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13 00:40: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计算机就业指导论文

篇1

二、软硬件融合的教学体系改革

1.教学环节。

调整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教学中应注重综合应用,减少课程设置重复。将基础理论与最新科技成果结合,教学具有实时性。尽量缩小课堂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这也对专业授课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容上来看,各门课程独立规划、独立教学,造成了知识点重复和衔接不连续。缺乏对完整计算机系统较为全面的说明。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在面向系统的角度,提高系统能力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为学生的教学内容构建成完整和系统的体系结构,并结合工程实践,注重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平台的统一,最终实现学生可以根据一个指令集系统,自主设计CPU及对应的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系统,使学生具有充分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能力。计算机体系结构理论较多,概念较为抽象。通过动画演示、仿真试验、远程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强化理论教学,同时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设计的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结合教师的科研任务,科研教学相结合,做到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内实验经常邀请科研院所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作报告,了解重点工程的意义和研制过程,组织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了解国内外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概况和我们努力的方向,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我们选取数字逻辑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5门核心课程组建计算机系统类课程规划。

2.加强实验与实践模块。

为了尽快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在第1学期开设导论课程,由资深教授或专家开设。引导学生按照专业的特点进行学习。计算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学生需要同步完成教学和实践,我们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实验系统,重点对各阶段设置教学课程改革配套实验进行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调整了原来的实验系统和实验内容。既要巩固知识和学习课程,同时也衔接测试实验模块,逐步完善实验系统。组成原理课程中将计算机底层硬件和程序设计结合起来,渗透了软硬件协同的系统能力培养思想,并第一次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cpu设计,带动课程组走在了系统能力培养的前端。实践教学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实践,工程训练,课程实践,学校实习,毕业设计等。要明确实践环节培养目标,工程设计实践应强调工程系统的概念,形成各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集成以多维的形式设置,提高了模块化的课程。据专业特点和优势,结合社会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强化工程能力,把重点放在工程教育体系。结合民族特色,各类创新实验基地,国内外合作培养模型,促进与海外和国内著名高校的交流与培训,教育合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沟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竞争力,并提高学校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创立“应用文写作”、“管理科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技能。专业方向的软件开发实践要求和结合国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同时为学生提供先进的软件开发环境,使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国际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以提高学生大型软件项目开发和与国际合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针对多样化用户需求,按照工程规范完成系统的开发、实施、交付与改进,培养成本意识与问题分析能力,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工作的能力,以及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团队成员之间协调和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考虑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人才,允许和鼓励学生完成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多学科的选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积极探索模块化培养模式,促进辅修专业制度,“2+2”中外联合培养,这硕博连读,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推进研究性教学,强化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教学平台,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创新计划,加强创新和创新的方法来教育理论,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创新学分。邀请企业家来讲课项目纳入学校课程应不低于6学分以内。坚持以专业的标准和专业特色相结合,充分体现当地学校的特色专业。特别是,特色专业紧跟行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强化专业优势。从国内外的创新教育经验来看,进一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特殊的培养,实施培训,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所需要的高品质及创新型人才。

篇2

0、引言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产业不断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果也是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成果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各个高校准确定位、特色发展,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加快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IT行业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行业需要适用性强的应用型才人,但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业界的需求存在差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待创新,培养定位有待明确。因此迫切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逐步建立IT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笔者深入分析IT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基本素质,构建IT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通过对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IT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特征

1.1 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

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坚持“基本理论、核心能力、基本技能、人文素质”4条培养主线,坚持以IT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编程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着力强化实践教学,强化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计划、有层次、分阶段的培养和提高,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应用实践能力强、有特长且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IT人才。

1.2 IT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应该既具有知识又拥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尤其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IT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

(1)专业素养:具备从事IT行业所需要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保证最基本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要具有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并及时吸收,跟上知识变化。IT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4)工程素质:具有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的潜能和适应性,积累工程师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5)创新精神:具备适应科技发展、社会变革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提升的能力,且拥有为社会提供具有价值的新方法和新发明的精神和意识。

(6)团队合作精神:团队角色是IT项目分工的需要,合作精神是团队凝聚力、亲和力、战斗力的源泉,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是IT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特征之一。

2、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

宝鸡文理学院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建立了“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培养IT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素养与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工程素质与职业规划教育相融合,以社会发展、技术进步需求为牵引,以“IT实验能力一IT设计能力”为主线,进行IT能力的培养。实验区多方位多层次推进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学科竞赛等,探索与构建IT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

2.1 建立多维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宝鸡文理学院所建立的多维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模式见图1。本教学体系模式具有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基础理论教学不弱化、程序设计4年不断线、实践教学多维化等特点。

第1学年以夯实学业基础、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重点放在信息化素养及程序设计基本功的培养训练上,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计算机基础课以及相应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整个4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课程及认知实习,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业有一个思考,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一个预期。

第2学年以初步掌握软件工程方法为目标,重点进行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建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组,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邀请企业工程师任组长,和任课教师一起完成数据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通过项目开发、生产实习、学年论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学年以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重点放在专业素养培养训练上。进行综合实验及基于项目驱动实验;通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岗位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

第4学年以专业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重点放在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与合作企业一起在校内设置企业招聘及企业工作场景,对学生进行求职、就职、稳职等职业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再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进行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依据实际工作项目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使其成为毕业后能满足IT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2 搭建实践教学特色平台

