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0 21:30: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制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如今社会中一些人对于教育制度的批判过于片面偏激,不准确不客观。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代一定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教育制度,不同的为社会提供人才的方式。中华不同时期的每种教育制度都有着其自己的利与弊之所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制度同样有利有弊,但总体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是促进社会进步的。
《三字经》是一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奇葩,它是经典的国学启蒙读物,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意义以及独特的思想价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但它也确实存在一些封建文化的糟粕和艺术瑕疵。我们不能因为《三字经》的糟粕和艺术瑕疵就否定《三字经》的意义,同样不能因为我国教育中存在问题就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制度。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广大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力争建立一支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思想好,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政治学习和师德师风建设。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没有崇高的信念与高尚的人格,就绝不会有好的职业道德,就绝不能做好教育教学这一工作。因此,学校要经常性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开展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广大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觉悟,完善自我。只有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教师工作才会有自觉性、主动性,才会有责任心、使命感。
业务精,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底蕴。学历进修、自学考试、中短期培训都是提高教师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要提倡鼓励。其次,学校必须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不断帮助和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组织教师对校内外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和优秀课例进行讨论、解读与学习;要通过课堂视听评教研,在同学科教师中互相听课,学优补漏,改进教法;要通过集体备课型教研,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难点进行专题研讨;要通过诊断式教研,对弱差教师的工作进行分析诊断,从反面案例中剖析教育教学的疑难与困惑,寻找突破点;要通过理论学习型教研,学习有指导实践意义的好论文、好案例。学校还要经常性请校内外名师进行专题讲座或指导,或组织观看专家、学者、名师讲座与授课录像,不断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掌握较好的教学方法,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加强和完善校本培训的合作机制,力求让个人研究与同伴互助、名师引领和帮带相结合,力求让个人在集体中发展,团队中提升。学校还要广泛开展课堂教学视听评活动,让教师在听中学,看中学,评中改。学校还可以给教师布置业务成长任务,如让教师每学期改进一个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上一堂展示自己教学风格的汇报课等。
二、优化制度,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蓝本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是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只有先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和人文色彩浓的学校管理制度,才能避免管理的无序和忽冷忽热。学校制度的建立要做到切合学校实际,要通过教师会、年级组会、教研组会、班主任会、校委会等不同层面的会议,逐一讨论,让广大教职工提意见建议,适时不断修订和完善。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 广大教师耳熟能详,不仅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还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学校制度具有权威性、公认性。
学校制度首先要为广大教师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要让校长和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明确其职责,明白其工作准则与要求。其次要建立与此相应的常规制度,包括《升降国旗制度》、《值周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教育教学常规》等一系列制度;还包括各项财务、财产管理制度,如《仪器室管理制度》、《财务、校产管理制度》等。还要建立教师考核制度,如《教职工量化考核管理办法》、《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管理办法》等。
学校管理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优化与完善,要以人文本,体现出对广大教师的关怀和激励。如此,学校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蓝本,才能真正调动起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督查整改结合,促进“三风”建设
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消防工作方针和原则,加强消防安全工作,杜绝火灾的发生,保护公共财产和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以下消防安全制度。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二条 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学校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班主任对本班的消防负责。
第三条 消防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实行“群防群治”。各功能室、办公室和教室要全面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第三章 安全教育
