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06 02:33: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旅游学概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旅游学概论

篇1

[作者简介]石丽璠(1980-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民俗旅游。(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31-01

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实践教学是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以往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职业技能培训,不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将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实训和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此。

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涉及课堂教学及其以外的学生活动内容,因此,笔者近来以课程实践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具体课程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形式。所谓课程实践,可以理解为是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设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目的和预期效果,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开展的包括课堂内以及课堂外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课程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升华和检验,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的形成。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

实践教学改革同样适用于一些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比如,“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也是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时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较高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改革,在以往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可考虑以下方式:

1.采用小组讨论。“旅游学概论”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重点、难点问题,学生被动地学习不容易把握,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具体又可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进入全班讨论阶段,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这种类型主要针对一些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当堂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讲旅行社章节时,给学生播放一段“江苏各旅行社暂停赴泰游业务”新闻视频资料,要求学生讨论:该新闻内容与哪几个专业知识点有密切关系?哪些是前面章节所学的知识,哪些是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最后进行总结归纳。二是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到课堂上全班集中讨论。这种类型适合一些学生无法马上解决,需要查找课外资料的问题。

2.采用小组竞赛。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赋予学生压力和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因而,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竞赛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如在学习旅游资源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时,将全班分为三组,每组推选两名学生代表(合计六名)参加两轮比赛。每轮比赛将黑板分为均等三大块,要求上台的学生代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大家熟悉的各种旅游资源,第一轮书写自然旅游资源,第二轮书写人文旅游资源,最后以写出最多旅游资源(要求不重复且正确)的小组获胜。比赛前预留一定时间给学生代表在台下准备,本组同学都可以为其提供资料,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推行三年的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3.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教学安排在课堂之外。组织学生到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或其他旅游企业单位参观,进行专业认知实践教学,并邀请旅游业界人士与学生直接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书本理论知识。教师在讲授饭店的等级及其评定部分内容时,学生仅学习书本理论不容易区分各种等级的饭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饭店,由部门经理带领学生参观整个饭店并进行介绍。通过参观学生对不同饭店情况基本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分和对比,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4.安排学生实地调查。本门课程虽然属于基础理论课程,但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和现实问题息息相关。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到学以致用,应安排一定的调研活动。比如,讲到旅游者章节内容时,单纯分析影响旅游需求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实践价值也大打折扣,可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份调查大学生寒暑假出游动机和需求特点的问卷,对本校及其周边院校学生进行调查,将收集到的资料筛选、整合、总结,最后形成书面报告。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旅游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在掌握有关收集资料、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科研方法后可以到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地进行各种类型的调研。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保障

1.完善实践教学政策。笔者所任教的学院于2009年明确提出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开展各项教学的工作思路,并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学院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师技能大赛,评选出“教学能手”给予大力奖励。比赛当中一个重要评分标准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此外学院为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10年专门设立了学期实践教学专项课题立项项目并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其中包括18项课程改革微型项目,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对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亦能进一步促进课程教学。

2.确立评价体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要取得成效,还有赖于各种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这里主要讨论学生评价体系和教师评价体系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重视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不仅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同时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综合实践能力纳入考核的范围,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建立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结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坚持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将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3.形成教学团队。“旅游学概论”课程已被学院列为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课程的特色之一就是整个教师团队由课程负责人和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组成。由于各个章节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许多基础知识在今后相关课程中同样涉及,包括“旅游开发与规划”“饭店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因此可以将本门课程各章节进行分解。比如“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主讲教师专门负责“旅游学概论”课程当中旅游市场一章,同时组织有关课程实践活动,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同一知识点在本科教育期间被重复讲述。教师团队中各位老师相互听课评课,进行专业上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建立实践基地。为了充分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与各旅游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是极其必要的。学院近几年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与桂林中国国际旅行社、桂林青年旅行社、桂林桂山大酒店、桂林大正温泉度假酒店等多家旅游企业单位签订建立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提出经过旅游企业单位同意,学院将不定期安排在校生到企业单位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同时与桂林喜来登饭店、香格里拉饭店等著名国际连锁饭店,桂林九马画山峡谷漂流景区、桂林盐马古道旅游区等多个景区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为学生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场所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将“旅游学概论”作为公共必修课程面向所有非旅游类本科专业学生开设是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作为旅游酒店类院校的一大亮点。为发现“旅游学概论”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提高“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针对银杏酒店管理学院非旅游类本科学生进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并在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旅游学概论”课程进行重新设计,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有所创新。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

本次针对我院正在开设“旅游学概论”课程的2011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4个专业共10个班的学生展开调查。调查工作从2012年5月上旬开始,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采取随机形式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30份,回收率94.3%,无效问卷57份,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82.7%。问卷内容涉及学习兴趣、学习目的及教学满意度三个方面,要求调查对象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同时,采集了学生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本次调研的数据信息综合统计、分析如下。

(一)学习兴趣及学习目的分析

调查显示,对于“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14%的学生非常浓厚,50%的学生兴趣较浓,32%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剩余4%的学生兴趣不浓。在影响学习兴趣的诸多因素中,课程信息量大成为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其次是课程内容枯燥。学习目的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视野开拓、学习兴趣激发及人文素质培养,所占比例分别是32%、28%、20%,希望获取旅游专业知识的学生所占比重仅仅是12%。可见,对于非旅游专业学生而言,旅游学内容的全面化和专业化却成为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障碍,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旅游学概论”,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不再要求旅游专业知识的面面俱到,不再一味追求旅游体系的系统化。