实践教学特色平台见图2。

实验教学平台: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提供支持。学生可以使用实验室和在线学习系统,完成课程实验及在线训练。教师可通过实验平台为学生答疑、与学生互动。实验教学平台的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提升平台:该平台分为教务、案例、任务、绩效、考试5个模块,通过工作台提供真实的企业软件开发流程。案例库是企业已完成的项目案例,分专项案例和团队案例。教师通过工作台对学生任务、管理任务并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学生通过工作台查看并完成任务。该平台提供软件工程生命周期过程中先进的、主流的工具软件,采用项目驱动方式,对学生进行项目专项开发及团队合作项目开发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意识。

企业实训实习平台:与IT企业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真实环境。大一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l周的认知实习;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在企业进行为期1月的专业生产实习,大四学生在校内企业模拟环境或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为期1年的实训和顶岗实习。通过企业实训实习平台,使学生熟悉企业运作模式、了解企业技术需求、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强化岗位意识和职业素质、提高学习工作能力、提升应用水平和就业能力。

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平台:以创新实验、科技讲座、学生科技立项、各级各类竞赛为主要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科技创新途径。学校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提供资金保障,完善激励机制;教师帮助学生立题,用自己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长久坚持的意志和品质。学校通过建立创新实验室、计学分、计工作量、重奖科技成果、设立优秀成果及荣誉展览室等措施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落到实处,通过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3 实施校企合作

近年来,宝鸡文理学院分别与西安软件园的加中大学生IT实训基地、西安行知汇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陕西未来蓝图软件教育等多家IT培训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与企业一起制订了专业培养计划。企业工程师对新生进行了专业教育,企业经理人对学生进行了职业规划指导,学校还请企业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课程设计请企业工程师为组长,成员为该课程的教学梯队教师,以项目为主导,组成项目组。所有的课程设计均由企业工程师与课程组共同完成,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对接,为在企业进行实训的学生进行了大四选修课的学分转换。通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带动了教师,鼓励了学生,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弥补了学校教学的不足,形成了“培养计划企业参与”“新生专业教育企业做”“职业规划企业指导”“课程设计企业导师任组长”“毕业设计企业支持”“实习实训在企业”“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训可课程学分置换”“合作企业优先选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见图3。

2.4 提升创新能力

注重多途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竞赛、学生科技立项、证书考取、资格认证、学优表彰等形式,对课内教学进行补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科技发明竞赛、科技立项、针对全校师生的软硬件维修维护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外活动模式,见图4。

2.5 注重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规划采用三线并行方式:一是请企业职业经理人通过报告会、咨询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二是学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及通过就业指导中心指导学生自主完成职业规划;三是设立各类学生社团和协会,吸引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进行职业体验、兴趣寻找和兴趣培养。三线并行、四年不断,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促进学生就业,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IT应用型人才。

3、成效与启示

近年来,宝鸡文理学院全方位探索实践IT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宝鸡文理学院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其岗位上为母校赢得了许多的荣誉。在“挑战杯”“博创杯”等全国性比赛中捷报频传,其中在2010-2012年的“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中,宝鸡文理学院的学生连续取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关联度显著提高,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从2008年的78.6%上升到2012年的95.8%。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专业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在团队协作、人际交流、项目规划与实施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学生普遍反映能够快速适应新的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所学的内容在企业实习和实际工作中能够真正有用,并能在就业等方面具有竞争力。

3.1 建立多维应用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按照以培养“务实创新的IT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及“需求牵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实施将工程素质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以“IT应用能力IT创新能力”为主线,进行IT能力培养的思路。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不断进行程序设计、软件设计训练。在实践过程中,构建阶梯型实战模式,即综合实验用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项目驱动实验为学生提供软件开发过程的实践经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实战式实习包括企业认知、企业实训、企业实习、参与短期项目开发、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等。同时形成了以“学生竞赛”“学生科技立项”“资格证书考取”“学优表彰”带动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2 校企合作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事业单位所代表的行业的联合。学校出台校企合作管理文件,与企业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合作方案的总体制订、组织实施、经验总结和改进推广。各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组,负责专业建设和教学环节的实施。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和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支持与合作,使行业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过程、实践实习指导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同时企业也接受学校师生的智力和其他资源的服务。企业的参与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设计更加科学,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落实更加到位,培养的人才应用型特征更加明显,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3 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保证

一是建立了完善的IT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学校、院系及企业三级教学质量督导制度。院系落实教学质量,学校督导管理质量,企业督导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行学生评教、同行评教、自我评价、督导评价、专家分析等多元评价机制。

三是改革学生学业考核和评价方式。实现从注重理论与结果的考试向注重过程与能力的考核转变;从单一笔试加实验考试向理论掌握、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多元综合考核转变。通过考核和评价标准的改革,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IT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是制订校企(地)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办法。

这些制度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

篇3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篇4

一、研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2014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2015年2月西昌学院被批准为四川省第一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构建,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的关键,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现状分析

