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9 07:58: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儿歌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学过程:
一、学声部
1.
复习母鸡下蛋的叫声(咯咯咯咯哒)
2.
教师模仿3遍母鸡叫声,学生听便哪一遍的音高是低的?
3.
师生一起模仿母鸡叫声
4.
教师跟伴奏音乐《母鸡叫咯咯》进行模仿,生听
5.
师生一起跟伴奏音乐模仿(此环节摄入音乐知识、音乐情感素养,声音的强弱、情绪的表现)
(1)
用最小的声音演唱
(2)
放大一点声音
(3)
用轻巧活泼的声音
(4)
高兴、兴奋的声音
二、学习歌曲
(一)聆听律动
1.
揭示课题
鸡妈妈下蛋的心情和你们刚才的心情是一样特别高兴的,作曲家将母鸡下蛋的情景编成了一首歌,名字叫做《母鸡叫咯咯》
2.
聆听、律动
4遍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律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律动技能及表现力,不同的律动动作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在音乐背景下进行律动,配合音乐的节拍和节奏
,增强了学生聆听音乐的节奏感,在聆听中律动,使学生在无形中感知音乐节奏特点和旋律特点,使学生在无形中熟知音乐)
2遍音乐请个别学生上台表现(对于大方、表现力强的学生来说,给与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对于内向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表现力和自信心的好机会)
(二)演唱
1.学唱歌曲
(1)师生接唱,纠正问题
(2)师生互换接唱,纠正问题
(3)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4)藏歌词,调皮的歌词藏起来了,你能把它唱出来吗?(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前期学生已经将歌曲全部学会,此环节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学生演唱也会非常有成就感)
(5)小指挥家环节教师指挥、变化学生指挥(此环节学生积极性很高,在教师的不同变化中学生积极性得到保持,并且达到了再次复习歌曲的目的。学生在指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学会了指挥的技能,并且是激发学生表现力和自信心的好途径)
2.加入二声部
仔细听,老师加入了什么?
(1)
听教师二声部(咯咯咯咯哒)加入到音乐原唱中,仔细听教师于歌曲的配合,仔细听都加在哪里?
(2)
大家一起来唱二声部
(3)
老师来唱歌词,学生唱二声部
(4)
分组唱,一组唱歌词,一组唱二声部(引导学生相互聆听,声音的融合)(培养学生的配合力)
三、欣赏《我的小鸡》
1.
问:鸡妈妈眼中的小鸡是怎样的?
采取措施:
1.通过引导能学会正确的坐椅子,改正翘椅子的坏毛病。
2.鼓励靳雅惟大胆的和其他幼儿交流,懂得静下心来去完成一件事情。
教师选择的儿歌应尽量来自幼儿生活,儿歌内容的安全行为最好是幼儿经历目睹过的,这样儿歌更真切,更能促进幼儿的安全知识建构。比如,在小班安全教育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知道在教室内外慢走不奔跑,避免碰撞、摔伤事故的发生,教师可以利用班上小玲奔跑撞伤的事情编成的儿歌:(小玲小明,在教室/你追我赶跑跑跑/嘻嘻哈哈真高兴/前面是墙,想要停下停不住/哎哟哟,头上长个大灯泡。)这样,就能获得很好的安全教育效果。
二、安全儿歌应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
有趣的儿歌更能让幼儿喜欢,学习起来更容易,比老师的单一说教更具说服力、更易让幼儿接受。而且儿歌的朗诵可以让幼儿随时朗诵也即随时记起安全要求和安全行为,所以更容易让幼儿内化。再者,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认知水平也有较明显的差异。对于大班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认知得到一定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辨别真伪的能力。如果教师还只是一味地说教,则会让幼儿不耐烦和反抗。
三、幼儿是安全儿歌最好的创编参与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因此,我们可以让幼儿根据生活情景创编儿歌。例如,在一次小班手工课上,教幼儿用剪刀剪面条,老师边示范边用童趣的语言进行讲解:“我是小剪刀,我的嘴巴张的大,小朋友眼睛要睁大,慢慢剪,我爱吃面条不爱吃小手哦。”孩子听了这样的语言觉得很有趣,于是我引导他们思考:“老师说得好听吗?还可以怎样说用剪刀的安全?”有位孩子很快就反应过来,说:“小朋友,剪面条,小剪刀,爱吃面;小朋友眼睛大,慢慢剪,喂得剪刀饱饱的!”哈哈,你看,小班的幼儿都会编安全儿歌,所以幼儿是安全儿歌最好的创编者。而且幼儿对自己创编的安全儿歌更喜爱、记得更久。