(二)教学满意度分析

教学满意度涉及教师备课、授课效果、实践教学、考核方案、课程总体满意度几项内容。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1.教师备课情况非常好、99%的学生认为教师准备充分,对教学内容熟悉。授课效果方面,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程度整体良好,90%的学生能理解绝大部分课程讲授知识,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态度却有45%反应一般,这就要考虑课堂讲授内容及授课方式的因素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是下一步课程改革的重心。

2. 实践教学满意度和考核方案满意度这两项不太理想。27%的学生觉得实践教学一般,6%的学生认为无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案方面,33%的学生觉得现行考核方案一般,31%的学生不满意现行考核方案,甚至有27%表示反对。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对于非旅游专业学生,旅游专业知识的获取不再是必需,参与性强、互动性高的实践教学活动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实践活动比重较大,学生参与度高的课程,30%的平时成绩是否显低?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是否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综合素质?

3.授课教师满意度和课程总体满意度情况不错,结果显示92%的学生对授课教师表示满意,其中非常满意的占44%。课程总体满意度调查中,80%的学生对课程满意,63%比较满意,17%非常满意,课程总体满意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课程建议分析

通过整理问卷中最后一个关于课程建议的开放式问题,得出结论。49%的学生未作答,余下将近半数的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整理成5大类型:17%的学生提出希望开卷考试;15%的学生提出教学内容改进建议,包括增加中国乃至全球著名旅游目的地介绍、增加对实践旅游出行有用的实用知识、减少旅游专业知识的讲授等;13%的学生希望教学形式多样化,包括增加旅游视频欣赏、美图展示、学生讲授自己的旅游经历、室外授课等;2%的学生希望继续开设;2%的学生希望组织旅游;1%的学生希望增加师生互动;1%的学生不希望开设。

三、“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重新设计

“旅游学概论”课程将从以下几方面做出调整:

(一)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本门课程的性质、现有16学时及非旅游专业学生拓宽视野、人文素质培养的学习目的,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只保留原有旅游学体系中最核心的三个模块: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及媒介,采取专题形式加以讲解。每个专题搭配设计一个实训项目,分别是“我是旅游者”、“我的家乡最美”、“我的梦想之地”,加强学生主动搜索资料、整理资料、制作PPT、展示分享实训成果的环节,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同时,也将极大地丰富课程内容。如图。

(二)教学模式改进

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互动、学生—学生互动、学生—内容互动,将以往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单项灌输转变为互动分享体验。

(三)考核方案改进

在“旅游学概论”课程的考核方案中,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期末考试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

参考文献:

[1] 孙伟.《旅游学概论》作为选修课程的教学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3).

[2] 张欣.旅游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7).

篇3

一、课程定位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学习目的是确立学生专业认同感、培养学习兴趣和树立从业志向等,对该课程定位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奠定专业基础

《旅游学概论》课程作为旅游专业基础入门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之后,学生要从宏观上把握旅游活动、了解旅游行业,对旅游学科知识体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好基础。

1.建立正确的学科概念。《旅游学概论》课程要讲清旅游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在实践教学中,对已明确界定的概念要讲清要点;对有争议或尚在讨论中的概念,要从不同视角和认知层面讲清来源,从而使学生对学科有关概念有全面准确的了解。

2.提供清晰的学科知识架构。《旅游学概论》课程将旅游学理论、方法、实务三大内容囊括其中,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该专业的基本概况,内容几乎涵盖了其他本专业课程内容,容易出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撞车”问题。该课程既要对旅游学科全貌进行全面反映,又不能成为后续专业课程的简介版,否则会导致与后续课程无谓重复等问题。

(二)树立专业价值观

“游客为本,服务至诚”是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更是旅游专业价值观的根本。它是旅游行业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为旅游专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但要“知”,即认知、熟知、深知,更要在践行中认识其深刻内涵。所以,旅游专业教学在重视知识和技巧的传授的同时,更要重视价值观和专业伦理的教育,强化学生对专业价值观的认识。《旅游学概论》既然为专业学习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渗透专业价值理念尤为重要,要贯穿课程教学始终。

(三)培养专业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尽快认识所学专业,接受专业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旅游专业实用性强的特点,《旅游学概论》课程应结合现代旅游业发展,引导学生用专业眼光观察问题,从专业视角发现和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旅游学基本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旅游问题,逐渐形成对旅游专业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

《旅游学概论》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变动性的特点,教学既要侧重于解决学科最基础的概念,又要注重基础性理论的前瞻性,还要特别注重专业价值观和法治思维的培养,同时注重内容的动态更新。

(一)密切联系旅游发展实际

《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满足学生对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与旅游热点问题的了解,应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在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章节中,对旅游与旅游业内容的讲解,要联系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重联系社会注焦的旅游事件,不回避中国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我国旅游研究起步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对旅游发展的成绩要给予肯定,让学生了解到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二)融入最新学术研究成果

旅游产业以其领域宽、层面多、关联度大、效益高等优势,成为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旅游学概论》课程内容要强调综合化和社会化,注重对知识、能力的全面培养,培养学生用学科理论分析旅游行业中的问题和现象,把握旅游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教师需要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在课堂中,不断收集、整理、归纳,补充到教学内容中。然而,脱离教材只讲研究成果,是不符合概论课程教学要求的,必须以教材为主线,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科学安排穿插研究新成果。

