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图书馆总分馆建设

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1 01:07: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图书馆总分馆建设

篇1

资源共享化

目前高校图书馆之所以难以大规模、高效率地发展,主要原因是文献资源不能完全共享。所以要想建立总分馆资源共享化,必须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共享功能。在总分馆发展的过程中,以“共享资源”为要求和目标,把资源共享和共建作为工作的核心,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及不影响行政隶属关系的情况下,在具有互补资源和服务能力的图书馆之间建设总分馆服务的体系。这是一种投资小效率高的资源共享的最佳模式。依靠实实在在的设施和服务网络,提供文化信息与文献服务,努力实现共享资源的最终目的。

(一)总分馆的资源共享是提高体系内资源保障的基础资源共享主要利用网络,其次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共享平台。资源共享的核心是文献资源,目前,文献资源总量的不断扩大,购置文献资源的价格也飞速地增长,文献资源价格的上涨速度远比高校图书馆经费增加的速度快,造成馆藏的文献资源不能全面满足读者的需要。所以建立总分馆体系,非常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体系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以及提高文献资源整合的效率,使得体系内读者更方便地利用和享受总馆与分馆的文献资源,以此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二)提高体系内资源互补要想实现总分馆的资源共享就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去完成资源互补,从网络实现联机共享检索。当前,高校大部分图书馆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购置经费的不足,而形成自己独立的馆藏特色:独立的服务范围、服务宗旨。所以要实现高校图书馆总馆与分馆之间的资源互补,提高全馆的文献保障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广大读者和老师服务。

(三)提高体系内文献资源共建和共享的效率高校图书馆的核心是文献资源共享,其它资源共享和共建都是以文献资源共享为基础展开的。几年来,高校图书馆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加之有些高校图书馆认识不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只是想单一的共享或共建。在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由于全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比例不同,会出现文献资源付出比例的不同。所以图书馆总馆与分馆体系要协调好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总分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其自觉地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多付出,以此提高资源共建共享的效率。

(四)提高总馆的文献资源利用率及分馆的服务能力资源共享在解决总分馆馆藏不足,发挥文献整体效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总馆作为总分馆的中心馆,必须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再考虑如何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如何扩大自身对读者的服务范围。因此,总分馆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网络平台构建出文献资源共享的体系,总馆与分馆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分馆必须服从总馆的文献资源调配。科技网络的时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字化、文献服务网络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从而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非常快捷的手段,所以只有总馆和分馆之间具有共同兴趣和共同利益才能达成合作共识,才可在共享协议的规范下,建立好总分馆关系,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服务一体化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把服务于读者的工作作为重点,正如美国图书馆学大师谢拉所说的“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服务的好坏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图书馆的主要标准和尺度。所以要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要改造传统的服务形式,不断地创新和超越自我。服务是体现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图书馆服务是传播知识、文明的过程,不仅仅是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而且也是一种时尚文化。高校图书馆的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在于给广大读者提供满意和便捷的服务,如果没有图书馆服务的支撑,就没有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一)借阅服务各分馆依托总馆统一的自动化系统实现文献资源的网上检索、预约、续借及通借通还服务,实现总分馆文献借阅服务一体化。此外,各分馆与总馆配合完成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

(二)咨询服务学校图书馆根据各院系与学科分布情况分别设立学科参考馆员,提供文献信息咨询、读者教育、宣传、网络虚拟咨询和沟通服务。

(三)培训服务1.读者培训总馆和分馆之间还可以在培训、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比如联合办学术报告、新生入馆教育和讲座服务等活动,使得培训、学术交流资源也得到充分共享。2.馆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突出服务风格,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幽静的阅读环境,使读者在借阅书刊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满足。实现这一目标要统一总分馆馆员的服务素质和业务标准,加强总分馆馆员的培训。为了提升总分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图书馆的专业培训,并具备一定的学历学识。3.学科服务图书馆总馆和分馆在制度上、文献资源的内容上要有明确的分工,所以管理人员也必须有分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人才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图书馆学科服务。尤其是在数字网络化、参考咨询条件下,要求各部门能够通过网络快捷地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

管理一致化

图书馆总分馆管理要明确管理权限关系、经费管理和信息服务范围。总分馆权责明确,职能清晰。计划步骤:第一步必须实现统一采购、集中编目、网络互借互还,达到“统一使用”的原则;第二步将行政管理演变成商业管理,分馆的工作人员、财务以及设备都属于总馆管理,达到“统一使用资金投入,专业分工,保障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建立健全总分馆的体制。将原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分馆并入总馆,形成总馆下设若干个分馆的图书馆机构,在行政、人事、财政、业务上实施全方位一体化的统一管理,以保证工作流程的统一和顺畅,保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各分馆采用总馆认可的统一业务管理系统,确保完成馆内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统一管理的图书馆网群的联动和创新。

篇2

随着示范区申报、建设、推进,一些地方的总分馆建设会从自主创新进入政府主导,建设总分馆可能也就没有了原先的那么艰难,但总分馆要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必须符合其内在的规律。如何创建既符合总分馆的客观规律,又切合自身实际的总分馆模式,并且引导政府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一些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不会比自主创新容易多少。幸好,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的探索、实践和研究,这是许许多多图书馆和图书馆人在新世纪的头十年为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创造的共同财富。

邱冠华

东莞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现状、成效及对策

刘 磊 李晓辉 (东莞图书馆 广东东莞 523071)

摘要:文章通过对东莞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现状和成效进行分析,总结了东莞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总分馆 社区图书馆 流动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8.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2-0076-05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Center-Branch Libraries System in Dongguan Library

Liu LeiLi Xiaohui (Dongguan Library, Dongguan, Guangdong, 523071)

Abstract: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s and effects of Dongguan Central-Branch Librarie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rit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Central-Branch libraries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 words:center-branch library; community library; mobile library

CLC number: G258.2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2-0076-05

自《东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年)》拟定并实施以来,东莞图书馆遵循《纲要》思路,认真积极调研,推动政策出台,大力推行总分馆制,在政府相关政策、文化考评机制和同一数字资源平台的合力推动下,初步建成了覆盖市镇两级并向村(社区)延伸发展的总分馆网群,确立了具有东莞特色的图书馆集群发展模式。随着总分馆社会知名度的日益提高和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基层图书馆建馆质量及体制纵深发展等方面暴露出一系列细节问题。总分馆制发展至今,需要我们重新审时度势,调整管理机制,创新发展思路,从原来略显粗放的管理方式向集约化转变,从多个角度和细微处完善集群管理方式。

1 现状及成效

1.1 图书馆之城建设现状

截至2009年底,东莞市共建有市级图书馆1家,镇(街)图书馆29家(不含松山湖科技园区图书馆),村(社区)图书馆358家。市图书馆面积达4.5万m2,镇街图书馆馆舍面积达到1000m2以上的有20家,500至1000m2的有7家,500m2以下的有2家;村(社区)图书馆馆舍面积达200m2以上的有109家,100到200m2的有107家,50到100m2的有119家,50m2以下的有23家。全市图书馆从业人员683人,其中镇街图书馆从业人员约270人。数据表明,东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1.2 总分馆建设现状

截止2010年底,东莞市共建有分馆48个,其中镇街分馆29个,村(社区)级分馆11个,楼盘小区分馆2个,企事业单位分馆6个。除企事业单位分馆外,其余42个分馆均可与东莞图书馆(总馆)图书资源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共享共用。此外,东莞图书馆还通过图书流动车服务站的形式,建有102个服务站点;通过图书室与共享工程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有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23个;并于2007至今通过研发的图书馆ATM,推出图书馆自助服务站5个。图书馆总分馆制初步满足了市民的阅读需求,充实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成为倡导全民阅读、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整体文化素养的主要阵地。

1.3 建设成效

根据统计,东莞市市镇两级图书馆馆舍总面积共计达13.4万m2,比2004年实施总分馆制以前增加了近2.5倍,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26%;市、镇、村(社区)三级联网图书馆藏书共348万册,比2004年增加了约2.1倍,平均每年增长达20%以上。从年借阅量上看,近年来部分新建图书馆的建设成效非常明显。例如,2008年8月,麻涌分馆正式对外开放,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外借量达到3.2万册次;到2009年,全年借阅量更是达到了6万册次,在东莞市所有镇街分馆年外借量中排行第3位(见表3)。又如,塘厦分馆,原建筑面积只有600m2,2010年,塘厦新图书馆建成并正式启用,建筑面积达7800m2,是旧馆馆舍面积的13倍,而2010年的年外借量则比上一年增加了3倍,跃居全市所有镇街分馆第2名。具有同样情况的还有万江分馆等。目前,东莞市基层图书馆新馆建设方兴未艾,道颉⒋罅肷健⑶逑三个镇也正在进行新馆筹建工作。

2 突出问题

东莞市实施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具有明显的特征。它是以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思路为指导,组成动静搭配、虚拟与实体结合的地区图书馆集群网络,形成了“技术+管理”的集群管理特色。[1 ]自2004年至今,镇街分馆的覆盖率达90%以上,但目前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主要停留在标识规范、平台同一、书目数据统一等层次上,在业务的集中管理、文献资源的统购统编、共享资源的推广应用、读者服务的统筹协调等层面上,受制于客观环境和人的能力的局限,推行力度有待加强,发挥程度有待提高,发展模式亟待突破和创新。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2.1 人的问题:基层图书馆馆长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基层图书馆建设重在馆长,镇街分馆馆长作为带头人的作用发挥非常重要。首先,从常平、厚街、麻涌、大朗、万江等新馆发展过程看,具备图书馆行业工作基础和专业素质的分馆馆长对基层图书馆的作用显而易见。比如,常平分馆通过引进人才,招聘了具有副研究馆员职称的专业图书馆馆长。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常平分馆年外借量位居全市第三位,远远超过其他镇街分馆的外借量。又如,麻涌分馆和万江分馆,东莞图书馆通过借调方式,向两镇派出专业馆员挂职馆长,2009年两镇的年外借量分别达到了6万册次和4.5万册次,居全市所有镇街分馆的第3位和第6位。其次,即使非图书馆专业出身,但具备较高职业精神的镇(街)由文广中心工作人员兼任图书馆负责人,也可以较好地带动图书馆社会效益。如东城分馆、石碣分馆、厚街分馆,2010年的图书外借册次也分别排名第5、第6和第8位,他们工作积极主动,除配合市各项读书活动外,结合本镇实际,利用现有设施条件,积极举办各项读书活动,充分发挥了分馆建馆效益,收到良好效果。其余十几个镇(街)分馆馆长或由临时工作人员担任,或综合素质欠佳,日常表现平平,严重影响了总分馆体系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2.2 财的问题:基层图书馆年度投入经费不均衡