西昌学院体育学院在2008年申办了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主要参照其他院校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结合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状况。这势必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准确。虽经过重新修订,始终没有脱离体育教育专业的束缚和影响,未突出本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本质区别。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时数基本相同、专业选修课合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甚至考试内容都是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几乎一样,完全没有区别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不同。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扮演一个几不像的角色,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及岗位需求,缺乏就业竞争力。这也是为何我国市场经济越发展,越感觉高校教育问题凸显,人才匮缺的原因。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不明确、课程设置的不科学、教学内容及课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社会体育服务与于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看不到希望,存在很多的不理解、不明白,不知道毕业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出现历年报考本专业的人数减少现象。

因此,必须重新制定社会体育与服务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重在为地方、企业、社区培养应用性人才。通过前期的考察调研和与企业的研讨,为适应社会及岗位需求,根据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师资队伍现状及专业特色,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可以在社会体育范围中的商业健身与休闲、体育旅游、公益性大众健身及其相关领域中,从事健身服务、指导、经营、管理及老年运动与康复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心)、游泳池(馆)、社区养老院或学校,从事俱乐部大众健身指导和游泳教练与救生员、老年健身康复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和管理工作。

(二)突出应用型及实践性

强调以应用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保持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行“注重实践、强化应用”的培养模式,结合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将实习实训时间纳入教学总体安排。采用集体集中实习方式,让学生实训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三)构建联合办学模式

1.共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针对健身行业及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了解健身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岗位需求,主动适应地区人才需求。在地方、企业、社区专家参与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预测,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市场和企业的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岗位所需具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及综合能力。学校与企业或行业专家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共同实施教学活动。校企共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采用所学专业与相同岗位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用人单位岗前培训,直接上岗。

4.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将职业规划纳入全程教育和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针对企业及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就业指导实训教材。在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及岗位体验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需求,实习结束后继续签订就业合同,共同寻求和推荐就业岗位。

四、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是通过所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完成和达到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职业核心能力、专业素质拓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几个方面进行。特别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同时结合市场发展及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方向。

(一)通识教育模块

教育部规定全国高校统一执行。包括了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检索、思想及特色理论、应用与写作、中国近代史纲要、军事理论、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基本原理、就业指导,共计11门课程。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块

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点必修课程,其中专业主干课程是根据市场发展和岗位需求而设置的。通过学习,完全具备作为健身行业服务与管理、教练员及老年运动与康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同时具备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素质。课程包括了专业理论、专业术科、专业选修、产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理论:人体解剖、运动生理、教育心理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推拿与按摩、社区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导论、健身概论。术科:篮球、足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健身健美操、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

专项选修课是就业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通过学习取得专业教练员资质,从事该专业服务与管理及教练员工作。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中心)服务与管理、健身教练、游泳教练与救生、老年健身康复与管理、小球项目(羽毛球、网球、乒乓球)。

产业实习是进入社会市场及企业岗位的体验式工作,了解并熟悉岗位流程及所需知识、技术、技能,同时检测自身需要完善知识,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产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5-7月,集中再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则是毕业生结合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选择性的到健身俱乐部岗位进行的适应性实习,为毕业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安排在第八学期3-6月。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结束前开始。

(三)专业素质拓展模块

通过选修课形式完成。拓展体育知识,开阔视野,一专多能,多渠道就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课程包括理论和技术部分。理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社交礼仪、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营销。术科:身体素质及训练方法、体育游戏、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中学说课、专业大联赛、团体操组织与编排。

(四)综合素质提升模块

通过综合素质课程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课程有理论及技术部分。理论: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营养学、体育经济学、康复心理学。术科:基本体操、散打与拳击、太极拳、定向越野、器械健美、瑜伽、轮滑、门球、民族舞蹈。

五、结束语

西昌学院做为四川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重任。各专业学科需通过不断地摸索、探究和创新,科学合理的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企业岗位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5

一、引言

校企合作是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前提。[1]我国校企合作可以追溯到时期,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了,关于校企合作的内涵有很多表述,例如:孙伟宏认为校企合作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2]王自勤提出校企合作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科研等,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3]左家奇提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对传统办学模式的创新,这是一种全新的长效的合作机制,是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等。[4]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校企合作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内在需求基础上,是双方主动参与的一项共同培养社会人才的教育活动;二是双方运行机制融合,实现人员、设备、知识等资源的共享,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三是企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良好的过渡平台。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缩短高校人才和社会需求差距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服务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5]在这个基础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强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国际商务、酒店管理、社会科普、教育教学方面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为中原地区对外贸易、涉外酒店业务、科技翻译、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英语+”模式,将英语人才的培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这也是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可见,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更清晰了,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体现,为了了解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学生版和企业版,学生版共发放130份,回收128份,企业版发放7份,回收5份。学生版问卷主要发放对象是英语专业2013级,2014级学生,即大三和大四学生,了解了他们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观点,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1:

以上结果表明以下几点内容:(1)学生选择专业时很大程度上出于个人爱好,对未来就业很少考虑,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增加这方面的引导,考虑就业的实际需求。(2)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单一的英语知识不能满足就业需求,但是他们的学习重点依然聚焦在专业必修课上,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其他模块知识的重要性。(3)实践环节对学习帮助很大已经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但是调查显示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与践的关系不紧密。

表2调查结果表明以下几点:(1)企业聘用英语专业人才首先注重口语的流利程度,其次还非常重视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及综合素质等。然而,英语专业学生最欠缺的能力首先就是口语,其次其他方面知识素质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非常薄弱的,即知识和素质教育应该被重视。(2)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课程应该走进学校,企业和学校应该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总之,目前,企业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太满意,这就推动了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理论依据