第四条 加强全校师生的防火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做到人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要做到人人都知道火警报警电话119和急救电话120。
第五条 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宣传及培训,要求人人熟知消防自防自救常识和安全逃生基本技能。
第六条 学校安全领导小组至少每年集中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一次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和消防逃生演练。
第四章 日常工作
第七条 保障校内各种灭火设施的正常使用。做到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并做好检查记录。
第八条 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保持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明显、应急照明完好。
第九条 学生聚集场所不得用耐火等级低的材料装修。
第十条 易燃、易爆的危险实验用品、做到专门存放、由化学实验员两人同时加锁开、关负责保管,在室内必须有灭火器等。在利用易燃、易爆化学药品做实验时,教师必须在做实验前向学生讲清楚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防止火灾事故发生。
第十一条 图书室、机房等场所严禁吸烟及私自使用明火,下班后工作人员要及时关好门窗,确保安全。
第十二条 加强用电安全检查,必须经常对校内的用电线路、器材等进行检查,如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维护、确保安全。
第十三条 办公室内严禁使用明火,禁止烧电炉、热得快、电热毯等电器,点燃蜡烛、蚊香,严禁私拉乱接电线。不准私自接用任何家用电器。
第十四条 对因无视防火安全规定而造成不良后果者,要从重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2.教育学生认真做好早操。眼保健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坚持按时作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九个小时。
3.搞好防近周宣传工作,教育学生用眼卫生,读写时要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指离笔尖一寸,读写四十五分钟要休息十分钟。不要躺着或乘车、走路时看书。不要在暗弱光线下看书,教育和督导学生积极做好眼保健操,降低近视眼患病的发病率。
4.采取各项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保质保量上好每一节健康教育一课。
5.组织好每年学生体检工作,体检率达到95%以上,做好学生健康档案建设工作。
6.上好健康课,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预防传染病、胃肠病、蠕虫感染、近视、龋齿和牙周疾病、贫血、沙眼、营养不良的发生。
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
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一、疫情报告制度
学生在校期间如有传染病的发生,及时、准确地报告市疾控中心(在经医院确诊或实验室检查)。
顺序:学生—班主任—卫生室—校长室+县疾控中心、县教育局
二、晨检制度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加强晨检工作。对患传染病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并对已发生传染病班级的其它健康学生要进行预防性服药,如扳兰根、维生素C等。
三、消毒制度
认真做好教室、专用教室消毒工作,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和住宿部要重点消毒,勤洗晒衣被并用紫外线消毒车和含氯消毒液喷洒、揩擦消毒。
四、病愈后复课要求
根据不同的传染病隔离时间来决定隔离期限,隔离时间不到的必须要有医院传染病科证明,并由卫生室复检后学生才能进教室上课,反之仍作为病未愈不能来校上课。
五、传染病流行季节,加强这一内容的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勤洗手,及时做好学生的计划免疫,防止交叉感染。
学校饮食卫生制度
一、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制度”
1.采购人员不买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2.保管员、验收员不收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3.生产加工人员不卖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4.营业员、服务员不卖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二、食品存放买行“四隔离”
1.生、熟隔离
2.
成品与半成品隔离
3.食品与杂物、毒物隔离
4.食品与鼠药、农药隔离
三、餐饮具实行“四过关”
1.洗
2.清
3.消毒
4.保洁
四、环境卫生实行“四定”办法
1.定人
2.定物
3.定时问;
4.定质量,划片包干,分工负责。
五、个人卫生做到“四勤”:
l.勤洗手,剪指甲
2.勤洗澡,理发
3.勤洗衣,洗被褥
4.勤换工作服
教学卫生制度
1.坚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问,保证高中学生有8小时睡眠时间。学校或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2.各科教师要重视保护学生视力,培养学生民好的坐姿、阅读书写习惯,要求学生做到用眼卫生的“三个一”。
3.教师要按时上下课,不拖堂,保证学生十分钟的休息。
4.教师板书要工整、清洁、字不宜太小;油印资料字迹清晰。
5.学生定期换一次座位。
6.要保持教室墙壁的洁白。保证良好的采光照明、空气新鲜。
7.教室黑板要保证漆黑不反光。桌椅按学生坐高配置。
8.教育学生下课不高声喧哗,广播音响适度,不宜过高,防止噪音对学生健康的危害。
学生个人卫生制度
1.做到“四勤”。
2.注意饮食卫生做到“四不”:不吃生冷和不洁净的食物;不喝酒;不乱用他人的碗、筷、茶杯和毛巾。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乱吐;不乱写乱画乱踏;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洗手。预防胃肠疾病、沙眼和皮肤病的发生。
4.注意用眼卫生。读写时要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指离笔尖一寸;读写四十五分钟要休息十分钟;不要躺着或乘车,走路时看书;不要在暗弱光线下看书,预防视力下降。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较为关键的发展转型时期,各种现代化理论层出不穷,其中,科教兴国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和目标,而它则突出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教师教育的总体性目标。这是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变革需求。我国教师教育制度改革是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历史任务决定了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制度必须进行相关的改革与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不公平的现状。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师范教育制度已经在社会转型时期暴露出不适应的地方,因此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积极构建具有历史必然性。