受镇街经济实力强弱的影响,镇街分馆的年度投入经费不均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尽管东莞市政府的《关于贯彻落实的意见》(东府办[2005]81号)对镇、村(社区)购书经费、设备、人员等办馆条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镇(街)应将图书馆主要事业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特别要将购书经费单列;村(社区)图书室以镇(街)、村(社区)投入为主,社会捐建和资助为辅冠名、联办等形式进行建设。但从当前实施情况来看,文件要求没有得到有效落实,60%的镇(街)年度投入图书馆之城建设经费不达标,购书经费明显不足。个别镇街分馆如高丁⒌颉⒄聊就贰⒑槊返确止菽甓裙菏榫费极少或没有;石排、企石、谢岗图书馆仍未达到文化建设考评达标标准,并尚未与东莞图书馆联网。浙江嘉兴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通过实行“三级投入,集中管理”的方式,从而保障了基层图书馆的运营经费。即乡镇分馆的开办经费和年运行经费(30万)由市、区、乡镇三级财政共同投入并明确投入方向,不足部分乡镇财政负责解决。[2 ]深圳市福田区也明确规定,对于新开办的社区图书馆,区政府一次性投入15万元作为开办经费,以后每年给街道、社区图书馆拨款10万元,作为持续发展经费。[3 ]这对我们解决基层图书馆年度投入经费不平衡的问题是个很好的借鉴。

2.3 物的问题:基层图书馆图书采购把关不严,平均藏书质量不高

除虎门、长安、常平等图书馆外,大部分基层图书馆图书采购把关不严,藏书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图书市场上各种书商鱼目混杂,低资质书商通过低折扣或其他渠道中标后,不按市馆建议采购标准供应图书;另一方面,基层图书馆本身在图书采购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没有藏书体系规划,或主管部门干涉导致无法公正客观选购图书,导致所购图书的类别、比例和复本数不符合公共图书馆的藏书要求,无法真正保证基层群众的阅读需求。

2.4 管理问题:总馆协调力不够、图书馆自身话语权小、管理方式方法亟待突破

尽管东莞市在总分馆建设过程中有政府文件的支持,但文化主管部门的责任主体地位并不显著,缺乏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反馈,从而限制了总分馆进一步发展的高度。现行体制下,分馆行政上属各镇(街)文广中心管理,财政、人员等方面归属于当地政府,总馆在分馆人员聘用、经费使用上建议权的效用不高,无法解决人员素质问题,也无法强制推行考核与持证上岗制度。由于体制的局限,总馆在总分馆体系中的业务规划也常受到制肘。

2.5 服务问题:服务意识不够、服务手段和服务方法拘泥

基层图书馆大多存在服务水平不高,设施利用率偏低的现象。如:一些基层图书馆服务单一,仍停留在原来单一的书刊借阅服务上,没有从市民的需求出发,生产和提供群众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也没有针对群众需求来策划丰富的读者活动。大部分基层图书馆在特色馆藏建设和服务品牌的打造上也十分欠缺,亮点不突出,难以吸引、带动更多的读者来利用图书馆,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比苏州市图书馆的“市―社区”总分馆网络,自2005年,苏州图书馆制定了《苏州市城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方案》并上报市政府,同时开始寻找合作伙伴建设社区分馆,构筑苏州图书馆总分馆服务网络。其合作方式是:与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签订合作协议,直接在社区建设分馆,由合作方提供社区分馆的场地、设备和资金,苏州图书馆委派工作人员、提供图书等,实行统一管理和通借通还。截至2009年底,苏州图书馆通过合作建设方式在全市城区共建成分馆21所,大大提高了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4 ]这也说明,目前,东莞市图书馆总馆亟待在分馆读者服务活动的协调和统筹指导上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

3 对策建议

3.1 建立图书采购申报制度,由“统一采购模式”过渡为“统购统编”模式

建立图书采购申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图书采购质量。由总馆拟写总分馆采购和编目规范,内容包括统一采购标书、统一验收流程、统一加工规范和统一入藏编目格式等,作为今后分馆图书采访工作的统一规范。分馆在图书招标阶段需向总馆申报,由总馆对分馆制定的采购需求及供书书目进行核对,保证符合“统一采购模式”。

对于统一编目,可在统一采购模式的前提条件下,首先确立总分馆统一书目数据加工规范,分馆的数据实行审核准入制度,保证数据库的数据规范和标准。再逐步过渡到全市总分馆实行统购统编模式,确保东莞市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体系科学、合理,藏书目录规范、标准。

3.2 试行“镇统筹村图书馆建设制度”,创新基层分馆建设模式

镇街分馆建设几近完成,村(社区)分馆成为第三级架构成为总分馆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从目前东莞的11个村(社区)分馆年外借量上看,整体上存在着外借量不高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应积极探索镇统筹村(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模式,由镇(街)级图书馆直接按照总分馆的具体要求,在村(社区)建设服务点并进行日常的业务辅导工作;二是对自身基础较弱的图书馆,可由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图书馆共同重点扶持建设的方式,从而充分发挥镇(街)级图书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理顺东莞市总分馆管理模式。或者,由市图书馆重新调研,效仿东莞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或嘉兴等地图书馆建设方式,制定政策,对村、社区图书馆进行整体规划,由市、镇二级签订协议,共担经费,共建村(社区)级分馆,保证业务上和市、镇图书馆的统一。

3.3 制定长期的“基层馆长培训计划”,形成基层图书馆带头人队伍

建立分馆馆长培训计划,对于不具备图书馆专业基础的基层图书馆馆长,尤其是目前外借量低于10000册的图书馆馆长,要求在1~2年内轮流参与东莞图书馆对外部门实务工作,累积有效时间达到半年以上。对于新加入总分馆体系分馆的基层馆长,在新申请加入全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时就应在总馆相关岗位包括读者服务部、少儿部、电子阅览室、借阅部和参考咨询部等进行跟班培训,每个部门不少于1个月,累积时间不少于半年。总馆各相关部门应认真接洽,做好相关说明。培训期满时,进行考试鉴定并颁发培训证书。各分馆馆长应及时总结,总馆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填写相应的考核评价。

同时,加强对基层图书馆一般工作人员的基础工作技能培训,注重系统性和实用性,延续全市总分馆人员的培训证书制度,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3.4 建设“东莞图书馆流动图书馆”,扩大对基层图书馆的扶持效益

学习广东省流动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经验,使用好图书馆之城建设专项资金,建设“东莞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并试行申请挂牌制度。扩大图书馆之城资源库的建设,对二三类的镇(街)、村(社区)的扶持拟定建设方案,并完善资源使用的申请制度、管理办法等,规范资源库的使用,为流动图书馆的建设提供资源支撑。同时,将资源库的使用与流动图书馆服务绩效挂钩,保证资源利用效益,激励各基层图书馆提升服务效果。根据各流动图书馆的服务效果,包括外借量、办证量、活动举办等方面的情况,奖励排名靠前的分馆,对服务欠佳的流动图书馆,取回资源并收回流动图书馆牌匾等。

3.5 重新界定总分馆责权利内容,确立总馆的“业务”统筹地位

调整总分馆建设的工作内容和重点,确立总馆作为东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行业管理地位,引导分馆按照总分馆理念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对外,对《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争取以市府发文形式,重新界定总馆和各分馆的责权利范围;重审《东莞地区图书馆管理条例(暂行)》,争取提交人大审议通过,以地方性规定的形式正式颁布,将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内,明确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做好角色转变,提升理念,扩大职能,拓展业务范围,用“大馆观念”使原有的采编部、网络部、读者服务部和图书借阅部逐渐承担起总分馆各业务中心职能。采编部负责整个总分馆体系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建设,包括图书统一采购、分编、调配等,把关图书编目质量;网络部负责整个总分馆体系的网络规划与应用,对各分馆网络带宽和端口数量进行统筹,推广数字资源应用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与业务系统维护等;读者服务部负责引导基层开展读者服务,扩大各种阅读活动的举办范围、影响等。借阅部与各分馆外借处视为整体,统筹图书通借通还和读者预约等工作。辅导部从宏观上指导分馆建设,从馆舍规模、分馆人员培训交流、协调各部门与分馆各项业务工作等,并对总分馆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公开总分馆业务数据,拟写总分馆发展方向报告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从而确保总分馆管理顺畅。

4 结语

要突破图书馆事业发展瓶颈,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当前发展现状,从提高人的能力、有效发挥平衡资金效益、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调整内部管理结构,充分发挥中心图书馆的核心与导向作用,继续推进与东莞城市建设相适应的地区图书馆网络整体形态的构建,形成以数字图书馆技术为依托的整体图书馆网群并以此作为东莞特色,覆盖和服务全地区。

参考文献:

[1]冯玲.城市图书馆集群管理的路径选择与实现方式――以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7,(3).

[2]章明丽.市馆推动 政府主导 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市总分馆制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1).

篇3

【正文】

略阳县文化和旅游局2020年度总分馆制建设情况的工作总结

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我局遵循“政府主导、统筹实施、促进均等、提升效能、分级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夯实责任

为确保此项工作有序推进,我局成立了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局文化广电股、文化馆、图书馆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实施、检查指导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文化广电股,翟一蕾同志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同时,根据略文发〔2019〕1号关于印发《略阳县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各镇办、村实际及省市下达的建设任务,平时加强检查指导,验收合格后挂牌,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保证此项工作有人管、有人干、有成效。

二、加强指导,积极推进

年初,局文化广电股、文化馆、图书馆先后深入17个镇办,就总分馆建设工作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各镇办、村文化阵地情况,制定了总分馆年度建设计划。今年我们将文化场所面积大、工作积极性高的五龙洞镇、马蹄湾镇综合文化站作为分馆进行建设。在建设工作中,县局文化广电股负责和镇办、村衔接沟通,及时汇报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县文化馆、图书馆负责按照各自分馆服务点建设要求,对建设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同时加强日常工作指导,使得分馆能够按要求正常开展服务工作,打通文化馆图书馆“最后一公里”。县局安排业务人员多次到建设镇、村进行舞蹈编排和图书分类、编码、上架、借阅等培训,目前五龙洞镇、马蹄湾镇综合文化站2个分馆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篇4

长期以来,中国公共图书馆在分级财政基础上形成了“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基本格局。2000年起,各地图书馆开始探索总分馆制,现总分馆制已在中国得到全面推广[2]。

与互相独立的图书馆相比,总分馆制服务均等,边远地区的居民可以就近获得标准化、专业化的图书馆服务;具有经济高效性,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服务效益。总分馆体系可以实现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最大程度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是构建标准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3]。

一、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模式现状及需求

我国现行公共图书馆,是分级财政基础上的多层管理体制和多元建设主体,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经验。在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创新发展中,按照总馆对分馆的控制权由弱到强,总分馆制分为松散型、集约型、统一型三种模式[2]。