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他人协助下,在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别强调个体的社会协商和在协商中的发展,也把个体的持续发展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结果。[6]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内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即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既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学习理论的要求。

(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并结合理论要求,校企合作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措施如下:

1.校企合作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然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独立完成,企业没有参与,这就使课程体系脱离了社会需求,因此,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学管理部门和企业联合制定,从而缩短学校和社会的距离。在制定过程中可以详细划分各自职责,建议双方共同商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内容及比例,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性和合理性。

2.构建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以上调查显示,学生们对专业必修课非常重视,其他理论课程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因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可以坚持模块划分原则,但是要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好博与专的关系,即在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知识,以便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以下是详细划分内容: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知识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包括专门用途英语课、小语种课等。其中,各类课程开设的内容可以根据学校实际进行选择,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各类课程的具体内容,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政治、历史、语文、就业指导 、体育、心理健康、计算机、第二外语等。专业知识课包括语言、文学、文化方向的课程,例如 专业导论、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选读、语言学导论、毕业论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主要指训练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技能的课程,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口译、笔译、外贸函电等;专业方向课指英语专业的拓展课程,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例如: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酒店管理概论、旅游概论、管理学、现代礼仪、进出口单证实务等。选修课主要是满足部分学生兴趣或就业需求的课程,例如专业用途英语课程:酒店英语、旅游英语、机械英语、计算机英语、交际英语、商务英语等;小语种可以开设德语、韩语、俄语、法语等。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3.构建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戴炜栋和黄任(1997)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中,即使那些在校时口笔试成绩都相当好的毕业生,都存在着外语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要求。[7]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以往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现象,这就使英语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和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即校内实训、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实习。其中校内实训即英语综合实训课程,可以设计商务英语(BEC) 资格证书培训、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证书培训、英语语音达标及演讲实训、英语专业应用技能实训、外贸函电实训、进出口单证实训、市场营销实训、英美文化环境模拟实训、酒店管理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礼仪模拟实训等。这些实训环节和以上的理论课程密切结合,形成一个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闭环。

以上校内实训课程需要一定的师资和设备,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团队,培训团队教师相关的实训技能和知识,并且固定每个实训环节的教师队伍,以便教师在实训中不断研究创新实训方法和内容,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此外,建议团队中最好加入企业人士,以便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实训内容。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没有分开,教师在担任实训课的同时还要担任其他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都跟不上,实训效果不明显,同学们在实训课上收获不大,因此,建立实训团队是首要的。其次,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营造实训氛围,提高实训效率。

校内英语第二课堂可以纳入到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因为第二课堂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非常重要,更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分三类,一是英语角,二是英语类竞赛,三是社会活动。目前,前两类活动应该是在各大高校都有体现,尤其是竞赛,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情境会话比赛、英语电影配音比赛、商务英语知识竞赛、笔译竞赛、口译竞赛等,这些比赛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应该继续。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建议增加社会活动,联系一些展、商务活动等,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校外实习是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形式主要是实习基地建设。据调查,英语专业实习基地的种类主要有酒店、英语培训机构、外贸等。但是,实习基地不太稳定,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协调。此外,需要进一步开拓的实习基地方向是商务、翻译、外事等,让学生有更大是实习空间。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英语人才,还要深化校企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形式,例如:订单式培养、教师企业实践、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开发教材、校企制定课程体系等,这些校企合作形式都是为校外实习和学生将来就业服务的。相信,在校企合作日渐深化的今天,校外实习效果会越来越好。

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结语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要求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背景下建立,这是保证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要更新观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建立课程体系。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组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突显了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的特征,适应了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管庆智,陈锡章,王思敬.试论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3(11):31-33.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

[3]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79.

[4]左家奇.“三重融合” 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26-130.

篇6

目前海南省各高校使用的学历证书打印系统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系统》,是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01年指导开发的,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于2003年春季开始使用制作第一批毕业生的学历证书。该系统特点是符合学历证书样式设计要求,学生学籍学历信息齐全,计算机硬件要求较低,操作较易,打印错误率较低,故受海南省17所高校青睐,缺点是其数据源只能通过手工导入,不能与现有学籍管理系统实现接口对接,所以从数据采集到导入系统的过程中需要人工介入处理大量的数据拼接和转换,数据源要求条件匹配严格,对初学者而言,将学生的学籍学历信息导入系统相对困难。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0年,学校2003年成为全国首批26所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院校之一,2005年发展成为万人高校,2008年被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0年12月被教育部和海南省确定为省部共建的重点高职院校,2011年9月成功跻身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毕业生也由2003年的第一届20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3300人/年。学校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后,每年的毕业生将达到近5000人,如果考虑到新校区建设成功,每年的毕业生将会更多。届时仍旧使用以前的电子表格采集信息,将电子表格转化成“DBF”格式,再将DBF文件导入“普通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数据在转化过程中丢失可能性不说,手工或半手工的技术操作方式,已远远落后于我们这个信息技术时代,加之学籍学历管理人员一旦变更,对相关工作的耽误不可估量,甚至影响到毕业生顺利离校,教学秩序稳定。

