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09 12:27: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篇1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作为网络工程专业必修的综合实践课程,将计算机网络原理中众多分散、规模小且针对性强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指导学生从全局上把握网络系统结构、提高网络应用能力。目前,计算机网络原理类课程理论与实验的教学改革进行得非常深入,而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却少有涉及。作为网络工程专业校内实验实训的必修课程,能否将众多的网络原理与协议融入,设计出符合实际应用且便于实验室开展的课程设计题目;能否通过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网络实现与构建的基础,继而找到兴趣点及钻研方向,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网络的理解深度与实践能力水平。

1.目前课程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原理涉及计算机与通信学科基础,知识点多、更新快,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主要采用3种教学内容:①网络组建与设备配置,包括局域网组网技术与主流网络设备的配置。如果教学不重视原理,很容易使学生陷入对操作命令的记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②网络服务配置与管理,包括网络设备或主流网络操作系统上网络服务的实现与维护,教学内容侧重于应用层实现。若学时充裕,也有与①结合的教学内容安排。③网络编程。大多基于Socket编程,从对基础的网络协议的实现与应用的编程中理解协议设计思想,掌握处理通信的基本方法。第③种教学内容的安排较第①种和第②种对协议的解析更深入。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将网络编程作为一门专业课单独开设,相较在课程设计内安排,学时更充裕,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协议的理解、实现与应用。不管课程设计采用以上何种教学内容,都只侧重某一或某些方面,没有涉及网络系统的整体概念。对学生而言,难以明确众多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设计顺序、构建步骤,缺乏整体意识。

目前的教学形式仍以教师为主,设计过程与结果相对固定,利于教师把握进度,及时了解学生反馈,适时进行指导。但课程设计题目的实现步骤与结果程式化,难以激发大部分学生的探求意识。学生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和惰性,因为轻易就能获得配置步骤或代码,课程设计报告复制后稍作修改便算完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模仿与抄袭中完成了设计过程,且提交了考核所要求的材料。这与教学初衷相去甚远,难以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提高学生网络实践能力的目的。

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学生只要有不错的考勤记录、基本正确的设计结果、内容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就可获得合格的分数。考虑到目前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为了考核出学生真实的完成情况和实际水平,将考核方式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加入了答辩环节,但占用了比较多的学时。不管采用哪种考核方式,大多数学生是为了符合考核要求而被动地学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计学习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因此,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学在内容上有所侧重但不够综合,学生很难有全局意识;形式上以教师为主,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求解;考核方式不便于掌握学生实际能力,难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2.项目驱动法的引入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主体、职业或行业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设计、履行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这种教学法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其实践应用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引人项目驱动教学法,由学生根据网络工程项目不同阶段的任务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验技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各阶段完成后形成最终的项目解决方案。学生在项目流程的熟悉与项目需求的实现过程中加深自身对网络系统整体结构的理解,强化自己的网络设计、实施、管理和协议分析能力。

2.1项目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而是从企业项目中提炼所需技能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对应到计算机网络原理类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内容。一个教学班内以5~6名学生分为一组,一组对应一个项目。根据项目各个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内容,再划分成一系列任务,分配给各个成员,工作量大的任务由两名成员共同完成。为杜绝学生抄袭,鼓励学生实践多个项目,不同项目的工程实施、管理与维护、协议理解与编程这3个阶段选取的实现内容也不同。单个项目阶段分解见表1。

以一个具有两个园区的生产型企业网络项目为例说明任务的分配。需求分析阶段,项目组成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与网络需求,各自设计方案并集中讨论,确定系统目标与逻辑模型。规划与设计阶段,各成员分别完成拓扑结构设计、内外网地址分配与VLAN划分、设备选型、核心层设计、分布层设计、接人层设计。工程实施阶段,每个项目对应一组机柜设备,各项目组选择设备因需求与设计而异,项目组内每两名成员完成一个任务。

本例任务一:完成核心层设备(2台Cisco3560,1台Cisco 2811)配置,主要包括MSTP备份与负载均衡、链路聚合、路由策略、SVI实现VLAN问路由、出口路由NAPT、Internet接入、园区间帧中继连接(2台Ciseo 2811);任务二:完成分布层设备(2台Cisco 3560)配置,主要包括MSTP二层环路及链路备份、SVI实现VLAN问路由、ACL拒绝部分WWW服务、DHCP服务;任务三:完成接入层设备(2台Cisco 2950)配置,主要包括VLAN配置、端口安全、无线网络部署。管理与维护阶段,每两名成员完成一项网络服务的部署、参与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测试及实施完成后的整体测试。最后,学生在自己构建的网络上完成协议理解与编程阶段。每名成员利用Sniffer、WireShark等抓包软件对构建的网络服务的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进行逐层分析,进一步理解协议。在分析数据包的基础上,完成其中一项协议编程题:Ethernet帧封装、Ethemet帧发送、ARP数据包发送、IP数据包解析、TCP数据包发送、发现活动主机等。

2.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单位,为每一项目组提供项目指导书,对项目背景、5个阶段的内容及解决途径进行说明。学生根据提示的解决途径,寻找解决方法,并通过实施进行验证。任务中要求的知识绝大部分在网络原理类课程中讲授或实验过,确保了学生完成的可行性。部分内容没有讲解过,需要学生进行再学习,如前例中工程实施阶段的MSTP、NAPT,协议理解与编程阶段的发现活动主机编程题。学生可以通过接受教师指导、查找资料、理清解决方法与步骤、测试与实践来完成这部分内容,锻炼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设计决定了项目实现的结果。为了保证学生解决方法的正确,教师需要对企业实际项目的内容进行取舍,对每一阶段的任务精心设计,确保每位成员分工明确、工作量充足。不同项目的阶段任务也尽可能设计为不同,以避免学生产生依赖,促使其独立完成任务与课程设计报告。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解决思路为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指导,确保思路正确,但不辅导具体实现。学生的解决方法可能多样,设计结果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但一定要求是完整、正确的。考核时,教师对每组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说明,肯定合理部分、说明须改进的内容、提出较理想的实现方法,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网络知识体系结构。

2.3注重过程,鼓励自发答辩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不再沿用侧重结果的传统方式,因为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项目组的每位成员在每个阶段完成时都需要提交阶段实现文档,教师根据完成的阶段结果与文档打分。这样在设计项目时就已经控制了每位成员完成任务的不同,教师无需过多考虑学生文档是否拷贝,而可以将精力放在检查结果与评阅文档内容上。整个项目完成后需要提交项目组报告,这需要学生将组内所有成员各阶段完成的文档进行整合。项目报告是团队合作结果的体现,按小组打分。不再采用所有学生答辩或按项目组答辩的方式,取代以“自发答辩”形式,以鼓励对课程设计理解深刻、爱钻研、善于实现或有创新的学生。由成员个人或项目组提出申请,以个人为单位参加答辩并打分,不参加答辩的学生此部分无分。最终的成绩由5个阶段(占70%)、报告(占20%)、答辩(占10%)共同构成。

