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班美术教案

中班美术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09 11:19: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班美术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班美术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的绘画作品,线条一直是创造形象和表达情感的基本要素之一。教材安排了两个版面,左边是我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右边是国外近现代作品和学生作品,虽然东西方绘画的工具不同,欣赏习惯不同,但线条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感却是相通的。学生应通过欣赏教材中和教师选择的绘画作品,提高欣赏的深度、广度,端正审美方法,在体会中外作品中线条的不同魅力时,深入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学有所得。

二、

学情分析:

本阶段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实能力逐步提高,能够客观地理解、表现事物,并追求画面更加真实、明暗变化丰富的作品。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身边的线条》、《会变的线条》等),学生对线条已不陌生,对线的基本形态和线条的美感已经有了初步感知,但对于如何运用不同的线抒怀、表达美感,还需要引导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线条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可以通过粗细、曲直、长短的变

化表达不同的形象和情感,能够对画中的线条进行赏析和评述;

(2)在欣赏中国白描的过程中,感受线条的魅力,通过观察与对比、小组

讨论的方法,认识线条的表现力;

(3通过对中国绘画的赏析,培养学生的质疑、分析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线描作品的赏析,初步了解线条可以通过粗细、曲直、长短变化表达

不同的形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

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

五、教学方法

欣赏法、观察法、谈话法(问答法)、比较法、讨论法、情景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教具:PPT、总结性卡片、线性作品、“智多星”、“心”形纸片。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组织教学1`

智多星进课堂:“今天,爱动脑筋的智多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看哪组能够把它带回去呢?”

课前互动

常规养成训练

作品(图片)导入3`

1.

欣赏:

“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幅大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天子送王图》描绘佛祖释迦摩尼降生为悉达太子后,其父母带他去朝拜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思考:“这幅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运用了哪些不同的线条?”

欣赏画圣吴道子的作品,并回答问题。(教师板画)

感受中国绘画中“线”的魅力。

揭示课堂与设疑3`

“线条的变化可真多!它可以通过粗细、曲直、长短去表达不同的形象和情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画中的线条’,感受线条的艺术魅力,对此,你们有什么疑惑之处?小组讨论,请组长代表本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将学生的疑惑进行归纳,整理为课堂目标。

1.中国绘画的发展(线的历史)2`

“线条的粗细、曲直、长短变化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感受呢?让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线条的历史!”

“远在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线条就已经显示了它的艺术魅力。彩陶、黑陶石器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用线作品。这为随后的铜器纹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流畅自如的敦煌壁画飞天。”

欣赏作品、听教师介绍。

简单的让学生感受线条的历史。

2、“1号展厅”5`

1.

参观魏晋墓砖画:“首先,让我们穿越到中国古代魏晋时期,来到1号展厅,参观素有‘地下画廊’之称的墓砖画,看看当时的人们在做什么?”

2.初步感受线条的粗细变化:“这两幅描绘骑马的绘画,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3.再次体会线条的粗细变化:“我们再来看《放牧图画像砖》和《五马图》里的马,比较这两匹马,用了什么不同的线条?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4.小结:“粗的线条带给我们粗壮、豪放的感受,细的线条带给我们细腻、工整的感受。”

1.欣赏魏晋墓砖画

2.说粗细线条带来的不同感受

3.分析、讨论

4.知识总结

体会线条粗细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

3、“2号展厅”6`

1.体会人物画中线条的曲直变化:“接着让我们来到2号展厅,展厅徐徐走来了一位清代美女,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正在这时,从天而降来了两位神仙,他们给你们什么的感觉?”

“同样是线条表现的人物画,为什么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呢?”

2.分析曲线、直线的表现力:“让我们的眼光移动到这幅表现黄河的画上,观察画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小结:“曲线表现的作品富有动感,显得优美或壮丽。同样表现水的作品,让我们看看速写《海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表现海的,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小结:“直线带给我们平静、稳定的感受。”

1.欣赏不同感觉的人物,体会、分析线条曲直带来的变化。

2.小组讨论,分析和总结。

体会线条曲直变化带来的不同感觉。

4、“3号展厅”5`

1.欣赏《八十七神仙卷》:“最后,让我们来到三号展厅,去参观中国画圣——吴道子的作品。《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长卷,作者运用细长流畅的线条,描绘稠密而又重叠的衣褶,表现出神仙优美、轻盈的体态,人物脸庞的线条比衣物的线条更细腻,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作品没有什么颜色,却给人华美富丽的感觉,展现了古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

2.对比分析:“对比吴道子的《天子送王图》,观察这两幅图的局部,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

?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小结:“细长流畅的线条带来舒缓的感受,短促变化的曲线带来急促的感受。”

1.欣赏吴道子作品

2.对比分析、知识总结。

体会线条长短带来的不同感受。

5、用“心”赏析的方法4`

“从古至今,线条一直是创造形象和表达情感的基本要素之一。要想破解线条的语言,就需要观察画面的内容,分析线条的种类,体会其带来的感受,做到用‘心’去赏析!其实,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提纲对线条性作品进行评述的,它就是破解线条语言的钥匙、我们今天学习的赏析方法,请你记录下来。”

总结、记录

总结赏析方法

参观微展厅,评述作品。9`

“记录完后,请你带着这个方法,小组安静、有序地参观教室里的作品,然后选择一副作品,小组之间小声地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汇报结果、评述你们选择的作品!”

参观、讨论、评述。

将学习的赏析方法运用到参展中,让学生大胆评述作品。

拓展2`

西方线性绘画的欣赏:“我们主要欣赏了中国绘画作品,西方线性作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今天所学的知识同样可以运用到西方作品上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下节课学习!”

欣赏、讨论

对西方线性绘画进行质疑。

教学板书:

曲直:

粗细:

粗壮、豪放

动感、优美或壮丽

用”心”赏析:

细腻、工整

文静、平静

长短:

1.画中描绘的是______内容;

细长流畅—舒缓

篇2

1.初步体验不同种类的线条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艺术作品中线的秩序与变化的美感。

2.能用不同种类的线条组织一副画面,表现出一定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线条丰富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初步感受、体验不同种类的线条带给人的美感。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不同种类的线条表现美感。

教学方法:观察、体验、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不同外形的剪纸、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语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二、

情境导入

1.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根神奇的线,请看(教师示范:直线变曲线)

2.

