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07 22:55: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

篇1

一、注重词句训练,带动阅读活动

字组成句,句连成段,段形成文。从这样的逻辑来看,便蕴含了强烈的承上启下思想。字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钥匙,教师可以借助于让学生对字句进行理解,进而过渡到对整篇文章的阅读活动中来,也使学生能从深层次上去感悟课文。比如,在对《草原》这一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文章重点描写的是草原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的快乐心情。教师可以选择以读代讲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进行课文的范读,并让学生思考文章中描写草原景色的特点的词句有那些,同时做好标记。教师的深情朗诵,再现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学生迅速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一系列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并且也找到了“是……也是……”、“既……又……”、“连……都……”等的句子。如此,学生便迅速且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美丽风光,对草原的美好风景不禁产生向往之情,此时教师在顺水推舟,引导学生齐读并思考课文其他问题,学生因受到之前教师深情朗读及对草原美好景色的向往的影响,朗读的起来兴致勃勃,深情而动人。如此巧妙的过渡引读,感知文本,如此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字句的理解与感悟,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把握全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与思想感情,并且起到了顺理成章带动阅读的目的。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二、掌握阅读方法,承接阅读内容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可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来,让阅读衔接更加自如,阅读活动更加高效。培根说:“有的书只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的大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在语文课文中,编撰人员为大家编排精读与略读这两大类的文章内容。所谓的略读就是对课文加以粗略的、迅速的浏览,包括了文体、作者与说明等。略读文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总体了解课文,了解课文中的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但是精读则要求小学生对全文进行深入研究。在精读的时候应该注重语境的结合,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从深层次上理解课文的含义。其中精读的方法包括有:品读、诵读、写心得体会等。教师应该灵活指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阅读,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有目的的对课文进行阅读,促进阅读实效性的提高。比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批注阅读。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不理解之处、关键字词句、文章的写作方法、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等通过各种不同的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批注,同时相应地做好笔记。这种方式的阅读具有很强的衔接性,承上启下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变得秩序井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阅读水平。

三、注重阅读过渡的开放性,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需要充分放手,不能以自己的阅读分析来完全代替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自主阅读,实现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可以采取的正确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将自己的思维判断及情感活动融入到阅读中,从而深化自己对各种文本之理解。显然,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已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平台。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地阅读课文,激励他们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进行阅读,发展学生的健全的人格。此外,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设置引导学生进行的阅读过渡语,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发挥。例如,在对《云雀的心愿》一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有心愿吗?如果有,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

学生立即开始议论开来。

生1:我的心愿是能够天天见到蓝天碧水。

生2:我的心愿是老师能够带我们去春游。

师:同学们,你们真有想法。那你知道云雀的心愿会是什么呢?请发挥你们的想象,然后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去阅读课文,借助阅读进行思考,而后再把云雀的心愿吐露出来。

篇2

一、定好目标,选好媒体,拟定教法。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作家老舍《内蒙风光》文章融思想感情美、意蕴境界美、语言风格美、写作技巧美于一体,是授之以法、训练语言、陶冶情操、培养阅读习惯的典型课材。

据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2、精读第一段,品读赏句,分辨事物与联想。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草原的美。

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

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书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形式,综合运用系列问题、情感体验,特性比较等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法优化课堂结构。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激趣促国思,创意动情。

1、幻灯片出示思考题、典型句,放映景物图像、画面。

多媒体比文字教材生动活泼,且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丰富的表现力。课堂上用它来放映文字,既可以化静为动,增强感知效果,又可以简化板书活动,节约教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传输量;用它来放映图像,既可以把抽象演绎为具体,使书面语言在学生思维中形象化、具体化,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注意,诱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情绪,促进观察与思考。

如初读课文,我利用幻灯片按次序分别出示思考题:①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什么地方的草原?作者到草原干什么?找出有关词句。②默读课文,用“——”标出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用“……”标出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③再默读课文,思考:哪几段具体描写了“蒙汉情深”?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这样,问题一抛出,就能让学生“循轨而行”,在读、思、划、说中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三个思考题要求逐步提高,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抓重点词句”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的读书训练,而且巩固了“抓住重点,分清主次”的读书训练。整个读书训练中,屏幕上的思考题始终保留。

又如精读第一段,我把“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个典型句打在投影上,在句中重点词下分别标出圆点和下划线,并制作成可根据需要进行换词、缩句、删改等活动变化的复动片。在品词赏句中,时而把“清鲜、明朗”换为“新鲜、晴朗”;时而把原句缩改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新鲜,天空晴朗”;时而改变“天空明朗”与“空气清鲜”的词序;时而分别删去描写实景的前半句与描写联想的后半句等。在换词比较、诵读体味的同步训练中,诱导学生思考:草原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不用“晴朗、新鲜”而用“清鲜、明朗”等问题,从而联系上下文,分析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联系,感受作者语言表达准确、具体、生动的风格,加深语言形象,增强语感。

