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研究生学习计划

研究生学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11 05:09: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研究生学习计划

篇1

1、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单证);

2、同等学历申硕(单证);

3、一月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联考(又称MBA联考)(双证);

4、自主命题形式。(单证)编辑本段在职研究生的详细分类 在职研究生大体上分以下几类:

第一:1月份的MBA、MPA、MPACC、MEM和法律硕士,双证(包含学位证和学历证),也是最难考的,通过率极低。其他的都是单证。

第二:5月份的考试是在职人员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考试,这种考试形式是先入学,后考试。一般情况下为免试入学,参加研修班,修满学分后(一般3年左右)参加每年五月份的考试,通过后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通过率较低。专业上都是学术性专业,如经济学、工学、哲学等200左右个专业。

篇2

中图分类号:G421;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40-02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教师都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验总结出多种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合理处理教材,树立学生能学好的信心

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可以合理处理教材,巧妙设置坡度,通过分层化解、逐层突破的方法,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以“化学键”中电子式书写的教学为例,直接要学生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些基础和能力一般地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坡度,把这一问题化解为原子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离子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阳离子、阴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等几个层次,让学生在逐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解难点、突破难点,他们就不会因为学习内容太难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例如,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了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学生们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种溶液反应充分?在复习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提出:氯气、二氧化碳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二氧化硫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能否形成喷泉?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真正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了。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使用鼓励性语言,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喊他回答问题,他不做任何尝试,直接说不会。而实际情况是问题并不是很难,学生只要稍稍努力就能够解决。这其实是学生害怕出错,对自己没信心的表现。这时只要教师稍加鼓励,“没关系,你试一试。”“错了也没事,我们就是因为不会才学的,会就不需要学了。”“你试一下,错了正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儿!”

学生在教师的这种鼓励下,会逐渐排除胆怯心理,尝试回答解决问题。有时候学生回答得很好,这时教师就要即时给予肯定,“回答得不错,继续努力。”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教师不能直接批u,而是从错误出发,分析原因所在,告诉学生,“没关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出错、不断改正的过程,这样你们才能学得深,才不容易遗忘。”经常进行这样的鼓励,可以避免学生出现自卑感,树立自信心,维持继续学习的热情。

四、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1. 实验教学激趣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前导入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课后家庭实验,只要实验选取得当,设计巧妙,就可以使学生发生惊奇,产生疑问,从而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

2. 现代教育手段激趣

教师应充分应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如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等,向学生直观展示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以刺激学生的感观。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名师讲解的重要知识点或难点的微课视频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跟多位名师学习,听懂了、学会了,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兴趣也自然就有了。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些视频网上都能找到。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对于有些没听懂的知识点,课后就会自己主动去网上搜索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3. 利用联想激趣

以“化学键”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内容总的来说抽象、枯燥,学生学习起来缺乏热情。但如果教师将相关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教师将原子中电子的得失用动画形式展现,会增添很多的趣味性,让学生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还可展示多种写错的原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学生纠正,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而在讲解共价键中非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共用电子对,如H原子与Cl原子共用电子对形成HCl分子时,教师打了个比方:两个小孩在一起玩,一个小孩有1个心爱的玩具,他想再得到1个玩具,让自己总共拥有2个玩具(H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另一个小孩有7个玩具,他也想再得到一个玩具,让自己一共拥有8个玩具(Cl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于是两个小孩共同协商,一人拿1个玩具出来作为两人共有财产(共用电子对,为H和Cl原子共同所有),这样两个人既可以一起玩儿,又能达到自己的愿望。利用联想,把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语言概述出来,将原子之间共用电子对的形成形象地给学生描述出来,学生听起来会觉得很有趣,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效果有关。如果学生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成功的回报,就会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切实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措施。

教师可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记忆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人脑对感知事物的认识并保持下来而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记忆方法很重要。教师通过研究心理学发现,若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技巧,提高记忆能力,对于学生促进知识的保持,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很有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

教师可告诉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能力80%靠眼睛,11%通过耳朵,3%~4%通过触觉和嗅觉。研究也表明,经过训练,人的记忆能力可以增强3倍~5倍”,从而让学生知道经常背诵可以增强记忆力,手脑眼耳并用能促进记忆。如背诵时一边读,一边写;告诉学生与记忆相反的遗忘也有规律可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对记忆和遗忘的最好研究,人们在记忆后的第一天遗忘速度最快,所以背诵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防止遗忘。

另外,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运用比较、概括、归纳、化繁为简的方法记忆,按顺序、押韵的方法来进行记忆,运用联想的方法记忆。如根据知识特点,将学生需要记忆但量大难记或易混淆的东西编成记忆口诀、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等。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及氧化剂、还原剂的关系时,可帮学生总结如下:“高、失、氧,低、得、还。若问剂,则相反。”教师有时在给学生总结了记忆口诀的基础上再适当发挥一下,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高、失、氧,低、得、还”(当然一定要强调清楚:“氧”指被氧化,“还”指被还原)六字口诀时,教师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海拔很高的高原地区,结果会怎样?”学生们一听这个问题,立即来了精神,纷纷踊跃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教师归纳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气浓度小,人体会出现缺氧(失氧)状况,脸色发紫,身体极不舒服。而如果我们回到平原地带(低处),氧气浓度大了,身体得到氧的补充,就会逐渐得以恢复(还原)到健康状况。”教师归纳时故意加强“高、失、氧、低、得、还”几个字的语气,在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中穿插这段内容,会使W生听了后立即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快将这一口诀记住。学生经常受到这样的感染,自己也会去发掘新的记忆方法,提高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能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六、结束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06).

[2]范杰.化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刘前树.高中生化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徐巧定.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探究[J].数理化学习,2015(01).