2.4教学效果

将此教学模式实施在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教学中,从实施效果来看,要好于传统模式,主要体现在:①学生建立了整体意识,了解到原理类课程中的理论与实验在实际项目中该应用到何处,并通过自己的实现,掌握了应用方法,完善了知识结构。②教师不固定步骤,学生的设计与实现推动着项目的前行,形式相对自由。学生需要复习原理知识点、查找资料、提出解决方法并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与实现的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提高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项目组每名成员需要相互配合,完成各阶段内容,前一阶段的结果决定了后一阶段的基础。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讨论氛围浓厚,各项目组间也有相互借鉴。④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更加重视各阶段任务的实现,提高了实践能力,符合了课程设计的教学初衷。⑤“自发答辩”考核方式的加入作为常规考核方式的改进,促进了部分有兴趣、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动力,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增强了自我肯定。在答辩环节,提高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篇2

Sniffer软件还有很多其他强大的功能,比如检测网络流量、实时监控网络活动、收集网络利用率和错误等。使用Sniffer软件可以捕获从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到应用层各层次的协议数据包。Sniffer在捕获数据包以后,可以按照不同层次显示出来,并且用十六进制、ASCII码多种形式进行解码,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看到各种网络现象中产生的数据包的具体结构和内容,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理解。

1.2数据链路层协议分析

我们通常在讲解数据链路层IEEE802.3数据帧结构时,在课堂上给同学展示的结构图,主要讲解各部分的内容和功能,学生在理解上是很抽象的,印象也不深刻,很难真正掌握数据帧的分层结构和工作原理。为了让学生能够直接生动地去感知数据帧,我们设计了采用sniffer软件来监控网络中2个节点间的通信,通过抓取链路层数据帧来进行解码分析。步骤如下:

①点击开始程序sniffer打开Sniffer软件,如果电脑有多个网卡,选择已经连接正在工作的网卡;在主窗口菜单中选择“捕获”“定义过滤器”“地址”:地址类型处选择“IP”;

②位置1处填写本机的IP(A),位置2处填写旁边同学的IP(B);

③继续在“定义过滤器”选择“高级”,勾选想要捕获分析可用到的协议类型:IP-ICMP;TCP-DNS-HTTP-TCP;UDP-DNS等;点击“确定”;

④点击“捕获”菜单中的“开始”,开始捕获位置1与位置2之间的协议数据包;

⑤此时我们在cmd窗口中输入命令:ping[位置2的IP地址];

⑥Ping命令结束后,返回Sniffer主窗口,点击“捕获”菜单中的“停止并显示”。

⑥在显示窗口中点击解码选项,可以看到类似的窗口,里面包含了各层的数据包,点击DLC,可以看到的内容,其中上半部分表示数据帧的基本信息,包括接收时间、帧长度、目标物理地址、源目标地址、帧的类型以及对应网络层的协议等信息,下半部分是该帧的数据流用十六进制表示,当然同学们可以转换成二进制来分析,右边的内容是对应的ASCII码。

1.3网络层及高层协议分析

在刚才操作的窗口中,在DLC下方的就是IP协议,点击展开IP选项,可以IP协议内容,可以很清晰地看到IP数据包的报头信息,让学生与课堂里讲的关于IP数据包结构信息进行对比,找到相关的内容。其他高层的协议信息操作的方法与IP协议类似,在中打开TCP选项,可以看到传输层的协议结构信息,打开HTTP选项,可以看到应用层的协议结构信息。

篇3

[作者简介]秦燕妮(1975-),女,湖北红安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计算机。(湖北黄冈438002)聂建文(1957-),男,湖北黄冈人,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湖北黄冈438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43-03

当前,全国的计算机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许多单位为了满足特定的工作需求和提高工作效率,都已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社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但真正能够做管理网络和网络工程的人才却极缺乏。高职教育的目标要适应市场的需要,有别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应挖掘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为计算机网络教育指明方向。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与用分离。许多高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学完了这门课程后仅知部分支离破碎的知识层面和简单的OSI七层模型,无法形成完整的网络知识体系和结构,不能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

第二,无充分的课程建设管理机制,教学过程枯燥。缺乏先 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束缚,不能根据个人情况自主调整学习进度及内容。不少学校教学方式陈旧。

第三,课程体系及内容不完善,教材滞后且实用性不强。课程体系及内容陈旧,学生使用的教材滞后,学生从教材上学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很多已落后,毕业后自然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第四,实验实训条件不够。高职教育当前都很重视实验实训,但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配置落后、设备不足,从而导致教师在安排实验时迫于条件限制只安排简单实验,复杂的实验不能开展,就算能开出几个实验用的也是普通计算机机房。

第五,师资力量不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因各个地域教育差别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及培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有些学生以前没基础,要从头学起。但学校师资力量有限,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第一,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层面,职业教育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为五大模块:基础素质课程模块、网站和网页课程模块、网络工程课程和网络管理课程模块、数据库课程和程序设计模块。基础素质课程模块包含计算机领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以外能力培养;网站和网页课程模块包含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技能培养;网络管理课程模块包含网络系统的管理能力培养;网络工程课程模块包含网络施工和网络安装和调试的能力培养;数据库课程和程序设计模块包含应用系统开发和网络编程的能力培养。教学计划结合网络技术应用及发展,应做细微调整,把急需的技术纳入教学体系,比如Linux课程、无线网技术、交换和路由技术等。如图所示:

充分考虑模块间的相互支撑及相互渗透的关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不同的知识模块可对应相同的能力模块,相同职业岗位应具备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来支撑。所以,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要明确各模块之间的前承后续及互补关系,充分考虑各模块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是片面孤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整个基础课程体系是由素质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两部分构成。“两课”数学课程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计算机专业的要求灵活调整,不必学得太深。体育、法律的开设是确立良好的身体和思想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外语课在网络设备的调试及操作中极其重要,很多网络设备、技术来源于国外,如Unix等操作系统、Cisco的设备和技术等,会遇到大量的英语词汇,所以英语教学要贯穿始终。

通过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应用及需求状况的综合考虑。可最终确定包括计算机基础原理类、系统维护与管理类和网络编程实现类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专业技能学习是否需要为衡量技术基础课开设的依据,尽量少讲纯粹的理论,直接砍掉数据结构、计算计原理这样的课程,在技术基础课中高职所有专业都应增设“专业导人”的内容,以参观、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在入学后了解日后从事工作的性质、发展方向、岗位特征等,确定培养目标从而有选择、有目的地学习。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强调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延伸,提倡知识和能力的互补作用,处理不好两者关系,学生就找不到适宜的岗位,出现有业无人就业的状况。

第二,导舰策略设计。建立相关课程学习网站,考虑学生缺乏教师现场指导,易出现迷航现象,设计导航策略非常重要。建立菜单导航、提示导航、知识点导航、跳转关系导航及导航图导航等方式,借鉴资源管理器中查看文对课程调整与重组进行导航设计,以伸缩列表NIl折叠大纲及突件和文件夹的方式来建立导航条,将信息检索、导航、资源管理三种方式统一起来,设计体现了网络课程的学习特点。