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3.

师总:

这条线可真神奇呀,能变出这么多种线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生活中的线条》。(板书课题)

三、

讲解新知

1.

线的种类:

2.

这些线条可以变成许多漂亮的画,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毕加索的画和苗族蜡染图案)

3.

比一比,说一说

这些画表现的是什么?用了哪些线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指名说,教师补充)

4.

欣赏,你觉得哪个好一些?(出示三组图片,指名学生说,教师更正、补充)

5.

师总:美丽线条组织的小秘密:有规律、有疏密、有变化(板书:有规律、有疏密、有变化)

6.

欣赏学生优秀作品,启发学生构思

四、

布置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要求:利用对折剪的方法剪出不同的外形,灵活运用各种线条的变化组成丰富的画面。

五、

展示、讲评

1.

线条组织有规律、有疏密、有变化。

2.

画面表现的既美观又有趣。

六、

小结

线条不仅能变出美丽的画面,还有许多特殊的本领呢?同学们多看多用就会有新的发现哦。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线条

篇3

1、欣赏剪纸艺术,喜欢剪纸活动,知道剪纸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

2、学习连续纹样折剪和四瓣花折剪的方法,能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对称关系。

3、能将纸屑放在指定的地方,养成整洁有序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特色的剪纸作品,布置剪纸作品展。

2、各种色纸、蜡光纸、剪刀、胶水、铅笔。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和幼儿一起欣赏搜集的各种民间剪纸作品,观察作品的色彩和图案。

基本部分:

1、在幼儿欣赏剪纸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说一说用这些漂亮的色纸剪成了什么图案。鼓励幼儿说出欣赏剪纸作品的感受。

2、了解幼儿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漂亮的剪纸?

3、探索、尝试剪纸方法。

为幼儿提供连续纹样折剪和四瓣花折剪的作品,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探索剪纸的两种基本折法,并尝试剪出简单的作品。

4、在 幼儿探索折剪的基础上,教师示范两种基本的剪纸方法:

(1)分别将长方形色纸对边折四折,用铅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再剪出来。

(2)将正方形色纸对角折两折,用铅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再剪出来。

5、观看剪纸作品,引导幼儿发现对称关系,学习辨认对称图形,了解对称的美。

6、幼儿进行剪纸活动,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自由创作,引导幼儿完成作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剪刀;剪窗花时要仔细、有耐心;剪掉的纸要放在指定位置,不乱扔纸屑。

结束部分:

展示欣赏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继续创作剪出更多的作品。

活动延伸:

幼儿继续欣赏剪纸作品,并一起拍手学说童谣《小剪刀》。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多变的风

活动背景:天气渐渐转凉,风儿也从浮躁转为凉爽了。为了体验和了解风和我们生活的联系结合幼儿的喜好,特别设计了这样一节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肤觉,视觉,“听觉于感官感受风。”

2.知道制造风的方法。

3.体验和了解风和我们生活的联系。

活动准备:

风车、风筝、肥皂水、吸管、扇子、碎纸片、塑料袋、电风扇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摸一摸,抓一抓四周,让幼儿体会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引导幼儿描述自己所理解的风。

(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看见风造出来的效果,风吹过来,有什么样不同的感受,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皮肤感觉风的存在。)

3.操作活动,请幼儿思考风是怎么来的,如果没有风,我们可以制造风吗?如何制造风?(幼儿自选材料,制造风。)

4.活动后,让幼儿互相分享刚才制造风的方法,并进行比较。

5.请幼儿想一想后发言:风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利用风可以进行那些活动。-

6.总结:通过画面介绍风的功能。

结束活动:

带领幼儿到户外,吹泡泡,放风筝,进行体验风的活动。

中班教案――送礼物

活动名称:送礼物

活动目标:

1、在装礼物、送礼物的过程中,感受迎新年带来的欢快气氛。

2、进一步感知6以内的数量,能进行数物匹配。

活动准备:

1、绢花、小玩具、玩具水果、玩具糖若干。

2、贴有2-6数卡的毛绒绳若干,贴有2-6数卡的礼物带若干,贴有2-6数卡的小篮子若干,贴有2-6数卡的透明小糖盒若干。

3、四份已包装好的礼物。

4、贴有4、5、6数卡的礼物展示台,几只大篓子

活动过程:

一、包装礼物。

1、新年快到了,很多小朋友想送礼物给好朋友。

2、出示贴有4、5、6数卡的展示台,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礼物包装的方法,如用毛线绳扎出花形、用礼物袋装小玩具、用小篮子装水果、用透明小盒装糖果等。

3、幼儿自选材料操作,按数取物,进行包装,然后将包装好的礼物放到几只大篓子中。

二、给礼物分类。

1、引导幼儿按包装上的数卡给礼物分类。

2、提醒每个幼儿自己检查礼物上的数卡和展示台上的数字是否一致。

3、篓子中为什么有一些礼物没放到展示台上?

三、送礼物。

引导幼儿与好朋友互赠礼物,并说一些祝福的话。

建议:

1、礼物种类、数量可视幼儿人数而定,尽量保证每个幼儿都操作的机会。如果数量有限,可以分组进行。

2、礼物的包装方法应尽量简单,使每个幼儿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3、最后环节教师应尽量帮助每个幼儿都能收到好朋友的礼物。

4、可利用幼儿活动材料第四册第12页,继续有关练习。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教案:会变的树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会变的树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所讲故事的内容画连环画。

活动准备

1.实物投影仪、录音机、钢琴曲磁带。

2.每位幼儿一本绘画练习本,上有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等字样。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用提问帮助幼儿记忆故事内容。

老师富有表情生动地讲述故事:“离我们很远,有一个奇妙的花果山,那里长着一种奇妙的树,会变的树。这种树种下去第一天,就会长成一棵大树,树上只有一片叶子。第二天的时候,这种树就开始变了,它会一下子长出各种形状的树叶:有的叶子像圆圆的苹果,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圆圆的轮子,有的像芭蕉扇,有的像葫芦,有的像小朋友张开的手……颜色也变得丰富多彩,红的像火,黄的像金子,绿的像青草,蓝的像天空……真是美极了。到了第三天,你猜,这种会变的树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停顿一下后继续讲述)

“每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树叶精灵,有的像在哭,有的像在笑,有的两片叶子靠在一起,两片树叶精灵手拉手好像在做游戏……到了第四天,这种树还会变下去,每天都会变出新模样。”

提问:这种树叫什么树它第一天是怎样的?第二天、第三天是怎样的?

