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精品课建设论文

精品课建设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05 17:16: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精品课建设论文

篇1

精品课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1.1职业性。

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开发,构建基于临床标准,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1.2实践性。

引进临床儿科护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弥补教材置后问题,减少学生适应实践的阻力,以临床路径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学做一体,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实现学校与医院文化融合、课堂与病房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的总体目标。

1.3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师共同参与,共建、共育、共管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五个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2建设目标与思路

2.1建设目标。

(1)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儿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3)具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4)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总之,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2.2建设思路。

(1)行业专家与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儿科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首先进行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和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项目。(2)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过程实施教学。在分析护士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真实项目任务,建立学习情境。以工作岗位的流程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开展情景化教学方法。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3)编写学习指导等学习资源。根据学习任务,编写电子教案、实训指导、学习指南、练习册等学习资源。(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力争利用视听资料、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5)创新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学校、行业、医院、家长、社会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3建设内容

3.1创新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操练、假期见习同步进行,理论、实训、临床三结合工学交替模式。(2)课程设置中,以岗位需要为导向、职业标准为主线,同时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考取,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3)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坚持教学任务实施的教、学、做三个环节。

3.2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1)情境教学法,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病例导入,创设护理情境,角色扮演,坚持教学任务实施中的教、学、做三个环节。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实施教学、实训一体化。(2)网络互动教学法,建立儿科护理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网络课件、电子教案,学习辅导资料、电子书籍、应用资料、网络链接等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答疑、专题讨论学生意见反馈、教学情况调查等教学辅助工作,教师教学资料亦已挂在网上,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及时快速地更新,满足了本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3.3创新评价模式。

采取课堂实训和岗位见习实训相结合的校企共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课堂实训学分由专业教师评定,岗位见习实训学分由企业教师评定。

3.4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包括:(1)教材;(2)电子教案;(3)典型情景案例库;(4)多媒体课件库;(5)教学录像;(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

4建设计划

4.1课程建设步骤。

建设目标。三年内把《儿科护理》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需要的精品课程,成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4.2三年内课程资源全部上网。

5经费使用

这是经费预算表,主要用于企业调研论证、教师培训考察、教材编写及出版、案例手册编写、教学录像、网站开发和课程网站建设方面。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253-01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必要。中职学校担负着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注重课程建设。中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同时,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中职院校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意义重大。

一、中职学校的《文稿编排》课程特点

《文稿编排》这一课程是中职学校面向全校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涉及面广、影响大且课程简单的特点。该课程侧重于通过介绍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深造和就业打下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各中职学校在经过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的探索之后。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体系。但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导致学生对编排文稿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因此,建设中职学校的《文稿编排》的精品课程,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办公文稿编排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中职学校如何建设《文稿编排》的精品课程

对于大多数中职学校来说,精品课程建设还只是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并没有形成自身的建设模式,对于缺乏经验的学校来说,较为理想的是借鉴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在笔者看来,为了提高中职学校的《文稿编排》课教学质量,中职学校可以在借鉴高校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从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对于任何一项课程的精品建设来说,师资队伍都是其中的关键。中职学校的《文稿编排》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由资深的教师来牵头,在人数要求上至少要超过5人,并通过不断地吸收新成员来扩大建设队伍,逐步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稳定、授课水平高、教育效果好的师资队伍。其中,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到责任明确、管理统一、资源共享、竞争合作等几个方面。

《文稿编排》精品课建设要注重教学内容建设。《文稿编排》既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由于所面向的学生专业不同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本课程的精品建设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文稿编排》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够提供一个支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基础、抓重点,将本课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点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各中职学校改善了计算机操作的硬件设备,因此,教师应该相对减少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的机会,扩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的技术进步,要求教师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在网络上寻找资料等多种渠道来及时补充和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

注重富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建设。每所中职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自己的优势专业,对于《文稿编排》这门课程的精品建设来说,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以前不少学校使用的是“高职中职版”教材,这一教材没有体现出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因此,编写一本中职特色的教材十分必要。同时,科技的不断进步也要求教材中的实验部分及时地更新,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各中职学校要加强对本校教材编写的探索,编出符合本校教学特点的《文稿编排》教材。

