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4 13:09: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文素养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0世纪初,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性化”,前苏联教育家哈尔拉莫夫提出“教育人格化”的要求。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在表明当前的教育需体现人文精神,教育需要人文关怀。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辞》:“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文化现象,是对人生的关怀,对文化的关切。“素养”,则是后天形成的知识、思想、能力、习惯以及道德修养的积累。“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的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
“人文素养”是重视人的文化,重视人类心灵感悟的开发、道德良知的觉醒,是对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心胸的开拓。而以上作为人文素养的种种体现,则是对道德、美学、哲学、艺术、国学、历史、民俗、法律等各个文化学科的学识积淀与文化涵养的结果,而这一切则全靠教育而得以实现。同时,人文素养也是教育作为教化万方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二、学前教育在人生教育与生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幼儿教师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周易・蒙卦》卦辞云:“蒙以养正,圣功也!”作为人生发展与教育启蒙阶段的学前教育,自古便受到高度的重视。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什么样的开端便有什么样的延续。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心灵开发、习惯养成,为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这一切全赖幼儿教师健全人格的影响与正确教育的引导。
幼儿在学龄前阶段对外在事物、学习的能力就像“海绵吸水”,完全百分之百的学习与吸收。所以,幼儿教师平日里的举手投足、语默动静、审美趣味、道德情操、文化积淀等的“人文素养”,决定了幼儿心灵认知、性格习惯、人格养成的发展方向与成长模式。常言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幼师是“人类灵魂工程的奠基者”,所以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大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命脉,小到家族的兴盛、个人的荣辱,幼儿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肩负着社会、历史的使命。
三、从频繁出现的虐童案件看当前人文素养教育在幼师培养中的缺失2012年10月24日,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一起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事发后不久,该教师虐待班上幼儿的视频在网上被曝光,一时间众网友声讨不断。
虐待儿童是静悄悄的犯罪,其身体伤害通常不严重而心理、精神伤害尤其是对成长的负面影响是巨大和长远的。这些受虐过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像施虐老师这般变态人物亦或生成更复杂的心理顽疾。这或许是社会大环境下衍生出的变态扭曲心理,一代侵蚀一代的过程。悲哀父母苦心挣钱只望孩子拥有起步良好的教育却不知孩子每日在被心理揉捏。
反思虐童案件,与涉案幼儿教师的人格、心理以及道德良知的扭曲是分不开的,更直接地说明了其道德人文素质的低劣与缺乏。
四、导致学前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1幼师学生的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中职学校的幼师学生大都是15〖FGS〗~〖FGN〗18岁的花季少女,她们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着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但这些学生大多学习差、升学无望,来学幼师的学生多是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而非主观愿望,所以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在她们身上出现。网上调查称,有48%的同学是因为没有别的出路,才来学幼师的,34%的同学是家里硬逼来的,专业不是自己选择的。45%的同学认为学习就像应付差事,60%的同学选择做幼儿教师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想把它当做终身职业,62%的同学认为做幼儿教师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
显然,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幼师,素质差,不爱学习,不爱孩子,不爱事业,自私自利,更谈不上有职业素质与人文素养,她们往往自己就是“问题少女”,她们怎能去教育比她们还小得多的孩子呢?虽然她们或许取得了幼师资格证,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明白自己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他们把对社会、对生活的怨恨发泄到孩子身上,以至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当前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道德、人文素质才是最值得研究、迫在眉睫的课题。
2社会大环境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
社会环境的改变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沦为了知识的奴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化的教育重知识技能,轻道德人文。应试教育以分数为指标、以升学为导向,学会了知识但不会做事;而职业教育则是以技能为指标、以就业为导向,学会了做事但不懂得做人。
目前,我国大多数三年制中职学校为了使毕业生抢占就业先机、占领实习岗位,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限制在一年半左右。在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里,要学习《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声乐》《美术》等十门专业课以及《中职语文》《中职数学》《中职英语》《普通话》等九门公共基础课。合计十九门课程在短短的一年半内怎么也消化不了。更何况《钢琴》《舞蹈》《声乐》《美术》等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与训练并非一日之功便可达到目标的。有限的时间内专业技能课的课时尤显不足,遑论人文素养课的增加了!