一、辅助系统的构成要素

“辅助系统”围绕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学籍管理模块数据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无论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平台或内部协议是什么,都可以相互交换数据。“辅助系统”通过Web Service技术,将数据的访问层、业务层和逻辑层集成一起(如图1所示),实现跨平台操作,使“综合教务系统”的应用逻辑和数据“暴露”出来,从而在“学籍学历管理系统”上直接使用相关数据。此外,Web Service在默认情况下提供统一调用和输出标准,可为后面开发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接口,而不必再次考虑服务系统的结构和逻辑,避免重复性开发工作,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二、辅助系统的实现功能

辅助系统通过调用清华《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学籍信息利采用窗口界面进行人机对话,实现如下功能:

1.通过简单友好的系统界面,实现条件语句输出。从而将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信息列出;

2.通过条件配置语句,挑选出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系统”的数据并生成数据源。

3.将数据源导入普通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系统,完成学历证书的源头信息采集。

三、辅助系统的数据交换设计思路

1.辅助系统条件配置的界面设计

设计友好的“条件配置”界面(如图2所示),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系统”字段分析,经过条件配置,获取综合教务系统的学籍数据,点击保存配置后在本地生成XSLT文件。

2.“格式转换”功能的设计

“格式转换”功能实现Web Service在接收到XML文档后负责转换并以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同时在导出数据时负责将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特定的文件格式。

3.辅助系统的数据格式输出和数据导入

普通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系统所需的字段和字段大小都有严格的标准,例如学号、考生号、学校代码等字段顺序不能偏差,则数据无法转入,基于此,辅助系统在设计输出DBF时考虑到相关技术指标,完全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系统导入数据的格式要求。(图4,左图为辅助系统的数据格式输出界面,右图为学籍学历管理系统数据导入界面)

四、高校学历证书打印辅助系统的改进与提高

目前辅助系统已完成各个模块的设计,试用于我校2012年普通全日制毕业生数据转换,达到设计效果和目的,在2013年海南的学籍学历管理会议中演示后,获得了各高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者的高度认可,下一阶段将在现有模块基础上逐步完善扩展功能,使之能适用于成人学历教育、自考学历教育等学历证书打印系统。

参考文献

[1]孙鑫.XML、XML Schema、XSLT 2.0和XQuery开发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塞利(美),杨涛,等.SOAP:XML跨平台Web Service开发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高等学校学历证书规范管理的通知,教学[2002]15号.

[4]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李建中,王珊.数据库系统原理(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余以胜.XML网页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7]龚涛.Oracle 9i JDeveloper开发指南[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篇7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7-03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差异,学术型高校往往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实验,而应用型高校强调的是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迫切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正在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形式、内容等都有了更新和发展。

根据《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入学教育及专业导论、军训(含军事理论教育)、社会实践、认知实习、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一些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等。在实践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独立设置的专业实践课程,如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二是依托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此类实践教学既包含课内实验课时、也包含课内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教学形式;三是主要依托于本专业知识的公共实践环节,包含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社会调查及报告、学年论文、就业指导与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虽然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验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距离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二、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由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我们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为:

1.总体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能在国际贸易部门、涉外企业等从事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基本素质目标。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经济现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至少达到“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级水平。

3.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国际结算、报关、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贸易政策和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操作相关国际贸易应用软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

三、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笔者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三个层次上,构建“平台+模块”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根据学生实践技能循序渐进的培养规律,我们构建了三个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提高的实践教学平台: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每个平台对学生外贸专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并逐步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知识层次,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1 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经济学科基础演示验证实验、国贸专业性综合设计实验,以及科研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根据国贸专业实验教学特点和内在联系,我们把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划分为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科研创新实验模块,逐步增强学生国贸专业基本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1)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包括经济学科基础课程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如在《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增加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经济科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2)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结算》、《报关实务》、《外贸函电与谈判》等核心课程、以及《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等专业方向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国贸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实验项目设计和操作能力;(3)科研创新实验模块包括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各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校企、校地等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把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划分为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从模拟到真实、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习、课程实习等模拟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2)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包括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等各种仿真实训环节,通过模拟外贸实践活动,缩短学校与外贸企业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外贸基本职业技能。其中,在校内实训环节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本专业所开设的大型综合型、设计性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模拟外贸进出口业务的演练机会。学生在模拟实训课程中,通过进出口模拟软件、外贸单证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仿真演练,内容包括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托运、租船定舱、投保、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一系列外贸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得以结合;(3)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真实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意识。

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该平台包括校内创新创业模拟实践、外贸行业竞赛活动,科技创业实践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划分为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行业竞赛活动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逐步强化并提升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1)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包括校内创业模拟课堂、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之星实践等活动,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2)外贸行业竞赛活动包括参加各种校外比赛,像英语口语竞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社会竞争能力。(3)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包括学生论文、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专利发明等,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篇8

[作者简介]刘宗红(1966- ),女,安徽芜湖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与设计教育。(江苏 南京 21118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南京市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双师型’师资结构调查及建设路径分析”(项目编号:B1352)和2010江苏省第一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自筹项目“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六业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ZCG1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09-03