[5]田海红.高中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12).

篇3

[中图分类号]G812.13[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西部计划”实施多年来,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志愿者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服务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惠,为西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扶贫开发、法制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撑,优化了人力资源的区域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西部计划”志愿者也出现一部分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说志愿者“不唯就业”,但是其再就业的情况和形势却直接影响到“西部计划”的幵展与发展。

2“西部计划”志愿者就业存在的问题

2.1“西部计划”就业政策落实问题

为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西部计划”,免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国家推出了不少针对志愿者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增加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政策被化解、被阻塞,并没有落到实处。优惠政策中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分别适用于考研、考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等,但优先政策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具体什么样算同等条件,是同分数?还是同岗位?没有可操作性的条款和实施意见。

2.2“西部计划”就业环境问题

影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就业环境既有社会的一般大环境,也有西部的特殊环境。首先就是西部地区的相对封闭性,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才观念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志愿者属地就业。其次,落后的人才观影响志愿者的就业情况,在西部地区,一些领导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并不到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不过成了口头语,还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人才的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中,还存在着任人唯亲等问题;在管理政策上,缺乏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压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存在着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脱节,人才供求失衡,人才使用效率低下,人才资源浪费等现象。

2.3“西部计划”志愿者自身问题

“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期满后,志愿者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除了客观方面的原因之外,也有志愿者个人主观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部分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功利性、就业能力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存有功利思想动机的志愿者往往缺乏志愿精神,在西部基层的具体工作中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中出现迟到早退现象,怕吃苦怕累;还有一些志愿者过于看重“西部计划”的优惠政策,在服务期间抓紧学习、备战考试的时间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够;在与民众的交流中存在不耐烦的现象,不能起到为人民办实事的作用;个别志愿者生活懶散,思想上不积极进取,工作绩效难以保证,个人能力也无法在服务中得以提升。这些因素都对志愿者形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其工作表现将会影响到其服务期满后的顺利就业。

3改善“西部计划”志愿者就业状况的对策

3.1创新和完善志愿者就业政策

“西部计划”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性。志愿服务是公益性活动,是我国社会建设的新元素。二者结合起来,需要政府从制度创新视角完善“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就业政策。其重点是建立志愿服务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建立岗位与专业匹配机制等。“西部计划”志愿者就业问题的关键是身份的关怀,作为志愿者如何能够在保证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并得到社会的关怀,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因此可以采取颁发全国统一的志愿者证书,并将“西部计划”纳入认证范围,证书中要细化志愿者服务的要点与贡献值,确立志愿者证书的社会价值,从而使得“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得到社会的认同,得到高等教育体制的确认。第二,完善优惠政策,优惠政策是对“西部计划”的扶持和肯定。已有的优惠政策具有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考研加分、考公务员加分、户档留校、生活补贴、评优表彰、创业贷款等方面;亦有操作性不强的如在考研、考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招聘志愿者,在这些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物价等)调整补助政策,随着项目的推进,改进优惠内容,随着就业压力增大,改进政策实施的主体,建立服务与培训并举政策。

3.2优化志愿者就业环境

就业环境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措施。从“西部计划”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影响比较深刻的主要是舆论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校园环境等。因此,“西部计划”项目需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以立意高、内涵深为要求,开展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借助现代高科技传媒手段,注重深度挖掘,使全社会更全面、更深入地来关注“西部计划”,关心西部志愿者。要努力形成对志愿者个人和志愿者集体的立体的宣传态势,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进一步形成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积极向导。

3.3构建志愿者就业支持系统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业,祖国的西部大开发需要大学生志愿者的前赴后继,而“西部计划”志愿者也需要有更多的力量来关注和参与,以切实解决他们服务期满后的就业问题。第一,发挥高校团组织的核心作用。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利用有效的宣传媒介,宣传优秀青年志愿者,展示其风采,强化志愿者积极向上的影响力量,扩大其校园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第二,拓展社会实践的功能和领域。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实习基地与“西部计划”项目受援地联合共建,将有潜在就业机会的实践基地逐渐建设为大学生实习基地,并不失时机地将就业实习基地转变为实际就业渠道。还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实践舞台,积极开展“就业见习计划”。第三,建立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在现有的宣传模式之外,高校还可以制作“西部计划”志愿者就业推荐手册,针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特点,进行推荐,并附上推荐信;建立家校联席制度,给“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家长写一封信。

3.4提高志愿者就业素质

志愿者自身素质是就业的根本。无论是政策导向、就业环境还是学校教育,最终都要集中在青年大学生身上。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成功就业。第一、弘扬志愿精神,调整服务心态,志愿精神是“西部计划”实施发展的灵魂,弘扬志愿精神是推进“西部计划”的出发点。“西部计划”志愿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定位好自己,要理性地分析自己的特长、兴趣、知识、人格和能力。第二、了解“西部计划”的就业政策、就业前景,认清就业潜在的风险,在择业时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不断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志愿者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发挥等有所欠缺,与社会对他们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针对这些不足的地方,要提高“西部计划”的有效性,更应鼓励志愿者在西部服务期间,努力向身边的专业人员学习,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提升专业技能的空间。由于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教育,直接导致了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实践能力不强。针对这样的情况,通过“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可以更多的掌握所在服务单位支援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技术,并将这些能力轉化为实践能力和产生社会价值的能力。第三、提高志愿者的职业技能,是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一方面,加强对志愿者职业技能的培训,为志愿者提供职业见习的岗位,鼓励西部有条件的地区为其安排更多职业锻炼的机会。其实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职业训练,要鼓励志愿者全身心投入,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掌握职业技能。同时,要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对志愿者进行全方位培训,鼓励西部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志愿者培训。这样,既可以提高志愿者的职业技能,又可以鼓励其扎根西部,甚至直接与培训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另一方面,加强对志愿者求职技能的培训,细化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每个环节,帮助其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巧,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为志愿者设立专职就业辅导老师,为其提供全程化的引导、指导和服务。