四、加强儿歌中幼儿的安全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231-02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有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等特征。个别教育是一种根据儿童的特殊需求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方案或课程,在进行显性课程时,也注意潜在的训练内容,针对学生的问题做较细致的指导。可以在有效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效果。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1 个人信息
姓名:郭涛宇
性别:男
年龄:6岁
所在机构:绥化市初阳自闭症康复中心
所在班级:启智四班
残疾类别:自闭症
残疾程度:中度
其他残疾:无
个案为全托,个案父母不定时的来机构看孩子,但时间间隔较长。周一到周五上课,周六和周日合班,但不上课。
1.2 生理神经状况
(1)视觉:视力正常,但因身患自闭症,在与人交往时和对方无目光交流。
(2)听觉:听力正常,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在与个案说话前,必须大声喊个案的名字,才能引起个案注意。
(3)智力:智力正常。
(4)四肢运动不协调,精细运动发展缓慢。
(5)主动言语少,模仿能力强。
1.3 现有发展水平
(1)言语表达。
言语理解:对老师或他人简单的指令,能理解并作出正确的反应,对于稍复杂的指令或话语,需要给与辅助,个案才能理解;语言表达:因主动语言少,个案语言表达存在严重的障碍,如有需要时仅能用1~2个词来表达需求,说话声小而无力。
(2)生活自理:个案基本可以生活自理。
(3)认知水平:有较好的视觉分辨、视觉反应和触觉反应能力,听觉反应能力较差。
(4)肢体运动:大运动能力较好,精细运动相对比发展较差,平衡能力较差。
(5)社会交往:有与他人交往的意愿,但不会用语言表达,不能与对方目光对视。
2 个案研究方法
利用周末的时间,对个案的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个案的情况,另外还对个案进行一个月的观察,收集并整理与个案相关的信息,对个案进行深入的了解。
3 研究过程及结果
3.1 机构领导对个别教育的需求与建议
在收集个案信息时,机构领给与了大力支持,机构领导希望此次个案研究可以取得明显效果,为推广个案研究方法起到示范作用。
3.2 机构班主任对个别教育的需求和建议
机构班主任希望个别教育能发展个案的语言表发能力,个案的主动语言增多,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需要时机构班主任会给与帮助。
3.3 个案对个别教育的需求
(1)自我认识。
(2)主动语言训练。
(3)人际交往能力训练。
(4)情感交往训练。
3.4 个别教育的一日活动表(见表1)
因个案周末不上课,所以设计一日活动,虽然是周六和周日两天,但课程内内容是一样的,在此称为一日活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日活动。
3.5 个别教育的实施
(1)自我意识训练。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自闭儿童缺乏自我意识,并且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满足的世界中,对外界的事情及变化漠不关心,要想改善个案的自我封闭状态,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就要加强个案的自我意识。在认知课上,问个案:你的鼻子在哪里?这是你的书吗?通过让个案对自己及他人的五官指认和物品的所属问题来训练个案的自我意识。我还会让个案帮助我取物品或将食物分给指定的同学,让个案理解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但他们之间是有关系的。
(2)主动言语训练。
语言是人沟通的工具,也是一种特殊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可以向他人传送很多信息。自闭症存在语言障碍,不仅是因为发声器官有障碍,他们根本不理解言语的真正含义,缺少语言的动机,因此不光教他们说话,更要教他们理解和正确运用语言。个案也存在此障碍,在认知课上,问个案:这个水果是什么?想吃吗?从生理需要入手对个案进行提问,鼓励个案说:这是××或我想吃××,若个案说出,就给予食物强化。在感统课上,问个案你想玩滑板吗?或者你想玩什么?个案说:想或不想,此时要引导他说:想玩滑板或者我想玩××,经训练个案就会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表扬他并满足他的要求。在主动语言训练的环节,要为个案创设情景,塑造个案主动说话,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的进行,并注意使用强化。
(3)人际交往能力训练。
生活离不开与人打交道。要想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就必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缺乏主动语言,人际交往也就成为另一难题,其实儿童的交流从没出生就已存在。由于自闭症儿童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外界漠不关心,就失去了与人交流的动机,人际交往也就受到了阻碍。因此,在生活课上,要创设多种场景,让个案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例如主题超市购物,首先将超市购物流程进行任务分解,并分别配上分解图片以便个案理解,第一环节:讲解告诉个案:老师要去超市购物,你愿意帮我吗?如果他说:愿意。就说:可是怎么去超市购物?然后根据图片讲解超市购物的各步骤及所要准备的东西。第二环节:模拟演练当个案对购物流程基本掌握时,就在教室模拟一个小型超市,让个案独立进行购物,适当给与提示。第三环节:真实演练带个案去机构附近的超市,为了消除个案的恐惧心理,先陪同个案购物,顺利进行后再让个案独立进行购物,个案独立购物成功后给与强化。每周一个主题,让个案了解不同环境及在不同环境下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因为“交往是寻求的需要,合作是解决困难的需要,交往合作是生存的需要”。
