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育课教学计划

体育课教学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23 12:02: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课教学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体育课教学计划

篇1

本期的体育教学工作在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实施《新课程课标》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初一新生,由于他们来自各个校风不同、师资要求有异、体育风气有别、场地器材条件有差异的小学,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一、基础不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感情丰富而强烈,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因此,在进行初一的体育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主要措施,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统一认识,打好基础,使原来体育素质较较好的同学能树立新的拼搏目标,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困难户”能在新的环境下树立自信,发挥长处,增强体质。

三、教学目标

(一)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解说,中学体育教学常规要求;

2、田径运动简介与规则介绍

3、体育锻炼对促进健康的价值

4、常用运动负荷的测量与方法运用

(二)运动技能

1、队列与体操:原地队列,行进间队列,第一套中学生广播体操,徒手体操。

2、快速跑技能:各种跑的练习,不同距离的快速跑,接力、追逐跑游戏等,建立正确跑姿;

3、耐久跑技能:正确的呼吸方法,不同距离的自然地形跑;定时跑,定距跑;800米至1000米跑;发展耐力速度;

4、发展跳跃能力与跳高技术:建立正确的纵向跳跃概念;各种发展弹跳的练习,助跑纵跳摸高;跨越式或其它过杆技术的介绍和练习;

5、球类

(三)发展体能

1、发展速度素质:结合快速跑技能,运用各种跑的形式进行;

2、发展耐力素质:结合耐力跑技能,运用不同距离的耐力跑练习,跳绳等;

3、发展跳跃素质:结合跳高技术,运用不同形式的跳跃练习;

4、力量素质:持重物的健身练习;

四、教学措施

(一)教学改革

1、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2、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开展民主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评价制度。

6、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1、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2、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3、坚持班级体育锻炼,广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4、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坚持自觉经常锻炼身体。

(三)课间操:间操是学校的窗口工作,它能展示出学生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校与体育组相关人员一起督促广播操。

(四)开展探究索性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去探索、去发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健康的思想观念、领悟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发现、学习、练习、小组合作交流等。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理解动作概念,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附:教学进度

第一周至第四周:第一套中学生广播体操

第五周:田径——快速跑

第六周:田径——蹲踞式起跑

第七周:田径——跨越式跳高

第八周:足球——熟悉球性练习

第九周:足球——简单的踢停球

第十周:足球教学比赛

十一周:篮球——胸前传接球

十二周:篮球——原地及行进间运球

十三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

十四周:篮球:教学比赛

十五周:体操——技巧

十六周:体操——单杠

十七周:田径——中长跑

篇2

本教材的设计是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之间的整合。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以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进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体育活动方案的设计

本课内容是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活动兴趣开发的一项新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内容,是校本教材与课外辅助资料的有机整合。通过对学生参与过的游戏、活动进行总结,并结合学生生活环境,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会创编体育活动方案的同时向家庭和社区积极宣传,运用课程知识,使教材内容向社会纵深辐射。

三、学生分析

参与本课的学生为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与创造能力以及收集信息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对新鲜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与参与意识。所以本课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设计

(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本课教学内容是《校本教材开发—体育活动》课题中的一次阶段性理论课,属于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创新,是根据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趋向以及通过对学生课后体育锻炼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并结合新课标精神在突出培养学生运动参与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尝试。由于课的内容上让学生从平时喜欢参与的游戏活动和体育活动中提取精华,设计更新的适宜参与的内容。因此,无论从设计活动本身,还是设计出的活动方案都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也是易于向家庭、社区的纵深辐射进行推广的。同时其成果将成为我校校本教材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二)采用合作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篇3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方面广大一线体育教师都要去尝试、探索,其中,水平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是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涉及的重要内容。现在很多的学校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直列式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实际上它已经不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要求,不能全面反映各个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子目标。要落实体育与健康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改变教学计划制定的观念与格式,导入新课程的“目标统领”观念,合理地体现五大学习领域目标、各水平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关系。

一、新课标的原则与要求

要合理安排、制订好水平教学计划,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要求在五大学习领域内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即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每个学习领域在各自的领域目标下又有相应的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目标下又提出了学习内容或活动建议,五大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在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中要得到科学的体现。

其次要认识到多种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实现运动参与领域的某个目标时,可能也同时实现了某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在达到运动技能的某个目标时,同时又实现了某个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目标群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制订计划时予以全面考虑。

最后要考虑好如何根据目标选择好教学内容。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助于教师实施,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新课程中非常宽泛,每个教师都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而教学内容是实现学生学习目标,教师达到水平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我们既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创造性,又要充分考虑本校场地、器材设施、教师特长、学生爱好等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全年学习内容。