广告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在服务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江苏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也是一个广告大省。近年来,江苏广告业发展势头迅猛,2006年江苏广告业营业额达到126亿元,2010年江苏广告营业额达153.3亿元,位居上海、北京、广东之后,列全国第四位,广告经营单位15864个,从业人员10.85万人。2011年江苏广告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最快,达24.5%,高于商务服务业平均水平。与江苏省广告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相比,高职院校广告教育却不能完全顺应这种发展变化,其表现在:其一,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广告行业职业能力结合度不够;其二,高职院校广告专业人才培养内涵质量不高,已经影响与制约了广告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笔者试从“六业并举”的视角剖析目前高职院校广告人才培养的困境,构建适应高职院校广告专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六业并举”的内涵

“六业并举”即高职院校培养广告专业人才需要树立“依托行业、紧联企业、对接职业、优化专业、服务产业、促进就业”的六大人才培养理念。

行业需求就是一个大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就广告专业教学而言,上这门课的老师一定要了解这一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就是依托广告产业发展的背景办学。教师需了解所授专业针对性就业的行业特色和具体要求,如广告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在广告业、创意设计行业、文化娱乐行业就业。紧联企业的内涵就是针对行业的下属企业进行紧密型合作,与企业进行项目策划、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合作。对接职业就是具体从事的工作,如在广告公司从事策划、设计、制作等工作岗位。优化专业,涉及广告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产业即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发展和教学改革要根据产业变化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目的是缩短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促进学生与社会接轨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二、从江苏广告产业发展看高职院校广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江苏广告产业人才现状与广告产业紧缺人才需求分析

1.江苏广告产业人才现状。目前,中国广告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五大广告市场之一。江苏广告市场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中国的前列,但仍与上海、北京等省市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一是江苏广告产业整体发展规模落后于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的步伐,具有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广告企业还不多,广告产业人才尚没有形成创意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培养的态势。二是江苏广告从业队伍庞大,但广告从业人员整体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偏低,高端专业人才缺乏,国际广告运作经验欠缺,高水平整合营销、传播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人才严重不足。①

2.广告产业紧缺人才需求分析。(1)广告策划与文案写作人才。广告策划与文案写作人员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广告调研、广告定位与预算、撰写广告策划方案和广告效果测评能力。(2)广告设计与制作人才。其特征是对广告视听形式、审美标准、广告投放的形式和广告投放效果评估具有独特的敏感度,其广告设计软件操作能力强,对广告后期制作的整体把握能力和与客户沟通交流技巧、团队合作能力等较强。(3)广告营销与运作人才。其特征是能广告营销策划,合理选择广告媒体,对广告投放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以上的工作,建立市场渠道加强对客户的服务,拓展受众群体,整合广告资源配置。(4)复合型创业人才。该类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高与复合性能力强的特征,他们具有较强设计思想和设计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组织协调、整合规划的意识与能力较强。②

(二)江苏高职院校广告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江苏省高职院校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法等方面,大多是围绕学习广告专业知识而构建,强调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根据工作领域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综合能力的培养,同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相脱节,培养的人才不熟悉设计流程以及施工技术等,学生向设计师的身份转换需要较长的社会实践与知识补充的过程。

2.江苏省广告业需求职位主要集中在平面广告业、户外广告业、网络广告业以及电视广告业。不同岗位的广告工作职责和需求不同,广告业巨大的跨度特性需要复合型广告人才。而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块短板。

3.师资配套力量较为薄弱。一方面现有的专业教师大多为高学历者,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广告一线的实战经验,市场的需求了解不够,项目实施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广告公司与行业人员真正参与到广告教育中的比例较小,并未真真切切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③

三、构建高职院校广告专业人才“六业并举”培养新模式

(一)依托行业需求——确立广告职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为了与行业需求接轨提升专业竞争力,通过聘请与学校专业对口、合作紧密的多家行业的部门经理、一线设计师、教育界知名人士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拟订工作。根据江苏广告行业发展对广告职业人才的需求,坚持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思想,依据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江苏高职院校广告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依托,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与特色。学生在牢固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了解国内外广告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本专业相对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以及根据实践需要的学习迁移能力。④

(二)紧连企业——项目化教学和与校内外实习基地接轨

1.引入项目化教学法。主张在教学中把企业的一些真实项目引入到教学中,教师通过对项目的讲解、分析、指导、评价,实现学生由理论认知向实际操作“做学合一”的战略性转变,提升学生对企业广告职业人才要求的认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2.与校内外实习基地接轨。校内实训以“艺术设计工作室”为平台,工作室实施公司化运行模式,模拟广告公司结构和框架,满足从客户接待、项目洽谈、市场调研、项目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会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整个项目的运行流程。在工作室内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或结合社会需求做一些广告大赛、项目投标、广告职业技能竞赛等训练。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师生根据课程需要利用广告公司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与企业共同完成真实项目。毕业设计环节需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由企业参与确定并在企业指导中完成。

(三)优化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措施

1.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广告专业技术应用性和岗位工作的需求,把职业基本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依据,构建出模块化课程体系。(1)基础素质模块:公共基础课(思政基础—思政概论军事理论—体育—实用英语—就业指导)和专业基础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摄影摄像—构成艺术—图案设计—图形创意—装饰雕塑—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字体设计—版式设计)。(2)核心职业技能模块:广告方案策划课程(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广告创意与表现课程(企业形象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影视广告视听语言—广告策划与文案写作—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广告制作配套课程(印刷材料与工艺—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与制作)、岗前强化训练课程(设计准备模块—方案设计模块—设计表现模块)。(3)职业素质拓展模块:限选课程(设计思维与方法—现代设计史—消费心理学—现代手工工艺—商务礼仪—多媒体技术与运用),同时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书法鉴赏—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舞蹈鉴赏—艺术导论—影视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4)技能训练模块:包括职业资格考证、教学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对应课程(军事训练—摄影摄像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校外写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