(4)情感交往训练。
个案存在严重的情感障碍,情绪常表现过分冷漠或激动,波动大,缺乏情感及情感交流,因此在音乐课上,选择舒缓的音乐或歌曲,缓解个案紧张的情绪,有助于控制情绪。同时,在音乐课上,放一些小动物的动画片,从而让个案了解这个动物,然后拿一个片中动物的玩偶,让个案抚摸玩偶并说:喜欢,不仅如此,还要指导个案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如小明跌倒哭了,我会告诉个案:小明摔疼了所以哭了,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几天后,个案摔倒了也哭着说:疼。可以看到这种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变化,对个案的情感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5)具体实施及效果。
只周末时间进行训练,有的训练内容是所设计课程本身,有的训练内容则渗透到课程中。经三个月的训练,个案的自我意识有所增强,主动语言增多,有人际交往的意识,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6)反弹与原因分析。
在训练的过程中,个案经常会遗忘上周训练的内容,经提示能想起部分内容,主要是因为机构课程与我所训练的内容无相交的地方,所以产生了反弹现象。
4 建议
此个案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但要想取得更大的效果还需更多人的努力,不仅是机构,更是家庭和社会,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而社会则是人生存的环境。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父母选择离婚甚至将孩子丢弃来逃避现实,社会的排斥等。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4.1 对家长的建议
作为特殊儿童的父母要接受现实,调整心态,多了解相关的知识及训练方法,用行动诠释爱,父母可以到机构陪孩子,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也有利于了解孩子的训练和学习情况等。
4.2 对机构的建议
康复机构应落实机构宗旨,确保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得到相应训练和康复,定期进行评估,因为详细的评估是训练的依据,再设计合适的教育计划,选择针对性强,有效性强的训练方法。机构不仅要训练特殊儿童,还要对特殊儿童家长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仅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病因,还要懂得训练方法,将每天的训练内容告诉家长,白天老师教,回家家长练,无论是在机构还是在家里父母都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训练,助于家庭支持的建立。
4.3 对社会的建议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社会不仅要给与家庭和机构各方面支持,更要大力选宣传特殊教育事业,发挥社会的作用,提高社会对弱势全体的接纳度,特殊事业关系着全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不断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使特殊儿童能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下成长。
参考文献
设计意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有鸟叫声,雷鸣声,树叶的沙沙声,琴儿的叮咚声……这些都有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为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采用“六个一“交互使的办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活动生成:激发幼儿进一步寻找、发现更多生活中各种各样声音。
活动目标:1、使幼儿乐于倾听各种悦耳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来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件能发出声音的玩具。
2、电脑、投影仪、投影屏、激光笔《这是谁的声音》的光盘
3、录音机,有
“牛、羊、下雨、洗衣机、小蜜蜂、公鸡“的图片
活动过程:
3、听一听:老师启动“会发声音“的玩具狗
2、玩一玩:请幼儿自选玩具
3、说一说:玩具发出的声音。
4、看一看:根据图片模仿各种声音。
5、唱一唱:《
模仿声音》的歌表演
6、猜一猜:电脑娃娃中的《这是谁的声音》
播放课件“小孩笑声、马叫、掌声、枪声、汽车跑的声音“
小结:今天我们玩得真开心,听到了这么多好听的声音,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我们继续去寻找更多的声音吧!
