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9 06:15: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感知虚像的特点含义。
3.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等效替代法的运用,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原理】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以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2.用两支同样的电筒以便于判断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实验器材】
带轮子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电筒,画好方格的塑板,背面有胶的彩色纸板,白纸。
【实验操作步骤】
1.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带方格的塑板上,对准刻度线,将亮着的电筒放在玻璃前,透过玻璃观察这个电筒成的像,像在哪儿?在玻璃板的后面,将底座转动,观察玻璃板的另一侧,将白纸放在刚才看到像的位置,纸上没有。这不是实际光线组成的,所以得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将底座复位,用另一个灭着的电筒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找到当前电筒所成的像,直到与像完全重合。再换两个位置重做以上实验,可以得出像和物是等大的。
3.辅证实验:用彩色纸板粘在塑板上,让学生观察在镜中纸板的像占有几格,可清楚地判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再利用方格数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很方便得出结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利用数学中有关对称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实验效果】
实验简单操作性强,实验现象明显,便于学生得出结论。
【实验创新之处】
1.原实验中可见范围小,不能多角度地展示给学生观察,设计底座带轮子,可灵活方便向各个方向展示。
2.原实验蜡烛燃烧高度发生变化,像物难以重合。另外,烛焰不稳定。改用相同型号的电筒,易于重合且像清晰稳定。
3.用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代替原实验中的大白纸,不用尺量,就能很快观察到平面镜中“对称的像”,能准确说明物像等距。纵线与平面镜垂直可直接观察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的特点。
4.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实验探究过程快捷、准确,具有较强吸引力。
【实验教学反思】
“平面镜”一节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实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用光的反射定理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提出虚像的概念,做好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是关键。围绕本次实验对实验教学的功能与作用进行反思: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地理解虚像,可以试着推到像,发现无论如何推不倒,再用白纸接像,使学生明白虚像的含义。
平面镜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大家对它的成像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处理本节课时,可以先唤醒学生们已获得的生活经验,然后再经过实验总结出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实验传统教学常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因为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为了更清晰的看到“镜”中的像,我们要求玻璃前的物体要尽可能的亮,而环境要尽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体也要尽可能的亮,环境要尽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但不能改变光束性质,即入射光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等光束时,反射后仍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由物体任意发射的两条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射入眼睛。人眼则顺着这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了两条线的交点,即我们在平面镜中看到的像,但是平面镜后面是没有物体的,所以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因此称作虚像);像距与物距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这样进行实验虽然比较规范系统,但是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却显得很枯燥乏味,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难以理解。因为毕竟这个天天都能见到的日用品再普通不过了,显然没有什么新意和乐趣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处理上我是这么做的:
先设计一个情景剧,在黑板中间画一条竖线把它假想成平面镜,然后找两位同学上来分角色扮演实物和镜子里的像,“物体”先动一步,然后“虚像”根据他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如敬礼,向前一步走,左转等简单动作)然后全班同学一起来进行观察,得到初步的成像规律,即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通过再现这个生活情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带着疑问,充满好奇的开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然后通过分组实验来进一步得出具体的规律:
改进方法如下:
选用的器材尽可能贴近生活且廉价:牛奶箱子(学生每个月都会发一箱牛奶,空箱子应该是唾手可得的。)玻璃板(箱子口一般大小即可), 黑卡纸,坐标纸,粗记号笔,透明胶布。
1.玻璃的边缘比较锋利,为了避免实验过程中伤到同学们,所以需要把边缘粘上透明胶布,玻璃不能太厚,因为两个分界面会产生两个虚像,而且还会发生折射,产生较大误差,对实验有干扰,不易区分。
2.以往的实验过程周围的环境比较复杂,易造成视觉的误差,所以这次试验我选择在牛奶的暗箱里去做,用黑色卡纸把牛奶箱子的内表面糊上,而且下面的纸采用坐标纸,便于观察并做出实验的标记。
