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远程教育学习计划

远程教育学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27 21:20: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远程教育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远程教育学习计划

篇1

中图法分类号:TP301; 文献标志码: A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学实现了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教育。但也因为空间和时间的不同步,使得教师很难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实时地从学生的反应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多数的远程教学系统将线下教学方法直接移植到网络环境中,在对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从课程的学习到学习情况的检测,对所有参与学习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教学方案。对于不同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学生难以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同时,课程知识点的相关性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未能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不能提供预见性的教学方案。

目前,部分研究者将电子商务中常见的用户个性化推荐方法引入到教学系统中,但这样的模式大多基于用户兴趣,通过点击率、查询率等信息来为用户推荐他想访问的信息,但明显地,课程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按用户的喜好来完成。理想的远程教学平台应该是智能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移动学习; 性化服务包括:根据学生的兴趣推荐有关课程或者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问题、测试成绩指出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和学习建议,并且提供有针对性的补充知识;系统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下学习日志,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策略。

本文在传统的在线教学平台中引入了个性化服务模块,通过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以及知识点的关联性,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动态调整学习方案,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学资源。

1. 个性化教学策略

在远程教学平台中,存储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包括媒体素材、题库、试卷、自由地来选取他想要访问的教学资源,而学生对课程的不了解,往往导致学生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些最适合自己的资源来进行学习。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中,学生除了自由选取学习内容之外,还可以根据系统为其推荐的学习方案来进行学习。

1.1 教学策略涉及的相关概念

在同一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好坏是根据知识点掌握程度来鉴别的,任何一个章节,内容都有其所对应的知识点。在同一门课程中,前一章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会直接决定着后续学习的效果。所以,将所有教学资源都进行了知识点的划分尤为重要。

1) 知识树:各种不同的知识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会形成一棵知识树,知识树是知识点和知识关系的集合。知识树={知识点,知识点关系},知识点关系描述的是各知识点间是否有联系。

2) 知识点:知识点是描述教学领域的完整教学单元。一个知识点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点=。其中重要程度为:了解,掌握,应用三类,以0,1,2表示;难度包括:简单、一般、复杂三类,以0,1,2表示。

3) 知识点关系:知识点关系是指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各种关联及其程度。知识点之间一般存在三种关系,组成、前驱、无关系。如果A知识点与B知识点之间为组成关系,则有 ,其中 =A;例如:在数据结构中,树的先序遍历与树的遍历之间是组成的关系。若A、B知识点间为前驱关系,则表示A、B两个知识点不是组成关系,但掌握B知识点的前提条件是掌握A,AB,表示A是B的前驱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可以有零至n个前驱知识点。当有多个前驱结点时,存在两种关系;

A∪CB,表示A,C为B知识点的前驱知识点,但A,C中只要满足其中一个即可完成对B知识点的掌握。例如:数据结构中,B知识点是图的遍历,A,C知识点分别为图的邻接矩阵表示,图的邻接表表示。

A∧CB,表示A,C为B知识点的前驱知识点,但只有A,C两个知识点都掌握的前提下,C知识点才能很好地掌握。

若没有特殊说明,前驱关系表示的是直接前驱关系。知识点之间另一种关系是无联系,这里的无联系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关系,而是指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

4)课程章节:课程章节是由知识点结合教学资源,以Web页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每个课程单元和知识树相关。课程章节=,其中,知识点集中包括该章节涉及到的直接知识点,教学资源集表示教学资源的标识集合。

2.2 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中,本系统采用了两套机制,学生仍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需要访问的教学资源,同时,系统也提供根据学生情况所动态产生的推荐教学策略。推荐教学策略中,系统会根据用户之前的学习情况以及需要学习章节的知识点情况,产生适合该用户的学习方案。

如2.1所述,由于知识点中拥有组成和前驱两大关系,一门课程中拥有前驱关系的知识点会形成一个有向无环图,每个结点表示一个知识点,结点间的边表示他们的前驱关系。为避免节点间关系的冲突,若结点间为组成关系,则合结点由各分量结点代替,合结点与其他结点的前驱关系由分结点表示。例如:若B={A,C},并有BD,则表示为A∧CD;同样,若存在关系DB,则有DA,DC;

由此,推荐教学策略的算法描述如下:

1) 获取用户要进行学习的章节;

2) 读取章节数s,并查看上一个单元(s-1)的测试情况和本章节(s)的知识点集;

3) 将第s-1单元测试失分知识点排序,取前m个知识点 找到对应的知识点,符合以下条件:若存在

体库中找出知识点集有 且章节号为s的资源文件,做重点介绍;

4) 同时选取除重点介绍外的章节为s的知识点;

5) 由3),4)得到的信息,以设定的形式形成学习策略,展现给学习者。

2.3组卷策略

与学习策略相似,对于单元测验的试卷组织除了沿袭随机试题的方式,在试题的组织中结合学生以往测验的完成情况,有针对地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薄弱环节。章节在线组卷的算法如下:

1) 获取用户要选择测验的章节;

2) 若该章节为新测验章节,则根据传统的随机组卷的方法,根据知识点和难易程度产生试卷,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各知识点对应的失分率),算法结束;

3) 若该章节为已测试过的章节,统计用户测验记录中各知识点权值w;

计算方法为:w=λ*(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值+1)×失分率 (1)

其中,失分率=1-实得分/题目分数

4)将w按降序排列,选取前m个知识点,对这m个知识点按题目类型随机出卷,出卷的数量是各类型数量的1/2;

5)其余1/2道题目按随机出题的形式给出。

对于基于全书知识点的组卷算法与章节组卷算法类似,不同的是所选择的知识点不受章节限制,此处不再重复说明。

3.实验

根据本文所描述的个性化学习策略,采用.NET+SQL SERVER2008改进了原有的远程教学平台,在新平台中引入了个性化服务模块,对学习策略和组卷策略进行个性化服务。该平台目前提供数据结构、C语言课程的在线教学。

通过对100名学生使用该系统进行学习的情况,从浏览时间和最后使用效果(成绩)对个性化服务的接受程度和有效性进行验证。表1表示的是改进前后访问该教学系统的用户人数及停留时间的对比。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改进后用户访问次数的增加和在该系统停留时间的增加。表2为学生使用改进前后的系统进行测验的最终结果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使用改进后的系统,对学生的成绩提高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4.总结

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个性化、自主式远程学习系统成为远程学习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研究了基于个性化的远程学习系统的模型。根据不同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的不同程度以及学习内容的知识点联系,在学习策略和组卷策略中引入了个性化的服务,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提供不同的学习安排和内容。接下来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加强个性化的研究,比如通过分析获取用户常用的媒体资源类型,提供用户更能接受的教学形式,以及进一步引入数据挖掘的知识,对用户的特性化因素进行总结和分类。

参考文献:

[1]单松巍. 基于Web挖掘的个性化技术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J].2004.1:4-6

[2]单蓉. 基于用户浏览行为的个性化教学系统 .信息技术 [J].2001,05:32-34

[3]沈军,网络教学中个性化策略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J].2003.4:589-595

[4]万欣. 基于学习风格的个性化网络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D].西南大学,2009:8-9

[5]吴英. 智能在线考试系统中遗传算法组卷的设计和实现. 制造业自动化[J].2011.1:215-217

StudyonPersonalizedEdutioStrategyforDistance-Learning Model

Wang Li-hong

(TrainingCollege o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SiChuan,, Chengdu,610045)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learners’ social experience, cognitive style,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distance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existing distance-learning system causes poor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effect is not obvious. In this paper, 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learners, grasping their learning need, ,at the same time, connecting with the relation of knowledge points ,the system can adjust the learning plan and provide them with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resource so that every student could acquire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service. Experimen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strategy is feasible and reliable.