松散型总分馆模式,总馆只在业务上对分馆进行指导,分馆保持财产和人员的独立性。集约型总分馆模式,建设主体部分上移,上级政府参与分馆建设,提供部分经费。统一型总分馆模式突破了传统体制,总馆与分馆同属于一个建设主体,人财物由总馆统一规划、协调,与国际通行做法较为一致。统一型总分馆系统成本最低、成效最大,是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4]。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工作重点,关键途径是深化图书馆总分馆建设。[5]

二、“十三五”时期总分馆建设的建议与展望

1.打破体制障碍,确立图书馆建设主体,推动政府主导,寻求法律保障

统一型总分馆制成果已显现,其成本大幅度节省、服务效能最大。应进一步推进统一型总分馆制的建设,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我国公共图书馆总馆和分馆建设主体不同,形成多元建?O主体和多层级管理单元。为了推广统一建设主体、统一管理单元的统一型总分馆,应实现建设主体的上移。要突破原有体制,需要政府主导解决、自上而下协调推动。现阶段的统一型总分馆相关人财物资源无法得到政策保障,无法保障长久运行、持续发展。应在法律条文中纳入现已实践多年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和专业机构责任、实现管办分离,促使统一型总分馆模式得以普遍推行。

只有得到政府政策及法律保障,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系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2.建立管理职能机构

在总分馆体系内设置图书馆理事会或“法人治理结构”作为管理职能机构,这个机构将所有图书馆的行政和业务管理权赋予总馆,同时辅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约束机制。这个管理职能机构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4]。

3.拓宽经费来源,吸收社会各界力量

总分馆系统建设耗资巨大,需要充足、持续的资金源。总分馆体系的经费主要来自承担建设主体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也要投入一定比例。在目前分税制财政体系下,基层政府普遍财政困难,难以保证当地分馆所需经费。应积极吸收社会力量、民间资金、个人捐款用于图书馆的运行。

4.深化数字化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新的发展形态。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通过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初步实现了资源全国化服务目标。各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并进行宣传,为每位公民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

5.加强公共图书馆品牌效应,打造分馆特色服务

实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协调运作,要求总馆承担复杂的协调任务。总馆要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才能提升其对各分馆的影响力,从而使总分馆系统高效运转。

分馆应改变原本“大而全”的局面,结合当地特点合理分工。例如发展地域特色、人文环境、产业优势的特色馆藏,成为有影响力的专业图书馆以及有特色、有活力的基层文化中心。

结语

篇5

[关键词] 总分馆体系;资源建设;中心图书馆;区县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5-0072-03

1 引 言

自2000年起,上海地区开始启动中心图书馆建设,形成了“一城一网一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建设格局是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本市现有的各区、县图书馆为分馆,并逐步与总馆建立起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联系,既保持各自现有的体系与结构,同时又具有中心图书馆分馆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的增加,各分馆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作为中心馆业务职能的自然延伸以及区域性知识文献信息中心,各分馆的资源建设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因此,在中心图书馆体系建设中,如何理性认识资源共享体系的作用,如何把握各分馆资源建设的定位,既满足不同区域的市民的基本阅读需求,又能形成分馆的馆藏特色,避免过度重复投资,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于促进区县图书馆和资源共享体系的良性互动,以及认清中心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方向均具有积极意义。

2 各分馆资源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2.1 管理体制受到制约,各分馆整体发展不平衡

中心图书馆的运行模式打破了原先各自为政的传统方式,要求各分馆在一个统一的目标和理念下协同作业。但作为一种横向的行业联合体,各级图书馆的行政、人事和财政隶属于各级政府管理,中心图书馆对各分馆仅从业务角度进行指导、协作协调,难以统一制定中心馆总体上的长远发展规划,配置资源,科学布局服务网点。各分馆对中心图书馆建设上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有些馆立足于本区域内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造成各馆在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建设的经费、人力投入上的差别很大,导致各分馆的一卡通办证数、外借人次、外借册次相差悬殊。

2.2 馆藏分析模型欠缺,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馆藏分析,是有系统、有组织地描述某一特定时间内图书馆的资源及效用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馆藏的相关度、规模、质量及其利用进行测度、分析与判断[1] 。以嘉定分馆为例,尽管近些年馆藏资源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对于馆藏资源整体质量和服务绩效等问题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工具,没有评价工具和方法,欠缺馆藏分析模型,导致一些文献的复本数量和比例,以及文献剔除和下架没有统一的标准。此外,由于一些体制上的原因,中心馆和各区县成员馆之间在资源建设方面往往没有整体规划和明确分工,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出现遗漏或缺失。

2.3 分馆定位不明确,应有的特色和功能被弱化

中心图书馆下的各区县分馆,大部分采取了总馆的功能设置,相当于总馆的“缩微版”。以嘉定分馆为例,一方面,图书馆对于馆藏定位过泛。嘉定区图书馆是以“汽车类、教育史类”为主要特色的图书馆,但是在运作过程中,这两类文献大多数载体类型单一,整理方式简单,馆藏量不丰富,一些汽车类、教育史类文献尚未立足于整体藏书系统,缺乏总体上的宏观协调指导,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读者的认同度较低。另一方面,对特色文献的宣传、揭示不够。读者对特色收藏状况不了解,如一些特色地方文献,大部分没有进行数字化,目前读者还无法检索到其特色资源。因此,这种分馆定位的不明确,弱化了其应有的特色和功能。

2.4 统采统编遭遇瓶颈,书目数据严重滞后

篇6

[分类号]G258.2

1 总分馆建设的起因、做法和成效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图书馆学术界大力研究和宣传百年来中国图书馆精神,传播现代图书馆平等、免费、无区别理念,普遍均等的理念开始在业界植根,各地开始认真思考为社会提供低成本、高效益、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和途径,并积极加以探索。2001年,苏州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从新馆开馆第一天起,几乎每天到馆的读者都超过了设计容量。一方面是读者旺盛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是接待能力的明显偏低,加上区、街道、社区图书馆的缺失,形成了苏州市图书馆事业独特的供求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从2004年下半年起,总结反思20世纪80、90年代乡镇(街道)万册图书馆未能持续生存的教训,分析2002年后建设的四个分馆中三个失败的原因,并对国外的总分馆制和国内一些开展总分馆探索的地区进行调研,形成了《苏州市城区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方案》,并连续四年呈交苏州市政府。此方案要点包括:①建议由市政府主导,作为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②集中市、区两级财政在公共图书馆上的建设和运行经费;③在市区按每2万人一所的标准建设社区图书馆,并作为苏州图书馆的分馆,达到管理统一、资源统一、服务统一覆盖全苏州城区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④五个县级市参照这一方法,由各市(县)政府作为当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主体,各县级图书馆作为总馆,每县建设约20个乡镇、乡村分馆,并在广大乡村设立以共享工程基层点、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相结合基础上的流动图书车服务点;⑤全市六个总馆构建成一个区域网络,实行联合采编、统一检索、一证通用、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全苏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全覆盖。

为体现方案的优越性,苏州图书馆主动与各区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联系,积极寻找建设社区分馆的合作伙伴。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工作,在2005年10月与沧浪区政府合作开设了第一所直接管理的分馆――沧浪少儿分馆。在第一个分馆合作成功的示范下,一些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纷纷主动与苏州图书馆联系合作建设分馆,至2007年底,共建成了10所分馆。在这个过程中,苏州市政府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将社区分馆建设连续列入了2006、2007、2008。年的市政府实事项目,并从2007年起增加苏州图书馆年度购书经费180万元。从10所分馆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2007年平均每馆每月接待读者4 123人次,2008年1至4月更是上升为4 799人次/月。分馆很受读者欢迎,也被合作的基层政府所接受,体现了较高的效益。

这些分馆均为新建,且以合作方式存在。合作条件是:对方提供馆舍、装修、设备,并提供年度物业费用,向苏州图书馆每年提供5到8万元的人员和购书经费;苏州图书馆安装管理系统、委派工作人员、提供分馆初始藏书并定期补充调配、征订报刊、开通馆藏数字化资源,并负责开放;读者享受免证阅览和免费上网,使用统一的借书证外借图书和音像资料,并实现通借通还。

为了保证分馆的服务质量,苏州图书馆还采取了以下的措施:①制定了《社区分馆建设标准》,包括馆舍面积、空间布局、设备清单、开馆时间、资源配置、读者权益等,以规范社区图书馆的建设;②在分馆安装了远程监控装置,以便实时了解和掌握分馆的运行情况;③完善了网上咨询平台,以便及时解答分馆读者的咨询问题;④使用VPN虚网,使分馆能够共享总馆的数字化资源,并在分馆的电脑上设置统一的引导界面,读者根据引导可以方便地进入书目检索、电子图书、馆藏数据库资源、政府公开信息、共享工程等栏目;⑤各个社区分馆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按每周不少于50小时灵活安排开放时间。总馆根据各分馆的读者需求情况,为每个分馆配备7000册初始藏书,不少于100种的期刊报纸,3000张光盘,每月为分馆调配400至500册图书,部分是新书,部分是周转书,确保资源的丰富和更新;⑥向分馆派遣的工作人员均是在总馆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具有较为熟练技能的合同制员工;⑦建立与合作单位定期恳谈制度;⑧将讲座、读书活动延伸进社区分馆。

2 总分馆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体来说,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从一开始就确定为一种示范性建设,目的是倡导、推动苏州市政府主导这项工作。根据苏州图书馆只有79个事业编制,年采编图书17万册,到馆读者150万人次(2007年达到161万人次),每年需要开展200多次读者活动以及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并发用户数等实际情况,最多支撑20个分馆。

这些成为制约苏州图书馆进一步建设总分馆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级政府都看到了将本级图书馆作为苏州图书馆分馆的优越性,新建的区级图书馆也开始委托苏州图书馆管理,纷纷上门洽谈委托事宜。这一方面说明苏州市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形势大好;另一方面大型分馆占用了较多的资源、人员和并发用户数,还需要派遣在编职工去充当分馆的馆长,这些,都会给苏州图书馆造成巨大的压力,使苏州图书馆处于一种既要顾及保护基层政府建设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积极性,又要时刻提防自己被包袱压跨的两难境地。

3 对总分馆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随着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的提出,图书馆理论界在总分馆和服务网络建设上研究出许多成果,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哈尔滨、东莞、佛山、嘉兴、苏州等地在总分馆实践上积累起很多经验。2007年初,中图学会设立了服务网络构建模式研究课题;2007年5月,文化部召开了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十七大报告还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2008年4月,中图学会在嘉兴召开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高层论坛;5月份,上海图书馆召开了城市中心图书馆建设经验交流会。同时,笔者通过与南开大学于良芝教授联合主持《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构建研究》课题,对各地的总分馆建设作了一些调查,获取了不少经验,对苏州的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就多了一些体会,有了一些思考。

