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云数据中心方案

云数据中心方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27 01:17: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云数据中心方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云数据中心方案

篇1

全世界均在力求实现至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半的目标,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在发电的过程中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另一方面,在终端使用时进一步节省能源同样是简单、有效的方法。特别是考虑到配电及分布过程中的电力消耗,来自终端一千瓦的电力消耗则意味着需要在电力生产端减少三千瓦。

当下,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已经占到全球能源电力消耗的8%,而每三年电力消耗即会翻倍增长更是给数据中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Capex(资本支出)和Opex(运营成本)的不均衡给数据中心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云计算的出现则为企业节省成本并降低能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它不仅仅代表IT技术的进步,更是以IT运用资源共享的方式对IT服务模式进行优化。基于在云计算环境下业务竞争的需要和IT负载迁移的考虑,用户在构建数据中心时,不仅仅需要将数据中心的高可用性视为先决条件,如何实现数据中心的高效率也成为不可忽略的考量。通过更为标准化的设计及优秀的运维来建造和管理一个密集的、灵活的、自动化的数据中心,既满足未来15-20年运营周期的应用需求,也可将未来新技术的更新纳入考虑,这意味着在数据中心建设的初始阶段,便需要以全局视角来审视数据中心的设计,全面规划数据中心的配电、制冷、安防、门禁控制及后期的运营管理等方方面面,通过有效地优化数据中心的整体架构进一步节约30%的电力消耗,以期真正实现数据中心从前期资本支出到后期运营成本的投资回报。

篇2

针对本次参展,华为中东区企业业务部副总裁董武表示:“GITEX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全面展示最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让我们有机会与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客户分享最佳实践,进一步巩固与合作伙伴及客户之间的紧密关系。为此,我们将在展会中举办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与合作伙伴和客户深入交流。”

华为公司将在 GITEX上向中东客户介绍其CloudEngine系列交换机产品。CloudEngine 12800系列核心交换机是业界性能最高的下一代数据中心交换机,整机最大支持48Tbps交换容量,三倍于业界水平;支持每槽位2Tbps的带宽(可平滑升级至4Tbps),为业界水平的四倍。CloudEngine 12800系列核心交换机和CloudEngine 5800/6800系列柜顶式交换机支持高密度的100GE、40GE、10GE和GE接口,并全面支持网络虚拟化,支持计算、存储、网络的融合等特性,可满足未来10年4代服务器发展对网络的诉求,帮助客户构筑长期稳定的数据中心网络基础架构。

不仅如此,华为还将在GITEX这样一个大平台上展示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的综合实力,包括拥有21us业界最低跨框时延的S9700 T比特核心路由交换机、业界首款企业级802.11ac标准的WLAN AP样机、拥有领先业界2倍性能的AR G3企业路由器、NE系列高端业务路由器NE40E和面向全球推出的企业中端路由器新品NE20E—S,同时还有在传送网和接入网的优势产品,包括支持最大5个站点多方向数据汇聚传输的微波产品RTN950、将OTN技术扩展到城域接入层的Mini OTN系统OSN 1800、具备分组特性的Hybrid MSTP产品OSN 550、超过11年商用经验的xPON解决方案产品SmartAX MA5616等。

10月17日下午,华为将参加主办方举办的云论坛。客户将与来宾分享近期部署的虚拟桌面云解决方案如何改变阿联酋大学的运作。华为也将和与会者共同探讨云计算给行业带来的改变,以及如何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发挥作用。(黄哲)

技压群雄

技嘉新一代A85X系列主板

10月16日,技嘉科技于北京香格里拉酒店大宴会厅召开“极致超频,技压群雄”A85X系列主板会,与AMD共同掀起了第二代APU平台的神秘面纱。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技嘉A85X系列主板,点燃了与会者的无限激情。

在会场上,巨大的技嘉产品历程回顾和随处可见蓝色的荧光表盘给与会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过去十数年里,技嘉为用户带来许多令人激动的产品,而在这一天,技嘉新的产品又将于这里起航。

会伊始,技嘉科技主板事业群中国区副总经理罗经翔先生和AMD全球资深副总裁暨大中华区总裁邓元鋆先生共同启动了象征着技嘉A85X系列主板极致性能的引擎。

在一阵强烈的引擎声中,在大厅正前方的屏幕上,呈现出一个蓝色的荧光表。伴随着引擎声,盘上指针不断冲击着更高的频率,象征着技嘉A85X系列主板出色的超频能力。

随后一组游戏和应用的快切画面,向众人展示了技嘉A85X系列主板将带来的极速体验。

当快切画面结束,引擎声绝尘而去,“极致超频,技压群雄”的主题和技嘉A85X系列产品呈现在众人面前。

这次会新的技嘉F2A85X—UP4主板基于超耐久五代技术,在前代超耐久技术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加强,不仅有2倍铜PCB、防潮纤维电路板、每个USB接口单保险芯片保护、3D UEFI图形化DualBIOS等经典设计,更带来了强劲的Ultra Power供电设计,由超能高效供电芯片、超性能铁素体电感、超低ESR固态电容等用料组成,这一设计在业内可谓大放异彩,曾荣获国外著名媒体Tom’s hardware最佳奖项。

会的抽奖环节也是扣人心弦,来自现场的7位媒体朋友都拿到了丰富的奖品。

对主板,很多用户最为关心的是它的超频性能,它标志着一款主板的品质。拥有超耐久五代技术的技嘉F2A85X—UP4主板在超频性能上自然极为出众。

在会的现场,余孟遥、HiCookie两位超频高手共同上演了超频表演。在媒体的注视下,两人将技嘉F2A85X—UP4主板超出了接近世界纪录的7.14GHz,另外还取得了3Dmark Vantage P10117分的新纪录,引起阵阵惊叹。

本次会上,极速的主题给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预见,在未来技嘉科技的A85X系列主板,将会为AMD第二代APU平台带来更多的市场活力。

(于晓煜)

希捷扩展其业界最广泛的企业级产品组合

希捷科技公司日前宣布推出三款全新的企业级硬盘,这些产品将会专为传统的数据中心以及新兴的云基础设施而优化。

希捷企业价值硬盘非常适用于云端海量数据存储,它通过低功率的配置提供高达3TB的存储容量,可经济有效地存储不断增长的非结构化数据,这样的数据一般都存储在云端。公司同时还推出的两款下一代高可靠性硬盘分别为:希捷企业容量3.5英寸硬盘,它可提供业界最为广泛的安全数据存储容量(1、2、3和4TB),适合数据中心使用;以及希捷企业性能10K硬盘,它可提供同类最佳的性能和内置的安全性,能够实现优化的存储效率和数据保护。