2、录音播放课文朗读,录像演示草原动态实景。

录音具有凭借语言、音乐及音响的组合,轻重缓急地表现事物现象的特征。电视录像则融语言、音乐、音响效果及活生生的实物形象、鲜艳的色彩于一体。它们都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栩栩如生的实物形象、实景场面和悦耳的旋律最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诱发兴趣,活跃思维。

如精读课文第一段时,我先播放本段配乐朗读,第一遍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课文边想象其意境;再播放第二遍,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①作者先写什么地方,后写什么地方?②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景物,哪些是写由景物引起的联想?

又如当学生反复品味诵读第一段课文,在感知语言美、景物美、情感美并产生共鸣之际,我及时播放本段课文录像,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听录像中配乐朗读边练习背诵。老师动情的导语,电视屏幕上出现的草原风光,回荡于教室上空的优美旋律为学生创设了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意境。

三、配合传统媒体,优化组合,完善结构,增强效果。

黑板、粉笔、课本等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体,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中接受与反馈信息的主要凭借,应当巧妙配合运用。

1、 板书“画龙点睛”。

讲究板书艺术,设计提纲要领、具有审美价值的板书,能增进课堂教学艺术效果。在《草原》第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草原

访问爱

↖↗

景美情深

何忍别

以上板书分别于于教学各个环节中出现。它对课堂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3

游记是记录旅行途中的见闻及感悟的一类散文。游记类散文的取材广泛,可以是名山大川、异国风情的风景描述,也可以是山野村趣、休闲漫游的所见随记;可以偏重于人情风物的记录,也可以侧重于内心感情或者事实哲理的借景抒发。游记类散文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少,且描写直观形象,语言生动贴近、情感真挚丰富,是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和进行作文的典型作品。做好游记类课文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游记类课文的特点

游记类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但是游记类课文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游记一般有较强的现场性,既所表现的内容都是客观存在的景观,都离不开对景物的生动描写。例如《观潮》一文中,作者从声音、颜色、形状等方面钱塘潮进行了描写,令人身临其境。二是文章的结构简单、脉络清晰,大多游记类课文都按照一定的顺序作为行文的主线,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先外洞、后内洞再出洞的顺序来写的。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记叙型游记、写景型游记还是散文型游记,都包含着作者的自身体会。如《草原》表现了草原的景色美和人情美,《黄果树听瀑》表现对瀑布壮美景色的崇敬之情,《索溪峪的“野”》则表现了对自然野趣的追求,有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感情。

二、游记类课文的教学意义

小学阶段的游记类课文主要安排在中高年级,所选课文文质兼美,语言上精炼准确、生动形象,结构上写作顺序简单、脉络清晰,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进行写景类习作学习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游记类课文时,教师应注重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积累的同时,重视与具体的景物相结合,让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美的关注程度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然而,当前对于游记类课文教学的研究不多,很多教师在进行游记类课文的教学时,容易侧重于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把课文上成景点解说词,或者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忽视了师生的双边活动,忽视了优美意境的赏析和学生的自身感悟。

三、游记类课文的教学探究

如何搞好小学游记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和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提出如下做法:

1、自主阅读,理清文章的脉络

游记类文章的脉络比较清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如空间的转换、时间的顺序等来行文,找到了这样的顺序,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结构,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写作思路、学习写作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自主、快速的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作的,比较容易找到理清文章脉络。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进行分段,并概括出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很容易就能够理清文章的主要结构——游洞前的介绍、路上所见、外洞情景、从外洞进内洞的经历、内洞见闻、乘船出洞,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饶有兴味地跟着作者去品味洞穴的神奇。

2、欣赏品读,品味意境之美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游记类文章描写生动优美,更需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地欣赏与品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默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阅读,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品味揣摩,感受语言所描绘出来的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例如在《观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千万匹白色战马起头并进”“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等词的品读,来体会潮来时的势、形、色、声方面的特点,感受钱塘潮的壮观之美。同时,每个学生由于不同的生活阅历、个性修养,会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也可以在阅读中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对话,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和个性的发展。如在《草原》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草原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草原的景色进行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承担着一定的字词教学任务,进行深入品读,首先要解决课文中包含的生字词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将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进一步的品读打下基础。例如《颐和园》一课,教师可以根据句子——“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结合关键词,让学生体会、感悟“神清气爽”的含义。

