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

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13 08:54: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

篇1

工前,更要全面整理资料,作为总包单位更要收集各分包单位的各项技术资料,要保证各批次进场材料均要合格,也要保证各试块(件)检测应合格,同时又要求工程施工严格按规范进行施工,资料务必使别人看得懂也理得清,资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竣工验收能否顺利进行。

年开始,调离到上海区域工作,时任上海京剧院综合楼项目总施工,工程管理向高、大、难方向接触,同时新型材料施用多,管理人员多,质量要求更高更严,并要在施工中保证安全第一,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首先在施工中要解决高、大、难问题,高:一是要保证工程垂直度,二是要保证工程层高。高给放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技术要求,一般平面放线采用楼板留设预留洞吊线法和铅垂仪法施工,或同时在房屋四角纵横方向弹垂直线。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复核内吊线的准确度,二是可以复核外墙面的垂直度。只要工作做到位,复核仔细一般外墙面结构垂直度可以控制在5mm以内,批荡层偏差控制在2mm以内。水平控制点采用双控点法,一个作为引测点,一个作为复核点,用以避免人为的误差。大:一是分工要细化,二是管理人员和班组之间要加强协调和团结,这样就要求管理人员有更高的素质,知识要全面,协调能力要强,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完成。难:一是要预先分析,二是攻关,关键的技术难题采用“pdca”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克服质量通病的发生。对于新型材料及新工艺的运用,可以采用样板间,样板层来积累经验,避免决策失误。安全方面从三点来抓:一是针对本工程实际列出各项具体的安全操作规程,制订安全措施,工程开工前编制各专项施工的安全施工方案,并交公司和甲方审批。二是配备足数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各班组长必须配备兼职安全员监督本班组的日常施工安全生产,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力争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提高项目经理的安全意识及各生产职工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让整个施工现场真正做到:安全第一,平安是福。

95年~96年,在中天集团上海分公司第一项目经营管理部长江口仓储中心工地任职施工员,项目经理张8(在中天新生派人物中已具很大影响),在他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下,我们项目班子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仓储中心这一大型现浇柱梁结构,预制大型槽型板装配安装的施工任务。

97~年,在中天集团上海分公司卡博特工地任职预算员,该工地为一外资企业扩建项目,第一次和老外打交道,才真正认识到合同是多么地重要,双方的

信函来往都对工程的索赔和签证直接相关。该项目总包单位为一美国的国际承包公司:福陆丹尼尔公司。其下分包单位特多,各分包单位之间的相互协调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老外的眼里,安全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安全在先,一点在国人看来是小小的问题,在老外的眼里都可认为是天塌大事,在这样严格的管理下,我慢慢学会也适应了老外的这一套管理,并在施工

中能得心应手,和总包单位密切配合,顺利完成了施工任务,并为项目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85-02

考核评价是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训课程考核评价如何适应飞速发展的教学需要,切实起到对课程的导向和反馈作用,满足课程教学需要,成为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钢结构综合实训课程

钢结构综合实训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环节,指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钢结构方向)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的主要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性、系统化的训练。

钢结构综合实训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查,是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为学生就业或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并最大限度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二、钢结构综合实训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定位,遵循综合实训课程性质的要求,我院近年来对原有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从考核标准、方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出发,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实训考核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一)考核标准

钢结构实训课程建立了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根据学生实施任务前方案的确定、工作计划制订,对于不同的实训项目规定不同的权重,参考行业标准,制定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项目实施的考核标准、由项目负责人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考核内容,实行单项实训、口试、平时考核、实训考核的考核方式,理论测试注重实用性,实际操作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实现过程评价和课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的考核。实行过程性、阶段性的量化考核,当各项目的工作任务完成后进行项目评价与考核,当课程的所有项目和任务完成后,进行课程评价与考核,根据相应的课程考核标准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考评。

(二)考核方式

遵循综合实训课程性质的要求,考核评价应采取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多方位地考察综合实训的结果,全面评价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程度。在考核中,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在考核方式上,改变现有总结性评价,采用诊断性评价( 教学前的准备性评价) 、过程评价( 教学进行中的形成性评价) 、事后评价( 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主体上,也强调多元性,采用教师评价、考核小组评价、个人评价等多种形式。基于高职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使学生在开课时就清楚地知道学习完成后要考核哪些内容,以什么方式进行考核,考核过程和决定公开透明,甚至可以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作为等级评定的参考。对于不及格的学生,采取个人申报的形式,给予更多的重修和补考机会以及更灵活的考核时间,实现考核时间全程化。

(三)考核内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钢结构方向)考核标准的制定聘请企业专家作为考核组成员,参与课程考核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全过程对参与考核的教师进行资格评定,要求有考评资格将岗位实践能力的评价放在首位,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或参加实际岗位资格培训。此外,在过程性考核环节,对项目和任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使考核主体呈现多元化。

以门式钢架轻型钢结构体系(设计)为例,考核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投标报价和施工组织设计四个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将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点与技能要求结合并进行综合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一般关键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计算能力、设计能力、检查与分析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等,一般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继续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应变能力等。其次,考核学生的工作态度与纪律性,从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及每个项目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最后,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在考核时,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小组的考核成绩作为该项目个人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核的时候,采用过程性考核分小组竞赛的方式。考核结束后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对各小组及部分组员进行点评。

(四)考核方法

综合实训成绩由阶段成绩和答辩成绩两部分构成,阶段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最后,按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小于60分)给出综合实训成绩等级。

1.阶段成绩构成。

门式钢架轻型钢结构体系综合实训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四个模块,每一模块成绩必须达到及格,方可参加综合实训答辩;阶段成绩评定(见表1)不及格,不予参加答辩。阶段成绩考核内容包括:

(1)在综合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出勤、完成的工作量和工作态度。

(2)学生对课题涉及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学生平时独立工作的表现,如调查研究,采集资料情况等。

(4)学生在小组中的团队协作能力。

表1 钢结构实训阶段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 组别: 班级:

实训

模块

指导

教师 时间

①过程考核(小组评价) 考核项目 评分标准 得分

出勤 有无迟到、早退现象(10分)

工作态度 态度端正、踏实肯干(10分)

方案及图纸 方案合理、格式规范、创新性、实用性(50分)

资料查验 规范、规程核检快速准确(20分)

团队协作 团队分工明确,团队合作意识

(10分)

分值 100分

②本人

自评 打分标准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③教师

评价

阶段

成绩

阶段成绩=①×60%+②×10%+③×30%。

2.答辩成绩评定。

综合训练答辩是综合训练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训练最后一个环节,对检验考核学生综合训练质量,综合业务素质和实践技能、动手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评定实践成绩的重要依据。

答辩小组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各阶段成果和答辩表现综合评定答辩成绩,内容包括:

(1)小组答辩。

按设计指导教师承担的辅导小组划分一个答辩小组。采用竞赛的方式,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由组长负责本答辩小组的相关工作。各个小组着重考核学生的设计或研究方案分析论证是否正确、合理;结构、工艺的合理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等,小组的考核成绩作为该项目个人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个人答辩。

每位学生参加答辩的时间控制在25分钟以内。答辩前,学生先填写一个钢结构实训总结与信息反馈表(见表2),自己对实训做一个总结,并给出建议,用于教师改进以后的教学。答辩时,首先学生自我介绍设计概况或需要说明的问题,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着重考核学生对课题的认识,能否充分分析、正确论证、清楚表达,考察学生能否掌握运用与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鉴别学生有无创造性的见解。

答辩方式可采取提一个问题学生随即回答一个问题,或是集中提出所有问题,学生记录,然后按提问先后顺序回答。各答辩小组根据本组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表2 钢结构实训总结与信息反馈表

实训模块 指导教师 学时

班级 组号

填表人

1.本次实训过程中,你在本组内从事哪项具体工作,工作成果有哪些?