3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学术科研专业分化的加剧,在当今的教师队伍中,知识技能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居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对教育技术的过分依赖,加之教学任务的繁重,使得教师平日里只顾得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技能,对自身人文素养及艺术熏陶无暇顾及。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提升其道德人文素养,不广博自己的知识与见闻,如果其只有一桶水的话,那么他们的学生,未来的幼师们就只有一瓢水,进而这些幼师们所培养的这些“祖国的花朵”就只有可怜的一滴水了!
纵观中外教育史,打好人文教育基础的最佳时期便是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如何开展与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教育是时下学前教育专业应当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则关系到幼儿的幸福与前途,大则关乎国计民生与民族发展的命脉!幼儿师资的人文素养教育乃至教育方向与着力点值得国人深切的反思。
1.重个体轻集体的价值取向。职校生一方面反对束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集体主义,反对的人冠冕堂皇地宣称集体主义原则,反对束缚身心自由的封建家长制和扼杀个性的所谓集体主义,这些特征客观上养成了学生批判性思维;但另一方面,又容易使学生走极端,滑向否定集体、轻视规则的歧途。相关调查显示,75%以上的职校学生权利、义务观念不够强、不强或很差;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时,23%的人赞成先己后人,54%的人赞成利己但不损人,5%的人赞成只要利己不顾他人;在人生追求方面,63%的人认为人的一生照自己的想法活过、奋斗过的人生才不算白过,有敢想敢干、讲个性重自我的特点,更愿意谋求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
2.重物质轻精神的信仰选择。很多职校生学生重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轻视提升精神境界。自我发展的目标依顺序一般是:金钱、自我奋斗、科学、权力等,由此,职校学生的道德信仰选择呈现出显著的个体经济价值的特征。这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职校学生有务实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精神目标的缺失,对物质享受的热衷客观上会影响其职业审慎判断,构成了企业录用职校生时的隐忧,在应职校毕业生与年长的应聘者之间宁愿选择后者。
3.重时尚轻传统的品质认同。高职学生与其他青年人一样,喜欢时尚,容易追随当下流行品质,如竞争、效率、平等、自由、人权、注重技能等,这些品质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相一致,体现了历史进步性,客观上激励着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接受新知识,形成新意识,然而传统道德中的忠厚老实、节俭、谦让、服从等品质已不再被大多数职校生所认同。
4.重认知轻行为的人格特征。大部分学生赞成德智和谐发展,但其道德行为表现却往往不如人意,片面追求技能发展,忽略道德人格的修养。主要表现有,某些学生考试作弊,生活懒散,不遵守公德,举止粗俗,将调侃和庸俗当作美;某些学生为了获得眼前物质利益而荒废学业,有的甚至丧失人格;某些学生视权力为谋取利益的媒介,所尽的义务只是为了换取今后更大的实惠;某些学生只能看清他人是非却分不清自己是非,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等等。
二、职校人文素养教育路径选择
1.调整培养目标。目前职校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是循着专业或职业需求的轨道,经过几年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发展成“经济人”“、职业人”,学校更多地发挥着职业培训机构的功能,而不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精神和文化殿堂。结果是学校只是教会了学生知识和技能,并没有成功地教会学生该如何“做人”,学生并不具备会计职业所要求的人文素养,即使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其教育就本质而言也是失败的。因此,应将人文素养教育目标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把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以培养能自如应对诸多财会伦理问题的专业人才。
2.完善学生评价体系。近年来,职业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很多方面仍然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仍然是考试成绩,学生应对考试的一般办法是:平时上课应付了事,考前老师划一下“重点”,有的学生寄希望于考试作弊或老师“开恩”,表面上各门成绩都还说得过去,但实质上与会计职业要求却背道而驰。因此,应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定建立重过程评价、轻终端控制,重人文素养、轻知识重现的评价指标,引导、激发学生提升人文素质的内在自觉。
1我国人文素养教育之于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本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问题是办学理念存在偏差,同时对人文教育的不重视所造成的学生人文素养的普遍偏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高职人文教育问题的涌现,我国也逐渐认识到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1998年我国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进一步加快推进了我国全面深入实施人文教育进行了说明。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高职院校就加强人文教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论述如下。2003年学者杨德广的文章《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2004年学者王浪和凌云的文章《略论高职课程改革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学者丁继安的文章《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都共同表达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即发展其创新和创造能力、塑造其完美的人格,而这些也都是高等职业院校所必须进行的工作。2006年陈向阳等学者在文章《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中得出针对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在这样一种新的技术观的基础上应该确立与其相对应的技术教育观。何锐连在文章《加强人文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发展》中表明,提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构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重点是营造高职校园中的浓厚人文教育氛围。2007年高宝立在文章《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中表明,高职院校要改变其人文教育薄弱的现状,就需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办学理念,重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精神,健全职业人文教育的操作机制和体系。学者王晓东和许宪国在文章《论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之关系》中提出,深入探讨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所体现的价值和所承载的使命,并寻找高职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和人文教育提升相互融合的学生能力的新思路。2009年徐长斌和黄戈生在其文章《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二重障碍及对策研究》中强调了通过对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把握来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徐公芳在文章《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思考》中表明,需要确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的办学理念来把职业学院的人文教育引向深入,并通过课程整合和专业渗透、建构兼具职业性和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完善并制度化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评价体系等各种途径,来实现提高职业人文教育的目标。2010年李静、杨海刚在文章《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探微》中对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不足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职人文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研究。
2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意义与问题探讨