2.师幼一起讨论绘画方法。

组织幼儿讨论:现在请你们把这个故事画下来,你认为该怎么画?

幼儿个别讲述。

师幼一起小结:可以把第一天树的样子画在写有第一天字样的那页纸上,依此类推。

3.教师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画自己想出来的树,涂色要均匀。

4.利用投影仪展示幼儿作业,并让幼儿相互评价。

孩子的讲述能帮助教师发现、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及创造性表现,也使其他小朋友学到同伴的优点。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画自己听过的故事或创编的故事。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多变的沙

幼儿对沙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在沙地里玩起来总是乐此不疲。根据我园的特色及我园沙场场地的提供,于是我便抓住这一幼儿感兴趣的课题,生成了此次系列探索活动。意在让幼儿在玩沙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沙的特性,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探索,发现沙的许多有趣的现象和变化,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合作的温馨,并且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利用各种玩沙工具进行操作,运用对比的方法,感知沙子的特性。

2、通过玩沙活动激发探究的兴趣,体验玩沙的快乐。

3、了解沙和人类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各种玩沙工具以及辅助材料,筛子、漏斗、铲子、尼龙带、纸、小盒子等。

2、各种颜色的沙子标本。

3、各种盒子

4、双面胶、胶水、水彩颜料等

5、小脸盆10个、小棒子15支

6、歌曲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活动一、流动的沙

1、请幼儿随意玩沙,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用细管吹、用鼻子闻等来感知沙子的基本特征.

2、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归纳沙子的特性:细细的、软软的、一粒一粒的。

篇4

一、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仍以认知、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导致美术技能和创作想像似乎成了一个互相矛盾,不能共存的问题。教师如何教?如何提高教师的美术课程领导力?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而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的开发,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童诗童画是幼儿自己在理解儿歌、儿童诗、古诗和童谣的基础上画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融为一体。

2.课程研究意义

本课程以开展童诗童画活动为手段,针对先前研究者的薄弱环节以及不足之处,通过与幼儿园各项活动的整合形式来推动课程的开展。本课程尝试利用“童诗童画”,促进幼儿的诗画创作能力,在诗情画意之中,育情感、增智能、练思维、学本领,达到“手口脑并用、教学玩合一”的教育佳境,有助于幼儿中华美德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从而来提高美术课程领导力。

二、3~6岁幼儿童诗童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立

1.教学内容的确立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对儿歌情有独钟,融汇技能和童趣的儿歌是开展诗画活动最有利的载体,而多数富有中华民族底蕴的童谣和古诗,反而不适合小龄幼儿。中班幼儿对故事的分析能力较小班有了相对提高,其兴趣也颇为浓厚,可以逐步融入故事情境,即儿童诗的诗画表现形式。到了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达到了一个顶峰,渐渐地融入童谣及古诗的诗画表现形式,在掌握美术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提升审美、语言、想像创造能力的同时,进行中华美德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2.教学适宜方法的运用

(1)教学中空间时间点的把握

在开展诗画活动的初期,碰到过这样一个情况:一节20~30分钟的美术活动中,既要提升幼儿的美术技能,又要理解童诗的内容,幼儿还要进行美术表现,在空间时间点上很难掌握。是先画再诗?还是先诗再画呢?还是诗画同时进行?渐渐地,发现对于一些简单的儿歌、儿童诗和古诗,我们可以采用诗画同时进行的方式。如,“可爱的小鸡”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来引出小鸡。幼儿在学念儿歌的同时,已经间接掌握了小鸡的绘画方法。也可以说,幼儿在掌握小鸡的绘画方式时,理解了儿歌的内容。这时,语言集绘画于一体,诗画就是同时进行的完美体。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儿童诗和古诗,我们可以选择先画再诗或先诗再画的形式,一位教师先开展语言活动,着重来理解童诗,另一位教师再开展美术活动,在理解童诗的基础上进行童画,两种方式可前后互相转换。童诗童画活动在空间时间点上的掌握,犹如在单纯的语言和美术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共同发挥了两者的作用。

(2)同一个内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运用

例如,在三个年龄段幼儿都耳熟能详的古诗《咏鹅》中,小班幼儿因手部肌肉力量缺乏,适合用线条连接的方法表现鹅、添画湖水,萌发幼儿喜爱鹅的情感,初步培养幼儿朗诵古诗的兴趣。中班幼儿线条和图形组合的能力及手部的力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朗朗上口的古诗中,可以尝试简单的线条和图形组合,大胆表现鹅的基本形态,感受春天的意境。到了大班,幼儿不管是构图的能力、还是想像能力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可以尝试边念古诗边变换图形组合,大胆表现鹅的简单动态,达到一个形、态、情境相结合的效果。

(3)多媒体在诗画教学中的辅助运用

为给幼儿更多的信息刺激,在诗画教育活动中我们尝试结合儿歌、古诗和多媒体来激发幼儿诗画活动中的感知能力。富于动态、伴随音响效果的多媒体课件一下子就吸引了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为特点的幼儿,在动态情境中实现师生互动,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更具体直观。通过播放动态的画面,幼儿欣赏、感知作品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并能从中掌握一些绘画的技能。

三、成效

1.幼儿的变化

诗画课程的开展,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幼儿的和谐发展,同时,幼儿美术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也不断发展。

2.教师的变化

篇5

中班美术教学活动1活动目标:

1、了解拟人化的画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语言能力。

2、会添画出一些简单的背景。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人手一支黑笔及一盒蜡笔。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那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