水平教学计划是以达到学习目标为前提的,这给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创造性地组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应该把握这一重要特点,制订出好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最理想的教学计划应该是把整体的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集合,也叫子目标群,子目标群的划分标准是根据目标的性质确定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一组以运动参与为主的子目标群中实际上也包括了心理方面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它们都可以通过运动参与的某种形式来实现;一些以运动技能为主的子目标群,集中反映的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身体的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目标群形成之后,我们就可以形成一种主题式的单元教学。另外,在目标群形成之后,还应考虑子目标群相互之间的关联和层次关系,并考虑子目标群在领域目标群中的位置。

二、优秀案例推荐

传统的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教学计划格式,并经过近50年来我国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改革而形成的,对我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它直列式的格式比较直观,内容项目、时间阶段表达清晰。而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水平、单元教学目标,无法反映出“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先进观念,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改革。从最近看到的几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教学计划来看,基本上有目标与教学内容对照型、教学内容罗列型等几种,对新课标的要求已开始有所考虑,但还不够完善,有的计划做得很详细,但不能很清晰地反映出目标群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有的还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没有摆脱体育教学计划制订的传统思维;还有的把子目标群割裂开来,计划冗长而繁琐。

这里推荐一个优秀体育与健康水平计划案例,是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的水平教学计划。

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03-05年水平(三)教学计划

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最大的特点是较好地体现了领域目标群和子目标群之间的关系,符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一个教材内容涉及几个领域目标的实际,很好地反映它们有主有次、既分又合的关系。整个计划脉络清晰,从领域目标到子目标群再到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学期学年总学时,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要求,既方便计划、书写,又便于实际工作中查看对照。在时间上是以季节为主进行划分,根据季节长短安排不同的时段,一学期分成二块,一学年分四块,比较科学合理,避免了其他格式按新课程要求编写的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书写繁琐、冗长、罗列、割裂、又不便查看的不足,是我所看到的较为合理、简洁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学期教学计划。

三、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由于在一个水平阶段中,会出现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每个季节的时间长短不一。我们江苏地区的季节气候有自己的特点,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而不同地区的季节气候差异很大、迥然不同,因此,很有必要考虑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要考虑好如何运用好适合本地区季节气候学生的教材、教学内容去顺利实现水平目标,并要选择好适宜的目标群。在设计和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季节长短、气候因素,有效地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开发好校本课程。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问题,反映了编写者将季节时段和内容有机安排的思想萌芽。

同时编写者将领域目标组合成“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种,便于格式的简洁化,实际上,这两种组合不应该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应根据内容、客观条件适当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也可以重新按需要整合成与上述不同的二种或三种领域目标集合群。这里有个问题可以探讨,五个领域目标一共可以产生20钟目标群组合,比较合理、常用的目标群组合有7―10种,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领域目标群的组合,只要是能够有利于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实现就是好的,不必拘泥。

由于水平三(小学高年级)的水平目标相对比较集中,因此编写者根据领域目标要求将水平目标群进行组合,再安排各组合对应季节的学习内容。这里有个不足的地方是,教学内容的书写过于简单,看上去比较单调机械,实际上,完全可以再略微详细一点,表现出编写者在内容安排上的周密考虑和创新意识,运用好我们教师所拥有的自主空间和余地,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体现出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来。

综上所述,只要根据各水平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和适当调整所推荐实例计划中的子目标群的组合,适当细化教学内容,体现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所推荐的水平教学计划实例对小学、初中、高中,即水平三、水平四、水平五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并是一种可以考虑将其列入常规化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格式。

参考文献:

篇4

一、集体备课初期存在的问题

我校实行集体备课初期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一人备课,多人使用。

2.集体备课流于形式。集体备课时,只有主备人发言,其他老师由于没有准备充分,集体研讨没有真正进行,只是统一一下进度,说说重、难点如何处理,作业如何布置等。

3.二次备课修改创新少。老师们仅仅是做导学案上的题。

二、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多次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讨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真正让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最终通过讨论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首先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培训,然后通过暑期培训、周一教工例会对全体教工进行培训,并利用周三、周四教研活动时间对各备课组进行集中培训,使老师们认识到三级备课的重要性。

二是加大检查评比力度。每周三或周四下午教科室人员都会对各备课组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检查,并且每周都要上交集体备课记录,每学期要进行两次导学案的检查评比,并将优秀导学案进行展示,还让学生对导学案使用情况及质量进行评价得分(每学期两次),所有检查结果都要计入学期考核,和个人绩效工资挂钩。