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它是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具备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是在单纯地培养专业人和职业人,而是培养社会型的人才。基于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在高职学院中树立全面成长、综合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合高职办学目的,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效地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突破口,它对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功能。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文素养教育在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层面,而在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上关注不够。因而,以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最终落脚点,进一步探究高职院校如何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培养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综合能力,以关注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的对策显得更为重要。应主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人文素养教育之于高职学生的基本内涵,二是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失衡的原因分析,三是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思路和对策。
作者:陈刚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二、提升生物教师人文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指出,中学生物教师不仅仅要具有生物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生物史知识,也就需要中学生物教师具有人文素养。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不仅仅含有生物学科教学资源,而且含有大量的包括生物史资料和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料。例如,关于DNA的发现过程,就有《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命运的螺旋———克里克和沃森》等大量的资料,这样可供生物教师不断地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生物教师可以丰富生物史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生物教师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资源网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笔者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的学科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利用网站中相关的学科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小步调、大整合”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将一节课的知识分为几个知识点,逐个采取“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评价”,对知识点进行逐一突破,最后实现本节知识的“大整合”。师生共同利用“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将知识图示化从而完成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具有生命活力。教师也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生物课堂中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在协作交流的互动氛围中学习知识(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学科资源主要是进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突破难点的教学,具体而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切分为不同的知识点,每节课乃至每个知识点首先利用Flash交互式动画或者音视频内容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自主开发的或者转载的音视频素材,在创设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我将此节知识分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两个知识点。通过资源网中介绍沃森和克里克的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如图2的资源引入本节课。学生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4],它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型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二个知识点DNA分子结构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自主开发的如图3的《DNA分子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自主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特征,获取相关的知识。
(二)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6]。具有互动性和交互性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感知信息》这节内容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自主开发的如图4《眼球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帮助学生突破“眼球的结构”这个难点。
二、实例分析新时期高职学生的教育情况
“英语四级考试不通过,不能拿学位;可是中文作文不行,还能拿学位,这是为什么?”这是一名大学生问的问题。现在不少高职院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入学时,有的高职院校对新生一律进行中国语文水平考试。再如,2013年很受欢迎的汉字听写大赛让全中国兴起了学“汉语热”,不少国家还办起了孔子学校,中国的东南周边一些国家至今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上事例虽然只是文化知识一方面,但是从中也可看出现在年轻人的实际教育现状,对于培养社会一线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学生和培养技能型人才一样重要。
三、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是指高职学生应有的文学修养过低,历史文化知识贫乏,道德理想追求迷茫,待人接物的价值评判缺少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在经济高度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学生人文素养的弱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人文素养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现代社会发展迫切呼唤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
长久以来,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长期分离,出现“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状况,因此高职院校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二)有助于培养高职高素质人才
历史事实也证明,一流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文素养。如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越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迪生、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途径