希捷市场营销副总裁Scott Horn表示:“现在生产存储系统,无论是为了云应用还是为了企业数据中心,都必须通过尽可能小的物理尺寸提供尽可能大的容量,将运行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保证长期的可扩展性。我们全新的企业硬盘产品符合这种要求,不仅提供最高的容量功率比,而且能够保证一致的性能和较高的可靠性,非常适用于各种数据中心环境。”

(于晓煜)

2012金钻奖评选启动

将举办网易金融论坛

篇3

Enterprise Strategy Group数据保护高级分析师Jason Buffington表示:“基于各种因素,各种规模的组织机构都在向云转型,数据保护必定是重点关注问题之一。内部部署的解决方案是满足用户对数据可用性和可恢复性预期需求的重中之重,但是云对备份与灾难恢复准备和异地/长期数据保留也非常重要。值得注意的是,IT需求终于与希捷EVault技术推出近十年的目标重合:集异构和整体性于一体并且与云可扩展性紧密结合的备份设备。有趣的是,希捷始终致力于满足IT对‘硬盘+云’混合型数据保护方式的需求,基于此,他们近期不断推出高扩展性、运行速度和管理创新的产品,并持续融合产品组合。”

Pixius Communications首席商务官Skip Womack表示:“希捷能够帮助大家省时、省心和节省成本。我曾在多家财富500强企业担任过CIO,在备份解决方案上花费过大量资金,但缓慢的运行速度慢且费时费力的性能无法满足我的需求,而希捷却帮助我轻松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IT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必须缩短数据备份与恢复的时间。希捷的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能够迅速进行部署,最大限度地缩短备份所需的时间,简化管理,并且立刻恢复数据。同时,借助新的希捷数据管理服务,使用者可以在无人工操作的状态下分析数据使用情况,并推荐最经济有效的存储层供数据驻留,从而帮助客户降低其总体拥有成本(TCO)。该服务使得客户能够满足合规要求,实现策略执行和数据管理。

篇4

“华为IT产品的理念是融合(Fusion),华为拥有开发融合系统的独到优势。IT产品线成立伊始,华为公司拥有的云计算、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产品线,构筑起了华为在IT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层面完整的能力。”邓说。正是这种全面的能力,让华为的视野更广阔、更长远。华为早期已经看到IT基础设施走向云和融合的趋势,从而提早布局和投入。

如何通过已有数据中心打造下一代分布式云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内的硬件设备被虚拟化后,可以进一步地逻辑池化,并且逻辑资源池可以跨多个数据中心,在逻辑资源池上提供虚拟的数据中心给用户使用,从而将离散、分层、异构的多个数据中心联结成新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这就是华为向全世界描绘的面向未来的云数据中心发展蓝图。

作为华为IT产品线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规划人,邓兴需要担负起提升整个解决方案竞争力的重任。如何牵引华为在IT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中各个产品的竞争力方向,形成合力, 让华为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成为业界最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帮助华为在全球不同行业的客户完成ICT业务往云数据中心整合演进,是邓兴和他所领导的数据中心产品管理部的使命。

IT基础设施演进之路

IT在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从过去承担计算、存储任务的独立主机,到网络设备出现后的计算集群,再到虚拟化技术成熟后的云计算架构,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走进了随需而变的时代。

邓兴的职业经历紧随IT基础设施的变迁,从网络、存储到数据中心,实现跨领域发展。“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涉及的网络、存储这两个变化最大的领域,正好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都经历过。”他说。2002年正值企业网络(尤其是以太网)兴起的时期,邓兴参与从事数据中心交换机的开发。后来,随着存储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体系中的地位被逐渐提升,华为对存储产品开发进行投入,邓兴也随之加入了存储产品线,重点开展IP存储网络领域的研究。

谈起工作中经历的IT技术变迁,邓兴说:“数据中心在IT应用需求的推动下充满了创新。在网络方面,当时需要用物理网络设备堆叠来满足数据中心大容量计算集群的要求,所以出现了跨多台物理交换机的堆叠技术。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存储产品出现了能够由一个个单独阵列的垂直扩展能力往水平扩展的创新技术,也是由于这种能力,华为新一代的存储系统既能够适应传统业务系统垂直的烟囱式的建设,也可以满足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大规模存储资源池的建设。”

从网络到存储最后走向数据中心,对华为和邓兴来说都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华为在服务器领域的积累同样深厚,据邓兴介绍,华为的服务器已投入市场十余年,经受了全球顶级运营商的苛刻检验。华为在网络、存储以及服务器的积累,形成华为IT产品线今天在计算、存储、网络和虚拟化方面的融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华为推出下一代面向云架构的融合基础设施,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分布式云数据中心DC2。

华为DC2:面向未来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架构

华为在业内率先提出分布式云数据中心DC2的技术理念和架构,除了华为已有的优秀硬件产品,还有来自软件的创新技术:FusionSphere、CloudFabric和ManageOne。

FusionSphere是华为的云操作系统,包含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的引擎,把物理设备虚拟化后,构建一个跨物理数据中心的统一资源池;CloudFabric是以华为的数据中心交换机CloudEngine为基础,结合SDN与Overlay,以及华为在传统广域网的优化,形成的一个整体端到端的数据中心网络;ManageOne是统一的云数据中心管理,在数据中心资源池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云服务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虚拟的数据中心。

“虚拟化逐渐成熟,数据中心各物理设备被逻辑成虚拟设备,实现一台设备到一个集群里资源的共享和调度。随着网络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技术的出现,软件定义从单独的服务器设备,发展到软件定义的网络,软件定义的存储。再结合云数据中心管理调度,就可以实现软件定义数据中心。”邓兴说。

对最终客户来说,使用DC2中的虚拟数据中心比过去使用物理的数据中心更便捷。最终用户不用关心物理资源的位置,只需提出对数据中心服务质量的要求,包括安全、可靠性,网络带宽、计算能力等。“根据要求通过统一的策略和算法得出资源分配调度的方案,然后把对应的逻辑资源池的资源分配给客户。客户在使用整个虚拟数据中心的过程中还可以对资源能力进行调整,也可以自由地安装应用和软件。”

邓兴进一步说:“这个虚拟的数据中心包含计算、存储和网络这些单元的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网络连接关系、安全管控关系,还有管理维护的能力。”