三、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

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构筑先进的现代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第一,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师授课录像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配以VB编程技术、5D动画开发课件,结合必要的课堂板书,课件设计利用VB编程技术和3D插入大量动画和图片,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复杂抽象的工作原理。教师自行开发教材,相应习题、学习指导、实验实训指导书资料等,并开发立体化的教学包如配套的电子教案、视频讲座等,便于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第二,利用校园网及Internet开展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性很强,实时展示非常重要,可在实训及授课中对计算机学科带头人的授课全程录像,加工整理成流媒体的格式,上传到教学网络平台,教师授课用的PPT及调用的动画文件及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等一起上传。学生切身体会到网络的应用及功能,给学生布置课题及作业,通过网络论坛探讨网上查资料完成,并在网上提交,教师进行网上指导和答疑,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明白了学习网络的实用性及重要性,便于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

第三,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手段包 括实地参观考察、案例讲解、现场教学、实训等,教师编写详细的实训指导书,各种网络设备的配置、安装与管理以实训指导书为指导在网络实验室进行,这样就有的放矢地确保了实训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课堂外教学可实地参观考察,完成课程设计,达到学以致用,使所学与实际环境相结合的职业教学目的。

四、工作任务为目标的网络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将典型的工作任务确立到相应实训项目当中,综合职业能力目标的强化以过程的训练得以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主要工作任务有网站整体设计、网站数据库设计、网页交互设计、网站的维护与测试、网络设备选型、网络规划、网络安全配置、网络工程实施、VLAN路由配置、网络施工管理、网络终端与客户端维护、日常监控等。须建立相应的实验实训室来完成以上工作任务。

第一,网络程序设计实训室。安装有微机与高性能服务器和Oracle,SQL Server,Windows Server平台等关系型数据库,可安排实训任务,并配备数种集成开发环境与开发实用工具。此实训室用于网络信息系统及网络数据库系统相关的实训、应用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活动。

第二,网页设计实训室,建立Linux和Windows Server平台,安装有网页制作和图形处理软件,可完成相关系统安全类实训和复杂的网页设计。

第三,网络综合实训室。开设的课程有“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Cisco网络技术基础”“网络工程”等,可完成交换机管理和配置、路由器管理和配置、网络接入的管理和维护、无线网络的维护和组建、VPN网络管理和实现,提升学生网络管理技能。

第四,综合布线实训室。可安排的学习及实训课程有“建筑智能综合布线”“专业综合能力实践”“网络结构化施工及布线”等。此实训室可向学生展示综合布线的设备及线材,模拟实际环境进行网络综合布线;并配置若干类型插座及配线架,布置光纤及跳线、超五类UTP与STP线缆、六类线及大对数电缆,可实现综合布线介质、综合布线设备、智能大厦综合布线及信息模块压接技术等实验。

第五,网络虚拟实训室。网络虚拟实训室综合不同技术及设备的电子化、网络化的实训集成环境。学生通过网络中虚拟的环境,可进行远程控制,并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利用浏览器完成各种虚拟实训、实验任务。该实训室设有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故障诊断、网络工程与布线、计算机网络原理四个实训分室。

第六,操作系统实训室。主要开设“Linux网络管理”“Win? 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实验实训任务。实现路由器或交换机的基本设置与作用、Windows 2000 Server简单管理及安装、DHCP服务器常用网络命令与安装管理,掌握LINUX操作系统及网络平台的实际使用及建立。

五、工学结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第一,学生毕业综合实践应不少于480学时,包含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在较长的职业环境中锻炼,以获得真正的工作体验。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把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合为一体,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深入企业一线,岗位职业技能得以全面熟悉,通过指导、观察、学习、思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的实际演练,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从事计算机网络应用、网络通信、网络规划设计与建设、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网络的安全防护的能力,而且实现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岗位工作间的无缝衔接,促使学生提早进入角色,缩短工作适应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引导学生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第二课堂”活动。课外指导与课内教学一体化。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外延,同时又有助于创设校园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而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第二课堂活动包含行业发展专题讲座、专业参观、专业调查、专业观摩、各种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比赛、成立职业技术协会及技术技能推广活动等多种形式。第二课堂以开发学生对本专业技能和兴趣为着力点,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提高网络专业综合素质的项目和活动。多方面帮助及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和技能训练,发挥学生特长、开发智力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职业技能及意识。要着眼于行业发展,不局限于在校内进行活动,让学生走出去,专家请进来,使专业与行业接轨。要针对某一学生群体、某一现象、某一技能、某一任务等提出活动计划,只有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参与学生都能明确活动目的,才能保证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完成各自任务,使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引入了证书教育,通过合作模式引入TCSE,CCNA,Linux认证等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

六、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第一,师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通过引进、培养、聘任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建设一支热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热爱本专业教学工作,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还要建设一支来自计算机网络行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以满足教学和校企合作教育的需要。

第二,建立校企联合育人机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成立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年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专业课教学、实训安排、实习指导、课题研究等项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还将不断增加新成员,以保持它的活力。

第三,相关配套政策。为鼓励教师积极投入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应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以奖励教学水平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肯定教师在重点专业教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在职称评定、国内外进修及职业资格培训等向重点专业给予倾斜政策和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篇4

Register.html学生注册页面(学生进入后可注册信息,注册完成登陆后才可以进入系统查看信息)

Answer.asp回答学生提问页面(此页面显示学生姓名、提问的问题、提问时间、教师回答信息输入框,回答之后进行处理,返回给学生提问页面)

三、详细设计制作

详细设计部分对页面的功能进行代码开发,以下介绍几个页面及代码。

(一)首页index.html。首页面对各栏目进行布局,导航用户的各个功能页面,把导航条的代码摘录如下:

mpmenu1=new mMenu(’首页’,’/jsj’,’self’,’’,’’,’’,’’);

篇5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作出探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也不例外。因此,在职业学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显得尤为关键。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该课程教学的发展历史入手,结合网络技术发展的形势,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网络实验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作出探讨。

一、明确切合实际的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当展最快的信息技术,是新世纪人才必须把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被列为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是在五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中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以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的专业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基础,培养未来的中高级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及至网络工程师等。那么,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更深入的认识,能解决网络管理中的基础问题,能选择合适的因特网接入方式,会按要求划分IP地址,会使用常用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能用Windows Server 2003 组建符合目标的局域网等。

二、精选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是必要的。以往所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材和许多专业教材一样,先理论后实验,实验总是安排在本单元理论学习之后。这样就使得课堂和实验教学内容脱节,还导致了所讲内容空洞、枯燥,不轻易被理解和把握。另外,在体系结构上也存在不妥,大都以知识点为主线,相邻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主线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学习时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有条理。所以,笔者着力编写校本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将其分为三大模块,主要由网络常用软件应用、网络服务器的配置及应用和网络互连基础构成,各模块又分别由计算机网络概述、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以太网组建、网络操作系统应用、广域网、TCP/IP协议、因特网技术和网络安全等25个项目组成。将学生熟悉的网络常用软件放在第一模块,目的是让学生轻松掌握基础模块后能更好地学习后续两个模块。本书适合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将理论基础与实验编在一起,以实验为主线,将基础知识融入实验项目,做实验时遇到新的知识点再及时讲解,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课时,让学生在实验中吸收新知识,并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点的应用环境。

通过学习,希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局域网、广域网技术,掌握常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使用,会处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与管理的相关问题,从做网线开始,最终能模拟组建一个典型的小型局域网,并熟知这些技能的综合应用。