作者:李媛

    [参考文献] 

篇4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传授系统化知识和控制教学进程,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难以集中注意力,并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差。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国外教育界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将学会。据此,若在教学中创造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恰当运用任务驱动、情景提问、小组讨论、质疑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参与解决一些问题,则必将大大强化教学效果。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这种参与教学模式中,若采用学生主动学习模式则费时费力,且组织不当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首课目标定位

每学期和每章的第一堂课是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程内容细化成可以操作的翔实目标,使学生产生明确的心理定位,了解章节的基本轮廓,知道学什么和学习要达到的结果,从而奠定本学期或本章的基调。

一方面,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通过“绪论”讲述,运用科学家有趣的典故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古代的炼金术、炼丹术,近代的拉瓦锡、道尔顿等,用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及科学的精神感染学生。在引用化学史料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选取与学科基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化学史料;②注重史料本身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能任意添加或编造。例如介绍化学史上“最贵的实验”,讲述英国化学家戴维和其助手法拉第由于受到贵族公爵的嘲弄,决定戏弄其一番,他们在强烈的阳光下用放大镜聚焦,使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公爵打赌失败而后悔莫及。学生定会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深深感受到科学的伟大与实用。

另一方面,每个章节的第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提出要解决的一些新概念、新理论,交代好学生学习的具体目标及所采取的学习方式,尤其讲清楚学生的参与方式,如查阅资料、口头提问、小组讨论、提交小结等,明确学生如何学习本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之有的放矢地学习。教学目的的引入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乙醇》首堂课可以从生活化引出问题:①列举生活中的各种酒类;②酒精在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③交警吹气查酒驾的原理是什么?④酒精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⑤假酒为什么使人中毒?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引出乙醇的结构与性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不仅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意识

实践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为保持心理平衡,需维持自己的观念和信念的一致,当出现与原有观念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就产生认知冲突,问题意识便油然而生,人们就会力求改变自己的观念以使认知协调。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而迫切地想学习新知识,消除存在的困惑,这样从学生的“最近区”实施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课堂教学效率定会提高。

1.生活化引出问题

例如在“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疑:水可以灭火,你相信水可以生火吗?有没有同学见到过水可以起火?学生对这种违背生活常理的设问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和学生配合演示实验:把少量过氧化钠用适量的棉花包住,放在石棉网上,让一个学生在棉花团上部滴加少量水,过一会儿棉花团猛烈燃烧,整个过程紧张而刺激,学生立即对这种现象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立即展开高效的教学活动,引出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这样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心灵冲击大,课堂气氛沉闷。

2.对比归纳解决问题

每个人有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碰到新知识时,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有效的学习应使旧知识最大限度地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同时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学的新知识才比较巩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身边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展开对比探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如教学蛋白质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比研究毛线和腈纶线的鉴别方法――灼烧,燃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且燃烧后剩余灰用手搓,能变粉末的是毛线;燃烧时有黑烟,余灰呈现硬结的是腈纶;在教学淀粉、纤维素后,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比研究“真假粉丝”,把粉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能够点燃的粉丝掺杂有机物,食用后对身体有害;未掺假的粉丝点燃只会产生气泡。又如在讲述原子核外电子分布时,前23号元素介绍完后,让学生写一下第24号元素和第29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大多数学生会按原有认知结构写成3d■S■、3d■S■,这时给出正确答案3d■S■、3d■■S■,学生就会产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产生为什么这样写的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运用讨论、自学等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归纳出规则。如此学生参与、对比、实验、归纳的教学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很有用。

三、任务驱动参与问题

任务驱动的课堂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普通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比较分散,信息量大,涵盖面较广,按部就班的教学任务往往使学生不得要领,收获不大,而有选择地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比如有机化学中“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以选择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乳酸作为探究对象,让学生在一节课内设计出流程实现对乳酸组成和结构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教师点拨、小组讨论、质疑、归纳、投影演示的方式确定出几条不同的设计流程,最后教师归纳出最佳路线,投影出让学生对照:

这种任务型的自主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地“让我学”转变成主动地“我要学”。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小组讨论中体会主动探究学习的乐趣,在设计流程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养成课后个别参与习惯

学在不同条件的个人身上所得到的只能是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学生本身的差异导致学习成绩的不同。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公平,除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外,还应区别对待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对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个别质疑,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辅导,一方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另一方面给他们加压,消除惰性,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个别参与通常在课后辅导时进行,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每次由2―5名学生参与,向他们提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交流,使他们在轻松、活泼、互助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解决学科问题的同时,可以涉及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打开他们的心结,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绪,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化学必修1中碰到的“物质的量”被认为是高中学生分化的第一道分水岭,许多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量以后就放弃化学,因此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计成卡片的形式按顺序如下:

①1molH■SO■的质量为?摇?摇?摇 ?摇?摇?摇克。

②2molH■SO■的摩尔质量为?摇 ?摇?摇?摇?摇?摇克・摩尔■。

③1molH■SO■中的分子数为?摇?摇?摇?摇?摇?摇个,氧原子数为?摇?摇 ?摇?摇?摇?摇个。

④3.6gH■O的物质的量为?摇?摇?摇?摇 ?摇?摇摩尔。

⑤原子数为6.02×10■■个的O■,分子数为个,质量为?摇?摇?摇?摇 ?摇?摇克。

⑥含有3.01×10■■个OH■的NaOH固体的质量为克。

⑦含1.204×10■■个氢原子数的CH■,其质量为克。

篇5

本文将从生活实际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发展四个角度出发,简要阐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的必要性,总结论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分析探讨。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人感染了流感病毒会发烧、咳嗽,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反应,这个时候,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电脑感染了病毒以后是什么样的?会发烧、咳嗽吗?谁来给电脑看病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整合,凸显信息技术课程优势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尽管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教育学当中提到,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笔者认为,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篇6