篇4

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的第四大方面要求我们,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在少数高职院校,由于课时紧张,反映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引入与课程基础内容、经典理论的讲授出现了矛盾。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广泛应用,实践教学受到削弱。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而先进的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精品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

精品课程网站应具有很强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全方位的网络体验,因此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应从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的要求出发,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即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效率。完成这一设计目标首先要求课程负责人要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精品课程建设通知和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的要求,组织申请材料、填制申报表,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平台向学校提出精品课程建设申请。申请完成后的一项主要工作便是搭建设课程支撑网站,无论是团队自行开发的课程支撑网站还是学校提供的课程支撑网站,都要具有申报功能和课程教学功能。这就需要课程支撑网站除了要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实训实习、作业习题、试卷答案、学习指南、在线答疑和教学视频等网站教学内容外,还需提供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以及现场教学录像等申报材料内容。

篇5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继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与视频公开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之后的新的课程建设形式,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1]。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先后立项为校级网络课程、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信息化教学应用“名师空间”课程项目。现将多年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与广大同行分享,希望对同类课程的建设有参考价值。

1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此政策引导下,各高校积极投入人力财力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训练实践相结合,对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2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过程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要求,“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注重结合体育专业特色,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重点对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进行了改革与尝试。

2.1课程内容建设

课程内容是核心,要体现专业特色。体育多媒体课件是指根据体育教学特点、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计的辅助教学软件[2]。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体育专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专业学习,他们基本具备了体育理论课程和体育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程教学素材主要选择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与急救、体育保健与按摩,运动生理生化等理论课程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等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展示课程内容,既可以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又能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3]。

2.2师资队伍配备

师资队伍是基础,要体现专业优势。基于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主讲教师具有计算机和体育工程专业背景,已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在站博士后。具有十年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相关研究经验。依托本门课程教学过程,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立项了省级名师空间课程项目、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团队有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并担任过奥运会、亚运会教练的教授以及获得国家级多媒体教学软件二等奖、省级现代教育技术一等奖的技术支持人员。在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各自发挥所长,齐心协力,合作完成了素材选取、课件制作和网站集成。

2.3教学手段选择

教学手段是依托,要体现技术含量。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数码相机、扫描仪和多功能录播设备进行教学视频、音频、图像的采集与加工,录制授课视频等。使用Photoshop、Acdsee等软件加工图片素材(如运动解剖学各种标本、体育保健学人体按摩穴位分布等),使用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动画制作(如田径跨栏跑的过栏动作、篮球排球技术战术的动态演示)。使用AdobePremiere软件进行格式转换与剪辑合成(如运动生理学青蛙肌肉张力测试、体育保健学心肺复苏术等),制作asf、wmv等流媒体格式视频,利用asp动态网页制作技术,设计试题、习题在线数据库,方便学生在线测试、练习和及时反馈结果。

2.4教学考评反馈

教学考评是保障,要结合教学过程。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一门面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案例设计等环节建成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在课内利用在线平台进行教学和布置作业,通过系统设置时限,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体育专业的学生平时技术课程训练较忙,“学训矛盾”难以避免,精品资源共享课拓展了教学时空。教师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自主学习。通过上传优秀学生作品,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利用共享课网络平台统计功能汇总学生参与时数及作业成绩,作为课程考评依据,客观准确。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考评方式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教学效果。

3总结与展望

建设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网络教学,能够解决体育专业学生“学训矛盾”,有助于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训练,为其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和考评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精品资源共享课贵在打造精品,资源共享,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作者:刘怀金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编辑整理本文。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活