2.它是对中国教育传统的传承
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已经历经了大概百年的历史了,其中经历了重重的艰难困苦,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构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教师教育制度,显然是对传统教师教育制度的延续性继承行为。事实上,我国对于教师教育制度的研究与实践大致上已经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即早期的单一定向的教师教育体系;独立与综合性教育学院并存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重建单一定向的教师教育体系;试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前三个阶段都是借鉴了国外的教育制度,直到最后一个阶段,我们中国才发现完全照搬照抄是不现实和不科学的,而是应该正视中国特有的问题,这就是说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的不确定性、外来性和摇摆性问题。因此,当前历史背景下,教师教育制度就是要继续传承以往的教育制度经验,取长补短,更好的发展现代教师教育制度。3.它是为将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铺平道路。我国教师教育制度自从诞生以来,虽然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毕竟最初的几个阶段都是拿来主义的借鉴,显然不符合中国具体的国情,从而使得我国教师教育出现了混乱不堪的无序局面。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扫除这些无序的发展状态,让以前走过的弯路、错路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和调整。目前,我们必须积极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是对过去那些失误和弯路的重新审视的结果。我们需要在当今这个时代积极构建现代化的教师教育制度,以更好的提升教师教育制度与中国国情的吻合程度,进一步加大其构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构建的具体措施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发展,教师教育体系也将从相对独立向开放有序发展,教师教育管理从政策保护向制度完善发展,教师培养培训从相分离向一体化发展。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教师教育制度构建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教师职业待遇不高,教师教育实践匮乏,教师教育标准陈旧,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职能有所削弱,普通综合高校的教师教育工作没有到位,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资源严重流失,教师进修院校的教师教育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师教育模式落后单一等。这些问题都使得我们必须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努力构建适应中国社会特殊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1.政府应该把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建设放在战略性的高度。现代教师教育关乎国家事业和政府责任,各级政府都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来审视教师教育制度建设,要从政策导向方面加强对于教师地位与待遇的提高,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更为完善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让教师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将教师免费教育制度扩展到全国性的师范院校,让其真正提高教师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吸引一些优秀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此外,针对当前我国农村教师数量偏少,质量偏低的问题,政府应该强化对于农村教师的培养制度建设,从政策方面给予农村教师一定的优惠或倾斜,设立一定额度的教师培养基金,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真正为国家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2.教育学院和机构应该重新定位自己,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是一些师范院校。其中,一些重点师范院校在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方面有着不容推卸的重要责任与义务,它们是我国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力量,它们有着天然的优势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的学生参与进去。因此,这些优秀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好自身的中流砥柱作用。具体来说,这些师范院校应该重新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审视与定位,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教师资源的培养与培训,让教师教育制度中的培养制度更为科学合理,水平更高。应该进一步推广免费和定向教师培养制度,让师范院校的学生生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师培养制度,有利于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负责业务平台课件开发及乡镇一级课件审查,并及时上传市级业务平台;
四、负责业务平台信号调试,做好非法信号攻击防范工作;
五、负责培训终端站点管理人员业务,确保年度教学计划落实;
六、每年组织检查终端站点远程教育培训情况二次,适时开展调研工作;
七、配备足够人员,24小时值班,负责业务平台日常工作;
八、负责机房维护、维修,做好安全供电及设备防火和防雷等工作。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播放收看管理制度
一、收看内容必须在接收站点管理人员的具体组织下进行。
二、终端站点要制定培训计划,每年就接收培训的内容、时间等做出具体安排。
三、认真落实接收播放培训工作,保证党员每月集中收看3次远程教育节目,每次参训率应在90%以上。
四、严格审查接收内容,严禁点播和下载不健康的网络传媒内容。
五、终端站点要建立健全“三簿一册”,即《设备运行记录簿》、《播放收看记录簿》、《讨论记录簿》和《点名册》。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接收信息和学习培训情况要逐级上报。
六、严格学习收看制度和接收纪律,收看时要点名并做好辅导,收看后要组织讨论,及时填写有关记录。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设备管理与使用制度
一、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器材,要存放在专用场所,由专人负责保管使用,人员变动时办理移交手续。
二、终端站点要建立《设备器材及资料登记簿》,并详细记录本单位设备器材的名称、型号、数量、价格、性能、启用时间、使用和维修情况等。