3.玻璃板要与坐标纸保持垂直。这个实验的前提条件先不给出,让同学们自己去做,然后发现玻璃板与坐标纸不垂直的情况下,坐标纸上的写的字所成的虚像会浮在玻璃后的坐标纸上、或沉在坐标纸下面,用记号笔是无法描像的,这时由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出要镜面与桌面垂直。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做实验之一,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会遇到不少困难,如果学生糊涂地做实验,则如囫囵吞枣,只是表面上掌握知识,死记硬背结论。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化解显得十分重要,以下是我在教学中一些体会。
一、器材的选择
问题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这是个难点,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猜想选择器材。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首先要确定像的位置。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棋子从平面镜前拿走,与镜后的像比较大小,则像就不存在了。老师提出问题:“既不拿走镜前棋子,又要能方便比较大小,有两全齐美的办法吗?”于是学生发现要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问题2: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找到答案,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可以透过玻璃板看到像的位置。
问题3:有学生提出用棋子代替蜡烛更好一些。你认为选择棋子和蜡烛哪种做法更好?请说出你的理由。我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发现答案:选择棋子好,因为蜡烛在燃烧时变短,导致两支蜡烛不等大,用棋子能更好地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还因为用棋子做实验更环保。
问题4:将玻璃板和棋子放在白纸上、方格纸上都可进行实验。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选择方格纸好,理由是使用方格纸可以直接在纸上判断像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方便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使实验更简洁。
二、学生操作
问题1:玻璃板怎样放置在桌面上?由于学生之前学习了重力的知识,知道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受此影响,大部分同学认为玻璃板应竖直放置。于是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一张桌子的桌面是水平的,一张桌子的桌面与水平面成30°,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如果是水平桌面,则竖直放置和垂直放置是一样的,但如果桌面不是水平的,则只能垂直放置,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画图分析。
问题2:由于玻璃板有厚度,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时,会有两条线,记下平面镜的位置,那么以哪条线为标准较好呢?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像,学生会观察到前面的像亮一些,后面的像暗一些,棋子通过玻璃板前面的面成像更清晰,所以结论是选择前面的线为标准,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较好。
问题3:为了验证“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的猜想,你的操作是什么?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光屏放置在何处,如果放置在没有成像的地方,则光屏上没有像就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二是怎样看虚像,如果在玻璃板前面看,则虽然能看到像,但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像为实像。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操作:移去玻璃板后的棋子,将一张白纸竖直放在棋子的像所在位置,直接观察白纸上是否有棋子的像。若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则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三、数据处理
问题1:每组学生记录了三组数据,发现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不相等,偏差较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评价实验过程。可能是像与物没有完全重合,导致像的位置找错了;可能是玻璃板有厚度,导致距离测错了;可能是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导致像的位置偏上或者偏下。
问题2:如果发现所记录的像距和物距相差很小,只是估计数字不同,还能得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吗?学生会产生疑惑,启发学生发现只是测量误差引起的数据差别,并不能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不相等。
四、评价结论
问题1:某学生身高1.6米,当该学生后退10米时,感到像变小了,能否证明像与物的大小不相等呢?当然不能证明,眼睛里的晶状体相当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光屏。从人眼瞳孔中心对物体的张角与视角相等,所以视角的大小决定了视网膜上物体的像的大小。同一个人,离眼睛远的时候,它的视角比近处的视角小,因此,远处的人看起来比近处的小,近大远小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2:若平面镜上分布几个黑墨水点,所成的像上也有几个黑点吗?当然没有,黑点只是影响反射光的多少,进而影响的是像的明亮程度。
明确探究问题,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需要设置探究阶梯,探究形式采用教师引导下的问题启发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并能解决基本问题并简单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这一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如按书中实验操作方法,会发现蜡烛移动时很难保持竖直状态,而且容易倾倒,影响效果。而我们改用光具座做这个实验时,操作就会很简单,完全可以做学生实验。操作是这样的:如图(系数码相机所照),选取一块比蜡烛略高的薄玻璃板(用厚玻璃板做时会出现两个不重合的像)。用光具座的两个滑块将玻璃板竖直夹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拧紧滑块下面的固定螺丝。蜡烛是粘在可移动的滑块上。下面的操作过程和书中大致相同,这样做移动蜡烛就会很方便,物距和像距可以从光具座的标尺上直接测出。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玻璃板和蜡烛竖直固定好,可以使用铅垂线校验,使实验更准确。
制作简易潜水艇模型
盖向青
山东东营区(新区)第一中学,山东省东营市257000