编辑整理本文。

篇7

(一)首页设计

在整体上,网站的首页设计要做到界面直观,条理清楚,个性突出,导航设计清晰,操作简易,图像、文字、背景颜色、标题、注脚等风格统一,整体效果舒适顺畅。具体来说,文学精品课网站首页的主要色彩为绿色,绿白相间,网页看起来雅致而有生气,同时,通过调整其透明度,增加层次感。网站的整体布局呈“国”字形。首先,欢迎界面位于首页上部,包括题目和导航栏,其英美文学代表人物莎士比亚和福克纳的照片和课程题目与导航栏目主题一致,和谐美观;导航按钮“首页、课程介绍、课程建设、学习指南、网络课堂、实践教学、师生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政策支持、下载专区”依次排列,导向清晰,节时省力。其次,网站的中间部分由“课程简介”、“课程负责人简介”、“学术动态”、“通知公告”和“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科研与参加学术交流的展示图片)、“友情链接”六个栏目组成;各模块的内容突出“新”字,语言简洁易读;移动式图片通过点击图片本身可阅读该图片的具体信息。网站首页的下方显示“版权所有”、“技术支持”和“访问统计”等信息。总之,首页的设计要突出个性,保持形式与内容的一致与和谐。

(二)前台显示系统设计

前台显示系统包括“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两个栏目。点击导航按钮,便显示“拐角型”的子首页。本部分侧重论述“课程网站”的前台显示系统的结构设计。1.申报网站“申报网站”由“课程负责人情况”、“主讲教师情况”、“教学队伍情况”、“课程描述”、“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申报书”等栏目组成。主要通过文件链接的形式,为专家评审提供材料。2.课程网站“课程网站”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建设”、“学习指南”、“网络课堂”、“实践教学”、“交流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政策支持”和“下载专区”十个栏目。“课程介绍”栏目首页的左侧显示“课程简介”和“课程描述”两个子栏目。“课程简介”简要介绍了《英美文学及选读》课程在英语专业学习中的地位、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内容。“课程描述”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本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安排、教材的选用与参考书目。“课程建设”栏目下设“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四个子栏目。“教学团队”栏目内含“师资队伍”和“学术水平”两个下一级栏目。“师资结构”由主讲教师、师资结构、教师培养、梯队建设构成,“学术水平”由教学评估、高职授课、科研统计、获奖情况、荣誉称号、年终考核、突出成绩构成。“教学内容”栏目涵盖《英美文学及选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学实施计划、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实践教学内容一览表、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教改成果统计一览表。“教学条件”栏目包括《英美文学及选读》教学文件、教材建设规划、使用教材一览表、辅助教材一览表、教学方法与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案、网络教学资源一览表、网络教学资源使用情况介绍、教学音像资料一览表、多媒体教学课件一览表。“教学效果”栏目包含《英美文学及选读》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讲课质量”和“综合评价”。“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内有辅导计划、辅导记录、批改作业、考试命题、阅卷规章制度、题库建设(链接习题库)、教考分离情况总结、试卷档案、相关讲座及其课件、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月活动获奖话剧剧本、演讲稿等。“讲课质量”包括学生信息员反馈、各学期访谈、座谈会情况、督导组听课反馈意见、主讲教师录像(链接“教学资源”)。“综合评价”内含同行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和校内专家及同行评价)、学评教情况(学生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学生评教结果)、学生能力测试(试卷分析等)。“学习指南”下设培养目标、学习方法、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四个子栏目。四个导航按钮会链接各自的内容,其中“学习方法”导航按钮会链接若干关于学习策略的文章和讲座。“网络课堂”栏目的首页设有“学习资料”、“学习公告”、“在线自测”、“学习工具”和“考研信息”五个导航按钮。“学习资料”包括英美文学简史、文学术语、文学常用词汇和教学课件。在“学习公告”栏目中,教师会依照教学计划各章节的知识要点、预习任务、课堂讨论题目、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解析、论坛时间安排、学期论文题目、作业反馈信息、辅导安排、测试时间等信息。“在线自测”提供各章节的练习题、模拟试卷和参考答案。“学习工具”包括学习笔记、学习记录、作业管理、词典等常用工具。在“考研信息”主要一些大学的研究生招生信息、推荐书目以及一些公共课和专业课学习指导。“实践教学”栏目下设六个导航按钮,“教学目标”、“学期论文”、“话剧改编”、“表演录像”、“学生创作”和“毕业论文”。各按钮分别链接《英美文学及选读》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学生的优秀学期论文、改编的话剧剧本、表演录像、图片、学生的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等自创作品、各届毕业论文题目、优秀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内容。“交流互动”栏目首页包括“网络答疑”和“讨论交流”两个按钮。“网络答疑”含有E-mail邮箱和留言板式,“讨论交流”采用在线论坛方式。“教学资源”栏目的首页设有“教学课件”、“习题库”、“教学录像”、“图书馆”和“电影院”五个导航按钮,分别链接《英美文学及选读》教学课件、习题库、教学录像以及英美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图书馆、英美文学名著电影院。“教学研究”栏目首页的导航,“学术论文”、“课题研究”、“专著简介”和“研究现状”,分别链接教学与研究学术论文、课题研究申报书、结题书和课题研究报告、英美文学专著简介、英美文学研究现状、教研计划和活动总结、教学团队教研获奖情况。“政策支持”栏目通过“教育部”、“河北省教育厅”、“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导航按钮链接各级别的关于精品课申报、建设、评审、验收、政策、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文件。“下载专区”栏目为师生提供可以下载的一些辅导材料、讲座、课件、学期和毕业论文写作格式、学习评价标准、教研成果、科研信息等文件。