篇2

1、背景

我国将多媒体设备引入到教学中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国内教育界已经开始以电影、幻灯等来作支持教学的尝试;随后出现了“电化教育”这一名称;20世纪70年代,国家加大了对电化教育的投入,不管从政策还是从经费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等;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农远工程”的实施,让电视、DVD、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走入农村学校的课堂成为了现实,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师资等客观事实又限制了这些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以重庆市部分区县为例,一方面部分教师觉得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不如传统教学方便,不愿意使用DVD、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年龄偏大的教师身上;另一方因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课堂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这不得不与繁重的教学任务发生冲突,部分愿意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的教师也因时间紧、任务重而不得不放弃革新课堂结构的想法。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会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来看,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从长远来看,如何运用好“农远工程”配发的设备将直接影响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进程。

2、媒体设备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2.1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逐步培养教师运用媒体设备的能力。

很多人容易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混淆,或是认为两者本就是指的同一种东西,但实际上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别――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与呈现,等同于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而教育技术是关注教育中的技术,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即教育技术关注的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或教学资源的技术。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描述,即“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 × 现代信息技术 = 现代教育技术”。为什么是一个乘法等式?我们知道乘法等式中不管乘数或是被乘数为零,那么结果就一定为零,也就是说如果要实现“现代教育技术”,那么“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缺一不可。

所以,拥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首要条件,也是“农远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有“思想”才能促使教师愿意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有“理论”才能保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目前,还有大量的老师不具备或是仅有有限的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能力,这种情况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较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尤为明显,加之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无硬性要求,所以导致“农远工程”配发的多媒体设备空置率较高。这不但造成了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更是有碍于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在此情况下,应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教师进修学校或电教站组织,对各校抽派的精英力量进行系统培训,形成一支能力过硬的培训队伍,然后对各校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逐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2重视DVD等单向媒体的使用

在“农远工程”的三种配发模式中都涉及到电视和DVD,从表面上看,此类单向媒体与课堂的整合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不仅无太大优势,而且课前准备的过程比传统教学设计要复杂很多,这也使得部分教师不愿意使用此类单向媒体。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些问题,如配发的光盘中有大量的优秀师资的授课内容,他们完全可以在备课时参考其精品内容,辅助自己备课,并可用于自己的课后反思总结;图文并茂、声形俱全的动态影像有助于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内陆地区的学生接触“大海”的机会甚少,单纯的通过文字来理解什么是“大海”会显得极为枯燥,如果利用DVD放一段有关“大海”的视频,那么学生对“大海”的理解就会深刻很多。

总的来说,DVD等单向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两类,即:

(1)全程依托式

这种模式一般较多用于使用单向媒体的初级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均以光盘中教学现场的范例为依据来设计、组织教学,其特点是教师基本按照光盘中的脉络来安排教学,且基本采用“播放暂停再播放”的操作程序,在暂停时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况给予适当的解释,这对于活跃课堂教学活动气氛,有针对性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该模式对课堂结构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让课堂变得不再沉闷,让死板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影音,但其适用范围也有较大的局限性,通常这种模式多用于科普类学科的教学,而其他学科的教学若要采用此模式就需要教师注意对的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的把握。

(2)组合式

这种模式是全程依托模式的进阶,它是建立在教师已熟练掌握DVD等单向媒体使用的能力之上的,它需要教师对DVD资源的理解更加深刻,使用起来更加灵活。教师除了可以利用DVD光盘中按照常规教学方式组织的资源,以显性方式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外,还可以利用DVD光盘中的各种隐性资源,如DVD光盘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对事件的看法和学习的方式方法的探讨等,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

组合式与全程依托式最大的差别是,教师有自己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光盘资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是起主导作用。教师可光盘资源进行情景创设,如让学生与光盘中的“学生”之间开展竞争学习等,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使原来单向媒体变成互动课堂的重要的支持工具。

2.3计算机等交互式媒体的使用

通常我们把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这在沿海一带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使用较早。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农远工程”的顺利实施,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学校都配置了计算机教室,特别是城镇的中小学已基本实现100%的配置率。这也表明计算机网络教室进入每一所中小学、进入课堂是发展的趋势。

计算机等交互式媒体的使用对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它不像使用DVD等单向媒体那样仅仅停留在应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它还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计算机具有人机交互功能,这是其他教学媒体不具备的优势,正是因为计算机具有这样的特性,使得我们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探究型的教学方式。如某数学老师要上一堂关于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学老师一般会在课前就在黑板上画上几个不同类型的四边形,而将计算机引入课堂之后,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对一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例如由老师提供一张房子的户型图,以及装修所需的原材料的单价,让学生对该房子进行装修设计及预算。从表面上看,一堂本应是学习面积计算公式的数学课俨然变成了一堂美术课,但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却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课堂不在枯燥,学生情绪不在沉闷,教师不再喋喋不休,师生及生生互动更为热络,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在无形中让学生展开有效的竞争。实质上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提及的“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知识”的教学模式,而计算机在此就充当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的工具。

诚然,有了计算机的课堂也不一定就是生动的课堂,最关键还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用好CAI。一般来讲设计并使用好CAI课件需要注意一下几方面:

(1)直观性。教学媒体的优势就是能够呈现出影音俱全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和理解的情景,所以我们在CAI课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直观性,让整个课堂内容都能够“动起来”。例如在历史课上揭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一步步加深的进程”,我们就可采用FLASH等软件,制作出动态的影音效果,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陆续加上《》、《》、《》等主要内容,可以看到割地的面积越来越大,赔款的数额越来越多,被迫开放的港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到内陆。

(2)创新性。在CAI课件设计过程中,应以探究型教学设计的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来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3)可操作性。这里的课操作性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试想要是整堂课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那么即或是使用了计算机等交互式媒体的课堂也犹如使用DVD等单向媒体的课堂一样,让交互式媒体的优势变得黯然失色。

3、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可能存在的问题

3.1范例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倡教师不仅需要通晓现代信息技术,而且需要掌握如何学会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的最优化。那么在范例设计时就特别需要注意不要因为范例太过具体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如美术课需要学生画一个物体在光照情况下的影像,如果范例设计太过具体,就很可能出现一大批跟范例雷同的作品,但毕竟光照的角度不同,物体呈现的影响也不同。

3.2量规设计。在评价信息化学习,特别是其产生的电子作品时,结构化的评价工具――量规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认真设计将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量规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最后的电子作品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应该包括一些感性的因素,比如创新性,色彩的搭配等。

篇3

关键词: 信息化远程教育;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

Key words: informationalized remote education;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250-02

0 引言

信息化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直延续到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电视直播、电子黑板等现代教学媒体及设备,用新的教育理念将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共开发。一般而言,围绕教学活动为中心开展的信息化远程教育平台,学习任务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内进行,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活动,对于教师而言还可以在平台上教学课件,实时更新学习内容,补充学生的知识容量,同时还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实时跟踪、检查、考核评估。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不局限于示教空间的学习,还能及时与老师在平台上沟通解惑。以下是一个远程培训课程的过程:

信息化教育远程平台是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信息化系统。该平台以“纵横交错”的逻辑关系支撑整个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平稳运行。所谓“横”指的是基础设施系统、应用集成,信息交换平台、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电子校园信息门户,模块间相互关联,形成平衡的整体业务能力;而“纵”则指开发工具、安全管理,运营维护,提供了系统安全,管理和开发的能力。

1 信息化远程教育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构建

1.1 教学方法的改变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容量大。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按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将机电一体化系统分为若干个功能模块,逐一进行讲解,例如分别讲解机械本体功能模块,传感检测功能模块,自动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电气控制与PLC、传感器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中央控制功能模块等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这些模块分割教学,割裂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不能用,用不知所用等弊端。就教师而言,由于课程综合性强,对教师的整体知识贯通面要求较高,而模块分割的实践教学模式化,不能有机地衔接与贯穿,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学生而言,学生认为本课程的学习是对前面所学课程知识的复习,缺乏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运用的能力。信息化远程教育采用远程实时多点双向交互式多媒体仿真系统,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信息传递过程,有效地结合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让平台教学服务,更生动、更大质量的传递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因此,特别适合于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在进行自动化流水线的教学中,可结合信息化远程教育中的共享课件资源展示企业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全过程,从自动上料、传输、加工、检测和入库等各环节了解机电一体化运用环境、机电一体化的分类、工作状态和系统组成,从情景上让学生认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习领域,使学习过程具体化,克服传统教学中抽象化的描述,促进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热情。