高职院校会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但它的教学多数没有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在现代急速变革的社会,具体怎样培养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从教师着手,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因此,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深信一句话“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作为教师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应有所涉猎,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2.敏锐深邃的时代感悟。教师不能落伍,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生活不仅要有“信息”上的量增,更要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逐步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3.健康多彩的生活情趣。教师本身要开朗乐观,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魅力永葆的秘诀,这样的资源会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生生活、人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现在90后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个性魅力对学生吸引力、影响力是巨大的。课堂上不仅需要理性地启发和诱导,更需要感性地点燃和熏陶。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
(二)从学校着手,深化课程改革
新时期新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要适时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教师用人文的观点理解、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把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打造和谐的校园思想文化
三是通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以探究一些问题为方式,让学生在行动提升科学人文素养、在行动上植入科学人文精神。
一、植根教科书,在授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知科学人文内涵
通过讲述与教科书中科学家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知科学家的内心世界,了解科学探索需要的方法,需要的“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甘于奋斗”的孜孜以求的精神,了解科学工作者的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治学严谨、不放疑点的科学精神,理解科学发展的真正目标是为人类造福,为世界和谐;了解科技是发展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让学生能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开发资源、能源,如何改造世界,又如何合理地利用资源,具有能源的知识、环保的知识、人口研究方面的知识等等,了解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所需要的基本内容,充实科学人文内涵。
例如:科学家和科学史对科学人文教育起到了桥梁作用。平时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读一读”,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哥白尼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我国的墨翟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记录在《墨经》一书中,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记载;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等等。
九年级科学下册有两章内容集中讲述生态环境问题,即《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在教学中更应作为重点深入讲解。不仅仅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更要让学生明白,课本中提到的所有环境问题如水体、大气污染,地面下沉,区域性的公害病等等,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可能已经深陷其中、身受其害了,从而在情感、科学态度上有个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此外,七年级和八年级教科书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也有不少,我们可适时渗透。
七上的第三章“动物世界”中讲到,由于滥捕滥掠,导致大量珍贵动物灭绝,也使近海鱼类面临枯竭的危险,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动物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改造和保护动物,而不能涸泽而渔,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
八年级下中讲光合作用意义,其中之一是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在此我们可作拓宽,列举上世纪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几个数据:1900年,二氧化碳的浓度为300PPM,1970年为320PPM,现在已达到375PPM,而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增加可以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它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严重的影响,威胁着整个人类。因此我们应珍惜每一株绿色的植物。
八年级上教材中提到电冰箱的制冷原理时,我们可以插入“绿色环保冰箱”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破坏臭氧层带来的影响。
二、依托时政实例,有效拓展人文教学内容,培养科学人文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有较强说服力的而又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是开展科学人文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用一些身边发生的实例来让学生的情绪上有所感、有所动,并促进情感的升华,真正让科学人文精神植入心灵深处。
例如,结合时政渗透科学人文教育。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从2008年初的冰冻雨雪灾害到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从赤潮到太湖蓝藻,从洪涝到旱灾,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电视、报刊所能了解、也是他们十分感兴趣的事件。我们在教学这些章节时便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讨论地震、赤潮、蓝藻、洪水等等的成因,还可进一步介绍我国目前对这几方面工作的重视与对策,也了解目前的一些问题,以激发起学生保护环境、为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在行动实践的基础上,强化科学人文精神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让学生从小课题入手,去研究身边的一些小问题,去思考解决身边的一些事例,为解决一些能源、资源、环保问题提供自己的所学所思的策略。
例如,我们开展了《校园周围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研究》、《某某城中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某某河道水质变迁的成因研究》等课题,将学生从课题延伸到生活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中,以便更有效地提高科学人文素养。
随着经济发展,破坏环境的事情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发生,教师可以选择影响比较深远,破坏性较强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展开课外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让学生提出处理意见,然后整理出来,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又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的某一课题是对某村附近的一家油脂厂每天向外排放大量的废气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在学习了一些环保知识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暗中调查这家油脂厂的要求。苦于每天被熏得头昏脑胀,学生们对这一要求显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秘密考察了油脂厂,并走访了周围的居民。回来后,凭借自己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后来经学校和镇政府的干涉,该油脂厂安装了废气装置。通过这一次调查,学生深切感到,要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应该人人参与。