(三)后台管理系统设计

文学精品课网站后台管理系统的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整个网站的正常运行。精品课网站后台维护系统必须具备快速维护与更新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内容的功能。网站后台管理系统的设计要依照前台显示系统的内容,其每一个项目则与前台显示系统中的每一个项目相互对应。后台管理系统(见图1)是管理员和任课教师对整个网站进行维护的平台,它包括首页管理、栏目管理、内容管理和用户管理。文学精品课网站后台管理系统的软件技术平台受执行效率较高的技术的支撑,同时支持SQLServer数据库。是Microsoft推出的新一代ActiveServerPages,具有理想的存储和读取数据的速度和效率,保持较强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通过科学有效的系统设计,“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的分布式信息制作、、维护和管理平台,从而使网站的信息管理效率提高,网站更新速度加快,数据质量提高。”[4]258

二、功能设计

文学精品课网站信息系统以SQL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后台数据库,采用ASP网站架构技术,实现文学精品课建设所需要的互动交流、在线阅读、学习记录、在线测试、音视播放、快速搜索、图文移动、栏目链接、修改更新、资料下载十大功能。

(一)互动交流功能

“互动交流功能”通过E-mail、留言板、在线论坛等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校内与校外学习者的沟通与交流。留言板和邮件能够满足师生之间的答疑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有留言通过后台老师的审核后读者方可看到。在线论坛则以教师给出关于英美作家写作特点、作品分析等相关的题目、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在线交流。

(二)在线阅读功能

“在线阅读功能”通过点击导航按钮实现直接阅读所有教学资源,诸如教学文件、习题库、英美文学作品、论文、学术动态、通知公告等文件,还可浏览教师和学生的在教学、科研、文学知识比赛、名著表演、诗歌散文朗诵等活动的图片。

(三)学习记录功能

“学习记录功能”是在“网络课堂”里设置的有益于学生自学的一个学习工具。学生既可以通过点击“作业管理”按钮,完成并提交作业,也可以点击“词典”按钮,查阅、学习英美文学术语和文学教材里出现的生词。此外,学生可通过记录功能记录学习笔记。

(四)在线测试功能

“在线测试功能”设置于“网络课堂”栏目,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拼题来实现在线测试、试卷提交和成绩查询的功能。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各个章节教学重点的掌握程度,学生亦可自测学习情况。

(五)音视播放功能

“音频播放功能”能够实现网站所有资源中的音频和视频在线播放,如“教学课件”里的名著电影片段视频、诗歌朗诵录音、“教学录像”里的教师录像以及“电影院”中的英美名著电影和“实践教学”栏目里学生的话剧表演录像等音视频资源。

(六)快速搜索功能

各子栏目首页左侧均设有“导航栏目”、“站内搜索”和“热门文章”三个快捷搜索导航按钮。通过点击导航按钮,或者输入文件的关键词,或者通过移动的热门文章题目,实现快速搜索到相关内容的功能。

(七)图文移动功能

“图文移动功能”包括“图片移动”、“文件名称移动”和“重要通知移动”的功能。“图片移动”便于生动展示教学、科研、活动成果,并通过点击图片可阅读该图片翔实的文字说明;“文件名称移动”用于“学术动态”、“通知公告”、“热门文章”栏目中的内容。“重要通知移动”是在导航按钮下方设置的滚动式简短、醒目的红色文字,用于重要的通知。各栏目中依次出现的图片、文章题目和通知,便于师生查阅。