三、准备好网络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实验室也需要不断完善。专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等硬件设备是组建局域网的必要基础设备,“纸上谈兵”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校自2008年构建专业网络实验室以来,教学效果就有很大提高,笔者在教学研究上也有了新的心得。因考虑相关课程(如计算机组网技术)也需要实验室,将设备分为6组,以便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这使得分组教学得以更好地展开,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操作基础和设备维护,建议让学生做实验之前,先在适用的实验模拟器中完成实验。我校选择了目前较适用的模拟实验软件VM Workstation、Packet Tracer等。 转贴于

四、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延伸课堂

2010年,我校在“十一五全国现代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的研究中提出:要将各类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各章节的要点、作业及优秀学生作品等放到校园内网上,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教师提出问题、提交作业,教师也可以通过邮件为学生答疑和批改作业。如今,我校新改版的校园网,经过规范性、艺术性的网页设计,配合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效果,动态网页和读者独特的互动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校园网已成为重要的网络教学资源,也成了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列为我校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考虑到该课程对实训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对实训设备的依赖性较强,专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做好实训外,还应借助网络平台给学生推荐更多、更好的学习网站,如技能大赛网、服务器管理网、小型局域网搭建之类的网站,让学生的功夫下在平时的课堂内外,激发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五、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特征是:“协议”满篇,很空洞,不如其它课程具体,但“协议”的学习又是这门课不可或缺的,因为很多网络设备都离不开“协议”的支持。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协议学习产生兴趣,探究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整合教学资源,采取适用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有许多实训任务,虽然学生对这些操作性很强的实训感兴趣,但仅限于此,对实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则一无所知,就更别说运用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那就是课堂的导入:情境导入——明确任务——知识点讲解——实训巩固——知识拓展。其中,“情境导入”是重点。虽然有的实训很难创设真实的情境,但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平台,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等素材让情境更逼真,教学效果的改善是必然的。另外,现在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以多媒体为主,但板书也是重要的辅助形式。对于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等内容,可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其产生更直观、形象的认识,易于理解,也可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增加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对于IP地址、子网划分等公式推导需演绎的内容,则采用黑板加讲解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

2.讲课时多用生活中的类比事件,使复杂的新题目变得易懂,同时增加趣味性。比如,讲“协议”和“层”的概念时,举“两个不同国家的商人合作(假定他们只会本国语言)”的例子,明白双方之间的通讯是需要规则的,上层的通讯需要相邻下层协议的支持才能完成。再如,讲网络层的路由选择和拥塞控制时,用城市中的交通新题目作类比,让学生容易理解。尤其是拥塞控制,通过类比很轻易就能理解“网络中的Packet包太多”(城市中的车辆太多)是导致“拥塞”的原因,然后采取一些算法来控制和解除拥塞。

3.让课堂多些“争吵”,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对于课程涉及的一些较难懂的、有争议的知识不妨抛给学生展开讨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要求,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优势。

六、完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专业实训课的评价机制已与文化课的评价机制有很大的不同,但仍需进一步完善。除学期末的笔试(也可用无纸化上机考试代替)外,还应采取单元项目考核、综合实训考核等形式,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有更多体验学习成就感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如上机成绩由60%的平时单元实训和40%的期末综合实训构成。另外,还应推荐他们多参加专业类技能考试,开阔眼界。

篇6

“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笔者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与工作任务项目化的思想,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整体开发与设计。

1课程教学设计

1.1课程开发与设计思想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内容,并以之为参照系对知识内容实施序化,着眼于蕴含在行动体系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筑造课程内容结构[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分析为起点,选用适于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载体整合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凸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这一课程开发模式将职业活动中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实现学习者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发展,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学生组网、建网、管网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融入网络管理员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1.2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图1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工作过程示意图。笔者通过分解网络管理员工作过程,确定工作任务与步骤,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学习项目;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践,完成学习项目。

基于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将课程设计成四个学习项目:中小型网络认知、组建中小型局域网环境、管理网络应用环境、局域网环境安全防护。图2是学习项目2“组建中小型有线局域网络”的整体设计方案。

2课程教学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2.1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实施课程实践教学

为实现课程教学的实践技能训练目标,进一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拓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

2) 利用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对企业工作环境进行仿真与模拟,营造适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情境;

3) 将学生按照4~6人一个工作组进行分组,模拟“企业项目部主管”岗位和“企业网络工程师”岗位,根据工作岗位划分学习性工作任务;

4) 通过典型示范、密切检查、适时归纳、考核验收等方式,教师发挥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实践,实现预期的课程学习目标。

2.2围绕学习项目要求,改进实训室空间布局

学习空间的布局,必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性工作任务。一方面,应有利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掌控与指导,另一方面,应有利于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座位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学生是否参加课堂活动及参加的程度[2]。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对传统课堂中学生座位的摆放都有过研究。例如:英国人Jeremy Harmer在他所著的《How to Teach English》一书中介绍了几种不同的空间布局[3],如图3所示。其中右下图的布局方式比较常见,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这一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掌控,学生也易于集中注意力;左上图的空间布局有利于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与合作,教师在小组外,以引导者与咨询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左下图和右上图的布局方式适合于以讨论班为主的课程教学,左下图将教师置于讨论组的核心位置,右上图则完全将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这两种空间布局极为有效地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教学在实训室中进行。因此,为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实训室空间布局力求能够创设一个仿真企业工作环境的学习情境,围绕课程学习内容及学习项目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确保达到预期学习目标。

图4是课程中两种典型的实训室空间布局。左图直接将学习区安排在仿真的企业网络中心机房,配备适当的桌椅和其他必需的教学设备,学生学习活动在工作现场展开。活动结合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职业规范和程序,学生可以发现并研究工作现场的实际问题,执行完整的任务流程、完成仿真或真实的工作任务,获得大量的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提高技术实践能力,强化“实践工作经验”。右图的空间布局意在营造一般网络公司环境下的项目组工作氛围。传统的单人课桌转变为定制的五角型多人课桌,学生按学习项目要求组成项目小组,每组不超过6人,项目小组内部可以展开充分地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项目;教师积极发挥学习顾问的作用,促进学习项目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

图5是建议采用的两种课程实训室空间布局。左图中的空间布局是对图4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这一布局不仅将学习场所安排在仿真的企业网络中心机房,同时在机房中划分出专门的学习区,并配备适当的桌椅和其他必需的教学设备。学习区、工作区的明确划分便于教师组织现场教学,也便于学生现场研究与讨论,更好地实现了学习、工作的一体化。右图的空间布局模拟一般计算机公司的工作环境,学生的课桌转变成职员的办公桌,项目小组长还获得了一张单独的“老板桌”。这一学习情境对于公司环境的模拟更加全面、真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感知外界环境对未来职业生涯所起的作用,也可以在心理环境中将“所学”与未来工作中“所用”建立起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学生行为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而是形成一种潜意识中的工作,学生主体意识被进一步唤醒。

2.3开展角色互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师与学生角色被模拟与转换为“企业项目经理”和“企业网络工程师”角色。教师以企业项目经理的身份布置工作任务、安排工作进度、开展工作检查,学生以企业网络工程师的身份接受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与工作方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积极开展工作并接受过程监督与检查,分工协作完成工作任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变化,使得传统教学活动中被动的学习者可以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学活动也得以凸显“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特征。

从另一个角度加以分析,国内目前的高职教育

大多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上加上职业元素演化而来,高职教育领域内部存在着与普通高等教育类似的“重教轻学”问题。面向人才市场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教学内容应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概念和原理学习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群体的协作者、学生的学习顾问。

一般来说,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不熟悉、不自信,难以估计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更缺乏自如掌控教学活动的各项能力。这样的教师总是在不自觉地强调自身的教学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随着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会逐渐有能力、有信心关注教学活动中的其他重要因素,也慢慢将自己转换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将学生转换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由于高职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意识的培养,高职教育教师除注重积累自身教学经验外,更应注意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增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角色转换。

3结语

“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整体的教学设计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能力为本位,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交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具体岗位,以学生的实践为主体,采用合理的实验室空间布局,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开展现场教学,改革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 教育研究,2005,307(8):53-57.

