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04 23:20: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顶岗实习计划公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11-03一、 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的制度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指导性、规范性的文件,无可操作的考核评价标准。

(二)忽视考核主体多元性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涉及多元主体,其多元主体包括:校内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企业领导小组、企业人力资源部、企业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学生班组和学生自身。而目前的考核主体只有校内和企业的指导教师。

(三)考核对象单一

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效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还牵涉到企业、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只评价学生单一因素远远不够。

(四)淡化了过程考核

多数院校只是依据实践总结或答辩来评价,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整个学习领域,动态过程的效果,难以及时反馈信息并作出相应调整。

二、“43343” 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依据系统科学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定性定量结合原则构建了“43343” 考核评价体系,其具体的含义如下:

(一)“4”―― 四级管理运行模式

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明确权利和责任。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采用四级管理模式(如图1)。 政府部门成立大学生实践教学协调办公室,协调学校和企业间学生实习问题;学校和企业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安排实习工作,制定顶岗实习教师指导手册、考核标准和方法、组织和指导实习;学院(或系)成立管理小组,管理小组细化管理措施,制定具体的顶岗实习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习任务书和指导书、考核细则和方法、学生实习手册、实习安全管理规定、安全协议书、实习单位鉴定等。具体实习过程由学院管理小组下的学工办、教务室和指导教师以及企业管理小组下的企业指导教师和人力资源部协作完成。

(二)“3”―― 实习的实施模式和评价分三阶段

实习分为动员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并按照这三个阶段进行评价,对各个阶段进行。质量监控,检查各阶段的任务是否按时完成。若上一阶段的考核不达标则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实习,各阶段的考核结果加权后为顶岗实成绩。具体考核流程见表1。

“3”――三个被评价的对象:学生、学校和企业。学生是顶岗实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要对象。同时,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有学校和企业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因此,有必要对学校和企业进行考核。若没有认真的“教”,却要考核“教”的结果是不科学的。并且,企业是学生要进行实际磨炼的场所,因此,企业的条件和重视度对实习效果至关重要。

“4”――四个评价主体:政府、学生、学校和企业。目前政府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发挥作用少。因此,很多企业,特别是运行良好的规模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担心学生干扰其生产。为了推进我国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政府应成立相应机构,出台政策,协调企业和学校的关系。同时,政府对企业接待实习进行评价,将有利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涉及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顶岗实习领导小组、管理小组、学工办、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并且学生自身对实习班组最为了解。所以,评价的主体应多元,相互之间进行评价。

“3” ――三级指标体系。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和计划任务书以及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要求,作者确定了三级指标体系。具体见表2。每项评分按照优、良、中、差给分,优―90-100分、良―75-89分、中―60-74分、差―

三、成效与体会

该评价方法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而且完善了本科阶段的教学环节,提高了实践质量。运用上述评价方法,对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8和2009级制药工程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进行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国家、学校、企业和学生四方共赢。国家获得了专业性人才;学校在企业物色了一批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提升了办学内涵;学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通过实习,其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并得到企业的认可。2008和2009级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大幅提升,达到100%;企业通过生产育人获得毕业就能上岗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88-02

1 引入

顶岗实习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推进职业教育技能化、职业化、素质化的真实实践体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有关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等文件的精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在原有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探索了基于校、行、企三方联动的系部抓总,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辅导教师深度协作的教学管理小组,对顶岗实习的工学班进行了岗位工作课程化教学的有益探索及尝试。对正在顶岗实习工学班的课程化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及尝试。

2 顶岗实习课程化开发

2.1 国内顶岗实习课程现状

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课程体系中关键的课程,顶岗实习占高职教学时间的 1/3 到 1/2,却很少能找到正式出版的与顶岗实习相关的教辅教材。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教材的缺位使顶岗实习教学缺少了一个主要的依据,导致教学指导上普遍存在片面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

多数高职院校囿于自身财力、人力及物力的限制,加之国内企业用工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学术本位以及放不下身段的情形下,使得顶岗实习尚停留在找岗位难、找的岗位与专业相符更难的现状,由于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宣传不到位,学生对顶岗实习存有误解和抵触,使得企业人事管理部门限于了对顶岗实习学生“迎来送往”上,企业聚焦于学生工作安全无事故上,根本不敢把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的岗位给学生,学生在企业也无法在技能上有所收获。

2.2 机电一体化专业顶岗实习课程设置

机电专业工学班施行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进行学期式顶岗实习,参考企业常态化的工作过程,我们细分出技能操作和生产管理两条课程设置线。以技能实践及应用为经线设置专业课程,以职业素养及能力为纬线设置文化课程,经纬交织下专业与文化结合,其汇交点就是工作,工作的过程就是专业与文化下的个人实践,这样可以做到课程与工作一致性的最大化,实现课程教学与过程工作的相互促进。

针对2012级机电专业工学班所从事的岗位工作,系机电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小组依托企业产品开发了《产品装配工艺》和《产品基础概论》一主一辅两门专业课程。主课程《产品装配工艺》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掌握工作中应该注意的要点,尤其是在安全生产和合理操作方面。通过顶岗实习,逐步掌握有关制造、装配、工艺方面的知识。辅课程《产品基础概论》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企业的产品,了解产品的组成及相关行业的知识。通过顶岗实习,逐步掌握有关电器行业的标准、规范。主课程侧重工作的流程及工作中涉及的技能及其应用实践,辅课程主要解答与产品有关的具体问题,主课程为学生解决工作面上的问题,辅课程为学生解决工作点上的问题,主课程强调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技能性,辅课程强调工作的合理性和技巧性。