三是树立榜样,进行表彰。每学期都要评选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颁发荣誉证书,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优化备课流程,实行三级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要从备课入手,优化备课流程,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我校对集体备课流程进行了以下优化,实行三级备课。三级备课的基本流程为:个人主备――集体研讨――二次备课。

1.个人主备

每学期开学初备课组长就会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单元分工,确定单元主备人,并打印成表格下发给本组每位教师,提前两周召集备课组老师研讨单元教学内容。

主备人按照分工认真钻研课时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编制导学案初稿,并提前一周提交导学案初稿。导学案初稿包含学习目标、重难点、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课前预习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巩固设计等内容。

2.集体研讨

备课组利用周三(文科)或周四(理科)下午进行集体研讨,研究内容:(1)研究下一周的安排;(2)研究教学内容;(3)重点对下一周导学案初稿进行集体研讨。

下面我就结合“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第一课时)来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集体研讨的。

通过集体研讨,我们对导学案初稿作了如下修改:

修改一:将【旧知回顾】第3题“什么叫三角形的外角?什么叫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替换为“什么叫正三角形”。

修改目的:因为本节课重点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及应用,因此可以将第3题放到第二课时研究,替换为“什么叫正三角形”的原因是可以为新课探索正多边形的概念作铺垫。

修改二:将【探究一】多边形的有关概念第1~3题放到【预习检测】中,并增加了第4、5两道小题。

(1)一般地,由n条_____的线段_____联结组成的平面图形,称为n边形,又称多边形。

(2)如果多边形的各边都_____,各内角也都_____,则称为正多边形。

(3)联结多边形_____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4)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可以将n边形分割成_____个三角形。

(5)n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_______。

修改目的:因为这些基本概念学生通过预习新课可以理解并掌握,因此放到【预习检测】中即可。增加第4题可以为学生探索n边形内角和公式作铺垫。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及应用,增加第5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预习牢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修改三:在【探究一】(1)~(3)中增设矩形框中的问题。问:

修改目的:通过增设问题,起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修改四:在【探究二】中增加了图形和表格。

【探究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1)探索:请根据图9.2.4所示,完成下表。

由此我们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

(1)?摇试一试:如图9.2.5,在n边形内任取一点P,联结点P与多边形的每个顶点,可得几个三角形?(图中取n=6的情形)这几个三角形的各内角与这个多边形的各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这种方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2)问:还有其他方法吗?请自主探索。

记忆:n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

修改目的:增加图表,使问题更加直观、明了,降低学生探索的难度。

修改五:将【当堂检测】(1)~(5)题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重新进行排列。

(1)()求九边形的内角和。

(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44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3)()求下列图形中x的值。

(4)()一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为150°,你知道它是几边形吗?

【拓展提升】

(5)()一个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其余各内角之和等于2500°,该内角是多少度?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修改目的:将题目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重新排列,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修改六:将【课堂小结】原来两个方面的问题:

数学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思想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为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深刻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存在什么疑惑?

修改目的: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修改七:课后巩固设计增加第6题。

如下图,分别以四边形的各个顶点为圆心画四个半径为R的圆,问这些圆与四边形的公共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修改目的:此题形式新颖,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修改八:课后巩固设计增加选做题。

选做题:小明在求某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多加了一个内角求得结果为1350°,求该内角的度数以及多边形的边数。

修改目的: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分层布置作业,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研讨充分发挥老师们的集体智慧,然后修改形成导学案定稿,定稿经备课组长审核,再由年级主任签字后交油印室印刷。这样有效避免了一人备课,多人使用的简单化做法。

3.二次备课

备课组老师拿到导学案后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和个人教情并根据批改导学案情况进行二次个性化备课。

(1)根据批改导学案情况我发现学生的易错点有:①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②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用算术法求多边形边数时容易漏加2。③探究二中学生探索n边形内角和公式时,不画图形,过程不够完整规范。

(2)针对以上问题我对展示点评作出如下分工:基础题由C层同学口头展示,B层同学点评;易错题由B层同学展示,A层同学点评;重、难点由A层2号同学展示,A层1号同学点评,教师最后进行点拨并总结解题规律和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3)当堂检测采取分组竞赛的形式,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安排。

篇5

课堂开始之前,教与学每一方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相应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并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1.1 优化教学目标,明确预习任务