[2]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44.

[3] 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M]. Harlow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8:18.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s and Security

ZHANG Juan1,2, HUANG Xinyuan2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 Nanjing 211170, China;

篇7

我校为切实落实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 保证项目建设达到预期成效。课程建设团队在负责人杨庚老师的带领下,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表,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并按照年度制定了详细的进度安排,从教学大纲与内容、教材建设、队伍建设、网站与教学辅助系统、教学研究、科研等方面建设课程。

1课程建设成效

从2008年至今,经过了3年半的建设,我校的课程建设团队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建设目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完善并出版了两本自编教材。我们完善并出版了两本自编教材,共有8位教师参与编写。一本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它保持了专业特色,内容精选优化,确保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正确性,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另一本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它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与技术,从实际应用出发,突出重点、叙述清楚、深入浅出、论述详尽,通过较多的例题说明概念和理论,便于教和学,覆盖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机学科专业

基础综合考试”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大纲范围。

2) 进一步完善了配套的教学资料,包括课程网站的建设、ppt课件、教案。课程网站的建设、ppt课件、教案也是由课程建设团队成员完成的。课程网站除了有常规的立体化资源(课程大纲、教学授课计划、课件、复习要点与习题、历年试卷等)以外,重点建设了网上作业、测试、问题讨论、答疑、师生交流等互动模块,与课堂教学互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件在2009年5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课件二等奖。

3) 结合课程网站,进一步完善配套课程的复习要点、例题分析、习题与思考,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 完善《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的实验课程,包括上网配置、组网配置、网络管理、网络测试等,规范化学生实验报告。目前,课程配套的实验和复习指导教材正在编写,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5) 课程建设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申请并建设了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院级教学改革项目9项。课程建设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申请了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院级教学改革项目9项,分别从国家精品课程特征与作用、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面向教学过程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学方法、网络开发实验建设与创新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目前我们已经在《高校教育研究》、《计算机教育》等国内期刊上发表教改文章十篇以上。主持或参与教学改革,激发了教 

师的研究热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

6) 积极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良好的教学团队[1]。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伴随着教学团队的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良好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负责人杨庚老师在2009年获得了“江苏省教学名师”的称号,本教学团队在2008年被评为南京邮电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并被学校推荐到省里参加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经过几年的建设,团队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遍提高,近几年里,多位教师在校级、院级授课竞赛中获奖。

7) 鼓励和支持课程建设团队成员进行教学进修、调研和教学研讨。鼓励课程建设团队成员进行教学进修、调研和教学研讨,在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们共组织了9批、30人次参加了教学进修、教学调研和精品课程研讨会。对外交流开阔了成员的视野,学习了兄弟院校的建设经验,也把自己的建设经验推广到其他院校,扩大该课程在全国的影响力,建立良好的对外合作关系,充分体现了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

2人才培养经验

南京邮电大学是以培养通信、it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高等院校,计算机学院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比较全面的通信知识、通信网概念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所以,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作为计算机学院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为进一步学习更加深入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打下基础。

因为该课程是针对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专业开设的,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我们会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以及各个章节的学时安排做适当调整,更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从网络教学环境上看,为了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本课程在校园网上构架了网络教学环境,提供了课程大纲、教学授课计划、全部课程内容课件、复习要点与习题、学生自测题以及供师生交流的公共论坛。习题及解答包涵了学习中常见的概念和问题,对于一些深入的问题,师生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展开讨论,或通过课堂答疑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网络教学环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

转贴于

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实践教学条件来看,我校实验室的网络与通信设备经过近20年的建设,已建成了信息网络技术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以及计算机通信实验室和信息安全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1 000平方米,设备包括大型分组交换机、网络协议分析仪、规程分析仪、逻辑分析仪、sun工作站、千兆交换机、无线网络设备、case软件、rose软件、防火墙、网管系统、网络安全综合实验平台等。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验室也逐年增加和逐步更新设备,确保了实践课的100%开出率,并成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基地。

从实践效果看,学生的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课内外创新活动,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近几年来,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也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比赛的奖励。从毕业设计工作来看,学生对有关计算机网络方面的课题比较感兴趣。2008年和2009年,由杨庚老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获得了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

3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 个别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因为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出成果较慢。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压力、晋升职称的压力普遍较大,需要发表相当数量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所以个别教师投入科研工作的精力较多。尽管科研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哺教学,但是由于投入课程建设的力度不够,还是会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影响。

2) 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说,还没有开发到位;学生的内在潜能巨大,但是远没有开发出来。原因主要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式。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独立思考和积极的思维。多年的应试教育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受到很大的损伤,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学习以至不愿学习的现象还很普遍,这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所以我们正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改进,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激发教育。

3) 从开放性实验中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学生参与热情、参与比例低于预期的问题。目前,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结合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和学生自主个性化学分学习,开设教学计划内选做实验,包括教师指导的开放实验、学生自主选题开放实验、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等实验项目,有两个教师参与指导。根据实验安排情况,计算机通信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全面开放,但学生的参与比例和热情比预期的要低。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张,业余时间较少;二是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学生的课程平时成绩没有影响;三是开放性实验难度较大,费时费力。所以,今后我们要更加合理地设计开放性实验,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

4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应该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为原则,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2]。

为了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笔者有以下一些建议供参考。

1) 更加重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通过开展对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和实践,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创新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发挥团队优势,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争取申报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力争获得多项教学成果。

转贴于

2) 课程教学要瞄准培养目标。

建议教师要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积极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掌握本专业的教学计划,避免课程为本、教师为本、教材为本,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真正与所教专业学生总的培养目标关联起来。

3) 重视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还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教学机智是否充分发挥。因此,建议重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教学设计,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

4) 体现能力导向的教育。

建议在课程建设中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充分认识学科/专业、学生、学校、课程,了解社会的需求,科学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不能简单停留在知识传授和简单地参与“科研”、参与“竞赛”层面上。

篇8

很多高职计算机课程属于操作性技能类课程,如平面设计、网页制作、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视频后期编辑和AutoCAD制图等,其共同特点是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发展实践技能。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网络课程教学应用日益广泛,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得到了普遍重视。

本文以Flas制作网络课程为例,从教学策略设计的角度,讨论高职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网络课程设计。Flas制作网络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基于混合式教学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用于辅助课堂教学,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并提供扩展性的网络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课外学习需求。