为尽快使工学班学生了解企业、熟悉岗位、融入管理,系机电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小组依托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开发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一主一辅两门文化课程。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了解有关企业的基本知识,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尽早进入员工的角色做好铺垫,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顶岗实习课程化教学的实施

顶岗实习课程化教学应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利用院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教学能力,根据学生职业行动过程中的学习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实行因需而教、因需而学,依据学生的职业行动导向进行教学。

经过多方调研,参考学生实际要求,结合企业在生产、管理上的特点,考虑到企业生产紧、任务重,根本无法空出成块时间供教学之用,考虑到安全工作,教学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为此,系机电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小组构建了“三面一点”的多维顶岗实习课程化教学。所谓三面是指书本、实操和网络三个层面,所谓一点是指进行知识技能讲授指导的特定地点。

书本层面的教学,编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教材,教材采用一周、一知识、一技能、一小节的模式。为便于企业携带,教材页数控制在50页左右。为便于平时记录,页面格式采用两栏式,较宽一栏填充文本,较窄的一栏为空白。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对理论、实操方面不懂的、不会的问题予以记录,每周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对所有学生的疑问以讲座的形式予以集中解答,讲座后学生进行一周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信息反馈。其中学生的记录及小结均写在教材空白栏,教师直接在教材上给予一周评定。这样,教材就成了一个有效的知识和技能交流传递的媒介。

实操层面的教学,关键是学生岗位工作过程下的技能培养。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并不太愿意培养短期工作学生的技能水平,更不希望生产、技术资源外流。为此,学校、企业及学生三方应进行协商,签订协议,企业才能迈出培养的一步,否则只能是基础的培养。这个层面的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主导,学校教师辅助进行。每周不定时的对岗位工作的学生进行核查,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考察,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指导,对于实操层面出现的极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对于实操层面出现的群体性问题,在特定的教学指导点进行集中培训。并每周给出相应的评定,顶岗实习结束时给予总评。

网络层面的教学,由于尚处于初创阶段,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交流方面。此外,驻企业的辅导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到岗及就寝情况进行核定。

4 顶岗实习课程化的考核评价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评定,还停留在终结性考核阶段,缺乏全过程的管理和实时监控,随意性很大。使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和实效大打折扣。

为更好地强化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学习与工作的管控,企业应当与学校协商,建立校企联动的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从学校专业教师评价、学校指导教师评价、企业兼职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从教学的“三面一点”来看,学校专业教师主抓书本及网络两个层面的教学,为了保证知识和技能在纸面上有效传递和网络教学的有效实施,设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占总评的30%;学校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及规范,设定学校指导教师评价占总评的20%;企业兼职教师主抓实操层面的教学,负责学生岗位工作下相关技能的培训,十分重要,设定企业兼职教师评价占总评的40%;企业评价是指企业对学生的工作评价,侧重学生对企业所作出的贡献,这是体现学生职业能力及素养的方面,设定企业评价占总评的10%。

5 结语

为了切实实现企业与学校在顶岗实习上的双赢,顶岗实习的课程化教学实施迫在眉睫。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对顶岗实习课程化教学的开发、实施、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研讨及周密的论证,拟定了详细的方案和具体的措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顶岗实习课程化教学的安排井然有序,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热情十分高涨。对于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企业表示非常赞赏,希望工学班毕业后学生能够留企工作,并愿意把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计入员工工龄,也愿意学校等多的学生到企业顶岗,这为校企的深度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健词:园林技术专业;顶岗实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所谓“顶岗实习”就是指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学生在实习期间即有正式的工作岗位。顶岗实习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配合教育管理、训练学生的一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关健是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这也是高职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园林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的意义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在园艺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的以培养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重要的教学环节。 园林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去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可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感受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克服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就业和工作积累经验。

1、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密切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之处,可以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质量,真正培养可以适应现代园林技术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花卉、苗木的生产经营、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参加实习的学生,有一部分将来有机会可以留在实习单位工作,可以提高学生专业对口的就业率,可以更好地为就业做准备。

3、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园林企业的概况、工作流程。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接触认识社会,提高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明确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

二、 影响顶岗实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顶岗实习的企业比较分散。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学校安排学生去校外不同单位参加实习,中小企业可以接收的实习学生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学生被分到不同的单位实习,这种条件下,与学生联系及管理学生就有诸多不便,实习过程老师对其指导和管理难度增大,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现象。而大企业从自身的安全生产、运行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多方面考虑,不想接收大量学生进行实习。

2、顶岗实习的岗位对口程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以致用

部分学生的实习的岗位和内容与其在校所学专业毫无关系,在实习过程有的学生从事工勤人员的工作,专业对口程度低,这种情况下,有的实习学生提早或是中途离开实习单位,放弃实习,使顶岗实习失去了意义。

3、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够,观念淡薄,适应能力较差

首先很多学生对顶岗实习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片面理解为专业实习就是生产劳动和再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学生对每天进行简单重复的劳动感到乏味,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其次,学生的适应能力差,不适应实习单位与学校环境的差异;从学校到生产管理一线,有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的要求和安排,在实习过程中违反实习单位规章制度;最后有些学生由于对工作单位期望值过高。不愿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等。