三、终端站点内要保持整齐、清洁,及时记录设备运行情况,认真填写《工作日志》。
四、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不得随意改动和调整各种连线。
通常而言,学生的创业需求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创业的意向度,其二是创业的自我评估度。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高职院校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如何把多元化的创业文化体现在创业教育制度供给中,是高校指出的创业要求,也是进行创业教育的关键,换言之,把创业教育制度供给中创业个体的创业价值观培养内容付诸实践。
2.学生个体创业能力和创业教育目标路径的匹配度
对未来创业成功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而言,学生个体的创业能力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创业要求掌握的基本创业实务知识,有融资与管理等知识;其二是是创业成功的保障性能力,有决策能力与团队领导能力等;其三是创业成功的重要能力,有理性的冒险能力与把握机遇的能力。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供给,要统筹创业具备的上述能力培养,以体现高校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上的层次度与有效性。
(二)突出创业教育服务供给双重特性
总之,从高等教育获益的不仅有社会,而且也有个人,这也体现了高等教育本身的双重性,供给和需求两者是统一且对立的整体,所以,高等教育具有供给和需求的双重性。创业教育制度供给对高职院校而言,不但要满足个体需求,如学生个体需求和学生家庭的需求,借助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服务,促使学生个体不断进步,更好地成长,而且高职院校教育供给还要迎合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满足新时期经济对社会农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所以,在高等教育服务供给的体系中,高职院校对此的设计、实施和运行一定要满足个人和社会二者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如何选择创业教育制度供给体系
(一)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选择
1.横向层面加强显性知识和隐性能力的结合力度
创业课程设置不单单重视知识自身的逻辑,更突出的是,结合了学生的认知心理与实际应用需求,充分结合了显性知识和隐性能力,尽量为用人单位与社会提供合适农业人才。显性知识的获得,可通过学习课程知识得到,然而,隐性能力需要显性知识在学生实践操作中获得,上述隐性能力在学生看来,往往无法言谈,是隐形的,积极参与真实的环境中,根据个人经验,结合反思,和别人展开交流和探讨,方能把隐性知识外显,此隐性知识外显后,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纵向层面开展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
以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高职院校在培养农业人才时,要求人才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一定要求,考虑社会需求实际情况,需求体现新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能力,充分摆脱传统的学科教育,根据知识逻辑,结合项目任务现状,以组织课程,凸显课程间的关联性,以创业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核心,给出系统设计,让学生熟悉知识间的联系,面对综合问题,能够解决。专业教育体系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者之间存有一定的重叠性,其由四方面的模块内容组成。
其一模块课程重在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和基本创业能力,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需要学生将其中3门课程作为选修内容;模块二涵盖了部分网络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一些网络课程进行设置,设置内容包括项目管理课程、资本运营课程等,上述课程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模块三课程强调和专科课程教育相关,和创业关系联系密切,是一类素质训练课程,这种课程模块多通过小组训练的方式强化学生创业能力与软实力;模块四课程往往通过团队实践的方式,挑选的项目企业尽量表现项目训练完整性,学生完成项目全过程后,学习到有关知识,在规定时限内,结合各项目,多次训练有关能力,于实践中促使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督导与诊断服务体系的选择
学校创业教育制度供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尽量迎合学生个体的需求,构建创业教育诊断服务和督导体系,这反映了创业教育制度供给自我发展机制的必然要求。创业教育诊断服务和督导体系由两方面的内容构成:
其一学校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通过组织活动抑或市场化运作形式,当学生创业面临困境时,自己不能解决创业项目难题,提供诊断、调整和实施对策,学校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其二学校构建创业教育的督导机制,以科学、动态、指导和动向为指导,督导且评估学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在督导评价中,有效倾听需求主体的观点,同时结合督导评价结果,协调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逐步优化创业教育的制度供给,也是对此作出的一种合理转换制度供给方式,改变了原有的被动供给,变成了主动供给,强化了创业教育制度供给的完备性、效率性和适应性,使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实现了平衡供给。
传统教育制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是指该国在传统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积淀的全部教育制度成果的总称。
根据教育制度的生成基础与来源,大致可分为“内生型”教育制度与“外生型”教育制度。“内生型”教育制度孕育于、脱胎于本国传统教育制度文化,“内生型”教育制度的精神与价值、追求与情怀与本国传统教育制度文化是一脉相承、水融的。“外生型”教育制度并非源于本国传统教育制度文化的自然演进,而是在政府强力主导下,通过借鉴移植、消化吸收他国教育制度精神乃至形式得以确立。因此,“外生型”教育制度必定与本国固有的传统教育制度文化存在着抵牾,两种异质教育制度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磨合、博弈与包容将直接影响着教育制度建设的质量。