(三)做好相关衔接与延伸

《旅游学概论》课程内容庞杂,涉及专业大背景的学科知识,包括管理学、市场学、民俗学、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文化学、建筑学、产业学、规划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也与旅游资源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经济、旅游市场营销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相重复。知识内容上的延续与递进,不仅仅是逻辑上的需要,更为专业知识学习所必需,如果处理不好,势必然造成知识内容上的重复和学生学习上的重复。这种延续与递进,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内容确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不同的作用,也都有其特定适用范围。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引进了模块式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同时,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和考试方式改革,开展了全面和综合性的教改探索。

(一)引进模块式教学方法

“模块化教学”,有“MES”和“CBE”两种主要形式。“ME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以现场教学为主,培训技能为核心的模式。CBE是以能力为依据,提升从事职业认知和活动能力的模式,也称“能力模块”。CBE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对工作和任务进行分析,建立若干教学模块,既包含理论教学项目,也有技能训练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技能等两类项目要合理整合,以科学组织教学活动。

《旅游学概论》CBE 教学,是将课程分成旅游活动基础知识、现代旅游三要素、现代旅游关联问题等3大模块下的若干小模块,对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做出统筹性的安排。每一模块下建立若干学习项目,且每个项目都为独立设置。以学生够用、适用、会用为原则,课程教学由教师先完成模块的理论项目讲解,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实操训练项目任务。为增强学生对课程概念和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教学应采用多种方法,以适应和配合不同的模块项目教学。

(二)采用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

目前,《旅游学概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更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普遍不太好。该课程课堂教改根据课程特从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人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学生主讲模式。学生主讲是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搜集、整理并讲解课程的相关内容。一是让学生模拟教师讲解某一章节或专题,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更加深对教材理解和知识运用。二是让学生课前讲解旅游业发展动态,由学生搜集和讲解与教学相关的近期旅游热点问题、重大事件、国内外旅游界动态等,培养学生专业思维,提高学生专业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案例分析模式。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问题在课堂分析讨论来解决,改变举例解释理论的简单授课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精选案例,教学案例要符合课程内容需要,是真实和近期发生的事件。其次要精讲案例,重点讲解案例事件相关的理论背景,恰当提出案例涉及的有关理论问题。再次要讨论案例,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营造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控制讨论的进度与方向。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学生撰写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3.模拟问题模式。在完成相应基础知识的阶段性学习后,教师提出一个模拟现实问题,由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分析解决,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和具有的专业性思考问题程度。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案例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讨论或两个组进行辩论。通过模拟问题模式,将问题留给学生,促进学习主动学习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和操作性是旅游R到萄У南灾的特色。课程内容既要有保证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比较高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旅游学概论》课程也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安排实践教学活动,以使学生掌握旅游基本概念和学科体系的基础,应突出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培养符合现代旅游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有“走出去”和“请进来”等两种形式。 “走出去”,是将学生带到相关旅游区景点和企业进行短时间的考察学习,如选取本地旅游景区景点进行实地考察,促进学生对旅游资源、景区景点、开发保护等情况直观感受;选取本地旅行社、饭店等企业进行观摩,促进学生对旅游业、旅游市场等相关概念和特点的认识,增加对旅游活动的感性认识。“请进来”,是将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的专家和优秀员工请锦课堂,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座谈交流,了解旅游业发展动态和问题,开拓视野,深化相关知识点的认识。

(四)改革考试形式

传统的单一考核形式,以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最终成绩,不能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客观的反映,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在考核中增加平时考核成绩,且将比例提升到60%,期末成绩只占40%。

篇4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目前已经实现了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开始迈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度提升,这是旅游业持续兴旺发展的动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政治进一步崛起和国际交往的发展,国际旅游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际旅游产品及行业管理将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鉴于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大部分高职高专开展了《旅游学概论》专业。但《旅游学概论》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学生毕业出来进入工作岗位后,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要求相脱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

旅游业是一个应用性强、灵活性强、综合性强的产业。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旅游学概论》专业的课程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能快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难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在《旅游学概论》中景区演艺活动管理课程的教学,由于受课程设施限制,实践课实施相对困难。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此课以后,对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仍然停留在书本上,在毕业之后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旅游景区管理岗位的实习上。

(二)《旅游学概论》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单一

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特别是应用很强的课,实际操作的训练所占的比重应该是很大的。但是我国《旅游学概论》专业的老师自始至终都是书不离手,眼不离书,因此教学活动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即使老师讲一些课外知识也难以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学生不能领悟其中深含知识,一遇到实际问题,脑子便不灵活。

(三)《旅游学概论》专业学生缺乏基本技能操作训练

《旅游学概论》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为基础,因而实践方面的活动是《旅游学概论》专业教学重要环节。然而大部分高等院校《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受各个方面的限制,只是挑出几门重要的课作为实践课,剩余的课程就是上课讲习,实践知识的缺乏导致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在校学生毕业后到旅游单位就职时,一遇到实际的问题就手忙脚乱,思维混乱,进而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三、《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应用探讨

(一)课程设计

专业教学采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要求下, 结合《旅游学概论》课程特点,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任务相融合、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采取以工作过程为逻辑起点,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

(二)课程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的职业性特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有关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对旅游业的各个服务岗位的工作流程-任务-能力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整个工作过程为逻辑起点, 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为导向,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指向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