2.你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有何评价,不足之处在哪?

3.请评价一下你所在工作小组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

4.你对组长或组员在实训中的能力与表现有何看法?

实训心得体会:

意见与建议:

三、高职院校实训课程考核的几点建议

与原有的考核体系相比,我院钢结构综合实训课程考核评价,经实践检验,能合理评定学生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钢结构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各个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阶段考核

综合实训成绩应考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平时成绩,激励学生将工夫用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突击,有利于学风建设。

(二)鼓励学生自我能力认定

课程考核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课程考核小组考评,班级学生集体考评及教师考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

考核评价形式要理论和技能考核相结合,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考虑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反馈机制

在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馈,帮助师生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适应高职综合实训的发展,考核评价应采取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全面评价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程度,多方位地考察综合实训的结果,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为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钢结构综合实训有效教学的实践”(编号NGJGH2014010)。

参考文献:

篇3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开展正常职称评聘工作二十年来,在上级职改部门和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以及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配合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职称评聘工作,绝大多数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评聘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他们的学术、技术水平和价值得到了公正评价和社会认可,对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稳定科教队伍起了关键的作用。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职称评聘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职称评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评审体系有失科学性

当前我院所执行的职称评审文件没有按照各类人员的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确定各类人员的衡量标准,而是把科研、管理、工程技术、图书资料、实验技术等系列人员的评审条件捆绑在一起。使一些专业的人员在职称评审中,只是笼统地套用某一评审要求,不能确切地制定一条文件标准,这样评委在把握文件要求和标准时往往不能做到一致,评出的结果自然很难让人满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从长远看不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

1.2未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

由于受传统的管理体制以及人们思想观念惯性的影响,我院的设岗工作一直进展缓慢,还没有进行具体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把岗位设置仅仅看作是一个数的概念,没有设置到基层,岗位职责不明确,既不明确职责,也不制定任职条件、标准。职称评审不是根据科研工作、学科建设、科教队伍建设的需要,而是按上级下达的计划进行评审。

1.3评审时间短、评审程序形式化

一年一度的评审工作,在较短的时限内履行较多且复杂的工作程序,这种突击式的评审容易产生诸多不良后果,使评审程序流于形式。在评审过程中,一律采用评委看材料、听介绍、投票表决的形式。一般情况下,仅凭手中的资料,难以全面了解、准确判断,再加上评委看材料采用分工制,谁看的材料由谁介绍,介绍人的意见有很大的主导性,其他评委主要是根据介绍人的意见,结合单位考核结论以及专业组的意见进行判断,极易出现片面性和盲从性。即使参评对象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和业绩较好,但由于其材料和代表作论文过于简单,往往不能获得通过,而一些工作能力和业绩平平的由于材料做得好,便可能通过评审。部分参评对象在写材料上做文章,这种情形往往导致职称评审结果与实际情况背离,个人和单位意见较大。

1.4人情关系因素影响评审的公正性

在评审过程中,从基层单位初评、中评委、学科组、高评委都是以无记名方式进行投票,评委会投票超过三分之二以上赞成即为通过。这种办法虽能保证评委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给了评委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利。由于是无记名投票,评委谁不同意,是何原因,不可得知,这样容易产生一种无责任的可能,一些评委难免把个人恩怨掺杂其中,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投票的意向。另外,职称评审中存在的找关系托人情的现象,也使一些评委在强大的关系网、人情网下,碍于情面,难于做出正确的判断,严重影响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1.5大评委评审带来外行评内行的现象

一般来说,学科组因其成员都是同行,评审结果比较客观、公正,但到了各级评委会,由于人数的硬性要求和评审对象从事专业的多样性,组成大评委的委员往往是多个专业的大混合,这样的评审必然存在着外行评内行的现象。

1.6重评审,轻聘任,实行的是评聘合一的单轨制度

目前实行的的评聘制度带有浓厚的终身色彩,是人人可以享受的“福利”,大家还存在着“评职称就是评待遇,能上不能下”的观念。院将职称制度、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三者结合为一体,有资格必聘任,一聘任则立即与工资、住房、及其它待遇一次性直接挂钩,退休时连职务工资一起带走。

低聘、解聘只限在极特殊的情况,形成重评审轻聘任的现象,评审与使用相脱节,一旦评上,终身受益,人为地造成“拼命一时,消遣一世”的现状,这种将评审与聘任合二为一的单轨管理模式造成了专业技术职务的终身制,导致评职称被评待遇所掩盖。

二、职称评聘改革的对策建议

职称评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职称评聘工作自身存在的不足;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2.1制定具体的各系列职务的评审标准

针对我院职称评审体系没有按照各类人员分门别类地制定相应评审文件的的情况,建议细化评审条件,分别制定出适合各系列具体情况的职称评审标准,以增强评审工作的可操作性,提高评审工作的准确性。

2.2认真制订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方案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是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各单位要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根据事业的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现状,结合本单位的类型、编制、人员构成及承担的任务等情况,认真研究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方案,做好岗位设置工作。在设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根据实际和工作需要,以学科建设和科研、社会服务等任务为依据,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总编制和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总数内,按照“因事设岗、精简高效、结构合理、群体优化”的原则,坚持“岗责对应、重点导向、适时调整、分类管理。

(2)在坚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下,支持重点学科,保证基础学科,扶持新兴学科。

(3)根据科教队伍现状和长远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促进科教队伍的合理配置。

(4)设置岗位指标时还要适当留有余地,以备科教队伍发展的特殊需要和保证引进人才的需要。

2.3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审方式

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方式,主要采用传统的定性为主的评审方式,依靠评审委员会委员的经验,模糊地进行评价,无记名投票决定一切。尽管这种方法有其简单易行性,但这种评审一是主观性强,客观性差,具体细致性的评价不够,凭主观印象成份较大;二是给人为感情因素影响评审的公正性留有较大的空问,容易产生偏差。这样影响了评审结果和评审质量,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完善现行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制订专业技术资格量化评审标准,实现由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这一评审方式的转变,将资格评价的重点逐步转到个人能力、工作业绩、科研成果转化和创造经济社会效益中的贡献上来,使评审更加客观标准和科学化。

2.4强化聘任环节,推行竞争上岗

加强聘任管理,推行竞争上岗,是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发挥聘任制竞争激励作用的关键环节。各单位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时,要在按规定设置的岗位限额内,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创新能力和工作实绩以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专业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后,工资待遇可暂时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做到以岗定薪、薪随岗变,并要尽快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政策,做到坚持标准、坚持条件、程序规范,确保竞争聘任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从实施方案的制订到竞争上岗实际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要广泛听取意见,真正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聘期内和聘任期满,经严格考核不能履行岗位职责、不能完成任期目标的人员,应解除聘约,按本人条件和工作需要另行聘任适当职务,享受新聘职务的工资待遇。聘任专业技术人员,可按以下基本工作程序进行聘任:

(1)单位公布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方案与空缺岗位、岗位职责、任职条件、用人部门要求和聘任的有关事项,同时成立聘任委员会。

(2)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申请,基层单位推荐,职改部门审查。

(3)经审查符合条件的人员,通过测试、答辩、述职等形式进行公开竞争。

(4)进行民主评议。

(5)单位领导集体研究确定聘任人员。

(6)签订聘约,办理聘任手续。

2.5规范聘后考核管理,完善聘约管理机制

对在聘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严格考核,既是聘任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聘任工作转入经常化的关键所在。没有考核,干好干坏不知道,谁上谁下就搞不清,甚至优劣颠倒,这将严重挫伤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保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完成工作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里,考核不再是以往那种年终总结式的考核,而是一种聘后考核管理的方法。为此,应建立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的考评体系,从工作业绩、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及工作完成的数量等方面量化岗位考核指标。做好聘后考核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考核与突出实绩相结合的原则。

(2)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3)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4)个人激励与单位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5)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6)考核结果与续聘、晋升、分配、奖惩相结合的原则。

2.6建立和完善解聘、辞聘制度

在实行聘任职务的执行过程中,经聘任单位和受聘人员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聘约,由聘任单位提出解除聘约即是解聘,由受聘人一方提出解聘,即为辞聘。

2.7改革投票方式,加大评审监督力度

在职称评审中,评委们所投出的票应该是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公正的一票,采用记名方式进行表决,既便于监督,又能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因此,必须彻底废除无记名投票,规定每一个环节均需要注明代表专家学术尊严和对评价结论负责的名字(可以不公布,但必须接受监督);评委们拥有投票权并给予一定待遇,同时必须监督和约束。要使每个评委意识到,自己的表决与尊严相关,自己的投票结果与院的生存相关。只有当评委们的投票结果与其声誉及其待遇,甚至与下次有无投票权紧密相关时,评委才会重视投票权的神圣。总之,只有当院的发展与决策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息息相关时,举贤荐能、唯才适用才能落到实处。

三、结语

做好职称评聘改革工作,是推进院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必将进一步开发人才资源、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的用人机制,使职称评聘工作逐步朝着评价社会化,用人聘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巩兴安,施宙,纪丽青。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构思。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3~75

篇4

一、我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省政府职改部门积极探索,于1999年委托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组建职改领导小组,为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工作的专业人才积极搭建职称评审服务平台,畅通职称申报渠道,平稳推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力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经过各级组织的努力,社会化职称评审覆盖面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职称评审的服务环节进一步简化,职称工作的效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职称评审工作在不同企业的反响也不同,在国有企事业或有资质要求的企业里,职称评审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在大部分私营或外资企业,认同度很低。分析原因,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大部分专业技术人才对职称评审的参与度不够,有的是因为不知道职称对他们的长远意义;有的因为职称与现有工资没有关系而无所谓,有的是因为他们工作流动频繁而错过了申报时机。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对员工的职称评审重视不够,有的是因为不懂得员工评职称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帮助;有的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帮员工申报职称;还有的是担心员工评了职称后会提出提高待遇而增加成本不予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了制约了员工申报职称评审的积极性。三是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与政府职改部门的沟通不够,宣传渠道不畅通,职称政策信息不及时,直接导致职称评审申报率偏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做好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的意义

职称评定是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业绩、学术技术水平的肯定,是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一种手段。(1)有利于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职称可以综合反映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成就、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或学识、智慧、才能。每一个级别均要求专业人员除了具备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的条件外,还需具备学历、资历、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和工作业绩的条件。专业技术人员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职称的晋升过程,就是对专业人员基础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进行检验的过程,这就要求专业技术人员需要针对每个级别的标准,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钻研业务,积累素材,努力撰写技术论文,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努力多出成果,提高业务水平。比如对学历提出要求,促使专业人员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2)有利于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获得了职称并受到企业的聘任,提高工资福利待遇,表明了社会和企业对他的专业技术能力、业绩、学术技术水平的认可和肯定,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大大增强了专业技术人员在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中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激发他们开拓创新,更加勤奋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3)有利于企业建设和发展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对企业来说,特别是对资质企业来说,拥有一定数量和级别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企业注册、资质等级评定、资质升级、资质年审的必须条件,因此非公有经济组织需要培养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按照职称评定标准,引导、激励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钻研业务、做出实绩,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晋升职称,提高队伍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外部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审工作的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的人事档案大多委托政府所属人才市场管理,现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的思路。(1)加大职称评审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和员工了解职称的政策信息。一是建立一支优质的人事服务专员队伍,通过进驻高校和企业,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指导,让他们了解职称的政策、作用,使他们在各行各业按各专业系列的职业发展渠道发挥自己的才华。二是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称业务培训,使职称政策能够贯彻落实。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加强职称评定工作的宣传,及时准确地将各类职称评审动态信息对外公布,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了解职称申报的程序、申报条件及材料要求,以便他们按时、按质做好职称申报工作。(2)加强职称评审申报的指导和组织工作。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相对比较稳定,人力资源部门对于人员的学历、工作年限、专业岗位比较了解,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职称评审申报指导。但对于非公有制领域的人员来说,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工作流动性强,情况错综复杂,需要做好几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人事部门职称工作者的职称业务指导能力。职称分29个系列,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申报方式不同,申报条件和要求也不同。要根据非公有制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分类指导。这就要求职称工作者不断学习,掌握所有系列的职称政策规定,具备丰富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组织力度。完成每年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既是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知识积累的途径,更是他们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备条件。根据各系列职称继续教育内容的不同,职称工作者要组织各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相应专业的培训。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材料的指导。在职称申报过程中,职称工作者要认真审核材料,严格把关,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提出合理化建议,供申报人员参考。(3)扩大职称评审的范围和对象,改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在申报职称时,申报对象可不受户籍、身份和单位性质的限制,只要档案在人才市场,与工作单位签订了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符合申报条件,都可向人才市场申报。同时简化职称评审申报环节和手续,通过网上申报和审核,减少申报人员往返奔波,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申报渠道。(4)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信息数据库。根据不同职称、专业分门别类地建立若干个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可以针对性地提供职称评审、专业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等服务,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为单位招聘、人才寻访工作提供平台,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就业。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是对其专业技术水平科学认定的最好方式之一,是成长成材的必经之路。从这个角度讲,为非公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职称评审服务,有利于促进非公经济组织的发展,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聚集更多人才。这是当今政府职能管理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也是职称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文霞.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工作手册[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2]许红华.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

科研院所;职称评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16-03

职称制度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实施50年来,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创造性,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职称评审工作在我所这样一个军工科研院所实施已有30多年,它在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刻苦钻研、促进我所向前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制度仍是一项相对复杂、容易引起矛盾的工作,存在着管理方式陈旧、职称功能定位不准确、框架体系不健全、服务范围不全面、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方法量化不足等问题,值得高度重视,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和创新,本人结合我所职称评聘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1 职称评聘工作在我所的发展、现状与成效

20世纪80年代,我所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开始实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和职务聘任工作。近年来,随着我所科技产业化大力推进,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引进力度加大,职称评审工作任务加重,评审的规模和频度增加,职称评审办法进行了大幅度改革。2007年修订了《七一二所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2011年进行了量化评审改革,重新制定了《七一二研究所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评审办法(试行)》,并且出台了纲领性的《七一二所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办法(试行)》,两份文件相得益彰,指导着我所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任工作。与以往评审办法相比,新办法具有以下特点:

(1)进一步明确了适用范围,即适用于所工程系列中职、副高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程系列正高职的推荐评审,实验系列评审基本条件单列,评审办法同工程系列,我所接受委托评审,为我所控股公司自行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提供了晋升渠道。新办法规定工程系列副高职评审由两年一次修改为每年一次,评委会任期由四年变为三年。

(2)规定了参评的必备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学历、任职资历、论文、外语水平、考核等五项基本要素。

(3)提高了门槛,严格了参评条件。以往的职称评审,外语未考,可以先参加评审过后再补考,论文未发表可以先参评,过后补齐论文。新办法规定,论文和外语为必备条件。

(4)分类细化了评分标准,量化了评审因素评分办法,使职称评审工作更加客观、科学、公平。新办法包含的评审因素与原办法基本相同,但各因素所占权重做了调整,突出了能力和业绩导向。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由20%调整为15%,工作业绩由25%提高为30%,工作能力由20%提高为30%,论著与技术总结权重为15%,保持不变,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权重为15%,保持不变,外语为参加评审的必备条件,不占比重。其中工作能力、工作业绩改变了以往难以衡量的定性描述,采用可度量的指标,可操作性强。具体评分标准为:

(1)新办法量化了工作能力要素的评价:根据工作类型细分为军品科研类、军品试验、技术服务类、生产类、民品类、营销类、保障条件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等,根据参评人员任现职以来在工作中承担任务的角色和作用情况划档计分,政策考虑了军品试验、技术服务类、生产类、民品类、建设类和营销类等岗位人员。

(2)新办法、细化并量化了工作业绩要素的评价。新办法对原科研成果的界定进行了量化,以科研成果的级别为标准进行分档,其他各类成果用类比法进行分档。新办法以科技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兼顾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管理等其他工程专业技术岗位贡献。根据参评人任现职以来(不含任现职当年)取得的能体现个人最大贡献的工作业绩等划档、评分。考核项目分为:科研技术成果、生产经营成果、技术支持成果、QC成果、管理成果等五项。

(3)新办法量化了论文论著要素的评价。根据参评人员任现职以来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与本岗位工作相关的论文、著作、国防科技报告、已颁布实施的技术标准以及已出版的译著等情况划档、评分。明确了论文论著类别、数量及对应的分值标准,其中详细规定了论文和学术专著的研究范围、作者有效排名,期刊类别等。新办法明确界定了几大级别期刊:权威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省级期刊。

(4)新办法量化了专业知识与业务水平要素的评价,提出该项要素主要从学历、继续教育、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①界定了第一学历和后学历,明确了学历类型及对应的分值。首次提出学历应与申报的工程系列具有专业相关性,否则降一层次确认学历。②将继续教育纳入评分标准:根据近三年(不含评审当年)的年均学时完成情况计分。③将专业技术技能量化:综合考虑任职年限和工作经验、技能等情况,确定分值。任职年限从现职被聘任的次年起算。

(5)新办法量化了对现实表现要素的评价。根据任职期内的奖惩情况和最近3年(不含评审当年)的职工年度考核情况计分。

(6)改革了划档和评分方式,使评审结果更科学、客观、公正。新办法在遵循原评审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改进。原办法评委根据介绍直接划档、打分,再进行投票,评委往往容易根据印象和个人好恶划档打分,主观性和随意性大。新办法为避免这一问题,划档评分标准非常详细,并成立专门的评审因素小组,各负其责,严格对照评审办法,将参评人员的各项评审要素归入对应档级,提出合理的档级建议,提交评审大会,评委会最终确认档级,避免了随意性,评委只能在最终确定的档级范围内打分,大大减少了人情等主观因素。投票环节,新办法进行了分类,分为A、B、C三档,即排名在当年投放指标前30%,划入A档,直接投票通过;中职30%-105%以内的,划入B档,副高职30%-115%以内的,划入B档,B档人员进入投票角逐;中职105%以后的,副高职115%以后的,进入C档,不再进入投票环节直接淘汰,简化了流程,更好地体现了优胜劣汰。

(7)严格了破格条件。新办法细化了破格申报条件,标准更高。原办法规定,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可破格:获得省、部级(含集团级)二等奖及以上的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的获奖人,及在上述获奖项目中担任主要任务,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做出突出贡献者;省、部级三等奖的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的前五名获奖者;获得国家(含国防)发明专利的前两名完成人,或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首位完成人;获得集团公司及以上级别的科技或管理方面专家称号的人员;对我所科研生产和管理做出重大贡献者。新办法规定,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可破格:获得省、部级(含集团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前五名及以上、三等奖前二名的获奖人;国家(含国防)发明专利的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含集团公司)及以上级别的科技或管理方面专家称号的人员;对我所科研生产、管理和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者,受到所特别嘉奖的。新办法更严格、量化,精确性高,操作性强。

(8)注重各相关部门的参与、配合,增强了评价的透明度、客观性和可信度。职称评审涉及到全所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大家都比较关注,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矛盾和不满,为切实做到评审的客观、公正,成立由干部人事处、所办、科技处、民品经营产业管理处、质量管理处、条保办、财务处、科技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评审因素小组,协助资格审查,提出划档建议及理由。各相关部门按管理权限及时审核、提供参评人员相关信息,并对人员信息的准确无误负责。

2 新办法实施意义及作用

2011年评审工作采用新办法,参评人员和评委耳目一新,新办法虽然有一些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具有开创意义,明确了业绩和贡献导向,为全所专业技术人员指明了方向。新办法顺应了我所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大势,激励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激发了各级各类各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热情。新办法打破了以往以科研成果为标准的单一的评价体系,建立了量化为主、多类别的评价模式,有效地将军品、民品评价融合为一体,维护了从事科研生产、民品经营和技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利益,帮助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为我所产业大发展铺平了道路,推动我所从研究所向高科技企业集团迈进。新办法是我所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是量化考核、精细化管理、员工价值链评价的具体实现。

3 职称评聘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我所,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工作按照新办法顺利运行,但放在整个行业和企事业单位来看,职称评审工作虽经过不断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单位为提高评审通过率,频繁调整本单位设计师人员名单,报奖时根据评职称需要报项目组成员名单,而不是实事求是报实际做项目的人员。一些技术人员自己做的项目却不能做设计师,不能得奖,却挂着别人做的项目的设计师,得着其他项目的奖,失去了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侵占了别人的利益。领导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有投机取巧之嫌,挫伤了部分真正为项目做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非工程系列及政工系列职称评聘难以量化。

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从2011年开始量化,随后每年都进行修订,不断完善。非工程系列(在我所主要包括卫生、出版、档案、图书、资料、翻译、经济、统计、会计、审计等)在我所不是主流,人员少,专业分散,难以量化,缺乏科学的评价办法,以往参照工程系列评审办法,导致无法套档,不能客观评价非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

(3)评审条件过于刚性,制约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科学评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不太吻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现行各系列职称的评审条件“一刀切”,几乎都包括学历、任职资历、论文著作、业绩成果和职业道德与工作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及外语考试等项目,而针对具体专业及具体岗位的考评还缺乏客观的标准,导致一些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而缺少论文和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达不到评审要求。而一些为了评职称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或科研成果上,对本职业务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尽管可能业绩平平,实践能力一般却可能较早获得任职资格,这样必然会挫伤部分优秀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4)岗位设置不科学,各单位标准宽严不一,导致水平层次不齐,存在不公平现象。