一、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社交焦虑的概念都是从行为、主观感受和认知这三个角度考虑,社交焦虑除了表现出社交回避、苦恼和害怕否定评价外,还表现出主观上的焦虑和紧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社交焦虑的相关问题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但在研究的内容上主要是对社交焦虑群体进行普遍分析,或对社交焦虑群体提出教育上的建议;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大多在7-18岁,很少涉及到学前儿童[1];干预研究也只针对7岁以上的人群,缺少对学前期社交焦虑儿童的个案研究或具体的干预措施研究[2]。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发现3岁社交焦虑儿童的特点,研究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为促进幼儿健康心理,提高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
二、观察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1、个人资料
小S,3岁,男,独生子,小班幼儿,身体健康,学习积极,喜欢去幼儿园,不迟到、早退,性格内向。小S看上去很听话,一个人玩耍,生活很有规律,不让父母操心。
2、家庭背景
小S父母均属于事业单位基层人员,性格都偏内向,家住某小区顶层。小S一岁半之前,几乎没有走出家门。一岁半之后才接触本楼和小区的人,但是接触的频率很低。父母工作忙,轮流看护小S,父母只让小S在他们认为的安全(家中)的范围内活动,怕到外面有安全隐患,基本不带他出去,所以大部分时间小S在家自己玩耍。只有在周末,父母双方有共同的时间才带小S到公共场合。
(二)观察与分析
情景一 早晨,小S来到教室,他自己坐着,极不愿与小朋友游戏、说话,也不愿与老师交流。晨间活动时,小S坐在老师身边不出声,只是看着小朋友玩。
社交焦虑儿童非常明显的特点是不愿与人打交道,封闭自己,内向,不自信,不懂得交际技巧,并且见到不熟悉的人会紧张害怕。小S在幼儿园不参与小朋友的游戏,是由于他害怕这个不熟悉的群体。通过与小S父母访谈,得知小S父母性格内向,父母较小的交际圈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范围和社交技巧。
情景二 在幼儿园上午加餐时间,两个老师因短暂的离开,小S因看不到老师瞬时大哭,冲进盥洗室找老师。
小S之所以表现出对老师的依赖,是因为他主要从老师那里获得安全感,安全感一旦消失,他的恐惧感就会立即出现,于是表现出哭闹现象。
情景三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比赛时,有一位摄像师来到班级拍摄,小S看到后立刻嚎哭,浑身颤抖,要求老师抱着离开。
社交焦虑儿童伴随着紧张焦虑的情绪,会表现出出汗、口干、发抖、心慌等特点。由于小时候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少,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来一个陌生人,对小S来说,这是个很大的刺激。在他的安全意识范围内,这个陌生人超出了他意识当中的安全界限,因此,他会嚎哭,并向他所认为的有安全感的老师请求帮助,要求自己离开或陌生人离开。
情境四 在看动画片时,看到《哪吒传奇》里的石矶或大国师就会出现惊恐的表情,小S请求老师赶快更换画面。即使电视里没有画面,但发出“呲呲呲”的声音,小S也特别害怕,要求关闭电视。
从儿童社交焦虑的概念出发,儿童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物会表现出紧张不安,害怕,焦虑,也就是说对陌生的声音也会产生刻意的回避和逃离。据小S妈妈介绍,孩子在一岁半前都在他们安静的房子里度过,没有见过陌生人,没有听过刺耳的声音。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限制在他们所认为的“安全”的环境中,导致小S表现出同龄人所没有的不良情绪状态。
三、干预过程及干预效果
根据观察,小S在家时语言沟通会较顺畅,自由游戏也较愉快,但是在幼儿园基本不和小朋友沟通和游戏,可是小S看到有趣的游戏情境也会露出笑脸。研究者在幼儿园环境中循序渐进地缓解小S的社交焦虑,并记录干预的效果。此干预方案实施是从2012年9月1号到12月30号,共4个月。
(一)干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期主要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利用游戏的特点,研究者对小S进行行为干预。
在研究前期,研究者试探小S的意向。他爱看,但是不敢参与,研究者就让他在合适的位置观看。等他理解了游戏规则,研究者就让其为孩子们加油。等待小S参与劲头十足时,研究者鼓励他参与,孩子们也邀请他参加,在这种气氛下,他加入了活动,但时间较短。研究者定期更换游戏,让小S在玩的过程中享受集体活动的快乐,从而增加他与人接触的机会。
2、奖励法
奖励不是盲目的奖励,要在孩子需要时立即发放。上午实施游戏法,下午实施奖励法。小S如果在班级中回答老师的问题,游戏中帮助他人、讲故事的片段、识字等,研究者就会给他微笑,点头,竖大拇指,发放小粘贴,赠送小礼品等不同形式的奖励。
3、榜样法
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在班级里,研究者观察到小S模仿老师的说话方式特别像,于是在游戏法和奖励法有效果的时候,研究者提出让小S作为本班学习的小榜样。小S的记忆力非常好,老师教的儿歌、故事、古诗、律动、手指操等他都会,研究者利用他的优势,让他带领大家一起做,以增加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干预效果
经过4个月的干预,小S的社交焦虑症状基本解决。小S不再表现出对新环境或陌生人的恐惧、焦虑和回避。而能以一种较轻松和稳定的心情面对较熟悉的人和活动。
四、结论及建议
为了社交焦虑儿童更健康的发展,研究者提出如下建议。
(1)家庭和学校多给予社交焦虑儿童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机会,让社交焦虑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社交方式,正确地处理社交活动中的各种冲突;
(2)家长和老师多关注社交焦虑儿童,多给他关爱,多和他交流、做游戏,多给社交焦虑儿童一些表扬,以增加他的自信;
(3)家长和老师给社交焦虑儿童传授大量的人际交往知识,加强其主动性,使之面对陌生的环境、事物或个体时,消除其紧张、焦虑的情绪。家长和老师多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状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从而为孩子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加和谐的空间;