2、从前,有个调皮的孩子,整天在蓝天上奔跑,他红红的脸上渗出一颗颗汗珠,他拉来一块白云当毛巾擦擦脸,他的脸太脏,白云立刻变成了黑云,云儿哭了,调皮的孩子安慰说:“别哭、让我来变个魔术吧,”他从嘴里喷出七色霞光,黑云又变成了白云。

小朋友猜猜看,这调皮的孩子是谁呀?(太阳)咦,这个调皮的孩子怎么把脸藏起来了,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小脸吧!这个小孩真漂亮,长着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巴。

刚才的故事中说太阳有什么本领呀?(变魔术、喷出七色霞光)

3、太阳变了个魔术,让黑云又变成了白云,白云高兴地围在太阳的周围,把太阳打打扮成了什么太阳?(出示范画)谁来给这个太阳取个好听的名字?(云太阳)

4、太阳比原来更美丽了,他非常开心,继续奔跑,看到果园里的苹果还是绿绿的,他说:“让我再来变个魔术吧。

”他又从嘴里喷出七色霞光,绿苹果渐渐地变成了又圆又大的红苹果,苹果树妈妈很高兴,她让孩子们一起围在太阳周围,这下太阳又打扮成了什么样的太阳呢?

幼儿回答。

5、太阳继续跑呀跑,他还会给谁变魔术呢?他们又会把太阳打扮成什么太阳呢?

幼儿回答。

6、现在你们来画变魔术后的太阳好吗?

画前,老师提个要求:太阳画在纸的中间,要画得大,其他空的地方画上七彩霞光,涂色要鲜艳均匀。

7、幼儿作画。

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水平分别加以指导(轻音乐)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述。

中班美术教学活动2活动目标:

1、在拼贴过程中享受创造的乐趣。

2、能用蛋形拼出老鼠的不同动态,并进行简单的添画。

3、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点:通过操作创作老鼠的不同动态。

活动难点:老鼠耳朵的部位和头部动作的对应。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纸、笔、操作卡片、双面胶、教师示范用大卡片。

2、经验准备:看过有关老鼠的动画片,对老鼠的动态已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初步认识老鼠的外形特征。

师:今天我要用这两个蛋形来变个魔术,瞧,大蛋和小蛋是一对好朋友,总喜欢在一起。小蛋在前引路需要眼睛,小头画上小鼻子,大头画上大耳朵;再画两根长胡子;大蛋画上四条腿和一条细细长长的小尾巴,小老鼠就变好了!

(教师边讲述边演示图片,并添画上老鼠的四肢和尾巴。)

二、感知老鼠的各种动态。

1、通过变化老鼠头部方向,感知鼻子和耳朵的正确位置。

2、游戏“小猫抓老鼠”,丰富老鼠更多的动态。

幼儿在游戏中变化老鼠造型,教师即时用图片摆出相应造型。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

1、摆弄卡片变出老鼠造型,粘贴后并添画五官、四肢和尾巴。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画出老鼠的不同动态。

3、画好之后,说说你画的老鼠在干什么?

四、评价

1、动态评价:在幼儿作画的时候,教师及时引导、评价。

2、将作品张贴在展示板上,请个别幼儿讲述:“你画的老鼠在干什么?”

中班美术教学活动3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会根据七星瓢虫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画,并会涂上恰当的颜色。

2、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和正确运用学具的能力,另外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3、唤发幼儿对动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树立幼儿尊重自然,爱护昆虫的思想感情。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按一定的顺序画不同动态的七星瓢虫。

难点:涂色。

活动准备

学具准备:七星瓢虫背景图、绘画纸、画笔、蜡笔。

活动过程:

一、欣赏与讨论

(一)看背景图,让幼儿数一数这个瓢虫身上有几个小圆点,几个大的,几个小的,都长在哪里。

(二)看七星瓢虫身上有几种颜色,都是些什么颜色。

二、画结构

1、画身子,画一个大圆。

2、画头部,形成另一个小半圆;

3、画触角;

4、画背部,也就是把大圆从脖子到尾部一分为二画一条直线;

5、分布背部圆点,对称的装饰性强;

6、如果上色,注意色彩的明暗过渡,深红/大红/橘色/桔黄色过渡。

三、分辨深浅色

(一)瓢虫生活在叶子上,瓢虫是小小的、红色的,叶子是大大的、绿色的,很美丽,在图画上只有大红和翠绿,颜色太少,怎样使合并这两种颜色。

(二)找出合适的红色涂上。

(三)涂上恰当的绿色

四、观察后修改

(一)注意瓢虫造型,认真判别位置,腿的方向要向后身体两边各三条腿,头部和尾部没有腿,提醒幼儿注意黑点的数量和对称。

(二)引导幼儿按画面已有的瓢虫的大小、位置确定画面安排。

(三)用黑色蜡笔画好轮廓、涂好黑色后再去涂水粉色。

(四)先用红色水粉色涂瓢虫的翅膀,鼓励幼儿选用各种红色,并注意画面上的深浅配合。

(五)最后用绿色水粉涂画叶子。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已基本会画七星瓢虫,并能涂上颜色。!、星星、教案网!只是我发现有个别幼儿画的不太精确,比如:画圈画的不好看,颜色图的深浅不一等。不过,画的都挺像的。

另外,在这节美术活动中,我尽可能提供给每个幼儿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允许他们之间存在不同之处,这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活动中、活动后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鼓励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在评价中,我对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认真、耐心、兴趣等给予及时的、积极的肯定,不管美术活动结果怎样,只要幼儿能认真对待并付出努力,那么他们的作品就应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这样有助于每个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当孩子们都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放在一起看的时候,我和全班孩子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太美了。我们好像看到这些七星瓢虫都在翩翩起舞,孩子们笑了,我也笑了。

中班美术教学活动4活动目标:

1、认识树叶的颜色、形状和特征,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

2、学习画树叶,提高孩子的绘画水平。

3、游戏"帮树妈妈穿衣服",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关爱树木的意识。

活动重点:学会画树叶

活动难点:怎样帮树妈妈穿衣服才美丽

教师准备:树叶的实物,课件《美丽的树叶》,画有大树轮廓的图画纸

幼儿准备:彩色画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幼儿听儿歌《小松树快长大》进入课堂,教师问:"小树快长大离不开谁呀?"(树叶,树根,树干)"那大树的宝宝是谁呀?"(树叶)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学画树叶好不好呢?