1.2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知识面宽泛,在内容的选取上应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展开,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将所有知识贯穿于子任务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网络模拟仿真与实际操作为载体,让理论知识穿针引线,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与社会接轨成为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例如,在工业机器人子任务中,先从资源库中调取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流水线上的工作过程,从不同的行业了解机器人的种类;从机械手的运动轨迹分析机械手的自由度,熟悉机械手的结构;了解机械手的机械传动和电气驱动;传感器的类型及人机交互系统等,在此基础上用三维动态图像展示机器人的整个组装环节,这个时候教师使用一个称为“黑板”(Blackboard)的网络辅助教学工具平台提出子任务,分析说明任务中的技能要求目标,让学生在远程资源平台上找资料,小组间用BBS互相讨论,并且及时与教师在线交流,探讨方案,做出工作计划,教师审核通过。具体设施时学生用信息化远程平台上共享的仿真系统,通过仿真模拟再现完成整个任务的全过程,教师还可以通过仿真系统中的故障设置排除模块对学生进行考核,然后提交电子档的实验报告,自测,评估。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动手组装机器人的欲望,提高了到手能力。

2 拓展视野体会乐趣

机电一体化技术传统教学模式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常在结束课之前布置作业,或者老师在最后做小结。而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利用“声像并茂”的模拟仿真视频更能使学生加深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理解。如在机器人课题完成之后,让学生实时在线观看校企合作共同构建的网络传输视频,现场再现师兄师姐们进入企业的工作情况,便于学生理解自己所完成的课题在实际运用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加深了对课题中出现问题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开放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讲义教案、习题、多媒体课件和图片视频等课程资料,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阅和下载。积极开展课程试题库和项目库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习题、试题、项目文档、项目图片和最新发展动态等学习素材,通过多种模式使学生深入了解课程具体内容,并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互动,在BBS论坛上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用模拟仿真系统软件验证设想,提交电子版作业,老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检查和答疑,提高了效率和针对性。网络资源的丰富资料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最新发展情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真正吸收课程内容,掌握机电一体化领域知识和技能。

3 结束语

建设好信息化远程教学,且与传统知识讲授有机结合并融为一体,能有效地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实现工学一体化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何龙,祁传琦.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中的应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0-41.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计 “五化”原则  

 

一、引言 

 

课程是教育机构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由教育教学诸多要素整合而成,包括目标、计划、经验与体验等,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课程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指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依据课程主题及学习者特征、环境条件等因素,为学习者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任务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评价方法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始终围绕学生主体,积极为其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对于经验、知识与策略的积累、反思及升华。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与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当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将职业活动中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为主线,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培养企业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情境职场化、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评价过程化”为内容的“五化”原则,在课程建设中凸显“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等特点,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五化”原则 

 

(一)学习目标能力化 

学习目标明确了课程的出发点及归宿;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实际情况,学习者课程学习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课程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特征;另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密切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一般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能体现出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设计应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即学习目标能力化。个体的职业能力通常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如会计专业记账查账的能力、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能力,导游管理专业设计旅行方案、开展景区景点讲解的能力,软件技术专业阅读程序模型、编写程序代码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如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 

学习目标设计应特别注重目标的可测量性。学习目标应该是外显的,明确、具体、可测量、可展示,不能停留在知道、理解、熟悉知识的层面上,而是注重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如物流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生产系统内设施布置的原则与方法,合理布置生产系统的地理位置;能运用定量工具编制各类生产计划,合理调节生产能力与实际需求的矛盾;能运用生产运作管理的现场管理方法,有效控制生产系统正常运作中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能运用运作管理的新思想与新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系统状态进行合理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生产系统的改进与完善。采用“能做什么”的方式直接描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备明确的可测量性、可展示性,对于课程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也非常有利。 

 

(二)学习任务项目化 

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载体。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

编辑整理本文。

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学习任务设计包括: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依托与支撑、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结构、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的有机结合、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的调整与适应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应该是工作过程导向的,以专业就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为起点,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选择课程内容,并以之为参照系对知识内容实施序化,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筑造课程内容结构。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选用适于教学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将专业教学各知识点按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重新整合设计,凸显工作学习一体、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即学习任务项目化。工作项目可以是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项服务的提供或一个故障的排除等,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某公司填制货物报关单,软件技术专业为某客户编写web应用程序,导游管理专业接待一个大学生旅行团。以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元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活动中的各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可以在有目标的环境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行动化的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与经验的建构,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拓展。 

工作项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完整性等特征。真实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职业实践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项目结果具有实际利用价值,是可使用的产品或可落实的行动方案。典型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体现岗位工作过程的突出特点,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综合性指项目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复杂度,需要运用多种领域知识和多方面能力、借助于多种可能的资源才可以完成。完整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解决岗位工作过程中的某一完整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的某一部分,学生可以经历并体验完整的行动过程,包括:咨询一计划一决策一实施一监控一评价,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获得完整的职业体验、培养并锻炼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学习情境职场化 

学习情境是服务于学习的微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方”。学习情境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是心理的、人工的(如情感环境、认知环境)。从空间布局来看,传统的教室(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布局多以教学为目的进行设置,更多考虑如何有利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掌控与指导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实现岗位工作场景的模拟以及岗位工作过程的再现考虑较少。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不能有效感知外界环境对未来职业生涯所起的作用,也无法在心理环境中将“所学”与未来工作中“所用”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在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中,职业教育课程学习情境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努力创建与真实职业场景直接相关的学习环境,即学习情境职场化。如,为会计专业“会计实务操作”课程创建模拟财务大厅的学习场景,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商品采购管理”“物流管理”课程创建模拟连锁超市采购部、物流中心的学习场景,为软件技术专业“j2me程序设计”课程创建模拟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场景。在模拟职场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工作性行为取代了单纯的学习性行为,经验和策略的获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在工作过程中动态实现。

在教育实践中,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机构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规模及数量上对真实职业场景进行一比一复制,“学习情境职场化”必须走校企结合之路。校企合作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一般的合作可以由企业投入设备、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或是学校利用企业设备、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深层次的合作可以是人才的订单培养或定向培养,企业除提供必要的学习设备与场地外,还向学校提供培养模式、师资、技术等,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更深一层的合作则有可能是企业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与高职学院分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同时也分享办学效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职业院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学习资源立体化 

从基本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出发,学习资源是包括传统教材在内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教学材料的总和,以不同的承载媒体、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基于不同的使用主体。传统的学习资源有教材、讲义、习题册、补充练习、学习指导书、实训指导书、活动手册

编辑整理本文。

、辅导材料、复印材料、期刊、杂志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网站、论坛、留言板、知识库、专家系统、学习软件、文本文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幻灯片、电子表格、照片等一大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被广泛采用。此外,还有一些课程教学实施中使用学习资源,如授课计划、教案、学习任务书、项目说明书、引导文、练习册、工作页等等。 

职业教育课程是整合了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工作过程的集合体,那么,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也应该能够覆盖课程全过程的每一阶段、整合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也就是学习资源立体化。如软件技术专业“j2me程序设计”课程基于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情境,学习资源除通常的教材、学习任务书、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之外,还包括软件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员工考核制度、员工培训制度等;开发标准——游戏策划文档模板、游戏设计文档模板、j2me手机游戏开发编程规范等;技术资源——参考手册、示范项目电子文档和源代码等;工作资源——开发平台、测试平台、测试软件等;人力资源——客户、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技术总监、部门经理等,其中人力资源角色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分别扮演。为更好地服务于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不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由封闭走向开放,立体化建设是必由之路。 

 