(4)通过图书、玩具、食品等吸引其他小朋友主动与社交焦虑儿童交往;
(5)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活跃家中的气氛和文化生活。(作者单位: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2.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欣苑幼儿园)
2 . 学习为歌曲《十个印第安人》伴奏。
3 . 通过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学会跳。
4 .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音乐CD、各种打击乐器若干、印第安人头饰
活动过程:
一、情境感应
1.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到野人部落去玩,部落的酋长专门派人和我们玩,我们一起听听是谁?(放音乐CD)二、看图识谱1.师:印第安人想考考我们,让我们拍一拍图上的节奏,我们一起看一看。
2.师出示图谱:× ×× × ××、× × × ×、× ×× × ×、×---,引导幼儿用拍打肢体的方法拍出节奏。
3.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完整地拍出歌曲的节奏。
二、乐器演奏
1.师:现在该用我们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了,请你们拿起乐器试一试。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幼儿的演奏姿势。
2.幼儿看图谱演奏乐器,教师纠正幼儿的错误。
三、听音合奏
1.戴上印第安人头饰听音乐演奏。
师:让我们也来做印第安人,请小朋友轻轻地戴上头饰,听音乐一起演奏。
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中国教师》杂志社和学习型幼教组委会主办的“学习型幼教・第二届园长世纪论坛”上,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张文介绍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案例。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个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小女孩的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妈妈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
这位母亲提讼的理由是:她认为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女儿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此案在内华达州州立法院开庭。法庭最终裁决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认为,该幼儿园的做法犹如剪去了伊迪丝一只想象的翅膀,并早早地就把她投进了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使孩子在智力的启蒙阶段不能在想象的天空中振翅翱翔。
这个案例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玩的权利。或许正是这一规定,使美国在科技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也使美国出现了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年轻的富豪。
反观国内幼儿教育,幼儿园变成了大量识字、大量读写算的场所。类似劳拉三世幼儿园限制孩子思维的非科学的教学方式比比皆是。一位家长无奈地说:“要上好大学必须上好中学,要上好中学必须上好小学,如此一来,原本集中在小学六年级的竞争下移到了一、二年级,甚至下移到了学龄前。”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竞相把孩子送进教学味浓的幼儿园。一些幼儿园为了扩大生源,也投家长所好,走上幼儿教育小学化之路。山东省菏泽市一位幼儿园园长说:“我们也知道小学化教育方式不对,但家长要求必须教识字、学拼音、学数学,否则就转园,我们也是没有办法。”
二、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表现
幼儿园教学小学化问题表现为:在教学内容上,用小学课程中拼音、识字、百以内加减法等教学内容替换幼儿园的课程,或者用所谓的“特色课程”充当幼儿园全部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监督幼儿死记硬背,实施知识强化学习,甚至留家庭作业;在组织形式上,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开展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和竞赛;在办学形式上,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获取利润。
三、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弊端
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幼儿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这种倾向超越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违背了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过早地增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负担和压力;又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有悖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前教育原则,容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厌学、畏学等不良情绪,进而提前干扰了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弊端如下。
一是危害幼儿身体发育。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如表情呆板、反应迟钝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另外,由于小学化教学过早地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形成,进而阻碍了幼儿大脑的发育。