4、学校顶岗实习教师数量少,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指导力度

学生实习单位比较分散,而“双师型”专业教师力量又不够强,导致在实习过程中,老师无法实现“一对一”指导,缺少沟通交流,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情况,对学生实习指导不够及时、全面,在顶岗实习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学校与企业责权不明,实习学生的权益得不到良好保障

中小型园林公司大多数还处于成长初期,不愿意为实习学生支付劳动报酬,而只是把顶岗实习的学生作为劳动力紧张的补充力量。提供的实习岗位多是以单项育苗或栽培技能为主,甚至提供专业不对口的实习岗位。部分企业对于参与顶岗实习,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不积极;具体表现为实习单位不与学生签订相关的协议和合同,一旦在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获得保障。

三、推进学生“顶岗实习”的对策

以就业为主要导向,改进顶岗实习的方法与措施,使学生通过参加实习能深入地了解园林企业的生产过程,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1、加大对顶岗实习的宣传,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力度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做好实施顶岗实习的宣传、动员工作,让实习单位、学校、学生及家长都能充分认识到实施“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端正态度、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顶岗实习。

2、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合作,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建立顶岗实习的有效管理机制。学校可以邀请园林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顶岗实习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优化课程设置,结合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特点、企业需求情况和学校现状,不断创新顶岗实习模式。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任何有关学生实习方面的法律法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如果与实习单位发生纠纷,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从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学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相关法律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也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必要时可以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到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从而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4、规范、完善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

顶岗实习工作要与实习单位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应该向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必要的劳动报酬,并以合同的形式规定,以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在顶岗实习期间,要保证每个学生有2~3个岗位可以轮换,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5、加强管理力度,加强企业指导教师的参与度

学校要及时制定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方案,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管理方面,实行由实习领导小组 指导教师 实习小组 实习学生的层层管理。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由于自身还有教学任务,对实习学生不能深入地指导其在工作碰到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企业的指导教师配合共同指导学生。企业的指导教师有时是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他们丰富经验,通过总结传授指导给实习学生。

总之,高职院校园林专业顶岗实习是创新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是高职院校学生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就业的过渡期和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正确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只有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多方共同参与,对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制约因素采用多种措施解决,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切实提高顶岗实习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篇4

【中图分类号】TU452-4

1、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本着“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安排本着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基础后专业,在技能培养方面,将理论学习结合生产实践,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力争实现实践教学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

《岩体力学》是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的理论基础课,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不同受力条件(例如荷载、水流、温度变化)下岩体应力、应变、破坏、稳定及加固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目的是解决岩土、地质、环境、水工、能源、土木、水利、冶金、交通、矿业工程等建设中遇到的相关问题〔2〕。《岩体力学》已经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工程实用价值。

2 、《岩体力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很盲目,定位不准确甚至错位;这样的认识导致教师备课、讲课、学生听课等等环节都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层面,即专业、专业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历证书阶段,没有更加进一步的把职业、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职业证书对接起来。

(2)理论内容偏重轻视了实践环节,本门课程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课程,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科学合理的体系,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对于我们高职高专,已经显得理论的比例过于繁重,实践明显不足,教师和学生都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大批出现的高分低能学生,课堂和生产严重脱节。所以在传统的研究型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应做比较彻底的改革。

(3)教材适应性较差,传统的研究型教学使一批又一批的教材偏于理论,轻于实践,学生学习难度大,乏味,因而也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需要一套理论难度适中、够用,实践比例偏大的教材、学材和与之配套的影像资料等。

(4)教学经费的严重不足,由于在传统的教学领域,一个教师、一根粉笔、一本书就可以完成一门课程,形成了填鸭式教学的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极低。

(5)生产实践教师的缺乏,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现有的教师队伍绝大部分从校门又走入校门,从理论中来又到理论中去了,更有甚者教材中的部分验,教师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照本宣科,讲起来乏味,听起来不知所以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6)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3、《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岩体力学课程涉及多个相关学科领域,其课程综合性强、知识点多而杂、试验项目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导致许多学生认为课程较难。所以采取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学特点,并更好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对岩体的基本力学性质理清概念、明确试验原理及数理统计方法;难点是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原理能够分析不同工程岩体在不同的力学条件下的稳定性。

解决方案如下

(1)培养目标上遵循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岩体力学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上较难理,但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解精讲重点、恰当复习、图文并茂、穿插一些案例结合理论,利用学生求知、求趣、求新的心理引导学生在轻松环境中掌握理论知识。

《岩体力学》本身的特点和传统的粉笔+黑板书写速度慢,单一,呆板,信息量小的缺点,课堂教学适当结合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内容多、图文并茂表现力丰富的优点,提高授课效率,调节学生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就要求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投入大量的工作,准备多样的大量的图片、影像素材,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近期的工程现场视频以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等资料,从而使学生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新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上大量运用启发式:岩体力学课程中很多都是有大量的统计得出来的,亦多为经验公式,均有使用条件,在教学中强调经验公式地方性、条件限制性致使我们在实践中使用时,不能照抄照搬一定结合生产实际,再结合实例让同学们去修改完善经验公式,学生积极性会大大增强。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方式,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让多媒体真正多起来,ppt、录像、动画、网络视频等等。