3.1 总分馆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

缺乏政府主导的总分馆建设,谈判成本巨大。当图书馆主动寻找合作伙伴时,需要较大的谈判成本,而当数量庞大的基层政府都找上门时,也会出现另一种谈判成本。基层政府原来应该承担的责任,希望通过

政府购买行为来化解,从而达到节省开支、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减轻包袱的目的。而在缺乏政府主导时,图书馆的资源、专业人才有限,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图书馆无法长期承担。而且在双方的利益博弈和矛盾化解中,缺了上级政府这个裁判,就需要依靠长时间的谈判来达成共识,谈判就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

缺乏政府主导的总分馆建设,无法确定适宜的建设主体。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特性决定了需要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撑,而街道一级政府缺乏这种能力。即使是在苏州这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也有许多街道感到力不从心。需要街道一级承担公共图书馆经费支撑的做法,加剧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非均衡性分布。因而,需要将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上移到市、区一级政府,这个体制上的突破,也需要政府主导。当然,有时这种体制改革只需要简单的改良:苏州市沧浪区政府在与苏州图书馆合作建设四个分馆的基础上,今年已经委托苏州图书馆制定覆盖全沧浪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规划,并安排50万元年度预算,代替原来需要几个街道分别支付的分馆建设和运行经费,实现了沧浪区事实上的建设主体上移。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即使是简单的改良,主动权也在政府,也需要政府主导。

缺乏政府主导的总分馆建设,无法确定合适的管理单元。一个总分馆体系究竟以多大为适宜,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小,不利于资源共享,更不利于读者使用;太大,增加管理成本,有时会使管理失灵,从而降低服务质量,进而影响总分馆体系的生存和发展。但在政府缺位的前提下,图书馆的自主创新根本无法控制这个管理单元,这也是目前有些地区形成两个总分馆体系在一个区域中出现交叉局面的原因。

缺乏政府主导,就缺少了制度保障。通过合作、契约式的总分馆建设,其生存是建立在基层政府是否具有充足的财力基础之上的,一旦这个基础出现变动,那么基础之上的总分馆合作体系就会瓦解。同时,双方领导的更迭,也会对总分馆的合作产生影响。因此,即使模式是成功的,规划是科学的,技术是先进的,离开了政府主导,缺乏制度保障,其体系还是不稳定的,更无法实现全覆盖。

从根本上说,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政府的责任,没有政府主导,图书馆行业的自主创新只是推一把。图书馆没有实力以职业创新来替代政府行为。

3.2总分馆建设必须有规划指导

总分馆建设需要及早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包括建设方案、设置标准和工作流程。这可以指导总分馆建设工作不会走偏,起到许多良好的指导作用:

有利于控制风险。分馆的建设,从合作谈判到建设、运行,都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对总馆会形成较大压力。规划的过程是对自身资源和能力正确评估、预见可能出现问题的过程,有了规划的指导,就可以预知、控制风险,从而使自己进退自如。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总的目标与各地一样:为市民提供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但在自主创新阶段,其目标是向政府示范,从来没有奢望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设一个覆盖全苏州的总分馆体系。因此,所有的目标、工作、做法、效益重心都放在示范上面,而且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不超过20个分馆的“度”的规划控制。

有利于充分准备。图书馆的自主创新,一旦示范成功,就会进入政府主导,这时,将会以一种超常规的速度推进,从而对图书馆形成巨大的压力,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必须在一开始就有所准备,而规划就是这种准备的开始。

有利于界定谈判“底线”,实现总馆对分馆的全面掌控。一般情况下,合作方既然进行了投资,有的会把对分馆的控制权作为投资的权益,有的会对文献资产权产生诉求。而要使总分馆体系有效运行,必须实现总馆对分馆的全面掌控,实行人、财、物的统一管理,这是合作谈判的底线。价格开放时间的长短、资源投放的数量可以谈,但控制权不能谈。苏州的分馆效益较高,得力于分馆有比较丰富的资源,员工有较高的服务技能、服务标准整齐划一、新技术(如远程咨询、远程监控、短信服务)的运用、讲座和活动等对分馆的延伸等,但这些的前提是在总馆实现人员、资源、管理、服务上对分馆的全面控制,使分馆的服务质量得到了切实的保障。这样做,有利于使读者逐步产生出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预期,培养起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3.3总分馆建设必须以效益引导

建设总分馆体系,其根本目的是方便读者就近利用图书馆,发挥出图书馆传播信息和知识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在同等服务效益前提下的成本最小化。因此,总分馆建设要充分考虑投入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必须强化对分馆的管理,所谓管理出效益。

自主创新条件下的总分馆建设需要有一个“强壮的母体”。一个总分馆体系运行得是否高效,布局、资源、技术、服务都很重要,而且需要在体系内部保持基本一致,这就需要总馆在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都非常强壮。一方面,随着图书馆利用习惯的培养,会使读者总量逐步上升,因而分馆的增多并不会大量分流总馆的读者,从苏州的情况来看,2007年总馆的到馆读者还比2006年增加13万人次;另一方面,分馆的设置、行政管理、资源建设、技术维护、人员培训、后勤保障乃至服务质量保障等,都是对总馆实力和能力的考验,分馆越多,对总馆的要求越高、压力越大。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实现总分馆一体化,使总分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有一个强壮的母体――总馆。

总分馆内部结构越紧密,运行成本就越低。按照总分馆的统一管理、统一资源、统一服务的要求来设计总分馆的结构,可以有效节省运行成本。苏州的总分馆尽管是一种合作,但合作对方对支付给苏州图书馆分馆经费的对等条件只放在服务效果的评价上,将分馆的所有管理权全部委托给苏州图书馆,文献资源实行“动态资产权”(即文献的资产权随文献一起流动),人员由苏州图书馆委派并直接管理,从而实现上述总分馆内部的“三个统一”,分馆成为苏州图书馆自身的一个组成部门,从而保证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分馆的服务效益。

篇7

[分类号]G258.2

目前我国存在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最大障碍――体制障碍,即垂直层级管理的行政体制和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近年来,我国一些公共图书馆在现存法律和行政体制下,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多种建设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较为紧密的总分馆制和较为松散的联盟模式。本研究引入紧密度概念,分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紧密程度,探索服务体系的紧密度变化规律,分析比较服务体系的紧密度类型,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紧密度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紧密度是指服务体系内部关系的紧密程度,在总分馆体系主要表现为总馆对分馆的行政、业务、人财物的控制管理力度,同时表现为法律、行政体制对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和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对总馆的支持力度;在联盟模式主要表现为承办馆与成员馆相互之间的业务关系紧密程度。一般来说,在适合的条件下,服务体系的紧密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运作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

1.1 总分馆体系的紧密度类型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建设总分馆体系的需要,依总分馆体系的紧密度,可把总分馆体系分为四种类型:纯粹型总分馆制、紧密型总分馆制、半紧密型总分馆制和松散型总分馆制。

1.2 联盟模式的紧密度类型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依图书馆联盟的紧密度,可把联盟模式分为两种类型:紧密型联盟模式和松散型联盟模式。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紧密度渐变关系

根据概念的内涵和特点,总分馆体系的紧密度比联盟模式高。总分馆制和联盟模式的六种紧密度类型的渐变关系模型见图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紧密度关系可表示为一个线段AF,A是表示紧密度最高的纯粹型总分馆制,F表示紧密度最低的松散型联盟模式。这六种紧密度类型呈渐变的关系,A到F的紧密度趋于降低,F到A的紧密度趋于升高。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内涵或指标丧失,紧密度高的类型可成为紧密度低的类型;反过来,增加某些内涵或指标,紧密度低的类型可成为紧密度高的类型。

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各紧密度类型的分析比较

从法律体制、人事权、经费、文献资源、馆舍、设备、管理系统、服务、服务标准、工作考核十个方面对服务体系六种紧密度不同的类型进行定性分析比较,如表1所示:

2.1 纯粹型总分馆制

总分馆制(纯粹型)是指由同一个建设主体资助、同一个管理机构管理的图书馆群,其中一个图书馆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总馆,其他图书馆处于从属地位作为分馆。在一个总分馆体系中,总馆与分馆是同一个馆,总馆拥有分馆的行政、业务和人财物的管理权。

纯粹型总分馆制的紧密度最高,具有法律和行政体制的支持:一是法律确立了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二是法律确定某一区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单一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及财政支持。总馆拥有分馆的人事管理权,委派或直接任免分馆馆长,控制分馆员工的聘用、任免、工资和奖惩等。总馆获得稳定的经费支持,拥有分馆全部经费的管理权,包括分馆的人员工资福利费用、文献资源设备采购维护费用、办公运作费用等。总馆负责分馆所有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编目、加工、配送,实现文献资源的统一建设和共享。总馆拥有分馆文献资源、馆舍设备的产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服务体系采用同一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直接共享数字资源、联合参考咨询等,采用统一的服务标识、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总馆负责分馆的人员和业务考核。

典型的纯粹型总分馆制如香港模式。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由66间固定图书馆、10间流动图书馆组成,香港中央图书馆是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的行政总部,设有文献采编中心。香港公共图书馆体系有法津和行政体制的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是香港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唯一建设主体,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是唯一的管理主体。

纯粹型总分馆制有一个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不需要签订协议委托管理(其他类型都需要签订协议委托管理或进行文献资源共享),运作管理效率高,总馆具有清晰的责任和权力,可不受政府层级的制约对分馆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但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和行政体制下难以实现。

2.2 紧密型总分馆制

紧密型总分馆制没有法律和行政体制的支持,存在多元建设主体、多级管理主体,分馆的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通过协议把分馆委托给总馆集中管理,实行分馆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的分离,管理(经营)权包括产权中除所有权外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总馆拥有分馆的行政、业务和人财物的管理权,至少拥有分馆文献资源(包括分馆自建的数字资源)的管理(经营)权(分馆可能要求拥有原文献资源的产权)。分馆拥有分馆馆舍、设备的产权(总馆可拥有总馆用于分馆的文献资源、设备产权),总馆拥有分馆馆舍、设备的管理(经营)权。紧密型总分馆制的人事权、经费、管理系统、服务、服务标准、工作考核六项内容与纯粹型总分馆制相同。

嘉兴市形成了市政府主导、三级政府投入、集中管理、市-区/乡镇-社区/乡村三个层级的紧密型总分馆体系。建设主体是三级政府组成的共同体,市政府以行政指令、区和乡镇政府以委托授权的方式使嘉兴图书馆拥有总馆(集中管理分馆)的权力。

紧密型总分馆制适合我国目前的法律和行政体制,但分馆存在多级管理主体,协议存在期限,总分馆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运作管理效率不如纯粹型总分馆制。