二是危害幼儿心理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做出的牺牲也就太大,不仅智力水平跟不上,而且由于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扼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影响幼儿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小学化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训练,这种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发展的做法,由于忽视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忽视了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发展被削弱,因此导致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四是干扰幼儿的未来学习。一些幼儿提前学完小学一年级课程,他们入学后不用费力就能取得好成绩,在学习上显得格外轻松。但由于重复教育,使他们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把超前学习的那点“垫底”知识用完时,面对新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不适应。可见,采用揠苗助长的方法,只会过早地把幼儿拉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对幼儿将来的学习和发展不利。
四、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应对策略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教育,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切实有效地解决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问题,还幼儿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转变幼儿园办学指导思想。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要转变幼儿园园长、教师的教育观念,全面提升幼教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其次,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有效地掌握幼儿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如何开发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适宜方法;最后,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而不是生搬硬套地进行“填鸭式”教学。
二是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有专家的调查显示:有的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读、写、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因此,幼儿园要与家长密切联系,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向家长宣传幼教理论,帮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家长学校系统地向家长传授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家长能从理论上全面地了解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大、中、小班的作息制度,使家长意识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要根据幼儿大脑容易兴奋、疲劳的特点,注意动静交替、动静结合;要帮助家长理解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方法。
三是做好幼小衔接。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部门要加强对小学办学行为的管理和指导,要积极为新入学儿童创造适应小学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严禁举行各种形式的入学面试或笔试。要严格执行教学进度计划,不得随意增删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更不得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课本知识程度分班。幼儿园也应高度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要指导家长参与其中,帮助幼儿顺利入学。幼儿园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设“幼小衔接”专题活动,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入小学做好准备。
五、国外幼儿园的教学借鉴
幼儿园教育是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于1840年前后创立。后来出版了卢梭的《爱弥儿》,主张幼儿要抛开课堂,到大自然中让自己的手脚和眼睛当第一位老师,从直接的经验中学习。接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幼儿应该通过直接与实物接触获得知识。教育要以幼儿为中心,就必须从实物开始。这样,他创造了把实物抽象化为积木游戏的实体教学法,他认为幼儿可以像科学家用原子来解释万物一样,用积木等基本元素构成自己的世界。
始于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育,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教育革命。其教学的有效性,使幼儿园成为世界学前教育的主流。现代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不断证明,孩子在这种由成人引导和组织的游戏中能够最有效地学习。他们能够自己发明场景和故事,解决问题,磨炼社会技能。那些在这种复杂的游戏中长大的孩子,比起不太玩游戏的孩子,有更好的社会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更丰富的想象力、更高的语言能力。