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所应当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让学生明白究竟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终点。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很容易出现教学目标冗杂或者缺失的情况,这便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清楚重点在哪里,不了解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走到那里算那里,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教师在设置教育目标的时候,首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师只有吃透课程标准,了解好教学大方向才能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其次,认真的分析教材,教师要了解课程编写专家的意图,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才能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再次,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数量与质量,要使得学生既方便把握又不遗漏重点。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所谓有效的预习,就是不仅仅要求学生把课堂内容提前看一下, 而是要提出具体的任务与要求,并在上课之前进行检查讲评,及时处理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1.2 优化课堂设计,把握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设计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后,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安排。一个好的设计,可以带动整个课堂的节奏,让学生全程保持较为旺盛的学习兴趣,唤醒每一个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会对教学设计并不重视,或者出现了一定的理解偏差,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缺少互动、教学手段单一、机械练习过多的现象。一个优秀的课堂设计应该象一首优美的音乐 一样,应该有轻重缓急,应该有起承转合,应该有它特有的节奏感,应该讲练结合,手脑并用,应该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的转换与穿插,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同时,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体现学生能否在知识、能力、情感、综合素质方面有所提高,而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完美。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处理好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作用,把握课堂节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展现在课堂之中,内容与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恰当的整合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只有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1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在实际教学中,课本教学内容往往是多而全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的教学安排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恰当地拓展课外知识,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对教师能力的极大考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优化教学内容:(1)抓重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研读教材,概括出各部分的关键之处,并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其进行集中讨论与理解,设计重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设计恰当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重点,在单元测验与期中、期末考试中也要再进一步体现重点。(2)把握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总有些学生难以掌握与理解的内容,在面对这种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需要提前做一些铺垫、简化工作,提醒学生难以理解是正常现象,不要有畏难情绪,从最简单的部分入手,循序渐进,化繁为简,对有些实在难懂的地方,实行分层要求,允许部分学生适可而止,并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难点的习题,以保证课堂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3)合理整编、增减教学内容。课本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往往是适用面广而针对性不强,根据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学生接受水平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大胆整编处理教材,进一步增加教学内容的条例性与系统性,理顺各章节的知识脉络,分析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内容。

2.2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显得过于简单,以至于没有达到理想的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往往时间很短便打断了学生的思路,甚至有些学生尚未明白讨论的内容或者还没有轮到开口的机会,这就使整个讨论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并未从中受益。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一个方面,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多学善思,设计出更加合理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课堂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我们要在保持传统教育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更多更有效地的手段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比如: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利用辩论、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与竞争意识;利用表演、模仿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打破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主学习的精神。

3 了解在课堂之后,小结与反馈

如何在课堂教学之后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很多时候,很多教师会认为反馈就是作业加考试。但这并不全面,课堂小结,课后讨论,课外活动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反馈手段,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兴趣出课堂。

3.1 课堂小结

许多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往往匆匆结束,尽管前面的设计很精彩,但是结尾的小瑕疵使得一堂课精彩有余,回味不足。比如有的老师会随便找一两个同学讲一讲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式会使小结成为机械性的重复,并且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教师可以留一两个趣味问题,推荐一两篇相关的拓展性文章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从而也完成了课内向课外的进一步有效延伸。

篇6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的关键,把握好课堂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得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一个教师的永恒追求。本文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作了一些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为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题“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研究”(2012YB10)的课题成果之一、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012579)的子课题成果之一。

课堂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决定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吸收知识、开阔视野、体验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把握好这一教、学过程,做到最好地与学生互动,最大限度得优化课堂教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有所乐,学有所得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并进一步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本文从优化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 做在课堂之前,备课与预习

课堂开始之前,教与学每一方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相应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并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1.1 优化教学目标,明确预习任务