2.3 半紧密型总分馆制

其分馆的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把分馆的业务通过协议委托给总馆进行集中管理,总馆没有分馆的人事管理权,没有分馆馆长的任免权和分馆人员的聘用、任免决定权;总馆集中管理分馆文献资源的全部经费(包括总馆用于分馆的和多元建设主体投入分馆的文献资源经费)。分馆文献资源、馆舍、设备产权归分馆(总馆拥有总馆用于分馆的文献资源、设备产权);总馆拥有分馆的文献资源管理(经营)权和馆舍、设备的使用权,保证业务顺利开展。总馆对分馆人员的考核力度弱,需加强分馆人员培训,加强业务的规章制度建设,加强业务考核和管理,以提高分馆的业务和服务水平。半紧密型总分馆制的管理系统、服务、服务标准三项内容与紧密型总分馆制相同。

与紧密型总分馆制相比,半紧密型总分馆制基本不改变分馆原有的行政隶属和人事财政关系,实践起

来容易,但运作管理效率不如紧密型总分馆制。

2.4 松散型总分馆制

其分馆的独立性强,拥有自身的行政、业务和人财物的管理权,总馆对分馆有服务管理权;分馆对自购文献资源有产权,总馆拥有分馆文献资源的使用权,进行文献资源协调建设、联合编目并标准化。分馆自有馆舍、设备的产权,其他馆没有使用权。总馆拥有总馆用于分馆的文献资源设备的产权和经费管理权,支配这部分文献资源的统一采编送。总馆对分馆进行人员培训、服务考核和业务指导,可通过加强分馆业务的规章制度建设,保证分馆的业务和服务水平。松散型总分馆制的管理系统、服务、服务标准三项内容与半紧密型总分馆制相同。

与半紧密型总分馆制相比,松散型总分馆制的总馆没有分馆的经费管理权、文献资源统一采编送权,注重分馆的服务,实践起来更容易,但总馆对分馆业务的管理力度不强,要统一分馆的服务水平存在困难。

2.5 紧密型联盟模式

其没有采用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各馆自有业务管理系统,没有完善的统一服务内容与服务标准。成员馆的独立自主性强,承办馆没有成员馆的行政权、人财物管理权,承办馆与成员馆互相拥有文献资源使用权。紧密型联盟模式实现了资源协调建设、联合编目并标准化、联合目录服务、“一卡通”、通借通还、馆际互借、直接/间接共享数字资源、联合参考咨询、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等。

与松散型总分馆制相比,紧密型联盟模式在各馆独立自主性更强的情况下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和数字文献资源共享,实践容易;但各馆的服务内容、标准和水平比松散型总分馆制更难统一。

2.6 松散型联盟模式

松散型联盟模式没有“一卡通”、通借通还,其他内容与紧密型联盟模式相同。与紧密型联盟模式相比,松散型联盟模式实现文献资源共享较容易,但没有“一卡通”的纸质文献资源共享。紧密型联盟模式可同时进行纸质文献的通借通还和数字文献资源共享,但条件不适合如地域范围广时“一卡通”通借通还难以实现。

2.7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各紧密度类型的量化比较指标

服务体系紧密度的高低可通过量化来体现,如表2所示:

把纯粹型总分馆制的10项都设为10分,总分为100。“法律体制’’项有法律体制支持得10分(有政府主导得2分)。“人事权”项总馆有分馆人事权得10分(或仅有招聘任免的参考权得2分)。“经费”项总馆集中管理分馆的全部经费得10分,其中人员工资福利经费得3分、全部文献资源经费得4分、设备购买维护经费得2分、办公运作经费得1分。“文献资源”项总馆统一采编送分馆文献资源得5分(有文献资源协调建设得1分、联合编目并标准化得1分)、总馆(承办馆)拥有分馆(成员馆)文献资源(包括分馆自建的数字资源)的产权得5分(有管理权得3分/有使用权得2分)。“馆舍”和“设备”项总馆拥有分馆馆舍、设备的产权各得10分(有管理权得6分/有使用权得4分)。“管理系统”项采用同一的管理系统得10分。“服务”项“一卡通”通借通还得5分(馆际互借得1分)、直接共享数字资源得3分(间接共享数字资源得1分)、联合目录服务得1分、联合参考咨询得1分。“服务标准”项统一的服务标识得2分、统一的服务内容得4分(统一的服务内容不完善得1分)、实行统一的服务标准得4分(统一的服务标准不完善得1分)。“工作考核”项人员考核得5分(人员培训得1分)、业务考核得5分(服务考核得1分、业务指导得1分)。

同一类型服务体系的紧密度也可能存在高低,有些类型的某些量化指标可以比表2的高或低,如紧密型总分馆制的“文献资源”项,若总馆拥有文献资源的产权则得10分,松散型联盟模式的“服务标准”项,若没有统一的服务标识、内容和标准则得0分。

3、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可选择合适的紧密度类型

在现有的法律和行政财政体制框架下,各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可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紧密度类型。

3.1 有些级别的公共图书馆应首先考虑采用紧密型总分馆制

建设紧密型总分馆制的区域范围有以下几种:直辖市和部分公共图书馆较发达的副省级市界定为区,公共图书馆较薄弱的副省级市和地级市分别界定为整个城区,县及县级市界定为整个县(市),以区/市/县(市)级图书馆作为总馆,区/市/县(市)内其他图书馆为分馆,总馆与分馆形成多级紧密型总分馆体系。

3.2 有些公共图书馆适合采用半紧密型总分馆制

上述区/市/县(市)区域范围可能由于条件和实际情况限制,总馆难以控制分馆的人事管理权和全部经费管理权,也可采用半紧密型总分馆制。这样,区/市/县(市)范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采用紧密型总分馆制或半紧密型总分馆制,也可同时采用紧密型总分馆制和半紧密型总分馆制,即有些图书馆采用紧密型总分馆制,有些图书馆采用半紧密型总分馆制。

3.3 不同级别独立性强的图书馆适合采用松散型总分馆制

可采用松散型总分馆制的区域范围:直辖市和部分公共图书馆较发达的副省级城市的市级图书馆和区(县)级图书馆之间,公共图书馆较薄弱的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的市图书馆和县(市)图书馆之间。当然,如果区/县(市)图书馆基础较薄弱,也可采用半紧密型总分馆制,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3.4 有些公共图书馆适合采用紧密型联盟模式

大城市的市级图书馆和区级图书馆之间,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的市图书馆与县(市)图书馆之间,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也可采用紧密型联盟模式。

3.5 有些公共图书馆适合采用松散型联盟模式

中央、省、地级市、县(市)四级服务体系因地域覆盖面大,不适宜在其辖区域内采用紧密度较高的模式(如总分馆制)进行实体延伸,采用紧密型联盟模式即通借通还模式的效益不大,也没有必要,可采用松散型联盟模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4、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采用紧密度不同的混合模式

篇8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15-01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汲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增多,使用和依赖互联网的程度越来越高。公共图书馆是公众的娱乐休闲、学习教育场所和知识信息获取的集散地。公共图书馆的设置是一种社会资源的节约机制,是免费、无偿与公益性资源,这种公益性知识信息资源的优势受到更为广泛的需求。公共图书馆以向社会提供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方式成为政府为公民实现文化权利的保障机构之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近年来,图书馆总分馆制作为国外较为通行的管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由于总分馆制和单馆制相比较,是网状的图书馆形态,具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灵活性,能够有效的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率,解决公共图书馆承担多重任务统一管理的矛盾,进行特色服务。以总分馆制来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是一种既可行又有远见的创新之路。

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发展的基本情况

总分馆制起源于西方,是在一个总馆下,设立若干个分馆,资源共享,统一由总馆调配,中心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各分馆连接起来,实现集中采购、统一编目,联合检索、通借通还。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实现一元化、专业化的垂直管理体系和网络结构化模式。能够使读者就近、方便、快捷、充分地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

在欧美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总分馆制图书馆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服务模式。在我国很多地区,公共图书馆也在总分馆制的管理模式与服务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公共图书馆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扩大合作对象,积极创办具有实际作用能力的分馆,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

现有的总分馆形式有直管型分馆、托管型分馆、联办型分馆、加盟型分馆等等。总分馆的类型有总馆、分馆、图书站、借阅处、汽车图书馆、图书停靠所、流动图书车等等。总分馆制的形式有助于提高文献利用率和总体服务能力,有利于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衡量图书馆的三大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工作效益指标、使用效益指标)上,总分馆均有很大的优势。

三、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

随着我国图书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图书馆单一管理、单一服务的格局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基于共同利益、根据资源共享的需要,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总管分管机制的“图书馆共同体”,以一个网状的形态面向社会。

借鉴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发展较为理想的总分馆模式是:

(一)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全面整合图书文献资源,提高图书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读者“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借阅渠道。总馆与分馆之间达到“合理分工、共同负担、分别保存、合并使用”的目的。

(二)统一技术,实现互联。要实现图书馆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置,统一网络技术、统一图书采编技术、统一图书流动配送。通借通还,资源共享,服务互动。

(三)统一制度,保证开放。建立长期的经费保障制度,明确图书馆建设的责任归属。建立完善的配送制度、统一的开放制度、严格的监管制度、成熟的考核制度。

(四)处理好三大模块的关系。总分馆体系的核心包括三大模块,即以负责行政事务为主体的管理模块;以采编、文献借还、物流为内容的流通模块;负责后勤保障的服务模块。三大模块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要有相应而又稳定的、高效的联络机制,以充分、便捷的交换信息,提高协作能力。

(五)分馆建设要量力而行,切勿盲目跟风。

四、总分馆制的运行机制

(一)经费如何挑拨。经费严重缺乏是长期以来制约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直接原因。充足的经费是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直接动力和保障。争取政府的支持的是关键。政府是不可替代的主导力量。除了财政投入外,还要尽量争取更多资金,争取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投入,这是确保总分馆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选择管理方式。单一的管理方式势必有其缺点和局限性,一种模式不可能解决实际运作中出现的所有复杂问题。要结合总分馆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具体实际,积极主动地融入总分馆体系,共享丰富的资源和业务能力,在宏观管理中,以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及服务质量来衡定管理方式。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三)服务网络建设。要做到馆际图书检索、预约和互借,网络资源共享,推动数字资源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流动服务,根据读者需求,灵活调配图书。使用数据资源,实现“一卡通借通还”的目标,确保书刊流通、书目数据的统一、网络检索及数字资源的共享。

(四)及时调整分馆馆藏结构。定期对分馆馆藏进行布局和调整,实施有针对性的调研分析,特别是对分馆的馆藏结构和进行调研,依据结果,进行调整,以满足各分馆不同读者群对图书的不同需求。

公共图书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益事业的服务单位,为读者搭建便利阅读、公平阅读的平台,延伸并深化图书馆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总分馆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要借鉴成熟的总分馆模式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以满足读者文化需求为宗旨,以合适的形式、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前景是极其乐观的。