目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主要采取结构比例和控制最高职务档次的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难以真正做到“以事定岗,因事设岗”。在我所,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密集,一些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因为受到指标限制,参评多次也未能通过评审,挫伤了工作积极性。而在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的工厂或其他院所,因为指标富余,一些技术、资历等条件一般的技术人员却较早评聘了职称,这样必然会给职称评聘工作的公平性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即使在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由于部门重要性不同,通过率和难易程度有很大差异,容易产生矛盾。

(5)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

一是评价方法不尽科学。目前职称评审中实行的量化评价难以准确完整地考察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工作创新能力;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僵化。按现行职称评审政策,统一要求外语考试合格,才能参加评审,这一要求限制了部分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评审高一级职称;另外目前职称评审中对专业知识的评价大多通过学历来评判,专业水平则通过工作年限来考量,非工程系列的考试仅在会计、经济、统计、翻译、卫生等系列开展,造成各专业技术系列之间评审条件差异很大;三是评价标准相对落后。比如晋升职称资格条件,明确规定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等要求,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限制条件,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天花板”。

(6)职称评价体系与现代企业管理不相适应,不能完全满足事业发展要求,不能充分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调动其积极性。现代企业发展,强调的是业绩和贡献,遵循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而职称评聘体现的是任职资历,论资排辈。当前,在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职称往往与待遇和福利挂钩,评上职称则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和福利,在福利分房、公积金缴纳、医疗、差旅报销和退休金等方面享受对应的待遇。在新形势下,职称制度存在不合理性,人才合理流动才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多种手段激励人才,才能激发活力和创造性。我所现在虽然实行岗位工资,但在福利分房、公积金缴纳、医疗、差旅报销和退休金等方面仍与职称紧密挂钩,造成一些评上高级职称的人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同时评不上职称的人丧失了工作积极性,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公平。从外企或私企调入我所的职工,由于原单位没有职称评聘,到我所就没有职称,一切从头开始,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引进社会人才。

4 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适时修订评审制度,不断完善评审办法。针对评审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细化标准,堵塞制度漏洞,同时加强协调、沟通,完善成果管理制度,联合相关部门做好成果申报名单的核查工作,尽可能维护实际贡献者的合法权益,让实干者得到尊重。

(2)非工程系列职称评审问题。非工程系列和政工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虽然不是我所的主流,但在不同岗位上为我所的科研生产和科技产业化服务,发挥着辅助作用。我们要根据各专业和岗位特点探索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定性与定量评价综合运用,最大限度调动在岗人员积极性,促进我所各项事业的发展。

(3)改进职称评审方法,调整评审条件和标准。实践证明,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局限性,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可以参照会计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考评结合的办法,在对申报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知识考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审,这样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申报人员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最大限度的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另外,制定评审标准和条件,要突出工作业绩和实际能力,并将其客观量化,使职称资格能真正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成就、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情况。

(4)严格实行评聘分开,科学设岗、竞争上岗。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的有关规定,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按需定岗,按岗招聘,动态梳理,优胜劣汰”。各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任务,科学设岗,合理定编、定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对岗位和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资源,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使专业技术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本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

(5)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新机制。建立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围绕能力和业绩两个方面,结合各系列、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分类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要求,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区别对待其它要素,不搞“一刀切”。

(6)探索并改进评价制度,淡化职称评聘的福利功能。国家相关部门应明确职称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推进职称分类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健全职称评审和考试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推进职称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构建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评价机制为核心,形成科学、分类、动态、全面的职称体系,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企事业单位可以借鉴欧美等外资企业和知名私企的评价机制,淡化职称的福利待遇作用,设置多条职业发展通道,探索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如设置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职业经理人、优秀设计师和金牌营销师等发展通道,分类分级管理,激励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余兴龙.以公平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

[2]李建钟.论职称制度改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11):72-76.

[3]董志超.我国职称制度的发展与改革[J].中国卫生人才,2011,(5):66-67.

[4]李越等.新时期我国职称制度人才评价与管理机制的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余仲华.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六大问题[J].劳动保障世界,2012,(9).

篇6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岗位聘用后产生岗位“短缺”的原因

1.1 岗位设置后双肩挑人员占专业技术岗位

高校岗位设置初期,根据岗位设置文件精神,核准岗位数设置是按需设岗,因此管理岗位的核准岗位数是根据现有从事管理人员的个数所决定的,而很多管理岗位都是由既有专业技术职称又有管理职务的双肩挑人员担当,由于岗位设置后职员职级细分比教师少,晋升机制也不健全,特别是上升到五级职员后,管理人员就进入了一个自身发展的“瓶颈期”,①加之依据我国现在的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管理人员工资水平将低于同等级别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因此双肩挑人员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为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基本上都选择走专业技术岗位,这样主要从事着管理工作的人员,却占着专业技术岗位,造成管理岗位出现一定的空缺,而专业技术岗位相对紧张,形成高校岗位“短缺”晋升困难的现象。

1.2 岗位设置与事业单位现有人员聘用情况存在矛盾

此次岗位设置改革,并不涉及编制问题,只是对结构比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高校在岗位设置中,本着既考虑教职工队伍的现实利益,也着眼于学校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准确摸清家底的情况下,制定岗位申报条件时,预留一定数量的高等级岗位,用于今后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教职工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但在中级和初级岗位上,特别是在中级岗位上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几年高校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而大量引进年轻教师所致,由于今后引进人员均以博士为主体,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初级岗位将出现大量的岗位余量,产生岗位“短缺”晋升困难的现象。

1.3 高校管理机构太多专业技术岗位压力大

高校的管理岗位设置偏多,主要由于高校管理机构太多,把很多属于学术范畴的问题也行政化了。一所高校上百个处级单位,两三百个科级单位都是正常现象,这么多的管理机构也就意味有很多的管理岗位和管理人员。高校岗位设置中本着“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四个环节前后衔接、相互补充的原则进行,因此在首次岗位设置中,自然就设置了过多的管理岗位数,在核准编制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岗位数越多,专业技术岗位数就越少,造成高校岗位“短缺”晋升困难的现象。②

2 解决高校岗位聘用后岗位“短缺”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2.1 尊重历史,逐渐减少双肩挑人员

高校中双肩挑人员非常普遍,他们曾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对教职工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双肩挑人员已经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对于双肩挑人员不能一刀切地否定,而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和优化。为了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减小改革阻力,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增加专业技术岗位数量。具体做法是,根据岗位设置方案,高校三支队伍各司其职各走各的道路。教师系列的人员一心做教学和科研工作,放弃走管理岗位机会,把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中,而管理工作者不评职称,一心钻研政策法规,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工勤人员亦是此理。但是考虑到涉及人员比较多,为维护稳定,并且作为一个领导者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做到内行领导内行等因素,暂时可以对高校中的博士、副高及以上和副处及以上人员实行可以选择走专业技术岗位或是管理岗位,这样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和中级管理人员为了获得选择的权利会在自己现有的岗位上专心工作,争取晋升获得更大的利益,同时保留了高校高层干部的现状,减小了改革的阻力,逐渐实现高校教职员工的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达到增加专业技术岗位的目的,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2 实事求是,妥善处理岗位设置工作中的各种矛盾