“物理数据中心是一个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基础设施。对于企业CIO,DC2最大的价值是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资源管理和效率。”邓兴提到,面对不断增长的IT需求,DC2能够帮助企业摆脱传统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和管理周期的问题。“DC2不是把现有的物理资源推到重来,而是在现有物理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云计算、SDN和数据中心软件管理的能力,和一小部分硬件,把分散的物理数据中心整合成逻辑的资源池来支持IT应用,实现对数据中心资源治理变革,提高了客户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用户的投资。”

开放合作是华为DC2的基因

IT变化之道,映射到技术上是融合,映射到产业上便是开放。DC2在最初的设计上就考虑到平台的开放性。邓兴介绍说,DC2在设备层、云操作系统、业务层都是解耦的,这样做同时也是为客户考虑。例如统一的云服务平台,除了支持华为的FusionSphere以外,还可以接入第三方的公有云,通过对接可以让用户在业务负载峰值期间使用公有云资源,帮助节省客户投资,提高客户自有资源的利用率。2013年11月,华为成为OpenStack基金会金牌会员,这是中国厂商首次获得这一殊荣。华为也是Hadoop的领先贡献者,在许多国际标准组织都担任重要职位,比如DTMF、ONF等等。同时华为数据中心管理系统ManageOne可以兼容业界主流厂家的云操作系统和中间件。

邓兴说:“华为在云数据中心主要是聚焦在云数据中心的IT基础架构平台领域,如云数据中心的操作系统FusionSphere就是研发投入的重点,其他的应用软件和行业相关软件和设备,则是通过广泛的合作伙伴进行集成测试,构建起云数据中心上的生态链。”

华为在企业业务上坚持“被集成”战略,IT产品线专注IT基础架构这一层,对上层应用和行业专用系统,通过与合作伙伴合作提供解决方案。截至2013年底,华为数据中心产品线共有400多家合作伙伴,邓兴强调:“DC2是华为整体的云数据中心框架,只要是华为云平台上能够兼容或者合作的方案,在DC2都是可以支持。”

DC2聚焦政企和电信运营商客户,提供灵活的方案组合

谈到DC2的使命,邓兴首先概括了面向未来IT基础设施的三种应用场景:

第一种针对中小型企业用户,它们依赖公有云,华为为这样的客户提供了能够接入云端的一体化MicroDC解决方案:一是客户的主要IT能力来自公有云;二是客户从安全和性能的考虑,需要将一部分IT系统放在本地。这种分布式微数据中心的方案可以是一个柜子甚至是一个盒子,如FusionCube这样的一体机产品形态。

第二种针对政府和大企业,它们会把非核心的IT基础设施以公有云或者托管的方式来实现。例如美国政府IT基础设施的新建基本上转向云托管,只保留核心业务系统在内部机房。华为针对这样的客户不仅能提供对内的运营服务,还能够接入公有云进行弹性调度构成混合云的解决方案。

第三种针对运营商,即那些能够把IT基础设施作为云服务提供给企业客户的运营商,包括传统的电信和IDC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华为将会为电信和IDC运营商提供完整的公有云解决方案,为互联网公司提供支持分布式部署的I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篇5

传统数据中心的关键点是性能、安全性以及业务连续性。然而,随着企业应用的多元化,以及在数据中心内,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数量的不断增长,一系列新问题不断出现:能源价格日益攀升,成本危机凸显;各应用系统建设相对独立,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孤岛”;数据中心资源配置和部署过程过多采用人工方式,没有相应的智能平台支持,繁重的重复性工作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缺乏自动服务能力;IT设备数量的持续增加导致数据中心可靠性降低。目前,企业在对应用整合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的同时,对数据中心资源的智能化整合需求也越来越急迫。

面对这一现实需求,云计算被视为极佳的解决方案。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一体化的管控平台和运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对企业来说,云计算可帮助企业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重视云计算,并将云计算积极应用到企业运作中去。显然,云计算的发展也势必对当前数据中心的转型提出新的要求。

在现实中,打造能承载云计算需求的新一代数据中心,满足更高效、更安全的数据处理需求,成为摆在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简化数据中心架构,在一个统一的IT 基础架构下将服务器、存储系统和网络,甚至是供电和冷却系统都整合为一体化的计算资源?如何使 IT设备成为一种服务,让计算资源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如何让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既安全可靠又灵活易用?如何让新一代数据中心更加绿色节能?

智能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针对在云计算模式下数据中心面临的诸多挑战,艾默生网络能源以前瞻性的视野推出用于数据中心的智能、一体化基础架构系统之“智能解决方案”(Smart Solutions)。该方案整合了先进技术,通过配置可互操作系统加快实施速度,提高适应性,降低成本,实现更具成本效益的容量、效率和可用性管理。该解决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该解决方案具有前卫的设计思路。它将机房动力系统视为整体,从供配电、制冷、智能管理三个角度进行实施,以全面的产品线、丰富的实施经验为机房带来了高可用性、高灵活性、高可维护性、高节能性的优势。这不仅实现了数据中心机房各子系统之间的兼容与配合,降低了未来扩容的难度,更能够为客户提供恰如所需的节能措施,从而为企业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进军云计算领域建造了稳固的基础设施平台。

篇6

然而,掌控更多数据也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业务风险。它会阻塞网络通道,降低系统的数据存取性能,而且还会导致存储资源的耗竭。正如很多专家所指出的,仅仅简单地增加存储容量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不同应用具有不同数据存取与管理方式,这样有可能造成无法整合的信息孤岛。

以这样的情形发展,最终的结果是,数据中心效率低下,关键信息丢失,存储管理成本不断攀升。这对于那些急于在瞬息万变、对成本敏感的市场中增加业务价值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CIO们来说,绝对不是好兆头。

融合为何如此重要

为什么数据中心融合如此重要?目前,数据中心的融合让IT行业与商业界怦然心动的原因,在于它能够简化存储管理流程,并降低数据中心设施的整体成本,减少数据中心设施占用的空间。

简而言之,数据中心融合可以引入一系列新的集成服务器,能够在共同的管理平台之上,利用虚拟化技术拓展网络能力并进行存储创新。此外,数据中心融合还能够在消除数据中心设备与组件管理方面的低效状态的同时降低成本。

对客户而言,数据中心融合可以转化为立竿见影的两大价值:减少数据中心实际设备数量;降低管理成本、空间需求,以及减少能耗。

此外,在融合后,数据中心可以采用单个控制台管理所有数据中心组件,无论是服务器、网络还是存储资产。这样能够使数据中心对部署多种管理工具的需求显著降低,同时降低对获取管理各种工具所需专业知识的需求。另外,融合数据中心还可以解放价值不菲的IT人力,使这些IT人员能够从事对企业增值更高的业务。