作为一个“外生型”教育制度国家,我国的教育制度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传统教育制度文化与现代教育制度精神如何调适、融合的问题。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萌生于清末,其主要路径是移植他国“先进”的教育制度文化来改造、重塑现行的教育制度体系,以适应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自19世纪末以来,我国本土生成的传统教育制度文化虽然在制度层面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中所包含的教育制度观念、教育制度意识作为某种“活”的教育制度文化积淀仍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左右着每一社会成员的教育制度思维与行为选择。现代教育制度在规范教育生活、约束教育行为、构建教育秩序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传统的阻力,难以从“纸面上”、“书本上”落实到社会成员的“教育行动中”,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理性反思百余年来教育制度现代化进程在目标、路径上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传统教育制度文化的优点和不足,并从中挖掘出有益的资源,以做到“古为今用”,从而实现传统教育制度文化与现代教育制度、“书本上的教育制度”与“生活中的教育制度”的有效对接,夯实教育制度的文化根基。
具体而言,我国传统教育制度文化的现代价值表现在:第一,传统教育制度文化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先辈们创造的灿烂辉煌的传统教育制度文化,既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激励着我们以实际行动建设现代教育制度的热情。第二,传统教育制度文化为我国提供了走向现代教育制度的阶梯。传统教育制度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它使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教育生活,为我们提供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第三,传统教育制度文化是我国构建现代教育制度的有益资源。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实践,既需要对传统教育制度文化进行调整与完善,也需要对传统教育制度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加以借鉴与吸收,以为我所用、适我所用。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成都 610068)
[作者简介]张立圃(1972- ),男,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基础课教学部数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天津 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高职教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VE404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26-01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之并行,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也陆续推出,有力地促进了高职教育的有序成长。然而,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制度缺失导致的。应该对高职教育制度的缺失做一个深刻的解读,并且去挖掘其背后的根源是在现有制度安排基础上寻找新的制度创新的关键。
一、高职教育的制度缺失
总体来看,新时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高职教育历史较短,在制度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基于制度的视野,高职教育制度在运行中的核心问题是制度失灵、制度缺失,总括说来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架构不够完善。我国的《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于20世纪90年代相继出台。虽说上述三法的相关条文均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但是三个法侧重不同,例如,《高等教育法》主要规范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法》主要规范中等职业教育。三个法中涉及高职的部分不多,而且少数论及的内容多为号召或原则,致使高职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无法可依。高职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急需制度性的规制,而我们的教育制度体系并没有提供完整的制度安排。
2.高职教育的投入缺乏制度刚性。《高等教育法》规定对普通高等教育是“以财政拨款为主”,而《职业教育法》没有规定对高职教育经费的财政拨款与比例,致使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及额度缺乏刚性要求,挫伤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由于实验、实训与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增加,仪器、设备等需求的增长,其经费的生均耗费大过本科。但现实是,高职生生均拨款低于本科。高职院校为基本运行只好提升学费标准,学费高过本科,显然这些不符合公平原则,更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3.高职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滞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以示范校建设为引领的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教育规律业已形成,但缺乏总结并上升到制度层面。在广泛的高职教育实践中,问题还很多,急需制度性的规范,但我国制度建设显得跟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例如,由于缺乏高职教育的指导性的办学制度,导致有些高职院校把握不准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沿袭专科模式或本科压缩型,丧失了高职应有的特色。
4.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缺乏罚则,监督保障不力。审视相关高职教育制度规章发现,更多的是规范要求,缺乏责任条款,更缺乏罚则。大凡职业教育发展得好的国家,其监控体系都比较完善。在这种体系中利用经济杠杆是一个重要方面。譬如德国的《职业培训规章》规定“判处关押”或“处以不超过一万马克的罚金”对违反规章加以惩戒。日本的《学校教育法》设有罚则章节来规定在职业教育中政府监督与惩罚的方法。另外,许多国家建立了教育审议制度,以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监管。
二、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缺失的诱因浅析