参考文献:

[1]徐萍.总分馆制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及模式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7:89-90

[2]王颖.对公共图书馆推行总分馆制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8,6:92-94

篇9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的举措。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办分馆延伸服务,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海宁馆向嘉兴市图书馆学习,向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政府对公共设施投入的逐年加大,图书馆事业正赶上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办好乡镇分馆,推出更优质的服务。

分馆建设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图谈海宁市图书馆围绕分馆建设服务体系的工作实践和探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对乡镇分馆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谈谈个人的看法。本文在一些问题的探讨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有待各位同仁进一步研究。这样才能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优势,推动分馆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工作实践和探索

1、总分馆制模式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最佳选择。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重点要实现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作为基层的乡镇分馆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分馆制是图书馆的一种管理模式,分馆在行政上隶属于总馆,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当今时代,公共图书馆已经面临着复合型服务体系,建设覆盖面广的乡镇图书馆也成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2、总分馆制是一种先进的办馆模式。嘉兴市乡镇分馆的建设是在政府主导、整体规划下推进的。海宁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建设进程中,非常重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市财政一次性拨给新建乡镇分馆购书30万元作为开办经费,并且每年投入10万元专项购书经费;乡镇财政负责水电、维修、工作人员工资等开支等;乡财政投入资金负责分馆的各种设备及维修的费用。我们自2008年12月18日海宁市第一个乡镇图书馆分馆――海宁市图书馆盐官分馆正式开馆。就如同为乡村文化阵地注入“源头活水”,乡镇分馆的建成将让上万册新书以及数以千万计的期刊论文检索和数据库信息走到农民的田间地头,使城市里的优质文化资源突破区域樊篱,向农村倾斜,以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无缝对接。并对以盐官分馆的建立为起点,进一步深入开展乡镇分馆工作,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一项惠及全市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和外来民工的文化创新工程。盐官分馆由盐官镇人民政府和海宁市图书馆合作共建,它是我市首个公共图书馆乡镇分馆,是市图书馆创新办馆模式和实施延伸服务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为全市推行图书馆乡镇分馆制作出了示范。该馆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藏书近3万册,报刊杂志300种,电脑12台,据2010年统计读者办理借书证1332张,流通册次6440册,23546人,阅览人次42541人,95120册次。电子阅览室具有电子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多项功能。盐官分馆具有良好的服务功能,它与嘉兴地区各县(市、区)图书馆联网,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同时与各个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实现了共享,使盐官镇的人民群众能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服务,丰富和活跃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文化知识需求。海宁市图书馆盐官分馆在建设体制、功能设置、服务理念与管理模式上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将市图书馆的优质资源、管理体系、现代服务延伸到乡镇分馆。

3、注入新生力量。成功开设的第一个分馆正常运行后,给每个乡镇增添一份活力。一个个乡镇分馆建成后,都由总馆派出一名分馆馆长,负责分馆的日常业务工作。乡镇按总馆要求向社会公开招聘合同工,由总馆统一培训上岗、统一考核和统一管理。同时总分馆之间实现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开放时间,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节假日照常开放。为最大可能地体现公益原则,市图书馆历年来不断推出一系列措施:总分馆体系内的所有图书馆实现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免费查询、免费上网(局域网)和免费参加展览、丰富的读书活动等,不断让图书馆走进读者生活,成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文财务发〔2011〕5号《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自此,市图书馆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真正实现了“零门槛”服务。在这基础上,相继开出了斜桥分馆,按功能区分为三层,一楼为资源共享工程播放室,二楼为图书借阅室,三楼为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现有藏书近3万多册,报刊杂志300种,据2010年统计读者办理借书证1312张,流通册次66797册,人数25301人,阅览人次47342人,104722册次。出入分馆总人数93422人。由些可见,乡镇分馆的读者可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阅读服务,图书馆分馆真正开到了农民家门口,实现了全覆盖。让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和服务播种到基层。市、乡各级领导和当地百姓都对乡镇分馆的社会效益予了肯定。事实证明,这一模式是适合海宁社会济现状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探索。经过三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海宁市图书馆不断加强基层服务领域,并得到有效实施。分馆建设从2008年起动至今,以全面实施分馆机制,遍布城乡11个分馆和1个专题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认可,图书馆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公共图书馆实现城乡基层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和管理

1、分馆建设和服务现状分析。分馆是街道、乡镇通过与公共图书馆签订协议确定合作关系,委托公共图书馆为其筹建并管理图书馆,从而以规范化的管理形式,为农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办馆模式。总馆管理分馆日常业务,招聘、培训并管理分馆工作人员。海宁市总馆专门设立农村指导部,负责分馆的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总馆与分馆使用海宁市图书馆统一的读者证,文献通借通还。分馆可提供书刊借阅、电子阅览、自习等服务,所有服务免费,服务对象主要为周边广大农民和外来务工者,分馆还设有少儿阅览区,为少儿提供服务。各分馆还举办图书馆服务宣传、知识讲座、文化展览等各类主题活动。2010年,共举办主题活动38场次,其中分馆联动活动8次,分馆独立活动7次,总馆开展活动23次,参加人数7450人。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盘活基层阅读热情,构建馆读交流平台,引领阅读潮流。这些分馆由于设备先进、资源丰富、管理规范、开放正常而成为深受市民喜欢。

2、搞好总分馆活动初建成效。延伸各类信息服务,除资源共享外,总馆的其他服务,如讲座、展览、培训、读者活动、网上或电话咨询服务等,也必须延伸进分馆。比如:大型活动属于元宵节猜灯谜,是海宁市图书馆,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通过“猜”灯谜,(元宵节)市图书馆携手盐官、斜桥、周王庙、马桥等各乡镇分馆,将部分乡镇分馆下属的图书流通点和村级活动点纳入活动体系,同时推出了元宵“灯谜会”。灯谜会有16个活动会场,共举行16场灯谜会,挑选了19000余条灯谜,全部免费开放,吸引了群众6457余人前来竞相猜谜。此次灯谜会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全覆盖的基础上,开展总馆、乡镇分馆、村级流通点的三级联动,极大的延伸了基层服务臂长。在各乡镇分馆推出灯谜会的同时,斜桥镇庆云村、仲乐村、永合村、路仲村、光明村也同时推出灯谜活动,为进一步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触角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3、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辐射面。健全了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丰富了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当地农民利用图书馆成为可能,一些从来不到图书馆的农民成为图书馆的常客。分馆由于贴近基层,贴近农民,吸引了大量潜在的读者,使图书馆的到馆人数和文献外借册次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4、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合作办馆还有效宣传了图书馆的服务,加深了社会对图书馆的了解,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许多分馆成为接待参观考察、展示其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分馆还加深了农民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原来对图书馆一无所知的农民,由于身边有了图书馆,开始关注、了解并利用图书馆。

三、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1、存在问题

(1)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这种通过协议确定的合作关系约束机制不强,影响了分馆的正常运作和读者活动的开展。

(2)服务效益有待提高。分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分馆管理人员几乎全部为新招聘人员,对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一知半解,对如何提高分馆服务工作不到位。

(3)图书馆经费普遍存在短缺问题,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分馆活动资金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图书馆的后续设备维修存在问题。一些电脑键盘坏了,不能及时得到更换。

(4)分馆工作人员工资偏低。工作人员对图书馆工作没有热情,缺乏对图书馆的理解和相应的服务技能,其结果不是服务质量不能保证,就是人员经常变动;人员每变动一次,总馆就需要重新为其培训新的工作人员,培训期间分馆就不能保证正常开放。

2、相应对策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推动是分馆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海宁市的乡镇分馆建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强有力的推动。要确保分馆健康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为分馆建设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确保其长久持续发展。还要让更多的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出资出力,共同关心、关注乡镇图书馆。

(2)提高总分馆文献保障能力。文献资源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海宁市图书馆年购书经费300万元,其中分馆购书经费每年每个分馆10万元,(包括报刊),每年递增图书,改善藏书结构。

(3)提升乡镇分馆的服务功能。提高分馆的办馆效益首先应该以人为本,提高乡镇分馆图书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去辅导和统筹村级图书流通服务点,通过系统的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图书的管理、分类编目、读者服务等基础业务能力,使他们进一步走向专业化,才能保证业务工作顺利开展。经常与总馆开展人员交流等形式,同时要加强对分馆人员的考核和管理,提高分馆管理人员的责任心。

(4)加强定期检查和指导工作。总馆应协同文化主管部门加强对分馆的定期检查、督促,认真做好宣传指导工作,促进各分馆之间的工作总结与经验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检查和评比活动,并进行跟踪回访,对管理成效好的分馆进行表彰和物质奖励,发挥每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5)加大宣传推广,提升农民的图书馆利用意识。通过宣传推广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其产生积极的阅读行为,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也是图书馆提升社会影响、提高办馆效益的有效途径。海宁市图书馆之所以能取得年接待读者568998人次、外借文献1334078册次,新增借阅证5131张。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重要原因在于分馆开馆三年多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图书馆服务宣传推广活动。要提高分馆的办馆效益,首先应加大对分馆的宣传,尤其要开展经常性的读者活动,要每年定期组织一些大型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特色活动、品牌活动,提升分馆的影响力。

四、对乡镇分馆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政府的支持及资金的保障是乡镇分馆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要使乡镇分馆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规范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在乡镇分馆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乡镇图书馆建设要纳入政府考核机制,不达标作为乡镇政府评选先进的一票否决项,做到规范有科学性、目标有阶段性、措施有可操作性,保障乡镇分馆在总馆的统一管理上高效率地运行。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乡镇分馆是总馆派出去的一个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乡镇分馆的服务质量。随着一个个乡镇分馆的建立,必须将工作人员,培养成高素质的业务骨干,加强队伍建设是总馆的当务之急,组建与图书馆工作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形成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3、实行规范化管理。总馆在辅导乡镇馆常规业务工作的基础上,要制订考核评比标准,开展达标创优活动。采取召开现场会、互查互访定期评比检查等多种形式,确定工作任务,每半年或一季度作一次工作交流,促进乡镇分馆健康稳步的发展。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乡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乡镇图书馆要根据农民不同层次的特点,利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和世界读书日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总分馆制管理模式下乡镇分馆的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探索,以期使这种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

结束语

展望未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农村文化建设将会不断地呈现出新的面貌,广大农民群众将会拥有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将会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权益。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将会进一步惠及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的亿万农民!总分馆制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共享、服务的统一规范。我们采用了总分馆制的分馆图书馆成为广大民众学习知识、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丽萍,陈峰.创新分馆建设模式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J].图书情报工作,2009(1).

[2]邱冠华.苏州城区总分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9(1).