二、观看树叶

1、教师出示树叶:几种形状不一的树叶:枫叶、竹叶、梧桐树叶、槐树叶、银杏树叶等。

2、让孩子观察树叶的颜色(红、黄、绿)

3、让孩子观察树叶的形状(扇形、心形、手掌型……)也可让孩子意会一下,不需要都说出形状的名字。

4、让孩子摸一摸树叶的构造(叶柄、叶脉、叶片)

5、导入画树叶

三、学画树叶

1、让孩子仔细观察教师示范画树叶的步骤

2、孩子学画,教师巡视指导

3、孩子练习画树叶

四、游戏"给树妈妈穿衣服"

1、教师播放课件《美丽的树叶》让孩子观看树叶的美丽。

2、大树因为有了树叶而美丽,可是寒冷的冬天到了,树叶都离开了树妈妈,大树不再那么好看,而小树叶多想念自己的妈妈呀!他们都想快快回到妈妈的身边,请小朋友帮帮他们好吗?

3、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画有大树轮廓的图画纸,让孩子在上面添画树叶,可以进行创意性的绘画,看谁画得最美丽。

4、作业展示:评选出好的作品进行鼓励表扬,把作业粘贴在好孩子园地上,以供大家观赏学习。

五、户外寻树叶

在音乐声中领孩子到外面去捡拾树叶。

中班美术教学活动5活动目标:

1、学会用红、黄、蓝中的两种颜色调配,乐于探究三原色两两调和后的变化。

2、操作中能用三原色调配出橙色、紫色、绿色并完成涂色。

3、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变化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色颜料、调色盘、棉签、若干。

2、3个装着红、黄、蓝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及3个红、黄、蓝颜色的瓶盖。

3、颜色变色记录表。

红、黄、蓝颜色宝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魔术情景,变魔术引题。

师:"我是魔法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术,小朋友只要认真仔细看表演,你们也会变成魔术师。魔法师还请来了三个颜色宝宝来变魔术,它们来了。"教师逐一出示:红、黄、蓝三个颜色宝宝。

教学评析:用一张盖着桌布的桌子当台面,创设魔术情景。这样会为这节课增添些神秘色彩,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二、引导幼儿观察变色及记录。

1、出示装着黄色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引导幼儿观察:"看,这里有个魔法瓶,小朋友看看瓶子里装着什么颜色?"(黄颜色)。

师:"对!看好了老师在黄颜色魔法瓶上盖上一个红色的盖子,摇一摇、变一变。黄色变成了。"(橙色)出示记录表,请幼儿上台帮忙找出相应颜色宝宝,将刚才神奇的变化记录下来。黄色和红色手拉手变成橙色。

2、出示装着红色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引导幼儿观察:"装着红色的颜料水的瓶子盖上了蓝色的盖子后会变什么颜色?"(紫色)师:"同样我们要用颜色宝宝记录下这神奇的变化。

"

3、请小朋友猜猜:装着蓝色颜料水的瓶子盖上黄色的盖子会有什么变化?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当魔术师,让他上来变一变。

"请小朋友上来操作,得出蓝色加黄色变成绿色。

4、引导幼儿讨论:"你发现了这神奇的魔术是怎么变的?"

5、教师小结:黄色和红色在一起成了橙色;

红色和蓝色在一起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在一起变绿色。

三、引导幼儿变色。

1、启发幼儿:橘子、葡萄、青蛙是什么颜色?(橙色、紫色、绿色)师:"精彩的节目开始了。

请小朋友来当魔术师,第一个节目:变橘子。看一张纸上画出一个白橘子,不像,怎么办?第二个节目:变葡萄,一串白葡萄,不像。第三个节目:"呱呱呱",跳出一只白青蛙。还是不像?怎么办?

2、请小朋友观察记录表,橙色是怎么变的?教师引导幼儿,用棉签分别取出黄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放在调色盘用干净的棉签将两个颜色调和在一起。

3、讨论:用了几种颜色?哪两种颜色?怎么变的?变成什么颜色?

4、引导幼儿说出:X颜色加X颜色变成X颜色画

5、葡萄是紫色的,怎么变?引导幼儿尝试操作。

6、教师归纳小结。

红色加黄色变成橙色画橘子;红色加蓝色变成紫色画葡萄;黄色加蓝色变成绿色画青蛙;

四、幼儿分组操作。

1、幼儿动手尝试用红、黄、蓝三个颜色分别调出橙色、完成操作材料《变色》中的橘子、葡萄、青蛙涂色。

2、强调要求:

(1)颜色不能混色。

篇6

(一)对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不了解

当将一幅世界名画呈现在学生面前,问:“这幅画可以给幼儿欣赏吗?”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可以。”“幼儿肯定看不懂。”审美能力是一种高级心理能力,它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等诸多心理要素,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他们的美术欣赏与我们成人的美术鉴赏不同,有其自己的特点。相关研究表明,2岁以前的儿童,其美术欣赏是一种生理、直觉的反应,尤其表现在对颜色、形状的早期偏爱上,这些都为其日后较高层次的美术欣赏活动奠定基础。2岁以后的儿童,在美术欣赏的感知和理解方面,虽然受其认知水平的制约,可能不能深入理解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但其对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评价等均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说,幼儿的美术欣赏是幼儿的一种主观审美活动。

(二)缺乏名画欣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名画欣赏中,教师起着桥梁作用。要引导幼儿很好地欣赏名画,教师首先得知道一定数量的世界名画,而在教学中却发现除了一些大众皆熟知的世界名画,诸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齐白石的《虾》等,学生对世界美术史上的大量优秀作品知之甚少。教师在有一定的名画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能谈及为幼儿选择合适的作品来引导其欣赏。另外,对名画的欣赏,教师需要了解画家生平、所属流派、创作背景等,具备美术欣赏的技能,而这些也都是我们学生非常欠缺的。