(3)《岩体力学》课程建设改革中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学院教学改革以来,大力加强教材的建设,提倡教师根据现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编写一些实用性强,灵活方便的学材,教学效果比较好。由于教材的编写需要周期比较长,所以大多数落后于新的科技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接受新科技新技术,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学材的编写,这样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能够与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技术进步同步,效果显著。

(4)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配套制定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希望学会在标准制定、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扭转“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局面,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的有力支撑。

教育部副部长鲁晰指出:中长期来看,产业加速转型和高技术的技术型的人才匮乏的矛盾也非常突出。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鲁昕解释说,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队伍率先技能化。招聘教师要求参加过生产、或让现有的教师到生产单位参加实践,并把这个工作量化,即要求教师必须每年参加一定量的生产才可以授课。

(5)《岩体力学》课程建设改革中的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

A、加强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一个案例入手,例如三峡水利枢纽是开发和治理L江的一项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区内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其中秭归县千将坪滑坡比较典型〔3〕,以此为契机,布置任务,同学们查阅资料,用岩体力学观点去分析滑坡的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课堂可以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边坡稳定分析的要素,内容充实、方法灵活,自然会有显著的效果的。

B、课堂实验环节要严格执行岩土试验的操作规程,《岩体力学》课程课内试验共有5―8个试验,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标准中要求的每个试验的操作;并组织一年一度的岩土试验竞赛;组织力量强大教师团队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岩体力学实验指导书》该指导书对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几个试验从原理、实验设备和操作步骤都有具体、详细的讲解,规定了规范的实验报告格式,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C、现场参观和理论知识结合,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的飞跃。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几个施工现场:边坡、洞室、岩体地基,让学生认识这几种工程岩体的地质、 地貌、应力等问题。参观后要求学生编写参观体会和简单的报告。

D、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4〕,顶岗实习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实习质量我们需进一步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严格按照顶岗实习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基础上完成学习期间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使学生工作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

结语:《岩体力学》课程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此次《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改革符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的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比较先进,实践教学能够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改革能够达到高职教育的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岩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电子技术”我校是机电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的一门通用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实验实训、综合设计等四部分内容。该课程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课程体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中引入了“五级递进”技能训练模式。即:“课堂教学――专业社团活动――特长教育――竞技教育――顶岗实习”。

2 “五级递进”技能训练模式

通过理实一体化课堂教育完成基本教学任务;通过专业社团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专业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特长班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各种科技制作、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竞技教育中,根据职业院技能大赛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所学与生a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 实施过程

(1)课堂教学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设计教学项目。每个项目的实施都将学生按3―5人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合作完成。先由老师下达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讲解有关知识点后,学生进行讨论,确定方案,制定工作计划,接着开始实施制作。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方案,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接受学生的资讯,帮助学生解决难题。项目完成后进行总结评价。

(2)专业社团活动

学校为专业社团提供活动场地,为每个社团指定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制定活动方案。通过专业社团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专业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活动,既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3)特长教育

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和突出表现的学生,可以编组为特长班,鼓励他们积极发挥特长,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在特长班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各种科技制作、课题研究等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竞技教育

首先学校层面每年举行一次校级技能大赛,通过校级技能大赛培养选拔一批学生为省级(自治区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好储备工作;在省级(自治区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根据国家职业院技能大赛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顶岗实习

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不但为学生教学实习提供帮助,而且是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技能和加强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校企双方可以较为深入的技术交流,学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课程兼职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企业聘请学校教师担任技术顾问。企业工程师定期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技术讲座,学校也定期为企业进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发。

4 保障措施

(1)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共同设计和开发学习领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把教学过程和企业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

(2)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重新整合,按项目化教学进行配置。加大基础性实验和技能实训的力度,适当增加设计性实训环节难度和广度。

(3)改革实训室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三开放,即:实训室开放、实训内容开放、实训时间开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实训,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允许学生有失败,并给予多次重做机会,直至成功。

(4)增强实训室的氛围,制作各种彩色实训挂图、基本器件表、基本原理图和基本公式等,使实验实训教学更加方便。

5 结语

近年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专业社团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成绩。通过向用人单位发放调研问卷,统计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我院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生的电子方面的应用能力认可度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3]谢文林,林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4]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5]王伟,王建华,董鹏中,曲丽娜.职教师资基本素养标准开发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77-79.

[6] [德国]克劳斯.贝克.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7-73.

篇6

现代学徒制实行企业和学校结合交替式培养的模式,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即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依靠企业中的实践与学校职业教育中的理论学习密切结合。每周1~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4~5天在企业实践学习,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之比约为3∶7或2∶8。理论学习时间之短,要求专业课教学必须整合一切教学资源,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本,突出实践性,大胆地创新教学模式。

一、推行实施性教学计划与开放性课程体系的创新

多数专业课实践性较强,抽象概念又多,设备及工艺装备结构复杂。有些内容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表达,教学效果必然差。所以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创新就是要把教材中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到实习实验、课程设计中去完成,把抽象的知识由模糊变清晰,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机电专业,机械基础中的轴的结构可放在车工实习现场中,指导学生动手拆开车床主轴箱,再讲解;拉伸试验可放在实验室结合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现场讲解、分析。