这些价值优势加在一起可以为CIO们带来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为企业的云部署打下基础。

数据中心融合的优势

最近,很多解决方案的井喷式与推出,会让人产生“数据中心融合是一种新事物”的错觉。实际上,作为一种概念,它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数据中心融合与统一计算已经被大家谈论了很多年。

数据中心融合近期地位的提高源于两方面的演进。

IT业的创新使数据中心组件整合在一起成为可能,企业还可以对这些组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引入虚拟化技术、千兆以太网带宽以及能耗更低的服务器与处理器,现在业界已经可以设计和创建出集成系统。

IT行业目前还在整合这些资源,并创建以数据中心融合为中心的新合作关系。例如,日立数据系统与其合作伙伴依托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出能够优化数据中心关键环境的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这两方面的演进使许多企业的数据中心融合梦想变成现实。

虽然上述这一切已经提高了数据中心融合的价值定位,但是客户仍然对其发展趋势心存疑虑。而这种疑虑不无道理。

大多数产品是以新产品为中心,并且要求抛弃现有的基础设施组件。这一点在现如今企业都想方设法最小化开支和最大化投资收益的形势下,很受争议。另外,它也会影响到CIO自己的价值定位。因为它会让先前摆在首位的遗留数据中心组件的部署理由与决策一无是处。

不过,优势仍然超出风险。

如果不部署数据中心融合解决方案,数据管理就会成为一直存在且始终让人寝食难安的问题。

由于企业对数据中心融合的需求程度随着它们对数据性能要求的提高而提升,CIO们最终仍会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进行微调。同时,数据中心融合往往被视为数据中心实现云部署的第一步。其部署会从根本上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日立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与众不同之处

日立数据系统公司为CIO们提供了让业务和经济两个层面都获益的更佳的解决方案。

日立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Hitachi Converged Data Center Solutions)将其领先的行业创新与数十载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实现优化存储、服务器及网络的目标。该解决方案采用了可运行多种应用、可随时部署的信息技术,能够简化管理、降低成本、减少空间占用,同时实现按照客户步调执行的云部署。

与并未针对关键任务应用环境进行优化的、松散整合的解决方案相比,日立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在企业级可靠性、部署速度、性能及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此外,该解决方案还能够为企业解答许多问题,简化定购与部署过程,并带来可量化的成效。

与市场中其他解决方案不同,日立数据系统的解决方案在设计时还考虑到对IT投资的保护。每种解决方案都可以针对业务需求,尤其是数据与信息管理方面的需求,优化客户的现有关键任务环境。

电子邮件管理对许多企业都是一个关键问题。日立融合解决方案已经针对Microsoft Exchange 2010进行优化,可以解决电子邮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利用处于单个平台中的日立数据保护套件(HDPS)与日立内容平台(HCP),该解决方案还可以帮助客户统一管理、备份资料,同时提高存档效率。

此外,由于允许Microsoft Exchange平台驻留于日立计算机刀片服务器机箱(解决方案的关键组件),该解决方案能帮助企业节省数据中心的占用空间。

另外,日立数据系统公司的方案使客户能够按照自己的步调实施云部署。例如,基于微软Hyper-V Cloud Fast Track的日立融合解决方案把日立存储、计算能力与网络功能融为一体,将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8 R2与Hyper-V、System Center融为一体。一旦部署该系统,客户能够获得高性能私有云基础设施,以增强自动化和协调性。

结束语

总之,数据中心融合可以说是应对数据量剧增的灵丹妙药。它使数据中心能够与业务和市场需求发展保持更加一致的步调,同时,能打消企业对当前及未来数据可用性的顾虑。

篇7

TE安普布线系统资深技术经理严康:TE公司一直抱有这样一个宗旨,让数据中心的部署更智能、更快捷、更高效,我们将为帮助用户部署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而不懈努力。

云计算并不是简单的产品,也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产生和获取计算能力的新方式。云计算的出现,将会对IT的应用和部署模式、商业模式产生极大影响,驱动以PC和服务器为中心的应用模式发生巨变。云计算也会令现有IT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各个角色将重新定位和产生不同作用。云计算生态系统中,有三个核心角色,即使用者、提供者和建设者。作为云计算环境的建设者――TE安普布线,为部署云计算的基础设施网络提供完备的解决方案――光缆和铜缆高密度布线电缆以及高密度XD配线机架。

云计算有三种部署模式,即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公共云是指为外部客户提供服务的云,其所有服务都是供别人使用,而不是自己用。私有云是企业自己使用的云,其所有服务只供自己内部人员或分支机构使用。私有云的部署比较适合有众多分支机构的大型企业或政府部门。随着这些大型企业数据中心的集中化,私有云将成为他们部署IT系统的主流模式。相对于公共云,私有云部署在企业自身内部,因此数据安全性、系统可用性都可由自己控制。混合云是供自己和客户共同使用的云,它所提供的服务既可以供别人使用,也可以供自己使用。混合云的部署方式对提供者的要求较高。所以,不管是部署私有云还是混合云,都会遇到建设高效率数据中心的挑战,针对性能、功耗、通信、制冷和机械设备方面的挑战,安普布线提供了高效的模块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把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该系统专门为数据中心和存储区网络设计,对于双绞线和光纤两种媒质,都采用工厂端接的即插即用(Plug & Go)系统。系统包括铜缆布线的MRJ21解决方案和光纤布线的MPO解决方案,同时提供可提高系统安全性、线缆密度和降低能耗的专用产品,可以帮助用户达成建设低能耗绿色数据中心的目标。

MPO和MRJ 21铜缆连接系统解决方案是一套高密度、高性能、模块化的布线系统。安普布线的这套解决方案提供了高密度的多端口千兆及万兆以太网的连接,可应用于任何需要即插即用的数据中心。MRJ 21超细型电缆组件可显著节省机柜空间、安装时间和维护成本,丝毫不影响传输性能。MRJ 21超细型电缆比传统的4对双绞线重量至少轻40%(相同连接端口数) ,网络设备每个端口平均可大致节约25%的电能消耗(与传统RJ45端口比较)。方案实现了更低的热量输出,可帮助数据中心节省空调的电力消耗。MPOptimate光纤布线系统可用于完整的数据中心布线系统,以支持万兆应用,将来还能平滑升级,满足40Gb/s和100Gb/s高速传输。系统提供从终端设备到核心交换机的无源信道,一旦使用了MPOptimate系统,用户就可以通过改变跳线来替换交换机,而无需改动布线系统,在整个数据中心均可实现端到端的信号传输。用户可轻易迁移到新的核心交换机上,而无需对布线系统做任何改动。XD 高密度管理机柜系统提供了最大化合理利用空间的方案,大大降低了数据中心运营费用。这些优势将最终转化为企业云部署投资回报率(ROI)的提升。