(五)学习评价过程化 

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在《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中提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评价观,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并认为:职业教育的评价将由功利性向人本性的范式转变。传统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为主导,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都比较简单;另一方面,传统教学评价片面强调关于学习者对知识与经验最终掌握水平的评价,忽视对与学生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学习评价过程化”,与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相适应,强调对与课程学习相关的职业能力发展、渐进全过程的评价,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都将成为评价的目标。 

在实施操作层面,评价方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评价主体:不应只是单一的由教师完成的“权威性”评价,而应该是双边的、多边的行动,学生参与,企业参与,社会参与……强调多边互动。二是评价内容:既要有体现学习任务完成质量的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成绩单,也要有体现个人素质及情商、心商、交际商、适应商的评价表。事实证明:在个人获取成功的过程中,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贡献率大大高于智力因素的贡献率。三是评价方式:既要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为主的知识考试;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 

 

三、结束语 

篇5

一、开放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远程开放教育主要是以函授形式为主,这种方式的教育与普通全日制教育有很大差别。从学生来源、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等方面考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存在很大困难。

首先,学生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正规的会计从业人员,有社会其他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也有一些是学生。其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相差很大,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和会计电化学方面的知识各有差异。再次,学生年龄结构也是很复杂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能力大不相同。

2.教师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系统论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多学科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对任课教师知识面的要求也比较高。而实际工作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教师甚至不是会计相关专业毕业,所以在讲授时就时常表现为只教软件的操作而忽略理论部分的讲授和指导,从而影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质量,学生只知工作流程和操作而不知其工作原理和电算化会计理论。

3.教学基础硬件设施不健全

由于财务软件安装和使用对计算机软、硬件要求高,学校提供的电脑配置低,造成软件运行速度慢、常死机、且存储空间小,使数据难以长时间保存。此外,很多机房出于对电脑的保护,安装还原卡和禁止移动硬盘的使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4.教学方法不完善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课堂的教与学已完全不能胜任现代化的教学。

二、针对电算化会计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思考及方法探析

1.加强学生的素质培训

要积极寻找适合的教学方式,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更好地完成电算化会计这门新兴学科的教学;要结合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参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首先,入学前要进行学科的培训和考核,要严格入学资格准入制度,对那些不合格的学生要予以劝退;合格的学生要进行集中培训和考核,培训要测重基础知识,考核要加入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合格者录取。其次,在入学后要常规性地对学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加大对他们的专业技术培训,集中全力提高电算化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教不出高素质的学生。考虑到会计电算化学科综合性的特点,首先,选择在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方面有所专长的教师担任。其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并积极支持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此外,学校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让专业教师深入会计软件公司,接受先进专业知识的培训;深入会计事务所和商业企业等,了解企业与教育的关系;深入企业各个部门和岗位,考察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等。只有具备了优秀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

3.完善学校教学基础硬件建设

建议学校机房计算机应定期进行软、硬件的升级,使其配置适合学生学习使用。保证学习过程中单人单机,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且为了计算机的安全,给学生提供一个专门的数据存储平台,使学生能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电算化会计教学是实践性较强并且涉及面较广的一门课,所以应该将学生的创新精神融入电算化教学中。尤其是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来说,参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己的工作,那么教师就应该利用这个优势,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及时地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和创新。

会计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的会计财务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账目财务处理中,从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所选择的案例难度要适宜,稍有难度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及时结合自己工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必然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坚持理论学习与模拟实务的结合,才能培养出掌握丰富专业技能和职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史凌志.浅谈多媒体教学之利弊[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2).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33-04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拓展,以“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和“信息化教学创新高级研修”为代表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相继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如火如荼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却呈现偶发、低效的发展现状,已成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关注的话题。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综合国内外的论述,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信息化教学发展能力等内容。同时,高校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首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知识与技能以及信息意识与道德。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实施与评价、研究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本文根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和成人学习理论,研究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培养模式及其应用策略,以期为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一些有益尝试。

一、成人学习理论及启示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是教师作为成人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因此,运用成人学习理论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取得实效。成人学习能力、成人学习动机、成人学习特征等理论与成人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策略等密切相关,成为今天成人教育和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的成人智力发展和韦克斯勒(D.Wechsler)、卡特尔(Cattell)等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证实了“成人能够学习”,“成人学习能力的增长不因生理成熟而终止,也不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成人学习动机理论认为“成人对学习中可能体验到的快乐感、自尊感和自信心等是维系成人学习特别是自发性学习的生命力所在;成人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愿望等个人因素和教育环境相一致的程度”。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马科姆·诺尔斯(Malcolm Knowles)提出了成人学习的五个方面的特征,强调了学习者的独立性、已有的生活经验、以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学习动机更多来自内部的特点。

成人学习理论启示我们,成人学习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创造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②倡导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③提供多元化选择的机会;④开展面向问题的学习;⑤以行动为本位、合作探索:⑥鼓励积极参与。

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

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笔者从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体系、培养策略、培养方式、培养氛围等方面,明确提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遵循教学发展、设计整合、分层递进、问题导向、行动本位、服务支持等原则。

1.教学发展原则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本能力培养应确立以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为目的培养理念,将偶发、低效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转变为协作、持续、高效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学习,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发展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式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文化。

2.设计整合原则

在教育信息化视野下,教师独立于其他职业人群的核心职业素养是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称“设计与整合”)素养。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内容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整合”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单纯强调多媒体网络知识与技能的弊端,达到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

3.分层递进原则

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在教师的不同方面,具有层次性。不同年龄、不同基础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其学习需求和目标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学习需求、不同专业学科教师的实际能力水平进行分层、分类、分段培养。例如,将教师的信息知识与技能培养分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两个层次,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整合能力培养分为“关注技术应用”、“把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关注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形成”三个层次。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为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水平现状的教师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

4.问题导向原则

成人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成人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并且对可以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都与他们的工作发展、学习提高、生活改善、自身完善和社会服务等联系在一起。成人学习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应从解决实用问题入手,选择针对性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学习内容,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5.行动本位原则

教师是经验丰富的成人,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储存了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这些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是一笔巨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培训者应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资源,通过教法研讨、教学观摩、头脑风暴、案例学习、角色扮演、教案设计、作品创作、操作演练、评价反思等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的培训方式,调动教师继续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促进他们将所学、所感同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原有经验认识和能力水平基础上,完成对新理论、新方法的建构。

6.服务支持原则

按照成人学习动机理论,各高校应重视教师培训中各个环节和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氛围。一要建立和完善培训服务体系,让教师在培训中体会到快乐感、自尊心和安全感;二要积极争取国家、地方、学校各方的政策支持,制定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如培训证书与教师职称评聘挂钩、与评奖评优相关联等),增加教师对参加培训后有利结果的预期,以便很好地强化教师的学习动机和培训后的成功感;三要重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服务。

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框架设计

目前,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文献共34篇,其中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相关的研究主要有:

黄纯国探讨了混合学习模式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准备、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论述了培训中需特别处理好的“讲授与探究、课堂与网络、理论与实践、自主与协作、过程与结果”等五大辩证关系。张静等“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培训平台,并将企业中柔性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探讨了基于网络的柔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模式”。赵健等“从专题学习网站作为支持协同教学的资源型教学环境的视角出发,从中观教学设计的角度阐述了专题学习网站对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支撑作用”。周红春等“结合暨南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模式、方法与策略”。

由此可见,国内关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些信息化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段等局部问题进行的探索,研究工作较少,且不够系统全面,难以满足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笔者设计构建了“三层次、六类型、五阶段”的培养模式,详见图1。

在图1中,首先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水平,将其分为初、中、高三种层次。初等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在教学中只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中等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在教学中不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还能用于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备课和教学方法研究;较高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除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三种水平层次教师的培养目的分别为基础起步、能力提升、应用与发展。