开放性课程体系的创新主要突出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多元化整合课程模式,要求课程间整合形成模块,课程内实现知识、技能、态度整合,整合的突出特征,就是实行理实一体化,而理实一体化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课程的项目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二是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例如,机电专业在机械制图测绘综合练习时改变以往测绘减速器,而测绘一副典型模具或车床尾座顶尖。又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在适当位置插入常用零件如带轮、链轮、齿轮、蜗轮蜗杆等零件的常用材料选择及热处理方法。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学徒制要求尽量压缩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时间,以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思维的形成为主。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用启发式取代“灌输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讲清、讲透,对次要内容略讲或不讲,留给学生自学、思考。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大直观教学力度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例如机械制图中的图样表达方式,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能观察到假想剖切、分离、旋转、投影等整个过程。再如液压系统分析,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各控制阀的开启、油液的流动方向、执行元件的动作的全过程。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各种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2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是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讲解过程中,精选授课内容,在对重难点讲深、讲透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再让学生自主练习,在实际参与和反复练习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比如定轴轮系传动比分析是机械基础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分析过程中着重讲清传动比的定义和对公式的理解与运用。难点在于怎样灵活地确定首轮和末轮,再对公式进行相应的转变和运用。那么在教学中得首先分析一种基本形式的定轴轮系例题,然后让学生自主练习一次。再以机械手表中的齿轮传动为例,讨论首轮和末轮的确定,告诉学生其实末轮也可以作为首轮,首轮也可以作为末轮,只要对分析问题有利,可以作适当的假设。然后让学生动手练习,老师巡视,以发现问题并作相应的提示。最后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讲解、答疑。

3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有些内容如果用引导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能会起到更佳的效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例如《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中的基准选择的内容是该课的重点和难点,它对产品质量、夹具结构及操作加工影响均很大。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可采用引导和讨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讲授基准内容时,先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基准?基准有哪些类型?选择定位基准要考虑选择原则?接着让学生观看基准选择的教学录像片,使学生对选择定位基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结合实物、模型进行讲授和课堂讨论,在讲授过程中重点讲解选择原则。然后结合几种不同形状零件,让学生自己分析,选择基准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启发和总结。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能根据不同零件,不同加工方法,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定位基准。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消化、巩固和提高。创新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相结合

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是在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前布置有关的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进行实习,这样就能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大量的原本是零散、无序的内容,按课程设计的要求清楚地表述出来。而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数据、参数等,以便实习结束后能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课程设计。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理实一体化,既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课程设计结合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取得了双赢的教学效果。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课程体系,是教书育人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范本,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都必须依靠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高职教育目标的确定、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其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和应变能力的发挥。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始终坚持“专业是核心,课程是抓手,师资是关键”的理念,积极推进课程体系重构,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带动师资、专业建设,推进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工作全面上水平。在推进课程体系重构的工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做法。

一、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步骤

随着高职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课程的开发等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工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探索出一些可参考的、具可操作性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

一是从学生能力提高上着眼,重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既要考虑相关知识体系与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重新优化、组合课程体系。

二是从岗位工作氛围上着手,突出“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教育只有基于真实的工作场景,营造岗位工作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习与工作更主动。

三是从教学效果上着力,构建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评体系。打破原有的建立在学科体系基础上的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过程考核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是从结合行业动态上着想,深化校企合作。结合行业动态,使现有的教学资源打破静态变为动态,跟得上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

根据典型的核心岗位技能分析,每个专业设置3~5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以此设置相关的专业基础能力课程、通识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然后确定综合能力课程。对3~5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对其他课程按照项目制课程进行设计。这一做法早在2007年的6个重点专业进行试点,2008年推广到全校各专业,2009年全面实施,2012年不断完善。

首先:进行典型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培养专业核心技能

我们组织院系教职员工,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过程分析,明确了现在岗位技能和未来岗位发展对课程的要求,对我校每个专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做了非常充分的分析,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我校每个专业都制定了《岗位技能分析报告》,准确把握了核心岗位技能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核心技能要求,每一个专业设置3~5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即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该专业的核心技能。

第三:开设专业基础课程,支撑专业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能力

我校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专业课教学的需要为度,以相关岗位的就业需要为度,以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度。所以,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知识需求,我们筛选出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来组织教学,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第四:设置拓展能力课程,培养学生其他相关素质与拓展能力

在拓展能力课程方面,我校设置院系二级选修课,一是系内任意选修课(专业任选课),是专业的提高课程、拓展课程。二是全院任意选修课,主要是人文、社科、管理类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管理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选修课的个性化开设,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求,而且拓展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了学生人文素质、拓展了学生的发展潜能。

第五: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我校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程比重,精心设计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依次递进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增设顶岗实习课程,通过实施双导师制、顶岗实习《工作日志》、顶岗实习答辩和校企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等关键点控制,全面提高顶岗实习课程教学质量,充实和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夯实了专业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大大提升了我校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高职课程体系间相互融合与渗透

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式的差异性,人们习惯于将高职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这就促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并由此提出理论教学的“必须,够用”原则,实践课程的“针对、应用”要求。我校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体系进行相互融合、渗透、补益、提升,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迁移。

实践教学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主线,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突出熟练、灵活、变通、创新的实践能力培养特征,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较全面的职业工作能力训练。按照实际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设计并组织实践教学。实践技能支撑教学体系分为实验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个环节,依次递进。近年来我们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实验课程、实训课程体系。在实验课方面,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加强应用性实验,为此增开了综合型实验;在实训教学方面,建立实训教学新模式,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在顶岗实习方面,增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作为高职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验证或演示某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应用性,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模拟生产实践的一种方式。从从我校实践过程来看,它们是互动关系,即实验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理论教学通过实验的分析和应用而加深、提高。从培养对象上看,学生在实验中不但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我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通过模拟项目、模拟案例、模拟产品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能力以及着重提高综合素质,将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思维培养引入课程教学,将理论讲授、实践指导有机结合,精讲多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实验技术,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综合分析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教学为学生实训做好准备。