在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中,安普布线的MPO高密度布线及MRJ 21超细型高密度布线解决方案使整个数据中心规划更加合理。该数据中心被分为7个区域,机柜数量由原来的200多个减少到100个,极大优化了空间利用率,节省能源消耗30%以上。

篇8

这就需要用户对数据中心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而不是简单地购置节能产品。在峰会上,施耐德电气为了充分落实云就绪、提升云能效和实现云持续,推出了一系列全新举措,涵盖产品、解决方案、服务和认证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数据中心的整体能效。

预制化方案落实云就绪

数据中心正在从模块化走向预制化,这是十几年前就率先模块化数据中心的施耐德电气给出的又一前瞻性判断。为此,施耐德电气于去年年底收购了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领导者西班牙AST公司,并在创新峰会上正式推出预制模块化解决方案。“预制化方案显著改善了云就绪的现状,大大提升了云就绪的关键指标――速度。”施耐德电气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永哲认为:“由于它为用户简化了规划、设计、建设数据中心的过程,使数据中心的部署更快速、更可预测,同时具有与业务同步扩展、高安全性与高可靠性的特色。”

预制化与模块化都遵循模块化的数据中心设计和建设思路,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采用工厂预制方式,即在工厂完成数据中心相关基础设施的组装、连接和测试,尽量降低数据中心对场地条件的限制,减少建设现场工程量,从而缩短建设周期,提升工程质量。此外,传统的模块化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常更多地强调设备级的模块化,这样很难提高整体可用性和能效。“甚至有的企业将模块化UPS就定义成模块化的数据中心,这完全是误解。”施耐德电气IT事业部大中华区战略市场部总监谢卫刚表示,“预制化数据中心系统的模块化架构,不仅集成了整个解决方案,由于工程预制因此还实现了数据中心工程的产品化。”这也成为从模块化到预制化跨越的高门槛。预制化数据中心需要在企业工程中转化为定制化产品,虽然现场施工难度大大降低,但是却加大了工厂生产和组装的难度,方案、产品、材质、组装都需要进行反复的整体优化、评估和测试,这不仅需要企业对产品和方案有准确的把握,还需要企业对整体数据中心系统、工厂内部运营机制,调试与组装机制,以及客户需求与条件等有丰富的经验和咨询服务的能力。“不仅这种经验要体现在方方面面,技术细节的把握关乎整个系统工程,甚至小到一个特殊的螺母。”金永哲强调说。

预制化将IT设施加物理设施组成集成一体化的架构,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当属集装箱式数据中心。虽然它的应用尚在初级阶段,但不少行业和特定环境对它都有强烈的需求。金永哲介绍,集装箱式数据中心的应用环境广阔:第一,企业数据中心需要扩容,但办公地点已经没有空间;第二,诸如石油开采等偏僻地区;第三,诸如武警部队等对数据中心有移动需求的场合;第四,环境辐射较强不适于采用一般机房的数据中心。最近的新趋势则是,在云就绪中对资金投入产出压力较高的托管数据中心用户,最希望分批按需部署,“边运营,边扩建”。比如今年上半年正式启用的国内首个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深圳云基地盐田港数据中心,第一期项目实际建设周期只有三个半月,建设速度快、成本低,质量却没有打折。据悉,全球更大规模的采用集装箱数据中心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仅施耐德电气就已经有近500个成功案例。

创新技术提升云能效

云能效重点在于降低成本,施耐德电气新推出的拥有创新技术的不间断电源和制冷产品在最小化投资,优化运营成本,最大化可用空间上可圈可点。

平衡高可用性和高效率历来是数据中心的节能难题,作为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与工业应用能效管理解决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Galaxy VM三相UPS则在这一点上迈出关键一步。它采用三种能效模式实现高可用性,成为市场上唯一使用三种能效模式实现高可用性并满足业务需求的UPS。其创新的ECOnversion超级能效模式可实现高达99%的效率,在达到双变换模式电源净化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创新性的模块化电池架构借助灵活的蓄能方式实现扩容和延长正常运行时间,从而支撑用户“边成长边支付”模式。而施耐德电气新推出的InRow 2代行级制冷产品则是新一代紧靠热源的创新制冷产品。它的最大特色就是“能效高、占地少”,据悉,它可降低单位制冷量投资50%,空间减少50%,并能随负载的变化而调整制冷量和风量,既满足制冷需求,解决了高热密度问题,又大大降低了制冷能耗。

在本土化研发上,施耐德电气和百度合作“天蝎”计划,研发符合行业需求的整机柜等定制产品。随着来自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渐成趋势,施耐德电气旗下APC还为此进一步加强研发战略。据来自中国研发团队的高级市场经理张亮介绍,去年施耐德电气旗下APC抽出各事业部和产品线的精英力量组建了“China for China”团队,做到协调集团内资源为中国客户定制产品,实现本土决策。今年下半年,将有不少为中国客户定制的产品推出,从而进一步提升云能效。

篇9

成本与舒适度不是问题

2010年,中国的许多用户还不了解集装箱数据中心这个概念。当时,虽然有一些国际大厂将其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带到中国,但是用户的反应比较冷淡,甚至对它有些敬而远之。直到2011年底,国内一些大型的IDC、产业园区才开始部署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天津云立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立方)是国内比较早介入集装箱数据中心市场的厂商,但是截至2011年底,它在国内售出的集装箱只有14个,而且基本集中在一些IDC和产业园区。云立方总经理姜俊海表示:“中国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市场才刚刚起步,现在还处于市场培育期。不过,我们目前正在淡洽的一个项目要用到21个集装箱。未来3~5年,国内集装箱数据中心的数量可能占数据中心总体数量的20%左右。”

目前,中国用户对集装箱数据中心诟病最多的两个问题是:第一,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内部空间狭窄,管理人员在进行系统维护时感觉不舒适;第二,虽然从整体拥有成本来看,集装箱数据中心优于传统的数据中心,但从初次投资成本来看,两者不相上下,集装箱数据中心并没有达到人们期望中的初次投资成本大幅降低的目标。