1网络课程分析

1.1课程特点

Flas制作是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程序性知识为主,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常见的教学问题包括:一些Flash概念和软件操作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困难;学生学习进度各异,步调不一;软件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脱节。这些问题,有必要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适合的网络课程来改善。

1.2教学目标

Flas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Flas制作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和基本方法,掌握Flash绘图、常见特效制作和ActionScript基本编程,能够完成Flash课件、广告、MTV和网页动画等综合作品的设计与制作。Flash综合实践能力主要分解为5项子能力:矢量绘图能力、特效制作能力、ActionScript编程能力、作品创意设计能力、综合规划制作能力。

1.3学习者特征

本课程的学习者是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职专业的大二或大三学生,通常已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和平面设计等先导课程,掌握了计算机基础操作、程序设计和平面知识,仅缺少美术功底和创意训练;具备基本的网络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决策意识,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条件和需求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1.4教学内容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目的,应该让学生尽早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后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逐渐扩大学科基本结构的范围,并增加深度,以螺旋式来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1]。“螺旋式上升”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学科情境深化和现实情境深化[2]。

基于此理论,本课程将课程内容按螺旋式上升划分为3个模块,即基础入门、专项训练和综合实训(如表1所示)。基础入门模块占课程的1/3课时,讲授Flash的核心概念、基本操作和基本方法。模块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注重让学生尽早掌握Flash整体的知识框架。专项训练模块围绕重要的Flash制作能力(绘图、特效、编程等),专项展开,深入发展,以螺旋式反复促进学生对专题内容的熟练掌握。综合实训模块以Flash网站、Flash广告等各种类型的真实案例,类化和拓展现实应用情境,使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设计与制作能力。

这3个模块的编排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逻辑结构,力求体现学习者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它们统一在一个共同目标下,即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含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综合考虑[3]。基于上述的前期分析,下面将从网络自主学习设计、基于UGC的学习资源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等角度,对“Flas制作”网络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2.1网络自主学习设计

网络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媒介,依据网络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和超文本链接等特征,在一个外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学习活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模型需要五大系统的支持,包括学习内容支持设计(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辅助内容设计)、交互支持设计、学习活动支持设计、评价反馈支持设计和导航支持设计[4]。

鉴于此,本课程设计和制作了“学习中心”模块,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主要支持。“学习中心”模块涵盖了课程所有章节的学习内容,每节包括如下项目:学习指导、知识讲解、案例视频、测试习题、练习实训、添加笔记、添加提问,其导航菜单如图1右侧所示。

“学习中心”的所有功能均基于Flash环境下的ActionScript进行开发,服务器端采用ASP动态脚本语言,所有章节目录及其资源数据、测试试题、笔记本和提问数据,均存储在Access数据库中,结构清晰,易于扩展。“学习中心”不仅用于学生课外自学,还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完成案例。在教师指导下,不同能力层次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水平,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案例,便于实现分层教学,缓解不同学习者进度不一、需求不同的矛盾。

1) 自主学习的内容设计。

“学习指导”指明当前小节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建议。“知识讲解”围绕后续案例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提供SWF格式的文字讲解或视频讲解。“案例视频”通常包含若干个案例,每个案例提供“观看效果”、“要点解析”、“步骤演示”和“仿真操练”。“步骤演示”是采用Adobe Captivate录制制作的、配有语音讲解的交互式视频,不仅录制了案例制作的演示画面,还在视频中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插入板书、提示性强调和扩展性资源链接,增强视频的交互性。“仿真操练”则在“步骤演示”的基础上,需要学习者按照指定的要求单击鼠标或输入键盘进行交互,视频才能继续播放。

2) 自主学习的评价设计。

学习者可以通过“测试习题”和“练习实训”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和巩固,其中,“测试习题”从数据库读取本节对应的试题,在测试完成时报告测试得分情况。

3) 自主学习的交互设计。

本网络课程同时基于Flash环境和Web环境实现了添加笔记和提出疑问功能,学习者可以及时记录学习成果,提出学习疑难,获得同学或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为方便学生查看笔记或疑问的上下文情景,改善交互性和访问效率,笔记和提问具有“回溯功能”,即在添加笔记或疑问时,系统自动在笔记或疑问的正文中附着关联章节的标题和ULR链接,便于他人在浏览时可以快速定位其对应的章节。学生可以管理笔记的分类(栏目),设置笔记的开放方式(公开、小组内可见或仅自己可见)。学习笔记以发表时间倒序呈现,可以用于记录学习心得、笔记摘要和课外资料,具有类似博客的基本功能。

4) 自主学习的导航设计。

良好设计的导航可以为自主学习提供即时有效的引导,常用的导航策略有模块导航、导航图导航、路径导航、书签导航、检索导航、帮助导航等[5]。本网络课程基于数据库技术,实现了检索导航、导航图导航和书签导航。学习者不仅可以对章节目录和关联资源进行检索,还可以浏览章节内容的导航图。导航图图形化标识了“已学”和“未学”,便于学习者把握整体学习进程。

2.2基于UGC的学习资源设计

扩展性学习资源是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集和整理优秀学生作品、文字教程、视频教程和优秀商业案例等资源,支持学生开展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s Based Learning),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知识学习深度,并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扩展性学习资源按照“学习中心”的章节结构进行组织和管理,组织清晰,主题明确,学生在学习完某章节后,即可查阅与该章节关联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按照资源自身的属性(Tag标签、资源类型、时间等)来浏览资源。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模式,体现了离散、去中心化、非权威化、集体创作与协同创作的特点,包括3个特征:1)Internet上公开可用的内容;2)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3)由非专业人员或权威人员创作[6]。依据UGC的思想,扩展性学习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开放的添加工具,教师和学生可以动态添加网络化资源,包括图文教程、视频教程、Flash素材和Flash案例等。学生借助处理工具中的复制/粘贴功能,可以从互联网快捷地收集大量在线资源及其引用书签,进行一定加工。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以实训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编制图文教程或视频演示教程,然后上传至网络课程。基于UGC思想的学习资源建设,使学生成为资源的利用者、贡献者和评判者,符合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Resources-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RBLEs)的特点要求,即要求学习者参与资源的编辑、评价、加工处理和意义生成等认知管理过程[7]。

基于UGC的学习资源建设需要考虑如何解决资源质量。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学习者通常缺少应有的概念框架和实践策略,学习者所添加资源的可信度、有效性和可靠性存在不确定性,日积月累会导致信息过载,影响资源利用效率。为此,我们在引入学生参与学习资源建设时,不仅要加强资源建设的管理与控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资源评价技能,还要建立机制,实现资源的筛选。本网络课程提供资源评价功能,学生可以对每一份资源进行打分和描述性评价,可以按评分和点击次数对资源排序,以人工的方式对资源进行筛选。同时,本网络课程建立等级积分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添加优质资源,提高资源整体质量。

此外,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动态学习资源,本网络课程提供站内邮件、学习笔记、BBS异步交互和基于Flash的同步交互等网络化交互工具,支持学习者获得来自学习伙伴或指导教师支持,促进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分享。