国内外统一研究领域现状:从国内的情况看,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在于能否打破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课堂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问题是:1、对学生要求过高,对所有学生提出划一要求,对学生统的过死,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把学习视为外在强制的义务。2、传统授课以“学科本位课程”为背景。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只能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学,而这对于一般学生的心理特点都难以照顾,同各个学生的需要兴趣与接受能力的距离很大。3、传统教材存在繁、难、窄、旧的问题,许多教师往往疲于追赶教学进度,根本顾不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效果。4、在当前应试教育和学历社会的背景下,许多地方还是牺牲教师的精力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为代价的。

鉴于个别学校、个别教师无法触动课程中深层次的问题,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许多地方从各个方面做出了尝试,如“洋思教学”“杜郎口教学”“三案六环节”“六模块建构式教学”,这些改革旨在改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

当然还有许多名目繁多的小的改革,如“取消讲台”“我来当老师”“上课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教师提问允许学生保留沉默权”,这些小的尝试对于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只是隔靴搔痒而已。

在国外,“个别培养计划”,发达国家早有尝试,不过,那是另一套课程机制的产物。在我国现行课程机制背景下,提出在教师关怀与援助下的“学生有计划的学习”这一课题,力图探索出适合国情、校情的“个别培养计划”的经验形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限目标。它是班级授课制的有力补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自由度和主动性,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自学方面的意志品质。

二、“计划学习指导”的研究实验

研究内容:1、初步试验。在我校的某个班级物色4名左右肯上进且有自制力的学生,分别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的情况,诱导他自己提出“个人学习计划”的打算(可以是每月计划和学期计划,也可以是每周计划和每天计划)。双方约定:(1)计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状况与意愿制定,可以是课内学习、也可以是课外兴趣,自定目标、实现时间与实施步骤,教师做好指导。(2)学生在执行计划遇到的问题,老师尽量提供援助。(3)每一阶段师生交谈一次(时间由学生定,学生主动约老师交谈),了解和监控学生过程完成情况。(4)双方对外保密。(5)学生如无意坚持下去,老师尊重学生意愿,取消双方约定的协议,老师保证不改变学生的看法。(6)计划完成,教师验收学生完成计划的质量和数量,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

2、扩大试验。试验一段时间后,用同样方式培养第二批学生(4名左右)。不张扬,让这种影响慢慢的传播出去。支持其他学生效仿或鼓励他同好朋友“结对子”,相互支持。

3、在班级推广。经一学期试验,如果有成效,便可推广。(1)在班级内交流“计划学习”的经验。(2)在多数学生自愿的前提下,推行“个人计划学习制度”。(3)期中交流执行计划的情况。(4)期末交流“计划学习”的心得。

三、研究思路及对策

为了探讨农村中学生“计划学习指导”,主要从初步试验、扩大试验、在班级内推广三个阶段层层推进。所以整个试验是以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个人学习计划为依托,在班级授课制大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优补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对于学生计划学习的指导要做到组织性、计划性、科学性。指导的方案、策略最好以教案的形式展现出来,克服指导的盲目性、随意性。

篇7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不单单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让学生探索知识后隐含的知识奥妙,教学生如何学好。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必须从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中摆脱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与生成方法,让学生探索知识的奥妙,同时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众多的化学性质都要在实验中得到验证才会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奥妙。化学实验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在整个化学教育中将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所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要实现科学研究,就要上好化学实验课,化学实验也就成为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二、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中化学要求做的实验非常多,也非常重要。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策略方可上好化学实验课。本文将具体谈谈高中化学实验课的策略。

1.课前准备,有备无患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对本堂化学实验课做充分的准备。首先要考虑好准备的器材,这是实验课完成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到实验室准备好实验器材,如果是需要学生准备的,要事先通知好。比如,在做氯气与硫化氢气体反应的实验时,教师事先要准备好两只废弃的注射用青霉素瓶、无色透明广口瓶、三孔橡皮塞、100 mL烧杯、玻璃导气管等实验器材。实验器材准备好后教师应该进行教学设计。要事先自己做一遍,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要考虑进去,还要做好应对准备。在做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掌握基本的实验过程和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2.创设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高中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让学生在固定的实验程序下进行操作,目的只是验证已有的答案。这种实验缺乏实验者的主动性参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索”。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学生的主动创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如在《氯气》一节“氯气和水反应”的教学中:

(1)观看3·29京沪高速公路液氯泄漏事故的视频新闻及绿油油的油菜被熏得枯黄的相关图片。

(2)请学生阅读网上新闻“南昌某游泳馆氯气中毒事件”。

(3)展示Cl2实物。

通过上述的几项活动,学生对“氯气”引起了极大的好奇:为什么油菜会被熏得枯黄?氯气有毒吗?如果有毒,为什么还注入游泳池?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探究氯气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并由“游泳馆氯气中毒”引出氯气能否和水反应的问题。在如此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对本次实验课有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全面了解了氯气的特性,这样学生也就明白了怎样利用氯气为自己、为人类谋福利。