2、重视课程实践性的要求, 构建“学用合一”教学模式。《旅游学概论》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关注课程的实践性,强化实践教学。所以我们必须根据理论与实际一体化的课程建设理念,将课堂与工作岗位合一,教学与运营合一,教师与管理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流程合一,以“五合一”为抓手,以学院和旅游业为基础平台,以校外实训基地为拓展平台,逐渐形成了“教学实际合一”的教学模式。

3、突出课程的开放性,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渠道。该课程的应用性与开放性同生同存,突破学问化教学的框框,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渠道,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在教学中,应不断的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此外,改革考试制度、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实施双证书制度、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学者、能工巧匠进校园等等一系列措施,为实现课程目标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篇5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入门概论性课程,也是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的旅游相关专业都开设这一课程,取用的名称也多不同,如有《旅游学概论》、《旅游概论》、《旅游学导论》、《旅游学基础》等。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正是由于其基础性地位,导致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频繁的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或理论发生交叉、冲突,教师在教学中深感这一问题的困扰,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多未有体会,但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却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专业课程科目的增加,这种交叉和冲突现象会越来越突出。这种现象和问题,迫使笔者探究解决之道,并最终付诸于文字,以期与同行交流切磋。

一、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架构思维的提出

《旅游学概论》使用的教材,目前多以李天元主编的第六版《旅游学概论》为主。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的相关特征及基本规律展开。该专业的后续课程,实际也多是围绕着以上内容展开,是以上内容的深化和细化。知识内容上的延续与递进,不仅仅是逻辑的需要,更为该专业学生学习扎实的知识所必需。但是,这种延续与递进,就为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显然,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衔接与延伸,势必然造成知识内容上的重复,造成学生重复性的学习。这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失败。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理论框架就未真正建立,如此以来,该专业理论框架体系的建立则将更加举步维坚。知识内容的重复和理论框架体系的混乱,可能会导致某些学生甚至怀疑这个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鉴于此,笔者认为做好该课程与其他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并探索出与之相符的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已成为必须和当务之急。

二、衔接与延伸式教学内容的架构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与基础的《旅游学概论》课程,内容上的衔接和延伸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或者说,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的架构主要从两点入手。一是,从专业宏观角度,从专业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大背景角度而言,要做好内容上衔接与延伸的架构。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外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

该课程涉及到的大的学科知识内容是极广泛的,大致涉及到:管理学、经营学、经济学、营销学、资源学、地理学、文化学、产业学、策划学、规划学、设计、服务学、法律法规、心理学、美学、统计学、财务学、会计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环境学、历史学等等学科内容。与以上学科知识内容衔接延伸架构的原则,就是要把握好以下这些关系:总括与分支、宏观与微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就是说,旅游学概论中所涉及到的旅游历史、旅游资源、旅游规划、旅游交通、旅游管理、旅游经营、旅游文化、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环境等等方面的各个知识内容,隶属于相应的大背景知识,或者说只是所属领域的分支。如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资源是资源学的一个分支;旅游文化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规划是规划学的一个分支等等。

我们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再做进一步说明:学习旅游历史,首先应尽可能的掌握或通读中外历史,然后再将旅游历史放入历史长河中,进行专门性系统性学习。同样,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应首先将管理学经营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去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的专门知识体系。旅游历史与历史学、旅游管理经营与管理经营学,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课程科目,但在知识体系上是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天然的衔接和延伸,是任何人都无法将之割裂的一种衔接关系。历史学是旅游历史的基础,旅游历史必须在历史学浩瀚的材料中剪辑编撰。管理经营学不仅是旅游管理经营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市场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等等管理知识领域的基础。管理经营的原理、方法、原则、理论核心等等内容,是旅游管理经营知识的源头,它们支撑着旅游管理经营知识体系框架的建立,也规定和左右着旅游管理经营理论框架体系发展的方向。

按照上述思路推导下去,我们容易得到这样一个共识:我们仅学括性的宏观知识就已够用,再学习与其衔接的分支知识似乎成为多余。这种“共识”显然是片面的,在此,我们仍旧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应当看到,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虽然与历史学、管理经营学有天然的衔接,但也是历史学、管理经营学的延伸。衔接与延伸是齐头并进的,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延伸,但与历史学又不相同或大不相同。旅游历史是研究旅游、总结旅游的专门化的历史。旅游管理与经营与之类似,是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是适合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的集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只学习历史学、管理经营学,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或者说用历史学与管理经营学课程分别替代旅游历史与旅游管理经营课程,后果是严重的。倘若将这种观点推导下去,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或者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不用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方面的专门知识就可以精通了。反过来也一样,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了旅游历史、旅游管理,就可以达到历史学、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了。

从专业微观角度,做好《旅游学概论》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与延伸,是做好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上架构的另一个切入点,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内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

《旅游学概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主要指该课程知识内容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程度。以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旅游规划为例,这些知识内容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解中都会涉及到,在后续课程《旅游资源学》《旅游文化学》《旅游规划学》等相关课程中,同样还会作专门讲解。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对这些知识内容作哪些讲解、哪些重点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等等,必须要与相关的后续课程做好衔接和延伸。否则,在《旅游学概论》中多讲了,就必然造成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的重复。若是少讲了,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就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或无法正确理解的可能。