在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的设计上,根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同层次,分别为初、中、高三种水平层次的教师设计了多媒体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教学设计、网络通信知识技能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与发展研究等三个层次的培养体系,每一层次培养体系又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分别设计了两组培训主题(课程),即多媒体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发展研究等六组培训主题(课程),体现从“知识与技能”到“设计与整合”、从“教学实践”到“发展研究”等由低到高的、循序递进的培养原则。同时,对六组培训主题(课程)相应地设计了体现行动本位的专题式、案例式、情景式、探究式、自主式、协作式等六种类型的培养方式。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在于培养教师的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评价与反思、研究与发展等基本能力。在图l模式中,针对三种水平层次教师和六组培训主题(课程),笔者把培养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形成、设计与整合能力形成、实施与评价能力养成、研究与发展能力养成、意识与责任养成等五个阶段,体现由基础到提升的渐进过程,其中“意识与责任养成”贯穿始终,以沉锚效应固化于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中。

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应用分析

上述培养模式在应用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对高校教师进行定位分层。所谓定位,是指高校教师对照三种水平层次的标准,在自我反思基础上对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一种判断,初步确定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属于那一种水平层次。而“分层”则是指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尊重教师自己定位的基础上,按照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对三种水平层次教师进行分类培养,使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水平层次上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后有所提升。

1.初等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目前,在高校,仅仅具有初等水平的教师通常是刚刚入职的非信息技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以及利用PowerPoint自制教学课件并进行课堂演示,对信息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内在需求。对于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重点“关注技术应用”,通过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设计培训,使其具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开展教学和进行多媒体课程教学设计的初步能力。同时,还需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以政策驱动、服务支持等方式,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达到提升其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的目的。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初等水平教师缺乏必要的多媒体教学知识与技能。对于这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常采用“传递,接受”类型的培训方式;通过在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室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硬软件知识专题讲座和操作技能演练,使他们掌握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信息和音视频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对于教学设计的培训,可采用“传递-接受”与“行动-探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举办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专题讲座,开展教案设计、微格教学、教学观摩、教法研讨等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能力。

2.中等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中等水平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多媒体教学和教法研究,但还不具备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能力。要提高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一方面通过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途径和方法以及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学习,提升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要使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简单的政策驱动是不够的,还需要“以任务为内核,以课堂为平台,通过技术驱动带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从量的改变到质的提升”。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对于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多采用“传递-接受”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校园网和互联网,通过专家导引式培训、自我导向式学习、远程培训学习等,开展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情景式培训,使教师具备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创造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多采用“行动-探究”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网络学习平台,采用头脑风暴、案例学习、角色扮演、教案设计等方式进行培训,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代教育理论、途径和方法,学会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掌握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3.较高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较高水平教师除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重点是“关注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形成”,使之能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同时还要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文化。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政策导向和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课程设置外,真正的动力核心是教师源于成就需要的发展驱动。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对于教学实践培训,宜采用“自主式”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虚拟学习社区和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课件制作、展示、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师对情境和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达到培养“实施与评价能力”和全面提升“设计与整合能力”的目的。对于发展研究培训,宜采用“协作式”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例络协作工作平台,设计并上传学习任务,并提供多样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充分的认知工具,要求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习任务,跨学科组建学术共同体(教学团队),协作完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建构。

五、结语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评价与反思、研究与发展等能力,培养原则包括教学发展、设计整合、分层递进、问题导向、行动本位、服务支持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建构的“三层次、六类型、五阶段”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是一种尝试和探索,表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教师的水平因势利导,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进行,从政策驱动下的被动学习到技术驱动下的带动学习、再到发展驱动的主动学习都是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

篇7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明确要求。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同时也使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逐步转化为信息化自主式学习、信息化情景式学习、信息化探究式学习、信息化合作式学习等多种信息化学习方式。相比于单一、被动的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信息化学习方式更灵活、多样,富有个性。有关信息化学习方式的研究理论和实践还有很多问题仍在探讨和研究之中。广西柳州三中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子课题于2013年完成结题,荣获国家级重点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同时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重点子课题《基于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学习资源研究与开发》子课题,对这一课题进行继续深入研究。

一、课程资源整合是教学信息化的“瓶颈”

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价值,是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课程资源是使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的前提,教学信息化(课程资源产品化)是优化资源,整合资源,提供(展示)资源的新途径。当前散乱贫乏的课程资源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新课改的“瓶颈”了。

课程资源整合的形式一般表现为非产品形式和产品形式两种。

非产品形式:主要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最为普遍的课程整合形式。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能轻松利用与学科课程相关的图片、文字、音乐等素材和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也能使教学资源展示更灵活、更生动;同时在网络环境下,还可以将这些教学资源集中起来,供学生自由访问、自主学习,从而生成开放、互动的教学空间。但非产品形式在课程资源整合在开发和使用上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技术层面)。

产品形式(课程资源产品化):课程资源整合产品则是对分散的教学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形式,即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标的要求,综合“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具有鲜明的知识指向和能力指向的,能高效率地适应教学要求的,使用方便的教学产品。

二、发挥有效性是整合课程资源本质所在

“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质上是在探索一种先进的教学,凡是先进的教学,都应该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教学过程优化控制,教学信息优化传递。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是“教学信息化”的过程。教学信息化是实现学科课程资源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埃根说:“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由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模式来达成。”可以用来对应课题的两个假设:

假设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任何有效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

假设二:课程资源对有效教学的促进是多形式或多模式的。

90年代初,当现代信息技术以一种“新”媒体的姿态介入教学过程时,有人说它是“味精”,因为即使不用它,传统教学的坚实根基还在,教学质量就还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教学信息化”通俗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但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教学信息化不是花架子,“教学信息化”不是花样翻新,不是故弄玄虚。有效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乐”是活的前提、“情”是活的关键,“美”是活的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就是为了提供这种“乐”“情”“美”,有了这种资源作为支持,才能达到活教活学,乐教乐学,会教会学的理想境界。

篇8

课程的教学要点与特点

本课程是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非常有特色的重点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研究,重视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践性,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次设计实践过程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完整的、全面的对一个广告课题进行策划的能力,从与客户接触到进行调查分析、广告目标的确立、广告媒体策略的制定、广告的创意与制作、广告效果的评估,并通过设计作品讲评,请业内人士和其他院校的教师点评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广告并非个人的主观行为,而是有着科学的、逻辑的思维方式,并使其了解广告策划活动与纯粹的艺术创作和平面设计的不同,要求学生掌握并有效运用部分营销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在教学中,规定的广告选题都是市场中存在着问题的产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创作时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让学生参与整个广告活动的全过程,这对于学生步入社会进行广告策划活动有着很明显的实践意义。

本课程在教学中,完全模拟广告公司的真实运作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精神,从市场调查,广告策划书到广告的系列设计,都以小组为单位,锻炼学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沟通的能力。

教学过程几个重要环节的做法

1、选题与分组。选题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拟定的题目不切合当地的品牌实际,盲目定题目,学生在选题过程中自主程度较大。基于在学生实际的工作当中自主选择工作案例的机率非常小,因而从实际工作的角度考虑,选题应选择在学校所在地能够让学生见得到的比较容易使其进入工作状态的品牌作为作业题目,而且让学生养成只有工作选择自己的习惯。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在课程当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按不等同的职责组成团队,通常有策划总监、客户代表、市场调查、文案、平面设计等岗位。其次是提出若干的案例题目,让每组学生抽取题目进行作业,模拟广告公司的运营流程并相互配合工作。

2、市场调查与分析。市场调查在整个广告策划活动当中起着为广告策划提供科学的根据、为广告设计提供具体的资料、为广告效果的测定提供重要的依据的重要作用。所以学生在做市场调查的过程中要切合实际把握产品(或劳务)的基本信息,如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心理因素:市场所在地的政策法规、市场容量、影响市场需求因素、市场竞争性等等,有效利用市场普查法、抽样调查法、典型调查法、随机调查法、访谈法、实验观察法等方法协同配合、各司其职深入市场认真分析解决“对谁说、