3.缜密的实验设计

实验课是学生参与的课,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进行缜密的实验设计。在设计时,要注意实验的可行性和引发学生兴趣这两方面。比如,在氢氧化亚铁制备课可以做这样的设计:教师可以把制得的Fe2+盐准备好,还要准备好NaOH溶液,而且在滴管末端插入试管内的液面下,再滴加NaOH溶液,这些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Fe(OH)的稳定性很差。

按右图所示装置,用两种不同操作分别进行实验,观察B管中现象。

在做实验时,教师可以现场演示,把做实验所要注意的问题都要向学生提醒,而且要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顺序,还要观察实验的结果。

接下来是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在做实验时,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提醒学生小心别伤到自己。等学生自己操作完之后,教师就根据实验提问:松开试管夹和夹紧试管夹有什么不同,是化学反应,请写出不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在写化学方程式时,很多学生可能写不出来,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把方程式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写方程式左边的成分,然后再慢慢通过观察实验写出反应后的化学元素,还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实验的结果和方程式的配平。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解决上面的问题,如解决不了,还可以进行二次实验,直到学生能独立解决以上问题。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时实验的顺序也要掌握好,还要在实验中注意安全。

总之,化学对于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而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要特别注重对实验的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得出结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解决,以求高中化学实验课更完美,更好地为学生学习化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等。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学习行为是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具有开放性、互促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特征。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1.调查对象

选择上海商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 980份,回收 952份,回收率97.14%,有效问卷为930份,有效率97.69%,符合调查要求,结果有效。样本的具体构成见表1。

2.调查内容

问卷由 19道客观选择题以及涉及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的附加问题组成。客观选择题中,多选题 8题,单选题11题,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学习动机:共有 3 题,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涉及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学习的目的;第二,学习需求:有4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了解课堂课外学习状况、课外时间安排,以及学生乐意参与的活动;第三,学习行为特点:共有 6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调查大学生对本专业的态度、对自身学习状况的认识,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计划以及存在的旷课情况;第四,校园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共有 6题,涉及本校教学质量、校园班级学习风气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二、数据统计和分析

1.学习动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学习动机比较复杂,除“其他”项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个人、为家庭、为国家。而在学习动机排序中,前三项主要反映在个人方面:“找一份好工作”(93.80%),“对知识的追求”(68.01%),“证明自己的价值”(62.92%),说明,大学生上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在家庭和国家方面,占比则比较小,选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选项的调查对象占比46.33%,而因“报效祖国”进入大学的更是仅有23.27%。可见,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找一份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也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表2数据,纵向比较不同年级发现,虽然四个年级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个人方面,但不同年级的选择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相对于其他年级,四年级同学在“找一份好工作”方面占比偏高,而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销祖国”方面占比较低,由此说明,不同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是不同的,相比其他年级,四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体现了更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2.学习需求

(1)大学生花费精力的方面

根据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四个年级的学生花费精力最多的方面为“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以及“自学感兴趣的专业”,有些同学也会花费较多的精力“博览群书”。可见,在学习方面,大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具体分析表3可看出,在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方面,四个年级比例呈抛物线形状,然而,在博览群书方面,虽然四个年级的比例都在20%以下,但却呈上升趋势,由12.44%上升到19.13%。以上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学习需求逐渐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也产生了变化,从课堂转到了课外,学生从“跟着老师走”逐渐转变为“跟着知识走”。

(2)大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

表4显示,一年级同学课余时间投入中选择在图书馆看书或寝室学习是排在第一位的。排在第二位的参加社团活动所占比例与前者接近。说明了大一学生对于学习和参加校园活动很热衷,而且在纵向对比中,对于校园活动,大一同学是积极性最高的,相对二、三、四年级的12%左右,投入了接近四分之一的课余时间量。

二、三、四年级同学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同样多种多样,上网看视频或游戏的同学比例持续增加并排在了首位,选择在图书馆或寝室看书学习的同学比例下降,但是上网浏览学习视频的比例却持续快速上升,与此同时,一到四年级逛街聚会时间的投入也逐步地在增加,四年级的比例近五分之一。

综合上述分析看出,虽然同学们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游戏看视频以及逛街聚会的同学的比例却是较高的,甚至超过了学习的同学的比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习态度

(1)大学生学习计划执行度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大学生需要制定合乎自身的恰当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四个年级的大学生都有近30%的同学没有制定学习计划,随意的进行学习,说明,大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较大,学习的计划性不强。在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中,每个年级有仅只有部分同学能够按照学习计划执行,每个年级会有40%以上的同学无法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这显示了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

根据表5,具体来说,一年级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比例最高,达到73.06%,有学习计划但很少能完成的比例达到了49.68%。可见,一年级同学虽然有较强的学习计划性,但自控能力却不高,无法按时完成计划。而四年级数据显示,没有学习计划且随意学习的同学在四个年级中占比最高,为13.33%,反映了四年级同学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高。

(2)大学生缺课原因

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除了体现在学习的计划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待上课的积极性上。表格显示,大学生缺课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即大部分学生缺课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而不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根据一年级调查结果显示,因其他事情耽搁和身体不舒服缺课的同学占比最高,分别为34.67%和27.25%,二三年级则由于对课程不感兴趣和想自学课程,21.79%的四年级同学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上,四个年级同学所占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由一年级的6.01%上升到四年级的18.97%。由此说明,随着年级的变化,大学生缺课的原因跟着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迫不得已”变为“主动放弃”,一年级时是由于事情耽搁等迫不得已的原因,二三年级则因不感兴趣放弃上课,四年级则由于不喜欢老师的方式。可见,不同的年级在对待上课的态度是不同的。