(三)美术欣赏方法\用不当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最基本的方法是对话法。这里的“对话法”是指教师、幼儿、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名画欣赏模拟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对某一幅名画的背景知识说得头头是道,但心中没有“幼儿”,名画欣赏活动变成了名画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学生自身艺术素养的缺乏,其对美术作品的讲解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其次,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容易忽略“幼儿”的存在,不与“幼儿”沟通,所提问题没有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另外,对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的基本步骤不能很好把握,整个模拟教学环节较混乱。

二、提高学生组织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能力的策略

(一)相信幼儿审美能力,明确幼儿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的特点

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儿童都是艺术家。”在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方面,他们同样是天生的艺术家。但由于受到年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要多于形式。这一阶段的幼儿对美术作品有一种“求实”的态度,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往往是画面上画了什么,而且会将作品的中心意义理解为其生活经验中熟悉的内容。如,在欣赏米罗的《哈里昆的狂欢》时,很多幼儿会认为画家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创作的,原因是画里有乐器,在幼儿那里,乐器是代表快乐的。第二,初步关注美术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由于受其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幼儿对线条和形状的感知,倾向于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在色彩方面,幼儿从辨认颜色,逐步向指认和命名发展。相比较而言,幼儿对色彩的视觉效果感受性较强,而对色彩的情感效果和象征效果感受较弱。在空间构图方面,很多幼儿能感知到美术作品的空间深度,感受构图的节奏。如,在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时,有幼儿说,“看到这幅画感觉很高兴”,原因是“这幅画的颜色都是一深一浅的”。另外,大部分幼儿都能感知作品的情感表现性。南京师范大学的孔起英教授曾对某幼儿园大班36名幼儿做过一个测验,在不告诉其美术作品名称的情况下,让幼儿欣赏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后,给它起个名字。幼儿起的名字有:黑暗空间、魔鬼画、恐怖世界、大战斗、妖魔鬼怪、破坏世界的地方、古代的战争等等。第三,对美术作品有自己的审美偏爱。相关研究表明,在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偏爱方面,幼儿喜欢再现性的作品和能够识别出美术作品中所描绘对象的非再现性作品。也就是说,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如果幼儿看不出画中画了什么,他们很可能就不喜欢它。

(二)提升学生美术素养,明确幼儿园名画欣赏的内容

在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美术欣赏知识,还应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方面,除了介绍一些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书籍,如蒋勋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和《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小顾聊绘画系列等,推荐一些优质微信公众号外,还将学生分成由5~6名学生组成的分享小组,每次课前5分钟分享名家名作。对名家名作的介绍要结合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尽量选择幼儿园常用的名画。

纵观世界美术史,名家名作灿若繁星,但未必都适合给幼儿欣赏。首先,对于初涉名画欣赏的幼儿,可由抽象性作品入手。如马蒂斯的《忧愁的国王》、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米罗的《荷兰的室内》、康定斯基的《抒情诗》、吴冠中的《小鸟天堂》等艺术大师的抽象作品。抽象作品没有真实的物体、人物,主要是以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等形式因素间接传达意义的,其欣赏不需要有太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有时甚至完全就是靠一种直觉。相较于成人,儿童天赋的直觉和感受力遭到的破坏较少,更容易与抽象作品达成默契和相通,这些作品的欣赏能为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次,可以为幼儿选择一些具象性的作品。具象性作品的欣赏大多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知识的,为幼儿选择的具象性作品其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接近、表现手法易于幼儿理解。如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迎春图》、米勒的《拾穗者》、米莱的《盲女》、怀思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等。再次,还可以考虑为幼儿选择一些处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作品。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梵高的《星月夜》、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等。这类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彩、线条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可综合运用其之前在欣赏抽象性作品和具象性作品中获得的经验。

(三)认真准备模拟教学,备好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的各个环节

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在大、中、小班都可以进行,但小、中班的名画欣赏更多是渗透式,一般到了中班后期或大班才会开展专题式的名画欣赏活动。每次活动半小时左右,而且欣赏活动常常会与操作活动相结合,两者相互促进。一次完整的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描述阶段、形式分析阶段、解释阶段、评价和表现阶段。

描述阶段:主观感受和印象的描述。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的画面内容描述出来,而不涉及作品的涵义及价值。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围绕作品进行整体感受,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以梵高的《星月夜》为例,教师可以提以下问题。如,“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除了星星和月亮,你还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描述阶段的欣赏主要是指出作品中包含哪些形象,人物、动物、景物、物品等。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独立欣赏时间,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形式分析阶段:对美术作品的特征和品质的描述。所谓形式分析是分析美术作品中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线条、造型、色彩、构图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统一、变化等形式美的特征。这一阶段的指导是幼儿名画欣赏教育的关键环节。同样以梵高的《星月夜》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这幅画的线条、色彩、空间、动态等方面设计问题。如,“画上有哪几种线条?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画上有哪些颜色?月亮的颜色感觉怎么样?”“画的前面画了什么?后面画了什么?他们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你是在什么地方看这幅画的?”“欣赏完整的一幅画,你觉得怎么样?”这一阶段教师自己对名画要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并要适当地教给幼儿一些美术欣赏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名画的情感体验。

解释阶段:对美术作品潜在意义的理解。这一阶段一般涉及到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解释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创作者个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等。当然,这些知识需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介绍给他们。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作品的意义已有预期,但不必要求幼儿无条件接受教师的观点。对于具象性作品的欣赏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教师也不必苛求幼儿完全按照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对于抽象作品的欣赏,教师应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说出自己的感受。另外,还可以通过给名画命名的方式来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如,“这幅画使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篇7