任何教育,最终都要通过行动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不断地得到体验和强化。科学人文教育也是如此。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影响学生的今后,甚至更远的发展,让那些沉睡于字里行间的科学人文思想、科学人文精神通过我们教育者的努力植入学生的心中,真正影响其今后的工作与研究、生活与创造。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忽视了人的发展和科学人文性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鹏.世界最新科技[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当代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偏低,独生子女占多数,家庭条件优越。大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差,缺乏学习兴趣,在初中阶段成绩较低,主要想通过在中专阶段学习职业技能来参加就业,而在文化课方面要求较低。这些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是比较低的,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公共场合吸烟、谈恋爱、穿着另类等等。特别是他们多数是未能升入理想高中的落榜者,有的人甚至初中学业都没有完成,因此学校内的课本知识都没有能力把握,更不用说通过自主阅读,提高文学素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倾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与同龄的高中生存在着明显差距。有的甚至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有的无法表述自己的求职简历;有的言语污秽、行为粗暴;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这些都与他们的文学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目的是让那些被淘汰下来的学生增长一技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然而,中职教育往往只重技能,而忽视素质教育,将语文课视为基础工具课,在教学安排上也是以应用文为主,忽视人文教育。因此,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师们并不是不懂得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意义,但是迫于当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压力,他们也不得不要求学生更多的将学习精力放在死记硬背上。
二、文学素养在中职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十二五”规划纲要也特别提出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和本领。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中职教育,让语文教育为中职学生整体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品位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语文教育。
1.文学素养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得以生存。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具备专业技能、有创新意识、团结协作、遵守规范。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曾经说过:职业教育只有受教育者对自己所接受的职业教育有较好的理解,热爱和强烈的兴趣,才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事业心、创造力和积极性,只有受教育者具有健全发展的道德情操,才能够促进人们之间关系的协调。并且黄炎培先生将职业道德教育概括为“敬业乐群”。敬业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强烈的兴趣,喜爱自己的工作;乐群是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尚优美、快乐向上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团队协作精神。纵观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依然较高,因为更多的企业希望找到具备一定技术,能直接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危机,因为这些懂技术的大中专毕业生在起初就业时确实存在优势,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学历层次较低的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也不高,职业生涯受到限制。所以职业道德是一个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中职语文课程不仅是教会学生背诵课文,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开展人生观教育和塑造完善人格。一个人的文学素养能够帮助他养成浓厚的职业兴趣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互助协作精神,养成理性思考的品质,使他纯洁高尚、不畏困难。文学作品具有社会性,都是作家通过观察社会百态,阅历无数才发自内心写出富有深刻内涵的诗句和篇章的,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出一个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职学生在这样的文学环境熏陶之下,也会自觉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2.文学素养可以开拓中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构建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创新教育视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一个人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智能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而形象思维是创新智能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中职语文教育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和大脑的完善、思维质量的提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文学素养教育可以大大推进中职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便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诗词《沁园春·雪》时,“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所表达的是一种热爱祖国大好山河,激昂亢进之情;而在阅读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之时,又能感受到句句是鹰,句句是画的美妙。整首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表现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通过阅读使学生们感悟不同诗词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不断探索生活的乐趣,养成不假思索,求实创新的思维模式。
3.文学素养可以完善中职学生的审美认知
人本主义教育学说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完美的人,即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人。该理论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由低到高的发展,从一个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再到个体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接受人文教育。中职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个人生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回归文学的本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感悟精神、陶冶情操,从而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以美的思维来观察身边万事万物,以美的心灵与他人和谐相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文学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和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职业气质,树立自身形象。苏轼曾经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一个人饱含知识,自然散发出一种自信与智慧的气质,在言谈举止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对美的领悟。语文教育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所拥有的文化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情感等审美素质得以提升,从而培养完美健全的人格。同时,也可以推动一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信念的形成和转化。由此可见,语文不仅是一种基础性教学科目,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学生通过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吸收先进的思想,感悟真实道德情感。因此,语文承担着传播文化知识、构建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