对于以上这两个问题,姜俊海有自己的理解。一个标准的集装箱中通常有一排机柜和两条通道,因此造成了通道狭窄、维护人员行动不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云立方推出了双拼的解决方案,即把两个集装箱拼接在一起,内部打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两排机柜、三条通道的内部格局,其通道的宽度甚至比传统机房的通道还要宽,不会对维护人员的操作造成任何影响。云立方甚至还准备推出多个集装箱拼接在一起的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集装箱数据中心市场才刚刚起步,集装箱的制造远未达到规模化,因此制造成本的快速降低有一定难度。姜俊海分析说:“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依赖大量的工人。人力成本的逐渐上升将带动传统数据中心建造成本的上升。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都是在工厂里预装好的,因此现场搭建的效率更高,对工人的依赖也更少。从长远看,传统数据中心的建造成本呈上升趋势,而集装箱数据中心的成本会越来越低。”

选好的方案不如选好的厂商

姜俊海经常接到用户的咨询电话。一些大型企业关心能不能用集装箱构建一个可以永久使用的数据中心,还有采矿公司询问能不能在野外环境下使用集装箱数据中心。据记者了解,国内的一些云服务商为了能就近为客户提供服务,准备在城市的一些商业区中摆放集装箱数据中心。

“一个20英尺的集装箱,宽度和一个标准的停车位宽度差不多,长度也只有6~7米,内部却能容纳150台服务器。企业只要有停车位大小的一块空间,就能构建一个完备的数据中心。”姜俊海表示,“不仅如此,用户如果选择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那么只要告诉厂商需要多少台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以及设备的总功率是多少,厂商就会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集装箱设计。用户最终得到的是一个预装好的集装箱,在使用现场只要接上电源和光纤就能开始使用。”除了40英尺、20英尺这样的标准集装箱以外,云立方还能提供一些特殊尺寸的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比如只能放置2~6个机架的集装箱,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数据中心领域的设计公司、施工公司的水平良莠不齐,一些原来只做过弱电项目且没有任何数据中心建设经验的公司也敢承接数据中心项目。姜俊海曾经参与过一些地级市数据中心项目的评标工作,发现有些设计公司提供的数据中心设计方案本身就存在严重的错误。不合格的设计公司再加上不合格的施工公司,根本不可能交付质量过硬的数据中心。“云立方有多年大型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维经验,不仅有集装箱数据中心方案的研发团队,而且有传统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研发团队,可以为用户提供数据中心系统级的设计方案。”姜俊海表示。

用户如何才能在这些外表看起来相差无几的集装箱中找到最专业的解决方案呢?“其实,内行人只要看一看集装箱的设计细节,就能立刻分辨出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优劣。比如,集装箱上开设几道门以及门的位置会直接影响集装箱内部冷热通道的效果。再比如,机架设备的安装是否方便,会不会因为设备的棱角造成维护人员受伤等,这些都是在设计集装箱数据中心时必须考虑的细节问题。”姜俊海表示,“一个专业的集装箱数据中心方案提供商必须站在用户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具备数据中心的设计、施工和运维经验,这样才能严格把控集装箱数据中心的质量。”

考虑到集装箱数据中心市场才刚刚兴起,云立方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集装箱数据中心领域,而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同时发展传统数据中心和集装箱数据中心两项业务。数据中心市场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和较高投入的市场。如今,有一些数据中心领域之外的厂商也试图进入集装箱数据中心市场,并且把宝全部押在集装箱数据中心这一类解决方案上。在市场还没有成熟之前,这样做是有一定风险的。

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计划分别投资120亿元在呼和浩特建立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其中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的建筑面积将达到72万平方米。如此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在以前来说是不可想像的。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数据中心构建方式,那么无论是建设周期还是质量把控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模块化、集装箱式的构建方式可能会成为用户的一种新选择。

新视野

第四代数据中心PUE值将小于1.0

欧美等地新建数据中心的PUE值普遍可以达到1.6甚至更低,戴尔已经把数据中心的PUE值降到1.18。曙光研发中心数据中心部总经理沈卫东表示:“第三代数据中心的PUE平均值为1.3。曙光关注的第四代数据中心的一个革命性标志是PUE值将小于1.0。”

篇10

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业务拓展经理金东认为,快速的部署、灵活的可扩展性、高可用性和更低的总体拥有成本,一直是用户在设计和部署数据中心时的核心需求。在云计算、大数据高速发展的今日中国,上述需求更加突出,而标准化、模块化的架构依然是数据中心发展的主流方向。从英飞集成解决方案到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始终在引领数据中心的创新与探索。

一样不一样

作为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一个典型代表,集装箱数据中心在前两年异军突起。一个能够放在卡车上穿梭于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只是想想就感觉到非常酷。集装箱数据中心以其模块化、快速部署、灵活移动等特性赢得了某些行业客户的青睐,比如互联网、石化行业和一些大型的园区等。这些行业对数据中心的建设有共同的需求,比如要求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更短,或是由于业务的需要,要求数据中心具有可移动性,可在野外或空旷的场地上快速部署等。

那么,集装箱数据中心与现在被提及的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之间又有何异同呢?“一样,一模一样。”多年从事数据中心研究的吕先生重复说,“无论是集装箱数据中心,还是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都要求先了解用户的需求,接着在工厂对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进行预集成,然后在客户现场快速部署。”

“集装箱数据中心与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是一样的,只不过集装箱数据中心是在一个标准化的集装箱外壳内部署了一个完整的数据中心,而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并不局限于这一形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多样化的定制。”曾经专门从事集装箱数据中心业务、现在自己创业的黄新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集装箱数据中心与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的基本特征相同,都强调快速部署、可移动性等。有些集装箱数据中心就直接采用了标准的货运集装箱,显得比较简陋,而且受到货运集装箱自身条件的限制,数据中心的维护便利性受到影响。而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是对集装箱数据中心的重新包装,是一个更‘高大上’的概念,针对不同应用环境可提供不同型号的解决方案。”

在记者采访到的一些用户和企业中,相当一部分都认为,集装箱数据中心与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没有区别,还有一些用户知道并考察过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但对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知之甚少。那么,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与集装箱数据中心究竟有没有差别呢?金东分析说:“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的范畴比集装箱数据中心更宽广。通常来说,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指的是所有预先在工厂环境集成并检验,且可快速在现场部署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施耐德电气提供不同类型的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方案,其中包括集装箱式数据中心和其他形式的解决方案,比如撬装式等。传统的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定义仅仅是从外在的表现形式来描述的,而没有真正体现出模块化数据中心方案的核心价值和理念。”