从社会环境来观,就与普通本科比较而言高职教育的认同度还较低,许多社会群体甚至领导层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轻视高职教育的现象,这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完善的理念屏障。另外,依法执教的观念还很淡薄,客观上影响了教育制度的执行与完善。如前所述,《职业教育法》偏重于中职教育,而《高等教育法》主要涉及普通高等教育,而且两法立法时间距现在已经十多年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已今非昔比,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继续健康发展亟须制度法制的外部环境配套。从教育内部来看,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已显示出明晰的脉络,而这些需要制度加以固化,发展中的各种关系需要制度加以调节,由此就暴露了十多年前制定的《职业教育法》等制度体系的缺失或失灵。具体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几个关键点包括:(1)政府可通过投资与制度供给等手段引领高职教育发展;(2)调控与重构劳动力市场机制,疏通毕业生就业管道;搭建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的平台,使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一方面,国家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参与高职教育,促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使教育资源集成呈多渠道化态势;另一方面,通过法规或财政手段规定企业承担部分教育经费,以确保教育经费有稳定的来源。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制度科学指出,制度演变是包括两个动态过程:一个是旧体制逐渐丧失作用过程,另一个是新体制与机制建立与巩固过程,前者为后者提供必要的条件与环境。在我国,高职教育规范体制的实现需要一个转型期、生成期,以及新制度固化过程,因此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沌与制度失灵的现象。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
现实地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安排滞后的状况与高职教育发展很不相符,这必将影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有效的制度创新是非常之必要的。
1.完善教育法制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有法可依。大众化的高职教育类型,目前尚处于成型过程中,同时鉴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者素质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高职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可能会纷至沓来,其中有些问题亟须用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因此,应尽快完善教育法制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有法可依。省市地区也要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针对性与操作性更强的实施规则。
2.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使实施上更具有可操作性。一个完善的国家层面的教育法制系统,无疑对高等职业教育起到规范推动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奢求能将事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所有问题都阐述、规定得十分明确,因此要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及其实施办法。从国家到省市各级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须对高职院校的结构布局、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工学结合、招生与毕业生就业等问题做出具体的政策规定。
3.加强政策法规对高职教育的监督作用。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新制度最终目标是为了使主体获得更大的收益,而新制度的运行需要付出社会成本。因此,缺少约束机制的建构,就不能发挥新制度的效能。《职业教育法》其中的“罚则”只有两条,其中一条是 “企业未按本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其实“责令改正”根本不在行政处罚种类之列,且“拒不改正”后,法律也没有规定具体措施和标准来收取企业应承担的经费,因此等于没有处罚,《职业教育法》的“罚则”几乎形同虚设。所以,与高职教育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在制定过程中就要加强它的监督功能的体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作用。
4.高等职业教育制度设计遵循的准则。高等职业教育制度作为制度,它的建立当然要遵循制度科学的规律。主要的规律有两条:其一,从方法论上制度设计须遵循系统要义,进行全面的系统开发。特别是制度系统的规则、对象、理念、载体四元素要有明确的设计,且要相互匹配。其二,制度设计要遵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高职教育制度不能萌生在“处女地”,要“筑巢引凤”,将不合理的传统高职教育制度去制度化,这其中包括理念、体制机制等,从而为新制度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一、概念界定
(一)免费的含义免费在新华字典解释是:“免去费用,不收费”。在这项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中,免费主要是指,师范生免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教育大辞典》认为,学费(tuition)是指受教育者向学校或教育举办者(单位或个人)交纳的培养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学费是人们为接受教育所支付的费用,以支付学校、学院、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耗费。由于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及人们认识习惯的不同,对学费的理解和定义也不一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大学学费指的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高校向学生收取的部分或全部培养成本。公立高校收取的是部分培养成本,民办高校一般收取的是全部培养成本。
(二)师范及师范教育的概念界定“师范”一词具有师范教育的涵义,成为师范学校或师范教育的代名词,最早始见于清朝未年的一些着作中,如梁启起的《论师范》中有“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故砍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如今的师范教育具有三种含义:(1)师范教育是指,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培养新师资的职前教育和培训在职师资。(2)师范教育“指的是为人们在初、中等学校任职做准备的体制、机构和过程”。(3)师范教育是指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和培训师资的机构、体制和过程,是一种专业教育。“师范教育”虽然在定义上也包括对教师培训,但是长期以来,培养和培训相对分离,大多被误认为“师范教育”仅是指对教师的职前培训。教师教育包含为培养未来教师的职前培训、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岗教师的在职培训三个层次,是一个包括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的综合概念,是终身教育理念在师资培养领域的一种体现。