三、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一是依赖语文教师能够妥善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努力让学生们认识到通过学习语文提升自身人文素质,从而养成职业道德、形成创新思维、完善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借助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增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也可以在课上播放优秀讲演大师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们自己感知,分小组选取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展示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与阅读材料中的那些杰出的中外人物跨越时空的交流,学生能够感受他们的人格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憾和熏陶。例如,海伦的自强不息、特蕾沙修女的博爱、弗兰克林的爱国和博学都为青少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疏导,身教言传,在中外优秀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杰出的人文榜样作用的激励下,在教师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可以慢慢地育化出来的,在教学中自然会体验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运用多种渠道,培养人文素养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是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合格的关键依据,而人文素养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的人才素质,其中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学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和,它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即指人文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诸多学科)方面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应的人文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会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显示[1]。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智力的提高,以及习惯的养成等,都与学前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产生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这与办学的初衷形成了偏差。同时使得在教育过程中,比较侧重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久而久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能课程比重相对较大,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则比较少,最终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低,且综合素质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很多学校的教师大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专业教育的范围比较小,这种情况使得教师的知识面很难得到拓展,甚至使得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高,知识结合不够合理,这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尤其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甚至常常忽视对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出现了背离。第三,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字功底比较薄弱,还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甚至出现了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学生对自身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应确保学生知识和技能能够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将人文素养与人才培养的规划结合在一起,从而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标准,通过相应的文体、艺术竞赛等活动,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另外,还可以把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等,作为衡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标准。
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全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通常情况下,人文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文化修养课程、审美艺术课程、社会生活课程、人文知识讲座等课程。其中文化修养课程主要以传统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经典等课程为主;而审美艺术课程则主要以诗词、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内容为主;社会生活课程则主要以社交礼仪、哲学等内容为主;人文知识讲座则主要以儒家思想、幼儿知识、奉献精神等内容为主。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课程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而这些课程有些已经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中,但还有一些课程隶属于先修课的范畴,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诗词歌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净化其心灵,从而使个人修养得到有效升华;哲学则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和理性思维得到有效启迪;文学则主要以人性和人生等知识为主,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身精神世界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
3.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质量和水平[3]。因此,在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应对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使其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得到提高,并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理念。除了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之外,学校也应该树立人文素养意识,通过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研发使用相关的人文素养教材,达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以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项内容为主,其中这两项科目还是以人文素养内容和人文素养知识资源为主,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以及对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它不仅提供学生相应的人文知识,还促使学生掌握其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则主要以人文思想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注入相应的人文理念。另外,在教学目标上则主要以人文素质为主,加强学生对人文感受的理解,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对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拓展,以促使学前教育学生的气质和修养得到提高,从而成为其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专业课的相关科学知识的优势,积极传播优秀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其社会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都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相应的课程特点,将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进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问题,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前提,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拓展其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43—44.