3、多感官参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教师在教学游记类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直观教学,利用音乐、图画、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多感官的感受,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感受游记中的景色描写,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颐和园》一课中有精美的插图,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体会颐和园的宏伟;如《桂林山水》,教师可以结合图画、文字、视频资料,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绿”“奇”“秀”等特点,感受于美景描写中的陶醉之情。

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在游记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地理顺序进行景物描写。在《颐和园》教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颐和园的更多情况,初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但是也要注意拓展延伸的方向和“度”,切不要“种了人家的田,慌了自家的地。”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游记类课文的时候,要根据游记类文章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教学,让游记类课文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感受自然之美、体验丰富情感的纽带,充分合理地利用游记类课文的教学价值。

篇4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2 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2.1 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2 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2.3 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2.4 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3 常用的阅读方法

3.1 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3.2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3 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4 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4.1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篇5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二、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1.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3.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4.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三、常用的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四、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1.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篇6

一、抓住领题法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题常设有领题,是为了突出文章叙述的重点、难点。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从领题入手,设计导语,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二、进入角色法

小学生可塑性强,他们不仅喜欢新异直观的画面,更喜欢参与一切娱乐活动。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录音、挂图或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犹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目睹其事,从而被陶醉在情境中,使学生兴趣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并深情朗诵:“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同学们,听――《二泉映月》缓缓响起。”稍后,师又描述:“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这首乐曲就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板书课题),它自始至终流露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阿炳的思绪情感。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走近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阿炳。”

这样的导入方式,立即把学生带入了角色,有的同学课前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边听、边想,竟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这自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导入法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课堂上。如,在教学《草原》一文,导入新课时,我在课堂上播放一曲悠扬的草原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顿时,音乐旋律在教室里舒缓地流淌,轻轻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享受音乐带给他们奇妙视听效果的同时,一幅幅富有草原风光的画面随之展现在学生眼前: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放牧的牛羊……如诗如画的意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他们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在黑板上板书出醒目的题目――《草原》。

在教学中,我正是恰当地借助音乐这一媒介物,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很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与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直奔主题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五、课时衔接法

篇7

“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快捷方法。“听”的意义在于辨别语音,理解语义,从而立即对听到的内容做出反应,进行语言的沟通与交流。“听”的内容可以非常广泛,首先是课内教材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常听课文、听教师同学的大声朗读,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熟悉课文内容,便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和背诵。如,小学五年级下册《草原》这篇老舍先生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静听课文的磁带和悠扬的蒙古音乐,体会草原的辽阔与美丽,如再配上逼真的草原风光图,能让同学们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课堂上打好听的基础,可以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课上的教学更有效率。此外,听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教材中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量的听课外有声读物,或者多借助广播、电视等媒介,提高对语言的辨别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为语文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读”分为“精读”和“泛读”。在阅读的教学中,老师应教导学生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其中,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语的表达和运用,以及词语在不同情境中感彩区别和作用。其次,应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课文中不同句式的表达,以及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教授字词句技巧的同时,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美感,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要传达的信息或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例如,五年级上册《窃读记》这篇课文,教师应带领学生认读“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接着,大声朗读课文,通过主要句子,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最后应让学生体会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对教材内课文进行补充和延伸,拓展课内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语言写作的素材,了解各种文本形式的应用,体会作者文章构思的巧妙。在平时阅读的点滴积累中,逐步提高对字词句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语言的综合素养。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说写能力

“说”是个体对思想表达的最直接方式,人们通常将心里所想经过修饰表达出来,达到沟通或交际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如朗读课文,回答问题等,或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与剖析。此外,老师也可以配合教材内容,通过讲故事、开展辩论赛,或表演剧情等形式加强学生表达技巧,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更有序的表达观点的能力。

例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带领同学大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母爱的深沉与宽广,感受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体会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饱含的深深的母爱。如“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母亲的辛苦、劳累,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教师还可以组织同学对课文中出现的场景进行表演,揣摩作者各种描写的用意和所要表达的效果。

篇8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率。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必须在导入新课时,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几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趣味导入法

指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板书、直观教具等表现手段,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新情境中。运用趣味法必须做到所使用的表现手段与施教内容密切相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如果离开了这些条件,趣味性就起不到辅助导入新课的作用,相反会分散或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点,影响新内容的学习。趣味性表现手段有以下几种:

1.语言生动有趣

上课时,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或者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讲述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关系密切的幽默和笑话,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时,可先讲述一个缺乏维生素C的病人的传说,都能起到趣味性的作用,以便顺利地导入新课。