(二)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以实训的形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是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实训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有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它强调的是独立操作、反复训练、学会技能、形成技巧。

我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虚拟实训,为学生实践操作前提供多种有效的仿真实训条件。例如建立数控仿真实训室、会计仿真实训室等,使学生在虚拟的职业环境中接触企业的实际设备和技术,学到实际、实用、先进的岗位知识和技能。

我校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安排实训,建立了18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在开展实际生产活动的同时,学生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训。通过实训教学,让学生体验未来工作岗位的主要环节,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或就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一定的行业工作经验。通过实训教学,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是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职业、将校内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换的重要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到顶岗实习企业通过实际工作掌握处理有关的操作、编制、检测、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方法,学生可增进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科学管理等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增长实践工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我校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多层次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建立了65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实践能力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做”中求知,在“用”中增知,达到了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开发符合课程设计、强调实战训练的工学结合教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采用典型的工作任务导向开展教学。我校教材的编写以职业能力为本,以介绍最新技术及新生产流程为特色,以全息化案例为基础,教材的设计必须适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一)以能力为本位开发高职教材

我校鼓励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突出劳动过程、职业岗位工作的系统性训练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知识。能力本位教材强调“做”,着重回答“做什么”、“ 怎么做” 等问题。“做什么”就是实战化工作任务的内容,“怎么做” 则是完成实战化工作任务的路径和方法。我校教材的编写紧紧抓住“学做合一”这个中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我校能力本位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强求形式上的绝对统一,但必须追求内在的一致:以基于实战的全息化案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即教材围绕着实战化工作任务的内容、完成实战化工作任务的途径与方法、完成实战化工作任务必备的各种前提条件来编写。

(二)注重基础理论与全息化案例相结合的综合化训练

所谓全息化案例,是指包含企业或实际工作岗位的全部信息的实战案例,与传统上根据理论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抽象化案例在逻辑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全息化案例条件下开展教学,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强,能够充分发挥高职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全息化案例既可以是成功案例,也可以是失败案例;既可以是企业遇到过、已经解决问题的案例,也可以是正在发生、正在寻求解决措施的案例。学生可以从案例中学习岗位技能,也可以从案例中获得实战经验。总之,丰富的案例为学生充分了解岗位能力标准。在充分学习、了解这些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实训将理论与实践再一次结合。

(三)根据校区实际,改革课程安排方式

我校有广州和南海两个校区,各专业制订教学计划时在充分考虑广州校区和南海校区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资源的现状基础上,将南海校区和广州校区的实训资源与课程对应起来,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2007级教学计划开始,我校对几门全校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如学校将《“两课”基础(含廉政修身)》实践周安排在第1个学期的寒假,《“两课”概论》实践周安排在第2个学期的暑假;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训按系(院)分学期进行,以解决计算机机房不足的问题;我校各专业的金工实习上课时间则由实训中心金工实习车间统一安排;为加强教学场所改革,适应“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一般安排在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进行。

五、基于能力主线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效果

我校课程体系构建,以重点专业课程建设带动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带动全校课程建设。通过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带动,实现全校课程建设的全面开花, 2009年,我校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4门、省级(含教指委)14门,至此,已建成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3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提前完成国家示范校精品课程建设总目标。2013年拥有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省级优质课程。近两年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学校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学生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跃上了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8

21世纪各个国家的发展面临激烈的竞争,这个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职业教育”是教育部为了适应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国情,结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拟立足国内职业教育,特别是本校生源情况,讨论探究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出“低分高能”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面向普通高中、对口升学招生,多数存在专业文理兼收现象,随着高中升学率的提高,新生多存在高考分数低、理论基础不扎实等特点,然而“低分不等于低能”,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将他们能量小宇宙禁锢在低分的世俗魔咒里,要让他们正视自己,摆正心态,懂得发掘自身价值,激发出他们无比强大的潜力。

首先,教育“以人为本”,应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生源质量。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实行的是单一评价机制,特别是高考,一考定终身。单一评价机制下,高分不等于高能,低分也不等同于低能,而国外很多高校在招录学生时,首先考查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才是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新生入学后我们不仅传授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重点培养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有机的统一,只重视知识而不重视能力、素质是片面的,能够较强的综合素质,能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才是毕业生一生用之不尽的财富。

其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职业教育的层次、布局结构及培养期限和方式,坚持多样化、灵活性、不拘一格的培养方式。

如今的用人单位将学生的能力摆在学历之上,这种现象直接影响考生、家长的志愿选择,经过了近些年“只要上学,不论专业”而造就的大量“毕业即失业”的教训后,近年来考生、家长日益理性化。

我院校领导审时度势,积极转变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针对职业教育特点,提出采用“2+1”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要求灵活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在两年理论学习基础上安排为期一年的实习、实训,并提倡课堂教学利用实景职场、虚拟职场,让学生尽早进入职场,逐步达到知行并重,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责任心强,适应性好;能力强,上手快,肯吃苦,会沟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受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好评、社会认可。