[2]黄晓霞.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J].南北桥,2014,(1):82.
所谓教育,便是教化育人[1],体育院校作为向中国体育事业输送人才的重要事业单位,更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
1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体育院校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能够反映个体的世界观、思想内涵,以及价值观、品格、人生观。若体育院校一味追求体育赛事上的成果,从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其结果很可能是从体育院校出来的学子身有长技却报投无门,由于素养上不可忽视的缺陷而碌碌无为,显然,这是可悲的,也是需要极力避免的。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体育院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作为当今时展的重要需求。当今体育院校中的学科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全面,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其二,人文素养有利于体育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中,提高全民素养一直是强国需求,提高个体的人文素养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需求。当今社会的竞争,一定程度上也是人文素质的竞争。其三,体育院校一直以来向社会输送体育方面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也将对下一代学子起引导作用。如若作为引导者,自身的品格、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仍待商榷,对国家,对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隐患。这就要求体育学院真正认真负责的抓牢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2]
2现状
2.1人文素养培养的方向模糊
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每时每刻都有大量信息在网络上流通,并且其中鱼龙混杂。大多数大学生对每日所见的庞大数量的信息无准确无误的筛选能力,其认知能力,判断是非黑白的能力还未成熟,社会经历不足,极易受外界影响而扭曲价值观念。这应该是体育院校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关注点和突破点,然而大多院校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忽略了大学生在认知社会上的矛盾与冲突,使得人文素质的培养停留在表面功夫上,始终得不到预期效果。只有当学校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借力提升。
2.2体育院校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体育院校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根本上还是依赖于院校自身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这项工作的最终效果也取决于它在体育院校教育事业中的地位。现今,不乏有院校因为执着于体育技能的教育,而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工作,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在了学生的技能训练上[3],却不知体育技能上的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实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了,对社会的需求的认知也将提升,对自身的未来发展也将有新的要求,从而形成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在这一基础上,任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技能和知识,都将被学生自觉地吸收接受。
2.3教育方式缺乏创新
体育院校的大学生有别于一般院校的学生,他们在专业技能教育上的特点,使得其个性鲜明。体育竞赛中讲究爆发力,且要求结果,即带有功利性,这就使得体育生潜移默化中看重结果,个性直接,甚至有时候趋于利益,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终将形成他们性格上的缺陷。针对不同的情况,应该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来说,将人文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或许更有用。
3对策
3.1以国家政策为中心,紧跟社会步伐
体育院校应该确立大的、明确的指导方向,而这一方向应该和国家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目标一致。学生只有了解国家国情,社会实况,才能真正地树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是发展的,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也有着不同的要求,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2营造人文教育的大环境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其发展一定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良好的人文教育的氛围,有利于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体育院校中,教师要展现良好的风貌,在观念,品格上都对学生给予积极地影响作用。院校中起教育指导作用的人员,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同学间则应该相互进步,相互学习,见贤思齐,见不贤则自内省也。一旦形成学生向师者学习良好的风范,学生间相互学习的氛围,则为达到了院校人文教育的预期效果。
4结论
加强体育院校中的人文教育力度,以正确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成熟的并且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教育事业取得成功的一大前提。技能上的追求和成果,并不足以谓之为完善的人,只有结合内在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才能成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阚妮妮.浅析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6,(33).
