神,让广大师生不断强化安全和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学校档案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4结论

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涉及技术、法律、制度、意识、人员等方方面面,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影响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也日益繁多,高校档案安全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各高校档案馆(室)应高度重视,通力合作,使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逐步迈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为档案的永久安全保管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种金成,何祖华.高校馆藏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及安全策略研究[J].黑龙江档案,2014(1):44-45.

[2]赵鹏.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角度看档案保护[J].中国档案,2010(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