三、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的架构

对于《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如下教学架构方法寻求解决。一是,局部调整法,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通常将《旅游学概论》课程放在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讲授。这虽然凸显了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但从衔接与延伸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这种安排并不十分完美。从该课程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角度来看,实际上,管理学、美学、文化学、资源学、经营学等等相关课程,应作为该专业的先行课程,或作为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是极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将这些课程放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授之前进行讲解十分必要。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同,专业培养方案也不尽相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也是随着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专业名称虽然相同,但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却有一定差异或差异较大。有些学校可能会设置管理学、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的学校可能将文化学或文化资源学作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一点毫无疑问,限于学生学习时间,无论哪种学校,都不可能将管理学、经营学、文化学、资源学、美学、规划学等等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全部列入学生培养方案中,只能将其一种或几种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到培养方案中。对于纳入到该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如众多学校通常都将管理学纳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放在第一学期讲授,应放在《旅游学概论》讲授之前先行讲授。

对于无法或没有纳入到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与《旅游学概论》课程具有天然衔接性的课程,就需要教师采取简介讲授法去衔接与延伸,这就是《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教学架构的第二个方法。以历史学和《旅游学概论》中的旅游历史为例,可以较充分说明这种方法。旅游历史的学习,必须要结合旅游发生发展的大背景来讲解,如结合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人口、地理位置等等进行讲解。而这些知识内容,是历史学的内容体系。如果让学生通读历史,或者教师通讲历史,这都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除了布置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外,最有效的办法应是教师首先对中外历史作最简化的简要介绍,只要做到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大背景、串联起历史大线索、回忆起历史大事件,这就基本达到再讲解旅游历史的要求了。

篇6

一、引言

旅游行业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时效性强等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才能真正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随着旅游经济的日益蓬勃发展,“全域旅游”等新理念和实践不断涌现,旅游行业的综合性进一步增强,这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能力、创新性及服务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之前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加上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情境下学习竞争异常激烈,学生的竞争意识常常过甚,而团队合作品质有所欠缺,加强对旅游专业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成为紧迫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在国外合作教育、合作学习和合作授课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合作教学论”的理念,目前国内合作教学的有关研究主要聚焦于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笔者作为湖南女子学院“旅游学概论”的授课教师,根据“合作教学”的相关理念与规则,在本课程中尝试运用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团队共同探究、共同解决在学科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可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品行培养,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旅游专业的入门课程和核心课程。课程旨在构建学生的专业体系认知和加深学生对旅游专业基本原理的理解,训练学生能以旅游专业角度深入观察现象、建立旅游专业概念体系,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专业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素养和能力等起到奠基性的作用。

“旅游学概论”课程内涵丰富,所覆盖的知识面和信息量及实践认知内容是其他课程难以比拟的。从目前看,其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生源个体学习水平差异大

很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其生源主要来自于高考招生、专升本、对口招生等,招生方式的不同导致学生之间相关专业知识的差异性明显。同一个班级,部分学生已经学过相关课程,相关专业知识点比较熟悉,但对这些知识点的形成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缺少思考。而另一部分学生虽强于思维,但缺少对相关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传统讲授的方式则顾此失彼,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过于关注理论结果

“旅游学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容易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相关结论的推理,重视学科思维的形成而忽视学科情商的培养,如对学科的认同度、个人情绪的控制与调整、与他人交流的有效性等方面,导致学生学科知识点掌握较好,但专业认同度不高,沟通交流能力不强,甚至产生降低学习自主性、丧失专业学习兴趣等负面影响。

(三)学生参与性不强

“旅游学概论”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中学学习阶段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因而进入大学校园后在学习中也常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旅游学概论”作为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很多教师习惯性采取讲授为主的模式,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对课程学习的主动参与不够,对自我意见的表达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应根据旅游专业本身的特点,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形成适应旅游专业的教学新模式,笔者在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采取团队合作模式进行教学,应该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下是具体的实施过程。

三、“旅游学概论”团队合作教学实施过程

(一)理解团队合作式教学的内涵

在施行团队合作式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教学的含义和作用,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团队合作式教学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通过任务的分配与完成,使学生了解整个任务,并理解自己的任务与整个团队任务之间的联系,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个体需要不断地与团队进行交流,合理分配资源,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伙伴之间互相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强调合作、讨论、交流、共享,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强调平等与自由,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尊重他人。这种模式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团队为主体,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合作能力为核心,以团队表现为测评,最终不仅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更重要的是培养团队合作品行。

团队合作式教学与一般的项目驱动教学不同,它强调的是在项目(任务)驱动下,以团队为主要完成主体,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团队中如何进行任务分配、信息交流、共同工作直至最终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方式。

(二)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在团队合作教学中,适当的教学内容选择和成果设置是团队合作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学内容选择适当,有利于团队合作的顺利开展,以湖南女子学院“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见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看出,在“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在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旅游者形成主客观条件、旅游资源评价及保护、旅游市场特征分析、旅游效应等教学内容上,我们采用的是小组式合作教学。因为这些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容易形成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也容易在交流中带来新知,扩大视野,扩大看待问题的角度。教师充分采用团队合作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将目光由书本移向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她们既独立思考,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科学设置团队合作教学流程

仅以笔者任教的湖南女子学院“旅游学概论”课程中“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学内容为例,教学流程步骤设计如下:

步骤一:将所授旅游管理班40位同学分成异质小组6组,每组6~8人,提前布置每小组学习主题及学习内容。教师说明主题学习要点、完成自主学习的具体要求,明确小组各成员的任务分工。其小组负责人由小组自己选择或者自我推荐而非教师指定。

步骤二: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式完成学习和PPT制作,由教师分组检查指导后,再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PPT进行本主题学习内容的讲解。