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所应当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让学生明白究竟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终点。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很容易出现教学目标冗杂或者缺失的情况,这便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清楚重点在哪里,不了解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走到那里算那里,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教师在设置教育目标的时候,首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师只有吃透课程标准,了解好教学大方向才能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其次,认真的分析教材,教师要了解课程编写专家的意图,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才能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再次,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数量与质量,要使得学生既方便把握又不遗漏重点。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所谓有效的预习,就是不仅仅要求学生把课堂内容提前看一下, 而是要提出具体的任务与要求,并在上课之前进行检查讲评,及时处理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1.2 优化课堂设计,把握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设计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后,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安排。一个好的设计,可以带动整个课堂的节奏,让学生全程保持较为旺盛的学习兴趣,唤醒每一个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会对教学设计并不重视,或者出现了一定的理解偏差,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缺少互动、教学手段单一、机械练习过多的现象。一个优秀的课堂设计应该象一首优美的音乐 一样,应该有轻重缓急,应该有起承转合,应该有它特有的节奏感,应该讲练结合,手脑并用,应该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的转换与穿插,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同时,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体现学生能否在知识、能力、情感、综合素质方面有所提高,而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完美。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处理好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作用,把握课堂节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展现在课堂之中,内容与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恰当的整合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只有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1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在实际教学中,课本教学内容往往是多而全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的教学安排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恰当地拓展课外知识,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对教师能力的极大考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优化教学内容:(1)抓重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研读教材,概括出各部分的关键之处,并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其进行集中讨论与理解,设计重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设计恰当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重点,在单元测验与期中、期末考试中也要再进一步体现重点。(2)把握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总有些学生难以掌握与理解的内容,在面对这种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需要提前做一些铺垫、简化工作,提醒学生难以理解是正常现象,不要有畏难情绪,从最简单的部分入手,循序渐进,化繁为简,对有些实在难懂的地方,实行分层要求,允许部分学生适可而止,并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难点的习题,以保证课堂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3)合理整编、增减教学内容。课本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往往是适用面广而针对性不强,根据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学生接受水平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大胆整编处理教材,进一步增加教学内容的条例性与系统性,理顺各章节的知识脉络,分析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内容。

2.2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显得过于简单,以至于没有达到理想的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往往时间很短便打断了学生的思路,甚至有些学生尚未明白讨论的内容或者还没有轮到开口的机会,这就使整个讨论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并未从中受益。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一个方面,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多学善思,设计出更加合理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课堂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我们要在保持传统教育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更多更有效地的手段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比如: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利用辩论、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与竞争意识;利用表演、模仿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打破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主学习的精神。

3 了解在课堂之后,小结与反馈

如何在课堂教学之后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很多时候,很多教师会认为反馈就是作业加考试。但这并不全面,课堂小结,课后讨论,课外活动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反馈手段,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兴趣出课堂。

3.1 课堂小结

许多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往往匆匆结束,尽管前面的设计很精彩,但是结尾的小瑕疵使得一堂课精彩有余,回味不足。比如有的老师会随便找一两个同学讲一讲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式会使小结成为机械性的重复,并且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教师可以留一两个趣味问题,推荐一两篇相关的拓展性文章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从而也完成了课内向课外的进一步有效延伸。

3.2 课外活动

有需求的学习往往是最有效果的,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正是把需求点提供给学生。成立英语角、举办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亦或是精品欣赏、剧本表演都是不错的活动形式,要让学生不再把学习当做负担,让他们认识到学可以致用,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丰富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与追求,而优化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一次好的课堂教学是艺术性与实践性的完美结合,它不但能展现教育者的育人水平,更能体现教育者人格魅力,只有把握好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形式,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郝利国,李淑艳,王宏兰.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2011,4.

篇7

多媒体用于体育教学无疑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媒体的制作和选择,如何将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为此谈谈自己的观点认识。

一、多媒体的直观性有利于体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借助多媒体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关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小学五年级排球教材中的正面双手垫球,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抬臂、跟重心”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整个击球动作的重点和上、下肢协调用力,学生很难体会,教师的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认识理解总是隔着一层,即使学生能够将教师的讲解一字不差地复说,也未必说明真正理解体会到动作的关键。我经过反复考虑后采用了计算机CAI课件,结合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加深理解。由此共制作了三张动画,第一张是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技术,通过计算机屏幕闪烁显示动作的部位和用力的方向,并屏幕显示“蹬地”的慢放动态过程,有效地从各角度、各侧面来表现运动的方位、距离、运动轨迹等空间特性,让学生建立起只有运用充分的蹬地才能将球垫出的概念。第二张、第三张是击球动作的难点“抬臂、跟重心”,通过制作软件,适时地用电脑加以调控,进行动作的分解演示,并对错误加以区分比较。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识别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通过屏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动作,用暂停、重放、慢放等功能特点,让学生看清动作过程及技术关键,边放边讨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理解“抬臂”不是手臂垂直向上抬,而是手臂跟着上体一起,使身体重心向前上方移动,达到协调的目的。为使学生的认识体会进一步巩固,我提问:“如果去掉蹬地、抬臂、跟重心三个动作的其中之一,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同时通过计算机慢慢地将一个一个地动作交换隐去,学生看到了动作连续图极不协调的画面,由此,进一步体会到整个击球动作技术中的重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体育教学中,利用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教学有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二、多媒体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多媒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大的价值,它提供的许多可能性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愉快的教学中,使学生对体育感到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在设计编排中,我始终注意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第一次课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学生?我找了一盘录像带录下了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8