说什么、怎样说”的问题,为以后广告目标的确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广告诉求重点的确定。广告主题的确定是整个广告策划的精髓所在,所有的市场调查策略、广告策略、媒体策略都围绕着广告主题。因为广告刊播的时间空间有限、广告受众的记忆有限,消费者感兴趣的只是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所以广告不能传达所有的信息,在广告传达的信息中一定要有侧重点。重点传达的信息被称之为广告诉求重点。在确定广告诉求重点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混淆一些基本的概念,教会学生把握诉求重点是关键所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举例来解决对于广告诉求重点分不清的难题,如:美的电压力锅在某个城市的销售情况来看,产品消费者是整个中国对锅有需求的家庭成员;目标消费者是这个城市讲究生活品质的高收入的、25-45岁的家庭妇女:广告受众是这个城市所有能看到锅广告的人;诉求对象分别是25-28岁独立生活、29-35岁共同生活注重美味、36-45岁有小孩注重营养的妇女。这样让学生进行讨论,把目标消费者和产品定位以及产品的实际购买者认清楚,综合评估就能确定广告诉求重点,并运用不同的诉求方法来完成广告诉求重点的表达。

4、媒体策略的确定。制订一项科学、精准的广告媒体计划已是对广告策划人的最基本要求。要想运用好媒体,就必须深刻认识媒体。每种媒体都有自身独有的特性,每一具体媒体都有独特具体的媒体氛围,这种氛围来自于媒体所编辑内容的性质,它决定读者或观众的类型,以及广告的类型和性质。要对媒体做到了如指掌,还得靠掌握一套科学精确的计算分析方法,才能够将广告与其媒体环境进行科学完美的配合,以低廉的单位成本将可控信息同时传递给更多适合的人,达到最好的预期营销效果。

在学生做媒体计划的构成中一定要强调切合当地媒体的具体情况,人文水平、风俗民情,尤其要强调媒体费用的问题,如何控制媒体费用的支出、如何有效利用媒体及对创意媒体的使用。

5、讲评(提案)。讲评、提案也是此课程重要的环节,是将策划的案例通过会议的形式与客户交流并确定方案的过程,它能过充分地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能说会写是广告人的基本功。在与客户、同行、消费者沟通时,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才能吸引人、打动人。此外,广告人还需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来完成文案、调查报告等案头工作。第二,广告就是沟通,是信息沟通,也是情感沟通。开发客户,与客户为某一创意达成共识,需要充分的沟通;塑造一个品牌,使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一定地位,也需要充分沟通。在学校里的模拟方案提案通过学生讲解,通过专家点评的形式,找出与实战相较不足之处,以便总结修改,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9