在进行“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时,为了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潜水艇的浮沉原理,很多老师通过视频、录像等手段将潜水艇的浮沉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应该说对学生的视觉是一种震撼。但这些视频录像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其浮沉原理。在教学中我尝试自制简易潜水艇模型并应用于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制造方法如图所示:
大塑料瓶中装满水;小玻璃瓶内装入适量水,不盖瓶盖将其倒扣放入大塑料瓶内,并使其漂浮在大瓶中;然后将大塑料瓶瓶盖拧紧。
使用方法:使用时只要略用力捏塑料瓶,小玻璃瓶就会下沉;当松手时小玻璃瓶就会上浮。当用力适当时小玻璃瓶将悬浮在水中。
原理:当用力挤压塑料瓶时,塑料瓶中的水因压强增大而进入到小玻璃瓶中,使小玻璃瓶的重力增大而下沉。当松开手时,小玻璃瓶中的水在内部气压的作用下排出一部分,使小玻璃瓶的重力减小而上浮。
从生活走向物理,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提出物理问题,引领学生猜想与假设。例如,教课版八年级《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照镜子出发,提出“平面镜到底能成什么样的像?像和物大小一样吗?像和物到镜子的距离如何”等诸多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照镜子的生活体验,进行猜想成像性质,于是各种猜测就出现了。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内心的假设,虽然猜测很简单,表达不甚准确,但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让学生制定计划,动手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了猜想与假设之后,就要验证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装置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找两支相同的蜡烛?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
4、平面镜成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5.平面镜如何放置最好?
6.两只蜡烛是否都需要点着?
7.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8.实验操作程序是什么样的?
根据上述问题和猜想,明确实验原理、实验目的,让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针对探究的方案进行指导,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良,从而确定了实验方案。
三、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动手实验前,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完成探究步骤,同时提醒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怎样才能保证器材安全,怎样减小误差,怎样让实验更方便操作等等。让学生尝试选择探究所需器材,比如使用什么仪器才能测量像距、物距?为什么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不透明的平面镜?让学生形成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选择实验器材的意识,逐步提高全体学生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学生在桌子上平铺白纸,在镜前点燃蜡烛,但手不能伸到镜子里去,自然的想到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上一只没有点燃的蜡烛,移动位置观察到了和点燃的蜡烛完全重合的像,看到蜡烛燃烧但没有点燃,得到了平面镜成虚像的事实。
实验数据是形成科学结论的证据。因此,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认真收集数据。同学们观察、记录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得到多组实验数据,并记录在表格中。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与勇气,他们还要继续探究平面镜斜放成像如何?等等。虽然平时有些学生不爱动手,但在其他同学的影响、老师鼓励下,也踊跃的参与到探究中来。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概括、交流及科学探究能力。
五、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目的,是为了通过探究发现客观规律。学生进行实验后,各小组根据实验记录数据及实验现象,分别综合、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平面镜成虚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研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产生1+1>2的效果。
六、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已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自主参与程度。不管实验结果如何,在得出实验结论之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探究过程的有关问题:
1.你的猜想和实验结论是不是相符?
2.你的结果和其他同学相比有没有差异?
3.在探究过程你是否发现了新问题?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知识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教学过程
复习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光路可逆
导入
学生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内容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内容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活动卡P37探究1.2.3.
小结1.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书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0pt">(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B.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
C.倒影中物体排列的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
D.倒影中物体的高度比真实物体略大一些
分析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然后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选择、判断.
解答 由于平面镜所成的是正立、等大且左右相反的虚像;所以倒影中物体排列的左右位置正好和拍照时的真实位置相反;由于光在反射过程中存在能量损耗,因此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且清晰度略差一些;所以只有D选项不符合平面镜成像原理,选D.
例2 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关于它在湖水中的像的虚实,它和像之间的距离,正确的说法是( ).