高校实施岗位设置后进一步理顺了专业技术队伍、管理队伍、工勤队伍的内部关系,初步实现了由过去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核准岗位数和现有人员结构不符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上。笔者认为核准岗位数和现有人员的结构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应该用发展的原则去解决。首先,通过在岗年限来调节,随着七、十级在岗人员在岗时间的增加,十级岗位人员通过任职年限向九、八级岗位晋升,七级岗人员向六、五级岗位晋升,可以使比例失调的岗位趋向平衡方向发展;其次,通过人员的发展来调节,随着在岗人员继续进修和深造,中级岗人员可以向副高级岗晋升,副高级岗可以向正高级岗晋升,进而伴随着人员的发展,比例失调的岗位也是趋向平衡方向发展;再次,通过合理设置晋升申报条件,竞聘上岗,使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更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将我校岗位聘任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必将可以解决核准岗位数和现有人员的结构矛盾,解决专业技术岗位“短缺”的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快学校跨越式发展。

2.3 精简机构,学术问题规范化

高校管理岗位多,主要是管理机构过多,管理人员过多造成的,把原本一个部门可以做的事情分成两个部门或是多个部门去完成,把原本学术的问题也行政化,建立名目繁多的行政机构,增加了相应的管理人员数。笔者认为:为了减少管理岗位的核准岗位数,首先需要精简机构,没有必要设立的机构不设立,可以合并的机构进行合并;其次,学术问题规范化,确立以学术权力为中心,行政权力为学术权力服务的体制,建立学术交流平台,撤销因学术问题而建立的行政机构;最后,通过建立完善的机构建立政策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技术岗位“短缺”的现象可以得到好转,高等教育事业也将健康快速地发展。

3 总结

岗位设置后出现的岗位“短缺”,是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坚持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岗位设置方案,必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将不断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7

教育均衡发展是符合当前基础教育现实需要的发展策略,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均衡发展是目前我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直接要求,既是现实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反映,也是社会对教育资源短缺,特别是优秀教育资源不足的反映,是我国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的历史选择,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维护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是人们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审视和反思,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支教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不断的支教实践探索中,我们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首先,支教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支教学校在安排支教人员时,不是优先安排素质高的优秀教师下乡支教,而是让那些本身业务水平不高的教师冲在前面,而且被选派的教师在专业上也与受援学校的需求不对口,有些教师还身兼数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违背了支教活动的初衷。这样安排下去的支教人员,根本实现不了支教目标,对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也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支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对支教教师的素质就有了一定要求:必须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教师,他们在农村地区支教不仅是从事短期的教学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从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支教过于形式化。由于支教活动的强制性,有相当一部分的支教教师并非自觉自愿支教,支教对他们而言只是评职称、评奖、评优的工具和垫脚石,他们抱着“交差”、“了愿”的心态去支教,对支教工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某些支教教师甚至只挂名不上课,更有甚者,由于跟领导关系好,根本没有去过受援学校也可算作支教过。由于支教活动的短期性,它远不能迅速有效地改变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情况,再加上农村地区本身的教育基础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别,一旦支教活动结束,学生反而需要时间来适应原有的授课教师和教学方法。可见,目前的支教活动形式大于内容,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教育投资。

再次,支教教师管理难。由于支教教师的特殊性,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天高皇帝远”,支教学校对支教教师起不到原有的约束管理作用,“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支教教师对学校原先所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也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受援农村学校碍于情面,“来者是客”,对支教教师不便管理,在很多方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做到与本校农村教师一视同仁,种种因素使得支教教师在受援农村学校自觉高人一等,不服管束,在失去监控管理的情况下自我放任,影响到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支教教师评价难。在受援农村学校,校方领导出于人情考虑,对支教教师的评价总结几乎都是优等,许多支教教师干与不干一个样,认真干与不认真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教师评价本应是支教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以后的支教活动,现有的评价机制根本不能体现出支教教师的真正教学成果,也起不到反馈作用。

针对上述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稳步解决。

选派支教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要合理分派切合专业需求的优秀教师,使支教落到实处,让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渗透到农村受援学校。主管部门在派遣支教人员时,要做到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其次,按照学科需要,合理配置教师。

切实提高支教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支教学校要呼吁全体教师相应国家支教号召,同时加强对支教教师的入职培训,提高支教教师的待遇,积极引导支教教师制定自身支教培养计划,激励更多的高素质教师加入支教队伍。在支教教师队伍中注入新鲜血液——优秀学科带头人,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以提高整个支教队伍的素质,这更有助于侧面提高农村受援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

支教和评职称挂钩要把握好适度原则。湖南省教育厅实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合理流动;实施城镇学校教师农村任(支)教服务期制度,引导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评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服务经历,服务时间不少于一年;农村学校教师评定为特级教师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应服务5—8年后方可流动;在城镇学校工作的特级教师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应定期到农村学校服务。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范例。

篇8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实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人才强企战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目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法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会对这些问题加以改进。

1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人员招聘渠道较狭窄。目前电力企业招聘渠道主要有三种:系统内职工子女、高校毕业生及复转军人。可以说人才流入通道没有完全对外部开放,用工来源范围小,渠道窄,高素质人才引进困难,且过多的职工子弟被内招,造成了大量冗员现象的出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人员培训体系缺乏前瞻性。电力企业员工培训过程中,侧重于短期的脱产培训,缺乏与员工职业生涯及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前瞻性培训,加上大多员工对培训流于应付,培训内容单调,培训方法单一,造成整体培训效果不佳。

人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目前电力企业在如何考核、考核什么等方面都不是很明确。考核标准不客观,考核指标不具体,考核作用不清楚,导致整个考核体系流于形式,缺乏多元化、实效性的考核体制。

人员薪酬分配缺乏激励性。从目前电力企业薪酬管理现状来看,主要按员工的工龄、职称和现职岗位来分配薪酬,薪酬的增减主要依据是电力系统内统一的薪酬晋升制度,按学历、职称和岗位级差调整。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干部职工一味的提升学历,考评职称,而丧失了专业和技能的钻研,员工即使掌握了更多工作技能,而职位没有提升,依然得不到较高薪酬,无法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

2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措施

2.1招聘管理改进措施

为了实现电力企业人员招聘上公平、公正、公开,扩宽人员招聘渠道,引入高素质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利用媒体,实现社会化招聘。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在社会上宣传企业的同时,和传达企业空缺职位信息,充分吸引更多社会优秀人才前来竞聘,从而拓宽挑选余地,发现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2)走进校园,放宽招聘眼界。电力企业应把校园招聘作为获得未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素质员工多出自大学校园,通过校园招聘能找到大量较高素质的人才。

(3)放眼内部,重视员工流动。内部员工流动也是电力企业非常重要的招聘来源,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电力企业要实时了解和分析内部员工动态,掌握员工能力,挖掘员工潜力,根据员工特点及岗位性质将员工调整到能创造出更多价值的职位。

(4)科学甄选,强调内在素质。过去的招聘注重的是人员的学历、职称等外在条件,而真正决定员工发展的是动机、人格特质、自我认知等内在素质。因此,可尝试采用行为事件面试法进行招聘,评判面试人员能否担当起竞聘岗位的职责、可否具备胜任能力。可通过特定工作情境的具体工作来了解面试人员的素质。