步骤三:由其他学生和教师负责针对本部分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负责讲解小组完成解答,解答应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步骤四:针对未能回答问题,学习小组进行总结,通过新一轮的资料搜集,共同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完成本教学内容的学习。

步骤五:合作评价。各小组PPT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各小组成员依据其表现,分数纳入期末总成绩中。考核标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合作成果,即所完成PPT及讲解的成果质量;其二为团队合作表现。评价应由教师、小组成员、其他小组共同完成。

在此教学流程下,学生及教师的主要工作放在课后,教师实际工作时间远超于课程设置课时。学生自主学习、调研活动也在课后,呈现课上学习和课后调研相结合的特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课堂提问的主体也由教师转至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且以学生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四)采用多样化团队合作形式

在团队合作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是采用得最V泛的方法,小组合作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国内大班授课的某些困境,也是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团队合作品行的教学方式,但团队合作形式不仅于此,根据合作的组织形式,我们将其分为三种:同伴式合作(两至三个学生对于某些具体细微问题的讨论,带有自发式、随意性特征)、小组式合作、组间合作。根据合作的时间,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课前合作、课中合作、课后合作。

在“旅游学概论”的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团队合作。在教学内容比较重要且丰富的部分,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项目任务,小组合作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项目展示,更体现在课前的项目完成过程和课后的完善部分。对于某些微观的知识点,比如旅游的概念、某个具体的属性等问题,我们采用课堂上同伴式合作,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又鼓励其与他人的对等交流。在旅游效应等问题上,我们不仅使用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旅游的各方面效应,而且运用组间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注意到小组与小组之间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解决方案,发表其对于其他解决方案的看法。这既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看问题能思考得更全面,又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不同的立场所产生的观点,培养其同理心,从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2000.6.

[2]李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与改革刍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3]孟秋莉.提高《旅游学概论》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篇7

[作者简介]邓梅(1981- ),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职业教育、区域旅游经济。(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餐旅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教指委教改课题“高职高专餐饮服务与管理课证通融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LJZW20112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34-02

一、课程分析

“旅游概论”是旅游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外语等)的基础课、入门课,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专业必修课。它主要研究旅游学的基础理论、结构框架。课程以旅游活动为出发点,研究旅游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和关系,介绍我国发展旅游的方针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旅游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可以系统把握旅游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后续理论课程、实践环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翔实,涉及旅游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各个方面,条目庞杂,理论和实践环节信息丰富。一些跨学科和专业的边缘概念历来界定不是很清楚,理论条目较为深奥,各个层次旅游教育专业老师小心规避。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旅游概论”的课程教学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为主,课堂作业练习为辅,互动性差。这种教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强制灌输色彩浓,学生被动接受,对一些较为深奥的理论概念、条目难以理解,对旅游活动场景缺乏直观的认识,很不利于以后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的开展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果不明显。笔者主张突出旅游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区别高职旅游专业理论教学与基础理论教育旅游理论教学。为此我们对旅游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分析以及与企业密切合作,进行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真实项目的过程中学习,边做边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职教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坚持“以应用为目的,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尽量多安排实践和实训,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际技能。本着“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服务行业”的基本思路,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突出能力目标,精心设计项目和任务作为载体。在深入企业调研后,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知识、信息和技术资源。聘请行业专家深入课程与教师一起将企业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和实施教学。我们获取了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岗位的工作内容、方法、工具、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行业专家一起将“旅游概论”课程的教学定位为工学结合教学的实施的起步阶段,教学目标确定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基本原理,包括旅游的本质、特征;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旅游业的几大领域;旅游活动及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效应。能力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旅游、认识旅游业;让学生了解熟悉旅游专业,帮助学生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尽早地给自己确立一个发展方向。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旅游、爱旅游的旅游情结。然后秉承“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思路设计,构建了这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将该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项目,设计一个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在项目教学中,突出“教、学、做”“教、学、用”合一,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

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则,以能力需求和岗位任务为要求,强调的是知识的必要性、理论的可用性以及信息的新颖性。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做了不少工作。

篇8

人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词,而职业教育则是其中一座桥梁,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道路。旅游专业的学生如何通过3年的学习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早适应这个行业,作为学生知识和技能传授者的我们,除了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时代性外,更应注重在教学形式上的改革,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具备所任岗位的职业能力,如表达、应变、交际等。在众多的专业课程中,《旅游概论》所涉及的知识很广泛,有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国际的等方方面面,由于学生没有很好地接受过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教育,历史知识又较匮乏,所以,在教学中想让学生充分理解是有难度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本人有以下心得:

一、充分作好课前准备

1.对教材的科学处理。我们教学的主体――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变化的个体,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是学生主体发展与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必须要主动参与才能获得成功感。在时代的发展中,观念在不断的更新,使得个别知识滞后,在章节的编排上有时又不符合知识的系统性,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在不违反知识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教师在此应该做的是对教材熟悉的情况下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如国家旅游局对外国旅行社进入中国的准入制度,中国大型旅游公司的上市等等,这些在课本上都未出现,但在市场经济下的旅游市场又客观存在的,所以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在有些章节的编排上也可以适当地重新调整,尽量使每一节课上下串联,一环扣一环,达到知识的连贯性和深入。让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寻找下一课的内容资料。如在教材中,在讲完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之后可以将生态旅游这一章提到此章之后讲,不仅可以使知识点的讲授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而且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深度和广度上可以循序渐进和步步深入。