A.虚像,距离变小
B.实像,距离变小
C.实像,距离变大
D.虚像,距离变大
分析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它是由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 ①平静的湖水相当于平面镜,它把来自小燕子的光进行反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就形成了像,由于该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所以该像是虚像;
②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小燕子向下俯冲过程中,由于小燕子与水面的距离变小,所以像与水面的距离也变小,故小燕子与像之间的距离在变小.选A.
例3 如图2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变大
C.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B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
分析 (1)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2)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这是关键.(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4)如果实验中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自然使B始终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解答 A.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效果好.
B.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C.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不能发现光屏上有成正立的像.
D.如果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所以会发现B始终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选A.
例4 把一个高0.8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
A.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靠面镜
B.高度变大,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C.高度为0.8m,以2m/s的速度靠面镜
D.高度变大,以4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距等于物距,物像对称,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已知此人身高1.6m,所以他在镜中的像高也是1.6m.
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他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面镜,所以选项A正确.
例5 如图3所示,小华家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镜中的( ).
由于平面镜是在一块平板玻璃的一面均匀地镀上一层金属膜(多是银,现在也用铝等),膜外面涂上一层保护漆(图1)。当光射到平面镜上,先透过玻璃层,遇到金属膜则全部反射,反射光先透过玻璃层再进入空气里传播,光在经过空气和玻璃的交界面时虽有折射,但因玻璃较薄,一般不考虑其对光路的影响。
二、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
平面镜前的蜡烛是怎样成像的呢?如图2,在烛焰上取一点S,发光点S射向镜面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相交于镜面后同一点S′(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三角形全等知识可证明),而这些反射光进入眼睛后,眼睛只能感觉到光是沿直线传播而来(即不能感觉出光在进入人眼前的过程中是否改变过光路,只能感觉光是沿最后进入眼睛的光所在直线上的某点发出的),所以反射光AD、BE、CF进入人眼后,人就感觉到它们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的交点S′发出的,于是就看到了像点S′。通过实验知道,在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叫虚像,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能按如此原理成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这就是平面镜成像原理)。上述过程中眼睛只能感觉到的光是沿直线传播而来,这是眼睛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这一点需要我们慢慢理解它。
三、平面镜成像大小与物体距镜远近是否有关?
通过实验探究得知: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是正立的,像与物等大到镜面等距。从实验的角度容易理解这一结论,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觉到: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远而其像越小的情况。因而有人对“像与物等大”表示怀疑。这又怎样来解释上述“情况”呢?
原来,这是没把“像”理解成一个客观对象有关。一个物体只要放在平面镜前方,它就能在平面镜中对称的位置上成一个像,这个像虽然是虚像,但它与物体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实际上,物体的长度(含长短、粗细)是一定的,但人距它越远,看到它感觉到它会越小,这与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的大小有关。即物体距眼睛越远,通过眼球“凸透镜”成于视网膜上的倒立、缩小的实像也就越小,通过视神经传输到大脑视觉中枢感觉到的物体就越小。因此不能因距离它远感觉到它小,就说它的长度在变小。而实际上物体的长度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而不是以我们的感觉来决定的。所以,无论我们距物体远近感觉它大或小,物体的长度都未变。但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远处的物体,能对它的大小进行估计,这是根据物体在背景中的大小比例并结合生活经验,综合分析而得到的。
在平面镜前观看物体的像大小也是这样的道理,应理解像是一个“客观的对象”,其大小是由像本身来决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始终是等大的,所以,无论我们感觉到物距平面镜的距离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感觉到的像无论是大还是小,它也只能是由物体本身来决定,而不是以我们的感觉来决定的。平面镜成像大小与物体距镜远近无关。
四、为什么平面镜成像与实物左右相反而不上下相反?
当你面对平面镜举起左手时,映在镜中自己的像却是举起右手,在平面镜中成像与实物总是左右相反而不上下相反(图3),为什么呢?
这可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来分析:物体放在平面镜前,它上面的每个点反射出的光遇镜即反射,其反向延长线于镜中相交的点即是成像点。物体上所有点射出的光遇镜反射后都按上述那样在镜中形成所有的像点而组成虚像。因而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到镜的距离与物体到镜的距离相等。于是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