2.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措施。一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首先应培养一批“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对在职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抽调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和锻炼。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为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⑤二是校外企业督导和外聘教师加盟:高职院校成立教学督导室,并在各系选出二级督导员。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校外教学督导,及时了解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趋势,并对专业教学提出建议和指导。专业教学系部还应从企事业单位或社会上外聘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三是广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将各类与教学有关的、零散的信息资源和项目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和优化,形成具有交互性质的静态文本和动态项目资源系统。⑥四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其一是结合不同模块课程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有效评价方式,避免将某一种评价模式套用在不同属性的模块课程中。其二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师评学生,实施阶段性学业评价。其三是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和毕业设计的测评,需改革传统单一评价方式,引入企业、行业、用人单位的参评环节对学生学业进行综合评价。

(四)对接职业——根据广告职业岗位确定工作任务体现职业能力

广告方案策划岗位,具有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书写与分解招标文本的能力;分析比较选择资料的能力;合理分工安排项目施工组的能力;制定实施日程能力;针对项目进行市场调查的能力。

广告设计与表现岗位,具有认识媒体广告类型特征的能力;广告草图创意与输出表现能力;运用相关设计软件进行广告设计与输出能力;手绘广告设计表现能力;组装媒体部件能力;后期媒体部件和系统调试能力。

广告制作配套岗位,具有平面与媒体广告设计能力;印刷完稿的能力;包装设计打包的能力;一般装裱的能力;选择材料与配件的能力;协调现场搬运服务能力;现场搭建组装和调整能力;设备搭建监理能力和挑选视听设备能力。

广告制作流程管理岗位,具有商务沟通能力;管理设计流程能力;应变处理现场急务能力;妥善维护与装撤、场地复原能力;投放场所服务规范能力;按公关礼仪要求接待客户能力;现场协助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经费核算能力。

(五)服务产业——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多渠道、多形式服务于社会

利用假期展开与企业合作:引导学生假期到对应的企业中去,在一线设计师的指导下,顶岗参加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成绩由企业评判。

社会竞赛与校内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相关专业竞赛。同时,校内也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大赛活动。

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证和职业资质考级的培训与考试工作,以响应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以“双证书”毕业的号召。⑦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环节:毕业生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工作的实战经验,结合企业性质、学生特点进行规范管理与实践指导。⑧

(六)促进就业——实现“产业、行业、企业、学校”四结合

整合各方面资源,实现“产业、行业、企业、学校”四结合,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创业。(1)学校系部及相关部门分年度对广告产业、行业、企业进行针对性调研与分析。(2)适当增加应用性强的选修课程和专业讲座的比例, 请一些行业知名人士讲授广告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和中外广告发展趋势等。(3)加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包括道德素质、法律意识、语言修养、身心素质、审美素质等。(4)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通过项目化教学、校内“工作室”制教学、校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等,专业实践能力将大大提高。(5)探究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实施路径,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条件以及系列保障制度等。

四、结语

本文以“依托行业、紧联企业、优化专业、对接职业、服务产业、促进就业”为主线,构建“六业并举”广告职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该模式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使其能够及时跟踪广告产业的需求与发展趋势,厘清专业建设思路,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满足广告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广告职业人才的需求,从而拉近广告产业发展需求与院校培养之间的差距,培养出能具有较强调研策划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广告策划、创意、制作与人才。

[注释]

①徐从才.江苏产业发展报告——江苏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84.

②潘艳,曹汝平.创业型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理念的若干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6):47.

③陆建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规范探索——以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79.

④王大勇.基于工作流程的课题式教学设计与探索——以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为例[J].装饰,2010(6):117.

⑤柴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职业教育,2009(6):77.

篇9

[作者简介]曹育红(1967- ),女,吉林长春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化、知识工程。(广东 广州 51066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信息技术类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WYM_008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12-03

一、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呼唤“平台+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al and Technology,AECT)发表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简称“AECT94定义”),即“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2004年AECT对教育技术定义作了进一步修订,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利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与改进绩效的研究和实践。针对上述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国内各高校纷纷制定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纵观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宏观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在信息化环境中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系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能力,掌握数字教育媒体创作或教育软件开发技术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微观上,从专业能力素质出发,以培养理论和技术并重的教育技术创新型人才为教育技术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其中,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完成教学系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利用、教学思路和流程的设计等;教学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掌握各类教育信息获取、存储、传播、表达等信息处理技术,强化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教学媒体开发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掌握教学过程中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能力。