如果说英飞集成解决方案引领了过去十年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发展,那么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将是数据中心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将引领下一个十年的数据中心行业发展。英飞集成解决方案所代表的IT空间模块化解决方案依然是当前数据中心市场的主流解决方案,而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则是在英飞集成解决方案成功架构上的自然延伸。英飞集成解决方案实现了整个IT空间的标准化和模块化,而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则在英飞集成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实现了IT空间与基建空间的整体标准化与模块化。

一直专注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北京博悦能集团目前就销售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虽好,但其空间是受限制的,运维空间更显局促。”北京博悦能集团董事长程小丹向记者表示,“我们并不看好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前景,但是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的市场估计会增长比较快。我们还有一类属于拼装机房的解决方案,许多传统客户对此种解决方案非常感兴趣,机会不错。”

数据中心工程产品化

在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用户对数据中心的部署速度和可扩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户需要更加快速和简化的方案和架构。传统的数据中心构建方式不仅周期长、扩展性差,而且数据中心设备的兼容性等问题突出。施耐德电气的英飞集成解决方案将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从1~2年缩短到6~8个月,并可实现IT空间的模块化,整个IT空间的设备兼容性也得到了大大增强。而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可以将数据中心的交付周期进一步缩短至3个月,并可实现IT空间和基建空间的整体模块化。

金东将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特色概括为更简化、更快速和更高效。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最核心的理念是帮助用户实现了数据中心建设工程的“产品化”。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方式就像我们自己去中关村购买零部件攒一台PC,而预制化的数据中心建设方式就好比是一台一体机,具有高度集成的特点,插上电就可以轻松使用。

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功能全面的数据中心,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占地面积小,内部结构更加紧凑、高效,而且具备了传统数据中心所有的功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并不等同于更好的PUE或更高的能源效率,企业若要获得这些特性,还需要大量的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建设经验、专利技术和实施能力。正因为施耐德电气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施耐德电气提供的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可以帮助用户实现极低的PUE和很高的能效。当然,这与用户的部署环境、用户选择的具体方案有很大关系。

记者曾经听到过一些使用集装箱数据中心的用户抱怨,由于集装箱内部的空间有限,技术人员在维护设备时,转身都比较困难。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是不是也存在类似问题呢?其实,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并不是简单地将设备堆砌在箱体内。依靠多年的数据中心建设经验与研发优化能力,施耐德电气的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充分考虑了空间的利用与人员的操作便利性、安全性,这是很多集装箱数据中心方案所不能比拟的。

黄新刚向记者表示,用户必须在数据中心的快速部署与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施耐德电气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可以将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从传统的1~2年缩短到3个月,至少可以节省13%的客户初期投资(主要是从设计和安装部分节省出来的),如果再考虑到省去了建设大楼等带来的额外投资,那么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的成本会更低。不过,记者采访到的一些用户也表示,他们还是会投资建设一个机房,IT系统肯定会置于室内,而UPS、制冷系统等模块可以考虑放到室外。

目前,市场上存在许多不同的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而从交付速度、实施经验与整体质量等方面衡量,良莠不齐并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因此,用户在选择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时必须擦亮眼睛。一个真正可以为用户带来价值的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要求方案提供商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丰富的数据中心建设经验、完整而全面的产品线、强大的研发实力与积淀、本地技术支持能力。施耐德电气在这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施耐德电气此前收购了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领域的领军者AST Modular。AST具有14年的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建设经验,在全球拥有450个成功案例,这将进一步巩固施耐德电气在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市场的领先优势。

变革需要时间

施耐德电气认为,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不仅仅适合大型企业,而且也适合中小企业。对于可移动性、部署速度要求高,或者企业自身场地条件不具备的用户,都可以选择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例如,施耐德电气就为石油和科考行业的用户提供了车载或船载的移动数据中心,为制造企业提供了独立的集装箱数据中心,还为IT企业提供了可快速部署的预制化数据中心等。

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对传统数据中心建设和运维方式的变革。那么,用户接受这种变化会不会有一定难度?施耐德电气认为这并不难。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发展的思路是帮助用户更加简化数据中心从设计到部署、运营的全流程。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使得数据中心的设计和部署过程得到了极大简化,将用户从耗费大量精力的传统数据中心设计和建设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加专注自己的业务,这样的转变正是用户迫切需要的。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将费时费力的数据中心工程变成了一个简单、集成的产品。

在欧美等地,预置化模块数据中心已经是一个用户普遍接受的解决方案,但仅从过去几年集装箱数据中心在中国的推广情况看,还是有些水土不服。以美国为例,它具有信息化程度高、地广人稀、人力成本高昂等特点,且模块化数据中心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些都使得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的理念更易推广。目前,中国用户对于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的认识还不深,而且中国在土地与成本结构上也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别,这些都使得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过,施耐德电气依然看好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凭借可移动性、简单灵活的架构、部署迅速等优势,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有可能在石油石化、电信、IT和政府行业率先取得突破。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工程师胡杰表示,他们也曾经了解过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但最终并没有采用,原因有很多,比如能满足应用要求的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并不多;从思想观念上很难接受相对“简陋”地置于空旷场地上的集装箱解决方案;集装箱数据中心的维护并不便利,尤其是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很难保证集装箱数据中心内部的洁净度、温湿度等,布线也不好处理。“数据中心最关键的还是保证其持续运行。因此我们对数据中心的可维护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尽量避免运营风险。”胡杰表示。

篇11

第二,为了满足不断扩展的业务需求,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等应用的需求,数据中心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数据中心的智能运维、绿色节能成了突出的问题。

对于数据中心,大多数人是“从外向里”看,主要关注的是数据中心的服务能力、稳定可靠,最多看到的是数据中心里那些摆在明面上的服务器机柜、UPS、空调、配电开关等。其实,那些一直“隐藏”着的布线系统同样不容忽视,它们就像是人的神经系统,连接着数据中心内的所有设备,是真正的牵一发动全局。康宁光通信企业网商务总监邵显介绍说,由综合布线系统引发的故障占据数据中心通信故障的60%左右。因此对于下一代数据中心的综合布线系统来说,质量和可靠性至P重要。