(八)栏目链接功能

链接功能包括“站内链接”和“站外链接”两项功能。“站内链接”指前台显示系统的一级导航按钮通过点击各按钮链接二级、依次三级按钮的内容。“站外链接”指通过“友情链接”链接列表式或滚动式的各重点大学网站,如耶鲁大学公开课网站以及北京、上海、广东、天津、西安、南京、大连、洛阳、成都等地各大学的英语专业精品课网站,以扩展师生视野,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平台。

(九)修改更新功能

“修改更新功能”通过后台管理系统支持多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共同补充文学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支持任课教师按照教学需要增删二级栏目的导航按钮,上传新的文字、图片、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料,确保网站教学资源的正常维护,保持网站资源的新颖和前沿。

(十)资料下载功能

文学网站资源丰富,在“下载专区”有很多诸如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习题、课件、音频、录像、论文格式与要求、科研成果等教学和科研资源可在线下载并显示资料基本信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篇8

《写作》精品课网络辅助教学模式探讨及案例分析

摘要: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人能力培养需求的课程教学网站,对于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何建立有效的写作精品课网络辅助教学模式,是我们当前函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几种写作课运用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

关键词:写作精品课 网络 辅助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姓名 石静 出生年月 1975年11月 性别 女 民族 汉 籍贯 湖南 工作单位 昆明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系 研究方向 写作学

基金项目:该论文系昆明学院2008年科研资助项目,编号Rw2008---004

篇9

1.1明确以学生为服务主体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由于建设目的与主要使用者的区别,一门课程往往应该建设两个网站,即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申报网站是以评审专家为主要使用者,而课程网站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泛指所有学习者,以下同),所以应明确课程网站服务的主体是学生,这是课程网站设计原则之根本。在此原则下,切实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网站的设计到建设内容尽可能地考虑满足学生的需求,努力做到实现精品课程的高层次、大尺度的共享、交流、提高[1]。

1.2充分融入学科建设特色

在全国高等医科院校众多的寄生虫学课程中,我们的医学寄生虫学精品课程建设具有“科研促教学、教学有创新”这一鲜明特色。通过一些模块的设计,如“创新教育”、“学术动态”、“课外科研”等栏目,充分把本学科建设特色融入到课程网站建设中。这些具有学科建设特色的栏目是学生了解本学科创新教育内容的窗口,同时展示了创新教育的实践成果,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教育实践的主动性。

1.3恰当运用制作技术手段我们的课程网站开发比较早,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网站制作技术提高,为网站的完善与维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图、文、音、像并茂的教学资源;师生交互、动态网页、时时更新的网络功能等。我们运用不断发展的现代网站制作技术与手段,实现了精品课程网站逐步“升级”。建设了由本学科教师可时时维护更新的网站管理后台,制作、上传各类使用简捷、方便下载、网页美观的教学资源等。使各种技术为网络化教育服务,把精神(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与物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完美、实用地呈现在这个网络平台上。

2建设内容

2.1网站的栏目根据课程网站建设的统一规范

标准和上述设计原则,医学寄生虫学课程网站设计为一级栏目、二级栏目及三级栏目。其中主要栏目结构如图1所示。

2.2首页的设计

网站首页设计的风格、内容体现着精品课程网站的整体风格与内涵,也应该一目了然地表现出学科建设特色。

2.2.1网页色调

网站的色调是网页画面的灵魂,对学习者有情绪影响和心理暗示的作用。医学寄生虫学网站的主色调是黄色,辅色调是红、蓝色。主色调和辅色调艺术性地和谐搭配,并巧妙地遵循了医学生同时具有文理性质的专业特点,满足文理性质对色调偏好[2]。再加上寄生虫、显微镜、标本馆等图片对Logo的点缀,突出了学科内容,引人注目。主要版面内容是白底黑字,网站首页的整体效果是清新、简洁、明了。