摘要:目前,远程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已成为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采用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但同传统的院校教育中成熟的教学体系相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领域还有很多值得人们探索和深思的问题。课题组在进行《证据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实践中,遵循“自主、灵活、便捷、个性”原则,积极探索《证据学》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状况以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并以《证据学》课程为例提出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资源;教学模式;建设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有效地信息媒介手段进行个别化自主性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从传统校园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面授为中心、以书本媒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教师指导性教学,学生自主性学习,多种教学形式和多种教学媒体并存与交互使用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指导性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核心。随着远程开放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学资源成为远程开放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持条件,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体现,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建设是体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水平的体现,它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状况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教学资源有了较为丰厚的储备,已建设了一批较为优秀的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这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与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多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但是,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飞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需要,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有些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亟待更新。教学资源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课题组在研究中,首先对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了摸底了解,其中主要的媒体资源是文字性资源。例如文字教材、文本作业及作业评讲。现有的许多文字教材内容多而杂,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自学。我认为,作为远程教育使用的教材,应当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要弱化教材的学术性,强化知识的实用性,体现教材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性,即讲授理论知识少一点,结合生活、工作实际多一点。除了教材之外,在平时作业中,我们习惯性的以理论知识的考察为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忽略了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使得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原文照搬教材,甚至就直接抄袭同学的作业。 其次,课题组依据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从“学生基本情况”、“学习环境、条件”、“学习风格”、“ 学习情况”、“ 网上资源及其应用”等方向进行数据收集研究。认识到目前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现出得单一、死板等现状亟待改进。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全新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远程教育工作中,切实了解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模式的开放性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教学媒体,而不是教师面授,它更强调教师和学生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师生之间存在的时空永久性准分离状态。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应形成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的政府主管、分级管理、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政府部门职责。各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的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工作,将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纳入本地社会和教育发展发展计划。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老年文化教育发展事业的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制定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机构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进行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业务指导,组织教育发展督导与评估工作;负责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其次,建立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统计制度。为全面反映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发展情况,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应将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发展情况纳入教育发展统计序列,每年进行一次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统计。应把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发展情况作为有关干部考核和文明单位评比的条件之一。再次,建立老年学校评估体系。每年或定期组织专家对各级各类老年学校,特别是市级和区级老年学校进行评估,从而使老年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更快的提高,促进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更健康地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生不必按时到学校去上课,改变了我们传统中理解的“上学”的根本概念。学习时间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随意安排。学习地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可以在有条件的任何地方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1] 2、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在当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作中,使用的教学媒体资源大体分为印刷媒体、音像媒体、网络课程和动态信息资源(例如教学辅导、答疑等)。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课程学习资源除了传统教育使用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以外,还有IP课件、CAI课件等新型教学资源,它们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利用网络点击直播课堂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下载教学资料进行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重复听课和重复学习。除了必要的面授辅导以外,学生可以依靠网络媒体进行自学,因而,教学资源较传统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3、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 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类型各有不同,一般以在职人员为主,还有待业人员、转岗人员及高中毕业生。学生来源的差异,形成了他们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在他们身上也有共通之处,都需要通过远程教育来进一步接受教育,或掌握一门专业学科知识,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学资源也就应该相应的丰富多样,需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2] 三、《证据学》课程的远程教学立体化资源教学模式设计 (一)证据学课程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证据是诉讼的核心,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证据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它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诉讼证据和有关法律规范的学科。具体包括诉讼中运用证据的经验,证据制度的沿革,证据制度和证据规则等。 2、实践性很强。证据学的内容与诉讼实践密不可分,证据的制度和规则只有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才能得以体现其丰富的内涵。 3、与三大诉讼法学息息相关。证据学是以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为基础建立的一门独立学科,它是进行“三大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证据学的学习,必须同上述三门课程紧密结合,必须让教学对象即学生明确只有学好证据学才能保证“三大诉讼”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特点 从目前的招生情况看,绝大多数学员是高中、中专、技校的毕业生,应该说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尽管这些学生在其高中、中专和技校学过一些基本法律常识,也在我国开展的普法活动中受过一些训练,但只是对法律的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初步的认识,没有系统的法律概念和知识。 在职成人参加学习,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较为突出,学习方式呈现出了多样化、个别化的趋势。 (三)教学设计 远程教育依托于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却难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单纯的远程教育方式已经落伍,在市场经济洪流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课题组成员认识到,《证据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达到针对远程教育学生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效果,必须在进行设计时和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的,教学设计的效果也体现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和他们的学习需求。了解的内容包括:(1)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点等;(2)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和网上学习能力、课程学习要求的背景知识(实体法和诉讼法知识)的掌握程度;(3)学生的学习需求:包括对课程的了解程度、希望的学习方法、希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哪些问题。通过了解,掌握学生学习基础,观察学生的基本状况。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学习形式。 2、制定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是一个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总体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应当考虑到各基层教学单位的具体教学条件和教学状况,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而设计。教学方案应根据课程设计提供的各种的教学要素,把具体的每一项教学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和落实。 3、构建网络学习环境 (1)教师充分运用教学平台、合理建设和整合教学资源 电大远程教育有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分校电大三级教学平台,在教学设计中,为了充分发挥各级教学平台功能,建设和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活动,应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整合。 首先,省级电大教师根据《证据学》课程的特点和远程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从宏观的角度制定针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资源,包括有: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教学大纲、重难点分析、作业评讲、典型考点解析、动态自检自测、综合练习和期末复习指导。除了这些日常性的网络文本性资源以外,还可以制定一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拓展型资源,例如:相关法律法规的整理、模拟法庭中对证据的分析及应用、各种经典案例的解析、课程问题解答等等。通过文本的理论性指导、考察和动态的实践、综合能力的检验,使学生可以在较于传统教育的死板教学模式的多项化、灵活的新型远程教育模式中快乐、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 其次,分校电大教师可以在省级电大教师建好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从微观的角度,针对本地区的学生特殊情况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教学资源。例如:本地实际案例分析、本地区法律工作者(律师、法官、检察官)谈谈工作中证据的运用等等。分校电大教师补充的这些具有地方性色彩的教学资源,体现出当地的教学特色,更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省级电大教师、分校教师的共同建设下,既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宏观上的教学资源平台,还形成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平台,构建了一个多层次、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证据学》课程的网络资源形成了宏观和微观、统一和各具特色的平台,能够更好的辅助学生掌握知识。[3] (2)建立网上课堂,开展教学活动 远程开放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常规化的面授教学模式,要使其实现与面授教学相当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真正发挥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必须在实践中找到一条综合应用多种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 教师是远程学习的导学者和助学者,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应形成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的政府主管、分级管理、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政府部门职责。各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的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工作,将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纳入本地社会和教育发展发展计划。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老年文化教育发展事业的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制定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机构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进行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业务指导,组织教育发展督导与评估工作;负责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其次,建立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统计制度。为全面反映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发展情况,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应将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发展情况纳入教育发展统计序列,每年进行一次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统计。应把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发展情况作为有关干部考核和文明单位评比的条件之一。再次,建立老年学校评估体系。每年或定期组织专家对各级各类老年学校,特别是市级和区级老年学校进行评估,从而使老年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更快的提高,促进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更健康地发展。最后,建立定期表彰制度。为促进老年文化教育发展事业的持续发展,应定期举行评选和表彰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活动,对在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发展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投资者、办学者、教育发展人员与管理人员。各区(县)、街道(镇、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表彰制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工作。 针对课程的非实时教学主要在市校在线学习平台及各分校的课程学习讨论区中进行。网上实时教学中,分校教师可以根据分校和学生的选择安排在省校教学答疑室和分校课程教学讨论区中进行。网上实时教学可以由省校教师和分校教师同时参加,共同进行,教学内容可以是专题讨论、问题解答、作业评讲和复习指导等。非实时教学主要由分校教师完成。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上网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到不同的个性化栏目中(例如: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常见考点分析等等)方便地获取自身有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到课程讨论区各种与课程有关的基础理论、案例分析等信息。 学生能够在课程实时教学时与教师就知识学习、实际操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实时沟通,进行学习。[4] 4、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 《证据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强调专业知识的储备,注重与案例的密切结合,强调实战练习和运用,单靠网上教学和面授教学传授知识难免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学生缺乏实际的感受,所以,必须辅以实践教学。 本课程专项实践通过对相关司法机关和单位(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进行实地考察,聘请相关的工作人员(如律师、法官、检察官和警察)进行现场讲解或者进行专题讲座,这样既可以巩固平时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可以对《证据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各分校可以通过自身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参观考察的单位和方式。 课程专项实践通过旁听法庭审理和模拟法庭进行。因为庭审涉及各种证据,是学生集中实践的好形式。旁听庭审可以由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集中进行。便于学习资源的准备和小组讨论的展开。文本作业及作业评讲。现有的许多文字教材内容多而杂,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自学。我认为,作为远程教育使用的教材,应当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要弱化教材的学术性,强化知识的实用性,体现教材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性,即讲授理论知识少一点,结合生活、工作实际多一点。模拟法庭可以由学习小组为单位在不同地点进行。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锻炼。 5、面授教学的作用 《证据学》课程的面授教学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开课之初的《证据学》课程的理论性、原理性、方法性内容的学习;网上教学安排和引导;必要网上学习技能的培训等。 6、三种学习形式的有机结合 《证据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探索三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上资源。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教学媒体,而不是教师面授,它更强调教师和学生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师生之间存在的时空永久性准分离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不必按时到学校去上课,改变了我们传统中理解的“上学”的根本概念。学习时间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随意安排。学习地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可以在有条件的任何地方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1]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在当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作中,使用的教学媒体资源大体分为印刷媒体、音像媒体、网络课程和动态信息资源(例如教学辅导、答疑等)。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课程学习资源除了传统教育使用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以外,还有IP课件、CAI课件等新型教学资源,它们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利用网络点击直播课堂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下载教学资料进行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重复听课和重复学习。除了必要的面授辅导以外,学生可以依靠网络媒体进行自学,因而,教学资源较传统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类型各有不同,一般以在职人员为主,还有待业人员、转岗人员及高中毕业生。学生来源的差异,形成了他们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在他们身上也有共通之处,都需要通过远程教育来进一步接受教育,或掌握一门专业学科知识,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面授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可以在网上信息,进行任务分配,运用网络资源展开知识预习和讨论,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汇报、小组发言记录和总结等形式体现在网上,形成三种学习形式优势互补,学习成果在网上体现的结果。 四、研究实践初步效果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区别于常规的面授教学的教育方式,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领域的应用,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课题组成员为检验此次研究实践成果,课题组设计向实践分校征求了意见,分校表示此次《证据学》教学改革在教师、学生的得到的广大好评,认为体现了法学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实施,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较少了学习负担,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活动。这将为法学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带来启发性影响,更好的掌握学习者对法学专业课程的切实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胡灵、刘建平.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 [2]黄荣怀、周跃良,关于远程学习的特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3、4期. [3]张伟远.何种网上教学能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0(3). [4]马国刚.现代远程教育多元化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的构建[J] .石油教育双月刊2010(1).

篇10

1 技工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及文化基础课教育的现状

当前许多技工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问题,如不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组织纪律性较差,道德意识薄弱,缺乏集体荣誉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上课不仅不认真听讲,还常常玩游戏、看小说、听音乐、睡觉乃至大声说话扰乱课堂秩序,不接受教师的管教,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吸烟、喝酒、打架、逃学、撒谎、小偷小摸、沉迷网络、早恋等问题,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而在技工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课教育方面,许多学生进入技工院校大多由于升学考试失利、学习成绩差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的辍学,本身文化课基础较差,加之一些家长对于学生进入技工院校本身就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觉得孩子低人一等,这更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自卑感,很容易发展为自暴自弃,使学生对于文化基础课产生厌烦甚至抵触的心理,不仅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还常常会出现逃课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进入技工院校学习应该以专业技术为学习的重点,将所有精力全部放在专业技术的学习上,而认为文化基础课是附属课程,甚至是浪费时间,没必要花太多功夫学习,对文化基础课缺乏重视,这也就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育的效果十分不理想。同时,许多学生由于原本的文化基础水平较低,而院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又难以照顾到所有层次及水平的学生,也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此外,一些技工院校由于对文化基础课整体重视的不足,在教学配置上相对也较少,这也影响了文化基础课教育水平的提升。

2 促进技工院校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

2.1 完善校规校纪及学生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

技工院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校规校纪及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约束,并要经常组织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强化学生明辨是非的意识,加深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认识与了解。同时,要将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约束真正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监督,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与态度予以纠正,并通过深刻的交流让学生明确行为错误性,帮助学生逐步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2.2 注重激励、以情感化,引导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技工院校学生由于年龄及心理特征影响,往往自制能力较差,并且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单独依靠学校及教师强制性的管教与约束是难以发挥出良好效果的,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因此,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应该以引导的方式为主,并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注重交流的方式与态度,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中的师生身份关系,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的朋友,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与困扰,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排解学生内心的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用真情感化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使自身的教育引导更具效力。此外,还要注重激励的作用,教师要通过观察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由此切入给与学生肯定与鼓励,使学生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同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度,针对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予以适当的奖励与积极的评价,并组织一系列竞赛、评选活动,通过竞争的形式,使学生更加主动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荣誉的奖励,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自我规范和约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3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为学生习惯养成构建良性环境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许多家长在学生进入学校后就卸下自身的这一职责,将学生的全部教育工作都交给了学校和教师,而实际上在学生的教育与成长过程中,家长作用仍然是至关重要的。技工院校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要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与成长环境,进而分析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家庭原因,针对家长的一些错误行为与观念,应通过交谈使家长知晓,并且要让家长明确其对于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并督促家长及时进行调整与改正。同时,还要让家长明确学校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需要家长进行配合的各方面工作,教给家长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有效方式,通过家长与孩子的良好沟通,消除孩子内心中一些负面心理因素,使孩子重新感受到家人的关怀与温暖,也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一个良性的环境。