当前,一些国外幼儿园的教学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美国的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东西。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幼儿们通常会在早上围坐在一起,由教师带他们做考勤和谈天气等。然后,与大家分享他们在家里或上学路上的趣事。随后,幼儿会学一些简单的数学,比如数教室里有多少个窗户等。午饭过后是阅读时间,教师会给幼儿读故事书,然后让他们根据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画画儿、做手工。
英国的幼儿园注重对幼儿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在英国幼儿园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用讲课的方法传授知识,而是以小组活动和个别辅导为主,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做点心、玩电脑、学画画儿或者玩各种游戏,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探索得到知识、培养技能。在活动中,教师从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对幼儿提出的各种解释,只要有合理因素,或者有想象力,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
时时注意言和行,家长教师才放心。
过马路,眼要明,一路纵队靠右行,
车辆靠近早避身,举手行礼表深情。
拐弯处,莫急跑,以防对方来撞倒,
夜晚走路更细心,不碰墙壁不碰钉。
风扬尘,护眼睛,尘埃进入需冷静,
轻柔慢擦手洗净,情景严重找医生。
细小物,注意玩,千万别往口中含,
一旦下肚有麻烦,快找医生莫拖延。
饥饿时,嘴莫谗,吃饭之前洗手脸,
细嚼慢咽成习惯,这样身体才康健。
吃零食,坏习惯,不分场合和时间,
三心二意分精力,别人觉得也厌恶。
照明电,不要玩,千万不能摸电线,
电线处处有危险,用电常识记心间。
电视剧,动画片,躺下床铺就不看,
迷迷糊糊睡着了,当心电视被烧烂。
遇火灾119,火警电话记心头,
速离险境求援助,生命安全是最关键。
家来人,不认识,接待不可太随便,
哄你出门找爹妈,他就趁机来做案。
遇车辆,莫阻拦,爬车拦车不安全,
出了事故伤了人,轻留疤痕重丢命。
闪电亮,雷声鸣,自然现象不虚惊,
高墙大树不靠近,导体抛开地下蹲。
下雨天,路泥泞,团结互助讲礼貌,
大小相帮讲真情,平平安安把家还。
吃瓜果,先洗净,蚊叮蝇爬传染病,
病从口入是古训,讲究卫生不生病。
玩游戏,远金属,无意也会伤人身,
理由再多不管用,终归还是不安宁。
莫喝酒,莫吸烟,吸烟喝酒神志乱,
乱了神志把法犯,英俊少年不体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皮影戏表演让幼儿了解皮影的特征及制作过程;
2.了解皮影文化的现状,激发孩子表演皮影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当中结合各种互动教学网站、计算机网络资源和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分析:
1.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它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
2.五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3.五、六年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而且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
4.五、六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东西。正如陈帼眉教授在《学前心理学》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说4岁儿童的活跃主要表现在身体的活动上的话,那么5岁儿童的活跃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在他们的头脑中总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而且他们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问题情境,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会带给他们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四、教学环节:
1.凭戏票入座,集体交流,回忆看戏经验;
2.讲皮影戏来历;
3.老师表演皮影戏;
4.幼儿集体摸看皮影,了解皮影的特征,制作过程;
5.欣赏不同种类皮影;
6.观看视频片段了解会宁“灯影腔”;
7.幼儿表演皮影;
8.看《俏夕阳》皮影舞蹈;提醒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醒人们关心皮影,传承文化遗产。
五、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看戏规则,激发兴趣;
2.幼儿了解皮影戏的来历;
3.激发孩子的表演兴趣;
4.幼儿了解皮影知识;
5.幼儿了解皮影的种类;
6.感受家乡皮影戏的精彩,激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7.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8.了解现状,培养表演能力。
六、教学内容:
1.幼儿欣赏皮影戏;师:这出戏很精彩,演得什么呀?幼儿:皮影戏,孙悟空打妖怪。
2.老师有感情的讲故事古时候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去世,皇帝生了一场大病,有位大臣想办法用驴皮剪了李夫人的样子,晚上在房内点起蜡烛,烛光照在幕布上映出李夫人的影子,后来就有了好看的皮影戏,慢慢流传到了民间,流传到了咱们会宁。
3.幼儿观看老师表演;
4.老师把皮影带来了,皮影是侧面的,皮影是用驴皮或纸板做成的,先把皮子刮的特别薄,像透明一样,然后在上面画出图样,涂上色彩,再垫在木板上镂刻花纹,它是经过很多任务工序做出来的,非常精美。不光能插在棍子进行表演,还能挂墙上做装饰呢。
5.看看还有那些皮影?
6.老爷爷演的可好了,看看他是怎么演的?
7.老师这儿还有孙悟空呢,谁想演一演啊?
8.因为有了电视的出现,人们不怎么演皮影、看皮影了,一群爱跳舞的奶奶们编了有趣的皮影舞,一起来看看吧!