第三,全面建立专业认知实习制度,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性和主动性。

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认知实习教学模式,在全校所有专业(特别是理工类专业)增设“专业认知实习”,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性和主动性。改变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其转变成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模式,通过以入学后专业介绍——专业认知实习——理论学习(两年)——顶岗实习(一年)为主线,首先建立学生的专业意识,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性和主动性,而后配合理论学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不同方式,使职业教育落实到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形成内容丰富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职业教育培养应用人才的需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四,针对生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由于新生多存在高考分数低、理论基础不扎实等特点,且各专业有文科、理科、对口升学生源并存现象,其理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对于理工科专业复杂的课程、枯燥的理论、定律推导以及乏味难记的公式,由于部分学生缺少理论基础支撑,慢慢便会缺乏学习的热情,并逐步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五,加大实训、仿真设备等教学设施投入。对于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应当占专业教学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对于理工类专业,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活动,能突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乏味难记的公式中解脱出来,使理论知识形象化,真正做到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推导结果的应用。

然而,实验实训设备不但昂贵,而且耗材投入也较大,再加上缺乏“双师型”教师,所以小班教学难以实现,大班教学又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成为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质量的约束和瓶颈。而通过引进仿真、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实践性教学,可以满足常规的教学手段、技术、设施设备难以实现的实习实训问题。作为职业技术类院校,应加大对实习实训基础设施和仿真软件、设备的经费投入,特别是理论基础要求高、设备工艺抽象性强的理工专业从根本上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不断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和锻炼学生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

最后,开展专业、职业、创业活动项目,力促学生能力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阵地。对高职院校而言,专业、职业、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活动项目能迎合学生的能力发展兴趣,连接学生的能力发展实际,具有较好的能力培育价值。

要在原有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之上,开展专业、职业、创业活动项目, 针对专业对口岗位的具体要求,大力开展创新性强 、实践性高,集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由“服务文化生活”向“服务职业教育”的转变。

篇9

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循技术、能力培养的规律,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各类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创新的技能培训模式,使学生技能的培养依托行业、企业,靠近市场,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习掌握融入行业和市场主流的实用技术,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2.构建“三线融合、一体两翼、五层渐进”的实践教学环节。三线融合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将教学计划分解为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和认证课程及认证时间安排等三条计划实施路线,三条线在教学全过程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体是指以核心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校内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体系,这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两翼中一翼是指以行业通用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这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翼是指以职业特定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企业项目实习、专项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这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五层渐近的技能提高包括:第―层次,随课堂教学开始的实训课,开展验证性、认识性、操作性实验。第二层次,实训室相对集中的教学实训课,开展安装、调试、诊断的反复训练。第三层次,在校内实训室模拟环境下集中的专业技能培训,对相关的职业技能进行反复的操作训练。第四层次,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项目实习、生产顶岗实习,对职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第五层次,在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事业单位集中毕业实习,对所学知识、技术进行应用性检验训练。

3.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内容改革要突破传统的验证型实验模式,开设多种类型的综合实验;大幅度地删减验证型实验,用演示实验、模拟仿真来取代那些基本测量方法、公式验证的实验;重视实验大纲和实验教材的建设,精心设计增开综合型、设计型的实验。注意将教师在科技推广和技术应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部分及时转化为实验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把实践教学分成实验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和课程设计三个模块。应大力推行启发式、开放型教学方法,抛弃过去刻板、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和注入式封闭型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开放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学、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并独立实施实验过程,开展互相讨论。实验考核方法允许多种形式的考查和考试,重平时成绩,重动手能力,重联想思维,重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

4.组织严密的弹性的实践教学管理,使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实践教学对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利用实践手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了提高学生在职业技能、技术方面的培养,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认真组织专业实习或实训,每次实训都有实训(习)任务书,任务书详细说明了实训(习)目的、内容、要求、成绩评定方法以及学生分组、指导教师安排情况。强调纪律,强调操作规程,强调安全意识,强调实践质量,指导教师坚持书写实习日志,记录学生参加实训、生产情况,定期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全面开放实验室。一是时间上的开放,即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允许学生正常工作时间及晚自习进实验室做实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时间。二是开放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进行电子小制作。三是加强开放型实验方法指导、管理,挖掘现有设备、仪器的潜力,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二、推进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新本科院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缺乏,这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培训应以长线专业和重点专业师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道德和教师基本素质培养为前提,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内校外、校企双元为培养途径,以企业实践、送高校进修、本校培训或教师自学为基本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篇10

(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目前,会计专业实施的仍然是以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操课组成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制约,所以会计专业课程都是各自为政,只侧重于学科的某一个方向,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衔接,给学生的印象也不系统。如财务管理中只进行有关经济模型的计算,没有跟企业内部的管理结合起来,学生只能靠死记公式,应付考试,很难理解。

(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填鸭式教学方法,目前仍是许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它的特点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讲课方式下,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缺乏互动的教学平台,缺乏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上极度规范化的考试制度,不足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4)师资队伍建设缺乏。首先,高职教育偏重于技能学习,文化基础课次之,文化课教师在高职院校基本上没有竞争压力,研究水平较低。其次,会计专业教师一般高职院校都要求是“双师型”,但大多数专业教师是从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的,很少参加社会实践,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她们只是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又通过了会计职称考试,仍然没有实践技能。因此绝大多数教师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基于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师资建设的缺乏,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必然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2加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应对对策