3 加强技工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课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转变认识,提高重视,明确文化基础课教育重要性

以往技工院校中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而文化基础课教育实质上也是专业技术深入学习的基础保障,只有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基于此,要加强技工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课教育,首先应转变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明确文化基础课教育对技工院校学生专业技术学习以及未来的就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校领导到教师应全面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育的重视,加强对文化基础课教学设施资源的配置与建设,并通过宣传与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从而有效的改善文化基础课教育的现状。

3.2 转变模式,创新方式,提高文化基础课教育的针对性

技工院校可以采取在学生入学初期进行文化基础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文化基础层次,并根据测试的结果,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针对性的制定差异化的文化基础课教育的目标,采取分层式教学的方法,确保文化基础课教学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基础条件,并能够充分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适应教学的进度。通过差异化的教学,不仅能够满足每一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实际需求,而且随着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逐步掌握,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并消除内心中的自卑感,并更愿意主动投入到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中来,从而提高文化基础课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

3.3 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文化基础课教育水平

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教育的水平,一些技工院校由于对文化课重视不足,往往对于文化基础课教师的素质培养也缺乏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也直接影响了文化基础课教育的水平。技工院校应加强对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培训与素质培养,一方面强化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与素质,保障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应努力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创新,提高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效率,从而有效的提高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教育的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远程学习者进入远程教育院校,首先面临的是专业选择问题。作为导学教师,要指导学习者自主选择专业,帮助学习者尽快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方法等。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专业介绍和课程介绍,其中,专业介绍涉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学制、专业规则与课程设置、社会需求状况、就业领域及岗位定向、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等,目的是帮助学习者了解专业发展概况,初步树立专业思想,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思想基础。课程介绍涉及课程体系与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课程的免修免考与学分替换、每学期的课程门数、专业课的地位、课程学分构成、课程的主要要求及难易程度等,旨在帮助学习者合理地选择学习课程,正确处理好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的关系,重视每一门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指导远程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

对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社会角色多样、学习时间有限而学习任务繁重的远程学习者来说,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学会时间管理,以及学会学习特别重要。因此,导学教师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指导远程学习者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确立、学习进度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控制、学习媒体与资源选择、学习方法建议等,鼓励学习者按照学习计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学习,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生活的关系,实现有目的、有内容及有效果的学习。同时,导学教师还要对学习者执行学习计划的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毕竟多数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是有障碍的。如果没有导学教师的及时指导、督促与鼓励,学习者则很容易偏离学习计划甚至放弃学习。研究者观察到没有退学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者。因此,导学教师应重视指导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的价值,使学习者在实施学习计划中获得经验,发展学习能力。

(三)提供网络学习支持服务

远程教育学者丁兴富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院校及其教师等为远程学习者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在这个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导学教师的支持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各种学习信息的支持服务,或者说非学术支持服务上,具体包括介绍和宣传开放入学政策、远程学习管理制度、面授和网上学习活动安排及要求、辅导教师情况、教与学的模式、学习资源的种类、支持服务体系与环境、考核时间和要求,以及导学时间与方式方法等。导学教师的支持服务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远程教育基本情况,认识远程学习的新特点及其步骤、过程与操作方法,使其能够顺利获取各种网络学习资源和参加网络教学平台举行的教学辅导交互活动,从而树立远程学习观念,掌握必要的远程学习方法和技巧,并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疏通远程学习者心理障碍

尽管远程学习者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理由,但不可否认,占相当比例的远程学习者是“不得不”学习。这意味着许多远程学习者是带着焦虑和忧心忡忡的心情进入学习环境的。焦虑的心情反过来又会对学习认知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如选择性注意、重复“陈旧”的解决办法、对事件进行狭隘的解释等等。对情感的影响也同样存在,如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这些现象进一步增加了焦虑感,从而带上恶性循环。再加上远程学习者工学矛盾突出、思想包袱重,以及对新的教与学模式没有或者说缺乏经验,也会导致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时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困难。这就要求导学教师在工作计划和工作实施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必须针对学习者思想和心理障碍,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疏通工作,把帮助学习者放下思想包袱,缓解心理焦虑,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必须设身处地地想学习者所想,急学习者所急,尽最大努力为学习者解决实际困难,促进远程学习者成长为成熟的自主学习者、终身学习者。

二、远程教育导学教师发挥职能的主要策略

(一)全面了解远程学习者

全面了解远程学习者是导学教师发挥职能的前提。导学教师只有全面了解远程学习者,才能因人施导,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支持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远程学习者是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和各种技术媒体手段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又称为网络学习者、在线学习者、开放学习者等。作为远程教育系统最重要的构成要素,远程学习者与传统面授教育中的学生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他们的一般特点是:具有多样化的生活和教育背景,相当一部分人是在职成人,在社会中承担多种角色,工学矛盾突出;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强大;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把工作经验和所学的课程结合起来,理解能力较强,但理论水平有欠缺;一般处于社会基层,属于弱势社会经济群体,希望通过远程学习来提高自身社会地位;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明显,主要体现在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学习风格、地理位置、社会地位和角色、学习环境等方面。远程学习者的这些特征决定了远程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过程的不同,是导学教师发挥职能,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出发点。导学教师只有高度重视远程学习者特征及需求,并据此提供针对性支持服务,才能真正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从而赢得学习者的认可,实现自身的导学服务价值。

(二)掌握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理论与技能

掌握学习支持服务理论与技能是导学教师发挥职能的关键。是否具有一定的远程教育理论和网络技术应用技能是远程教育院校选聘导学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远程教育院校培训导学教师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远程教育导学教师必备的知识构成之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要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教养,不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就如同一个心脏专科医生不了解心脏构造一样,工作像在黑夜里走路。”对于远程教育领域的导学教师而言,除了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远程教育理论,尤其是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这对导学教师支持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基本的远程教育理论和技能是导学教师与学习者沟通的媒介和桥梁,是导学教师赢得学习者信任的根本条件,是导学教师“磁性”的源泉。另一方面,导学教师掌握远程教育理论和技能,有助于提升导学服务的水平和时效性,实现优质和高效的服务。这不仅使学习者受益,还能为远程教育院校增值,从而拓展导学教师的服务价值。

(三)熟悉远程教育学习管理制度

熟悉远程教育各种管理制度是导学教师发挥职能的重要支撑。从学习者网上和网下各种咨询得知,尽管学习者所提问题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远程教育“宽进严出”的含义及远程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教学计划安排的课程门数及一个学期要学的课程门数,毕业时所需要的课程门数及学分数;学制的年限及时效性;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业状况及学历文凭的作用;面授辅导与网上自主学习的比例及要求;学习网站及学习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辅导教师的授课资历和水平;课程的考试方式及时间安排。这些问题反映出学习者渴望全面了解远程教育及其对自身的要求,以便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要回答学习者提出的上述问题,导学教师只有熟悉远程教育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要求才能做到,否则会答非所问。因此,导学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和熟悉远程教育的各种管理制度,尤其是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学籍、教学计划、学习模式、考务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操作程序,以便能及时回答和解决学习者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学习者排忧解难,让学习者切身感受到导学教师的专业精神。如此,当学习者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地寻求导学教师的帮助,他们相信导学教师,并愿意与导学教师配合,支持导学教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