2.2培训管理改进措施

培训是一个有计划帮助员工学习与工作相关基本能力的过程,目的在于改进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行为,从而发挥潜力,提高工作效益,创造企业价值。电力企业培训应该根据企业岗位发展方向及员工个人发展来实施差异性、针对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的培训措施。

对于决策层,为提高全面发展能力,重点在于提供不同的战略期内高端轮职机会;为提高其业务单元内的实战经营管理和控制能力,做好专业资质认证,提供高端业务能力的专业培训。

对于管理层,应组织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如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证书考级等,建立人力资源职业素质模型,检验培训效果。

对于技术层和作业层,应提供各类专业性、技术性培训,并根据不同岗位和从事工作的种类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技术更新培训,根据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充实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同时,要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和理念的培训,增强企业亲和力和凝聚力,避免专业人才的流失。对于作业层,还要增加安全培训,减少事故发生率。

2.3绩效管理改进措施

针对电力企业绩效考核存在指标没有具体分解,作用模糊不清,与员工经营收入没有挂钩,考核方式僵化等问题。新的绩效管理措施应明确绩效考核的价值及作用,着力改善绩效考核的各项操作流程。可采用比较科学的360度测评、关键事件考核法等多角度考核方法。人力资源部门应在考核标准得到员工认可的基本前提下,制定详尽的考核方案、考核细则。绩效考核的内容要包括员工的工作业绩、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出勤、参加培训和单项考核等部分,要涵盖营销、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且每一项都要有较为科学的实施依据。人力资源部门可通过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考核,确定各岗位当前考核内容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加强考核的监督管理,使员工树立自励、他励、互励三者结合的互动观念,有效监督业绩考核的公平、公开性和公正性。

2.4薪酬管理改进措施

针对电力企业薪酬奖励机制无法显著调动职工积极性问题,可采取宽带薪酬策略,分类实行不同的薪酬分配模式,具体的改进措施如下:高层管理人员执行责任年薪制、外勤营销人员执行佣金制,并实行薪点工资制,使普通职工即使岗位不提升,仍然薪酬能够有大范围的提升。责任年薪制通过年初制定的经济考核指标与工资直接挂钩。年薪工资的固定部分按月平均发放,其他部分根据年终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发放。对外勤营销人员,例如抄表员、外线工等,年初时制定各自的营销收费任务,年终按计划标准提取一定数额的佣金。在推行新的薪酬制度过程中,按程序清岗、核岗,对工作职位进行调查分析,规范职位职责、资格和要求。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等基本劳动要素为基础,以职位薪资、技能薪资为主要内容制定薪资分配制度。

3结语

篇9

二、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过硬,虚心好学,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1分)

三、责任心强,对工作不推诿、不拖拉,保质保量完成,群众评价好。(1分)

四、管理到位,过细,帐物相符,没有设备丢失、损坏。(1分)

五、专用室经常打扫,专用室干净卫生。(1分)

六、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好,无安全事故发生。(1分)

七、各种表册严格按规定填写,资料表册分类归档较好。(1分)

八、期初及时引发相应表册,期末收齐各种表册和教育教学设备。(1分)

九、设备摆放科学、整齐,符合要求,按规定经常清点维护设备。(1分)

十、积极参与教育技术装备研究,撰写并发表或交流与本专业有关的教育教学论文,围绕专用室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实施,取得明显成效。(1分)

说明:

1、专用室包括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电教保管室、电子备课室。

2、检查采用定期检查和平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采用10分制,总分第一名为先进个人。

4、每年评一次,时间为春期末。

先进个人评分细则二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爱岗敬业。(1分)

二、教育教学水平突出,实验教学效果好,教学成绩优秀,以春期教学成绩算,一、二、三等奖分别加2分、1.5分、1分。

三、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过硬,虚心好学,积极参加实验操作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1分)

四、仪器操作熟练,无损坏和遗失现象出现,不符合要求不得分。(1分)

五、积极参加各种实验教学竞赛,获校一、二、三等奖分别加2分、1.5分、1分,镇、县、市、省级三个等级分别按0.5的分值递加。

六、积极撰写实验教学论文,加分方法同第九条,发表视为一等奖。

七、初中、小学演示实验开出率达98%以上,分组实验在95%以上,不符合要求不得分。(1分)

八、仪器操作规范,符合要求,无安全事故发生。(1分)

九、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实验操作比赛,奖励办法同第五条。

说明:

1、参加对象为全体理、化、生、科学教师。

2、总分前三名为先进个人。

3、每年评一次,时间为春期末。

先进个人评分细则三一、总则

爱岗敬业,能充分关注教育教学领域中热点,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能够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学校做大、做强、做优,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

二、要求

1.师德要求:热爱学生,不体罚、不打骂,顾全大局,认真执行学校及上级部门的决议、法规意识强。

2.教改要求: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及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寻找教育教学新思路,科研意识强。

3.业务要求:能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做到课堂效率高、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好,能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设研讨课、示范课。

4.课题要求:至少有校级以上课题研究并能集中精力,努力攻关,做出成效,形成特色。

5.成果要求:论文采用率是评定一个学校综合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科研水平的主要依据。教学研究实践需要富有成果,科研论文至少要在市以上刊物发表。

6.质量要求:所教学科成绩在同年级同类班级中达中上水平。

三、评比方案

1.条件:凡符合上述要求的教师均可参评。

2.步骤:

(1)向教科处申请填写《朱棣文小学教科研先进个人推荐表》。

(2)提交有关个人科研实绩的资料(以教科处登记为准)。

(3)由评审组根据实绩确定本年度获奖人数及人员。

3.奖励办法:

作为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职称和各类评比优先的重要条件,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篇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相对于以往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用虚拟的技术来模拟和再现日常生活当中难以实现的艺术感觉和梦幻的场景,为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催生了一部分新兴的专业。例如,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以及动漫设计等等这些将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专业学科。这些专业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呈现出一种较强的发展势头。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基地的大学,也同样为了给社会输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针对目前现状纷纷开设了相关的专业。目前,我国综合类大学基本上都开设了艺术相关的专业并设立了艺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传媒学院等等。在专业学科建立之后,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并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以便能够顺利就业,这是每个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的教学重点。对于课堂教育来说,如何选定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以及辅助教师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类教材重在教育价值,其宗旨是教授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所以,艺术设计类教材首先在选题策划上要紧紧围绕教学课题和培养目标来进行,必须做到有针对性地策划选题,强调知识性与启发性的紧密结合、注重专业的多样性特点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下艺术设计类教材编写和出版的发展方向。但从目前已经出版的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切合实际的精品却很少,都有大同小异且没有很强针对性的通病。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少原创性

教材作为引导学生的教科书,其中的内容应该是编写者在实际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第一手资料。而目前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教材却发现,很多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并没有特别大的出入。特别是对于一些注重操作和技术性的专业教材,一些编者较少或根本不直接参与行业的实践过程,没有所处行业的经验更没有制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例如,在一些教授软件技法方面的教材,有的编者竟是没有受过正统美术教育计算机学院的老师。在书中,他依据自己专业的经验将计算机图形图像的技法硬套加给艺术设计,这其中就缺乏了很多专业的艺术素养以及艺术美感在里面,造成了学生只懂得技术而忽略了艺术最本真的内容。另外,一部分人还通过获取他人资料转手之后无顾行业标准认定的专业术语和规范定义肆意变换新的名称或者制作案例,杂糅在一起形成一本集“百家之长”的教材,在教学中给专业教育设置了无形的障碍。还有一些编者在一些冠以“XXX设计教程”的教材中,里面的内容图片大多出自国内外名家案例集锦,缺少作为典型个案的田野资料,这就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著述的原创性。