[3]程建宇,顾慧.庐县总分馆制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4]王以俭.公共图书区县基层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探析[J].

篇10

[分类号]G258.2

1 前言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着如下的问题:宏观层面,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与财政体制没有得到改造之前,我国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仍然遵循着“一级政府建设与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分灶吃饭、分级管理的建设模式。在旧的管理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之前,公共图书馆界的有识之土通过认真的深入剖析得出如下结论:“总分馆建设归根到底是一个制度问题,而不是职业问题,仅仅通过行业合作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的总分馆体系。”从中观与微观层面上分析,目前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地区、经济、行业发展不平衡,各地图书馆面对的现实不一样,起点与基础不一样,因此具体做法也不可能一致。要求各地全部推广或采用某一种建设模式,不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这种情况下,唯有通过归纳与升华发达国家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探索与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图书馆大力协作的、争取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建设模式,积极、合理、稳步地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才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未来的走向。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研究

2.1 总分馆体系建设模式

2.1.1 总分馆体系研究现状在实施“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总分馆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相应地也正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公共图书馆界通过对各地构建总分馆体系的具体实践进行提炼与梳理,归纳形成如下的若干模式:自下而上全委托模式、自下而上半委托模式、自上而下全委托模式、自上而下半委托模式。它们的共同点是绝大多数地区都是通过中心图书馆和基层政府之间的协商并形成协议,据此赋予中心馆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基层图书馆的权力。近年来,我国建设总分馆体系的模式大都是建立在如上所述委托关系基础之上的模式。这些模式针对现有体制和技术进行创新,从组织结构、服务模式、技术手段等方面为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经验,也向全社会展现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蓝图。由于历史原因与客观条件所限,不同地区所创新的模式虽各有优势,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或是过分依赖政府在总分馆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偏重强制性制度变迁,视政府支持为解决一切问题的良丹妙药;或是片面强调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企图凭行业之力,以行业合作代替政府主导,以行业创新代替制度变迁与创新,以行业行为代替政府行为。

2.1.2 建设思路将佛山禅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中所创立的联合共建模式及由此而产生的总分馆体系普及到其他地区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实际意义:①办馆理念的创新,探索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合作的办馆模式;②管理方式的创新,开拓了区域性的总分馆制模式,实现了人、财、物的集中调配和管理,所有权与管理权达到高度统一;③服务内容的创新,较好地融合了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将分馆建设与镇街产业相结合,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的社区公共图书馆。佛山禅城区公共图书馆的做法已经得到专家、媒体较高的评价,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于良芝老师就指出:“禅城区公共图书馆创造了我国唯一的纯粹意义总分馆体系,在很多问题上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界‘第一个吃螃蟹者’”。

2.1.3 构建模式初探

・建设主体。公共图书馆界已经根据国情提出_r在我国构建总分馆体系的明确思路,就是将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主体部分或全部上移。建设主体的层级上移,有助于解决哪一级政府作为建设主体更有效的问题。具体思路如下:将大城市(直辖市和部分公共图书馆较发达的副省级城市)的区政府界定为全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将中等城市的市政府(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界定为整个城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将县级政府界定为全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建设主体亦可以多级委托:即将中央政府、经济落后地区的省政府、指定为上述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由它们与所在地区县政府一起构成总分馆的建设主体。

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依然有赖于政府来提供,政府应该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但政府不应该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唯一建设主体。按照现代公共学的观点,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共事务治理主体应该是一系列来自于政府而又不局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比如非赢利组织、私人组织等第三方力量。我们可以有计划、有步骤鼓励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与更大范围的民问力量参与到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主体中来,逐步形成多元建设主体参与的总分馆体系建设模式。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在此方面就探索了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与意义。联合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体现了政府主导、图书馆界职业创新、社会力量支持等多种力量的作用,其建设动力与经费来源多样化,既有政府主导,又有自我驱动,还有街道、社区、企业、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支持,几种力量汇聚在一起,相互融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管理体制。总分馆实行中心馆业务管理体制,由管理主体根据规划在公共图书馆中选定中心图书馆:指定上述区域边界内实力最强的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图书馆为分馆;将总分馆体系的全部建设经费和人员指标交给总馆统一支配,赋予总馆对体系内所有图书馆统一行使财务、人事和业务管理的权利。例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为目前我国唯一纯粹意义上的总分馆体系样板,即以总馆的管理主体与建设主体同一性为基础,统一经费、统一管理、统一业务的总分馆。办馆条件均由区政府提供,分馆是总馆的有机组成部分,人、财、物完全由总馆掌控,总馆分馆有机融合,浑然一体。

・人员。总馆控制分馆的人事管理权。总馆在建设所有的分馆时,要求控制分馆的人事管理权,并把它作为签订协议的基础。例如嘉兴、苏州图书馆建设分馆时,就争取到人事管理权。

・经费。经费由总馆统一支配,统一财物管理。地方政府将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工作预算,实行经费单列,专款专用。政府将预算经费全部划拨给总馆,由总馆将资金再分配给分馆,分馆运行成本完全纳入总馆成本。总馆在积极争取政府加大资源保障的同时,大力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建设。例如禅城区图书馆实行主分馆制,多方投资、统一管理。多方投资是指以区财政投入为主导,街道和社区财政参与,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投入。

・设置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改变过去那利依行政区划布局的传统做法,根据国际公共图书馆通行的布局标准,结合本地区人口分布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布局,同时综合考虑读者的方便程度、管理的简便程度、技术的支持程度以及建设和运行的经济性,考虑流动图书馆与定分馆、服务点的互补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最优的布局方案,合理确定分馆的数量与选址。例如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就根据城区人口分布状况、各街道(镇)产业特点,建立了一批布局合理、深入社区、贴近市民的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群。

・服务内容与标准。服务标准、内容统一。总馆与分馆制订并执行统一的服务标准,保证总分馆服务质量相同。总馆的其他服务,如读者咨询、讲座、培训等,也必须延伸至分馆。总分馆统一标识,统一管理。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甚至开展图书馆形象建设,从地缘、人文、理念、服务与视觉等5个识别强化维度设计了图书馆的统一标识,以树立起联合图书馆的鲜明形象与服务品牌。

・服务方式。通借通还。总分馆体系采用统一的证件,文献资源实行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全部共享。例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的各成员馆之间采用统一的技术平台,实行“一卡通”,通借通还、资源共享。

・系统平台。统一管理系统。分馆与总馆之间采用专用网络相连接,总馆与分馆所有业务纳入统一的技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东莞市图书馆所创立的集群图书馆模式就是突出了技术统领的模式,即通过开发统一的图书馆集群管理平台实现了辖区内各图书馆技术平台的统一,从而为各图书馆业务的标准、规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权。总分馆建设要突破狭隘的产权观念,实现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文献流动到哪里,使用权就流动到哪里,但文献产权不变,分馆的文献产权归总馆,其他设备、场地资产权归当地政府。例如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馆舍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企业的,甚至可以是个人的,但管理权统一归属主馆。

2.2 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模式

农村与社区图书馆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防的重点,它们所提供的服务覆盖了近90%的全国人口。因此,只有实现了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才能够得到满足。

2.2.1 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 目前,各地在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农村与社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没,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方面成效显著,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嘉兴图书馆与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

以嘉兴模式为代表的总分馆体系代表了我国社区与农村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读书难的问题,嘉兴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探索了一条在统筹城乡发展思想指导下建设城乡一体化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道路。其目标是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管理运营城乡一体化,资源流通城乡一体化,服务享有城乡一体化。最终目的是消除图书馆服务的城乡差别,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嘉兴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三级投入、集中管理、整体规划。“三级投入”保证了经费投入,实现了保障的多元化;“集中管理”保证了业务开展的专业性;“整体规划”包括分馆的布点设计、对分馆的“样式”进行设计和对分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设计。

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百姓书社”有三个特点:通过对本区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的调研,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一种富有实效的服务模式;将区图书馆的公共资源与乡村志愿者提供的场地与管理结合,投入少、见效快;不涉及体制与资产的流动,具备较高灵活性。“百姓书社”是在实践中摸索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服务模式,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创立了一条政府主导、群众自我管理、广泛参与、自我享受的社区图书馆经济可行的建设之路。

2.2.2 建设思路 由省级政府或中央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委托省级图书馆并依托现有文化设施开展服务,建设要与现有的分馆、社区服务点、企事业单位服务点、科研机构图书馆室、流动图书车的建设结合起来,特别要充分利用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成果。比如可以在上述两处安放书架,充当社区、村图书室。第二阶段,要有步骤、有计划推动欠发达县流动图书馆的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社区与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最终目标是希望分馆与服务点成为欠发达地区村、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孵化器,带动该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2.2.3 构建模式

・建设主体。农村、社区图书馆位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末梢,因此,从理论而言农村、社区图书馆并不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设置主体与建设主体。在我国经济实力还不十分发达、第三方组织发育迟缓的现实国情之下,比较现实的做法是采取多级委托的方法,将中央政府、经济落后地区的省馆指定为上述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由它们与所在地区县政府一起构成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建设主体的适度上移,为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长效保障机制,明确了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治理主体,固定了适当级别政府的建设责任,最终为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嘉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三级投入,集中管理”的体制,适应了现行的行政与财政体制,体现了各级政府都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又适应了总分馆制对人财物集中管理、管理层级适当上移的要求,符合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为乡镇分馆建设提供了体制保证。

・经费。省级政府将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工作预算,实行经费单列,专款专用。省政府将预算经费全部划拨给省图书馆,由省图书馆将资金再分配给基层图书馆。在条件成熟时,各省将启动类似广东流动图书馆的体系建设,按具体情况逐渐在欠发达市县建立流动分馆,并为分馆配备相应的发展资源,包括启动资金、启动馆藏、每半年更新一次的图书、省级图书馆订购的全部数字化资源以至地方政府配套的年度购书经费与人员经费。

・人员。分馆工作人员隶属于所依托的基层政府,但专职服务于分馆与流动服务点,中心馆对基层馆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中心馆通过定期的人员培训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业务水平。同时,可以考虑吸引广大群众等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到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来。例如“百姓书社”创造出崭新的人员管理模式,“百姓书社”的管理者大都是志愿者身份,他们不计任何报酬,但工作十分尽职,通过这些志愿者的努力,图书馆服务在嘉定百姓中深入人心。

・分馆的规划布局。按照公共图书馆行业通行的服务范围与服务人口相结合的标准进行社区与农村分馆布局,在县政府所在地设置总馆和若干城区分馆,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非中心镇、大的行政村、一组相互毗邻的行政村之间设置农村分馆,在其他较小的社区或较偏远的地区设置流动服务站或集体借阅点。