(三)制度的含义自人类产生,就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产生。制度到底是什么?张旭昆老师在《制度的定义与分类》一文中阐释的定义,把制度理解为行为的规则,关于人们的权利、义务和禁忌的规定。制度的核心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权利规定人们可以采取的行为,义务是必须采取的行为,禁忌是不准采取的行为。当前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详细的规定了哪些是权利,如可以转专业、可以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义务就是免费师范生必须从教十年,到城镇工作的师范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两年;禁忌就是免费师范生不可以违反相关的义务规定,必须履行义务。
(四)当前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介绍2007年5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出台,规定从2007年秋季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等6所部属师范大学试行免费师范教育。
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出台的背景
当前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日益加剧,在利益的驱使下,优秀教师从普通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农村流向城市。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的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就更具备吸引优秀教师的条件,长此以往地区差异、校际差异日益扩大。而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尤其是能够服务于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内涵
(一)免费师范生享受的优惠政策有
第一,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免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第二,师范生毕业以后,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落实,确保每一位到中小学工作的师范生有岗有编。第三,免费师范毕业生可在学校间流动。第四,免费师范生有接受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权利。第五,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二年内,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并由学校按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费。
(二)免费师范生必须履行的义务有
第一,免费教育师范生须签订协议,按照规定毕业后回生源地所在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第二,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生,应先到农村任教服务两年。第三,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规定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应归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经费并交纳违约金。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要求免费师范生会生源所在省份并教育系统工作十年以上,是国家的一种鼓励和引导政策。而免费师范生到农村任教,目的是接受锻炼,了解基层社会,为农村带去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
四、当前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与以往的区别
本次的免费师范教育是在其他学校都实行收费的前提下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的,因此更能体现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免费师范生在承担义务的同时也享有更加宽厚的条件,如各部属师范大学也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为免费师范生提供了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机会;同时当前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设计的更加灵活规范,如该制度也设定了相应的师范生退出机制,避免一些免费师范生不想从事教育事业,但因协议规定留在教育岗位上消极对待教育事业的情况发生。
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培养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对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旭昆.制度的定义与分类[j].浙江社会科学.2002,11.
(二)医师执照再注册规定体现继续医学教育的强制性1971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第一个把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医生再注册的条件。这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成为医生必须履行的义务。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有22个州对医疗执业许可证开始设定有效期限,对于许可证的更新,规定执业者有接受职业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的义务。此外,美国的医师执照不是终身有效的,要想继续获得行医执照,必须通过每隔10年的医师资格考试。到80年代末,陆续有22个州和波多黎各的卫生主管当局对医生为再注册目的制定了要求医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法律,有21个州的医学会、13个全国性医学专科学会,以及22个全国性医学专科委员会对会员做出了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保持会员资格的规定。截至2009年,62个委员会再注册时要求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44个州委员会接受美国医学会医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认可制度作为符合再注册的条件,但对学分数要求不同,而且对特定领域,如病人安全、文化能力等方面的学分要求也不尽相同。
(三)明确继续医学教育中商业赞助的规定ACCME在1992年商业赞助标准,2004年进行了修订,20世纪80年代,制药公司开始资助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商业赞助和基金的金额快速增长,在2008年达到峰值14.85亿美元。继续医学教育很容易受到商业赞助的影响,因此美国医学会伦理与司法事务委员会也不断促进州参议会,如果不能杜绝继续医学教育的商业支持,就该对它进行限制。美国医学会伦理与司法事务委员会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提交更新的立场,但每次都被退回要求进一步细化。没有商业赞助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主流。2010年,绝大多数继续医学教育活动80%没有商业赞助,培训了大约80%的医生和非医生的卫生技术人员。有商业赞助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占20%,参加者占到二成。