2.板书生动有趣

设计生动有趣的板书,也是一种趣味性导入方法。例如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在黑板上描绘出有趣的图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授《珍珠鸟》一课时,课前首先制作好两张珍珠鸟的大图片,然后悬挂在黑板上,在上课前,先让学生猜猜珍珠鸟究竟长什么样的,让学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鸟儿的颜色,随后再挂出第二张图片,等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再请学生用彩笔根据课文所说的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来填颜色,这样具有强烈对比的板书设计,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的施教内容。

二、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激情渲染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殊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篇9

《草原》为老舍先生所创作,语言生动形象,描绘出美丽的草原风光,现被人教版语文教材选中,作为第九册中的课文之一。在文章中,老舍先生描写了第一次访问草原时的所见所闻,用清新的语言写出了草原的美美丽动人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全文散发出“景美,人更美”的思想,让人读之便对草原美丽的景色向往无比。

教学过程:

一、刺激学生学习兴趣

1、请大家朗读《草原》一文,并陈述自身感受

(学生在朗读时,被文章所吸引)

2、请根据自己心中的印象,告诉大家,你觉得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自我思索,不仅对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锻炼作用,也培养了想象能力。)

二、课文的学习

(一)理顺文章的中心思路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为习惯的方式默读,或者诵读课文,而后向学生提问,你从文章中感受到的草原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样感受到的?

学生回答多种多样,对于草原有着美丽、热闹、迷人等不同的形容。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根据答案,客观的展现学生在阅读后,对于所读文字的理解能力。)

(二)对草原的美丽进行感受

1、在诵读课文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让人能够感受到草原美丽的具体文字内容。

2、学生对于让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进行学习,并且通过对于多媒体技术对于草原美景进行展现,使得作者所想展现的思想内涵,能够被学生所理解。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得学生直接的体会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将抽象的想象变成了具体的感观,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得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得到了弥补,也使得语文课程的人文主义属性得以体现。此外,训练字语句段,需要采取寻找经典句子、想象文中美景、谈论阅读体会等方式得以实现,因此,作为教学的一种工具,其辅助教学的作用便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

(三)佳句重点学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句子,并且进行背诵。

2、对于第一自然段的叙述方式和顺序进行讲解,并且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背诵。

(对于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背诵是本节课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成绩和基础欠佳的学生而言,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背诵前进行包括叙述顺序讲解在内的指导,可以使学生的记忆事半功倍,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三、训练和练习

1、向学生提问,老舍先生在数十年前描写的内蒙古大草原的景象,在如今是否发生了变化?并鼓励学生发言。

2、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且反馈教师的问题。

3、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如唱歌、写诗等,对于草原的美丽进行讴歌和赞美。

(通过学生对于当前大草原景色的想象和不同形式的描绘,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鼓励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包括写作能力和发散思维。)

课后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反思

1、人文主义情怀应当充满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草原》文字平淡,无华丽的辞藻和跌出的悬念,初看略显简单,但是,当整体进行阅读后,读者便被文章深深地吸引住。因此,应当以此作为线索,让学生通过不停的诵读来理解其中的内涵,从而欣赏文章的魅力和情怀,品味其中蕴含着的思想内涵。总之,朗诵导入――阅读――多媒体展示――学生自我探究――欣赏品鉴――深入扩展形成了有机的结合,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保障了教学的效果,而且帮助学生培养“想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学会领略文字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深厚思想感情。

2、以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来引导语文教学

对于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当给与尊重,并鼓励和引导其个性的正确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学生自我选择喜欢的句子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使得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文章内涵。整个过程中,师生交流和谐,即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保证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的最后,学生自我选择方式对于草原的赞美和讴歌,更是将课堂气氛推向了。

3、以探究学习的模式来引导语文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体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进行相应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对于自我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在促进教学深入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生硬的追求“讲”,而是要以引导为主要教学方式。因此,笔者加大了对于重点词的教学,尊重学生的地位,鼓励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做到“放而不纵、散而凝神”。通过自由的思维,学生可以真正的发现和品味到文章中蕴含着的感情,从而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对于思想的启迪和美学情怀的培养也是极为有利的。

4、以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提升学生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11-01

一、以境诱读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吹泡泡》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以评促读

篇11

一、以境诱读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讲授《吹泡泡》一文时,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以评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综上所述,通过“以境诱读”――创设读的情境,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以读引读”――老师的范读,引发学生读书的情绪;“以说带读”――师生的述说,带动学生研读课文;“以练导读”――针对性地练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以评促读”――对读的点评,促进学生进一步地读。使“以读为本”的基本策略真正落到了实处,达到了“多读自悟”的目的。体现了读的多样性,而且充满了学习乐趣。

以上“以读为本”的基本策略真正做到了“多读自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扎实、高效,而且充满乐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