4.校园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与学生所在的年级具有相关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校园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评价进行分级并赋予一定的分数:很好4分;还不错3分;一般2分;差1分。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出各个选项的得分,如表6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一年级得分最高,为3.1688,说明总体上,一年级班风处于“还不错”水平,但二、三、四年级班风评价得分却在3分以下,即三个年级的同学对本班级的班风评价介于“还不错”和“一般”之间,且四年级更偏向于“一般”。以上反映出,一年级班风较好,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四年级时同学们对班风评价则降低,学习环境逐渐变差。

在班风对同学们的影响方面,70%左右的同学表示有影响,但影响度却因年级的不同存在些差异,一年级感到有影响的同学比例达到80.84%,高于四年级的75.56%。由此说明,虽然一年级班风较好,但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大学生活,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班风对一年级同学们的影响很大,学校应提高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调查结果及思考

1.学习动机从理想向现实转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也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变化,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改变,学习动机也逐渐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型,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动机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大学的原因也主要是从自身的长远发展方面考虑。

2.学习需求从课堂转到了课外

学习需求方面,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其次,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调查反映多数学生对于生活娱乐需求超过学习需求,学生课余时间利用也存在着不科学性,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生因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而缺课成上升趋势

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大学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成了很多心理不太稳定成熟的大学生滋生懒惰放纵心理的温床。随着年级增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断发生着改变,由重视学习转变为随意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在缺课方面,不仅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更多的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成为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

4.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共享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班级学习风气对学生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

此外,学习环境对不同年级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低年级同学抗诱惑力较差,受学习环境影响较大,相反,高年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呈递减趋势。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学校目前的教育体制、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不具有吸引力。

但仔细想想,这种现象各个学校也普遍存在,也存在其合理性。从社会环境的变化方面来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教育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更多的希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但是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获取知识的方式的变化方面来说,从传统的纸质化学习到现代的电子网络教学,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子书籍得到广泛的推广,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世界名校的公开课,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知识的即时获取,但是绝大数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师大班面授的阶段,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的需要。教育体制等方面,中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是“批量化生产”,缺乏个性的塑造,师生的教与学是剥离开的,老师进行的是灌输式教学,而不是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这些都需要广大社会和相关教育部门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4-108

篇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都阐明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而数学后进生就其个人成长来说,由于学科的基础与工具性,及将直接影响到对他们的后继教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成才问题;对教育来说,关系到学科教学的平衡性与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和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对国家来说,关系到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可见,研究数学后进生问题,成为当前教育常抓不懈的大课题。

基础课程改革已经六年多了,尽管《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数学后进生并没有减少。我所在的学校,近几年来数学成绩60分以下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很多教师都抱怨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要想改变这种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后进生的转化是关键性问题。

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是一个繁杂的异质群体。异质性给学困生的鉴别、诊断、干预带来很大的模糊性。为了对诺大的学困生异质群体进行准确诊断和干预,使研究更具科学性,我们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划分成若干同质的四类亚群体。同时,由于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在转化学困生方面,有许多工作是教师无能为力的、爱莫能助的,如父母离异,应试教育等等,但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起的作用又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应着重从教师教育方面来研究如何转化学困生。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聘请几位实验教师建立一个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他们的工作范围

(二)数学学困生的界定

数学学困生――指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差,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作业常常完不成或出错较多,数学测验成绩经常处于落后地位的智力正常的学生。(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不在研究范围内)

(三)确定被研究对象

确定我校实验中学,乡镇农村中学冲脉中学,东泉二中三所学校共70名数学学困生、及其家长和部分老师作为研究对象,也包括小学的30位数学老师。

(四)理论学习与研究

我们小组认真学习了布卢姆动态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既承认由于差异而出现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又相信认知水平和各种能力的互相补偿性。充分认识学习困难学生与其他同龄学生一样所具有的人格的独立性和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只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方法,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脱困。这些理论对实验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潜能起到了积极的用。另外,课题组成员采取分工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了《新课程下数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何小亚著),《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张丽丽主编),《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王晓春著),柳城县《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研究论文集》(1997年),以及在网络上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学困生的研究问题。通过学习和研究,实验教师对数学学困生可以转化的观点在思想上形成了共识,研究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五)本课题的研究采用的方法

(1)本课题采取同伴合作式的行动研究。参与研究的主体是本校初中数学教师,他们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的对象。

(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包括:

①文献法:学习有关理论和文献。课题组成员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工查阅国内外数学学困生问题研究的有关文献,学习有关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著作。

②访谈法:抽取几种不同类型的有代表性的后进生谈话,收集信息。

③实物分析法:如抽查后进生各个阶段的数学试卷和作业进行分析。

④问卷调查。

⑤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

(六)对数学学困生的分类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采用上海市教课所《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经验,对数学学困生这一个繁杂的异质群体,以能力和个性特征两个维度表征个体的心理特点,划分成若干同质的四类亚群体,使每一类别最大限度地同质化,最低限度地异质化。

类型 能力与个性特点

Ⅰ.暂时性困难 能力没有偏常,观察力中上水平;个性特征指标均在中上水平

Ⅱ.能力型困难 思维、言语、数理、空间能力低;个性特征指标为中等水平,坚持性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Ⅲ.动力型困难 能力基本没有偏常;个性特征指标水平基本偏低(包括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焦虑水平偏高

Ⅳ.整体型困难 思维、言语、数理能力低;动机、意志等水平低

1、暂时性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能力和个性特征没有偏常,但他们在学习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他们的学习困难往往由于个人得了疾病、家庭的变故(如父母闹离婚、生病),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社会不良影响(如网瘾),交友出现问题(早恋或哥们义气)或品德滑坡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是: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维,缺乏主动、兴奋的感情投入。疲劳、懒散,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心理状态不稳,闹情绪或消沉。这部分学困生比较复杂,在学习困难方面表现为阶段性或局部性的较多,还需教师作进一步亚类分析,根据不同亚类特点及时采取不同的措施。相对地说,这类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较轻,工作做得及时比较容易转变,如果错失时机,会使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继续加重,而成为稳定性学习困难。