    多媒体用于体育教学无疑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媒体的制作和选择,如何将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为此谈谈自己的观点认识。

    一、多媒体的直观性有利于体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借助多媒体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关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小学五年级排球教材中的正面双手垫球,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抬臂、跟重心”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整个击球动作的重点和上、下肢协调用力,学生很难体会,教师的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认识理解总是隔着一层,即使学生能够将教师的讲解一字不差地复说,也未必说明真正理解体会到动作的关键。我经过反复考虑后采用了计算机CAI课件,结合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加深理解。由此共制作了三张动画,第一张是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技术,通过计算机屏幕闪烁显示动作的部位和用力的方向,并屏幕显示“蹬地”的慢放动态过程,有效地从各角度、各侧面来表现运动的方位、距离、运动轨迹等空间特性,让学生建立起只有运用充分的蹬地才能将球垫出的概念。第二张、第三张是击球动作的难点“抬臂、跟重心”,通过制作软件,适时地用电脑加以调控,进行动作的分解演示,并对错误加以区分比较。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识别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通过屏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动作,用暂停、重放、慢放等功能特点,让学生看清动作过程及技术关键,边放边讨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理解“抬臂”不是手臂垂直向上抬,而是手臂跟着上体一起,使身体重心向前上方移动,达到协调的目的。为使学生的认识体会进一步巩固,我提问:“如果去掉蹬地、抬臂、跟重心三个动作的其中之一,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同时通过计算机慢慢地将一个一个地动作交换隐去,学生看到了动作连续图极不协调的画面,由此,进一步体会到整个击球动作技术中的重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体育教学中,利用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教学有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二、多媒体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多媒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大的价值,它提供的许多可能性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愉快的教学中,使学生对体育感到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在设计编排中,我始终注意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第一次课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学生?我找了一盘录像带录下了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0-0041-02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迁安市杨店子镇任官营中心完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随着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必须紧跟时展的脉搏,要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勇于探索和实践,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在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科目不像语数英等学科那样受重视,很多学生不爱好体育课,上课不认真训练,集体意识不强,缺乏学习的动机,更没有树立强身健体的意识。因此,从事各项活动心不在焉,更没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问题的出现,归根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兴趣的诱导和方法的引导,不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对学生体育素养缺乏细节培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背景

1.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小学生的体育素养很容易形成。比如大多数小学生喜欢动态的体育项目,看到身边人们跑步就有跟跑的动机,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不自觉地爱上了跑步;有的学生对踢毽子比较感兴趣,就加入踢毽子的行列,很快就成了这个队伍的成员……这样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作的协调性;还有的学生从网上或者电视上看了几场乒乓球赛或者是足球赛,他们又会爱上乒乓球或足球等运动。

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各种体育项目的兴趣有明显的差异,并且相对稳定性较差。一般来说,男生比较喜欢刺激性的运动项目,比如足球、乒乓球等;女生比较喜欢节奏感强的运动项目,如舞蹈、艺术体操等。根据这些特点,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视频,科学引导他们分析在这个时期应从事哪些体育运动,并提示学生坚持参加这些运动项目的训练,从而促进身体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塑造完美体形,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培养体育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2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教师经过几年的探索,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体育课堂和其他课堂一样,也是“教”与“学”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按照课前设计好的内容进行授课,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更涉及不到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都能落到实处,就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充分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枯燥的讲授可能会使学生越听越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时辅以多媒体教学,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自编团体操的教学中,过去没有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时,学生很难快速准确地掌握各种动作的要领,尤其是连续性节拍,教师不可能把每个环节、动作要领一步步示范到位,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停留在某个动作上,教师只能是一连串地完成整节体操内容,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过程技巧,学生很难理解到位,训练效果较差。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前把教师的示范动作录制成视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播放教师的视频范例,把需要强调的技术动作或要领逐拍展示给学生,同时用彩色的文字加以提示,对有的视频甚至可以暂停或者回放,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轻松掌握动作要领,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2.1 运用多媒体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网络媒体等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实际的训练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所以,教师在为学生设计目标时,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轻易达到,要设计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刻苦努力达到自己的理想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跳长绳、跳短绳、踢毽子、乒乓球投准、原地颠乒乓球、立定跳远等项目的训练时,为培养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动作协调性,提高技能技巧,提高训练成绩,对学生进行定期测试,记录的数据主要是测试时间、测试项目、测试结果等。把这些数据输入Excel文档进行分析,分别生成测试时间――成绩,测试项目――成绩簇状图。师生通过对图形的分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让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从而更加促进体育成绩的提升,为学生学好体育树立自信。