教学技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因此有必要研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而采取的培养方式,目前国内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课程体系存在知识系统性强但知识互相渗透性差、知识的专业化和深度性强但知识面相对狭窄、理论知识和传统知识多但实践环节相对缺乏等问题,在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方面缺乏重视和投入。“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大类的基础上,设置“平台+模块”结构的课程体系,实施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适合教育技术学科特点,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培养模式的个性化,有利于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因此,构建与“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为平台基础,即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共性的必修基础课程;以专业教育为辅助模块,即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专业发展方向相关的课程组块的集合。教学技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采用“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特征的教育技术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根据教育技术学科特征建构科学的基础课程体系,以保证教育技术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性;根据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专门知识的需求建构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保证教育技术人才达到“专”“尖”的水平,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复合型教育技术人才。

2.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共性发展培养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潜能、秉性、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根据专业发展方向趋势、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社会需要设置柔性专业方向模块,通过自由、自主地选择专业模块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多元化人才分流培养,实现知识的高度细化,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满足社会对各类教育人才的需求。

3.有助于实施素质与创新教育。为保证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平台除提供涉及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课程外,还基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设置思想道德素质类公共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文化人格;“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块除提供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外,还设置创新类辅修课程,在保障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规格基础上,使学生个性的发展得到张扬,激发学生的创新性,突显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

二、构建“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构成、课程比例进行组织建设,集中反映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最终以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检验标准。“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通识教育平台,由专业方向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构成专业教育模块。

(一)平台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结构体系中的平台设置依据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以必修课程的形式体现学科和专业的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强调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和全面性,满足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是实现教育技术人才的基本预设目标的基础保障。公共基础平台提供的课程必须满足国家规定的素质要求,是保证教育技术人才培养规格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提高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的课程,如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基础平台提供教育技术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课程,是为不同教育技术专业方向学生提供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基础课程,是教育技术学科门类中各专业方向学生达到专业知识要求的必修课程,为各专业方向的相通和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师口语技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等;学科主干课程,如教育技术学导论、摄影技术、视觉传达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等。

(二)模块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结构体系中的模块由专业核心技术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是根据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行业分工变化而设置的,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拓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口径,与社会需求衔接。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模块课程,模块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限选课程的方向性、灵活性和典型性,增强学生选择的灵活性,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突出教育人才培养的多元性、整合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

专业核心技术模块由多个相互独立、知识融合的专业方向限选模块组成,体现教育技术专业特色和创新,包括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学术科研项目、实习实验、研究论文、毕业设计等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如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网站设计与开发、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动画原理与应用、电视摄像、电视编辑、教育技术项目实践等。针对教育技术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数字媒体教育和教育软件工程,开设数字音频创作、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创作、影视后期包装等课程,支撑数字教育媒体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开设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的编程与设计、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安全技术、软件工程等课程,支撑教育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

专业拓展模块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综合素质教育要求设置任意选修课程群,如电视广告创作、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手机媒体开发。中小型网络集成与维护、可视化程序设计、Flash高级交互编程技术、WEB编程、人工智能初步、流媒体技术及应用、网站编辑与营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DV创作、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法、教育技术新发展讲座、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等。专业拓展模块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综合性和学科交融性,有效增强教育技术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满足社会和市场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是不断探索、发展、认识和完善的过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存在,发挥“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制订切实可行的、优化整合的具体实施方案,有效进行平台课程的分类与模块课程的组建,规范培养方案编制的操作程序,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与完善人格化的个体知识。“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实施策略在按学科类别基础上,实施“2+2”分段培养方式,即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学习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学习专业核心技术模块课程和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实现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二次分流。

(一)平台设置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平台建设以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教育的时间周数安排活动,以表格的形式体现课程设置、学时和学分安排。

(二)模块设置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模块设置建设以表格的形式安排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块课程的教学进度,体现其与课程对应的学时和学分的具体要求。

(三)大力开发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对学生专才教育的拓展,其课程设置的质量和数量是“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要理顺限选课程与任意选修课程的关系,遵循课时短、内容新、难度适宜的原则开发设置合理的选修课程结构,使选修课程内容兼顾理论与实践,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既强调教育技术学科专业教学,又注重学生个人专业特长和能力的培养。任意选修课程采用网上公选的方式进行;限选课程只允许学生选一个方向模块,其他方向模块可以作为任意选修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影响选修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很多,如课程结构体系不健全、选修课比例偏低、教师教学水平限制、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因此学校要增加财力和物力的投入,积极挖掘校内外教师资源。依托校内教师层面进行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从课程和教师两个方面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对于课程,既要建立相关的扶持激励政策来鼓励开设新的课程,又要建立相应的审核机制来保障课程的质量;对于教师,既要鼓励教师开发自身潜能,又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不断吸收最新和最前沿的专业信息,积极参与企业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教学科研专业实践的结合。外聘教师是开发选修课程的宝贵资源,既可以解决师资问题,又可以弥补学科不足。要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作为外聘教师,将教育技术的前沿科技带入选修课程。外聘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作为对校内教师开设课程的补充也要严格把关,贴近社会、对学生就业有帮助。

(四)实施自主选教

实施自主选教对学生来说能提高其学习自主性,对教师来说能起到督促作用,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调动教学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对于平台课程可以全面推行自主选教,对于模块课程可以部分实施自主选教,在安排课程时尽量把自主选教的课程放在同一时间,采用一课多师的方式允许学生试听1~2周,学生试听结束,确定所选课程后,就必须按教学要求完成该课程的全部学习过程。

教育技术专业“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过程的积极探索,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加以完善,在思想观念上,将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推进,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落实,把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复查.地方高校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