七、活动设计:
1.利用多媒体视频;
2.老师有感情的讲述;
3.老师配乐表演猪八戒背媳妇;
4.幼儿摸看皮影,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讲述制作过程;
5.幼儿观看课件;
6.幼儿观看视频,了解皮影演出必须的灯光、白布、皮影、伴奏;
7.(1)幼儿先配录音表演孙悟空打妖怪的戏;
(2)幼儿自己编台词演一演。
8.幼儿观看,了解皮影的特点,学跳诙谐的皮影舞,跳出教室,回去给小朋友看。
八、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1.图音结合,欣赏皮影戏利用多媒体播放功能,激发兴趣;
2.(没有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的内容);
3.动感滑稽音乐播放,前半段一起跳舞,后半段背回高老庄;
4.(没有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的内容);
5.利用课件播放,直观了解皮影的种类;
6.利用播放功能,了解会宁“灯影腔”很有名,激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7.(1)幼儿先配录音表演孙悟空打妖怪的戏;
(2)幼儿自己编台词演一演。
正文:3――6岁时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或有意无意的模仿大人的语言、同伴的语言,同时也是发展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的关键期。在我的班里,就一个大宝贝儿――亮儿。记得入园之前,为了与幼儿建立熟悉的关系,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感,我们组织了六次亲子活动。在进行活动时,我就注意到了亮儿,在有家人陪同时,两显得特别活泼,主动接近老师,亮儿喜欢人的方式很特别,如果他喜欢你,会在你蹲下来时趁你不注意从后面搂住你的脖子,搂的越紧,证明越喜欢你。可是他从不会开口说话。在与亮儿的妈妈沟通后,知道亮儿的语言发展的较为迟缓,在家里“妈妈”“爸爸”简单的词语会说的很清晰,但太多的词语或句子则发音不标准。搜集到这一信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便特变注意这个宝贝。他对个别声母的发音,并不掌握。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在班级里不爱说话。再和亮儿的父母进行沟通之后,决定采用一些方法,督促、鼓励亮儿大胆的发音、多锻炼表达能力。通过两年的努力,亮儿现在敢于在小伙伴面前表现自己,大胆的回答问题。在陪伴亮儿的成长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多创设轻松的空间
在与宝贝交谈时,要多创造轻松的空间和氛围。给他更长的时间,让亮儿慢慢去表达。经过几次的试验,发现亮儿并不是不爱交流,只不过要慢慢的听他说每个字,虽然在发音上存在着问题,但是如果细细地、耐心地听完,就会理解并知道亮儿想要表达些什么。像亮儿这样的宝宝其实会有很多,我们要多为他们创设轻松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大胆的与人交谈。
二、适时的创设活动内容,大胆的放手
选择合适的时机,创设教育活动,督促亮儿与小伙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园里“小种子成长家园”的张主任和唐老师,为我提供了一些素材,是关于培养锻炼幼儿沟通、表达能力的活动课程。她们为我选择了一节《朋友碰碰碰》的活动,在本班级内展开。活动的方式,是根据‘图形卡配对’方式,找到和自己手中图形能够拼成完整图形的小伙伴。孩子们之间都是彼此熟悉的,但是通过这一活动,让原本不太在一起玩的孩子有了一次沟通、交流,通过拥抱等方式,表达对小伙伴的喜爱之情。亮儿在这个环节中,刚开始表现出了退缩,但看到其他小伙伴都找到了自己新的朋友时,亮儿试探着去寻找,最后和童童手中的图形拼在了一起。两个小朋友拥抱,在亮儿的脸上看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设计了让孩子与后面的老师交朋友,比一比谁交的朋友多,这一次在童童的带领下,亮儿勇敢的与后面的老师‘做朋友’,看到亮儿的‘统计卡’上有很多老师为他画上笑脸,感到很开心。在结束环节时,组织幼儿到隔壁班级,去和小朋友交朋友,这一次挑战比较大,因为是与陌生班级的幼儿‘交朋友’,刚开始有些担心,怕孩子们不敢主动与人交流,但有几个宝宝非常勇敢,大胆的与新班级的宝宝交朋友,有了他们的引领、示范,其他孩子也勇敢的走了进去……
经过这一活动,给我最大的感觉是:既要适时的选择合适的活动,锻炼幼儿的沟通交往能力,又要勇于大胆的放开手,锻炼孩子们主动的与他人沟通,‘放开手’孩子们会飞的更远。
三、适当的加以锻炼
这里说的锻炼并不是指用命令的口气,在孩子不愿意去做的情况下,强行要求,而是给孩子自信,给孩子鼓励。亮儿最大的问题是害羞,担心自己说错了,让同伴笑话。这时,需要的是告诉亮儿,不管你说的对不对,只要能大声的说出来,你就是最棒的。亮儿的父母有时会跟我们说,对亮儿严厉些,这样他就能多说话,多锻炼发音。其实,亮儿的父母也是在心里着急,孩子越来越大了,再过一年就要上小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