2.2 多方式、多途径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例如,在“直线运球”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置直线运球的动画场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融入体育活动之中。尤其是那些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更要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体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要以形象直观、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现教学情境,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学习体育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模拟游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体育课中活跃课堂气氛至关重要,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将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游戏设置巧妙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投掷技术的教学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互掷、套圈比准”动作技术视频,进行场景设置,激发学生的活动欲望,让学生充分理解视频中动作的技巧。随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设计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假设我们身边有一条深沟,沟的对岸有一堆排球要求同学们抛过来,要求每个小组的组长接球,队员把排球一个个地从沟对岸抛过来,在抛接的过程中,皮球不能落在地上,看谁先完成任务。学生在看完视频动作示范后进行游戏。这样教学,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也收到应有的效果。

篇10

初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一

新的学期开始了,本学期是七年级下学期,在和同学们相处了一个学期后,我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将结合个人身体的差异给予教学,使他们爱上体育课,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所任教的七年级学生年龄在13——14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心理、生理的发育波动强,身体发育较快。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因此,这学期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择多样的教学内容,多通过集体游戏来提高凝聚力,满足学生参与活动和学习的需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二、目标任务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

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课堂常规、改进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1、随着学生身体和年龄的增长,可多采用一些对抗性的游戏。

2、初中生对抗性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

3、因材施教,分组时采用男女分组或按身体素质分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运动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

4、改进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受益。

在体育课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组织纪律教育,防止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第一。

5、按照“

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严格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上好体育课,学好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初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二

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新生于他们来自各间校风不同、师资要求有异、体育风气有别、场地器材条件有差异的小学,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一、基础不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

一、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初一年级五个班,一、二班44人,其余每个班55名学生。

感情丰富而强烈,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

2.技能情况:初一学校都处于青春发育期间,体质差异大,但是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合理性,规律性还有待于逐渐提高。

所以在进行初一的体育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主要措施,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统一认识,打好基础,使原来体育素质较较好的同学能树立新的拼搏目标,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困难户”能在新的环境下树立自信,发挥长处,增强体质。但是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合理性,规律性还有待于逐渐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课程中健康教育教材的定位新课程从体育扩展到体育与健康,内涵扩大了,增加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内容,把有关身体发育、增进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都纳入一本教材。

1.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2.用方法引路,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要使教材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就要把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在使学生学会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应该培养他们具有评价能力。对事物迅速做出判断和评价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通过对事物做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愿望,新编教材为此建立了学习评价体系。

4.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增加了运动文化知识,提高了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增加阅读兴趣。

体育学科是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之一,它以身体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在身体实践中是身心统一的活动过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学科,应该更好地发挥本身的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学生体育素质。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

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进取精神

(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做到

1、能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各种体育活动;

2、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运用掌握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3、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

4、通过技能练习,发展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增进身体健康;

5、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树立自尊、自信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运动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练习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四、主要工作:

1.在课的准备上要做到认真。

主要以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2.开展好学生的游戏课,让学生能开开心心的上完每节体育课,让学生在快乐的条件下上好体育课。

3.开展好班级的体育活动,班与班进行,篮球、田径、等体育项目的比赛

初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三

一、导思想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二、教学目标

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兴趣。认真开展研究、教改活动。认真完成校领导安排的各种临时性工作和任务。

三、学生现状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已进入青春期,心理、生理的发育波动大。男生爱动,喜欢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项目。而女生则恰恰相反,喜欢娱乐性、柔韧性、游戏性强的项目。从身体素质方面来看男生力量素质差,但是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强。女生也是力量差,但是柔韧性好。对于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较薄弱,对锻炼方法模糊,不知如何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因此,这学期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择多样的教学内容,多通过集体游戏来提高凝聚力,满足学生参与活动和学习的需要。因此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四、加强课堂常规落实、改进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1、常规落实,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受益。

在体育课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组织纪律教育,防止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第一。

2、体育教学是整个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上好体育课是重中之重,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本学期,我将按照“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积极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在教学中严格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上好体育课,学好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篇11

现代科学技术赖以发展的各种材料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按照基本粒子排列的有序程度,固态物质可以分为晶态、非晶态和准晶态。鉴于大多数材料只存在于晶态之中且晶态材料具有特殊的规则性,在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中,通过晶态获得微观立体结构信息已成为极其重要的研究渠道。因此,晶体学是材料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柱。

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1-2]。在材料化学的课程学习中,对于材料结构的认识尤为重要[3]。本文结合本科教学实践,分析了《材料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以晶体学为主线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