2.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积累。《旅游概论》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都需要阅历与日常生活的积累。教师要经常观看相关的经济类、旅游类及文化类电视节目,阅读相关报纸书籍,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以辅助教学。如课堂上讲述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旅游学家徐霞客、谢灵运、郑和、汪大渊等的资料,我国旅游业近年来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名单等等。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资料的介绍,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理解课堂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1.课堂讲解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旅游概论》课程涉及到较多的概念性问题,而这些往往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感到最乏味的。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旅游的类型时,如果单纯将“士人漫游”、“帝王巡游”的概念拿出来讲可能学生很难接受,但是如果先从让学生通过回忆学过的描写景物的诗句入手,让学生通过回忆将诗句背出来,然后指出作者以及诗句描写的景物或描写景物的所在地,这样许多学生都可以顺口背出一两句、一两首。最后再将学生回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诗句拿出来通过历史背景或写作背景的介绍,自然的引出“士人漫游”的概念。又如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而追求适意娱情、消遣排忧而走上寄情山水的漫游道路。他写的《归田园居》表达的就是一种追求闲静,隐居田园的生活;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写的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这是他在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览庐山之后的作品,是一首单纯写景的诗;另外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他在被贬出任杭州刺史时描写西湖早春景色的一首名诗。因此,士人漫游是文人学士为了各种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游览活动。像帝王巡游的概念,同样学生对秦始皇、乾隆、康熙等人物已通过对历史课的学习、电视剧的欣赏非常熟悉,让学生自己来讲这些皇帝出游通常所去的地方以及出游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基本上都知道不管是乾隆六下江南,还是秦始皇泰山祈福、祭天拜神,除了饱揽祖国大好河山外,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江山。如果能举出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学生就会愿意听、愿意思考,这样不仅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而且通过理解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

2.课堂讲解的方式要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形成意识。《旅游概论》中讲到许多宏观的概念,像生态旅游、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如果按照课本的编排只讲概念、特点、意义,学生会感到非常的空洞。所以讲到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就拿学校边上的环城河的开发与保护为例,通过治理前与治理后要展现的景区(稽山园、鉴水苑、治水广场、西园、百花苑、迎恩门、河清园,都泗门)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谈论所见所闻;谈污染了如果不治理的后果以及治理后的现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然后由此引到鲁迅故里、越王城等绍兴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保护以及由此而来给人类带来的利益。这样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无形之中让学生感受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意识。

3.课堂讲解方法要能拓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个性。旅游的内容包括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其中旅游购物品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节。因此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中旅游购物品的定义、特点之外,还可以结合绍兴当地的实际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思考“外地朋友来绍,你会向他推荐什么有特色的旅游购物品?你会带他去那里购买?”,尽管学生知道绍兴有特色的购物品有很多,但很难说出可以到哪里购买,让学生带着这一遗憾继续思考和回答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许多学生讲“宣传的力度不够,客人不知道,不知道就不买,不买了商家就不卖了”;也有说“商家不懂行,不知道一些小玩意也能赚钱”……针对学生提出的原因再进一步提出“购”作为旅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何保护和开发绍兴的旅游购物品,激发旅游购物品市场的生机?学生会针对以上提出的原因找到许多解决的办法如“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产品质量”、“突出‘特’字”等等。学生能在讨论、合作中学习,既利用了集体的智慧,又能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了发挥。

篇9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64-02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已走过三十年,然而在高等院校及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背后却存在着旅游教育的整体质量一直在低端徊的现象,这与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泰勒曾经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独立学院的师资基本是由自有教师与外聘教师结合,其中外聘教师缺乏严格的管理机制,而自有教师以年轻的骨干教师为主,其职称相对较低,授课经验相对较少,这都制约着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的完成质量。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也体现在一名教师授课多门课程的现象,致使课程内容重复,授课方式单调。此外,独立学院学生为本科第三批次录取,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个性特征相对突出,这也使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较多的关注实践性课程,对理论性课程安排相对较少。

二、独立学院与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

(一)普通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现状

中国普通本科院校专业课结构多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类课程组成,在学时分配上,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会将比重倾向于基础课的学习。此外,中国普通本科院校课程内容相对较为落后,设置基本为传统的《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等学科,缺少新兴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如旅游节庆管理、旅游交通管理、旅游目的地管理等学科。

(二)独立学院与普通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比较

从考察的若干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对比分析,其课程内容方面较为相似,课程开设均较为传统,专业课设置也分为公共课及专业课。而差异性表现在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比重比普通本科院校稍高,由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介于普通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之间,因此专业课开设科目结合了普通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的特点,从数量上看多于普通本科院校。此外,许多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被定位为培养实践能力更为突出、更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部分注重安排实践类课程,在课程实施环节,较为集中地安排了实习课程。且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其对学生实习环节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强制性。

三、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

广义的课程体系概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五部分。其中,课程内容包括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取、教师授课内容及课程教材;课程设计包括教学日历、教案及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实施主要指教学计划的实施。

(一)调整课程目标,适合独立学院发展

目前,独立学院大多沿袭母体高校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中侧重学生理论的培养。作为介于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的独立学院,应调整其课程目标,以适合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加之旅游管理本身的专业要求,其课程目标更应注重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应用型”应作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材体系