2.2.2网页内容

内容上选择了能充分体现本学科“科研促教学,教学有创新”的栏目,如学术动态、成果专利等,通过“学术论文”、“推荐本科生阅读”、“seminar时间安排表”这样的直接链接,让学生了解寄生虫学的最新研究动态,选择参加感兴趣的学术活动。另外,通过课堂上对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把学生最感兴趣、使用率最高的教学资源制作成快捷键,如教学课件、教授讲堂、考试考核、课外科研、病例讨论等,方便学生快速查找学习。最新公告和标本图库是首页上的两个动态版块,大量、清晰的标本图片和即时更新的学科公告,从内容到形式科学地结合起来,既美观了页面,又实现了内容展示。

2.3特色鲜明的建设内容

2.3.1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成一级栏目,包含了实验大纲、实验课多媒体课件这类常见的二级栏目。此外,还增加了实验课堂录像和实习基地栏目,实验课堂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的教学录像,丰富了医学寄生虫学教学音像资源。实习基地主要内容是教师指导预防医学生毕业实习的实践工作与成果,包括毕业生科研实习课题、论文等。实践教学的内容反映了我校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充分重视实践部分,并开拓了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2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栏目下有三个子栏目:即课外科研、创新基地、挑战杯竞赛。课外科研中主要介绍每学年开展的本科生课外科研课题,参与学生发表的论文、获得的成果和奖项;软硬件俱全的创新基地,为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坚持在“教与学中求创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从立项、实施到项目参评,完成了“科研思维、方法、操作”全面的培养与锻炼。这个栏目让“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了解创新教育的内容,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2.3.3学术研究

这个栏目包括研究方向、承担课题、论文专著、成果专利。主要介绍我们教学团队在医学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的工作与成绩,同时反映出国内外发展研究动态。这个内容的建设,不仅提供给学生、教师大量的科研信息,也是初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与志向的平台。

篇10

蒙医温病学是蒙医学理论中的精髓部分。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常年与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疾病斗争,不断积累医疗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和印度医学的部分基本理论,并结合当地民间疗法和中医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学蒙医学。蒙医学既是蒙古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精品课程――蒙医温病学

蒙医温病学是以蒙医基础理论为理论指导,研究热性疾病在人体中发生规律以及诊治、预防的一门临床专业课。该学科理论严谨,内容丰富,为蒙医理论中的精髓部分。由于温病学既是临床专业课又是临床与理论的桥梁课,它的理论和临床贯穿临床各学科,对学好蒙医理论、培养蒙医临床思维、解决各学科临床诊疗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一直被蒙医界列为重点学习考试的核心内容。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建立时,设蒙医温病学为专业考试课程。温病学伴随着蒙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成为蒙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我校从1979年开始招收蒙医学本科班以来,蒙医温病学课程建设工作受到历届学校领导的重视,设置蒙医温病学课程为考试课。蒙医温病学2002年被评为内蒙古民族大学优秀课程,2007年被评为内蒙古民族大学精品课程,2011年被评为精品课程。

二、蒙医温病学教学改革

1.开展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蒙医温病学注重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课程应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病案教学等灵活多变、带动思维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将蒙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加快知识内化、迁移、融合,如:开设以某疾病主题的病例为讨论公开课,由教师分析、讨论,同学参与听课及提问,学生互动;学习和建立有效的临床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临床推理与终生学习能力。

2.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蒙医温病学研究热性疾病的病因、发病因素、疾病的发生以及防治原则,包括疾病的共性及个性、诊断手段、治疗和预防方法、蒙医养生和疾病诊疗原则等,是指导蒙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课程。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温病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温病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他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3.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加强和深化蒙医温病学临床实践教学,重视蒙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三维一体”发展,三维:一是临床基本知识;一是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一是临床蒙医思辨能力;一体:学生临床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蒙医温病学教学队伍不断扩大,师生比例日渐缩小,通过加强临床见习、分阶段安排临床实习等方式,逐步增大学生接触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理论掌握和临床提高交叉发展,互相促进。为强化学生临床的直观感受,教研室老师临床门诊时,允许部分学生跟随老师见习,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4.开设新课程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对原有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如2002年额尔敦朝鲁教授在蒙医药杂志发表了脊髓“粘”证论文,2003年该论文获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优秀奖。该论文内容列入本科规划教材。蒙医温病学增加了《脊髓“粘”证》等新的理论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5.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科学研究成果向生产力最成功的转化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医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我们注重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使专业知识的教育跟上学科的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蒙医药人才。我们教学过程中注重研究教材,把背景和过程讲清楚的同时,研究学科发展方向,了解学术前沿,及时将蒙医学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为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将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学生分享。