2.3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是评价者参照一定的标准,运用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评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形成价值判断的过程[8]。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的原则为: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网络化和人性化结合[9]。参照此评价原则,本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化评价手段,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互评相结合,主要的评价形式包括:

1) 单元测试。学生学习完每个章节,通过测试习题和练习实训进行形成性练习和自我评测,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评估学习效果。

2) 作品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作业提交”功能将实训作品提交至网络课程教学系统中,教师对实训作品进行批阅和反馈。同时,学生相互之间可以对实训作品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品鉴赏能力和学习参与热情。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教师将其转移至“优秀学生作品库”,以资鼓励,便于后续的学生学习。

3) 电子作品集体互评。计算机操作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单纯的纸质化考试通常无法准确评价学习效果,因此,这类课程在教学过程和学期期末的评价中,一般要求学生提交电子作品,通过学生作品的评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作品的评分常常是由教师一个人根据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完成的,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评价主体单一,因为教师个人视角和主观印象的偏差,容易造成评价结果有失公允,挫伤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网络课程内置了一个学生作品集体互评模块,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在网络化计算机教室中演示作品,然后全班同学对其作品进行评分,按照一定规则计算出来的平均分数就是学生互评分数。在作品的最终得分中,学生互评分数占40%,教师评分占60%。

3结语

“Flas制作”网络课程在我校实际教学中应用多年,期间不断充实完善,较好地发挥了课堂辅助和课外助学的功能,该网络课程设计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借鉴性,期望能对其他院校的网络课程教学有所帮助。教无定法,课程类型、课程性质、教学对象和教学情景的差异都会带来设计的差异,这仍需我们今后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美凤,李艺.“螺旋上升”式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2):14-17.

[2] 孔凡哲. 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 教育研究,2007(5):62-68.

[3]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0-82.

[4] 吴东醒. 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电化教育研究,2008(6):88-90.

[5] 王同明,闫鹏展. 网络课程中导航系统的设计[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4):30-33.

[6] 赵宇翔,朱庆华. Web2.0环境下影响用户生成内容的主要动因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9):107-116.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07-02

计算机系统类课程在信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系统类课程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系统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系统类核心课程,其在工科的计算机系统性学习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课程已不仅仅是理论课程的补充或附属,而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和关键组成部分越来越受重视。社会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解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来说,传统在实验室的实验课程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需要新型实验课程教学平台来满足课程的需求。因此,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教学改革是目前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虽然在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创新能力,但是实验设备的紧缺与实验室开放时段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与操作时间大大缩短,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目前以MOOC课程为代表的网络教学在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挑战的同时,却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最好的教师讲授的最好的课程。正是由于MOOC课程带来的冲击,目前基于网络技术来展开教学的研究开始出现在教学改革与研究领域,但是目前所进行的网络教学改革主要针对文化课程,鲜有针对实验课程的尝试。而计算机系统类课程的建设应采取网络在线实验系统平台代替实际实验平台,将为学生提供可以远程在线设计实验的计算机系统类在线实验课程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在线完成课程实验的综合设计与仿真。打破由于实验设备的紧缺与实验室开放时段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与操作时间大大缩短,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限制。因此,开展网络在线实验系统平台建设对提高当前形势下本科生的质量极为重要。

但是目前鲜有研究涉及该领域,作者认为: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但是目前教学体系与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具体包括:①教学资源不完整。在有限课时情况下,要实现教师少讲精讲,又要完成教学内容,尤其是实验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用较少的课时完成必修的实验,且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就必须提供足够的基础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限于技术原因,目前,有一些基础教学资源仍不能在课程网站上实现共享。②缺乏沟通与互动平台。知识的学习是通过“教”与“学”来完成,目前高校的授课模式注定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大多集中在课堂上,而课时的限制使得教师根本无法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一一的解答。这造成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时,尤其是硬件实验设计,学生在线进行实验仿真,遇到疑难知识点,无法及时与教师沟通。而目前学校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无法实现在线答疑和讨论,师生之间的课外互动需要依靠QQ群、短信、飞信等公共网络通讯平台进行,给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实时快捷的深度互动带来诸多不便。③缺少自测和实验验证平台。虽然现有课程资源中有一些实验设计例程,但尚缺乏对学生进行手把手进行实验设计的教学视频及对学生所学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测试例程,不便于师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即时评价;同时,对于一些大型课程作业,目前也缺乏师生间和学生间交流讨论以及作业提交和评价的平台。④缺少远程实验平台。目前缺少可以供学生远程实验的实验平台,学生只能依靠实验课有限的课时动手完成实验,没有可靠的远程平台供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复习理解。对于计算机系统类课程,学生仅靠实验课的有限时间无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对于计算机系统类课程来说,亟需开发出可以供学生远程体验实验课程的平台。⑤无法管理与监督。现有课程网站只是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并不能实现课程教学的网络化,即学生只是从课程网站上获取一些基本课程资源,如课件、教学录像等,但教师却无法跟踪和管理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况,教师对每位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效果缺乏考核评价方法。目前,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只能根据课外作业、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未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与考察。

综上所述,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亟需建立一种基于网络的在线实验平台,可以综合提供并收集各种教学资源(收集功能来自于学生们提交的各种大型课程作业),满足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深度互动和讨论答疑的需要,记录和统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和规律,并满足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自测和测试,以及大型作业的讨论和提交。具体研究实施思路为:①现有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的合理汇交。拥有现成的教学资源和已经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并不是说简单地将前者上传到平台上就能构建适合本课程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因此,在收集并上传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进行二者之间的兼容与适应性的调整是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②设计与建设系统设计在线平台。利用现有网络信息平台,建成可供学生远程实验的在线平台。该计算机系统类在线实验平台需要提供典型的演示实验供学生观摩学习,系统可提供平台使用帮助说明,实验结果需要能及时反馈供学生分析设计。③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对知识点和重点、难点进行梳理,根据需要设计出三大类题目,构建课程设计例程库。第一类主要用于学生自测,设计为较简单的设计例程,方便学生对在线平台的熟悉,考查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复习与掌握;第二类题目用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利用知识的能力,包括方案设计及综合分析型实验;第三类是大型作业和课程综合实验,分别实现简化的CPU与编译器,目的是培养和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④构建在线自测、设计提交和评价平台。对于以上各类知识点,将题目与答案分别存入计算机系统类在线实验平台。第一类知识点学生在完成题目后可进行自主学习的自我评价,并据此安排学习进度。如可能,在自测系统中,将设计类似目前大多网络游戏中普遍采用的“冲关”模式,即以自测结果反馈控制学生是否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以增加自主学习过程的乐趣;对于第二类题目,该平台将提供学生在线提交和教师在线批改功能,同时对学生完成情况具有统计记录和分析功能;对于第三类题目,平台将提供分组、组内讨论以及师生间交流讨论功能。⑤构建在线答疑与互动平台,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深度互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在线展开答疑与讨论,这一点可以基于校园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教师组成员负责答疑;二是可以找专门负责人员将对答疑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反馈指导实验教学重难点的梳理以及例程库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三是利用互动平台,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网络综合平台建设的参与度。一个有效的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共享与利用机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完美结合和彼此间深度互动,因此,我们将利用互动平台,调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并使他们成为平台质量评价的最直接、最有力的监督者。⑥构建管理与跟踪统计平台,监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出的“计算机系统类在线实验平台”,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江南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课程登录与管理的功能,统计学生在线学习次数、时间等基本信息,统计人员可重点关注这些统计数据以及学生参加答疑与互动讨论的情况与其课程学习效果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性,以期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

通过以上改革,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评价的网络化,构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从而重构实验学习流程(教师课堂传递信息+学生实验课前利用平台仿真学生课前获取、吸收、消化信息+教师实验课堂互动讨论),转变实验教学模式(教师课堂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课外获取知识为主),革新实验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换师生角色(教师:主演导演;学生:配角主角),深化课程建设的内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娟,张雯雾,王嵩,等.虚拟实验系统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14):33-36.