2.1培养目标动态调整策略

由于会计涉及到各行各业,而各行各业也需要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这就要求会计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会计人才归为一个方面或一个层次。相反必须充分认识到会计人才在各方面和层次上的多元化特征。就一般的会计岗位而言,有出纳、税务会计、成本会计、往来款项结算、预算会计、预算分析等,这就决定了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上,一方面所培养的人才需要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必须根据会计的发展变化适时的调整本专业的定位,使其具有动态性。

2.2课程内容整合策略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联系实际情况,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实践性,也增强了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如:基础会计模拟实习、成本会计实训、出纳岗位模拟实习、电算化上机操作模拟实习等。通过有针对性的校内实训,可以缩短学生适应会计岗位的时间,增加学生对会计工作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校也可以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会计工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建立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主干课的实践教学为主线,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和税务课程的实践教学为辅助协调进行的基本框架,制定检验实践效果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习时间可以分时段进行,而不是像现在的大部分学校采取的让学生最后一年在外实习。这样能真正实现“零距离”顶岗。当然,学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开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性课程。如:社交礼仪、专业英语、职业道德以及法律等知识。

2.3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要想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就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如案例教学。教师在选择相关案例教学时,应在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基础上,选取有针对性的,符合新会计准则等特点的高质量案例。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供了一个强有力和多角度的范例。会计教学可以借助教学案例把会计理念、教育思想、会计判断的过程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加大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走上会计工作岗位,正确运用职业判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1)学历进修、职称考核。职业技能教师不能做一个教书匠,照本宣科,就事论事,鼓励教师向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要对金融、会计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能学习运用。所以鼓励教师报考在职硕士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篇11

关键字:工学结合;教学评价;实践教学

Key Words: “business/school”partnership; teaching evaluation; practice teaching

0、前言

当前,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主题,“工学结合”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把课堂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技能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本文将对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探索出一套实际有效的公平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1、“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相接合:“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强调学生校内理论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这就要求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更贴近工作岗位的内容与要求,实践教学的考核也应与企业实践考核相一致;

(2)课堂教学学时减少:课堂理论教学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形式也要发生变化,教、学、做一体化,课内实践教学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课堂教学的模式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企业顶岗实习:当学生分批到生产现场顶岗实习时,其实习内容也该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技师、工程师指导,教师只进行抽查与巡视, 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应得到充分保证。

2、“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评价的特点

“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系统也要做相应做改革,主要有:

(1)评价内容全面化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是从多角度进行的全面化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新技能的能力等职业基本素质要求都纳入评价体系;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作品、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心灵、价值观、情感、生活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评价者,“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实习、设计、生产等很多都是借助企业的场所来完成的,来自企业的评价不仅使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科学更真实,而且指导教师可以利用企业的评价结果及时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实践教学更接近企业的需求。因此,教学评价主体必须要多元化(包括学校指导教师、学生自身和“工学结合”企业)才能教学评价活动更合理、贴切、科学、真实地反应学生的技能。

(3)评价方式过程化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不能限于固化最终结果的评价,而应当是把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全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它更关注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经历和体验。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评价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其评价系统应作改变。

(1)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主要包括实践环境、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实践产品和实践结论4项,其中,实践环境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实践教学项目是训练学生技能的载体,应以掌握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为出发点, 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实践教学实施的结果则应体现为产品或作品,如学生设计开发出来的软件程序、加工出来的零件、组装的半成品等;实践结论主要是借助企业师傅的评价,或是参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和产品标准进行评价。

实践环境(40分)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30分) 实践产品(15分) 实践结论(15分)

实践场所 实践设备 指导老师 职业氛围 项目来源 能力目标 作品 评语报告

表1评价指标

(2)评价主体

评价的主体有企业评价、学校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

① 企业评价:顶岗实习成了实践教学的有机延伸,应充分发挥了企业在评价中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企业专家最先考虑的因素应为高职学生的工作态度,其次为其工作能力;

② 学校评价:不再以“期末考试成败论英雄”,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平时主要针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期末以笔试的形式测试学生了解教材的使用度和有效性;“工学结合”期间,对学生在“工学结合”环境中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③ 学生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有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的想法,认清顶岗实习的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学生找出不足,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3)评价内容

① 自我管理:主要是考查学生在遵守企业各项制度、按时到岗,无迟到早退、随意离岗、窜岗、接受组长安排的实习任务等自我约束方面的表现;

② 专业技能: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学习技能,比如,熟悉实训工作环境,熟悉设备的操作、运行、简单维护,保质保量完成安排的实训任务,了解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等;

③ 职业意识:主要是考查学生责任感、适应性、认同感、安全生产以及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并且在实习岗位严格执行本岗位的保密要求;

④ 人际沟通: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积极上进、虚心好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待工友平易近人等能力。

(4)评价方法

通常,评价方法主要有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答辩等多种方法。从“工学结合”本身的特点出发,其评价方法不应是以具体分数为指标的量化评价,而是以学生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指标的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广泛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是在一个特定情景环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项具体任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工作技能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主要考查学生所表现来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究新知识能力及其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等方面。

表现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做了什么,怎么做,完成情况如何,这使学生在“工学结合”中通过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了解到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岗位的技术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等,在生产环节中认识到理论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再返校学习时目的会更加明确。

4.结束语

建立一套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已成为了当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当务之急,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并且根据“工学结合”教学特点,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全面的评价内容和多种评价指标,以期达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预期的效果,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戴士弘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