二 技术含量不足,方法意识淡薄

目前受传统高校教材管理体制约束,主编担任者必须是高校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参编者不少是研究生导师所带的学生或者是高校的专业学科带头人。这些编写人员所著述的内容是在高校的环境下而不是在企业或者专门的公司里面去总结而最终形成的。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内容更多的是从学科专业建设的理论层面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实际的制作方面去进行著述。因为没有实地的制作体验,编写者普遍缺失行业的从业流程,不了解硬件技术量化指标,无成品意识,不能将设计方案付诸于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制作中。最明显的体现在有些教材在技术关键环节上不是从实际制作案例入手去讲解和分析制作技巧和经验,而是将应用方法转化为教学课件、行业语言等。另外,还有像目前一些动画设计教材还在按照二维或三维平面设计课程编写,而大多数动画企业却是按照人物、配音、场景设计等维度进行分类设置,造成这些教材既存在着基础课训练与专业设计脱节,又面临着所学与所用不匹配的困境。这样就导致了新编教材产生副作用――教而不材,学而无用,毕业生面对行业紧缺岗位却表现为力不从心,普遍缺乏经验仅留的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

三 教师职业热情的缺失

大学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军,因受传统高校教材管理体制约束,同样也是艺术类教材出版的主要参与者。高校教师的参与热情以及认真程度直接导致所编教材的质量。一部好的教材,是编写者对教学工作的长期关注的爱心体现,从学生的视角时刻关注社会需求,了解行业人才量化标准的可变因素。同时每部教材的编写还应有行业专业技术人士参与,并及时注视相关期刊杂志,对行业发展评论的热点问题,针对行业发展需求给出一套解决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对问题的有效方案。只有为学生量身订做的教材,才可能实现“能力”教育的行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有效指导学生走出就业困境。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为出版而编教材的各种目的完全违背了“教材”的真正意义。在为了评职称、为了本学科的升级评鉴、甚至为了出版牟取暴利的前提下,一部分不以学生为本,仅为出版而写的教材层出不穷。这种情况的不断恶化,直接造就了教师职业热情的缺失。

尽管艺术类教材目前出现了很多问题,但随着国家对艺术类教学的重视和对艺术设计类教材的编写大纲以及教材内容体例的不断修订和新的量化标准的制定,更多以学生为本,注重实用性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精品教材一定会源源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上。

参考文献

[1] 文吉,就业困境与负责任的美术教育[J].美术观察,2009(7)

篇11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为了搞好本学期工作,特制定新学期个人工作计划如下: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有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

 

  二、教师个人业务工作计划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计划,做一名合格负责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浏览教学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随时供给学生一杯水的自来水。

 

  三、教研工作计划: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帮助后进生,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得到进步。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师的观念。

 

  1、本学期将以自学、交流、听讲座、写体会、网上讨论等形式认真系统地学习《课程标准》,逐步树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并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2、积极、主动地参加省、市、区、校各级的课改培训和学习,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切实转变观念。培训和学习中,要积极参与,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先进的课改精神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勤于反思,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不断练习基本功,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本学期,学校任命我担任政教副主任,主管学校卫生纪律工作。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为做好工作,我作如下安排:

 

  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及管理条例,在纪律上,有班主任的密切配合,抓好学校的纪律,做到当天的事当天处理,根据相关条例严处严重违反校规校级的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搞好学校各方面的卫生工作。

 

  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但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年度教师发展计划2

 

  一、重视高中音乐教研,提高我省教师《音乐鉴赏》之外的五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能力。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教学在经历数年之后,《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已经基本成熟,并已形成以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但《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舞蹈》、《演奏》、《创作》、《歌唱》等五个模块开设极少。为提高高中教学模块的开课率,XX年我学科将把教研的重点转向了这五个模块的教学研究。

 

  二、深入基层服务一线教师,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

 

  为巩固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开拓音乐课程改革的领域,以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师遇到的困惑为研究对象,努力帮助基层音乐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XX年音乐学科将深入教学一线,开展送教上门、送培到门等活动,与教师们共同探讨、研究和解答新课程实施至今依然存在的疑惑,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做到在实践中收获,校正中前行。

 

  三、深入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新一轮音乐课改中,教师们比较困惑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唱歌课教学、如何使学生通过课堂乐器的学习、演奏,有效参与音乐活动等此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老师们的困惑,计划由我学科牵头组织部分市进行此类课题研究,申报省级课题。

 

  四、开展教研员培训活动,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的音乐教研员队伍。

 

  教研员是音乐教师的专业引领人,为提高各级音乐教研员的教科研能力,使他们更好服务一线教师,XX年我学科计划开展教研员培训活动,计划培训到县、区及音乐专职音乐教研员。

 

  五、建立省级音乐名师工作室,推动地方教研工作的开展。

 

  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建立5-10个音乐名师工作室,通过帮、带、扶等措施、通过公开课、论文撰写、网络教研等活动,培养、打造一批名师,推动地方教研工作的开展。

 

       年度教师发展计划3

 

  为了及时、规范、有序地做好20xx年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特制订我校职称评审工作计划如下:

 

  1、3月26日,将常教人【20xx】4号、5号以及武教人【20xx】9号文件上传至卜弋小学校园网,通知全体教师学习,使大家清楚了解20xx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精神要求。制定职评工作计划,成立学校职称评聘工作领导小组。

 

  2、3月30日,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宣读、介绍文件精神及我校职评操作流程。教师个人依据申报条件自主申报,办公室审核、汇总。

 

  3、4月8日,自主申报者公开述职,公开展示申报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等方面的实绩材料,根据本单位的择优推荐名额数投票选出择优推荐申报人员名单并于校园网公示。

 

  4、4月13日下午,赴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上交《20xx年XX市中小学、幼儿园推荐申报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信息表》和教育理论考核与教科研水平测试费(教育理论考核50元/人,教科研水平测试50元/人)。

 

  5、5月7—8日,到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领取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水平考试准考证。

 

  6、5月9日(周六)上午9:00-11:00,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水平考试。考试形式:开卷考试。

 

  7、5月28日,以校为单位,安排相关人员携带介绍信到教育局人事档案室(区行政中心一号楼6楼东)复印拟晋升人员任现技术职务以来的各年度《年度考核表》,并审核盖章。

 

  8、5月下旬,学校相关工作小组组织做好择优推荐申报中、高级职称人员的“学生满意度测评”、“教师政治思想表现考核”和“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工作。

 

  9、5月下旬,晋升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课堂教学能力考核。考核形式:规定时间和内容,指定地点借班上课。具体时间、地点、内容、要求等另行通知。

 

  10、6月上旬,以校为单位报送并领取相关材料。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1) “四公开” 汇报材料(纸质一份);

 

  (2)《学生满意度测评汇总表》审核、盖章;

 

  (3)领取《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纸质表、课堂教学能力考核成绩单等有关职评材料。

 

  (4)缴纳职称评审费,高级400元/人,一级200元/人。

 

  11、6月下旬,以校为单位报送相关材料。地点: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1)报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纸质表每人一份);

 

  (2)所有申报中、高级人员均需上交近期1寸彩色照片1张(照片反面写清单位、姓名、拟评职称、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