2.2.4 运行模式 由省级图书馆作为村、社区图书馆项目的实施者,与其所建立的分馆、服务点之间建立起自上而下委托关系为特征的总分馆体系。省馆与分馆所在地的基层政府或组织分担建设责任,后者保证分馆的场地、房屋与其他设施,基层馆保证人员与开放时间、服务内容。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及人事、财政关系的情况下,由省馆负责全区域内文献资源的采购、编目、分类、标引、加工,为分馆配备资源,开展人员培训,同时指导与协调读者服务工作;社区、农村馆保证读者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总分馆之间实行通借通还。

篇11

总分馆制源于西方国家,其中,美国是总分馆制实行比较普遍的国家,体制也比较完备。根据美国图书馆法的相关规定,其公共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资源由总馆统一协调,图书馆的类型有总馆、分馆、图书站、借阅处和汽车图书馆等。随着总分馆制在公共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也同时逐步应用于大学图书馆,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多级设馆形式,它共有90个图书馆,包括5个大学馆、55个系馆和30个学院图书馆。这些馆都有基于网络的统一的管理系统、目录系统、借阅系统和馆员教育培训,总馆和分馆之间实行统一的管理与服务。

总分馆制以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益为目的,通过一体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体系内各级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的互动,充分体现了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总分馆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图书馆界的关注。

目前,我国各系统的图书馆都进行了总分馆制的尝试,如广东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起1个总馆、36个分馆和102个服务站的集群图书馆网络,服务和覆盖东莞32个镇区;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一些综合性的高校纷纷采用了总分馆制;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于2006年也采用了总分馆制。本文通过介绍国内三大图书馆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总分馆制的组织结构,归纳总分馆制具备的特点,为国内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提供借鉴。

1 总分馆制在国内三大图书馆系统中的实现

1.1 高校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合并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出现了一校多馆的现象,国内规模较大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总分馆制模式管理的尝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取消院系资料室,按学科门类重新建立专科分馆的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模式;由于高校合并,图书馆重组后由一个总馆和若干个分馆组成的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模式;在原院系所资料室基础上转型为分馆的北京大学模式;对院系资料室进行二级馆改造的海南大学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可以概括为:集中式、集中分散式、分散式等。

在我国高校人事和经费等管理权限统一集中在学校的情况下,图书资料管理体制以集中式管理的总分馆制更为有效。因此,本文以集中式管理的中山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高校集中式总分馆制的架构。

中山大学的总分馆制是典型的集中式架构模式,2004年,取消院系所有的分馆(资料室)建制。按学科门类和读者群建立学科分馆。现整个图书馆系统由南校区图书馆总馆、北校区医学图书馆、东校区图书馆、珠海校区图书馆共4个校区图书馆和经济与管理学科分馆、生命科学学科分馆、化学学科分馆等3个学科分馆组成。其组织架构模式如图1所示:

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总分馆制采用集中式管理,人、财、物都由总馆全面管理,分馆不受院系领导。各院系所原来的图书资料从业人员由总馆统一考核、统一聘用、统一培训,并在全校图书馆系统内实行图书资料人员流动制。各院系所分馆(资料室)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学校下拨的购书经费、相关家具设备全部划归学校总馆集中管理。

四个校区图书馆和三个学科分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体系。但各馆在文献服务方面又各有侧重,总馆主要实施全面管理职能和书刊文献资源统一采编工作,存放古籍、特藏、专藏等资源,侧重为学术科研服务。医学馆主要收藏生物医学文献,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珠海校区、东校区图书馆为基础图书馆,主要向本科生及教职工提供服务。学科分馆侧重收藏三大学科文献资源,为三大学科学术科研服务。学科分馆统一执行总馆的各项政策和业务标准,免费向全校开放,实行全校文献资源通借通还。

1.2 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

随着我国图书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省、市、地区为了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图书馆单一管理、单一服务的格局,各类公共图书馆都进行了总馆/分馆制的改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该网络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各区县图书馆及高校、科研等各系统图书馆为分馆。到目前为止,该体系已发展了79个分馆,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海图书馆与26家区县图书馆之间实现了“一卡通”借阅功能。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截至2006年底,全市形成了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馆,22个区、县级图书馆为分中心馆,118家街道、乡镇级图书馆加入的服务网络,实现了首都图书馆――区(县)图书馆――街道、乡镇图书馆三级互联。2007年,网络工程建设继续扩大覆盖范围,将在朝阳区、海淀区以及大兴区建设街道、乡镇级图书馆26个,全市各区、县级图书馆及各街道、乡镇级图书馆全部纳入网络,并辅以流动图书服务车,并全部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

深圳市图书馆之城:2005年底,深圳市、区公共图书馆全部实行联网,深圳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全面开通。

这些都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图书馆共同体”,通过契约确立起彼此的关系,中心馆和基层馆在协议期内形成总分馆关系。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前提下,以一个规模较大、文献资源较丰富、技术力量较强的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在某一方面与其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图书馆为分馆,根据资源共享的需要,自发地组成类似于总分馆关系的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总馆分馆机制。

下面以广东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为例,介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架构:

2004年5月,东莞图书馆明确提出了“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作保障、以管理见效益”的总分馆模式实施思路,按照中心馆一分馆一服务站的形式促进图书馆向基层延伸。以东莞城市中心图书馆(即东莞图书馆新馆)为总馆,以各镇(街)、各系统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图书馆、单位内部图书馆、资料室为网点,以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和调节手段的地区性图书馆集群网。

各级图书馆,被直接纳入到东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总分馆体系,“统一标识、集中管理、同一平台、共享资源”。

截至2007年底,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起由1个城市中心馆、36个分馆,包括:24个镇街、8个村(社区、居委会)图书室、4个企业(学校)图书馆及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组成的城乡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

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采用统一管理,分层服务:体系内的人、财、物由总馆统一调配,图书统一

采购,书目数据统一编制,文献资源所有权归属总馆总馆负责全区域内文献资源的采购、编目、分类、标引、加工,同时指导和协调读者服务工作;分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总分馆之间实行“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共同服务市民。

至2006年,东莞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除购书经费外,各分馆的行政费用仍由当地地方政府负担,人员的录用和管理,还未纳入统一管理的范畴。实现经费和人员一体化管理为第二步目标。

1.3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总分馆制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四个机构整合而成,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总馆设在北京,下设兰州、成都、武汉三个二级法人分馆,并依托若干研究所(校)建立特色分馆。其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

国家科学图书馆负责全院文献情报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负责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服务,领导各分馆开展高效的文献情报服务。作为有特色的文献情报服务机构,各法人分馆根据全院统筹布局,参与全院文献情报联合建设,负责相应领域的战略情报研究和面向相应地域研究所一线的深层次用户服务;各个特色分馆,在服务本单位需要的同时,接受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业务指导,满足特色需求,服务全院,辐射全国;各个研究所图书馆,在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统筹协调下,共同支持研究所的文献信息服务。

2 总分馆制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共享

包括书目数据、文献资源(印刷本资源、电子资源、自建数据库)共享。总馆与分馆之间除了书目数据的共享外,还体现在文献资源的共享:对于印刷本文献而言,由于总馆和分馆的书目和馆藏信息全部上网,供读者查询总分馆内的文献的收藏分布情况,并可按馆藏地点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书刊;对于电子资源,只要输入读者的借书证,读者就可以免费查询和下载。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通过电子资源和集成服务系统为总分馆所有的用户提供网络化服务,可提供包括1.6万余种外文期刊在内的各种类型文献的原文。除了购买的印刷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外,许多有特色的资源(包括自建数据库、影音资料)也都可以共享,如兰州分馆的“西北地区水资源文献库”、“西北地区生态学文献库”、“青藏高原研究专题信息门户”等。

2.2 管理平台和技术的共享

如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中,通过总分馆制,打破过去图书馆各自为政的局面,无论是学校图书馆、企业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只要是集群图书馆网络中的一员,都可统一使用集群图书馆网络管理平台,统一共享总馆的服务器、设备、技术和人员,无需再自购相同设备、自设相同部门,避免了分类编目、技术维护等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了各成员馆的办馆效益。

2.3 通借通还

为了让读者充分利用文献资源,总分馆间都实现通借通还,高校馆的总分馆制一般是用“一卡通”来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而公共馆则采用多馆的借书证通借通还,如东莞城市图书馆群则采用“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即读者在开通通借通还业务后,可持任何一个成员馆的借书证到任一图书馆借还书。

2.4 资源共建,文献分藏

实现总分馆制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建、文献分藏。如中山大学图书馆总馆存放古籍、特藏、专藏等资源,侧重为学术科研服务。医学馆主要收藏生物医学文献,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珠海校区、东校区图书馆为基础图书馆,主要向本科生及教职工提供服务。三大学科馆则主要收集本学科的文献资源。

资源共建、文献分藏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兰州分馆重点收藏地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化学化工、核科学及电子技术等学科领域的文献,兼收应用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及其它综合性文献;尤其重视收藏有关寒区、旱区、极区特别是关于西北地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地区的资源环境、自然灾害及工程问题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形成了有西北地域特色和资源环境学科特色的馆藏体系。武汉分馆则形成以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为重点的文献收藏体系。

2.5 服务互动

总馆与分馆有大致相同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模式;分馆可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地推出与总馆相同的服务项目,也可以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服务项目;有统一规划的读者活动,活动的内容和规模根据各馆条件而定,这种服务互动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如2005年东莞首届读书节期间,东莞图书馆总馆及各分馆上下联动,全市开展东莞学习论坛讲座、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近300余项,参与市民200万人次,凸显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联合服务成果。

2.6 共同存在的问题

实现总分馆制在有效利用资源、改进服务模式和提高整体服务效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建立分馆的评估制度、稳定分馆人员队伍、促进分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分馆特色化服务的开展等方面都值得探讨。

3 结语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图书馆的资源共知、共建、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总分馆制的实现成为了可能。总分馆制在我国尽管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在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益方面彰显了巨大的能力。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体系内的资源保障能力,实现体系内资源互补,而且能提高总馆的辐射能力和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及分馆的服务能力。随着这种管理模式优越性的凸现,会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尝试建立或加入总馆分馆体系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不管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构建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树立“大图书馆”理念,坚持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整体化建设。

在实现总分馆制模式时,一定要注意根据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实行,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如一些图书馆,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大打总分馆牌,纷纷将街道和社区图书馆挂上分馆招牌,并一次性投入资金,之后却因体制未能理顺而疏于监管,资金也无保障,甚至文献数据亦不能统一,根本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最终使分馆空有其名,任其自生自灭,非但没有实现效益,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

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基本上按“一级政府建设一座图书馆,谁建设谁管理”的模式,因此,每个图书馆背后都有一个独立的主管部门,每个图书馆都对其主管部门负责,使得图书馆之间除了非常松散的业务合作关系之外,基本不存在任何组织联系。因此,要实现总分馆制一定要得到政府的长期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和决策作用,为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互通互联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