2、能力型困难学生

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表现为:理解慢,学是死记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遇到知识的迁移题、综合运用题就难以应付,缺乏去粗取精,举一反三的能力,更不能在学习中实践中运用知识。但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如果教育者对这些学生嫌弃或一味训斥惩罚,不去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和技能障碍,不去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甚至把他们的学习困难归之为学习态度、动机,效果会适得其反。

3、动力型困难学生

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这部分学生心理脆弱,耐挫能力差。教育上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其学习动机是对这类学生教育的关键问题。

4、整体型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的能力差,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水平低,大多是由于小学阶段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不多,但这类学生学习困难程度比较严重,教育上,除了改善课堂教学,还必须摸清他们的知识起点和障碍点,制定个别教学计划和目标,针对其知识与技能薄弱之处予以强化训练,这类学生在班级教学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常规的教学计划,内容与他们的学习水平相差甚远。个别补救教学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种过渡性教学策略。

以上四种类型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变化的。类型内部的同质和类与类之间的异质只具有相对意义。在一定条件下,暂时性困难会变为稳定性困难,局部型困难会变成整体型困难,反之亦然,就整体型困难学生来说,追溯他们的学习历史不是一下子什么都差的,而是有一个变化的起点和过程。

篇10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立足七年级学生来自不同小学的学情,本着“有效课堂教学”的教育初衷。笔者本学期确定了“学生习作个性化指导研究”的年级组课题,作为尝试探索如何借力课堂,借力学生的习作,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个性化作文的有效指导,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

准备阶段:分析“模式化”,反思“教学化”。

七年级学生作文水平是层次不齐的,这个学期从笔者的调查和总结来看,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学生“模式化”价值观,缺乏个性张扬

写“我的母亲”,就是自己生病了,就是母亲如何背自己上医院,如何在医院里几天几夜不睡觉,然后是母亲累得病倒了;写“家庭困难”,许多学生都让自己父母“下岗”;写“独生子女的困惑”,有一半学生让自己的父母“离婚”。缺少鲜活,缺少真实,虚构满天,这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吗?从另一个角度看,文章立意虽然貌似正确了,但文章的个性魅力也荡然无存了。这实际上是过去“八股文”的现代翻版。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公共汽车上,自己座位旁边不是立着一位孕妇,就是站着一位抱小孩的老妪,自己理应让座,却思谋再三。站立者摇摇欲倒、危乎险哉之际,“腾地”站起一位往往是非老即残的人士,而“我”则羞愧难当,后又“顿悟”老迈体残者常常心灵美好,身体健康者则精神伤残。

(二)是反思教学,已为“模式化”埋下祸根

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是否常常陷入不重内容,技法至上的泥沼中呢。不注重不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材料所包含的人文情感,不指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内容表达出来,反而舍本逐末,把作文教学重点放在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上,有的写作指导课和讲评课大讲如何点题、开头、过渡、照应、结尾,大讲对不同的文体各写几个自然段都作了相应的规定,而对写作的内容则轻描淡写,一语带过。

实施阶段:找准策略,大胆尝试。

“策略”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这里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让学生从“模式化”训练引导到有“个性化”训练上来,让学生们可以收获写作进步的成功与喜悦。我是这样来尝试的:

实施做法如下:

(一)感受生活,个性练笔

现在的学生总觉得“三点一线”的生活单调、枯燥无味。其实,这些只是“不利因素”,而不是“不能改变”。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渴,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在习作个性化指导中就应该想方设法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把学生的视线、触角引向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这些信息都有可能成为以后习作的内容。如:一个电话、国旗下讲话、父母的闲聊和心中的快乐与委屈等。

譬如班级举行的篮球赛活动中,笔者没有像以往那样让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自习。笔者感觉到这是一个对学生充满个性体验生活的绝好机会。果然,比赛因为这些孩子的热情显得更加激烈。回到教室时,笔者问:“今天的这场比赛有什么特别的吗?”顿时,孩子们七嘴八舌炸开了,有的说“我们班赢得真痛快”,有的说“全校只有我们班有拉拉队”,有的说“个别同学老是捣乱”……看着为抢话而面红耳赤的学生们,我示意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第二天一大早,学生们整整齐齐交来了日记本,同样是一场篮球比赛,为什么与以往迥然不同?这就是亲身体验,写出了真话。要知道这一次次的积累、一次次的体验是在为学生日后的“厚积薄发、畅所欲言”打基础啊!

(二)打破模式化思维,激发写作情感需要

笔者采用的方法是:七年级才开始写作文时让学生统计一下每次作文大家所采用的题材,进行归类,绝大多数情况下,相同题材的占大多数,然后把统计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其思维的模式僵化的荒谬。或者老师出一道作文题,让学生构思然后要学生把其构思写在纸上,进行交换,然后统计,让他们感受模式化作文的可笑之处。

当然,更要向学生展示同一道作文题,别人的创新,别人的逆向思维,别人的鲜活语言,正面感召学生向生活求新意,知道“原来作文原来也可以这样写”,从而抛弃小学时的模式化作文思维习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工作的最深刻的意义在于造就和培养人的需要”。在作文训练中我们教师不能只注意自己的讲解和分析,一定要注意到学生在情感上需要一种怎样的表达。其实,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老师的激发,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其实,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往往我们忽略了学生这个可贵的感悟,后续工作没做好,我们应就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对课文的感悟,趁热打铁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让学生去谈。

(三)作文讲评,放开评价权

朱作仁在《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上也能展示“真我”,我的方法是:

让学生上台行使讲评权。因为批改就是主要由学生完成的,所以他们最有发言权。课前每组确定1至2人上台评讲,每次轮流。评价的方式可以一边读被评的文章一边读讲评者的批语,也可以读完全文再对文章作整体评价,但对每次被评的好作文评讲者应以自己的眼光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刚开始,的确用的不怎么样,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但反复多次尝试运用,慢慢地习惯了,会在一开始构思时就能自然地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对应的形容词等,写作时自然就得心应手,下笔如流水了,文章不在显得干巴巴的,显得有血有肉,丰满多了。

三、行动研究的收获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通过扎扎实实研究,笔者有如下几点进步:

1.本课题研究为校市级课题《基于点拨――探究为核心的作文教学研究》的子课题。

2.个性化训练,有效促进整体学生的写作水平。如701班语文平时质量监控中作文分析的表格数据:

701班语文平时质量监控中作文成绩一览表

从表格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文特优人数由0上升为1人,优秀人数也逐步增加。基本达到了我的课题教研的预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或领会“个性化”指导,进行行之有效的习作训练后,能积累到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写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或许,笔者的成绩并不突出,但从数据中,也可看出笔者努力前行的每步脚印。

3.通过本课题的行动研究,笔者的收获很多,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知识,更主要对习作的有效性开展多了几份认识,更认可“习作的个性化指导训练”长期坚持下去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

四、行动研究的结果与思考

篇11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1]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分支——高职教育,如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效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是新时期每个高职教师必须面对的新问题。信息化教学,就是用适应时展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适合学情的信息资源,从而优化教师的教育过程,促进整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信息化教学是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解构后重组新的资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由于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更注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更需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信息化教学改革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信息化教学的新认识

[3]教育的信息化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就是用适应本学科发展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适合学情的信息资源,从而优化教师的教育过程,促进整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均做到信息化。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动画、仿真、音频、视频等媒体方式构建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教师一节课的完成通常是教师讲解、学生只管听。随着今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节课的知识,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技术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预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展示实验过程、深奥理论的可视化,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各个神经系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对信息技术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做出更新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本校《涂料生产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4]2.1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率比较低。目前我校《涂料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还是依据理论知识体系为脉络,理论知识讲解虽然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但仅仅是以PPT形式将理论知识呈现,在授课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只有为数不多的实训环节中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实训环节的完成也大多依靠教师的动手演示,学生模仿完成,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解构实训的原理及过程,学生缺乏直接的视觉感知,导致所学知识依然需要大脑对文字进行处理,即使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也会出现较大的偏差,长此久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下降。2.2教师自身信息化素养不够高。教师的信息化是教师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知识用音频、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利用学生更高效的掌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选择哪种方式,怎样呈现都和自身的信息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涂料生产技术》课程组的教师虽然PPT的制作、基本的办公软件都非常熟练,但网页如何制作,音频、视频如何编辑,以及图像怎样处理后能更直观有效等技能都不能灵活运用,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灵活地将信息化的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设计出课前学习的信息资源及用于课后复习的资源,这些都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非常大的关系。只有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比较高,才能呈现一节又一节的高效率的课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先进理念的学习,先进信息技术的学习,才能快速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

3《涂料生产技术》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5]3.1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选择。1)制作大量动画《涂料生产技术》这门课程中,涉及到成膜物质的合成原理、涂料复配过程的多种因素的影响等大量难理解知识点的讲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能是依靠教师的口头表达+部分实训的模拟来理解,对于合成原理、复配机理、复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检测原理、检测方法等知识,即使教师深入讲解,举一反三,学生对该部分知识还是不能充分理解、掌握,无法在今后工作中,直接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学生还必须进行二次学习,才能与岗位零距离对接。利用现在的教学形式,将难理解知识点以动画形式呈现,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不仅能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学习,课后依据相应岗位要求,自行学习相关岗位知识,增强其自身的岗位综合素质。2)制作大量微课“微课”是指按照课程大纲,对于重点知识点、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录制小视频的方式记录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的全过程。在这个小视频中可以运用各种信息化的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图片、网页、动画等。微课它是有别于以往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方式。它是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优化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重新构建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并且,短小视频的呈现有利于学生利用QQ或微信进行传播及观看,能做到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一教学手段被现今的学生广泛接受。3)虚拟实训仿真虚拟实训仿真是依据理论知识原理,将难以用语言或图片、视频等方式表达清楚的知识,通过计算机对复杂原理进行可视化操作,实现人机交互的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手段。这一手段在工科类的专业领域里得到了大力发展,在本门课程中开发虚拟实训仿真可以简单明了的解释清楚涂料的制作过程,这无论是在理论传授还是实践操作中都对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构建一个虚拟的实训场所和学习场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模拟企业的生产现场,让学生对企业生产中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预演,这样既可以减少高职院校因实训设备不足而产生的影响因素,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一线生产企业的实践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3.2信息化教学的具体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到教学资源优化整合,便于学生在课上、课下随时随地学习。鉴于目前我院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局限性,目前,《涂料生产技术》该门课程采取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教学设计见图1。从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13级学生的教学效果来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创新争优的观念。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通过平常的自我测试及阶段测试反映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明显优于未采取信息化教学的平行班级。且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的课程平台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不再将学生的学习局限在固定的学制内,这一点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4结语

信息化教学改革是对过去传统教学方式颠覆性的改革,不仅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均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三年来的不断摸索,总结了一些经验,尤其感到欣慰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大幅度的提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承担学习任务,积极完成每项学习内容,在这过程中也深感信息化教学改革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对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能将这些都有机融合为一体,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徐翠香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玲.《仓储作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2015(11):157-159.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