在中班上计算课——《点数1——10》也是如此。她运用唱游中的歌舞表演《十个朋友出来走》,使幼儿们对抽象的1——10数字概念有了形象的认识。幼儿们边唱边跳,精力集中,然后以好奇的目光观察小黑板上的三只兔子,很快找到了每只兔子欠缺部分,并踊跃上台给兔子添上尾巴、添上耳朵、添上眼睛,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标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像这样巧用唱游于幼儿每一学科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对这个幼师班14位同学在铜仁市实验幼儿园实习教学中进行抽样调查,从统计表可见:唱游不仅是幼儿音乐教学的最有效的形式,在幼儿综合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程序中或是用于开始部分,诱导幼儿;或是用于基本内容部分让学生接受信息;或是调节课堂气氛;或是用于结束部分,巩固和复习一课学习的内容;或是贯穿一节课的始终等等,已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每门学科的教学效果。这一结论只是在一种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也许有人认为有些偏激。认为幼儿每一门学科,每一课时选用教学方法都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广泛运用唱游形式会有使幼儿精力分散、教学重点偏离的嫌疑。其实不然,人的大脑并不是单一地接受信息,它的存储系统非常复杂,潜力很大。它是靠联系皮层,按照不同的记忆库相似的信息连接起来,每一部位能够以综合方式共同协作。比如唱游中的歌表演,用于计算机教学时,幼儿们的左半脑在理解歌词,右半脑在感受旋律。歌词理解的过程与教学信息相联系,将与旋律一道进入大脑存储系统。这一教学方式不但比单一的只用左半脑或右半脑接受一种知识信息增加知识量,而且记得更牢,印象深刻。因为唱游是幼儿音乐、舞蹈艺术的综合体现,是感情最集中、最激动的表现形式。它融入幼儿每一学科的教学,是调动幼儿大脑的情感中心,大脑感情中心是很紧密地与长期记忆存储系统相连。这样带有高密度情感因素的知识信息,最容易记住。纵观现在使用的每一门类的教材,多是为了幼儿容易接受而采用儿歌、游戏等简单易学的形式编写的。从内容上看与幼师生学习的《新编唱游辅导教材》有着密切联系,这正是唱游的教学形式融入幼儿每一门学科可行性的前提。

2、唱游突出表现了幼师的教学个性

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成果体现在受教育者的工作质量上。幼师生走向工作岗位,面临的是幼儿教学。而唱游在开展幼儿综合素质教学中的运用,最能体现幼师生的各方面素质。那么,幼师生唱游教学就要围绕唱游的实用功能而改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从实习教学这一实践活动,可以看到唱游与幼师教学的其它科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较实用的一门学科。如果说其它文化学科是在于强化幼师生内在文化课素质,那么唱游作为一门技能,在于表现得实用的素质。所以按照幼师唱游教材中谈到的教学方法,单一的灌输唱游中的律动、音乐游戏、歌表演、儿童舞蹈等内容显然不妥。更重要的是讲解、示范唱游如何结合幼儿特点开展教学,也就是说要传授给幼师生唱游教法、运用方法、幼儿学习唱游的方法。这一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转变的原因还在于幼师生在接受唱游这门学科学习时,是在三年制师范教育的第三个学年开始的。她们在师范一、二年级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音乐、舞蹈,具有了相当地音乐、舞蹈基础。如果单一地灌输唱游内容,等同于教幼儿,而不是教幼师生,反而抑制了幼师生在唱游学科的创造意识。现行师范唱游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为了培养幼儿,儿童的音乐感而编写的。教学对象改变了,教学目的也随之改变。否则就抓不住幼师生唱游教学的特性。

3、唱游教学要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展开

根据幼师生现有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拓宽、强化唱游技能素质的教学模式表现在:

篇8

一、导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当前,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要想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事业,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科学开设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课程。

二、农村义务教育中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

教育行业近几年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情况,也不利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从农村师资力量来看,师资力量失衡

学校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信息技术教育、音乐、美术等教师谈起理论教学基本能够完成,如果一旦涉及到实践操作就不能给学生做出正确引导。还有些老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不认真,课前根本就不去备课,一本教案用几年是正常现象,批改后的作业中,没有发现和没有纠正的错误随处可见。

(二)从学校课程设置来看,课程设置不完善

虽然每班的课程表上应开设科目(如: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一应俱全,但实际授课情况并非如此,只是“绣花枕头”用来对付上面的教育课程检查。这些课就自然变成了语文、数学的作业课。教师有时想给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但苦于没有任何设备,只能在黑板上写板书讲解如何用电脑。另外,学校仅有的电脑机房没有人维护,设备陈旧,不能正常使用。

三、农村小学中素质教育课程无法正常开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从师资力量来看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教师合格率偏低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专任教师的合格率表现出偏低水平,从整体师资力量来看,城市学校和农村存在很大差距,城镇教师的学历基本上都是师范生教小学,农村小学虽然在分配了大量本科毕业生,但仍然占较低水平,再加上相当一部分学历不明的代课教师的存在,使得农村教师的总体水平不高。

(二)从教育观念来看,素质教育思想尚未得到重视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家长只看眼前利益,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一旦孩子升学无望,数学、语文成绩不够高,就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对学校教育质量更是漠不关心。家长如此,有些教育工作者也是如此。有些地区从小学一年级就大搞数学竞赛评比,并以此为依据奖先罚后,从不考虑信息技术教育、美术、音乐的开设,严重违背义务教育的根本要求。

(三)从教育投入来看,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不足

在教育经费方面,城乡差距十分显著,从近几年来看,城市学校的投入要远远高于农村。城市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和宽裕,教学设备齐全,就可以发挥她们的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国家的教育政策应该有力度的落实到地方政府及地方的每一级行政机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最穷不要穷了孩子的教育”可不是一句空话,所以的人都应该用心去看看我们的孩子,看看这个国家还需要什么?