现行许多教师授课内容缺少时代感,教学内容缺乏新观点、新理论,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对案例教学感兴趣,因此,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优化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授课过程中引入新知识、新理论,且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融入案例教学,以更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教材能够系统反映专业课学科的内容,也对教师授课起着指导的作用,教材的选用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材选择多是依附于母体院校的教材,普通本科院校教材通常内容较为深奥,理论构架宏大,而欠缺实践性内容的安排,这并不适用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因此,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引入合适的教材,对教材的要求要偏重实践与案例,且要经常性地更新教材,选用载有新理论、新数据的教材。

(三)控制教学节奏,丰富教学形式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日历与教案是掌握和控制好教学节奏与教学进度的依据。现行的教学工作中,极少有学校将教师制定的教学日历及教师编撰的教案向学生公布,学生无法了解教师计划授课的内容及授课的进度,而很多教师授课也出现了前松后紧和提前完成授课任务的情况。通过新浪、网易等视频网站的诸多名校公开课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国外高校教师会在授课之前向学生展示该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适当借鉴此经验,公开教学日历及教案,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的监督工作中。在一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访谈中发现,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思维敏捷及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其更加喜欢多样、自由的授课形式,喜欢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参与性活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小组课题展示、表演形式作品的展示等。这就要求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适当减少理论课授课环节,丰富其他实践性教学形式。

(四)规范课程设置,灵活课程实施

篇10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加强职业能力教育,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上好旅游管理专业课。

1.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1.1.1专业设置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盲目模仿其它院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不顾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1.1.2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定位不当,一些中职院校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要求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存在太多不定性,专业知识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二是学科理论的内容结构、逻辑顺序与岗位实践的渐进过程不一致。

1.2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

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形式单一,并没有实现深度的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而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同时,政府也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以及对校企双方的规范、协调,没有使双方建立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

1.3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教师也应提高学历和学术水平,而他们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这是中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质量的高低则关系到整个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1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老师应提供相应的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2.2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才能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3.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让中职院校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致力于教学改革。经常关注市场动态,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修课。

3.2课程内容要体现旅游业的地域性

旅游活动是在一个地区发生的行为,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演变具有各自特色,因此,旅游课程教学内容应十分重视地域性。

3.3加强实践操作

实践教学体系的健全上,应当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实训课教学大纲,完善实训报告和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把教学现场从教室向实训现场,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

篇11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建议涵盖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旅游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展至今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但与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旅游企业一线基层管理人才出现断层。为此,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与研究也在谋求长足发展,以便为旅游业各部门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各个高职院校都为此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旅游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总体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专业实践性强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就业方向: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及其它。专业本身实践性强,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操经验和很强的服务意识。 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建立时间较早,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给实操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带来了一定的瓶颈,很多院校局限于理论体系中而忽略了实操教学或者是偏向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1.3 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不管是酒店管理还是旅行社经营都需要有很广泛的知识面,本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2 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2.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自创办以来就以其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着称,各个院校都在实践环节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工作,但是因为各个学校师资条件的不同,实践环节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师资雄厚的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创建了自己的旅行社和酒店,为学生实践建立了完整的实践体系,为旅游管理实践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实训基地不完善,实训环节不完整的问题。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包括: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实习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高职教育应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主线,构建适合高职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自身特点的“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各个学校根据实践的要求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改革方案,但是实际操作中方案与实际执行错位,实践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2.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大部分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内容空洞与实际工作联系少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没有系统的锻炼而不能就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

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很多院校不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将空洞的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现在很多学校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是着力与解决现有的问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注意不能陷入证书的迷障,而不注重考查教师真正的实操能力。

评估方式比较单一: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估往往是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也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读课本的书呆子。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估单靠考试是无法判断的。

就业方向不明确: 有一部分学校没有专业方向,以为宽就业口径会帮助学生在找工作的时间多一些选择。很多学生盲目选择专业,对于未来从业方向不确定,在进行一段时间学习后发现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是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3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改革建议:

3.1 课程体系模块化

模块教学是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的弊端。很多专业有多年模块教学的试点,这种新模式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引进者以教学模式,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模块的划分、模块教学评估量化细分、教师教学与学生互动。

课程设置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教学要精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模块、口才。

3.2 实训教育体系化

许多院校在实训这一环节上一直采用固定的“在校学习两年,出去实习一年”的机械做法,的确是减少了许多麻烦,但也使得许多学生完全的丢弃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打破这一局限,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实用化,将实训分为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顶岗综合实习。根据不同课程和进度需要,分阶段逐一消化整合。课程见习:根据教学课程进行相应见习实训,包括基本服务技能,基本操作示范,企业运营,工作制度和相关的工作纪律,以完成上述单个课题为目的的实操练习或观摩环节。阶段岗位实习:各学期机动安排,由企业提供若干工作岗位,实训人员直接上岗操作和服务。旅游旺季实训:当旅游旺季来临,合作企业将优先聘请能够熟练操作业务的学生或老师。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就本专业知识综合实操运用。

实训教育体系化的实现取决与实训基地的建设程度,学校在没有经济实力建设实训基地的情况下可以实行校企合作,从而能够真正的完成实训教育的体系化。

3.3 学生评估多样化

评估的多样化要求课程设置合理,评估包括对学生理论课程、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评估,评估应该采取考试、考察、平时成绩评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全面的考查学生的能力。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理论课程考试与课程实践评估成绩相结合,实践课程评估采取实践操作与工作态度评定相结合等方式。

3.4 教师培训岗位化

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企业工作,承担企业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对于教师的培训应该有计划的进行,投入时间、金钱花大力气去做,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优秀的高职毕业生。

3.5 学生就业订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