(四)继续医学教育主办单位呈现多元化根据ACCM2010年度报告的统计,2010年ACCME认证的继续医学教育主办单位有694家,包括学术团体、出版社、医学院、医院、政府、军队、保险公司和培训学校等。这些主办单位共举办了81543项活动,教学总学时为660690小时,参加培训的医师有11433737人,非医生有7855897人。其中,讲授式课程共举办了36374项,占项目总数的44.6%,所占比重最大。纵观1998-2010年的数据,1998年,ACCM认证的继续医学教育主办单位为632家,共举办了48092项。到2007年,认证的主办单位达到最高峰736家,举办113003项活动,之后逐年有所回落,2008年728家,2009年701家,直到2010年694家,项目数量也随之小幅回落,与这个趋势不同的是,医生和非医生参加人数却一直呈增长态势,医生参加人数从1998年的3662701人,2010年则达到11433737人,非医生参加人数也从1998年的1544664人飙升到2010年的7855897人,创历史新高。美国医学院一直是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主要提供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医学院校提供的课程数曾占总数的55%,目前,虽然比重下降,但是医学院仍然积极参与CME,为CME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据ACCME统计,被ACCME认证的医学院,1987年为121所,1998年为115所,2010年为123所。20多年来,虽然认证总数已经增长了近三分一,但认证的医学院数量一直比较稳定。据美国医学院学会的2010年不完全统计,继续医学教育医学院或教学性医院平均每年大约提供130个课程,有7500名医生和2000名非医生参加。平均每年提供定期会议和系列活动58项,吸引了13000人参加。
(五)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和活动美国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主要指临床医生,其他的对象如护士、药师等参照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主要针对医生开办,但也不排斥不是医生的对象。美国继续医学教育主办单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同时大力开展研究,不断完善继续医学教育,使其更符合医生的实际需要。针对医生职业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有课程、定期系列活动、网络直播活动、使用持久性资料的网络学习、其他持久性资料、期刊继续医学教育、试题编写、参加审议会、技能培训、网络检索和学习、杂志审稿等等。医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由于学习呈现碎片化,由于手机、IPad等互联终端的普及,医生不再等有大段的空闲时间才开始学习,在病房、在门诊,遇见问题时,利用忙碌后片刻空闲,拿出手机或IPad查找资料,或者使用持久性资料的网络学习、其他持久性资料、期刊继续医学教育等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完全可以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尽管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学者认为非正式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对医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大部分工作繁忙的医师来说,通过自我学习与研究、医疗报告会、科研讨论、同行交流以及越来越频繁的与制药公司及其员工接触来获得必要的信息已成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便捷途径。
二、美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评析
(一)政府介入少在美国,从卫生制度和医学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看,都呈现政府介入少的相似的特点,这是美国政权的特点。为防止政府权力滥用,美国宪法明文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宪法未规定的内容联邦政府不能做,所以说美国政府是个权力有限的政府。在医学教育领域,医学院高度自治,政府只是通过拨款或制定政策来调控医学院,各校发展的自由度大,以致他们充满活力,完全按照学校的意愿发展,教育界精英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个性的智慧的想法得到完全体现,一旦取得积极效果,就会被其他医学院积极采纳,而这些过程都不需要行政干预和审批,是完全自主自由的,这也是美国医学教育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世界顶尖水平的原因之一。在继续医学教育领域,政府虽然是有限的介入,但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继续医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制度化。
(二)没有全国统一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相对美国联邦政府来说,州政府的权力更大,手中握有管理本州的实权,州议会可以制定本州的法律,前提不违反美国宪法,导致美国州与州之间的卫生制度、医学教育制度差距很大,很少有全国步调一致的情况。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在各州规定也是不一致的,继续医学教育与医生执照挂钩就是由各州分别规定的,而不是全国性的规定。
(三)医生与医院的关系松散美国的卫生服务体系主要由私人医生和医院服务两部分组成。美国绝大多数医生是私人开业。独立于医院之外,向患者提供初级保健或专科服务,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初级保健医生,三分之二为专科医生。病人需要大型设备诊断或住院治疗时,由开业医生将病人推荐给医院,并分别收取费用。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医生与医院的关系并不紧密。在美国,发生医疗纠纷,患者直接去法院主治医生,而不是医院。因此,美国医生可以接受自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四)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是一个混合系统美国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由专业组织、认证机构、州和地方政府分别的自愿和非自愿的政策规定组成。美国的继续教育制度从医生的自发学习,医学组织制定标准,多家学会联合起来开展认证,到相关制度被州和地方委员会认可,一条自愿到非自愿的完整发展线路,政府的作用通过在州执照委员会介入继续医学教育,医生执照的再注册时要求医生定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并且认可了美国医学会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认可系统。非官方的专业组织通过制定标准确保了教学质量,通过创建指标来确定医生接受职业发展的数量和类型,监管部门通过监督医疗服务的质量、有效性、安全以及可支付能力来维护公众的利益。医生的主观努力,专业组织的强制标准和政府的要求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不断发展,在医生职业能力和责任,病人的最大利益以及公众需要这三方面需求上尽可能的保持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