“高大上”的数据中心

如今,数据中心的规模越来越大,许多超大型的数据中心不局限在一幢楼里,而是分散在不同的园区,包含很多区域和节点。更高密度、更高带宽、更高速度、更易迁移和变更,以及更易扩展成了下一代数据中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邵显提及,在中国,数据中心整体建设速度呈两位数增长。其中,金融、政府和大企业自建数据中心的需求仍然旺盛,而中小企业逐渐转向采用云服务。那些提供数据托管或云服务的IT服务商正不断扩大已有数据中心的规模,追求高性能、高扩展性、高密度。

康宁在全球范围内承接了许多互联网公司大型云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对于中国互联网公司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有充分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规模的用户对于数据中心的功用、结构有不同的需求。从国外知名互联网公司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实践看,它们从一开始强调成本节约,到最后都慢慢将需求归结到数据中心必须具备高密度、高扩展性、高性能和优化的综合布线上。

正是看到数据中心用户面临的这些挑战,康宁推出了EDGE解决方案,以应对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所需。康宁的预端接光纤方案质量可靠,具有兼容性好、稳定性高、成本投入低等优势,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链路连接过多所造成的断裂风险。“康宁提供的预端接光纤解决方案,既可以满足数据中心用户当前的需求,又可以支持未来的发展,满足40G、100G网络的基础结构需求,使得整个布线系统的移动、添加、变更和扩容都变得更加容易。”邵显介绍说。

有关最近大家热议的宽带多模光纤WBMMF,即OM5光纤的发展和在数据中心的应用,邵显指出:“布线系统的发展是与有源网络设备紧密协同、同步发展的。OM5光纤的重要价值更多地体现在那些有高速传输速率需求,如100G或更高,以及链路通道传输距离超过100米,并且使用SWDM光收发器的情形。因此,新型宽带多模光纤OM5与OM3/OM4光纤将并行发展,而不是完全的替代关系。新型光纤的产生会推动应用的发展。只有整个生态系统的通力协作,才能尽早地实现新技术所带来的预期价值。”

对于数据中心的规模化发展趋势,康宁很早就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据邵显介绍,康宁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研发出首个用于数据中心的预端接光纤布线系统Plug & Play,此后不断为这一系列的产品增加新的、独特的功能模块,包括集成MTP连接器主干光缆的极性管理模块、满足工业级应用需求的更高密度的媒体转换模块等,其中ClearCurve抗弯曲光纤和光缆的开发,将整个布线系统的可靠性提升到更高水平。康宁标志性的EDGE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提供4U光纤配线架,基于单芯连接器实现了高达576芯的业界最高密度,进一步提高了通道线槽的利用率,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空气流动,达到降低数据中心制冷成本,让数据中心更加绿色节能的目标。

康宁最新的数据中心EDGE8技术,可以实现整个网络从物理层向400G的跃迁,并且能够保证光纤达到100%的利用率。这是康宁响应客户需求,为满足未来下一代数据中心更高带宽、更高速度诉求所做出的努力和承诺。

邵显进一步解释说:“当前,用户对400G网络的应用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康宁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我们预见性地看到了未来两芯、八芯方案的潜在需求,光纤收发器等会成为被广泛采用的主流产品。我们创新的EDGE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完全可以应对用户对100G、400G网络基础设施的中短期应用需求,帮助数据中心用户实现向更高带宽、更高速度的综合布线系统的跃升。”

在全球范围内,康宁参与过许多云数据中心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灵活应对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康宁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光纤解决方案上,围绕着它,康宁在差异化上做文章,不断推出更多新的产品和技术,让数据中心变得更加高效、绿色和环保。

除了节能环保,还能做得更多

当用户已经夯实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智能化运维,以及绿色节能两个关键问题又浮出水面。从布线的角度,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从历史上看,在数据中心的整体投入中,综合布线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只有10%左右。但是,这一比例并不能真正反映出综合布线对于整个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重要性。综合布线系统几乎连通了数据中心内的所有设备。因此,保证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可靠性、性能稳定,以及随应用发展而具备的成长性对于用户来说至关重要。

根据康宁多年的数据中心建设实践,数据中心的高性能、高灵活性、高带宽和高速度与绿色、节能同样重要。随着光纤布线系统的大规模应用,数据中心的绿色、节能和环保特性逐步被广大用户所认同和接受,而这些变化也给用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如今,数据中心的绿色、节能和环保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和主要发展趋势。

康宁的专家们一直致力于更有效地降低数据中心的整体能耗,最终的突破点还是在预端接方案上。此方案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具有非常好的兼容性,可以保证整个关键应用环境的稳定性,且成本很低。“安全稳定运营对于数据中心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康宁作为通信领域的领导厂商,将通信产品的稳定、可靠等基因灌注到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中,持续创新,可以更有效地保证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安全性,推动光纤解决方案的更快普及,同时也能满足数据中心对绿色和节能的需求。”邵显告诉记者。

实际上,大数据与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密切相关。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影响甚至改变了数据的产生、传输和应用。毫无疑问,光纤是一种理想的满足高速度、高带宽传输需求的解决方案。康宁创新的EDGE8数据中心技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它是适合未来下一代数据中心更高带宽、更高速度需求的领先产品。目前,已有很多厂商纷纷效仿和跟进。

谈起康宁的技术创新,邵显滔滔不绝:“我们基于对行业发展的了解,以及客户的诉求,进行前瞻性的研发,并及时推出商业化的产品。十几年前,我们就推出了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其后又陆续推出许多高密度、高可扩展、高性能的产品,包括今天用户们已经耳熟能详的EDGE8。”

经过过去20多年的发展,整个通信网络已经逐步过渡到光网络时代。康宁在运营商市场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客户提供了大量的光纤光缆、硬件设备和相关解决方案。邵显表示:“未恚康宁会继续加大对市场的投入,特别是与运营商进行更深入的合作,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满足运营商在新形势下对云计算和下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需求。”

从运营商客户到金融客户,康宁在垂直行业的开拓得到了客户的充分肯定。举例来说,康宁在金融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在业界保持着领先地位。金融行业客户在数据中心建设,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方面一直走在各行业的前列,起到了标杆性的示范作用。“康宁一直非常关注金融行业数据中心建设的发展。康宁参与的建设银行武汉数据中心、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数据中心,现在都成了业内的典范。”邵显介绍说,“我们对运营商、金融行业客户的需求有深刻的认知。我们在运营商骨干网络的建设方面有10多年的历史,为包括中国联通华北廊坊运营商基地数据中心在内的许多客户提供了大量高品质的基础光缆光纤和硬件设备。”

除了在垂直行业进行辛勤耕耘以外,康宁还不断增强在中国本土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比如康宁在北京、上海等地设有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及时响应中国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