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对策

(一)加强基层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建设

1.构建稳定人才的激励制度。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为就业问题担忧;另一方面,广大农村缺乏合格的年轻教师。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更喜欢富有青春朝气和活力的年轻教师。目前,农村教师的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这不论是对农村孩子的个性发展还是学习都是极为不利的。许多大学生不愿去农村就业的原因之一是农村的工作条件差,学习环境不佳。我们除了提供优厚的待遇外,还应该建立起一套人才培养及流动机制,应该为毕业生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以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

2.强化农村教师继续教育。

许多教师知识老化,观念不新。这与长期不进修学习有很大关系,应该加大农村在职教师培训力度。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努力向这一目标迈进将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要稳步实施代课教师、老龄教师、学历不合格教师的转正、提前退休和辞退工作。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义务教育思想。

观念的更新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需要广泛的宣传和政策导引。尤其是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沿用了多年的教学方法一时难以改变也不愿意改变。因此,在教师业绩的考察方面再也不能仅仅凭借学生的考试成绩或升学率,应该建立一套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引导教师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三)增加教育投入,满足农村素质教育需求。

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合理安排投入计划,尽量将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让九年义务教育真正惠及到全县农村孩子,素质教育状况将会有很大改善。

篇9

是中学高三地理老师,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在教学一线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曾担任七年的高中班主任;是市优秀教师,区优秀教师,区优秀班主任;曾获得区优质课一等奖,全区青年教师大比武一等奖等等。

今年,他又担任了高三年级教学工作。年初的一天,像往常一样,非常阳光地站在高三、五班的讲台上讲课。可就在那天板书时,他感觉身体很不舒服,特别累,当时也没太在意。从此以后,他时常感觉到很累,有时站都站不稳。直至一次上课,腹股沟区剧烈的疼痛使他实在难以忍受了,才到医院做了一次检查,医生检查确诊为静脉曲张,建议他:最好是马上手术治疗,需要住院两周左右,时间短,见效快。但考虑到自己正送高三,况且自己还兼任美术班地理教学,学生因外出学习专业耽误的功课很多,需要抓紧点滴时间补习,一刻也耽误不得。于是,他向医生说明了情况,看是否暂时不做手术,带病坚持到学生毕业。医生说:“这种疾病与长期站立疲劳有关,如果暂时不做手术,最好是多卧床休息,禁止长时间站立。”医生根据他的情况,只好给他开点药,暂时维持着。

这不,离高考还有不足半月时间,老师仍然心系学生,心想教学,站在自己喜爱的讲台上,一天天强忍着病痛给学生讲课、辅导。课前,他仍像从前一样认真备课。讲课,更是深入浅出,注重教授方法。课后,依然不遗余力,培优辅差,突出抓好“临界”生。为了把握好某个知识点,他会找出很多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时常忙到深夜。有时,妻子看他深夜还在查找教学资料、赶写教案,心疼地劝他:“明天再写吧,注意身体啊!”总是说:“快要高考了,有些学生基础差,我真担心他们。再说,我也想让更多的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放心吧,我身体还吃得消。”同事劝他时,他总是报以微笑做答。他常说:“我爱教师这份工作,更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学生关键时刻,如果不尽心教学那可就是误人子弟,怎么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要我工作一天,我就要做一名尽职的好教师。”

我们应当为老师点个赞!他的这种忘我奉献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也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篇10

我园与左岸幼儿园相邻,拱宸桥小学离我们两所园都很近。是我区唯一配备有专职体育、美术、音乐教师的学校。而且,刚巧三门课的教师都是非常优秀的男教师。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决定采用“2+1”的模式,即我们两家幼儿园和拱宸桥小学结成联盟,以确保三位男教师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利用。

二、建立幼小联盟“2+1”活动规程

园长、校长全程参与,并委派业务负责人,联络商议各项事宜。我们协商后规定:三名男教师每月分别来两所园执教一次,两所园的执教内容相同,并制定了上课时的职责要求。同时,为了配合男教师上课,幼儿园制定了教师的配合细则,包括教育器材、幼儿经验等方面的准备要求。我们还商定了联盟内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时间、地点、形式等,做到“前有菜单、中有研讨、后有总结”。

三、扎实推进“2+1”式的教学与研讨

为了让男教师的教学更有效,联盟经过反复商讨,设计了几个操作方法。

1 前期准备“2+1”

一份书面菜单。向小学男教师提供由幼儿园教师设计的体育、美术、音乐三门学科的典型教案,让他们熟悉教学容量、特点和流程。

一份实践菜单。请小学男教师来园,观看幼儿园教师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学活动,让男教师对幼儿园的孩子、场地、教室环境、活动材料有直观的感受。

一次力量拥抱。我们把全园大班的孩子聚集在操场上,隆重推出三位男教师,请孩子与三位男教师进行一次拥抱。当男教师把孩子抱着举起来的时候,孩子们好兴奋,他们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阳刚力量。

2 教学推进“2+1”

我们采用三位男教师轮流每周来园半天的形式,每次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分别先后到两所幼儿园开展教学。每次活动采用“一课二研”形式,一次教学活动后马上反馈调整,并将策略运用到另一所幼儿园的第二堂课中。这样,男教师不仅发挥了自身的专业优势,而且其教学方法也越来越适合幼儿园的教学特点。

3 教研沙龙“2+1”

在联盟活动中,我们不仅有课后随机的交流反思,答疑解惑,还组织了专题沙龙,如针对幼儿园女教师在健康活动中的疑问、动作的难点分解等,与体育男教师以沙龙的形式展开研讨。女教师们争相与男教师互动,双方都获得经验的扩展。

篇11

3、活动过程:谈话活动,引入主题。“小朋友,你们听说过记者吗?”(引导幼儿回忆日常经验)“你们知道记者有什么本领吗?他们去采访的时候,通常要带上什么用具?”引导幼儿了解如何做一名“小记者”。“你们想当小记者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照片,你们去看看他们是谁?在干什么?”让幼儿自由观看。提问:“小朋友,你们都看到了谁呀?在干什么?谁先来说说?”“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我把照片上的一些园长、老师、阿姨请来了,你们都想当小记者,那么想问些什么问题呢?”让幼儿自由说一说。

4、“哦!小记者,你们想采访的事可真多呀,这样吧,等一下,你们商量决定,愿意采访谁,就和他说说,问问你们想知道的事。不过,怎样才能让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呢?”请幼儿学习记者使用礼貌用语:我可以问你问题吗?你能接受我的采访吗?谢谢你的合作。“如果你真的是一位记者,你喜欢在什么电台、电视台或报社工作呢?等一会儿,有礼貌地告诉你要采访的人。”“采访完后,我们开个‘新闻会’把采访到的事告诉大家。小记者们记住啦:主办单位是 ,地点是 ,时间是 ,请准时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