篇10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网络课件作为网络教育的资源也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技术是处理文字、图象、动画、声音和影象等的综合技术,它包括各种媒体的处理和信息压缩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人机界面技术等。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首先是社会的需求。在人类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时,人们一直是希望计算机有视觉、听觉、说话和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目前,这种智能化的计算机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在语言、文字等单一媒体的智能理解和合成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人们正在朝着多个媒体的智能理解方面努力。

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也是由于本身技术的先进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方便性带来的必然结果。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的能力,它既能对来自各种电子媒介和信息源的信息进行集成、又允许人们通过编程与计算机进行对话,让用户能在一定程度控制计算机的工作。多媒体的这种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其具备了传统信息交流媒体所不具备的优点,当然也就促进了它的发展和普及。

网络多媒体课件要求具备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开放性是指网络课件的体系和内容,能让教师方便地进行调整和更换;交互性是指网络课件不仅要有人机交互,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教与学的互交;共享性是指网络课件要通过链接等多种方式引入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协作性是指网络课件要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自主性是指网络课件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以教师远程辅导和开放式讨论。

多媒体课件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结构类型、生成型结构、智能性结构三类,根据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多媒体网络课件可分为:

1.课堂演示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具体的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2.学生自主学习型。在多媒体CAI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利用学生工作站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如目前流行网络课件多数就是这种类型。

3.专业技能训练型。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课外学生检索阅读型。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资料的检索或浏览,以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如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及各类图形、动画库等。

5.教学游戏型。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形式,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模拟型。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软件的一个特例,多媒体软件开发的通用模式是由多媒体专家 Brian Blum提出的,是一种以分析、设计(指导设计与交互设计)、测试与评价四个层次的开发模型,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总体方案设计。一个教学课件的开发决策制定之前,要对需求、课件所实现的目标及制作课件的物资条件有一个系统的分析,以解决是否开发,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开发后是否易于普及和提广。分析之后,就要做出总体方案的设计。总体方案的设计是确定教育思想能否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的问题。因此,总体方案的设计在整个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件的总体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发挥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有机地集成,来形象、生动地反映教学内容和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课件的设计。多数的课件仍按照传统教学的节,将课件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又分成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各知识点采用的媒体素材形式,页面的设计等也属于课件的设计范畴,课件设计的结果为课件脚本。第三,课件的制作。在脚本设计好后,就可以制作课件了,其步骤如下:(1)素材的选择与设计;(2)选择开发工具;(3)制作多媒体课件;(4)多媒体课件的网上。第四,测试评价。课件测试、评价和修改是课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项工作实际存在与课件开发的环境分析、教学实际、脚本设计和软件编写的每一个阶段。课件评价基本从信息呈现、人机交互、教学过程控制、文档提供等方面提出课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指标。第五,出版发行。课件的推广与使用是很重要的。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发出的软件不使用或使用范围小,无疑是对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篇11

关键词:CAI;积件;积件系统结构;网络课件

1、积件思想的基本特点

1.1注重人的主体性。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真正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技术保障。

1.2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件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

1.3基元性与可积性。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以往的CAI课件总是有启承转收,有头有尾,自成整体,断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看似完美的软件固化了知识的联系,模式化了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程序,很不适应于千变万化的课堂信息交流;它排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忽视了教学环境,并在原来的水平上,发展学生的多变性。积件则并非如此。积件中的积件基元就是一个基本知识点,它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不仅限于可见系统和教科书出版,其对附加条件的约束能力,因而可积性(可重组性)就较大。值得强调的是:不排斥积件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相反,它将许许多多良好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积累到一个库中的原始形式教学的基本策略,就像一组杰出的教育家的智慧溶于一炉,火花可以燎原,燎原在思想上有杰出成绩的学生。

1.4开放性,自繁殖性。物质资源和教学策略资源的积件储存教师的的教学策略资源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积件的信息标准,规范的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自然开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参与,几件的快速发展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像今天的互联网和网络上的信息爆炸。

1.5继承性与发展性。

机件系统和临时的特定于应用程序的课堂教学可以成为一个临时的课件和教学课件,相当于“微教学单位”,机件系统,从而机件和教学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课件是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境机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况,机件更适合教师和学生交换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经过适当的处理课件(去除冗余部分,规范接口标准),可纳入综合微教学单元库,供其他教师从组。机件成为一名教师教学现状组合,也构成了一个临时课件(准确地说,是“堂件”)。零件集成零件库(甚至是一个组合平台)运营商的网络磁盘,CD-ROM的发展,情节的想法,专注于全球化,虚拟化,社会的发展,那将是比今天所有的经验,关于课件和理论课题等让我们去探索更多的更新。

1.6技术标准,以绘制作品在学校,地区,国家和全球的各种信息西苑的可重构情节必须遵守的标准和规范,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例如文本的格式,图形的格式,声音的格式,动画的格式,互联网网络接口格式等都必须与世界主流应用软件一致,否则是不可能的组合来实现的重大信息。教学信息分类和编码,应该是相似的“中图法”的图书分类方法,此外,你还应该考虑广电阅读,条码扫描系统,CD-ROM,VCD格式,以及许多其他因素,此外,这需要在国家一级层次上确立法规性的标准。

1.7易用性、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机件集中的当代应用软件设计的精髓,它具有丰富的教学材料,易于使用,直观的界面,直观的理解,人性化的设计,完整的教学使用与全体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的应用,适合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个使用的工具课堂教学。

2、“积件”系统的基本结构

“积件”系统的组成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软件系统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而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材料可以免费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微教学单元库:以帮助教师讲授的某个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或为学生探索的认知和创造的学习环境,“课件”和“微世界”,它的设计和开发方法类似原来的课件,微教学单位的教学改组,并准备为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所以它一般不需要封面设计,也不需要额外的北京解释,多余的解释配音等,短小精悍,机件和剧情片相结合的平台界面的格式要求,方便的检索与组链接到教室和学生的使用的教学现状。

虚拟机件库:将网络上的资源变成巨大的类似于图书馆一样的资源库。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检索,重组,这种教学的灵活性结合在网络上的资源,需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内容,信息和材料方面的政治思想,教学管理,部分已安装在教室的计算机和网络学校模拟可以直接调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材料组织课堂教学。

3、结论

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课件是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功能强大,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课件的实现依赖于一个纯粹的技术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现金的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实现了高层次的信息和课件集成。使用极端机辅助教学在课内和课外更广泛,更深的方向向信息技术月科学的整合。(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