6.贯彻因材施教思想,鼓励和吸纳大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

教研室积极鼓励大学生提前进入科研计划,由目前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负责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既训练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的兴趣,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总结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与之相比,我们在蒙医温病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蒙医温病学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程,成为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精品开放课程是由名校提供的免费开放的、数字化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学习者通过网络以视频、文本等形式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我提升[1]。自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迄今已经建立国家级精品课程3 800多门,并带动16 000多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主干课,是生物学科多个专业的必修课,在微生物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笔者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查询到微生物学相关的精品课程有44门,其中国家级6门,省级22门,校级16门,包括武汉大学沈萍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以及南开大学李明春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本文在总结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开放课程背景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充分利用资源,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课程的参考教材以国际上经典的、最受欢迎和再版次数最多的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3]为主。该教材更新速度快,基本上每两年更新一次,目前已更新到第十三版。教材能及时补充国际微生物学领域的新进展,反映微生物学科前沿研究情况。另外,该教材还提供了许多精美、新颖的图片,可以更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过程、机理。除了教材之外,我们还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拓展教学资源,包括微生物学视频、微生物图库、微生物名人堂、微生物学热点、著名杂志文章、著名大学和研究所的微生物网站等。在教学实践中,描述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自学。教师在课堂上仅介绍知识点和关键内容,为开展案例教学节省了课堂时间。

2 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以近年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微生物学相关SCI论文为案例。教师在学期初给出若干个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名词,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成3~4人的学习小组。每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使用信息学课程上学习到的文献检索方法查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学术论文。通过论文的翻译和学习,先进行学习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达到对论文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和贯通,然后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oster(墙报),最后每个小组推举1人参加全班的报告交流。学生学习了课堂之外的内容,他们制作的poster还成为教学案例,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查找文献,制作poster,答辩等各种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思维,对培养高素质的生命科技人才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 鼓励科研训练,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根据学生申请和答辩的情况可以分别给予国家级、北京市级及校级资助。在校本科生可以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申报,项目人数1~5人,选择指导教师,进入指导教师实验室开展研究。另外,学院还根据国家理科基地文件精神,为确保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的严格执行,使理科基地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有效提升,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理科生物学基地2012~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J1103516)子项目。为了给本科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学院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利用国家理科基地的建设经费,购置了常规的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包括超低温冰箱、高速冷冻离心机、紫外光谱仪、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成像系统、万分之一电子天平、pH计、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箱、摇床等。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培养了本科生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兴趣。目前每年微生物教研室(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指导立项的本科生创新项目有3~4项,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科研训练的本科生有10~15名,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其中多数本科生在外校或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从事微生物学研究。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我们还同步开设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中设定开放实验,学生自己调研实验原理和方法,与教师交流讨论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通过对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科研思路、实验技能、实验成果总结等环节的训练,全面提升所有学生的实验和科研能力。

4 重视学习能力,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本课程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采用“6211制”,即总成绩为100分,期末考试成绩为60分,案例教学占20分,平时作业占10分,学习态度(考勤、讨论和答疑等)为10分。期末试卷用全英文考题,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也可以用中文回答。案例教学的成绩由学生自己评定,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做poster演示和答辩时,其他学生都作为评委对答辩同学进行评分,全班同学打分去掉5个最高分和5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值。

5 结束语

学生通过微生物双语课程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国内外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培养了英文阅读的习惯,提高了用英语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环节获得了学生的肯定,这个环节的培养让本科生能获取第一手的文献资料,为提前进入科研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微生物双语课程教学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如少数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对双语课程学习有畏惧心理,对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一个难点;英文授课速度慢,而课时有限,在精讲和泛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难以把握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不断探索中调整,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