1 《材料化学》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材料化学》是材料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多,涵盖了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应用。从所涉及的材料来看,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等。这就要求《材料化学》授课教师的知识面广,在内容组织上不仅能体现不同材料各自的特点,还要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

其次,不同于《无机化学》等课程,作为一个较新的学科和课程,《材料化学》不具备经典、权威教材。目前,各大出版社的《材料化学》教材内容各不相同,有些甚至差别较大。此外,新材料的开发、传统材料的升级一直是研究热点。因此,材料相关的理论和知识日新月异。如何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到《材料化学》课程中,做到知识与时俱进,是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以晶体学为主线的《材料化学》课程教学

2.1 课程内容模块化

按照材料化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山东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材料化学课程选用李奇教授编写的《材料化学》作为教材。根据对本课程的理解,以晶体学基本原理为主线,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分为背景模块、晶体学原理模块、金属材料模块、无机非金属材料模块、高分子材料模块和学科前景模块。

2.2 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

背景模块主要介绍材料化学课程在材料科学中的地位、材料化学课程内容、学习目的及学习方法,结合实际例子(如摔不碎的纳米陶瓷刀,“敲不碎、砸不烂”的“玻璃之王”――金属玻璃等)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晶体学原理模块中以晶体的周期性和对称性为教学重点,结合宏观实例解释微观的概念和原理。鉴于晶体学原理模块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与模型(主要是球棍模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比教学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从晶体与非晶体的异同入手引出晶体的周期性和对称性,从晶棱、晶面和晶胞三个层次分析晶体的特点,结合X射线衍射完整讲解晶体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晶体学理论框架。

在学习晶体学知识的基础上,金属材料模块、无机非金属材料模块和高分子材料模块分别从三大类材料各自的结构出发结合制备方法引出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在金属材料模块的教学中,结合前期《无机化学》中有关金属晶体的知识,引出“等径圆球密堆积”的模型,从而分析金属单质一维、二维和三维密堆积的基本形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二维密堆积中四面体空隙和八面体空隙的产生,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乒乓球(代表金属单质原子),请学生动手排出密堆积的形式。另外,准备已组合好的模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二维密堆积,查找四面体空隙和八面体空隙的位置。通过二维密堆积的详细讲解和学生的动手组装,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密堆积,为后续金属单质的三维密堆积和合金结构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金属材料中除了金属晶体之外,还涉及到准晶这一特殊的结构。与晶体的长程有序不同,准晶具有长程准周期性平移序和非晶体学旋转对称性。这部分的教学中着重强调准晶与晶体在结构上的不同,并由此引出其制备和性能的特殊性。

在无机非金属材料模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比较离子晶体与金属晶体的结构区别入手,结合球棍模型的组装,使学生掌握离子晶体结构的解析方法。着重强调离子晶体结构分析中以往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例如氯化铯(CsCl)晶体的解析,学生在根据晶体结构示意图(图1)进行分析时往往得出其为体心立方结构,但实际上CsCl晶体应该是简单立方结构。该错误的出现是因为学生并未掌握离子晶体结构分析要点。在离子晶体的结构解析中,应首先分析负离子(或正离子)的排列方式,然后查找正离子(或负离子)的位置及其占据的空隙类型,最后分析正负离子的配位数以及每个晶胞中所含正负离子个数。只有按照这样的分析方式才能正确得出晶体结构。在学生熟悉无机材料典型的晶体结构后,引出无机材料的经典制备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间的差异,由此得出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在晶态无机材料的教学中,穿插近代科研中比较热门的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和分子筛材料,分析这些材料的特殊结构及由此衍生出的特殊性质和应用。例如,分子筛材料特殊的孔道结构使其具有择形催化性能并在石油化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图1 氯化铯(CsCl)晶体的结构示意图

另一方面,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还涉及到非晶态材料。教学过程中通过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和对称性,引出非晶态材料(如玻璃等)的结构特点,注重新兴非晶态材料(如金属玻璃)的合成及性能。

在高分子材料模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高分子与小分子在结构上的差异,引出高分子的晶态、非晶态、液晶态和取向态。结合偏光显微镜对球晶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晶态高分子与金属晶体、离子晶体等的区别。通过高分子材料的晶态没有小分子完善,而其非晶态的有序性却高于非晶态小分子,引出高分子材料具有小分子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能和应用。

在前景展望模块,主要从化学的角度针对材料的发展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特殊魅力。结合材料化学的发展前沿,提高学生对材料学科今后发展趋势的认识,为学生成为材料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语在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中,以晶体学为主线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串联在一起。采用比较式教学、多媒体和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材料结构、制备、性能和应用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