一、概述
通常所理解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认知。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体系,渗透到人的健康发展,才能称之为素养。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人只拥有知识,却不具有人文素养。如今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中学校园里,因为课业繁重,过多的考试和作业挤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一些学生把很多时间投入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自身人文艺术知识的积累;陶醉于流行歌曲而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不屑一顾;沉迷于肥皂剧的无聊剧情,却对身边的美术展览视而不见。浮躁心理造成他们忽视了学习人文学科的课程,但人文素质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在这个层面上讲,学校、家长、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考的指挥棒使中小学教育是以分数和考试为中心的,美育长期受到冷落,以至于各项评比都与成绩挂钩,“成绩不行说什么都没用”,往往一些学习成绩不佳、出路成问题的学生才报考艺术专业。中学阶段的这种教育状况,造成了一些学生人格塑造的缺陷。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一种畸形成长,他们好坏不分、真假不辨、美丑不识,一旦进入大学,这些缺陷就暴露出来,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过程。这种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自我封闭式的修身养性,而是在接受智育的同时伴随美育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心灵世界的塑造来说,艺术教育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调研结果显示,当代中学生在综合素质修养和人格上存在很多滑坡,这和美育的缺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向人们昭示人生的意义,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艺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万物立言,而不单是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语言,更是一种寄情抒怀、言志写意的心灵寄托,其精神层次更重于表达形式,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引导学生对幸福的渴望、对不幸的同情、对和平的追求、对正义的讴歌、对残暴的愤慨、对邪恶的鞭挞,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中学生充实和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著名宣传画《你加入了吗》曾激励过无数爱国志士血染疆场,为国捐躯;中国抗战时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与其他优秀抗战文艺一道,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全民族的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鼓舞着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使面对它的每一位观众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冲击,让无数人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切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每个人要适应社会所发生的这一系列改变。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每当一种新科技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需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虽然智商对于追求成功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决定人们走向成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不但关系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缓解学习压力,对将来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对一位学生的人生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教育专家、社会学家认为,艺术教育同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共同构成牵动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中学是培养和发展人文素养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学艺术教育工作。当今中国飞速发展,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然而,面对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不能只重视抽象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而忽视感性的艺术知识和能力,这向当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把美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把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审美教育是把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审美思想、文化素养、生活积累、艺术表现等,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熏陶,让学生走进艺术家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因此,中学艺术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把审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样既可以保证艺术教学很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第一,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欣赏罗中立的《父亲》,当这幅油画的幻灯片出现在银幕上时,学生被巨幅画像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深深震撼了。特别是那些从农村来的学生,有的目瞪口呆,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感慨万千,有的激动不已,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画中的父亲不就是自己在农村辛苦劳作着、节衣缩食供给自己学费的父亲吗?这幅画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超过那些空洞的口号与标语,绘画视觉艺术独特的力量在德育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第二,审美教育是现代中学生释放过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调整心态、增强学习动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学习、家庭、就业等方面的种种压力,有时甚至还会承受他们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抑和烦恼,他们疲惫的心灵需要缓解,焦虑的心情需要抚慰。积极、健康的艺术作品存在于字里行间、墨海音流等艺术形式中,给人以愉快的精神享受,其对于提高自主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第三,审美教育在对中学生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不但能促进智力发展,而且常常引发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我们之所以重视艺术作品,就是因为它们是激发新体验的不竭之源,同时也因为它们经常能使我们回归到我们的真我之中。”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仅在绘画上声名远播,同时还是杰出的发明家和工程师。达•芬奇的很多科学设计和发明也使自然科学受到了启发。有时,达•芬奇会凭空幻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而且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与常人不同,这一切都与他的艺术修养分不开。
三、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程度攸关国家的前途和希望。艺术教育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也跟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教育不是无关痛痒的点缀,更不能让它在中学教育中处于敲边鼓的次要地位,而是应当将它作为中学教育工作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使中学艺术教育能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除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外,教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应懂得把握授课的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美,使智力、德行与情感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师的努力外,还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